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学论文

首页 医学论文 问题

自组织城市病博士论文

发布时间:

自组织城市病博士论文

1,锁定主题,研究方向。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要写的论文是哪个领域的,有什么创新点。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还是一个验证对比性的论文。心里要有一个谱,每种写法不完全相同。概括一下,我们在写论文钱,心里基本就会大体估算出来自己论文长什么样子了。

2,以点带面,查找资料。确定了自己论文的主题,那我要开始查找资料了。这样也能看出来自己要写的东西是否新颖,别人是否都做过,如果别人做了,按我是否还有进步的可能。查资料要细心,中文的就到中国知网,外文的也有相应SCI网站,一般是ScienceDirect吧。我建议可以查找相应的博士论文,越牛逼大学的越好,这样我们可以看看他的综述,了解一下世界上的研究进展。

3,构思框架,初列提纲。这步我们可以具体构思一下论文由几部分组成,要论述什么。一般都是摘要概说论文的情况,主体部分的研究进展,讲一下我们的研究有哪些牛逼的地方,我们怎们做的,我们做出来的数据什么样,我们能得出来个什么结论。基本就是这样的套路,当然了,逻辑严密的求证与精美的图表都会对论文加分。

4,内容填充,精细雕琢。提纲出来了,我们要把各个部分填充进内容。这个时候,就会用到我们之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可以把要引用的文献原句抄到提纲里,然后在后边括弧写上文献的名字及作者,这样便于后期整理文献。除了引用的东西,其他部分都要尽量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5,整理文献,完稿润色。这部分的论文已经初见雏形了,可以将括弧内的引文按照标号顺序排到文后参考文献出,并统一格式。将论文的整体格式都调成正常的论文,进行正规的排版。也要把图片等一并整理好,润色完成的论文,基本上就可以投出去了。

6,查找期刊,投改结算。到了投稿部分,可以看看同组师兄师姐之前都投到哪里了,或者看看参考文献的作者都选择了哪些期刊。我们可以登录相应杂志主页,看投稿要求,如果需要按照模板更新格式,则在花点精更新一下论文。投出去,审完,支付完版面费,就等着杂志社通知了,比如校稿等。最后,报销相应的投稿费用。

(1)自然资源短缺。水、土地、能源等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活动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面临日益严重的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的问题,反过来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2)生态环境污染。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产业结构的转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等因素,使城市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严重,甚至超出了城市承载力的极限,使城市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3)城市交通拥堵。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最直接的影响是居民的出行时间成本的增加及交通事故的多发。

(4)居民生活困难。近年来不断高涨的物价与房价,以及就业困难,给人民生活造成极大压力。

(5)公共资源紧张。当公共资源的供给无法满足人口和公共服务需求的增长时,就会出现看病难、上学难、就医难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公共服务的不均等则会进一步恶化问题的严重性。

(6)公共安全弱化。由于人口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而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承载能力和管理水平没有同步提升,导致各种公共安全事件频发。城市由于人口众多且结构复杂,社会矛盾与冲突现象更多,社会治安与稳定受到一定的挑战。

扩展资料

第一,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提高建成区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积过度扩张。从国家层面讲确实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来建立城市空间的发展布局规划,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的地方多发展,鼓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的地方优化发展。

第二,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这一点不用过多解释。国外很多大城市治理城市病也很重视公用设施、公共交通系统的作用。

第三,要树立以人为本、城市治理的理念。在我们为城市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要树立新型城市治理的理念。要改变过去城市治理的传统管理意识,也就是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意识,更多地强调在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让公众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参与。

比如我们驾私家车时往往发现很多道路开车特不方便,因而就会有一些抱怨,不知道这路是怎么设计、怎么修的,这里面就是缺少社会决策公共参与的问题。如果让城市公共服务的使用者参与决策,相信城市公共服务的满意度会提高很多。

第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促进形成一批城市群,我将其引申一下,我们面向未来,要着力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城镇体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城市病

很多毕业狗在弄论文,身心疲惫,下面我来说说写论文的心得。 毕业论文的格式,一般分四个部分,

1引言、2方法、3结果与讨论、4结论与展望

学术论文的时候一般建议大家从第二部分方法开始写。因为这部分写起来比较简单。 其实就是要写一些你毕业设计,毕业课题你的研究方法是怎样的。 比如说你在实验室做实验的话,你就写下你的实验步骤。 如果你是文科生,你出去做了一些调查,那就写你是如何调查的,到社区调查多少人口,怎样调查的。

写方法这部分有两个建议。 第一尽可能写的比较详细,这样会帮助我们,作为一个审核者看你做实验是否很认真。 第二个比较投机取巧的,如果跟着学长学姐做实验的话不妨问问他们有没有写过实验方法, 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是有的,这个时候你就可以“拿来”直接用,这样比较节省时间。

写完方法这部分就是3结果与讨论了,字面如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结果,一部分是讨论。 写这部分可以先把自己做过的结果都罗列出来,想做图去做图,或者大概在草稿纸上做做图都可以。 那么你把结果罗列出来就要进行分析。这就到了讨论部分。大家把结论想出来以后不需要着急的去写, 你先要想有哪些结论可以从你的结果中得到,通过这些小的结论你可以引申得到怎么样的大结论。 最后你要总结提炼出你的整篇毕业论文的论点是在哪里。其实最重要的是关注论文的论点是什么, 它有没有很新颖的想法,这个是评判你整篇论文会不会得高分的非常重要的点。

大家在分析结果和总结小结论后一定要跟你的学长学姐或者你的导师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 最后确认你最后论文的主题,这样就会决定你论文最后得分的高低。

在进行讨论之后得到你的论点是什么,那么你再开始可以写你的结果与讨论,这个时候就要回忆下 议论文的写法了,其实就是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论文,然后要用你的论据证明你的论点。那么其实 整篇论文不光有你大的论文,可能大的论点有很多小的分论点,所以你在写结果与讨论的时候可以 把各个分论点作为一小部分,然后在每一个分论点下面来列举你的结果作为证据,来论证你的论点 那么这就是写结果与讨论最好的方法。

写完结果与讨论时,我们可以跳过去写最开始的引言部分。引言部分其实就是一个背景介绍, 就是介绍你为什么要做这个项目,有什么意义。这个地方就是要卖你的想法,表达你的想法的感觉, 就是你要提出一大堆问题,比如在文献里或者别人都没有办法解决, 但是你能在你这篇论文里去解决或者有答案。最后再提出你的论点,这时候别人就会觉得你的论点很有意思, 所以引言部分是仅此于结果与讨论或者说和结果与讨论同样重要的部分在毕业论文里面。

我比较喜欢写引言的方法是,首先讲下大的背景,比如化学专业,现在全球环境恶化变暖, 二氧化碳排放剧增,是因为我们在化工中有很多不合适的反应让二氧化碳产率比较高, 所以我想设计一个反应让二氧化碳输出比较低来解决这个大的问题,就是说你要在引言部分 开头你要写个大的问题引起别人的兴趣。但其实这个时候你的学长学姐或者导师会跟你说写引言这部分, 但是最后评审论文的好坏高分这点并不一定重要。比引言更重要的就是你对文献的检索, 就是说你前面说了一个大问题,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那你就针对一个特别重要的反应减低二氧化碳的产生。 那么大家都知道很多人在文献里做过很多次尝试,那你就要对前人做过的尝试进行总结跟梳理。 总结不是简单的总结,你当然要查很多文献,其实最后这个文献的安排也是要对你自己有利的, 你就说前任可能做过ABCD实验方法,但是他们都失败了,或者说他们有哪些缺陷,那么总结了这些缺点 之后你可以提出自己的论点我在这篇论文里面我的方法是怎么怎么样的我的做法是如何如何好的。

这样就会引起别人的兴趣,这样引言是理工科写的,如果你是文科的,比如我提出一个观点, 比如现在中国男女不平等什么什么,可以你列举你在文献中你做过哪些研究得到什么什么结论, 那么你在这篇论文中为什么提到这个结论是非常新颖,非常对学术界是有贡献的,这也是一种写法。 所大家写引言的时候一定要文献查找好,另外是安排文献如何写法,最后引申出本文的论点,让别人觉得你的想法特别好。

那写完前三部分,就是最后结论与展望部分。这部分是最后才写也是最好写的东西,那这个结论怎么写呢, 难道是把我前面一直反复强调的论点重复一遍就可以了吗。我的想法是这部分当然要重申你的论点了, 但是可能就在前次早定上有一些不同,然后更重要的是你把你前面方法部分重要方法还有结果部分一些重要 发现也略微的总结一下。在最后要写下展望,如果你接着做这个项目的话你希望从哪些方向着手, 你希望得到哪些结论,这些结论为什么是好的,这些都是可以写进论文展望里的。

以上就是毕业论文的基本框架,怎么写的基本思路。

另外我想给大家一些细节上的建议,这些是大家在写毕业伦文时大家特别要注意的, 这些细节写好会让你的毕业论文显得更专业一些,让老师觉得你这个学生在学术能力上非常的好。

那第一个细节是注意数字的运用,尤其对于我们理工科的学生来说大家一定要基础话, 有可能你刚上了大学的时候有人告诉你一定要用数据来说话,不要没有证据乱讲。就是你想得出一个结论, 必须要用数字来说话。举个例子你发现某一个城市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逐年增加,那么这个是一个结论, 你必须要用数字来说话,比如2010年它的排放量是多少千克,到2015年它的排放量又变成多少多少千克每年, 那么给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别人就相信你,虽然这个结论非常小,但是你一定要拿出数据让别人觉得可信。

第二个小建议就是大家在画图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图上的细节,比如横纵坐标的单位,比如你的图例有没有写, 你的图的标题有没有很清楚的解释这张图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你出现的每张图都必须在正文中引用到, 然后给出一定的解释,这样才显得你不是随便放在图让你的毕业论文“长”一点

最后的小建议是文献管理的,我们知道大家在写引言的时候引用很多很多的参考文献,博士论文要引用250-300篇文献, 你开始写的时候可能觉得很顺手,一个一个抄就好了,但是你在后面修改的时候你这个论文所有文献都可能被打乱顺序, 这个时候你再去改顺序就很麻烦,所有手动来写是很麻烦的事情,所有我建议大家使用文献管理软件,最有名的是Endnote, 它其中一个好处就是有word插件,你在用word插件可以随时更新参考文件的顺序,大家可以关注我们后期更新的文章会介绍 Endnote的使用方法

以上方法希望对大家写毕业论文有一定的帮助,我觉得学会写毕业论文是读大学应该学到的非常重要的技能, 对以后工作去写一些报告是非常有好处的,大家在经历这段痛苦的过程中会值得的,最后祝大家论文顺利通过。

大体思路如后:首先,得大量的下最新的文章看,差不多了,筛选比较感兴趣的热门关键词,然后再挑看得懂的,进行对比阅读和批评阅读。随后,博采众长,集成创新,组合顺通,一句话,搞的一眼就比人家有点新东西出来。然后就是,论证充分性问题,要多用数据说话,多用理论分析案例,宏观逻辑要问题导向。再后,是重复率问题,要注意改重技术的利用,注意三大核心技巧,切且前后顺序,即颠倒顺序,缩减/扩充/同意替换。最后,查重排班,前则注意假报告,免费查稿子的,建议残缺图片和一些内容再查☜,后者,不会,就学,找一个上一届的。

看了这些不之所以,需要看更详细的,或者就到知某乎上去找,比如找“MBA论文怎么写”就一堆套路可以看,前面几个帖子我看了下,写的很好,社科类的文章都适用,肯定能让人豁然开朗!

