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指人体在健康无病之时,就要加强养生保健,并注意及时回避病气的侵害,主动地预防疾病的发生,这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第二层含义是指人体即将要发生疾病之时,类似于现代所称的亚健康状态,就要及早预见将要发生的疾病,采取有效措施以阻止疾病的发生;第三层含义是指疾病已经发生,要特别注意预先察知疾病发展的趋向,及早采取有效措施阻断疾病的深入发展,这时候的治未病主要是指“先安未病之地”,防止疾病进—步加重,同时采取措施促使疾病及早康复,使身体尽量恢复未病的状态。由此看来,治未病看似简单,但包含了中医学丰富的预防学、养生保健学和康复学的思想和理论,直至今天仍不失其光辉。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中国人将治未病的思想融入日常生活中,如正月初一饮屠苏酒以预防瘟疫,冬至开始服用膏方以补益身体,冬至灸足三里以强健身体等。
预防疾病而已
就是说中医什么病也治不好,怎么办?还怎么生存?好,我另辟蹊径,你还未生病,我先给你调理。你可能会说“我没病,你治什么?”,中医会告诉你“没关系,我治一治你就生病了”。。。顺便问一下,叫什么1982的,太阳病了,地球怎么办?
随着 健康 管理行业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中医的治未病理念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治未病采取预防和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准则。中医治未病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中国的 健康 管理中一定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医学历来重视疾病的预防。《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治未病”的概念。《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生动地指出了“治未病”的重要意义。唐代医家孙思邈提出了“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并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明确要求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均要设立“治未病”科,体检指标偏高的亚 健康 人群将由“治未病”科以中医理念对其采取干预措施。
治未病是采取预防或治疗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包涵的原则有以下几个方面:1.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未发生之前,做好各种预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发生。主要是保持体内正气充沛旺盛,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 健康 状态。2.欲病先防,按照“邪伏防发”的原则,在疾病将发未发之时,采取 养生 调摄为主,辅以适当的治疗措施,消除隐患,保持机体阴阳平衡、身心和谐。3.既病防变,是指如果疾病已经发生,则应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的发展与传变。4.病后防复,按照“调摄为主,治疗为辅”原则,采取措施祛除留滞未尽之余邪,恢复机体气血精气神,促使机体恢复 健康 。
中医“治未病”主张人体的阴阳平衡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以达到维护“精神内守,真气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疾病预防目的。主要要做到:1、 平衡阴阳, 这是中医学“治未病”的出发点和归宿。《黄帝内经》中曾提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2 、调摄精神, 中医“治未病”的根本应从“守神”做起。《黄帝内经》中就有“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之说。3 、调节饮食起居, 这是“治未病”的上策。《黄帝内经》曾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食物可以致病,也可以治病。4 、加强锻炼, 平时经常进行 体育 运动,可以促进血脉流通,气机调畅,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发生。5 、顺应四时, 强调个体必须适应自然气候变化,才能避免疾病发生。6、 药物预防 ,中医药调治亚 健康 的优势在于辨证施治,综合调理。7、针灸推拿,可以调理气血,恢复阴阳。
