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企业员工持股制研究

发布时间:

论文企业员工持股制研究

理论依据如下:一、两因素论任何一项具体的制度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员工持股制度也毫不例外。员工持股制度的第一个理论依据是两因素论。美国是推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鼻祖,也是目前员工持股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这一制度的最初设计师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名公司与投资金融律师路易斯·O·凯尔索。他在其《民主与经济力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两因素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两大基本因素不外乎是资本和劳动。任何人都应当可以不仅通过劳动,而且通过资本获得收入,这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任何正常的社会,都应当保证这一权利,社会呼唤一种既能增长财富,又能促进公平的制度。1958 年他与摩铁麦·阿德勒合作撰写《资本家宣言》,从分析不同时期的资本、劳动因素对社会产出贡献比例变化入手,他观察了社会不同阶层对社会科技进步成果占有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建国初期,资本贡献率 10%,劳动贡献率为 90%;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资本贡献率上升到 40%,劳动贡献率下降为 60%,社会财富急剧集中到少数巨额资本所有者手中。美国半数以上的由个人持有的股票掌握在最为富有的 1%家庭手中。常规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封闭圈金融体系”,即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新财富主要集中于产权所有者。因此,工人在进入产权所有制之前,将永远被排除在圈外。凯尔索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使资本对产出的贡献日益突出,产权的过度集中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政府试图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财富再分配手段来缓解因劳动者贫困而引起的经济衰退的方法已不再奏效。由资本的急剧集中和贫富差别迅速扩大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已成为美国社会潜在的巨大危机。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社会阶层贫富差距反而愈加悬殊,根源在于在制度设计方面没有考虑到资本主义分配的民主性,从而使资本参与分配获得比劳动参与分配大得多的收入。凯尔索提出只有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或所有者,才能增强资本主义分配的民主性,真正协调劳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经济持续平稳地发展。员工持股计划不同于单纯向员工推销部分股票的作法,它由本企业员工集体拥有企业的一部分或全部资产,外人不得染指,员工拥有的企业资产不是用现金来购买,而是用企业将来获得的利润来支付。美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之初,影响不大,只限于人数极少的小企业。1961 年美国凯尔索联合公司成立了员工持股计划发展中心,并创办了一家投资银行,为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票提供信贷。二、人力资本理论员工持股制度的第二个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内在地附着于劳动者体内,外化于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或经营活动,是指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健康等的总称,代表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劳动者经过多年教育、培训而形成的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就像物力资本能够创造价值一样。它既是人自身的一部分,又是一种资本,是未来收入的源泉。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因而是一种经济资源。人力资本又具有专属性,它专属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本人。人力资本还具有封闭性,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所有者会将其封闭,不使其发挥最大增值的效用。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既有同属性,又有异质性。同属性表现在二者都有资本属性,都能带来收益;异质性表现在两者的收益率是不同的。我们既然承认了劳动力是一种资本,那么就必须承认劳动者有人力资本的产权。人力资本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参与创造利润的人力资本理应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员工持股制度为人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提供了契机。三、企业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员工持股制度提供了第三个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一切企业都是一组契约的联合体,股东在出资后即丧失了对财产的直接支配权,而仅拥有股东财产权。股东通过民主选举组成董事会,然后由董事会任命企业的经理人员,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就掌握在经理人员的手中。然而任何契约都是不完备的契约,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人的有限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正确地认识现实,更不可能完全预知将来的情况。第二,信息的不对称性。经理人员和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手中掌握的信息比公司股东要详尽、全面。第三,客观现实的变幻性。客观实际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契约在订立后,难免会出现始料不及的情况。既然契约具有不完备性,那么契约中没有规定的对企业财产的控制权和索取权就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根据传统的公司法理论,股东是公司财产的最终所有者,理所当然地享有公司财产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公司董事是由股东选举的,所以董事是股东的代理人;而公司经理是由董事任命的,所以经理又是董事的代理人。透过层层委托代理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经理是股东的委托代理人。根据代理理论,代理人应当为被代理人的最大利益服务。然而股东是公司财产的所有者,经理只是公司财产的经营管理者。股东和经理之间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追求的目标的不同。股东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而经理则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亚当·斯密最早注意到这一问题,他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就对支薪经理能否以股东利益为决策出发点深表怀疑。由于自身利益的非密切相关性,经理在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时,可能产生懈怠之心,实施玩忽职守的行为。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更多的在职消费、降低努力水平、进行超过最优规模的投资以提高其支配能力,甚至可能通过侵吞股东财产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代理成本便这样产生了。代理成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价值损失,它等于代理人完全以委托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时,企业的产出和企业事实上的产出之间的差额。它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是导致代理成本的根源。第二,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即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监控,以使后者为前者利益而尽力所付出的成本。第三,代理人的担保成本,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成本和如果采取了这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如何解决代理问题呢?传统的公司法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设计了形形色色的对公司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如奖金、津贴、培训、带薪休假,年薪制等等。无可否认,这些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作用,但是它们都无法解决经理人员行为短期性的问题。因为这些激励的方式,都以企业利润作为衡量的标准,它们注重的只是量的增长,而无暇顾及质的提高。所以,它们都会导致经理人员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员工持股制度就是要授予经理人员一定的产权,使其能够分享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使经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趋于一致。

