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与刘半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与刘半农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对“打”义历时发展的梳理,并结合比较1978年版《现代汉语词典》(第一版),2005年版(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打”字开头新增词条变化,分析了从1978年至今以“打”开头的词条发展的规律:一是在打的基本义“锤击”的基础上,通过 短语 固化成词;一是利用“打”义的泛化产生新词。 关键词:打 短语固化 词义泛化 一、关于“打”字 动词“打”是汉语中引申义最多、最复杂的一个词,也是最受学者们重视的一个词,远可溯至欧阳修,近可追至刘半农、符淮青、胡明扬、俞敏等老先生。他们都对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在关于“打”字的研究中,欧阳修在《归田录》卷二中有记载:“今世俗言语之讹,而举世君子小人皆同其谬者,唯‘打’字耳。其义本谓考击,故人相殴,以物相击,皆谓之打,而工造金银器,亦谓之打,可矣,盖有锤击之义也。至于造船车曰打船、打车,网鱼曰打鱼,汲水曰打水,役夫晌饭曰打饭,兵士给衣粮曰打衣粮,从者执伞曰打伞……语皆如此:触事皆谓之打。”[1] 刘半农先生曾撰《打雅》一文,罗列了101个“打”字义,称其为“意义含混的‘混蛋字’”。胡明扬先生《说“打”》一文把“打”的动词义分析为“捶击、攻战、挥动手臂、虚化的动词”四大类98义。符淮清先生《“打”义分析》一文归为29义,朱星《汉语词义简析》把“打”从多义词中划分出来,特称之为“泛义词”,俞敏《“打”雅》一文析为七大类32义。另外,“《现代汉语词典》(1978年版)收单字1万多个,单字义项在十个以上的有25个,其中24个字的义项在10~20个之间,而‘打’义项为24个,排名第一。”可见,“打”确实是一个多义动词之最,不但本身意义众多,学者们对其分析的结果也是众说纷纭。 二、“打”义的发展史。 “‘打’是后汉时期出现的一个新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广雅》,《释诂三》‘打,击也’。又《释言》:‘打,棓也’”。 胡明扬在《说“打”》中提到:“现存文献最早出现‘打’字的是东汉王延寿的《梦赋》:撞纵目,打三颅。”另外,胡明扬还 总结 到:“根据手头材料来看,‘打’的使用从东汉至初唐含义比较单纯,基本上只是‘捶击’的意思。唐以后,特别是在几代汉语白话着作中‘打’字的用法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远在宋代就已经成为一个无往而不用的常用动词,并且今天的各种用法已经基本具备。” 祝建军在《“打V”之“打”的语法化探析》中,从历时的角度运用大量的古文献例句,详细地总结了“打”义的发展史。结合祝建军的论述,笔者认为“打”义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词义单纯阶段 正如胡明扬所说,中古时期“打”的含义还比较单纯,基本上都是“捶击”义,或者是与“捶击”相关的意义。也正如祝建军所说,“(用手或器物)撞击(物体)是‘打’的基本义,也是‘打’有文献可查的原始义,那时‘打’的词义还比较实在,是一个动作动词,此动作是由具备活动能力的物或生命体(主要是人)来发出的。”(祝建军,2004) (二)词义引申阶段 中古后以及隋唐五代时期,“打”的组合能力增强,搭 配对 象范围扩大,随之词义有了一定的引申和变化,应用也就更趋灵活。像进行某种游戏、捕猎、收获、汲取等意义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但此时“打”的意义还比较具体,如果仔细分析,就可以找出由“锤击”义引申的脉络。 (三)词义抽象、泛化阶段 “打”的使用从唐代开始逐渐泛化、抽象化,至宋元时期,无论是在类型上还是在数量上,它的广义用法都极为普遍。如果仅根据组合和语境定立义项,很难把它们归纳为简明的几个义项。因为此时“打”的意义逐渐获得了语境中“制作,使……产生”的意味,有些因经常使用而愈来愈突出,逐渐成为一个新的义位。而此时的义位已与打的本义相去甚远。宋元以后,“打”义向着泛化的道路越走越远,最后甚至被人称为“动词前缀”,王力将“打”称之为“动词的记号”。 三、从《现汉》具体实例看“打”义发展 本文结合前人分析,梳理了“打”义的发展史,并将1978版和2005最新版《现汉》“打”字开头词语进行对照,着重分析新增的以“打”字开头的词条,以观察动词“打”字意义的历时发展特点及1978年以来以“打”字开头的词汇的发展规律。 (一)由《现代汉语词典》看“打”字开头的词汇的变化 笔者对1978年版和2005年新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进行了比较,发现2005版《现汉》中有49个词条是1978版中所没有的,所以笔者对这46个词(去掉“打开天窗说亮话”“打破沙锅问到底”“打肿脸充胖子”三个熟语)中的“打”义进行了分析,以探求近三十年来“打”义的发展。这46条词语统计 打白条 打板子 打表 打叉 打场子 打车 打冲锋 打憷 打的 打点滴 打斗 打嘟噜 打非 打工 打钩 打拐 打官腔 打光棍儿 打棍子 打鼾 打寒噤 打寒战 打寒颤 打黑 打呼噜 打卡 打假 打垮 打雷 打闹 打蔫儿 打扒 打拼 打平手 打情骂俏 打闪 打私 打探 打下手 打先锋 打压 打哑谜 打印机 打预防针 打照面儿 打折 (二)46个“打”词分类 1.“锤击”或与“捶击”直接相关 打板子 打棍子 打斗 打闹 打非 打黑 打拐 打扒 打私 打假 打垮 打压 根据“打”的后接成分又可以分为: (1)打+名词 打板子 打棍子 这两个词,“打”后面接的是“打”所用的工具。 (2)打+动词 打斗 打闹 打压 打垮 这四个词中,“打斗、打闹、打压”为并列式结构,“打垮”为动补式结构。 (3)在“打非、打黑、打拐、打扒、打私、打假”这一系列词中,“打”是“打击”义,“非、黑、拐、扒、私、假”分别指代制作出售非法出版物、黑社会性质的犯罪团伙、拐卖人口、盗窃财产、走私贩私、制造出售假冒伪劣商品。 2.与“捶击”义间接相关 (1)在拓印过程中捶击:填写或书写 打白条 打叉 打钩 打印机 (2)捶击使之损伤、破碎或死亡:雷电、海浪、 雨水 等自然力量袭击 打闪 打雷 (3)捶击使射出:注射 打点滴 打预防针 在这一类词条中,除了“打印机”中“打”和“印”是并列关系外,“印”为动词,其余的都是“打”+名词。根据后接名词的性质、用途可将这7个词具体分析 a.受事宾语 打白条 b.工具宾语 打预防针 c.方式宾语 打点滴 d.结果宾语 打叉 打钩 打雷 打闪 3.“打”义泛化、抽象 打冲锋 打憷 打呼噜 打嘟噜 打鼾 打寒噤 打寒战 打寒颤 打拼 打蔫儿 打探 打场子 打车 打的 打工 打光棍儿 打卡 打平手 打下手 打先锋 打哑谜 打照面儿 打折 在这一系列词条中,根据“打”的后接成分又可以分为: (1)打+名词 打呼噜 打嘟噜 打鼾 打寒噤 打寒战 打寒颤 打场子 打车 打的 打工 打光棍儿 打卡 打平手 打下手 打先锋 打哑谜 打照面儿 打折 此时“打”的意义已经泛化,几乎成为“万能词”,“打”的意义的确定必须靠它后面的宾语,因此,词典当中对“打”的每个义项的解释也只能更加概括。 (2)打+动词/形容词 打冲锋 打憷 打拼 打探 打蔫儿 “打”后加动词/形容词,可以将其泛化概括为两种: 发生义:打蔫儿(指“蔫儿”的状态发生) 泛指:打冲锋 打憷 打拼 打探 在这几个词中,“打”的意义几乎已经语法化了,整个词更强调的是“冲锋”“憷”“拼”“探”的意思。 