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医康复学的认识 康复医学的出现与完善,标志着现代医学的形成 与成熟,即医学模式从单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 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中医康复学的概念是在20世 纪80年代后提出的。在中医古籍中虽无康复医学之名 称,但有关康复医疗的内容则散见于大量的中医文献 中,中医临床学的许多内容也涉及到康复。中医康复学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成为时代的需要。 1 中医康复学的形成 《黄帝内经》正式从医 学角度来讨论养生和康复问题,提出了养生康复的通 则,即调摄精神与形体,提高机体防病机能和适应外界 环境,避免外邪侵袭。三国时期华佗创编的“五禽戏”堪 称运动疗法的鼻祖,对防病健身,功能康复均有积极作 用。晋代皇甫谧、葛洪和南北朝时期的陶弘景等对药 物、针灸、按摩、气功等主要康复治疗手段进行了总结。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对导引、气功、按摩等进行 了较为详尽的论述,并认识到康复治疗与普通的临床 治疗不同。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对药物、气 功、按摩等康复方法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直到上世纪 80年代,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理论的成熟和介入,中医 康复学才再度引起我们的重视。有关中医康复学的专 著相继出版,卓大宏主编的《康复医学》“中国传统的康 复医学”专篇,郭子光等主编的《中国康复学》,陈可冀 主编的《中国传统康复医学》等。这些著作对中医康复 学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对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中医康 复的内容进行了发掘和整理,为建立中医康复学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2 中医康复学观念 整体康复观和辨证康复观 实际上是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在中医康复学中的 具体体现。整体康复观认为,人体各部分的康复相统 一,人体康复与自然环境相统一,人体康复与社会环境 相统一。强调人体康复的主要途径是指导和帮助康复 对象依据上述原理,以顺应自然,适应社会,使整个机 体协调统一从而达到整体康复。与中医临床各科强调 辨证论治一样,中医康复学中亦贯穿着辨证康复思想。 辨证是决定康复的前提和依据,康复则是根据辨证结 果。在中医康复临床过程中,辨证包含有对内在生理功 能障碍的辨识,而生理功能障碍的改善与外在形体及 行为障碍的改善有因果关系。因此,通过辨证论治改善 造成各种功能障碍的内在原因,体现了中医学“治病求 本”和整体康复的原则。 3 中医康复学的特色 预防与临床康复相结合 中医在强调临床 康复的同时,亦讲究预防性康复。早在《内经》时代就强 调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 以防止疾病的发生。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 “春发陈,秋容平,冬闭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强调 了应摄生保养于患病之先而保养应注意饮食起居,精 神调摄身体锻炼等方面。近年来,人们已越来越清楚地 感受到预防在康复医学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预防是 更为主动、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只要伤病得到预防 和控制,就可能大大减轻致残的程度,即使残疾一旦发 生,也有利于阻止残疾转化为残障。按照现代三级预防 结构学说,临床康复相当于残疾的第二、三级预防。所 以从某种意义上讲,伤病、残疾的预防是预防康复和临 床康复的结合体,并在医康复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 形体与精神康复相结合 在中医康复学看 来,人体错综复杂的一切伤病,均可视作是形神失调的 结果。其不得康复,不外乎是伤形及神,或伤神及形,或 形神皆伤。因此,康复医疗不离形、神的调理,以恢复被 破坏了的形神关系。只有形体和精神协调平和,才能令 人祛除疾病,恢复健康。在中医康复方法上,十分重视 形神之间的相互作用,故既有一套所谓“养形”的形体 康复方法,又有一套所谓“调神”的精神康复方法,临床 结合应用,以达到,“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如中风 病人大多存在心理障碍,表现为担心丧失生活和工作 能力,恐惧死亡等焦虑、抑郁的精神状态,这对形体康 复极为不利。而形体的损伤(如偏瘫、全身疲乏症状)又 可加重不良的精神状态。故对它的康复治疗,须养形、 调神相配合,既针对形体损伤采用药物、饮食、针灸、推 拿、气功、太极拳等多种养形之法,又针对心理功能障 碍而施予说理开导法、色彩疗法、音乐疗法及书画疗法 诸调神之法。并力求以形体健康减轻精神负担,又以精 神和谐放松促进形体恢复,从而使形体和精神相互协 调而渐趋康复。 内治与外治康复相结合 内治康复包括饮 食、药物内服等,外治康复则包括针灸、推拿、气功、传 统体育、药物外用等。而伤残、慢性病、老年病等大多病 情复杂康复要求较高则多采取内外并用,综合调治的 对策。《诸病源候论》还专门记载众多导引、按摩法式, 用于多种慢性病的康复。即使在内治康复中,药、食亦 常常结合使用。药物具有康复作用强、见效快的特点。 但康复对象大多病程较长,服药过久,实难坚持。而饮 食具有与日常生活相融合,考虑色、香、味、形等,易被 患者接受且可持之以恒的长处。故药食合用,不仅是药 疗补食疗之功能不足,食疗助药疗之效,起到协同作 用,而且能减少长期服药的麻烦。缩短康复所需时间。 总之,中医康复将内治、外治等量齐观,结合运用,以求 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4展望 现代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医学学 科,它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康复工作流程。中医 康复学虽然有悠久的发展历史,但一直未能形成自身 完整理论体系和成熟的康复流程,与现代康复医学相 比,其最大的差距表现在对障碍的认识,评价及康复训 练的方法上。虽然,中医康复学未能形成自身完整的理 论体系和规范的康复训练方法,但它拥有现代康复医 学所不具备的独特的康复理论和康复方法,具有较大 的发展潜力和空间,要想使中医康复学成为一门成熟 的独立学科,首先要遵循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而且 注重发掘,整理中医康复理论和康复方法。同时,我们 还要借鉴和吸收现代康复医学的某些理论和方法,促 使中医康复学不断发展和完善,从而达到系统化,规范 化。 1] 刘辉. 论中医康复学的五大特点[J]. 江苏中医 , 1994,(08) [2] 刘昭纯. 对中医康复学一些问题的思索[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 1996,(05) [3] 张子游. 《中医康复学》[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1987,(01) [4] 刘洁芳. 关于《中医康复学》教材改编的几点建议[J]. 卫生职业教育 , 2005,(01) [5] 李任先. 喜读《中医康复学》[J]. 新中医 , 1989,(06) [6] 黄致君. 发扬中医学的新思路─—再读《中医康复学》[J]. 川北医学院学报 , 1994,(04) [7] 张雅萍. 中医康复学的四诊评定刍议[J]. 浙江中医杂志 , 2005,(03) [8] 张雅萍. 略论中医康复学的优势[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 2004,(06) [9] 卓大宏. 康复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渠道和发展前景[J].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 1994,(04) [10] 许健鹏. 浅议高校教材《中医康复学》[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 2001,(01)
