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君子人格论文可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君子人格论文可参考文献

看这篇论文对儒家“君子人格”的思考儒家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价值论是儒家哲学的核心,而“君子人格”则是与它的价值论相联系的,是其价值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儒家的价值论在价值目标上向往个人道德的高尚和社会道德的普及,即:追求一种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君子人格和德化社会。这一价值目标在中华民族个性品格和人格的塑造过程中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到现在仍扎根于为数不少的中国人心理的底层,虽然儒家的价值论中有不少消极因素,对实行改革,开放、搞活的政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利,直至有些人喊“儒家文化该退休了”,也许正因为此,我觉得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有必要剖开儒家哲学的价值体系,辨别其利害得失,功过是非,以确立人们对它的正确态度。我们知道,儒家创造了伦理型的价值体系,追求一种理想人格。从史料中,我们也可以得知:儒家关于这种理想人格有好多种说法:“圣人”、“贤人”、“仁人”、“志士”等等。但是,最典型的、最理想的还是“君子”,对君子人格的基本特征和崇高价值,从孔孟到宋明时的儒家们都作了比较充分的论述和高度评价,那么,儒家所追求的“君子”竟究是什么样的呢?也就是说,儒家所追求的“君子”应具备哪些条件呢?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点自己很不成熟的看法:(一)仁、智、勇儒家哲学家认为,成君子者,非仁、智、勇三德不可。亦即通常所说的:“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里所说的“仁”是指道德而言的。关于仁德,在儒家塑造的“君子”中,几乎包括了所有德目。谢无量曾将散见于《论语》、《诗》、《书》等书中的德目选集了四十八个:曰诚、曰敬、曰恕、曰忠、曰孝等,这些无一不是出于儒家们之口(其中很多出于孔子之口),最清楚的是孔子答复颜渊问仁的一段话,这段话应当看为对“仁”的比较全面的正面论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除此之外,还有孔子答子贡的一段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雍也》)。这两段话,前者讲的是克己复礼。后者讲的是立己达人。前者从约束修己方面讲,复礼集中表现了仁的政治倾向性,后者从积极方面讲,但也离不开克己复礼的原则。孟子也说:“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也就是说:为人之道,总而言之只是一个仁而已。孟子以后,汉代董仲舒论仁最晰,他以对人对己分别仁和义,爱人为仁,正我为义。实质上,仁即为人处事之道。不过,这种道是有崇高境界的。毛泽东曾经把它解释为友爱、团结,是有道理的。智:才慧的意思。“智者不惑”,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知识,才不致被假象所迷惑,才有可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孔子提倡在前人的基础上学习,“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先进》)。他强调,“博学于文”(《雍也》)、“学而不厌,悔人不倦”(《述而》)、“发奋忘食”、“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学而》)。他自己正是这样好学一生的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便是证据。因此,他才成了比同时代人,以至在以后相当长时间内无人可与比拟的学者。他自己讲:“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可见他好学求知的境界。勇:从整个儒家哲学来看,谈勇并不多,但它却是达仁成君子的重要一条。“勇者不惧”,“见义不为,无勇也。”可见,儒家所谈之勇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气质、胆略。如果一个人胆小怕事,无论如何也成不了大事业。仁、智、勇三德融为一体,其中仁是中心,智者知仁,勇者行人,也就是说,只有智、勇才能达仁。并且由此构成一个笃信好学,守死善道、杀身成仁的理想人格。(二)文、质兼备儒家的突出代表孔子提出:“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也就是说,君子人格包括“文”和“质”两个要素。这里所谓的质指的是内在的道德品质,其内容仍以“仁义”为主。孟子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离娄》)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卫灵公》),又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此外,君子之德还有智勇等。所谓“文”指的是对古代文化典籍的知识素养,高度的文化修养以及文雅、庄严的风度仪容,以知识、礼仪、风度为内容。因之“文”总是与“学”和“礼乐”联系在一起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利”;(《雍也》),“文之以礼乐”、“礼以行之,逊以出之”(《卫灵公》);“色思温,貌思恭”;“望之俨然,即之也温”;“正其衣冠,尊其瞻视”等等都属于“文”的素质内容。司马光说:“古之所谓文者,乃诗书礼乐之文,升降进退之容,弦歌雅颂之声”(《答孔文仲司户书》)大体可以概括儒家所说的君子“文”的素质的各个方面。儒家认为:君子人格的素质应该是仁义道德(质)和知识文化素养(文)二者的完满统一,所以孔子反对只具备某一方面素质而忽视另一方面素质的片面性。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雍也》)。也就是说:光有仁义道德的质而无礼乐修养的文,尽管朴实,但未免显得干瘪、贫乏、土头土脑,不配成为君子;反之,仅有礼乐修养的文而没有仁义道德的质,就显得华而不实、虚伪,同样不配成为君子。当然,在两种素质结构中,儒家比较强调“质”——即:道德品质一面,要求君子“义以为上”、“无终日之间违仁”。(《里仁》)而且指出,“文”要为“质”服务,主张“君子学以致其道”,“学道则爱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三)重义轻利重义轻利是儒家君子基本的价值观念。君子穷不失义,弱不丧志。“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这并不是说儒家不懂得利欲与人的关系,只是在义利关系上相对于利来说,重视义,即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罢了。孔子就是一个很重实际的人,他既承认了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里仁》),也讲过:“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述而》)。不过,他仍把利看得比较轻,并把义利之辨看成是君子和小人的分界线。他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孟子尚义反利,比孔子更甚。他认为,一切行动惟须以义为准绳,更不必顾虑其他。“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离娄》)。在《告子》里也提到:“去利、怀仁义以相待”。自孔孟以后,儒家学者大多数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南宋著名理学家朱喜曾说过:“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文公集》卷24《与延平李先生书》)直到王夫子仍坚持这一价值观念,认为“君子、小人之辩,人、禽之异,义、利而已矣。”(《读通鉴论》中册61页),重义轻利的价值观,表现在生活中,就是重视道德境界的提高,反对对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儒家强调君子应该“心不役于形,神不逐于物”,应该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追求道德的完善和心灵的净化,鄙视、贬低那些只顾蝇头小利的人。孔子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谋道不谋食,小人谋食不谋道”、“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他一生可可怜怜、栖栖遑遑、生活贫困、但仍保持着旺盛的精神状态,为弟子榜样。(四)心胸坦荡,成人之美儒家认为:君子是“不可小知而可大受”(孔子语)的人,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孟子语)的人。君子的社会责任就是实现仁义之备于天下,“君子之仕,行其义也”;“仁以为己任”(《论证》)。由于君子任重道远,因此,必须培养自己可以大受的责任能力。对此,君子应有高度的自觉性。“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知己也。”“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他要求自己有高度的责任心敏行慎言,虚心好学,勇于改过,忠于上司,力争上游、善于合群,安分守己。只有这样,君子才能承担国家重任,完成自己的使命,“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千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论语》)。君子既要心胸坦荡,又要成人之美。要做到:“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也就是说,要做到庄矜而不争执,合群而不搞宗派,要严格要求自己,“君子求诸己”;“讲大信,不讲小信”、“君子贞而不谅”(《卫灵公》)。“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这里要说明白的是,儒家的所谓“不争”,并不是说对其所确立的理想目标不努力争取实现,在这一点上,儒家还是提倡努力争取的,主张“当仁不让于师”,“勇者不惧”、“勇而有义”,儒家在君子人格修养上要求的不争是指,不争利欲。所谓“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欲而不贪”、“戒之在色”,“戒之在德”皆指此。二是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不与人争斗,严于责己,以和为贵。所谓君子“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矜而不争”,“和而不同”、“成人之美”,也是指此而已。三是指不争权力,不作超越自己权限的事,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两袖清风一尘不染。这三点就是儒家在君子人格修养上所讲的不争的主要内容。因此,我们不能单纯地把儒家的君子不争理解为希望人们做不顾原则,不分是非的好好先生,在与人相处时一味地一团和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卫灵公》)。我们知道,儒家哲学的根本目标在于:一方面追求人与人的和谐一致。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四海之内皆为兄弟”。另一方面,又具有积极乐观有为的精神。孔子虽然承认天命,但并不是消极地等待命运的安排,而是积极努力争取达到人力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孔子就是个忠实的积极入世的现实主义者,强调“内圣外王”、“修齐治平”、要求将内在的思想修养外化为治国正俗的事功,强调兴邦治国,化民为俗。《易传》提出:“刚健”、“日新”、“自强不息”的重要原则,提倡刚健的精神、宣扬日新、勉励向上,不断提高。可见,儒家特别是孔子的处世态度并非单一贯之,但并不是矛盾的,这正象我们现在既主张党性、原则性、斗争精神等,又主张灵活性、团结等。孔子的处世态度是春秋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诸侯争雄、战争连绵、国内明争暗斗、勾心斗争的复杂的社会现实的反映,他就是在这样的矛盾心境里,抱着“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矛盾心理度过了一生。儒家提出的“和”则是针对你争我斗的混乱情势提出的,规劝人们“以和为贵”,达到国安邦定的目的。此外,儒家还把“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作为君子人格的一个必备条件。儒家要求君子按照“中庸”原则进行思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中庸》)。这里所说的中庸的思维方式是指:把矛盾两端直接结合起来,使双方处在和谐的统一体中,每一方都在自身应有的适当的限度内发展,不可突破其限度而压倒另一方,以免引起矛盾统一体的破坏。所以又把它叫作“执其两端而用中”(《礼记·中庸》),因此,儒家既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认为这两者都是失度的,即过犹不及。儒家认为“中庸”的思维方式是最理想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最高尚的道德,倡导君子要“用中”的方法把“中庸”之道贯彻到自己的处事和修养中去,做到“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泰而不骄”、“矜而不争”(《论语》)等,可见,儒家把“中庸”作为君子最基本的思维方式。综上所述,“君子”寄托了儒家的理想人格,会萃了历代华夏人民的优良品质,几乎成了中国传统道德的化身,对于形成具有浓厚东方色彩的传统道德起了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马克思说:“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恩全集》第四卷174页), 中国的传统道德,经历了几千年的沿革以后,经过历代洗筛,终于形成了中国人民优良品德的结晶,象忠诚、坚定、正直、热忱、勇敢、刚毅、谦虚、谨慎、克己、节制、明智、勤劳、艰苦、朴素、文明、善良、团结、互助等。这些优良品质作为传统道德的范畴,已经深深地凝聚在中国人民的传统道德之中,同时也激励着人们用相应的道德行为去实践。从个人来看,它可以构成一个人的高尚的道德情操;从整个社会来看,必然形成有别于其他异国邦族的中华民族独有的良风美俗。历史上那些为祖国、为人民、为真理而忘我奋斗、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无一不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皎皎者。很显然,儒家塑造的“君子”形象,在旧的传统文化道德中树起了一个榜样,它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历史地去考察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则很明显地印记着封建道德的烙印,暴露出了君子的极大奴性和封建宗法的类似宗教的盲目信仰,如守礼、忠、孝、节、义等。因此,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也就必然地成为鲁讯先生所批评的旧礼教的牺牲品。是的,儒家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仁义礼智、孝悌忠信、温良恭俗让等道德规范,吸收了道家无为、不争、知足、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形成了十分严密完善的协调性道家体系,仁义礼智、说穿了就是要人们在已经形成的封建等级制度下安分守己的生活,不要试图越过等级、破坏等级,否则就是不仁、不义,非礼无智,对上级要忠,对朋友要信,对父母要孝,对兄弟要悌,上下左右的关系都有道德规范来约束,每一个人都被固定在一个纵横交错的十字纽结上,成为不可动摇的伦理关系网上的一点。“思不出其位”,不要说和做非分的事,连越出自己位置的非分想法都不应当有。整个道德都是用来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各个等级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这一切,岂不束缚了人的个性的发展,肯定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要发展市场经济,首先得解放思想,敢想、敢说、敢干。《中国伦理生活的大趋势》认为,需要的是强者。而强者就再不是统治者愚民政策孕育的结果,而是人民群众主宰自己命运的体现,不是仅仅为协调人际关系,而是始终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为己任,勇于创新、勇于开拓,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是人类进化的结果,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但愿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多涌现些强者。