根据上述统计,列表如下(n:名词;v:动词;a:形容词): “打”义 打+n/v/a 锤击或与捶击直接相关的 与“捶击”义间接相关的 “打”的泛化抽象 打+n 9 6 20 打+v 4 2 4 打+a 1 总计 13 8 25 在对“打”进行打+n、打+v、打+a的分类时,有一类词,就是上文所提过的:“打非 打黑 打拐 打扒 打私 打假”,这一系列词中,抛开词义,“打”后面跟着形容词或动词,但实际上这些“非、黑、拐、扒、私、假”指代的都是特定的违法行为,所以在这里都把其看作为“打”+n。 从上表可以发现:在这46个词中,因“打”的泛化义而产生的词有20个,占,近三十年来,“打”仍是朝着泛化、抽象的方向发展着;另外,在这46个词中,35个由“打+n”构成,占总数的76%,可以说,以“打”字开头的词的最活跃的是“打”+n的格式。 纵观这46个词条,“打”义的发展大致沿这两条路: 一是包含“打”字的短语固化成词,如“打非、打黑、打拐、打扒、打私、打假”。这些词在“打”的基本义“锤击”的基础上产生,由短语固化成词。 二是利用“打”义的泛化产生新词,如:上面所说的“打的”这个词语,为什么会选用“打”这个词而不选用别的词,原因有两个:①“打的”本源自粤方言“搭的士”,“打”与“搭”音近。②这也是由“打”义的泛化所决定的。“打”义的泛化与“打”在语音上的特点决定了打可以与“的士”结合,从而产生相应的意义。“打”的这个特点是打义如此活跃,如此变化多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2005版《现汉》“打”字词条中所记录的1978版《现汉》所没有的46个词条的分析,发现“打”义在近三十年基本上按照两条路线发展:一是在本义“锤击”的基础上,通过短语固化成词;一是利用“打”义的泛化产生新词的规律。把握了这两条,对千变万化的“打”字开头的词条就有了大致的把握。明确“打”义的发展趋势,对于有关“打”字的新词的规律新语的预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注 释: [1][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曹先擢.“打”字的语义分析——为庆贺《辞书研究》百期作[J]. 辞书研究,1996(6). 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文, 1995(6). 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二)[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3. 刘复.半农杂文[M].上海:上海书店印行,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六月. 曹先擢.“打”字的语义分析——为庆贺《辞书研究》百期作 [J].辞书研究,1996,(6). 俞敏.“打”雅[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 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张永言,汪维辉.关于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一点思考[J].中国语 文,1995,(6). 祝建军.“打V”之“打”的语法化探析[J].古汉语研究,2004, (3). [10]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11]陈望道.陈望道文集(第三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刘半农〈1891一1934〉男,汉族。原名寿彭,后改名复,初字半侬,时用瓣秾,后改字半农,以字行,号曲庵,笔名有寒星等,曾用过化名范奴冬女士。诗人、杂文家、语言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和我国现代民间文艺的拓荒者。 1891年5月27日,刘半农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内一个塾师家庭,四岁时从父识字。六岁入塾,1903年入翰墨林小学,接受新式教育。1907年,他以江阴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常州府中学堂。中学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读书之余,开始从事写作和翻译。毕业前一年时,因故退学,曾在家乡翰墨林小学短期任教。1911年夏,与同县女子朱惠结婚。辛亥革命后,到革命新军中担任文牍工作。后因不满军内混乱,回到江阴。 1912年春,刘半农到上海,以卖文为生。先在新剧团体开明社任文字编辑,亦参加演出,并编译了剧本《好事多磨》。接着,他又到一家小报馆从事编校工作。1913年,刘半农到中华书局任编译员。发表了大量的小说、剧本、杂文等。1916年,刘半农开始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和著译作品,他是第一个在《新青年》上发表新诗和随感录的人,有着民主主义色彩和启蒙的作用。1917年5月发表的《我的文字改良观》,从文字的界说谈起,就散文、韵文、文章形式多方面提出了改良意见,在文学理论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1917年秋,刘半农到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法科和理科的预科教授,讲授模范文和文法通论。与此同时,他开始写新诗,并创造性地将方言与民歌体引入诗歌创作。1917年底,与胡适、周作人等成立了北大文科国学门研究所小说科研究会,刘半农先后演讲了“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论中国之下等小说",要求创造平民派新小说。在刘半农的倡议下,1918年2月1日,《北大月刊》发布了《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数年内征集到歌谣好几千首,从1918年5月20日起至1919年5月22日止,《北大 月刊》上陆续刊载了征集民歌一百四十八首,由刘半农负责鉴订,其余歌谣,后来由《歌谣》周刊登了很大一部分,为推进文学革命的发展,刘半农与钱玄同曾于1918年用苦肉计的办法写了有名的“双簧信"。1919年7月,刘半农回江阴,采集了《江阴船歌》二十首。年底,出版《中国文法通论》。 1920年2月,刘半农到欧洲留学。先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1921年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在 国外,他研习实验语言学,致力到汉语声调研究。1924年,出版了《回声实验录》,科学地解决了回声是什么的问题。在巴黎期间,用了半年时间抄录巴黎国家图书馆所藏我国敦煌写本中有关历史、文学、民间文艺、语言等方面的资料寄回中国,供学界研究。1925年,刘半农以其著作《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略史》和自制的测音仪器参加考试,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并被推举为巴黎语言学会会员。《汉语字声实验录》被列为巴黎大学语言学院丛书之一,并获1925年康士坦丁·伏尔内语言学专奖。 1925年秋,刘半农回国,任北大国文系教授,讲授实验语言学,创办语音乐律实验室。刘半农是当时中国唯一从事语音乐律研究的专家。同年冬,刘半农回江阴,采集到短歌三、四十首,长歌二首。