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大学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大学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写论文的时候,通常要求大家以后写十篇左右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要求应该和你写的题目有关。你写的是会计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是体育论文,是完全不行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论文怎么查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通常需要10~15个左右,有些学校需要两个英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通常有自己独特的格式,参考文献主要分为期刊和论文。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查看这些参考文献,其实并不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查重报告上抄下来。小编推荐的查重系统是Paperfree,将论文上传到该系统进行查重,通常等待15-30分钟左右,会有详细的查重报告。本查重报告将列出本文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因此您只需将本查重报告上的一些参考文献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您的论文中。这种查找参考文献的方法是最简单方便的,可以原封不动的复制,也可以保证参考文献的格式不会出错。 另一种方法是在早期写论文时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许多学生会记录这些参考文献的名称。您还可以阅读以前做的阅读笔记,并将这些参考文献摘录到论文中。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希望对你有帮助!

[1]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6): 148-155.

[2]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1): 153-154.

[3]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 19(5): 79-82.

[4]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 2006(Z3): 52-53.

[5]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 2006(6): 25-27.

[6]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 2010(2): 23-24.

[7]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7, 28(2): 146-148.

[8]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9: 12.

[9]“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 2006(12): 36-38.

[10]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7): 65-69.

[11]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08, 8(12): 2327-2329.

[1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 2009, 5(8): 172-174.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以下四种方式查找参考文献:

1.检索头牌:Pubmed

Pubmed作为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开发的一款论文搜索引擎,凭借其海量的文献数据和简便快捷的搜索方式,成为了网上使用最广泛的生物医学方面的文献搜索工具。我们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在标题和摘要中搜寻相关的关键词或相关公式,来寻找相关的文章。

2.用之不易的Google学术

这个其实并不能算是文献检索工具,但其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对全文进行搜索,而不是像上面说的那两个只是搜索标题和摘要。因此当要搜索事实型依据的时候,比如,要搜索“某病的发病率为36%”这样的出处,在摘要中可能没有具体的数据,所以需要google来进行全文搜索。

Google学术的功能还是挺强大的,不过在天朝却被封了,要是想用还得翻墙。不过不知道是应广大学者的呼唤,据说,最近Google又可以用了,这机会可是来自不易,小伙伴们还是抓紧时机享受这一福利吧。

3.关联检索:Web of Science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研究机构,因为Web of Science的数据库是要收费的,但其搜索引擎比Pubmed更高级,不但能够限定文章的学科,还能限定作者的国籍单位等等,非常好用。值得一提的是它里面的逻辑连接词比Pubmed多了一个很实用词——Near,这个能在相邻的两个句子中寻找关键词。比方说要搜索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关系,如果使用一般”AND“来连接,可能会出现头一句是说的糖尿病,然后结尾出来个高血压,其实并无联系。但用”Near”的话,由于两个词之间的距离被限定了,因此相关的概率也会高的多。

4.中文检索:万方,知网,维普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导语:在新环境下,大学生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出现各种问题,所以,学校要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我分享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参考文献,欢迎阅读!

[1]邓琼飞。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以琼州学院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4(17):192。

[2]伍佳慧,李松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4(02):52—53。

[3]佟丞,高玉峰。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02):124—126。

[4]甄璟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模式[J]。山海经,2016(02):141—142。

[5]余海蔚。浅析社会工作方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5(02):126—127。

[6]卢义,马荣,宗宸。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J]。亚太教育,2016(12):209—210

[7]赵景会,李明秀,高鹏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探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3):110—111。

[8]岳洁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对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东方教育,2015(12)。

[9]何一澜。浅论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136—138

[10]张兵,谢德光,谢玉兰等。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6(1):28—32。

[11]郝健强。积极心理治疗模型在大学生校园生活适应中的应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

[12]陆亚玲,唐开鹏。谈高职院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帮扶对策[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4(1):59—62。

[13]张小丽。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5,31(7):120—121。

[14]万文倩,刘慧妍。高职院校专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2,18(1):58—61。

[15]赵云龙。师范院校贫困生与非贫困生防御方式比较[J]。社会心理科学,2009(4)。

[16]易善武。高校贫困生生活的三维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1):63—65。

[17]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18]叶一舵。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二十年。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48—155。

[19]仲稳山,李含侠。扬泰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153—154。

[20]仲稳山,李露。现代德育概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19(5):79—82。

[21]李克敏。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中国高等教育,2006(Z3):52—53。

[22]蔡丽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思想教育研究,2006(6):25—27。

[23]仲稳山。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运行与评估。职业教育研究,2010(2):23—24。

[24]黄国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十三年回顾。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7,28(2):146—148。

[25]仲稳山。心理诊断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2。

[26]“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考察团。略论北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借鉴意义。思想教育研究,2006(12):36—38。

[27]樊富珉。香港高校心理辅导及其对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7):65—69。

[28]宋凤宁,黎玉兰。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四大误区。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8,8(12):2327—2329。

[292]仲稳山。高职与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职业时空,2009,5(8):172—174。

[30]刘茂江。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4(7):228。

大学生生活论文的参考文献

以下四种方式查找参考文献:

1.检索头牌:Pubmed

Pubmed作为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所属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开发的一款论文搜索引擎,凭借其海量的文献数据和简便快捷的搜索方式,成为了网上使用最广泛的生物医学方面的文献搜索工具。我们可以通过最简单的在标题和摘要中搜寻相关的关键词或相关公式,来寻找相关的文章。

2.用之不易的Google学术

这个其实并不能算是文献检索工具,但其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能够对全文进行搜索,而不是像上面说的那两个只是搜索标题和摘要。因此当要搜索事实型依据的时候,比如,要搜索“某病的发病率为36%”这样的出处,在摘要中可能没有具体的数据,所以需要google来进行全文搜索。

Google学术的功能还是挺强大的,不过在天朝却被封了,要是想用还得翻墙。不过不知道是应广大学者的呼唤,据说,最近Google又可以用了,这机会可是来自不易,小伙伴们还是抓紧时机享受这一福利吧。

3.关联检索:Web of Science

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研究机构,因为Web of Science的数据库是要收费的,但其搜索引擎比Pubmed更高级,不但能够限定文章的学科,还能限定作者的国籍单位等等,非常好用。值得一提的是它里面的逻辑连接词比Pubmed多了一个很实用词——Near,这个能在相邻的两个句子中寻找关键词。比方说要搜索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关系,如果使用一般”AND“来连接,可能会出现头一句是说的糖尿病,然后结尾出来个高血压,其实并无联系。但用”Near”的话,由于两个词之间的距离被限定了,因此相关的概率也会高的多。

4.中文检索:万方,知网,维普等。

写论文的时候,通常要求大家以后写十篇左右的参考文献。参考文献的要求应该和你写的题目有关。你写的是会计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是体育论文,是完全不行的。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论文怎么查参考文献? 论文参考文献通常需要10~15个左右,有些学校需要两个英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通常有自己独特的格式,参考文献主要分为期刊和论文。许多学生不知道如何查看这些参考文献,其实并不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从查重报告上抄下来。小编推荐的查重系统是Paperfree,将论文上传到该系统进行查重,通常等待15-30分钟左右,会有详细的查重报告。本查重报告将列出本文引用的一些参考文献,因此您只需将本查重报告上的一些参考文献原封不动地复制到您的论文中。这种查找参考文献的方法是最简单方便的,可以原封不动的复制,也可以保证参考文献的格式不会出错。 另一种方法是在早期写论文时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许多学生会记录这些参考文献的名称。您还可以阅读以前做的阅读笔记,并将这些参考文献摘录到论文中。

吃的科学观这本书是美国营养界第一把交椅阿德勒-戴维斯 学的

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可以从图书馆或者中国知网上找。

毕业论文指的是你在大学期间对你所学专业的现实或理论问题进行科学探索且是有一定意义的论文,一般大学生在大三下半学期就可以为毕业论文做准备了,因为大四的上半学期要准备实习,下半学期要准备毕业答辩,等大四再去慢慢准备毕业论文时间是很仓促的。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要求是相当高的,学生要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选定要写的课题才行,这也是从总体上考察一名大学生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

毕业论文一般都包含以下部分:题目、署名、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其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要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相对应)、引言(前言)、正文、参考文献、致谢辞和附录。其中对参考文献的要求和格式都特别严格,查找参考文献的过程也特别浪费时间,下面我将讲讲一些找参考文献的方法。

1.确定方向

不管你要找什么类型的参考,首先都要确定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方向,然后根据根据你的毕业论文主题去寻找你所需要的参考文献。所以,定方向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2.找信息