麻烦看完作文后点击“满意采纳”,这是对别人劳动的尊重!答题不易,且看且采纳!怎样来解释“君子”之一名词? 现代汉语词典标注:“古代之地位高的人,现代多用来之人格高尚的人。” 体现君子是如何的高尚,在儒家这一派别表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如《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还有一句是我们常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如《大学》中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亲其亲而乐其亲,此乃没世不忘也”。 如《中庸》中的“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故君子居易而俟命,小人性险而侥幸”。 如《诗经》中的“嘉乐君子,显显得令。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之名,自申于天”。 如成语辞海中的“君子爱人以德”,“岂悌君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大雅君子”。 诸如此类。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真正读懂了“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德”,“土”,“刑”,“惠”这四个词?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德行而放弃自己的财产?你们其中那个可以为了公正的刑罚而放弃别人对自己的恩惠?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当中有谁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诸位可读懂了其中的“义”,“利”这两个字?你们其中那个面对生死可以谈笑自若且面无惧色?你们其中那个可以见钱不拿? 敢问诸位“君子”,你们其中那个可以真正读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你们当中那个君子的博大胸怀? 不要说是你们,就是万人之上的帝王也会被我从君子的宝座上摔下来。 本无君子,何幻其为君子? 汝等无愧? 呜呼!汝等无愧乎?

论孔子人格修养的现实意义 摘要:孔子作为儒家文化的主要代表者,其思想对后世有很深远的影响。注重人格修养、追求理想人格是孔子思想的特色之一,孔子理想人格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君子人格,其义理根据是“仁”与“礼”。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有着完整丰富的内容和深厚的哲学意蕴, “诚”在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中有着根本的地位;对“学”的重视更使孔子的人格修养思想具有笃实的品质。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孔子所强调的理想人格已深藏于我们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有着恒久的生命力。 关键词:孔子、人格修养、仁、礼、诚信、好学、现实意义 孔子一生最注意的就是个人的修养。孔子的后人在《大学》中提出的三纲八目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三纲)实现三纲的过程是:格物(求索)、致知(获得知识)、诚意(思想诚实端正)、正心(心正)、修身(实现个人修养)、齐家(实现家治)、国治、天下平。孔子所主张的“仁”和“礼”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所传承的优良美德,在我们现世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仁”的现实意义 1、“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孔子此即言仁。此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在我们当今社会,所追求就是构建和谐社会,使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都达到和谐,而和谐的内在涵义其实就是孔子所推崇的“仁”,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逾越孔子的“仁”的主张,所以“仁”对我们现在的社会仍具有现实意义。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 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将思想教育位于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学生要做到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而且是把“德”放在第一位,这就说明了“德”的重要性。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首先教给我们的就是“如何做一个好人?”因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推崇和尊敬,所以新世纪的我们不仅要培养自身的仁德修养,同时也要鼓励大家一起行动。 二、“礼”的现实意义 “礼”作为孔子实现理想人格修养的一个组成部分,更多的是它约束、规范人们外在行为的功能与作用。礼的修养,就是要克制恶习与贪欲。“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礼”是立身之本,没有“礼”则在社会上无法立足,也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孔子又言:“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有学问的人若只在学习上下功夫而不在礼仪方面加强自身修养,同样不能达到完美的人生境界。只有在 “礼”的方面取得了独立,才能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仁”的境界,个体人格的塑造与升华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我们现在,长辈与晚辈之间、朋友之间、同学之间、还有陌生人之间等都讲究一个“礼”字,相互之间有礼貌、礼让„„,才能处好人际关系,才能在社会上生存与发展。如果你不懂得“礼”,即使有很高的学问、很好的家世等,都不能真正地被大家喜欢和认同。这样对整个国家的发展而言也是很不利的,所以国家也一直在给我们灌输有关于“礼”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和谐的思想”。 三、“诚信”的现实意义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言行一致”是诚信的表现,是我们所推崇的精神境界。言而有信之人,人人夸赞;言而无信之人,人人唾弃。我们现代人从小就被教育要诚实守信,有诚信的人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占优势,所以,诚信是我们一直推崇的。 四、“好学”的现实意义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如果学了之后,又注意经常不断地去温习,不也是令人很高兴的事吗?假如有朋友从远方来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吗?在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情况下,却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备这种道德修养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为君子吗?) “好学”对我们现实的意义是非常大的。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学生自己都非常清楚:只有好学的学生才是优秀的学生。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无限大的,学海无涯,只有好学的人,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使自身更富有内涵、更美丽。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 总之,人应该学会逐渐地完善自己,做个真正意义上的君子。尤其当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处在各级领导和管理阶层的人,更应该保持头脑的清醒。在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中,保持住心灵深处的那片净土,不为世俗污垢所惑所染。“克己复礼为仁”,让自己不断地得到净化,身心才能俱佳,最起码也能使自己成为一个,没有多少负面思想负担,独善其身的人,同时,也使自己成为一个诚实守信、勤奋好学的人,一个智者。 【参考文献】: [1]孔子、齐冲天、齐小乎·论语[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2]郝易·论语300句[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 [3]孔子书院文库编辑部·荣辱古训名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王兴康·论语:仁者的教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宋)朱熹集注;金良年导读;胡真集评·论语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6]檀作文·解读论语[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1

君乐宝论文参考文献

没听说过这个牌子

高不高端不知道,但小孩喝了挺适合的,也是听朋友建议才买的,我看这个OPO还是挺适合的,至少小孩喝了不上火

可以的,宝宝偶尔伤风感冒是比较正常的现象了,宝妈不用担心,奶粉尽量吃得清淡一些,我家儿子喝的SHENG元你可以试试看,比较容易消化

谣言:最管用退烧方法,不管烧多狠,1个动作就搞定!宝宝发烧时,内关、心经、小天心各推拿100次,可以快速退烧。

辟谣:小儿发热是一种常见的儿科及急诊科临床症状,有人提出在小儿发烧期间,给小儿采取推拿的方法有利于退烧,那么小儿推拿退烧有用吗?最近网上甚至流传着“最管用退烧方法,不管烧多狠,1个动作就搞定!宝宝发烧时,内关、心经、小天心各推拿100次,可以快速退烧。”的说法,但这种说法有科学依据吗?

说到退烧,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热。

什么是发热?