1926年4月,出版了诗集《瓦釜集》,收所写民歌体诗作二十二首,采录民歌十九首,6月, 出版诗集《扬鞭集》,收新诗九十八首。回国后,刘半农还翻译出版了《国外民歌译》第一集〈含各国民歌八十首〉、《茶花女》等作品,校点了《何典》、《西游补》等古典文学作品;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研究摄影艺术的著作《半农谈影》,1927年秋,刘半农被聘为中法大学中文系主任, 1928年6月,与人发起成立了北京文物临时维护委员会,1928年秋,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又任研究所民间文艺组主任。1928年冬,开始对中国俗曲作采访、收集、整理和编目的工作。1929年春,重返北大任教,兼北大研究所国学门委员会委员、《国学季刊》编委等职。 是年秋,兼辅仁大学教务长及高中部主任。1930年5月,兼任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10月,被选为北京大学评议会评议员。同年,翻译出版了法国保尔巴西著的《比较语音学概要》,与李家瑞合编了《宋元以来俗学谱》,校改刘北茂翻译的《印度寓言》等。从1931年8月起,为刘半农任北大研究教授,辞去校外职务。同年,审阅李家瑞编的《北京俗曲略》。1932年,北大成立研究院,改国学门为文史部,刘半农兼任主任。这年,校改了刘育厚译的《朝鲜民间故事》,与李家瑞合编了《中国俗曲总目稿》,发表语音学论文多篇。1934年,出版《半农杂文》第一集,收文四十五篇。 1934年夏,刘半农与白涤洲等人去西北考察方言,收集绥远民歌,不幸染病,于7月14病逝于北京。1935年出版遗著《半农杂文》第二集,收文四十九篇,1937年出版译著《苏莱曼东游记》〈与刘小惠合译〉。 刘半农一生,对中国现代文学和语言学,作出了富有个性的贡献。在新文学创作、民间文学、戏剧改革、古典文学校点与考证、实验语音学、文字改革、辞书建设、语法研究、乐律研究、文物考古、摄影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他的活动与贡献,已被载入现代文学和语言学的史册。 刘半农在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留下了前驱者的足迹。 一、现代民间文艺学的最初倡导者 1918年1月,刘半农曾作《通俗小说之积极教训与消极教训》的演讲。1月底的一天,刘半农对沈尹默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沈尹默表示赞同。第二天,刘半农将拟好的章程交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蔡元培批交文牍处,2月1日的《北大月刊》发布了刘半农草拟的《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引起强烈反响。“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从此开场了”。歌谣学运动的兴起,使全国许多报刊也注意起民歌来。随后,相继出现了顾颉刚、钟敬文、魏建功等早期民间文艺学者搜集和研究民间文艺的大批成果。1919年,刘半农亲自采集《江阴船歌》二十首。1925年,又到江阴采集到民歌数十首。1928年,刘半农任中央研究院语言研究所民间文艺组主任时,曾提出对歌谣俗曲、传说故事、谚语谜语、切口语、叫卖声的研究计划。以后,又率领李家瑞等人收集整理俗曲,于1932年出版了《中国俗曲总目稿》,收录了十一省区的六千多种俗曲曲目。刘半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最早倡导民间文艺,亲自搜集民间歌谣的学者之一,“既崇活语,首集歌谣,中国近代采录民众文艺之风,自先生开之"〈魏建功语〉。现代中国民间文艺学的兴起与蓬勃发展,是与刘半农这位早期倡导者分不开的。他在引导人们把眼睛往下看,从沃土中去发现璞玉方面作出的贡献是不能低估的。 二、肯定民间文艺的价值,注重吸收民间文艺的营养,是新文化运动中最先民歌格调进入新诗的作家。 在1918年所作的《中国之下等小说》的演讲中,刘半农即肯定了鼓词、宝卷、唱本等民间文艺、通俗文艺的价值,要求描写民众生活、吸取民间文艺和通俗文艺的营养,创造平民文艺。在27年发表的《国外民歌译》自序中,刘半农说他之所以喜爱民歌,是因为他“爱阔大,不爱纤细,爱朴实,不爱雕琢,爱爽快,不受腻滞,爱隽趣的风神,不爱笨头笨脑的死做"的气质所决定的。他认为歌谣是最纯洁的文学,是自然的天簌,是被庙堂士大夫污染最少的文学,又认为:“歌谣之构成,是信口凑合的,不是精心结构的"。这样,民歌便于自由抒发情感。而这“正是文学上最重要的一个要素"。这些理解,在当时是相当进步、也相当深入的。刘半农除撰写文章赞美民间歌谣外,还亲自搜集民歌,又不断利用方言和民歌体来创作新诗。1919年,他尝试着用江阴方言写“拟儿歌",1920年,他又以江阴方言和“四句头山歌"的声调写“拟民歌",1924年,以北京方言写“拟拟曲”。在1925年出版的《瓦釜集》中,收入了作者创作的民本诗作二十二首和收集的民歌十九首。刘半农非常尊重和喜爱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形式,充分肯定了民歌中存在自生命力和可以利用的东西,想以此来发展新诗,在《瓦釜》序言中说:“集名叫做《瓦釜》,是因为我觉得中国的‘黄钟’,实在太多了......,因此我现在做这傻事:要试验一下,能不能尽我的力,把数千年来受尽侮辱和蔑视,打在地狱底里而没有呻吟的机会的瓦釜的声音,表现出一部分来。"刘半农的新诗和拟民歌、拟儿歌等,不只是在语言上更通俗更近口语化,在形式和风俗上,也更多地吸取了民间口头文学和群众创作的乳汁,作为他自己作品的血肉和生命了。刘半农是一个熟悉民间文艺的作家,他做诗所采用的方言和民歌、儿歌等,是幼年在母亲怀里就学会了的,从小受到民间文艺的熏陶。《瓦釜集》中的诗篇,不论艺术成就如何,至少替有心学习民间文艺和俗文学的人们,提供了一些宝贵的借鉴。并且,他将中国民歌引入诗坛,其意义本身绝不止于民间文艺和民俗学范围。“民歌格调而为诗人采取者,清季黄遵宪以后第一人也”〈魏建功语〉。“你是在中国文学上用方言俚调作诗歌的第冉人,同时也是第一个成功者。你在 阴方言与‘四句头山歌调’两重限制之下,而能很自如的写一些使人心动的情歌,使人苦笑的滑稽歌,使人不忍卒读的女工歌,使人潇然神往的车夜水歌,你的颇大的文艺天才,使我不得不承认是一个诗人"〈渠门语〉。 三、收集整理俗曲,与人合作编成《中国俗曲总目稿》。 刘半农所指的俗曲,是指带有乐曲的民间文艺作品。他在《中国俗曲总目稿》序中说:“歌谣与俗曲的分别,在于有没有附带乐曲。不附乐曲的如‘张打铁,李打铁",就叫做歌谣,附乐曲的如‘五更调’,就叫做俗曲。所以俗曲的范围是很广的:从简单的三句五句的小曲起,到长篇整本,连说带唱的大鼓书,以至于许多人合同始演的蹦蹦戏,中间有不少的种类和等级",1925年,刘半农从法国回到北京,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孔德学校发现了一大堆东王府曲本。后来,他率领李家瑞等人收集全国俗曲,着手编一本《中国俗曲总目》。后觉得所收集的俗曲只是中国全体俗曲的一部分,为便于将来增补或重编,于1932年将收集的六千多种俗曲编为《中国俗曲总目稿》〈与李家瑞等合编〉。《总目稿》含河北、江苏、广东、四川凡十一省的俗曲目,每曲抄录开首二行,以见内容之一斑。《中国俗曲总目稿》是一部民间文艺工具书,所收民间文艺作品规模,是前所未有的。 除此,刘半农还从事外国民歌的翻译,所译《国外民歌译》第一集,使中国人民对世界民谣有一个比较性的认识,对于民间文艺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弟弟刘天华,拉二胡的