如果只生小病,只要找对医生,吃点药,还是没有多大影响。如果患了胃渍疡、肺结核、结肠炎等等,一般都是中西给合治疗,"是药三分毒。”或多或少都给身体带来刺潋和伤害。使抵抗力减弱, 加快衰老,都是慢性的,就是缩短了寿命。
药食同源平常就在吃一边吃一边预防
我怎么看?:“上”,和下对立,有个上吗?脑海里但凡有个上的概念,就已经坠落到下医的范畴了。“上”医者,没有上这个概念在脑海里的医师才称得住“上”医这个名号!“不治已病”就是不仅仅地停留在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的这个层次上而满足。“治未病”,这里的关键是这个“未”字,“未”者,没有之意思,在还没有发病之初始阶段的意思。
什么是治未病,未病就是不让它癌变把他预防住,是非常好的方式
中医“治未病”说,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被提出来了。《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的论述,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中医的这一思想,在历史上各时期的典籍中都有体现,且不断发展与完善。中医“治未病”说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康复三个方面。“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而且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值得提及的是,把中医的“未病”说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是欠全面的。现代所谓的“亚健康”状态,仅是中医“未病”中部分阶段的表现,即疾病微而未显、显而未成的时期,而不能包括中医未病说的全部。中医治“未病”从哪些环节入手呢?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中有丰富的论述。尽管对治“未病”的每一个阶段所采取的方法和措施不尽相同,但如下的认识却是其最基本的和最具共性的要素: 养精调神铸就健康支柱精神状态是衡量一个人健康状况的首要标准。中医认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志的刺激是百病之源。因此,中医始终把心理调治作为防病健身、治病疗疾的第一步。医生为患者解决的不仅是身病,而且是心病,与患者心灵的拉近和沟通,是治疗身病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较之前者更为重要。从了解患者的精神因素入手,针对与病情有关的心理、情感障碍,应用开导、鼓励、暗示、转移等多种心理疗法,为患者开出可操作的精神疗法处方。在帮助患者消除精神障碍的同时,再辨证地开出药方。 合理饮食打造健康基石中医认为,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之气血、津液、精血均来源于脾胃的生化。饮食合理则不病或病轻;反之,则多病或病重。因此,中医养生之要以食为本。在这方面,古人有很多有见地的论述,认为除正常养生之外,凡病更应从调理脾胃入手,先食之而后药之,即“善用药者,使病者而进五谷者,真得补之道也”。药物的输布、吸收、代谢同样依赖于脾胃的受纳、传化、运输功能,以使其升降斡旋,内而脏腑,外达肌肤。胃气一败,既失去健康的基础,又不能使药物直达病所,百药难为。特别是久病之人,服药太多、太杂,如不知速以护卫脾胃为救,抓紧时机扶助机体正气,治亦难见起色。故无论何疾何病,只要有饮食欠佳一条表现,必重用调理脾胃之品,先使其胃气来复,再辨证治,其效未有不如鼓应桴者。 强身健体增添健康动力“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华佗的五禽戏、孙思邈的导引术和现代的各种健身方法无不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和应用。运则立,动则健,机体正气的强弱、血液循环状况的良否、新陈代谢质量的高低、抗病能力的大小、疾病治疗和恢复程度的快慢等,都是运动产物的不断积累。在既病之前,运动疗法属于防的层次,在既病之后,运动又具有治疗和康复的意义。根据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的差异,可以制定出适应各种人群的运动处方来,以适应健身和疗疾的不同需要。如调整睡眠,治疗失眠、多梦的处方,为早晨慢跑、打太极拳,睡前散步、摩擦脚心;调整呼吸和治疗肺痿的处方,是晨起深呼吸,拉长声音喊嗓子;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痴呆的处方,是双手反叉腰倒步走,把大拇指按在双侧肾俞穴上,一边有节奏地走,一边左右扭转颈项等。这些做法既有利于健康者的健身,也有利于患病者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对药物治疗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如此,则“骨正筋柔,腠理以密……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科学用药充实健康保障谈到治疗,中医有“齐毒药攻其中,樗石针艾治其外”的方针。