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比较杂,因为主要是战后当代发展中国家摸索前进,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只能说与时俱进。早期是刘易斯的二元模型和拐点(剩余农村劳动力转入工业,加快城镇化)以及哈罗德-多马模型,丁伯根也有他的理论,还有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号召发展中国家相互合作,共同对抗发达国家的资本剥削);中期,阿德尔曼有他的理论,还有库兹涅茨提出过一系列曲线,开始加入计量检验,国际贸易从提倡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近来几十年,又引入福利经济学等等。总之,发展经济学挺杂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自己摸索,发达国家是已经走过这条路了(而且他们的条件大多不可复制),除了一些理论还有类似荷兰病的现象之类的反思等等。至于制度经济学,相对好一点,毕竟大体上是有传承的,先是科斯在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成本,为制度经济学奠定基础(其实他本人是无心插柳,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几十年后被别人发现价值),然后诺斯(经济史学家,创造性提出制度变迁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舒尔茨(林毅夫导师)提出制度变迁理论,再后来就是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甚至张五常(佃农理论)。这两门课学是都学过,就是有些记不清了,大体如上,没有什么基本理论,只有一些上面提到的概念和不同分支、流派,不像古典那样系统。
货币过多导致货币贬值,通货膨胀没错;但如果涉及汇率,就要搞清是哪种货币在贬值。在你的题目中,过多的是外汇,本国货币数量不变,这样就同时产生了两个情况:1、外汇也是货币,和本国货币算在一起的话,终究是货币增多而商品数量不变,故通货膨胀加剧。2、如果把外币和本币分开,则本币数量未变,增多的是国内的外汇储备,即是说国内的通货膨胀加剧是由外汇增多引起;同时,外币增多本币不变,使得外币相对于本币贬值,故本币升值。
奉献是什么呢?我是这样理解的:奉献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献身精神;奉献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的默默无闻;奉献是“采得百花蜂成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的高尚品质;奉献是“随风潜入夜,瑞物细无声。”的无私奉献;奉献是,如果你是一棵大树,就撤下一片阴凉;奉献是,如果你是一棵小草,就增一分绿意。这就是奉献,既简单又复杂。它简单,却让你怎么也说不清;它复杂,却又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奉献只在一念之差。科学家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蛇毒药。他从15岁起,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了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如果他当时选择了放弃,那么就会是另外一个结果。
李春燕,27岁,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三年前李春燕卫校毕业后嫁给了大塘村一个苗族青年成为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
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有了初步的医疗保障。李春燕,严格地讲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做‘卫生员’,因为她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它待遇。由于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我国的大部分乡村卫生员已改行或外出打工去了。李春燕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2015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李春燕于是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想放弃的一次。
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能收入600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900多块钱,亏空300多,欠债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
鲍尔•海斯德、李春燕她们虽然辛苦,但他们快乐。“为人们奉献”他们不只把他们当做一种信念,而是赋予了很大的行动。
奉献可以使饥寒交迫的人得到食物;可以使渴望知识的人得到知识;可以使……
奉献并不在于大小,只要你善于留意,你就会变成奉献者。让我们继续发扬中华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伟大精神。2015让我们为社会出一份力,城市会变得更美好。
那是个偏远的山区,有一条河横在村庄和小学校之间。每逢下雨,河水上涨,孩子们就无法自己渡河,一个男教师主动担任送孩子渡河的任务。他艰难地背着每一个孩子过河,用自己的背搭起一个坚实的人桥。男教师因此受到表彰,升职调走。继任的是一位柔弱的姑娘。孩子们在雨天又没法过河了。家长们只得去学校背自己的孩子过河。女教师因此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永久的桥。她奔波于政府的各部门之间,费尽口舌,甚至自己掏钱送礼,请客。在她长期不懈的努力下,一座铁桥连接了河的两岸,孩子们再不必为过河而担心。女教师没有因此得到提升,她在那个小学里默默耕耘了一辈子。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在我生活中,也有很多平凡的人都在默默的奉献,只是他们没有要求回报,所以没有人认真的去体会他们的奉献,也没有人去觉察其中所包含的爱心,这就注定了奉献者一生的平凡。我想,很多人会为女教师而感到不平:她付出那么多,为什么没有回报?其实大可不必这样,不仅仅因为无私付出的人很多,更主要的是,我相信,那位女教师并无怨言,反而我感觉她活得很充实,很快乐,当她决定为孩子们建一座桥的时候,她的心里只想到那是她的责任,只想到为孩子们去做点什么,她实现了自己的心愿。
因为奉献,她得到了快乐。看着孩子们过桥时轻快的身影,看到家长们放心的笑容,她拥有的是最真实的快乐和满足。至于,有的人还为她在山村工作一辈子而感到不平。我想说,不要用我们自私的思考方式判断她的生活,当她有愿望成为一名山村教师,当她扎根在那片贫瘠的土地,当她选择无私奉献,尽职的工作,当她决定用自己的生命,擦亮那一双双稚嫩的眼睛的时候,她已明确了快乐的意义,找到了生活的目标,用一生的时间,换取山村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就是她的理想和心愿!
的幸福是莫过于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也许我们都应该像着名的法国作家蒙田说:“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周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繁森将自己的一生奉献于阿里。他们以无私的奉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为世人称颂。其实还有更多的人是在默默地奉献,献出自己的力量,构建社会文明的大厦。
有人认为奉献是为了更多地索取。寓言中猪抱怨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获得人对它的赞扬。恰恰相反,奉献的本质在于它的无私性。现在有许多参加过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老战士,他们从不张扬自己辉煌的功绩,不向国家伸手搞特殊。他们这种无私的精神,同样是奉献。这种奉献更深沉,更伟大。
奉献是积极主动的。个人的奉献在于主观愿望的伟大体现。猪在生存之时,一味地索取;而牛在生前是积极地劳作奉献,死后实现同猪一样的贡献。因此,它得到人们更多的称赞,同时也将它喻为勤劳、善良、仁慈的化身。此时,它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在物质上的奉献,而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奉献。
现在大批的作家、文艺工作者、思想家,他们也在奉献着自己的思维,奉献着自己的精神力量。我国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更需要提倡精神文明。这正是精神文明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由此可见,精神力量的奉献不可忽视。
我们常把老师的奉献比作“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间最伟大的奉献也在于此。教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一批批的学生成为国家栋梁而奔赴社会建设的洪流。当老师们放下手中的粉笔,满头银丝时候,感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他们才真正感触到奉献之后的欣慰。
奉献不是为了索取,奉献应是自觉自愿的。让我们新世纪的一代青年都投身到乐于奉献的革命洪流中,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让奉献这棵常青树,永远葱笼、繁茂。