这些东西是我平时搜来及自己平时遇到想到的,写在这里. 每个孩子来到世上都是正常的,只是生命的生存形式很多。父母要用正常心态接受,父母应该了解、学习、适应孩子的需求,而不是让孩子来适应你。父母要学会照顾孩子,特殊孩子的生命也需要得到理解和尊重。特殊孩子的到来不是来惩罚父母的,而是来启发人类爱心的。父母要按孩子的意愿来成长,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父母要不断学习有关自闭症的专业知识,,自己要成为自闭症儿童训练的专家。特殊的孩子还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学习来获得知识,取得进步的,对自闭症孩子的干预要越早越好。父母把孩子送进培训机构后,不能把孩子完全交给机构和老师,家长自己也要学习怎样照顾自闭症孩子,让老师成为好助手,因为最终孩子是要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 做家长的要学习接受自己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但不能把特殊的孩子与正常的孩子比较,家长不要对特殊的孩子有错误的期望,或高或低都不利于正确的训练。出现问题时,家长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看看自己是否调整好。父母的痛苦还可以述说,但自闭症孩子无法诉说自己的感受,所以父母要理解孩子的痛苦。自闭症的孩子情感很敏感,要让家庭其他成员也学着去尊重和理解他们。了解孩子,帮助、教育、督促他们学习,但不能与正常小孩比较课业和成绩。 对自闭症的小孩要用鼓励的方式,他们有自己学习的方式、进度,家长要尊重他们的方式,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要寻找孩子的想法。每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正是有这些特殊孩子的存在,启发了人类的爱心,他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贡献,让人类社会彼此扶持,彼此关爱! 家长要整理好生命和家庭里的其他事情,把心安定下来,先把自己安定好,有照顾好自己的能力,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才能照顾好特殊的孩子。每个孩子都象一扇紧闭的门,不要用力去撞击!要找到那把钥匙去打开孩子的心门! 不要误导孩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误导孩子。特别是带“不”字的句子。被误导的主要表现之一是看到孩子往地上一躺,嘴里却大叫“不要躺地上”。当时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办,后来去听了杨宗仁教授的三天课,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孩子根本不明白“不要躺地上”的真正含义,在他每次往地上一躺时,我们都对他说:“不要躺地上”,这种语言对一个正常孩子而言,是可以自然而然理解的,但对自闭症孩子而言,他不明白,他只明白,当他躺地上时,受到的语言刺激是“不要躺地上”,因此,他以为,“不要躺地上”的意思是“躺在地上”。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改变了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当他躺地上时,我会先说:“宝宝躺地上了”,然后拉他起来,说,“不能躺地上”,这样经过了几个月的时间,孩子慢慢地明白了“不”字的真正含义,他也就不会在躺到地上时说“不要躺地上了”。 我们的孩子自控能力一般不好,所以就会表现出不懂规矩。这个不可能短时间改善,得长期干预,我的具体的办法有两个,一个就是事先提醒,不能光靠事后批评指责,举例:另外一个我觉得更重要,就是要赏罚分明,提前明确告诉孩子奖惩措施,然后一定要执行,可以帮助孩子有意识地控制自己行为。 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焦虑。这点我以前也做不到,打过他。我想说的是老师不能代替家长,教育机构不能代替家庭,家长可以在教育机构获得帮助、指导,但是最终帮助孩子的还是家长自己。不管家长原来学的是什么专业,现在要再学一个专业——自闭症专业。要有母亲的爱心和专家的水平,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把专家变成母亲是不可能的,而把母亲变成专家却是可行的。所以在怎么样教孩子这个问题的前面,我们都有一个怎样教自己的问题,一个自闭症孩子父母所遇到的问题,不比孩子本身的问题少。我们要先自救、先自教,然后才能教孩子,救孩子。 如果家长缺乏毅力,经受不了挫折,不能面对现实不能控制情绪,总处在抑郁、自卑、伤心而不能自拔的心情下,孩子不会有康复的希望。 在家训练的好处:1.母亲是最了解自己孩子的,也是最爱自己孩子的,而爱在训练中是最有力量的。2.与母亲的长期接触、情感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情感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3.在家可以随时、及时调整训练的内容,让孩子保持注意力和兴趣,不会造成机械训练。 4.在家可以把生活中遇见的各种现象作为内容,把生活与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 5.训练恐怕是是持久战,行为训练结束了,孩子长大了,恐怕还要心理训练等等,家长迟早是要自己上阵的,晚上不如早上。 6.省钱。这对不太富裕的家庭尤为重要。 另外孩子最好不要脱离正常的人群,让孩子逐渐适应掌握在人群中的基本规则。机构是辅助,关键是家长。 自己训练不一定就是在家里,也更不能闭门。 开始自己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最好参加机构学习,平时可以多和其他家长讨论,在网上也可以看到各种信息。 我是怎么样训练我的孩子的1、常常想,时时教教育自闭症的孩子是一个大工程,我们要投入很多时间和精力,只要有空就想,包括想办法,想,也是我们对孩子的牵挂、期盼和祝福!它会通过一种看不见的形式传导给孩子,有利于他的康复。教,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时就要教,不分时间、地点,能教什么就教什么,要填充孩子的时间,不能给他留有空白,要参与孩子的活动,参与孩子的生活,也让孩子参与我们的活动,参与我们的生活2、遍地撒网,重点培养 自闭症孩子存在语言、行为、情感、认知等各方面的障碍,康复训练的几个方面的问题既要齐头并进,又要重点突出,如果某一时间内(比如半年)只纠正行为问题,而对其他问题置之不理,这是不可取的。或者认为先纠正行为障碍,等行为问题完全正常了再教语言等,这更不可取,对孩子各方面的问题要同时关注,但是在不同的时期,要有重点,突出一两个问题,反复纠正,孩子知道要纠正的是什么,要学习的是什么,当一个问题解决了,并且巩固了,或者有了一定的进步,再纠正下一个,交替进行,注意,已经纠正过的问题,不要放弃,时常提起,以防止其退步,当一个问题有一定进步以后,暂时放一放,换一个其他的内容,经过一次两次的集中训练,问题不可能完全消失,每次只要有进步就行。3、分解目标,循序渐进。