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研究地方小吃的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地方小吃的论文

我想只要一谈到美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人将好吃的东西定义为美食,有人将好看的食物称作美食,但在每个游子的心中,想必没有一种食物能够与家乡的味道相媲美。 我出生在江南古城------绍兴. 绍兴不仅风景名胜众多, 而且其地方特色美食也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绍兴的主要小吃有绍兴老酒、霉干菜、臭豆腐、茴香豆等等。 要说到绍兴最为闻名遐迩的特色美食,那一定非绍兴臭豆腐莫属了。我就想到了鲁迅故里的“吴字坊臭豆腐店”,只见一块块金黄油亮、小巧玲珑的豆腐刚刚出锅,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购买。手端一盒臭豆腐,轻轻地咬上一口,它的味道与其他的臭豆腐还真不一样。它的外皮又脆又酥,里面却又软又嫩,而且喷香喷香,再加上那诱人可口的甜面酱,滋味是好得没法说!香与臭,原本是两个对立面,而绍兴的美味却由其演绎成了一种传奇。 绍兴不仅有臭味奇绝的臭豆腐,还有让人唇齿流香的茴香豆。说到茴香豆, 我就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穷秀才孔乙己. 他经常到镇口的咸亨酒店花九文钱买一碗酒和一盘茴香豆作下酒物。有几个小孩围上来问他要茴香豆,他一个给一颗后就用手罩住碟子,就说:“我不多了,我已不多了。” 茴香豆因他而得名,人们索性把茴香豆就叫做“孔乙己茴香豆”,咸亨酒店也因此一举成名。至于茴香豆的做法,它主要是用干蚕豆作原料,在水中浸泡后入锅,用急火约煮15分钟后,加入茴香、桂皮、食盐等,再用文火慢煮,待锅里水基本煮干后盛起冷却即成了。茴香豆很有嚼头,咀嚼起来咸而鲜,回味无穷。而且据说,茴香豆很受中外游客欢迎,咸亨酒店的茴香豆日销量可达三四百公斤。 除去臭豆腐和茴香豆,绍兴的黄酒也是有名的。绍兴酿酒已有2500年的历史。绍兴黄酒不仅是绍兴著名特产之一,也是中国黄酒的代表,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采用清澈、明净、富含各种矿物质的鉴湖水,通过独特的发酵程序精心酿制而成。绍兴黄酒以其独特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享誉海内外,被列为北京中南海国宴用酒之一。绍兴丰富的酒文化酿造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新兴节会,即中国绍兴黄酒节。首届中国绍兴黄酒节始办于1990年,以后基本上一年一度,承续至今。 绍兴的传统美食远不止这些。如果你要尝尝江南的特色美食,请一定要到绍兴来。美食,这边味道独好。 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家乡以此为模版改一下哦,议论文最重要的就是条理性和引用类,多用几个条例比较强的承接词,引用几句名人诗词一定会加分不少的!

一、出身贫贱 自然天成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省尾国角”,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商业社会形成较晚,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所决定的。信手拈来几样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哪一个名字不是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扑鼻。综观潮汕小吃,其形成大致有三种渠道。1、祭祀神灵的贡品潮汕沿海,气候炎热,潮湿,人容易得病,加上海上作业风险大,劳作和收获不成比例,偶然因素较多,当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时,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此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了拜神的活动,人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改善生活的理由。因此,旧时潮汕民间俗信,有时节多,神灵多的特点。许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贡品,如春节的“菜头粿”(意,彩头)、“甜粿”,妈祖生(诞辰)的“面线”(意,长寿),端午节的“粽球”,中秋节的“月饼”等等,俗话说“时节做时粿”,那时候,什么时节吃什么小吃都有一定的规矩。2、补充正餐的点心这部分潮汕小吃不象粤式点心,是有闲阶层闲来无事,用以打发时间的茶点,而是乡间城镇的苦力用来充饥的小食品。潮人习惯吃粥,一是早先粮食不够,一是气候所然。干粗活的人早上吃几大碗粥,经不住一阵出力出汗,正餐未到,己饥肠辘辘。这时,遇到穿街走巷的小食摊担就象找到救星,他掏出几分钱就可补充点体力,聊补一时所需。那时,夏天有消暑的草粿(凉粉)、豆花、各类甜汤等。冬天有热乎乎的牛肉丸汤、韭菜粿、水粿等。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浅口碗,嘴巴沿着碗沿“呼噜、呼噜”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牛肉丸原本是客家小吃。汕头开埠后,山货出洋,洋货进山,水上交通繁忙。汕头韩堤一带以前是客家货船停泊点,有许多客家货船停在那里过夜。晚上,就有客家人划着小船卖牛肉丸汤,供给货船老大当宵夜。后来,牛肉丸被潮汕人所改革创新,在汤里加粿条,成为牛肉丸粿条,一直到现在,仍是潮人最钟情的小吃。后来又克隆出鱼丸、虾丸、墨鱼丸、猪肉丸等等,创造出潮汕的“肉丸系列”。“中华名小吃”中的“新兴街牛肉丸”就是汕头人做的。如今,一说起牛肉丸,大家都以为是姓潮,其实,它是潮人拿来主义的产物。潮人的聪明才智在一个小小的丸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3、家常点心最具美食意义的小吃,是潮汕巧媳妇们为小孩解馋做的各种家常小吃。如南瓜烙、秋瓜烙、番茄烙等。旧时,时节尚未到,小孩就吵着要吃“粿”,居家的媳妇便要想些法子打发这些馋嘴的孩子。潮汕农村家家产户有的是番薯粉,随手摘下自家田头厝角种的蔬果,掺和在一起,用油一煎,就成为风味独特的小吃。我小的时候,吃过祖母用番薯粉拌隔夜的冷粥做成的“冷粥烙”,真的是别有风味。有一种小吃叫“猪头粽”,据说是澄海人的无意之作。早年澄海农村闹元宵有赛大猪的习俗,每家海产都要宰猪祭祖,有一户人家祭完祖,剩下猪头一时未能吃掉,便将猪头肉剁碎了,加调料,做成“猪头粽”,不想却特别美味。于是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风味小吃。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进入市场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头商业经济鼎盛的时期。那时的小公园,商铺、酒楼、旅店云集,形成一个典型的消费市场,作为一种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号爱西干面、飘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妈宫粽球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进入小公园。如上所叙,在饮食中,小吃更具文化意义,故容易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标识,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中。君不见,许多旅居海外的潮人一到汕头,头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公园,到老字号小吃店美美地吃上一餐潮汕小吃,以了却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间,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态,顺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流传于民间,故此,我们现在才能品尝到这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二、材料简单 味道独特广式点心以洋气见长,如奶黄包、蛋挞、叉烧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鲜著称,如蟹黄灌汤包、鱼茸春卷。北方小吃则以面食为主。潮汕小吃则是无米不成粿。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尽。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这就是“粿”的来历。后来,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相沿成习,人们就把所有祭祀的包点都称为“粿”。潮人在运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种原料既是皮也入馅——“米包米”的。如有一种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饭入馅,非但不觉乏味,还非常清香可口。

老牌翻生,大有可为——从“周李记粽球”的畅销看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的可行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汕头市区曾评出“十大名产小吃”,其中有“罗锦章牛肉丸”、“西天巷蚝烙”、“蔡七记棕球”等。四十多年来,物换星移,风风雨雨,当中长存不息的,只有“西天巷蚝烙”、“老徐炒粿”等。余者大多已匿迹销声,湮没无闻。改革开放后,有少数几个品牌的后人抓住机遇,重新对原有品牌改头换面,再闯江湖,终获新生。“蔡七记粽球”就是这后一种。 最近,笔者围绕如何挖掘开发潮汕老字号小吃这一专题,对“蔡七记粽球”的嫡传“周李记粽球”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从中感受到,潮汕传统老牌小吃渊源深远,品类繁多,对其开发利用,大有可为。 “周李记粽球”热销的启示: 作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名登汕头市区十大小吃榜列的唯一粽球品牌,“蔡七记粽球”的由来可谓渊源有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时称为汕头埠的汕头老市区小公园一带行铺林立,商贸昌隆,一商旺而百业兴,各种地方小吃也盛行其间。有一蔡姓师傅独辟蹊径,精心制作出味道与众不同的粽球,名“蔡七记粽球”,专门销给各行铺“头家” (老板)。因其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品味高于他人,因而深受当时有钱人家的青睐,被誉为“头家粽”或“富人粽”。解放后,政府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搞公私合营,“蔡七记粽球”也成了改造对象。1958年,“蔡七记粽球”被归入当时汕头饮服公司属下的公园二店,时为公园二店主任的李少焕与蔡师傅等人,在实践中对“蔡七记粽球”的配方进行多方改良,使其更为鲜润爽口,幼滑宜人,符合时人口味,因而极受欢迎,名噪一时,终至登上汕头“十大名产小吃”榜列。 哪料世事多变,岁月多艰。六十年代后期,国家物资紧张,各种生活用品需凭证供应,选料考究的“蔡七记粽球”终因用料无法供应而被迫停止生产,黯然消逝于无声岁月中。然而明珠蒙尘,终有重灿之时。新的历史环境为传统小吃的重生提供了新机遇。1997年,年近古稀的李少焕先生将珍藏多年的“蔡七记粽球”配方重赋新生,易名“周李记粽球”,在市区福平路头开店营业。并言传身教,将制作手艺传予年青的接班人。“周李记粽球”在闯过开业初期的艰难后,逐渐站稳脚跟,如今在老市区一带已是名声渐显,营业额一年好于一年,重新树起了老字号牌子的好口碑。不少海外侨胞返汕后,也慕名光顾此店。已故著名侨领陈世贤先生生前,每隔一段时间,必使人到“周李记”店购下几箱粽球享用。另据专门为汕头市区粽球店提供棕叶的揭东县人林某言,目前“周李记棕球”店每月的粽球用叶已与市区另一粽球店“老妈官粽球”店的用叶差不多。“周李记粽球”的热销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2003年3月21日,《汕头特区晚报》曾对该店的经营情况做了专门报道。 从“周李记粽球”的重新行销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那就是潮汕老字号美食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群众有良好的认知感,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前景甚广。 开发老字号美食品牌对繁荣潮汕美食具有重要意义: 潮汕美食在实质上可分为两个方面:一为“大莱”,也即可以摆上酒桌的各式菜肴,统称“潮州菜”;二是“小吃”,包括肉丸、糕点、卤味等各式传统食品,盛行于里巷墟落,现迹于草泽乡间,却是位卑身微,难登大雅之堂。 “潮州菜”的制作靠的是烹饪手法,制作材料如海鲜、野味等,就地取材,与潮汕本土经济关系不大,因而“潮州菜”的输出实质上是一种饮食文化的输出。师傅出门谋生,怀揣一张潮菜菜谱或配方,便足济事。而潮汕传统小吃却不同,除了讲究制作工艺和烹饪手法,更与潮汕本地百姓的生活习俗密切相连,可以说,“潮州菜”代表着潮汕美食的今天,传统小吃则代表着过去,最具潮汕文化底蕴,是潮汕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潮汕传统小吃的地方特色最浓,一旦离开潮汕本土,纵使用料和制作手法不变,原有风味也丧失殆尽。这一点看似玄妙,其实一点也不奇怪。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孕育着各自不同的地方文化特征。茅台酒全国只有茅台一地才能生产,离开茅台镇,茅台酒的味道便不复存在。个中奥妙,谁复能解?因而可以说,潮汕传统小吃的风味是潮汕瑰宝,唯其特有,方足珍贵。 潮汕传统美食起于民间,行于民间,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品类繁多,基本上涵盖了“吃”的各个方面。简单概括起来,人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肉食类。如牛肉丸、猪肉丸、鱼丸、肉脯、肉卷、五香牛肉及卤鹅、卤鸭等。二是饼食糕点类:如月饼、米润、酥糖以及粽球等。三是凉果类。如蜜梅、蜜榄、蜜李、蜜制陈皮等。四是杂咸类。如贡菜、咸菜、橄榄菜等。在长期的生产制作过程中,每一品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不少独具特色的老字号牌子,品质超伦,享誉一方,成为各个品类美食最高品质的代表。在品质上,老字号品牌追求色香味俱全,特色相当明显。一是做工精细。精研细磨,不厌其烦。如手工捶制牛肉丸,千锤百炼,极其烦琐。二是用料考究。三是配方独特。在实践摸索中创出独有配方,品味人无我有,成为赚钱招牌。 当然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其基本上出于民间又流行于民间,没有规范,也没有管理,始终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因而存在的不足也不少。主要有:1、规模小。基本上大多为家庭作坊式生产,生产设施简陋落后,效益低。2、观念陈旧。恪守祖传秘制等传统习惯,产品代代相沿,缺乏创新意识,造成一些品种几十年都是一副老脸孔,与现代人要求相脱节。还有就是恪守秘方不外传等陋习,门户之见极深,缺少交流借鉴,产品质量得不到升华。3、品质参差不齐。由于没有相应的行业标准,且基本上为各家各户自己制作生产,因而品质上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还有就是为了追求好口味,滥用各种对人体有害的添加剂等。这些存在不足,造成不少潮汕老字号美食往往难以持久,俗称“好不过三代”,一代创业二代守成三代便遭淘汰。如上面提到的六十年代汕头“十大名产小吃”,至今仍在经营的,也就是一半而已。而当该品牌退出经营后,其配方往往也随之散佚民间,得不到收集整理保存乃至升华,其潜藏的价值也因之丧失殆尽。 总而言之,潮汕传统老字号美食是潮汕美食的瑰宝,代表着不同历史时期该品类美食的最高水平,挖掘开发这一美食宝库,对促进潮汕传统美食百花齐放,繁荣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开发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的几点意见: 从“周李记粽球”的热销可以看出,潮汕老字号美食的开发利用大有可为,前景广阔。如何开发这特色产业?笔者不避浅陋,特提出几点意见: 一、编写一部《潮汕美食史》。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一部具有史料价值及经济参价值的《潮汕美食史》。对潮汕美食的发展历程、品种特色、制作工艺等,分门别类,罗列汇总。特别是对潮汕老字号美食品牌,应重点加以收集整理,保留其用料配方及制作工艺等。使这样一部史书,既能使人了解潮汕美食的演变历程,也能对潮汕美食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制订优惠政策,鼓励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对进行老字号美食品牌开发经营的,可在税收及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对资金有困难的老字号品牌后人重新对原有品牌进行开发的,可考虑在资金等方面给予贷款扶持。 三、确立以品牌促发展战略,扶植老字号品牌发展。对全市老字号品牌进行评定,由政府主管部门发给有关证书或标志,为老字号品牌重新赢得市场加一把劲。另一方面,定期开展老字号品牌的评优活动,如每隔三年或五年评定一次市区十大老字号品牌,扶植名牌产品,促使传统美食升华飞跃。 四、加强管理,保证老字号美食产品的质量。推行现代国际有关食品质量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对老字号传统美食的监督管理,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手段,克服老字号品牌在制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各种弊端,确保老字号美食产品质量符合现代要求。 资料来源:“第四届汕头经济特区论坛——食在汕头,潮汕美食与世界”