找信息这一步是最耗费心血也是工作量最大的一步了,因为就算你明确了你要找的参考文献目标,但是这一类的参考文献实在太多了,所以找起来也不方便。这些都是你要面临的挑战。找参考文献的话主要有两种方法:①图书馆。不过这个图书馆的范围就有点大了,你可以利用学校的图书馆,毕竟每一所高校的图书馆都提供了很多的资源供大家使用。同时要是学校图书馆的还是不能找到你所需的参考文献,你也可以去当地的图书馆,每一个县级以上的地区都设有它们专门的图书馆,你可以去看看。

②网站信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我们查找资料也越来越方便了,只用动动手指就可以在网上查找到你所需要的资料。现在网上也有专门的网站为大家提供寻找参考文献的便利。比如中国知网和全国学术快报等。

3.信息来源

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不仅仅是局限于一些专著,它还可以包括论文集、辞书、研究报告、期刊文章和报纸文章等。

所以其实找毕业论文的参考文献其实有多种途径,能找的文献也很多,只是在找的过程中比较麻烦,还有就是一定不要抄袭,要是在毕业论文出现抄袭现象后果是很严重的。

大学社交生活论文参考文献

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的我,虽然小时候对社交礼仪的了解没有现在这么深刻,但是一般性常见礼节还是接触较多而且父亲从小就培养我们压迫以礼待人、热情相待……用父亲的话来说,礼仪就是做人的基本常识和道德习惯,他从小就教导我们要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例如从说话做起,不准讲脏话,见到长辈要主动称呼问好,并且要笑脸相迎客人来了,先要称呼,然后请坐,再泡茶、发烟(男士)等等招呼客人吃饭的时候,必须时刻用手托住碗,当有客人的时候,作为晚辈先要让客人先坐,夹菜只夹自己面前的菜,不允许端起菜碗到菜汤和大大咧咧的在桌子上闹等等学过《社交礼仪》后,觉得自己虽然还有很多地方要加强,但是也有很多方面是值得肯定的,因为从小就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 马上要走出学校,融入社会,社交礼仪在以后的生活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位从小就要求做一个有教养的人,讲理懂理要从自身做起,且不说要发扬,至少要继承这中华名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提高自身素质,以礼相待,使自己在这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保持应有的绅士风度,能在和人交往中保持着愉快的交往方式,而不是因为一些基本社交礼仪细节而毁坏别人多自己的印象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张名片 文明友好的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的形象,赢得他人尊重,可以在和谐的交往中得到友谊,在自己奋斗之路上,遇到挫折亦可以得到他人的帮助从而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 正确的礼仪方式让人对自己有了第一印象,就像别人接过名片了解了对方第一信息一样首先给人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分,好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增加了“人和”的筹码,别人乐于接受有教养的人,可以让别人带着轻松的心情交流,促进双方友好往来为下一步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 所以,要做一个能给别人好印象的人,先要从最基本的地方做起,学会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自己,理解自己!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瓶润滑剂 交往是一种互动过程,不当的礼仪会造成气氛尴尬,而友好恰当的减少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障碍,起到和对方互动的作用俗话所说的“伸手不打笑脸人”就从侧面反映出懂得礼仪的好处良好的礼仪方式可以与人舒心的相处,别人可以感受到自己的热心,使对方心里感到温暖! 礼仪是交往中的一座桥梁沟通你我,从自己做起!用热心的利益方式切断隔阂,是敲开心门的敲门砖,打开心门的钥匙;是建立交流,连接双方心灵的桥梁 礼仪要从小处做起,不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其实在交往过程中,别人可以从微小的礼仪中观察一个人的品德能力,以小见大,就知道个人能力如何了 见面的时候哪怕是小小的一句问候、一个微笑,向人愉快地打招呼,也是提升生活乐趣的一种礼节形式相反,若对熟人不打招呼,或者不回答别人打的招呼,形同陌路,态度冷漠,则非常失礼 小细节小礼节可以展示自己的以下的面貌,以微笑为例: 微笑,自然大方,真诚友善是一种令人感觉愉快的面部表情,它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为深入沟通与交往创造温馨和谐的氛围 1、表现心境良好面露平和欢愉的微笑,说明心情愉快,充实满足,乐观向上,善待人生,这样的人才会产生吸引别人的魅力 2、 表现充满自信面带微笑,表明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信心,积极向上,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与人交往,使人产生信任感,容易被别人真正地接受 3、 表现真诚友善微笑反映自己心底坦荡,善良友好,待人真心实意,而非虚情假意,使人在与其交往中自然放松,不知不觉地缩短了心理距离 4、表现乐业敬业工作岗位上保持微笑,说明热爱本职工作,乐于克尽职守如在服务岗位,微笑更是可以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的气氛,让服务对象倍感愉快和温暖 真正的微笑应发自内心,渗透着自己的情感,表里如一,毫无包装或娇饰的微笑才有感染力,才能被视作"参与社交的通行证" 所以,正确的礼仪姿态可以展示自我,表现出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为人处世观要做好,很难,但是不做,那就是失礼!用好了,是一剂良方,用得不当,就变成一副毒药!正确的礼仪可以向别人展示你的人格魅力,而不当的礼仪方式会让你受到失礼的强大“杀伤力”

[1] 尚琼琼. SNS与网络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探析[J]. 青年记者. 2010(11) [2] 李园园. 校内网对大学生的影响[J]. 青年记者. 2009(17) [3] 梁世敏,孙理,张丽伟. 基于校园SNS网络的大学生思想教育初探[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4] 朱峰,吕伟. 校园SNS时代青年网络社会人际交往行为透视——以校内网现象为例[J].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03) [5] 刘文娟,袁文芳. 校内网的SNS人际传播特征分析[J]. 东南传播. 2009(05) [6] 陈卉. 社会性网络服务(SNS)流行原因分析[J]. 新闻世界. 2009(05) [7] 汪阳. 大学生校内网上交友状况调查——以兰州地区为例[J]. 青年记者. 2009(11) [8] 张楠,钱艳丽. SNS网络社区的出现及走红——以校内网为代表[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 2009(03) [9] 张丹. 利用校园SNS网络开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方式[J]. 才智. 2009(08) [10] 郝若琦. 浅析基于时代的校园SNS网站的盛行原因[J]. 东南传播. 2008(12) [1] 刘蕾. 试论网络交际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 2009(12) [2] 阮敏尔. 大学生虚拟生存的影响及对策[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 伍安春,张新福,余惠琼. 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冲击及对策思考[J].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3) [1] 田卉,柯惠新. 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1) [2] 杜骏飞,魏娟. 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1) [3] 葛晨光. 高校网络论坛舆论形成及引导刍议[J].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9(11) [4] 刘建. 高校网络舆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其引导[J].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 2009(05) [5] 王一春. 试论当代大学生网络愤青现象[J].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03) [6] 周千贺. 传统媒体和网络的舆论监督及其互动[J]. 青年记者. 2009(23)[7] 任海.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形成、特点及引导策略[J].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8] 陶晓华,高健. 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的现状、影响因素和引导策略[J]. 南方论刊. 2009(05) [9] 李雪莹,邓飞. 从传播学视角看高校网络舆论及其引导[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4) [10] 倪晓莉,陈思路,颜虹. 网络依赖行为研究及其干预模型的理论构建[J].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我写论文自己没时间写,后来去七星论文网找他们给我写的,一次就通过了,省了不少事。