1895年,李家瑞出生在云南剑川县,这是一个白族之乡,民族民间文艺非常发达。1910年,李家瑞考入剑川小学读书。1916年升入到大理第二中学继续学习,次年,他考取了昆明成德中学,以后,又转入昆明二部师范学习,以优异的成绩争取 了当时为数极少的公费待遇。1920年夏,李家瑞从温暖二部师范毕业后,为自谋生计,去嵩明高等小学读了半年书,尔后又回到昆明参加高考,被南京东南大学所录取。入学后,他因不满该校的文科教学,决定再次报考,以入他校。1922年秋,二十七岁的李家瑞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在这个“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他耳目目染,接受到不少新鲜的知识和思想。不久,北大的《歌谣》周刊创刊问世了,这张“小小的报纸”唤起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顾,同时,也使他慢慢懂得了流传在民间的文艺和风格,也有那么高深的学问可作。两年以后,李家瑞升入高校中国文学系攻读。随着专业知识的增长,他对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兴趣也逐步加强。1925年秋,刘半农从法国留学归来后,担任了李家瑞的老师。从此,李家瑞就在这位著名的民间文艺学先驱者的指导下,刻苦学习,博览群书,为日后从事民间文艺学和民俗学的研究,做着系统的准备工作。1928年秋,李家瑞以优异的成绩从北京大学毕业后,经刘半农先生介绍,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做了练习助理员,后又转为正式助理员。并在刘半农先生的指导下,专刊从事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资料搜整和研究工作。1929年,李家瑞在协同刘半农编写学术专著的同时,发表了《中国傀儡戏考略》等研究论文。1930年2月,李家瑞与刘半农合作《宋元以来俗家谱》一书,由历史语言研究所作为专刊印行于世。此后,他又积极帮助刘半农搜整《中国俗曲总目稿》〈1931年5月刊行〉,为此书的编校和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劳动,同时,也使自己在实际的锻炼中走向成熟。1931年秋开始,李家瑞将其主要精力投入到了对北京俗曲的搜索中,他把自己多年来积累的大量材料汇集起来,进行系统地分类和研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写出了专著《北京俗曲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印行〉,该书于1933年出版后,得到了当时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同一时期,他还写了《乾隆以来北京儿歌嬗变举例》等与民间文艺有关的重要论文,1934年,李家瑞又遵循刘半农先生生前的嘱咐,将学术探寻的注意力,转回到两年前就已开始的另一个课题上,即从浩如烟海的古代史书、方志、笔记、民间俗曲等书籍中,去查寻有关涉笔到北平风俗民情的材料,并将它们系统地抄整和编排出来。1935年,李家瑞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撰写和发展了《打花鼓》、《说大鼓书的起源》、《劈破玉》等专题文章,并开始进行元明两代戏曲里的方言俗语的研究。1936年,是李家瑞学术撰述生涯中最为高产的时期。在这一年中,他除继续积极抄录和整理北平地区的风俗材料外,还撰写和发表了《唱本词》、《说弹词》、《两处码头调之比较》、《关于妓家供种的传说》、《谈嫁娶喜歌》等近二十篇研究民间文艺和民间风俗的文章。1937年5月,李家瑞推出了自己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北平风俗类征》上、下册〈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他继《北平俗曲略》一书之后,奉献给当时学术界的又一部重要著作。与此同时,他还发表了《说新编弹词考证》、《十杯酒》等论文。“七、七芦沟桥事变发生后,李家瑞为避寇乱,携眷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辗转迁徙由北平至上海,尔后又由上海至南京,淞沪战事后,他亲眼目睹到了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仓惶溃逃,国土破碎,百姓落难的种种劣迹,从而失去了对国民党的信任和希望。回到剑川后不久,李家瑞接到历史语言研究所的电邀(1938年初该所亦迁至昆明),立即赶回该所继续从事于1935年就开始的元明两代戏曲里的方言俗语的研究。与此同时,他还曾打算编撰一部《北曲方言俗证》并对《北平俗曲略》一书作一些修补。但无奈一些原有的主要资料,已在避难中散失,许多工作都得从头做起。加之当时昆明又常遭日寇飞机轰炸,几个藏书较多的图书馆都无法正常开馆,这样就大大减慢了李家瑞学术研究的进程。1940年,亚当李家瑞开始全力投入撰述时,又不幸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不得不离所回乡休养,以致使《北曲方言议证》成了未能完成的书稿,《北平俗曲略》也未能修订再版,这对中国现代的民间文艺学研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损失。1941年,李家瑞的病势稍有好转,即应大理中学之聘,担任了该校高中部的国文教师。他一面授课,一面进行学术研究。但由于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条件所限,李家瑞不得不中断自己所喜爱的民间文艺研究,转而从事对云南地方的民族文物和考古的探索。他曾多次深入剑川县石钟山窟等古文化遗址,进行实地考查,并在自己经济较为拮据的情况下,花钱请相馆的师傅去古文化遗址拍摄昭片,采集到了许多珍贵的文物资料。1943年秋,李家瑞离开大理中学,到丽江中学任教。在此之后的六年多时间里,他一直工作在中学教育战线上,并继续从事一些学术活动,曾利用假期去滇西地区作考古调查,并撰写了《滇西白族火葬墓初探》等一些研究云南地方的民族古迹和风俗的文章,1949年12月,李宁瑞在自己的家多,迎来了三南省的解放。1950年春,他受云南省文教厅的委派,到鹤庆中学高中部任教,不久,又调至云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工作。在此之后,他曾先后担任过云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省博物馆副馆长兼研究员、省史学会理事、云南省第三届人大代表,省政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等职。同时,兼为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和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的会员。1951年至1953年,李家端除随中央和地方的文物机构,多次赴剑川县石钟山石窟作科学工作考查外,还织极参加了云南省博物馆的筹建工作。1955年,李家瑞参与了云南少数民族历史文物展览会的组织和领导工作,又多次带领考古工作人员赴晋宁、剑川等县的古文化遗址调查,发掘出不少重要的文物。与此同时,他还积极从事云南的民族历史和文物古迹的研究工作,先后发表了《剑川县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发掘情况及我的一些看法》、《古代云南用贝币的大概情况》、《用文物补正南诏及大理国的纪年》等近二十篇论文,并与周泳先等同志合作,编著了《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物调查资料》〈云南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一书。六十年代初,李家瑞在担任云南省博物馆领导工作的同时,还参与组织云南地区文献史料讲座等学术教学活动,并亲自讲授了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有关文献,为促进云南的民族文化研究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十年内乱期间,李家瑞虽已年近古稀,但仍不能免于其难。在“史无前例的冲击下,他被迫放下了手中的学术研究,以后又被“疏散回乡,生活上遇到了诸多困难,精神上也颇受压抑,因而成病,加之他年老体衰,所以未能等到“严冬散尽,就于1975年11月在云南逝世,享年八十岁。在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李家瑞是一位颇有影响的研究家。他较早地闯入了民间说唱文艺的园地,为系统搜集、整理和研究流传于北京地区的民间曲艺和民俗材料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北平俗曲略》,是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和研究多类民间曲艺的专著。在这部重要的学术著作中,对说唱鼓书、大鼓书、竹板书、快书;蹦蹦戏,傀儡戏,济南调、湖广调、福建调、马头调、四川歌;打花鼓、跑旱船,儿歌、秧歌、夯歌等六十二种民间说唱文艺,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一方面,他从“微观”的角度出发,一一介绍了各类民间说唱的特点,并对其渊源和流变作了必要的考证,同时还修正了一些为前人所弄错了的问题〈如指出别人在大鼓书研究中的某些错误等等〉。另一方面,他又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对“北平俗曲的“来源、“材料、“分类、“特点”、“唱者和“歌唱地方等问题,作出了初步的探索。他指出:北平俗曲“中间保存了许多史料,研究者们“可以由此看一点人民对于各种事件的见解和态度。由于李家瑞的这部《北平俗曲略》材料丰富,涉面甚宽〈其研究对象虽是在“北平唱过的俗曲,但所涉及的民间曲艺种类却广及大半个中国〉,加之有介绍,有考订,有实例,所以它作为一部带有某些工县书性质的学术著作问世后,不仅为人们提供了许多民间说唱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材料,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中国民间说唱艺术研究的发展和深入。也正因为如此,刘半农先生才称《北平俗曲略》“是中国人研究民间文艺以来,第一部比较有系统的叙述。1937年出版的《北平风俗类征》〈上、下两册〉,是李家瑞继《北平俗曲略》之后又部颇有影响的著作,同时,也是中国现代第一部较为详细而系统地搜集北平民间风俗的类书。在这部言近四十万字的资料辑本中,李家瑞不仅收录了许多珍贵的民俗材料〈其中包括一些主要的民间文艺材料〉,而且把它们分成了“岁时、“婚丧、“饮食……、等十三个类别〈每一类别下面又分若干小类〉”并按各类材料的时间顺序将其编排了起来,李家瑞所做的这项工作。不但为搜整和保存古代书籍中关于北平地区的民俗记载,帮助人们广泛了解北京地区传统的生活习俗,进而深入进行民俗学和民间文艺学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详实、可靠的直接或间接材料,而且,也为后人进一步搜集和整理民俗材料,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因此,这部书于1937年出版以后,颇受民俗、民间文艺学界的重视和欢迎,直到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还应读者的要求,将这部书原版付印出版,足见它在中国民俗、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价值和影响。