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肛表测得的体温比口表高约℃,口表测得的体温比腋表高约℃),腋表如超过℃可认为是发热。医学上将体温在~℃称为低热,体温在~℃称为中等热,体温在~℃称为高热,体温在40℃以上称为超高热。

推拿能够辅助退烧,但不管烧多狠,推拿都能搞定是不科学的。

小儿推拿作为一种中国特色的疗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证实能够辅助退烧,也因其操作方便、无针、无药,无创伤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烧多狠,推拿都能搞定吗?这种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第一、小儿发烧只是一种症状,推拿只是能够辅助降温,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引起发热的原因,而临床上认为当患儿体温持续超过℃,且出现不舒服的感觉,应怀疑存在感染的可能性,要及时就医判断是否需要抗感染治疗,以免耽误病情,引起肺炎、重症感染等危害患儿健康。第二、目前普遍主张当体温超过℃时,需要积极采取退热措施,包括药物和非药物两方面。但仅仅用推拿患儿是否能够短时间减低温度,能降低到什么程度,目前并没有进一步的研究。而由于儿童大脑发育还不成熟,体温调节能力差,经常会出现高热,如果降温不及时、有效就会造成抽风、惊厥甚至颅内感染等,导致大脑不可逆的损伤,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对于高热,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依靠药物治疗。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如果腋下温度超过℃,且患儿烦躁不安时,应及时在医生或药师的指导下给患儿服用退烧药。

总而言之,小儿推拿对退烧是有帮助的,但是小儿推拿仅仅是一种退烧的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治疗小儿发热,而且对于出现高热,安全有效的方法是依靠药物降温治疗。

面对小儿发热,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发热对小孩的影响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一定程度的发热可以增强宝宝对疾病的抵抗力;另一方面体温如果过高会对小孩造成伤害。

其次,发热时,家长要勤给孩子测体温,如果体温在℃以下,且患者精神、活动可以,未出现明显不舒服,可以采取非药物降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可以通过多饮水,降低室温(夏季),脱去过多的衣服,确保患儿处于凉爽(但不寒冷)通风环境中,不主张传统的在发热时应用冷、温水或酒精擦浴的降温方法,研究证明这种方法违反了生理机制。冷、温水擦浴有可能加重肺炎和其他疾病,酒精擦浴则可经皮肤吸收,使婴儿产生酒精中毒症状。

第三,若孩子体温在℃以上,可以口服退热药物,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具体剂量参照各种药物的参考剂量。在使用降温退热药物时,不可过频,以免引起低体温或其他不良反应,一般24小时内退热药物的应用不超过4次。使用退热药物后一定注意要给孩子多多补充水分,并及时换洗内衣。

第四,家长应仔细观察孩子的病情,假如孩子出现了全身皮肤温度潮湿冰冷、颜色发青、四肢颤抖、精神差、活动差、拒绝吃饭、身上出皮疹等任何一种异常表现时,就应立即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希望家长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小儿发热,更好的呵护小孩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艺,万朝敏.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标准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8,(6).

[2]刘晓红.小儿急性发热的诊治思路[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3):1-6.

辟谣专家:

山西医科大学 赵一静博士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医学科普创作专委会青年学组组长 北京大学医学部 吴一波博士

复核专家:

中华医学会 唐芹研究员

君子人格和骑士精神对比研究论文

中西方文化中的理想人格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是中国儒家文化中最典型的理想人格。它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涵,在历代被不断丰富,最后才终于绽光放彩,被称为古代士大夫和读书人的"道德典范"。所以,"君子"这一理想人格,对中国的民族性格形成,有巨大影响。

绅士,则是欧洲文化精神中最典型的理想人格。它根植于欧洲的贵族精神文化的骑士精神,在后世被不断充实,最后终于光彩耀目,被称为是欧洲男士所追求的一种社会风尚。所以,"绅士"这一理想人格,对欧洲的民族性格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中西方理想人格的特点与形成

君子:慎独,塑造中国民族性格

而"君子"这个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儒家文化所提倡的"慎独"概念有很大的关系。君子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是在先秦的典籍中,只不过它最初的意思,却并非是指称人的道德品质,而是从政治角度上指"君"。如果将"君"字分解来看,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君"从尹,从口。古代有个官职叫做"令尹",所指的意思就是治理、治事,而"君"手握整个国度的大权,自然符合;而"口",则是用来发布命令的,古代有"金口玉言",指的就是国君之话为圣旨,非常有用。整合起来进行理解,就是说:在整个国家发布命令,所以才被用来指代国君。到了春秋时期,"君子"也逐渐有指称士大夫的意思,但是,主要还是指代人。

而"君子"被赋予新的精神内涵,形容人的道德品质,是因为孔子。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战乱时代,人们没了追求。因此,他在儒家的经典中,将政治上的君子重新定义为:"圣人之下,富有礼仪规范的人",自此君子拥有了它新的精神内涵。比如,四书之一的《大学》,对君子的解释是: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君子之德,最重要的就是"慎独",要求一个人在独处时也能够严于律己。

而"慎独"这个重要的概念,对后世国人的道德风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比如,东汉的郑玄在解释《中庸》时,就重新申明"慎独"是:"慎其家居之所为"。这要求人们注重自己的个人道德修养、个人品行,是个人道德风范的至高之境。包括后来的"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视"、"君子成人之美","气节"等等,都是中国流传至今的,对个人品德的规范。

到了现在,中国的花草有"梅兰竹菊""四君子",被从古至今的文人墨客,应用到各自的文化作品中。而"梅兰竹菊"所代表的君子之仪:傲、幽、澹、逸,也被用来夸赞那些高洁、贤达、彬彬有礼、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的品德高尚之人。因为"君子",千百年来,中国人夸人会用"君子如玉""谦谦君子",讽刺人会用"梁上君子",连追姑娘都有"君子好逑"。可见,中国人对"君子"的认可程度,以及"君子"对中国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多大的贡献。

绅士:骑士精神,塑造欧洲民族性格

而"绅士",则和欧洲文化中大名鼎鼎的"骑士精神"一脉相承。原来,"绅士"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化中,指的是"绅士阶层"这样的社会阶层,地位逊色于欧洲的贵族,类似于"爵士"。只是,它的形成也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12,13世纪的欧洲进入到了一个非常稳定的时期,内部战争大大减少,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此一来,那些欧洲的贵族们也有了闲心和闲钱来养更多的仆人。

但是光养仆人,仆人们在自己家中,别人也看不到。再加上,在欧洲天天打仗的时期,贵族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土地和权利,就得拉拢那些能征善战的骑士。但是,战争时期过去后,有了闲钱和闲情逸致的贵族们,为了显示自己的傲人财富和地位。兴起了一场席卷整个欧洲的炫富行动——养骑士打架。而骑士们也很机智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形成了骑士团,谁给的钱多就跟谁。

而骑士制度,就这样在欧洲一直存在到十三世纪末,存续了几百年的时间。而骑士精神中的那种尚武、勇敢、文明、侠气的英雄气概般的精神,不仅提高了当时欧洲贵族阶层的文明化,也对后世欧洲的"绅士"产生有很大的影响。17世纪的西欧,社会的大发展,使得英国各阶层都在向上流社会的贵族比肩,而存在于欧洲贵族中几百年的"骑士精神",

本就对欧洲贵族的文明程度造成了提高。于是这种欧洲上流社会的文明,开始因为新社会风气而由上而下地延伸,最终形成了一种新的社会观念——绅士。最后经由欧洲各国的"绅士教育",一直流传至今,代表着男士的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尊老爱幼,尊重女性,公开竞争,这样良好的自身修养。

君子和绅士的共同点是都代表着彬彬有礼、有教养的男士,二者之间的不同点是绅士多见于西方贵族等上层阶级,君子则上层和下层阶级都可成为君子。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底蕴导致了差异的出现