浅谈“社交礼仪摘要:中国自古以来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在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一位公民必须具备的社会公德。而我们大学生以后进入社会更免不了与他人打交道的机会,所以学习社交礼仪、提高礼仪修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礼仪 修养 礼貌 大学生随着时代的进步,人际交往的日趋频繁和密切,作为交往润滑剂的礼仪也越加显得重要。讲究礼仪,遵从礼仪规范,可以有效地展现一个人的教养、风度与魅力,更好地体现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和尊重程度,从而使个人的学识,修养和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适度、恰当的礼仪,不仅能给公众以可亲可敬、可合作、可交往的信任和欲望,而且会使与公众的合作过程充满和谐与成功。礼仪是良好品德修养的表现形式,也是良好道德品质养成重要途径之一,良好的道德品质需用彬彬有礼的方式去体现。礼仪可以分为好几个部分,个人礼仪、交往礼仪、餐饮礼仪等等。个人礼仪,包括自身的仪容、举止、服装等。我们每个人都应注意自己的个人礼仪,一个人的穿着打扮、举止行为,不但事关对方对自己个人形象的印象好坏,而且也是个人教养与素质的最形象的展示。站姿:女人的站立姿势应该是:抬头,挺胸,收腹,两腿稍微分开,脸上带有自信,也要有一个挺拔的感觉。 坐姿:正确的坐姿是你的腿处于基本站立的姿态,后腿能够碰到椅子,轻轻坐下,两个膝盖一定要并起来,不可以分开,腿可以放中间或放两边。 行姿:正确的行姿是:抬头,挺胸,收腹,肩膀往后垂,手要轻轻地方在两边,轻轻地摆动,步伐要轻。 蹲姿:正确的方法应该弯下起盖,两个起盖应该并起来,不应该分开的,臀部向下,上体保持直线,这样的蹲姿就典雅优美了。仪表礼仪1.化妆要视时间场合而定。在工作时间、工作场合只能允许工作妆(淡妆)。浓妆只有晚上才可以用。外出旅游或参加运动时,不要化浓妆,否则在自然光下会显得很不自然。 2.不要非议他人的化妆。由于文化、肤色等差异,以及个人审美观的不同,每个人化的妆不可能是一样的。切不可对他人的化妆品头论足。 3.吊唁、丧礼场合不可化浓妆,也不宜抹口红。 发型与服饰礼仪穿礼服:女士在比较庄重的场合,穿礼服时,可将头发挽在颈后,显得端庄、高雅; 穿连衣裙:如果穿V字领连衣裙,就可将头发盘起,如果穿外露较多的连衣裙,可选择披肩发或束发; 穿西装:因西装给人以端庄整洁的感觉,发型也要梳得端庄、大方,不要过于蓬松。 交往礼仪,这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如何称呼、介绍、握手、交谈等都有许多礼仪规范需要遵守。我们在交往礼仪上存在很大的误区,这更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交往礼仪的重要性。握手的顺序在社交场合中,握手作为一种礼节,其顺序根据握手人的社会地位、年龄、性别和身份来确定,社会地位高者、年长者、女士、主人享有握手的主动权。朋友、平辈见面,先伸出手者则表现出更有礼貌。握手的规矩握手作为见面时的一种礼节,有约定俗成的规矩和要求。戴手套的男士握手前应脱下手套,放好或拿在左手上,再和人握手。多人同时握手时,注意不要交叉握手,不可左手右手同时与两个人相握,也不宜隔着中间的人握手。不妨等别人握完再伸手。 男女握手时,女士只需要轻轻地伸出手掌;男士稍稍握一下女士的手指部分即可,不能握得太紧,更不要握得太久。握手时,应友善地看着对方,微笑致意。切不可东张西望,漫不经心。 在社交活动中,熟悉和遵守握手的规矩,与人打交道时方能够做到应付自如,彬彬有礼,以便建立和保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谈话的表情要自然,语言和气亲切,表达得体。说话时可适当做些手势,但动作不要过大,更不要手舞足蹈。谈话时切忌唾沫四溅。参加别人谈话要先打招呼,别人在个别谈话,不要凑前旁听。若有事需与某人说话,应待别人说完。第三者参与谈话,应以握手、点头或微笑表示欢迎。谈话中遇有急事需要处理或离开,应向谈话对方打招呼,表示歉意。餐饮礼仪,顾名思义,就是在用餐时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座次的安排、敬酒礼仪、用餐时的规范等都是在社交场合经常能用到的。如果能按照礼仪规范做到了,他人都会觉得你是个非常懂礼仪的人,反之,则会觉得你不懂礼貌,甚至会影响你的学习、事业。第一,入座的礼仪。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第二,进餐时,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加菜时每次少一些,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吃饭时不要出声音,喝汤时也不要发出声响,最好用汤匙一小口一小口地喝,不宜把碗端到嘴边喝,汤太热时凉了以后再喝,不要一边吹一边喝。 第三,进餐时也不要出现其他声音,如果出现打喷嚏、肠鸣等不由自主的声响时,就要说一声“真不好意思”、“对不起”、“请原谅”之类的话,以示歉意。 第四,如果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最好用公用筷子,也可以把离客人或长辈远的菜肴送到他们跟前。 第五,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低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 第六,最好不要在餐桌上剔牙,如果要剔牙时,就要用餐巾挡住自己的嘴巴。 第七,最后离席时,必须要向主人表示感谢,或者就在此时邀请主人以后到自己家作客,以示回谢。 通过以上提到的礼仪,我们就可以看出礼仪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礼仪修养对于我们的必要性。礼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整个社会良好的文明风气都是靠每个人堆积起来的。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所以我们要实践,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符合礼仪规范的行为。可以说,礼仪是一张人际交往的名片。文明礼仪可以帮助我们“规范言谈举止,学会待人接物;塑造良好形象,赢得社会尊重;架设友谊桥梁,通向成功之路。”礼仪又是帮助我们获得成功,创造幸福生活的“通行证”。所以说:知礼懂礼,注重文明礼仪,是每个立足社会的基本前提之一,是人们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重要条件。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注重自身礼仪修养的提高,不用多久,我们整个社会、国家的礼仪素质都会得到提高,真正做到礼仪之邦,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来宾。参考文献:于忠艳.《现代商务礼仪》.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金正昆.《政务礼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大学生活感悟论文参考文献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或者愿意直接从事政治事务,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能感受到“政治”的存在,我为大家带来了大学生活政治论文1800字,希望你们喜欢。 大学生活政治论文1800字篇一 日常生活的政治 人们都很熟悉恩格斯对马克思的经典评价:“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但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马克思的深邃见解往往被人忽略。不少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国家形态、法律制度、宗教观念、艺术主张上,忘掉了这些现象与人类物质生活的关系。本期刊载的三篇 文章 重返基础,探讨城市居住模式变化对政治行为的影响,值得推荐。 谈到中国城市居民的居住模式,过去25年至少目睹了四个方面的巨大变化。第一,人均住宅面积大幅增加,从1978年的平方米直线上升到2005年的26平方米,【1】这一数字在世界上代表了相当高的水平,大大超过香港(平方米)和日本城市居民住房面积(平方米)。【2】第二,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随着单位体制的式微,住在单位宿舍的人越来越少,搬进商品房的人越来越多。第三,九十年代末,随着福利分房的取消和国有房产的廉价出售,上亿城镇家庭成为近三十亿平方米原有公房的所有者。【3】这使得中国城镇居民住房自有率从1995年的30%一跃提高到现在的80%左右,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不仅高于香港(50%左右)、日本(60%左右)和几乎所有欧洲国家(40-50%左右),也高于美国(2003年为)。【4】第四,进入二十一世纪,与世界上 其它 地区一样,中国出现了大量由保安守卫、由物业公司管理的封闭式住宅小区 (gated community)。 居住模式对人们意识和行为的影响不可小看。首先,居住面积的扩大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自己独立的洗手间与厨房,不必与他人共用,邻里关系随之改变:从比近亲还近变为老死不相往来。其次,同事加邻居的叠加关系与单纯邻居关系性质完全不一样。以前曾有研究发现,在英国,同一工厂的工人往往居住在同一街区,而美国工人往往散居在不同街区。这个差别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美国工人的阶级意识比较薄弱。【5】中国以前那种单位宿舍大院不仅在塑造集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而且因为所有人都相互知根知底,曾经是有效的社会控制机制。职工宿舍的解体使集体主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载体,也要求社会控制从邻里守望转化为依靠职业警察或保安。再次,房产对租户只是住所,但对业主则不仅是住所更是资产。当80%的城镇居民变为业主后,他们家庭的最大的资产往往就是住房。租户关心的仅是居住条件,业主则在居住条件以外,还关心所有影响房产价值的环境因素。最后,封闭式住宅小区所封闭的不仅是一片物质空间,也是一片由房价和物业管理费划出社会空间。相对于传统居民区,封闭小区的住户一般属于当地中上收入群体;其中的“豪宅”更是上层阶级的禁脔。中国人往往把封闭小区等同于“高尚社区”,然而在美国评论家罗伯特•卡普兰 (Robert D. Kaplan) 看来,封闭小区的出现正是“即将到来的无政府状态”的前兆。【6】 以下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住”的政治有多么丰富、多么复杂、多么有意义。如果说有什么缺点的话,那就是它们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封闭小区的居民身上。从阶级分析的角度看,这些精英也许是当今中国社会中声音最大的群体,但他们只是社会金字塔的顶尖,而不是社会的全部。这个缺陷正好说明,关于“住”的政治,还有多大的处女地有待开垦。经常听到有学者抱怨研究中国政治的禁区太多,似乎这是他们拿不出象样学术成果的唯一原因。如果他们重温一下马克思,像这三位年轻学者一样换一换视角,关于吃、穿、住、行的政治,不知道能写出多少论文和书籍。普通老百姓都清楚,吃、穿、住、行绝非无关紧要的小事;学者们也应该明白,研究日常生活的政治比空洞地高谈阔论“民主”、“自由”更有意义。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05》,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第103页。 【2】孙洪磊,“专家称我国人均住宅面积超过日本,居世界较高水平”,新华网天津2006年3月20日专电。 【3】 屈宏斌,“住房改革与财富转移”,《经济观察报》,2003年6月23日。 大学生活政治论文1800字篇二 论中国式“生活政治” 内容摘要 “生活政治”指的是政治权力和政治意志在日常生活中泛化、日常生活被提升到政治层面予以解读的一种政治范式。在中国思想传统中,“生活政治”的展现路径往往是“政治生活化”和“生活政治化”,前者将政治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后者将日常生活转化为政治。历史地来看,积极的“生活政治”可以促使良善的政治意志为人们所接受,成为“收拾人心”的途径;而消极的“生活政治”往往走向“泛政治化”。 关键词 生活政治 政治生活化 生活政治化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可能或者愿意直接从事政治事务,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时刻都能感受到“政治”的存在,人类历史的重大进程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政治”相关,个人的命运往往也受到“政治”的左右。政治凭借着权力、暴力、利益等压迫性力量或者诱惑性资源,能够进入到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将生活刻上政治的印记。政治在日常生活中突出呈现的这一特征,使得政治具有了“生活政治”的特性,同时也使得日常生活具有了“政治”的意味。“生活政治”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政治价值、政治倾向通过日常生活而发挥效能,并直接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环节,与日常的生活仪节捆绑在一起进而影响人们日常的精神言动。“生活政治”作为一种政治哲学意义上的解释范式,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政治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具有积极意义,同样,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典的政治传统也有所裨益。 中国式“生活政治”的厘定 “政治”是为了保持人类社会生活秩序化的必备物,在共同体的生活中,“政治”由或显或隐的多种样式表现出来。最为明显的“政治”就是围绕共同体的公共权力而产生的各种活动及其后果。马克斯?韦伯将这种“政治”称之为争取“支配权”的努力[1]。这样的“政治”既可以是争取支配性的公共权力的活动,也可以是以代表共同体全体成员意志出现的政权(政府)的政务活动,这种政治可称之为“政权政治”。牟宗三认为,“政权者,笼罩一民族集团而总主全集团内公共事务之纲维力也”[2]。由是观之,政权能代表共同体成员的全体意志,“政权政治”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显著性力量,它既可以是所谓的“庙堂政治”,也就是政权自身的代表者所从事的各种维护政权、治理国家的活动;也可以是“夺权政治”,即为了取得支配性权力或者政权而开展的一系列暴力或者非暴力的活动。 除了围绕国家政权或者以政权为核心的“支配权”而产生的“政权政治”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存在着一种随处可见的“生活政治”,这种 “生活政治”不以直接争夺政权为目的,而是在政权稳定的前提下,在既定的政治意志下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规范、习俗和传统并以此来强化共同体成员对政权的认同,同时,共同体成员的日常生活也因此而带上了“政治”的色彩,体现政治价值、身份等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权利分配。 安东尼?吉登斯曾专门提出“生活政治”(Life Politics)的概念,用以区别摆脱剥削、不平等或压迫等各种束缚的“解放政治”(Emancipatory Politics)。吉登斯认为,生活政治是现代性视野中个体自我实现和生活方式的政治,“生活政治关涉的是来自于后传统背景下,在自我实现过程中所引发的政治问题”[3], “生活政治不是属于生活机会的政治,而是属于生活方式的政治”[4]。在一般意义上,“政治”活动凭借权力来主导社会嘉益的分配,协调各种利益群体创造或者改善生活机会,而吉登斯则认为“生活政治”是为了挖掘人的生活方式选择问题。许丽萍教授曾经以“生活政治”为论题专门讨论过吉登斯的思想,她认为“生活政治以‘我们如何生活’作为问题的出发点,以生活方式的选择为手段,以重构我们时代的道德和解决生存问题为目的”[5]。吉登斯的“生活政治”着重讨论的是用以实现自我的生活方式问题,以服务于现代生活为鹄的,表现的是人在自我实现过程所遭遇到的公共性政治问题。吉登斯提出的这一概念为其“现代性”的系列思想张目,从政治的角度来看待自我实现的多元选择与多元可能的问题,当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意义。我们认为,从汉语的语境和中国丰富而悠久的思想传统来看,“生活政治”还可以做进一步的“中国式”解读。 从汉语的语词逻辑角度来看,“生活政治”可以看作是“生活”对于“政治”这个概念的逻辑限定,如前所述,存在着一种围绕政权的“政治”,也存在着一种关联日常生活的“政治”。在这里,“生活”因为是“政治”展现出来的场域而成为“政治”的限定词。政治除了在“支配性权力”场域得以凸显之外,同样可以在“日常生活”领域中或隐或显的展示出来。在日常生活领域里,“政治”不是直接的与支配性的政治权力关联起来,而是将“权力观念”、“秩序观念”具体化到个体的日常生活行动中。因此,就“生活政治”的字面意义而言,主要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政治”,包含了政治浸润在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为政治服务的意蕴。公共性的政治进入到私人性的日常生活,而私人性的日常生活也围绕政治活动而展开,政治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领域,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俗、仪式、活动等全方位的体现了政治价值、政治信仰或者政治倾向。换句话说,日常生活中的传统、习俗、仪式、活动等都为“政治”服务,体现政治价值和政治诉求,并在生活中落实符合现实政治要求的“秩序”。 中国式“生活政治”的体现 “生活政治”最大的特点是“政治”弥漫在日常生活之中,使得日常生活不仅仅只是满足人们精神物质需要的场域,还充斥着政治的意味。在人类社会政治发展的历程中,政权通常都希望通过各种手段在日常生活中推行共同体所推崇的主流价值。在中国古代以儒家价值为主导的政治社会中,尤其注重在民众的日常生活来传递政治价值。 在儒家的礼乐文明中,标志着等级、身份、权力的礼乐制度以日常生活为主要作用场域,并将政治价值通过礼乐仪式的载体,进而形成社会风俗传递到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巩固和强化等级、身份和权力的认同。干春松教授在讨论“制度化儒家”的时候曾提出:所谓思想观念的制度化,就是在权力的支持下,赋予这种思想观念以真理性的地位,并通过一系列具有强制性法律、习俗、实践系统,来确保这样的思想观念的传播、落实,并对其反对的力量进行控制甚至打击。”[6]生活中的礼乐制度,正是在权力的支持下逐渐形成社会习俗和实践系统,它将政治观念、政治思想转化为日常仪节,并用社会舆论、宗族内部惩罚甚至法律意义的刑罚来保证这些仪节在社会日常生活中推行,从而实现政治认同。这种通过礼乐仪式来强化政治认同的做法,就是古代中国社会生活中的“生活政治”。 在中国经典思想里,人们(特别是政治人物)的日常生活往往与政治问题联系在一起,穿衣吃饭、孝亲嫁娶等日用伦常也往往被予以政治解读。按照儒家政治哲学的设想,政治上治国平天下的问题扎根于君子修身齐家的日常生活。这种思想,正是意识到了日常生活的“修身”对于“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因此,日常生活不独惟是个体的私人问题,也是共同体走向良善的单元性保证。在儒家看来,正是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独立的社会单元(家庭和个人)都以政治上尊崇的价值规范来要求自己,政治价值、社会规范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这是中国式“生活政治”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逻辑。 中国式“生活政治”的问题与启示 社会政治有赖于日常生活,日常生活无法不能和政治脱离干系,这形成了中国式“生活政治”的主要特点。而中国传统的“生活政治”对于社会进步而言,有着双重的意义,换句话说,存在着积极的“生活政治”和消极的“生活政治”。积极的“生活政治”能推动良好的、正义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落实,而消极的“生活政治”则会加剧各种不合理的政治观念和政治权力通过日常生活化的路径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积极的“生活政治”,是一种在好的政治理念指导下的日常生活秩序,在这种状态下,政治理念与人类的本性相通,政治为人们的良善生活服务。或者说,政治对生活起到促进作用,日常生活又能验证和体现政治理念的嘉益,日常生活中人们形成的政治观念可以矫正为政者的过失,督促为政者实施善政。儒家倡导礼乐文明,痛斥礼崩乐坏,正是希望其倡导的伦理政治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匡正为政者的行为,使得他们遵守礼乐规范。现代社会崇尚法治、民主、平等、公正、自由等价值,而这些价值除了在现代政治生活中通过法制治理、选举政治、议会政治等“政权政治”形式体现出来以外,更多的是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规则、保证男女平等、实现家庭事务中的民主、崇尚生活观念的多元自由等行为和理念,也集中的体现了现代社会的主导性政治价值。举例来说,如果要培养人们在政治生活中遵守规则、遵守法律,那么就应该从培养他们养成遵守交通规则、尊重公共秩序做起。 中国传统的“生活政治”把“政治”转化为日常生活问题,同时又将日常生活提升到政治层面,展现的是为政者的政治力量和政治意志弥散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社会生活状态,它依靠政治权力以及人们对秩序的尊重而推广,为政者期望通过日常生活礼仪所带来的权威性安排生活秩序,期望通过日常生活规范来强化政治价值与政治权力的存在,并逐渐形成浸润着政治观念的风俗和习惯,达到“收拾人心”、“凝聚人心”的效果。“生活政治”的展现路径是“政治生活化”与“生活政治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中,都有着或深或浅的痕迹。作为一种政治观念落实的方式,在具体的中国社会历史中,“生活政治”有着积极的一面,但更需要我们警惕的是其消极的影响。生活的泛政治化以及将各种原属政治范围内的事务推进到日常生活领域,使得生活失去其原初意义而演变成了政治的场域,模糊了“公”、“私”边界,进而使得日常生活丧失了自由与生动。当代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无疑需要关注“生活政治”传统,厘定公私界限,进一步 反思 与扬弃“泛政治化”的“生活政治”。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冯克利译.学术与政治.北京:三联书店,2005:55. [2]牟宗三.政道与治道.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9. [3]安东尼?吉登斯,赵旭东、方铭译,王铭铭校.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北京:三联书店,1998:252. [4]安东尼?吉登斯,李惠斌、杨雪冬译.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14. [5]许丽萍.吉登斯生活政治范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6]干春松.制度化儒家及其解体(修订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3. [7]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第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59.大学生活政治论文1800字相关文章: 1. 大学生活相关的2000字思修论文 2. 大一思修论文范文3篇 3. 大学生健康生活论文3篇 4. 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论文 5. 关于大学生活的说说

