学员问: 《中基》阴阳应用篇,如何理解“阳病治阳,阴病治阴”?又“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助教答: 1、“阳病治阳,阴病治阴"的病理基础是实证,是指阴或阳的偏盛,治疗原则实则泻之。 ①阳盛则热,出现阳性的症状(高热、汗出、口渴、面赤、脉数等表现),用阴性的药物治疗这组热证,即阳病治阳。 ②阴盛则寒,出现阴性的症状(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重蜷卧、形寒肢冷、倦怠无力、语声低怯、纳差、口淡不渴、大便腥臭、小便清长、舌淡胖嫩),用阳性的药物治疗这组寒证,即阴病治阴。 2、“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病理基础是虚证,阳或阴的偏虚,治疗原则虚则补之。 ①阳虚则寒,若阳虚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相对盛者,属虚寒证(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面色恍白,浮肿),须用扶阳益火之法,以消退阴盛。这种治疗原则也称为"阴病治阳"。 ②阴虚则热,阴虚不能制阳而致阳亢者,属虚热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须用滋阴壮水之法,以抑制阳亢火盛,这种治疗原则亦称为“阳病治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