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社群化运营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社群化运营论文范文

一、开启运营之路 2020年初,我开始帮助海心老师做学习社群运营。至今,已将近两年的时间。 期间,我同时参与过其它社群运营的学习。 在整个过程中,我开启了运营主题阅读,汲取不同老师在运营方面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理论投入到自己的运营实践中。 在初期,我只是模仿和照搬模式,后来,我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也会基于我们自己的学员群体,做很多的调整。 至此,我总结了以下自己运营以来的一些心得体验。 我希望,这些总结,可以给我们的运营人员带来一点点启发和帮助。 二、黄有璨老师给我带来的运营之光 我很喜欢黄有璨老师写的《运营之光》这本书。 这不是第1本我看的运营书籍,但它在我的运营工作感到迷失的时候,带来过些许心理慰藉,可以说,它真的给我带来了运营之光。 跟其它运营相关书籍不同,这本书没有千篇一律的框架和流程说明,但作者流露出了对运营工作者的善意和理解,让人感到了温度。 这本书,我觉得对于正处于运营初期中感到迷茫的人员,有很好的启蒙作用。 刚接触运营工作的小白,手上的工作可能只是简单的文案编写、小海报制作,或者枯燥的数据登记,这些属于非常繁琐或者没什么太多技术含量的事情。 有些人做着做着,就会开始自我怀疑,我究竟在做什么?这些事情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 黄有璨老师说,运营应该学会撬动一个杠杆点,前提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运营模块,从某个点,撬动自己的运营生涯之路。 关于这一点,我想到了很多我们团队成长起来的同事,包括我自己,我深有体会。 我非常建议,运营的小伙伴,如果想要找到心中运营的光,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三、我是如何进行训练营运营策划的 我想谈谈,我是如何开展训练营学习社群的运营策划的。 从广度上来说,训练营学习社群运营涉及到『开营前发售』、『开营中学习活动』、『开营中对外展示』和『结营后再宣传』等不同模块。 因此,需要围绕几个大方面思考和布局,给自己提出问题: 发售前,我需要准备一些什么? 学习展开过程中,我可以怎样鼓励学员做什么? 结营后,我可以做哪些动作,促进课程的再转化? 我可以跟哪些人进行工作上的配合?我可以提供哪些资料?哪些工作可以分配出去?等等。 从训练营本身的学习设置来说,如何将社群服务做得精细化?如何事无巨细的把每个问题和事件都列出来?是我策划的考量范围。 开营前准备事项 首先,我会把开营前需要准备的工作事项列出,接着对应相应的物料需求,比如,创建课程购买链接、课程海报,课程表,课程大纲,学员档案,开营邀请等。 接着,我会补上相应的环节所需要的沟通文案,囊括学员需要了解的事项。 这里所涉及的更详细的内容,不一一列出。 开营学习进行时 社群的学习活动,总的来说比较固定,但需要后台的许多工作支撑。 比如,对学员活跃度的观察和统计,学员的学习数据登记,打卡圈子的制作,每一个环节的海报制作,每一个环节的文案编写,每一个活动的主持稿,等等。 我的做法是,事无巨细的把社群的各项活动事务,以及后台需要相应准备的工作一一列出,并对应上相应工作的负责人员和相关物料需求,将具体工作要求发给相关负责人。 某些活动涉及到多方人员的,还需要列出各方人员的工作衔接点。这样,大家可以清楚自己什么时候需要做什么事情,需要做到哪个程度。 四、我是如何考量运营细节的? 关于运营细节,涉及到与学员私信沟通的『文案类别』、『文案内容』、『文案发送顺序』,以及针对不同回复内容的『回复方式』和『回复内容』,还有对应的备注工作; 同时,还需要考量课程和学习活动可以安排的时间,以及学员可能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考量如何鼓励学员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运营的说话方式,怎样说能够做到鼓励到学员,怎样说可能会打击到学员。 运营设计,还需要引入相关的行为设计学原理,比如,考量如何在学习过程中制造学习高峰体验,给学员留下难忘的时刻,曰峰终定律。 比如,如果想要学员非常深刻的感受到我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可能需要在过程设置一定的学习高峰体验,以及,在课程结尾时设置令学员回想起来感到温暖的瞬间。 这也是我们课程的初衷。我们希望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原理,实现给学员传递课程价值和意义。 总而言之,事无巨细,分工到位,各行其职。 五、我是如何带团队的 首先,执行工作的过程,对于不同模块的工作,我会鼓励不同小组的人员,主动思考自己所负责的事务,哪些可以做得更加完善? 我会鼓励她们多一些主观能动性和主人翁意识,比如,自己被分配到的这项工作,可能缺乏什么资料,哪些可以由自己来补充完善?哪些是需要统筹策划者给予帮助和提供。 其次,在日常,我会给自己提出很多问题。我会把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同时丢给运营小伙伴思考。 这些问题,我自己也许也还没有答案。但是,我希望通过提出问题,大家可以一起头脑风暴,最后,大家可以坐下来将各自的思考内容进行汇总和讨论。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碰撞出更多运营的思想火花。 另外,成员如果遇到了问题,我会鼓励大家先自己找答案。提问题的时候,附上自己的想法,再进一步得到确认,然后执行。 运营人员一定要有主人翁和主动思考的意识,通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运营实践变成自己的经验。 最后,我会不定期自己操盘统筹和策划训练营。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避免纸上谈兵。 我希望,我自己可以给到一些落地的示范,因为在自己实践的过程中,我才能一边做一边发现新的可能性,才能体会到哪些不可实现因素,以及哪些可以做得更好的细节。 在我们的观念里,有很多东西,都已经被设置好了脚本。因此,我们在做事的过程中,往往容易被脚本局限住。 但我们可以去突破脚本,创造新的可能性。 六、游趣化给我带来的运营启发 2020年中,我参加了北野老师创办的游趣化训练营,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取了“游戏化设计师”证。 刚开始,我也会照搬从老师那里学来的游戏化模式,而缺乏深度思考,如何设计更加适合我们自己训练营的游戏化模式。 后来,我慢慢体会到,形式是次要的,游戏化在于它的观念和游趣灵魂。 在设计训练营的时候,如果能够引入一点点游戏化的观念,让整个流程和框架看起来没那么枯燥和按部就班,就会让整个训练营看起来更加丰富、饱满和欢乐有趣。 我渐渐不再照搬模式,而是多了更多自己的思考跟现实情况的结合。 我把从北野老师那儿学来的游戏化理念应用到与学员的私信沟通文案中,使沟通环环相扣,承上启下。 同时,我还在个别训练营中创造故事线,让整个训练营充满故事性,并设置相应的关卡,为学员的学习添加了游戏化的乐趣。 后记:自我突破带来的不一定是成功,但一定有成长! 我属于后知后觉型的人,也属于激进冲动型的人,在自己认定的一些事情中,会表现得过于的自信。 有时候,想到一些自己认为好玩的主意,就想立刻去尝试和实现。 我的思想有时候很活跃,会有很多丰富的想法,但往往在落地之后发现比较复杂和不整齐。 我会在感觉到吃力的时候做出运营方面的调整,但也因为我属于后知后觉的人,有些问题,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后才会被自己发现和纠正。 最近,海心老师跟我们运营团队说过一句话。她说,运营工作总是可以有不断改善的地方,我的理解是, 运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运营毕竟要涉及的东西和工作实在太多了,它从广度上可以很广,从深度上也可以很深。 我们可以专注于把社群运营从深度方向做得精细化,也可以从广度上,将运营工作拓展至宣传、营销、社群服务、课后跟进等不同的模块,根据自己的精力和能力而定。 最后,我想说,每一次的突破,未必能让我们实现物质上的成功,但一定能让我们实现自我成长,无论是能力上,还是心灵上。 运营是一项非常考验人的心理承受力和能力的工作。 今天,你也许是在做海报的布局和技巧上有了一些进步;明天,你可能是对整个运营策划有了更多更深的见解;后天,你还可能是因为一堆数据产生了更多关于如何做好运营的想法。 最后,你可能在面对各种繁琐的事物,以及不同学员的回应态度上,有了不同的体验,有了更加包容的心理和耐受力。 以上,对我来说,是宝贵的财富,希望也可以给你带去一些用处。

