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幼教论文陈鹤琴

发布时间:

幼教论文陈鹤琴

1.尊重理解、建立信任做好家长工作,要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家长对我们的教育不理解、不配合,也许是他们忙于工作,也许因他们没有进行过系统、专业的育儿培训,不知道该如何配合,如果我们将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加以说明或简洁,家长会更乐意配合。要关爱每个孩子,使家长能放心将孩子交到我们手上。要表现出对他们的尊重,平时要有善意、发自内心的微笑,不能冷眼相对、爱理不理。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尊重家长、给予理解,而不是心生埋怨,逐步与家长建立起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关系,从而形成融洽的教育气氛。2.平等对待、真诚沟通要与家长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沟通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要善于从家长这本书中看到他们需要什么,缺少什么?沟通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首先,应把谈话的内容放在孩子身上。其次,在讨论孩子的行为时,要注意孩子的隐私,对孩子不好的行为,要注意委婉地表达,顾及家长的面子,忌在家长面前谈论别的孩子。

多。据查询陈鹤琴个人简介,显示她一共有10篇毕业论文文献,包括5篇期刊论文和5篇学位论文。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民国四大教育家之一,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

家长工作是我们幼儿园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能否赢得家长信任、与家长有效沟通决定家园工作的成效性。我们只有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而如何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赢得家长的肯定与信任,提高教师的家长工作的能力,就成为我们目前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关键词】 提升 教师 家长工作 能力 策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密切合作,与家长相互配合;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而多年的幼教工作经验更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要提高幼儿的素质,仅靠幼儿园是很难实现的,唯有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帮助家长转变观念,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主动参与到幼儿园教育中来,使他们成为教师的合作伙伴,才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园保教工作的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但是对于教师而言,这才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提升家长工作能力与水平的必要性:1、贯彻实施《纲要》的需要。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教师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工作的重要性,所以说教师加快提升开展家长工作的能力与水平是非常必要和必须的。2、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促进孩子健康发展的需要。由于年龄、学历层次及所处环境的不同,家长们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所持的态度、观念往往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就要通过家长工作,提升家长的家教水平,以促进孩子全面、健康的发展,快乐的成长。要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身心健康的成长,单靠教师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有家长的协同教育,才能共同创造一种有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环境。陈鹤琴指出:“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须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由此可见家长的重要性,也提示新教师加快提升开展家长工作能力与水平的必要性。3、实现家园同步,形成家园合力的需要。“家园共育”即幼儿园与家庭,教师与家长的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发展。家长观念一旦转变了,家长就会正视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之间的关系。要达到“共育”,仅仅转变家长的观念是不够的,还应该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了解教师的工作。。例如:在“培养幼儿文明礼貌的习惯”时,仅靠幼儿在园学习一些礼貌用语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家长的配合。为此,我们首先转变家长的观念,让家长明确从小培养孩子文明礼貌习惯的重要性,明确幼儿园开展活动的目标及手段,然后注意在家对孩子进行引导,并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从而达到家园目标一致,促使孩子从小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由此可见,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好家长工作,有利于家长的主动配合,从而达到家园同步,形成家园一致的教育合力。4.充分利用家庭资源的,顺利开展班级工作的需要。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有一定的物质材料的支持与准备,比如一些图片、知识资料,以及与主题相关的事物材料等。光靠教师一人收集往往是十分有限的,只有我们平时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动员家长和孩子一起收集、准备,才能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生动、活跃。另外,我们区角材料的搜集也需要家长的支持援助,班级大型活动更需要家长的支持援助。同时,我们还体会到,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一些家长往往本身就是现成的教育资源。比如:有的家长是邮递员,有的家长在医院工作,有的家长是电脑专家,那么,如果我们能主动争取这些家长,让他们参与到我们的课程中来,为孩子介绍自己的工作单位,介绍自己的工作情况,介绍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等等。这样,不仅可以使课程的内容更加丰富和生活化,而且,组织形式也更加活跃和贴近孩子的生活,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孩子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可见家长在班级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所以说为保证班级工作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加快提升开展家长工作能力与水平。5.教师自我成长的需要。二十一世纪,对教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开展家长工作已成为每个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能否成功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活动,也是体现一个教师工作能力高低一个方面。家长和教师相比,更了解自己孩子的脾气、性格与兴趣爱好,在教育孩子方面或多或少会积累一定的经验。虽然这些经验不一定都是成功的经验,但肯定也有我们教师可以借鉴的地方。因此,如果我们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好家长工作,平时能多开展一些诸如“家长座谈会”、“育儿经验交流会”等活动,让家长畅所欲言,相互交流,对教师来说,无疑也是一个良好的学习机会。因为,从家长的交流中,我们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目标,使自己的教育更加有针对性,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在教育工作中的不足,以便把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使自己不断地成长起来。二、提升教师的家长工作能力的有效策略:(一) 注重培养教师的沟通技巧,提升与家长的沟通能力。1.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沟通。有效的沟通要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幼儿园,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间进行个别交谈的形式是最普通也是最灵活的。譬如,要求幼儿每天早晨入园和下午离园时都应与教师打招呼,以便教师了解每位幼儿来园和离园的情况。当有些幼儿无法记住这一点时,教师就应站在班级门口作必要的提醒,并请家长配合帮助幼儿养成这种习惯。教师可以借此注意辨认每位幼儿的家长,主动与各位家长打招呼,同时观察幼儿与家长间的举止、言语,用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征,从而做到因人施教。其次,我们还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召开家长会,这是幼儿教师和家长,以及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相互沟通最好的方式。一般选择在开学初和学期末,另外也可根据班级的情况临时组织家长会,但是由于大部分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在家长会召开的时间安排上,尽量安排在下班后或者周末的时间。2.用合适的方式和态度进行沟通。幼儿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教师应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在幼儿园的各项表现,包括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教学活动以及要求,还有教师在为解决幼儿问题时采取的措施和方法等都要告诉家长,使家长全方位地了解幼儿在园地情况,理解教师地意图和方法,从而使家长配合教师工作,取得更好地教育效果。对于不常见面的家长,如何与他们进行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沟通的好家长对幼儿园的工作就会产生信任。对于见面较少又非常想了解孩子在园情况的家长,可以通过小纸条、家园练习册、手机短信、电话、Email等多种形式和家长及时联系及时沟通。对于一些在园表现不好的幼儿或者一些在教育孩子上有失误的家长,教师应将家长个别请到幼儿园来谈话。在谈话中,教师的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实事求是,既要对优点褒奖,也要指出缺点所在,向家长提出中肯的建议,使家长乐于接受。在与家长进行沟通时,必须充分尊重家长,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以教育专家的姿态居高临下地教训家长。有效的沟通要建立在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要善于耐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乐于和教师接近,愿意和教师进行沟通,与教师相互配合教育孩子。3.针对不同性别的家长进行合理沟通。众所周知,男性与女性在对待问题时会存在差异。面对同样的问题男性比较理性,而女性往往比较感性。在面对幼儿的教育问题时,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所以,教师在与男性家长沟通时,应该把切入点定位于比较理性、长远的一些观点。如:面对幼儿哭闹不肯上幼儿园的事情,教师可对男性家长说,应该坚持送孩子来园,这是培养孩子的原则意识。作为男性家长都很能理解这一点,会更注意对孩子教育问题的整体把握。而女性家长往往比较关注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如一些生活中的琐事:吃饭、穿衣、睡觉等,也同时关心孩子学习、兴趣爱好等。所以,在碰到上述问题的时候,她们往往会比较着急,一般情况下都会主动地来找老师咨询。这时,教师可以直奔主题,告诉她们应该怎么做,如何安抚幼儿的情绪等。4.根据家长对孩子期望的不同而展开沟通。每一个孩子来自于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中的家长所受的教育水平是不同的,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往往不同。因此,不同的家长会对各个孩子有不同的期望。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很高;也有的家长只要孩子平安成长,学多学少无所谓,对孩子期望过低,甚至是放任不管。面对期望高的家长时,在沟通上教师应该从孩子的各方面评价,让家长明白自己孩子的优缺点。建议家长从自己孩子的长处出发,不能要求孩子面面俱到,以免给孩子太多的压力,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更不可以把大人的愿望强加到孩子的身上,逼着孩子去完成大人没达到的目标。而面对要求过低的家长,在沟通时,教师可以更多地向家长反映孩子的优点,同时,以诚恳的态度指出家长的不足之处,让他们明白长期以往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从而,让家长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来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5.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沟通。现在幼儿园中的孩子,往往是一个孩子身边围着6个大人,很多家庭都是“6+1模式”。