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杨振宁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和论文

发布时间:

杨振宁发表了多少学术论文和论文

杨振宁成就有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1993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奖章、1994年获鲍尔奖、1996年获玻戈留玻夫奖、1999年获昂萨格奖、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2022年被评“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等。

1922年9月22日,杨振宁生于安徽合肥三河镇(今属肥西县)。4岁时,母亲开始教杨振宁认字,一年多的时间杨振宁学了3千个字。1928年,杨振宁父亲自美国归来。同年随父赴厦门大学,进小学二年级。1929年,其父应聘清华大学,举家赴平,居于美院华院西院十一号;入读教员子弟学校成志小学三年级。

1933年,小学毕业,入读城内绒线胡同天主教圣公会崇德中学,离家在校寄宿,曾因考试偷看被罚。1942年,杨振宁毕业于昆明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师从王竹溪教授。

相变理论杨振宁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

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

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20世纪50年代和.米尔斯合作提出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

1956年和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提出杨-巴克斯特方程,开辟了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研究的新方向等。此外,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10月,杨振宁在美国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举行的“归还冲绳协定”听证会上作证。他从历史、地理和现实的角度全面讲述了钓鱼岛是中国领土的事实,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贡献。

扩展资料

杨振宁建立了一流的物理实验室60多座,其中包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且为清华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了2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而且他也清华大学的名义发表了30多篇的论文,一下子提高了,我国的物理研究水平,提高了我国科学在世界当中的地位。

2004年,他还在清华大学讲课,对于提高清华大学物理水平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而且他在清华大学授课不要工资,她甚至卖掉了自己在美国的一处豪宅,向清华大学捐助了100万。在清华大学设立了杨振宁奖学金,杨振宁基金会,他所做的这些都是为了不断的促进清华大学的科研水平。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杨振宁

1、相变理论

统计力学是杨振宁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他在统计力学方面的特色是对扎根于物理现实的普遍模型的严格求解与分析,从而抓住问题的本质和精髓。

1952年杨振宁和合作者发表了3篇有关相变的重要论文。 第一篇是他在前一年独立完成的关于2维Ising模型的自发磁化强度的论文,得到了1/8这一临界指数。这是杨振宁做过的最冗长的计算。Ising模型是统计力学里最基本却极重要的模型,但是它在理论物理中的重要性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广泛认识。

1952年,杨振宁还和李政道合作完成并发表了两篇关于相变理论的论文。两篇文章同时投稿和发表,发表后引起爱因斯坦的兴趣。论文通过解析延拓的方法研究了巨配分函数的解析性质,发现它的根的分布决定了状态方程和相变性质,消除了人们对于同一相互作用下可存在不同热力学相的疑惑。

这两篇论文的高潮是第二篇论文中的单位圆定理,它指出吸引相互作用的格气模型的巨配分函数的零点位于某个复平面上的单位圆上。

2、玻色子多体问题

起源于对液氦超流的兴趣,杨振宁在1957年左右与合作者发表或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稀薄玻色子多体系统的论文。

首先,他和黄克孙、Luttinger合作发表两篇论文,将赝势法用到该领域。在写好关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的论文之后等待实验结果的那段时间,杨振宁和李政道用双碰撞方法首先得到了正确的基态能量修正,然后又和黄克孙、李政道用赝势法得到同样的结果。

他们得到的能量修正中最令人惊讶的是著名的平方根修正项,但当时无法得到实验验证。不过,这个修正项随着冷原子物理学的发展而得到了实验证实。

3、杨—Baxter方程

20世纪60年代,寻找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模型的尝试将杨振宁引导到量子统计模型的严格解。1967年,杨振宁发现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费米子量子多体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矩阵方程,后被称为杨—Baxter方程(因为1972年Baxter在另一个问题中也发现这个方程)。

1967年,杨振宁还写了一篇于翌年发表的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此问题的S矩阵。后来人们发现杨—Baxter方程在数学和物理中都是极重要的方程,与扭结理论、辫子群、Hopf代数乃至弦理论都有密切的关系。

杨振宁当年讨论的1维费米子问题后来在冷原子的实验研究中显得非常重要,而他在文中发明的嵌套Bethe假设方法次年被Lieb和伍法岳用来解出了1维Hubbard模型。Hubbard模型后来成为高温超导的很多理论研究的基础。

4、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

1961年,通过和Fairbank实验组的密切交流,杨振宁和Byers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实验组发现的超导体磁通量子化,证明了电子配对即可导致观测到的现象,澄清了不需要引入新的关于电磁场的基本原理,并纠正了London推理的错误。

在这个工作中,杨振宁和Byers将规范变换技巧运用于凝聚态系统中。相关的物理和方法后来在超导、超流、量子霍尔效应等问题的研究中广泛应用。

5、非对角长程序

1962年,杨振宁提出“非对角长程序(off-di-agonal long-range order)”的概念,从而统一刻画超流和超导的本质,同时也深入探讨了磁通量子化的根源。