生物多样性科学已经成为最热门的话题。贵州是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的省份,据统计,贵州省境内植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四位,动物种数在国内名列第三位,贵州还是野生食用菌生长的天然温室,此外还拥有十分丰富的极端微生物资源和生长环境。显然,贵州典型喀斯特岩溶山区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及开发利用与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由于贵州省长期以来生物多样性研究存在着力量分散及创新不够等问题,已难于适应今后贵州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使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真正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对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重组已势在必行。本文概要介绍了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的意义、贵州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基本情况、贵州省生物多样性研究有待拓展的学科领域以及贵州从事生物多样性研究的科技资源概况,并提出了对贵州省科技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初步设想。
[1]李英安. 东西方导演眼中的哈姆雷特[D]. 上海戏剧学院: 上海戏剧学院,2010. [2]袁仑. 《哈姆雷特》中的延宕[D].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2010. [3]阿胜 编译. “哈姆雷特”上演新版复仇记[N]. 医药经济报,2004-07-16(A06). [4]邱食存. 不朽的哈姆雷特——从雷奥提斯与哈姆雷特之异论起[J].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5]邵雪萍. 《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悲剧》与后现代的相遇——《哈姆雷特谋杀案》为解读莎剧开辟新思路[J]. 戏剧文学,2011,(3). [6]黄金京. 《哈姆雷特》与圣经原型——《哈姆雷特》在艺术形式上对圣经原型的借鉴[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 [7]孙艳娜. “人人都是哈姆雷特”——论林兆华对《哈姆雷特》的主题再创[J]. 四川戏剧,2010,(1). [8]高睿. 《哈姆雷特》中的“死亡”推动——谈《哈姆雷特》中的故事情节设计[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3). [9]夏倩. 永远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性格之我见[J]. 时代文学(上),2010,(3). [10]周佳彬. 《哈姆雷特》之独白赏析——哈姆雷特复仇之路上的痛苦与挣扎[J]. 中国科技信息,2010,(17). [11]陈玉虹,刘洪泉. 哈姆雷特的性格悲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12]郭晨子. 360°的哈姆雷特 评以色列卡梅尔剧团《哈姆雷特》[J]. 上海戏剧,2009,(5). [13]杨淑敏. 一个无鸾和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夜宴》和《哈姆雷特》看电影与戏剧文学的形象塑造[J]. 电影评介,2006,(23). [14]郭晨子. 陌生了的哈姆雷特 多声部的《哈姆雷特1990》[J]. 上海戏剧,2008,(12). [15]黄立丰. 给《哈姆雷特》批评史加上一个女性主义的补遗——女性表演、批评与再创作《哈姆雷特》的历史[J]. 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5). [16]罗文敏. 综观哈姆雷特性格延宕批评之得失——兼论哈姆雷特延宕之因[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4,(2). [17]顾胜. 行动与迟疑:一个哈姆雷特式的悖论——《哈姆雷特》“To be or not to be”独白段细读[J]. 常熟高专学报,2004,(5). [18]张全辉. 走向十字架的哈姆雷特——分析第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形象[J].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5). [19]庞凤琴. 哈姆雷特新论——从哈姆雷特的独白说起[J]. 文科教学,1995,(2). [20]荣国. 再谈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悲剧原因的分析[J]. 淄博师专学报,1995,(3). [21]续枫林. “一千零一个哈姆雷特”——从悲剧《哈姆雷特》变喜剧想到的[J]. 新疆社科论坛,1995,(3). [22].罗尔弗 ,王维昌. 关于哈姆雷特和《哈姆雷特》一剧的问题[J]. 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2). [23]刘戈. 《哈姆雷特》一部完整的欧洲史——谈《哈姆雷特》的人物象征[J]. 怀化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24]李小蓓. 对真理的求索——试析哈姆雷特与哈姆雷特世界的悲剧冲突[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2001. [25]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志明. 与有关马克思主义的两种看法商榷[N]. 社会科学报,2005-02-24(004). [26]王文渊. 哈姆雷特,被“80后”解构 话剧《哈姆雷人》[J]. 上海戏剧,2010,(4). [27]何湘君. 从《哈姆雷特》看《少年维特之烦恼》——试解析维特之死[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28]马庆霞. 哈姆雷特与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比较之初探[J].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9]刘红英,于治领. 《哈姆雷特》中素体诗的语言功能[J]. 求实,2011,(S1). [30]王小琳,郝春静. 解读哈姆雷特的悲剧人生[J]. 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6). [31]丁伟. 哈姆雷特延宕的性格因素分析[J].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2]崔化. 跨越时空的精神对接——哈姆雷特与昆丁的个体悲剧结构比较[J].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33]欧阳文明. 《哈姆雷特》中奥菲莉娅的悲剧分析[J]. 成功(教育),2011,(7). [34]程瑜瑜. 阳光下的哈姆雷特——后现代主义观照下的《狮子王》[J]. 文艺评论,2011,(7). [35]于珊. 从哈姆雷特与伍子胥的复仇看中西伦理的不同[J]. 大众文艺,2011,(12). [36]常宇星. 从《哈姆雷特》看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精神[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2). [37]刘翼斌. 《哈姆雷特》主题之辨[J]. 贵州社会科学,2011,(7). [38]曹艳云. 哈姆雷特的“延宕”与其王权意识[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0). [39]曹艳春. 越轨的王子——社会学“越轨”视角下的哈姆雷特[J]. 戏剧文学,2010,(12). [40]王荣. 透过马克思看《哈姆雷特》——我眼中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J]. 中国科技信息,2010,(23). [41]白塔娜. 析哈姆雷特延宕复仇的原因(英文)[J].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0). [42]张世锋. 浅谈common在《哈姆雷特》中的反讽效果[J]. 现代交际,2010,(11). [43]宣晓晏. 毒入灵魂——哈姆雷特延宕性格解析[J]. 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6). [44]李梦馨. 作为“经典中心”的中心——论《哈姆雷特》[J]. 南方文坛,2011,(1). [45]孙建光. 本我回归——哈姆雷特向死而生的心路历程[J].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46]张卫东. 从精神分析学看哈姆雷特的延宕[J]. 今日南国(中旬刊),2010,(12). [47]苗琳娜. 《哈姆雷特》双关语的汉译对比[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0,(6). [48]齐佩. 从拉康理论看《哈姆雷特》悲剧[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 [49]王建华. 哈姆雷特形象的现代阐释[J]. 时代文学(上),2010,(6). [50]谢晓科. 背离与统一——堂吉诃德和哈姆雷特比较[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1).