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 莫善朝 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 ——释 潮汕谚语“茶三酒四踢跎二” 广东汕头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 莫善朝 潮汕位于中国广东省的南海之滨,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工夫茶、国际驰名的潮菜酒筵和有山有海有平原的绮丽风景。反映这个地方风貌的潮汕方言有一句俗话:“茶三、酒四、踢跎二”(“踢跎”是潮汕方言,意谓游玩)。 用数目字三、四、二来给潮汕的茶艺、酒馔和旅游作规定,确实是潮汕文化的一大特色。然而这些数字究竟有些什么特别的含义,则少有人论及。 潮汕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其文化心态,尤其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支配、制约和影响。离开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我们对潮汕的一些文化现象便找不到准确可信的解释。本文尝试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用上古殷周时代《周易》象、数、义、理的思维方法,控掘这一民谚的文化内涵。 一、释茶三 《周易》是二千多年以前中国殷周时代第一本用文字记载的典籍,后来经过孔子的注解(后人考证是多人注解),成为对中国文化学术思想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易经》。《易经》被今人称为中华文化智慧的源头活水。 “茶三”一般从表象可以理解为三人饮茶,而对数“三”的用法则一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易经》著作之中。 二、释酒四 “酒四”这句谚语表象的理解是指四个朋友一起饮酒。四友之说屡见古籍有载,《尚书大传?二》:“文王以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为四友。”晋?陶谐《群辅录》:“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右文王四友。”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既东,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晋书、王衍传》:“时王敦、谢鲲、庚凯、阮修皆为衍所亲善,号为四友。” 作为酒馔这种多人集合的社交活动。在潮汕文化中有一套礼仪。在用桌上便有许多讲究:比如不许用圆桌、长桌,而必须用四方桌。究其原因,大概也是来自《易经》。 《易经?系辞》认为:占筮中所用的数字是以天地为依据的,其数为“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 十”。数字在我国古代,并不认为只是机械的、抽象的,而是有生命的,具有神奇的力量,象征着天地生生不息的活动。数字有奇数与偶数,奇数属于阳,偶数属于阴。天是阳,地是阴。奇数三为阳数可代表天,偶数四为阴数可代表地。 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凭肉眼观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四方的,因此有天圆地方的说法。酒四的四在古代可代表地,地有方形之说,四方桌便以其四面方正之形代表大地,而作为潮汕酒馔宴客的专用桌面。 四代表大地,在《易经》中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具有宽厚载物的德性,君子的胸怀应象大地一样广厚,能够承载,长养万物,也养成宽厚兼容的道德品质。 厚德载物就是宽容,宽厚的精神。中华民族以宽厚为美德。所谓宽厚,指人心胸广阔,器量宏大,宽容厚道。在人际关系上,讲究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计较别人的过失,不求全责备。这种宽容大度的襟怀,正是潮汕人热情好客的饮和食德的文化渊源。 古籍《礼记?乡饮酒义》有言:“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四面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坐位。所象四时,有二解。一指朝、夕、昼、夜四个时辰。《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众,昼以访问,夕以修会,夜以安身。” 二是指四个时令季节,即春、夏、秋、冬。《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逸周书?大武》:“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冻其葆。”笔者同意四时是指四季。 《易经》认为:“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通变莫大乎四时。”说的是能够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能够变化通达的,没有比四季更伟大的了。 三、释踢跎二 “踢跎二”一般的理解是指二个人一起去游玩。将二个人一起去游玩这种社会现象以民谚的形式予以表达,说明潮汕先人认为这种现象有其典型性与特别的内涵。《易经》损卦六三爻爻辞可作这句民谚的注脚。 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孙振声先生在《白话易经》中注释这段话时说:“损卦是由泰卦转变而来,泰卦的下卦,减少一个阳爻,上卦增加一个阳爻,就成为损卦。亦即,泰卦下卦的三个阳爻,损失了一个。所以说,三人行,减损了一人。同时,泰卦的上卦,有一个阴爻下降,阴阳相遇,所以说,一人行得到朋友。天下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结合而成,因而,一人单独前往,必定会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三人一起前往,就会猜疑,不知道应当与那一人结为同志,其中的一人,就会因另外找到同伴而离去。亦即,平均的原则,是要损有余,益不足,三人就要减损一人,一人就得增益一人。这一爻,说明损有余益不足的原则。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和张善文先生合著的《周易译诠》对这段文字的“译文”说:“六三,三人同行欲求一阳,必将损彼阳刚一人;一人独行专一求合,就能得其强健友朋。” 孔子说:《易经》的道理应该是达到至善至美了!《易经》是圣人用来提高自己的德行从而扩大自己的事业的。 显然,潮汕先人留下了包含易理的“茶三酒四踢跎二”的谚语,也是为了提高潮汕人的道德水平,进而扩大潮汕人的事业。 《易经》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我们从潮汕先人留下的这句谚语中应当得到启发,应当悟出玄机。这句谚语中,已经包含着勉励后人发扬传统美德,将举世闻名的工夫茶艺,潮菜酒馔,悠闲旅游作为达到富有的大事业去经营发展的信息。换一句话说,汕头作为经济支柱吸引世界的有三宝——茶艺、美食、旅游好!

关于地方小吃的研究论文

自己些吧都是不错的

家乡饮食文化论文

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家乡的饮食文化吧。

前言:

营山县位于四川省人口第二大城市南充市,四川盆地东北部,界于巴河、嘉陵江之间,东出达州通湖北,南近广安达重庆,西至南充进成都,北上巴中望秦川。营山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一提到家乡的饮食文化,我就不得不介绍一下营山凉面。营山凉面系营山的一大特色小吃,因其面条细嫩清爽,作料香辣味浓,色香味俱佳而远近闻名,穿梭在小城的巷子里,到处都可以看见卖凉面的,特别是在过春节期间,场面更是火爆,春节吃凉面已经早已成为一种习俗。

一、 产品介绍

有关营山诸多小吃,赞语最多的就是营山凉面。杜甫曾经形容凉面是“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凉面在营山历史悠久,是营山县的传统名优小吃,一听到凉面,大家觉得都应该是夏季的食物,但在我们家乡,它一年四季都很受欢迎,在营山的大街小巷都能瞧见它的身影,它已经成了家乡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物。营山凉面之所以如此受欢迎,主要在于它的口味,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

首先,它的面条非常的细嫩清爽,同时又具有韧性,嚼起来很有劲道。 其次,凉面中加入了丰富的辅料。包括香油、红酱油、醋、糖、味精、花椒油、红油、蒜泥、豆芽等,老板会根据顾客的口味,决定各自量的多少,在这些丰富的料中,值得一提的就是红油了,营山凉面采用的红油是我们县的特色产品之一,它的味道不仅辣,还很香,让人胃口大开。我们的凉面还有一个特殊的食材就是大头菜,看着凉面上覆盖着的大头菜,伴着绿色的葱花,就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了,这是谁也难以抵挡的诱惑,这就是营山凉面之所以广为人知的原因。

二、 营山凉面与春节

春节大家都要吃饺子、汤圆,这是一种传统习俗,在咱们营山,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俗,就是吃凉面,每逢正月初一,小城里就格外的热闹,家里的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带着愉快的心情,成群结队的到街上吃凉面。春节期间,在营山县城的大街小巷,成群结队的人“抢”吃凉面的场景,着实让人眼前一亮,营山县有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仅初一到初六短短的6天时间内,营山人就吃掉了3万余公斤凉面。这一数据更具体的说明了人们对凉面的钟爱。那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在初一吃凉面呢?主要是在新的一年开始,老人希望健康长寿,中年希望工作顺利,生活愉快,日子红火,孩子希望天天快乐,大家都冲着凉面来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一切都好。春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异常热闹,空气里弥漫着浓浓的香味,到处都是凉面摊,到处都是欢喜的笑脸,这也是小城一道亮丽的风景,凉面也成了一种长久,和谐,平安的象征,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快乐。城里的两面经销商更是忙得不亦乐乎,大家都冲着在新年第一天“吃凉面象征长寿”这一风俗习惯大干一场,在春节当天,营山县文化宫内的李凉面、东门口的王凉面、城守一小对面的蔡凉面、北坝街的李凉面及原棉织厂处等十余家特色凉面的生意尤其火爆,每家都有上千人吃凉面。当天,文化宫的李凉面的凉面小吃摊摆开了5米长的凉面桌,由于夫妻人手不够,特地临时请了八九个人打“下手”。卖票、抓凉面、放作料、打包……形成一条流水线,他们从早忙到晚上,也有很可观的收入。

三、 营山凉面的做法

其实,凉面的做法还是很简单的,在家都可以煮的,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步骤。第一,就是煮面,煮面条时水要多、火要大,这样煮出来的面条才能不粘,面条要煮八九成熟,“断生”即可,若面条煮得太软太烂,就不能保持凉面的风味了。面条煮好后,要立即捞出用凉白开过凉,然后再捞出沥干水分,用筷子抖开面条,加入少许熟豆油拌匀,以防粘成一团。第二,就是要被辅料,可以切一些黄瓜丝,弄一些豆芽,豆芽在开水里焯一下,并把水沥干放在盘底,再把面搁在上面,最后依次放上盐、味精、花椒粉、蒜泥、酱油、醋、白糖、小葱、红油拌匀即是美味可口的红油凉面了。