刘半农(1891-1934),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原名寿彭,改名复,字半侬,后改半农,晚号曲庵,后以字行,笔名有寒星、范奴冬等,1891年05月27日(农历4月20日)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城内西横街,祖籍湖南省南沙市。他4岁从父识字,6岁入塾。光绪三十年(1904年)入江阴翰墨林小学,三十三年入常州府中学。宣统三年(1911年)初,回翰墨林小学任教。辛亥革命爆发,刘半农北走靖江,以书牍翻译之事佐戎幕。民国元年(1912年)2月,因不满军队内部的混乱,旋回乡参加演文明戏,筹款支援革命。3月,和弟弟刘天华同往上海,先后任开明剧社编辑,《中华新报》特约编译员,中华书局编译员,发表了《玉簪花》、《髯侠复仇记》等小说。民国6年,他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在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上发表了《我之文学改良观》、《诗与小说精神上之革新》两文,阐述对改革散文、韵文、诗歌、小说、戏曲等方面的意见,主张以白话文为正宗,吸收文言的优点,不用不通之文字,破坏旧韵,重造新韵,增多诗体,注意分段,采用标点等,尤其强调“将古人作文之死格式推翻”。是年夏,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国立北京大学预科国文教员。民国7年,他与钱玄同一起在《新青年》上“合演双簧”,钱化名王敬轩写信给《新青年》,提出种种理由反对白话文,刘写文从正面逐条驳斥,为当时新旧文学争论的著名事件。刘还创造了“她”、“它”字用法,受到鲁迅称赞。他在北大教授应用文时,反对八股程式,重视实用,发表了《应用文教授》,著有《中国文法通论》及《学徒苦》、《卖萝卜人》、《叫我如何不想她》等白话诗。他的无韵诗语言明快,思想进步,广为流传。还征集到几千首歌谣,整理发表140余首,开创了研究民间文艺的先河。民国8年4月,刘半农被推选为国语统一筹备会会员,起草《国语统一进行方法案》,提出改国文为国语及编纂辞典等主张。民国9年5月,被推为国语辞典委员会委员。不久,经北京政府教育部派遣出国留学。初至英国,入伦敦大学,次年转入法国巴黎大学,主攻实验语言学。民国12年,撰写《守温三十六字母排列法之研究》和《实验 四母之结果》两文。次年出版《四声实验录》,除介绍有关语言知识和实验方法外,对四声的本质做了探讨。民国14年,写了法文《汉语字声实验录》、《国语运动略史》博士试论文;并发明“刘氏音鼓甲种”与“声调推断尺”(即刘氏尺)等测算语言乐律的仪器,获得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被巴黎语言学会推为会员。同年夏,又获法兰西研究院伏尔内语言学专奖。是年秋回国,任北大中国文学系教授及研究所国学门导师,致力于语言学研究。民国15年,所译《茶花女》剧本出版。翌年,奉系军阀控制北京政府,刘半农为表示对教育部长刘哲的不满,辞去国立各校讲席。次年,国民党南京政府任命刘为特约著述员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约研究员。民国18年,复任北大国文系教授,兼任辅仁大学教务长。次年5月,又兼北平大学女子学院院长。在此期间,他先后调查方言二三百种,编成《调查中国方言音标总表》一册,出版《宋元以来俗字谱》一书。民国20年夏,任北大文学院研究教授,主管研究院文史部事,从事语音乐研究和大辞典编纂工作,陆续发表《释吃》、《释来去》诸文。“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撰写《反日救国的一条正路》等文章,坚决主张抗日。民国22年,编成《中小词典》,并附有他创造的“点直曲检字法”。是年4月,他不顾白色恐怖,与钱 玄同等12人联名发出为李大钊烈士举行公葬的募款书,并书写墓志和墓碑。同年暑期,他走访河南、上海,亲测古乐器音律,并在巩县石窟市及洛阳龙门发现北朝和唐代的乐舞造象。次年,发表《西汉时代的日晷》等文章。同年暑假,带领白涤洲等4人沿平绥线去调查西北地区方言,染回归热,医治无效,于7月14日在北平逝世。蔡元培为之撰写碑铭。刘曾自编《半农杂文》集,他的主要作品大部分收集在里面。刘北茂(1908-1981),字寿元,著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1908年生于张家港市南沙镇(原属江阴)。在其兄长刘半农和刘天华的指点和熏陶之下,他自幼酷爱音乐,学生时代便已掌握了多种中外乐器的演奏技巧,对二胡、琵琶、笛子等民族乐器尤为擅长。在两位兄长的全力资助下,1927年,刘北茂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燕京大学。尔后,他曾先后在暨南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从事英语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北京沦陷,日伪以重金相聘,刘北茂断然拒绝,表现了华夏子孙伟大的民族气节。后来,为继承和发扬先兄刘天华“改进国乐”的遗愿,他于1942年毅然放弃英语副教授的职衔,到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任教,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音乐教学和演奏工作之中。由于自幼就在这方面有着颇为厚实的基础,加上又潜心地作了矢志不渝的刻苦努力,他终于在音乐领域里取得了极为出色的成绩。解放以后,刘北茂出任中央音乐学院教授。1955年到1957年,他临时任教于中国盲人训练班,培养出了甘柏林等一批著名的盲人二胡演奏家。1958年,他借调到安徽省艺术学院、安徽师范大学任教,并任安徽省第三届政协委员、文联委员以及音乐协会理事等职,为培养音乐新人,发展我国的民族音乐事业,作出了他所能作出的最大贡献。跟他的两位兄长一样,对生他养他的香山大地,刘北茂也“情眷眷而怀归”,曾数度返回故里,去田塍间采风,为乡亲们演奏,跟故乡人民一直保持着深深的血肉之情。到了晚年,刘北茂不幸双腿瘫痪,但他仍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音乐创作。他一生写下了百余首二胡曲,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汉江潮》、《前进操》、《漂泊者之歌》、《乘风破浪》、《小花鼓》、《太阳照耀着祖国边疆》、《欢乐舞曲》、《独弦曲》、《欢送》、《千里淮北赛江南》、《缅怀》、《迎朝晖》、《流芳曲》、《哀思》等。后来,《哀思》一曲又在他的指导下由其子刘育熙改编为小提琴独奏曲,曾在纪念周总理等老一辈革命家音乐作品比赛中荣获国家创作和演出一等奖。1981年,刘北茂不幸与世长辞。次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北京二胡研究会、北京乐器学会等单位,为纪念刘北茂逝世一周年,联合举办了“刘北茂作品广播音乐会”,介绍了他创作的15首二胡独奏曲和4首民乐合奏曲,以表示对他的深深的怀念。刘天华(1895-1932),字寿椿,江苏省江阴县城内西横街人,民族器乐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杰出的民族音乐家。1895年02月04日出生。父刘宝珊是个寒士。系刘半农之弟,刘北茂之兄。幼时就读于翰墨林小学,酷爱音乐。家近涌塔庵、孔庙,每逢僧家佛事或春秋丁祭,好静听钟鼓、管弦之声,乐而忘返、清宣统元年(1909),考取常州府中学堂,参加校内军乐队,吹小号、军笛。宣统三年,武昌起义,学堂停办,辍学回家。时江阴光复,他参加维持地方治安的青年团,掌军号。民国元年(1912)随刘半农去上海,进开明剧社乐队工作,业余加入万国音乐队学习,掌握多种西洋管弦乐器演奏艺术,并萌生改进国乐的想法。2年剧社解散,失业回澄。先后在华士澄华小学和城区澄西小学任音乐教员。曾以顾山丝竹高手周少梅为师,学习二胡、琵琶演奏技艺。4年春,父丧,又失业,贫病交迫,每日拉二胡,抒发内心的忧愤,形成《病中吟》初稿。4年秋,受聘常州母校担任音乐教员,后利用暑假外出寻师学艺和采风,向崇明派琵琶演奏家沈肇洲学瀛洲古调,去河南开封学古琴。10年暑假返回江阴,约音乐爱好者组织国乐研究会,切磋江南丝竹和吹打乐。并邀周少梅、黄致君、澈尘和尚等国乐名家数十人公开演奏,极一时之盛。11年去北京,先后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和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执教。为沟通中西乐理,丰富演奏艺术,发扬祖国民族音乐的特长,于17年创办国乐改进社,主编《音乐杂志》。以二胡为中心,开展演奏、创作、教学研究活动。广泛搜集民间乐曲,京昆小曲,请街头杂耍艺人到院中一起吹奏,记下曲调,谱作新声,改进民族器乐二胡、琵琶。借鉴欧洲小提琴的教学方法,创作一批二胡和琵琶练习曲,使二胡、琵琶的教学规范化、科学化。并对我国传统的工尺谱作了比较科学的改进。18年,曾为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嫦娥奔月》、《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记录唱腔曲谱,翻成五线谱,写出《梅兰芳歌曲谱》,开创京剧唱腔固定成谱的先河。19年12月,刘天华在北京饭店大厅举行音乐会,把中国民族音乐介绍给中外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演奏代表作二胡曲《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和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每当一曲终了,全场掌声雷动。21年5月31日,去北京天桥听写锣鼓经,不幸染上猩红热,治疗无效,于06月08日去世。怀念刘半农