企业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2007-12-28 来源:《中国市场》 2007年第26期 作者:史宝玉摘要:激励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加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机制出发,分析了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营销这一特殊职业的激励机制进行了设计。关键词:营销人员 激励 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整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营销人员的激励问题,更是企业研究的重点。虽然营销人员的奖酬机制相对于企业其他人员较完善,但并不能否认营销人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一、企业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手段一是物质激励为主,缺乏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并且只有在需求满足后,才会产生激励,对于企业的营销人员,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手段争夺营销人才,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利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不但注重个人收入水平,而且同样注重职业发展及自我才能的展示,需要企业为其搭建发展的舞台。二是短期激励为主,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欺诈行为在经营领域并不罕见,尤其中国发展的现阶段,处于体制转变的复杂时期,机会主义充斥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营销领域,缺乏诚信是商业领域的通病。这样的市场生态环境造成了营销人员的短期行为。虽然国内有些企业实行年薪制或员工持股制度等激励机制,试图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年薪制未能与股权激励有效结合,员工持股操作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国内大多数企业也未认识到员工持股所产生的长期激励作用,因此真正实行员工持股(Employee Stock Ownership)的企业很少,缺乏了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作用,即使企业实行年薪制,也会产生因追逐高额利润而大肆窜货、盲目承诺、不考虑企业长期利益而影响公司整体营销政策的短期行为。二、企业营销人员激励不足的原因分析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具有传承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思想虽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由最先进、最伟大的马列主义所取代,但其最本质的“论资排辈”、“官本位”、“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依然存在并潜移默化地主导着部分人的思想,使现代激励机制很难发挥作用。“大锅饭”、“官本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企业中。传统中薪酬往往是个人在组织中行政地位或行政等级的物质体现。现在,有些企业推崇的所谓“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忽略了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因此员工要想增加收入,必须升到更高职位上。二是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就中国目前的营销环境,可以说营销理念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但营销行为与营销理念严重背离。中国营销人员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中国长期投机市场磨砺的产物,注重投机而非凭能力比拼,员工较低的素质同先进的营销理念不同步,理念不能指导行为,激励机制自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因为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未能形成企业和营销人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营销人员频繁变换公司,公司也不尽心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最终难以形成双赢局面。三、企业营销人员激励机制设计1.建立合理的营销人员薪酬制度。对于大多数企业,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已使企业工资结构线出现偏离,以致公司的薪酬政策不能体现科学合理性。对于企业首先应确定本企业在行为中的地位,在参考本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订本公司的工资结构线,依据工作岗位及其创造价值的大小支付工资。薪酬的制订要兼顾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薪酬设计可根据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选择相应策略。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企业可采用高弹性模式,以高奖金促发展;处于正常发展或成熟阶段的企业要增加持股比例,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因此薪酬设计可包括基本薪资、业务奖金、员工持股、保险和福利几部分,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调整各部分比例,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有机结合。2.制定员工的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营销并非正式职业,更有许多营销人员自己也认为从事营销只是想赚取些资本,因此作为临时性的营销职业,很少有个人设计职业生涯,企业也较少投入精力对营销人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营销人员的成长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提供适合营销人员要求的晋升道路。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有组织中的发展前景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利用职业生涯管理理念和方法实施管理,不失为实现营销人员和企业共同目标的一条捷径。3.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积累必然导致人力资本专用性增强,客观上也将企业和个人联结为利益共同体。国际许多著名企业特别注重员工软技能的培训,即对员实施企业文化与企业相关内容的培训,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会随着员工离开企业、环境发生变化而尚失。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本身也不愿意离开企业,因为自己积累的关于该企业的专用知识将随着自己的离开而失去价值,对营销人员是一损失。同时,营销人员的离职也会因岗位空缺、重新招聘、新员工培训而增加企业成本,也会带来业务直接和潜在的损失。因此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加大对营销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是企业应重点考虑问题之一。根据二.八定律我们知道,在企业中往往20%的人创造了80%的效益,这20%的人就是我们称为企业核心人才的人,这当然也包括营销人员,因此在企业资源方面向这部分人适当倾斜也是正常做法,符合优质优价理论。4.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加大情感投入。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分配制度的公平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都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交融。但是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融入、传播等一系列过程。有些公司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但并未很好的传播,使公司文化没能深入分公司或子公司,因此存在下属公司文化与总公司文化不一致现象。还有公司因对营销职业的非正确理解,认为营销工作非正式性和短期性,因此不注意对营销人员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和培养。我们知道,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灌输,可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缩短公司与员工的距离,并且通过营销人员,把企业文化传输给企业的合作伙伴和顾客,达到文化营销的目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企业在竞争激励、变化迅速的全球市场定位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关重要。企业应在充分考虑营销人员特性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激励机制,尽最大努力迎合员工需求,提高营销人员满意度,调整员工行为,使员工发展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价值。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参考文献[1]张体勤.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张一驰等.策略性股票期权激励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4: 26-28.[3]周昌伟,孙厚权.浅谈企业对营销人员的激励与控制[J].市场营销,2004,2:77-79.

员工持股计划的论文主要掌握了论证员工持股计划的可行性、对公司的长足发展必要性、对员工持股的获利性、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等方面员工持股计划的论文好写

员工持股制研究论文

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我整理的企业员工激励机制论文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章绪论

第2章相关理论

激励概述

激励机制概述

第3章XX银行员工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XX银行概况

XX省银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XX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概况