四、 凉面的营养价值

古语中有“头伏饺子二伏面”的说法,其实,在夏季吃凉面的`风俗由来已久。早在宋代医书《本草衍义》中就有记载:“三伏中,朝廷做面,以赐臣下。”说明在当时就已经知道吃凉面可消烦止渴、祛暑除湿。在闷热、潮湿的夏天,来上一碗凉面,不仅省事,而且解暑开胃,凉面本身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其中加的辅料豆芽,黄瓜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100克黄瓜中含有的水分约克, 热量千卡, 蛋白质克, 脂肪克, 碳水化合物 克, 纤维素克, 钙14毫克, 镁12毫克, 钾148毫克, 维生素毫克, 叶酸毫克, 维生素A74毫克. 还含有各种营养素, 黄瓜含有铬等微量元素, 这些微量元素可以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对血糖的稀释有重要的作用, 对糖尿病人来说,黄瓜是他们的福音, 是最好的亦蔬亦果的食物。夏天吃凉面,能够让燥热的心情平静下来,给人很清爽的感觉,而且还能祛湿解表开胃。但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产妇、脾胃虚寒者应尽量少吃。

五、 营山凉面的发展

凉面,在全国各地都有,只是品种和口味都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的营山的凉面在我们当地发展的还不错,但是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缺乏规范,没有形成规模。作为营山的一份子,我觉得营山凉面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品牌,就像川北凉粉一样。只有形成自己品牌,才能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才能获得市场的份额,品牌的背后是有着强大的文化作支撑的,营山凉面有着1400年的悠久历史,并且与“吃凉面长寿”的饮食文化结合起来,打造出一个有内涵的品牌,并且还可以推动其他饮食文化的发展,例如红油、花椒油、酱油等相关企业的发展,形成一条产业链条,能够带领更多的企业成长起来。

六、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县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文化事业的前进,饮食文化作为其中的一部分也应得到一定的重视,本文也只是对营山凉面做了一些简单的阐述,要对其进行详细了解的可以到相关网站去,或者直接进行实地考察,你一定会喜欢我们的特色饮食的,也希望我们的营山凉面能够真正走出去。同时,营山凉面也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在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一定不要忘记传承和发扬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

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从《周易》文化的源头挖掘 莫善朝 潮汕民谚的文化内涵 ——释 潮汕谚语“茶三酒四踢跎二” 广东汕头市社会科学工作者协会 莫善朝 潮汕位于中国广东省的南海之滨,这里有举世闻名的工夫茶、国际驰名的潮菜酒筵和有山有海有平原的绮丽风景。反映这个地方风貌的潮汕方言有一句俗话:“茶三、酒四、踢跎二”(“踢跎”是潮汕方言,意谓游玩)。 用数目字三、四、二来给潮汕的茶艺、酒馔和旅游作规定,确实是潮汕文化的一大特色。然而这些数字究竟有些什么特别的含义,则少有人论及。 潮汕文化属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其文化心态,尤其是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支配、制约和影响。离开了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文化观念,我们对潮汕的一些文化现象便找不到准确可信的解释。本文尝试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用上古殷周时代《周易》象、数、义、理的思维方法,控掘这一民谚的文化内涵。 一、释茶三 《周易》是二千多年以前中国殷周时代第一本用文字记载的典籍,后来经过孔子的注解(后人考证是多人注解),成为对中国文化学术思想有重大影响的经典——《易经》。《易经》被今人称为中华文化智慧的源头活水。 “茶三”一般从表象可以理解为三人饮茶,而对数“三”的用法则一直可以追溯到古老的《易经》著作之中。 二、释酒四 “酒四”这句谚语表象的理解是指四个朋友一起饮酒。四友之说屡见古籍有载,《尚书大传?二》:“文王以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为四友。”晋?陶谐《群辅录》:“闳夭、太公望、南宫括、散宜生。右文王四友。” 《南史?谢灵运传》:“灵运既东,与族弟惠连、东海何长瑜、颖川荀雍、泰山羊璿之以文章赏会,共山泽之游,时人谓之四友。” 《晋书、王衍传》:“时王敦、谢鲲、庚凯、阮修皆为衍所亲善,号为四友。” 作为酒馔这种多人集合的社交活动。在潮汕文化中有一套礼仪。在用桌上便有许多讲究:比如不许用圆桌、长桌,而必须用四方桌。究其原因,大概也是来自《易经》。 《易经?系辞》认为:占筮中所用的数字是以天地为依据的,其数为“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 十”。数字在我国古代,并不认为只是机械的、抽象的,而是有生命的,具有神奇的力量,象征着天地生生不息的活动。数字有奇数与偶数,奇数属于阳,偶数属于阴。天是阳,地是阴。奇数三为阳数可代表天,偶数四为阴数可代表地。 古代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凭肉眼观察,认为天是圆的,地是四方的,因此有天圆地方的说法。酒四的四在古代可代表地,地有方形之说,四方桌便以其四面方正之形代表大地,而作为潮汕酒馔宴客的专用桌面。 四代表大地,在《易经》中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大地具有宽厚载物的德性,君子的胸怀应象大地一样广厚,能够承载,长养万物,也养成宽厚兼容的道德品质。 厚德载物就是宽容,宽厚的精神。中华民族以宽厚为美德。所谓宽厚,指人心胸广阔,器量宏大,宽容厚道。在人际关系上,讲究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不计较别人的过失,不求全责备。这种宽容大度的襟怀,正是潮汕人热情好客的饮和食德的文化渊源。 古籍《礼记?乡饮酒义》有言:“四面之坐,象四时也。” 四面是指东、南、西、北四个方面的坐位。所象四时,有二解。一指朝、夕、昼、夜四个时辰。《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众,昼以访问,夕以修会,夜以安身。” 二是指四个时令季节,即春、夏、秋、冬。《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风雨霜露,无非教也。”《逸周书?大武》:“四时:一春违其农,二夏食其谷,三秋取其刈,四冬冻其葆。”笔者同意四时是指四季。 《易经》认为:“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通变莫大乎四时。”说的是能够取法的现象,没有比天地更伟大的了。能够变化通达的,没有比四季更伟大的了。 三、释踢跎二 “踢跎二”一般的理解是指二个人一起去游玩。将二个人一起去游玩这种社会现象以民谚的形式予以表达,说明潮汕先人认为这种现象有其典型性与特别的内涵。《易经》损卦六三爻爻辞可作这句民谚的注脚。 损卦六三:“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象曰;一人行,三则疑也。” 孙振声先生在《白话易经》中注释这段话时说:“损卦是由泰卦转变而来,泰卦的下卦,减少一个阳爻,上卦增加一个阳爻,就成为损卦。亦即,泰卦下卦的三个阳爻,损失了一个。所以说,三人行,减损了一人。同时,泰卦的上卦,有一个阴爻下降,阴阳相遇,所以说,一人行得到朋友。天下万物,都是由一阴一阳结合而成,因而,一人单独前往,必定会遇到情投意合的朋友;三人一起前往,就会猜疑,不知道应当与那一人结为同志,其中的一人,就会因另外找到同伴而离去。亦即,平均的原则,是要损有余,益不足,三人就要减损一人,一人就得增益一人。这一爻,说明损有余益不足的原则。福建师范大学黄寿祺和张善文先生合著的《周易译诠》对这段文字的“译文”说:“六三,三人同行欲求一阳,必将损彼阳刚一人;一人独行专一求合,就能得其强健友朋。” 孔子说:《易经》的道理应该是达到至善至美了!《易经》是圣人用来提高自己的德行从而扩大自己的事业的。 显然,潮汕先人留下了包含易理的“茶三酒四踢跎二”的谚语,也是为了提高潮汕人的道德水平,进而扩大潮汕人的事业。 《易经》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我们从潮汕先人留下的这句谚语中应当得到启发,应当悟出玄机。这句谚语中,已经包含着勉励后人发扬传统美德,将举世闻名的工夫茶艺,潮菜酒馔,悠闲旅游作为达到富有的大事业去经营发展的信息。换一句话说,汕头作为经济支柱吸引世界的有三宝——茶艺、美食、旅游好!

一、出身贫贱 自然天成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省尾国角”,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商业社会形成较晚,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所决定的。信手拈来几样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哪一个名字不是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扑鼻。综观潮汕小吃,其形成大致有三种渠道。1、祭祀神灵的贡品潮汕沿海,气候炎热,潮湿,人容易得病,加上海上作业风险大,劳作和收获不成比例,偶然因素较多,当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时,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此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了拜神的活动,人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改善生活的理由。因此,旧时潮汕民间俗信,有时节多,神灵多的特点。许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贡品,如春节的“菜头粿”(意,彩头)、“甜粿”,妈祖生(诞辰)的“面线”(意,长寿),端午节的“粽球”,中秋节的“月饼”等等,俗话说“时节做时粿”,那时候,什么时节吃什么小吃都有一定的规矩。2、补充正餐的点心这部分潮汕小吃不象粤式点心,是有闲阶层闲来无事,用以打发时间的茶点,而是乡间城镇的苦力用来充饥的小食品。潮人习惯吃粥,一是早先粮食不够,一是气候所然。干粗活的人早上吃几大碗粥,经不住一阵出力出汗,正餐未到,己饥肠辘辘。这时,遇到穿街走巷的小食摊担就象找到救星,他掏出几分钱就可补充点体力,聊补一时所需。那时,夏天有消暑的草粿(凉粉)、豆花、各类甜汤等。冬天有热乎乎的牛肉丸汤、韭菜粿、水粿等。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浅口碗,嘴巴沿着碗沿“呼噜、呼噜”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牛肉丸原本是客家小吃。汕头开埠后,山货出洋,洋货进山,水上交通繁忙。汕头韩堤一带以前是客家货船停泊点,有许多客家货船停在那里过夜。晚上,就有客家人划着小船卖牛肉丸汤,供给货船老大当宵夜。后来,牛肉丸被潮汕人所改革创新,在汤里加粿条,成为牛肉丸粿条,一直到现在,仍是潮人最钟情的小吃。后来又克隆出鱼丸、虾丸、墨鱼丸、猪肉丸等等,创造出潮汕的“肉丸系列”。“中华名小吃”中的“新兴街牛肉丸”就是汕头人做的。如今,一说起牛肉丸,大家都以为是姓潮,其实,它是潮人拿来主义的产物。潮人的聪明才智在一个小小的丸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3、家常点心最具美食意义的小吃,是潮汕巧媳妇们为小孩解馋做的各种家常小吃。如南瓜烙、秋瓜烙、番茄烙等。旧时,时节尚未到,小孩就吵着要吃“粿”,居家的媳妇便要想些法子打发这些馋嘴的孩子。潮汕农村家家产户有的是番薯粉,随手摘下自家田头厝角种的蔬果,掺和在一起,用油一煎,就成为风味独特的小吃。我小的时候,吃过祖母用番薯粉拌隔夜的冷粥做成的“冷粥烙”,真的是别有风味。有一种小吃叫“猪头粽”,据说是澄海人的无意之作。早年澄海农村闹元宵有赛大猪的习俗,每家海产都要宰猪祭祖,有一户人家祭完祖,剩下猪头一时未能吃掉,便将猪头肉剁碎了,加调料,做成“猪头粽”,不想却特别美味。于是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风味小吃。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进入市场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头商业经济鼎盛的时期。那时的小公园,商铺、酒楼、旅店云集,形成一个典型的消费市场,作为一种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号爱西干面、飘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妈宫粽球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进入小公园。如上所叙,在饮食中,小吃更具文化意义,故容易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标识,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中。君不见,许多旅居海外的潮人一到汕头,头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公园,到老字号小吃店美美地吃上一餐潮汕小吃,以了却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间,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态,顺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流传于民间,故此,我们现在才能品尝到这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二、材料简单 味道独特广式点心以洋气见长,如奶黄包、蛋挞、叉烧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鲜著称,如蟹黄灌汤包、鱼茸春卷。北方小吃则以面食为主。潮汕小吃则是无米不成粿。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尽。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这就是“粿”的来历。后来,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相沿成习,人们就把所有祭祀的包点都称为“粿”。潮人在运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种原料既是皮也入馅——“米包米”的。如有一种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饭入馅,非但不觉乏味,还非常清香可口。