一句话,前期把握宏观,后期完善细节和前因后果等,装模作样的东西!

看文献找题目》搞4个题目4个思路(有写作指导),找老板协商》听建议,确定具体写那个》列目录,整出问题对策,分析方法用什么(用什么理论用什么标准分析文献的问题或者实践问题),数学语言怎么利用等》再找老板把关,以防止后期大改过关后,就开工建设吧,OEM什么的也可以,只要符合这宏观的架构》然后就是改重技巧的利用,查重删减图片一些内容防被卖等问题》然后就是准备答辩ppt什么的鬼东西!

利用本处的参考文献题目,便于大家掌握关键词种类,然后再在知网、万方上按照专业分类浏览 100 页题目,并检索 10  个关键词,下载50 篇文章,用一定标准精选 5  篇文章做参考,即选出工作量小、切合热点、理论充分、数据分析到位、宏观逻辑流程、个案材料好收集的可以依葫芦画瓢的好题目。

为什么要创新?不创新,你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堆大杂烩,没得统合没得整合,就是一堆抄袭!现在管的越来越严格了,不创新,不编什么研究方法创新,数学算法创新,理论创新,应用创新,结论创新什么的鬼东西,没来个三五点,你只能呵呵的拿回去等待修改继续被蹂躏,继续被践踏尊严吧!

面对毕业论文头都大了。所以从几篇文章里拼出一篇,大标题下分标题完全引用。都是拼过来的,算抄袭吗?心里有点慌?学生所提交答辩的毕业论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抄袭、剽窃行为。

图1: 抄袭认定

你百度下,或者某乎下,一堆一堆的乱七八糟的文章,但核心就这么点:学校用什么报告管事,就tb什么查,然后比着报告修改。当然,预算少就找便宜点的比如ppyy等查初稿,差不多了,再定稿查好的。土豪的话,就一步到位,查好的吧!至于具体改重技巧,把握单点:

(1)颠倒顺序

把句子后面的名词什么的搞到前面,然后再顺通。把段落的后面搞到前面,最好是总括性的搞到前面来!

(2)插入扩充

至于,核心词没法替换,或者颠倒顺序都没法的,就扩充打断。

(3)缩减

对应非核心的东西,缩减废话!

经济类的比较热门,实际用到的比较多,文科的套路差不多,依葫芦画瓢的方法类似,故此,罗列如下比较经典的文献参考。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人家怎么写的,里面有oem的,也有分科别类详细介绍的。自己把握,自己权衡!

觉得写的好,请点赞;觉得有待改善,可以下面回复套路。本贴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请诸位大神,搞点更完备的回复。

牙周组织病组织学特点论文

牙周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自觉症状,许多人刷牙有点出血,或吃东西时咬不太动,平时因为工作太忙也没多注意,更没想到要到牙科诊所检查,时间一久,就成了牙周病。

近年来医学报告也不断指出,牙周病患者发生中风或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的机率较高,患有牙周病的孕妇也容易有早产儿或新生儿体重过轻的情形,糖尿病患者若有牙周病,更会影响血糖的控制。所以建议大家,若家中有糖尿病的患者,以及妇女在怀孕前,一定要先把牙齿照顾好,避免牙周病的产生。

【牙周病快问快答】

1.到底什么是牙周病?

牙周病,简单来说就是牙齿周围支持组织,如牙龈、齿槽骨、牙周韧带等,发生细菌感染,而细菌产生毒素,进一步破坏牙周组织,严重造成齿槽骨被破坏致使牙齿动摇脱落,就就像树木原本种在土里,但因土石流造成土壤流失,导致树木无法稳固地根植在土里而倒塌一样。

2.造成牙周病的危险因子?

一些生活习惯或疾病,如抽烟、心理压力、糖尿病等,都可能加强牙周病的破坏程度,因此,戒除菸瘾、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均衡的饮食,及糖尿病病患者血糖的控制,也都是防治牙周病加重的重要课题。

3.牙周病与遗传有关吗?

牙周病亦可能由遗传得来,牙周病患的唾液亦可能传染给家人,所以,为了达成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疗效,定期每半年的口腔检查、牙周病患家人的口腔牙周病筛检,都是防治牙周病的有效措施。

4.牙周病真正的凶手是谁?

其实真正造成牙周病凶手就是牙菌斑。牙菌班是一层黏黏的薄膜,沾附于牙龈及牙齿之上,里面含有上亿的细菌聚集。为什么会有牙菌斑呢?是因为口腔本来不是无菌的空间,而因吃东西有食物残余在齿间,加上刷牙方式不正确或口腔卫生习惯不良时,我们无法顺利将牙菌斑予以移除,也因此细菌所产生的毒素会进一步的引起体内的破坏反应,破坏牙龈、齿槽骨及牙周组织。 因此,预防牙周病很简单,只要把牙菌斑刷干净就好了!

【牙齿亮晶晶 维持口腔卫生333运动】

避免牙周病的三宝:牙刷、牙线、牙间刷。每天刷牙3三次,每次刷牙至少3分钟,饭后3分钟内刷牙。唯有完美的清洁牙齿,才能避免牙菌斑堆积。

而一些清洁牙齿的工具,如「冲牙机」与「漱口水」,要特别提醒大家正确使用的观念:冲牙机可将口内的食物残渣去除,但不能冲掉牙菌斑,因此只是补助工具,不能代替牙刷及牙线。而漱口水,需在医师指示下使用,长期使用会有副作用,若将口腔内固有细菌杀死,反而会导致霉菌等异常微生物滋生。