XX银行现有的员工激励机制

XX银行员工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第4章XX银行员工激励机制构建

XX银行员工激励机制构建思路

XX银行员工激励机制构建原则

XX银行员工激励机制构建内容

第5章结论

参考文献

摘要4-7

ABSTRACT7-13

第1章 绪论13-18

研究意义13

研究目的13-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5

国内研究现状14

国外研究现状14-15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15-18

研究内容15-17

论文结构17-18

第2章 软件开发员工普遍性特征与激励理论18-26

软件开发员工人力资源基本特征18

软件开发员工的特殊性与需求特点18-21

软件开发员工的特殊性18-20

软件开发员工的需求特点20-21

激励理论概述21-23

传统企业激励存在的不足以及与软件开发企业激励区别23-26

第3章 A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调查26-39

A 企业概况26-29

A 企业基本概况26-28

A 企业经营模式28-29

A 企业与其他相关企业相比差距29

A 企业软件开发员工流失现状29-31

A 企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访谈31-39

工作单调枯燥,个人能力提升不达预期32

考核体系不完善32-34

薪酬体系不完善34-35

员工职业规划缺乏35-37

没有适合企业发展的培训体系37-38

企业文化匮乏38-39

第4章 A 企业激励机制满意度调查研究39-52

激励机制满意度调查问卷设计39-41

激励措施认同度分析41-43

激励措施认同度描述统计分析41-42

激励措施认同度的方差分析42-43

激励机制与员工满意度分析43-52

工作相关因素激励机制满意度分析44-45

考核相关因素激励机制满意度分析45-47

薪酬福利相关因素激励机制满意度分析47-48

成长发展相关因素激励机制满意度分析48-49

企业文化相关因素激励机制满意度分析49-52

第5章 增强A 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措施52-80

建立与完善工作相关因素激励机制52-55

基于软件开发员工的工作再设计52

平衡软件开发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建立弹性工作制52-53

促进软件开发员工的合作与竞争激励53-54

建立创新与虚拟团队为特征的宽松的企业氛围54-55

建立与完善考核相关因素满意度机制55-62

建立目标管理的工作分解结构与考核机制55-56

软件开发员工的考核指标与方案设计56-62

组织对于团队的考核指标与方案设计56-58

团队对于个体的考核指标与方案设计58-62

建立与完善经济激励62-73

改善薪资福利制度使其具有激励功能62-73

薪酬方案设计62-71

福利方案设计71-73

借鉴国外的员工持股计划等远期激励方式73

建立与完善发展成长发展相关因素激励机制满意度机制73-76

软件开发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73-75

软件开发员工的培训激励75-76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76-80

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与企业伦理道德的灌输77-78

充分信任与授权软件开发员工78-79

与关键员工进行无缝沟通79-80

结束语80-82

参考文献82-84

附录 1 离职访谈提纲84-85

附录 2 员工激励机制满意度调查问卷85-87

致谢87-88

企业成本控制论文提纲

第一章 绪论

研究背景

由于近几年经济发展的刺激,加上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上升但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的改革。2010年以后国家政策的调整导致建筑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力量决定上层建筑,企业想要发展就必须赢得利润。因此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科学的控制施工成本。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研究在施工阶段的成本控制可以将资源落实到实处以减少企业施工成本。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对进行的变更进行预算,以增加企业收入,提高企业竞争力。

研究意义

对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研究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和方法对施工过程中的成本进行控制。在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和工期等合同的基础上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率。

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研究在施工阶段中对成本的投入,科学的管理,甲方设计的变更和工程量的临时增加等成本的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率。其中成本的控制包括对人工,对材料的管理和控制,机械台班费,安全文明施工费等方面。

第二章 对施工阶段的研究

对企业 施工阶段的研究

施工组织计划

.工程概况和施工条件

施工方案

施工进度计划

施工平面图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施工过程的控制

2. 3建筑施工特点

施工的流动性

施工的单件性

施工周期长

受环境影响大

第三章 对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研究

对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认识

企业控制施工成本的方法

施工阶段成本的节约

施工阶段成本的创益

施工阶段企业的科学管理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内容

材料费用的控制

人工费用的控制

管理费用的控制

安全文明施工的投入

对传统的.施工过程中成本的控制的研究

在传统的施工过程中工程成本只是在施工前对于工程量的计算和施工后对工程进行决算,对施工中成本的控制不够到位不科学。

对安全文明施工的管理

安全文明施工决定了企业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投入。

对材料的管理

(1)材料的入库和保管

(2)材料的成本控制

(3)材料的使用

现场施工人员的管理混乱

企业施工阶段成本控制的方法

(1)安全文明施工

安全文明施工是企业施工的重中之重,只有通过对施工安全的管理才能:

① 使员工面临的安全风险减小到最低程度。

② 直接或间接的获得效益。

③ 提高企业品牌和形象

(2减少施工成本的方法

①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

②对材料的管理

③对工程的合理安排:

(3)对现场工作人员的要求

第四章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

国内对于现代意义上成本控制理论和方法的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逐渐发展起来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理论与方法也逐渐成为理论与实务界研究的热门,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1)组织施工计划受市场影响大

(2)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严密

(3)安全管理不到位

(4)技术基础薄弱,管理水平难有保障

(5)材料管理不细致

我国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的主要对策

(1)加强对市场的了解

(2)提高技术人员技术水平

(3)安全文明施工落实到位

(4)增强施工人员水平

(5)加强对材料的控制和管理

会计论文提纲

第1章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论文框架与创新之处

第2章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及演进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及维度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衡量方法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

第3章承担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基础

企业生态系统理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

竞争优势理论

第4章制度背景、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制度背景

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影响分析

所有权性质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影响分析

第5章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设计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变量设计

模型构建

第6章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实证分析

描述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

回归结果分析

稳定性检验

第7章研究结论、建议及局限性

研究结论

对策及建议

研究的局限性

本文结论

随着企业社会责任的不断发展,愈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来阐述、分析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回顾国内外学者在企业社会责任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理论,以及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以企业生态系统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作为理论支撑,结合我国经济制度背景,分析不同所有权性质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构建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对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关系进行了分析,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

第一,本文根据企业生态系统理论以及利益相关者理论提出了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以及对其进行细分的基础层、市场层、环境层战略性企业责任对财务绩效有显著正影响的假设,并得到了实证结果的证实。实证结果表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能够为企业带来及时的效益的同时,还能使效益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基础层与市场层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后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相对于同期有所减弱,但履行环境层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后期财务绩效的影响要显著于同期。在企业生态系统中,企业和企业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的,企业对生态系统各成员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企业生态环境反影响于企业,增加企业的经济价值,影响企业的财务绩效。

第二,本文结合经济制度背景,在第一个假设的基础上提出了国有产权性质会减弱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同期财务绩效的正向积极影响。实证结果显示,国有产权性质会减弱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同期会计业绩的促进作用,但对市场绩效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随后的稳定性检验又证实了国有产权性质会减弱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同期会计业绩以及市场绩效的促进作用。结果反映,国有企业在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会偏向非经济目标的实现,而对成本效益、经济目标实现方面的问题考虑较少,在经济价值增值方面的动机弱。而非国有企业在履行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时比国有企业更偏向企业经济价值的增值。

第三,由于本文实证模型中检验了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对后一期的财务绩效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显示,除环境层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外,对后一期财务绩效的影响的显著性明显弱于同期的财务绩效的影响。说明对于战略性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并非一劳永逸,而需要不断做出努力,才能促使社会价值与企业经济价值同步增长。

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

就企业而言,激励机制是企业为有效激励员工而建立的一套有机的激励制度和措施的集合,看看下面的员工激励机制探究论文吧!