君子就是不说假话,行为端正,有道德感,不人,不做作,遵守法律,道德高尚,中国伪君子很多,君子很少,

绅士(a gentleman; the gentry) shēn shì本词最早出现在英国,一般说来当时的英国绅士通常会手拿文明棍,头戴大礼帽,身着笔挺的西装,足登亮皮鞋。什么是绅士风度,彬彬有礼,待人谦和,衣冠得体,尊重女性,谈吐高雅,自身修养,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有爱心,尊老爱幼,尊重女性,无不良嗜好,身体健康,举止文明,谈吐文雅,穿着得体,人际关系良好。为了博得女性的绅士风度,而特别锻炼弥补自己不足的,那样有些太累了,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思维的不同,即便是长得两个一样的双胞胎,脑子里想的也都不一样的,但就是这种不一样,造就了这个千变万化的精彩社会,当然,不是说不好,我感觉良好的心态很重要,平和的。因为本身就是个综合素质的问题,而不是那里,那里的弥补等,综合的整体问题,就应该以一种平平淡淡,内在积累的质变。那样才最真的,才是最真情的流露。男人彬彬有礼往往还可以表现文明社会男士的道德风范,也可以看出一个男士的受教育程度。其实,男士的风度不仅应表现在与女友的交往中,还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女士的态度上。 (1)您应该先向所遇到的熟悉的女士微微点头打招呼。如果某位女士向您走来,请您记住,如果她主动伸出手,您才能与她握手。 (2)在公共场所偶然遇到熟悉的女士互相问好时,可以不握手,但必须把手从口袋里拿出来,把烟从嘴上拿下来,如果吃着东西要停止咀嚼,当然,女士也一样。男士在大街上随便让女士停下脚步是有失体面的,哪怕是熟人。如有急事当然可以例外。 (3)如果您与女伴走在街上遇到熟人,您不能把女伴晾在一边没完没了地与熟人交谈。您可以把熟人介绍给女伴,但是如果您必须与熟人谈什么事情而且三言两语说不清楚,可以另约时间见面或打电话联系。 (4)如果某女士坐您开的车,您一定要打开车门让女士先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您再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女士下车的时候, 您要先下车,为女士打开车门。在车内探过身子打开车门的做法不雅观。当然,也不能让女士自己取出行李物品。 (5)在咖啡馆或饭店与熟悉的女士会面时,要从座位上略略欠身以示欢迎。如果女士走近您,要站起来与其交谈。 (6)晚会上您的女友要去卫生间稍事整理,您可以把她送到大厅,但要小心地绕行,以免打扰正在跳舞的人。 (7)晚会结束后,如果有条件要开自己的车或打的送女友回家,别忘了谢谢女友接受邀请参加晚会。一般是看着女友走近楼门或家门。更礼貌的做法是,从汽车里出来,把女友送到她的家门口。 1.理想的修身人格——君子 “仁”是儒家思想伦理道德的最高境界,但是,落实到个人的具体修养上,“君子”则是其理想的人格典范。曾参强调“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试图以君子的成立来辅助仁的修养的实现或者是将仁的高标准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君子人格上。� 对君子的含义要求,孔子曾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讲得比较 广泛,只是讲言行中各个方面的总的原则。曾参则进入了更具体的要求。他说:“君子有三费,饮食不在其中。君子有三乐,钟磬琴瑟不在其中……有亲可畏,有君可事,有子可遗,此一乐也;有亲可畏,有君可去,有子可怒,此二乐也;有君可喻,有友可助,此三乐也……少而学,长而忘之,此一费也;事君有功,而轻负之,此二费也;久交友而中绝之,此三费也。。”(《韩诗外传集释》)另外,《曾子立事》篇还有大量的对君子的严格要求,比如:“君子不绝人之欢,不尽人之礼,来者不豫,往者不慎也。去者不谤,就之不赂,亦可谓之忠矣。君子恭而不难,安而不舒,逊而不谄,宽而不纵,惠而不俭,直而不往,亦可谓知矣。”又说:“君子入人之国,不称其讳,不犯其禁,不服华色之服,不称惧忄冒 之言,故曰:“与其奢也,宁俭;与其倨也,宁句。” 显然,对君子的定义大大超过了“九思”的具体性和严格性,虽然并未超出“九思”的范围要求。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这种师徒相承的样式,是很具有代表性的。由于曾参学派对“君子”的要求过分严厉,所以有时又不免流露出一些道家者流的味道。《曾子立事》篇还说:“君子不绝小不殄微也,行自微也不微人,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君子见利思辱,见恶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这种做人的小心翼翼的态度,虽其要求基本上还是在儒家的范围之中,但用道家的逻辑来要求君子,其消极避让的倾向已很明显。这种倾向,也许是曾参当初要避免的,但思想的发展,形同其他许多人能参与其中的事情一样,进行到一定程度之后,便会出现自身难以把握的变形。曾参对君子修养的要求中 。2.现代人的观念 原创:何谓君子 又要借用古人的比喻: 孔子骂人,就径呼之为“小人”,还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名言。最古老的君子的 含义,主要指受过教育且有良好品德的人,而一般百姓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因而也跟那些无 德之人被并称为“小人”…… 何谓君子? 借用一位朋友的说法: 饭局时,谈论起“何谓好男人”,我问朋友,你认为你自己是一个好男人吗? 他想了想,说到:“我不知道好男人的定义为何,但是我自己是一个言出必行的人,可以称之为“君子” 因为君子的定义是,有责任感,而且不轻易作出承诺,但是绝对讲得出做得到,当然所谓言出必行,也要断定事情的关键性。现代社会,面对负责种种人际关系和角色,是一件难事啊……。" 我也想了想,回答到:“其实不单止言出必行,一个守时守候,不轻易放鸽子,不轻易任意妄为的人,例如”借酒行凶“之类,也可包括在君子和好男人之类吧!” 其实,我们女生天天在喊,要找个好男人,要有君子的气度,大将的风度。其实我们要求不是很高。可惜,对于男人来说,也许很难。因为背受君子名称的人,他们一定是很顾及身边人的感受,照顾家人,可惜对于君子而言,已经习惯了的生活细节绝对是带给他们从来没有真正洒脱的包袱。 君子的好处 现在时髦说法:男人不坏,女人不爱 有些男人喜欢伪装成“君子”,对待喜爱女性千依百顺,使女人掉入温柔陷阱之后,一百八十度大变。 女人天性是好奇的动物,就会为此感到莫名其妙,穷追不舍,匪夷所思,又爱又恨! 其实细心敏锐地去观察一个男人并不靠单纯表面的君子风度,更应该多了解他的生活状况,待人接物,是否人人平等,千万别去相信,天下只爱你一个,讨你一个欢喜,只要他对你好,就什么都不考虑了。 君子的坏处: 如果你真的爱上了君子,奉劝你要有适当的心理准备去陪伴他承担压力,因为他会很多朋友,很多应酬,甚至逢场作兴。 这个时候,敏感的女性就会有一种很酸溜溜的滋味,背地里认倒霉,天下男人那么多,为何偏偏要选择君子,让自己为他默默地付出。 不过我相信,人心肉造,君子们一定懂得感恩之足,也充满期待和美好的幻想,因为他们的世界里,他们是最完美的,所以一直期待完美的你出现与他共同进退,白头偕老。 君子=执着 由于君子对待事情和事物的处理往往是特当体面,因此是一种意识驱使他坚持,我们可定义为“执着” 执着的人,会感性对待生活,而且凡是追求完美。因为君子的美名都是绚丽和光鲜,我充心祝福这样的人能够脱颍而出,寻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论语中对君子的描述(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义”就是“宜”,也就是说,君子走的始终是一条适宜的正路。而小人则一心看重私利,在一己私利驱使下很容易走上邪路。 (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就是说,君子和小人每天心中惦记的事情是不同的。 君子每天牵挂的是自己的道德修缮,小人则记惦的是自己的家乡;君子心中始终有一份规矩、法度,不得超越,小人则满脑子想的是些小恩小惠,小便宜。 (3)“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就是说:君子是合群的,虽然他内心里庄重、庄严不可侵犯,但他在一大群人里头却从来不争。同时,他也决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小人则刚好相反,他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生活中经常会看见这样的场面: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观点! 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周”就是能够团结照顾到很多人,他以道义为准则与人交往,所以有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个真君子不管他有多少朋友,他都会像空气里的氧气一样,让朋友们感觉到很欢欣,感到受到照应。“比”这个字形,象两个人紧挨着站在一起,意思是说,小人喜欢结成小圈子,他不会融入大集体。 (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小人之所以喜欢互相勾结,是因为他的心里有鬼,想通过这种勾结谋取私利和维护既得利益。所谓“结党营私”,正是这个意思。而君子则胸怀坦荡,因为他坦然无私,所以能够平和,能够以善意跟所有人走到一起。 (5)“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说,同“悦”,高兴。一个君子你很容易与他相处,但是你又难以取悦他。假如你想以不正当的手段取悦他,他反而会不高兴。决不会说你给他一个小恩小惠,他就给你大开绿灯、大开后门。等到他真正使用你的时候,他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一个合适的位子。这就叫“器之”。 小人的特点是你很容易取悦他,但是你很难与他相处。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比如说你给他施一点小恩小惠,帮他一个小忙,甚至你请他喝一顿酒,这个人就会很高兴了。即便你取悦他的方式是不合乎道义的,是不正当的,他也还是会很高兴。但这样的人又是很不容易共事的。你千万不要以为取得了他一时的欢心,他以后就会非常忠诚地一路给你开绿灯,虽然你费了很多力气,花了很多钱财,打通了关节,但等到他真要用人的时候,他不会根据你的才干给你安排工作。而是求全责备,觉得你这儿也不够格,那儿也不达标,你以前所做的一切都算白费。他会想法刁难你,让你觉得很尴尬。所以这样的人你很难与他相处。《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上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流传更广。但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而且,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目前,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周易原文 《易经》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潜龙勿用,阳在下也。见龙再田,德施普也。终日乾乾,反复道也。或跃在渊,进无咎也。飞龙在天,大人造也。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为首也。 ……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 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之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第二卦 坤 坤为地 坤上坤下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 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其道顺乎! 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 诠释一: 《易经》中认为: 乾为马,坤为牛。 用马来象征天。 故,天行健,就不难理解,骏马以形容自强不息;坤为牛,以牛来诠释人之品德。 有些古句是不需要详细解释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体味。 诠释二: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行健”与“地势坤”失去了对称,怎回事儿? 据帛书《周易》,“干”为“键”,“天行健”乃“天行键”,“键”乃“干”之古字,而“键”又训为“健”,串在一起: 天,行矣,干(键)。干,健也。 据帛书《周易》,“坤”为“川”,“势”乃“执”,“地势坤”乃“地执川”, “川”乃“坤”之古字,而“川”又训为“顺”,串在一起: 地,执也,坤(川)。坤,顺也。 “地”也有“原初的肯定性的强力”, “执”执力为“势”,所以“地执坤”变成了“地势坤”。 “执”执持、执守;“势”“势力”、 “形势”,坤之义大矣哉。 人参赞天地化育,参入“存在者之整体”,又能“复”,而得以“见天地之心”。天、地、人,三才而两之,中道而行,何惑之有? 天行矣,干。干,健也。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执也,坤。坤,顺也。君子以厚德载物。 诠释三: “天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发愤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骑士精神“骑士精神和道德是上层社会的贵族文化精神,它是以个人身份的优越感为基础的道德与人格精神,但它也积淀这西欧民族远古尚武精神的某些积极因素。如别林司基指出的”对个人的人格的爱护和尊重;为被压迫者和被迫者牺牲全部力量乃至生命的慷慨勇敢精神;把女子作为爱和美在尘世上的代表及作为和谐,和平与安慰的光辉之神而加以理想化的崇拜等等,西方学者指出:从选择品德的倾向来说,传统在欧洲占上风。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对现代欧洲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 它构成了西欧民族中所谓的“绅士精神”形成了现代欧洲人对于个人身份和荣誉的注重,对于风度。礼节和外表举止的讲究;对于崇尚精神理想和尊崇妇女的浪漫气质的向往;以及恪守公开竞赛,公平竞争的费而赖精神品质。总之,它使现代欧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优雅的贵族气质成分,又兼具信守诺言,乐于助人,为理想和荣誉牺牲的豪爽武人品格. 骑士的八大美德谦恭,正直,怜悯,英勇,公正,牺牲,荣誉,灵魂! 谦卑(Hamility) 彬彬有礼,尊敬他人,谦虚谨慎,这就是骑士日常生活中的待人之道。骑士有其骄傲的一面,因其荣耀与地位,但骑士不等同于其他贵族的地方之一就是他同时还有谦卑的一面。谦逊的态度不仅仅是面对年轻貌美的女士和身份显赫的贵族,在对待平民时,骑士也绝不会恶言相向。骑士尊敬所有善意的人,他的礼貌几乎是与生俱来。我们曾无数次看到影视文学中描绘的那些场面:一个穿着精致软甲、拥有金色卷发的年轻男子,单膝跪在一名心仪的女子裙下,表白着他的爱意;一名仪表堂堂高大威严的男子,半鞠躬地拉开马车的门,面带微笑地目送一位老态龙钟的平民上车。这便是骑士谦卑的写照。 如果你是一个骑士,你就要向凯东那样,在面对所有未怀恶意的人时,都谦和有礼。 荣誉(Honor) 荣誉从何而来?荣誉对骑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为荣誉而战!甚至不惜牺牲一切!这是骑士恪守的信条。骑士团光亮耀眼的徽章在太阳下醒目地提醒着它的佩带者:这就是你的骄傲。“骑士”这一称号本身就是一个荣誉,获得这样的称号并不容易。一名候补骑士想要成为正式的骑士,需要经过很多严格的考验,那不仅仅是需要高明的骑术,还需要有杰出的统率力、丰富的战斗经验,和一个显眼的标志性成绩。 荣誉来自神祉和人们的认可。神祉赐予合格者以骑士的荣耀称号,但日后的言行举止能否不辱没骑士团的荣光,还需要看是否坚持信仰,一如既往地为神为人民而战。骑士称号不是具有坚定信仰者的终点,而是他们的起点。 人们关注你,神亦如此,骑士。你不可有丝毫懈怠。珍惜并且捍卫你的荣誉吧!史东就是你的榜样。 牺牲(Sacrifice) 骑士,你是否具有这样的勇气,在需要你付出代价来成全大多数人利益时,你敢于牺牲么?也许是牺牲物质利益,也许是牺牲生命。你必须具备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才是一名称职的骑士。 有时候,那些忠诚于教会和骑士团的骑士们未免有些可怜。他们信仰的神祉无疑在享受着他们的牺牲。如果是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那么从全局来说,牺牲当然是值得的。但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的政治利益有时候会造成个人和历史的遗恨。在著名的电影《铁面人》里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菲力普亲王被他的弟弟——国王路易关押在巴士底狱里,忠于菲力普亲王的骑士团冒险将他救出后,结果遭到了路易国王火枪队的伏击。这个时候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发生了:路易下令开火,但火枪队并没有扣动扳机,相反,他们丢掉枪支,庄严肃穆地向菲力普亲王骑士团仅存的4名血迹斑斑的骑士行礼致敬,至高无上的国王在此刻也失去了尊严。骑士,才明白骑士。 让我们向那些勇士们致敬吧。向那种牺牲自我的精神表达必须的礼仪和尊敬。 英勇(Valor) 毫无疑问,怯懦者不配冠以骑士的荣耀头衔。没有勇气的人根本就无法通过骑士的测试。骑士必备的品德之一就是勇敢,无所畏惧地向邪恶宣战,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弱小,你决不能退缩。 奇幻文学和游戏里常说的屠龙,是对一名骑士最奢侈的考验。和龙对抗,这是生和死演绎的华丽舞蹈,你很可能要葬身龙穴。但如果你击败了强大的龙,你便能获得“屠龙英雄”这种无尚荣耀的称号 英勇当然也体现在战场上,挥舞长矛向敌人发动勇猛的攻势,去获得最后的胜利,这是每一名骑兵天赋的使命。在传统的回合战棋游戏中,骑士往往是最勇猛的作战主力 怜悯(Compassion) 同情弱者,骑士要有一颗博大包容的心。骑士肩负着除恶锄奸伸张正义的使命,骑士虽然是效忠于领主或王室,但正义才应该是他们行为的准则。 对于勇于牺牲的对手,骑士内心里充满了尊敬之情,这导致他们敢于违抗王令。我国也有英雄惜英雄的说法,在迫于局势不得已成为对手的两人当中,可能友谊大于仇恨。 精神(Spirituality) 通常说到8大美德的时候,“Spirituality”这个词被称作“精神”,这不太好理解。因为8大美德的其他7种美德,都是一种“精神”。英语中,“Spirituality”这个词还能翻译成为“灵性”。就我个人的看法,灵性可能更加合乎原意。 我们知道骑士和宗教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对骑士的选拔工作里,对神的信仰、对神旨的领悟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如果抛开游戏而从历史上来看,中世纪某段时间里,存在着骑在马上的牧师,他们是直接领受神旨并且向骑士解释的人,骑士部队里,这些牧师也是不可缺少的成员。这么看来,“精神”这种美德,可能含有对神旨的领会能力在内,骑士必须敬仰神,要热衷于为神作出奉献。在中世纪被神统治的那个年代里,爱基督爱教义,是一种必须具备的素质。 在《龙与地下城》的规则设定里,圣骑士是允许掌握神术的职业(请注意区分:牧师的法术被称为神术,指神赐的能力;巫师的法术被称为奥术,指靠个人研究所习得的能力),这和牧师是一致的 诚实(Honesty) 无论在何处,诚实都是值得称赞的美德。作为骑士,诚实也是一种必须的品质。因为骑士在欧洲贵族阶级里,是最低的一级,一名骑士要想有不错的人际关系,就要有很好的信誉,这必然要求他诚实不欺诈。大部分的骑士团规章里在显眼的位置上也注明了一条:骑士必须忠于自我的灵魂。 著名的圆桌骑士——兰斯洛特也正是坚守承诺的代表人物。当他被亚瑟王待为上宾时,其余的圆桌骑士表示出了他们的不满。于是兰斯洛特和他们定下了一年零一天的期限,用这段时间去证明他的勇气和仁慈,接着他出发去除掉了邪恶的加隆爵士和凶狠的巨龙、打败了50个盗贼、杀死了2个巨人,最终在一年零一天的时候返回了城堡。他的诚实令他成为了亚瑟王最伟大的圆桌骑士。在 骑士,要想得到别人的信任,就得诚实。坦然面对自己的灵魂,要经得起神的审问。 公正(Justice) 公正无私,严守法律,按章办事。 在历史上,因为骑士的阶级本质,他们不可能完全执行公正。中世纪的欧洲,毕竟是君权神授的年代,君王的意志就是神的意志,是不可违抗的,骑士只不过是君王的附属罢了。 当然,所有年代都有些“叛逆者”存在。据说中世纪有一名日尔曼骑士不满于国家法律的不公正判决——一名无辜者被判决死刑,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行刑日劫走了死刑犯。我们很容易想像到这名勇敢的骑士为恪守公正最后付出了何种代价。今天在德国一个博物馆里,还保留着这名骑士的雕像,以供后人瞻仰。嗯,我们看到了,对于不公正的事情,历史总会还以颜色,予以纠正。今天,这名骑士得到了应有的褒奖。对于公正者,历史迟早要给予他公正的评价。 以亚瑟王组建圆桌骑士时发下的誓言来结束这一段吧!“我尊贵的武士们,让我们在此一起立誓。我们只为正义与公理而战,绝不为财富,也绝不为自私的理由而战。我们要帮助所有需要帮助的人,我们也要互相支援。我们要以温柔对待软弱的人,但要严惩邪恶之徒。”骑士宣言I will be kind to the weak. I will be brave and against the strong. I will fight the all who do wrong. I will fight for those who cannot fight. I will help those who call me for help. I will harm no woman. I will help my brother knight. I will be true to my friends. I will be faithful in love.翻译:我发誓善待弱者 我发誓勇敢地对抗强暴 我发誓抗击一切错误 我发誓为手无寸铁的人战斗 我发誓帮助任何向我求助的人 我发誓不伤害任何妇人 我发誓帮助我的兄弟骑士 我发誓真诚地对待我的朋友 我发誓将对所爱至死不渝