【牙周病之自我检测DIY】

牙龈红肿

觉得有口臭

牙龈萎缩

牙齿之间容易塞食物残渣

刷牙时牙刷上有血、漱口有血

牙齿之间的牙龈形状不是尖尖的三角型

有时觉得牙齿「浮浮」的

用手指摸,会觉得牙齿摇摇的

牙龈会有脓冒出

若以上您勾选的项目愈多,患牙周病的机率愈高!建议您就近至牙科诊所看诊,并且每半年要定期做牙齿的健康检查。

第一节牙龈 牙龈(gingiva):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黏膜,呈浅粉红色,坚韧而不活动。 一、表面解剖: (一)游离龈:(freegingiva) 1.定义 (1)游离龈: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它游离可动,呈连续的半月形弯曲,其色泽较附着龈稍红。 (2)龈沟(gingivalsulcus)-游离龈和牙面之间的一个环状狭小的空隙,正常深度为,平均为,用探针探>3mm,认为它有炎症。 2.龈沟界限:底部是结合上皮的冠方,内壁是牙,外壁是龈沟上皮。 3.龈沟液 (1)成分:电解质,氨基酸,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 (2)作用 二、附着龈(attachedgingiva) 1.定义 (1)附着龈——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牙槽嵴表面的牙龈。 (2)游离龈沟(freegingivalgroove)——附着龈和游离龈连接处有一浅的凹沟。 2.附着龈的特点——色粉红,质坚韧,表面呈橘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点彩。其作用主要是增强牙龈对机械摩擦力的抵抗。但在炎症水肿时点彩消失,牙龈变为光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 理 (三)牙间*(interdentalpapilla) 1.定义 (1)牙间*(龈*)——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临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 (2)龈谷(gingivalcol)——在后牙,颊舌侧龈*顶端位置高,在牙临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象山谷故称龈谷。 2.龈谷特点——牙龈炎的发生率高于其他部位。由于该处不易清洁,易形成菌斑和牙石。 二、组织结构 (一)上皮层 1.区别 (1)牙龈上皮:表面为不全角化,上皮钉突多而细长,使上皮与深层组织牢固地连接。偶见黑色素细胞。 (2)龈沟上皮: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突,结缔组织内常有细胞浸润。 (3)结合上皮:表面无角化,无上皮钉突,但受到刺激时可产生上皮钉突。 结合上皮(junctionalepithelium) (1)定义: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牙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 (2)特点:①在龈沟底部约含15-30层细胞,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约含3-4层细胞,且细胞呈扁平状,其长轴与牙体长轴平行;②上皮无角化无钉突;③在电镜下有丰富的高尔基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胞浆中张力细丝和桥粒较少;④结合上皮细胞在牙齿表面产生一种基板样物质,并以半桥粒的方式附着其上,从而使结合上皮紧密的附着在牙面上;⑤结合上皮附着位置因年龄而异: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向根方生长。 (二)固有层 固有层中有大量胶原纤维,这些胶原纤维可分为以下五组: 1.龈牙组(dentogingivalgroup):从牙颈部牙骨质向冠方散开,止于牙龈固有层。它可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 2.牙槽龈组:起自牙槽嵴向冠方展开,穿过固有层止于游离龈和附着龈固有层中。 3.环行组:位于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 4.牙骨膜组: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越过牙槽嵴,进入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 5.越隔组:仅存于牙齿的临面,起自牙颈部的牙骨质,水平穿过牙槽嵴,止于临牙的相同部位 第二节牙周膜 牙周膜(periodontalmembrane):是环绕牙根,位于牙根和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又称牙周韧带。 一、组织结构 (一)纤维 1.定义 主纤维-有一定排列方向的由胶原纤维汇集成的粗大纤维束。 穿通纤维(沙比纤维)-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 2.分组: (1)牙槽嵴组(alveolarcrestgroup): 从牙槽嵴顶呈放射状向牙冠方向走行,止于牙颈部的牙骨质。邻面无此纤维。此纤维将牙齿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向力,保持牙齿直立。 (2)水平组(horizontalgroup):纤维呈水平方向分布,一端埋入牙骨质,一端埋入牙槽骨。此纤维可维持牙齿直立,对抗侧向力。 (3)斜行组(obliquegroup):是牙周膜中数量最多,力量的一组纤维。向根方倾斜45度,埋入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附着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将牙齿承受的咀嚼力转变为牵引力,均匀分散到牙槽骨上。 (4)根尖组(apicalgroup):起自根尖区牙骨质,呈放射状到根尖周围的牙槽骨。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孔的血管和神经。 (5)根间组(interradiculargroup):仅存在于多根牙,起自根分叉处的牙根间骨隔顶,止于根分叉区牙骨质。 二、基质:主要由搪蛋白和粘蛋白组成。其功能是维持牙周膜的代谢,保持细胞的形态和分化,承受咬牙合力时,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三)细胞 1.成纤维细胞——数量多,功能强。 功能:合成胶原,吸收胶原,保持牙周膜的动态平衡。 2.上皮剩余——在牙周膜中,临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可见到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根表面平行排列。也叫Malassez上皮剩余。这是牙根发育期上皮跟鞘残留下来的上皮细胞。 3.成牙骨质细胞——分布在临近牙骨质的牙周膜中,功能是合成牙骨质。 4.成骨细胞,破骨细胞 (1)成骨细胞:形态立方状,胞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 (2)破骨细胞:是多核巨细胞,胞核数目不等,胞浆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 5.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可分化为成骨细胞,成牙骨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在牙周膜的修复中起重要作用。 二、功能:1.支持功能2.感觉功3.营养功能4.形成功能 三、牙周膜的增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膜厚度变薄 第三节牙槽骨 1.固有牙槽骨(alveolarbone)它是一层多孔的骨板,又称筛状板。由于在X线片上表现为围绕牙周膜外侧的一条白色阻射线,称硬骨板。 邻近牙周膜侧是由平行骨板和穿通纤维构成。邻近骨膜侧是由由哈佛氏系统构成。外周有几层骨板呈同心圆排列,内有神经血管通过。 2.密质骨:表面为平行骨板,深部有哈佛氏系统 3.松质骨:由骨小梁和骨髓构成。幼年时有造血功能,称为红骨髓;老年后由于脂肪细胞增多,称为黄骨髓。 二、生物学特性: 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增生。

牙周组织病是指发生在牙的支持组织(牙周组织)的疾病,又称之为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广义讲包括牙龈病(gingival disease)和牙周炎(periodontitis)。狭义讲专指发生在牙周组织上的炎症性、破坏性疾病,即通常所说的牙周炎,不包括牙龈炎。 发生于牙周组织的病理改变包括:炎症、营养不良、萎缩及肿瘤。 分类复杂。自上个世纪20年代以来曾有过一些分类,但不够完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牙周病本质的深入认识,曾对该分类有了不少改进。近年,牙周疾病分类又有了新的分类(美国牙周病分类国际研讨会,1999)。简要概述如下 一、牙龈病(gingival disease) 二、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 三、侵袭性牙周炎(aggressive periodontitis) 四、反应全身疾病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 as a manifestation of systemic diseases) 五、坏死性牙周病(necrotizing periodontaldisease) 六、牙周脓肿(abcesses of the periodontium) 七、伴有牙髓病变的牙周炎(periodontitis associated with endodontic lesions) 八、发育性或获得性异常及其状况(developmental or acquired deformities conditions) 牙龈病:慢性龈炎 龈增生 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 浆细胞龈炎 剥脱性龈病损 牙周炎 发生在牙周组织的其他病理改变:牙周变性、牙周创伤、牙周萎缩 第一节牙龈 牙龈病分为两类,牙菌斑性牙龈病和非菌斑性牙龈病损。最为多见的一种为慢性龈炎。 牙菌斑性牙龈病的临床表现可受以下因素影响: ①全身因素如内分泌紊乱等; ②药物性因素;③营养不良等因素。 非菌斑性牙龈病损:大多不是一种独立性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出现在牙龈上的一种表征,如剥脱性龈病损。 一、慢性龈炎(chronic gingivitis): 边缘性龈炎(marginal gingivitis) 主要局限在牙龈组织的边缘部位 牙龈*炎 (papillary gingivitis) 主要局限于牙龈* 慢性龈炎可长期单独存在,其中一部分也可能发展为牙周炎。目前无法区别单纯性龈炎以及将要发展为牙周炎的龈炎,在临床、X线及组织病理学上两者也无明确的 鉴别诊断标准。【病因】 主要是口腔细菌及其毒性产物引发的牙龈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可疑致病菌有:粘性放线菌、牙龈二氧化碳嗜纤维菌等。口腔不洁导致的牙垢、牙石形成,以及食物嵌塞,不良修复体等局部刺激等因素,也会促进和加重龈炎的发生、发展。 【临床表现】 主要见于儿童或青少年时卫生不良者,以及无刷牙习惯的成年人 两种类型: 炎性水肿型:龈缘红肿、光亮、松软、易出血 纤维增生型 :病程长,龈缘肿胀、坚实,呈炎性增生,易称增生性龈炎 【病理】 龈沟壁处有炎症细胞浸润,沟内上皮下方可见中性粒细胞,再下方为大量的淋巴细胞(主要为T淋巴细胞),炎症区内胶原纤维大多变性或丧失。 炎性水肿型:纤维结缔组织水肿明显,其间有大量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还可见少量浆细胞,毛细血管增生、扩张、充血。类似炎性肉芽组织。 纤维增生型:上皮下纤维组织增生成束,束间可见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不明显,其炎症成分比水肿型少。类似瘢痕组织。 二、龈增生(gingival hyperplasia) 主要指由多种原因引发的以纤维结缔组织增生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一组疾病。 【病因】主要由全身因素引起,常合并局部菌斑感染 第二节牙周炎(periodontitis) 牙周炎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牙周组织炎症性破坏性疾病。 其主要临床特征:牙周溢脓,牙齿松动。主要病理变化: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发展过程:活动期与静止期交替进行 晚期牙齿松动、脱落。 【病因】 1.口腔细菌为主要病原因子 ①牙周袋内以Gˉ厌氧菌为主,健康牙龈沟内以G+需氧菌为主②各种类型牙周炎其致病菌不一样,也不是单一菌种。Moore(1987)曾在牙龈沟内发现325种不同的细菌③牙龈卟啉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过去称为牙龈类杆菌,是成人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④放线共生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 tans , Aa)是青少年牙周炎的主要致病菌⑤新的可疑致病菌:福赛类杆菌、二氧化碳纤维菌、颗粒二氧化碳噬纤维菌以及密螺旋体属(嗜麦芽糖密螺旋体、中间密螺旋体)等。 2.牙菌斑:口腔细菌以菌斑形式存在,是牙周炎的始动因子。其形成过程如下:唾液粘蛋白所形成的薄膜是基础,细菌粘附、聚集(同类细菌之间的吸附)、共聚(不同类细菌的聚集)及繁殖。 一般情况下,牙面清洁后4~8小时即有细菌进入,10~12小时牙面上形成的菌斑即可用染色剂着色;5~6天菌斑趋于成熟;10~30天菌斑成熟达到高峰。菌斑涂片监测表明,每克牙菌斑内约有2×1011细菌数。 3.软垢(soft mucinous deposits)主要由细菌、真菌、白细胞及脱落的口腔上皮以及粘液、食物残渣等组成,据统计大约有细菌250万个/毫克。 4.牙石(calculus)(1)龈上牙石(2)龈下牙石 附着在牙龈边缘的牙面上或牙龈沟内的沉积物,是矿化的菌斑和软垢。 5.全身因素(宿主的防御反应及其遗传因素) 【发病机制】 1.牙菌斑的作用 细菌及其毒性产物对牙周组织的直接损伤 ⑴菌膜上含有脂多(lipopolysaccharedes,LPS)是一种细菌内毒素,主要损伤细胞成分 ⑵活化破骨细胞促进骨的吸收、破坏 ⑶增强吞噬细胞释放溶酶体酶,引起组织损伤 ⑷产生细菌酶,如蛋白酶、胶原酶、透明 质酸酶等,主要破坏牙周组织的基质和 细胞间质 2.中性多形核白细胞(PMN)的作用是宿主抵御外界原菌的第一道防线。 ①吞噬细菌作用②数目和功能的降低可加速牙周组织的破坏过程③释放多种酶:胶原酶。引起基质降解。 3.细胞因子的作用 ①引起和维持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导致了组织继续损伤②调节细胞生长、分化③白细胞介素是一组主要的细胞因子,与白细胞和其他细胞相互沟通密切相关 与牙周炎密切相关的主要细胞因子如下: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前列腺素E2、基质金属蛋白酶、护骨因子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 4.全身性易感因素 ⑴遗传诱因:某些遗传因素可增加牙周炎 的易感性。侵袭性牙周炎有家族性聚集倾向。 ⑵全身性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以及艾滋病等都可促进和加重牙周炎的发展。 ⑶其他:内分泌功能紊乱、吸烟、口腔卫生不良、营养障碍以及高度紧张造成的精神压力等,都是促进牙周炎发展的危险因素。 总之,牙周炎的破坏过程,是口腔菌斑与宿主之间通过复杂的分子基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宿主的防御过程可分为两类:一是非特异性的炎症反应;另一为特异性的免疫应答反应,其中包括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及补体系统。菌斑在牙周炎的病因中起主要的基础及决定性作用,诱发了初期的炎症过程;宿主的遗传因素决定其易感性。宿主的防御细胞在抵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同时,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参与了牙周组织的继发性损伤,并在介导炎症过程的扩大与持续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临床表现】初期不明显,逐渐出现咀嚼无力、牙龈出血、牙周溢脓、口臭、牙齿松动及牙齿伸长、倾斜、移位等,重者牙齿脱落。X线表现,牙周间隙增宽,严重者牙槽嵴部分或全部吸收、破坏。 【病理】从以下两方面介绍 一牙周炎的发展过程 ⑴始发期(initial stage):沟内上皮与结合上皮表现为急性炎症。一般持续2~4天。 ⑵早期病变(early lesion):上皮下结缔组织内现大量淋巴细胞,主要是T细胞,少量浆细胞及巨噬细胞,渗出增多,结合上皮开始增生。可持续 3周或更长时间。 ⑶病损确立期(established lesion)大量淋巴细胞,B细胞增多,多数浆细胞。浅的牙周袋。主要为慢性龈炎表现。可静止。 ⑷进展期(advanced lesion)深牙周袋形成,基质及胶原溶解、变性、丧失。牙槽骨吸收,最终牙脱落。 二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1.活动期(进展期)牙周炎的病理变化 ⑴牙面有菌斑、牙垢及牙石 ⑵牙周袋内大量炎性渗出物 ⑶沟内上皮糜烂或溃疡 ⑷结合上皮向根方增殖形成深牙周袋 ⑸上皮下方胶原纤维出现水肿、变形、丧失, 被炎细胞代替 ⑹牙槽骨水平或垂直吸收 ⑺牙周膜基质及胶原变性 ⑻牙骨质表面有吸收及牙石 2.静止期牙周炎(修复期)的病理变化: ⑴炎症减退,可见大量新生纤维结缔组织。 ⑵牙槽骨吸收呈静止状态,一般看不到破骨细胞,可见类骨质形成 ⑶牙根表面的牙骨质出现新生现象 牙槽骨吸收与牙周袋形成在临床和病理上可分为三种情况: ⑴龈袋(gingival pocket)(假性牙周带) ⑵骨上袋(supragingival pocket) ⑶骨内袋 (intrabony pocket)