关于社群运营的毕业论文

一个运营团队的生命力,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社群的发展。 就好比是,公司的管理层,决定了公司的发展,是一样的道理。 虽然基于网络的社群和公司有不一样的侧重点,但是关于管理的本质是相通的。 同样的,初期规模小的时候,组织架构也应当层级精简,权责分明; 当规模扩大了,就需要有专门的管理成员了。 管理层从版本的 群主+ 小助手,飞跃到版本的 (管理群、核心群、普通群)/(收集组、公众号组、设计组) 这样三层群结构。 和公司人力资源的招留育用类似,社群的运营团队也要考虑到人才的招聘吸引,保留和KPI等元素。 01 选择什么样的人?(招聘要求) 团队的组建第一步是发现人才,类似于先招聘,岗位的岗位职责和任职要求是怎样?人员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才华出众的 网络运营人才需要的才华有3种: (1)具有打造出网络爆款内容的社群成员(占比60%-70%),不管内容是文字/图片/PPT,还是视频 (2)具有网络项目协调运营沟通组织能力的社群成员(占比20%-30%) (3)具有天然开心果性质的粘性社群成员(占比10%) 效率出色的 哈哈,有才华但是有拖延症的人不适合运营。 社群运营需要既有才华且行动力很强的人。因为,社群需要一个发动机型的人而不是一个依赖发动机才能前进的人。 产出稳定的 那些做事效率高、质量好,特别是通过作品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人。 可以通过提高小任务的难度就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稳定的创作才华和创作周期,只有能稳定产出作品的人才有可能做出有质量的工作。 毕竟,培养成本应该和新人的潜在成长价值成正比。 文化认同的 社群发展和壮大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困难,我们需要的是认同社群价值观,能够同心协力走下去的人。 自带资源的 不管什么团队都很难抗拒一个自带资源的新人。02 如何发现以上素质的人才?(招聘渠道) 通过任务发现 通过老人推荐 通过制度激发 通过活动发现 通过招募发现03 如何吸引人才(加入的好处) 分析人才加入动机(求职动机) 奉献助力型/求知探索型/成长反哺型/资源互换型 修炼社群品牌 优秀的团队才能吸引优秀的人才,有能量的社群才能通过影响力辐射更多不同特点的人群,通过资源互换创造跨界激荡。 有节奏制造品牌曝光 日久生情是人类的一个常见特质。 比如,定期对自己核心产品或内容进行适度曝光,不断优化升级的内容代表着一种持续的能力和进步,能够引起一些旁观者转化为求职探索型或资源互换型人才。04 什么样的新人适合被培养呢 如果可以,把时间花给更有价值的新人。 在培育新人方面,也可以有一些标准作为参考。比如: 积极主动的人, 他们往往执行力强,能根据反馈及时调整行动,有上进心和强烈的学习欲望,乐于分享。 踏实上进的人, 踏实上进的聪明人做出来的任务,好评率相对会更高。 团队至上的人, 他们愿意跟着社群从0到1,跟着社群成长并一起面对困难,共担责任,尤其是在社群基于网络,人才流动性大的环境下,这样的人是值得培养的。05 KPI是对运营关键质量的衡量 这里的KPI不是对社群运营过程的管理,只是帮助评估社群整体战略目标实现进展,不能评估日常运营的工作量和效率。 而且,和公司不同的是,社群KPI最好是社群团队内部经过讨论达成的共识,不能以上压下,不是普遍化的绩效考核。