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任何一个问题的学习,都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把一个总体目标分解成若干小目标,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比如穿鞋,第一次,先把带解开,让他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二次让他自己解带,自己把脚放进去,我帮他穿,第三次,自己解带,自己放脚,自己扣带。他有时会说我不会穿,妈妈穿,我会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他也会接着说:妈妈的事情自己做,想表达的是妈妈做的事情。但我会坚持,开始他会哭 .4、创造学习机会,制造学习情景 在生活中,给孩子创造学习的机会,设置学习情景,让孩子增加实践经验。可以故意安排孩子做某事,让孩子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能力,增加信心。比如,我让孩子去小超市买东西,吃的,喝的,而且去不同的商店买;到餐厅吃饭,让他向服务员要餐巾,小碗等,逛商店时,让他自己向售货员询问卫生间在哪里等等,当然这些都要在我的提醒下完成。这些我都可以做,如果我做了代替了他,那么少了让他学习的机会。5、语言训练,持之以恒 语言的训练,是康复过程中贯穿始终的一个内容,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没有工具,孩子的交际将永远存在障碍,多讲故事,随时随地教. 6、重在参与,培养自信 在孩子的学习中,注重给孩子一个愉快的感觉和成功的体验。自闭症的孩子情商非常低下,往往表现出特别的不自信,特别的畏缩和胆怯,纠正的方法就是给孩子信心和成就感,要表现出对她的欣赏的态度,在孩子出现情绪障碍时,不应继续让他学习认知内容,主要是先疏导情绪,情绪平稳以后再继续教,挫折感过于严重会形成病态人格,最终使人丧失自信。7、惩罚得当、主次分明 适当的惩罚是必要的,但是惩罚要讲原则,讲方法,应该注意:一,惩罚必须及时、具体,为了哪件事,那个行为而惩罚他,要让孩子明白因果关系,惩罚要明白。二,惩罚要安全,注意身体安全和心理安全,不要误伤孩子。心理安全很重要。让孩子有适当的方法发泄被惩罚以后的情绪,要注意疏导孩子的心理压力。第三,惩罚不可以是母亲自身宣泄情绪的借口。我们的孩子受到惩罚以后,保证以后改过,但是我们会发现同样的问题她会反复出现,这个时候,往往不是孩子没有认识到错误,而是控制出了问题。所有自闭症孩子控制系统都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再想办法训练他的控制能力。训练要主次分明,孩子的问题很多,从哪里下手,哪个问题非解决不可呢?那些直接关系到孩子人际交往的,对他人有影响的问题要先教,多教,而不影响其交往障碍的,可以宽容,如某些刻板的行为等。 我对自闭症康复的印象1、自闭症孩子或多或少存在感知觉异常,他们的特殊行为、特殊反映方式,必然有他们的生理原因所在,如惧怕某种声音,拒绝某种食品等,表明他们存在听觉和味觉方面的异常,所以,我们对他的某些表现要理解,不要简短斥责。2、自闭症的孩子是学而知之,教而知之,不教不知,不学不知,必须要教,任何问题都不能等他自然而然会,只要教,自闭症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切忌低估孩子的能力,不要认为他可能学不会而放弃,一切都要试着去做。3、自闭症孩子智力的发展是及不平衡的,有的方面高于正常,如记忆力,有的方面低于正常,有的方面距正常差两个年龄段,有的距正常差4个年龄段,有的甚至更大,如语言,但是自闭症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在教自闭症孩子时,要把他的优势突出出来,要培养他的优势,不能为了纠正落后的方面,而忽略了他的长处。4、有人说自闭症孩子的重症期约是4到8岁,这是低谷,8、9岁以后会慢慢的恢复,在重症期训练可能下工夫很大,花时间很多,都难以取得进步,但是重症期过去以后再教,可能很快就能学会,但是我们不能等,重症期不能放弃,日积月累,量变才能有质变。5、自闭症孩子的学习存在一种“顿悟”现象,在接受一个新内容时,一般经过这样一个过程:紧张——停滞——获得——保持。所以我们常感到教一个东西,学得很慢,但是一但学会了,不易忘记,因此,教孩子学一个新东西时,不要着急,等一等,他就能学会,如果在停滞期就放弃了,那么最终孩子是不能学会的。6、自闭症的康复过程,走的是一条罗旋式上升的道路,从总体趋势上看,是上升的,但是上升中有反复,必须注意,每一次反复,都不是过去的重复,而是孩子进步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所以不要看到纠正过的毛病又回来了,就垂头丧气,总体上,问题的出现及程度呈递减的趋势。7、自闭症的康复前景是趋向正常,并在一定程度上和正常人保持平行。经过发病——低谷——恢复——稳定,最后在青春期结束时达到最好水平,所以,这是一个动荡的过程,也是一个可塑的过程。8、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复到一定的次数,有些方面经过相当长时间的训练都没有明显的进步,不一定是方法不对,也可能是积累的量不够,还没有质变,那就需要继续做。9、有些现象的消退,改善要以时间为代价,如自言自语,手部的自我刺激动作,康复状态达到顶峰以后,不知不觉中偶尔还会出现反复,这类因生理因素制约的东西,有一个康复极限,而受社会因素制约的东西,如语言表达水平,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学习,将会不断提高。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同其他儿童教育一样,家庭尤其是父母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学校、社会教育不可能替代家庭教育,它需要家庭教育给予延续和巩固;而且从自闭症康复的角度来说,父母家庭的信心和态度是决定性的。 在此建议家长进行训练时需掌握以下几个原则:1、尽量使用简短清晰的指令:当与孩子交往提出问题时,首先要确定孩子是在注意自己,然后对他发出简短清晰的指令。2、要穿插训练新旧技能:家长在训练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保持他们学习的动力并提高自信,在训练过程中,教其学新技能的同时也要让其有足够的机会重复已经学到的技能,使患儿在学习过程具有成就感,相应避免的是那种贪新贪难的教育方法和拔苗助长的求胜心理。3、分享控制权:在生活中往往看到不尽人意的情况,一是家长为孩子安排好一切,孩子只能服从指令。另一种是家长什么都由着孩子。所谓分享控制权就要防止这两种极端。自闭症患儿与正常人一样,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特别有动力,如果孩子有要求想玩某种玩具,家长应该与孩子一起玩,并在玩中谈论与这种玩具相关的事,这样,让孩子在玩耍中学习。但是,他们有时会做出一些重复机械行为或危险行为,在这些情况下,家长不能任由孩子,而应实行必需的控制或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兴趣。4、有条件的奖励:家长必须能够注意及时奖励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技能和为此所做出的努力,同时要必避免无意奖励不当行为。5、运用自然奖励物:也就是使孩子的行为在行为的自然后果中得到奖励。6、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在训练初期,孩子往往不能达到家长的指标,即使孩子有一定进步,他们的技能也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为了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并渐进的达到目标,家长要注意不断奖励孩子的合理努力。7、强调事物的多样形式:任何事物根据它的形状、大小、味道等都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自闭症儿童往往只关注其中一个方面,假若家长在与孩子相处时不强调关于事物的多样性,就白白丢失了许多教育机会。 身体不等于生命,身体可以残疾,但生命不会残疾,生命不会只以一种方式呈现,它是多彩的、丰富的! 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