这是当代凝聚态物理的一个关键概念。1989到1990年,杨振宁在与高温超导密切相关的Hubbard模型里找到具有非对角长程序的本征态,并和张首晟发现了它的SO(4)对称性。

杨振宁发表学术论文多少篇

在天文学和教育学有杰出贡献,杨振宁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杨振宁1977年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杨振宁回国后对祖国老化的物理学教育科研体系进行了整理,并参与新一代国产核电站研究建造,为中国绿色安全能源做出很大贡献。杨振宁—米尔斯方程是非阿贝尔量子场论的基础,使中国人对同位旋相互作用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和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及麦克斯韦方程有同等重要意义。他的规范对称场论和构建的标准模型理论让中国人对自然有了更深刻认识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一般人的22岁都是大学刚毕业,但杨振宁此时是研究生毕业。翌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博士毕业后转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和李政道两人共同进行研究。

1956年,两人联合发表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研究甫一发表便获得诺奖,这在世界学术世上十分罕见,也足以体现杨振宁的这项研究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虽说杨李二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杨振宁一生还有着很多其他的重要理论发表,比如杨-米尔斯方程。后者对于整个物理学的意义不亚于前者,甚至还要高于前者。

在1994年,杨振宁又荣获了鲍尔奖,这次是因为他的规范场理论。可以说,杨振宁是世界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艰涩难懂,但在物理学界,他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他的理论将引领着之后的科学家继续前进。

杨振宁的论文著作

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1、杨振宁的学术成果有相变理论,玻色子多体问题,1维δ函数排斥势中的玻色子在有限温度的严格解,超导体磁通量子化的理论解释等。

2、他曾经在1971年就回国,是中美关系解冻后第一位来华访学的知名华裔科学家。后来他回到美国,更是发起了保钓运动,他是保钓运动的精神导师。在促进中美建立邦交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1978年,他还建议中科大创建了首期少年班,在40多年来的少年班,诞生了,十多位著名的科学家,他还成立了交流委员会,资助中国学者去纽约进修。催生了第一批学术留学,提高了中国的科学水平。

4、杨振宁建立了一流的物理实验室60多座,其中包括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并且为清华和南开大学一共筹集了20亿美元的科研经费。

扩展资料:

杨振宁的故事:

杨振宁考入联大后,全家七口仅靠父亲一人挣工资养家糊口,生活过得十分艰难。1940年9月30日,日机又来轰炸昆明,杨家在小东角城租赁的房屋正中一弹,被炸得徒有四壁。万幸的是,家人此时都躲进了防空洞。