从参加TEDx这种因共同策展人身份的自组织社群、CAPE这种以Meet-Up沙龙形式聚合各个城市活跃青年而形成的自由社群,到参加时间管理课程而进入永锡老师创办的幸福行动家社群,再到自己创办结伴成长式的阅读类社群,参加致力于梦想成长的DreamFarmer,以及最近几个月参加的知识型IP社群、DISC双证班社群等社群。真的算是从参加社群到创建社群、再到体验社群。算是一个在社群中成长的社群观察者。 我对于社群这个词汇的理解有三个。 1.所有跟人有关的聚集,都可以用5W2H来解释。所谓社群,也符合这个定义,值得是一群人在一定时间点,聚集到一个空间,讨论某个事情,实现了某个目的,产生了一些效果,促动了一些改变。就像秋叶、慧敏、秦阳写的《社群营销》中说的那般,社群是因为同好才存在,故有些特殊。这群人具有一些相同标签,可以跨越时空,异步交流(时空可以都不同步),有着共同信奉的信条和价值观,继续着一些能量,而这些能量可以共振,震荡出一些不可小觑的力量,进而改变一些东西。 2.因为学过七年化学,本科论文课题与研究生论文课题都是跟网络高分子有关,简而言之,就是研究在不同条件下,一些具有简单而又重复结构的大分子是怎样改变自己的形态,呈现不同形状的。而在我看来,社群研究的领域,跟我化学课题研究领域是一致的。社群就是一个有网络的大分子,社群里的每一个人都因为一些相同的作用力链接在一起,这样的作用力可以是“分享”、“协助‘”、”共创“、”链接“,也可以相反属性的一些词汇。在社群里的每个人,都可以做一些事情,去影响社群的内部微结构,但在不同地方会出现相同的微结构,产生一些不一样的跃迁事件。但正因为具有相同作用力才会聚合在一起,故就拥有着巨大的排他力,就像一些大分子一定会远离另外一群大分子一般。 3.社群是小型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缩小呈现,逃离不了社会主体,但同时又不仅仅是缩小,他是有着独特性质的微型社会。在社群里,会一折放大器的功能,会把善的部分或者恶的部分,经过传递与连接,无限的放大。同时这样的社群存在着社会里的所有属性,不管好坏。 拿知识型IP举例,在我看来这个社群的结构是洋葱结构。洋葱最里面的部分是处于核心的运营团队,他们把这个社群当做事业来运营,他们愿意花时间和心力来为这个事业做出贡献,这些人基本上来自秋叶大叔带领的69人团队和慧敏领衔的BM运营团队。而往外一层则是运营团队在创建初始,链接进来的一批有能量或者有势能的大咖,包括第一期训练营的IP、各平台诸如喜课分答等平台的链接人以及古典老师、海峰老师、忠秋老师带来的一批人。而再往外一层才是二期训练营的真实受众,那些渴望借由训练营的人脉或者分享,让自己尽快成长为大V的成长型小咖们。当然洋葱最外围包裹的则是一群吃瓜群众,他们捐了费用,享受着围观的乐趣,以及领红包或者潜水的戏份等等。 毕业之前在学校里面做了三年的TEDxNanjing策展人,学会了用公益的心态,尝试做一些活动,挖掘身边的文化力量,实现创想的传播,影响一些人的生活轨迹,践行一些信奉的理念。在毕业之后,来到广州做约读社,也受到之前经历的影响,纯粹以公益的心态去做。那时候只是纯粹想去做主题式的阅读策展,希望传播“让每个人都能够从简单的输入者成长为有价值的输出者”这个理念,让每个人都能感知阅读的乐趣和魅力,进而有行动上的转变。 在哪个时间点,并没有看到未来的路,还不知道在不远的2015年下半年,社群会火起来,在线微课会火起来,个人在媒体可以如此火,知识经济变现也会成为非常大的出口和热点。就好像在2015年7月份看到十点读书在做100天阅读行动,能观察到他们用阅读最基本的打卡行为在积蓄流量和势能,但没想到他做公众号可以拿到投资,可以做到今天这个量级。 这样的经历给自己的反思是,要尽快跑到头部,哪怕做不到,也要跟那些头部大佬合作,尽早的知道一些内部信息和趋势。同时还要找寻做事情的商业变现模式与可持续发展模式。 根据约读社发展情况,我把它分为四个阶段,在不同阶段里我的身份是不一样的,从产品人、媒体人、运营人一直做到平台人,然后在平台人这一块没有做好,搞崩溃了。 第一个阶段。做产品/产品人 做TEDx月度沙龙与年度大会的经历中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做一场致力于创想传播和理念塑立的主题式策展,参加的CAPE或者社团活动的经历中学会了设计一场沉浸感与交互感都很强的群体活动,还包括在观摩孙小小老师与陈鹏师兄做的学研所引入诸如视觉引导、魅力演讲、世界咖啡馆等形式创新的设计活动。以上这些经验的学习,使得我在一开始启动约读社的时候,就带着一个产品经理的心态,期待能够作出让所有人都能够满意,能让所有参与者都在理念指导下成长的社群。 却是按照这样的高要求去做了,每一场活动都是一次高强度的设计与付出,占据了大量的经历与时间。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是兼职,并没有全职来做,因此这样的状态,会透支策展小分队的精力与心血,导致后面做活动有心无力,加之我自己是一个ENTP,传说的那种作死自己也作死团队的人,果然在没有考虑如何稳定前行的基础上,不断无休止的折腾,最终使得大家再无激情与兴趣再去这样高质量的活动策展。 在这个环节里,我最大的问题是后知后觉,直到问题发生并且无法挽回的时候,才对整个问题有分析有思考,但此时已经太晚了,团队彼此失去了信任感,失去了凝聚力。 第二个阶段。做流量/媒体人 先来一个对比,在2015年有两个社群在做梦想清单有关的,一个是行动派,一个是我参加的梦想行动家。前者是媒体人出身的琦琦发起的,会天生自带流量,而且他们从公众号做起,通过不停的发文吸引迷弟迷妹,也设计了一系列环节,放大社群顶部大咖小卡的影响力,塑立了一个游戏化的进阶路线,从而积攒了很多势能,当然他们也有问题,他们不擅长做线下城市社群,不擅长设计线下活动的体验。而另外一个社群梦想行动家则是我认识的朋友王梦熊发起,他是一个特别擅长做系统做设计,设计了一套标准流程与互助方式,以班级的形式,试点运营,在广州和深圳做了五个班,反响显著,但缺失了宣传和传播,导致一直打开局面,同时模式太重,也不太方便其他城市复制。 而在做流量这一快,我最大的问题和熊哥(王梦熊)是一致的,都是擅长系统和设计的钢铁型人才,就会自然的缺失利用媒体放大自身能量的意识。这也是当初约读社走到瓶颈的一个原因。 第三个阶段。做运营/运营人 这一块是做的很棒,非常引以为豪的事情,可能跟我的职业-游戏策划有关,从一开始做就会考虑如何做活动运营,如何做内容运营,如何做社群运营。 在活动运营层面,从内容选题、流程规划到环节设计、现场执行等模块,没有刺激都会用心设计,并且每次活动结束都会有例行的反馈迭代环节。另外也建立了三人策展小组(一名策划经理/一名现场主持/一名后勤执行),让活动从议题到落地,变得更加顺利。 在内容运营层面,我们选择公众号做为输出途径,无论是活动报名文案,还是活动实录总结等等,都树立一个比较高的标准。团队的成员可以花一天的时间,前后修改文案数十遍。可以为了更好的视觉体验,而通宵做图做排版。毫不夸奖的说,在当时我们的公众号排版就已经做到了最优,一切都是以做设计做PPT的角度去呈现我们的内容。 在社群运营层面,使用微信群为线上交流渠道,但更注重线下的活动交流。尝到两个理念,一个是基于个人成长层面,叫“从简单的输入者成长为有价值的输出者”,跟BM的做更好的自己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一个则是基于同侪互助层面,叫“你的输出就是别人的输入“,倡导社群内的每个人都能够更多的分享更多的输出。 但唯一做的不好的便是团队运营,作为发起人的我,没有带团队的意识,未能很好的规划如何建设团队,团队中人员的权责也并不匹配。前期大家还是抱着热情来做事,这些问题没有暴露出来,而到了后期,随着活动越来越密集,做的事情越来越多,这个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尝试过一些调整,也组织过一些讨论,但那个时候因为自己能力受限,也没有想法去寻找外援,并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就没有挽回团队最后解散的命运。 第四个阶段。做平台/平台人 做平台的阶段需要团队中有尽可能多的人来hold住各种布局,在约读社进展半年后,再做一个部落主题阅读的活动中,带来行动的上的转变带来了社群的裂变,孵化了诸如笔格团、咖啡相对论、梦想电台等项目。 但也带了了挑战,如何更好地组织这些人,激励这些人,就成为了挑战。首先受到挑战的就是团队运营,在这个节点因为没有处理好,因此在做平台这一块就没有了后续了。 这个产品是我自己最不满意的,最不想提起的。 因为在做周末约读过程中,回到了一个原始状态,邀请一些达人,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比较有深度的分享,给一些报名而来的听众听。整个互动的关系是分享者和听众这种两个阵营之间的,并没有将这两者塑造成一个整体。 在那样的产品形态下,听众是被动的,并没有变成一个主动输出者,甚至在聆听的时候,都不太算是一个主动的输入者,因为有些听众可能仅仅是听过就算了。另外活动之后,也没有了后续,没有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与连接。 从上述两个维度来看,整个产品丧失了原来约读社社群的两个非常重要的两个理念。究其原因,是我当初在设计时候,生怕走上原先的老路,而走上了一个轻运营轻设计,只关注内容好坏的一个简单些的路子,但事实证明,偷懒是不行的。 约读社运营成功所证明的点在于,社群尽管前期做的很慢,但一旦社群把文化模因沉淀出来,就可以做的很快。采用社群运用一些线下沙龙或者策展活动,文化的传承是最重要的,只有塑造好了文化模因,才能更好的进入可复制的状态。 另外考虑到最近越来越多没有温度的训练营或者分享营的出现,他们多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忽略了人与人的思考交流,以及人与人面对面带来的不一样体验,导致线上很难有更深入的链接,因此如果我继续做,还会选择线下产品,一定会沿着约读社曾经的路子走下去。 如果把社群比作微型社会,它依旧呈现出金字塔特征。以一个150人的社群为例子。 头部是1个领袖,一个位居中心的精神引领者。 颈部则会是五位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大咖。 腹部则是30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长型IP,他们最活跃的在社群内部,向下发声,向上链接,将整个社群构建成网状。 而尾部则会是150人所谓的”吃瓜群众“,或者说占据很大比例的分母基数,他们中有的人会跳出来进入腹部,少有人能够到达颈部和头部(一旦他们有了这样的想法,就必须出去建立自己的,这边是社群的裂变) 依照这个模型。 线上的链接,会更有利于纵切面的交流,一切是趋于中心,在互联网上领袖和大咖蚕食了所有的注意力和粉丝。并且线上的交流多事信息层面的交流。 线下的链接,则更有利于横切面的交流,是地位比较平等的深入交流,彼此因为肉体相见,而产生出更多样的链接与合作。 因此我接下来要做的有序星球社群,则会更倾向于线下链接与结伴学习,共同实现自我成长与转变,然后再去做类似大咖分享的深度课程,来完成对于任何维度的深度理解与学习。