我的大学生活“大学”一个莘莘学子们梦寐以求的地方,也是无数人通往理想道路的阶梯,对于这个大学,我也曾做过无数次的幻想,在幻想中描绘出了一幅幅宏伟壮丽的人生蓝图,在蓝图中大学就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大学”这个词语说来沉重也轻松,在它的里面不知包含了多少的知识,和多少需要我们去学习的法则,那里有良师益友,那里有无尽的知识宝库,那里还将会有值得我们一生回味的记忆。当面对学业时或许我们会感觉到它的沉重,因为有太多是我们以前所没有接触过的,这让我有一点头疼。可是它对于我们来说也比较轻松,因为它已不像初、高中那样做一些“强输”教育,并且也能选修一些自己所喜爱的专业课程,所以这点来说,大学相对而言要自主自由一些。曾也听一些朋友谈论起大学生活,有的说在大学里能学到许多的知识,并且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处理起来也要相对的成熟,理性一些。有的说大学就像是一个游乐园,到了大学之后我一定要好好痛痛快快的玩一场,以前都太束缚了,都不能够放松自己。等等……听了这么多的谈论,而我心中的大学生活却并不能与他们言同,至少在我心中的大学生活应该是像大鹏展翅一样,在天空中自由翱翔和舒展抱负的。可朋友们却并不这样的认为,他们还给了我一个似是而非的答案,说大学生活是很“无聊”的,这是我所听到的唯一震撼我,也使我懵懂不明了的答案,然后就有点开始糊涂了,难道我梦寐以求的就只是他们所说的“无聊”而已的大学生活吗,带着这个未知答案的问题,我就这样进入了大学,开始探寻着它的答案。刚开学的第一天,感受着学长,学姐们热情的帮助,也看见许多以前学校同学的笑语相迎,这使得我落空的心里在陌生的地方寻到了一些温暖的气息。接下来的什么院上、系上的部门开始招新,我为了能够锻炼自己的胆量去尝试了一下,虽然是无功而返,但是心里却有了一种说不清倒不明的东西在涌动,这种感觉让我的心里很充实。在学业上,刚开始有一点困难可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困难也不在像以前那样困难了,而且老师还教会了我们许多的东西。不知怎地,总感觉自己所学到的好像并不只是书本上那一些知识而已,好像还在精神领域的某个地方得到了启发。当我回家与妈妈共同探讨未来时,妈妈便说我“你已不在是以前的你,大学还真是大学呀”,我虽并不是很明白她的意思,可是从妈妈的话语中,我能够体会到自己已经成熟了许多,思考问题也全面了许多。在人际关系方面,或许刚开始时和同学们不太熟悉,有许多的地方大家都不知道怎么避免,但是经过一个月的相处,和同学们也建立起了一种新型的关系,也不像刚来时那样关系很紧张了,在同学们面前也能够大胆的表现出自己。和以前的老朋友之间也是不用言语就能明白的,彼此之间也不像以前那样不懂人情世故,动不动就和朋友发脾气,现在有的只是能和老朋友在一起聊聊天,谈谈心里的面的苦闷,就已经是很快乐的事情了,这使得我们之间的那份友情更加的难能可贵。在这仅仅不到两个月的大学生活当中,我学会了很多,无论是在精神方面、学业方面、还是在人际关系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大学给我的收获,也在这明明之中找到了自己最初想要寻找的答案。“大学”就是一个人生路上十字路口处的路标,它让我们不至于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处迷失自己,是它让我们可以定位自己,从而能够寻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大学一个充满幻想、希望、理想的殿堂,能够在其中去走上一回,所得到的收获就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自己所想象出来的。一个大学,一个路标,一个茫(然的)人,一个理想,创造出的却是一座金碧辉煌的殿堂。