毕业论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或孤独性障碍,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目前自闭症主要有四种分型,但是没有严重程度的区分:1、社会交流障碍型自闭症:一般表现为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等。自闭症患者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无关,很难引起他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注意的 事情上面,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表现微笑,也从不会和人打招呼。2、语言交流障碍型自闭症:语言发育落后,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或语言缺乏交流性质。大多数自闭症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 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3、兴趣狭窄型自闭症: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们喜欢的动画片,儿童电视,电影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明 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吸吮等动作。4、智力发育落后型自闭症: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地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如有位3、4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为此他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说明他掌握不少词汇,但当他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1、情绪持续低落、高兴不起来、烦闷;时常觉得活着没意思,自卑;对原本感兴趣的事失去兴趣,懒得活动,对什么都无所谓。部分会出现失眠、全身乏力、犯困等状态。2、担忧害怕如考试、言谈、上学、参加社交活动等,出现回避行为。3、沉默寡言,不和他人交流,行为退缩、或出现怪异行为,自言自语,自笑。4、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完成作业困难,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或一直低下。5、体重明显下降,吃饭时有意回避他人。6、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中容易惊醒。7、经常存在人际冲突,易怒,行为冲动。8、遇到突发事件后,难以适应,影响到日常学习和生活。9、存在医学检查难以解释的身体不适症状。10、性困惑或性行为异常。
情绪不稳、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行为、攻击行为、自伤和自杀行为、抽动和强迫症状以及精神病性症状等,有利于维护患儿自身或他人安全、顺利实施教育训练及心理治疗。常用药物: (1)中枢兴奋药物:适用于合并注意缺陷和多动症状者。常用药:哌醋甲酯。 (2)抗精神病药物:应小剂量、短期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药物副作用,特别是锥体外系副作用。常用药:①利培酮;②氟哌啶醇;③阿立哌唑、奎硫平、奥氮平等。 (3)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对孤独症患儿的行为和情绪问题有效。舍曲林可试用于6岁以上患儿。目前国际上受主流医学推荐和使用的训练干预方法,为孤独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方向,这些主流方法主要有 (1)应用行为分析疗法(ABA):主张以行为主义原理和运用行为塑造原理,以正性强化为主促进孤独症儿童各项能力发展。训练强调高强度、个体化、系统化。 (2)孤独症以及相关障碍儿童治疗教育课程(TEACCH)训练:该课程根据孤独症儿童能力和行为的特点设计个体化的训练内容,对患儿语言、交流以及感知觉运动等各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 (3)人际关系训练法:包括Greenspan建立的地板时光疗法和Gutstein建立的人际关系发展干预(RDI)疗法。 上述治疗方法在国内一些孤独症康复机构已开展,获取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论证。
自闭症患者他们从小不会与人沟通,兴趣爱好关注很局限,有一些非常重复、刻板的行为模式。他们经常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在我们眼中他们是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从而把自己隔离在家。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魏,切糕沾白糖。大事小事,不如深空小编带你看新鲜事。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今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与不服用多种维生素的母亲相比,在怀孕初期服用多种维生素可能会降低儿童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风险。研究人员强调,他们的发现无法确定因果关系,但表示他们对可能的关联提出了疑问,值得进一步研究。自闭症谱系障碍包括一系列影响人的社会互动,沟通,兴趣和行为的病症,包括阿斯伯格综合症。据估计,英国每100人中就有1人患有自闭症。被诊断出患有这种疾病的男孩多于女孩。研究表明,自闭症最有可能在子宫内发展,怀孕期间母亲的饮食习惯可能会产生影响。但是以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表明其他无法衡量的因素,例如母亲的整体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也可能起作用。因此,一个国际研究团队着手评估妊娠期补充营养是否与智力障碍或无智力障碍的ASD风险降低相关。他们对居住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273107对母子样本应用了三种分析方法。样本仅限于在2011年12月31日之前出生并在1996年至2007年之间出生的4至15岁的儿童。妇女报告说,他们在第一次产前检查时使用了叶酸,铁和多种维生素补充剂,并从国家登记册中发现了儿童自闭症病例。在对母亲和儿童中的几种潜在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整之后,研究人员发现,与不使用母亲的母亲相比,使用多种维生素与患有智力障碍的儿童ASD的可能性较低相关叶酸,铁和多种维生素。没有一致的证据表明铁或叶酸的使用与降低ASD的风险有关。这组作者说,各种分析的结果似乎相互一致,这表明可能无法通过混淆充分解释多种维生素和ASD之间的关系。他们指出了一些研究的局限性,例如可能混淆和难以评估补充剂的类型,时间和剂量。但是,优势包括相对较大的基于人群的样本量以及用于评估结果稳健性的先进分析方法。这组作者说:这三项分析似乎表明,多种维生素的使用与具有智力障碍的ASD之间存在潜在的逆向联系。他们写道,鉴于目前对怀孕期间补充营养的重要性的理解和证据的支持,他们无法想象这些结果本身会改变目前的做法。但是,他们说这些发现提出了值得调查的问题,并要求在建议改变目前的做法之前在随机研究中进行验证。欲要知晓更多《怀孕期间的多种维生素可降低儿童自闭症的风险》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香港协康会授权内地乐点熊代理的《知情解意》还可以的,图文并茂,案例讲解,理论实操。