社群运营方面,是我最近在布道中,尤其产品众筹方面思考的最多的问题。今后,社群运营会是商业运作的一个大方向,自己虽然也在学习和摸索中,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去运行社群,将是非常重要的点。 如何组建并且运行社群,我谈点自己的认识。1.社群的定位 一句话说明社群是干嘛的,或者大家为什么聚在一起。 2.亮点是什么 这个社群有什么特别之处,核心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吸引人。 3.提供的回报 在这个社群里,参加的人能得到什么,怎么去获得 4.贡献的价值 群里的人需要为社群贡献什么,怎么做到有效监管,怎么做到分享,分担,互助。 5.活动的开展 线上与线下活动的开展,如何规划,如何实施,如何体现粘性,如何做反馈和效果跟踪 6.盈利的模式 我曾经说过,做任何事情先看盈利模式,无论是公益还是自营。毕竟社群的运行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还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事,盈利能力强,才能保证社群的有良性运转。 7.会员的招募 会员准入有门槛,会员背景需清楚,推荐制(背书制)是最好的方式,会员发展不要急,避免一条鱼腥了一锅汤。 8.会费的标准 好的社群一定要收费,价值是需要交换的,会费的标准也要坚持“不痛不痒”的感觉,自己拿捏。 9.社群的输出 输出方式有很多种,个人认为能够能够为会员创造直接效益的才是最好的社群。比如社群就是一个平台,好的项目面对社群会员,感兴趣一起做,过程中社群起到监督,协调,管控的作用,保证输出的方向,避免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10.激活与复制 活动是保证社群活跃的方式,利益分享,参与后获利增长才是更好的驱动因素。 社群与做众筹一样,选人是关键,过程一定要慢,不要快速复制扩大规模,数量的增长,不一定是精致社群的好方式,还需要总体规划。 社群运营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一种,也会是贴近真实生活的,接地气的最好的商业运作形式。 “互助,共享,诚信,合作,共赢”,将是好的社群的代名词。张子斌,中国式众筹首席架构师,中国式众筹区域布道者,北京大学首席架构师培训班特邀讲师,志远鹏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多所大学的创业导师,北京大学国际MBA,北大国发院与比利时合作院校首批留学交换生。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战略,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国内外并购,企业转型规划,股权设计,中国式众筹等方面。 秉承“诚信共赢,互助发展”的理念,用中国式众筹的模式,支持双创,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社群架构运营方法研究论文

1.拉新: 社群运营的拉新手段缘自社群的定义。 社群就是把有共同目的或者有共同爱好的人聚在一起,交互价值到成目的的共同体。 由此可见,社群运营的拉新是要拉进有共同目的或共同爱好的人进群。那么怎么去寻找第一批种子用户? 第一、用新媒体运营法(聚合法)             在新媒体上不断输出相关价值,把要寻找的种子用户集中起来。但是,此方法需要前期较长时间的铺垫和准备。 第二、一个一个的找目标用户(人肉法)             在一个产品的种子期,人肉法是最费力的但也是最有效的。成功案例就是嘀滴打车,种子期的嘀滴打车是让工作人员去大街上打车,拉出租车司机进入的。很苦,但是很有效。 第三、靠上、下游关系(借力法)             有些产品的拉新不需要像嘀滴打车那样费劲。比如说格子求职的种子用户完全可以在课程格子中找到。利用上、下游关系,会跑得更靠前。 第四、充人数(马甲法)             这一方法,在社群早期是可以用到的。第一批种子用户进群时候,提前让工作人员进群。人都有从众心理,一般人发现自己是第一个时,是会跑掉的。 2.促活与留存: 拉新之后需要留存,这部分的问题我已在“你可能误会了社群运营”一篇中提起。不再累述。 社群运营需要探索,社群运营是一步一步淌出来的路。所以,社群管理人员一个会思考的大脑才是社群运营生死的关键。