所以,教师在面对家长时,也就出现了各个年龄层次的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幼儿的父母亲沟通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年轻父母的教育观念,他们一般更重视孩子与他人在能力上的差别,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要多向家长介绍幼儿各项能力的提升、兴趣的发展之类的话题。然而,由于父母一辈的家长工作大多较为繁忙,教师更多地面对的是隔代的家长。他们往往更注重幼儿的吃、穿和身体状况。对孩子也是百依百顺,忽略了对幼儿良好习惯的培养,久而久之使幼儿形成娇生惯养、依赖性强等不良行为。所以,在与这类家长沟通时,除了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幼儿园日常的生活之外,更多地要向家长反映孩子的心理发展趋势、社会行为等,让家长形成一些关于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6.依据环境选择不同的沟通方法。不同的环境给人不同的心境,在与家长的沟通过程中也要注意沟通环境的因素。如:来离幼儿园接送时的沟通因为时间比较短,就应以了解幼儿在家情况,以及向家长大致介绍幼儿在幼儿园情况为主,不宜与家长进行长谈;而到幼儿家中进行家访时的沟通则相对较为轻松,而且沟通的内容也可以更丰富一些,涉及的面可以更广一些,与家长探讨的问题也要有一定深度。可以更多地与家长讨论他的孩子,以及一些相关的育儿知识和经验等;还有把家长单独约来幼儿园时的沟通,一般发生在个别幼儿出现某些不良情况之后,如孩子在幼儿园犯某些小错误(打人、咬人、弄坏别人东西等)。这时,教师要选择一个相对隐蔽的场所(如办公室),避开其他孩子。最好,牵涉到两个孩子的,还要把双方家长分开交流,等大家都心平气和之后再商量处理方法。(二) 积极展示自我,赢得家长的信任。家长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也是来源于对教师不了解,那么教师就应该抓住“家长会”、“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等与家长直接接触的机会,积极展示自我。让家长看到、了解自己的能力,博得家长的信任。1.家长会要积极准备,反复练习、做优秀的主持者和参与者。家长会上家长最集中,也是展示自己,加深家长对自己了解的最佳时机。教师不要做家长会的旁观者,而要走进家长会,成为家长会的主持者和参与者。如;可以参与到放松游戏环节中;可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可参与到会议的主持中等。在充足的前期准备下组织好家长会,使家长对教师刮目相看。2.家长开放日要精心准备、做有效的活动组织者。孩子在幼儿园是如何生活和学习的,很多家长都渴望亲眼目睹。“家长开放日”满足了家长的愿望,家长在观摩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仅亲眼目睹了教师是如何组织孩子一日生活各环节的,还可以观察到教师的教养态度、教养方法、技能等。这也是教师很好的展示自己的机会,精心细致的前期准备,各项活动的有效组织,无一不加深家长对教师的认识与了解,从而认可自己,信任自己。3.亲子活动要积极配合、做及时的解惑援助者。很多家长都非常愿意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但由于家长毕竟不是幼教专业人士,所以在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难题。尤其是亲子手工活动,是来参加活动的爸爸们最头疼的时候。这时教师就应该积极上前,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利用自己所学耐心的为家长解惑。帮助家长的同时,家长看到了你的能力,也会由此心生感激之情,易于拉近彼此的距离。(三)开展家园工作案例研讨,启迪教师的家长工作智慧。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支持。教师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与其一个入冥思苦想,不如大家集思广益。鉴于此,我园每学期定期举办家园工作“案例研讨会”,组织教师讨论典型案例,共商解决策略。在研讨会前,先组织教研骨干收集教师们感到困惑的案例,如当孩子的爸爸和妈妈教育意见不一致时,教师该怎么做?教师安排班上一个自控力较弱的孩子跟一个自控力较强的孩子同桌,但自控力较强孩子的家长不愿意,教师该怎么办?教研骨干选择其中的2~3个案例向全园教师公布。选择的标准是案例必须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尚无成功的经验。研讨会可分为2~3个小组,每组各讨论一个案例。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其中一个组参加讨论,最后集体汇总交流。在讨论中,大家对案例进行分析,发表各自的见解,产生观点的碰撞,讨论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以便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可以有所借鉴。(四)组织家长工作畅谈会,提升教师的家长工作能力。在家长工作中,教师难免会和家长产生一些误会和矛盾,例如,教师在孩子身上花了很多的精力却得不到家长的认可;家长可能会因为孩子身上的一些小伤而迁怒于教师;家长会因为与教师之间的误会而去向园长投诉……这些误会和矛盾让教师感受到压力,进而产生消极情绪。教师带着消极情绪工作,不仅会使日常的家长工作陷入恶性循环,还会产生职业倦怠感。针对教师在家长工作中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我们定期开展“家长工作畅谈会”,帮助教师疏解消极情绪,放松心情。畅谈会前半部分的主要目的是“疏通”,让教师们尽情宣泄工作中的委屈,同时充当忠实的听众。很多教师都说,把委屈说给能理解的人听,得到大家的安慰,心情就会好起来。畅谈会后半部分的作用是“引导”,在所有委屈一吐为快后,引导教师平静地思考,并找出一种积极的办法化解家园间的矛盾和误会。利用这种活动,释放了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同时也在交流中启发了教师的家长工作方法,提升了教师的家长工作能力。总之,在幼儿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家长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衡量一所幼儿园保教质量的高低,家长工作是一把重要的尺度。能否赢得家长信任、与家长有效沟通决定家园工作的成效性。今后,我们将继续以细心关爱孩子、真诚面对家长、勇于展示自我来赢得家长的肯定、信任与支持,不断提升家长工作能力,提高保教质量,使我们的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家园共育工作是一门艺术,家长与幼儿园之间 教育 目标的共同性决定了两者必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论文,欢迎阅读!幼儿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论文篇一 育 方法 和内容上是有所不同的,但它们的教育对象是一致的,在教育目标上是统一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教育目标的共同性决定了两者必须相互合作、紧密配合。只有家庭和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在教育方式上相互合作,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反之,孩子就会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甚至起到反作用。可实际生活中,有一部分家长在家园共育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和误区,导致了不良的教育效果。那么,作为家长应如何配合幼儿园做好家园共育工作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第一,家长要不断学习 育儿知识 ,掌握一些科学的育儿方法。建议家长朋友们在工作之余牺牲一点娱乐、聚会时间,一是学学一些幼教 文章 ,了解一些新的幼教理念,了解现在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自己怎样做才和老师配合好,共同教育好孩子。二是通过阅读刊物或网上的家教文章、参加幼儿园的家长学校专题讲座,学习幼儿园发放的家长学习材料,与同事朋友交流一下育儿心得等等方式,来学习一些家教知识,提高自身的育儿素质。 第二,家长要通过孩子的表征和讲述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家长要不断询问并倾听孩子讲述他一天在幼儿园里看见、听见和所做的事情,欣赏孩子在幼儿园学的歌曲、 故事 、舞蹈以及手工、 图画作品 等。孩子在描述和表征时,可能不是那么完整,但家长一定要耐着性子倾听并鼓励孩子表达完,否则会扼杀孩子的表达欲。有些孩子在家里喜欢模仿老师,让其他家人来当小朋友做操、做游戏等,这时家长一定要配合孩子,满足他的这种表现欲,这样一是能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和模仿能力,二是家长也能从中来了解幼儿园的情况和孩子的幼儿园生活。 第三,家长要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只要时间允许家长朋友们就要按时参加幼儿园组织的一些活动,比如:节日联欢、运动会、家长会、开放活动、亲子活动等,这样家长们能亲自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以此来了解幼儿园的性质、课程设置、目标等。并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游戏及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情况,同时也培养了亲子情感。也可以从中发现孩子的不足,有针对性的与老师配合,给孩子以帮助和教育。 第四,家长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早在1927年,陈鹤琴先生就说过,“幼稚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为了孩子的发展,当家长在幼儿园的公告栏上看到,要求您做出配合时,比如,配合幼儿园收集废旧物品、与孩子一起观察、记录、查找资料、有特长的家长主动的到幼儿园进行帮教活动等等。家长朋友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地配合幼儿园的工作。这样扩大了幼儿园的教育资源,丰富幼儿的教育活动。 第五,家长要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虽然在家园共育中,幼儿园处于主导地位,但家长也不能一味地消极被动地听从,要经常不断地通过口头交流、电话、短信、QQ、电子邮件和老师取得联系,向老师全面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成长与表现,并主动向老师介绍孩子的优缺点、个性特征以及在家的表现,与老师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第六,家长的教育观点应与教师一致。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能力培养、习惯养成等一些素质教育,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有一部分家长不检点自己的言行,为人处世斤斤计较;不孝敬老人,甚至直接对孩子说“你爷爷奶奶不好,你姥娘姥爷才好呢!”还有的家长生怕孩子受委屈,不让与别的小朋友玩;也不让孩子接受熟人给的零食;有的家长看到自家孩子在幼儿园受一点小委屈,就教给孩子说“他要再给你闹,你就咬他”这样一句让家长出气话,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形成不会忍让的性格。这些家长的教育与幼儿园的教育是背道而驰的,会使幼儿园的教育大打折扣。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家长朋友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让自己的不良行为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家长朋友们只要在孩子的教育目标上与老师达成共识,不断学习科学育儿方法,积极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主动了解孩子的在园情况,就会与老师携手促使孩子健康、快乐、全面、和谐的发展。 幼儿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论文篇二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奠基阶段,而父母是最初的启蒙教师,在幼儿成长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现在的社会竞争日益加剧,如何使幼儿们不输在起跑线上,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以取得成功,这是对现在的父母和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的问题上提出的一个更新层次的要求。因此,只有家庭和幼儿园二者相互协调、紧密配合,保持基本一致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搭建一座彩虹之桥。“家园共育”是幼儿教师永恒追求的一门艺术。 什么是家园共育? 家园共育,就是在幼儿园和家庭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形成合力。合力,是教师的希望也是幼儿园的目的之一。教育合力诸因素中,家庭、学校是最主要的。要圆满完成对幼儿人格、知识的教育,教师必须取得家长的配合,与家庭形成合力,努力完成教育幼儿的目标。 家庭和幼儿园各自有着怎样的重要性? 首先,家庭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个生活环境,家长是孩子不可选择的第一任老师, 家庭教育 是孩子接受教育的开端。有的家长爱学习家庭教育的新理念,又能起到表率作用,他们的家庭教育方法又得当,所以他们的孩子培养得很优秀。但是目前也有不少的年轻家长他们的教育随意性和盲目性较多,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第二,幼儿园是孩子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孩子成长的主要阵地。幼儿园的教育在教育大纲的指导下,不管在教育理念上,在教学内容上,在教育方法上都有国家的统一的标准和要求,这些方面是科学的,系统的,全面的。如果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密切结合,形成合力,就一定会使我们的孩子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但是,因为各个家庭的背景 文化 差异,老师与家长的沟通技巧与方式水平不均,家园共育工作成为教师面对的一个棘手的问题,就当前而言家园共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具体归纳为三点: 一是部分家长不配合园内活动。