“凡药有毒也,非止大毒小毒谓之毒,虽甘草、苦参,不可不谓之毒,久服必有偏胜”。中医对药物毒副作用和药源性疾病的认识,是非常超前和科学的,同样是治未病思想的延伸和发展。毋庸置疑,中医“治未病”说的意义除表现在健康学之外,其社会学意义也非常重大。在这方面,一些发达国家的教训已足可引起我们的借鉴:美国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1975年间,虽然在诸如心脏手术、脊髓灰质炎疫苗、冠脉搭桥等一系列新医疗技术上有很大发展,但也同时引起医疗费用的大幅度增加(由原来的120亿美元增至1185亿美元,年增长率高达96%),而患者的死亡率却未能明显下降(一直保持在7%~8%之间)。20世纪70年代中期之后,美国开展了类似于中医“治未病”说内容的以“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为基石的全民健康教育,结果很快取得了成效。因此,一些社会学和经济学家把“治未病”说称为“供得起和可持续的医学”。
智者的眼光不仅要能看到当下,更要能洞悉未来。 《黄帝内经》中有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古人箴言如炬。凡成大事、创大业者,未尝不是拥有深远的目光。远见者,不着眼于眼前和当下的利害得失,而是将视野延伸到未来,延伸到大多数人还未触及的地方。他们能从细微之处推知深远,从已然中洞悉未然,并及时扼杀疾病和战乱的种子。 曾有人将生活比作一团迷雾、一湖静水,那么远见则是那双看破深渊迷雾的眼睛,是那座刺穿平静湖面的冰峰。庸人之未来模糊,而拥有远见的智者之未来则清晰。若非智者有着看穿未乱的远见和搁下已乱的勇气,又何来预见未来之智慧?唯有先治未果,后治现害,不仅仅只是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将目光放到“未病”“未乱”上,从长远出发,及时扼杀病乱的苗头。如此,方才能称为不世之智将、盖世之先知。 当下不少人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反复思考上一件事不成功的原因,以致错过做下一件事的最佳时机,于是继续“反思”。如此循环往复、周而复始,不仅降低了做事的效率,且容易产生失败感,影响心情。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给出了答案——“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既然一件事已经发生了,无论其结果如何都不应太过于纠结,毕竟时间不能倒流。因此要将目光放得更远,对即将发生的做好充分准备,即“未雨绸缪”。“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面对生活的未知,我们应以长远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要有敢于劈开眼前重重迷雾,纵观全局的智慧与勇气。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在人生的棋盘上认清局势并熟稔于心,做到措置裕如、游刃有余。不能囿于一隅、偏然一侧,否则难免会因小失大、得不偿失。“不治已病治未乱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人生之路如一份重要的作文,只有一次,更不会有草稿,一看不好,便可重头再来。人生输不起,世界上没有后悔药,不要为自己做过的事而后悔,我们做就要做到最好。 在我们走每一步时,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你一不小心就会走歪或走斜。时间不等人,结果更不会提前告知于你,所以我们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做每一件事都要让自己无悔。 一起努力吧!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记住我们做就要做到最好。 海浪就算再高大,也终有平静的一刻;人就算再优秀,也有自己致命的缺点;生命就算再旺盛,也终会有衰老的一天。就像《黄帝内经》所说的一样:“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问题就摆放在眼前,有些人理智,会想尽办法来补全;而有的人却要让其病入膏肓。想要优秀,就必须要有先见之明,将目光放长远。不被世俗随波逐流,努力改正自己的不足,才能走向更好的明天! 千里之堤,若想坚固不溃,就要堵住蚁穴;万亩良田,若想喜迎丰收,就要防治蝗虫;耸天木塔,若想屹立不倒,就要防火防潮。很多人成就斐然,很多店百年字号,纵有机遇运气因素使然,但还有一点很重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会小富即安,反而居安思危。 正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庸医乱下药,良医懂治病,而神医能防病。凡人多不查预防之法,亦是怪哉。总之,防患于未然,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能力。能在风平浪静之时观察到暗流涌动,懂得预警,并积极应对,才是超群之才。