摘 要 本文阐述了员工激励机制的内涵,分析了供水企业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结合员工激励机制的原则,提出构建现代供水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策略及实施注意的问题,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供水企业 员工 激励 机制

大批外资企业在中国加入WTO以后进入我国,加剧了市场竞争,尤其是人力资源竞争。供水企业虽然属于资源型国有企业,但同样面临激烈的人才竞争。目前,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管理思想起步较晚,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尚有欠缺,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人才流失与不能有效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因此建立适合本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及如何运用好激励机制是现代供水企业面临的十分重要的问题。

一、激励机制内涵及供水企业现行员工激励机制现状

它包括目标激励体系、工资福利激励体系、企业文化激励体系、员工培训体系及相关制度体系等。其本质在于通过科学、系统的制度建设,对员工的各种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满足和限制,推动员工沿着组织期待的方向作出持久的努力。同时,通过系统、持续不断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强化和塑造,使员工产生努力工作的内在动力,将组织目标真正转化为每个员工的个人目标。

近年来,绝大多数供水企业在激励机制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由于历史和体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目前激励机制的建设并未真正在深层次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第一,分配制度基本仍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资模式,经营成果与员工的切身利益没有真正挂起钩来,从总体上看仍是一种保障型而非激励型的工资制度;第二,缺乏严格而系统的绩效考评体系,薪酬没有和个人绩效紧密挂钩;第三,激励形式单一,过分依赖物质激励,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手段。第四,员工缺乏再培训,缺乏对企业广泛的认同感等。

二、建立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原则

(一)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

组织与员工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两者往往存在矛盾,所以,目标设计不仅要充分体现组织目标的要求,而且还要注重员工的个人目标取向,使企业与员工的目标一致。

(二)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与其他企业相比,供水企业肩负着更多的社会义务,这决定了供水企业员工应具有更高的行为动机和社会使命感,精神激励应成为企业的鲜明特征,要想在更高的层次调动员工积极性,需合理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运用目标奖励、荣誉奖励、参与奖励等精神奖励。

(三)长期激励与短期激励相补充

过于偏重长期激励或短期激励,最终都会降低企业现实生产效率,企业可以建立员工职业生涯设计机制,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建立企业年金制度和推行员工持股计划,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融合在一起,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企业可适当提高短期物质激励的实际支付,实现短期激励的实效化。

(四)激励与约束相结合

约束和激励是有机结合、缺一不可的,约束机制包括科学系统的规章制度和严格规范的业绩考核制度等。通过合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构建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策略

(一)制定激励性的员工薪酬制度,实现报酬激励

合理的薪酬体系具有明显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从企业内部来讲,员工对薪酬差别的关心程度要高于对薪酬水平的关心。这说明,企业的薪酬体系要具有激励性,就必须保证外部公平和内部公平,即企业的薪酬水平与本行业的`薪酬水平相当,企业按员工的贡献定薪酬。第二,企业设计薪酬体系时要保持固定部分的比例,使员工产生一定的职业安全感,同时适当拉开薪酬层次。岗位工资制较适用于供水企业一般员工,较全面考虑了员工对企业的投入,加大了薪资结构中“活工资”部分解决了职工薪酬水平与劳动力市场脱节、工资水平不反映劳动差别等问题。第三,薪酬与绩效挂钩,绩效薪酬在实施过程中要以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为依据,如企业可以根据经济效益设立奖励基金,按员工的贡献和考核结果发放。

(二)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实行考核激励

绩效考评是在明确岗位职责和要求以及工作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在任职期内的总体表现进行考核,确保员工工作结果与企业目标保持一致的手段。供水企业绩效考核不能只局限于德能勤绩等简单的定性指标,而应建立一种能量化、测量、易于操作的综合性考核指标体系,包括职责履行程度、业绩表现、工作态度、团队精神等相关因素的考核。考评者由单一性向多维度转变,从多个角度对员工进行评价。考核技术要实现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如应用模糊数学和排序方法将定性的考核结果进行定量化处理。企业在运用绩效考核中要遵循PDCA循环改进完善绩效管理。

(三)建立员工发展体系,实现发展激励

员工发展体系包括员工培训、员工素质架构分析、员工职业生涯设计等。企业要关心员工的个人发展,制定培训规划和培训管理制度,进行严谨的员工需求分析,根据汇总的员工培训计划进行总体协调与实施。根据不同岗位的职位设定和发展途径,企业基于员工个人兴趣、技能、潜质作出员工发展规划和设计,如运用“教练型”的领导方式帮助员工纠正偏差;运用开发性训练科目不断增强员工的知识技能;运用学习型组织的环境满足员工终身学习的需求。

(四)塑造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实现精神激励

企业可以通过举办“企业之星”评选活动,把在服务、创新等方面表现出色的员工评选为“企业之星”,员工将会把获得这份荣誉作为自己的目标,努力进取,逐步使企业员工形成一种精神振奋、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发挥出其他管理制度无法比拟的激励力量。

(五)提供员工参与管理的平台,实行政治激励

建立和实施合理化建议制度,鼓励员工从供水设施运营维护、水质监控管理、水厂设施优化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对经过实际应用能取得明显成效的,根据贡献大小实行奖励。企业内重大性的决策以及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敏感问题交由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讨论的提案付诸实施。

(六)树立人本主义思想,实现情感激励

通过多种途径扩展情感激励的范围,如为员工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员工缓解心理压力增强合作,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工作当中;提供带薪休假等福利,为员工身心调整提供便利,帮助员工在正常工作时间里更高效地工作;加强与员工双向沟通缩短双方距离;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来增进彼此的情感。

四、实施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激励要有针对性和差别性

由于个体差异,激励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类型员工选择合适的激励方法。激励群波斯顿模型较贴切地反映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基本分类,它根据每个员工的利益期望、工作经历、等分类标准将员工分为新星群、骨干群、老黄牛群和问题群。企业在根据员工的需求及其变化来调整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激励方法时可以借助该模型。