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进幼儿园就把教育责任推给了老师,自己只是负责孩子的经济物质基础,怎么教是老师的事。而幼儿园只要求家长配合幼儿园工作,很少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使家长处于服从的位置上。二是家长与教师在教育问题上发生分歧。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只重视眼前智力的培养发展,而忽略了培养孩子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的全方面发展。三是家长不知如何与教师建立良好的交流。 家、园如何做好共育工作? 一、建立有效沟通 1、帮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幼儿的重要性。首先,要让家长明白自己是孩子学习的对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学习模仿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给幼儿以后对社会的态度奠定了基础。孩子的明天就是家长今天的翻版,家长应以身作则。其次,还应让家长认识到,幼儿园教育是不能代替家庭教育的。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单元,也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每个孩子在幼儿园中所受的教育和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有着共同的目标――更好更快地促进孩子的成长。家庭与幼儿园承担着不同的任务,缺一不可。 2、教师要改变观念,与家长进行平等沟通。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证。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所以,教师不应只把家长放在教育的一个“配合者”的身份,而应教育的“合作者”、“参与者”、“实施者”。教师更多的应考虑家长的需要和想法,把自己开展活动的目标和要求转达给家长。让家长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二、调动家长参与教育的积极性 1、定期召开幼儿家长会。根据小、中、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学期主要教育目标,在学期开始,召开“新生幼儿家长会”,向家长介绍幼儿园历史、办园目标、办园宗旨、课程、师资以及需要家园配合事宜;根据家庭教育需求,以及幼儿园教育需要,向家长汇报幼儿在园情况,争取家园配合,使工作更有效的开展。 2、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每学期举行两次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使家长了解幼儿在园的真实表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加家长和幼儿园沟通的机会,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3、亲子活动或主题活动。幼儿园举行亲子活动,要求家长和幼儿共读一本书;共看一场电影;共唱一首歌;共绘一幅画;共做一件玩具;共讲一个故事;共做一个游戏;共做亲子装等活动,密切家园关系。 4、做好家访、家长问卷调查工作。组织教师从学期开始就进行家访活动,尤其是在新生入园后,家访率达到全部幼儿。对于一天以上不入园的幼儿,要进行不同形式的家访。 5、坚持利用园报和网站,实现家园多维互动。幼儿园可以开辟宣传区,提升家长科学育儿水平,强化了家庭教育,促进了幼儿园、家庭、社会教育合力的形成。借助网络的力量有针对性地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家长及时沟通,探讨孩子现阶段的教育。 6、定期举行育儿 经验 交流活动。组织家长召开家教经验交流会,邀请有经验的家长撰写经验材料,向家长介绍家教经验和育儿方法;选出优秀经验材料,刊登在宣传栏和幼儿园网站上,供大家学习。 总之,家园共育工作是一门艺术,家长与幼儿园之间教育目标的共同性决定了两者必须相互协调、紧密配合。只有家庭和幼儿园保持一致的教育目标和要求,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所以,家园共育理应成为推动幼儿素质教育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 幼儿家园共育的重要性论文篇三 【摘 要】构建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的管理模式,促进管理迈上新台阶,是中国石化提高管理水平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中国石化自2001年开始ERP系统的设计和上线,ERP系统已经覆盖了油田、炼化和销售等板块,ERP在各级企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具有中国石化特色管理模式的重要桥梁和工具。 【关键词】幼儿家园共育;教育理念 实现集中与分散的统一借助ERP系统流程,可以保证80%的企业行为都有规范而畅通的 渠道 ,最终形成理性的管理架构,保证企业 规章制度 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在一个规范理性的管理架构下,管理者可以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 一、家园共育的背景 家园共育:即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著名幼教专家陈鹤琴曾说:“幼儿教育是一种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个方面共同合作才能得到充分的功效。”一席话语,告诫我们幼儿园和家庭二者必须同向、同步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家园的沟通交流、支持合作、资源共享才能达到“家园共育”的目的,才能促进幼儿、家长、教师三大人群的共同成长,才能为孩子们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第三条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由此可见,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幼儿园家长工作首先要做到的是家园共育,而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深入学习领会《纲要》精神,既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又要在实践中加强研究与探索的力度,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策略。 二、家园共育的重要意义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由幼儿园、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共同组成,三者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影响其发展最主要的是幼儿园和家庭,而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家长虽然不是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但是对孩子身体力行地教育和耳濡目染的影响却远胜于老师。家庭教育虽然没有学校教育的系统与规范,但是却占据了教育对象的起点,决定了孩子真善美等价值观的原始取向。而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幼儿园教育和其他层次的学校教育一样,正规化、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是它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所在。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各有优势和局限,因此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可以使来自双方的 学习经验 具有一致性、连续性、互补性。一方面,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经验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在家庭获得经验能够在幼儿园学习过程中得到运用、扩展和提升,从而最大限度的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家园共育工作,使幼儿在家庭和幼儿园合力的作用下获得更为理想的发展,下面本人就谈谈有关家长工作中“家园共育”开展的感受和体会。 三、家园有效沟通,达成教育观念上的统一 1.转变以往旧观念,配合老师的工作 幼儿教育是一项很全面很繁琐的工程,它的成功注定这个孩子的未来。有教育者研究:孩子在0~6岁所学到的一切将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由此可见幼儿教育是多么的重要,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重视孩子的学前教育。有些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就觉得他终于清闲了,出了什么事情就是老师的责任了,跟自己没有关系了。这样的家长实在要反省一下了,为什么有人说5+2=0呢?这难道不是家长的责任吗?这个时候家长应该积极地跟学校老师配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在家鼓励孩子发扬他的优点,和老师一起探讨如何弥补孩子的缺点,让孩子在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下一步步的健康成长。 2.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促进家园有效沟通 为了促进家园的沟通更加有效,首先就是要为家长们提供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因此,我们改进了家长会的形式,原来的家长会多半是一言堂的模式,现在我们改用了家长座谈会、茶话会、家长沙龙、经验分享会等形式。 3.创新多种沟通方式,促进家园相互信任 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沟通方式有很多,最常用的是家园联系手册、家访、家长开放日及利用家长接送幼儿的时机交谈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进驻千家万户,尝试利用电脑与家长沟通也别具魅力,例如我们开通的校讯通,微博等等。当然,电访的沟通方式也是必不可少的。 4.共同创造爱的氛围,促进家园共育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身边每一位亲人的关爱。实践证明,一个充分受到成人有理智的爱的孩子,总是充满自信、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反之,被成人厌弃的孩子则常常自暴自弃,形成自卑、逆反的心理。 5.了解幼儿园教育内容,实现家园共育 为了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首先我们应该要让家长全面地了解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以便家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教育。为此,我们做到了“四公布”: (1)召开新学期家长会议,公布学期幼儿培养目标及幼儿园工作行事例,让家长清楚地了解到每个月每一周的活动内容,以便更好地配合幼儿园的活动。 (2)在家园联系栏里每月公布月工作目标。让家长每月都能清楚地了解到班级的工作重点,并做出相应的配合。 (3)在展示墙上公布每月的主题教学内容,让家长和幼儿及时地进行关注。 (4)每周公布一周活动安排,并且在家园栏中增设了“请您配合”一项,请家长及时地协助完成教育目标。 (5)充分利用走廊等有限空间,让幼儿在园学习的内容和作业展示给接送的家长朋友们。 四、家园共育要掌握必要的方法 1.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园互动合作共育,这是幼儿园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瑞吉欧教育主张: 儿童 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 2.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进一步实现家园互动 让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能更好地实现家园互动。因此我们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每个班级都推选2至3名家长为家长委员,从教育教学、卫生保健到伙食、安全等各项工作全方位让家长参与、监督,同时,在平时各大、小型活动时,也邀请家长委员参与策划、组织。 3.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 组织父母参与幼儿园教育,是家园共育的重要方式。要注意的是,不能让父母做旁观者,而是重在参与,发挥父母这一重要教育资源的作用。父母参与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请各行各业、有才能和特长的父母,到园来当“老师”,或者请父母们到班上与孩子们共同制作食品、手工,一起开展游戏、娱乐及体育竞赛活动等等。 4.指导家长科学育儿,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 传播科学育儿知识、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幼儿园家园共育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如有效利用宣传媒介,定期举办家长讲座,并邀请比较资深的教育专家前来幼儿园讲课,更新家长们的教育观念,为家长们及时指导教育误区,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 总之,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家长的信任、支持、与宣传。今后我们将继续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充分发掘、利用家长这个丰富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努力发挥家长的主动性,密切家园关系,更加有效地促进家园共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晓文.谈当前幼儿园家园共育的特殊性.魅力中国,2011,(15) [2]倪蕙.浅谈幼儿园家园共育的实践.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2) 猜你喜欢: 1. 家园共育育儿知识大班 2. 大班家园共育育儿文章3篇 3. 家园共育大班育儿知识 4. 幼儿中班家园共育内容 5. 大班家园共育文章