“中二”是日语对“初中二年级”的称呼,中二病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初二年级青少年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
是用来比喻日本青春期的少年过于自以为是等特别言行的俗语。“中二”是日语对“初中二年级”的称呼,指的是初二年级青少年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既包含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扭曲,也包含对自己的肯定。当时这个名称不过是伊集院光与听众交流时的特有简称,但由于“中二”一词对青少年群体状态的准确把握,使其立刻成为网络上的热门用语,并成为2010年日本国内最热的新词。
就是喜欢脑洞超大的幻想,爱yy
“中二病”指部分人在青春期出现的不恰当认知。
中二病(日语:中二病、厨二病),简称中二,是源自日本的网络流行语,泛指一种自我认知心态,用以形容一些经常自以为是地活在自己世界或做出自我满足的特别言行的人,是青春期特有的价值观的总称。虽然称“病”,但和医学上的“疾病”没有任何关系。中文中接近中二病意象的字词有年少轻狂、少不更事等,但都未能精准地描述中二病。
中二病并不是严格的定义词,不同人在不同途径接触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中二病对于个人比较偏颇,其定义的特征于群体中都会有这个思想,该定义确有双重标准的特征,所以不是学术所承认的名词。
通常是在正常社会中因为与同侪或是人际之间的关系不好(不一定是个人因素,群体性也一样有这倾向,因为群体性的思想不良导致该群体有自我价值观跟他人不同等等),又或许是他抱持价值观与他人不同,所以开始自我幻想,活在与人不同的时空,以实现自我满足。
又或者是年龄增长逐渐成形的价值观与尚未脱离的非现实想法互相混杂,导致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形成,从而活在自己的世界,是有些类似妄想症的病症,不过大多在青春期过后即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常在中学二年级发生,故称为“中二病”,而把有那种情况的人称为“中二病患者”。
扩展资料:
起源与传播——
首次出现在名为『伊集院光のUP'S 深夜の马鹿力』的广播节目中。1999年1月11日放送的该节目中,主持人伊集院光有「我刚得了中二病」这样的发言,从第二周开始增加了名为「得了吗?中二病」的环节,将向听众征集的各种「病例」(以此为题的素材)系统化。
伊集院本人作为标准的举的例子有「『因数分解有个啥用啊?』『大人都是肮脏的』」「寻找真正的亲友吧」等等。
这是放送时仅在节目听众之间使用的名称,在节目内部环节结束后就很快被忘掉了,但是2005年时却在网上被再次广泛使用起来。当时2ch生活全版尽是使用「中二病综合串」等名称,自虐意味渐少,嘲笑意味更浓,从「说出过去的糗事引发大家的怪叫串」中名为“邪气眼”的投稿开始;
成为了思春期的少年们面对对于自己满溢着爱的空想嗜好之类的蔑视,特别是对于创作物类似「持有与身高不符的过于宏大的设定和过于夸张的世界观的作品」,进而变为「非现实的特别的世界观和设定」这样的奚落时固定使用的黑话。
另外,作为网络上的黑话,有时也将「中」字变成「厨」字成为厨二病这样的表达。关于如前所述的节目环节结束之后发生的意义的变迁,伊集院本人表示「因为已经不是我创造它时的意义了,对词汇本身没啥兴趣。」
身为一个中二病,我觉得有必要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 中二病这个称呼,首先是从日本传播而来的,一开始是指“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而后来则变得有些不同(下文会详细介绍)。一般会有如下表现:暗暗地强化自己希望的状态(如智慧、慈悲、优越、成熟、与众不同)、并且暗暗排斥不希望的状态(如愚蠢、恶毒、平凡、中二、无力感)。典型特征有:错的不是我,是世界。而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所以会有“人不中二枉少年”的说法。 但是,中二的内心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作为一个资深(十多年)的中二,对于这件事个人认为自己还是很有发言权的。作为一个中二病,首先得有一颗中二的心。不管怎么样,你必须得有“我是特殊的”的想法,就算没有,也得有“独特的能力”,比如言出法随,扭转时间,预知未来,与异时空的自己交谈(这是最有具有真正成功的可能性的一个)等。 一般来说,刚进入中二的人会有这样的想法:“错的不是我,是世界。”;“这个世界,真是糟糕透顶。”;“让我毁灭这个世界吧!”;“我绝对是最强的!这才是真正的力量!”等等等等。并不是说中二病后期就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但前期是最严重的。