以一间员工平均年龄不超过32岁,本科以上学历的职工占40%的大型供水企业为例,企业以新星群为主,他们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比较高,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企业要充分了解员工的职业发展意愿,结合企业实际,为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提供适合其要求的发展道路,力求使新星群向骨干群转化,保持他们的进取精神。企业对骨干群的激励要保持长期与稳定,降低他们向老黄牛群转化的速度,同时要注重问题群的关注、培养和激励,使他们向新星、骨干群转化。这样最终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可持续发展得到最佳结合。

(二)营造公平公正的实施环境

激励机制首先要体现公平原则,企业要在广泛征求职工的基础上出台一套大多数员工认可的制度,并且把这些制度公布出来,在激励中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并长期坚持。尤其是在非物质激励中,企业要系统地搜集、分析与非物质激励相关的信息,全面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工作质量的好坏,将非物质激励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三)适度使用激励的正反两个方面

对于任何激励机制而言,都具有奖励和惩罚两种对立统一的基本强化手段。企业应该完善内部奖惩制度,在实施积极奖励的同时,还必须辅以约束措施和惩罚措施,将员工行为引导到特定的方向上。两者相结合,才会达到最佳激励效果。

五、结论

制定真正有效的激励机制则成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的关键因素,现代供水企业结合本身实际情况并借鉴国内外先进优秀的经验,运用好员工的激励机制,使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休戚相关的利益感,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创造和谐稳定的供水环境,必将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兆铭.企业绩效与激励机制:战略的观点.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第1版)..

[2]杨和茂,高效激励:打造常青企业.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81.

[3]袁宜斌.国企人力资源激励的探讨.包钢科技.2004(5):6.

理论依据如下:一、两因素论任何一项具体的制度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员工持股制度也毫不例外。员工持股制度的第一个理论依据是两因素论。美国是推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鼻祖,也是目前员工持股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这一制度的最初设计师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名公司与投资金融律师路易斯·O·凯尔索。他在其《民主与经济力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两因素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两大基本因素不外乎是资本和劳动。任何人都应当可以不仅通过劳动,而且通过资本获得收入,这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任何正常的社会,都应当保证这一权利,社会呼唤一种既能增长财富,又能促进公平的制度。1958 年他与摩铁麦·阿德勒合作撰写《资本家宣言》,从分析不同时期的资本、劳动因素对社会产出贡献比例变化入手,他观察了社会不同阶层对社会科技进步成果占有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建国初期,资本贡献率 10%,劳动贡献率为 90%;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资本贡献率上升到 40%,劳动贡献率下降为 60%,社会财富急剧集中到少数巨额资本所有者手中。美国半数以上的由个人持有的股票掌握在最为富有的 1%家庭手中。常规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封闭圈金融体系”,即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新财富主要集中于产权所有者。因此,工人在进入产权所有制之前,将永远被排除在圈外。凯尔索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使资本对产出的贡献日益突出,产权的过度集中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政府试图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财富再分配手段来缓解因劳动者贫困而引起的经济衰退的方法已不再奏效。由资本的急剧集中和贫富差别迅速扩大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已成为美国社会潜在的巨大危机。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社会阶层贫富差距反而愈加悬殊,根源在于在制度设计方面没有考虑到资本主义分配的民主性,从而使资本参与分配获得比劳动参与分配大得多的收入。凯尔索提出只有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或所有者,才能增强资本主义分配的民主性,真正协调劳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经济持续平稳地发展。员工持股计划不同于单纯向员工推销部分股票的作法,它由本企业员工集体拥有企业的一部分或全部资产,外人不得染指,员工拥有的企业资产不是用现金来购买,而是用企业将来获得的利润来支付。美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之初,影响不大,只限于人数极少的小企业。1961 年美国凯尔索联合公司成立了员工持股计划发展中心,并创办了一家投资银行,为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票提供信贷。二、人力资本理论员工持股制度的第二个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内在地附着于劳动者体内,外化于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或经营活动,是指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健康等的总称,代表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劳动者经过多年教育、培训而形成的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就像物力资本能够创造价值一样。它既是人自身的一部分,又是一种资本,是未来收入的源泉。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因而是一种经济资源。人力资本又具有专属性,它专属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本人。人力资本还具有封闭性,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所有者会将其封闭,不使其发挥最大增值的效用。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既有同属性,又有异质性。同属性表现在二者都有资本属性,都能带来收益;异质性表现在两者的收益率是不同的。我们既然承认了劳动力是一种资本,那么就必须承认劳动者有人力资本的产权。人力资本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参与创造利润的人力资本理应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员工持股制度为人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提供了契机。三、企业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员工持股制度提供了第三个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一切企业都是一组契约的联合体,股东在出资后即丧失了对财产的直接支配权,而仅拥有股东财产权。股东通过民主选举组成董事会,然后由董事会任命企业的经理人员,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就掌握在经理人员的手中。然而任何契约都是不完备的契约,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人的有限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正确地认识现实,更不可能完全预知将来的情况。第二,信息的不对称性。经理人员和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手中掌握的信息比公司股东要详尽、全面。第三,客观现实的变幻性。客观实际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契约在订立后,难免会出现始料不及的情况。既然契约具有不完备性,那么契约中没有规定的对企业财产的控制权和索取权就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根据传统的公司法理论,股东是公司财产的最终所有者,理所当然地享有公司财产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公司董事是由股东选举的,所以董事是股东的代理人;而公司经理是由董事任命的,所以经理又是董事的代理人。透过层层委托代理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经理是股东的委托代理人。根据代理理论,代理人应当为被代理人的最大利益服务。然而股东是公司财产的所有者,经理只是公司财产的经营管理者。股东和经理之间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追求的目标的不同。股东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而经理则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亚当·斯密最早注意到这一问题,他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就对支薪经理能否以股东利益为决策出发点深表怀疑。由于自身利益的非密切相关性,经理在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时,可能产生懈怠之心,实施玩忽职守的行为。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更多的在职消费、降低努力水平、进行超过最优规模的投资以提高其支配能力,甚至可能通过侵吞股东财产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代理成本便这样产生了。代理成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价值损失,它等于代理人完全以委托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时,企业的产出和企业事实上的产出之间的差额。它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是导致代理成本的根源。第二,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即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监控,以使后者为前者利益而尽力所付出的成本。第三,代理人的担保成本,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成本和如果采取了这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如何解决代理问题呢?传统的公司法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设计了形形色色的对公司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如奖金、津贴、培训、带薪休假,年薪制等等。无可否认,这些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作用,但是它们都无法解决经理人员行为短期性的问题。因为这些激励的方式,都以企业利润作为衡量的标准,它们注重的只是量的增长,而无暇顾及质的提高。所以,它们都会导致经理人员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员工持股制度就是要授予经理人员一定的产权,使其能够分享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使经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趋于一致。