在你想混进一个个社群时必须要搞清楚三件事,一是究竟什么是社群,二是什么社群才适合自己,三是进了社群该怎么去玩。有没有什么适合普通人混付费社群的技巧和方法。 / 01 / 让别人看到你的价值在社群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每个人也都有别人需要但不具备的价值。在进入一个社群之前,一定想清楚你想得到什么、你要扮演什么角色、你要付出什么。普通人进入社群往往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自我介绍,若看到其他人的经历都很厉害,自卑感升起,便一下蔫掉了。突然进入一个大咖云集的群,看到群成员那么多厉害的头衔和角色,往往会小心翼翼,不敢轻易发言。其实,当我们觉得别人好厉害,自己好弱的时候,别人也是这么想的。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需要有像专家一样的技能,一样可以为别人提供价值。多去关注他人的需求,当看到与自己能力匹配的需求时,主动提供帮助,就能让更多人看到你的价值所在,从而记住你。/ 02 / 不要主动加人 在社群里最好的推广手段就是分享价值,用你的牛逼去征服群友,人家自然会来加你,在群里最好的莫过于让别人主动来加你。而要做到这一点,核心就在于和别人发生联系。大神一般都比较忙,这就需要有人经常能主动分享一些经验和门道。假如你是做微商的,可以讲讲营销的技巧,如果是做变现的,分享一些手头项目的操作技巧。你帮助了一位成员,虽然其他成员没有出来搭话,但是他们也在默默关注着你。长此以往,同时,收获的不只是大家的认可和尊重,还有信任。群里也许还有些人是卖货或者卖粉丝资源的,如果你或者朋友正好有需要,也可以支持他,买他的东西或者转介绍,一来二去,人家就欠你一个人情。 当然,你自己也要拿捏一个尺度,对于有些人,你还是需要主动的。/ 03/ 你干嘛跟钱过不去呢? 一个人在社群中所收获价值的多少,百分之九十九都取决于参与度。没有参与,就等于没有发生。在付费的高端群里,成员的质量都是比较高的,也不会存在僵尸粉。有很多人,进群之后,就再也没有说过话。有的人指望进了群之后,机会和资源就会从天上掉下来,要知道,要人家记得你存在,唯一的办法就是互动,没有其他的方法。很多人说,我真的很忙,我真的没有时间。 但其实转念一想,付费这道门槛其实已经替你过滤掉了很多无效的信息,这个社群里的很多人,其实都可能会成为你的精准客户。眼下混好这个社群,就是在赚钱,就是获得很多资源的捷径,再没有时间,你难道真的想跟钱过不去吗?/ 04 / 不用刻意讨好别人 但应该有自己的特长在群里,要多学会夸赞别人。比如说,谁在群里发了一张照片,你就说好美,人家发了一个红包,你就要说谢谢,或者土豪,我爱你等等。在别人面前留下一个好的印象。如果他之前不认识你,会觉得你这个人特别有意思,嘴巴特别甜,下次会特别的关照你。刚开始的时候多去他们朋友圈露脸,在他们面前留下好印象,私下定向红包,或者送礼物,各种办法,要搞定这些人。 的确,在线上的社群里,轻松的氛围是更容易被接受的,大家更需要亲近感。 成为一个话题的引领者,或者某个领域的专家,比在N个话题下划水打哈哈,留下的记忆点要更深得多,而且更重要的是记忆质量也会高得多。所以,在社群中把握高质量出场的机会,就足以让别人记住我们。/ 05 / 在社群沉寂之前 沉淀个人的积累和资源社群其实是有寿命的,不管是免费的,还是当下的付费社群。所以,如果不在社群活跃和存续期间及时把资源转化到自己身上,那你的钱可以说就这样打水漂了。付费说白了是圈子的门槛,进了这道门,能捞多少金,这可得看个人的功夫了。 在社群里,可以每天筛选几个优质成员,沟通熟悉之后,定期给彼此在朋友圈进行免费的推荐,对方自然也会在的自己的圈子内推荐你,形成一种互相宣传。既帮助了其他人,同时也把自己打造成资源整合的节点,各种机会和合作也就找上门来了。       同行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无论是做什么行业都适用。在圈子里,你们可以尽情地交换意见,让彼此在思想上对自己做的模式产生一个新的认识,进而研究出更好的玩法。 很多东西,都是要慢慢累积的,累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也才会让人发现它的存在。很多起作用的东西,往往是原先不起眼的事物,就好像那根救命的稻草,虽然很小,却不可或缺。互联网的世界,没有人真正说得清楚。这一刻对于你来说没有用的东西,下一刻或许你就用到了。

社群运营方面,是我最近在布道中,尤其产品众筹方面思考的最多的问题。今后,社群运营会是商业运作的一个大方向,自己虽然也在学习和摸索中,但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去运行社群,将是非常重要的点。 如何组建并且运行社群,我谈点自己的认识。1.社群的定位 一句话说明社群是干嘛的,或者大家为什么聚在一起。 2.亮点是什么 这个社群有什么特别之处,核心的价值是什么,为什么吸引人。 3.提供的回报 在这个社群里,参加的人能得到什么,怎么去获得 4.贡献的价值 群里的人需要为社群贡献什么,怎么做到有效监管,怎么做到分享,分担,互助。 5.活动的开展 线上与线下活动的开展,如何规划,如何实施,如何体现粘性,如何做反馈和效果跟踪 6.盈利的模式 我曾经说过,做任何事情先看盈利模式,无论是公益还是自营。毕竟社群的运行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还需要专业的人来做事,盈利能力强,才能保证社群的有良性运转。 7.会员的招募 会员准入有门槛,会员背景需清楚,推荐制(背书制)是最好的方式,会员发展不要急,避免一条鱼腥了一锅汤。 8.会费的标准 好的社群一定要收费,价值是需要交换的,会费的标准也要坚持“不痛不痒”的感觉,自己拿捏。 9.社群的输出 输出方式有很多种,个人认为能够能够为会员创造直接效益的才是最好的社群。比如社群就是一个平台,好的项目面对社群会员,感兴趣一起做,过程中社群起到监督,协调,管控的作用,保证输出的方向,避免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10.激活与复制 活动是保证社群活跃的方式,利益分享,参与后获利增长才是更好的驱动因素。 社群与做众筹一样,选人是关键,过程一定要慢,不要快速复制扩大规模,数量的增长,不一定是精致社群的好方式,还需要总体规划。 社群运营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一种,也会是贴近真实生活的,接地气的最好的商业运作形式。 “互助,共享,诚信,合作,共赢”,将是好的社群的代名词。张子斌,中国式众筹首席架构师,中国式众筹区域布道者,北京大学首席架构师培训班特邀讲师,志远鹏诚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多所大学的创业导师,北京大学国际MBA,北大国发院与比利时合作院校首批留学交换生。研究领域包括企业战略,组织发展,人力资源,国内外并购,企业转型规划,股权设计,中国式众筹等方面。 秉承“诚信共赢,互助发展”的理念,用中国式众筹的模式,支持双创,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社群营销与运营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引用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是使用英文标点.

[序号]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如:[3]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参考文献格式:

[序号] 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序号]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论文而引用已经发表的有关文献,是论文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反映研究工作的背景和依据,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论著具有真实、广泛的科学依据,表明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还免除了抄袭或剽窃的嫌疑.国内外检索系统通常不仅收录论文的题名、关键词、摘要,还收录其参考文献,其中参考文献的质量和数量是评价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起点和深度以及科学依据的重要指标,也是期刊质量量化评价指标如影响因子、引用频次等统计分析的重要信息源. 因此参考文献的数量和著录的规范与否直接影响着论文的质量和出版物的整体水平. 正确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不必大段抄录原文,只摘引其中最重要的观点与数据,可以大大节约论文的篇幅. 本刊要求来稿作者,凡是引用参考文献的成果 (包括观点、方法、数据、图表和其他资料) 均需要对参考文献在文中引用的地方予以标注,并在文后参考文献表中列出. 作者应按照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书写参考文献著录项.1、参考文献的分类按参考文献的提供目的划分,可分为引文文献、阅读型文献和推荐型文献3大类.①引文文献是著者在撰写或编辑论著的过程中,为正文中的直接引语 (如数据、公式、理论、观点、图表等) 或间接引语而提供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②阅读型文献是著者在撰写或编辑论著的过程中,曾经阅读过的文献信息资源.③推荐型文献通常是专家或教师为特定读者、特定目的而提供的、可供读者查阅的文献信息资源.2、文献类型和标识代码参考文献目前共有16个文献类型和标识代码:普通图书M, 会议录C, 汇编G, 报纸N, 期刊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S, 专利P,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档案A, 舆图CM, 数据集DS, 其他Z.凡无法归属于前15个类型的文献,均可以用Z来标志.3、参考文献格式要求:1.参考文献按正文部分标注的序号依次列出,并在序号中加[].2.对于常见的各类参考文献标注方法如下:1) 著作:作者姓名,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2) 期刊论文:作者姓名. 题名[J].期刊名称,年,卷 (期) :页码.3) 会议论文集:作者姓名. 题名[C]//论文集名称,会议地点,会议日期.4) 学位论文:作者姓名. 题名[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5) 专利文献: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姓名. 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获取路径.6) 电子文献:作者姓名. 题名[文献类型标志 (含文献载体标志) 见其它].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更新或修改日期) , 获取路径.7) 报告:作者姓名. 题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8) 标准:标准号. 题名[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3.同一著作中作者姓名不超过3名时,全部照录,超过3名时,只著录前3名作者,其后加“, 等”.4.其他:数据库 (DB) , 计算机程序 (GP) , 光盘 (CD) , 联机网络 (OL) .4、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 (左顶格) 或“[参考文献]” (居中) 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 [2], …,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 参照ISO690及ISO 6 9 0-2, 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者. 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2]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5]尼葛洛庞帝. 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 海口:海南出版社,19%.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 (期) :起止页码. [5]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 (3) :167-173. [6]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1993, 33 (4)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 (任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玮. 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 (版次) . [8]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 (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9]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f.专利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10]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 .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曰期 (任选) . [11]学术堂.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要求[EB/OL].. [12]万锦堃.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 (1983-1993) .英文版[D B/C 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h.各种未定义类型的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字号

在书写论文时需要规范参考文献的格式和字体,那么在论文中擦参考文献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我分享给大家的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字号,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XX,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XX(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XX: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XX)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五、参考文献字号

1.在正文书写完毕后,空两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四个字(居中);“参考文献”使用宋体四号加粗,前后两个字之间不空格。“参考文献”书写完毕后空一行(宋体小四号)再书写参考文献的具体内容。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书写,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每一参考文献条目的最后均以“.”结束。

2.参考文献只列出作者已直接阅读、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主要参考过的文献资料,所列参考文献应按论文参考的先后顺序排列。参考文献一律书写在论文正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节)之后;参考文献与正文连续编排页码。参考文献不少于6篇。

论文文献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论文文献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希望大家喜欢!

一、参考文献和注释

1、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2、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 如下:

[M]——专著,著作

[C]——论文集(一般指会议发表的论文续集,及一些专题论文集,如《xxx大学研究生学术论文集》

[N]—— 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尽管有时我们看到的是从网上下载的(如知网),但它也是发表在期刊上的,你看到的电 子期刊仅是其电子版

[D]——学位论文 :不区分硕士还是博士论文

[R]——报告:一般在标题中会有"关于xxxx的.报告"字样

[S]—— 标准

[P]——专利

[A]——文章:很少用,主要是不属于以上类型的文章

[Z]——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可用字 母"Z"标识,但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常用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DB/OL] ——联机网上数据(database online)

[DB/MT] ——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 ——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 ——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 ——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 ——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很显然,标识的就是该资源的英文缩写,/前面表示类型,/后面表示资源的载体,如OL表示在线资源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 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周融,任志国,杨尚雷,厉星星.对新形势下毕业设计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107-109.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

[4] 刘国钧,王连成.图书馆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31.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 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 [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 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 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专利

【格 式】[序号]专利所有者.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

【举例】

[13]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 1 989-07-26.

8.标准

【格式】[序号]标准编 号,标准名称[S].

【举例】

[14] GB/T 16159-1996, 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 [S].

9.条例

【格 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10.电子文献

【格式】[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 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出处[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举例】

[16] 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 , 1998 08 16/1998 10 04.

[17] 万锦.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 1993).英文版 [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11.各种未定 义类型的文献

【格式】[序号]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特别说明:凡出现在"参考文献"项中的标点 符号都失去了其原有意义,且其中所有标点必须是半角,如果你的输入法中有半角/全解转换,则换到半角状态就可以了,如果你的输入法中没有这一转换功能,直 接关闭中文输入法,在英文输入状态下输入即可.

其实,很多输入法(如目前比较流行的搜狐输入法)都提供了四种组合:

(1)中文标点+ 全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的,:【1】-(而这时,我没有找到哪个键可以输入 / 符号)也就是说,这些符号是一定不能出现在"参考文献"中的;

(2) 中文标点+半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的,:【1】-(这时,我还是没有找到哪个键可以输入 / 符号)也就是说,这些符号也不能出现在"参考文献"中的;

上面列出的符号,中间没有任何的空格,你能看出它们有什么区别吗?我看只是-的宽度有 一点点不同,其它都一样

(3)英文标点+全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的,.:[1]-/

(4)英文标点+半角:这时输入的标点是这样 的,.:[1]-/

从这两项可以明显的看出,半角和全角其实最大的差别是所占的宽度不一样,这一点对于数字来说最为明显,而英文标点明显要比 中文标点细小很多(也许因为英文中,标点的功能没有中文那么复杂,就是说英文中标点符号的能力没有中文那么强大)

所以,很多人在写"参考文献" 时,总是觉得用英文标点+半角很不清楚,间距也太小,其实这点完全不用担心如果你觉得真的太小不好看,就用英文标点+全角吧而在[1] 之后,一般也都有一个空格

更为详细的内容,大家可以从附件中下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查看,不过,很长很烦,拿出点耐心看吧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 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 充说明注释应置于本页页脚,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拓展内容】

审计论文参考文献分享

[1]孙光国,杨金凤,郑文婧.财务报告质量评价: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2013(03)

[2]孙光国,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文献回顾、述评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12(03)

[3]王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4]张宁.关于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内部审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5]谢涤宇.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演进[D].湘潭大学2007

[6]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01)

[7]程新生,孙利军,耿袆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02)

[8]程娟.内部审计机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9]庄江波.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与发展[D].厦门大学2001

[10]张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

[11]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05)

[12]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02)

[13]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布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01)

[14]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据[J].审计研究.2008(02)

[15]戴耀华,杨淑娥,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7(03)

就业形势论文参考文献

[1]人社部:2016年高校毕业生765万人就业压力大[EB/OL].://

[2]莫荣,周宵,孟续铎.就业趋势分析:产业转型与就业[J].中国劳动,2014,(1).