这个时期中的一些中二病(比例很小)可以说已经是“看山不是山”的境界了,他们会将自己与世界隔离,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着一切。比如,会在走路的时候将一个物体“扫描”一次或多次,然后做出线构图,然后分析对方的战斗力和危险指数什么的。会冷哼一声“愚蠢的短生种”或者“愚蠢的碳基生命体”什么的。 后来,当中二的人稍微长大了一些,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电波系中二病。事实上,这种中二病是最可悲最可怕的,他们不会将自己的中二表现出来,而是会藏在心里,只是偶尔爆发一下。虽然明面上已经不再说“愚蠢的人类”,也不会试图将自己隔离在世界之外(遭到巨大打击除外),却依然会认为“自己是超越人类的进化型生命体”之类的东西——反正就是比人类更强的东西——。这个时候,他依然处在“看山不是山”的层面中,只不过稍微有了一些变异,简单地说就是“快要突破”了。为什么说他们最可悲呢?因为在他们的心中,“无人能理解我”“我怀才不遇”“我明明比你强一万倍以上,为什么……”之类的想法最高峰时期每秒可以出现几十条。那么,最可怕是为什么呢?当“……上文……”这些想法叠加的太多的时候,中二病就会进入病娇状态,开始对一切都彻底绝望,开始厌世……当然,很多人在到达这个地步之前就已经脱离中二了。 那么,再后面呢?本文作者这种中二了十数年的人会变成什么样呢? 这种形态的中二病,会意识到自己虽然拥有最强的智慧/力量,却没有足够的知识。于是,他们会定下一个目标,并且不断地向那个方向努力——比如穿越时空什么的。这个时候,尽管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在某些情况下的无能为力,中二病们却依然会有这样的想法:“啊……这是无可避免的因果么?果然还是应该再加强对阿赖耶的压力么。” 当然,这还不是最高境界。最高境界……我已经快触摸到边缘了。果然是已经out了的“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么?所谓“吾心便是宇宙”,我之所念即为现实,一切的一切都尽在掌握之中, 综上,我们可以发现,中二病事实上就是对现实的不满以及逃避等衍生出来的心理状态,在某些方面可能会导致坑爹,但在另一些时候却会带来极大的非中二不可得的好处。 ——某中二,2014-6-6 12:32:02,杭州萧山。这是一些典型的中二病图片……
“中二”是日语对“初中二年级”的称呼,中二病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初二年级青少年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
“中二”即初中二年级的意思。顾名思义“中二病”指的是青春期少年特有的自以为是的思想、行动和价值观。孩子与成人的过渡期、思春期特有的一种自我中心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价值观的总称,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热衷性的精神状态,被比喻成有类似于“发烧”的“病状”。随着这个词在网络上的广泛运用,“中二病”主要指那些自我意识过盛、狂妄,又觉得不被理解、自觉不幸的人,尤其是那些“成形的价值观与尚未脱离的幼稚想法互相混杂”的成年人。"中二病者"乐于通过表现自己来获得他人认同,尤其喜欢在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与别人比较,获得优越感和自信。如果有反对者,他们会感到烦躁、厌恶,觉得自己不被理解。"中二病者的挫败感是注定的":以为自己是会发光的金子,必定有大作为,其实在整个大环境里,不过沧海一粟。而心理专家则建议:应该放平心态,多学习,"在你还是螺丝钉的时候,就先踏踏实实地把螺丝钉的角色扮演好,然后再去想当大齿轮。
中二病主要是指那些自我意识过强,比较狂妄,但是自己又觉得自己不被理解,感觉到孤独和不幸的人。有一些尤其是那些形成了价值观后,但是没有脱离幼稚想法相对来说比较矛盾的成年人。
中二,网络流行词,多为初二年级青少年的某些病态自我意识。来源于日本,由艺人伊集院光在广播节目《伊集院光 深夜の马鹿力》中提出。
“中二”的特征
个人主义发达:不管表达方式的对错与否也不管会不会对自己或者身边的人造成影响。
缺乏现实感的求知欲爆发:不论是否与自身本分有关,强烈吸收自己热爱之领域的相关知识,并尽其可能的认为我有吸收的权利。
自我中心:还不具有独立自我判对错的能力,在想法上还是比较不健全会出现,
“你们谁都不了解我,全世界都不了解我”。
我是对的,你们是错的,针锋相对数落自己以外的一切,表现欲望强烈、陶醉在自己,并不会有是非观。
过度自尊:会将自尊、隐私权或是尊重等字眼挂在嘴边,但实质上是以对自身绝对有利的立场偏移定义。
冷漠:认为热情是依赖的表现,借着冷漠来代表自己的独立。对待亲人、朋友和表示关心的人都可能有这样的态度。
对现实的拒绝:成年人的认知会被青少年给有所拒绝与逃避,成年人看来,社会经验不足,缺乏经验及周详思考,幼稚而且自私,幼稚行为,不切实际的想法,成绩代表一切,孩子需要听从父母的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