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竹 文化 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是中国 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子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不再仅仅是表象的物质载体,更多的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所折射出的象征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竹文化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基于竹文化的竹家具创新设计
【摘 要】针对竹子多,竹家具少的现状,在分析 市场调查 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竹文化的系列竹家具。从设计理念、造型和人机等角度分析“竹家具”的基本特点,并对市场前景与产品价值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竹家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一款具有竹韵味的产品。
【关键词】竹;家具;文化;传统
0 绪论
提到文化,人们自然想到文学、艺术、哲学等等,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等诸多因素,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植物资源,非竹莫属[1]。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让我们了解到“居”与“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竹在家居中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农耕时代,我国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竹家具;这个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哲学,也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他们赋予竹之十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奉献、卓尔、善群、性坚、操守、担当[2]。许多营造气氛的场合常常能见到竹子的身影,这是因为竹子对中国人而言颇具特殊意蕴,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东方美学,可见竹文化在中国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我国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世界有1200多种竹子,我国就占了500多种[2]。竹子的环保特性值得一提,竹子进行光合作用时,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的氧气比树木多35%,还能更有效地结合土壤,避免土壤侵蚀。竹子也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3―4年即可成材,完全成长后高度可达35―40米,可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3]。犹如竹子的旺盛生命力,这种材质也蕴含着很大的开发空间。竹材纹理美观自然,触感温和舒适,易于加工,经久耐用,竹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好且密度小,抗拉强度是钢材的3―4倍,抗压强度比混凝土高。
竹子蕴含的特殊人文价值和环保价值,使得国内外设计师开始关注竹在设计上的应用,掀起一场全新的竹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家居不仅仅以“功能”为唯一目的,外形高雅、设计时尚、坚固耐用等新环境下的新要求,都必须让我们对竹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能顺应竹子的自然特性,结合新的材料工艺,超越对竹的传统定位,在功能上进行改良和拓展,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1 市场调查
通过查阅竹材料特性、市场应用现状的资料和实地走访,以及对142个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关于竹家具创新设计的以下结论:
(1)市场上的竹家具种类主要有原竹、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材弯曲胶合家具等,但竹家具的市场总体占有率依旧不高,一般多为与其他材质混合使用,而且竹子多为配角,可见这一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圆竹、竹编、竹集成、重组竹……竹材料加工工艺不断在创新和发展,但是现在一般竹材加工往往效仿木材的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没有很好地利用竹材的特有品质。
(3)中国古代早就开始使用竹家具,这些原竹家具使用的竹材没有经过任何的现代化的防腐处理,很容易出现虫蛀、开裂甚至腐烂等问题。近几年出现的竹家具,解决了原竹家具的很多问题。但由于对传统竹家具的偏见,新型竹家具的优良特性并没有被消费者认识到。
2 “竹家具”设计的基本特点
设计理念
竹,因为他的坚韧不拔的品性被古代文人冠以了君子的称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先生如是说。可是由于城市的发展,钢筋水泥土、人造板材等各种冰冷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摆脱这样的情况,我们选取竹子这一材料结合竹子特有的文化设计了这么一套家具。从居无竹到居有竹,我想增加的不只是竹子,更是增加了一些绿色,一些清新,一些自然以及一些文化气息。而且竹子做材,不仅用料便宜,更是绿色环保无毒的。
设计造型
根据竹子的优良的韧性做的弯曲,融入了竹子坚韧不拔这一文化要点,如图2所示。
竹子相间排列给人一种错落感,使视觉感不再单一。且使用整根原竹,保留了竹子的竹节和它空心这一特点,融入了竹文化中的虚心接受,高风亮节这两个方面,如图3。
由竹直接劈成片拼合而成保留了竹节,寓意做人要高风亮节,如图4。
造型及人机工程分析
这套竹家具由一个卷书案及一把凳子构成。家具的用材全由原竹切片然后排列成面,再由整根竹子经弯曲后做腿。完完全全的保留了竹子原有的风味。因为竹子具有的良好的韧性,所以使竹子的弯曲工艺不像木头那样繁琐,所以我们在整套家具的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曲线,使整套家具更具曲线美,看上去更加柔和,美丽。
全套家具的尺寸在设计前我们都查阅了人机工程学上的数据,所以符合人的使用习惯,使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不会说因为更换了材料而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相反,因为在制作时考虑人机这一因素,所以会让使用者更加的舒适。竹子清新的气息,也会让人心旷神怡。使生活品质得到一定的提高。
家具与竹文化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是坚韧不拔,凌云,不畏风雪,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有气节,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反应,在我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4]。本套家具保留了竹子的空心、有竹节的特征且通过弯曲突出表现了竹子的坚韧的品性。看到此套家具就可直观的看到竹看到那抹弯曲,从而想起竹子带给我们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以及虚心接受的这种文化。竹家具不仅改变了家具用材方面,更因为结合了竹文化给人一种 反思 ,让我们的心可以不再那么浮躁。
3 市场场景与产品价值
市场场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人们种竹,用竹,画竹,咏竹,竹一直伴随我们,延绵数千年。竹从古至今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竹文化也一直渗透在我们生活中。我国是世界竹子产区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木材能源短缺,而竹是一种速生材,作为家具材料能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从文化上看,竹文化历史悠久,古人使用竹简,文人墨客咏竹作诗,以竹为画。古人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对竹的喜爱,竹更有“心虚节坚,坚韧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称。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文化的力量不可估量,竹文化在竹家具产品中的体现,会使竹家具更具中国的传统特色,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用者使用会更具有精神享受,同时产品的价值也就更大。传承竹文化的竹家具投入到市场会更受欢迎,得到青睐。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
产品价值
从功能上看,产品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作为公共设施符合人们的基本需要,并考虑人机舒适性,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从精神上看,产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吸取了现代的发展精神,传承与发展,用文化感染使用者。
从环保上看,竹子生长速度快,三到四年可成材,使用竹材利用完可再生,是很环保的材料。
从经济上看,对于丰富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创造财富。用我们的文化吸引外国,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在国内外都可创造财富。
4 结语
文化产业的市场需要开发,发展。产品不仅只是外形与功能,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显得重要。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越来越显得抢眼,主打文化的竹家具是它的灵魂所在,精神内涵所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竹家具可以热销,推动的不仅只是经济,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文化全球化作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锋.竹与中国文化[J]. 散文 ,1996(3):20-21.
[2]本刊编辑部,李科.居有竹[J].中华手工,2010(5):28.
[3]胡芷嫣,张建华.竹子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J].上海商业,2013(7):44-45.
[4]王逢瑚,时迪.关于中国竹家具设计的思考:观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有感[J]. 装饰,2012(1).
<<<下页带来更多的竹文化毕业论文
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了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华中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中国古今文人墨客,嗜竹咏竹者众多。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竹林面积最大、开发利用竹资源最早的国家之一,素有“竹子王国”之称。竹子因青翠挺拔、奇姿出众,凌霜傲雪,四时长茂受到了人们的称颂。人们赋予它心虚节坚、坚忍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誉。在悠悠几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竹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悠久的文化与竹结下了不解之缘,形成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中国竹文化。中华民族是一个有五千多年悠久文化历史的民族,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民族,因而也是一个热爱森林、创造森林文化的民族。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源泉,文明在森林中诞生和发展,历史上的文明古国都诞生于森林中,在森林中得以发展而辉煌于世。森林对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森林文化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中国独特风土基础之上。悠久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竹文化是森林文化中独树一帜的一个重要分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的一句名言,揭示了中华文明史中一个特殊的现象:竹作为一种特殊的质体,已渗透到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竹子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并渗透和凝聚于精神文化之中,构成了中国文化的独特色彩,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竹文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国竹文化。 英国著名学者,研究东亚文明的权威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东亚过去被称为“竹子”文明,中国则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甲骨文中竹子符号的出现到竹部文字的创造和发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中国竹子文明的历史演进。著名竹子专家熊文愈教授详细统计了甲骨文?殷商?、金文?周?、《说文解字》?东汉?、《玉篇》?梁?、《字汇》?明?、《康熙字典》?清?等各代重要字典中竹部文字的数量。根据出土文物和有关典籍记载,论述了竹子与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军事武器、文化艺术、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诸方面的密切关系。中华文化浸透了竹子的痕迹,悠悠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成长、壮大、繁荣,也是一部竹子文化繁衍和发展的诗篇,由此可见,中国被称为“竹子文明的国度”是名不虚传的。正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就拿“书者竹纸”来说,从殷商时期出现在竹简上的刻字,到六朝时期发明的竹纸,竹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积累的载体,在文化发展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对保存人类知识、形成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华夏竹文化,上下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处处竹相连”。竹子四季常青、姿态优雅、鞭根发达,不但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且有很好的生态、旅游、观赏价值,在绿化环境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竹文化的发展,不仅在物质层面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更在精神层面上熏陶了人们的情操,成为品格的象征。中国竹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中国竹文化就是以竹为载体的中国文化,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竹文化景观和竹文化符号。竹笋、竹制书写工具、工艺品、乐器、舞蹈道具、日用器物、生产工具、建筑、交通工具等是构成器物的物质材料,文化内涵的显示不是竹本身而是竹所构成的器物及其使用规范,它能显示出文化性的人化了的自然,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特定的实践需要而有意识地用竹所创造的景象,此为竹文化景观。而宗教、文学绘画、伦理规范中的“竹”本身即直接表现与象征着人的情感、思维、观念、价值、理想等精神世界,此为竹文化符号。 竹文化景观是指人化了的竹所显示出来的中华文化性质,或者说是中华民族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生产需要、书写需要、审美需要等有意识地用竹创造的景象。竹文化景观既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心理倾向和特点,又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进化的程度。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竹密切联系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用。衣——竹服饰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一。从服饰方面看,秦汉时期就出现用竹制布、取竹制冠、用竹做防雨的竹鞋、竹斗笠,并沿用至今。古代人使用的竹簪、竹蓖箕、竹箍等,都是用竹制成的容饰器,震惊中外的马王堆出土文物,发髻上就插有竹笄、角笄、玳瑁各一件,体现了他们对美的追求。食——竹饮食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二。从饮食方面看,根据《诗经》、《禹贡》等文献记载,竹笋在西周时期已成为餐上佳肴,此后相沿不衰,直至今日竹笋仍不失为中华民族的桌上名菜。竹不仅可以充饥果腹,满足口舌之好,而且被赋予浓厚的文化内涵,倾注了生长于农耕文化的中华民族对于植物格外厚爱的感情。住——竹建筑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三。从住宅方面看,竹被中华民族用作房屋各个部分的建筑材料,甚至到了“不瓦而盖,盖以竹;不砖而墙,墙以竹;不板而门,门以竹。其余若椽、若楞、若窗牖、若承壁,莫非竹者”的地步。中国竹建筑体现了中华民族以农立国的生活观念、尚俭归朴的生活情趣、优美和谐和空灵飘逸的审美理想。行——竹交通工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四。从交通运输方面看,竹是一种重要的营造材料,人们用竹来开路架桥、制舟做车。在需要与条件制约之下发明创造的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在特定的环境之中代代承传,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质点。竹制交通设施和运输工具一方面显示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生活意志和极富想象力的创造精神,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禁严的等级观念和追求平等的文化心态。用——竹生产生活用具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五。竹制生活器物。竹材被中华民族大量用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日常生活器物,如:炊饮器具、消暑用具、家具等。