城市发展与城市病论文

杨保军:我国城市化概述杨保军:大家好,今天借这个机会,利用一点时间跟大家一块探讨一下中国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化?这个问题跟在座各位有关,因为我们房地产开发实际上是要提供住房给大家住的,并且主要是给城里人住,在农村还不存在房地产市场。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学科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化的,比如社会学更关注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人口学家关注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地理学关注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过程。综合起来看,城市化应该体现四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第二是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第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第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说到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事实上我们房地产商提供的产品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产品。 城市化用什么来度量它?就是城市化水平,它的计算就是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城市化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这个阶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期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这是一个加速的阶段,我们中国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加速的阶段;后期阶段就基本上稳定了,城市化水平在70%至90%。 回顾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历程,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基本上就是抑制,当时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努力推动工业化,但是我们的工业化不是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业虽然发展了,但是城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到1980年代,学界在积极探讨、推动,而政府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当时的红头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城市化这样的术语;1990年代,转变为推进和积极的支持。目前我们国内的基本状况是,从1978年以来到现在,城市化水平从%提高到2001年的%,到去年是39%。当然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家通常说到的问题有: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城市体系的宏观布局、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缺乏在全球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城镇密集地区各类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不足,现有城镇的要素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小城镇数量偏多、规模偏小。 城市化进展快慢跟动力机制有关。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因素为主导,政治因素没有办法提供连续的、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以及市场因素的增加,导致城市化快速发展,其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工业化,一个是比较利益驱动,一个是农村剩余贡献,一个是制度变迁促进。 二、城市化道路 针对国家城市化道路,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归纳起来有主张走小城镇的道路,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是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因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毛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这属于折衷的思路;还有一种就是主张搞大城市,这主要是从聚集经济角度出发;还有就是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此外,还有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等观点,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若干理由。从模式上有提出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有提出来要把区域经济与城市化融合,有提出来要根据地域的特征来确定自己的不同模式,也有提出来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因为大中小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尽管有很多争论,但是最终国家制定的政策在16大报告当中表述得十分清楚,16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差别大。在这种国情下,照搬国外的模式显然行不通。这个政策有几个含义,第一就是要适度城市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第二就是大城市是作为骨干的,中小城市是作为主体的,小城镇是作为基础的。在推进方式上,则强调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有机结合,要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总的来看,适当加大大城市的发展,增加大城市的数量,是完全可行的。中小城市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平均的规模不大,应该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素质。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大中小这三者之间脱节,另外城和乡之间也脱节,所以它应该关注中等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大和小之间的过渡环节,来健全城镇体系。 有几个关于城市化方面的误区需要在认识上加以澄清。第一个误区就是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必然就会引发“城市病”。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加深,如果规划得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或者缓解城市病的;第二就是认为必须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第三就是均衡论,认为城市化结果应当均衡分布。事实上均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城市化更应该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性。 三、世界城市化特征与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表现为四个特征:第一,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城市化的主动力;第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还是欧美发达国家;第三,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增长明显,而且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非常突出;第四,出现了多个大都市连绵带,也出现一些全球性的城市。 发达国家的城市在这个阶段又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城市经济已实现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在这个阶段它的办公、写字楼的需求会显著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就是传统服务业下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上升;第三,城市人口增长不再是自然增长,而主要是来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国际移民;第四,世界资源向发达国家的城市集中,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我们看看这张图,这是全球夜间景象,越亮的地方说明城市经济越发达。从全世界范围内看,出现了六个大都市连绵带,这也是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区域。记得潘石屹曾经说过一段话,多年前他在北京选择地块开发楼盘,很久拿不定主意,开着车满北京选地。晚上也开车转,突然发现东边晚上灯光最亮,就决定在那里盖楼,这就是后来的现代城。这种决策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要,根据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有6个:东京、洛杉矶、伦敦、巴黎、芝加哥。 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仍是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二,一批全球性城市将可能出现,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中心;第三,知识和技术资源的意义更为关键;第四,一些传统的发展因素的状况和变化,仍然继续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新经济因素左右一个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一些要素还在发挥作用;第五就是政府的财政能力较低,这将继续制约着城市解决其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们看一下国外两种城市化演进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它的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从城市的规模结构看,各国因资源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如英国、美国、日本以大城市为主,而德国、荷兰、奥地利以中小城市为主。在其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突出,值得我们吸取教训。还有一种就是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市化。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在政府主导下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市化推进速度过快,城市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应吸取国外经验教训,以市场为主导,同时加强政府引导。 四、我国城市化轨迹与特征 我国城市化轨迹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起步期,比较正常,平缓上升;1958年至1965年是动荡期,大起大落; 1966年至1978年基本上是停滞期;1978年至1984年是恢复发展期;1985年至1992年是平稳发展期;1993年以后是加速发展期。 动力机制的演变也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改革开放前农业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城市化的最基本因素;其次,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与国际经验相偏离、后来又慢慢接近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滞后和第三产业低水平互为因果;第四,政策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非常大;第五,改革开放以前,市场机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长期受到抑制。 我国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已经进入加速阶段;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从省一级来看,城市化水平在50%至70%的有广东、辽宁、黑龙江,40%至50%的有吉林、内蒙、江苏、浙江、福建、湖北,30至40%的有山东、陕西、山西、宁夏、重庆、青海、新疆、海南,30%以下的有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西藏(这是前两年的数据,现在都有所提高)。第三,各类城镇均得到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第四,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珠三角就有1741万外来务工人员;第五,小城镇发展迅速,积极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六,国家、民间、外资共同推动,呈现出动力主体多元化特征。第七,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显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逐步形成并扩大,形成区域联动之势。 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是:制约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重视数量、规模,轻视质量和内涵;包括一些形象工程、盲目扩大行政区等不恰当的行为;小城镇有贪多、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倾向;城市发展缺乏区域整体协调,横向联系比较薄弱,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比较低;准城市人口数量大,市民化任务十分艰巨。 五、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新型工业化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互为前提,相伴相随,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条主旋律。城市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动力。工业化要有效促进城市化,应该有四个条件:第一就是工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第二是产业结构要递次升级,就是由轻到重、再到第三产业;第三是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第四是大众的广泛参与。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二者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解放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走的是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如山、散、洞,结果,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依然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到1990年代中期,我们实际上做的是产业结构补足性的调整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实现初步结合;1990年代中期以来又重新进入了新一轮重工业化过程中,正如我们看到的,许多钢铁、炼油项目都在上马。 加快城市化还需要我们的制度创新。比如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流动制度,这个制度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始推动;第二是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落实9年义务教育;第三是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机制;第四是建立适应于创新社会的政府职能框架;第五是关注城市贫困,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积累。 六、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或者呈同步增长趋势。看看这张国内的夜间景象图就会发现,越亮的地方就是越发达的地区,大面积的亮块就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育程度较高。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环境、历史文化、发展基础和阶段等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也有各自的特点,目前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大区域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这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将比单个的城市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我们可以看到东部沿海一带这种区域经济的优势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往往是以点带面的形式,所以若在西部投资,一般来说就是选择中心城市的多,而它下面的中小城市市场需求和经济实力就明显要弱得多。 以制造也为例,我国有16个工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其中长三角占7个,珠三角占3个,东北占1个,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榜上无名。 第七,城市化发展预测。 国家制定“十五”计划时,有关部门曾做过研究,预测到2015年左右,我们国家设市城市将达到800个,建设镇数量则略有减少,转移亿农村人口,百万人口城市的集中度提高。规模结构将会发生一些变化,超大城市从11个增加到20个,特大城市由23个增加到35个,大城市由44个增加到60个,中小城市由588个增加到650个;城市群也将出现较大的发展,其中珠三角、长三角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就是京津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厦漳泉,长株潭,河南中部、四川盆地、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从城市化质量方面说,将出现社会稳定、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表明,1978年至2002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增加值线性相关系数为%,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系数为98%,因此选择后者来建构预测模型。根据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相关模型预测,到2010年城市化率为53%(误差为正负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至个百分点;2020年城市化率为64%(误差为正负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至个百分点。这里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国际经验,在城市化加速期,日本年均提高个百分点,韩国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八、城市化战略的政策着力点 适度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力:第一,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公民的迁移和择业自由,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的有序流动。比如说珠三角有近两千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想留下来,但是由于制度障碍,难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农村。如果政策障碍得以消除,他们能合法地转变成市民,则会促进城市化进程,也会带动市场需求。第三,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排除农民变市民的障碍;第四,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第五,引导产业、就业结构重组;第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第七,加紧编制各层次的城市规划,引导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第八,多元化筹资,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网上还有很多,很容易搜到的,呵呵。