邯郸地方小吃研究论文

喝羊汤可以去胖太太羊汤坊,哪的不错,是第一家上锅羊汤,很有特色,算的上邯郸味道最好的羊汤了,虽然地方有点偏,再联防桥西,赵苑北门右对面中山学院往北走个5,6百米路东,但是东西好值得一去

大名258,永年酥鱼,驴肉香肠,临漳扒兔,

邯郸的特产有五百居香肠、小磨香油、二毛烧鸡、涉县黑枣、赵王酒等。五百居香肠是邯郸八大地方风味美食之一。小磨香油醇厚柔和、浓郁持久。二毛烧鸡是冀菜名菜之一,也是邯郸的十大名小吃。涉县黑枣果肉松软有弹性,口感沙甜可口。赵王酒是邯山区的特产。

万达后的香飘飘鲜土豆粉 切记香飘飘滏阳公园西门对过西域食府羊肉串 滏西大街北头 程家小吃 酸辣粉 二中附近有老幼乐包子 每天排队买 金河大卖场后面的煲仔饭最好吃 滏东美食林对过的南方阿土米线 亚太世纪花园对面老苏羊汤 三中那有家擀面皮 展览路上的王三凉皮店 邯山那的羊蹄 美食林的鸡爪 十二中的米线 县一中对面的板面 二中的擀面皮老幼乐的包子 展览路小学附近有老赵鸡抓 万达后面,有一个四川的酸辣粉也很不错 冰粥阿新开的那个新丹兰一楼的巴拿米韩国西饼屋里就有的 陵西路和邯钢路交叉口南面路西的大红门拉面 金河大卖场旁边的天津卫蒸饺 绿化路上有一家卖擀面皮的,他家的擀面皮和朝鲜热面都超好吃 隔壁有一家卖烧饼的,做的小甜烧饼也很不错呢! 光明大街和平路口向南磁州卤面好吃 朝阳路的洪家米线和煲仔饭 还有曙光路上江南园的煲仔饭 水电学院北面那条路上有个张记擀面皮也很好吃 邯钢农林路生活区北门的老杨羊肉饼记得没错的话应该是1块5一大张,加陷的话5毛钱一个 农林生活区,西门对面的老杨家羊汤 18所生活区附近,从台路北,有个过桥米线馆,做的米线很好 光明桥北100米,有个红豆闷罐面,闷罐面好吃! 明珠广场附近的巴奴火锅火锅 四厂小学二伟炸串 向阳路和光明大街交叉口 炸臭豆腐 学步桥附近一个大婶的摊子 炸臭豆腐 大名烧麦馆 烧麦(地址在乐颐前面前头的钉子路口西行一百米路南) 邯山那儿劝君上当牛肉粉儿 贸易街朝鲜冷面(*是在二中对面,有擀面皮,和冷面、热面。都值得推荐,如果不能吃辣,就不要放辣椒) 思特利对面玉努斯 羊肉串 龙湖超市滏东入口龙湖小吃陕西摊位米线、荷叶炒饭 邯山商场附近的“如意” 酸菜鱼 联纺桥附近的“老苏羊汤” 羊汤 工人剧院对面的“津津乐” 小笼包 康德对面热干面 展览路与光明大街交叉口东行20米铁锅炖出来的东西 朝阳路合记包子 合记包子旁边的小路上清真肉饼店 肉饼云吞 鸡蛋饼鸡蛋汤 近滏西大街和联防路路口程家牛肉粉牛肉粉呗,某市长金口吃过的 丛台路和光明大街交叉口东北边 过桥米线 邯钢宾馆大碗面 矿院附近天然居对面的韩式烧烤 石锅拌饭鳕鱼豆腐汤 三中东门附近的云之味 米线 移动大厦附近广味小吃 煲仔饭 绿化路路口的朝鲜冷面 丛台路七一八所门口的九九鸭还有旁边的桂芬包子铺 人民路上的阿瓦山寨里面的鱼头拌面 丛台路篓油分店的顾氏美美涮园里的番茄锅底就是稍微有点油大 万达后边的炒凉粉和丹兰的炸串儿 和平澡堂的煎猪血, 华隆清真寺的肉饼, 阿文米线 人民路西头的"哈尔滨酒店"烧烤一流,品种繁多 乐颐侧门口张四清汤面门口的驴肉卷饼+上清汤面+辣 妇幼医院南面的呛锅鱼; 赵苑南门的柴火炖鱼; 光明桥北的红豆闷罐面和叫花鱼 滏西路上的干锅鱼等都很好吃 学步桥那有加牛杂面 老丹兰往北走不到100米,有个红闷羊肉,味道很不错! 原万达后面的二伟烤串,犹鱼好吃,特别是小串的,现在他们家挪到原来那条路平行方向南边那条小路上了 邯钢路和邯山街交叉口那有个四川烧腊的做的很好吃 向阳路上韩家面馆、曲周炒面 曙光路上鼎鼎香的一根面,炒面 北国对面的胖胖酸菜鱼 滏东美食林上货的那个口在的那个小街上的牛肉汤 永和豆浆的拌饭 刘老师雪花酪 李老太太糖葫芦 曙光路上的如意酸菜鱼 华隆东面有一个清真寺,旁边的肉饼 丛台对面的肉夹馍还不错,尤其是那烧饼 丛台路和中华路岔口北行50米路东有家驴肉火烧 顺着向阳路走,快到和平交易厅了,有一家叫:小川味的小饭店,那的平锅鱼和水煮肥肠 美食林里面卖的牛肉烧饼 国棉一厂家属院里面的糖葫芦 湘江酒楼的剁椒鱼头 同福居的土家鸡、咸蛋黄南瓜条(好象叫这个)、虾酱窝头 老日月城对面的热干面加冰豆浆(冬天喝热豆浆) 新世纪6楼的日本豆腐 夜夜粥屋的菏叶炒饭 樱花超市外面小店的猪肘子和蹄膀 黎明街上的小火锅涮菜 和平路上的熊记川味做的黑粉皮、水煮草鱼 一中对面有家西安名小吃,里面的羊肉泡馍 中华大街北头有家四宝烧烤,里面的烤肉片(好象叫这个名字),千万别吃拌饭 建设大街和联防路交叉口北行200米,路东有家“东北大杂院”,水饺和东北白肉酸菜粉 复兴商贸城的砂锅王 无名米线店(滏西北大街地质局家属院内,(过程家小吃再往北)进大门直行路南一家庭作坊,无招牌),味道独特,保你没吃过此种味道的米线,端的上来麻椒面、胡椒面、油辣椒自己调味,颇得其乐,严重推荐此家的自制卤鸡蛋,有一段吃的上瘾,天天早上开车去吃,真是心疼偶那几升汽油,呜呜..... 煎饼果子(联纺东路芳林新村东侧桥边)特点是个大量足,尤其辣椒酱很棒,里面还有辣椒段儿,很解馋,不过每次去买都得排队等候,郁闷.... 米各庄驴肉火烧(光明路亚太大厦后门南边,原来是友谊通讯卖手机的地儿)本人吃过那的火烧,火烧很脆,不错,里边别的吃食未曾尝过,不做评价. 武汉正宗九九鸭脖(从台路十八所家属院对过,挨着济南烧烤)本人食鸭脖无数,邯市此处味最好(个人意见)南边还有一个老谢烧鸡,名声很大,听多人数次说过,一日去哥们儿家喝酒,正好路过掂了一只,后经品尝味道平平,看来是被盛名所累啊 羊蝎子(人民西路王郎菜市场西侧也就是清真肉联厂对过,招牌醒目上书"巴特锅品菜")此店即是明珠广场对过的原"巴特羊蝎子",特色不用说了,还有两道菜小荐一把:红酒醉梨,泡椒带鱼(好象是这个菜名,回回喝的不少,老记不住,不过你按我提供的