发展经济学比较杂,因为主要是战后当代发展中国家摸索前进,所以没有绝对正确的理论,只能说与时俱进。早期是刘易斯的二元模型和拐点(剩余农村劳动力转入工业,加快城镇化)以及哈罗德-多马模型,丁伯根也有他的理论,还有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号召发展中国家相互合作,共同对抗发达国家的资本剥削);中期,阿德尔曼有他的理论,还有库兹涅茨提出过一系列曲线,开始加入计量检验,国际贸易从提倡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近来几十年,又引入福利经济学等等。总之,发展经济学挺杂的,发展中国家只能自己摸索,发达国家是已经走过这条路了(而且他们的条件大多不可复制),除了一些理论还有类似荷兰病的现象之类的反思等等。至于制度经济学,相对好一点,毕竟大体上是有传承的,先是科斯在其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交易成本,为制度经济学奠定基础(其实他本人是无心插柳,当时没有引起重视,几十年后被别人发现价值),然后诺斯(经济史学家,创造性提出制度变迁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舒尔茨(林毅夫导师)提出制度变迁理论,再后来就是德姆塞茨、威廉姆森,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甚至张五常(佃农理论)。这两门课学是都学过,就是有些记不清了,大体如上,没有什么基本理论,只有一些上面提到的概念和不同分支、流派,不像古典那样系统。
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中国目前很多城市出现荷兰病,例如辽宁阜新。产生编辑“荷兰病”的经典模型是由和 Neary在1982年给出的。两位作者将一国的经济分为三个部弗里斯兰省Smalle Ee市的气阀弗里斯兰省Smalle Ee市的气阀门,即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可贸易的资源出口部门和不可贸易的部门(主要是一国内部的建筑业零售贸易和服务业部门)。历史编辑在1973年发生第一次石油危机之后,欧洲天然气出口大国荷兰由于能源价格高涨而从天然气出口中获得大量收入,这些收入大大提高了国家社会福利程度。然而,随着天然气出口的增加,荷兰本国货币荷兰盾的汇率也随之上升,劳动者薪水也同时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攀升,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急速下滑,造成经济恶化。伴随着经济恶化,由于经济增长时期大幅提高的社会保障体系负担对政府财政产生了巨大压力,财政赤字也随之急速增加。天然气油轮天然气油轮当时由柯克首相领导的政府,呼吁各界能够共体时艰以应经济问题,于是下令三年内劳方不得要求加薪,相反的资方做出的承诺是三年内不得裁员,最后经济也开始复苏,多数国家为之头疼的社会福利问题,也只有荷兰找出解决之道。后果编辑假设该国经济起初处于充分就业状态,如果突然发现了某种自然资源或者自然资源的价格意外上升将导致两方面的后果:一是劳动和资本转向资源出口部门,则可贸易的制造业部门现在不得不花费更大的代价来吸引劳动力,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首先打击制造业的竞争力。同时,由于出口自然资源带来外汇收入的增加使得本币升值,再次打击了制造业的出口竞争力。这被称为资源转移效应。在资源转移效应的影响下,制造业和服务业同时衰落下去。二是自然资源出口带来的收入增加会增加对制造业和不可贸易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但这时对制造业产品的需求的增加却是通过进口国外同类价格相对更便宜的制成品来满足的(这对本国的制造业来说又是一个灾荷兰病的影响荷兰病的影响难)。不过,对不可贸易的部门的产品的需求增加无法通过进口来满足,我们会发现一段时间后本国的服务业会重新繁荣。这被称为支出效应。“尽管这种病症一般是与一种自然资源的发现联系在一起,但它可能因以下任何一种造成外汇大量流入的事件诱发,其中包括自然资源价格的急剧上升,外国援助和外国直接投资等。荷兰病”可能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适用于所有“享受”初级产品出口急剧增加的国家。中国现状编辑患病城市在中国,有着很多有着因资源而兴起的城市,比如石油之城大庆、煤炭之城大同。历史上,这些资源型城市虽然由小到大、走向繁荣,但由于过于依赖资源优势,造成经济构成单一,当资源由多变少,甚至枯竭时,危机也开始产生。上世纪中国著名的阜新市海州露天煤矿夜间生产的画面,火红的挖掘场景,曾经感动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人,作为著名的煤电之城,那高高扬起的挖煤的电镐,也被印上了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但2005年,曾经日夜赶工生产的海州矿,在生产了24亿吨煤炭后,却停了下来,原因就是煤已经被采完了。更为紧迫的是,2000年前后,煤炭资源逐渐枯竭的阜新市已经有几十对矿井相继关停。荷兰病在中国荷兰病在中国辽宁省阜新市副市长杨忠林说,几大煤矿基本上,都已经破产,大量的产业工人,面临失业煤炭资源逐渐枯竭,让阜新这座煤电之城产生了不小的困惑。据统计,当时阜新全市三分之一以上工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万产业工人相继下岗,这一数字占到了职工总数的;从全市来看,共有万人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此外阜新还面临着棚户区拥挤成片,采空区不断沉陷的尴尬处境。这种资源型城市如今面临的困境并非阜新所独有。阜新能否治愈“荷兰病”,对全国同类城市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因为中国一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持续开采,先后有一些城市逐渐出现了资源枯竭的现象。2008年,国家发改委确定了阜新、大兴安岭、盘锦、焦作等12个城市为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仅仅过了一年,国家发改委又公布山东枣庄、辽宁抚顺、内蒙阿尔山、江西景德镇等全国32个城市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而2年后,2011年,这个名单又增加了25个城市,如今总数已高达69个。中国共有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有69座都患上了“荷兰病”,而受到伤害的是69座城市的百姓,几千万个家庭。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得了重病就要抓紧治,否则后患无穷。那么,得了“荷兰病”的城市,该怎么治疗?辽宁省阜新市已经开始挑战“荷兰病”。 [1] 治疗方法面对阜新的困境,党中央、国务院将阜新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试点市,对当时最为急迫的采空区地表下沉,居民生命安全受到威胁的问题。为此,国家一方面拨出巨额款项异地建设安置小区,另一方面,还帮助阜新进行经济转型。辽宁省阜新市副市长杨忠林表示,转型当时还是解决老百姓的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虽然阜新煤炭资源越来越少,但在减少产量的情况下,还能维持开采三四十年。为此,阜新市采取每年控制开采1000万吨,用其利润为转型保驾护航的策略。另一方面,阜新也希望通过开发拥有的其它资源,解决急迫的就业问题。这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行动,因为几乎没有积蓄的万下岗工人等不了太久。为此阜新首先打出了三板斧:第一板斧就是协调其它城市,转移劳动力。辽宁省阜新市副市长杨忠林还说,我们的城乡劳务输出,最高的时候,每年在20万。第二板斧则是就是就地发挥城市的功能,尽量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辽宁省阜新市副市长杨忠林告诉记者,当时有一些人力车,还有其它一些,各种私营的一些小企业近多地容纳都给予扶持。阜新的第三板斧则是,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快速发展投资小、见效快的现代农业。辽宁省阜新市副市长杨忠林说,阜新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人均耕地大约是,通常讲人均耕地6亩。依靠人均耕地较多的优势,阜新先后引进了双汇、鲁花、六合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这些企业强大市场销售能力的带动下,当地农民搞起了养殖、种起了花生,不仅增加了就业岗位,也促进了贫困农民的增收。入驻的企业中,双汇就提供了1000多个工作岗位,每年纳税一亿多元。而为保障鲁花的原材料供应,阜新仅花生就种植了270万亩。而通过十年发展,阜新农林牧鱼总产值已经达到2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7000多元。辽宁省阜新市副市长杨忠林说,这也带来了一些其它的产业,物流还有其它一些,附属产品包装业,给这个企业,形成了一个真正的产业链条通过三板斧初步解决失业人员就业问题后,阜新重新审视了自身拥有的资源,除煤炭以外,阜新还拥有液压、玛瑙、阳光、风、氟等其它各类资源,而且储量丰富。由于以往只是两眼死盯着煤炭,所以造成了其它产业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成长。如今,阜新又该如何通过多种途径,开发这些资源的优势,把当地经济做大做强呢?他们的首选目标是:发展以液压产业为引擎的装备制造业。辽宁省阜新市副市长杨忠林还表示,液压产业围绕我们,或者叫煤炭开采的,一些设备,围绕沈阳,东北老工业基地,配套的一些产业比较多。为了帮助阜新顺利转型,国家还批准大唐国际在阜新投资240多亿元,建设了煤化工循环经济园,利用内蒙运来的低热值的褐煤来加工煤制天然气,这一工程全部建成后,每年4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就能产生120亿元的销售收入。阜新有许多的副产品,比如焦油,中油,石脑油 还有硫黄 ,六胺这些副产品,如果进行加工,它的产值大概,跟主产品加起来,初步算 不是很准,大概加起来300多亿。目前,阜新市也做出规划,要围绕煤化工副产品打造一个煤化工园区,对煤化工的副产品和主产品进行更进一步的深加工。此外,阜新也拥有220万吨的萤石矿资源,阜新市也围绕它打造了氟化工产业集群,从以往的低端产品生产,转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争取实现未来5年,实现年产值1000亿元的目标。荷兰病在中国荷兰病在中国(8张)越在前端消耗的,能源动力就越多,成本这个利润的水平越低,越到后端,能耗不一定提高,但是它的附加值在提高。 [1] 治疗结果通过十年转型,目前阜新已经建起装备制造、煤化工、玛瑙、现代农业等十大产业集群。10年里,煤炭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下降到,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比重从3%提升到。地区生产总值从70亿元上升到470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亿元增加到50亿元。人均gdp从3391元上升到25893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327元增加到14994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从1122元增加到7615元。实现了国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初步目标。辽宁省阜新市副市长杨忠林说,现在的就业,每年实名制就业,都在56000人左右,实际阜新市现在有的企业,已经感受到招工比较难。阜新励精图治,扭转了一心向煤看的传统思维,放开眼界,通过10年的经济转型,建起了十大产业集群,成功抵御“荷兰病”。这也为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提供了借鉴。其实在辽宁,并非阜新一个城市在这样思考未来,钢铁之城本溪,在资源还尚未枯竭之时,就已经提前进行转型,展现出未雨绸缪的城市发展理念。 [1] 转型从2000年开始,阜新市积极谋划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首次提出并使用了实施阜新经济转型的概念,并明确提出要跳出原有的思维,跳出“就调整抓调整”的思路,用全新的思维、全新的角度来探索经济转型的新路子。阜新经济转型已经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成果,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人民收入大幅度提升,阜新做为全国首个资源枯竭性城市的经济转型试点最终取得成功。