自闭症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自闭症与遗传有一定关系。《美国医学杂志》发表过一篇自闭症领域的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与5个国家或地区自闭症的关联》,该研究分析了丹麦、芬兰、瑞典、以色列和西澳大利亚五个地区,近200万人的数据后,发现,在自闭症的患病风险中,遗传因素占据了80%,另外20%存在于随机基因突变与环境因素。发育障碍领域著名专家邹小兵教授也指出了,自闭症是个体自闭症遗传易感性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除去遗传因素以外,自闭症还与后天环境因素因素有关,例如常规治疗癫痫的丙戊酸很早就被知道对胎儿有致畸作用,其与ASD儿童的关联也在一项研究中被证实。另外,各种环境污染产生释放的化学因子可能产生神经毒性从而导致ASD这样的神经障碍疾病。
自闭症与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这个也是困惑大家的问题,曾经有家长反驳我,说不能讲自闭症是一种遗传病。其实,我这边要分享的,或者我想强调的是,自闭症有很强的遗传背 景,英文的原话是Autism with strong genetic background。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1同卵双胞胎共患自闭症的概率为 50%-90%,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个是经典的证据,这个是研究某种疾病是否跟遗传相关的通用做法,即看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同患某种 疾病的概率的差异。双胞胎从受孕到出生,经历的环境差不多。双胞胎之间有没有差异,差异多大,科学家根据这个来判断一个疾病的遗传 度到底有多大。现在发现遗传度是50%到90%,简单的理解是,同卵双胞胎,一个得病,另一个也得病的概率是50-90%。为什么有一个范围 呢,我仔细读了这些原始文献,找到了答案。由于这种双胞胎比较难找,较早发表的文章研究的样本较少,得出的结论是遗传度比较高,甚至高达 90%;新发表的文章样本量更大,发现遗传度比原先发现的要低,甚至低至50%。2自闭症患者父母生二胎患病概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 还有一个是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在自闭症家庭里面有一个小孩得了自闭症,第二个小孩(二胎)得自闭症的概率明显是高于正常 人群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大概为1%,但是对于自闭症家庭,据报道这种概率为8%-25%。当然,这个没有系统的文章报道,只是在一些综述 性文章里面提到了这些数据。如Nat Rev Genet. 2008, 9(5): 341-355. 和Curr Opin Genet Dev. 2012, 22(3): 229-237.等。3 男女患者比例显着偏离1:1,为4:1自闭症里面还有一个现象,男女患病比例不是1:1,而是男性患者多一些,男女患者比例可能高达4:1, 这意味着自闭症可能跟性别或者性染色体有关。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假设是隐性遗传模式,男婴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需一个拷贝的基 因发生遗传突变或者新发突变就会致病,女婴两个等位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才会致病,概率也应该小一倍。现在,科学家也找到了一些X染色体 连锁的基因与自闭症有关,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由于X染色体上FMR1和FMR2(也叫AFF2)基因突变所致。 FXS的患者,一般表现为中度到重度的智力障碍,其中有一部分患者观察到有自闭症的表型。FMR1和FMR2(也叫AFF2)基因被认为或怀疑是自 闭症致病基因,现在去医院诊断自闭症,有一些医生会推荐先查一下这个基因的突变,来进行自闭症的鉴别诊断。4父母生育年龄越高,风险 越大现在比较多的证据表明,父母生育年龄越高,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也越大。比较直接的证据指出,年龄越大,生殖细胞DNA发生突变的概 率越大。这类证据也比较直接地支持了自闭症有很高的遗传背景这一假说。5自闭症患者和父母有相似的表型,可能呈现数量性状遗传 当然,这些证据也只是在综述文章里面提到,可能需要深入研究。不过,在自闭症家庭里,如果仔细观察,确实能观察到些许这样的现象。这类证据可 能被忽视了。现在大多评估只是关注自闭症孩子本身,可能没有仔细评估其父母。这类现象,或许可以通过遗传学中的数量性状遗传来解释。 数量性状,可能是多个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的贡献比较小,这类性状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6已发现大量自闭症临床相关突变,包括遗传 突变和新发突变,点突变和结构变异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通过对大量的自闭症家庭进行全基因组或者全外显子组扫描,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大 量自闭症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有些是遗传自父母的突变,有些是新发的突变(de novo mutation),有些是单个碱基的突变(点突变),有 些是大的、复杂的结构变异。
类似这种出生24个月左右就能被确诊的非病毒性疾病,基本上都可以排除环境因素,通常认为是基因问题。双亲表现正常并不能够说明他们的基因正常,比如色盲,爸爸是色盲,但儿子不是,反过来也成立,因为这是隔代遗传。自闭症不是一个简单的遗传和变异问题,成因很复杂。不过还是有一些表现的,在患者的父母家族里,四代以内经常会出现脾气暴躁的人,或者有抑郁症的人,并且会有几个很容易生病的亲戚,他们的免疫系统带有不同程度地缺陷。
自闭症与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这个也是困惑大家的问题,曾经有家长反驳我,说不能讲自闭症是一种遗传病。其实,我这边要分享的,或者我想强调的是,自闭症有很强的遗传背 景,英文的原话是Autism with strong genetic background。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1同卵双胞胎共患自闭症的概率为 50%-90%,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个是经典的证据,这个是研究某种疾病是否跟遗传相关的通用做法,即看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同患某种 疾病的概率的差异。双胞胎从受孕到出生,经历的环境差不多。双胞胎之间有没有差异,差异多大,科学家根据这个来判断一个疾病的遗传 度到底有多大。现在发现遗传度是50%到90%,简单的理解是,同卵双胞胎,一个得病,另一个也得病的概率是50-90%。为什么有一个范围 呢,我仔细读了这些原始文献,找到了答案。由于这种双胞胎比较难找,较早发表的文章研究的样本较少,得出的结论是遗传度比较高,甚至高达 90%;新发表的文章样本量更大,发现遗传度比原先发现的要低,甚至低至50%。