竹制日常生活器物的制作工艺、形制、大小及使用制度,构成一副别致的中华民族生活风俗图和中华文化景观,显示出中华文化的强烈理性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生活艺术化的情趣。竹制生产工具。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主要产业都有竹制生产工具。在中国古代生产中,无论是简单工具还是复杂工具,竹都是生产工具的一种重要制作材料。竹制生产工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缓慢性和地区之间经济水平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中华民族认识自然与利用自然的智慧、勇气和理想,显示着中华文化对待自然因地制宜、轻视永恒、肯定已然的现实精神。竹制书写用具。中国的书写工具别具一格,书写材料亦颇有特色并富创造性,而竹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竹笔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书写工具,作为创作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的工具,历久不衰,宣笔、湖笔、湘笔等名笔的笔杆均由竹制成。早在中华文化的发轫时期商朝末年周朝初年,竹即开始成为中华民族的书写材料——竹简。至春秋时期,竹简成为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材料。直至南朝时期,流行了约两千年的中华民族的主要书写才被纸所完全取代。然而,竹与书写材料的密切联系并未由此中断,竹不再作为直接的书写材料,但至迟在唐朝中叶却作为书写材料之上品竹纸的加工原料而成为书写材料的重要因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尤其是竹制书写工具是使汉字的书写艺术化而形成书法艺术,以及形成中国画画法的一个重要动因。竹制书写工具和书写材料渗透着中华文化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观念。娱——竹娱乐品是中国竹文化景观之六。工艺品是器物由实用走向审美、人类精神需求增加的结果,兼具实用与审美两种功能,既是物质生产技能的集中体现,又显现出文化性格与审美追求。这两方面的表现均需借助于其构成物质材料的形状、色彩、造型的变化,因而体悟与分析工艺品的文化性格和审美追求不能忽视其构造材料。在蔚为大观的中国艺术品中,竹制工艺品是颇具特色且种类繁多的一类,它表现了中华民族娟秀细腻、清新淡雅、柔和婉约的审美趣味。竹制乐器。竹是中华民族乐器的重要制作材料。被列为中国古代的音乐分类“八音”之一,甚至常用“竹”代表管乐,用“丝竹”代称音乐。竹制乐器体现了中华民族对待自然的“天人合一”或“天人协调”的态度,亦显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简明、灵活的特征。竹生活环境。从人类的生活环境看,竹子也发挥了其特殊的作用。竹子独特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决定其具有广泛的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和为其它生物资源提供生存环境,备受人们的青睐,古今人们都用其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文化符号是指一定的社会环境用于较稳固地象征某种特定意义的事象。竹被中华文化赋予象征宗教观念和理想人格、表现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的功能,中华民族的内在情感、观念常借竹而得以象征与表现,因而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竹宗教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一。中华文化在战国时期开始把竹神圣化和非凡化,对之加以崇拜。天师道把竹视为具有送子和延寿神秘力量的“灵草”,人们常崇拜竹以祈求得子或求子健康成长,以驱病延寿。彝族、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视竹为本民族源出的植物或搭救其祖先性命之物,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进行祭祀,竹成为一种图腾。竹宗教符号象征着中华民族虔诚的宗教情感、对现实的态度及对未来的热望。竹民俗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二。竹子在民俗文化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竹文化联系着口承文艺、游乐活动和民间习俗;祭祀、婚丧、交际、节日、朝规等社群文化构成了民间竹文化的重要元素。竹诗歌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三。早在远古时期,竹就被当作原始歌谣的描绘内容,其后《诗经》、《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等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对竹和竹制器物均有大量描绘,但竹或竹制器物仅只是意境的一个构成要件,尚未成为中心意象。至南朝时期,伴随着山水诗的出现,以竹为中心意象的咏竹文学诞生了,其代表就是谢跳的《秋竹曲》和《咏竹》。此后,历代文人墨客对竹吟咏不断,创造出大量咏竹文学作品。竹之挺拔、常青不凋之色以及竹的摇曳之声和清疏之影,尽入诗怀,并借以象征与表现虚心、高洁、耿直、坚贞、思念等情志和思想,构成情志依附于竹意象、情志贯注于竹意象、情志超越于竹意象几种文学符号类型,显示出清新淡雅、幽静柔美的审美特征。竹书画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四。中国绘画画竹始于唐朝,至五代十国时期中国画的重要一科——墨竹画已问世,北宋文同、苏轼等人开始大量画竹,完善了画竹艺术。清朝涌现出倾毕生精力于竹的画家——郑燮,他不仅留给我们大量写竹画,而且在画竹艺术上多有创新、理论上颇多总结。从正直、高洁、孤傲、坚贞、抗争到直爽达观、体恤民情等,画家们都借画竹得以象征与表现,并构成别具一格的简淡逸远的绘画风格。竹造景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五。竹子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植物材料,从上林苑、辋川别业到寿山艮岳,都有竹子景观的记载。现存的江南古典园林中有不少竹子造景的范例,如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翠玲珑”、留园的“碧梧栖凤”、个园的“春山”等等。竹子造景可通过题咏、匾额、楹联、名人故居、雕塑以及竹韵景石等艺术手法渲染竹文化,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营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竹人格符号是中国竹文化符号之六。竹在中华文化中被人格化,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人格评价、人格理想和人格目标的一种重要的人格符号。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和道家设计出两种迥然相异的人生道路和人格理想:建功立德与遁迹山林、刚正奋进与淡泊自适。这迥然相反的二元人格标准构成了中国传统理想人格系统,竹人格符号以其特有的包容性,意指着中国传统人格的整个结构和系统。 竹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文化活动中,把竹子形态特征总结成一种做人的精神风貌,如虚心、气节等,其内涵已形成华中民族品格、禀赋和精神象征。看到竹子,人们自然想到它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屈的品格,这是一种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也正是竹子特殊的审美价值。竹为高大、生长迅速的禾草类植物,茎为木质。分布于热带、亚热带至暖温带地区,东亚、东南亚和印度洋及太平洋岛屿上分布最集中,种类也最多。竹枝杆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倍受中国人民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 中国竹文化的核心,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总结竹的品性“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将之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中赋予竹子“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把竹的特性拟人化,如人们极易由竹的不畏严寒联想到人的坚贞不屈的人格品质,由竹的清风瘦骨联想到一种“超然脱俗”的人生境界。这种竹的自然属性同人的人格特点发生契合是中国竹文化的核心所在。郑燮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等诗句都是借竹来表达自己的情怀或表现自己的人格理想。而湘妃的斑竹泪更是使竹成为女子对于爱情坚贞不渝的写照。享有诗佛之誉的王维最擅长以竹来传达自己的禅悟体验:“独坐幽徨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由生产生活的资料到具有自然观赏价值的景物再到表现人类精神追求的审美载体,竹在人们的生活中发生了质的变化。从自然到“人化的自然”再到“自然的人化”,实用性向审美性的转变标示出人们对同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的终极关照。中国竹文化的特征, 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类型的文化相比,竹文化具有浓重的文学和美学、宗教和民俗、生活和乡土气息特点。它既有道德人格的比附意义,又有理想爱情的象征意义,同时又是禅宗禅趣的载体。中国竹文化具有突出的伦理主义特征。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结丛,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整体光彩,竹文化的伦理性特征正是中华文化伦理性的反映。竹文化渗透的领域之所以如此广泛、所凝聚的民族精神之所以如此深厚,是因为竹的某些特征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异质同构性”,竹文化兼收并蓄地融合了中国古代诸家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强烈伦理精神对竹提出了文化的需要并赋予它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则使竹与人及其文化相结合。竹文化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重要标识。无论是竹文化的构筑材料、形制特征还是它所体现出的文化氛围,无论是竹文化的能指还是它所象征与表现的意指,均能非常鲜明而突出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色,透露出深厚的中华内涵。一双竹筷,一座竹楼,一架竹桥,一根竹笛,一把竹丝扇,一只竹管毛笔,一首咏竹诗,一副墨竹画,一句“无竹令人俗”的人生格言……无不弥漫着迥异于欧洲文化、非洲文化、拉美文化的中华文化的浓郁气息:竹筷是中餐别于西餐的标记,筒车是中国古人独有的运输工具,竹丝扇是中国能工巧匠的杰作,竹管毛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象征,竹笛是中国特有的乐器,咏竹诗是中国咏物诗的一类,墨竹画代表着中国画,借竹喻人格只为中国哲人所道出……不必诠释,无需标签,人们自会睹物思人,见景生情。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正是通过竹及其他文化事象得以显现,从而与其他文化判然相别。 咏竹五明代作者;憨山德凊咏竹五首[五言绝句【其一】寒飞千尺玉,清洒一林霜。纵是尘心重,相看亦顿忘。【其二】矫矫凌云姿,风生龙夜吼。霜雪不知年,真吾岁寒友。【其三】霜干寒如玉,风枝响似琴。潇湘一夜雨,滴碎客中心。【其四】叶落根偏固,心虚节更高。一林寒吹发,清夜伴松涛。【其五】淇澳春云碧,潇湘夜雨寒。虚窗人静听,飒飒响琅玕。 中国竹文化的源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竹子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竹文化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体现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诸多方面。考古和历史文献资料证实,原始时期中国竹林的分布,西起甘肃祁连山,北到黄河流域北部,东至台湾,南及海南岛。中华文化发源的两大中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正是在竹林生态区域之内。我们祖先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正是在这种竹生态环境下产生和演进的。竹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生产、文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日常生活,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毫不逊于石器、金属,以致于积淀成为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多彩的中国竹文化。竹子的使用确切记载源于仰韶文化。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发掘了距今约六千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遗址,其中出土的陶器上可辨认出“竹”字符号,说明在此之前,竹子已为人们所研究和利用,也即是我国人民研究和利用竹子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的新时器时代。汉字起源于原始社会崩溃的仰韶文化,而“竹”字的原始符号则应在此之前就已出现了。研究表明,我国商代就已知道竹子的各种用途,其中之一是用作竹简,即把字写在竹片上,再把它们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了“书”,汉字“册”即由此而来。竹简为我们保存了东汉以前的大批珍贵文献,如《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写在竹简和木简上的。殷商时代用竹简写的书叫“竹书”,用竹简写的信叫“竹报”。竹笔的发明在文化史上也具有开拓性的一页,在殷代文化遗迹出土的甲骨、玉片和陶器上都可以看出毛笔书写的朱墨字迹。湖北曾侯乙墓和汀鄂出土的春秋战国墓的文物中也有佐证。早在九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比欧洲约早一千年。关于用竹造纸,明代《天工开物》中作了详细记载,并附有竹纸制造图。用竹造纸,标志着我国古代造纸技术的巨大发展和成就,促进了中国文化的繁荣。随着时代的发展,竹在生活中更是大展身手,与人们的联系也更加密切。中国竹文化的发展现状中国是世界上竹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丰富的竹资源为我国古代用竹、种竹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是中国竹文化产生的物质基础。中国对竹子的培育和利用已有六千多年历史。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加强,竹子的优良特性和开发价值得到重新认识,且已被逐步推上生态环境建设和山区经济建设的历史舞台。竹子具有其他一般树木无法比拟的多重特点和优势,发展竹资源、开发竹产业能把生态建设和产业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在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推进产业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典型的竹子公园有北京紫竹院公园、上海万竹园、南京菊花台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及广州晓港公园等;以竹景为主的“园中园”主要有北京植物园的“集秀园”、杭州黄龙洞圆缘民俗园的“方竹园”、马鞍山采石矶公园的“万竹坞”等。位于安吉县竹种园内的中国竹子博物馆,是我国目前展馆面积最大、展品最丰富、设施最先进的竹子专题博物馆。中国竹业的盛典——1997年开始每两年一届的中国竹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和首届十大“中国竹子之乡”的评选,为我国竹文化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1997年11月,总部设在北京的第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竹藤组织的正式成立,更是世界竹业的一大盛事。对竹文化进行研究的组织机构、科研成果、专著论文等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神奇朴实的中国竹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在中华民族精神长河中留下了深长的历史投影。它正以倔强的生命力随着文化传统对生产和生活的实践,实现同现代文化的综合,以形成中华民族与时俱进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
链接发不出去,在维基百科上比较全可以看一下
中国是竹的故乡,竹与人类的 文化 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竹文化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竹文化的论文篇1 浅谈现代竹文化及竹的开发利用 摘 要:在人类生活中,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低投入、可再生的绿色植物。现阶段的竹产品开发与利用,已经相对广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竹原料及竹产品发霉和生虫等等,都是有待解决的,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好竹资源,让我们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字 :竹文化;竹产品;环保;维护 一、 竹的现代文化及应用 中国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几经风雨,竹子一路见证。发展永不停息,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园林领域亦不例外,除了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特色外,许多新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材料应运而生,竹类植物并不因为其平凡普通而被人们遗忘,相反,人们的喜竹之情是有增无减。竹类植物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亮相现代园林。 (一) 竹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纵观这几年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营造竹类专类园景观、作为城市各种公园中竹林的绿化材料、作为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和通过加工成园艺制品装饰居家环境等。其中以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这三方面最有发展潜能。 (二) 竹在城市楼盘中的应用 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现在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导致人们对高标准生活环境的追求,甚至现在有的房地产厂商打出这样的 口号 :“我们不卖房子,我们只卖环境”,在城市楼盘中千方百计的营造出个性化的园林景观环境,是房地产厂商们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经典园林景观已经在城市楼盘中得到广应用。 (三) 竹在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中的应用 我们见过蓝色的海洋,可您见过绿色的海洋吗?我不是说远在山野的原始森林,如果说这种海洋由数万公倾竹子组成,更难能可贵的是海洋中有无数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像珍珠一样串连起来的景点。