荷兰病(the Dutch disease)是指一国(特别是指中小国家)经济的某一初级产品部门异常繁荣而导致其他部门的衰落的现象。20世纪60年代,已是制成品出口主要国家的荷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荷兰政府大力发展石油、天然气业,出口剧增,国际收支出现顺差,经济显现繁荣景象。可是,蓬勃发展的天然气业却严重打击了荷兰的农业和其他工业部门,削弱了出口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荷兰遭受到通货膨胀上升、制成品出口下降、收入增长率降低、失业率增加的困扰,国际上称之为“荷兰病”。中国目前很多城市出现了荷兰病,例如辽宁阜新。
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森林覆盖面积8. 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0. 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发电量为1310亿千瓦/小时。核电占俄电力的10%。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环球时报》 2005年06月15日 第十九版:俄罗斯资源价值惊人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是美国的3倍;专家担心,对资源过于依赖会影响经济长期增长中国人常为自己国家的地大物博而自豪,但实际上,国土和自然资源居世界第一的国家是俄罗斯。从石油煤铁到农畜海产,从林木水电到稀有金属,俄罗斯都是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资源大国。这已经成为普京时代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关键倚重力量,也是影响俄内外政策走向的基本要素之一。那么,俄罗斯自然资源到底价值多少?俄罗斯人怎样看待自己的自然资源呢?资源完全自给的惟一国家俄罗斯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俄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2004年出版的《俄罗斯:复兴之路》报告称,俄罗斯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作为世界资源大国,俄罗斯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曾在一篇题为《俄罗斯值多少钱?》的文章中指出,俄罗斯所有自然资源的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其中,俄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价值约为30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俄著名学者奥·切尔科维奇在题为《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俄罗斯》的论文中援引权威数据称,与俄罗斯相比,美国已经探明的自然资源储量价值为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万亿美元。从类别看,俄罗斯各种资源储量几乎都位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在其他国家非常短缺的矿物、森林、土地、水等资源方面,俄罗斯的优势非常大。首先,据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测算,从探明储量来看,俄罗斯各类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都相当高,石油为35年,天然气为81年,煤在60-180年之间,铁矿石为42年,铜、镍、钼为40年,钨为37年,锌为18年,铅为15年,黄金为37年,磷酸盐为52年,钾盐为112年。其次,俄罗斯森林覆盖率约为50%,拥有世界1/5的木材储量。俄罗斯森林资源储量已经超过了整个北美的森林资源。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木材第三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第三,俄罗斯农业用地亿公顷,其中耕地亿公顷,人均耕地为公顷;而全世界耕地面积不过亿公顷,人均只有公顷。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土地非常肥沃,正如俄罗斯土壤学奠基人多库恰耶夫指出的那样,黑土地带是俄罗斯的主要财富,俄罗斯的黑土地曾丢失了20%-50%的腐殖质,但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第四,俄罗斯有丰富的水资源,仅贝加尔湖就容纳了占全球地表淡水总量的1/5。俄罗斯拥有500多条通航河流,总长度为30万公里,实际通航里程为8万公里。如果俄罗斯的全部水力资源被利用,每年可发电2万亿千瓦时。资源是机遇还是灾难对于本国富足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各界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资源机遇论。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穆欣和列捷尤姆等人认为,一方面,俄罗斯的自然资源是其在世界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有竞争能力的商品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对国外巨额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合作项目。正如俄科学院院士利沃夫所说,俄罗斯在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使其有能力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居于领先地位。二是资源灾难论。这一派观点否定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的一国拥有的自然资源越丰富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理论,接受了西方实证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例如,当年荷兰在北海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后,导致荷兰货币升值,其他领域出口困难,当时的荷兰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的困境,被称为“荷兰病”。普京总统的经济顾问安德烈·伊拉里奥诺夫等人强调石油等资源财富最终可能为俄罗斯带来的弊大于利,担心俄经济可能因此丧失竞争力。俄议员雷日科夫6月7日更发表文章指出,俄罗斯已经感染上了“石油艾滋病”。显然,俄罗斯政府接受了第一种认识,认定自然资源是推动俄重新崛起的战略基础,因而加大了对资源的控制力度。今年年初,俄罗斯政府明确宣布禁止外国公司参加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金矿、铜矿等自然资源的开发投标。如果俄罗斯合资企业中外国公司所占的股份超过49%,这家企业也不得参与开发俄罗斯的自然资源。这意味着外国公司将无法参与俄罗斯的自然资源的开采。俄罗斯媒体分析说,普京执政后,越来越加强对自然资源,特别是目前利润巨大的能源资源的控制。俄经济会不会得上“荷兰病”从短期来看,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自然资源的出口,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拉动,因而同时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近两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逐步上升,俄石油生产出现强有力的增长态势,成为牵引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俄罗斯能源和原材料产值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8%,其中仅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就占总出口的54%。据专家预测,俄能源出口将对俄罗斯今年达到的经济增长率贡献过半。拥有丰富的资源使俄罗斯连续几年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7%。但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大,呈现出制约经济复兴步伐的迹象,这引起了俄罗斯有识之士的担忧。第一,依赖高油价拉动的经济已经呈现疲态,并直接影响到俄政府财政收入。由于油田开采效率低和勘探新油田投入不足等原因,俄石油开采增长能力已经接近极限。2004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但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却明显下降,9月份仅为%。俄罗斯政府去年的财政预算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今年估计将下降为%。第二,在能源出口收入大增的同时,俄罗斯通货膨胀和货币升值的压力也在加大。一年来,卢布兑美元已升值了10%,预计今年还将更快地升值。俄罗斯较宽松的财政政策将刺激已呈现攀升迹象的通货膨胀率。2005年第一季度,消费价格比上季度提高了%,破坏了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率的计划。油价上升也使“荷兰病”加剧,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大量资金和技术更愿意投向能源开采和销售,其他产业的发展将被忽视,导致俄罗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第三,由于自然资源产生大量“收益”,容易助长腐败和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也会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引起政治斗争,对俄罗斯社会制度及政治稳定潜存着长期有害的影响。俄要15年后才能摘掉资源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帽子普京政府已经意识到,丰富的资源对俄罗斯摆脱金融危机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使俄罗斯经济陷入长期困境。