员工持股制度研究论文

企业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研究2007-12-28 来源:《中国市场》 2007年第26期 作者:史宝玉摘要:激励一直是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主要问题,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加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机制出发,分析了现行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针对营销这一特殊职业的激励机制进行了设计。关键词:营销人员 激励 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手段。企业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满意度,调整员工的行为,使员工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作为企业人力资源重要组成部分-营销人员的激励问题,更是企业研究的重点。虽然营销人员的奖酬机制相对于企业其他人员较完善,但并不能否认营销人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以及改进营销人员激励机制的必要性。一、企业营销人员现行激励手段一是物质激励为主,缺乏精神激励。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低层次的需求满足后,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出现,并且只有在需求满足后,才会产生激励,对于企业的营销人员,目前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因此企业采取各种方式、手段争夺营销人才,最主要的措施就是利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但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不但注重个人收入水平,而且同样注重职业发展及自我才能的展示,需要企业为其搭建发展的舞台。二是短期激励为主,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欺诈行为在经营领域并不罕见,尤其中国发展的现阶段,处于体制转变的复杂时期,机会主义充斥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营销领域,缺乏诚信是商业领域的通病。这样的市场生态环境造成了营销人员的短期行为。虽然国内有些企业实行年薪制或员工持股制度等激励机制,试图建立企业的长期激励机制,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年薪制未能与股权激励有效结合,员工持股操作有一定的复杂性,并且国内大多数企业也未认识到员工持股所产生的长期激励作用,因此真正实行员工持股(Employee Stock Ownership)的企业很少,缺乏了股权激励的长期激励作用,即使企业实行年薪制,也会产生因追逐高额利润而大肆窜货、盲目承诺、不考虑企业长期利益而影响公司整体营销政策的短期行为。二、企业营销人员激励不足的原因分析一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影响。思想具有传承性,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农业思想虽然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由最先进、最伟大的马列主义所取代,但其最本质的“论资排辈”、“官本位”、“不患寡而患不均”等思想依然存在并潜移默化地主导着部分人的思想,使现代激励机制很难发挥作用。“大锅饭”、“官本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于大多数企业中。传统中薪酬往往是个人在组织中行政地位或行政等级的物质体现。现在,有些企业推崇的所谓“一岗一薪”其实质也是根据岗位本身的价值来确定员工的薪酬待遇,而忽略了不同的员工在同样的岗位上所达到的实际绩效差异。因此员工要想增加收入,必须升到更高职位上。二是现代薪酬管理理念、方法与技术导入不足。就中国目前的营销环境,可以说营销理念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但营销行为与营销理念严重背离。中国营销人员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中国长期投机市场磨砺的产物,注重投机而非凭能力比拼,员工较低的素质同先进的营销理念不同步,理念不能指导行为,激励机制自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因为社会缺乏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和约束机制,因此未能形成企业和营销人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营销人员频繁变换公司,公司也不尽心为员工提供发展机会、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最终难以形成双赢局面。三、企业营销人员激励机制设计1.建立合理的营销人员薪酬制度。对于大多数企业,用高薪吸引营销人才已使企业工资结构线出现偏离,以致公司的薪酬政策不能体现科学合理性。对于企业首先应确定本企业在行为中的地位,在参考本地区经济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订本公司的工资结构线,依据工作岗位及其创造价值的大小支付工资。薪酬的制订要兼顾长期激励和短期激励相结合的原则,薪酬设计可根据企业所处的成长阶段选择相应策略。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企业可采用高弹性模式,以高奖金促发展;处于正常发展或成熟阶段的企业要增加持股比例,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因此薪酬设计可包括基本薪资、业务奖金、员工持股、保险和福利几部分,根据企业发展阶段调整各部分比例,实现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的有机结合。2.制定员工的多通道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社会上有些人认为营销并非正式职业,更有许多营销人员自己也认为从事营销只是想赚取些资本,因此作为临时性的营销职业,很少有个人设计职业生涯,企业也较少投入精力对营销人员进行职业生涯管理。营销人员的成长对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企业不仅要为员工提供一份与其贡献相称的报酬,使其分享到自己所创造的财富,而且要充分了解员工的个人需求和职业发展意愿,为其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并提供适合营销人员要求的晋升道路。只有当员工能够清楚地看到自己有组织中的发展前景时,他才有动力为企业尽心尽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与企业结成长期合作、荣辱与共的伙伴关系。利用职业生涯管理理念和方法实施管理,不失为实现营销人员和企业共同目标的一条捷径。3.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积累必然导致人力资本专用性增强,客观上也将企业和个人联结为利益共同体。国际许多著名企业特别注重员工软技能的培训,即对员实施企业文化与企业相关内容的培训,而这些知识和技能会随着员工离开企业、环境发生变化而尚失。对于营销人员来说,他们本身也不愿意离开企业,因为自己积累的关于该企业的专用知识将随着自己的离开而失去价值,对营销人员是一损失。同时,营销人员的离职也会因岗位空缺、重新招聘、新员工培训而增加企业成本,也会带来业务直接和潜在的损失。因此加强对营销人员的管理,加大对营销人员培训的投入,提高他们的满意度,是企业应重点考虑问题之一。根据二.八定律我们知道,在企业中往往20%的人创造了80%的效益,这20%的人就是我们称为企业核心人才的人,这当然也包括营销人员,因此在企业资源方面向这部分人适当倾斜也是正常做法,符合优质优价理论。4.构建积极向上的文化,加大情感投入。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认同的共同的价值观,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对稳定员工起着重要的作用。企业文化通过一系列管理行为来体现,如企业战略目标的透明性、分配制度的公平性、职业保障的安全性等,都能反映一个企业所倡导的价值观。构建企业文化的目的就是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最终实现员工与企业的交融。但是企业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引导、灌输、示范、融入、传播等一系列过程。有些公司虽然形成了企业文化,但并未很好的传播,使公司文化没能深入分公司或子公司,因此存在下属公司文化与总公司文化不一致现象。还有公司因对营销职业的非正确理解,认为营销工作非正式性和短期性,因此不注意对营销人员进行企业文化的灌输和培养。我们知道,企业文化通过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灌输,可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缩短公司与员工的距离,并且通过营销人员,把企业文化传输给企业的合作伙伴和顾客,达到文化营销的目的。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吸引、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它对于企业在竞争激励、变化迅速的全球市场定位中立于不败之地至关重要。企业应在充分考虑营销人员特性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激励机制,尽最大努力迎合员工需求,提高营销人员满意度,调整员工行为,使员工发展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吻合,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员工价值。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参考文献[1]张体勤.知识团队的绩效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张一驰等.策略性股票期权激励设计[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3,4: 26-28.[3]周昌伟,孙厚权.浅谈企业对营销人员的激励与控制[J].市场营销,2004,2:77-79.