浅谈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产生情绪困扰的成因论文

摘要:

大学新生入学后,绝大多数会出现对大学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学习方式和宿舍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对环境和生活的不适应,使大学新生焦虑、压抑、自卑、迷茫,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大学新生;适应;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心理特点是: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共同存在;情绪忽高忽低,容易急剧动荡的阶段,因此当遭遇某种变化或刺激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从中学进入大学,每位新生都面临着环境的适应问题。如果新生自身与环境变化相脱节,就会出现大学生活适应上的问题,在自我认知、情绪体验、人际行为等方面出现的一种迷茫、困惑、痛苦的状态,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不适应学校物理环境而产生的情绪困扰。

无论谁面对环境的改变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学新生入校以后首先面临对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学校的管理环境、文化环境等诸多物理环境的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会带来各种情绪反应。

1、生活环境的变化,内心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

目前入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第一次离开家,以前除学习外,凡事不用操心,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以前在家里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现在几个人共用一个房间;在生活习惯上、人际关系上很难相容,一旦遇到摩擦,就会感到惶惶不安;而且每个同学带着不同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来到大学,有部分是南方的同学来到北方,生活和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常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还有一些同学理财能力欠缺,开支无计划,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购买超出经济能力的物品,频繁聚会等,因此时常陷入“经济危机”,产生危机心理。

2、学习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失落和恐慌等情绪。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在中学上课,每个班都是固定的教室固定的人,学的课程是固定的科目。而大学则是每一时段的课都要换教室;有小班课有大班课;有单班课有混班课;有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必选课还有选修课;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不同,每门课考试的方式不同,每门课的学分也不同,这些变化会使刚入学的新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焦虑的情绪。

第二,中学上课,在学校的时间每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甚至回家后的时间都被老师的作业挤满。大学则有大量的“自由时间”。绝大多数新生,不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不知图书馆、机房、听力室、自习室如何使用,往往一个学期就荒废了,快到期末时内心却充满了空虚、失落。

第三,在中学从早到晚,从学习到生活,从纪律到心理,大大小小的事班主任一个人全部负责到底。而来到大学以后,班主任很少能看到,宿舍有宿舍管理机构,学生的学籍及思想教育由学生处及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管理,学生的课程和成绩由教务处及各学院的教学秘书管理。分散而复杂的管理体系,使很多新生遇到问题以后不知所措,限于慌乱中,使其焦虑难耐。