别克君越论文参考文献

别克君越的缺点有:

1、售价过高

别克君越的厂商指导起步价已经超越了亚洲龙、帕萨特、迈腾、雅阁、天籁等众多竞争对手,在自身产品亮点不算太突出的情况下,别克君越的竞争力就显得非常不足了。

2、品牌影响力弱

别克汽车的豪华印象可能还只停留在“林荫大道”车型身上,现在的别克品牌汽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不够高端,而别克近几年在国内也确实在走下坡路,如果不是每辆车都上市不久就降价的话,那么像别克君越这种车型的销量必然会大幅缩减。

3、外观不够运动

在年轻消费者崛起的年代下,各大车企在几年就已经开始往运动化的方向发展,现如今就算是十万内的买菜车也给你安排上各种运动化设计元素。

但别克君越却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一套设计理念,虽然整辆车看起来确实非常豪华大气,但就是欠缺了几分运动感,让年轻人很难对它产生较大的兴趣。

4、内饰太老旧

别克君威车内依旧采用经典的内嵌式中控屏就算了,连中控屏的尺寸还非常小,而且四幅式方向盘造型也缺乏豪华感,以至于用户坐进车内后的第一印象并不好,相信大部分人也不会愿意花二十多万买一辆内饰还不如几万块国产车的别克君越。

5、保值率差

根据一项调查表明,国内消费者在买车后的3-5年内都会产生换车的想法,而别克君越前三年的保值率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虽然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别克官方降价的影响,但这无疑会在消费者的心中烙下君越保值率差的不良印象。

6、隔音效果不够好

开过这款车的人可能都深有体会,别克君越不论是对发动机的噪音还是轮胎的噪音控制都不出色,所以消费者在日常驾驶车辆通勤的时候心情很容易受到噪音的影响。

7、转弯半径大

因为别克君越的车身尺寸比较大,车身长度已经超过5米了,所以车辆在转弯的时候并不灵活,如果遇到了比较窄的道路调头可能会比较麻烦,因此别克君越并不适合路感差的,或者开车技术不熟练的新手驾驶。

8、刹车偏硬

虽然刹车踏板设置得偏硬一点可以让驾驶员更有安全感,但这是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的,如果驾驶员不习惯这种刹车的话,要么踩轻了车辆制动效果不大,要么就踩重了导致车辆出现闯动和顿挫,影响乘客的出行体验。