风景名胜区中竹海旅游项目的开发,给中国的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竹产品的开发利用 笔者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竹的开发利用一直没有停止过;竹的开发利用范围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大延伸,广泛的运用到了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等方面。竹作为原材料的产品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断的惊喜与便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介绍一下竹的运用: (一) 竹子在容器方面的应用 笔者认为:竹为原材料的容器形态各异、丰富多样;具备实用性与美观性;多以民间工艺为主,纯手工 编织 而成,如背篓、簸箕等方面;花样繁多、手工精美的炊事饮食用具、衣冠鞋佩饰、席扇等纳凉用具、床榻椅凳案桌等坐卧用具、笥箧屏帘等盛器和家庭装饰物、 儿童 的竹马竹蛇玩具及老人的拐杖等,大量采 用竹材制作并制成特色独具的样式,与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和理想密切相关,充分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征与魅力。 (二) 竹子在工艺品方面的应用 笔者认为:多以展示、装饰为主。优秀及具特色的工艺品用于参展;室内的风格布置,衬托出房屋的风格及主人的喜好。 (三) 竹子在灯具方面的应用 笔者认为:将传统手工艺品以竹为原材料的编织及组合融入到现代灯具设计中来,给予人们不一样的感受不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鲜与便捷。 竹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是绿色环保的原材料。充分的利用好竹类,进行加工创造,不仅可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还可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改变与惊喜。无论是在生活用品还是工艺等方面,竹产品的开发与利用都是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三、 竹产品的保养与维护 (一) 竹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各种精美的竹产品和竹工艺品,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发霉或者产生蛀虫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竹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发霉和生虫两个问题。 (二) 解决发霉问题 发霉是由于竹子加工成竹产品后仍然存在一部分水分在其中,给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减少水分是一种比较直接也是比较彻底的手段。 当竹子开发成一种产品后,对竹子整体形态要求较高,因此内部水分较难处理,通常我们采用阳光下暴晒的 方法 ,具 体操 作步骤如下: a. 将竹子平摊的铺开,避免交叉和重叠 b. 在阳光下暴晒,每隔一小时翻转一次 c. 每天暴晒8个小时,持续暴晒10天 (三) 解决生虫问题 竹产品生虫往往是由于竹产品在加工前未处理周到,导致竹产品中仍然残留部分水分和糖分,给虫卵的寄生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季节不同害虫我们分别采用以下三步来消灭害虫: a. 成虫羽化期用灯光诱杀 b. 使用白僵菌粉包,每667m 24"-,可降低虫口密度70%左右 c. 利用夏天中午幼虫下竹的习性.用80%敌敌畏乳油或溴氰菊脂乳油溶液喷洒竹秆 四、 结束语 竹类植物正以其飒爽的英姿向前大步迈进,我们相信,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竹类植物在中国园林历史中永恒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黄盛林《竹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竹产业发展策略》 银声音响出版社; [2]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3]李津, 《中国文化常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贤之,《青竹凤骨》,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竹文化的论文篇2 试谈基于竹文化的竹家具创新设计 【摘 要】针对竹子多,竹家具少的现状,在分析 市场调查 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竹文化的系列竹家具。从设计理念、造型和人机等角度分析“竹家具”的基本特点,并对市场前景与产品价值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竹家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一款具有竹韵味的产品。 【关键词】竹;家具;文化;传统 0 绪论 提到文化,人们自然想到文学、艺术、哲学等等,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等诸多因素,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植物资源,非竹莫属[1]。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让我们了解到“居”与“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竹在家居中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农耕时代,我国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竹家具;这个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哲学,也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他们赋予竹之十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奉献、卓尔、善群、性坚、操守、担当[2]。许多营造气氛的场合常常能见到竹子的身影,这是因为竹子对中国人而言颇具特殊意蕴,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东方美学,可见竹文化在中国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我国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世界有1200多种竹子,我国就占了500多种[2]。竹子的环保特性值得一提,竹子进行光合作用时,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的氧气比树木多35%,还能更有效地结合土壤,避免土壤侵蚀。竹子也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3―4年即可成材,完全成长后高度可达35―40米,可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3]。犹如竹子的旺盛生命力,这种材质也蕴含着很大的开发空间。竹材纹理美观自然,触感温和舒适,易于加工,经久耐用,竹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好且密度小,抗拉强度是钢材的3―4倍,抗压强度比混凝土高。 竹子蕴含的特殊人文价值和环保价值,使得国内外设计师开始关注竹在设计上的应用,掀起一场全新的竹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家居不仅仅以“功能”为唯一目的,外形高雅、设计时尚、坚固耐用等新环境下的新要求,都必须让我们对竹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能顺应竹子的自然特性,结合新的材料工艺,超越对竹的传统定位,在功能上进行改良和拓展,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1 市场调查 通过查阅竹材料特性、市场应用现状的资料和实地走访,以及对142个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关于竹家具创新设计的以下结论: (1)市场上的竹家具种类主要有原竹、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材弯曲胶合家具等,但竹家具的市场总体占有率依旧不高,一般多为与其他材质混合使用,而且竹子多为配角,可见这一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圆竹、竹编、竹集成、重组竹……竹材料加工工艺不断在创新和发展,但是现在一般竹材加工往往效仿木材的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没有很好地利用竹材的特有品质。 (3)中国古代早就开始使用竹家具,这些原竹家具使用的竹材没有经过任何的现代化的防腐处理,很容易出现虫蛀、开裂甚至腐烂等问题。近几年出现的竹家具,解决了原竹家具的很多问题。但由于对传统竹家具的偏见,新型竹家具的优良特性并没有被消费者认识到。 2 “竹家具”设计的基本特点 设计理念 竹,因为他的坚韧不拔的品性被古代文人冠以了君子的称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先生如是说。可是由于城市的发展,钢筋水泥土、人造板材等各种冰冷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摆脱这样的情况,我们选取竹子这一材料结合竹子特有的文化设计了这么一套家具。从居无竹到居有竹,我想增加的不只是竹子,更是增加了一些绿色,一些清新,一些自然以及一些文化气息。而且竹子做材,不仅用料便宜,更是绿色环保无毒的。 设计造型 根据竹子的优良的韧性做的弯曲,融入了竹子坚韧不拔这一文化要点,如图2所示。 竹子相间排列给人一种错落感,使视觉感不再单一。且使用整根原竹,保留了竹子的竹节和它空心这一特点,融入了竹文化中的虚心接受,高风亮节这两个方面,如图3。 由竹直接劈成片拼合而成保留了竹节,寓意做人要高风亮节,如图4。 造型及人机工程分析 这套竹家具由一个卷书案及一把凳子构成。家具的用材全由原竹切片然后排列成面,再由整根竹子经弯曲后做腿。完完全全的保留了竹子原有的风味。因为竹子具有的良好的韧性,所以使竹子的弯曲工艺不像木头那样繁琐,所以我们在整套家具的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曲线,使整套家具更具曲线美,看上去更加柔和,美丽。 全套家具的尺寸在设计前我们都查阅了人机工程学上的数据,所以符合人的使用习惯,使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不会说因为更换了材料而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相反,因为在制作时考虑人机这一因素,所以会让使用者更加的舒适。竹子清新的气息,也会让人心旷神怡。使生活品质得到一定的提高。 家具与竹文化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是坚韧不拔,凌云,不畏风雪,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有气节,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反应,在我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4]。本套家具保留了竹子的空心、有竹节的特征且通过弯曲突出表现了竹子的坚韧的品性。看到此套家具就可直观的看到竹看到那抹弯曲,从而想起竹子带给我们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以及虚心接受的这种文化。竹家具不仅改变了家具用材方面,更因为结合了竹文化给人一种 反思 ,让我们的心可以不再那么浮躁。 3 市场场景与产品价值 市场场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人们种竹,用竹,画竹,咏竹,竹一直伴随我们,延绵数千年。竹从古至今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竹文化也一直渗透在我们生活中。我国是世界竹子产区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木材能源短缺,而竹是一种速生材,作为家具材料能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从文化上看,竹文化历史悠久,古人使用竹简,文人墨客咏竹作诗,以竹为画。古人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对竹的喜爱,竹更有“心虚节坚,坚韧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称。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文化的力量不可估量,竹文化在竹家具产品中的体现,会使竹家具更具中国的传统特色,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用者使用会更具有精神享受,同时产品的价值也就更大。传承竹文化的竹家具投入到市场会更受欢迎,得到青睐。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 产品价值 从功能上看,产品结合 传统文化 与现代工艺作为公共设施符合人们的基本需要,并考虑人机舒适性,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从精神上看,产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吸取了现代的发展精神,传承与发展,用文化感染使用者。 从环保上看,竹子生长速度快,三到四年可成材,使用竹材利用完可再生,是很环保的材料。 从经济上看,对于丰富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创造财富。用我们的文化吸引外国,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在国内外都可创造财富。 4 结语 文化产业的市场需要开发,发展。产品不仅只是外形与功能,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显得重要。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越来越显得抢眼,主打文化的竹家具是它的灵魂所在,精神内涵所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竹家具可以热销,推动的不仅只是经济,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文化全球化作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锋.竹与中国文化[J]. 散文 ,1996(3):20-21. [2]本刊编辑部,李科.居有竹[J].中华手工,2010(5):28. [3]胡芷嫣,张建华.竹子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J].上海商业,2013(7):44-45. [4]王逢瑚,时迪.关于中国竹家具设计的思考:观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有感[J]. 装饰,2012(1). 竹文化的论文篇3 试谈古典园林中的竹文化 摘 要:我国竹文化历史悠久,竹子在园林中应用广泛。基于竹元素在饮食、文学、工艺、建筑4个方面的文化意蕴,分别从诗情、画意、音韵3个层面揭示古典园林中竹文化的深刻内涵,探讨了古典园林中竹景的营造艺术。现代园林设计应该借鉴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 关键词:竹文化;古典园林;营造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植物配置,竹子因其特殊的观赏特性和生物特征一直被看作中国园林中最具特色、不可或缺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竹作为我国传统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据文献记载,秦始皇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这应该是竹子造园的萌芽时期,讫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经数代,以竹造园得到持续发展,竹林景观已成为江南园林的特色之一,竹景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蕴意为现代园林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 竹元素的文化意蕴 竹与饮食 《诗经》曰“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竹笋是人们熟悉的中国传统食品,不但是一道美食,更是一道雅食,被列为“素食第一品”和“山珍”之一。据相关资料记载,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则是记载了80多个竹笋品种。 同时,中国的十大竹乡(浙江安吉竹乡、江西宜丰竹乡、浙江临安竹乡、江西崇义竹乡、湖南桃江竹乡、贵州赤水竹乡、广东广宁竹乡、福建顺昌竹乡、福建建瓯竹乡、安徽广德竹乡)还开发出一系列与竹相关的食品和保健品,例如竹笋干、竹笋罐头、竹粽子、竹食用菌竹荪、竹木糖醇、竹汁饮料和竹汁酒等,除此之外,在竹乡中还能品尝到竹笋全席宴、竹筒饭、竹虫等与竹有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 竹与文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以其特有的风姿品性,占据了古代文人审美视野及价值系统内的一个重要位置,竹在历代诗人作家主观情感中,为文人阶层的文化所认同和传播,被赋予了以下几种象征意味:(1)以竹表示对官场的厌恶、对归隐的憧憬以及对故乡的向往。例如清朝郑板桥的《题画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2)以竹标明典雅、孤傲的神韵与品格情趣。例如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特以“坐中佳士,左右修竹”来昭示“典雅”的风格意境。(3)以竹含蓄地表达执着相思怀远的执着爱情。例如西晋张华《博物志》曰“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竹与工艺 竹制工艺品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堪称竹文化的一绝,其工艺加工手法主要有竹编和竹雕2种。(1)竹编。竹编工艺源远流长,被誉为“东方珍宝”,其充分利用竹材的柔韧性和线条美,达到工艺品外型与内涵、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同时劳动人民卓越的创意,使竹编工艺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和恬淡优雅的情致。(2) 竹雕。竹雕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其造型讲究夸张变形,构图讲究对称与平衡关系,刀法力求变化多样,总体风格淡雅清秀,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古朴素雅之美。 竹与建筑 中国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利用竹建造房屋,汉代用竹建甘泉宫,名曰“竹宫”,北宋时黄冈地区人用竹造竹楼,明清时期扬州和常州都建有竹楼,竹建筑遍及南方产竹之乡。用竹建造的建筑主要有竹楼、竹屋、竹亭、竹廊等。(1) 竹楼。竹楼是最具有代表性、最富特色的竹民居建筑,在云南傣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族、德昂族、和部分怒族、哈尼族、佤族、傈僳族的聚居区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2) 竹屋。竹屋建筑是我国南方竹乡最常见的建筑形式,清代沈日霖的《粤西琐记》中记载了广东山区的人们用竹建屋的盛况,同时,清代的扬州园林广泛用竹建屋作为园林景点。(3) 竹亭。亭是重要的园林建筑小品,清代扬州园林好用竹建亭,竹亭使竹的天然野趣得以发挥,与周围地区的湖光山色和谐且融合成一体。