第四,一进入大学,新生立即被各种学生社团包围。因高考的禁锢,许多学生压抑多年的兴趣爱好喷涌而出,一下就报了两三个社团,最多有报五六个社团的。这些学生每天晚上忙于个社团的各种活动,没时间学习。表面上过的忙忙碌碌,内心却无比的空虚和失落。快到期末时,才发现自己欠下了那么多学习帐,马上面临期末考试,陷于恐慌之中。

二、不适应学校人文环境而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新生带着各自的心理烙印进入大学,入校以后马上面临着许多人生的新问题。新的环境中位居何处?我将往哪里去?这一系列的新问题,使一部分同学在新的竞争中立即面临挫折情境,如处理不当,会引发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1、高考的失利、专业选择的失误,使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小升初要上重点中学,中考要上示范高中,高考要上重点大学。使那些在高考中没有发挥好,与理想的大学或者专业失之交臂学生,形成“名校情结”。还有些学生因为高考志愿是父母报的,专业是父母选择的,自己并不喜欢。这些学生入校以后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对任何活动没有兴趣,内心总是耿耿于怀,自责自怨,精神颓废,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2、教育体制的重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目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小学教育只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学生学习只为了应试。高考这一人生阶段性的目标,成为了许多学生的人生的终极目标。进入大学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绝大多数学生不知该往哪里走,不知自己该去做什么。失去了奋斗目标,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容易出现了徘徊和迷茫心理。更有些学生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感到筋疲力尽,在饱尝了成功喜悦的同时,认为进入大学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因此在大学里消极、懒惰、混日子。

3、评价体系的变化,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丧失了优越感而沮丧。

考上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中学时的尖子,但到了大学,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变成了平庸之辈。丧失优势地位的同学,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

4、不适应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变化,使一些学生很苦闷。

刚刚入学的新生仍然习惯于中学“满堂灌”式的学习方法,习惯于自己的所有的学习都由老师来安排。而来到大学以后,课堂容量大,教师讲授提纲挈领,比较抽象概括,需要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参考书和参考资料,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加之大学课余时间比较多,自由度大,表面学习气氛很轻松,老师不留作业,没有考试,没人监督你学习,考试不排名次,但这里绝不是没有竞争。有些学生刚入大学时,课余的时间不知看什么,上课时间不知听什么,这让不少学生感到很吃力、无助、无所适从。

三、不适应集体生活时产生的.情绪困扰。

在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不可回避的是对班级和宿舍的集体生活的适应。因为我们任何人都需要感到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需要在这个集体中有自己被承认的、确凿无疑的、不可替代的位置,这就是人的归属的需要。而宿舍和班级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他们要在这个集体中度过四年。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如果没有被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接纳,就会感到不安全,引发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但是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具体表现为:

1、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中学时的集体生活很单一,同学关系简单。大学生的组成比高中要复杂,不同地区、不同信仰和民族的学生走到一起,难以很快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情谊。另外,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还有些同学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认为不如别人,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常常沉默寡言、内向孤僻,远离集体。

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新生初来乍到,彼此陌生,青春期又有“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在班里不愿意暴露太多,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所以许多学生感觉来到大学以后人际关系冷漠,不像中学同学那么开放好接触,更感叹知己难求。

3、独生子女成长中的缺陷,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新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人在家里生活习惯了,在集体中不能容忍其他同学的一些小毛病,自己不能吃一点亏。许多同学不够宽容,不能理解他人,什么事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常常引发纷争,使自己很难融进集体。例如有些同学追求完美,对自己、对别人都比较苛刻,眼里揉不得沙子。有的同学嫉妒心很强,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会用言论或行动去攻击别人,使自己和别人都陷于痛苦中。有的同学比较腼腆、害羞,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敢和周围同学说话,会很退缩、不合群。有的同学性格内向,融不到集体中去,集体的活动都不愿参与。有些同学比较逆反,总爱和别人抬杠,以表明自己标新立异,使其他同学很反感。有的同学比较功利,只和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交往,并常常过河拆桥。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冷落。

总之,大多数新生面对新的校园、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氛围和生活环境,都会出现“心理不适”,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每位新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只是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同,适应的时间长短不同,适应的程度不同。一般的情况下,三个月后就会度过适应期。如果一个学期过后,适应的某类问题还困扰着你,就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摆脱复兴情绪的困扰。

参考文献:

[1]郭淑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轻工教育,2006年03期

[2]汪国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1期

[3]马燕: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年20期

[4]尤世红: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7年第6期

题目一定要干净易懂,有一目了然之意。内容可以顺叙、倒叙等等。文章内容一定要扣题,不可以跑题,偏题,这都是扣分注意点。内容叙述注意不要有重复或者重叠,意思连贯,语句通顺,扣题。字数内容一定要800字以上,不能写流水账。最好有名言名句,或者自己对内容信息的一个见解或看法。理论与实际共同存在,更加富有说服力。段与段时间过度一定要完整,连贯。文章排版干净,有主次之分。可以添加配图来添加文章的美观度,让人阅读起来赏心悦目。文章中禁止有任何连接,会使人读起来特别不舒服。文章禁止大批量抄袭,有大数据的一定要标明出处。

适应大学生活的论文参考文献

浅谈大学新生不适应大学生活产生情绪困扰的成因论文

摘要:

大学新生入学后,绝大多数会出现对大学物理环境、人文环境、学习方式和宿舍集体生活的不适应。对环境和生活的不适应,使大学新生焦虑、压抑、自卑、迷茫,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 大学新生;适应;情绪

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向成年的转变期,这一阶段心理特点是:自豪感与自卑感、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共同存在;情绪忽高忽低,容易急剧动荡的阶段,因此当遭遇某种变化或刺激时,就容易出现心理冲突。从中学进入大学,每位新生都面临着环境的适应问题。如果新生自身与环境变化相脱节,就会出现大学生活适应上的问题,在自我认知、情绪体验、人际行为等方面出现的一种迷茫、困惑、痛苦的状态,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不适应学校物理环境而产生的情绪困扰。

无论谁面对环境的改变都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大学新生入校以后首先面临对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学校的管理环境、文化环境等诸多物理环境的适应,在适应的过程中会带来各种情绪反应。

1、生活环境的变化,内心易产生焦虑、烦躁的情绪。

目前入校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第一次离开家,以前除学习外,凡事不用操心,衣食住行都由父母包办,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进入大学后,大多数同学都是第一次过集体生活,以前在家里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现在几个人共用一个房间;在生活习惯上、人际关系上很难相容,一旦遇到摩擦,就会感到惶惶不安;而且每个同学带着不同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来到大学,有部分是南方的同学来到北方,生活和饮食方面的显著差异,常会造成部分学生的环境应激;还有一些同学理财能力欠缺,开支无计划,不考虑经济承受能力,购买超出经济能力的物品,频繁聚会等,因此时常陷入“经济危机”,产生危机心理。

2、学习环境的变化,容易出现失落和恐慌等情绪。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的学习环境与中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在中学上课,每个班都是固定的教室固定的人,学的课程是固定的科目。而大学则是每一时段的课都要换教室;有小班课有大班课;有单班课有混班课;有基础课,专业课;有必修课、必选课还有选修课;每学期开设的课程不同,每门课考试的方式不同,每门课的学分也不同,这些变化会使刚入学的新生摸不着头脑,产生焦虑的情绪。

第二,中学上课,在学校的时间每一节课安排得满满的,甚至回家后的时间都被老师的作业挤满。大学则有大量的“自由时间”。绝大多数新生,不知如何利用这些时间;不知图书馆、机房、听力室、自习室如何使用,往往一个学期就荒废了,快到期末时内心却充满了空虚、失落。

第三,在中学从早到晚,从学习到生活,从纪律到心理,大大小小的事班主任一个人全部负责到底。而来到大学以后,班主任很少能看到,宿舍有宿舍管理机构,学生的学籍及思想教育由学生处及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管理,学生的课程和成绩由教务处及各学院的教学秘书管理。分散而复杂的管理体系,使很多新生遇到问题以后不知所措,限于慌乱中,使其焦虑难耐。

第四,一进入大学,新生立即被各种学生社团包围。因高考的禁锢,许多学生压抑多年的兴趣爱好喷涌而出,一下就报了两三个社团,最多有报五六个社团的。这些学生每天晚上忙于个社团的各种活动,没时间学习。表面上过的忙忙碌碌,内心却无比的空虚和失落。快到期末时,才发现自己欠下了那么多学习帐,马上面临期末考试,陷于恐慌之中。