写地方小吃的论文范文

在中国的八大菜系之外,有很多的地方特色菜,离开家乡十载岁月,自己很少做饭的人,凭着年少时的记忆回忆着家乡菜的风味.革命老区江西那片红土地位于长江中下流交接处的南岸,负江带湖,翠峰环立,沃野千里,风光绮丽。江西气候温暖,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具有亚热带湿润气候的特点,加上江西河湖众多,适宜种植水稻和发展水产业,故江西一向也被誉为美丽富绕的鱼米之乡。一、赣菜的沿革与特征江西在秦汉时期,鱼米之乡的特色已趋明显,据东晋时人雷次宗云:江西"地方千里,水路四通„„嘉蔬精稻,擅味于八方。"雷次宗:《豫章记》。江西饮食文化就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又取八方精华,从而形成了今日有独特风味的赣菜。江西传统饮食,据罗金先生研究,具有"两概括,一综合"的特点,详见罗金先生:《江西古代饮食特点》,《江西文化》,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罗金先生指出:所谓两概括,即吴楚饮食文化的概括,南北饮食文化的概括;一综合,即俗家饮食与佛道宗教文化的综合。江西属吴头楚尾,部分地区又属越,所以江西人的饮食习惯具有吴、楚、越的特点。嗜辣成性,不亚于湖南、四川。赣西地域,连炒盘小白菜都要下大量辣椒粉,故此,人们常以"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来概括江西、湖南、四川三省嗜辣习惯。佐以甜味,这原为吴菜风味,但赣抚平原也喜在菜肴中放糖,如红烧肉、糖醋鱼之类,这都属吴菜风味。吃生吃鲜,这又为越菜风味,如赣南、赣东的鱼生、鱼丸、鱼泡、烫鲜虾、活鲤鱼等。赣东属吴越之"越",赣南属百越之"越",所以江西的越菜风味既含浙江风味,又含广东风味。广东人喜食蛇、蛙、鼠,赣南人也喜食之。由此可见,江西饮食文化兼有蜀、湘、鄂、皖、浙、粤风味,在多种风味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江西由于地处南北主要通道之上,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南来北往者络绎不绝。客商们为江西带来了全国各地的饮食制作,并融进到江西的饮食文化之中,使江西古代饮食具 有南北饮食的概括性。如峡江的牛肉炒粉,将西北回民吃牛肉的习惯与江西人爱吃米粉相结合,形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大众小吃;江西的锅贴饺子,本为北方食品,但因江西盛产植物油,贴饺时下油多,配馅时下料重,特别姜末、葱花、胡椒粉、热水烫面擀皮,成为独具特色的江西锅贴饺。江西古代饮食,具有俗家饮食与佛道等宗教饮食综合的特点。江西以道教为中心,自张道陵于江西创符派道教后,丹炉派道教亦于江西境内传开,葛玄祖孙先后在江西开炉炼丹。受道教影响,江西饮食很注意养身之道,药膳成了江西饮食的一大特色。如暴炒枸杞叶、肉炒车前草、木槿花蒸蛋、百合焖肉、油炸天门冬、淮山墩肉等大众菜,既芳香可口,又有防病养身之功效。二、赣菜的构成与菜式(一)构成赣菜是由南昌、鄱阳湖区和赣南地区菜构成。这三地菜肴的共同特色是:味浓、油重、主料突出、注意保持原汁原味。在品味上侧重咸、香、辣;在质地上讲究酥烂、脆、嫩;在烹调上以烧、焖、蒸、炖、炒见称。炒菜重油,保持鲜嫩,如赣州名菜"小炒鱼"。蒸或炖的菜,保持原汁,不失原味,既保全营养,又有补益,如"清蒸荷包红鲤鱼"、"清炖乌骨鸡"。焖制的菜,酥烂,味香而浓,如久负盛名的"三杯鸡"。这三地菜肴的不同之处是:南昌菜吸取了本省和外地的一些地方风味的长处,善于变化,花色品种较多,讲究配色造型;鄱阳湖区的菜则以烹制鱼、虾、蟹水产品见长,选料注重活生时鲜,味道清鲜;赣南菜制作精细,注重刀工火候,汁浓芡稠,对鲜鱼的烹制有独到之处,如"小炒"、"鱼饼"、"鱼饺"素有赣州"三鱼"之称。(二)菜式赣菜的菜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既有各种筵席菜,也有适应家庭便宴和民众聚餐的菜肴。江西筵席菜肴有以鱼为主的鱼席,也有以咸鲜兼辣的地方风味菜肴,并配以时令蔬菜、水果,组合新颖,品种繁多。江西传统筵席的主要菜肴品种有:海参眉毛肉丸、三杯鸡、红酥肉、南丰鱼丝、文山里脊丁、清炖武山鸡、清蒸荷包鲤鱼、炒血鸭、小炒鱼、炒石鸡等。家庭宴会菜式,习惯用全鸡、全鸭、全鱼制作的菜,此外,号称四星望月的粉蒸鱼就是一道著名的家宴菜。常用的家宴菜有:白浇鳙鱼头、红松鱼、香菇炖鸡、炒米粉、永新狗肉等。大众化菜式亦称家常菜,这种菜式取料方便,制作简单,一般家庭随时都可制作,餐馆中也有家常菜的供应,常见的家常菜有:腊肉、米粉肉、家乡肉、黄瓜拌肚尖、糖醋鲫鱼、炒三冬等。另外,单独向大家介绍一下我的家乡——赣西地区萍乡市的家常菜的风味特点:1、辣、基本上每道菜都会见到不同的辣椒:有的是新鲜的,有的是干的红辣椒,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上不同辣度的辣椒,有点“万里江山一片红”的感觉。无辣不成菜,好像成了经典的口传秘诀了!2、原汁原味这是每道菜的本色的真实口味,保持主料的味道是每道菜的关键,不允许作假,像其他地方的菜,苦的加糖将原味改变,就和做人一样,必须真实,绝对不允许存在做作与虚伪;所以放辣椒时会根据菜的原味来配料,目的就是这个了,比如夏天苦瓜(又称“凉瓜”)的,做出来的菜就是苦的,不管是做成鸡蛋苦瓜还是其他菜品,可是菜还是苦的,吃完后嘴里会留下一种凉凉的余味;还有就是冬天的腊肉,有的会就用蒸,熟透后就会散发出香喷喷的气味,有点香飘千里的气势,吃完后余香留口;有时也会将蒸熟的腊肉加入辣椒粉和其他佐料加以过火炒,风味就有了香辣的特点。3、熟乍一看,不知情的人都会不以为然,在大陆,谁家还吃生的不成,不是指一般的生与熟的概念,比如:经常在菜的配料里面出现的大蒜、姜、辣椒等,必须熟透才行,家乡的人都不吃生的,一般只要大蒜五分熟都不会吃的,还有很多的主料都是必需做熟才才行,这就是地方口味的特点了。在北京八年的生活,已经习以为常了,也经常可以看到食客们吃生的大蒜、大葱、甚至是辣椒,在萍乡绝对是见不到的稀奇古怪的事情。4、货真价实分量绝对真实,这就是家乡菜的第一大特点,从来不在乎每道菜的分量,绝对的货真价实,实惠是外来的客人的第一感觉,也是家乡人的一大特点;记得本人有一次回老家请同学吃饭,不到一百元人民币,干掉了一大桌的美味佳肴,一般在稍微消费水平高一点的南昌或者长沙,也许就该四百到五百元了,更不用说到了京城了,应该在六到八百元人民币。当然还有一些比较小的细节,因为笔者也离开家乡近十载,只是凭着对家乡菜的记忆写出来的,也已经不忠于和喜欢辣味了,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吧?没有借口,努力改变!为了自己没有办法,在最初来到广东深圳时,也是不习惯没有辣椒的日子,后来逐渐可以离开它了,也许“时间会改变一切”说得没有错!最后向大家介绍几家在北京的比较传统或者说正宗点的江西风味餐馆,绝非商业广告,有的是本人以江西人的口味去品尝过的或者老板就是老乡而且是朋友哦:1、北京赣江人家饭庄饭庄内部装修是按照江西乡下农家的风调设计的,饭庄老板是赣南人,同时又是做装饰装潢的;走进饭庄可以看到用南方下雨时,农民伯伯用来挡雨的斗笠、蓑衣,用来耕地用的犁耙、锄头等等,别有一番情趣哦!特色的老家土菜、自制米酒、而且是正宗的龙南人主理,主料都来自江西特产、土产。2、赣南人家大酒楼老板是江西人,厨师、服务员,还有一些菜的原料也大都来自江西,属于一家比较老的酒楼,里面的装修不是很好,顾客主要是附近几大小区的住户,还有一些远道而来知道的老乡会在此聚餐。所有菜品都是很“土”的,没有吃过的,会以为到了农村,当然也有一些北方的大众菜,也许是为了照顾一些吃不习惯或者不适用的顾客吧!3、江西瓦罐这家瓦罐是有很久的历史的了,在清风街2号那个小区建起来就有了,从别的地方搬迁过来的,很多都要在中午或者晚上早点到才能吃到瓦罐,很多闻名而来的因为时间晚了,而吃不到瓦罐,还有就是里面的地方太小,因为服务员多数都是外请的,服务不是太热情,人稍微多一点,点菜时就需要等待,菜品和风味还是属于正宗的江西地方风味,大多数的原料也是来自江西土产;人均消费在40元左右;就在北三环马甸桥的西边,双秀公园东,三环路南,开车的需要在北太平庄桥从西往东开,最大的好处就是饭店附近有停车的地方而且停车不用收费。4、江西瓦罐在复兴门桥西南路西,笔者只是很久以前和朋友去过一次,那次主要是玩去的,所以对于食物没有太多的在意,已经不是有太多的记忆。另外在亚运村附近有三两家江西瓦罐和江西风味的餐馆,爱好的食客朋友可以搭伴去吃,一般消费都是很低的,在京能够吃到江西正宗风味的地方还有好几家,以后在笔者亲自去试验过后再向朋友们推荐好了!爱那山、爱那水、爱那人、那竹林、那里的一切,家乡的一切,亲人的所在,吃着家乡的美味念着家乡的亲人,身在异乡流浪的客!参考文献:《江西文化史》《江西饮食指南》楼主~你看这个行吗?