(4) 竹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1],竹廊是廊建筑的形式之一,据记载,明代无锡的邹迪光在愚公谷用竹建造了一座竹廊,名曰“虹廊”。 2 古典园林竹景营造艺术 诗情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善于将植物的形态和文学诗歌、艺术和民间 传说 故事 等结合起来进行造景,竹因其优美的形态及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古典园林中的竹景无不渗透着一种“诗情”,而这诗情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以竹为内容的景点名称。如苏州留园的“碧梧西凤”、苏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苏州拙政园的“海棠春坞”、苏州沧浪亭的“倚玉轩”和“翠玲珑”、扬州的个园等。二是竹景背后的文学象征意义。“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竹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象征着文人墨客孤傲、清高的气节,同时,竹还可以用来表达对故乡思念以及对爱情的忠贞。 画意 “园以竹胜,景以竹异”,竹既有自然美的“形”,又有灵魂美的“意”,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营造出疏朗、雅致的画意。在竹的艺术造景手法中,无论是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还是竹径绕池、青竹白石,无不体现着风格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画境,如竹海长廊、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圃缀雅、竹园留春、竹水相依等,可谓“月照有倩影,风吹有清声,雨涤有清韵,霜凝有清光,雪染有清趣”,从而衍生出无穷的画意来。 音韵 宋朝文同在《咏竹》中如此描述竹:“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披净冉冉,凤女声笙竽清肃肃。”这里说的就是竹的音韵美,而这句诗特指竹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音韵美,不同形态和数量的叶片在风的作用下相互摩擦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而竹的音韵有时萧瑟凄清,有时汹涌澎湃,有时流畅优美,产生不同的韵味。苏州怡园的“玉延亭”原有一片竹林环绕,四季青翠,玉延亭取“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诗意而名,“万竿戛玉”即风吹竹林摇摆而发出玉石响声,以实现“清风时一过,交戛响鸣玉”的音乐效果。上面描述的都是竹在风中产生的声响韵律,除此之外,在雨的作用下,竹也会产生独特的音韵美。南唐李中的《赠朐山杨宰》“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说的就是雨中之竹,色泽鲜亮,竹径半掩半开,加上雨滴落在竹叶上产生的声响,引人静思,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3 结语 竹积淀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也是文人墨客的情感载体。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其人格化的象征,美学的意象,已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探求现代园林设计的时候,只要充分借鉴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并合理巧妙地运用竹文化,就可以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现代园林景观。(收稿:2013-05-09) 参考文献: [1]刘福智,佟裕哲.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7. [2]赵芸.南竹北调及北方竹造景的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1,9(6):29. [3]关传友,何秋中.扬州园林植竹造景史考[J].竹子研究汇刊,2007,26(2). [4]黄春华,王晓春,仇蓉.扬州竹文化探析[J].风景园林艺术,2012,3(28). [5]龙莉红.竹子在岭南现代园林中的运用[J].广东园林,2010,2(1). 猜你喜欢: 1.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 2. 竹文化毕业论文3000字左右 3. 竹文化毕业论文 4. 中国竹文化论文参考 5. 竹文化论文 6. 中国竹文化较好的论文
力度美,其特点是力度感强,在纸上形成有冲击力的笔痕,其力度、速度感给人具有艺术的威慑力和感染力。重力度美的“面皴”与柔美的“披麻皴”等形成了鲜明对比。“斧劈皴”、“乱柴皴”、“带水斧劈皴”等用线肯定、灵变,更着重力度、速度的构成因素。如李唐运用“大斧劈皴”,用大笔饱蘸水墨,沿着山石结构顺势挥扫,头重尾轻,不足处稍加渲染,山石水墨淋漓,酣畅劲健,有一气呵成之感。马远“斧劈皴”下笔更加猛利、迅速,如暴风骤雨,更加刚劲、简洁。他们的皴法中透出一种硬朗、坚凝的力度美。 还有肌理美,程式化的皴法是塑造不同物质的纹理、质感与典型特征的一种特殊方式,通过肌理的变化可以表现出形状、纹理粗细、山石凹凸的具体差异,因此,肌理美体现出皴法形式的重要审美功能。山水画皴法的其他美感因素如浑厚、开阔、舒展等也都蕴含在皴法形式之中。 山水画的皴法不仅是一种高度概括、高度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样式而又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一种语言形式,而且也是画家表达“因心造境”而产生的审美意象的途径和载体。 (二)皴法是一种审美意象的外化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提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他从艺术构思的角度,提出了“意象”这个范畴。刘勰所谓的“意象”,在郑板桥那里具体提出了“三竹论”。郑板桥说: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郑板桥集·题画》) 这段话包含了三层意思:首先,画意是烟光日影露气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而引起的。换句话说,并不是由孤立的“象”引起,而是有虚实结合的“境”引起的。这样画家所创造的就不是一般的“意象”,而是“意境”。其次,绘画意境的创造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眼中之竹”是对于“境”(审美的自然)的直接关照。“胸中之竹”是经过画家审美意识的熔铸加工(即“情”、“景”契合)而产生的审美意象。“手中之竹”则是画家通过审美把握之后而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郑板桥提出整个创作的过程,最重要的是“胸中之竹”的产生。“眼中之竹”还不是审美意象,“胸中之竹”才是审美意象。有了“胸中之竹”,就有了艺术的本体和生命,然后才有“手中之竹”——画面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真正的美不在于自然之物象本身,而在于人与物理世界之外建构的“意象”世界。中国艺术一贯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内在与外在、精神与物质的沟通。通过超越有形的物质世界,使人于外在世界中感悟到自我内心的审美追求,即从物质世界中透视出精神世界。山水画的意象化与意象表现正是在这种观念下应运而生的。山水画皴法的存在价值正是表达意象的前提,意象的准确传达是一种高度概括、高度成熟、具有相对稳定样式而又符合形式美的规律,是反映作品内涵和加强艺术表现力的一种艺术语言,也是中国画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因此,程式化的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艺术家实现其作品“传神”、“写意”的途径,艺术家所运用的皴法,意不在本身,而是作为表达画家审美意象的一个载体(物化)。 综上所述,一部山水画史,一部中国画史的发展就是在技巧表现精神、精神突破技巧而产生新的技巧,新的技巧表达新的精神这种不停变革、往复循环中发展起来的。皴法的变化甚至可以说是山水画变化的风向标。 中国山水画艺术呈现出了艺术风格的纷繁多样性,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从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来看,注重画家的人品和文化修养,一直是绘画发展的主流。多表现为画家重意而略象,重神而略形。山水画的皴法是一种工具或手段,画家将其心中的审美意象借助于皴法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了画面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因此,深入探索山水画皴法的内在价值对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贺天健:《学画山水画过程自述》,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版,第171页. [2]李昆山:《形式美的形态和特征》,中国期刊网. [3]徐书城:《论程式化》发表在《美术理论》,1981年第4期,第40页. [4]梁鑫哲:《长安画派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5]张连:《形式美新论》,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6]曾宪荣:《山水画皴法的形式美及其发展》,益阳师专学报,2002年3月,第23卷,第2期. [7]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8]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第546页
链接发不出去,在维基百科上比较全可以看一下
中华民族美术过去之灿烂 傅抱石 近时外国人对于中华民族性的批评,总是离不了说中国是"自尊"、"自大"的民族。殊不知中国人的"自尊"和"自大",是有原因的,是有道理的。在某种程度上,我们还必须保守着这种"自尊"、"自大"的好国民性。今日的中国,尤其有急切的需要和重大的意义。 单论美术这一项,其发达之古,创造之精,莫说东方,就是世界上也难寻其匹。日本还在请中国人办外交主政事的时候,我们已把西域的美术精华吃下肚子。吐出以后的唐宋光辉之花。埃及是最古不过的了,然而把那粗笨的刻画,和我们三代的玉器铜器比上一比,若根据他的遗物,他就发展到与三代同一时期也办不到的。"铜器时代",哪一民族拿得出如此雄壮伟大神妙不可言状的宝贝?虽一二遗留,它的价值,除供考古学者的摩娑研究,物器本身,已没有什么,然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史上有了最伟大最先进的创造是无疑的。虽然有许多学者,硬说我们古代那批宝贝,某种是间接学自波斯的,某种又是直接从印度偷来的,总而言之,说我们中国人是没有多大用的东西,然而这无非是因为我们的宝贝太高贵,把他们吓得没有什么可说。眼见中国如何贫弱,所以他们还要这样说:"中国何德何能?龟甲铜器,《春秋》三传,完全是伪造,你汉人尚能做什么呢" 虽然,他们尽管侮辱,若是有人送他们一个同治年的瓷器,或是乾隆年的雕漆,保证他脑筋中起不可思议的作用,佩服得五体投地。难道这又是从英吉利法兰西偷来的么? 展开东方艺术系统图来看一看,所谓"古代系"、"希腊系"、"印度系"、"中国系"的四大系中,实际上只中国与印度的二大系。假使中华民族不负起吸收、融化和创造的责任,到现在朝鲜有美术么?日本有美术么?"印度系"又走得几步路呢?关于这些理论,姑且不论。总之我们就是说:中华民族曾经包办东亚的美术,是东亚美术名正言顺的不祧之祖,也不为过。 我中华民族特别的长处,是不但能够闻一知十,而且是只要和别的民族文化见见面,就会造出比人家更好的文化。一般美术史学者,他们把中国自三国至五代(约西纪二○○--一○○○年)的一个时期,定为"佛教艺术时代"(德人Hirth氏)或是"古典时代"(英人Bushell氏)或是"西域艺术攫取时代"(日人伊东忠太氏),述说当时以后的美术,完全没有独自的发展,而决定中国的中世美术史。我可以举一个极简单的例,来证明这种述说的不确。诚然,中国的美术,受了不少印度的影响。但是要明白,这些影响,到了六朝初期,早被中华民族聪明的脑袋将它化得干净。譬如说,张墨顾恺之的《维摩变相图》,陆探微载安道的《无量寿佛》则学印度的么?印度有没有?云岗龙门巩县等佛窟两足交叉的弥勒像,又是学印度的么?印度的弥勒像,是否两双脚交叉还是并垂呢?像这种例,举不胜举,一二学者,觉得中国人太不可方物,于是拼命从佛教经典内,拖出中国佛教艺术的前身来。似乎带哭带骂地说:"中国真聪明!印度没有的东西也会造!你看呵!菩萨头背后那道圆光,印度又那里有呢?"我们并不否认人家如此地讥评,这正是我们所欣慰的事。美术是什么?佛教美术又是什么?朝鲜日本的古美术,都是中国美术的儿孙,然不能说朝鲜日本便没有它自己的美术。这一切,都是中华民族在美术上特殊的伟大的表现!是世界美术史上最光荣灿烂的一页! 只是创造,创造得不高明是不行的;只是吸收,吞进去受不住也是不行的。中华民族,有无量成绩做本身最高度文化的证明。纪元前一千年的工世,能作出就是现在五千年后也还是奉为标准的"形式"和"纹样"。葡萄花纹,就说是外国货,然"云纹"、"雷纹"、"蟠纹"、"饕餮纹"总是本号自造!并且形体周备,意匠完美,会在砖瓦头上刻字描画!会将一双雀子,站在乌龟背脊上做灯盏!檐会飞!柱会雕!凡是与生活有关系的器物,哪一样不施以美的设计?秦始皇为防胡人而筑的万里长城,其雄伟盖世的气慨,又谁不咋舌吃惊? 绘画较工艺发达稍迟一点。古书上,舜皇帝的妹子,以及"苍颉作书,史皇作画"等等传说,姑不信它。在今日可得见的古代绘画作品,汉朝的已有很多了。孝堂山武梁祠的石刻画,固然不是二十世纪图案最发达的欧洲画家可以"便化"得出来,就是一块汉画像砖上的人物,也够使现代东西方的人物画家惊异。藏在英国大英博物馆橱内的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那画上的人物,态度优美而庄重,线条遒劲,布置闲雅,第四世纪的东西,我们不知道那时候欧洲的人物画如何?再说唐代的阎立本,它的驰名世界的《历代帝王像》,听说尚有十三张在福建林氏家中(一说梁鸿志君所)。这稀世的宝物,它的唐代初期绘画的黄金时代,充分表示无遗。日本帝室御物有一张《圣德太子像》,中间画圣德太子,左右画山背大兄王和殖栗王。这张画,他们的确经过许多人研究,据旧法隆隆寺《寺传》上说,是百济国阿佐太子到日本画的。许多人不以为然,说《圣德太子像》的服制全是"本邦的古仪"!但是除此以外,可没有第二张和这画逼肖的作品。是天上掉下来的么?实事求是的先生们,不得不怀疑了,不得不恭维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了。因为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也是中间画皇帝,两边画侍臣侍女的。于是《圣德太子像》的本源(布置或笔法),便牵在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上。 经晚唐五代而至宋徽宗的花鸟,即今日还原色印在日本寻常小学生的画帖上。不过不说是中国的,但说"距现在有八百多年一个叫做宗的皇帝"而已。绘画到了徽宗时期,无论花鸟,山水,一切部门,都有杰出的大家,彪炳史乘!南渡后,刚刚一百二十年,霹雳一声,蒙古人打定了天下,可怜当时那班画家们,忍着精神上的痛夺,拼命向笔墨间抒其抑郁之孤愤幽绪!黄公望,他叫出"寄乐于画"的口号,以刺激那些利欲熏心的分子。倪云林也曾说过"余之画,不过草草,聊写胸中之逸气耳"!这种艺人的本色,也是当代社会的反面。我们看倪云林的山水,存着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元四大家中,王蒙为了母舅的关系,做过一下泰安知州,在画史上,虽然他的挥洒高妙,有时也逃不了峻刻批评。至明代则文沈唐仇是适合当时代的产物,谨严之中,复邃幽趣。至于清初的八大山人与苦瓜和尚,他们的行径和笔墨,又岂独在一山一水一花一鸟之间?尤其石涛的诗,"梅花"、"遗民"可说是常常应用。我们在三百年之后,应不应该向这些民族艺人表示诚恳的敬意? 雕刻的遗迹,随便说吧,如云岗巩县天龙山等多数的佛窟,真不知接受了几何人的瞻仰和崇拜。东方固是第一大艺术,西方也未见得有出其右者。我们要知道,这成千成万的石佛,都是先民一刀一刀,一尊一尊,累月经年所造成,若说是没有伟大力量的民族办得到,那现在也不让云岗独霸一部东方雕刻史了。 这无量数的遗宝,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寄托。唯有这些遗宝,中华民族在世界美术上始值得自豪,值得人家不远万里费长久时间,来研究我们一张纸或是一块石头。 然则中国美术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呢?这可分做两方面说:一方面,以异民族的关系,突然接触"形式"、"色彩"与自己绝对不同的美术品,自然产生一种奇异。或者本来存有某种用意(如对于工艺品),因之有些人,拼命地研究。这些人,是把中国美术推崇得真比天还要高不可攀。一方面,就美术品的评价上,中国美术品,大至开山打洞,小至一把扇子、一个酒杯,都具有不可形容的独特境界。这种境界,是中华民族的境界,是东方的境界,也即是世界两种境界之一的境界。因此,与欧洲美术,显然划清了路线,而此辔齐奔。 他们的绘画,是"色彩"和"面"的结合;中国的绘画是"线条"和"点"的交响乐。过惯了都市文明的他们,现在也需要枯淡清冲的刺激,在绘画上,已有相当的证明。不过以欣赏的趣味或能力如何,所以有的欢喜唐宋的谨严,有的欢喜元人的淡逸。 他们的雕刻,是不穿衣服的多;中国的雕刻,则多穿衣服。人体的曲线固属美妙,而衣服飘举,隐约如见,又何尝不美?他们的材料,多用金属,用石头;中国的材料,多用木,用泥,用麻,用漆,这是种种环境造成的分歧当不因此显其轩轾。 中国的美术,无论建筑、雕刻、绘画、工艺,创作上固各有伟大的贡献,理论上更是发世界所未发。东晋有顾恺之的《论画》,南齐的谢赫的《六法论》。当第四五世纪,即有如此完善的绘画理论,可说是惊人的成功。如顾恺之说的:"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完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王微说:"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是何等的透彻合理呵!本来美术不像科学,不一定读熟了理论才去制作,也不一定有理论便有作品。但是世界美术史家们,常常贬人而誉已。我以为这些精湛的论著,是值得特笔大书,任他们存着怎样的偏见,也绝不能稍稍摇动。 在另一种情形之下,"中国美术"这个名词,稍稍费解。它的含义,似乎加了一层限制。欧美人所谓"中国美术",至多包括到嘉道以前。那时候,足迹到过中国的还不多,仅仅从一些布教师或商人的手中,得受中国美术的洗礼。日本人就根本不说出"中国美术"四个字。虽然是一本一本图谱或论著,自序文至版权页都是中国的美术品或研究,但总名之曰"东洋",或名为"支那古代美术",置于印度朝鲜之间。我们自己对于这种现象,应该明白西洋人与日本人的中国美术观,在可能内,他们是以不提起为妙的。此中道理,非常简单。 那种中国美术在世界上,不是被人轻视么?当然!在现在民族竞争的时代,谁肯对我们中国人说出半个好字?事实上,我们早知道有若干的"中国通",在贩卖中国的美术,在靠谈谈中国美术吃饭!更说具体一点,中国美术实在好得使一切不愿谈的人而又不得不谈,更不得不把中国美术似通非通地来利用。美国大来公司邮船上所印的旅客单,也装饰了中国六朝的佛像,江西不值钱的樟木箱子,到了支加哥会变成无上的美术品。日本不必论,著是不相当研究过中国美术,想做美术家是很困难的事。近年上田恭辅氏的《支那美术工艺骨董图说》,翻开封面便是"震惊世界的支那工艺美术"十一个大字。这点,也可见中华民族美术在世界的力量和地位了。 中华民族美术的进展,恰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线,这条线,随美术的部门而曲折不同,同时随民族意识的强弱而曲折不同。我们要推究它曲折的痕迹,推究何以盛何以衰的原因,做今后民族美术建设的参考。 美术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它的发生,成长,或是灭亡,都有它背后的一切做主人,使它不得不顺着而同一步骤,同一进退。前面说过,中国美术发达最早的是工艺,如玉器、铜器等,在三代已有精致的作品。因为朝廷设了玉府,召了许多琢玉的人从事研究制作,铜器也定有制度,形式大小等等,都有一定的标准。在这统一的机构指导之下,所以呈露当时代工艺极盛的时期。以后秦汉承继三代有组织的宏规,遂蔚成中华民族独立的伟大的美丽轮廓,造型的样式上,也愈见复杂,一一合于生活的需要了。绘画也可以用此种在统一下始得发展的方式来证明它的盛衰。绘画上黄金时代的唐宋,在唐有玄宗的好艺,育成吴道子李思训阎氏兄弟(立德立本)许多凌铄古今的大画家,山水画之勃兴,佛像画之转变,这不都是玄宗的功劳么?宋代更是值得我们崇仰,徽宗皇帝,他不但扩充翰林图画院的机构,并且高等官吏都要考一考绘画,当时的文臣武臣,有几个不能伸纸挥洒的呢?基于这种原因,一直到南宋中期的绘画,人材之多,发达之速,元明清固然不能及,即两晋六朝又哪能相提并论?其次雕刻,隋唐佛教造像之盛,梁武帝的优崇佛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至于最近的清代康雍乾三朝,不是朝廷的奖进,那中国美术史可以划明代为最后的一个阶段。现在我们所资为最丰富最可靠的美术参考资料,大部分是这三朝的成绩。 现在我们足以相信,相信中华民族美术的建设,是在先负起时代的使命,而后始有美术的可言;是在造成统一的倾向,而后始有"广大"、"庄重"、"永远"的收获。我们过去的痕迹,很明白地呈在眼前,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日的中国美术,时代的使命是什么?统一的倾向是怎样?前者可以把近几十年的美术看一看,自然可以发觉我们应该走的大道,后者就是审度目前的缓急,决定这些大道,走哪一条?如何走法