2自闭症患者父母生二胎患病概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 还有一个是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在自闭症家庭里面有一个小孩得了自闭症,第二个小孩(二胎)得自闭症的概率明显是高于正常 人群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大概为1%,但是对于自闭症家庭,据报道这种概率为8%-25%。当然,这个没有系统的文章报道,只是在一些综述 性文章里面提到了这些数据。如Nat Rev Genet. 2008, 9(5): 341-355. 和Curr Opin Genet Dev. 2012, 22(3): 229-237.等。3 男女患者比例显着偏离1:1,为4:1自闭症里面还有一个现象,男女患病比例不是1:1,而是男性患者多一些,男女患者比例可能高达4:1, 这意味着自闭症可能跟性别或者性染色体有关。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假设是隐性遗传模式,男婴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需一个拷贝的基 因发生遗传突变或者新发突变就会致病,女婴两个等位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才会致病,概率也应该小一倍。现在,科学家也找到了一些X染色体 连锁的基因与自闭症有关,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由于X染色体上FMR1和FMR2(也叫AFF2)基因突变所致。 FXS的患者,一般表现为中度到重度的智力障碍,其中有一部分患者观察到有自闭症的表型。FMR1和FMR2(也叫AFF2)基因被认为或怀疑是自 闭症致病基因,现在去医院诊断自闭症,有一些医生会推荐先查一下这个基因的突变,来进行自闭症的鉴别诊断。4父母生育年龄越高,风险 越大现在比较多的证据表明,父母生育年龄越高,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也越大。比较直接的证据指出,年龄越大,生殖细胞DNA发生突变的概 率越大。这类证据也比较直接地支持了自闭症有很高的遗传背景这一假说。5自闭症患者和父母有相似的表型,可能呈现数量性状遗传 当然,这些证据也只是在综述文章里面提到,可能需要深入研究。不过,在自闭症家庭里,如果仔细观察,确实能观察到些许这样的现象。这类证据可 能被忽视了。现在大多评估只是关注自闭症孩子本身,可能没有仔细评估其父母。这类现象,或许可以通过遗传学中的数量性状遗传来解释。 数量性状,可能是多个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的贡献比较小,这类性状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6已发现大量自闭症临床相关突变,包括遗传 突变和新发突变,点突变和结构变异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通过对大量的自闭症家庭进行全基因组或者全外显子组扫描,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大 量自闭症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有些是遗传自父母的突变,有些是新发的突变(de novo mutation),有些是单个碱基的突变(点突变),有 些是大的、复杂的结构变异。
自闭症具体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目前的科学研究只给出了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即自闭症是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占主导。以下是一些可能增加自闭症患病风险的高危假说: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史:即家族成员的 “共患率”。研究显示,如果家族成员有精神类疾病病史或就是自闭症人士,孩子患有自闭症的概率也会增加。与普通人群对比,自闭症患者的兄弟姐妹生出自闭症孩子的几率更高,如果头胎自闭症,二胎患病率也会明显是高于普通人群。
基因突变: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发生变异可能导致自闭症的发病率增加,但由于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数量较多,目前还无法精确定位到底是某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突变,以及具体的变异方式。
环境因素孕期感染:母亲孕期发生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孕期缺少叶酸和维生素D、孕期抽烟、酒精中毒等,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几率也会增加。
孕期中的其它高危因素:父母生育年龄过大,超过35周岁,母亲罹患慢性高血压、妊娠前及妊娠期超重、先兆子痫、妊娠期使用抗抑郁药等。
围产期损伤:因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早产、难产、新生儿脑部受伤,以及在婴儿期患上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增加自闭症的患病风险。
其它因素:免疫系统缺陷,怀孕期子宫感染和孕期并发症、接触化学物质、环境污染、产期和产后健康状况不良等,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受损,影响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幼儿患病风险。
但以上列举都属于影响自闭症患病的高危风险因素,并不是导致自闭症的直接原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提到了遗传基因的重要性,但也并非部分家长想象的那么简单。
针对于遗传基因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自闭症谱系圈老家长,分子生物学博士秋爸爸给出了几点分析,可供家长参考:
第一,关于自闭症的发病原因,目前总体上来说仍然病因不明。
大量研究表明,在各种神经发育障碍当中,自闭症的遗传因素是最明显的疾病之一。从基因角度进行的研究表明,报道的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多达200多个,遍布所有的染色体,也涉及到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的基因。
《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分册上发表的研究文章显示,200万样本的研究表明自闭症的遗传因素占主导,但依然无法从个别基因上来预测和诊断。但在这200多条基因里,单独拿出哪一个基因,都难以确切解释哪怕5%的自闭症病例。自闭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其中所说的遗传因素,也不是普通人一听到‘遗传’就想到的龙生龙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么简单。
第二,基因测序筛查的价值非常有限。
部分家长出于寻找病因“治愈”自闭症或是生二胎的目的,寄希望于各种各样的基因测试,希望可以排除自闭症患病风险。
但事实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寻找自闭症背后的基因机制提供了可能,但自闭症的发生涉及到的不仅是某一个基因的突变与否,还涉及到基因序列中的多与少,以及一些基因组非编码区的调控序列,甚至还有基因组当中所谓的垃圾DNA,假基因或非基因的一些序列问题,很复杂。
通俗地说,并不是每一个相关的基因变异都会带来自闭症,所以即使筛查出基因突变,后代也不一定有自闭症,所以基因测序并不能给自闭症的发病、诊断或治疗带来直接的临床指导意见。基因测序目前的主要意义还在于为科研提供样品数据,而非针对于家长的临床指导。
第三,自闭症基因来自父亲还是母亲?