9、维修保养比较贵

作为美系品牌汽车,别克除了英朗、威朗几款销量较大的车型外,其余车型的零部件价格都比较高,所以别克君越在日常保养和维护的时候需要耗费的金钱会高于丰田、本田、大众等车型。

10、油耗偏高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大趋势下,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关注车辆的油耗问题,别克君越的NEDC综合油耗是在凯美瑞、帕萨特、雅阁等车型中最耗油的,如果遇到了堵车等情况,别克君越的油耗甚至能突破10L/100KM。

别克君越车型设计:

别克君越采用别克最新家族设计语言,拥有流畅优雅的车身线条和极富动感的车身比例。展翼型全LED自动感应大灯采用先进的光幕技术,营造出更加均匀亮丽的光幕照射效果。

提供了中大型高档轿车的宽侈驾乘空间,带来舒展自如的乘坐姿态。车内储物空间丰富实用,方便收纳常用设备和手提包等物品。

极具辨识度的专属格栅造型源自别克家族徽标中世纪贵族的锁子甲,以金属编织技法结合参数化设计技术,在形变与光变上形成优雅过渡。专属梅洛酒红车身颜色采用三涂工艺,配合19吋皇冠型轮毂。

座舱内菱形编织美学符号也被沿用至座椅、中控饰板以及车门饰板处,并且每一处的缝线走向、每一个的角度转折,都由人工精细调整得以定型。低饱和度的儒雅灰内饰颜色的运用,折射品味格调。

别克新君越是上汽通用公司LA CROSSE君越的垂直换代车型,在保留了原车型大气外观特点的同时在外形、动力、空间等方面都有所改进,同时升级多项豪华配置。向日系对手丰田凯美瑞、广本雅阁,以及德系对手大众新领驭,迈腾发起了全面挑战。新君越外形比老款君越有所年轻化,但仍然主打商务市场。其5000×1858×1497mm的长×宽×高尺寸,及2837mm的轴距尺寸不仅超过了以“大”为卖点的广本雅阁,甚至能和更高级别的车型一较高下。新君越头部设计延续了家族特征,宽大的瀑布型进气格栅让你在百米之外就能轻松分辨这是一辆别克轿车,在头部添加了类似跑车设计的进气道,显得锐气十足。尾部的设计宽大,采用了双排气道设计,凸显力量感,矩形进气口动感十足。增添的配置还包括氙气转向大灯,尾部LED灯,鲨鱼鳍型天线,以及245/45 R18的铝合金轮毂。空间豪华,但并不奢侈。全黑式的内饰科技感十足,且更显年轻化。但后排头部高度并没有明显优势。 新君越 AT/MT【 舒适版 】主要参数 车厢形式 三厢轮距 (前) (mm) 1565轮距 (后) (mm) 1574排量 (ml) 2384气缸数 4档位数 6前制动器 通风盘式排放标准 国4新君越 AT/MT 【雅致版】新君越 AT/MT【 豪雅版】新君越 AT/MT 【豪华版】新君越 AT/MT 【旗舰版】

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20-30万这个价格区间,如果你想要一辆各方面都有“越级”体验的中高级旗舰车,那就应该是别克君越,无论是豪华风格还是室间;无论是科技配音还克弯驶品质,君越都带来了越级水准。而这款越级产品专注于其他豪华品牌车型,往往需要更高的溢价。所以预算20万选择君越绝对是明智的选择。