幼教论文参考文献陈鹤琴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

(1)教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

(2)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3)幼儿园课程理论:课程的中心——环境,课程的结构——五指活动,课程的实施——单元教学、整个教学法、游戏式的教学。

3、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

扩展资料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家寓所里创办了中国首个幼教试验基地——南京鼓楼幼稚园。自此,他家的客厅成了12个流浪儿的课堂。

他架起小黑板,摆上小板凳,让女儿当小先生,教流浪儿识字、唱歌;他和孩子们一起做识字游戏;他在音乐声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边唱着,一边以手杖作枪,举枪、瞄准、射击……

当时,儿童教育在中国还是一片荒漠,在学制上尚无地位,少数几个幼教机构,都由教会主办。于是,这位师从杜威的教育学硕士归国后,在南京创办了5个实验学校和幼稚园,又最先在高校开设儿童心理学。

有人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陈鹤琴却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陈鹤琴

一、儿童不是“小人”——陈鹤琴的儿童观(一)传统儿童观的谬误从陈鹤琴先生的经历来看,他对中外教育都有切身的体会,因而对不同时空背景下教育所预设的对儿童的看法也有相当的了解。尤其是通过国内新式学堂与传统私塾的对比和西方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对比,陈鹤琴认为我国传统教育“它的弱点太多,它的组织,它的内容,太不适应现代的情形了。”(《陈鹤琴全集·第六卷》P535,以下只标卷数及页码)究其根源,当然是传统社会对儿童的看法使然。陈鹤琴说,“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儿童的各种本性本能都同成人一色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我们为什么叫儿童穿起长衫来?为什么称儿童叫‘小人’?为什么不准他游戏?为什么迫他一举一动要像我们成人一样?这岂不是明明证实我们以为儿童同成人一样的观念么?”(一卷,P1)应该说,在“五四”之后,对旧儿童观的批判,陈鹤琴虽不是最猛烈的,但他是站在专业者的立场上,理性地剖析旧儿童观的缺陷。更重要的是,他在批判之后,还有建设。(二)儿童心理之研究他首先开始了对儿童心理的研究,这在当时国内是绝无仅有的,使人们对儿童的认识第一次有了科学的依据。陈鹤琴对其长子陈一鸣的观察记录,不仅是为了讲授儿童心理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本身对孩子的喜爱以及对传统儿童观的不满。正如他所说,“我素来很喜欢小孩子,小孩子也很喜欢我。”(一卷,P11)他最初将儿童的心理特征概括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和游戏心。这些心理特征的描述与传统社会对儿童的心理预期是颇为冲突的,而陈鹤琴将这些特征详加描述并提出了怎样教育儿童的方法。在他看来,“对于儿童的观念,不得不改变;施行教育的方法,不得不研究”。(一卷,P1)在研究的基础上,他认为:“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而是有他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的。幼儿期是身体和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必须掌握其特点、掌握其生长发展的科学规律,才能把幼儿教好、养好。”(三)家庭教育在《儿童心理之研究》出版的同一年,《家庭教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两本书同年出版,确实是相得益彰,反映了陈鹤琴更普遍的革新旧有儿童观的努力。他在《自序》中说:“小孩子不但是难养的,而稍明事理的人,知道也难教得很!”“我们知道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形成了。”(二卷,P674—675)他把《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提的“四心”发展为七个方面,认为儿童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喜欢称赞,以十分通俗化的语言向父母们揭示了孩子的天性,并要求家长“必须根据儿童的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二卷,P686)因此,在对儿童的看法上,他提出,要使儿童教育科学化,首先要正确了解儿童,正确对待和教育儿童。他的儿童观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这表现在对儿童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充分体现了民主化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儿童是有生命力和生长力的,富有潜力和创造力,只要善于引导都可以成才;儿童应该享受到应有的权利和幸福。他把树立科学的、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作为弃1日立新、改革教育的突破口。可以看出,陈鹤琴先生的儿童观,是建立在对儿童的爱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这也是我们今天特别强调的。二、“我们的主张”——陈鹤琴的教育观(一)南京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陈鹤琴回国的时候,中国的幼儿园教育产生不过十几年。这十多年除了照抄照搬外国的经验、为有钱人服务外,剩下的恐怕只有这种新的教育机构形式了。当时,一些人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如陶行知指出“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张雪门指出要发展有别于日本式和宗教式的普通幼稚园。而陈鹤琴却指出,即便是普通幼稚园也有四种弊病:“与环境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功课太简单”,“团体动作太多”,“没有具体的目标”。(二卷,P1—4)针对这一情况,陈鹤琴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改变。但普通的幼稚园应该如何克服这些弊病,究竟应该如何来办,是非实验不可的。这里没有现成的东西可借鉴。当然,陈鹤琴也受到当时世界教育思潮的影响。“最近的教育思潮是注重实验,这是从美国实验主义派的哲学来的,杜威、弥勒等主张得最有力。这个思潮,影响到各种教育,使各种教育的各个方面都起了变化。……幼稚教育是各种教育之一种,当然也应该依着实验的精神去研究。”(二卷,:P29)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涉及课程、教法、幼儿习惯及设备与玩具等诸多方面,但用力最大、影响最深的要算是课程实验了。这个实验前后经历了不断调整的三个阶段:散漫期、论理组织期和设计组织期。简单而言,就是经历了一个儿童自发活动、教师预定活动和有必要预备的儿童自发活动这三个阶段。最后一个时期是最为成熟、合理的,陈鹤琴认为是可以试行的,并经试行认为是适用的。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在1927年之后迅速推及南京乃至播及全国,并进而将其精神体现在1928年的《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中,成了全国幼稚同课程的范本。可见,陈鹤琴用力之深.成果之重。现在看来,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是在两种课程模式之间寻求某种平衡,而我们当今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又何尝不是在寻求这种平衡呢?我们现在幼儿园课程改革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师预设课程与幼儿生成课程之间的关系。针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分科课程的弊端,通过20多年的改革,近年来开始强调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性。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实际上就是经由了幼儿生成活动——教师预设活动——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有机结合的一个实验过程。陈鹤琴不到两年的实验,倒是我们这么多年幼儿团课程改革的缩影呢!