二、不适应学校人文环境而引起的情绪困扰。

大学新生带着各自的心理烙印进入大学,入校以后马上面临着许多人生的新问题。新的环境中位居何处?我将往哪里去?这一系列的新问题,使一部分同学在新的竞争中立即面临挫折情境,如处理不当,会引发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1、高考的失利、专业选择的失误,使部分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都很高,小升初要上重点中学,中考要上示范高中,高考要上重点大学。使那些在高考中没有发挥好,与理想的大学或者专业失之交臂学生,形成“名校情结”。还有些学生因为高考志愿是父母报的,专业是父母选择的,自己并不喜欢。这些学生入校以后对学习提不起精神,对任何活动没有兴趣,内心总是耿耿于怀,自责自怨,精神颓废,情绪低落,感到前途渺茫。

2、教育体制的重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目前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小学教育只围绕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学生学习只为了应试。高考这一人生阶段性的目标,成为了许多学生的人生的终极目标。进入大学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绝大多数学生不知该往哪里走,不知自己该去做什么。失去了奋斗目标,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容易出现了徘徊和迷茫心理。更有些学生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感到筋疲力尽,在饱尝了成功喜悦的同时,认为进入大学可以好好放松一下,以补偿十几年的寒窗苦读,因此在大学里消极、懒惰、混日子。

3、评价体系的变化,在寻找自己的位置中丧失了优越感而沮丧。

考上大学的绝大多数学生是中学时的尖子,但到了大学,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挑战,原有的优势和平衡被打破,不少人变成了平庸之辈。丧失优势地位的同学,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导致自我评价失调,由强烈的自尊心转变为自卑心理。

4、不适应大学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变化,使一些学生很苦闷。

刚刚入学的新生仍然习惯于中学“满堂灌”式的学习方法,习惯于自己的所有的学习都由老师来安排。而来到大学以后,课堂容量大,教师讲授提纲挈领,比较抽象概括,需要学生在课下阅读大量的参考书和参考资料,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加之大学课余时间比较多,自由度大,表面学习气氛很轻松,老师不留作业,没有考试,没人监督你学习,考试不排名次,但这里绝不是没有竞争。有些学生刚入大学时,课余的时间不知看什么,上课时间不知听什么,这让不少学生感到很吃力、无助、无所适从。

三、不适应集体生活时产生的.情绪困扰。

在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以后,不可回避的是对班级和宿舍的集体生活的适应。因为我们任何人都需要感到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需要在这个集体中有自己被承认的、确凿无疑的、不可替代的位置,这就是人的归属的需要。而宿舍和班级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他们要在这个集体中度过四年。处于青春期的大学新生,如果没有被同宿舍同班级的同学接纳,就会感到不安全,引发各种不良的情绪反应。但是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具体表现为:

1、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人际关系的不协调。

中学时的集体生活很单一,同学关系简单。大学生的组成比高中要复杂,不同地区、不同信仰和民族的学生走到一起,难以很快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的深厚情谊。另外,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还有些同学在知识、才艺、人际关系、家庭背景乃至身体容貌等方面认为不如别人,特别是来自农村、山区和贫困家庭的学生,有强烈的自卑感,常常沉默寡言、内向孤僻,远离集体。

2、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新生初来乍到,彼此陌生,青春期又有“闭锁性”的心理特点,自我保护意识较强,同学之间交往较谨慎,在班里不愿意暴露太多,不愿意主动接近别人。所以许多学生感觉来到大学以后人际关系冷漠,不像中学同学那么开放好接触,更感叹知己难求。

3、独生子女成长中的缺陷,很难适应集体生活。

新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一个人在家里生活习惯了,在集体中不能容忍其他同学的一些小毛病,自己不能吃一点亏。许多同学不够宽容,不能理解他人,什么事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不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常常引发纷争,使自己很难融进集体。例如有些同学追求完美,对自己、对别人都比较苛刻,眼里揉不得沙子。有的同学嫉妒心很强,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就会用言论或行动去攻击别人,使自己和别人都陷于痛苦中。有的同学比较腼腆、害羞,不能有效表达自己的意愿,不敢和周围同学说话,会很退缩、不合群。有的同学性格内向,融不到集体中去,集体的活动都不愿参与。有些同学比较逆反,总爱和别人抬杠,以表明自己标新立异,使其他同学很反感。有的同学比较功利,只和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交往,并常常过河拆桥。也会受到周围人的冷落。

总之,大多数新生面对新的校园、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新的人际氛围和生活环境,都会出现“心理不适”,这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是每位新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只是每个人遇到的问题不同,适应的时间长短不同,适应的程度不同。一般的情况下,三个月后就会度过适应期。如果一个学期过后,适应的某类问题还困扰着你,就要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快适应大学的环境,摆脱复兴情绪的困扰。

参考文献:

[1]郭淑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中国轻工教育,2006年03期

[2]汪国琴: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思想理论教育,2005年11期

[3]马燕:大一新生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版),2008年20期

[4]尤世红: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报,2007年第6期

大学适应性教育内容研究

大学是人生旅程中的重要一站,每年新生出现问题的不少,大学适应性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适应性教育内容研究论文,和大家一起分享。

摘要: 大学适应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它包括学习适应、专业认同、生活适应和心理适应。为提高大学适应性,高校应该及时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持续渗透专业思想教育,尽早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依托校园文化开展素质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 大学适应性;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适应是指大学生根据高等教育的特点,积极调整自我,使自身发展与大学学习、生活发展达到平衡的过程。大学阶段是学生由学校教育步入社会工作的过渡时期,能否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至关重要。大学适应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并不仅仅是针对大一新生而言,适应性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

一、大学适应的内容

“在大学感到迷茫和空虚”,这是很多大学生有过的感受,是大学适应性低下的表现。大学生实现了高考的目标,进入大学后需要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更好地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并付诸行动。大学适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学习适应

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学习适应性问题,其中以大一新生最为突出,而且大学生学习适应性存在学校类型差异和性别差异,综合类学校的大学生学习适应性最好,男生学习适应性显著优于女生。[1]大学的学习,在学校管理、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都与中学有很大不同。在学校管理上,大学更注重自我管理,班级管理有所弱化。由于可自由安排的时间增加,很多大学生面对这些空闲时间无所适从,他们还习惯于对老师的依赖,自我管理能力缺乏,而荒废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在教学模式上,由于大学课程门类多,每门课程知识量大,课堂上老师又不会完全依从书本讲授,很多大学生不适应这种教学模式而导致学习困难。在学习方法上,大学学习更具自主性,要求大学生培养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不断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大学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全部,大学生要积极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专业认同

大学区分了专业,学习具有专业性。专业认同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大学生认同自己所学专业,就会对专业产生积极情绪,进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行为;反之,如果专业认同低,很可能表现出学习倦怠等行为。研究表明,专业志愿选择、专业就业前景、专业学习条件、专业类型、年级和学校类型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专业认同。[2]专业认同程度越高的大学生,学习动机越强,同时越注重运用学习策略。[3]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培养专业兴趣,激发专业热情,认可自己所学专业的价值,从而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

(三)生活适应

大学要求学生能够独立生活,能够融入集体生活。尤其是对于大一新生来说,远离家乡来到陌生的地方,难免感到孤独,特别是外地大学生还存在适应新的气候、新的语言文化、新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等问题;对于习惯于父母照顾的大学生来说,在大学需要锻炼独自面对生活,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对于没有宿舍生活经历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与寝室同学融洽相处也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生活适应问题。

(四)心理适应

一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决定其心理健康水平。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心理适应水平一般,心理适应能力较差。[4]例如,由于学习上的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学习焦虑或考试焦虑;由于专业不理想,可能会产生挫败感,引发抑郁情绪;由于人际关系上的`不适应,可能会产生孤独感或人际焦虑。大学生的心理适应主要包括与自我有关的适应和与人际关系有关的适应。与自我有关的适应主要是指:一方面,经过高考,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涌入大学,面对陌生的新环境,大学生要重新认识自己,要有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积极地接受自我;另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校、专业、生活与学习可能和自己的想象有很大区别,面对心理落差,大学生要能够积极地调整自己。大学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广泛和重要,由于交往对象的变化,以及交往对象在生活习惯、成长经历和个性等方面巨大的差异,大学生要能够开放自我,接受他人,主动与同学交往,积极提升人际交往技能,建立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提高大学适应性的教育