与刘春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写有关古诗词的论文引用古诗词不用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论文引用的参考文献指的是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文献信息资源包括:图书、连续出版物(期刊、报纸等)、小册子以及学位论文、专利、标准、会议录、政府出版物等。

国家标准《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GB3469-83)根据实用标准,将文献分成26个类型,即:专著、报纸、期刊、会议录、汇编、学位论文、科技报告、技术标准、专利文献、产品样本、中译本、手稿、参考工具、检索工具、档案、图表、古籍、乐谱、缩微胶卷、缩微平片、录音带、唱片、录相带、电影片、幻灯片、其他(盲文等)。

扩展资料

参考文献类型的字母标注如下:

1、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2、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3、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信息资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当时只道是寻常安意如写的关于纳兰容若的词的赏析

是 刘眘虚吧!《阙题》盛唐 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闻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阙题:“阙”通缺,即缺题。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道由白云尽:指山路在白云尽处,也即在尘境之外。道:道路。由:因为。春:春意,即诗中所说的花柳。闲门:指门前清净,环境清幽,俗客不至的门。深柳:即茂密的柳树。幽映:指“深柳”在阳光映照下的浓荫。每:每当。译文:山路被白云隔断在尘境之外,春光宛若清清溪流源远流长。不时有落花随溪水飘流而至,远远地就可闻到水中的芳香。闲静的荆门面对蜿蜒的山路,柳荫深处蕴藏着读书的斋堂。每当太阳光穿过柳荫的幽境,清幽的光辉便洒满我的衣裳。赏析:这首诗句句写景,画意诗情,佳句盈篇,可推为刘眘虚的代表作。诗描写深山中一座别墅及其幽美环境。一开头就写进入深山的情景。“道由白云尽”,是说通向别墅的路是从白云尽处开始的,可见这里地势相当高峻。这样开头,便已藏过前面爬山一大段文字,省掉了许多拖沓。同时,它暗示诗人已是走在通向别墅的路上,离别墅并不太远了。“春与青溪长”,伴随山路有一道曲折的溪水,其时正当春暖花开,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同其悠长。为什么春色也会“悠长”呢?因为沿着青溪一路走,一路上都看到繁花盛草,真是无尽春色源源而来。青溪行不尽,春色也就看不尽,似乎春色也是悠长的了。三、四两句紧接上文,细写青溪和春色,透露了诗人自己的喜悦之情。“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这二句,要特别注意“随”字。它赋予落花以人的动作,又暗示诗人也正在行动之中,从中可以体味出诗人遥想青溪上游花在春光中静静绽放的景象。此时,水面上漂浮着花瓣,流水也散发出香气。芬芳的落花随着流水远远而来,又随着流水远远而去,诗人完全被青溪春色吸引住了。他悠然自适,丝毫没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伤情调。他沿着青溪远远地走了一段路,还是不时地看到落花飘洒在青溪中,于是不期而然地感觉到流水也是香的了。总括上面四句:开头是用粗略的笔墨写出山路和溪流,往下就用细笔来特写青溪,仿佛是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读者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水香。一路行走,一路观赏,别墅终于出现在眼前。抬头一看,“闲门向山路”。这里是没有多少人来打扰的,所以门也成了“闲门”。主人分明爱好观山,所以门又向山路而设。进门一看,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长条飘拂,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原来这位主人是在山中专心致志研究学问的。写到这里,诗人从登山到进门的一路经历,都曲曲折折地描述下来了。但他不过把几件景物摄进镜头,并没有叙述经过,仅仅给你以几种不同的变化着的形象。结末两句,诗人仍然只就别墅的光景来描写。“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这里的“每”作“虽然”讲。因为山深林密,所以虽然在白天里,也有一片清幽的光亮散落在衣裳上面。那环境的安谧,气候的舒适,真是专志读书的最好地方了。诗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思索余地,更增加了诗的韵味。全诗都用景语织成,没有一句直接抒情,然而情韵盈然,意境幽美。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删稿)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而且又藏有人物,人物的行动、神态、感情、心理活动乃至身份、地位等等,给读者带来了直觉的美感和形象之外的趣味。因而这首诗余韵萦绕,有一种异乎寻常的艺术魅力。

与刘频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如果是对诗词的名词解释,只能是注释如果你引用了另外作者对诗词的解释或者心得体会,算是参考文献。但要有文献的名称,出版社或者卷、期等信息。

古诗词可以不用古文传记要备注

参考文献可以是一首诗。如果你引用了另外作者对诗词的解释或者心得体会,算是参考文献。但要有文献的名称,出版社或者卷、期等信息。

如果是对诗词的名词解释,只能是注释。引用的诗歌用脚注或者交叉引用在论文中标注,这样在查重时算参考文献。

如何引用诗词作为参考文献

在论文中引用整首诗,如果是另外开始一段,就可以与正文字体一样的,如果是在正文的中间,则用仿宋字体。 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

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一是概括文章的内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1)把握论文的要素,以写事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事,写人为主的应明确写什么样的人。(2)把握关键性语句,揣摩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事。(3)分析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理清文章脉络,然后概括。二是弄清论文和文学作品的结构特点及表现形式。掌握以下划分段落的方式:

与刘启茂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前都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计划的、比较正规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应当如何写毕业论文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环艺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于金阳.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国际公关,2020(05):164-165.

[2]李一鸣,李岩斌.环艺设计“空间”的感知与界定[J].戏剧之家,2020(03):212.

[3]陈祉音.浅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研究[J].福建茶叶,2020,42(01):71-72.

[4]肖昶.高校环艺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比分析[J].福建茶叶,2020,42(01):87.

[5]肖昶.建筑设计中的环艺设计理念的开发创新[J].居舍,2020(03):111+123.

[6]张海兰.论数字绘画艺术对环艺手绘效果图教学的影响[J].建材与装饰,2020(01):202-203.

[7]周帆扬.三维虚拟VR技术在环艺设计中应用探析[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6):52-54.

[8]张悦.经济转型视角下环境艺术设计的新思路[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97.

[9]李爽.环艺设计中实用与审美的结合研究[J].居舍,2019(32):110.

[10]毛悦.探讨室内设计的文化环艺理念[J].居舍,2019(31):107.

[11]王生权.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5):85-86.

[12]韩晓明.“工匠精神”融入高职环艺专业毕业设计教学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9(19):138-139.

[13]王菲,王桂锋.基于环艺专业不同方向的工程图学与AutoCAD教学融合设计探究[J].科技视界,2019(27):188-190.

[14]唐丹.设计学 环艺效果图《k歌沐足豪华包间》[J].中国民族博览,2019(07):13.

[15]崔晨馨.《老街区改造设计》环艺[J].大众文艺,2019(13):267.

[16]刘颖.建筑空间思维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20):96.

[17]李爽.虚拟现实技术在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应用[J].地产,2019(13):62.

[18]王生权.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5(03):76-77.

[19]刘佳男.环艺室内设计中的材料美探究[J].建材与装饰,2019(17):81-82.

[20].我校艺术学院学生优秀作品选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03):2.

[21].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艺术学部[J].装饰,2019(06):146.

[22]周帆扬.非线性设计在环艺中的应用创造[J].艺术科技,2019,32(06):234+253.

[23]李茂泉.浅析生肖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9,32(06):41-42.

[24]彭云群.《工业风餐厅设计效果图》环艺[J].大众文艺,2019(10):7.

[25]孙欣怡.钢笔速写在环境艺术设计手绘中的重要性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9):84-85.

[26]黄友慧,陈雪.四川省高职院校环艺专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2):171-172.

[27]王瑾文.试论当代美学在室内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河南建材,2019(02):262+265.

[28]王默.简析环艺设计中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J].艺术科技,2019,32(03):211.

[29]范丽慧.环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国际公关,2019(03):138.

[30]黄鹏.基于虚拟现实的环艺建模设计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9,27(05):44-47.

[31]程龙.环艺室内设计的现代化发展要求[J].建材与装饰,2019(07):107-108.

[32]高俊晓.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居舍,2019(02):85+189.

[33]朱雯慧.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探讨[J].艺术科技,2019,32(01):222.

[34]金林彩,张志辉.区域文化基础上的高校环艺课程体系研究[J].农家参谋,2019(02):161.

[35]周丽霞.手工印染饰品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染整技术,2018,40(12):72-73.

[36]刘闰双.从《红楼梦》看家庭环艺设计对学生诗情的涵养功能[J].中国校外教育,2018(33):22-23.

[37]梅文兵.“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环艺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9):138-139+142.

[38]王怀忠,唐姣.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平台搭建探究[J].经贸实践,2018(19):269.

[39]韩明玥.浅谈高职环艺专业实训项目的应用与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4(10):213.

[40]陈虹宇,凌宝玉.文化的逻辑:不止于设计——以环艺专业博物馆展陈设计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09):119-120.

[41]段晶晶.数字技术影响下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法研究[J].现代交际,2018(16):86-87.

[42]陈晔.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文明观[J].艺海,2018(08):94-96.

[43]徐欣怡.浅析我国高校环艺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8(15):135.