油炸臭豆腐 这是江南冬天特有的地方小吃。 小的时候,一放学就往街上跑,当然,这是在口袋里有几个钱的时候。穿过小巷,翻过小桥,就可闻到油炸臭豆腐的香味。经营油炸臭豆腐的是个瘦瘦的老人,眉毛胡子全白了,他总是挑一副担子,担子其实是木头做的箱子,前面一个箱子放着臭豆腐、酱油、辣椒酱和一叠小盘子,还有一个罐头瓶,里面插着几双筷子。后面一个箱子安放着一只小煤炉和一口锅。 老人总是站在街的拐角,专心致致地油炸臭豆腐。从没有听过他的吆喝声,但总有许多食客寻着香味而来,在他的小担子前站成一圈。他的臭豆腐很有特色,乍看上去黑不溜湫,和别的臭豆腐没有什么两样,但一入锅再一出锅,就变得金灿灿、香喷喷,涂上一层酱油或辣椒酱(他的辣椒酱是自制的,红艳艳的,辣得香,辣得舒服),黄黄红红,煞是好看。小心翼翼咬上一口(因为非常烫),外黄内白,外酥内嫩,香辣刺激,此时已不是在吃而是舌头打着卷往下吞。 老人一次总是只炸几块,炸好几块卖几块,所以等的人都是一个吃,其他的人共同行注目礼。吃油炸臭豆腐的人大多是女人和孩子,真的很奇怪,江南女子都是不吃辣的,但一到这担子前就都变成“辣妹子”了,辣椒酱涂了厚厚的一层还要涂,女人此时也不管斯文了,直吃得嘴唇通红,涕泪交加,热汗直冒。老人只是不住地说:辣得结棍,勿要吃得格许多。说归说,他也不去阻挡。所以,老人的辣椒酱每天都要消耗一瓶。 那时,我父亲每月给我五毛钱,至少有一半的钱是贡献给臭豆腐了。一块臭豆腐一分钱,吃完一块,这一天才能安静下来。有时候没有计划好超支了,那么,我就克制住自己不往那里跑,怕自己的眼睛里会长出钩子来。不过,那样的时候,只要我不小心溜到老人的担子前,老人总会洞察一切,好象发现了我的口袋里没有半分钱,就会笑眯眯地炸一块最脆最嫩的送给我吃。不好意思白吃,等下个月父亲寄钱来的时候,我马上就去还给他,老人也收下,但必定多炸一块臭豆腐给我。 离开那个江南小城二十多年了,我再也没有吃过那样美味的油炸臭豆腐(虽然我在其他江南城市也吃过油炸臭豆腐,但是味道好象总是差了一点)。它总是出现在我的梦里,和它一起出现的还有那个连名字都不知道的白胡子白眉毛的瘦老人。 肉骨头粥 我只吃过一次肉骨头粥。 那是江南冬日的一个星期日的早晨,一向节俭的舅母突然提出带我去吃肉骨头粥。我受宠若惊,一路屁颠屁颠地紧跟在她身后,生怕她又突然改变主意。 沿着青石板路,穿过熙熙攘攘的菜市,拐进一条小巷。远远看见一个小铺子飘出阵阵白雾,还听到铁勺敲锅沿的声音。舅母领着我走进这间铺子,铺子里已经座无虚席。大家都在唏哩哗啦地喝这叫肉骨头粥的东西,好象这东西真的很好吃。 老板娘把我们领进里间的灶旁,满脸歉意地说:“就在这里吃吧。”老板娘是一个40来岁的女人,头发齐耳,一丝不苟地用黑色的发卡别在耳后。我生怕舅母临阵脱逃,赶紧自做主张说:“可以可以。”结果招来舅母两个白眼。“好吧,来一碗肉骨头粥。”老板娘一手抄起大铁勺,一手揭开大锅盖,顿时一股热浪席卷着肉粥的香味扑鼻而来。她用大铁勺在锅里搅了搅,盛了一大碗粥递给我。这碗粥是灰白色的,米已经煮得不见原形,粥面上还点缀着几小块肉骨头。我小心翼翼地尝了尝,嗯,香香糯糯,黏黏呼呼。真的不需要“吃”,只要喝就行了。我就这样站在大灶旁,端着大碗,呼啦呼啦地喝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肉骨头粥。最后还像小狗一样把那几块肉骨头啃得干干净净。那碗粥花了舅母5分钱。 后来,舅母告诉我,煮肉骨头很麻烦。先要把肉骨头(连着些肉的骨头)煮上几小时,然后再把新米淘好放进去,再煮。不能煮焦,关键是要掌握火候,细火慢熬才行。最后放上盐和味精。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肉骨头粥的,费时费力还不经喝。她还警告我,街上的肉骨头粥不能多吃,因为有的老板为省钱把客人吃过的骨头,又重新放进锅里煮。也不知她说的是真是假。反正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肉骨头粥,不是因为害怕不卫生,而是口袋里的钱还不够分配的呢。 不过,我还是经常到那家肉骨头粥铺去,主要是想看看她们怎么处理吃完的骨头的。可老板娘好象明白我的意图,总是笑眯眯的招呼我:“小姑娘,来吃一碗啊。”然后,我撒腿就逃。 阳春面 阳春面名字挺好听,很高贵的样子,其实是江南老百姓最爱吃最便宜因而也最能爽气掏钱的大众面食。《上海的早晨》中资本家徐义德为了逃避公私合营装穷,叫小伙计送的午饭就是这个阳春面,可见,阳春面是属于劳苦大众的专利。至于为什么取这样一个阳春白雪的名字,可能是取其反义吧,但我敢肯定,取这个名字的人绝不是下里巴人。 二十多年前,舅舅一家好象特别喜欢吃阳春面,每到星期天,舅舅就必定带领全家到镇上的面馆去吃阳春面。两个表弟兴高采烈,但我却很不喜欢。阳春面上除了撒一些葱花就没有别的了,光溜溜的,一点味道都没有,吃了第一口就不想吃第二口。每次我都没有方法把一碗阳春面吃完,我总是旁敲侧击地提醒舅舅还是吃馄饨好,至少还有点肉味。但舅舅坚决不肯,说馄饨太贵,又不经吃,同样一角钱,阳春面吃得饱饱的,而馄饨却只能塞牙缝。舅舅的牙缝好大。不喜欢吃,但每个星期天都得陪舅舅全家去吃,因为这是他们的节日,整整六天他们都在等着这一天。镇上那家面馆都认识舅舅,每次一来不用吩咐,就很快端上阳春面来,然后,舅舅一家就开始埋头苦干,并制造出幸福的声响来。每当此时,我就望着面前的阳春面愁眉苦脸。 陆文夫在《美食家》里专门提到过阳春面,说第一锅的阳春面最清爽最可口,因此,很多人都赶早去吃头汤。我想,舅舅们吃得绝对不是这种阳春面。但不管怎么说,我对阳春面是没有兴趣的了,胃口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倒了。 光饼 光饼是福州的小吃。据说是记念戚继光而来的,总之和这位民族英雄有一定的关系。 小的时候总喜欢站在高高的桶炉前面,看师傅做光饼。做光饼的师傅到处都有,一个案板,一个炉子就是全部的道具。光饼师傅把袖子卷得高高的,把放了碱水和盐水的面团摔得啪啪作响,然后分成一个一个剂子,用手左右一拍,一个小圆饼就出来了,再用一根竹签往中间戳一个小洞,就势往桶炉内壁一贴,等着吧,不一会,炉内就飘出香味来。估计差不多了,光饼师傅就用小铁铲利索地一铲,焦黄的光饼就跳出来了。 这光饼硬梆梆、黄通通的,咬得很费劲,没有一口好牙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是对付不了它的,但一旦入口就越嚼越香,越香越嚼,最后总是吃了一块还想带走第二块。光饼耐嚼还耐储藏,放它十天半月没有问题,坚韧不拔,很有民族气概,可能这就是它和戚继光的关系吧。光饼很便宜,一分钱一块,那时经常光顾光饼炉,买上一两块,一路嚼着上学校。 冬天光饼师傅比较幸福,守着炉子暖烘烘的,夏天就苦了,赤膊上阵还是大汗淋漓,汗水滴在炉子上嗤嗤作响。我就不敢买了,因为那光饼里必定也有光饼师傅勤劳的汗水。 前段时间,在福建“老乡”处提到光饼,他们都说那玩意好吃而且对牙齿有利,经常嚼嚼绝对比“白箭”“绿箭”效果好。但不知现在还有没有了,都好多年没有吃过了。但愿,这光饼炉子还能在福州的某个街角看到。 芋头果 芋头果是福州的早点之一,也称三角糕。据说是把槟榔芋煮熟后剥皮碾成糊状,再掺入米粉揉合而成。然后,切成一块一块三角形状,放到油锅里去炸,直炸得两面焦黄,出锅。吃的时候,用一张纸包着芋头果的下端(因为很油),以一个角为突破口,咬一口,外焦内嫩(内色灰白),还有一股芋头的清香,嗯,味道好极了。 炸芋头果的摊子也是到处都有,每天一大早,就可看到街头巷尾支起的一个个摊子,烟雾缭绕,香气四溢,买芋头果的人端着碗或提着小竹篮,等着芋头果出锅。往往炸出一锅就买出一锅。但也有买不完剩下的,搁一两个时辰也不要紧,吃起来还是很香的,它不象油条,登陆不久就成了嚼不烂的老油条。所以,卖芋头果的摊主都很自得,有时候上午九十点钟了,还不见他们收摊子,慢悠悠地守着还没有卖掉的几块芋头果。他们知道总有肚子容易饿的人自会寻香而去。 福州的市民通常是一碗锅边糊外加一只芋头果就解决了早饭问题,既好吃也实在,吃完后,打一个饱咯去上班,这革命干劲足得没法说。 锅边糊 一次在办公室里和同事们侃吃,我说要论吃,还是福州的锅边糊好吃。他们齐声问:什么叫锅边糊?这帮平日里吃遍天下无敌手的家伙竟然也有不知道的东西。我得意洋洋地开始向他们介绍福州小吃——锅边糊。 锅边糊在福州乃至福建许多地方都有,但在外地我却从来没有看到过,不出产的原因可能是外地没有一种叫“虾油”的调味品,而锅边糊没有加虾油就不成为锅边糊了。 锅边糊的制做很复杂,要先把大米淘净浸泡几小时,然后磨成糊状待用。支一口大锅,煮上一锅汤,汤里放上虾米、蛏干、香菇、葱、蒜、芹菜,最后放进必不可少的虾油若干勺,这浓汤就做成了。这还没有完,万里长征第一步。将汤倒出另装,下清水若干烧到七成热时,锅边抹匀花生油,然后舀一碗米糊绕锅浇一圈,盖上锅盖。三分钟后见锅边米浆起卷时,用锅铲铲入清水中,再加入清水,重复上述行为。当最后也就是第四次浇完时,放入一份浓汤料,并视情再加入虾油等辅助调料。煮熟后盛放在另一口锅中,用微火保持温度,待售。 总之这是一个循环反复的过程,没有耐心是做不成的。所以,一般家庭是不做锅边糊的,要吃就到街上去买。福州的大街小巷饭店小摊都有买,而且很便宜。锅边糊味道特别,海鲜味浓,每片米糊都打着卷,白白的,象一管管青葱,非常爽口,再配上黄黄的虾米、蛏干,黑黑的香菇,绿绿的葱蒜,色泽鲜明,令人食欲大开。 听到这里,同事们的喉咙都动了一下。然后商量,什么时候能去福建出差,一定要去尝尝这锅边糊。我补充说,在福建,锅边糊都是作为早点和茶余饭后的点心的,并不把它当正餐,大概它是管吃不管饱的缘故吧。想想本地品种单一而又甜得发腻的小吃,大家都说:福建人民真是幸福。 是啊,福建人民真幸福。 馄饨 我想,大概没有什么小吃有馄饨那么普及和名称多样了。馄饨在福建叫扁肉;在四川叫抄手;在云南广西一带叫云吞;只有在江南才叫馄饨。 内容差不多,形式却有些差别。福建的馄饨注重鲜,加虾油是它的一大特色。小时候总是被喜欢吃馄饨的母亲支出去买馄饨,买来买去,也就买出经验来了。知道街头的那家馄饨味太浓,吃完后就要赶紧灌开水;而街尾的那家馄饨味道尚好,就是只见皮不见肉;最好的是穿过几条街的那家“野”店,说它野,是因为时开时不开的,好像全凭主人兴趣。这家的馄饨量足味最地道,每只馄饨雪白剔透,中间一点红红的肉馅若隐若现,再配上几粒葱花,就好象一池秋水中的白莲。福建的馄饨一般都很节俭,一根小木棍往肉泥上一点再往馄饨皮上一翻,一只馄饨就完成了,往往一盘肉泥可以对付一天所要出售的馄饨。吃馄饨的一般都是女孩子,她们可以不计较得失,慢悠悠地翘起兰花指,用小调羹小心翼翼地舀起馄饨往樱桃小口里送。所以,较之其他小吃,福建馄饨更显得女人味一些。 而四川馄饨则个性鲜明,阳刚味十足。首先一大特色是没有汤,第二大特色是辣得过口不忘。那一年去成都调研,特地拜访“抄手”,谁知端上来的是几只干巴巴的结结实实的饺子状馄饨,上面还浇了一层红彤彤的辣椒油。仗着本人吃辣还有一些功底,挣扎着把这碗“抄手”给吞了。结果,除了辣,我已经不记得它还有没有其它味道。 江南一带,馄饨是最常见的小吃,这里的馄饨分为大馄饨和小馄饨两种。大馄饨里馅比较多,有鲜肉的也有青菜的,但它又不同北方的饺子那样皮厚馅足,江南人总是不肯象北方人那样干脆利落地做出饺子风格,他们总要保持馄饨的传统,哪怕再大一些,小家碧玉的本色不变。江南大馄饨是放大了的小馄饨,样子象修女的帽子,汤多量也足,一般人吃一碗也就有了七分饱的感觉。 正宗的江南小馄饨是最具江南文化味的,皮擀得讲究,贴着碗能看到碗里的花纹,真正是薄如蝉翳。肉要精瘦的,处理得细腻无渣,烧好后的馄饨,皮子晶莹舒展,“白里透红,与众不同”,象一只只美丽的白蝴蝶 。这时候的注意力就不会在吃上了。不过,这样的小馄饨现在已经不多了,做的人和吃的人好象都已经缺少了这份精致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满街都是的大众小馄饨,简单一裹,完事,连皮也不擀了,买现成的。 在北方读书的时候,思念馄饨(福建的江南的),思念得咬牙切齿。北方同学很不以为然,说,那有什么好吃的?清汤寡水的,不如咱北方饺子实在。 是的,要想实在,吃北方饺子;要想苗条,吃江南馄饨。 羊肉串 很奇怪,我向来不吃羊肉,但对羊肉串却来者不拒。 第一次吃羊肉串是在北京。那一天,从北京图书馆查资料出来,拐到白石桥附近,那里有一片饭店餐馆和小吃摊点。先买了仿膳食品窝窝头,吃得直冒酸水,发了一通诸如慈禧太后的胃口怎么这么好对付之类的牢骚后,就站到了烤羊肉串的摊子前。并没有想要吃,的的确确是被那种香里带膻的味道吸引过来的。 同学也是南方人,不吃羊肉,但他敢想敢干的精神令我佩服。他先买了三串,然后视死如归地说:“我先吃吃看。”他小心翼翼地先咬了一口,翻翻眼珠,接着就加快了频率。我盯着他上下翻飞的大嘴,直问:“哎,别顾吃啊,到底好吃不好吃?”他“嗯嗯”地一气吃完了三串,才摸摸肚子很满意地说:“不吃真傻。”赶紧掏钱,一手抓一把,这串咬一口,那串咬一口,真的很好吃,肥而不腻,焦香十足,还有一种特有的,说不出来的怪怪的味道(后来才听新疆的同学说,那是孜然的味道)。我们就这样边走边吃,吃完了,就地再买,反正羊肉串摊子到处都有。直吃得饱咯里都带羊膻味,不能再吃了,再吃下去,我们非得变成草原牧民了。 本来以为羊肉串就是这样好吃了,谁知新疆的同学说:那算什么羊肉串?真正好吃的是咱们新疆的羊肉串,那可是羊肉串的老家。第一次那么羡慕新疆人,真正觉得新疆是个好地方。 咱也没有机会去新疆啊,就把北京的羊肉串当新疆的吧。 回到南方后,也见过羊肉串,但不仅外貌小里小气,味道也完全变了样,如果说北京的羊肉串是仿名牌,那么南方的羊肉串就是假冒伪劣了。也有例外,一次到南京出差,在新街口发现了久违的羊肉串,那味道,那相貌和北京的一样。我又一次站在南京的大街上不顾斯文地大嚼起来。以后只要去南京,都要想方设法地溜到新街口去过过瘾。 但总是心有不甘,有事没事总鼓动头儿:“咱们也到乌鲁木齐去开个读者作者联谊会?” 羊肉泡馍 有了羊肉串垫底,去西安吃羊肉泡馍的时候就好象有了胆量。 看过雄赳赳气昂昂的兵马俑,摸过杨贵妃的洗澡池,躲过小商小贩的围追堵截,吃过田里刚采下来的草莓,当然也爬过大雁塔和古钟楼,接下来就是品尝西安小吃的时间。 西安小吃最具代表性的小吃是肉夹馍和羊肉泡馍。不过,肉夹馍我连看都不看,一块大肥肉塞在一块大饼里,肥油直冒,尽管肉馍的主人说怎么怎么好吃,我就是吃不下去。不是怕胖,而是从小就不吃肥肉。肉夹馍是放弃了,但羊肉泡馍是一定要吃的。 于是就去找。在古楼附近转来转去,转累了就在一个小摊子上坐下来。坐定后才发现对面一个老头在专心致致干活:把一块硬硬的馒头掰成颗粒状。他神态专注地不紧不慢地掰呀掰,掉下来的粉末都用小指捺到嘴里。他在干嘛?是不是牙口不好?正想着,又见老头把掰好的产品倒进一个盛满浓汤的大海碗里,那碗浓汤顿时就变成了一碗浆糊。老头有滋有味稀里哗啦地喝完了这碗浆糊,站起身子,抹了抹沾在胡子上的残留物,打了个响亮的饱咯,满脸都是幸福感。突然好象明白了什么,赶紧找来伙计问:“那是什么?”“羊肉泡馍啊。”老天,这糊里糊涂的东西就是大名鼎鼎的羊肉泡馍?小的时候就最恨把馒头放进汤里 ,软不啦及的,要口感没口感要味道没味道,再好吃的馒头再好喝的汤都给搅浑了。 所以,很遗憾,在西安最大的收获是买了一堆民间工艺品,而在吃上,却是一片空白。 看了贾平凹写的陕西小吃,其中花了大量的笔墨形容羊肉泡馍的精彩,但我还是没有被他煽乎得流出口水来。这在我看关于吃的书籍的历史中是少见的。 朝鲜凉面 初到东北,第一次看到正宗的朝鲜人和朝鲜文字还是大惊小怪的,后来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然后就开始琢磨如何深入了解朝鲜民族文化,比如,他们的饮食文化,更具体地说,如何吃遍学校周围的朝鲜小吃店。 于是,先去朝鲜泡菜摊子前侦察一番,和买泡菜的朝鲜族老大妈套近乎,问:“道拉及是什么意思?”朝鲜族老大妈真的很象《奇袭》里的老大妈那样慈祥,她不仅耐心地回答我的幼儿园水平的问题,还推荐我买了朝鲜泡菜的代表作——桔梗。尝了桔梗后,对朝鲜小吃就有了信心。 那一天,零下18°,屋外早已是灰白两色世界。从澡堂出来,头发一会儿就冻成柴火棒。并不觉得冷,只是渴得慌。就到处找有水源的地方,后来发现一面“朝鲜凉面”的幌子正迎风招展,凉面?正好解渴。一头扎进去,里面已是高朋满座,人人都端着一个大海碗往肚子里灌凉面,很舒服的样子。于是也要了一碗。等端上来后,才觉得好象有点不对劲。鲜红的面汤上波澜不兴,面条当然是潜伏在汤底的,只是这汤,怎么看都好象是刚从自来水龙头里出来,冷不说,还有股漂白粉的味道。怀疑归怀疑,我真的太渴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喝了再说。结果,渴是解了,但我体内的那点余温可全给带走了。一路跑着回到宿舍,又是捂热水袋又是灌开水,折腾了半天,才把胃里的那块冰坨融化掉。 我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东北人和南方人本来就不一样,他们冰天雪地里可以吃冻梨吃冰棒,那是因为他们有从小就锻炼出来的坚强的胃。所以他们可以裹着大棉袄吃凉面,而我,只能在穿短袖的时候。 但,我还是没有勇气再去品尝朝鲜凉面了。甚至一想到这四个字,我的胃就开始冒凉气。 不怪朝鲜凉面,只能怪我自己。 道口烧鸡 说来惭愧,自己在外求学几年,大部分的注意力花在吃上。究其原因,一是学校食堂乏味的饭菜,使自己时常处于饥饿状态;二是天性所致,“民以食为天”嘛,自己当然也不例外。 于是,刚到长春不久,就打听到“道口烧鸡”挺有特色,忙亲临考察。果真,摆在橱窗里的烧鸡肥嫩嫩、黄灿灿、热腾腾,撒发着迷人的香气,又看到买烧鸡的人排成了长队,更证实了此烧鸡的名不虚传。此后三年间,只要钱包里有点余钱,便忙不迭地往烧鸡店送,买不起整只就买半只;买不起半只就买鸡杂碎(鸡肝、鸡卵等构成,便宜而味极佳,是穷学生最亲睐之物)。那种拎着一小袋烧鸡走路的愉快,无法言喻,只觉得生活在那一刻是多么美好。此时若去攻读书关,再厚的“砖头”也能毫不费劲地“啃”下来,这就是“道口烧鸡”的威力。有时,人的胃口会比脑袋重要得多,换句话说,就是物质有时也能毫不客气地战胜精神。 逢到宿舍里的女同胞过生日,无例外地都要买只“道口烧鸡”以飨大家。鸡上台面后,往往还没等打开塑料袋,大家就已经操起家伙跃跃欲试了。那香喷喷、热腾腾的烧鸡,嫩而无渣,连骨头都是酥的,一块鸡肉在舌头上还来不及停留就溜进肚子里去了。而此时往往有师兄师弟寻着香味不请自到,说句“生日快乐”就一屁股坐下来大嚼起来。那时候,要求师兄师弟办事或反过来他们求我们办事,都言不二价:一只道口烧鸡。 在长春的三年,可以说是伴着“道口烧鸡”的香味渡过的。(虽不能常吃,但离学校不远的一家烧鸡店每天毫不吝惜地飘来的香味,使我们的读书生活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临毕业的时候,有人告诉我,有一家大饼店专营夹肉大饼,味道好得没法提。可惜没有机会了。要不然,现在又会有一样好吃的供我回味了。