[3]陈宇红,江光荣.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的编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4]王新刚,肖继新,马金锁.大学生就业状况和思想动态现状调查报告[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5]梅小健,曹东辉.新就业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0,14:222-223.

[6]周素玲.试论就业导向下的高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0,03:149-150.

[7]郭丽萍.高校公共英语专业化教学完善建议[J].文学教育(中),2013,06:75-76.

[8]胡红渊.高校公共英语教育改革探析[J].中国培训,2015,18:178.

通常参考文献的论文格式标准如下:

[1]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目[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专著[M]— monograph)

[2]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目[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论文集[C]—collections)

[3]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目[D].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学位论文[D]—dissertation)

[5]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目[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报告[R]—report)

[6]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起止页码. (期刊文章[J]—journal)

[7]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报纸文章[N]—newspaper)

[8]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标准[S]—standard)

[9] 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 / 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电子文献: 数据库[DB],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联机网OL, 磁带MT, 光盘CD, 磁盘DK 。Note: DB/OL—database online; DB/MT—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monograph on CD-ROM)

[10]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Z].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Z—未定义类型的文献标识)

[11] 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专利[P]—patent)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论文

社区文化建设论文社区建设论文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摘要]在剖析社区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建立文化资源共享、共建机制,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健全社区文化管理政策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措施。[关键词]社区文化 对策 社区建设1 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意义社区文化的定义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在劳动中创造的,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同样社区文化也是人们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目的在于丰富社区内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社区和谐发展。因此,社区文化可以分为有形的与无形的两种形式。有形的社区文化表现为社区文化设施、社区环境、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等。无形的社区文化,即是指人们在长期的交往与创造中形成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等。社区建设所谓的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旨在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充分调动社区群众的力量,依靠社区的资源,通过互助和自治的方式,整合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健康等协调发展。社区文化是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社区整体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管理机制不健全,主体缺位从1999年民政部进行社区建设试验开始到现在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刚刚十个年头,许多相关工作还处在不断摸索的阶段。现有的社区建设思路,基本上还是以行政强制为主,并没有真正实现社区自治。有的地方政府并没有把社区文化建设纳入到社区建设的整体考虑之中,没有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管部门,更谈不上进行社区文化发展的长期规划。有的地方政府在开展社区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采取“重心下移”的管理方式和“以块为主,融条于块”的组织设计,这无疑加重了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任务,然而街道办事处并不能完全胜任。于是街道办事处利用手中的权力将社区文化建设的任务分派到各个社区居委会,结果这又导致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疲于应付街道办事处分派的各项任务,社区文化建设行政色彩浓厚,无论是从思路、步骤、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安排,没有真正从社区居民实际需要出发,社区文化活动流于形式。资金筹集渠道单一,投入不足经费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保证,没有经费支持,社区文化活动很难维系。当前,受我国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中政府主导机制的影响,我国绝大部分城市社区文化的管理资金依赖于政府财政下拨的款项,投入主体呈现一元化的特征。同时,基层社区由于长期过度依赖政府,使社区文化管理资金一直采用向政府“等、靠、要”的消极方式,未能积极整合社区内的各类资源(如驻区单位、企业的资金、场地支持)、开拓多种社区文化资金筹集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努力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化运作机制。工作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匮乏社区文化建设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之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各地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培育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种种原因,社区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还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3 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完善社区文化管理机制完善城市社区文化管理机制是推进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首要条件。只有理顺政府与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关系,明确两者在社区文化管理中的地位及职责分工,才能有效避免目前多数社区出现的文化活动行政化,重形式、轻内容,重过程、轻效果的不良状况。第一,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社区居民。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的决策、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的全过程,社区文化才能真正体现所在社区的特色,符合该社区居民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才是真正的富有生命力的社区文化、群众文化,而不是千篇一律、流于形式的所谓“社区文化”。第二,确保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不被行政任务所束缚。社区居民作为社区文化的主体,希望参与到社区文化管理的全过程,但由于其作为一个个单独的个体,无法实现,必须通过社区居民的代表——社区居委会来行使自己管理社区文化的权力。因此,保证社区居委会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性质,明确其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及其与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的关系,即两者之间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而不是上下级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能够使社区避免疲于应付街道下派的行政任务,进而有效保障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三,明确政府在社区建设中是“掌舵者”,但并不是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从对社区文化资源的调配方面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随着我国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应该从过去的“划桨者”变为“掌舵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起引导作用,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而不是事无巨细、全盘直接管理。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资金短缺。无论是社区文化设施的购置、添加,社区文化场馆的建设,还是文化设施、场馆的管理与维护,社区文化人才的引进、培养都需要资金,而且城市社区居民对文化方面的需求正日益强烈,由此可知,社区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然而,当前我国城市社区文化投资体系则是政府一元独大,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另一方面则是许多社会资本想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却无相关渠道,与此同时,社区所辖范围内的某些单位和企业相应的文化资源充足,经常出现资源的周期性闲置(如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馆等)。因此,整合城市社区资源,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拓宽社区文化资金的来源渠道是解决社区文化资金短缺的有效途径。加强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文化人才队伍是搞好社区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第一,应重视抓好专业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的建设和管理。以往社区文化管理人员由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时间、精力等方面的限制,通常难以将社区文化活动深入开展下去,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参考文献:[1]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2]李慧.我国社区文化发展中的问题探析.消费导刊,2008,(8).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的论文

摘 要: 本文描述了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介绍了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的措施,以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

近年来,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相应的得到了提升。所以,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得到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起源于基层,发展于基层,与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群众文化活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与号召力,它是指为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群众直接参加的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对促进我国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群众文化活动既可以使人民群众的生活多样化,也可以繁荣我国的文化。所以,在新时期加强群众文化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

(一)群众文化生活具有灵活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通常以小型文化活动为主。小型群众文化活动是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性活动。小型文化活动是维系基层群众正常文化生活的基本要素,是保障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大型文化活动能够在丰富基层文化信息、开阔群众的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和精神文明、锻炼群众文化骨干队伍、培养全局观和纪律观念、提高群众自主管理的能力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二)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寓教

于乐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规律在于通过文化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通过传播科学文化和艺术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文明及审美水平,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任务。通过文化娱乐手段培养广大群众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积极平和的社会心态,是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

(一)廓清理念目标。成功的策划对广大受众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而且对于社会大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多个角度都会产生延续性影响。而通常所说的成功,就是以一定时期广大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为依据,运用别具一格的媒介宣传手段展示当今社会存在的崇高的理念与观点,进而达到策划目的。策划者在活动一开始就需要定位好目标与内容、主题以及所反映的社会各方面影响。需要以历史的角度,把握时代的角度,同时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策划活动意行高远。这需要策划者们在生活中经常关注一些社会现象,长期积累,对某一角度敏锐洞察,这是对日常信息积累的大量提炼,是思维灵感顿悟的重要过渡。

(二)突出创新特色。当前,一些大型群众文化活动模仿痕迹很重,面目雷同,缺少原创性。某一活动的场景让人们感觉似曾相识,还感觉到多次相识。大大降低了活动的吸引力。创新设计,做到个性鲜明,是当今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必须重视的问题。这需要策划者具有创新智慧和勇气。