(一)及时开展新生入学教育

新生入学后,以班级、院系、学校为单位多层次地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让新生全方位地了解全新的大学环境。入学教育内容应包括:第一、学校和院系情况,使大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了解所学专业的综合情况、发展沿革和未来前景,引导他们热爱专业,激发专业兴趣,树立专业信心。第二、学校管理教育,包括校规校纪和管理制度教育,例如学分制,奖惩制度,请销假制度等,有利于大学生适应大学的管理方式,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第三、理想信念教育,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尽快调整自己,重新确立新阶段的奋斗目标,确定努力的方向。第四、学风教育,帮助大学生认识大学学习与中学的区别,合理安排时间,调整学习方法,正确处理好学习与社团活动的关系。新生入学教育的主体除了包括院校党政干部、辅导员和专业教师,还要吸收朋辈群体和学生家长。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经常性地与学生谈心,开展主题班会,让新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开展新老生交流会,邀请优秀学长为新生传授经验,注重榜样的力量,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的教育作用。同时,学生家长要积极参与,经常与子女交流,加强学校与家长的合作,帮助新生尽快融入大学生活。

(二)持续渗透专业思想教育

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就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并在整个大学学习过程中持续进行。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正确认识和了解专业,激发专业兴趣,明确专业目标,探索适合本专业的学习方法;对于高年级学生,注重热爱专业,认同专业的价值,树立与专业相一致的职业理想,培养专业实践能力。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将专业教育渗透于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专业教师要通过自身对专业的热爱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引导大学生的专业信心。选拔专业教师担任学生导师,实施 “导师制”,为学生解决专业困惑,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科研活动。适时邀请领域内专家做学术讲座,开拓大学生的视野,使他们了解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专业现状,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专业。

(三)尽早引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自身条件和未来从事工作的认识,以及基于这种认识对自己的大学学习和生活所作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和调整,以适应未来工作发展需要的活动。[5]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明确的目标,运用发展的眼光,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修正方向,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它不仅能够对个人的职业前途做出规划,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了解自己,不断实现自我价值。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分阶段持续进行,大一主要进行就业形势和职业意识教育,大二、大三主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大四主要进行择业就业教育。[6]

(四)依托校园文化开展素质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现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例如各种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团日活动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集体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表现自我,展示自我,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风和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

(五)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生入学后进行心理状况筛查,建立心理档案,重点关注心理有问题学生、家庭贫困学生和学习后进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织各种主题的心理卫生讲座和团体辅导,加强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大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教育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积极评价自我,勇于接纳自我,了解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差距,积极完善自我。教育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在平等尊重的原则下,接纳他人,与同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教育大学生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合理排解负性情绪。教育大学生塑造积极人格品质,使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更感幸福。

参考文献:

[1]穆怀容,程刚.大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06):128-129.

[2]秦攀博.大学生专业认同的特点及其相关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3]陈翠华.大学生专业认同与自主学习的关系研究[D].南宁:广西师范学院,2014.

[4]王孝红.大学新生的心理适应性特征[J].中国临床康复,2006(42):31-33.

[5]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68-70.

[6]白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与途径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03):61-66.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写

一、观点。比如可以写一写你对大学生活的定义是什么,你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二、论据。根据观点,可以写为什么理想中的大学生活是什么样,实生活是什么样。

三、论证。根据论据即你的描述来评价自己的大学生活,是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还是没有实现。实现了怎么保持,没有实现怎么改进

论文的写作要求、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我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一、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二、写好论文的关键

(一)论文写作——材料、观点和文字

材料是写好论文的基础,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文字是论文的外在表现。材料和观点是论文的内容,文字是论文的形式。形式是表现内容的,内容要通过形式来表现。三者的完美结合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材料来源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材料获得的效率与质量。整篇论文是由若干工作单元组成的,每一工作单元又是由每次实验材料积累起来的。因此要善待每天的实验。每天工作时都要考虑到这一数据在将来论文中的可能位置,对每一张影像记录都要认真收集保存。材料要真实可靠,数据要充足。有了异常,要及时分析处理,要保证所得结果可信,排除假象。一篇论文总要有新现象、新处理、新效果、新观点。

观点应明确,客观辩证。不要、也不能回避不同观点。从论文定题到结论,处处有观点,所以观点是论文的灵魂,是贯穿始终的。讨论观点时不要强词夺理,不要自圆其说,力戒片面性、主观性、随意性。要和国内外文献上的观点相比较,也要和自己实验室过去的观点相比较。在比较中分析异同,提高认识。也不要怕观点错误,不要怕改正错误。

(二)论文写作——准备和动笔

论文写得好坏,关键在于准备。会写论文的人,一般总是三步过程。论文写前深思熟虑,全局在胸;充分打好论文腹稿,提起笔来,一气呵成;写出论文初稿后,放一段时间,反复吟读,千锤百炼。

不会写论文的人相反。肚子里空洞洞,脑子里乱烘烘,笔头上千斤重。他们拿起笔来就写,写几下就停。写写停停,停停写写。忽儿找材料,忽儿查数据,忽儿补实验。忽儿撕掉一页,忽儿抄上几句。忽儿哀声叹气,搔头摸耳,咬笔杆,踱方步。这两种人的差别在于准备状况的不同,这是很多初写论文的人意识不到的。写论文的良好准备应该有三个阶段。

1.论文写作——近期(写时)准备

是指实验结束后到着手写作论文前一段时间的准备。应该收齐材料,处理好数据,制备好图表,完成统计处理。然后打好论文腹稿,列出 论文提纲,明确基本观点和主要结论。与指导者和合作者讨论,取得共识。深思熟虑后,一气呵成。其中“打腹稿”是写论文的关键阶段。这时应将所有工作和数据通盘考虑,全局在胸。这就像战斗打响前的运筹帷帽一样,是作者脑力劳动最紧张的时刻。

2.论文写作——中期(做时)准备

会写论文的人不是做完实验后才开始考虑写论文的,而是在研究工作的全过程中都考虑着写论文。论文“题目”和“引言”是论证时各种思考的凝炼。“材料和方法”是在找方法、建方法时形成的,写论文时只要如实叙述就可以了。“实验结果”是在实验设计、实验操作、阶段归纳、资料整理等过程中不断积累、整理而来的。“讨论”是综合平时的思考,同周围人员经常讨论商量,查阅和分析文献等过程后最后归纳而成的,是将平时思考过的众多问题集中几个主要观点以讨论的形式表达出来。“结论”则只须将最终结果归纳一下就可以了。所以会写论文的人,是在做研究的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自然形成着最后的论文。这整个过程就是论文的中期准备。可见,中期准备以论文题目之始为始,以题目之终为终。题目结束之日,也就是论文中期准备完成之时。

3.论文写作——远期(学时)准备

如果只是着力于做好论文近期准备和中期准备,往往还不能写出上乘的论文,这就要看论文作者的远期准备,也就是学习阶段的基础准备了。这种准备是指对研究动态的掌握,专业基础的积累和逻辑思维、文字表达、分析综合等各方面能力的总体水平。这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企及,而是终生积累训练而就的。这就是为什么要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了。这些平时积累的功夫,决定着作者 论文的写作水平,而论文写作水平又影响着论文的传播。这种能力不是临用时提得高的,而是要作者从年轻时就下苦功的。

(三)论文写作——审稿与修改

一气呵成写好论文稿件后,是要反复修改、千锤百炼的。不仅自己应该反复锤炼,还应请有关人员提意见,最后还要通过编辑部请相关专家审阅。 论文修改时凡是属于写作规格和篇幅方面的问题应按刊物规定的要求修改。作为论文作者,自己辛勤努力取得的实验数据当然十分珍惜,总希望在论文中尽量表达。但 论文审稿者旁观者清,往往提出一些合并或删除的意见。这时作者应该冷静考虑,该列入论文的列入,不必列入的不要列入。写论文只有“删繁就简三秋树”,才能“领导标新”地开出“二月花”。

论文审稿者也常会对所论观点提出意见。这是需要认真推敲决定是否采纳修改的。论文作者毕竟对自己的工作己有过长期实践和思考,逐渐形成了观点。应该说这些观点是有相当根据的。只要言之有理,述之有据,可以对审稿人的意见进行解释,保留自己的观点。但有时 论文作者自己局处一隅,想法越来越钻牛角尖。论文审稿人从更高的角度宏观审视,一针见血地指出论文立论和观点中的问题,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这时论文作者就应该认真思考意见的实质,调整思路,反复推敲,决定取舍。既不固执己见,也不曲意迎合。抱着探讨真理的态度,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论文通过审稿,有些意见不大,稍事修改即可发表。有些要有较大的改动才能发表。有的论文甚至认为基本事实不可靠或基本观点有误而无法发表。论文作者应冷静分析这些意见,妥善处理。一切都应坚持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如果自己确认结果和观点无误,那么可以在 论文退稿后改投他刊。同一时候是不能一稿二投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