坐巴士来到夫子庙广场前,人头躜动,秦淮河畔的傍水酒馆闪亮起点点霓虹,“秦淮人家”四个大字远远就照亮了夜晚的秦淮河。停泊在河畔的灯楼画舫,随波摇曳,河面尽是两岸五光十色的倒影,让我联想起明代时“桨声灯影连十里,歌女花船戏逐波”的盛况。而我今天来这里的目的不在兜小店、逛商铺,而是———换好零钱去夫子庙 夜晚终于到来了,我下定决心不饱不归,不,应该是不撑不归,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比如,换了足够的零钱,饿了大半天的肚子,养好了脚力,培养好情绪,要上战场喽!按照我的计划和搜罗的各种美食信息,先去一家美食楼,掂个底,既然是秦淮河畔,那就去“秦淮人家”吧。来到跟前才知道原来是家酒店,不管三七二十一,进去再说,记得大厅里的壁雕有秦淮河畔一带的来历,如果我没记错,讲的大概就是在六朝时期,秦淮河一带,笙歌轻舞,宾客不断,所以饮食娱乐业比较发达,明清时更加繁华,一直延续到今日,成为南京饮食的重要据点,尤其是小吃。饺子馄饨在小姐的热情推荐下,一下点了5样有特色的小点心,小巧精致,大约一二口就能消灭掉一份,不过价格嘛,嘿嘿……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两盘饺子和馄饨,味道与包装每每让人惊叹,饺子没有馄饨大,馄饨小过面片,十分精致,入口香滑,以至于出来时,感觉好像没吃东西,不过我的味觉提醒我,我的馋瘾才刚刚发作。乌饭凉粉拿出计划表,各种美食的名字呈现在眼前,先从哪里开始呢?不远处有一家卖“乌饭及凉粉”的小店,乌饭?这是什么东东?一定得尝尝。进门才发现居然没座位。要遍尝美食的头一条原则就是耐心,等吧,半个小时后,我才在油腻腻的桌边坐下。好奇着乌饭是个啥东西呢,“邦”一声,一碗黑忽忽的东西天外飞仙般来到跟前,这就是乌饭?扫兴,怎么黑七八糟的,咋吃!为了不浪费那2块钱,吃吧。第一口,没什么反应;第二口,还行;第三口……不错,就经验来说,这应该是大火蒸熟黑糯米,没什么新奇,可为什么会越吃越好吃呢,用八个字形容,韧劲十足,又香又Q。接着是凉皮,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家店的名字叫“乌饭及凉粉”了,因为进去的每个人,都是先吃完乌饭后再吃凉粉,小小一碗的凉粉拌上咸辣佐酱,清爽而不腻,一黑一白、一糯一滑,两者倒真是“绝配”。鸭血汤出小店,感觉肚子有点底了,继续……看了看我那计划书里面的重点推荐,对呀,还没有吃鸭血汤呢。喧闹的人群流动着,嘈杂着,空气里混合了叫卖声和各种油烟的香气,四处飘浮。看到金芳鸭血粉丝汤的招牌,兴奋的冲过去,叫了两碗,加了鸭肝。端过来赶紧摁了两下快门,就左手勺,右手筷一起动作。先挑了一块鸭血送入口,粉嫩爽滑的不忍下咽,又喝口汤,让舌尖在浓厚的滋味里萦绕徘徊。再仔细看这碗汤,翠绿的芫荽,晶莹的粉丝,沉浮的一些细碎的鸭胗、鸭肠、鸭肝,红的白的,你会被那种说不清的诱惑缠绕。金陵人真是手巧,就这么个简单的东西也可以做得这般精致,百般滋味,万种风情,让人沉醉痴迷。小香干、五香豆接着向前,看到清真的小食品,挤进去,出来手里又多了小香干、五香豆等等。到了河边的广场找了间茶馆,临河的窗边坐着,喝茶。风吹进来感觉冷,把窗关了就只有灰黄色的阳光,一杯清茶,一盘瓜子,一些微风,一些懒散,窗外荡漾的河水不知映衬了几多的如烟往事,当年的十里秦淮,又是何种的繁华似锦,烟波流转。一阵晚风拂过,深呼吸一下,感觉到一种灵之颤动,哈,身心的负荷都归为零啦,舒服!大气的小笼包关于南京的食,最爱的不是夫子庙的精美点心小食,不是久负盛名的板鸭或桂花盐水鸭,酸辣血汤也好,鸭油烧饼也好,这些都不错,但我今天要说的都不是这些。印象最深刻的是浮桥那里的一家店里的小笼包,说是小笼,却和上海的决不一样:首先要大很多,这里也许也体现了南京人的大气吧;其次是发过的面;再次肉馅是放了酱油的红肉,有很多的汤,感觉过瘾。店里还有两块五一碗的三鲜面,真的是“三鲜”:有蛋花、肉丝、鸡毛菜,并且三鲜的量很足,足到让你惊诧它的便宜:才两块五。可惜那是几年前的价格了。说出来怕扫大家的兴,去年去吃了一次,感觉不如从前了,南京的朋友说从小吃到大的,好吃是一贯的,怎么临了临了,终于不好吃了呢?也许是我们的口味终于刁了吧?看电影吃香酥鸭头总统府附近有一家店,从浮桥那家店走过去也很近的,做的香酥鸭头那个香呀,想想就馋,关键也是便宜啊,好像是十块钱五个吧,切成10块,每一块骨头都能吃下去的那种酥。看电影前说要买一点带进去吃,朋友说还是算了吧,你当心别人的侧目啊,因为那个味道实在太香了,你想让整个场子的人都没心思看电影了吗?那样做实在太不人道了!半鸡半蛋的旺鸡蛋上海的喜蛋只有一种,江南一带也有叫凤凰蛋的(据说是乾隆起的名),就是没孵出来的半鸡半蛋的东西。南京的不同,这种和上海的一样的叫“旺鸡蛋”,只不过上海的都是五香酱油的,南京的是盐水煮的,这倒也大同小异。还有一种叫做“活珠子”,只孵15天就拿出来煮熟的,在卖香酥鸭头那家店附近有一家做这个出了名的,一块五一个,上次去没吃成万分的遗憾,听朋友说是做熟了还是一包液体状的东西(也许活珠子就是这个意思,熟了还不凝固,匪夷所思的),那个鲜美哪……反正不是我动用想象能体会得出来的。这种描述更增添了我的神往。南京小吃口诀●夫子庙的凉粉●上海路长青藤茶吧的炒饭●悦华大酒店二楼“刘长兴”的小笼包饺●南京理工大学的晓汤酸菜鱼●锁金村的旺鸡蛋(没有胆量就别试哦)●王府大街的芳婆糕团店美味小点●老昌水饺的鸡蛋炒饭●尹氏汤包里的鸡汁汤包●韩复兴的鸡鸭胗●小上海的五香烤麸和盐水毛豆●金陵人的笋干烧鸭胗、辣子鸡●马老头大盘鸡●富春茶社的虾仁、蟹黄包子、翡翠烧卖●大煮干丝,芙蓉蛋●板仓重庆古桥的酸菜鱼●杨公井的几家川崎火锅店