步骤如下:
1、双钩:
工笔画中,尤其是工笔重彩画,双勾设色是最为明显的画种特征。“双勾”就是物体的体现是靠“线条勾勒”而出的意思(原为书法术语: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如本图所示竹叶即为双钩描绘。不管是竹叶还是竹竿,都是沿着外缘勾线塑造形体而成。
2、平涂:
在一定范围内均匀填涂某一种没有浓度变化的色彩,称为平涂。工笔画的基础技巧之一。如本图所示竹子的正叶即为平涂淡翠绿色,反叶是平涂淡汁绿色。基本没有任何浓淡变化,色彩也不能超出物体的轮廓墨线以外。色块要求匀净整齐。
3、统染:
在绘制工笔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明暗处理的需要,往往需要几片叶子、几片花瓣统一渲染,强调整体的明暗与色彩关系,称为统染。如本图所示竹叶目前就是用淡花青进行了统染,主要就是根部往尖部大面积统染,根部的主筋附近没有留水线,统染其实就是一种大范围色调的渲染。
4、分染:
工笔画绘制中最重要的染色技巧。一支笔蘸色,另一支笔蘸清水,色笔在纸上着色以后,再用水笔将色彩洗染开去,形成色彩由浓到淡的渐变效果。为了和统染有所区别,我们通常将小面积、局部的、较为细致刻划的渲染称为分染。如本图所示竹叶部分进行了分染,这一步已经留出左右的水线,每片竹叶的色彩都互相不混淆,画面慢慢的就细致起来了。
5、提染:
分染接近完工时用某种色小面积、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画面称为提染。如本图所示,竹叶的根部局部加深,底层竹叶用墨青色小面积浓色加重,就是提染的画法。
6、罩染:
在已经着色的画面上重新罩上一层色彩并局部渲染。如本图所示竹叶最后表层的翠绿大面积平涂,到达叶尖部分以后,淡淡染开,就是罩染的处理手法。
扩展资料:
工笔画一般先要画好稿本,一幅完整的稿本需要反复地修改才能定稿,然后复上有胶矾的宣纸或绢,先用狼毫小笔勾勒,然后随类敷色,层层渲染,从而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如陈之佛所作秋艳图。
工笔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建立了一套严整的技法体系,从而形成这一画体的独特风格面貌,其特点归纳如下:以线造型是中国画技法的特点,也是工笔画的基础和骨干。
工笔画对线的要求是工整、细腻、严谨.一般用中锋笔较多。以固有色为主,一般设色艳丽、沉着、明快、高雅,有统一的色调,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色彩审美意趣。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工笔画
你好啊,你的浅谈工笔人物画中的线开题报告选题定了没?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吗?准备往哪个方向写?开题报告学校具体格式准备好了没?准备写多少字还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可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开题报告选题顺利通过,毕业论文写作过程顺利。 先说下开题报告的内容1、课题的来源及选题的依据。主要是研究生对其研究方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着重说明所选课题的经过,该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对开展此课研究工作的设想,同时阐明所选课题的理论意义、实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以及准备在哪些方面有所进展或突破。2、对所确定的课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的意义、价值及可能达到的水平,给予充分的阐述,同时要对自己的课题计划、确定的技术路线、实验方案、预期结果等做理论上和技术可行性的论证。3、课题研究过程,拟采用哪些方法和手段,目前仪器设备和其他各方面条件是否具备。4、阐述课题研究工作可能遇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措施。5、估算论文工作所需经费,说明经费来源。再谈下开题报告的要求1、开题时间:开题报告至迟应于第三学期末完成。凡未按时开题着,可酌情在论文成绩中减1至5分。2、研究生要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和广泛的调查研究,写出详细的文献综述,并进行现场考察和初步的试验研究,然后写出5000字左右的书面开题报告,并制定出详细的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审阅、修改后进行开题报告。开题前研究生应将有关的参考文献和已做过的作为开题依据的各种理论分析、试验数据,事先印发给参加会议的有关人员。3、开题报告必须在学院或教研室(研究室)中进行,组成3至5人的开题报告审查小组,并邀请本专业的教师、学生参加,听取多方面的意见。审查小组成员应事先审阅提交的开题报告及有关资料,为开会做好准备。会议应发扬学术民主,对研究生的开题报告进行严格审核和科学论证。对选题适当、论据充分、措施落实的,应批准论文开题;对尚有不足的,要限期修改补充,并重做开题报告。若再次开题不能通过。则取消研究生学籍,终止培养。4、开题通过后,应将开题报告与论文工作计划经导师、教研室主任和学院院长签字后交校学位办公室。研究生、导师、学院各存一份开题报告和论文工作计划的复印件,以便定期检查论文工作。5、开题通过后,一般不得改变研究课题。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更改课题者,由导师写出书面报告说明理由,经教研室主任、学院院长、研究生教育学院院长批准后,方可另做开题报告,改换研究课题,更改研究课题后仍不能进行下去的,则对研究生取消学籍,并取消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的资格。
1、工笔画的方法:白描、皴擦、点、撞水撞粉、褪色法、分染、罩染、统染、碰染、接染、平涂、烘染、皴染、擦、反衬、水注色法、点蕊
2、工笔国画的绘画步骤如下:
(一)起稿和勾线
工笔重彩落墨之后很难改动,所以起稿时一定严肃认真,要求精细准确,笔笔肯定。墨线的深浅根据对象本身的色调来决定。譬如:白色或淡色浅色画墨线要浅,重色画与质地坚硬的物象墨色要深。如枝叶还应视远近层次及光暗变化使用墨色(焦 浓 淡 重 清)
勾线除墨色深浅外,重要在用笔。用笔有强 轻 重 疾 徐等变化。线条有粗细,长短,曲直之粉要根据物质质感用笔。一张好的白描也是一张好画。
(二)晕染底色
工笔画把墨当色来用,画某些东西须用墨来大第色,如枝干,山石走兽等着色之前先打好墨底,这是工笔重彩画特殊的表现方法。按凹处暗,凸处明与近处真切色重,远处需浑色淡。晕染出物体的转折 起伏 用墨色表现出体感 质感及明暗。
(三)敷染表色
一般是先染花头,再染叶子。花先染淡色花再染重色花。染花先从画面最前边的突起部分染起。
有些地方须罩染矿物质颜料,如:石青 石绿 朱砂 石黄等。使用石色需先用草绿打底。如石青花色先用花青打底。着石绿叶先用草绿打底等。上石色如遍数多需罩一层淡矾水,使下面的颜色固定,再染色不能和下面的颜色搅浑。初学者要稳重,不要心急。
(四)经过以上几步,画面大的色彩效果基本完成。
但有些细部还要深入刻画,象花蕾,花蕊 花萼 嫩叶 叶芽 叶筋等。使画面完整。最后要调整收拾,中国画讲“大胆落墨,细心收拾”,一幅画的最后效果如何,跟这一不有很大关系。该加强的加强,该减弱的减弱,主题突出统一和谐。经过多次晕染有些墨线被覆盖了,画面显得不精神,就需要用线重勾一下,也叫“勒”可以提墨线,也可以提色线。
最后,题款 盖章,一幅画才算完成。
白描:以线为表现手段的画法,依靠线本身的刚柔,粗细、巧拙,方圆,疏密等变化来表现各种物象。同时线条本身也具有一定的抽象审美效果。白描就整个中国画来讲也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作为工笔白描,一般线形变化不大,细而均匀,为敷色留有余地。
皴擦:绘画里常遇到土、石、树桩等物类,用笔中常以皴增强质地和厚重感,亦是线的补充,较讲究用笔。一般要求自然而顺势,不故作姿态。擦,更加隐笔。一般只是丰富皴的技法,有时亦起修改皴的败笔的作用。
染法:有许多种,一般有平涂、分染、罩染等,平涂多在做色底及画面局部平涂颜色时用,不宜见笔痕,分染是分出物体结构的染法,有高染与低染两种,染在物中间凸起部位并造成一点立体意味的是高染,罩染是在已分染过色墨的部分罩上某种颜色,这样能产生厚重而沉着的色彩变化,烘托一般是在物之外烘染出一部分色墨,以便加强主物的塑造,实际上有染扩大的意味,月云雪边多用。
点:在绘画中点的用途极广,视所打处可为花草野卉、可为苔点、也可不计何物仅为画面的装饰用。点是小点,是扩大了的点,斯法在画作中常用。用点时一般求用笔的一致统一。
撞水撞粉:些画法灵活多变,有色粉相撞法,亦有色粉水撞法,也有互用者。一般是以含水量大的笔画出对象的形结构再以色墨粉相撞生趣,因水化不溶而发生变化,活泼生动。
褪色法:以层层积色方式,一层层上色时退出一部分,设色越多层次越多,画花鸟及草类杂物中常用。
分染:除单独使用,还常用于为罩染打底色,为平涂开醒。方法是用两支笔,一支蘸色,一支蘸清水,先用色笔从最深部位开始染起,接着用水笔轻刷使颜色逐步向外晕开,使其越越淡,不留痕迹。
罩染:罩染时,不能急于求成,要薄薄地罩,一遍不足,可以再罩,笔上含色要饱,用笔直要轻,不可来回涂抹,以免把底色搅起。
统染:笔上含色要饱,用笔要轻,防止把分染的效果破坏掉。
碰染:有两种不同颜色,从叶子或是花瓣的两端同时染色,然后在叶或花瓣中间碰到一起,使其自然衔接,形成统一整体的方法。
接染:用一种颜色趁湿接着染另一种颜色,使颜色相互渗接在一起的方法。这种方法合适在同一体面中包括几种不同颜色的情况,其特点是既省力,效果也活,有一种流动感。
平涂:涂时颜色要薄、水分要适度,要一笔接一笔顺涂,不要来回涂抹。平涂的方法,除单独使用外,还用于打底色,衬托、罩染等方面。
烘染:为了突出某些主题或表现一些特定的环境,气氛而在物象周围进行大面积的渲染的方法。
皴染、擦染:就是见笔的一种染法。多用来染石头、树干。
反衬:在渲染过程中用颜色从纸或绢的背后衬上颜色,使正面的颜色更加深厚明艳。
水注色法:多用于石头和树干。先用墨染出石头或树干的轮廓(墨色要有浓淡变化),可以把水分用得足足的,要水墨汪汪,趁墨迹未干时,注入清水或重墨,把平板的颜色冲开,产生丰富的变化。
点蕊:点花蕊在画花中是很重要的。点蕊时用尖笔蘸上饱满的颜色,在尖上一滴滴点下去,点成一个圆珠,干后,要圆、凸、大小均匀,中间陷下一个小坑为最好。
长笛演奏的技巧研究论文【1】
摘要:在乐器演奏中,竹笛是我国最古老民族乐嚣,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意义。
长笛是一种音色优美动听而异常迷人的乐器,音域宽广,有较强的穿透力和丰富的表现力。
竹笛和长笛虽都属吹奏乐器,但他们的演奏技巧却各不相同。
关键词:竹笛;长笛:演奏技巧
一、竹笛的特点
竹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股哨”,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为现在的竹笛。
竹笛历史悠久具有深厚的民族传统意义。
竹笛多年来以其“穿云裂石”之音和悠远的神韵,一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但竹笛在很长的时期中一直处于伴奏乐器的地位,直到解放后,竹笛大师冯子存首次将独奏曲《放风筝》《喜相逢》通过舞台展现给全国观众,轰动全国。
从此后,竹笛改变了伴奏乐器的地位,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音乐舞台。
二、长笛的特点
长笛是一种音色异常优美动听的乐器。
长笛音域宽广,穿透力强,表现力丰富,适合以独奏的形式表现音乐的丰富内涵。
同时长笛在交响乐和管乐队中也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长笛与竹笛一样历史悠久,其发展既继承了传统乐器音色悠扬的特点,又具有其独特的时代性。
几百年以来长笛从木、金、到银;由孔到键,由单管到多节,由原来只能吹几个单音到现在交响乐团最妩媚的娇娇者。
长笛音色独特,其音色在低音区浑厚、朦胧,中音区清澈、抒情、柔和,高音区光辉、明亮、穿透力强,是当之无愧的木管乐之冠。
三、竹笛和长笛虽都属吹奏乐器,但他们的演奏技巧却各不相同。
竹笛的演奏技巧
传统的竹笛一般只有六个音孔,低音大笛也只有七孔,除了竹笛设计中原有的半音以外,乐曲演奏中的半音、转调主要是依靠演奏演员的演奏技巧和演奏经验,通过半孔按法及叉口指法来完成、这对于演奏人员的演奏水平和音准控制都有很高的要求。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员怎样实现半音及转调,需要依靠演奏人员的经验。
具体使用手指的什么部位来实现半音及转调,不仅要根据音乐旋律的要求,还必须结合演奏人员自身的条件来决定。
竹笛第一、四孔的半音,一般用无名指按半孔或用指肚按上半孔;第二、五孔的半音,多用中指第二关节按里半孔,比如小工调(简音作5)中音“4”的半音演奏有两种方法:1.用食指按住第六孔的外半孔或上半孔。
2,打开第三、六孔,其它四孔全闭;小工调的高音“4”除了用食指按半孔外,还有两种交叉指法:1.开四、六孔,闭一、二、三、五孔,2.开一只也,闭其它四孔。
后一种指法音准偏高,需用第一孔的无名指在音孔边缘盖一点,加上风口控制,才能使音高准确。
竹笛在演奏时,手指按孔的面积大小,与手指的启孔距离远近,均以音准为准,通过手指与气流角度的互切面给,以及演奏者的主观听觉来共同完成,努力做到半音的演奏音准稳定、准确,无滑音痕迹。
五、长笛的演奏技巧
长笛是所有的管乐中对气息要求最为严格的乐器,长笛的演奏基本上都是依靠气息的转变来控制,气息对于长笛正如运弓对于小提琴般重要,气息的长短、强弱、收放自如与否直接关系到演奏的效果。
气息对于长笛的演奏重要是因为在演奏中演奏者的相当一部分的气息会直接吹出长笛的管外,这部分气息控制在什么范围内能达到最佳的演奏效果需要依靠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学习,更为倚重的是实践中的经验。
长笛演奏中正确的呼吸方式一般是胸腹式的呼吸方法。
这种呼吸法符合人类生理构造的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保证演奏者呼吸的饱满、自如,这种呼吸方法为演奏者演奏技巧的展现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长笛的演奏不仅需要学会正确的呼吸方法,还应该掌握正确的口型。
长笛演奏中的口型要求:上唇自然下包,上唇贴紧下牙,轻轻向两边拉开,呈现微笑姿势,上下唇中间呈枣核形。
长笛演奏被称为术管乐之冠,对演奏技巧要求最为严格,不仅需要正确的呼吸方式和吹奏口型,还需要掌握准确的演奏指法,手指击健要灵活、流畅、手不能抬得过高,采用双吐演奏法。
总之,在乐曲中的演奏过程中不仅要靠手部的动作,更应该让大脑参与到手部的动作中,不能仅仅的按照教材上手部变化要求来演奏,而应该通过聆听、锻炼总结适合自己的演奏指法和演奏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奏特色,在保证演奏中指法准确、音调优美的同时把握并充分的展现乐曲的悠远意境和悠扬的风格,使乐曲不仅入耳声美,还能营造引人入胜的如画意境。
长笛演奏技巧与音色探索【2】
摘要:演奏技巧是长笛演奏的基本条件,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作品的音色和音乐表现。
要使音乐作品表现得更具感染力,必须提高完善演奏技巧。
只有熟练地掌握长笛的演奏技巧,才能使作品更加具有歌唱性,音色柔美,音质更为统一,使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更加深入人心。
关键词:长笛演奏技巧音色音乐表现
一、长笛介绍
长笛是世界上管弦乐乐团、管乐队通用的重要乐器。
长笛分为:C调长笛、G调长笛、低音长笛、短笛,C调长笛是使用最为广泛的。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低音区婉约、透明,它擅长乐曲的华彩部分,技巧华丽、变化多样,既能演奏明亮而欢快的旋律,又能演奏忧郁的旋律,是木管乐器中演奏最灵活的一种。
它在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不可缺少的独奏乐器。
二、长笛的演奏技巧
(一)演奏口型
口型是长笛发音的先决条件,口型控制好了,才能吹出来声音,才能奏出纯美的音色,控制好口型才能尽量减少漏气,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气息能量的效应。
下唇贴紧上牙,上唇放松,嘴角呈微笑状,轻轻向两边拉,上下唇间形成一个小孔,发音时一边吹一边调整角度。
掌握好的口型就是能将气息集中地进入到乐器中,发出清澈、流畅的音色。
(二)手型与指法
手型和指法是演奏技巧的基础。
手腕与手臂要保持直立,不能弯曲,手心要朝下,手指也要自然弯曲。
吹奏音符节奏均匀,避免手腕的变形,使手腕与手臂保持直线,手指要保持弯曲,形成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空间。
在手指按下和弹起时一定要保持速度一致,保证每一个音均匀地吹出。
(三)呼吸
气息是吹奏能量的来源,在长笛演奏中,需要演奏者做到吸气短促、迅速无杂音;呼气平稳、均匀而悠长。
胸腹式呼吸法是整个肌肉组织都积极参与的呼吸运动,胸廓自由扩张,胸腔容积扩大,促成肺部内外循环交换,使横膈膜和肋骨发挥运动功能,而且会使人体整个呼吸肌肉有机的协调起来,胸腹式呼吸法是吹管乐器最佳的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可以使音色饱满、乐句完整、颤音幅度变大、音量对比度增大,从而对乐曲演奏的完整性和表现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连、吐音奏法
在演奏连音时,要注意指法连接流畅、手指过渡自然、气息运用起伏连贯、力度适中。
音色要随着连线和音乐的起伏而起伏,力度也需要随旋律及情感表达做出调整。
吐奏,就是长音中的短音,在吹奏时,舌尖翘起,舌尖轻轻地撞击上下门牙牙龈的位置,口腔发出TTT的声音。
吐奏分为:单吐T、双吐TK、三吐(TKT、TTK、KTK),它需练习舌头的耐力,保证舌头的灵活性,吐奏时才能连贯、清晰、柔和。
三、长笛的音色与音色控制
音色,是演奏者与听众交流的桥梁,对于演奏者来说,掌握好的音色是极为重要的,要想吹出优美的音色,使音乐作品具有感染力必须具备正确的口型、呼吸、娴熟的技巧等因素。
在长笛演奏的音色控制中,气息的运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演奏情绪欢快的音乐作品时,气息要流畅饱满,音色优美、纯净;在演奏情绪伤感、愤怒的作品时,气息控制要强弱结合,使音色表现更加紧张、激烈和忧郁,听起来更为深入人心。
演奏者自身的思想情绪也左右着音色的变化,内心的喜怒哀乐也会体现在音乐作品中。
在演奏圣桑的《天鹅》时,气息均匀而流畅,整首乐曲就会优美、婉约,使听众似乎化作美丽的天鹅置身于天鹅湖中;在演奏《幽默曲》时,短促的呼吸,清晰的吐奏,顺次的换气,则能使听众感受到幽默的意境。
由此看来演奏技巧在音色控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演奏者具备了演奏技巧,领悟了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才能使音色更为优美动听。
四、演奏技巧与音乐表现
演奏技巧是长笛演奏的基本条件,提高演奏技巧,丰富音乐表现手法,使音乐变化更加丰富,才能使音色更为优美动听。
在演奏长笛乐曲时,要把技巧和优美的音色结合起来,才能使音乐表现更加丰富,音色变化更加富有歌唱性,使听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柔美和震撼。
除演奏技巧外,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是音乐表现的重要因素,长笛演奏更需要演奏者具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基础,要了解作品所描写的内容,产生的历史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乐曲的艺术风格等,这可以与娴熟的演奏技巧相互促进,表达音乐中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及深刻内涵,当演奏者情感、涵养、演奏技巧都融于音乐作品时,才能使音色更为结实、圆润、透明、刚柔,表现出作品的内涵,达到精神、心灵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如今,长笛越来越受到听众的喜爱,它优美的音色和丰富的表现力感染着无数听众,只有不断提高演奏技巧,丰富音乐表现手法,将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艺术涵养融于作品的风格、内容、情感中,才能使音色变化更加丰富,音响更加和谐统一,音乐的色彩也才能更加绚丽多姿。
参考文献:
[1] 杨易和.音乐表演艺术原理和应用.安徽文艺出版社.