理论依据如下:一、两因素论任何一项具体的制度都是建立在特定的理论基础之上的,员工持股制度也毫不例外。员工持股制度的第一个理论依据是两因素论。美国是推行员工持股制度的鼻祖,也是目前员工持股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这一制度的最初设计师是加利福尼亚州的一名公司与投资金融律师路易斯·O·凯尔索。他在其《民主与经济力量》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两因素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的两大基本因素不外乎是资本和劳动。任何人都应当可以不仅通过劳动,而且通过资本获得收入,这是人的一项基本权利。任何正常的社会,都应当保证这一权利,社会呼唤一种既能增长财富,又能促进公平的制度。1958 年他与摩铁麦·阿德勒合作撰写《资本家宣言》,从分析不同时期的资本、劳动因素对社会产出贡献比例变化入手,他观察了社会不同阶层对社会科技进步成果占有的情况,得出的结论是:美国建国初期,资本贡献率 10%,劳动贡献率为 90%;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资本贡献率上升到 40%,劳动贡献率下降为 60%,社会财富急剧集中到少数巨额资本所有者手中。美国半数以上的由个人持有的股票掌握在最为富有的 1%家庭手中。常规资本主义的特点是“封闭圈金融体系”,即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新财富主要集中于产权所有者。因此,工人在进入产权所有制之前,将永远被排除在圈外。凯尔索认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使资本对产出的贡献日益突出,产权的过度集中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不公,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政府试图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等财富再分配手段来缓解因劳动者贫困而引起的经济衰退的方法已不再奏效。由资本的急剧集中和贫富差别迅速扩大造成社会的分配不公已成为美国社会潜在的巨大危机。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程度的加深,社会阶层贫富差距反而愈加悬殊,根源在于在制度设计方面没有考虑到资本主义分配的民主性,从而使资本参与分配获得比劳动参与分配大得多的收入。凯尔索提出只有让员工成为企业的主人或所有者,才能增强资本主义分配的民主性,真正协调劳资关系,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经济持续平稳地发展。员工持股计划不同于单纯向员工推销部分股票的作法,它由本企业员工集体拥有企业的一部分或全部资产,外人不得染指,员工拥有的企业资产不是用现金来购买,而是用企业将来获得的利润来支付。美国推行员工持股计划之初,影响不大,只限于人数极少的小企业。1961 年美国凯尔索联合公司成立了员工持股计划发展中心,并创办了一家投资银行,为企业员工购买企业股票提供信贷。二、人力资本理论员工持股制度的第二个理论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是与物力资本相对应的概念,它内在地附着于劳动者体内,外化于劳动者的劳动成果或经营活动,是指知识、技能、资历、经验和熟练程度、健康等的总称,代表人的能力和素质,是劳动者经过多年教育、培训而形成的一种能够创造价值的价值,就像物力资本能够创造价值一样。它既是人自身的一部分,又是一种资本,是未来收入的源泉。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因而是一种经济资源。人力资本又具有专属性,它专属于人力资本所有者本人。人力资本还具有封闭性,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其所有者会将其封闭,不使其发挥最大增值的效用。人力资本和物力资本既有同属性,又有异质性。同属性表现在二者都有资本属性,都能带来收益;异质性表现在两者的收益率是不同的。我们既然承认了劳动力是一种资本,那么就必须承认劳动者有人力资本的产权。人力资本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所以,参与创造利润的人力资本理应参与剩余价值的分配。员工持股制度为人力资本参与剩余价值分配提供了契机。三、企业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企业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为员工持股制度提供了第三个理论基础。根据这一理论,一切企业都是一组契约的联合体,股东在出资后即丧失了对财产的直接支配权,而仅拥有股东财产权。股东通过民主选举组成董事会,然后由董事会任命企业的经理人员,企业财产的经营管理权就掌握在经理人员的手中。然而任何契约都是不完备的契约,这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第一,人的有限理性。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正确地认识现实,更不可能完全预知将来的情况。第二,信息的不对称性。经理人员和员工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直接参与者,他们手中掌握的信息比公司股东要详尽、全面。第三,客观现实的变幻性。客观实际是不断地变化发展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企业契约在订立后,难免会出现始料不及的情况。既然契约具有不完备性,那么契约中没有规定的对企业财产的控制权和索取权就是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根据传统的公司法理论,股东是公司财产的最终所有者,理所当然地享有公司财产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公司董事是由股东选举的,所以董事是股东的代理人;而公司经理是由董事任命的,所以经理又是董事的代理人。透过层层委托代理关系,我们不难发现,归根结底,经理是股东的委托代理人。根据代理理论,代理人应当为被代理人的最大利益服务。然而股东是公司财产的所有者,经理只是公司财产的经营管理者。股东和经理之间地位的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追求的目标的不同。股东追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而经理则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亚当·斯密最早注意到这一问题,他在其著作《国富论》中,就对支薪经理能否以股东利益为决策出发点深表怀疑。由于自身利益的非密切相关性,经理在对公司进行经营管理时,可能产生懈怠之心,实施玩忽职守的行为。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更多的在职消费、降低努力水平、进行超过最优规模的投资以提高其支配能力,甚至可能通过侵吞股东财产来使自身利益最大化。代理成本便这样产生了。代理成本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委托人因代理人代行决策而产生的价值损失,它等于代理人完全以委托人效用最大化为目标进行决策时,企业的产出和企业事实上的产出之间的差额。它实际上是一种机会成本,是导致代理成本的根源。第二,委托人的监督成本,即委托人对代理人进行激励和监控,以使后者为前者利益而尽力所付出的成本。第三,代理人的担保成本,即代理人用以保证不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成本和如果采取了这种行为将给予赔偿的成本。如何解决代理问题呢?传统的公司法理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设计了形形色色的对公司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如奖金、津贴、培训、带薪休假,年薪制等等。无可否认,这些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经理人员的激励作用,但是它们都无法解决经理人员行为短期性的问题。因为这些激励的方式,都以企业利润作为衡量的标准,它们注重的只是量的增长,而无暇顾及质的提高。所以,它们都会导致经理人员行为的短期化倾向。员工持股制度就是要授予经理人员一定的产权,使其能够分享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从而使经理人员的自身利益与企业的利益趋于一致。