我想只要一谈到美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有人将好吃的东西定义为美食,有人将好看的食物称作美食,但在每个游子的心中,想必没有一种食物能够与家乡的味道相媲美。 我出生在江南古城------绍兴. 绍兴不仅风景名胜众多, 而且其地方特色美食也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绍兴的主要小吃有绍兴老酒、霉干菜、臭豆腐、茴香豆等等。 要说到绍兴最为闻名遐迩的特色美食,那一定非绍兴臭豆腐莫属了。我就想到了鲁迅故里的“吴字坊臭豆腐店”,只见一块块金黄油亮、小巧玲珑的豆腐刚刚出锅,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购买。手端一盒臭豆腐,轻轻地咬上一口,它的味道与其他的臭豆腐还真不一样。它的外皮又脆又酥,里面却又软又嫩,而且喷香喷香,再加上那诱人可口的甜面酱,滋味是好得没法说!香与臭,原本是两个对立面,而绍兴的美味却由其演绎成了一种传奇。 绍兴不仅有臭味奇绝的臭豆腐,还有让人唇齿流香的茴香豆。说到茴香豆, 我就想到了鲁迅笔下的穷秀才孔乙己. 他经常到镇口的咸亨酒店花九文钱买一碗酒和一盘茴香豆作下酒物。有几个小孩围上来问他要茴香豆,他一个给一颗后就用手罩住碟子,就说:“我不多了,我已不多了。” 茴香豆因他而得名,人们索性把茴香豆就叫做“孔乙己茴香豆”,咸亨酒店也因此一举成名。至于茴香豆的做法,它主要是用干蚕豆作原料,在水中浸泡后入锅,用急火约煮15分钟后,加入茴香、桂皮、食盐等,再用文火慢煮,待锅里水基本煮干后盛起冷却即成了。茴香豆很有嚼头,咀嚼起来咸而鲜,回味无穷。而且据说,茴香豆很受中外游客欢迎,咸亨酒店的茴香豆日销量可达三四百公斤。 除去臭豆腐和茴香豆,绍兴的黄酒也是有名的。绍兴酿酒已有2500年的历史。绍兴黄酒不仅是绍兴著名特产之一,也是中国黄酒的代表,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采用清澈、明净、富含各种矿物质的鉴湖水,通过独特的发酵程序精心酿制而成。绍兴黄酒以其独特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享誉海内外,被列为北京中南海国宴用酒之一。绍兴丰富的酒文化酿造出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地方新兴节会,即中国绍兴黄酒节。首届中国绍兴黄酒节始办于1990年,以后基本上一年一度,承续至今。 绍兴的传统美食远不止这些。如果你要尝尝江南的特色美食,请一定要到绍兴来。美食,这边味道独好。 可以根据你自己的家乡以此为模版改一下哦,议论文最重要的就是条理性和引用类,多用几个条例比较强的承接词,引用几句名人诗词一定会加分不少的!

研究潮汕小吃论文的表达方式

去华侨公园斜对面的“飘香”店铺吃,几十年历史了,最正宗。听我妈妈说她小时候那店就在了~

一、出身贫贱 自然天成我国数不清的地方小吃或点心,其形成要么脱胎于宫廷,要么产生于民间。而潮汕小吃,几乎全都是民间独创,并一直在民间流传。这是历史上潮汕地处“省尾国角”,远离国家政治中心,以及商业社会形成较晚,社会富裕程度不高所决定的。信手拈来几样潮汕小吃:西天巷蚝烙、贡咕鹅肉、老姐猪脚饭、老妈宫粽球,哪一个名字不是朴素直白,乡土气息扑鼻。综观潮汕小吃,其形成大致有三种渠道。1、祭祀神灵的贡品潮汕沿海,气候炎热,潮湿,人容易得病,加上海上作业风险大,劳作和收获不成比例,偶然因素较多,当人们无法预测自己的命运时,往往把希望寄托在神明保佑上。此外,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有了拜神的活动,人们也可以给自己一个改善生活的理由。因此,旧时潮汕民间俗信,有时节多,神灵多的特点。许多潮汕小吃原本就是拜神的贡品,如春节的“菜头粿”(意,彩头)、“甜粿”,妈祖生(诞辰)的“面线”(意,长寿),端午节的“粽球”,中秋节的“月饼”等等,俗话说“时节做时粿”,那时候,什么时节吃什么小吃都有一定的规矩。2、补充正餐的点心这部分潮汕小吃不象粤式点心,是有闲阶层闲来无事,用以打发时间的茶点,而是乡间城镇的苦力用来充饥的小食品。潮人习惯吃粥,一是早先粮食不够,一是气候所然。干粗活的人早上吃几大碗粥,经不住一阵出力出汗,正餐未到,己饥肠辘辘。这时,遇到穿街走巷的小食摊担就象找到救星,他掏出几分钱就可补充点体力,聊补一时所需。那时,夏天有消暑的草粿(凉粉)、豆花、各类甜汤等。冬天有热乎乎的牛肉丸汤、韭菜粿、水粿等。吃草粿是不用勺子的,端起浅口碗,嘴巴沿着碗沿“呼噜、呼噜”旋一圈,水布一抹嘴,爽!牛肉丸原本是客家小吃。汕头开埠后,山货出洋,洋货进山,水上交通繁忙。汕头韩堤一带以前是客家货船停泊点,有许多客家货船停在那里过夜。晚上,就有客家人划着小船卖牛肉丸汤,供给货船老大当宵夜。后来,牛肉丸被潮汕人所改革创新,在汤里加粿条,成为牛肉丸粿条,一直到现在,仍是潮人最钟情的小吃。后来又克隆出鱼丸、虾丸、墨鱼丸、猪肉丸等等,创造出潮汕的“肉丸系列”。“中华名小吃”中的“新兴街牛肉丸”就是汕头人做的。如今,一说起牛肉丸,大家都以为是姓潮,其实,它是潮人拿来主义的产物。潮人的聪明才智在一个小小的丸子里表现得淋漓尽致。3、家常点心最具美食意义的小吃,是潮汕巧媳妇们为小孩解馋做的各种家常小吃。如南瓜烙、秋瓜烙、番茄烙等。旧时,时节尚未到,小孩就吵着要吃“粿”,居家的媳妇便要想些法子打发这些馋嘴的孩子。潮汕农村家家产户有的是番薯粉,随手摘下自家田头厝角种的蔬果,掺和在一起,用油一煎,就成为风味独特的小吃。我小的时候,吃过祖母用番薯粉拌隔夜的冷粥做成的“冷粥烙”,真的是别有风味。有一种小吃叫“猪头粽”,据说是澄海人的无意之作。早年澄海农村闹元宵有赛大猪的习俗,每家海产都要宰猪祭祖,有一户人家祭完祖,剩下猪头一时未能吃掉,便将猪头肉剁碎了,加调料,做成“猪头粽”,不想却特别美味。于是流传开来,成为一种风味小吃。潮汕小吃以商品的面孔进入市场是在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也即汕头商业经济鼎盛的时期。那时的小公园,商铺、酒楼、旅店云集,形成一个典型的消费市场,作为一种美食,潮汕小吃自然也能在此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老字号爱西干面、飘香小吃、西天巷蚝烙、老妈宫粽球等,都是在那个时期进入小公园。如上所叙,在饮食中,小吃更具文化意义,故容易成为一种地方文化的标识,深深地印在人们脑海中。君不见,许多旅居海外的潮人一到汕头,头一件事就是直奔小公园,到老字号小吃店美美地吃上一餐潮汕小吃,以了却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潮汕小吃扎根于民间,它不依附于官文化、士大夫文化,从诞生之日起就以自然天成的姿态,顺应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流传于民间,故此,我们现在才能品尝到这么多富有乡土气息的风味小吃。二、材料简单 味道独特广式点心以洋气见长,如奶黄包、蛋挞、叉烧包等。上海小吃以海鲜著称,如蟹黄灌汤包、鱼茸春卷。北方小吃则以面食为主。潮汕小吃则是无米不成粿。一个潮汕方言“粿”字就将潮汕小吃的主要原料概括怡尽。在潮汕字典中“粿”是这样解释的,一种大米粉做皮,有馅的果品。韭菜粿因为皮是番薯粉,馅是蔬菜,俗称“无米粿”,可见大米在小吃中的位置。早先,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到潮汕,按祖籍的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果品,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果品。这就是“粿”的来历。后来,祭祀食品的原料和做法不断花样翻新,相沿成习,人们就把所有祭祀的包点都称为“粿”。潮人在运用稻谷做小吃方面可真是出神入化,竟然可以是一种原料既是皮也入馅——“米包米”的。如有一种叫“桃粿”的小吃,糯米粉做皮,糯米饭入馅,非但不觉乏味,还非常清香可口。

我的家乡在潮汕,这里特产丰富,这些特产当中,里面的小吃是最丰富的。小吃分别有牛肉丸、笋粿、粿汁、卤鹅等等 我最喜欢的是牛肉丸,但要做牛肉丸可不是那么简单哦!做牛肉丸必须先把些牛肉放在板上,把两条大约三四斤重的铁棒在牛肉块上面重重地打。差不多打一小时后,牛肉就变成了肉酱了,做出丸子要肉酱放在一个桶里搅拌几下,把肉酱在手里挤出,一个圆圆的丸子就出了。再把它们放在热水里泡十几分钟,牛肉丸就完成了。 牛肉丸有多种吃法,可以制成牛肉粿汁、也可以做汤吃、还可以做点心吃。牛肉丸的味道棒极了!只要你轻轻一咬,就感觉到香脆可口。牛肉丸还含有蛋白质呢! 我爱我的家乡,更爱潮汕许许多多的小吃!篇二:潮汕小吃朋友,你来过潮汕地区吗?品尝过潮汕小吃吗?说起潮汕小吃,那可是多种多样,说也说不完;它不仅样式多,而且各有特色,就拿潮汕蚝烙来说吧,它可是我最喜欢的潮汕小吃。蚝,是我们潮汕的特色水产,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被誉为海里的牛奶。聪明的潮汕人发明出了用蚝和生粉一起烙的吃法,称为蚝烙。看,那厨师熟练地打着蛋,在平底锅里倒上油,用大火将锅里的油烧得滚烫,然后把和着生粉的鲜蚝适量地倒入油锅中,接着将打好的蛋轻轻淋上去,不一会儿,生粉就结成了一张大饼似的块状,颜色也逐渐由浅变深了。这时,厨师把大片的蚝烙铲起来,将它翻个底朝天,那油泡泡还在欢快地跳动着,只见翻过来的那一面已经呈金黄色。厨师时不时地翻动着,一阵子后,再将大片蚝烙撕成几块,再炒几下,撒上一层翠绿的芫荽,香喷喷的蚝烙就做好了。 做这蚝烙,下的功夫可不少,火要够猛,油要够多,时间还得掌握好,不然,怎么会好吃,怎么会吸引了千千万万的人为它垂涎呢? 吃正宗的蚝烙,还少不了一碟鱼露。蚝烙炒得滑滑软软的,表皮酥脆爽口,里层鲜嫩柔软,融入了微微的蛋香又不失海鲜的味道,实在妙!再加上鱼露特有的咸味,不知该怎么形容它的香呀! 蚝烙只是众多潮汕小吃中的一种,还有手打牛肉丸、达濠鱼丸、水景球多得我都数不过来了。潮汕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如果你到潮汕来,除了观赏风景,一定要尝尝我们这儿的特色小吃,那才不枉此行。

有没有点创新意识呀,这东西前人都不知道搞了多少次了还研究这个,单我们那届级里就有四五个研究这个,你们还研究,超级无语了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