写庄子论文可参考文献

下面一文 愿有益于你! 试论《庄子》里的“道” ——读《庄子》 内容摘要: “道”是庄子思想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庄子的“道”是一种观念,是一种价值评价标准,是一种人格修养方式;庄子之“道”是高远广大无穷的一种境界,是包蕴天地的一种大聪明。 关键词 庄子 道 庄子是先秦思想家中最睿智、最强调个性自由、顺应自然、天人相合的先贤。在庄子思想中,“道”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它贯穿于整部《庄子》。庄子用“道”的概念解释自然、解释天人关系。本文作为《庄子》一书的读书报告,打算就庄子“道”的概念本身和庄子的自然之道、为政之道、为人之道作一些探讨。 一、庄子“道”的概念 庄子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宇宙整体就是道,道亦即是宇宙大生命所散发的万物的生命。庄子说:“大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就是说“道”是真实存在的,可以用心感受,但它无形,不可见,不可摸,也无法用语言表述。“道”先天地而生,由“道”生出天地;神和鬼也是“道”生出来的。在《天地》篇里,庄子进一步作了描述:“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夫道,渊乎其居也,漻乎其清也。”意思是“道”包容万物,浩瀚广大。道是渊深幽隐,清澈澄明的。在《知北游》里,庄子借几位寓言人物之口,议论什么是“道”。泰清问无穷:“你知道什么是道吗?”无穷说不知。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的“道”就是可以贵,可以贱,可以聚合,可以离散,就这么一点。旁边一位名叫无始的说:“道是听不见的,听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不可见的,能见的就不是道了。道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能描述的就不是道了……”。 所以,在《庄子》一书中,“道”是万物生成的根源,也是万物兴衰的主宰,它无所不在。但是“道”又不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种实体。这一点正是“道”最神秘的地方和最玄妙之处,因为“道”如果是具有时空意义的某一实体,那么它必然可见、可闻、可触、可传,那么它必然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从而成为有限的东西。 庄子正是以这种磅礴大气,创造出一种超人的境界,用宇宙心胸去观照自然、社会和人本身。 二、自然之道 比庄子略早和与庄子同时代的许多哲人都用不同的语言描述、解释自然,但是庄子的描述和解释是最生动、最明智、最顺乎自然之性的。 《庄子?天运》第一段文字用15个问句对天地日月及其万物的生成运转提出种种疑问:“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而推行是?意者其有机缄而不得已耶?意者其运转而不能自止耶?云者为雨乎?雨者为云乎?孰隆施是?孰居无事淫乐而劝是?风起北方,一西一东,在上彷徨,孰嘘吸是?孰居无事而披拂是?敢问何故?”这些问题很大、很抽象,它涉及宇宙本源和第一推动力从何而来?凡人忧食,智者忧天。庄子不但提出了这些问题,而且在著作中回答了这些问题。“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流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还不得不佩服庄子超凡的智慧。庄子在两千多年前对宇宙天地的认识和今天科学家的解释有一些相近之处。“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 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显明的东西是从冥暗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形质是从精气中生出来的,万物都是依各别的类形互相产生的。至于天高地广,日月运行,万物昌盛,那是依天然之理自生自成的。庄子还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观点。他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曰:通天下一气耳。”(《知北游》)庄子认为,气弥漫于宇宙,它以虚无的方式存在:“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人间世》)气又分阴阳,阴阳相对的两种气相互作用,天地的原始状态就发生变化,万物就产生出来。“阴阳错行,则天地大,于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乃焚大槐。”这是说,阴阳错乱,则天地大震,于是雷电交加,大槐树被雷电烧死。(《外物》)在《田子方》篇第四节,有孔子问道于老聃的寓言。庄子借老聃的口说:“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相交融合就化生出万物及其万物运行的规律,却看不见阴阳的形象如何。在《则阳》篇,庄子又借少知和大公调两个寓言人物的对话,讲阴阳相生之理:少知问大公调说:“四方之内,六合之中,万物是从那里产生出来的?”大公调回答说:“阴阳相互作用,相消相长,四时循环,相生相杀……雌雄交合,所以万仪不绝。”这就是庄子气聚物生,实生于虚的思想。在《知北游》第四节中,舜问一位名叫丞的人:“道可以获得并拥有吗?”丞说:“连你的身体都不属于你,你怎么可能拥有道呢?”舜不解地说:“我的身体不是我的,那是谁的呢?”丞说: “你的身体不过是天地委付给你的形体;生命也不是你的,那是天地之阴阳之气交合在你身上;子孙也不是你所拥有的,那是受天地委托延续人世的。”这里又表现出庄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人是自然的产物,人的形和神都是天地赋予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提出人的思想行为应顺应自然,这就和人定胜天的观念相对立了。 从以上论述可见庄子的自然之道是:宇宙的起始是混一的,有生于无,实生于虚,气为万物的基始,宇宙万物自生自存,万物运行自有成理。这和现代科学探测、考证、推测得出的宇宙知识相比,确有接近之处。 三、为政之道 庄子在《应帝王》篇第一段借寓言人物蒲衣子的口说:“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你现在知道了吗?有虞氏这个帝王不如泰氏这个帝王。有虞氏还标榜仁义拉拢人心,这样做虽然也能得到人心,但是还没有超脱外物的牵累。泰氏睡觉安适舒缓,醒着的时候逍遥自得,任人把自己称为马称为牛,他的智慧见识让人可信,他的德性修养让人觉得真实,他从不受外物的牵累。这就是庄子心目中最理想的统治者形象,心胸舒泰,质朴纯真,没有权谋智巧,也不假借仁义去笼络人心。接着,庄子往下编故事说:有一天肩吾遇到了狂接舆,狂接舆听说肩吾向日中始学习了帝王之术,于是问:“日中始对你讲了些什么?”肩吾说:“日中始对我说,统治百姓的人,只要凭自己的好恶制定出法度,百姓哪有敢不听从的。”狂接舆听了后说:“这完全是自我欺的德性,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天下,就像要在大海中凿出一条河,要让蚊子负起一座大山。真正的圣治是治理百姓的心性,而不是约束他们的行动。应该让他们凭着自己的天性去行动,让他们干自己能干的事和想干的事。 庄子苦口婆心地告诫帝王们:“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朕,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意思是:放弃求名的心思,放弃智谋的策划,放弃专断的行为,放弃智巧的作为,去息心体会无穷的大道,游心于寂静的境界,感受自然的本性,不矜持不夸耀,使心境空明。至人的用心有如镜子,物来物去从不迎送,如实反映无所隐藏,所以能够胜物而不被物损伤。庄子心目中的圣治是:“官施而不失其宜,拔举而不失其能,毕见情事而行其所为,行言自为而天下化,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天地》) 庄子的理想国称为至德之世:“至德之世,不尚贤,不使能。上如标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为义,相爱而不知以为仁,实而不知以为忠,当而不知以为信,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是故行而无迹,事而无传。”在《马蹄》篇中,庄子又反复描绘他的理想国:至德之世,人民行为稳重,拙朴无心,山中没有路径通道,水中没有船只桥梁,万物众生,比邻而居,禽兽众多,草木滋长。禽兽可以牵着游玩,鹊鸟的窠巢也可以攀援上去窥望。……至德之世,人和鸟兽同居,和万物并聚,何从区分君子与小人呢?大家都不用智巧,本性就不至于离失,大家都不贪欲,所以都纯真朴实,所以就保住了人的本性。是圣人出来后急急地去求仁、求义、求乐,天下才混乱了。庄子用伯乐治马的故事猛烈尖锐地抨击政治权力对社会造成的灾害:伯乐说我善治马,于是用烙铁烧它,削它的蹄,剪它的毛,穿笼头使绊脚把它拴起来,编在马厩里,这样马被折磨死了十之二三。这还不算,伯乐又让马饿着渴着,还对它野蛮训练,迫使其奔跑,前面有紧勒笼头的祸患,后边有凌厉皮鞭相威协,马又被折磨死了大半……。这个故事无情地揭露了苛政扰民害民的实质。 四、为人之道 得,因此他们登高不怕,入水不溺,入火不热。他有了道,因此他是真人。真人,睡觉的时候不做梦,醒来之后不忧愁,他吃饭感觉不到滋味,他呼吸,深之又深,众人用喉咙呼吸,真人的气能贯穿到脚后根。因为他虚静内敛,引气贯脉,故呼吸自深。真人,不喜欢活着,不害怕死掉,静悄悄来到人世,静悄悄离开人世。他忘不掉生命的原始,却也不探求生命之所终。真人,内心未一,举止娴静,其额头宽广,他发怒就象秋天的风雨,他喜悦就象春天的阳光,他的喜怒哀乐就如四时季节的推移,莫不是自然而然的。” 庄子心目中的神人往往不是天生成就庄子称呼他心目中人格修养达到理想境界的人为:至人、神人、真人、圣人、德人、大人、天人、全人。其中用得最多的是至人、神人、真人、圣人。称谓不同,都代表了他理想人格的形象。 《庄子?逍遥游》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神人形象:“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这恐怕是最早、最形象、最美好的对神人的描绘,后来道家对天仙、地仙的描写,民间对神仙的描绘几乎莫不如此。庄子认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至人、神人、圣人都是人格修养最高的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我、功利、名声的概念和意识。在《大宗师》篇中,庄子写道:“真人就是真正的人,真人在弱小面前不横暴,在成功面前不张狂,做了错事不后悔,做了好事不自的,而是在世外高人的指点下修练成的。在《大宗师》第九章中,庄子借孔子和颜回之名编了个寓言,说颜回在孔子的指点下修道,不断进步,最后达到了“坐忘”的最高境界。颜回经过修练,高兴地向孔子说:我进步了,已经忘了礼乐。孔子说还不行。又经过一段时间的修练。颜回又高兴地对孔子说:我又进步了,已经忘记仁义了。孔子说不错,不过还不行。再过了一段时间,颜回经过了极为严格的修练之后找到孔子说:我已经有了更大的进步,已经做到了遗忘了自己的肢体,抛开了自己的聪明,离弃了自身的肉体,已经完全没有了自我意识,和大道相通相融为一,达到了坐忘的境界。孔子听后惊叹不已,感叹到:和万物一体就没有偏私,参与万物的变化就不会偏执,你果真是贤人啊!我愿意追随在你的后边。 庄子认为人世间之所以灾难不断,根源就在于人不顺于自然之性,互相争执,作为太多,都觉得自己了不起,把自身看得很大、很重,看不到或者不承认人本身只不过是天地自然所包含的万物中的一类,更不愿承认单个的人在茫茫人海中不过是苍海一粟,是那样渺小不起眼。可人们对自身在天地宇宙中的地位却浑然不知,争相违抗自然之道,于是闹出很多烦恼与不幸。要解救人世的不幸,根本在于启发人消除种种心机杂念,使之合乎自然之性,达到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矛盾的根源皆起于人的以我为中心,起于人的种种偏执和陈见;只要进入忘我境界,这些矛盾就会自然化解。庄子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庄子一方面看到了人生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看到了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会弄得人非常疲困,但庄子并没有叫人毫无作为。庄子的观点是要人“缘督以为经”。庄子曾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杯水只能芥舟;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还说过只到郊野,带三餐干粮就足够,当天回来肚子还饱饱的;如果走百里路就必须准备一宿的粮食。如果要到千里之外,就必须用三个月的时间来准备盘缠。庄子还用庖丁解牛的故事来说明社会的极端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同时用庖丁的娴熟表明牛可顺解,世事可以认知并处理遂顺。 庄子反对的是对任何事物过分的人为因素,过分地汲汲以求。庄子是不愿看到过分地人为损伤物性,损害人的身心。在庄子的哲学思想里,宇宙的运动是长流不息的,万物也在无声无息地变化,人是万物中的一类,自然也无可逃避地要参与变化。顺应天理、自然的这种变化,该生即生,该长即长,该老即老,该死即死,这是最快乐的。基于这种认识,庄子特别重视人的内在修养,而不在意外在形体是标致还是残缺。在《德充符》篇中,庄子着意描绘了一批形残而德全的德人,这些形残之人有的断足,有的无趾,有的跛脚,有的脚伛背缺嘴,有的脖子上生大瘤。由于他们都有过人的德性,因此形体上的残缺倒被人遗忘或忽略了,都成了庄子心目中的理想形象,和世俗之见完全不同。 结语 总之,庄子之“道”,无形无迹,千变万化而没有常规。它失天地生,是造化万物之源,万物自然的生死变化无不体现它的存在。对这个存在,人可用内心去体验参悟,但却无法描绘和言传。故得道之人,首得高远广大无穷之境界,表现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与万物相合的人格修养。这种人,治世则无为,无为则不扰民;处人则无争,无争则不伤人;养生则无执,无执则心静。当今之世,纷争四起,物欲横流,人或有为又偏执太甚,得先贤之境界,平淡人心,消解世道之争,或可有益。 参考文献 《庄子今注今译》 陈鼓应 中华书局 《庄子道论发微》 陶君 《道教论坛》 《试论庄子道的意象》 杨国强 韶关大学学报 《庄子“道”的哲学意义》 徐桂红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摘要: 《逍遥游》作为《庄子内篇》之首,既是庄子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的总体概括,也是庄子散文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更对的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庄子的代表作《逍遥游》为例,重点分析庄子散文的主要艺术风格,阐述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关键词: 《逍遥游》;庄子散文;艺术风格;影响

《逍遥游》堪称庄子散文的扛鼎之作,也称得上是先秦散文的代表著作。可以说,庄子散文,乃至先秦道家学派散文的艺术风格在《逍遥游》之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本文结合先秦散文的艺术风格,试以《逍遥游》为例进行分析探究,力求洞悉庄子散文独特的艺术风格,继而阐述庄子散文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共存、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织的创作风格对后世文学创作的深远影响和推动作用。

一、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的地位

要洞悉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就必须要对先秦诸子散文有一个宏观了解。可以说,先秦诸子的散文多是哲理著作,多用散文表达自己的学派思想和政治主张,其内容大多博大精深,内涵着深刻哲理,同时,也包含了丰富的文学性和文学因素。先秦的诸位思想家大多是写文章的行家里手,除了《庄子》,还有《荀子》、《韩非子》等等,几千年过去了,这些典籍至今都还值得我们当做文学作品来品读。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散文这种文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其中,又尤以庄子的散文为代表,其创作的散文大多想象丰富,多用寓言,善用比喻,辞藻雄浑壮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先秦文学散文的典范,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并间接影响着后世散文及其他文体的发展。

二、以《逍遥游》为例分析庄子散文的艺术风格

(一)想象丰富,夸张奇特

庄子创作散文最显著的艺术风格就是想象丰富和夸张奇特。庄子的散文中,想象的场面、虚构的情景、夸张手法的运用随处可见,纵横捭阖,恣意发挥,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逍遥游》从文章的一开始,就酣畅淋漓地展现了这种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几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在文中,庄子用其丰富、大胆的想象力和奇特、诡异的夸张手法,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怪异奇特的画面:在漫无边际的北海中,一条不知有几千里长的大鱼在随处游动着,突然之间,这条鱼就像变戏法一样,变成了一只背不知有几千里宽的大鹏。当这只大鹏在空中展翅高飞的时候,它的两只翅膀就像从空中垂下来的云彩一样遮天蔽日。这只鹏有着超强的能力,在南海中可以激起三千里的浪花,其宽大的两翼借着大风可以直接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在庄子的神来之笔下,鱼能够转化成鸟,展翅高飞;鹏能够水击三千里,借助风力直插云霄。奇特诡异的想象在庄子的文中信马由缰,任意奔驰,从而绘制成了庄子心目中一个理想化的境界。