几天后,杨振宁拿了把铁锹回去,翻挖半天,才从废墟里挖出几本压得歪歪斜斜但仍可使用的书,他如获至宝,欣喜若狂。

曙光集 杨振宁文集

杨振宁论文题目

“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界却都在为袁世凯的孙媳鸣不平,甚至有人大呼:“这太不公平了。”“很清楚振宁和你62年破裂的经过,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你们是天下的奇才,为了中国下一代的学子,虽然振宁对不起你,请你原谅振宁。”这是李政道在接受《科学时报》访谈时所披露的一个细节,这段由杨振宁父亲杨武之所表达的话涉及李政道与杨振宁的恩怨往事。事实上,关于物理学界“双子星”的纷争决裂,远不如杨武之所描述的一般简单。署名之争1951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尚是情深意笃的挚友。这一年他们一同合作写了两篇论文,总标题是《状态方程和相变的统计理论》。这两篇论文原本是一篇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研究发现,按理说应是让两人感情的黏合剂。当初杨振宁与李政道还因此而受到爱因斯坦的邀请,爱因斯坦对他们所研究的课题极感兴趣,大肆夸赞了一番。可没想到两人却会因署名问题而出现嫌隙。两篇论文中的第一篇《凝聚理论》署名为杨振宁在前,李政道在后,后一篇《格气和伊辛模型》则相反。外人看来这算是公平了,可李政道却因此不快,因为按国际惯例,都是按照姓氏英文首字母进行排序,并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别。可杨振宁却告诉李政道,他希望排在前面,因为他比李政道年长四岁。李政道感觉这一要求很无厘头,因而刚开始并不同意,但最终还是依了杨振宁的意思。到了第二篇,李政道不愿再按照此种排序方式,于是说服了杨振宁按国际惯例使用姓氏首字母顺序进行冠名。这是李政道第一次对杨振宁心生嫌隙,当时他已不再希望与杨振宁合作,可杨振宁却希望能继续与他合作。但同时,李政道不清楚的是,杨振宁原本是想要把李政道的名字放在前面的,因为他想要帮助李政道发展科学事业。发生不快的事情,是因为杨振宁的夫人杜致礼。如果这一次仅仅是小火花,那么在诺贝尔领奖台上那一次署名之争就是燎原之火,那一次的不和让他们彻底分道扬镳。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正式领奖之前,外界宣传都是按国际惯例把李政道的名字放在前面,杨振宁在那期间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可到了领奖地点,杨振宁突然提出要把他的名字放在前面,理由还是年龄。另外,杨振宁还表示其夫人杜致礼希望在晚宴时走在最前面让国王作陪,他则走在第二位,由皇后作陪。李政道对此感到很不解,毕竟得奖的不是杜致礼,另外如此在意顺序也非常不适。但李政道的夫人秦惠不希望在如此重要的场面闹出笑话就同意了杨振宁的请求。这件事已让李政道很不满,随后在1962年伯恩斯坦写的《宇称问题侧记》里,杨振宁再次对署名顺序提出异议,甚至表示杜致礼的名字也需要放在秦惠前面,因为她年长秦惠一岁。李政道认为纠结于此太过无厘头,于是提出不必再合作了,两人就此决裂。“宇称不守恒”优先权之争从署名之争上看,似乎杨振宁总是能遂愿,他并没有在这件事上“吃太多亏”,甚至到了李政道提出不再合作的时候,他情绪激动至痛哭流涕,表示希望再次合作。可实际上,杨振宁并不总是被满足的一方,在两人最重要的成就上,杨振宁对功劳的分配曾颇有微词。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合作无异于“天作之合”,他们两位奇才共同研究出的物理成果总是具备在物理学界激起水花的力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对宇称不守恒的发现直接把两人推上了诺贝尔领奖台,那一年杨振宁三十五岁,李政道三十一岁,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可原是皆大欢喜的事,两人却偏闹起了脾气。两人争执的焦点在于“宇称不守恒”问题发现的优先权。李政道一方坚持该思想是由他独立提出的。按照李政道的说法,他在1956年四月上旬就已提出这一问题,但杨振宁是五月才真正参与进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也就是说,杨振宁在其中并没有做太多贡献。这样看来杨振宁提出要把自己的名字放在前面就显得很不合理了,牵扯到两人夫人名字的排名先后则更是无理。但杨振宁却对这一点提出异议,他表示在1956年五月底,他因生病而无法亲笔撰写论文,他是在病榻上通过口述让夫人杜致礼代笔完成了《弱作用中,宇称是否守恒》这一论文。这篇论文给到李政道之后,李政道并没有做太多修改,也就是说这篇论文主要还是由杨振宁完成的。可李政道表示反对,因为该论文为物理史上具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报告,让一个非专业人士代为书写的说法太过荒谬。对于这一争执点,李政道一方的说法还体现在《李政道传》中。这本书中写到,宇称不守恒的想法最初是由李政道提出的,1956年四月底他与杨振宁见面后,就把该想法完全告诉了杨振宁,杨振宁起初并不认同李政道的想法,于是两人争执起来。但最后的结果是杨振宁被李政道说服,且两人都有合作意愿,才开始正式投入研究。杨振宁当然不会认同这一说法,但争执之下,旁人也总能有初步判断。关于宇称不守恒,两人都有无法抹灭的功劳,想法的确是由李政道最先提出的,可后来将之扩展到整个弱作用领域则与杨振宁分不开。但两人却丝毫不愿向彼此低头,这直接导致两人关系的决裂。曾为挚友杨振宁与李政道后来闹得如此难堪,让很多了解或见过两人感情亲昵之时的人感到惋惜。在物理领域,杨振宁与李政道的合作被大家一致看好。杨振宁与李政道都是吴大猷的学生,两人都曾在西南联大就读。只是杨振宁比李政道高两届,是李政道的师兄。杨振宁与李政道初次谋面即对彼此印象颇佳。杨振宁夸赞李政道为物理天才,并有意要提携这位师弟。李政道也认为杨振宁在物理领域极有天赋,属绝顶聪明之人。李政道后来李政道能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工作也是杨振宁的功劳。当时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做访问学者,得知李政道在美国加州工作得不愉快,便主动向普林斯顿院长奥本海默推荐了李政道。之后两人在学术问题上的探讨与合作都是愉快的。两人得奖后尚未完全翻脸,那时奥本海默曾评价:“李政道和杨振宁坐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草地上讨论问题,是一道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致。”在生活上,两人比邻而居,关系亲密。杜致礼与秦惠是密友,两家常有走动。他们的孩子也是从心一通长大,算得上是世交。杨振宁杨振宁与李政道在美国进修期间,李政道因有双份奖学金而经济较为宽裕。杨振宁与李政道及另一友人相约开小汽车出行。那辆小汽车是由李政道一人出钱买下的。两人的友谊从那时起就已非常深厚。但谁又能想到,两个相识几十年的人,到老也不愿重归于好呢?在某次公开活动上,杨振宁被提问与李政道的过往时,情绪激动地说:“我们不同消息,关于这个我没有什么话讲,以后不要再问这个问题了。”相信每一位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文章末尾为各位家长分享一本好书,都别错过了!拿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的话来说:想要让孩子学好数学,第一步就是要先弄清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它的基本概念的由来,这就需要父母在辅导孩子数学题的过程中,陪孩子多读一些数学方面的书籍,玩一些数学游戏。然而,攀登数学的高峰并非易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说:“我也认为数学很枯燥,但一看到刘薰宇的数学书,感到很惊讶。你还能像这样学数学?”杨振宁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能够认可的数学老师刘薰宇是不会错的。刘薰宇又是谁?刘薰宇与华罗庚、陈景润等数学家相比,并不出名,因为他的精力主要在数学教学和中小学教材的编写中。刘薰宇一生写过很多数学方面的书,最有名的便是这三本:第一本是《马先生讲数学》,主要讲如何用图解法求解一些算术四则问题第二本是《数学趣味》,主要讲日常生活中碰到的数学问题,我们讲万物皆数学,通过万物来学数学是最快的。第三本是《数学的园地》,这一册就有点难度了,里面讲了函数、连续、诱导函数、微分、积分和总集等概念及它们的运算法的基本原理。虽然有点深,但讲解的方法很妙,六年级的娃,还能看懂一部分的内容。同时把这书拿给孩子看,平时孩子也补习数学,有时候觉得上补习班有点枯燥。可孩子看这本书,却觉得很有意思,而且还能把他在补习班学到的东西运用过来。一看就看了个把小时还不觉得累!家长:实在是难得的好书!对于刘薰宇先生编著的这套经典数学科普图书,家长们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家长表示“这套丛书总体上有一种循循善诱,由浅入深的感觉,语言特别有说服力”