你可以去看看(城镇化与集约用地)上的文献,自己去找下这类的资料

是的,城市的发展既带来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繁荣,也带来了环境、交通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城市病”。正确看待城市病,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政府需要加强规划和管理,合理控制城市规模和增长速度,建立科学、绿色、智能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注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其次,社会各方面也需要积极参与城市治理,包括企业、居民、社区组织等,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浪费和污染,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和环保行动,共同建设美好的城市。

张学良城市病硕士论文

2023年我没有什么心愿消费清单,今年的经济压力比较大,只希望多赚钱,来给家人更好的生活。

我不介意另一半的过去,只想让他有更好的现在和未来。

我的经历让我更珍惜现在的爱情。

这让我觉得家人的陪伴也非常重要。

作为男人来说能够养家糊口下班回家可以吃到热腾腾的饭菜。妻子温柔贤惠,孩子上进懂事,闲暇之余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玩玩游戏看看小说。

如果有钱,你当然也可以旅旅游,这是男人的幸福。

作为女人来说,有自己的一份稳定工作,让自己有不伸手拿钱的底气,丈夫顾家体贴,孩子孝顺,家庭和睦,年轻漂亮,这是女人的幸福;

每一类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我觉得是不相通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现在的人都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别人。

但是人类个体间是无法在感情上做到感同身受这四个字的,因为这句话本身放在现在社会去理解,就会是以下的解释:

1、大多数时候我们对陌生人的感受根本不关心,因为这个社会让每个人都感到疲惫,即使想关心,也可能会被误会成是带有其他色彩的关心;2、我们在关心他人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事情的发展经过,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试着理解,无疑于是在营造一种假的亲密关系,想通过此种方式拉进彼此关系;3、如果将事事都与自己联系上,这种内心所感受到的重量是无法描述的。妻子温柔贤惠,孩子上进懂事,闲暇之余做点自己喜欢的事,玩玩游戏看看小说。如果有钱,你当然也可以旅旅游,这是男人的幸福。作为女人来说,有自己的一份稳定工作,让自己有不伸手拿钱的底气,丈夫顾家体贴,孩子孝顺,家庭和睦,年轻漂亮,这是女人的幸福;每一类人都有自己的幸福感,这种幸福感我觉得是不相通的,就像鲁迅先生说的: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现在的人都喜欢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评价别人。但是人类个体间是无法在感情上做到感同身受这四个字的,因为这句话本身放在现在社会去理解,就会是以下的解释:1、大多数时候我们对陌生人的感受根本不关心,因为这个社会让每个人都感到疲惫,即使想关心,也可能会被误会成是带有其他色彩的关心;2、我们在关心他人的时候,其实并不了解事情的发展经过,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试着理解,无疑于是在营造一种假的亲密关系,想通过此种方式拉进彼此关系;3、如果将事事都与自己联系上,这种内心所感受到的重量是无法描述的。

首先是个人比较常用(宅直男),经常周期性购买的洗护用品:洗脸一般不用洗面奶,主要用的就是舒肤佳香皂,用过一段时间的洗面奶感觉还行,但是主要是用惯了舒肤佳香皂,所以还是换回去了舒肤佳。买这个氨基酸洗面奶是三件五折,到手19一支的时候买的,用起来还行,就是比舒肤佳香皂贵,舍不得。能用很久了,香皂盒啥的,没啥特别推荐的,便宜能装,配合搭就行。洗完脸,然后基本配合大宝护一下就行了,挺简单随便的。

除了生活消费品,另外就是衣服这个消费比较频繁一些(家居生活用品):一般推荐优先从促销活动,买三折的衣服,质量也比较放心,价格也比较合适,但是这种价格很少,其次就是从京造买,能有4折的价格吧,一般衣服都不超过100块,经常是一套100内。(常常有满减99-30可以叠加店铺99-50的券~所以到手一般就是70,80一套)比如这款睡衣就很不错,买了四五套的。秋衣秋裤也还不错,也可以保留的。

关于张学良的历史档案均已解密,也非什么历史敏感的东西。所以不需要了解东北人是什么看法,全世界人民都可以得到共同的公断,那就是张学良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可以与岳飞,戚继光,郑成功并列。我是东北人,我谈谈我的看法,当然也是历史学家们的公论。要写张学良918的论文,不能从不抵抗写起,而要从中国当时大的历史背景出发。那就是张学良非常著名的一句话:“中国必须先统一,后抗日”,不统一的中国是不能抗日的。关于东北领土,首先国民党初期是希望放弃东北领土,换取日本对中国革命支持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是张氏父子再为中国守江山。中国疲弊,无能保卫领土,而东北则成了苏日两强的眼中肥肉,日本人对东北的要求是宣布独立,为日本全面侵华提供帮助。当时中国军阀的背后都有帝国主义支持的背景,中国军阀之间的混战其实与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利益争夺有很大关系,也凸现中国其实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而张作霖的发家背景,就是日本。但是日本对东北独立的要求,张作霖始终坚持镇守中国领土,无动于衷,最后终遭日本毒手。当时的东北军高级将领在亲中亲日的问题上,亲日派的力量不小,亲日与当时中国的现实情况,与他们的个人利益是息息相关的。张作霖一直居中,不表态。张学良则属于明显的亲中派。张作霖遇害后,张学良紧急接班,在稳定了东北形式以后,对外发丧,并且宣布东北易帜到中国一边。张学良这样做,有人说是为父报仇。但其实最重要的是爱国情结。因为当时中日的有识之士都很清楚,日本小国全面侵华是蛇吞象的不智之举,张氏父子也明白这点,所以才敢跟日本对峙多年。所以如要报杀父之仇,尽可宣布东北独立,推动日本侵华,借中国人的手杀日本人,而东北则可坐山观虎斗。而张学良选择了易帜到中国这边来,这是他爱国情操赤子之心的体现,因为他的这个选择即等于宣告全面于日本翻脸,一旦强大的日军开将过来,前有强敌,后无援兵,内有内讧,外无险地可守(东北平原一马平川)的东北军将处于必死之地!但如果东北当时没有选择易帜到中国这边,现在的东北应该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并且会被充当帝国主义(美日苏选其一)压制中国崛起的重要地区。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家所看到的,日军如期而至,东北军无法组织起有效的反抗。东北军不反抗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重要几项,重要性没有先后顺序:第一、军事硬实力相差悬殊,按照后来整个抗日战争,中日军人死亡6:1的比率来看,20多万东北军的战斗力还不如3万日军,更何况日军有上百万!而且是初出茅庐,风头正劲时期的日军。而且918爆发时,20万东北军在关内,关外的东北军大约5万多,还都不是主力部队。实际上没有抵抗的可能性。第二、军事软实力相差也悬殊。刚才提到,东北军很多高级将领都是亲日派,这跟当时中国积贫积弱武力对抗日本有关,也跟他们自身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有关。东北军内部因为亲中亲日的问题争论不休,派系分明,矛盾非常尖锐,闹到最后亲日派的张宗昌引日本人进山东,爆发五三惨案,亲中派的郭松龄倒戈被杀,张学良又杀了亲日派的常杨二老。由此可见,东北军内部矛盾深重,与日军交战,可能降日的比抗日的还多。而且当时的东北军已经非常腐化,高级军官都成了亿万富翁,也大大降低了军队的战斗力。而日本人则是没有腐败,团结一心的。第三、没有中国保护,东北抗日没有援兵。当时的中国处于积贫积弱,半殖民半封建的状态,根本没有能力保卫东北领土,凭借单薄的东北军,在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上螳臂档车,是无谓的牺牲。蒋介石早在五三惨案的时候,就在日记里面写下著名的“坚决奉行不抵抗主义”。蒋介石的“坚决奉行不抵抗主义”一直“坚决奉行”到西安事变,在张学良的兵谏之下,才放弃了一贯的“坚决”。918后,马占山组建的东北义勇军,即《义勇军进行曲》里面的义勇军,苏联组建的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与日孤军抗战长达14年,牺牲非常惨痛,竟半个中国援军也没见到!最后还是苏联人帮着解放的。第四、东北军不被中国政坛接受。当时中国关内的政坛,有嫡系与非嫡系之分,嫡系与非嫡系之间的矛盾,也是仇莫大焉。东北军自然属于非嫡系,进入关内就必然会遭到排挤,这也是当时东北亲日军官之所以亲日的另一重要原因。在当时的中国政坛,非嫡系唯一的生存法则,就是拥兵自重。也就是说,如果东北军死拼日本,最后兵败逃进关内,那恐怕关内也没有那么的生存空间了。所以为了自保,他们只能保存实力,避免与日作战的损耗。综上所述的四点,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积贫积弱,半殖民地半封建,无能力保卫自己的领土,即便张学良把东北领土给你,你也保护不了。日本强大于经济军事实力,弱点在于国家小,而中国则强大于地广人多,如果日本全面侵华,并非明智之举,也不必然取得胜利。只不过,当时提出这样观点的日本有识之士,均遭到了狂热日本军政府的打压,迫害,甚至杀害。还是应了我文章开头的那句张学良提出的,“中国必须统一,才能抗日”那句话,只有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全中国人民团结起来,才能一定程度的抵消中国国力微弱的劣势,才能一定程度的降低军阀们为了自保而避战怯战的心理,才能尽量的减少抗战当中可能发生的中国军队倒戈,给日本人充当伪军的现象,才能增加中国人民坚持长期抗战,直到胜利的可能性。所以张氏父子,单枪匹马与日本人周旋多年,应该说最懂得抗日,最了解日本人的强项与弱点。张学良的西安事变,建立起了民族统一战线,也结束了中国从曾国藩起兵开始,长达100年的军阀割据,长达100年的各派军阀们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对内糜乱一方,对外卑躬屈膝的局面。而张学良自己,则甘愿人头奉上给抗日祭旗,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扶起全国抗日领袖的尊严,用自己的担当来拯救东北军将士的命运,义无反顾地跟随蒋介石回到南京,听凭处置——实为千古英雄!民族楷模!张学良对中国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三:第一、确保东北归属中国版图。没有他,今天的东北将成为帝国主义的反华基地,其功能应该远远强大于台湾、韩国等。第二、建立民族统一战线,结束中国长达100年的军阀割据。 第三、这个算是张氏父子共同的功绩,就是在东北建设并保留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当时的长春,哈尔滨的崛起,是现在深圳的原版,都是十几年的时间,就从几千几万人的小城镇,发展成全国前十大城市之一。1945年国统区的工业产值只有满洲国的十七分之一,当时东北的铁路,公路,钢铁煤炭石油天然气,发电量,机械制造,集成电路的生产,都占全国50%以上。而且民国时期,在所谓的黄金十年以后,国统区工业的85%和几乎所有的专利产权被外资垄断,民族工业与民族研发几乎没有。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的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5%。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前50年的经济建设做出了不朽贡献,直至1990年辽宁省依然是全国第一大经济省,纳税额全国第一。直至现在,黑龙江和吉林仍然是中国最大的粮食生产省和粮食输出省。如果没有东北这个工业基地,则中国可能没有改革开放的底气,没有开发广东的能力。如现在的印度,因为民族工业薄弱,至今不敢改革开放。反过来说,如果丧失东北,新中国不但将丧失北大门,北大仓和最重要的工业基地,新建国以后的工业也将变成一穷二白,而东北反过来又会成为苏联,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重要基地。现在的中国是什么样,就很难说了。