(二)比喻形象,以喻托志

首先,从比喻的数量来看,可以说随处可见。《逍遥游》全文800余字,小大比喻有20多个。其中大的比喻就是一个寓言或者虚构的故事,小的比喻也就是一句或几句话。全文主旨就是为表现庄子“有所待不算逍遥游,无所待才算逍遥游”的主旨思想。为了达到这个表述目的,文章一开篇,庄子先从自然界写起,而后循序渐进写到人类社会。整个过程精心虚构了“鱼化大鹏乘风迁徙南海”以及“小鸟飞行与蓬蒿”之间的故事以及“野马”、“尘埃”、“杯水芥舟”等众多比喻,这些形象的比喻将深邃的思想和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从而使读者能容易理解读懂文章。其次,从比喻的风格来分析,文中的比喻想象诡异,构思新奇,别致巧妙,扑朔迷离,使人觉得奇幻莫测,不知深浅的感觉,而后经过思考,在看似胡言乱语之中理解其深邃意义。如庄子用诡异的想象和拟人化的手法虚构了蜩和学鸠的寓言故事,一方面突出自己的思想志向。同时,读者在深思之下不难理解,庄子虚构自然界的鹏和蝉大小两方面的鸟,其实就是恰恰喻射了在人类社会中不同道德层次和人生追求的两种人。在庄子散文中,比喻本体大多是隐藏在背后的,给广大读者留下想象、体味的空间,只要读者用心地去体会、去想象,文章的深刻寓意就愈发的丰富多彩、引人入胜。通读《逍遥游》,可以发现庄子行文比较喜欢用比喻,也十分善于用比喻,这也成为庄子散文的显著特色之一,他通过这些生动形象和诡异奇特的比喻将自己的哲学思想通俗易懂地表达出来。

(三)运用寓言,独特怪诞

寓言故事也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多指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育意义的故事。作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的文中哲理意味深厚,但他通常不坐而论道,不形而上地、抽象地阐述自己思想和观点,而是经常运用寓言来传达自己的观点。纵观《逍遥游》,可以说就是一篇由寓言组合起来的文章。但庄子运用寓言的手法,与先秦其他诸子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比如韩非较多运用一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传说与典故辅证自己的观点和意图,继而进行说理;孟子则较多采用民间故事作为自己的辩论依据。但而庄子的寓言很少引用现成的寓言故事,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进行虚构和演绎。从这个意义上说,庄子也算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自觉运用虚构手法的文学创作者。例如《逍遥游》开篇写鱼化鹏,继而高飞几万里的故事就全部是虚构的。再如后面用拟人的手法虚构了蝉和学鸠的话语也是虚构的。纵观全文,庄子虚构的这些独特怪诞的寓言故事,环环相扣,引人深思,既达到了自己想要讽刺某些行为、某个人群的行文目的,又大大地提高了文章的吸引力,引人入胜,思想性和可读性面面俱到,着实值得后世文学创作者学习和借鉴。

三、庄子散文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文学创作的本质就是创造性想象的感性显现。而庄子散文在“创造性想象”方面独树一帜,具有一定典型意义。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庄子散文所形成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文学的`创作与发展,有着深远的重大而又影响。从先秦文学一直延续到到近现代文学,在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着都有体现和反映。其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从具体实践情况看,就是积极思想和消极思想并存,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互交织。庄子的散文通过隐喻、夸张和拟人的手法表达了对黑暗现实各种弊端的犀利讽刺和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在中国文学史上,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近现代,后世的汉朝司马迁、宋代苏轼等文人身上都有体现。同时,庄子的散文在讽刺和批判黑暗现实的背后,也更多地流露着一种消极思想和悲观厌世的虚无主义情绪。庄子的散文在批判揭露黑暗社会和现实又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只有采用“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生活态度。这种文风和生活态度对后世的文人及其创作造成了很大消极影响。历代生活境遇不好又不满黑暗现实的文人们,几乎都向庄子看齐和学习,他们思想上愤世嫉俗、放荡不羁,他们有的纵情于酒色、有的寄情于山水、有的归隐于山林、有的修道求仙。但“无心插柳柳成荫”,他们的作品往往大多具有强烈的追求自由的思想,内容大多能摆脱世俗思想的羁绊和束缚,充分张开想象的翅膀在浩瀚的天地间自由飞翔,在唯我独尊的个人天地里抒发个人的最真实的情感。如“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和嵇康,唐代的李白、现代的鲁迅,他们的作品大都随兴所至,肆意抒发,其作品往往具有十分强力的思想感情,往往更容易引起广大读者的思想共鸣,从而造就了许多非常高的艺术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一种特殊的艺术风格。总之,庄子的散文想象丰富、奇特夸张,比喻形象、以喻托志,善用寓言、独特怪诞,在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艺术风格等方面都开创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先河,其在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他任意驰骋的丰富想象力、向往飞翔的自由精神和颇具浪漫主义的文风为中国的文学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子,对后世历代文学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而又积极的影响。

作者:杨彦科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

[2]阮忠.庄子创造论[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3.

[3]郭绍虞.古代文论选[M].上海:卜海占籍出版社,2001.

《庄子》是美学思想之核心摘要 庄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代表人物。才华横溢,满腹学识,思想标新立异,对现实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和认识,构架起属于自己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纵读《庄子》一书,其中包含的庄子崇高自然,反对人为,同时以“言不尽意”的精神境界而达成 “自然美”、“虚静、物化美”作为其美学思想的核心,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关键词语 庄子 美学 核心《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在其内容上、表现手法上都在表现出庄子个人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他“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庄子崇尚自然,主张以朴素为美,同时又是在精神上翱翔于“无何有之乡” ,穿越时空的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越感知的“坐忘”境界。庄子的体道人生,实为一种艺术的人生,与艺术家所达到的 精神状态有相通之处。这种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具有明显的文学特质也表现了最为理想主义的审美思想。一自然美一直是学术界的难题,尤其是《庄子》中的自然美思想,迄今为止尚未有定论。学术界有人认为《庄子》中没有自然美,他们以庄子生在乱世以及《庄子》中人生观的核心是“全生”、“保身”为由,认为庄子无暇也无“雅兴”去关注自然界的美丑。还有人通过《齐物论》中的“万物齐一”以及“道亦存在丑的事物中”来否认《庄子》自然美思想的存在,提出美不是《庄子》所宣扬和赞赏的东西。而承认《庄子》中存在自然美的学者,也大多是从自然精神这个层面展开论述的,而忽视了《庄子》中对自然景物美的发现和描述。我认为,这是不够客观和准确的。鉴于自然美在中国美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以为很有必要对自然美,尤其是《庄子》文本中所包含的自然美思想进行重新的审视和解读。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不是人为的力量可以改变的。因此,他提出“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主张尊重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不应当以人的主观愿望去改变它。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庄子》一书便形成了“朴素为美”和“法天贵真”的美学思想。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他在《齐物论》中以天籁、地籁、人籁三者比较来说明这种自然美:“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人籁是指人们用丝竹管弦演奏出来的,是人为的东西,属于等而下之的声音;地籁是风吹自然界大大小小的孔窍而发出的声音,它要借助于风力的大小和孔窍的不同形状才能形成,也不是最美的;只有天籁是众窍自鸣而成、不依赖以任何外力作用天然之音。天地之“大美”。庄子在专谈“天道无为”的《知北游》里面,无意地透露出了他对于“大而美”的思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庄子论证圣人应当效法天地万物自然无为的状态,做到“不言”、“不议”、“不说”,从而无为不谋。同时,在《秋水》一文中,庄子对“天地之大美”有一段意味深长的描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而不虚……’”庄子以河伯喻有为的小知,以北海若喻无为的大知,而以河伯见北海若而自愧引发下文北海若关于万物齐一思想,赞美“大美”之无限而揶揄“小美”,把审美主体的感受与审美对象的磅礴气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自然朴素之真美。崇尚自然美,也就是崇尚朴素美,因为朴素是一切事物的自然状态。庄子说:“既雕既琢,复归于朴。”尚朴一定要主张“顺物自然”而反对雕饰,然而庄子并不完全否定事物外形的美,只是反对违反事物自然本性的人为摧残。他指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庄子及其后学在《渔父》中还借客之口提出“法天贵真”说,对于“天”,庄子认为“无为为之谓天”,而对于“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庄子·渔父》进一步说,就是“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言简意骇。二“虚静”、“物化”说; 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 "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的"坐忘"就是 "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物化"说: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庄子认为 "虚静" 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什么是"物化"呢?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在养生学上,庄子说明虚静无为能使人安逸快乐而不被忧患所困扰,从而年寿长久。而在美学上则说明虚静之美,也就是无为之美、朴素之美,所谓一而三、三而一者也。“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⑩这里主要阐述养生学,列举了二十四种困扰、侵蚀和削损人之真性的因素,归纳起来,实际上是三项:“勃志”(扰乱意志)、“谬心”(束缚心灵)、“累德”(拖累德行)、“塞道”(蔽塞大道)。只有清除他们德干扰和役累,才能回复虚静无为的自然本性、达到养生美学所要求的目的。《天道》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庄子所说“意之所随者”就是“道”,语言可以表达具有“形色名声”的事物,但对于没有“形色名声”的“道”,语言是无法表达的,庄子“言不尽意”讨论的虽然是道与言的关系,但对于文学艺术美的启示和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文学语言的艺术,离开了语言也就没有了文学;但问题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文学之中最精妙、最美好、最有魅力的东西,又往往是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文学之中的美是那些微秒的意趣、复杂的情感、玄远的境界、悠长的韵味等等。三《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他说:"语之所贵者,意也。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天运》中,庄子还论述了“天籁”的特点:“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郭象注:“此乃无乐之乐,乐之至也。”这实际上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都在于反对以部分的、有限的声乐,破坏或代替自然全美之声。《庄子·外物》篇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总之庄子的美学思想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巨大的,他对于美和人生的追求永远是一个向上的过程。强调个体生命的自由,才能达到美与丑、善与恶、欢喜和悲伤上升到缘于自然的境界。重视自我,人性与生活完全和谐统一,这才是庄子最想要留给后人美学的思想精髓。参考文献1.陈引驰.庄学文艺观研究.复旦大学博士论文, 19932.曹础基.庄子浅论.第一版.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3.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第一版.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3.陈鼓应.庄子浅说.第一版.三联书店,19994.张荣明.庄子说道.第一版.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5.王孝鱼.庄子内篇新解 庄子通疏证.第一版.岳麓书社,19836.童庆柄.胸次淡泊与美的发现-谈审美虚静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