杨振宁,1922年10月1日出生于安徽合肥,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荣休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台湾省中央研究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他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中美关系松动后第一位访华的中国科学家,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相互了解;他为中美建交、中美人才交流和科技合作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4年获得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45年获穆藕初奖学金赴美留学。1948年,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且是芝加哥大学的讲师和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研究员。1955年,他是美国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的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物理研究所教授、所长;1986年,他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博文教授。1998年任清华大学教授。2017年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2018年任西湖大学理事会名誉主席。杨振宁在粒子物理、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领域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20世纪50年代,他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1956年,他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在粒子物理和统计物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提出了Young Baxter方程,为量子可积系统和多体问题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科学成就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做出了广泛的贡献,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他在理论结构和现象学分析方面做出了许多贡献。他的作品有一种特殊的风格:强烈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以及深远的视野。1956年与李政道合作深入研究当时的谜题,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1年夏天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杨振宁是第一位访问新中国的美国著名学者。回国后,他为推动中美建交、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促进中美科技教育交流做了大量工作。

此外,杨振宁还推动成立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级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级学术研究中心。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一般人的22岁都是大学刚毕业,但杨振宁此时是研究生毕业。翌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博士毕业后转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和李政道两人共同进行研究。

1956年,两人联合发表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研究甫一发表便获得诺奖,这在世界学术世上十分罕见,也足以体现杨振宁的这项研究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虽说杨李二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杨振宁一生还有着很多其他的重要理论发表,比如杨-米尔斯方程。后者对于整个物理学的意义不亚于前者,甚至还要高于前者。

在1994年,杨振宁又荣获了鲍尔奖,这次是因为他的规范场理论。可以说,杨振宁是世界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艰涩难懂,但在物理学界,他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他的理论将引领着之后的科学家继续前进。

杨振宁的论文著作

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如何检索杨振宁的论文文献

杨振宁学术资料馆(The CN Yang Archive)由香港中文大学设立,2002年9月正式开幕。馆内收藏着杨振宁教授自1944年起发表的文章、信札、手稿、著作及照片,杨振宁所获得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章也被该馆收藏,供科学史家研究。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在我们平凡无奇的学生时代,是不是没少为写作文而发愁?是不是很需要一些作文素材?很多作文素材其实都来自于日常生活,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杨振宁作文素材(通用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群英荟萃

杨振宁本科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后,考入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读研究生。读研究生期间,杨振宁住在联大昆中北院研究生宿舍。与他同室居住的有凌宁、金启华和顾震潮,黄昆和张守廉也偶尔来住几天。这些中华民族未来的精英们聚于一起,在陋室里交谈切磋,结伴探索着科学的奥秘。

2.杨门长子

作为杨家长子,杨振宁为鼓励弟妹多念书,还订出了一些颇为吸引人的规则:一天之中,谁念书好、听母亲的话、帮助做家务、不打架、不捣乱就给谁记上一个红点,反之就要记黑点。一周下来,谁有三个红点,谁就可以得到奖励———由他骑自行车带去昆明城里看一次电影。