目前,俄罗斯政府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继续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部门加强投资,更新设备,提高该领域的生产效率;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来自资源产业的巨额收入投入到其他产业部门中,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三是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目标是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防范资源分配中的腐败;四是改革价格体制。目前,俄罗斯国内资源价格水平很低,完全是政府实行价格管制的结果。可是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俄罗斯必须取消对国内资源价格的管制。从长期来看,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俄罗斯政府正在制定计划,准备分阶段取消政府对资源的价格管制,引导投资,增强其他产业的竞争力。据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表的报告预测,俄经济结构改造至少需要10年时间。在未来10至15年后,俄罗斯才可能摘掉资源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帽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环球时报》 2005年06月15日 第十九版俄罗斯自然资源一. 俄罗斯自然资源概况俄罗斯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资源异常丰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别具特点。这些对俄罗斯的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 着重要影响。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度,其地势是西低东高,大致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其西部分布有东欧平原一部分(又称俄罗斯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其平原面积 约占全俄面积的1/2;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4,中西部的乌拉尔山、东部山带和斜交山带等组成的山地面积约占全俄面 积的1/4。 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属于温带和寒带气候。气温从北向南逐渐升高,东北高原、山地气温最低,年温差较差大,是气候条件最严酷的地区。由于受西风带、大西洋暖湿 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外加东部山地的屏障作用,太平洋的水气难以进入,导致俄罗斯的降水量的分布大致由西向东和由森林带向南北两侧呈递减的 趋势。太平洋沿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大。 俄罗斯有数条长度超过2000公里的河流,其中几条被列为世界长河的均分布在国土的东部地区,如叶尼塞河、勒拿河等。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 的河流多发源于南部山地,向北、向东注入大洋;欧洲地区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丘陵地带,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由于俄罗斯地域辽阔,地势大部平坦,而且不少地区开发较晚,因此依纬度而变化的水平地带性特点十分明显。俄联邦从高纬向低纬分布有极地荒漠带、苔原带、森 林苔原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等自然景观带(或自然地带),在山地则按高度变化形成垂直分布的景观特征。 俄罗斯联邦的自然条件及其地域组合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带为其各具特点的农业地带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自然物质基础。广阔的森林带(森林覆盖面积占全俄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用地面积占全俄的土地面积10%左右)为俄罗斯的森林和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场所。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居世界前列。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为俄罗斯经济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但是,俄罗斯的自然条件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利因素,给农业生产以及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带来许多困难。其主要问题是:水热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综合自然 条件较差和东北部自然条件严酷。 热量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的不一致以及水热之间矛盾尖锐,是俄罗斯自然条件地域组合中的突出问题。热量资源从北向南渐次增加,而地表径流则大致从北向南逐渐减 少。同时,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使80%的径流量注入北方诸海。全俄每年大气降水量约有7000立方公里,其中有一半被蒸发和渗漏,年径流量尚有3000 多立方公里,相当于世界年径流量的6%,居世界前列,完全可以保障俄罗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并且绰绰有余。然而,由于水热分布的不平衡,致 使南部的森林草原地区降水量少,且极不稳定,蒸发量又很大,呈半干旱甚至干旱状态,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的需要;而广阔的北部地区,气 温低,降水较多,蒸发小,河流众多,水分过剩。总之,中南部缺水同北部的水分过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尤其是南方农业地区的周期性干旱,对农业生产威胁很 大,是造成粮食生产不稳定的直接原因之一。如何解决南旱北涝是目前俄罗斯国土整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根本措施是实行北水南调,人为地重新分配地表 径流。如已修筑了额尔齐斯枣卡拉干达运河,其他跨地域、跨流域的调水方案也正在计划与实施中。同时,以解决水分过剩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非黑土地带的开发计 划也正在积极准备付诸实施。 俄罗斯联邦虽然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就农业综合自然条件全面分析,俄罗斯远不如同纬度的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也不如西欧诸国。就热量、 水分等气候条件综合分析,俄罗斯联邦的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可能性比美国低60%,比法国低55%,比德国和英国分别低40%和35%。 俄罗斯联邦广阔的东部地域,永久冻土带广布,自然条件严酷,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发展,同时,对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及人口移入,都带来许多困难。二. 自然资源状况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俄罗斯平原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和科拉半岛地区蕴藏着铁、镍、云母等矿产。希宾山地有世界最大的磷灰石矿,并蕴藏大量的制铝原料枣霞石。俄罗斯平原和其他广阔 地域及西伯利亚地区,蕴藏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枣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以及乌拉尔、西伯利亚铁矿区。 煤炭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型含煤带内:一是位于贝加尔湖与土尔盖拗陷之间,包括伊尔库茨克、坎斯克一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和卡拉干达等煤田;另一 个位于叶尼塞河以东,北纬60度以北,包括通古斯、勒拿和太梅尔等大煤田。此外,远东地区的南雅库特等煤田也很重要。 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以秋明油田为最大)、俄罗斯(伏尔加枣乌拉尔油田)、东西伯利亚三大地台型含油盆地,及萨哈林(库页岛)等地槽型含油 盆地。 中西部的乌拉尔山区和远东山地,形成俄罗斯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基地。远东沿海山地的锡矿也很重要。 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藏量丰富、品种齐全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发展多部门的基础工业,以及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能源资源、矿 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这又为俄罗斯建立大型的工业基地和经济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 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 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 矿石。 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镍、 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 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俄罗斯自然资源一. 俄罗斯自然资源概况俄罗斯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资源异常丰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别具特点。这些对俄罗斯的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 着重要影响。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度,其地势是西低东高,大致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其西部分布有东欧平原一部分(又称俄罗斯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其平原面积 约占全俄面积的1/2;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4,中西部的乌拉尔山、东部山带和斜交山带等组成的山地面积约占全俄面 积的1/4。 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属于温带和寒带气候。气温从北向南逐渐升高,东北高原、山地气温最低,年温差较差大,是气候条件最严酷的地区。