另外,我们当今的幼儿团课程改革强调一种整合的课程观和教育观,而非将知识分门别类地教给孩子,因为这不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陈鹤琴在鼓楼幼稚园的实验中显然已经提出了这样的主张,他的单元课程模式和“整个教学法”就与当今的幼教改革完全吻合。总之,经过鼓楼幼稚园两年的实验,陈鹤琴对幼稚教育的看法已经成熟,进而提出了幼稚园教育的系统主张。(二)“我们的主张”1927年,陈鹤琴发表《我们的主张》,这可以说是他对前一阶段实验的系统总结和升华,也是对陶行知、张雪门等提出的幼稚园所害综合症开的一副药方。有人称之为“中国化幼稚园教育的宣言书”。陈鹤琴说:“我们现在办这个幼稚同,是先有了研究,再根据儿童的心理、教育的原理和社会的现状,确定下面的几种主要做法。”(二卷,P110)这些主张包括:(1)幼稚园是要适应国情的;(2)幼稚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3)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4)幼稚园的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5)幼稚园的课程须预先拟订,但临时得以变更;(6)我们主张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7)我们主张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8)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9)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充分而适当的设备;(10)我们主张幼稚园应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去教导儿童;(11)我们主张幼稚生的户外生活要多;(12)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13)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14)我们主张幼稚园的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15)我们主张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这15条主张几乎涉及了幼儿教育的各个方面,是对中国化幼稚园教育探索的全面总结。它基本上可以标志着自1903年中国幼稚园产生以来终于走出了一条中国化之路,而这条路是南陈鹤琴等开辟的。当然,这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完整的幼儿教育体系还正等着陈鹤琴去建设呢!(三)完整的幼儿教师教育体系陈鹤琴初办鼓楼幼稚园时。聘请了包括张宗麟、甘梦丹等在内的专门人才。但幼稚园师资的最恰当的来源。应由专门的机构来培养。1926年以前,中国只有外国教会办的以培养忠实教徒为目的的几所幼稚师范。1927年之后,“培养师资的机关颇有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之势。”(二卷,P329—330)但公立的独立幼师,却是没有的。1940年,陈鹤琴谢绝了教育部国民教育司司长之职,在江西泰和创办“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这是我国第一所公立幼师,三年后改为国立,并添设专修科。1945年,他又主持建立上海幼师,国立幼专也迁往上海。江西幼师以及上海幼师、幼专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都成为全国幼教战线上的骨干力量,为幼稚园教育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陈鹤琴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后改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任幼教系主任。至此,可以说,中国各层次的幼稚师范教育体系都由陈鹤琴着手创立了。此外,他还对幼儿园玩教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实践,甚至创办了多所儿童玩具厂,并为儿童编写了各种读物和教科书。可以说,凡是与幼儿教育相关的,陈鹤琴都是做了努力并取得成就的,而这些成就汇聚起来,集大成为“活教育”理论。三、“一个新的教育运动”——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一)吸取古今中外的教育精华“活教育”的提法,最早受到陶行知的影响。陶行知批判中国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1922年,他在一次演讲中就谈到了“活的教育”。而他于1927年创办的南京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就是一所试验“活的教育”的学校,陈鹤琴应邀出任其第二院(幼稚师范院)院长。“活教育”的思想,在20世纪30年代末就已形成,但只有到了创办江西幼师时,“活教育”才有了真正实施的土壤。1940年,陈鹤琴在江西发表过一次演讲,题目就是《什么叫做“活教育”》,这可以说是“活教育”开场的号角。陈鹤琴说,“‘活教育’并不是一项新发明。它的理论曾被世界上不同的教育权威倡导过。当作者从1914年到1919年在美国接受教育时,最知名的教育家之一杜威博士所提倡的美国进步教育,对形成中国的‘活教育’运动起了相当的影响。”(六卷,P295)可见,“活教育”与当时欧美掀起的“新教育运动”是有渊源的,对它们的成果是有借鉴的。但更重要的是,“活教育”是陈鹤琴自身实践的结果。正如他自己所言:“‘活教育’在产生和提出之前是有其先行的。在作者的主持下,在中国的教育领域已实施了许多项目和实验,这为‘活教育’运动的到来铺平了道路。”(六卷,P297)(二)“活教育”的实践江西幼师创办的整个过程都是“活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幼师未开办之前,陈鹤琴先创办了南昌实验小学新池分校,因为在幼师建筑和辟荒的三五个月时间里,他们也觉得有开展教育的需要,而老百姓又有着迫切的需求。所以,在幼师开办之前,“活教育”就已经开展了。1940年10月1日,幼师正式开学。但由于学校尚未完工,于是开学实际上就是全校师生集体劳动生活的开始。“劳动生活课”成了幼师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光会读书而不愿做事的书呆子是不受欢迎的。1947年2月。上海市立幼师改为女师,它成了陈鹤琴在上海实施“活教育”的主要基地,这充分体现在他继续推广课程改革实验,全面推行“五指活动”新课程方案的努力中。当时女师就将所有科目纳入到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等五种整体关联的活动中进行教学。(三)“活教育”的理论体系“活教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三大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学习的四个步骤,“五指活动”计划,活教育的十个特点,训育的十三条基本原则。(六卷,。P300—307)整个体系由三大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统领,构成了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最高成就。陈鹤琴说:“活教育的目的是为培养一个人,一个中国人和一个现代中国人。”具体来说,就是要培养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条件的“现代中国人”: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创造的能力;要有服务的精神;要有合作的态度;要有世界的眼光。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怀,他的宽广的眼界和非凡的远见。陈鹤琴先生在谈到“活教育”的课程时,提出“把大自然、大社会做为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对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书本知识的教学加以批评。他认为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是间接的,书本只可以适当用作参考。具体在课程编制上,他提出了“五指活动”的新课程方案。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吸收了杜威“做中学”的思想,但又更进了一步,不但要做中学,还要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说:“我们强调儿童各类生活活动都要在户外,包括游戏、劳作、与大自然接触活动、自我表达课程、使用工具锻炼等,而不是像过去那样都在室内进行。”对于“活教育”的教学方法,他进行了长期的实践研究,提出了教学的17条原则。至此,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大厦算是构建完工了,尽管在这之后,他一直还在不断完善。这座大厦今天看来已经成为一座丰碑。当然,陈鹤琴先生也是有不少的同行者的。