3.名师高徒

杨振宁读联大物理学系时,给他上一年级普通物理课的是擅长实验的物理学家赵忠尧教授,上二年级电磁学课的是著名学者吴有训教授,上力学课的是在广义相对论等方面颇有研究的著名学者周培源教授等。

但对杨振宁来说,除了物理系直接教他的这些教授们外,父亲杨武之对他的影响也是相当大的。杨振宁在学校里,遇有不懂的问题、碰上难以处理的事,总是经常跑到数学系办公室向父亲请教。

杨振宁还多次说过:"在联大给我影响最深的两位教授是吴大猷先生和王竹溪先生。"1942 年,杨振宁本科毕业时,选了《用群论方法于多原子的振动》作毕业论文,并请吴大猷做论文导师。杨振宁在研究生院读书时,受王竹溪教授的教育和引导,对统计物理发生了兴趣。1944 年研究生毕业时,杨振宁请王竹溪教授作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在其指导下又非常成功地写出了硕士论文,《超晶格》即为其中的一部分。1983 年王竹溪教授不幸逝世,杨振宁发来唁电说:"我对统计物理的兴趣即是受了竹溪师的影响。"杨振宁还回忆道:"以后四十年间,吴先生和王先生引导我走的两个方向———对称原理和统计力学———一直是我的主要研究方向。"

杨振宁在研究生院期间听了马仕俊教授的课后,开始注意"场论",并对变形物体热力学也非常感兴趣。

1957 年 12 月 10 日,35 岁的杨振宁和 31 岁的李政道因共同在美国《物理评论》上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登上了斯德哥尔摩诺贝尔奖领奖台。其前,杨振宁写信给吴大猷,感谢吴先生引导他进入对称原理和群论的领地,并说后来包括宇称守恒在内的许多研究工作,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吴先生 15 年前介绍给他的那个观念有关。

一个只念过几年私塾的女人,在儿子6岁以前就教会他认3000个字,这个女子想必应有绝顶的聪明。杨振宁就是靠这样一个妈妈启蒙的。一个78岁的大科学家如此深情地回忆自己没有受过任何新式学堂教育的母亲,那情景让人感动。

“我母亲1896年出生在安徽合肥,她小的时候还裹过脚,到了民国的时候,才又把脚放开了,所以她的脚不是三寸金莲,但那是一双变形了的脚,我每一次看见她的脚,都觉得非常难过。她念过几年私塾。我认识的头3000个字是母亲教会的,那时候父亲在芝加哥大学留学,只有我跟母亲住在一起。我认识了许多与我母亲一样的旧式妇女,我很佩服,她们受到了中国传统礼教的影响,而对于这些礼教,有坚定的信念,这个信念今天讲起来,有人会认为是愚忠愚孝,可是假如你抛开这个价值观,这个所谓愚忠愚孝的力量是无穷大的。

“那么,到了比她年轻一辈的男人或者女人,我想这个坚强的意志,渐渐地没有了,这是因为整个世界都在向另一个方向走。所以你如果要问我,说我母亲除了养育我,除了教我3000个字,还给我留下了什么呢?我想,她留下的,是使我了解到有坚强意志的信念,是一种无比的力量。”

杨振宁在7岁的时候来到清华园,在这里一共住了8年。当时的附小叫成志小学,里面有两个“大头”,一个是杨振宁杨大头,一个是俞平伯的儿子俞大头。

杨振宁小时候,至少不是一个最守规矩的孩子。据他自己说,清华的每一棵树他都爬过。

中学是在绒线胡同上的,就是现在的北京市第31中。那个学校当时只有不到300个学生。这时候,当北大数学教授的父亲杨武之已经知道儿子学数学的能力很强。他当时如果教儿子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儿子一定学得很快,会使他十分高兴。可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在初一与初二之间的那个暑假,请雷海宗教授介绍一位历史系的学生教杨振宁学《孟子》。所以在中学时代杨振宁就可以背诵《孟子》全文。

杨武之喜欢围棋和京剧,但并不去培养儿子这些方面的兴趣,下棋可以让儿子17颗子,唱也只教他唱一些民国初年的歌曲如“上下数千年,一脉延”,“中国男儿,中国男儿……”等。

对于父亲书架上的许多英文和德文数学书籍,杨振宁常常翻看。因为外文基础不够,所以看不懂细节,每次去问,杨武之总是说:“慢慢来,不要着急。”

上课念书的时候,杨振宁喜欢东翻西看,一次看了艾迪顿写的《神秘的宇宙》,那里面讲的是20世纪到那个时候为止,所发现的一些新的物理学的一些现象与理论。他顿时被激发出了极大的兴趣,所以回家以后就跟父亲、母亲开玩笑,说将来要得诺贝尔奖金。