蒋介石的命令,但这是书上讲的。事实上,有不开段历史,在东北军撤退回关内内之前,关东军已经打了十英尺,输了,张学良的阻力只能是无谓的牺牲,当中国的军事装备的战术是非常落后,根本无法击败日本,所以我退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未来党的前战争的国家名称的战略撤退节省很多重要的力量,这是不全面失去了对对手的部队战争爆发前,其实,客观地说,是不是一个拼好。

城市病。论文

“城中村”的存在,为本地农民增加收入、以房租分享城市化带来的级差收益提供了机会,为外地人口以低房租成本和生活成本在城市谋生提供了方便。但是,城乡结合部的自我无序蔓延,也带来大量社会问题,滋生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病”。巨量流动人口在“城中村”栖居,无法融入城市,也使得这种“城市病”在各类城市的局部区域加剧。 在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城中村”问题能否解决好,越来越成为地方政府治理的重要课题,成为城市健康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影响社会稳定与政治安定的关键问题。 为了找出破解“城中村”问题的方案和路径,本调研组从北京2010年启动的50个重点村改造入手,寻求 “城中村”问题的解决方案,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思路与做法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区与大兴、通州、顺义、昌平、房山、门头沟六区相接壤的地区,涉及77个街道乡镇和1673个社区(村),本市户籍人口万人,流动人口万人。城乡结合部地区的流动人口占到全市流动人口总量的。 北京市政府于2008年在海淀北坞村和朝阳大望京村进行试点后,2010年启动50个城乡结合部重点村建设工程,为破解城乡结合部难题进行探索。 此次改造的目标为:以保护农民利益和原住农民彻底融入城市为前提,使农民成为有住房、有产业、有就业、有股权、享受社保和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新市民,实现城乡结合部地区的完全城市化。1.整合土地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并没有直接把农村集体土地全部征为国有,在城市化改造后拆迁整理出来属于农村的集体剩余土地,即安置房、集体产业所占土地,可以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用于农民安置的产业项目可以定向出让供地,允许农民在建设用地上建租赁房。 土地也是重点村城市化改造的重要资金来源。政府通过优先安排用地指标、统筹融资抵押物及土地储备上市来实现城市化建设项目的资金平衡。 通过土地融资和集体所有制不变,“城中村”既能实现土地重新安排用途、集约利用,也能获得未来的集体土地收益,有利于农民的生存和发展。 50个重点村改造,拆迁整理出45平方公里土地,其中平方公里建回迁安置房,平方公里建集体产业,13平方公里回建绿地,4平方公里建设基础设施,平方公里出让后用于平衡建设资金。拆迁后高楼层回迁房的建设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同时留出来大量绿地,绿地占各村总面积占到五分之二左右。这既有利城市环境质量,也为未来的开发留下潜在留备土地。 同时,土地也不影响社会保障水平。政府按照不挂钩土地管理政策,不区分遗留集体剩余土地多少,不改变剩余土地的产权属性,制定“农转居”的工作方案,探索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2.拆旧建新由于旧村的各方面问题,进行城市化建设必然会遇到旧村拆除的问题。 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旧村拆除面积253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产权院面积1290万平方米,非住宅单位面积1240万平方米。 拆迁方式从总体政策上来说,是在土地储备、绿化隔离建设等模式下明确资金平衡规划,确定拆迁主体、委托拆迁企业启动、实现的。 在一村一策规划指导下,各村的拆迁面积和片区由各村根据实际情况设计规划方案,审批后实施。其中朝阳区注重土地资源统筹利用,打破了乡域界限,在更大范围内规划房屋拆迁和土地利用,实现了土地优化管理和集约利用。 因为拆迁面积与补偿紧密相关,为了预防通过各种手段侵街占道、加盖房屋,利用违法建设等不当得利行为,政府通过明确拆迁房住宅和非住宅认定标准、拆迁补偿奖励标准来遏制违章、抢建、抢装的问题。 具体规定如下:被拆迁宅基地的权属及面积、被拆迁住宅房屋的权属及面积以《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有异议的由村委会审核。被拆迁非住宅建筑以《房屋所有权证》、审批文件作为确认依据,农业设施、农村集体公共设施也分别需农业主管部门审批文件、镇政府(街道办事处)的确认作为依据。 同时,政府实行“多建不多得,少建不少得,老实人不吃亏”原则,对于违法高层建筑不予补偿,鼓励少建,对于闲置宅基地进行奖励。例如,昌平区对房屋占地面积超过宅基地面积85%的部分,不再通过评估作价方式给予补偿;未达到宅基地面积85%以内的宅基地闲置面积,按每平方米1000元给予奖励。 同时,各重点村可根据实际公议补偿方案,具有较大的自主性。一般的做法是,村支书、村干部先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利益调节、处理争议,然后再确定具体的拆迁补偿方案,以实现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目标。 例如,唐家岭村如果仅按照宅基地面积补贴,一些有着大面积宅基地的家庭将获得远远多于一般人家的拆迁补偿,但村里大部分宅基地面积在160平方米以下,为了让大部分人同意补偿方案,大于160平方米的宅基地不再纳入补偿范围。以前通过违法建设高层房屋获得的暴利性租金收入(改造前部分村民一年的租金收入可达20万-30万元,甚至数百万元)不复存在。 拆迁的补偿方案确定了定向补偿、实物补偿、留地安置等多种补偿安置方式。北京各城区的重点村拆迁可以灵活创新确定补偿方式。例如,朝阳区各乡具体制定住宅腾退补偿政策,就考虑了居住面积小的困难户等情况,具体补偿方式由农民自主选择。石景山区创新提出“1∶房屋实物面积安置”“院地补助”,并举办拆迁困难户联席会评议实施办法。 在重点村改造中,将建设1181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房,计划在动迁后两年时间内回迁。 截至2013年6月,已有48个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已开工建设,其中33个村已经全部开工建设,15个村部分开工建设。其中,有16个村已全部竣工并陆续回迁,另有5个村部分竣工。作为回迁安置房的配套工程,已规划4平方公里用于水务、交通、医疗、学校等公共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与城市接轨,提高生活水平。3.产权改革农村城市化的关键问题是产业发展问题,农村集体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农民利益得到保障,农村城市化才是健康的。 在重点村改造中,政府将拆迁整理的土地按照每个劳动力人均50平方米标准,共规划620万平方米产业用房,统筹重点村产业与周边高端产业功能区协调发展。 同时,试点集体土地上建设租赁房,加强对农村集体土地出租和使用的管理。拆迁中留地安置的补偿方式也为集体产业留下发展空间。 同时,政府全面启动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提出 “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要求,让农民拥有股份,成为集体经济的收益者。 目前,各重点村产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各重点村基本都进行了集体资产量化处理、所有成员界定及农龄登记工作。 至2013年6月,50个重点村中已有44个村完成产权改革,其余6个村也已启动改革。4.转农为居50个重点村现已全部启动整建制农转居工作。通州区和昌平区都将改造与区人力社保局、民政局、公安分局对接,将整建制农转居与社会保障挂钩。而在丰台区,农转居则是与征地工作同步进行的。 目前,市政府已批准丰台、石景山、通州、顺义、昌平、房山区的28个重点村整建制农转居工作方案,部分村完成了整建制农转居。 在农转居过程中,确定了实行城乡制度衔接,社会保险及一次性就业补助等由征地、项目投资承担的原则。也就是说,征地补偿等“收入”必须先支付村民的社保和就业补偿,然后再考虑他用。 农民转为居民后,全面接轨城市社保体系,搬迁村民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步提升,实现各类救助群体社会保障全覆盖。各村也在尽快落实社会保险补缴工作。比如,大红门村2815名村民均可参加“新农合”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此外,政府还着手推进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多渠道拓展就业渠道,力争有就业愿望的人员100%就业,从而使农民的技能有所提高。 比如,大兴区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抓住了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资源整合的机遇,加强两区就业工作融合对接,使得瀛海镇、旧宫镇大部分劳动力在开发区实现就业。实践中的制度创新北京50个重点村建设改造工程,通过制度创新消除了城乡二元体制,为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进行了重要实践,为其他需要改革、重建的村落提供了借鉴和经验。1.城乡统筹理念“一村(乡)一策”的城乡统筹理念,首先为重点村起到极大的指导作用,赢得了宝贵时间,且充分利用本村的优势资源,对症下药,明确自身的优势与不足。 在城市化改造中,各重点村按照一村一策的政策,根据自身资源进行了规划和改造,采用的模式主要有土地储备、绿隔建设政策模式。 土地储备模式即由村里向土地储备机构贷款,开始拆迁和回迁楼建设,整理出的部分土地交由土储部门列入土储上市,实现资金平衡。 绿隔建设模式则是由各村委会的农工商联合公司、农民出资合作建房,集体和政府也投入,项目享受绿隔建设的优惠政策。 此外,重点村对自身土地规划与建设拥有一定的自主性。如丰台区大红门村的土地改造规划,虽然日后作为森林公园的土地所有权归于政府,但使用权依然属于大红门村,这一模式对其他村日后改造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另外,在行政审批上,由于北京市发改委下放了重点村建设的立项核准权和招投标核准权,直接指导重点村的科学立项,不断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和效率,进而使得拆迁、建设、产业发展、整建制农转居工作得以落实。2.土地管理与所有权改革创新土地资源统筹利用及所有制改革是制度创新的一大方面。由于农民集体的剩余土地在调整规划后可不改变所有制性质直接参与城市建设,且允许在集体土地上建租赁房,将重点村一定比例的土地列入土地储备,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建设用地的同地同权。 非农产业的增加,则提高了土地的流动性,使土地利用向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 例如,海淀区唐家岭村,除回迁房之外,村里还拥有不少的写字楼、租赁房屋,为该村提供了重要的土地租金收入。 由于改造方案结合各个村的实际情况,个别村的成功经验也很有借鉴意义。如朝阳区建设用地不足的龙爪树村,在保持建设用地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打破乡域界限,与其他乡适当置换用地性质,实现双赢。 按照“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的思路,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在吸引外来资金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利用自有资金,让农民真正成为有资产的市民。农民真正参与建设,才会更有积极性。3.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且必要的步骤,旨在缩小城乡在生活方式、居住环境等方面的差距,而建设资金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在此次重点村改造中,北京市各部门都积极为重点村改革搭建融资平台,保障建设资金需求。 北京银监局对融资政策进行专门指导,并对重大项目融资进行具体指导和协调,这保证了融资的方向和效率,让有限的资金资源产生最大的价值。另外,市政部门建立的应急风险资金能够有效缓解资金筹集压力,在关键时能有力地支持重点村建设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融资计划优先满足的是重点村基础设施资金需求,这与土地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相吻合。如道路交通,从大红门村的改造经验来看,用自己的钱搞道路建设,借政府之力贷款融资,既缓解了道路建设的燃眉之急,又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政策建议(一)政府要对“城中村”改造给予足够的重视,并推进实施。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50个重点村改造中部分村的政策落实不到位,甚至没有开始改造。 比如,昌平区东三旗村就没有开始原计划的改造。据村民反映,政府在改造计划发布后没有落实后续改造工作。鉴于此,政府应加强督促、落实各重点村改造工作,而不是只完成方案和政策设计,就不管了。 此外,重点村回迁安置房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问题也应引起重视,部分村出现了资金紧张、无法完成建设任务的局面。主要原因有集体自有资金不足、土地融资困难、后期融资受到严格限制等问题,因此政府应该对资金问题予以重视。 (二)进一步落实改造后的农民权益。 调研中发现,村民的权利意识较为淡薄,对本村的改造意图、改造后权益不甚了解,因此可能会成为改造的阻力。建议加强宣传教育,让村民对自身权益有充分了解,从而支持“城中村”改造进行。 在改造过程中,每个村几乎都划出很大一部分土地被征用为绿地,但这部分土地补贴并不按照市价,补贴资金极少。虽然一些重点村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即把绿地所占土地无偿交给政府,但是村子保留该土地将来用作其他用途的收益权。 建议今后接受改造的村庄借鉴此方法,维护村子和村民的土地权益,保留土地收益。就总体而言,部分村出现了用地减少、农民权益受损的问题。 整建制农转居进程也有一定困难,主要原因在于资金紧缺,难以完成社会保障对接的费用,以及程序上限制条件过于苛刻,要求必须完成拆迁任务、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集体资产处置工作以及社会保障保险衔接费用筹集到位,因此离整建制农转居的实现还有一定距离。 (三)真正落实农民产业用地。 在现实中,重点村改造后的产业及回迁房用地实际比例过小。 参照台湾“城中村”改造方法,其村子留用土地占到原村总面积45%左右。但此次改造的留用土地占比远远小于该比例,农民的权益受到了一定损害。 建议在“城中村”改造中充分考虑农民的权益,增加回迁房和产业用地比例。 此外,虽然每个重点村都留下了产业用地,但由于审批过程复杂,加上村庄自有资金短缺,这些土地迟迟不能开工建设。 同时,因为产业用地的用途并没有合理、详细的规划,资源短缺的村子多数将此地用作物流等用途。 建议各村综合自身实际情况对产业用地进行良好规划,有条件的可以多个村连成产业区,这将有助于集体产业壮大以及未来的发展。 (四)落实农民房屋产权。 公租房产权只有70年,改造之前农民拥有宅基地的永久使用权,巨大的权益落差会加大改造的难度,引起农民的反感抵触。 建议政府充分考虑农民权益,给予70年后公租房补贴承诺,让农民权益得到明确保障,也让农民安心上房。并且在改造过程中还出现了小产权房问题,也需要引起相关部门重视。 (五)重视外来人口居住成本问题。 原居住在“城中村”中的大量外来人口在改造时被迫离开村子,改造后由于房租升高不能回到原村继续居住。因此这些人的去向将成为很大的问题,可能加重其他未改造地区的压力,造成新的“城中村”问题,从而抵消改造效果。外来人口居住成本的上升,也会抬高城市雇工成本,给城市长期发展造成负面效果,必须引起重视。 (六)增强农民在“城中村”改造中的自主性。 “城中村”的改造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的,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宣传、拆迁、回迁,造成了政府与农民处于对立面的表象。 但实际上改造对于村庄和村民的未来长远发展是有利的,也是“城中村”融入城市客观上必经的阶段,是村民变居民、自身发展的客观需求。 因此,建议提高农民的自主意识,提升农民对“城中村”改造的理解,给农民一个较长时间的反应阶段,而不是进行运动式的突击改造。这样农民才会支持“城中村”改造,减少争端,并积极地参与。 值得一提的是,让农民也加入到改造的队伍中,也可以集思广益,减少未来可能遗留下的问题