[44]郑毅.设计成本自动跟踪分析系统在环境艺术中的应用[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35(08):62-65.

[45]权凤.浅析非茶场所环艺设计中茶文化装饰的融入策略[J].福建茶叶,2018,40(09):116.

[46]翟宇.基于环艺设计教育中的创新性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155.

[47]李继侠.传统茶文化美术元素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8):106.

[48]孙薇.环境艺术设计融入茶元素的造型结合[J].福建茶叶,2018,40(08):111.

[49]张悦.浅谈废渣陶艺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问题[J].农家参谋,2018(13):262.

[50]祁铁英.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18(06):24-25+21.

[51]刘洋.中国传统色彩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8,20(03):68-69+79.

[52]张枞.我国茶文化在环艺软装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8,40(07):351.

[53]张怀强.基于茶文化的现代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思路分析[J].福建茶叶,2018,40(07):109.

[54]杨旭东.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05):240-241.

[55]彭金奇.论环境艺术对现代茶馆设计的重要性[J].福建茶叶,2018,40(06):488.

[56]申泽,杨瑛.论优秀的现代环艺设计师素质的几点思考[J].西部皮革,2018,40(08):134.

[57]高峰.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8(07):133.

[58]苏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传统文化研究[J].建材与装饰,2018(13):118.

[59]刘义付.生态理念视野下环境艺术设计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8,9(03):167-168.

[60]雷祯祥.环艺设计中数字技术的应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05):75.

[61]谭茗洋,朱晓青.论古典元素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现代交际,2018(04):123-124.

[62]冉临春.探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8(04):245.

[63]解丽洁.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戏剧之家,2018(05):139.

[64]刘旭.BIM技术在高校环艺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02):158.

[65]杨帅.北欧高校图书馆环艺设计理念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06):214-215.

[66]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工艺制备[J].设计,2018(01):142-143.

[67]施锋.关于环艺设计与空间的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24):110-112.

[68]张岩.环艺设计中传统元素的作用及适合性[J].建材与装饰,2017(50):121.

[69]王楠.地域文化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与价值[J].艺术科技,2017,30(12):349.

[70]周耀,关圣锡.分析环艺设计中艺术玻璃的应用形式[J].设计,2017(23):68-69.

[71]杨军.试论环艺设计的安全环保意识[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11):59-60.

[72]邓后平.景观造型元素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智库时代,2017(15):48+50.

[73]宋妮.茶元素与环艺景观设计的结合点分析[J].福建茶叶,2017,39(11):280-281.

[74]陈虹宇,黄韵,周健.“设计的表现”与“表现的设计”——环艺专业设计表现课程研究与创新[J].建筑与文化,2017(11):185-186.

[75]周耀,关圣锡.艺术玻璃在环艺设计中的表现形式分析[J].设计,2017(21):150-151.

[76]董玥,孟梅林.对生态性环艺设计的分析和思考[J].普洱学院学报,2017,33(05):68-69.

[77]康凯.手绘效果图在环艺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探[J].艺术科技,2017,30(06):297.

[78]王庆伟.环艺设计对改善雾霾污染的手段与效果论证[J].戏剧之家,2017(20):139+141.

[79]黄红春.基于地域文化传承的环境设计教育研究[J].大众文艺,2017(16):266.

[80]董雨.古典艺术在当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文艺,2017(15):142.

[81]康凯.探究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大众文艺,2017(14):64.

[82]杨桦.试论茶树在城市景观园林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福建茶叶,2017,39(07):104-105.

[83]徐启春.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传承与应用[J].大众文艺,2017(13):56-57.

[84]任鹏程,张小茜.传统建筑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运用探讨[J].艺术科技,2017,30(03):314.

[85]唐力.浅议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元素设计[J].大众文艺,2017(12):77.

[86]张媛.废品陶瓷的美学意义及其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7(10):59.

[87]冉临春.分析环艺设计素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才智,2017(14):37.

[88]蔡清.陶瓷环艺设计中的生活元素浅析[J].陶瓷学报,2017,38(02):281-283.

[89]程辉.有教无类 师生情缘——怀念我的导师杨文会先生[J].雕塑,2017(02):71.

[90]徐晓宇.回族传统图饰纹样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02.

[91]万若妍.简析环艺设计中的古典美与功能的适合性[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15.

[92]尤毛毛.谈家居配饰在环艺设计中的运用[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221.

[93]赵晓路.关于环艺专业家具设计课必要性及发展的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7(05):132-133.

[94]刘续威.浅谈室内设计中家具的分隔作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0):239.

[95]王刚.浅析高校环艺课程中传统元素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07):24.

[96]陈庆福.浅谈环艺设计的创作方法[J].大众文艺,2017(03):74.

[97]何方园.VR技术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7(01):69-70.

[98]熊清华.人类学视域中的环境艺术设计[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1):33-37.

[99]栾宇,郭佳.环艺展示空间中灯光的运用探究[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12):95-96.

[100]刘婷婷,李江.立足日常生活 扎根地缘文化──沈康的建筑环艺设计教学与实践[J].装饰,2016(11):64-69.

[101]王金瑞,郭涌.仿真技术与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之我见[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24):42+56.

1、如果你们学校比较正规或者往省级及以上级别刊物发表论文,指导老师或编辑等人要查参考文献的话,那就看你文章里有没有引用相关文献的内容,引用那个文章或者书的就照实写 2、如果你们学校不是很严格或者一些级别低的刊物,可以随便“安”几个相关的上去 3、每个学校或者期刊杂志要求的格式不一样,按人家具体要求来写,大致如下: 6 李浚帆,2007年:《应用UCP600需要注意的问题》,《对外经贸实务》,第6期,第51-53页 7 刘启萍,2007年:《UCP600关于单据处理的若干问题》,《对外经贸实务》,第8期,第50-53页 8 杨加琤,2007年:《UCP600修订本对受益人的影响》,《对外经贸实务》,第9期,第53-55页 9 张宁,2007年:《UCP600重要变动分析》,《集团经济研究》,第2期,第235页 10 王春燕,2007年:《从UCP600看信用证制度的发展》,《集团经济研究》,第7期,第305页

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为学生自身的发展夯实基础。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死记硬背,显然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与新课程下所设定的教学目标背道而驰,通过对当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展开探讨,从而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髓。学习好古诗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和对语言文字的敏锐度,还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可以说古诗词犹如一条延绵不绝的河流,容纳百川,滋补着炎黄子孙;又如一棵参天大树,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支柱。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作为重点,积极探索,有效地达到新课程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所设定的指标。

一、运用故事情节进行烘托,加强渲染力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更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及领悟到诗词中所包含的意思,教师应该对作词者的个人简历及诗词写作的背景充分了解。比如,教师在讲述《赠汪伦》这首诗时,就可以巧妙地利用故事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教师在讲解此诗时就可以这样开头:从前有个诗人名叫汪伦,汪伦的性格十分的豪爽,喜欢广交朋友。在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满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而汪伦此时只是一个无名小卒,那么他如何才能结交这位伟大的诗人李白呢?然而在接下来,汪伦等到了一个绝妙的时机,因为他听到李白将要去安徽游历的消息,所以汪伦下定决心给李白写信,诚挚的邀请李白。李白这个人有两大嗜好:第一,好酒;第二,好游。只要具备美酒和美景,那么李白肯定会赴约。因此,汪伦在写信的时候完全满足了李白的两大条件,他这样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先生好饮乎?此地有。"李白在看到这封信的时候非常高兴,于是李白接受了汪伦的邀请,在汪伦那里停留了好几天,与汪伦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李白要离开时,汪伦在家里设了宴给李白送行。在李白登上一艘小船,船将要出发时,传来了一阵歌声。李白一回头,看到了令自己大为吃惊的一幕,自己的好朋友汪伦和一群村民,正在演奏着歌曲,给自己送行,这让李白非常感动。这时李白立刻提笔,写下这首《赠汪伦》,成为歌颂友谊的名诗,流传百世。因此,通过以故事的情节进行渲染,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从情感上完全融入这首诗词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习诗词的课堂也变得活泼起来,同时也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运用朗诵代替讲解