杨振宁在抗战胜利的1945年夏天离家赴美国求学。那天清早的细节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只身陪我自昆明西北角乘黄包车,到东南郊拓东路等候去巫家坝飞机场的公共汽车。离家的时候,四个弟妹都依依不舍,母亲却很镇定,没有流泪。”

“到了拓东路父亲讲了些勉励的`话,两人都还镇定。话别后我坐进很拥挤的公共汽车,起先还能从车窗往外看见父亲向我招手,几分钟后他即被拥挤的人群挤到远处去了。车中同去美国的同学很多,谈起话来,我的注意力即转移到飞行路线与气候变化等问题上去。等了一个多钟头,车始终没有发动。突然我旁边的一位美国人向我做手势,要我向窗外看,骤然间发现父亲原来还在那里等!他瘦削的身材,穿着长袍,额前头发已显斑白。看见他满面焦虑的样子,我忍了一早晨的热泪,一时崩发,不能自已。”

“1928年到1945年这17年时间,是父亲和我常在一起的年代,是我童年到成人的阶段。古人说父母对子女有‘养育’之恩,现在不讲这些了,但其哲理我认为是有永存的价值的。父亲介绍我接触了近代数学的精神,给了我不可磨灭的印象。”

40年以后杨振宁这样写道“我的物理学界同事们大多对数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也许因为受我父亲的影响,我较为欣赏数学。我欣赏数学家的价值观,我赞美数字的优美和力量;它有战术上的机巧与灵活,又有战略上的雄才远略。而且,奇迹的奇迹,它的一些美妙概念竟是支配物理世界的基本结构。”

无论如何,父亲与儿子的分别,是人生之中最顺理成章、最令人惆怅,最刻骨铭心的分别。

此一去,三叠阳关,唱到千千遍。23岁的杨振宁也许没有想到,他真的应验了12岁时的戏言,为中国人拿回了第一个诺贝尔奖。

1944年,杨振宁在西南联大念完六年书后,教了一年中学,教学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班上一个女学生,叫做杜致礼。那一年,杜致礼17岁,后来她成了杨振宁的太太。

杨振宁出国的时候,并没有跟杜致礼谈恋爱。但是对于她的美丽与大家闺秀的风范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年之后,杨振宁与杜致礼在普林斯顿惟一的一家中国餐馆中不期而遇,两人竟然都有了“过电”的感觉。他们后来认为,这恐怕就是前生的`姻缘吧。

这场姻缘不仅给了杨杜两人终生的幸福,还意外地让天各一方,似乎永世不得相见的岳父岳母有了晚年14个春秋的团聚。成为国共战争史上一首黄昏的恋歌。

1948年底,时任国民党徐州“剿总”副总司令的杜聿明以赴刑场的心情上战场,兵败被俘,两次以砖头猛击头部,自杀未遂。蒋介石得此消息,也不免心恸垂泪。但不料想,杜将军进了共产党的监狱,几年之间,便彻底“赤化”,于1957年被第一批特赦释放。蒋介石颜面尽失,雷霆震怒,不准许杜的夫人曹秀清和子女出入台湾。曹秀清带着婆母和5个儿女在台北生活十分窘迫。为了兑现当年蒋介石手谕的许诺,曹秀清曾找过宋美龄、张群等人反映自己的处境,然而均未结果。

1957年,曹秀清突然接到女儿杜致礼和女婿杨振宁的信。说:“您的‘老朋友’与我通信了,他非常关心您,惦念着你们母子的安全。”曹秀清幡然领悟到“老朋友”就是令她朝思暮想、魂牵梦绕的丈夫杜聿明。

曹秀清清楚,她只有取道美国才可能见到她的“老朋友”。于是她向台湾当局提出了要求去美国看望女儿的请求。但蒋介石却“关照”:“杜聿明的妻子儿女不得再离开台湾!”

1958年初的一天,宋美龄突然派车接曹秀清到士林官邱。见面时宋美龄握住她的手说:“杜夫人,恭喜你女婿获得了诺贝尔奖,你该去美国看看他呀!”曹秀清喜出望外。宋美龄接着说:“杜夫人,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台湾,让他协助蒋‘总统’反攻内地。”这时,蒋介石也走进屋内问:“孩子们怎样?你的身体可好?”