在谈论一个基因到底是好是坏,未必总能得出清晰的结论。因为生命系统,尤其是脑神经系统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需要很多个基因、分子的联合作用。对于特定的某个个体的某个行为特特征来说,一个所谓的“坏”基因,完全有可能呈现出某个优秀的行为表现,比如某个基因也许在他身上可能表现出优秀的特质,而当夫妻二人各自带来的多个所谓的优秀基因组合在一起,反而可能出现基因共振、负负得正、物极必反的情况,即孩子出现自闭症表现。
自闭症绝不是一两个基因甚至十来个基因组能够主宰的,夫妻没有必要为一份添堵的基因检测报告而互相埋怨、指责。可以说自闭症是夫妻两个人的贡献,“军功章”里有他一半,也有你一半。
结合大量的科研结果就可以知道,目前还并未没有发现所谓的“自闭症基因”,更无法确定该致病基因是来自父亲还是母亲。自闭症家长要正确看待这种错误提法,不要因为一纸模糊的报告或是其它一些不靠谱的言论影响正常的家庭关系。
基因不影响这种病的。环境导致吧
类似这种出生24个月左右就能被确诊的非病毒性疾病,基本上都可以排除环境因素,通常认为是基因问题。双亲表现正常并不能够说明他们的基因正常,比如色盲,爸爸是色盲,但儿子不是,反过来也成立,因为这是隔代遗传。自闭症不是一个简单的遗传和变异问题,成因很复杂。不过还是有一些表现的,在患者的父母家族里,四代以内经常会出现脾气暴躁的人,或者有抑郁症的人,并且会有几个很容易生病的亲戚,他们的免疫系统带有不同程度地缺陷。
自闭症与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 这个也是困惑大家的问题,曾经有家长反驳我,说不能讲自闭症是一种遗传病。其实,我这边要分享的,或者我想强调的是,自闭症有很强的遗传背 景,英文的原话是Autism with strong genetic background。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1同卵双胞胎共患自闭症的概率为 50%-90%,高于异卵双胞胎。这个是经典的证据,这个是研究某种疾病是否跟遗传相关的通用做法,即看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同患某种 疾病的概率的差异。双胞胎从受孕到出生,经历的环境差不多。双胞胎之间有没有差异,差异多大,科学家根据这个来判断一个疾病的遗传 度到底有多大。现在发现遗传度是50%到90%,简单的理解是,同卵双胞胎,一个得病,另一个也得病的概率是50-90%。为什么有一个范围 呢,我仔细读了这些原始文献,找到了答案。由于这种双胞胎比较难找,较早发表的文章研究的样本较少,得出的结论是遗传度比较高,甚至高达 90%;新发表的文章样本量更大,发现遗传度比原先发现的要低,甚至低至50%。2自闭症患者父母生二胎患病概率显着高于正常人群 还有一个是现在大家比较关注的问题,如果在自闭症家庭里面有一个小孩得了自闭症,第二个小孩(二胎)得自闭症的概率明显是高于正常 人群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大概为1%,但是对于自闭症家庭,据报道这种概率为8%-25%。当然,这个没有系统的文章报道,只是在一些综述 性文章里面提到了这些数据。如Nat Rev Genet. 2008, 9(5): 341-355. 和Curr Opin Genet Dev. 2012, 22(3): 229-237.等。3 男女患者比例显着偏离1:1,为4:1自闭症里面还有一个现象,男女患病比例不是1:1,而是男性患者多一些,男女患者比例可能高达4:1, 这意味着自闭症可能跟性别或者性染色体有关。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假设是隐性遗传模式,男婴X染色体上的基因,只需一个拷贝的基 因发生遗传突变或者新发突变就会致病,女婴两个等位基因同时发生突变才会致病,概率也应该小一倍。现在,科学家也找到了一些X染色体 连锁的基因与自闭症有关,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脆性X综合征(Fragile X Syndrome,FXS),是由于X染色体上FMR1和FMR2(也叫AFF2)基因突变所致。 FXS的患者,一般表现为中度到重度的智力障碍,其中有一部分患者观察到有自闭症的表型。FMR1和FMR2(也叫AFF2)基因被认为或怀疑是自 闭症致病基因,现在去医院诊断自闭症,有一些医生会推荐先查一下这个基因的突变,来进行自闭症的鉴别诊断。4父母生育年龄越高,风险 越大现在比较多的证据表明,父母生育年龄越高,孩子患自闭症的风险也越大。比较直接的证据指出,年龄越大,生殖细胞DNA发生突变的概 率越大。这类证据也比较直接地支持了自闭症有很高的遗传背景这一假说。5自闭症患者和父母有相似的表型,可能呈现数量性状遗传 当然,这些证据也只是在综述文章里面提到,可能需要深入研究。不过,在自闭症家庭里,如果仔细观察,确实能观察到些许这样的现象。这类证据可 能被忽视了。现在大多评估只是关注自闭症孩子本身,可能没有仔细评估其父母。这类现象,或许可以通过遗传学中的数量性状遗传来解释。 数量性状,可能是多个基因控制的,每个基因的贡献比较小,这类性状也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6已发现大量自闭症临床相关突变,包括遗传 突变和新发突变,点突变和结构变异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通过对大量的自闭症家庭进行全基因组或者全外显子组扫描,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大 量自闭症相关的基因突变,这些突变,有些是遗传自父母的突变,有些是新发的突变(de novo mutation),有些是单个碱基的突变(点突变),有 些是大的、复杂的结构变异。