由于受西风带、大西洋暖湿 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外加东部山地的屏障作用,太平洋的水气难以进入,导致俄罗斯的降水量的分布大致由西向东和由森林带向南北两侧呈递减的 趋势。太平洋沿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大。 俄罗斯有数条长度超过2000公里的河流,其中几条被列为世界长河的均分布在国土的东部地区,如叶尼塞河、勒拿河等。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 的河流多发源于南部山地,向北、向东注入大洋;欧洲地区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丘陵地带,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由于俄罗斯地域辽阔,地势大部平坦,而且不少地区开发较晚,因此依纬度而变化的水平地带性特点十分明显。俄联邦从高纬向低纬分布有极地荒漠带、苔原带、森 林苔原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等自然景观带(或自然地带),在山地则按高度变化形成垂直分布的景观特征。 俄罗斯联邦的自然条件及其地域组合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带为其各具特点的农业地带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自然物质基础。广阔的森林带(森林覆盖面积占全俄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用地面积占全俄的土地面积10%左右)为俄罗斯的森林和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场所。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居世界前列。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为俄罗斯经济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但是,俄罗斯的自然条件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利因素,给农业生产以及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带来许多困难。其主要问题是:水热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综合自然 条件较差和东北部自然条件严酷。 热量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的不一致以及水热之间矛盾尖锐,是俄罗斯自然条件地域组合中的突出问题。热量资源从北向南渐次增加,而地表径流则大致从北向南逐渐减 少。同时,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使80%的径流量注入北方诸海。全俄每年大气降水量约有7000立方公里,其中有一半被蒸发和渗漏,年径流量尚有3000 多立方公里,相当于世界年径流量的6%,居世界前列,完全可以保障俄罗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并且绰绰有余。然而,由于水热分布的不平衡,致 使南部的森林草原地区降水量少,且极不稳定,蒸发量又很大,呈半干旱甚至干旱状态,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的需要;而广阔的北部地区,气 温低,降水较多,蒸发小,河流众多,水分过剩。总之,中南部缺水同北部的水分过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尤其是南方农业地区的周期性干旱,对农业生产威胁很 大,是造成粮食生产不稳定的直接原因之一。如何解决南旱北涝是目前俄罗斯国土整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根本措施是实行北水南调,人为地重新分配地表 径流。如已修筑了额尔齐斯枣卡拉干达运河,其他跨地域、跨流域的调水方案也正在计划与实施中。同时,以解决水分过剩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非黑土地带的开发计 划也正在积极准备付诸实施。 俄罗斯联邦虽然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就农业综合自然条件全面分析,俄罗斯远不如同纬度的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也不如西欧诸国。就热量、 水分等气候条件综合分析,俄罗斯联邦的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可能性比美国低60%,比法国低55%,比德国和英国分别低40%和35%。 俄罗斯联邦广阔的东部地域,永久冻土带广布,自然条件严酷,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发展,同时,对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及人口移入,都带来许多困难。二. 自然资源状况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俄罗斯平原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和科拉半岛地区蕴藏着铁、镍、云母等矿产。希宾山地有世界最大的磷灰石矿,并蕴藏大量的制铝原料枣霞石。俄罗斯平原和其他广阔 地域及西伯利亚地区,蕴藏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枣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以及乌拉尔、西伯利亚铁矿区。 煤炭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型含煤带内:一是位于贝加尔湖与土尔盖拗陷之间,包括伊尔库茨克、坎斯克一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和卡拉干达等煤田;另一 个位于叶尼塞河以东,北纬60度以北,包括通古斯、勒拿和太梅尔等大煤田。此外,远东地区的南雅库特等煤田也很重要。 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以秋明油田为最大)、俄罗斯(伏尔加枣乌拉尔油田)、东西伯利亚三大地台型含油盆地,及萨哈林(库页岛)等地槽型含油 盆地。 中西部的乌拉尔山区和远东山地,形成俄罗斯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基地。远东沿海山地的锡矿也很重要。 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藏量丰富、品种齐全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发展多部门的基础工业,以及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能源资源、矿 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这又为俄罗斯建立大型的工业基地和经济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 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 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 矿石。 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镍、 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 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
石油探明储量65亿吨,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2-13%。森林覆盖面积8. 6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50. 7%,居世界第一位。木材蓄积量807亿立方米。天然气已探明蕴藏量为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3强,居世界第一位。水力资源4270立方千米/年,居世界第二位。2000年核能发电量为1310亿千瓦/小时。核电占俄电力的10%。煤蕴藏量2000亿吨,居世界第二位。铝蕴藏量居世界第二位,铁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铀蕴藏量居世界第七位,黄金储藏量居世界第四至第五位。《环球时报》 2005年06月15日 第十九版:俄罗斯资源价值惊人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是美国的3倍;专家担心,对资源过于依赖会影响经济长期增长中国人常为自己国家的地大物博而自豪,但实际上,国土和自然资源居世界第一的国家是俄罗斯。从石油煤铁到农畜海产,从林木水电到稀有金属,俄罗斯都是当今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资源大国。这已经成为普京时代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关键倚重力量,也是影响俄内外政策走向的基本要素之一。那么,俄罗斯自然资源到底价值多少?俄罗斯人怎样看待自己的自然资源呢?资源完全自给的惟一国家俄罗斯自然资源总量居世界首位。俄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2004年出版的《俄罗斯:复兴之路》报告称,俄罗斯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作为世界资源大国,俄罗斯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约占世界资源总量的21%,高居世界首位。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曾在一篇题为《俄罗斯值多少钱?》的文章中指出,俄罗斯所有自然资源的总价值约为300万亿美元;其中,俄已经探明的资源储量价值约为30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俄著名学者奥·切尔科维奇在题为《世界经济背景下的俄罗斯》的论文中援引权威数据称,与俄罗斯相比,美国已经探明的自然资源储量价值为10万亿美元,中国为5万亿美元,西欧为万亿美元。从类别看,俄罗斯各种资源储量几乎都位于世界前列,特别是在其他国家非常短缺的矿物、森林、土地、水等资源方面,俄罗斯的优势非常大。首先,据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测算,从探明储量来看,俄罗斯各类矿产资源的保障程度都相当高,石油为35年,天然气为81年,煤在60-180年之间,铁矿石为42年,铜、镍、钼为40年,钨为37年,锌为18年,铅为15年,黄金为37年,磷酸盐为52年,钾盐为112年。其次,俄罗斯森林覆盖率约为50%,拥有世界1/5的木材储量。俄罗斯森林资源储量已经超过了整个北美的森林资源。俄罗斯已经成为世界木材第三大出口国,仅次于美国和加拿大。第三,俄罗斯农业用地亿公顷,其中耕地亿公顷,人均耕地为公顷;而全世界耕地面积不过亿公顷,人均只有公顷。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土地非常肥沃,正如俄罗斯土壤学奠基人多库恰耶夫指出的那样,黑土地带是俄罗斯的主要财富,俄罗斯的黑土地曾丢失了20%-50%的腐殖质,但仍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第四,俄罗斯有丰富的水资源,仅贝加尔湖就容纳了占全球地表淡水总量的1/5。俄罗斯拥有500多条通航河流,总长度为30万公里,实际通航里程为8万公里。如果俄罗斯的全部水力资源被利用,每年可发电2万亿千瓦时。资源是机遇还是灾难对于本国富足的自然资源,俄罗斯各界的认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资源机遇论。