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天然思维。

初探陈鹤琴教育思想背景下的幼儿园游戏的策略论文

游戏是儿童的基本活动,即在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如进食、睡眠等之外,发生次数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同时,也是对儿童的生活或生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对于身心发育尚未发育成熟、不需承担社会责任的儿童而言,游戏更是他们的一种存在方式,儿童也正是通过游戏体现并确证着自己的存在。

儿童总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只要有儿童的地方一定会有游戏。游戏是儿童存在的一种形式。这既是一种必然,又是一种必须。“必然”是基于儿童特殊的、客观的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必须”则是因为它是儿童生命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对其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一个环节。有人说,对游戏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的解释,对游戏作用的解释其实是对儿童及儿童期的解释。这些事实和对这些事实的精辟概括启示我们:是不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重视和重新认识儿童及儿童期来重新认识游戏呢。

陈鹤琴将儿童的特点,归纳为“四心”,即好动心、模仿心、好奇心、游戏心。他认为,“好动心”是儿童得到健康发展“要紧的利器”,应当给予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们得到适当的刺激,“使他多与万物相接触才好”。“模仿心”的价值在于,“做父母的要格外留意,因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他们的儿童”;“做教职员除了要以身作则之外,还宜养成纯美的校风,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模仿”。他十分强调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并引用了柏拉图的名言:“好奇心是知识之母。”他批评旧式学校说,“儿童一到学校,就受注入式教育,没有发展好奇心的余地”。“总之,好奇心是儿童学问之门径,吾人不得不注意的,不得不利用的”。“游戏心”是儿童的天然本能。“近世教育利用这种活泼的本能,以发展儿童之个性与造就社会之良好分子。”他指出:“吾国社会对于游戏不加注意,甚有以为学校不宜让儿童游戏的。普通人常以游戏为顽皮。”

游戏作为儿童的一种存在状态和存在方式,在现代社会更有充分的理由找到自己应有的地位。儿童游戏不应该仅仅以一种教育手段的形式出现,而应当成为儿童的生活。游戏应该是属于儿童的游戏,属于儿童的生活,而不仅仅是教育中的游戏。相对于成人而言,儿童是一个不成熟的个体,但不成熟的背后却又蕴藏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和可能性。和成人世界一样,儿童之间也有他们自己的规则,一种自然的、不同于成人社会的规则。在成人看来无法理解的现象在孩子们那里却可以取得共识,因为他们有着相同的逻辑和相同的思维方式以及一致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儿童凭借这些可以自如地在自己的群体世界中通行。

近年,幼儿园都在开展各类幼儿游戏, 但其中却存在不少问题, 表观在游戏形式化、游戏自由化、游戏模式化、游戏教学手段化等方面。究其原因, 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些研究者基本趋同的认识是游戏是没有社会功利性目的的儿童自发的活动, 游戏是假想的、虚构的、愉悦的。他们盲目崇拜儿童游戏的自发性和非功利性, 而混淆了自然游戏与幼儿园游戏的区别。这使得许多儿童教师把游戏等同于自由活动, 常常是把玩具一撒, 便不闻不问。儿童随意地玩没有教师参与,没有教师指导, 游戏成了一种无目的、无计划的活动。

传统教育目的观认为, 教育目的是获得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知识体系;传统的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严肃认真的从书本上获得知识经验的活动。这使得游戏成了服务于某一个活动的工具, 从而成为集体教学的附庸。教师在选择游戏内容时, 过多考虑教的因素, 忽视儿童的兴趣和好奇心在游戏过程中过于求全, 希望每个孩子玩游戏都能达到某一目标和水平, 忽视儿童的创造性和自主性。儿童在教师的“ 精心”安排下机械地消极模仿。

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儿童的学习主要是在生活和游戏中进行,丰富的.生活和游戏是孩子最好的课堂。幼儿园不应当把游戏、日常生活、教学并列为幼儿园教育的途径,这是传统“ 三中心论”教学观的反映。幼儿园也不应使得游戏仅仅停留在教学手段的层面,成为教学游戏。幼儿园的游戏教学应是将游戏的机制引入教学的结果,它不是游戏与教学的简单相加, 而是在游戏与学习的联结点上, 将游戏与学习统一起来。

首先, 拓展、保证儿童游戏的空间和时间。在走廊的墙壁上和活动室里布置出一个个主题角,划分成一个个区域, 尽可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地方开辟成活动区, 为儿童的游戏提供足够的空间。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让儿童参加自主性区域游戏、户外游戏、角色游戏等。通过游戏, 让儿童与人和物相互作用, 充分体现儿童的自主、自娱、自创性, 以激发他们的活动兴趣, 并在不知不觉中“增进健康、养成习惯、发展能力、获得经验”。

其次,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新《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孩子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作为老师, 应坚持以爱为先, 热爱与尊重每一个儿童, 有时是他们游戏中的伙伴, 和他们共同嬉戏玩耍; 有时是他们活动中的引导者。 每个儿童都有爱的需要, 这如同草木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陈鹤琴提出“学做人”的大目标,他主张“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的天真烂漫。”有时老师更像一位妈妈, 用自己和蔼的笑脸、亲切的话语、鼓励欣赏的神态, 用一颗慈母般的心去滋润他们幼小的心灵, 使他们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依恋感和信任感。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从教育方面说是儿童的良师益友,它从游戏中锻炼思想,学习做人。游戏实是儿童的良师。”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应该明确“ 游戏在儿童教育领域中,从来就不是纯粹的‘ 自然’ 的活动, 而是负载着一定教育理念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游戏教学因其独特的性质而具有促进儿童生理发展、情感发展、认知发展、社会化发展的多种功能, 并且还具有生成课程的功能。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形成“ 预设课程”的同时第一 , 随时以儿童游戏为中心线索重新建构课程, 将儿童游戏中出现的预设课程范围之外的内容随时补充进游戏教学中。无论个性还是才智,都要通过孩子本身的行动得以实现,遵从孩子意愿,强调游戏和富于刺激性的环境,及时充分发掘孩子潜能,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正确教育方法。

四、对游戏教育的探究

(一)幼儿园游戏教学符合儿童学习的特点

(二)幼儿园游戏教学是教师设计而不是儿童自发采用的

(三)幼儿园游戏教学实质是培养幼儿的游戏性品质

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好游戏的, 是以游戏为第二生命的”。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他的游戏理论, 共同探讨游戏化的教学,为把新《纲要》的精神落到实处, 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1.刘焱:《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3.米舌莱:《教师与游戏》,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一卷,江苏教育出版社。

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研究论文

文档介绍:论陈鹤琴对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贡献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一)陈鹤琴的儿童观1、在教育目的观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对幼儿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是把幼儿看作是“小大人”,认为儿童和***之间没有多大的不同,大人能够做到的事情小孩子也应该能做,往往以***世界的标准来评价儿童。在这种错误的观念指引下,幼稚园的教育目的也错误地发展成“知识型”、“应试型”的教育目的观,只注重孩子的识记能力,而忽视儿童身心全面的健康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牺牲的是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各类事物的好奇,好问心,牺牲的是儿童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一种高代价的教育,不符合现代教育使儿童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以儿童心理学为基础的陈鹤琴幼儿教育理论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死记一些符号,掌握大量的知识,教育要培养的是生动、活泼的有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现代中国人,现代儿童。2、在儿童学习观方面: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是要贴近儿童的实际生活,促进幼儿生动、活泼的发展。幼儿教育不是将幼儿关在园里进行“闭门造车”的学习,而是要向儿童的生活回归。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是要在环境中进行的,是一种吸收性的学习,儿童与环境接触越多,所积累的经验就越丰富,儿童的知识形成也越快,认识就越广泛。因此只有贴近儿童生活的教育,才能使幼儿的学习变成有意义的主动学习。(二)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原则(1)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陈鹤琴对家庭教育寄予热切的期望:“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使他们关于体德智都从小好好儿学起”。他认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应尽到教育好孩子的责任。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性格。因此,必须十分重视对幼儿的家庭教育。(2)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教育的依据陈鹤琴指出,小孩子既难养,更难教。“家庭教育必须根据儿童心理始能行之得当。若不明儿童的心理而妄施以教育,那教育必定没有成效可言的。”陈鹤琴指出:“出生小儿“除了几种简单感觉和几种简单动作之外,差不多别无所能。”但逐渐地能听,能言,会走会画,有思想,有能力了,这是因为他有后天的遗传之基础,凭借后天的环境和教育方能得到发展,其中教育起主要作用。(3)要把教育功能自然地渗透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应融化和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亲子间的交往和家庭生活的实践,随机地,个别地,面对面地经行的。他是从家庭生活的需要和儿童在家庭中的主要学习内容来阐述家庭教育的各项原则的。包括:卫生教育方面,情绪教育和群育方面,智育方面。此外,陈鹤琴认为全面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是保证家庭教育质量的前提条件。2、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方法(1)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陈鹤琴先生认为:“小孩子生下来都是好的,到了后来,或者是好,或者变坏,这和环境有很大关系。环境好,小孩子就容易变好;环境坏,小孩子就容易变坏”,“凡是可以给小