[2] 戴中晖.如何控制管乐作品的音色与力度.乐器.
[3] 张志远.长笛演奏的呼吸与训练.乐器.
[4] 郑义军,邵伟民.长笛演奏实用教材. 中国青年出版社.
[5] 郑义军.长笛演奏技巧教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笛子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先辈们点燃篝火,架起猎物,围绕捕获的猎物边进食边欢腾歌舞,并且利用飞禽胫骨钻孔吹之(用其声音诱捕猎物和传递信号),也就诞生了出土于我国最古老的乐器——骨笛。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距今约七千年)、1987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出土7孔贾湖骨笛(距今约9000年)是世界最早的可吹奏乐器。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 笛子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笛子虽然短小简单,但它却有七千年的历史。大约在四千五百多年前的时候,笛子由骨制改为竹制。在公元前1世纪末汉武帝时,笛子称为"横吹",它在当时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从7世纪开始,笛子又有了改进,增加了膜孔,使它的表现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演奏技术也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到了10世纪,随着宋词元曲的崛起,笛子成了伴奏吟词唱曲的主要乐器,在民间戏曲以及少数民族剧种的乐队里,笛子也是不可缺少的乐器。
笛子的发音与吐音初探 摘 要: 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国乐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爱。竹笛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吹管乐器,以气息辅助,音域很广。因此,初级阶段就应为吐音打下坚实的基础。文章探讨了笛子的发音与吐音问题。 关键词: 笛子 发音 吐音 竹笛是我国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它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外形简单,发音清脆、嘹亮、浑厚、圆润,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表现技巧。很多人都喜欢它,把它形象描述成“玉龙喷霜”,把它的声音比喻成“凤鸣”、“龙吟”。许多中小学校也把竹笛演奏作为音乐课的一部分,许多大学都有类似像笛箫协会等。 近十几年来,随着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国乐越来越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爱。许多青少年学习着这中国独特的民族乐器。在世界各国唯有中国竹笛是有膜助声的,加上手指直接按孔,竹笛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吹管乐器。 “笛子并不难学”,这是赵松庭老师的话,但是要想学好它就要付出艰苦的艺术劳动。“假如你想要攀登艺术高峰,精益求精,那么即使你花一辈子的精力也是值得的”(赵松庭竹笛演奏技巧十讲)。由此看来,学什么都有一个辩证的认识。但不论出于什么目的学习,谁都想学好它,这是每个人的愿望。本文就笛子的启蒙练习问题作探讨,不涉及手指气息专题。 笛子是吹奏乐器,它有吹孔、膜孔、指孔和前后润因孔,发不同的音用不同的指法,另以气息辅助,音域很广。笛子是吹奏乐器,首先它是用气的,只有气到才能影响发音。正常的发音方法是把笛子吹孔正对自己,自然闭合嘴唇的中央,然后笛子向外翻转90°,使得下嘴唇向前下方吹。就这么简单一吹就存在很大学问,要求也是多样的。有的人要求吹奏的口型肌肉力量在嘴唇上,而不是中央,所谓的“笑”字形嘴;也有人推崇西方长笛的“撇嘴形”。 赵松庭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这样描述:“全身肌肉放松,脸部肌肉更要放松,不皱眉,不闭眼,双眉下垂,含蓄的微笑是口型的要领。在发‘雨、鱼’这两个字中间去找吹气的感觉,两唇的位置。”王次恒老师在他的讲座中让学生按“喔”的发音位置去吹,要求训练音头,音头延伸就是长音。用“吐喔”的发音,要求一秒一个音,然后延长一个音至4秒左右,下一步把一个长音用舌头断开。我认为这是非常科学的,初级阶段就应为吐音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这是最理想的发音感觉。试想如果我们用嘴夹住一样东西而不用牙齿,你怎样用力?吹笛子必定用嘴唇控制,就需要用力。这是自然现象,更是生理反应。首先只有把瞬间的东西保留并运用才是技术。这一正确的发音更能对今后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 能正确地发出声音后,不要急于把一个音吹得很长,而要有一个正确的成长与发展过程。王次恒老师主张音头的练习,宁保生老师主张逐渐过渡,正确是由错误积累鞭挞而来的。学习更是如此。 开始发音时可用“喔”来发音,一秒钟一个音,一个呼吸“喔-喔-喔-喔”等正确地每秒一个音以后,学生自然有个向后延伸的倾向,然后第五个音延伸到2—3秒甚至更长。这段发音过程不可持续过长,否则就会头晕。 第二步是学会“吐喔”的发音。“喔”字发音只是掌握持续的'状态,“吐”是辅助发音,使发音更整齐更快捷。“吐喔”、“吐喔”、“吐喔”、“吐喔”,还是每秒一个音一次呼吸,等准确发音后再延长一个音,这便是一个正确的长音练习。 但有些初学者用“吐喔”发音不容易吹响笛子,因为笛子的发音是边棱震动原理的缘故,所以用心体会集中发音是学习关键。根据几年的教学体会,我认为,用“夫”字来发音较容易些,从“夫”字发音情况看,“f”是辅音属擦音,“u”是元音,口腔打开充分,符合发音口型。这样的笛子音色也是最理想的,当学生会正确发音后,再加上舌头发“吐喔”字型。要一字一音一气练习。 第三步学会分音。就是两秒一音,一次呼吸“吐喔吐喔”。这时一定要注意第二次用舌的方法。舌头只是阻塞气的发出,千万不能有二次用气的意念。其实也是把上面练习合起来了。能准确两次分音后再进行四次分音练习,就是一口气分四段能把一个音长至4秒钟。这时的练习学生会感觉发闷,要注意调整呼吸,顺畅发音之后便可进行下面的训练: 一是每秒两音,每口气吹2秒。注意呼吸调整,其实这也是一种气息的训练方法,使气息更加稳健; 二是每秒两音,每口气吹4秒。就是把一口气分八段,这样就是所谓的单吐音了。训练时一定要把握“喔”的嘴型感觉。 三是提高速度。每秒吐音四次,一口气能吹4秒,一口气能吹出十六个音。每次练习要坚持八个反复,也就是一口气吹4秒,练习八次。 以上练习是需要循序渐进的,随着笛子学习的不断深入而练习。每次练习的步骤要因自己的水平和进步的程度来定。要从最容易发的音来巩固学习效果。“万丈高楼平地起”,只要坚持不懈,你就会发现悄然之间你便成为一名笛子高手了。学习不但是勤奋的问题,而且是方法的问题。勤奋加上好的方法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参考文献: [1]赵松庭.笛子演奏技巧十讲. [2]王次恒.名家教竹笛. [3]宁保生.宁保生笛子曲集. ;
笛子的起源非常古老。很久以前,我国就有关于“笛子”的记载。 《风俗通》记载为汉武帝时丘仲制笛。马融《长笛赋》则说是出自羌,本四孔,京房加一孔、 《说文》在诠释“笛”字时说:“笛,七孔篇,羌笛三孔。”《乐府杂录》的记载更干脆: “笛,羌乐也。”杜佑的《通典》中也有“汉灵帝好胡笛”的记录……从这些材料看来,关于笛的起源问题,已不能详号、笛这一管乐器的来历,尽管有很多说法,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法是汉朝时张骞通西域后,从新疆、中亚细亚一带传入。笛在外国起源同样很古老,最值得我们注目的是公元14至15世纪间,西班牙殖民者将秘鲁等地的固有文化做了最彻底的摧毁、在这以前,秘鲁本地的印第安人建立了“印加王国”,印加人有高度发达的文化,考古学家在出土的印加文物中发现,印加人拥有各式各样的乐器,其中就有很多笛子,而且还有由不同材料(如兽骨和陶土)精工制造的笛、从地理环境看,这些笛和其他乐器,都是印加人的创造,不大可能由另外什么地方传来。由此看来笛确实是一个极古老的民间乐器。
摘 要:从古至今,竹类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园林绿化植物。用实例工程阐述了竹类在中国园林景观中的设计与应用,并对其今后在中国的发展趋势作了客观的分析。关键字:竹类;园林;景观设计;竹类植物;趋势前言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从古至今,竹类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国园林景观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以竹造园,不管是纷披疏落竹影的画意;不管是以竹造景、借景、障景,或是用竹点景、框景、移景,都能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且风格多种多样。诸如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圃缀雅、竹园留青、竹外怡红、竹水相依等景观艺术,无不遍及中国园林。1. 竹类植物与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史 萌芽阶段竹子是我国古典风格园林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造园史从公元前11世纪周文王“筑灵台、灵沼、灵囿”开始,可以说是最早的皇家园林。据《尚书·禹贡》“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说明古人懂得欣赏秀丽的竹林风光更早。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见《拾遗记》“始皇起虚明台,穷四方之珍,得云冈素竹”),这是竹子用于造园的最早记载。当时的种竹、建竹园大多只限于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发展阶段到了魏晋、南北朝,中国园林从萌芽期进入了发展期。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受政治动乱和宗教处世思想影响,崇尚玄淡,寄情山水,游访名山大川成了一时之风尚,讴歌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诗文及刚萌芽的山水画,刺激了园林,产生了有别于皇家宫苑的“自然山水园”,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水经注》介绍北魏著名御苑“华林园”称:“竹柏荫于层石,绣薄丛于泉侧。”《洛阳伽蓝记》记录了洛阳显宦贵族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 全盛时期由唐代文人王维规划的“辋川别业”中有“斤竹岭”、“竹里馆”等竹景;“寿山艮狱”是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亲自参与规划的,从宋徽宗本人所写《艮狱记》中可知是北宋山水宫苑以竹造景的典型。南宋定杭州为行都,改称临安,贵族、官僚、富商聚居江南,皇家宫苑、私家园林之盛不言而喻,为后来发展的江南园林起了推动作用。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共评述了19座私园,对其中的归仁园、董氏西园、富郑公园、苗帅园等10座宅园作了专门的竹子景观描述。从南宋周密《吴兴园林记》也可了解到吴兴的宅园“园园有竹”。竹子造园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 成熟阶段明清园林继承了唐宋传统,且逐渐形成地方风格,其中以宅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园林发展的一个高峰。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沧浪亭、狮子林等苏州六大名园及扬州个园、惠州逍遥堂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为今人造园所采用。明清时期刊行多册造园技术理论书籍,有王象晋《群芳谱》、屠隆《山斋清闲供笺》、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等,最有影响的要数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对竹子造园作了详尽、精辟的论述,为后人推崇、仿效。明清园林,特别是竹子园林发展进入成熟阶段。2. 竹类植物与现代园林的融合中国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几经风雨,竹子一路见证。发展永不停息,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园林领域亦不例外,除了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特色外,许多新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材料应运而生,竹类植物并不因为其平凡普通而被人们遗忘,相反,人们的喜竹之情是有增无减。竹类植物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亮相现代园林。 竹类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综观这几年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 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 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 营造竹类专类园景观 作为城市各种公园中竹林的绿化材料 作为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 通过加工成园艺制品装饰居家环境其中以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这三方面最有发展潜能。3. 竹类植物在现代园林中的实例工程 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景观中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现在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就目前来看还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近年来与园林结合起来,给中国的房地产业带来了第二次春天。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导致人们对高标准生活环境的追求,甚至现在有的房地产厂商打出这样的口号:“我们不卖房子,我们只卖环境”,在城市楼盘中千方百计的营造出个性化的园林景观环境,是房地产厂商们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城市楼盘中的经典园林景观现在有许多,像广州番禺南村镇“清华坊”楼盘中的竹文化景观,就有着自己独特的意韵水木清华,坊间流芳,“清华坊”竹子景观的设计初衷就是以竹为师,以竹为友,营造一个清幽、质朴的居家生活环境,以点带面,用竹子特有的文化气息来陶冶人们的情操。在整个“清华坊”园林景观的设计中,红竹、金竹景观的营造是其中的一大亮点,于情处、于理处都将竹子的韵味表现的淋漓尽致。小溪蜿蜒而过,溪水潺潺而流;竹林清风斜影,竹径百里通幽。建筑大师梁思成曾说过:“可以把一幅画挂起来,也可以收起来,但一座建筑物一旦建起来,就要几十年、几百年站在那里,不由分说的成了居民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如此说来,宅院比其它艺术更要追求艺术的美和文化的品位”。同时我们也知道宋代诗人苏东坡在《咏竹》中颂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从两个不同方面来反映生活环境的来之不易,好的生活环境需要我们用心去营造,更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喧闹的都市生活,使得人们更加渴望有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清幽之地,在闲暇之余,邀三五知己对酒当歌,畅所欲言,实乃人生一大乐事。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景观中的运用,使得许多问题迎刃而解。纵所周知,土地在城市中是十分宝贵的,在以前作设计时规划面积小是我们遇到的一大难题,而竹类植物的成功进入,使我们可以营造出更多小而精、微而妙的园林景观。 竹类植物在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中我们见过蓝色的海洋,可您见过绿色的海洋吗?我不是说远在山野的原始森林,如果说这种海洋由数万公倾竹子组成,更难能可贵的是海洋中有无数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像珍珠一样串连起来的景点。风景名胜区中竹海旅游项目的开发,给中国的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说到竹海旅游,最有名的当属四川省境内的蜀南竹海,蜀南竹海位于四川省南缘、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市境内,方圆120平方公里,中心景区44公里,是国内唯一集山水、溶洞、湖泊、瀑布于一体,兼有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的最大原始“绿竹公园”,是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游览胜地。整个竹海成“之”字形,东西宽、南北狭。山地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海拔米,境内共有大小景点134处,主要景点63处。成景区内,景观集中区划分为:仙寓洞景区、天皇寺景区、七彩飞瀑景区、忘忧谷景区、青龙湖景区、龙吟寺景区、迎风湾景区、虎龙坪景区。景区东西大门外还各有两个序景区:夕佳山民俗博物馆、淯江;另有竹海温泉。景区内主要自然景观为一潭(照影潭)、一山(茶花山)、二廊(翡翠长廊、青云长廊)、二洞(飞泉洞、浩瀚洞)、三溪(幽溪、潦水溪、墨溪)、四瀑(七彩飞瀑、忘忧叠瀑、月亮湾瀑布、水帘洞瀑布)、四岩(擦耳岩、烟雨龙岩、普陀岩、天花岩)、五湖(青龙湖、大龙潭湖、三松湖、仙女湖、七彩湖)。蜀南竹海可谓是竹的海洋,7万余亩翠竹覆盖了27条峻岭、500多座峰峦。这里生长着15属58种竹子,除盛产常见的楠竹、水竹、慈竹外,还有紫竹、罗汉竹、人面竹、鸳鸯竹等珍稀竹种。竹海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最热的8月平均气温只有摄氏度,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也不过8摄氏度,空气相对湿度常年都在83%以上。这里不仅是一个天然的大氧吧,我国最大的“换肺工厂”,而且也可欣赏到竹根雕、竹簧雕、竹编、竹制家具等品种繁多、技艺精湛的竹工艺品,品尝到竹荪、竹笋、竹海豆花、竹熏腊肉等天然绿色食品,可谓是度假、休闲、疗养的胜地。古有松涛之说,今有竹海之观,人的品位源于自然但总是要高于自然,对于如此迷人的旅游胜地,我们没有理由视而不见。据了解,广东省目前还没有大规模的竹海旅游风景区,为了满足游客的要求,广州富韵竹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正在策划建设以中国竹文化为主题的竹海旅游项目,面积达千亩,预计投资一千五百万。而在全国的其它省份和地区,类似的项目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竹类植物在别墅区以竹韵为主题的景观中近年来,私家别墅在中国异军突起,发展迅猛,这其中少不了园林景观的一份功劳,抢手的别墅区往往是那些园林景观搞的非常经典的地方。好的园林作品,重在设计,而设计的关键是立意有韵味,设计材料有品位。正所谓“意在笔先,意韵同行”。竹子,这种平凡但却脱俗的园林设计材料,正越来越被人们所喜爱。以竹韵为主题对别墅区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效果甚佳,倍受人们的推崇。广州竹韵山庄别墅区的竹韵景观园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竹韵山庄以竹韵主题“日出有清荫,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来有清韵”为始终,营造出了一番别具风格的城中异景。在竹韵山庄中心广场的进口,布置了一个高4米,长6米的石景,上面刻有一个大的“韵”字,“竹”字以身旁的金丝慈竹喻示出来。金丝慈竹项端竹叶细长,下垂如钓丝状,叶形披针状,先端渐尖,基部收缩成圆形,竹杆瑰丽具黄色条纹,飘逸洒脱,瑰丽多姿,犹如团花簇锦,美不胜收。绿黄色的竹秆在阳光的哺育下,闪闪生辉,竹秆中间的金线条纹画龙点睛,灿烂耀眼,整丛竹子犹如鹤立鸡群,表现出竹子篷勃向上,虚心有节的高尚品质,和雕刻在石景上的韵字互相烘托。石景前面分别用观音竹球、佛肚竹球、一米高方竹进行点缀,宣染竹子的气氛,营造石景的生态景观;石景背后用玉韵竹、黄金间碧玉竹及佛肚竹的竹叶来衬托“竹韵”的内涵,让茂盛的竹叶来表示竹子的韵味;周边是在小佛肚竹环抱下的紫美人竹,竹以黑为美,紫色柔和发光,竹枝修长,竹叶飘洒,雍容高贵的紫美人竹在小佛肚竹的衬托下,显示高昂的气势,有温馨的观感,让背后高大参天的大树暗然失色,把“竹韵”表达得淋漓尽致。4. 总结绿竹栉风沐雨,心有灵犀。月照有清影,风吹有清声,雨涤有清韵,霜凝有清光,雪染有清趣。以竹为友,以竹为师,会使人悟天地之正气,育崇高之美德,激人生之理想。竹类植物正符合造园要求自然、纯朴的潮流,是古往今来园林中很好的绿化植物。从这些年来竹类植物在中国园林中的运用来看,在城市楼盘竹文化景观中的应用、在风景名胜区竹海旅游景观中的应用、在别墅区以竹韵为主题景观中的应用是竹类植物今后在中国园林景观中应用的总趋势。5. 结束语事实胜于雄辩,竹类植物正以其飒爽的英姿向前大步迈进,我们相信,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竹类植物在中国园林历史中永恒的延伸!参考文献:黄盛林《竹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竹产业发展策略》 银声音响出版社