曹秀清沾了女婿的光,终于获准去美国探亲了,期限为半年,逾期不归,罚以巨款。为防不测,台湾不允许她带子女,还特意找了两个位置相当高的人作保。1959年,曹女士来到美国,再也没有返回台湾。

杜聿明获释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妻子能来内地与他团圆。然而曹秀清却一直心存疑虑,丈夫以败将之身,寄人篱下,能有什么好日子?她不相信按丈夫的性格,他会真心留在内地。因此她写信给丈夫,劝他不要强求自己。当她终于明白丈夫铁心扎根内地并非权宜之计时,她于1963年10月回到了北京,甘愿与丈夫一起过清贫的日子。临回国前,她听说内地物资比较匮乏,写信问丈夫需要什么?丈夫想知道能贮存食品的冰箱是什么样,于是杜夫人为其从美国带回了当年很奢侈的一件家用电器。血海硝烟中厮杀了大半生的杜聿明无论如何没有想到,他们家因政治原因导致的夫妻隔绝,竟因为物理的原因,因为一项诺贝尔奖而化解消融。

杨振宁是1922年10月1日生于安徽合肥(后来他的出生日期在1945年的出国护照上误写成了1922年9月22日)。他出生不满周岁,父亲杨武之考取公费留美生而出国了。4岁时,母亲开始教他认方块字,1年多的时间教了他3千个字。杨振宁在60岁时回忆说:"现在我所有认得的字加起来,估计不超过那个数目的2倍。"

1928年杨振宁6岁的时候,父亲从美国回来,一见面就问他念过书没有?他说念过了。念过什么书?念过《龙文鞭影》。叫他背,他就都背出来了。杨振宁回忆道:"父亲接着问我书上讲的是什么意思,我完全不能解释。不过,我记得他还是奖了我一支钢笔,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东西。"

杨振宁读小学时,数学和语文成绩都很好。中学还没有毕业,就考入了西南联大,那是在1938年,他才16岁。1942年,20岁的杨振宁大学毕业,旋即进入西南联大的研究院。两年后,他以优异成绩获得了硕士学位,并考上了公费留美生,于1945年赴美进芝加哥大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

1949年,杨振宁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做博士后,开始同李政道合作进行粒子物理的研究工作,其间遇到许多令人迷惑的现象和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们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最终推翻了宇称守恒律,使迷惑消失,问题解决。杨振宁在1957年诺贝尔演讲中这样说道:"那时候,物理学家发现他们所处的情况就好象一个人在一间黑屋子里摸索出路一样。他知道在某个方向上,必定有一个能使他脱离困境的门。然而究竟在哪个方向呢?"原来,那个方向就是宇称守恒定律不适用于弱相互作用。"

杨振宁对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除了同李政道一起发现宇称不守恒之外,杨振宁还率先与米尔斯()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与巴克斯特()创立了"杨-巴克斯方程"。美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赛格瑞()推崇杨振宁是"全世界几十年来可以算为全才的三个理论物理学家之一"。

杨振宁谨记父亲杨武之的遗训:"有生应记国恩隆"。他在1971年夏,是美国科学家中率先访华的。他说:"作为一名中国血统的美国科学家,我有责任帮助这两个与我休戚相关的国家建立起一座了解和友谊的桥梁。我也感觉到,在中国科技发展的道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

杨振宁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20多年来,他频繁穿梭往来于中美之间,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学术联系工作。他写过这样两句诗:"云水风雷变幻急,物竞天存争朝夕。"

杨振宁出生于1922年,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一般人的22岁都是大学刚毕业,但杨振宁此时是研究生毕业。翌年,杨振宁赴美国留学,博士毕业后转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这里和李政道两人共同进行研究。

1956年,两人联合发表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并在1957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研究甫一发表便获得诺奖,这在世界学术世上十分罕见,也足以体现杨振宁的这项研究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虽说杨李二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但杨振宁一生还有着很多其他的重要理论发表,比如杨-米尔斯方程。后者对于整个物理学的意义不亚于前者,甚至还要高于前者。

在1994年,杨振宁又荣获了鲍尔奖,这次是因为他的规范场理论。可以说,杨振宁是世界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他的理论对于普通人来说艰涩难懂,但在物理学界,他是一位开创性的人物,他的理论将引领着之后的科学家继续前进。

杨振宁的论文著作

论文:大约300篇发表于《物理评论》《物理评论通讯》等。

著作:

《论文选集与后记1945-1980》(英文),(佛里门公司,1983)

《杨振宁文集》(中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曙光集》(中文),(简体版,北京三联书店;繁体版,八方文化创作室,2008)

2018年5月,杨振宁及其夫人翁帆编著的科学随笔《晨曦集》出版发行。

此外,还有《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基本粒子发现简史》《读书教学四十年》《科学、教育和中国现代化》《科学的品格》《新世纪的科技》《20世纪的物理学》《对称与物理》等。

物理研究生怎么评价杨振宁论文

物理学科对于很多人而言是非常深奥的一个学科,那么如果要问理论物理学当中科学家杨振宁做出了哪些贡献呢?杨振宁在理论物理学家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其实大家仔细阅读一些文献之后可以发现。在量子力学完成建构之后。物理学家们利用对撞机,“撞”出了大量的粒子,他们最后利用量子力学和狭义相对论建构起了一套基石性理论:标准模型。而杨振宁在其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他一生当中一共13个开创性的理论,其中有好几项都值得拿诺贝尔奖。