我是鹤琴小学的,真的!!!!! 但我不知道。。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论文是对某些学术问题进行研究的手段。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浅谈“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曾提出“活教育”理念,作为我国幼儿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他认真调查我国当今幼儿教育的问题,探索并着力于提升我国幼儿教育水平的途径。主要分析了“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当中的渗透。

关键词: “活教育”;幼儿教育;审美

审美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幼儿发展技能中的重要一项。“活教育”的课程论当中,包括对幼儿艺术活动的教育,其中包括音乐、美术、工艺等的教育。那么,如何运用“活教育”思想进行幼儿审美教育呢?

一、“活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分析

1.研究与了解幼儿

学龄前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的实施者必须关注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才能保障“活教育”的科学性。陈鹤琴将学龄幼儿分成四个心理发展阶段并进行分期概括:新生婴儿期―乳儿期(新生到一岁左右)―步儿期(一岁到三岁左右)―幼儿期(三岁到六岁左右),分析各个阶段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总结出幼儿的心理特征:好动、热爱游戏、模仿能力强等。陈鹤琴曾在作品《幼儿心理及教育幼儿之方法》《幼稚教育之新趋势》《幼儿心理学》中,多次提及对幼儿心理特点的关注,强调在幼儿教育当中的重要价值。

2.热爱与尊重幼儿

陈鹤琴提出“活教育”的实施前提是,必须对幼儿保持热爱和尊重,并呼唤社会关注幼儿,热爱幼儿。陈鹤琴以对自己儿子的爱,推广到对幼儿的爱,并形成自己的幼儿教育思维。这是他形成优秀教育成果的先决条件。教育工作中,教师所面临的是思想单纯,几乎没有防范意识的幼儿,教育的重点并不在于幼儿知识的增长上,而是通过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提升幼儿情感体验和生活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必须具备单纯的奉献精神,用对待幼儿的思维与他们交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关爱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上。教师要转变传统“尊师重教”的思维,转而迎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允许幼儿犯错误,保障幼儿的独立性和自由性。

二、当前我国幼儿审美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超前教育与过度教育

杜威曾经提出,幼儿教育的本质、目的和主要任务都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这种思想体现了很明显的尊重幼儿天性发展的思想。在我国幼儿的审美教育中,体现在音乐审美、美术审美、创作审美等多个方面,都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也就是我们提出的超前教育、过度教育。这种教育是教师运用成人的情感体验去安排教学内容和任务,不符合幼儿的发展特性,必然会出现不利于幼儿发展的结果。从当前幼儿家长的心理来讲,他们坚持“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给幼儿定的目标较高,促使幼儿教育成为“超前教育”。这种教育理念是违背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最常见的结果就是,孩子因为一味追究某个领域的进步,而导致其他方面能力较差。正如有些孩子的家长,为增加孩子的艺术能力,进行“掠夺式”的智力开发,将重点放在孩子艺术技巧的培养上。

2.幼儿审美教育的成人化

当前我国的幼儿审美教育当中,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会运用成人的思维去推测幼儿的学习特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手段的选择上,都适当运用了成人化的理念。幼儿审美教育内容必须要从幼儿经验出发,不能超出幼儿理解的范围,而应根据幼儿的认知规律,合理设置教育任务。如果运用成人化的思维,将一些理性思维概念强制灌输给幼儿,不仅会毫无效果,还会增加幼儿的认知负担,幼儿一旦失去兴趣,那么审美教育就无从谈起。

三、“活教育”思想在幼儿审美教育中的渗透

1.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从热爱幼儿着手

陈鹤琴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着手,以自己的儿子作为调查对象,从儿子出生开始进行详细的追踪调查,分幼儿的感觉、身体、情绪、行为、智力等的发展,并作出系统研究,提出幼儿具有很强的学习潜力。他认为那些不关注幼儿心理特点的教育,严重损害了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对于幼儿心理特点关注,对于幼儿的关爱具有一种“爱满天下”的理念,是“活教育”存在的基础。因此,在幼儿审美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审美的角度。例如,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幼儿的关注重点在于对色彩、轮廓、物体与自身经验结合上,教师往往会忽视幼儿的'这些特点,而关注美术作品展示的物体属性等。当幼儿没有按照教师期望的角度去思考时,教师要顺应幼儿的思维模式更不能批评他们,而是要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

2.运用幼儿喜爱的方式进行引导式教育

陈鹤琴在幼儿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的讲话当中,提到要重点关注幼儿从出生到学龄前这一时间段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对于幼儿生理机制、心理活动和心理变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他在作品《幼儿心理及教育幼儿之方法》中批判了当时幼儿教育将幼儿当做“小大人”的现象,即没有区分幼儿与大人在心理特点上的差异。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

例如,在幼儿美术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边唱歌边做动作,再播放多媒w视频,让幼儿想象出小兔子的样子:“脑袋圆圆的,眼睛红红的,耳朵长长的,尾巴短短的。”然后,教师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在画板中画出自己想象中小兔子的样子,此时教师不要过度干涉幼儿的创作,对于常识性问题,比如,幼儿把兔子的耳朵画成了一个,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再念一次儿歌,引导幼儿形成正确认识。

陈鹤琴的“活教育”理念,是在先进教育及幼儿发展理论做铺垫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注重幼儿创新理念的培养,关注幼儿个性发展的要求。“活教育”思想为我国深化幼儿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从幼儿发展的特点来说,幼儿时期的审美教育,更应当关注幼儿审美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以循序渐进地增加幼儿技能的培养。

陈鹤琴的论文文献

出自:陈鹤琴的17条儿童教育原则

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多。据查询陈鹤琴个人简介,显示她一共有10篇毕业论文文献,包括5篇期刊论文和5篇学位论文。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民国四大教育家之一,被称为中国幼教之父。

陈鹤琴论文参考文献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分析》

【摘 要】教育管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对于幼儿园来说,幼儿的年龄特性决定了其教育管理单纯地依赖管理者和教师是很难获得应有教育效果的。因此,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提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势在必行。文章在对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从组织架构、制度保障、参与能力三个方面提出了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管理;家长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27-0128-02

管理者通过组织协调教育队伍,充分发挥教育人力、财力、物力等信息的作用,利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高效率地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就是教育管理。不同于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幼儿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单纯地依靠幼儿园管理者进行教育管理是很难保证幼儿的健康成长的。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言,“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能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同样的道理,幼儿园教育管理也需要家长、管理者、教师共同参与,方能实现幼儿的健康发展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管理家长参与现状

1.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深度不够

目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仍旧停留在为教育活动提供经济支撑的层面上,即通过学生学费、捐赠、教学辅助等方式来确保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例如,幼儿园为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欲举办一些工作坊,但没有专业的人手来负责此事。这种情况下,具备这种能力的家长往往自告奋勇地承担这一任务,从而确保了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再如,夏天家长接送孩子时发现蚊虫较多,便主动购买了能够驱赶蚊虫的夜来香放在园内等,这些都是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为幼儿园教育提供经济支持的重要表现。这也反映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认知仍旧停留在教学活动这一层面上,并没有认识到教育管理不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正确教育理念的树立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广度不够