(三)科学制定活动方案,落实活动行程。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因此要科学制定活动方案,分布落实活动行程。首先要制定活动策划方案。活动的策划方案只有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才行具体组织实施。其次,筹备群众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筹备阶段需要落实活动项目,具体分为:创作、编排及排练节目;选择合适的活动场所;设计与制作服装、灯光、舞美;准备音响设备等。每个环节都应该派遣专门的负责人员,各方面准备工作皆完成后,还需组织人员进行专门的检查。再次,合成活动的整个行程。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幕前夕,应进行一次彩排,从中发现活动的问题,并及时的处理,而每一个活动或分工都应该有专门负责人,通过及时的沟通和联络,有效的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工作

(一)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机构。群众文化活动是一个有组织的活动方式,而组织机构是整个群众文化活动的领导机构。因此,在成立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机构时,应成立活动的机构组委会,并把相关组织或相关部门的领导安排进机构组委会,再根据工作形式的复杂情况,成立相应的组织顾问、总策划人员、总导演、舞美师、灯光师、舞台监督、安保及后勤等具体的工作小组,专门负责宣传、策划、协调、安保、后勤等工作。

(二)注重细节。好的策划不仅强调整体上的把握,还强调在细节上的把握。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规模大,环节多,情况复杂,并且琐碎的细节也会增加。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越精彩,就要在细微处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其精神追求。细节上面所体现出的细腻,能够让人切实感受到整个大型活动的细腻氛围,积极引导人们去关注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细微之处,进而能够给人从整体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还要注意整个大型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意外”的情况,通过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防止整个活动过程中出现意外。

(三)注重技术与质量。大型活动的开展应具备切实可行的执行方案,公安部应对此类大型活动予以行政许可。在活动准备开展之前,策划方应将相关需要审查的文件交予相关部门进行审阅与批准,还需要勘察检验所有相关部门工作,做好监督。活动正式开展前,还应预测各种情况的发生,包括活动能否按计划进行、活动效果评估,确保决策进入计划中的轨道。大型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活动策划过程中,各个部门必须协调合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工作,同时必须参照各个行业不同的要求和准则,实事求是、科学合理地制定策划方案,不仅要注重方案的技术含量及其质量,而且还注重方案的可行性与实效性,确保其能够科学、有效、安全、可靠地投入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为人们带来一项别开生面且十分有益的文化盛会,丰富人们的生活。

总之,要想使群众文化活动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在实际的工作中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全面把握,通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时效性的群众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最大限度的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在参与中得到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净化,从而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何丽平. 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研究[J]. 大众文艺,2013,24:12-13.

[2]王敬明. 论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开展[J]. 群文天地,2013,02:49-50.

[3]高波. 新形势下大型文化活动的策划与组织[J]. 大众文艺,2014,10:30.

群众文化活动对群众文化素养的作用论文

摘要 :群众文化活动将在提高群众文化素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可以促进群众的身心发展;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群众文化话动有着多样的方式和途径,是提高群众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

关键词 :群众文化活动;身心发展;审美观;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是非专业的人,自我参与、自我娱乐、自我发展的社会性文化活动,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创造,发展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丰富的内容不仅使人们的文化生活更加多彩,而且还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是提高群众素质的重要推动力。未来的社会发展需要大量心理健康、富有激情、知识广博,创意无限的高素质人才,群众文化活动在培养群众文化素养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的创造性,激发参与的主动性,促进群众身心发展

我们都知道,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各类活动可以挖掘、发现群众中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可以激发蕴藏在群众中的文化艺术创造力与想象力,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各类不同人群的兴趣爱好,可以促进群众心理健康,提高健身水平。好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创造精良的文化艺术产品,创造美好的文化艺术氛围环境,创造文化和艺术的崇高精神境界。因此,为了让更多的文化活动惠及群众和更多的文化成果与群众共享,群众文化活动要互动性、丰富性、趣味性融为一体,不能单纯进行枯燥的说教,也不能纯粹追求感官的娱乐与刺激,而应该寓教于乐,文以传道,艺以载道,让老百姓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同时,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多层次的开发群众中各类人才的潜力。尤其是有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以情动人,可以使群众开阔眼界,了解世界,让人们在欣赏美、享受美的同时,接受心灵美学教育,并在潜移默化过程中得到心灵净化。群众通过文化艺术活动接受这种教育是自愿的,因此容易激发他们的热情,点燃他们的激情,陶冶他们的性情。

二、群众性文化活动有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文化艺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依靠形象来反映美、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按照美的规则把握和再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用美的.感染力来影响社会生活。群众文化活动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手,群众文化活动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产品,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人类通过多种途径认识美,多种方式创造美,多种艺术追求美,进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文化的丰富、艺术的繁荣。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群众知道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炫彩斑斓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都给人以力与美的享受,群众通过各类文化活动,不仅可以积累活动的经验,而且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群众性文化活动以其生动、形象、直观、活泼、感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进而塑造人的灵魂,陶冶情操,锻炼思维能力,激发情感,实现人格的完善,精神的丰富,道德的高尚。因此,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群众对艺术的喜爱和对生活的追求理想,促使他们不断追求完美,追求新奇,在浓郁的文化艺术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方法和手段,是提高群众良好素质的教育载体

群众文化活动不仅影响力大,而且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参与活动的群体遍及社会各个角落,遍及人群的各个层次。同时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多样的形式和途径,是提高群众素质教育的良好载体。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文化活动的创造者、又是文化活动的受益者。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感召力、生命力最终将取决于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首先,在群众性文化活动在内容上,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又不排斥外来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以提高和升华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想群众之所想,应群众之所需,谋群众之所盼,使群众性文化活动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其次,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养,文化活动是有效载体之一。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发现各个社区的优势,有利于发现社区各类人才的长处,进而使他们的身体和精神得到全面健康健康发展,这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三,提高群众文化艺术水平,是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目的之一。我们通过组织群众文化活动,可以激发起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会关注与专注于自己的艺术和文化,增加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动力。通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使广大群众懂得真善美,养成良好的艺术修养,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另外,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现和选拔人才,培养有较高艺术天赋的艺术人才,也是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培养专业人才不应属于群众文化活动的范畴,但是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是群众文化活动中值得探讨的问题,是我们得以扩大影响的基础。因此,这也是我们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艰巨任务。我们长期忽视了文化活动在群众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实实在在的把群众文化看作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一个重要因素,把群众文化仅仅理解为涂涂画画、说说唱唱、蹦蹦跳跳等等,对一般人而言可有可无。其实,群众文化活动的范围很广泛,群众的艺术感知、审美能力、爱心的启蒙、良知的培养、修养的完善、人生观的确立、精神思想的塑造与形成,均可通过群众文化活动得以体现。第四,群众文化活动也是衡量一个民族艺术发展的标准之一。社会各部门要将群众文化活动与群众素质教育有机结合,文化部门应积极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为培养全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多年的实践证明,群众文化活动可以达到完善教育、美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群众审美能力的目的,是提高群众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