语文教学是一个耳濡目染、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对古诗的'教学更是这样的过程。随着新课程的逐渐改革,对古诗的教学也有了新的要求及目标。新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对诗词的充足阅读,逐渐累积,亲身感触,学以致用,逐渐提高学生的审美标准及欣赏层次。因此,教师就没有必要针对一首诗教学问题上锱铢必较,教师应该在如何营造一种古诗学习氛围上多下工夫,让学生在潜移默化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诗词素养。比如,在学习《忆江南》这首词时,教师可以借助乐器,给学生伴奏,让学生跟着优美的音乐开始朗读。除此之外还可以设定场景来辅助学生阅读等多种渠道。与此同时,也为学生学习其他古诗词打下了基础。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把学习古诗词当成了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善于运用诗词来对诗词进行讲解

所谓借诗解诗就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一首诗来对此诗加以理解。比如,教师在对王翰的《凉州词》进行讲解时,就可以让学生联想其他的边塞诗来学习这首词。学生可以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或者"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豪情壮志,报效国家的伟大情怀,更好地去理解、感悟《凉州词》中"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情怀,深刻地理解此地的"醉"代表的真正含义,不是为了感悟生命更不是一种消极心态,而是一种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雄伟壮志,更是一种临危不惧的豪迈气魄。

四、善于用诗组诗

新课程改革下,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懂得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懂得如何更好地利用教材,多挖掘课外资料,采用活学活用的教学措施。所以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更不能就诗教诗,应该搭建一个开放式的活跃的诗词学习平台,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及创造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古诗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外,流传着许多赫赫有名的古代经典的建筑或家喻户晓的雕塑,作为其他国家的显著代表。而中国历经沧桑,许多文化古迹都被历史所湮灭,只有一种经典尚且完好,那就是古诗词。这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髓,引领着我国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发展的步伐。所以,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一定要对现实生活充满一种新鲜感,从而更有力地促进学生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和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古文化,才能确保古诗词的魅力永垂不朽。因此,指引学生走进诗词的天地,去感悟、欣赏诗词中的美,学会享受这份情感,是最成功的古诗教学。

参考文献:

王保兰。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探讨.文学教育:中,2014(10):116.

李速萍。试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效方法.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97.

赖小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探讨.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2):37.

与刘芝英诗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好有也读安康机艰苦觉得司看来害臊拉大家合乎哦经济藕节破环境得劲刊物后而后何谓棵毫克外.

杜牧《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杜甫: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亮的诗词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有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上联巧用一至十数字嵌入,下联用:东西南北中和"金木水火土"五行。此上下联都用诸葛功绩颂其一生。志存出师表 好为梁父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七纵七擒强压弱,六征六败将非神。 鞠躬尽瘁雕枯朽,徒弄聪明误蜀人。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诸葛先机识魏延,已知日后反西川。锦囊遗计人难料,却见成功在马前。长星半夜落天枢,奔走还疑亮未殂。关外至今人冷笑,头颅犹问有和无!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剑关险峻驱流马,斜谷崎岖驾木牛。后世若能行此法,输将安得使人愁失守街亭罪不轻,堪嗟马谡枉谈兵。辕门斩首严军法,拭泪犹思先帝明。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羽扇纶巾拥碧幢,七擒妙策制蛮王。至今溪洞传威德,为选高原立庙堂。周瑜决策取荆州,诸葛先知第一筹。指望长江香饵稳,不知暗里钓鱼钩。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论文写作中我们需要大量阅读参考文献来丰富我们的知识面,拓展我们的知识深度。下面是我和大家分享的文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更多内容请关注毕业论文网。

篇一:参考文献

[1] 姜晓丽. 女权主义对翻译的影响探析[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3

[2] 王君. 英语经济类语篇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3] 赵菁婕. 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D]. 青岛大学 2014

[4] 李夏. 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D]. 中国海洋大学 2013

[5] 阳英. 关联理论视角下《雾都孤儿》荣译本与何译本比较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6] 沈蔼亲. 操纵学派“忠实观”与传统“忠实观”的对比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4

[7] 郭慧. 操纵论视角下理雅各与许渊冲《诗经》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 湖南工业大学 2013

[8] 王番. 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的情感隐喻翻译[D]. 南京工业大学 2013

[9] 姜姗. 语境视域下的英语经济新闻文本汉译实践报告[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0] 蔡莹莹. 风景抒情唐诗英译的象似性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1] 王凯华.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宋词英译意象传递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2] 滕娇月. 概念整合理论视阙下唐诗颜色词的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3] 王筱. 默认值图式视域下的《聊斋志异》英译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 2014

[14] 支翠霞. 新闻翻译的后殖民视角[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5] 薛颖然. 目的论视野下的英汉字幕翻译[D]. 湖南工业大学 2012

[16] 贺倩.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小说Jane Eyre的翻译[D]. 新疆师范大学 2012

[17] 何婧舒. 操纵理论视角下《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文化再现比较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18] 吴云云. 《简爱》的女权话语研究[D].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

[19] 纪娜. 成长路上的逃离与皈依[D]. 湖南师范大学 2008

[20] 胡娟娟. 《简·爱》在20世纪中国的经典化建构及其女主人公的形象变迁[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2

篇二:参考文献

[1] 刘禾着,宋伟杰等译.跨语际实践[M]. 三联书店, 2002

[2] 胡安江. 文本旅行与翻译研究[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7(05)

[3] 郭延礼着.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

[4] 孟昭毅,李载道主编.中国翻译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5] 张南峰着.中西译学批评[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

[6] 谢天振着.译介学[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 (美)爱德华·W.赛义德()着,谢少波,韩刚等译.赛义德自选集[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9

[8] 冯庆华,主编.文体翻译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9] 陈福康着.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10] 刘宓庆着.当代翻译理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1] 冯庆华编着.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2] 唐玉娟,谭少青. 译者措辞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简·爱》两个中译本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6(11)

[13] 符白羽. 从旅行理论看文学作品在翻译中的旅行[J]. 长沙大学学报. 2006(04)

[14] 赵俊姝. 文学多元系统理论视角解读胡适翻译思想[J].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2)

[15] 李坤,贾德江. 《简爱》两个中译本的历时比较[J].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16] 苏留华. 小说对话的翻译--从符号学角度分析《简·爱》[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11)

[17] Clifford,: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 1997

[18] Andre Source Book. . 2004

[19] Lefevere ,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 2004

[20] 于德英. 用另一只眼睛看多元系统论--多元系统论的形式主义分析[J]. 中国翻译. 2004(05)

篇三:参考文献

[1] 刘美玲. 操控理论视角下《世界是平的》两中译本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 杨晓琳. 从翻译共性的角度探析英译汉中的“翻译文体”[D]. 浙江大学 2013

[3] 伊塔马·埃文-佐哈尔,张南峰. 多元系统论[J]. 中国翻译. 2002(04)

[4] 张书玲. 英国博物馆资料翻译实践报告[D]. 中南大学 2013

[5] 笪鸿安,陈莉. 从《简·爱》两汉译本谈直译与意译的运用[J]. 河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03)

[6] 叶荷. 翻译与改写[D]. 华侨大学 2009

[7] 王晓元. 意识形态与文学翻译的互动关系[J]. 中国翻译. 1999(02)

[8] 廖秋忠. 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04)

[9] 周忠良. 重思抵抗式翻译[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9

[10] 张焰明. 剩余信息在翻译中的应用--兼评祝庆英和黄源深的《简·爱》译本[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11] 葛中俊. 翻译文学:目的'语文学的次范畴[J]. 中国比较文学. 1997(03)

[12] 蒋骁华. 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J]. 中国翻译. 2003(05)

[13] 杨自俭. 语篇和语境--《衔接与连贯理论的发展及应用》序[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02)

[14] 谢世坚. 从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04)

[15] 郑雪青. 《简·爱》两个译本翻译比较[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1)

[16] 潘红. 夹缝里的风景--谈黄源深先生《简爱》译本的审美特点[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2)

[17] 颜凡博. 从文化差异角度谈中式菜名的英译[D]. 中北大学 2011

[18] 赵伟. 鲁迅小说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 上海海运学院 2000

[19] Zhang Haifeng. A Principle with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1

[20] 陈王青. 虚构专名英译中的行为常式[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7

[21] 杜洪洁. 政治与翻译:西方(后)现代主义小说在中国的译介(1979-1988)[D]. 天津理工大学 2008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