很多人可能对于物理学科不太感兴趣,因为大家都觉得这门学科非常的深奥,学习起来也比较的吃力。所以大家看到物理科学家的时候,有一点不太了解他们所作出的贡献有多么的大。我能够在评论区看到有一些人拿着物理学家,他和其他的科学家进行对比。我看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是非常愤怒的,作为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对我们社会所创造的贡献是我们普通人不能相提并论的。

我们居然还在这里拿着科学家和科学家进行比较,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当我们拿着科学家和科学家进行比较的时候,就显得我们非常的没品位。我们冷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又对我们社会创造了什么价值呢?我们把科学家拿来进行比较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通过这件事情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的观点是存在偏见的,这就是因为我们自私。很多时候也因为我们的无知。希望通过这个新闻,能够让大家意识到每一位科学家都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都值得我们尊敬。

希望大家通过这个新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一定要让自己不断的去学习,不断的提升自己和自己进行比较才有意义,不要觉得我们疲惫与生活和工作之中学习就没有意义了。如果自己不去学习,迟早是要被这个不停发展的社会淘汰的。

杨振宁靠宇称不守恒拿了诺奖,当之无愧,但这只是他排第二的贡献。杨振宁排第一的贡献是Yang-Mills规范理论,这是整个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标准模型的两大部分电弱统一模型和量子色动力学(QCD)都是靠Yang-Mills规范理论建立起来的,其中电弱统一模型直接用了他提出的SU(2),量子色动力学在他的基础上扩展到了SU(3)。标准模型的建立已经成全了7次诺奖,今年Higgs是最后一次,收官。按理再给老杨一次也不为过。在活着的理论物理学家里,老杨的地位能进前五。能和他相提并论的只有,,,'Hooft,,,这几个人。别看霍金靠科普赚的名气多,物理学贡献上他和老杨之间至少隔着几十个诺贝尔奖得主,根本无法相提并论。举个足球的例子,如果霍金相当于贝克汉姆,老杨得是齐达内这种水准的。爱因斯坦相当于马拉多纳,费曼相当于巴乔。。。。关于这个事情,也许有着许多外人难以知道的细节。。。 1,杨振宁的个人品性如何,也许在坦荡直率,也许在报销国家的热情等方面,确实不如邓稼先,不如李政道。但是这些应该不影响杨的科学成就; 2,关于李杨的争端,从历史的角度,也许都会始终算成二人的,而且可能不会再区分谁的贡献更大之类的问题。。。 3,杨和翁的婚姻,这个就是私人生活的态度和选择了。。。凡是以此攻击杨的言论,个人鄙视之。。。 4,在百度看到一篇大肆表扬邓稼先,贬低杨的小白言论,居然被广泛。才明白大部分读者的状态和层次。。。内容转帖自百度

他对我国的人才引进、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对积极推动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做出贡献。在四个领域获得了10多个具有开创性的诺奖级科学成就。

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杨振宁先生?杨振宁先生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他是世界著名的人物。诺贝尔奖得主。这位老人放弃了美国国籍,回到了中国。这样的纯洁性值得称道。他有一颗真诚的中国心。有些人对杨先生的婚姻冷嘲热讽。甚至进行人身攻击。

这是很不道德的。他们的幸福婚姻是受婚姻法保护的。杨先生的父亲也是中国著名的老教授。他们杨家为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祝愿老先生长命百岁,身体健康! 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很盛行。亚洲人受到排斥和歧视。如果杨振宁不成为美国公民,他将失去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而如果他回去了,他也得不到应该有的基本资源。

新中国充满了浪费,存在着军事力量的威胁,所以只能集中一切资源打造拳头产品,即 "两弹一星"。而杨振宁那些高深的理论,对中国来说只能是 "屠龙术"。再加上杨先生身份的尴尬,这里就不需要细说了。杨振宁的岳父和岳母,他们的政治地位是比较特殊的。更重要的是,在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一个巨大的运动。海外华人感到震惊,杨、李等人也明显受到影响。

虽然杨振宁早年没有回国,但他和李政道、丁肇中一样,是海外爱国科学家的楷模。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周光召院士收到了莫言的一封信。莫伟访问了在欧美的中国人,并告诉周光召,大多数海外科学家都有自私的动机。只有杨振宁和李政道完全没有自私的动机。他们只是希望中国好。他们是值得信赖的朋友。对于世界来说,杨振宁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1994年,当杨振宁因其杨氏米尔斯理论而获奖时,颁奖词说,杨振宁的贡献可以与爱因斯坦和麦克斯韦相比。2000年,《自然》科学杂志评选出影响世界1000年的伟大物理学家。杨振宁是唯一在世的影响世界1000年的伟大物理学家。可以说,在当代,杨振宁是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没有之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