中国传统竹 文化 是东方文明的象征,是中国 传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竹子渗透到了中华民族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不再仅仅是表象的物质载体,更多的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所折射出的象征意义。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竹文化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基于竹文化的竹家具创新设计
【摘 要】针对竹子多,竹家具少的现状,在分析 市场调查 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竹文化的系列竹家具。从设计理念、造型和人机等角度分析“竹家具”的基本特点,并对市场前景与产品价值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竹家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一款具有竹韵味的产品。
【关键词】竹;家具;文化;传统
0 绪论
提到文化,人们自然想到文学、艺术、哲学等等,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等诸多因素,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植物资源,非竹莫属[1]。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让我们了解到“居”与“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竹在家居中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农耕时代,我国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竹家具;这个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哲学,也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他们赋予竹之十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奉献、卓尔、善群、性坚、操守、担当[2]。许多营造气氛的场合常常能见到竹子的身影,这是因为竹子对中国人而言颇具特殊意蕴,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东方美学,可见竹文化在中国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我国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世界有1200多种竹子,我国就占了500多种[2]。竹子的环保特性值得一提,竹子进行光合作用时,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的氧气比树木多35%,还能更有效地结合土壤,避免土壤侵蚀。竹子也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3―4年即可成材,完全成长后高度可达35―40米,可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3]。犹如竹子的旺盛生命力,这种材质也蕴含着很大的开发空间。竹材纹理美观自然,触感温和舒适,易于加工,经久耐用,竹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好且密度小,抗拉强度是钢材的3―4倍,抗压强度比混凝土高。
竹子蕴含的特殊人文价值和环保价值,使得国内外设计师开始关注竹在设计上的应用,掀起一场全新的竹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家居不仅仅以“功能”为唯一目的,外形高雅、设计时尚、坚固耐用等新环境下的新要求,都必须让我们对竹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能顺应竹子的自然特性,结合新的材料工艺,超越对竹的传统定位,在功能上进行改良和拓展,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1 市场调查
通过查阅竹材料特性、市场应用现状的资料和实地走访,以及对142个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关于竹家具创新设计的以下结论:
(1)市场上的竹家具种类主要有原竹、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材弯曲胶合家具等,但竹家具的市场总体占有率依旧不高,一般多为与其他材质混合使用,而且竹子多为配角,可见这一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圆竹、竹编、竹集成、重组竹……竹材料加工工艺不断在创新和发展,但是现在一般竹材加工往往效仿木材的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没有很好地利用竹材的特有品质。
(3)中国古代早就开始使用竹家具,这些原竹家具使用的竹材没有经过任何的现代化的防腐处理,很容易出现虫蛀、开裂甚至腐烂等问题。近几年出现的竹家具,解决了原竹家具的很多问题。但由于对传统竹家具的偏见,新型竹家具的优良特性并没有被消费者认识到。
2 “竹家具”设计的基本特点
设计理念
竹,因为他的坚韧不拔的品性被古代文人冠以了君子的称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先生如是说。可是由于城市的发展,钢筋水泥土、人造板材等各种冰冷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摆脱这样的情况,我们选取竹子这一材料结合竹子特有的文化设计了这么一套家具。从居无竹到居有竹,我想增加的不只是竹子,更是增加了一些绿色,一些清新,一些自然以及一些文化气息。而且竹子做材,不仅用料便宜,更是绿色环保无毒的。
设计造型
根据竹子的优良的韧性做的弯曲,融入了竹子坚韧不拔这一文化要点,如图2所示。
竹子相间排列给人一种错落感,使视觉感不再单一。且使用整根原竹,保留了竹子的竹节和它空心这一特点,融入了竹文化中的虚心接受,高风亮节这两个方面,如图3。
由竹直接劈成片拼合而成保留了竹节,寓意做人要高风亮节,如图4。
造型及人机工程分析
这套竹家具由一个卷书案及一把凳子构成。家具的用材全由原竹切片然后排列成面,再由整根竹子经弯曲后做腿。完完全全的保留了竹子原有的风味。因为竹子具有的良好的韧性,所以使竹子的弯曲工艺不像木头那样繁琐,所以我们在整套家具的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曲线,使整套家具更具曲线美,看上去更加柔和,美丽。
全套家具的尺寸在设计前我们都查阅了人机工程学上的数据,所以符合人的使用习惯,使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不会说因为更换了材料而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相反,因为在制作时考虑人机这一因素,所以会让使用者更加的舒适。竹子清新的气息,也会让人心旷神怡。使生活品质得到一定的提高。
家具与竹文化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是坚韧不拔,凌云,不畏风雪,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有气节,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反应,在我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4]。本套家具保留了竹子的空心、有竹节的特征且通过弯曲突出表现了竹子的坚韧的品性。看到此套家具就可直观的看到竹看到那抹弯曲,从而想起竹子带给我们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以及虚心接受的这种文化。竹家具不仅改变了家具用材方面,更因为结合了竹文化给人一种 反思 ,让我们的心可以不再那么浮躁。
3 市场场景与产品价值
市场场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人们种竹,用竹,画竹,咏竹,竹一直伴随我们,延绵数千年。竹从古至今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竹文化也一直渗透在我们生活中。我国是世界竹子产区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木材能源短缺,而竹是一种速生材,作为家具材料能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从文化上看,竹文化历史悠久,古人使用竹简,文人墨客咏竹作诗,以竹为画。古人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对竹的喜爱,竹更有“心虚节坚,坚韧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称。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文化的力量不可估量,竹文化在竹家具产品中的体现,会使竹家具更具中国的传统特色,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用者使用会更具有精神享受,同时产品的价值也就更大。传承竹文化的竹家具投入到市场会更受欢迎,得到青睐。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
产品价值
从功能上看,产品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工艺作为公共设施符合人们的基本需要,并考虑人机舒适性,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从精神上看,产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吸取了现代的发展精神,传承与发展,用文化感染使用者。
从环保上看,竹子生长速度快,三到四年可成材,使用竹材利用完可再生,是很环保的材料。
从经济上看,对于丰富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创造财富。用我们的文化吸引外国,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在国内外都可创造财富。
4 结语
文化产业的市场需要开发,发展。产品不仅只是外形与功能,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显得重要。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越来越显得抢眼,主打文化的竹家具是它的灵魂所在,精神内涵所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竹家具可以热销,推动的不仅只是经济,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文化全球化作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锋.竹与中国文化[J]. 散文 ,1996(3):20-21.
[2]本刊编辑部,李科.居有竹[J].中华手工,2010(5):28.
[3]胡芷嫣,张建华.竹子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J].上海商业,2013(7):44-45.
[4]王逢瑚,时迪.关于中国竹家具设计的思考:观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有感[J]. 装饰,2012(1).
<<<下页带来更多的竹文化毕业论文
朋友你好,你所要的先从我提供的网址中找几篇参考论文,真心希望能够对你有。若不满意我给你些网址你还可以自己再找,祝你好运!中文免费论文地址集锦一、综合类1、蓝之韵论文门类较全。2、学生大论文中心、蜂朝无忧论文网门类很全。4、论文下载中心门类很全。5、论文帝国.
中国是竹的故乡,竹与人类的 文化 生活结下不解之缘,在中华民族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竹文化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竹文化的论文篇1 浅谈现代竹文化及竹的开发利用 摘 要:在人类生活中,竹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低投入、可再生的绿色植物。现阶段的竹产品开发与利用,已经相对广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竹原料及竹产品发霉和生虫等等,都是有待解决的,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好地开发利用好竹资源,让我们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达到生态平衡的目的,更好的服务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字 :竹文化;竹产品;环保;维护 一、 竹的现代文化及应用 中国从几千年前的文明古国发展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国家,几经风雨,竹子一路见证。发展永不停息,追求永无止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涌现出了许多新思想和新观点,园林领域亦不例外,除了保留中国古典园林所具有的特色外,许多新的造园手法和造园材料应运而生,竹类植物并不因为其平凡普通而被人们遗忘,相反,人们的喜竹之情是有增无减。竹类植物正以一种新的姿态亮相现代园林。 (一) 竹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 纵观这几年竹类植物在园林中的发展态势,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营造竹类专类园景观、作为城市各种公园中竹林的绿化材料、作为城市街道两旁的行道树和通过加工成园艺制品装饰居家环境等。其中以竹类植物在城市楼盘中的竹文化园林景观、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别墅区中竹韵主题的景观设计这三方面最有发展潜能。 (二) 竹在城市楼盘中的应用 房地产行业可以说是现在中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必将导致人们对高标准生活环境的追求,甚至现在有的房地产厂商打出这样的 口号 :“我们不卖房子,我们只卖环境”,在城市楼盘中千方百计的营造出个性化的园林景观环境,是房地产厂商们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经典园林景观已经在城市楼盘中得到广应用。 (三) 竹在风景名胜区的竹海旅游景观中的应用 我们见过蓝色的海洋,可您见过绿色的海洋吗?我不是说远在山野的原始森林,如果说这种海洋由数万公倾竹子组成,更难能可贵的是海洋中有无数让人流连忘返、乐不思蜀、像珍珠一样串连起来的景点。风景名胜区中竹海旅游项目的开发,给中国的生态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 竹产品的开发利用 笔者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对竹的开发利用一直没有停止过;竹的开发利用范围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扩大延伸,广泛的运用到了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等方面。竹作为原材料的产品已经深深地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断的惊喜与便利,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下面笔者就从三方面介绍一下竹的运用: (一) 竹子在容器方面的应用 笔者认为:竹为原材料的容器形态各异、丰富多样;具备实用性与美观性;多以民间工艺为主,纯手工 编织 而成,如背篓、簸箕等方面;花样繁多、手工精美的炊事饮食用具、衣冠鞋佩饰、席扇等纳凉用具、床榻椅凳案桌等坐卧用具、笥箧屏帘等盛器和家庭装饰物、 儿童 的竹马竹蛇玩具及老人的拐杖等,大量采 用竹材制作并制成特色独具的样式,与中华民族的情感、观念和理想密切相关,充分地显示出中华文化的特征与魅力。 (二) 竹子在工艺品方面的应用 笔者认为:多以展示、装饰为主。优秀及具特色的工艺品用于参展;室内的风格布置,衬托出房屋的风格及主人的喜好。 (三) 竹子在灯具方面的应用 笔者认为:将传统手工艺品以竹为原材料的编织及组合融入到现代灯具设计中来,给予人们不一样的感受不断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新鲜与便捷。 竹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是绿色环保的原材料。充分的利用好竹类,进行加工创造,不仅可以节约资源,绿色环保;还可以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更多的改变与惊喜。无论是在生活用品还是工艺等方面,竹产品的开发与利用都是具备很大的发展空间的。 三、 竹产品的保养与维护 (一) 竹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各种精美的竹产品和竹工艺品,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发霉或者产生蛀虫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解决竹产品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发霉和生虫两个问题。 (二) 解决发霉问题 发霉是由于竹子加工成竹产品后仍然存在一部分水分在其中,给细菌的滋生提供了温床,所以减少水分是一种比较直接也是比较彻底的手段。 当竹子开发成一种产品后,对竹子整体形态要求较高,因此内部水分较难处理,通常我们采用阳光下暴晒的 方法 ,具 体操 作步骤如下: a. 将竹子平摊的铺开,避免交叉和重叠 b. 在阳光下暴晒,每隔一小时翻转一次 c. 每天暴晒8个小时,持续暴晒10天 (三) 解决生虫问题 竹产品生虫往往是由于竹产品在加工前未处理周到,导致竹产品中仍然残留部分水分和糖分,给虫卵的寄生和繁殖提供了条件。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季节不同害虫我们分别采用以下三步来消灭害虫: a. 成虫羽化期用灯光诱杀 b. 使用白僵菌粉包,每667m 24"-,可降低虫口密度70%左右 c. 利用夏天中午幼虫下竹的习性.用80%敌敌畏乳油或溴氰菊脂乳油溶液喷洒竹秆 四、 结束语 竹类植物正以其飒爽的英姿向前大步迈进,我们相信,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中国历史前进的脚步,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竹类植物在中国园林历史中永恒的延伸! 参考文献 [1]黄盛林《竹资源开发利用技术与竹产业发展策略》 银声音响出版社; [2]何明,廖国强:《中国竹文化》,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 [3]李津, 《中国文化常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 [4]贤之,《青竹凤骨》,中国三峡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竹文化的论文篇2 试谈基于竹文化的竹家具创新设计 【摘 要】针对竹子多,竹家具少的现状,在分析 市场调查 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竹文化的系列竹家具。从设计理念、造型和人机等角度分析“竹家具”的基本特点,并对市场前景与产品价值进行了分析与预测。“竹家具”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一款具有竹韵味的产品。 【关键词】竹;家具;文化;传统 0 绪论 提到文化,人们自然想到文学、艺术、哲学等等,但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地理气候、生态资源等诸多因素,其中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远的植物资源,非竹莫属[1]。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让我们了解到“居”与“竹”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竹在家居中的利用,可以追溯到农耕时代,我国在先秦时期已经有了竹家具;这个充满东方情调的生活哲学,也曾是一代又一代中国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他们赋予竹之十德: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奉献、卓尔、善群、性坚、操守、担当[2]。许多营造气氛的场合常常能见到竹子的身影,这是因为竹子对中国人而言颇具特殊意蕴,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东方美学,可见竹文化在中国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我国是竹子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全世界有1200多种竹子,我国就占了500多种[2]。竹子的环保特性值得一提,竹子进行光合作用时,吸入二氧化碳、释放出的氧气比树木多35%,还能更有效地结合土壤,避免土壤侵蚀。竹子也是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植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能力强,3―4年即可成材,完全成长后高度可达35―40米,可称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环保材料,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3]。犹如竹子的旺盛生命力,这种材质也蕴含着很大的开发空间。竹材纹理美观自然,触感温和舒适,易于加工,经久耐用,竹纤维材料强度高,弹性好且密度小,抗拉强度是钢材的3―4倍,抗压强度比混凝土高。 竹子蕴含的特殊人文价值和环保价值,使得国内外设计师开始关注竹在设计上的应用,掀起一场全新的竹革命。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家居不仅仅以“功能”为唯一目的,外形高雅、设计时尚、坚固耐用等新环境下的新要求,都必须让我们对竹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能顺应竹子的自然特性,结合新的材料工艺,超越对竹的传统定位,在功能上进行改良和拓展,使之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1 市场调查 通过查阅竹材料特性、市场应用现状的资料和实地走访,以及对142个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我们得出了关于竹家具创新设计的以下结论: (1)市场上的竹家具种类主要有原竹、竹集成材、竹重组材、竹材弯曲胶合家具等,但竹家具的市场总体占有率依旧不高,一般多为与其他材质混合使用,而且竹子多为配角,可见这一块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圆竹、竹编、竹集成、重组竹……竹材料加工工艺不断在创新和发展,但是现在一般竹材加工往往效仿木材的材料特性和加工工艺,没有很好地利用竹材的特有品质。 (3)中国古代早就开始使用竹家具,这些原竹家具使用的竹材没有经过任何的现代化的防腐处理,很容易出现虫蛀、开裂甚至腐烂等问题。近几年出现的竹家具,解决了原竹家具的很多问题。但由于对传统竹家具的偏见,新型竹家具的优良特性并没有被消费者认识到。 2 “竹家具”设计的基本特点 设计理念 竹,因为他的坚韧不拔的品性被古代文人冠以了君子的称号。“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东坡先生如是说。可是由于城市的发展,钢筋水泥土、人造板材等各种冰冷的东西充斥着我们的生活。为了摆脱这样的情况,我们选取竹子这一材料结合竹子特有的文化设计了这么一套家具。从居无竹到居有竹,我想增加的不只是竹子,更是增加了一些绿色,一些清新,一些自然以及一些文化气息。而且竹子做材,不仅用料便宜,更是绿色环保无毒的。 设计造型 根据竹子的优良的韧性做的弯曲,融入了竹子坚韧不拔这一文化要点,如图2所示。 竹子相间排列给人一种错落感,使视觉感不再单一。且使用整根原竹,保留了竹子的竹节和它空心这一特点,融入了竹文化中的虚心接受,高风亮节这两个方面,如图3。 由竹直接劈成片拼合而成保留了竹节,寓意做人要高风亮节,如图4。 造型及人机工程分析 这套竹家具由一个卷书案及一把凳子构成。家具的用材全由原竹切片然后排列成面,再由整根竹子经弯曲后做腿。完完全全的保留了竹子原有的风味。因为竹子具有的良好的韧性,所以使竹子的弯曲工艺不像木头那样繁琐,所以我们在整套家具的设计中加入了大量的曲线,使整套家具更具曲线美,看上去更加柔和,美丽。 全套家具的尺寸在设计前我们都查阅了人机工程学上的数据,所以符合人的使用习惯,使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不会说因为更换了材料而产生一些不适的感觉。相反,因为在制作时考虑人机这一因素,所以会让使用者更加的舒适。竹子清新的气息,也会让人心旷神怡。使生活品质得到一定的提高。 家具与竹文化 中国传统中,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是坚韧不拔,凌云,不畏风雪,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有气节,是儒、道两家思想的反应,在我国有深刻的文化内涵[4]。本套家具保留了竹子的空心、有竹节的特征且通过弯曲突出表现了竹子的坚韧的品性。看到此套家具就可直观的看到竹看到那抹弯曲,从而想起竹子带给我们的坚韧不拔、高风亮节以及虚心接受的这种文化。竹家具不仅改变了家具用材方面,更因为结合了竹文化给人一种 反思 ,让我们的心可以不再那么浮躁。 3 市场场景与产品价值 市场场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竹文化的发祥地。人们种竹,用竹,画竹,咏竹,竹一直伴随我们,延绵数千年。竹从古至今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竹文化也一直渗透在我们生活中。我国是世界竹子产区之一,是世界上,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栽培历史悠久的国家。我国木材能源短缺,而竹是一种速生材,作为家具材料能源,具有很好的开发价值。 从文化上看,竹文化历史悠久,古人使用竹简,文人墨客咏竹作诗,以竹为画。古人用“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表达了对竹的喜爱,竹更有“心虚节坚,坚韧不拔,风度潇洒”的君子美称。竹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在全球化的格局下,文化的力量不可估量,竹文化在竹家具产品中的体现,会使竹家具更具中国的传统特色,更具深厚的文化内涵,使用者使用会更具有精神享受,同时产品的价值也就更大。传承竹文化的竹家具投入到市场会更受欢迎,得到青睐。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我们一起去努力。 产品价值 从功能上看,产品结合 传统文化 与现代工艺作为公共设施符合人们的基本需要,并考虑人机舒适性,满足人们的生理及心理从精神上看,产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又吸取了现代的发展精神,传承与发展,用文化感染使用者。 从环保上看,竹子生长速度快,三到四年可成材,使用竹材利用完可再生,是很环保的材料。 从经济上看,对于丰富资源的合理应用,可以创造财富。用我们的文化吸引外国,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在国内外都可创造财富。 4 结语 文化产业的市场需要开发,发展。产品不仅只是外形与功能,它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显得重要。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越来越显得抢眼,主打文化的竹家具是它的灵魂所在,精神内涵所在,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如果竹家具可以热销,推动的不仅只是经济,更多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对文化全球化作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锋.竹与中国文化[J]. 散文 ,1996(3):20-21. [2]本刊编辑部,李科.居有竹[J].中华手工,2010(5):28. [3]胡芷嫣,张建华.竹子在商业空间中的应用[J].上海商业,2013(7):44-45. [4]王逢瑚,时迪.关于中国竹家具设计的思考:观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有感[J]. 装饰,2012(1). 竹文化的论文篇3 试谈古典园林中的竹文化 摘 要:我国竹文化历史悠久,竹子在园林中应用广泛。基于竹元素在饮食、文学、工艺、建筑4个方面的文化意蕴,分别从诗情、画意、音韵3个层面揭示古典园林中竹文化的深刻内涵,探讨了古典园林中竹景的营造艺术。现代园林设计应该借鉴和发扬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 关键词:竹文化;古典园林;营造艺术 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植物配置,竹子因其特殊的观赏特性和生物特征一直被看作中国园林中最具特色、不可或缺的植物造景材料之一。竹作为我国传统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据文献记载,秦始皇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这应该是竹子造园的萌芽时期,讫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历经数代,以竹造园得到持续发展,竹林景观已成为江南园林的特色之一,竹景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蕴意为现代园林带来了无限的诗情画意。 1 竹元素的文化意蕴 竹与饮食 《诗经》曰“其蔌维何,维笋及蒲。”竹笋是人们熟悉的中国传统食品,不但是一道美食,更是一道雅食,被列为“素食第一品”和“山珍”之一。据相关资料记载,晋朝戴凯所著的《竹谱》一书中曾介绍过70多个竹子品种及不同竹笋的风味,宋代德清僧人赞宁在所著的《笋谱》中则是记载了80多个竹笋品种。 同时,中国的十大竹乡(浙江安吉竹乡、江西宜丰竹乡、浙江临安竹乡、江西崇义竹乡、湖南桃江竹乡、贵州赤水竹乡、广东广宁竹乡、福建顺昌竹乡、福建建瓯竹乡、安徽广德竹乡)还开发出一系列与竹相关的食品和保健品,例如竹笋干、竹笋罐头、竹粽子、竹食用菌竹荪、竹木糖醇、竹汁饮料和竹汁酒等,除此之外,在竹乡中还能品尝到竹笋全席宴、竹筒饭、竹虫等与竹有关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食物。 竹与文学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竹以其特有的风姿品性,占据了古代文人审美视野及价值系统内的一个重要位置,竹在历代诗人作家主观情感中,为文人阶层的文化所认同和传播,被赋予了以下几种象征意味:(1)以竹表示对官场的厌恶、对归隐的憧憬以及对故乡的向往。例如清朝郑板桥的《题画诗》:“乌沙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2)以竹标明典雅、孤傲的神韵与品格情趣。例如晚唐诗人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特以“坐中佳士,左右修竹”来昭示“典雅”的风格意境。(3)以竹含蓄地表达执着相思怀远的执着爱情。例如西晋张华《博物志》曰“舜死,二妃泪下,染竹即斑。妃死为湘水神,故曰湘妃竹”。 竹与工艺 竹制工艺品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堪称竹文化的一绝,其工艺加工手法主要有竹编和竹雕2种。(1)竹编。竹编工艺源远流长,被誉为“东方珍宝”,其充分利用竹材的柔韧性和线条美,达到工艺品外型与内涵、功能性和艺术性的和谐统一,同时劳动人民卓越的创意,使竹编工艺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和恬淡优雅的情致。(2) 竹雕。竹雕工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其造型讲究夸张变形,构图讲究对称与平衡关系,刀法力求变化多样,总体风格淡雅清秀,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古朴素雅之美。 竹与建筑 中国人远在新石器时代就利用竹建造房屋,汉代用竹建甘泉宫,名曰“竹宫”,北宋时黄冈地区人用竹造竹楼,明清时期扬州和常州都建有竹楼,竹建筑遍及南方产竹之乡。用竹建造的建筑主要有竹楼、竹屋、竹亭、竹廊等。(1) 竹楼。竹楼是最具有代表性、最富特色的竹民居建筑,在云南傣族、布朗族、基诺族、景颇族、德昂族、和部分怒族、哈尼族、佤族、傈僳族的聚居区是主要的民居建筑形式。(2) 竹屋。竹屋建筑是我国南方竹乡最常见的建筑形式,清代沈日霖的《粤西琐记》中记载了广东山区的人们用竹建屋的盛况,同时,清代的扬州园林广泛用竹建屋作为园林景点。(3) 竹亭。亭是重要的园林建筑小品,清代扬州园林好用竹建亭,竹亭使竹的天然野趣得以发挥,与周围地区的湖光山色和谐且融合成一体。(4) 竹廊。屋檐下的过道及其延伸成独立的有顶的过道称为廊[1],竹廊是廊建筑的形式之一,据记载,明代无锡的邹迪光在愚公谷用竹建造了一座竹廊,名曰“虹廊”。 2 古典园林竹景营造艺术 诗情 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和意境的营造,善于将植物的形态和文学诗歌、艺术和民间 传说 故事 等结合起来进行造景,竹因其优美的形态及其深厚的文化意蕴,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得以广泛的应用,古典园林中的竹景无不渗透着一种“诗情”,而这诗情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以竹为内容的景点名称。如苏州留园的“碧梧西凤”、苏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苏州拙政园的“海棠春坞”、苏州沧浪亭的“倚玉轩”和“翠玲珑”、扬州的个园等。二是竹景背后的文学象征意义。“逸气假毫翰,清风在竹林”,“数茎幽玉色,晓夕翠烟分”, 竹子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象征着文人墨客孤傲、清高的气节,同时,竹还可以用来表达对故乡思念以及对爱情的忠贞。 画意 “园以竹胜,景以竹异”,竹既有自然美的“形”,又有灵魂美的“意”,具有“形”和“意”相结合的美妙意境,营造出疏朗、雅致的画意。在竹的艺术造景手法中,无论是竹径通幽、移竹当窗、粉墙竹影,还是竹径绕池、青竹白石,无不体现着风格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画境,如竹海长廊、竹篱夹道、竹径通幽、竹亭闲逸、竹圃缀雅、竹园留春、竹水相依等,可谓“月照有倩影,风吹有清声,雨涤有清韵,霜凝有清光,雪染有清趣”,从而衍生出无穷的画意来。 音韵 宋朝文同在《咏竹》中如此描述竹:“化龙杖入仙陂,呼凤律鸣神谷。月娥巾披净冉冉,凤女声笙竽清肃肃。”这里说的就是竹的音韵美,而这句诗特指竹在风的作用下产生的音韵美,不同形态和数量的叶片在风的作用下相互摩擦会产生不同的音响效果。而竹的音韵有时萧瑟凄清,有时汹涌澎湃,有时流畅优美,产生不同的韵味。苏州怡园的“玉延亭”原有一片竹林环绕,四季青翠,玉延亭取“万竿戛玉,一笠延秋,洒然清风”诗意而名,“万竿戛玉”即风吹竹林摇摆而发出玉石响声,以实现“清风时一过,交戛响鸣玉”的音乐效果。上面描述的都是竹在风中产生的声响韵律,除此之外,在雨的作用下,竹也会产生独特的音韵美。南唐李中的《赠朐山杨宰》“听雨入秋竹,留僧复旧棋”说的就是雨中之竹,色泽鲜亮,竹径半掩半开,加上雨滴落在竹叶上产生的声响,引人静思,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意境。 3 结语 竹积淀着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符号,也是文人墨客的情感载体。以竹造园,竹因园而茂,园因竹而彰;以竹造景,竹因景而活,园因竹而显。其人格化的象征,美学的意象,已深深积淀在人们的审美情趣中,探求现代园林设计的时候,只要充分借鉴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并合理巧妙地运用竹文化,就可以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现代园林景观。(收稿:2013-05-09) 参考文献: [1]刘福智,佟裕哲.风景园林建筑设计指导[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07. [2]赵芸.南竹北调及北方竹造景的研究[J].世界竹藤通讯,2011,9(6):29. [3]关传友,何秋中.扬州园林植竹造景史考[J].竹子研究汇刊,2007,26(2). [4]黄春华,王晓春,仇蓉.扬州竹文化探析[J].风景园林艺术,2012,3(28). [5]龙莉红.竹子在岭南现代园林中的运用[J].广东园林,2010,2(1). 猜你喜欢: 1. 生活与竹文化论文 2. 竹文化毕业论文3000字左右 3. 竹文化毕业论文 4. 中国竹文化论文参考 5. 竹文化论文 6. 中国竹文化较好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