自闭症具体的致病原因至今尚不明确,目前的科学研究只给出了一个较为笼统的说法,即自闭症是由遗传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遗传因素占主导。以下是一些可能增加自闭症患病风险的高危假说:
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史:即家族成员的 “共患率”。研究显示,如果家族成员有精神类疾病病史或就是自闭症人士,孩子患有自闭症的概率也会增加。与普通人群对比,自闭症患者的兄弟姐妹生出自闭症孩子的几率更高,如果头胎自闭症,二胎患病率也会明显是高于普通人群。
基因突变:基因在遗传过程中发生变异可能导致自闭症的发病率增加,但由于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数量较多,目前还无法精确定位到底是某一个或几个基因的突变,以及具体的变异方式。
环境因素孕期感染:母亲孕期发生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孕期缺少叶酸和维生素D、孕期抽烟、酒精中毒等,孩子患上自闭症的几率也会增加。
孕期中的其它高危因素:父母生育年龄过大,超过35周岁,母亲罹患慢性高血压、妊娠前及妊娠期超重、先兆子痫、妊娠期使用抗抑郁药等。
围产期损伤:因怀孕期间窘迫性流产等造成婴儿大脑发育不全,早产、难产、新生儿脑部受伤,以及在婴儿期患上脑炎、脑膜炎等疾病造成脑部伤害,增加自闭症的患病风险。
其它因素:免疫系统缺陷,怀孕期子宫感染和孕期并发症、接触化学物质、环境污染、产期和产后健康状况不良等,导致人体神经系统受损,影响幼儿神经系统发育,增加幼儿患病风险。
但以上列举都属于影响自闭症患病的高危风险因素,并不是导致自闭症的直接原因。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提到了遗传基因的重要性,但也并非部分家长想象的那么简单。
针对于遗传基因和自闭症之间的关系,自闭症谱系圈老家长,分子生物学博士秋爸爸给出了几点分析,可供家长参考:
第一,关于自闭症的发病原因,目前总体上来说仍然病因不明。
大量研究表明,在各种神经发育障碍当中,自闭症的遗传因素是最明显的疾病之一。从基因角度进行的研究表明,报道的与自闭症相关的基因多达200多个,遍布所有的染色体,也涉及到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代谢系统、呼吸系统等相关的基因。
《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分册上发表的研究文章显示,200万样本的研究表明自闭症的遗传因素占主导,但依然无法从个别基因上来预测和诊断。但在这200多条基因里,单独拿出哪一个基因,都难以确切解释哪怕5%的自闭症病例。自闭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基因疾病,其中所说的遗传因素,也不是普通人一听到‘遗传’就想到的龙生龙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那么简单。
第二,基因测序筛查的价值非常有限。
部分家长出于寻找病因“治愈”自闭症或是生二胎的目的,寄希望于各种各样的基因测试,希望可以排除自闭症患病风险。
但事实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寻找自闭症背后的基因机制提供了可能,但自闭症的发生涉及到的不仅是某一个基因的突变与否,还涉及到基因序列中的多与少,以及一些基因组非编码区的调控序列,甚至还有基因组当中所谓的垃圾DNA,假基因或非基因的一些序列问题,很复杂。
通俗地说,并不是每一个相关的基因变异都会带来自闭症,所以即使筛查出基因突变,后代也不一定有自闭症,所以基因测序并不能给自闭症的发病、诊断或治疗带来直接的临床指导意见。基因测序目前的主要意义还在于为科研提供样品数据,而非针对于家长的临床指导。
第三,自闭症基因来自父亲还是母亲?
在谈论一个基因到底是好是坏,未必总能得出清晰的结论。因为生命系统,尤其是脑神经系统的运作是一个复杂的分子网络,需要很多个基因、分子的联合作用。对于特定的某个个体的某个行为特特征来说,一个所谓的“坏”基因,完全有可能呈现出某个优秀的行为表现,比如某个基因也许在他身上可能表现出优秀的特质,而当夫妻二人各自带来的多个所谓的优秀基因组合在一起,反而可能出现基因共振、负负得正、物极必反的情况,即孩子出现自闭症表现。
自闭症绝不是一两个基因甚至十来个基因组能够主宰的,夫妻没有必要为一份添堵的基因检测报告而互相埋怨、指责。可以说自闭症是夫妻两个人的贡献,“军功章”里有他一半,也有你一半。
结合大量的科研结果就可以知道,目前还并未没有发现所谓的“自闭症基因”,更无法确定该致病基因是来自父亲还是母亲。自闭症家长要正确看待这种错误提法,不要因为一纸模糊的报告或是其它一些不靠谱的言论影响正常的家庭关系。
基因不影响这种病的。环境导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