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中较新的分支学科之一,是介于地理学、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学科间的边缘学科。整理了关于人口问题的地理小论文1400字,欢迎阅读。 针对我国人口问题现状的原因分析和对策研究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人口素质低;地区分布和发展水平不均衡,城市化病和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认真分析研究我国目前的人口发展现状和特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控制人口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我国目前经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我国的人口现状 1.人口数量大,净增人口多 1953年,我国人口总数为6亿多,1964年为亿,1982年为亿,1990年达亿,1996年达亿。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现已接近14亿,仍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根据计算机仿真模拟,2025年前后,我国总人口将达15亿~16亿,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成效显著,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500多万,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人口数。 2.人口分布和发展不平衡 我国人口东多西少,分布疏密不均。以腾冲—漠河一线为人口分界线,呈现出以下不平衡的特点: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多;平原、盆地人口多;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地区人口多;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多;汉族地区人口多。 西部地区人口少;干旱荒漠地区人口少;山地、高原人口少;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少;大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少。 另外,我国人口的发展在不同的地区呈现不同的特点,总的说来,农村地区人口发展的速度高于城市,西部地区人口的发展速度高于东部地区。由于人口发展的地区差异,造成农村劳动力过剩,大批农村人口涌进城市。 二、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人口增长过多过快,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了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了以下问题,具体表现在: 1、人均资源日益减少 我国耕地、森林、草场等资源的绝对数量都居世界前列,但人均资源的数量很少。如我国人均耕地仅为公顷,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森林覆盖率为,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0%;我国江河径流量人均仅有245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我国多种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的1/3。我国是世界上生产粮食、棉花最多的国家,油菜籽、猪牛羊肉的产量也居世界第一位。糖料、大豆、茶叶、花生的产量均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都很低。 2、 人口流动和迁移频繁。由于地理条件的差异和经济水平差别较大,西部、中部的大量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地区的城市涌入。中西部的农村出现了十室九空、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打工、老弱病残留守农村的现象,根据官方统计,目前我国农民工近亿人。而与此同时,城市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已经不堪重负。超过千万的城市已有重庆、上海、北京、成都、天津和广州,根据2005年的统计,我国超过百万的城市已有51个。 3、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水质下降等“城市病”日益普遍和突出。农村因为缺乏科学规划和指导,加上公共卫生设施的极其不健全,污染问题同样也日益严重。 三、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1、坚定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应该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控制人口总量,才能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适应。 2、切实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3、深入持久地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化解人口迁移、解决城市病、增强农村人口承载力的根本途径。