教育管理是幼儿园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家长对于参与幼儿园行政管理都有着极高的热情。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家长所参与的行政管理更多的是集中在与孩子相关的行政事务上,对于直接关系教育质量的教育管理并无太大热情。如为确保孩子的饮食结构合理,部分家长主动承担了幼儿园食物的采购工作,在生活之余主动的对幼儿营养进行研究,针对性地制定每周食谱;有的家长承担了幼儿打扫卫生的辅助职责,即指导和帮助幼儿打扫园内卫生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抱有极大的期望的,希望幼儿园教育能够为孩子的成长奠定稳固的基础,另一方面,家长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又充满了担忧,两者综合之下决定了家长在幼儿生活管理这一方面具有极高的参与积极性。

二、影响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因素

分析当前幼儿园教育家长的参与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家长更多的是直接参与幼儿园教育过程,在教育管理的参与度较低。这一现象的产生既有家长的个人因素,也有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因素,具体如下:

1. 个人因素

从家长的角度来看,其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参与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参与教育管理的动机和家庭背景的不支持。动机指激发人的行动的心理过程。通过激发和鼓励,使人们产生一种内在驱动力,使之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家长之所以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参与度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家长缺乏对教育管理的参与动机。简单的说,一方面家长认为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其教育水平远远高于自己,幼儿园管理者多年的管理经验也能够确保对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自己只需要将目光放在对教育的监督上即可,参与教育管理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这种观念决定了家长几乎没有产生过参与教育管理的想法;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管理的认知度不高,很多家长将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参与教育管理等同起来,并没有产生参与教育管理的动机。

2. 学校因素

作为幼儿教育的主导者,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对于家长参与教育管理有着直接的影响,开放的教育理念要能够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提供良好的契机,提高其参与度和参与水平;反之,家长虽然具有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想法,但是往往“无门而入”。具体而言,幼儿园对家长参与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是否与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相契合;二是幼儿园管理者与教师对家长、幼儿的认知水平。

三、优化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对策

1. 完善组织架构

当前幼儿园的组织架构大致可以分为管理者和教师两大部分,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管理者在吸收教师意见的情况下自发进行的,从而导致了教育管理缺乏足够的科学性。对此,笔者根据华德福的三元结构理论认为,应当构建校董会(管理者)、教师委员会(教师)、家长委员会(家长)的组织结构,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以三方的共同讨论为基础,确保教育工作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

对于家长委员会的设立,笔者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对家庭背景和价值文化水平进行调查,委员会成员以背景较好和文化水平较高的家长为主,但是每一个委员会成员都要和一定数量的家长组成小组,对家长关于教育管理的想法进行总结然后将其反馈给幼儿园,即每一位家长委员会下都设有家长小组;其次是要确保家长委员会在幼儿园组织架构中的重要地位,而不是仅仅给予其建议权,以此来保证家长能够通过家长委员会切实地参与到幼儿园教育管理中。

2. 提供制度保障

通过家长委员会来实现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参与度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很多幼儿园早已设立家长委员会,但效果却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就在于幼儿园一方没有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从而导致家长委员会始终游离于幼儿园教育边缘,形同虚设。对此,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为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一是以制度的形式明确家长、管理者、教师在幼儿园教育管理中的同等地位,增加家长的话语权;二是明确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所应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责任,避免家长和教师出现争执;三是制定教育管理问题应急对策,即针对家长参与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此来保证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3. 培养参与能力

受家庭背景和知识文化水平的限制,很多家长虽然具有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想法,但是参与能力不足导致其不得不将目光集中在教育活动的参与和监督上。对此,幼儿园一方应当从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来培养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能力,如开设家长学校为家长提供相关知识的培训、咨询等服务来加强家长对教育管理的认识,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和模拟活动如“教育管理三天行”等来提高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实践能力,以此来促使家长和幼儿园教育理念的统一,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对教育目标实现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莹莹.美国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实践策略及其启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5,(2).

[2] 孙钠,毛华清.家园合作渗入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11).

[3] 李晓巍.父母参与的现状及其对幼儿社会能力的预测[J].学前教育研究,2015,(6).

[4] 张莹莹,吴琼.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的现状述评[J].现代教育科学,2015,(2).

动手能力,是一个人生存、生活、和工作的先决条件,对幼儿来说,也是早期发展思维、开发智力、养成乐于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的一个重要前提。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儿童的智力发展体现在手指尖上。”由此可见,重视幼儿动手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的成长何等重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幼儿的动手能力,又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在教育活动中,首先激发幼儿动手创作的兴趣。例如,在计算综合教育活动“二、四等分”的教学中,教师先出示美丽的范画来引发幼儿的兴趣。幼儿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疑问:“这漂亮的画,老师是怎样的做的?”“小鸟的翅膀是怎样剪的?”“小孩的帽子是怎样做的?”教师抓住时机,顺势交给幼儿正方形二等分可以可以对角折,折为两个一样大的三角形,也可以将它对边折,折为两个一样大的长方形等等。等到幼儿明白这些原理之后,再教给幼儿剪得技巧,使幼儿在动手剪时有章可循。最后在慢慢引申到幼儿自己动手折,自己动手剪,自己动脑想,将剪好的图形进行组合,粘贴出美丽的图画。如此一来,不但整个教育活动的目的达到了,而且也有效地培养的幼儿折、剪、贴的动手技巧。在常识教育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发动幼儿动手。如在认识大蒜、萝卜、芸豆时,可以让幼儿在亲手摸一摸,剥一剥。还可以让幼儿学习简单的种植方法,让幼儿在亲手埋土、浇水、拔草的过程中熟悉它们的生长习性,使幼儿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练就一双“小能手”。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如教师在带领幼儿玩结构游戏构造“小城堡”时,先出示插好的范例,引发幼儿动手兴趣,接着分发给幼儿各种积木,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在动手拼插的过程中幼儿明白第一步应先把“地基”打好,,第二步是在地基上面把“城堡”的大框架拼插出来,最后再进行整体的修理。如台阶上应有扶手,大门前应插一座大花坛供人们观赏游玩,等等。幼儿的拼插技巧就在这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注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古今中来,不少专家研究证明,让幼儿根据不同事物自己动脑思考,动手创作,其创作的积极性高,能力发展快。相反,始终将幼儿限制在教师特定的框框中,不但引不起兴趣,而且也助长了幼儿的惰性。例如,在教幼儿用橡皮泥捏小兔时,教师改变以往那种死板硬性的统一要求,而是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捏出形态各异的小兔。这不仅开发了幼儿的智力,也发展了幼儿动手的创造性。因此,培养幼儿动手能力时要选择适当方法引导,让幼儿充分发挥出独立性、创造性。必须考虑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要求幼儿学会的东西不宜太易,太易引不起兴趣;也不宜太难,太难挫伤积极性。其难度应是稍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无论是肌肉发展还是各个关节都尚未发育完整,有的部位还很嫩弱,教师如果急于求成,不仅伤害幼儿身体,也会挫伤幼儿动手的积极性。因此让幼儿动手时要考虑其身心发展特点。宜走家园结合的路子幼儿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生活,因此家庭中培养幼儿动手能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向家长讲明:动手是幼儿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能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而且也能促进幼儿情绪和智力的发展。家长要改掉以往“保姆式”的教子方法,即事事处处不放心,不放手,总是跟在孩子屁股后面转来转去,过分操劳。家长应该有意识引导幼儿做事。如擦擦桌子、洗洗抹布、扫扫地。同时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对幼儿的劳动成果进行表扬,使幼儿逐渐意识到自己动手做事是大人们喜欢的,变得愿意动手,愿意做事。当然,在幼儿动手做事时不免产生一些失误,如把鞋子穿反,将衣服扣系错,想把窗帘拉上却拽下来等。这些都很正常。因为幼儿肌肉发育不完善,所以动作协调不起来。遇到这类事情时家长千万不要训斥、打骂,应及时示范讲解,如穿鞋的时候两只鞋的鞋扣都是朝外的,睡觉前将鞋子摆好,不要让它们打架。这样就不会穿反了。拉窗帘时应向两边用劲,不能往下拽等。慢慢地,幼儿就变得愿意动手,会动手,动手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最后教师要提醒家长注意发现自己孩子的特长,是善于剪,还是善于画,根据个性因材施教。千万不要不顾实际地跟潮流,让幼儿学钢琴,学书法……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动手能力,只能适得其反。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家长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争取家长配合,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