俄罗斯学者阿尔巴托夫、穆欣和列捷尤姆等人认为,一方面,俄罗斯的自然资源是其在世界市场上为数不多的有竞争能力的商品之一;另一方面,它又是对国外巨额投资最具吸引力的合作项目。正如俄科学院院士利沃夫所说,俄罗斯在自然资源方面的优势,使其有能力在21世纪的世界经济中居于领先地位。二是资源灾难论。这一派观点否定了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世界经济学界普遍认为的一国拥有的自然资源越丰富就越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理论,接受了西方实证经济学的观点,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可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例如,当年荷兰在北海发现了石油和天然气后,导致荷兰货币升值,其他领域出口困难,当时的荷兰陷入了经济增长缓慢、失业率高的困境,被称为“荷兰病”。普京总统的经济顾问安德烈·伊拉里奥诺夫等人强调石油等资源财富最终可能为俄罗斯带来的弊大于利,担心俄经济可能因此丧失竞争力。俄议员雷日科夫6月7日更发表文章指出,俄罗斯已经感染上了“石油艾滋病”。显然,俄罗斯政府接受了第一种认识,认定自然资源是推动俄重新崛起的战略基础,因而加大了对资源的控制力度。今年年初,俄罗斯政府明确宣布禁止外国公司参加对俄罗斯石油、天然气、金矿、铜矿等自然资源的开发投标。如果俄罗斯合资企业中外国公司所占的股份超过49%,这家企业也不得参与开发俄罗斯的自然资源。这意味着外国公司将无法参与俄罗斯的自然资源的开采。俄罗斯媒体分析说,普京执政后,越来越加强对自然资源,特别是目前利润巨大的能源资源的控制。俄经济会不会得上“荷兰病”从短期来看,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主要得益于自然资源的出口,特别是石油、天然气和其他初级产品的出口拉动,因而同时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近两年来,随着国际油价的逐步上升,俄石油生产出现强有力的增长态势,成为牵引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俄罗斯能源和原材料产值约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8%,其中仅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就占总出口的54%。据专家预测,俄能源出口将对俄罗斯今年达到的经济增长率贡献过半。拥有丰富的资源使俄罗斯连续几年的经济增长率都超过7%。但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过大,呈现出制约经济复兴步伐的迹象,这引起了俄罗斯有识之士的担忧。第一,依赖高油价拉动的经济已经呈现疲态,并直接影响到俄政府财政收入。由于油田开采效率低和勘探新油田投入不足等原因,俄石油开采增长能力已经接近极限。2004年下半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但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却明显下降,9月份仅为%。俄罗斯政府去年的财政预算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今年估计将下降为%。第二,在能源出口收入大增的同时,俄罗斯通货膨胀和货币升值的压力也在加大。一年来,卢布兑美元已升值了10%,预计今年还将更快地升值。俄罗斯较宽松的财政政策将刺激已呈现攀升迹象的通货膨胀率。2005年第一季度,消费价格比上季度提高了%,破坏了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率的计划。油价上升也使“荷兰病”加剧,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大量资金和技术更愿意投向能源开采和销售,其他产业的发展将被忽视,导致俄罗斯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下降。第三,由于自然资源产生大量“收益”,容易助长腐败和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也会在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引起政治斗争,对俄罗斯社会制度及政治稳定潜存着长期有害的影响。俄要15年后才能摘掉资源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帽子普京政府已经意识到,丰富的资源对俄罗斯摆脱金融危机并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可能使俄罗斯经济陷入长期困境。目前,俄罗斯政府主要采取了四项措施:一是继续对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部门加强投资,更新设备,提高该领域的生产效率;二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将来自资源产业的巨额收入投入到其他产业部门中,实现经济长期可持续增长;三是大力推进行政改革,目标是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防范资源分配中的腐败;四是改革价格体制。目前,俄罗斯国内资源价格水平很低,完全是政府实行价格管制的结果。可是作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条件,俄罗斯必须取消对国内资源价格的管制。从长期来看,资源价格的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俄罗斯政府正在制定计划,准备分阶段取消政府对资源的价格管制,引导投资,增强其他产业的竞争力。据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表的报告预测,俄经济结构改造至少需要10年时间。在未来10至15年后,俄罗斯才可能摘掉资源出口导向型国家的帽子,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环球时报》 2005年06月15日 第十九版俄罗斯自然资源一. 俄罗斯自然资源概况俄罗斯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资源异常丰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别具特点。这些对俄罗斯的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 着重要影响。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度,其地势是西低东高,大致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其西部分布有东欧平原一部分(又称俄罗斯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其平原面积 约占全俄面积的1/2;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4,中西部的乌拉尔山、东部山带和斜交山带等组成的山地面积约占全俄面 积的1/4。 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属于温带和寒带气候。气温从北向南逐渐升高,东北高原、山地气温最低,年温差较差大,是气候条件最严酷的地区。由于受西风带、大西洋暖湿 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外加东部山地的屏障作用,太平洋的水气难以进入,导致俄罗斯的降水量的分布大致由西向东和由森林带向南北两侧呈递减的 趋势。太平洋沿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大。 俄罗斯有数条长度超过2000公里的河流,其中几条被列为世界长河的均分布在国土的东部地区,如叶尼塞河、勒拿河等。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 的河流多发源于南部山地,向北、向东注入大洋;欧洲地区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丘陵地带,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由于俄罗斯地域辽阔,地势大部平坦,而且不少地区开发较晚,因此依纬度而变化的水平地带性特点十分明显。俄联邦从高纬向低纬分布有极地荒漠带、苔原带、森 林苔原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等自然景观带(或自然地带),在山地则按高度变化形成垂直分布的景观特征。 俄罗斯联邦的自然条件及其地域组合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带为其各具特点的农业地带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自然物质基础。广阔的森林带(森林覆盖面积占全俄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用地面积占全俄的土地面积10%左右)为俄罗斯的森林和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场所。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居世界前列。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为俄罗斯经济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但是,俄罗斯的自然条件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利因素,给农业生产以及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带来许多困难。其主要问题是:水热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综合自然 条件较差和东北部自然条件严酷。 热量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的不一致以及水热之间矛盾尖锐,是俄罗斯自然条件地域组合中的突出问题。热量资源从北向南渐次增加,而地表径流则大致从北向南逐渐减 少。同时,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使80%的径流量注入北方诸海。全俄每年大气降水量约有7000立方公里,其中有一半被蒸发和渗漏,年径流量尚有3000 多立方公里,相当于世界年径流量的6%,居世界前列,完全可以保障俄罗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并且绰绰有余。然而,由于水热分布的不平衡,致 使南部的森林草原地区降水量少,且极不稳定,蒸发量又很大,呈半干旱甚至干旱状态,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的需要;而广阔的北部地区,气 温低,降水较多,蒸发小,河流众多,水分过剩。总之,中南部缺水同北部的水分过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尤其是南方农业地区的周期性干旱,对农业生产威胁很 大,是造成粮食生产不稳定的直接原因之一。如何解决南旱北涝是目前俄罗斯国土整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根本措施是实行北水南调,人为地重新分配地表 径流。如已修筑了额尔齐斯枣卡拉干达运河,其他跨地域、跨流域的调水方案也正在计划与实施中。同时,以解决水分过剩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非黑土地带的开发计 划也正在积极准备付诸实施。 