杨保军:我国城市化概述杨保军:大家好,今天借这个机会,利用一点时间跟大家一块探讨一下中国的城市化。 一、城市化的概念。 什么是城市化?这个问题跟在座各位有关,因为我们房地产开发实际上是要提供住房给大家住的,并且主要是给城里人住,在农村还不存在房地产市场。城市化是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学科是从不同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化的,比如社会学更关注城市生活方式的发展过程;人口学家关注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经济学主要研究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过程;地理学关注经济区位向城市的集中过程。综合起来看,城市化应该体现四个方面特征:第一是人口和非农活动向城市的转型、集中、强化和分异;第二是城市景观的地域推进;第三是城市的经济、社会、技术变革的扩散;第四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价值观念的扩散。说到这,我们就可以想一想,事实上我们房地产商提供的产品是什么?我觉得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个建筑产品。 城市化用什么来度量它?就是城市化水平,它的计算就是城市人口除以总人口,城市化在推进过程当中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这个阶段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中期阶段是城市化水平在30%至70%,这是一个加速的阶段,我们中国目前就处在这样一个加速的阶段;后期阶段就基本上稳定了,城市化水平在70%至90%。 回顾我们国家的城市化历程,从政府的态度来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70年以前,基本上就是抑制,当时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建国以后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政府努力推动工业化,但是我们的工业化不是和城市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工业虽然发展了,但是城市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到1980年代,学界在积极探讨、推动,而政府持一种观望的态度,当时的红头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城市化这样的术语;1990年代,转变为推进和积极的支持。目前我们国内的基本状况是,从1978年以来到现在,城市化水平从%提高到2001年的%,到去年是39%。当然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大家通常说到的问题有:城市化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阶段;城市体系的宏观布局、规模、结构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缺乏在全球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性大都市;城镇密集地区各类城市功能分工不明确,结构趋同;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不足,现有城镇的要素聚集、辐射和带动能力弱;城镇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小城镇数量偏多、规模偏小。 城市化进展快慢跟动力机制有关。改革开放前我们国家城市化进程比较缓慢,为什么?因为那个时候主要是政治因素为主导,政治因素没有办法提供连续的、强大的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发生了变化,国家超经济强制因素的减少以及市场因素的增加,导致城市化快速发展,其动力因素有四个方面:一个是农村工业化,一个是比较利益驱动,一个是农村剩余贡献,一个是制度变迁促进。 二、城市化道路 针对国家城市化道路,学术界曾经有过许多争论,归纳起来有主张走小城镇的道路,这主要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第二种是主张重点发展中等城市,因为大城市有大城市的毛病,小城市有小城市的不足,这属于折衷的思路;还有一种就是主张搞大城市,这主要是从聚集经济角度出发;还有就是大中小城市共同发展;此外,还有主张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主张重点发展大城市与小城镇等观点,各种观点都有各自的若干理由。从模式上有提出要走持续发展的道路,有提出来要把区域经济与城市化融合,有提出来要根据地域的特征来确定自己的不同模式,也有提出来要运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因为大中小不是我们说了算的。 尽管有很多争论,但是最终国家制定的政策在16大报告当中表述得十分清楚,16大报告指出“要逐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我们选择的道路一定是要符合中国国情的。我们的国情是什么?就是农村人口规模大,经济相对落后,资源相对贫乏,地区差别大。在这种国情下,照搬国外的模式显然行不通。这个政策有几个含义,第一就是要适度城市化,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第二就是大城市是作为骨干的,中小城市是作为主体的,小城镇是作为基础的。在推进方式上,则强调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有机结合,要多渠道、多元化、多模式地推进。 经过论证,我们认为这条道路是可行的。总的来看,适当加大大城市的发展,增加大城市的数量,是完全可行的。中小城市数量已经很多了,但是平均的规模不大,应该控制数量、扩大规模、提高素质。中西部城市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大中小这三者之间脱节,另外城和乡之间也脱节,所以它应该关注中等城市的发展,通过完善大和小之间的过渡环节,来健全城镇体系。 有几个关于城市化方面的误区需要在认识上加以澄清。第一个误区就是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城市发展必然就会引发“城市病”。事实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城市认识的加深,如果规划得当的话,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防止或者缓解城市病的;第二就是认为必须要控制大城市的发展。第三就是均衡论,认为城市化结果应当均衡分布。事实上均衡是一种理想的追求,城市化更应该考虑地理基础、发展阶段和生态条件的差异性。 三、世界城市化特征与趋势。 二战以后,世界城市化表现为四个特征:第一,发展中国家是世界城市化的主动力;第二,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还是欧美发达国家;第三,大城市的规模和数量增长明显,而且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非常突出;第四,出现了多个大都市连绵带,也出现一些全球性的城市。 发达国家的城市在这个阶段又有哪些特征呢?第一,城市经济已实现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变,在这个阶段它的办公、写字楼的需求会显著增加;第二,第三产业当中内部结构发生变化,就是传统服务业下降,但是生产性服务业上升;第三,城市人口增长不再是自然增长,而主要是来自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和国际移民;第四,世界资源向发达国家的城市集中,纽约、伦敦、东京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我们看看这张图,这是全球夜间景象,越亮的地方说明城市经济越发达。从全世界范围内看,出现了六个大都市连绵带,这也是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区域。记得潘石屹曾经说过一段话,多年前他在北京选择地块开发楼盘,很久拿不定主意,开着车满北京选地。晚上也开车转,突然发现东边晚上灯光最亮,就决定在那里盖楼,这就是后来的现代城。这种决策是有一定道理的。世界城市越来越重要,根据学者研究认为目前有6个:东京、洛杉矶、伦敦、巴黎、芝加哥。 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具有什么特征呢?第一,仍是世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第二,一批全球性城市将可能出现,并成为世界经济重要中心;第三,知识和技术资源的意义更为关键;第四,一些传统的发展因素的状况和变化,仍然继续影响着城市形态的演变,也就是说,不仅仅是新经济因素左右一个城市的发展,传统的一些要素还在发挥作用;第五就是政府的财政能力较低,这将继续制约着城市解决其经济社会问题的能力。 我们看一下国外两种城市化演进模式,一种是欧美模式,属于市场主导型城市化。它的城市化与市场化、工业化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工业发展、社会分工和市场细化的自然结果。从城市的规模结构看,各国因资源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如英国、美国、日本以大城市为主,而德国、荷兰、奥地利以中小城市为主。在其城市化过程中,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突出,值得我们吸取教训。还有一种就是墨印模式,属于政治主导型城市化。由于实行赶超战略,在政府主导下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市化推进速度过快,城市发展缺乏经济基础,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应吸取国外经验教训,以市场为主导,同时加强政府引导。 四、我国城市化轨迹与特征 我国城市化轨迹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1949年至1957年是起步期,比较正常,平缓上升;1958年至1965年是动荡期,大起大落; 1966年至1978年基本上是停滞期;1978年至1984年是恢复发展期;1985年至1992年是平稳发展期;1993年以后是加速发展期。 动力机制的演变也发生一些变化:首先,改革开放前农业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城市化的最基本因素;其次,在特定的发展环境下,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经历了一个与国际经验相偏离、后来又慢慢接近的过程;第三,城市化滞后和第三产业低水平互为因果;第四,政策因素对城市化的影响非常大;第五,改革开放以前,市场机制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长期受到抑制。 我国城市化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第一,已经进入加速阶段;第二,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从省一级来看,城市化水平在50%至70%的有广东、辽宁、黑龙江,40%至50%的有吉林、内蒙、江苏、浙江、福建、湖北,30至40%的有山东、陕西、山西、宁夏、重庆、青海、新疆、海南,30%以下的有河北、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西藏(这是前两年的数据,现在都有所提高)。第三,各类城镇均得到较快的发展,初步形成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第四,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城镇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珠三角就有1741万外来务工人员;第五,小城镇发展迅速,积极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第六,国家、民间、外资共同推动,呈现出动力主体多元化特征。第七,区域经济发展优势显现,以大城市为中心的城镇密集区逐步形成并扩大,形成区域联动之势。 目前需要关注的一些问题是:制约城市化的制度障碍仍然存在;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重视数量、规模,轻视质量和内涵;包括一些形象工程、盲目扩大行政区等不恰当的行为;小城镇有贪多、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倾向;城市发展缺乏区域整体协调,横向联系比较薄弱,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比较低;准城市人口数量大,市民化任务十分艰巨。 五、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 新型工业化有别于传统工业化。在今后的发展中,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将互为前提,相伴相随,共同构成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两条主旋律。城市化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同时又是一个发展动力。工业化要有效促进城市化,应该有四个条件:第一就是工业化水平要不断提高;第二是产业结构要递次升级,就是由轻到重、再到第三产业;第三是企业的规模化与专业化发展;第四是大众的广泛参与。具备了这四个条件,二者之间就会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回忆一下我们国家从解放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们走的是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如山、散、洞,结果,工业化水平提高的同时,城市化依然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以后到1990年代中期,我们实际上做的是产业结构补足性的调整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实现初步结合;1990年代中期以来又重新进入了新一轮重工业化过程中,正如我们看到的,许多钢铁、炼油项目都在上马。 加快城市化还需要我们的制度创新。比如要建立公平公正的人口流动制度,这个制度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开始推动;第二是统筹城乡基础教育,落实9年义务教育;第三是完善城市土地市场机制;第四是建立适应于创新社会的政府职能框架;第五是关注城市贫困,减少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积累。 六、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可以肯定地说,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或者呈同步增长趋势。看看这张国内的夜间景象图就会发现,越亮的地方就是越发达的地区,大面积的亮块就表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育程度较高。由于地理条件、资源环境、历史文化、发展基础和阶段等的差异,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模式也有各自的特点,目前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大区域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这些区域协调联动发展,将比单个的城市更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我们可以看到东部沿海一带这种区域经济的优势比较明显,而西部地区往往是以点带面的形式,所以若在西部投资,一般来说就是选择中心城市的多,而它下面的中小城市市场需求和经济实力就明显要弱得多。 以制造也为例,我国有16个工业增加值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其中长三角占7个,珠三角占3个,东北占1个,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的城市榜上无名。 第七,城市化发展预测。 国家制定“十五”计划时,有关部门曾做过研究,预测到2015年左右,我们国家设市城市将达到800个,建设镇数量则略有减少,转移亿农村人口,百万人口城市的集中度提高。规模结构将会发生一些变化,超大城市从11个增加到20个,特大城市由23个增加到35个,大城市由44个增加到60个,中小城市由588个增加到650个;城市群也将出现较大的发展,其中珠三角、长三角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就是京津塘、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厦漳泉,长株潭,河南中部、四川盆地、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从城市化质量方面说,将出现社会稳定、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不久前,中国工程院的一项研究表明,1978年至2002年,城市化率与工业增加值线性相关系数为%,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系数为98%,因此选择后者来建构预测模型。根据第三产业和城市化的相关模型预测,到2010年城市化率为53%(误差为正负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至个百分点;2020年城市化率为64%(误差为正负个百分点),年均增加至个百分点。这里我们不妨对照一下国际经验,在城市化加速期,日本年均提高个百分点,韩国年均提高个百分点。 八、城市化战略的政策着力点 适度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着力:第一,建立健全面向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第二,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保障公民的迁移和择业自由,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合理的有序流动。比如说珠三角有近两千万外来务工人员,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想留下来,但是由于制度障碍,难以本地化,所以只能回到农村。如果政策障碍得以消除,他们能合法地转变成市民,则会促进城市化进程,也会带动市场需求。第三,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排除农民变市民的障碍;第四,深化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第五,引导产业、就业结构重组;第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条件;第七,加紧编制各层次的城市规划,引导要素合理有序流动;第八,多元化筹资,探索城市建设投融资新机制。网上还有很多,很容易搜到的,呵呵。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