俄罗斯联邦虽然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就农业综合自然条件全面分析,俄罗斯远不如同纬度的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也不如西欧诸国。就热量、 水分等气候条件综合分析,俄罗斯联邦的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可能性比美国低60%,比法国低55%,比德国和英国分别低40%和35%。 俄罗斯联邦广阔的东部地域,永久冻土带广布,自然条件严酷,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发展,同时,对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及人口移入,都带来许多困难。二. 自然资源状况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俄罗斯平原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和科拉半岛地区蕴藏着铁、镍、云母等矿产。希宾山地有世界最大的磷灰石矿,并蕴藏大量的制铝原料枣霞石。俄罗斯平原和其他广阔 地域及西伯利亚地区,蕴藏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枣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以及乌拉尔、西伯利亚铁矿区。 煤炭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型含煤带内:一是位于贝加尔湖与土尔盖拗陷之间,包括伊尔库茨克、坎斯克一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和卡拉干达等煤田;另一 个位于叶尼塞河以东,北纬60度以北,包括通古斯、勒拿和太梅尔等大煤田。此外,远东地区的南雅库特等煤田也很重要。 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以秋明油田为最大)、俄罗斯(伏尔加枣乌拉尔油田)、东西伯利亚三大地台型含油盆地,及萨哈林(库页岛)等地槽型含油 盆地。 中西部的乌拉尔山区和远东山地,形成俄罗斯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基地。远东沿海山地的锡矿也很重要。 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藏量丰富、品种齐全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发展多部门的基础工业,以及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能源资源、矿 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这又为俄罗斯建立大型的工业基地和经济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 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 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 矿石。 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镍、 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 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俄罗斯自然资源一. 俄罗斯自然资源概况俄罗斯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多种多样,自然资源异常丰富,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状况别具特点。这些对俄罗斯的产业分布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 着重要影响。俄罗斯地处中高纬度,其地势是西低东高,大致形成三大地形单元。其西部分布有东欧平原一部分(又称俄罗斯平原)和西西伯利亚平原,其平原面积 约占全俄面积的1/2;叶尼塞河与勒拿河之间为中西伯利亚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1/4,中西部的乌拉尔山、东部山带和斜交山带等组成的山地面积约占全俄面 积的1/4。 俄罗斯大部分领土属于温带和寒带气候。气温从北向南逐渐升高,东北高原、山地气温最低,年温差较差大,是气候条件最严酷的地区。由于受西风带、大西洋暖湿 气团的影响以及西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外加东部山地的屏障作用,太平洋的水气难以进入,导致俄罗斯的降水量的分布大致由西向东和由森林带向南北两侧呈递减的 趋势。太平洋沿岸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量较大。 俄罗斯有数条长度超过2000公里的河流,其中几条被列为世界长河的均分布在国土的东部地区,如叶尼塞河、勒拿河等。由于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东部地区 的河流多发源于南部山地,向北、向东注入大洋;欧洲地区河流多发源于中部丘陵地带,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 由于俄罗斯地域辽阔,地势大部平坦,而且不少地区开发较晚,因此依纬度而变化的水平地带性特点十分明显。俄联邦从高纬向低纬分布有极地荒漠带、苔原带、森 林苔原带、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等自然景观带(或自然地带),在山地则按高度变化形成垂直分布的景观特征。 俄罗斯联邦的自然条件及其地域组合特点对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自然景观带为其各具特点的农业地带和农业生产地域类型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 要的自然物质基础。广阔的森林带(森林覆盖面积占全俄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和丰富的土地资源(农业用地面积占全俄的土地面积10%左右)为俄罗斯的森林和 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场所。耕地面积占世界耕地面积的8%,居世界前列。自然条件的多样性为俄罗斯经济的综合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 但是,俄罗斯的自然条件也有许多明显的不利因素,给农业生产以及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都带来许多困难。其主要问题是:水热之间的矛盾突出,农业综合自然 条件较差和东北部自然条件严酷。 热量资源与水资源分布的不一致以及水热之间矛盾尖锐,是俄罗斯自然条件地域组合中的突出问题。热量资源从北向南渐次增加,而地表径流则大致从北向南逐渐减 少。同时,多数河流由南向北流,使80%的径流量注入北方诸海。全俄每年大气降水量约有7000立方公里,其中有一半被蒸发和渗漏,年径流量尚有3000 多立方公里,相当于世界年径流量的6%,居世界前列,完全可以保障俄罗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并且绰绰有余。然而,由于水热分布的不平衡,致 使南部的森林草原地区降水量少,且极不稳定,蒸发量又很大,呈半干旱甚至干旱状态,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工农业生产和城市用水的需要;而广阔的北部地区,气 温低,降水较多,蒸发小,河流众多,水分过剩。总之,中南部缺水同北部的水分过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尤其是南方农业地区的周期性干旱,对农业生产威胁很 大,是造成粮食生产不稳定的直接原因之一。如何解决南旱北涝是目前俄罗斯国土整治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根本措施是实行北水南调,人为地重新分配地表 径流。如已修筑了额尔齐斯枣卡拉干达运河,其他跨地域、跨流域的调水方案也正在计划与实施中。同时,以解决水分过剩为主要内容的俄罗斯非黑土地带的开发计 划也正在积极准备付诸实施。 俄罗斯联邦虽然是世界上土地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但是,就农业综合自然条件全面分析,俄罗斯远不如同纬度的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也不如西欧诸国。就热量、 水分等气候条件综合分析,俄罗斯联邦的农业土地的生物潜力可能性比美国低60%,比法国低55%,比德国和英国分别低40%和35%。 俄罗斯联邦广阔的东部地域,永久冻土带广布,自然条件严酷,不仅严重影响种植业发展,同时,对工业和城市建设以及人口移入,都带来许多困难。二. 自然资源状况俄罗斯联邦地质构造复杂,矿产资源丰富。 俄罗斯平原西北部的卡累利阿和科拉半岛地区蕴藏着铁、镍、云母等矿产。希宾山地有世界最大的磷灰石矿,并蕴藏大量的制铝原料枣霞石。俄罗斯平原和其他广阔 地域及西伯利亚地区,蕴藏有世界最大的铁矿区枣库尔斯克磁力异常区,以及乌拉尔、西伯利亚铁矿区。 煤炭主要分布在两个大型含煤带内:一是位于贝加尔湖与土尔盖拗陷之间,包括伊尔库茨克、坎斯克一阿钦斯克、库兹巴斯、埃基巴斯图兹和卡拉干达等煤田;另一 个位于叶尼塞河以东,北纬60度以北,包括通古斯、勒拿和太梅尔等大煤田。此外,远东地区的南雅库特等煤田也很重要。 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西西伯利亚(以秋明油田为最大)、俄罗斯(伏尔加枣乌拉尔油田)、东西伯利亚三大地台型含油盆地,及萨哈林(库页岛)等地槽型含油 盆地。 中西部的乌拉尔山区和远东山地,形成俄罗斯主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基地。远东沿海山地的锡矿也很重要。 俄罗斯的矿产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泥炭、铁、锰、铜、铅、锌、镍、钴、钒、钛、铬的储量均名列世界前茅。只有锡、钨、汞等金属资源储量较少,不能自给。藏量丰富、品种齐全的矿产资源为俄罗斯发展多部门的基础工业,以及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主要资源分布集中,有些大型能源资源、矿 物原料的分布相互接近,这又为俄罗斯建立大型的工业基地和经济区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是,资源分布很不平衡: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国土的北部和东部地区; 而急需燃料、原料的西部(欧洲部分)地区却感到资源不足、品种欠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较齐全的乌拉尔地区,由于长期开采已造成资源不足,开采难度愈来 愈大。上述情况势必造成远距离运输,给交通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每年由东部地区运往西部地区的燃料都达几亿标准吨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俄罗斯联邦 经济发展和生产力的合理分布。 俄罗斯自然资源的丰富还表现在:它拥有原苏联90%以上的森林面积和水能资惊,70%的煤炭,80%的天然气,100%的磷灰石,60%的钾盐和大部分铁 矿石。 西伯利亚和远东是全世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这里的森林面积达5.03亿公顷,木材积蓄量达600多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各种金属矿藏,如铁、铜、镍、 锌、锡、铝、霞石、金刚石、水银、镁、云母、铝、钨、金、银等。西伯利亚拥有大量的各种珍贵皮毛动物和价值较高的药用植物。远东海域生物资源丰富,总量为 2850万吨,其中鱼类资源23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