员工持股计划的论文主要掌握了论证员工持股计划的可行性、对公司的长足发展必要性、对员工持股的获利性、有利于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等方面员工持股计划的论文好写

论文国企员工持股案例研究

员工持股计划作为一种长期激励措施,其核心目标体现为体现人力资本在公司价值中占据重要地位。有效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是稳定和吸引优秀的人才和员工队伍、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潜在价值的重要战略手段。

1,员工持股有助于劳动者真正分享经济过时,使得劳动真正最大值化。2,员工持股有助于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员工可以与物质资本拥有者一样获得企业的产权。3,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有助于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员工持股改革之后,持股员工可以直接或间接参与重大问题的讨论,参与企业治理,可以最大限度的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4,该政策是政府颁布的,可以为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的员工提供政策保障。扩展资料:一、专家认为员工持股方案应结合国企当前实际情况和未来改革方向,量身构建员工持股方案模型,有以下5个关键要点:1、合规要求:除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国家政策外,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对员工持股的要求。2、预留分配:员工持股特别要注意现有人员与未来引进人员数量的比值进行首发分配和预留分配,解决历史贡献和未来发展的问题。3、退出转让:完善员工所持股份权益的退出与转让机制,既要合法合规,又要保障员工的合理权益。4、同股同价:员工持有公司股份,看似“同股同价”,其实退出机制存在隐含风险。5、保障机制:为保障国企员工持股计划的顺利实施,须结合企业实际完善保障机制。二、国企改革究竟是改的是什么?改体制,变产权,增活力。国家对国营企业的改造,应该从国营企业人员过剩这个根本上来进行,国营企业人员过剩的根本问题,是企业的管理人员的过剩,国营企业臃肿管理机构才是企业最沉重的负担。三、国企改革改的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1、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央实施做强做大国有企业方针的重大战略步骤,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2、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3、传统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进行的改革。中心环节和核心内容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

使员工以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一种制度。属于一种特殊的报酬计划,是指为了吸引、保留和激励公司员工,通过让员工持有股票,使员工享有剩余索取权的利益分享机制和拥有经营决策权的参与机制.员工持股计划本质上是一种福利计划,适用于公司所有雇员,由公司根据工资级别或工作年限等因素分配本公司股票.

可以让国企员工更有干劲,企业管理更好,吸引人才动力更足。满意请采纳!谢谢!

员工持股毕业论文

你这点财富值~~~没有人愿意将自己的劳动成果送给你~~~~

四川宇厚劳务派遣公司的网站,有很多这方面的内容。

1、 浅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2、 中国劳动力流动及户籍问题研究3、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4、 中国民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5、 现代企业薪酬设计6、 现代企业人事测评技术及其应用7、 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培训问题研究8、 研发人员素质测评体系构建9、 中层行政管理人员评价体系的建立10、 员工持股计划在我国国有企业中的应用11、 关于经营管理者称奇报酬激励机制的探讨12、 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13、 浅析企业员工绩效考核制度14、 论激励在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15、 沟通在绩效管理中的体现研究16、 绩效考评方法体系研究17、 小型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研究18、 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选拔研究19、 工资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20、 公司如何平衡各部门员工的绩效工资21、 企业销售人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22、 浅议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体系23、 薪酬制度与员工激励问题初探24、 工资决定因素与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分析25、 论企业管理中的激励问题26、 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的探讨27、 成才素质研究系统28、 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和完善29、 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持股计划30、 企业员工的培训与开发31、 职工持股计划在高技术产业的探索与实践32、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新发展33、 关于企业职工持股若干问题的研究34、 关于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评研究35、 基于KPI的绩效管理体系设计36、 战略与绩效考核的桥梁------平衡计分卡实施研究37、 基于工作绩效的雇员流动机制研究38、 招聘面试的方案设计与研究39、 国有企业绩效考评问题研究40、 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体系研究41、 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与应用42、 手机终端零售人员人力资源管理方法与研究43、 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机制研究44、 工作绩效评估中的信度问题研究45、 企业培训资源研究46、 浅析人力资源绩效评估工具-----平衡计分卡47、 我国劳动力移动与灵活就业研究48、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49、 信息不对称与绩效评价研究50、 我国高科技企业实行股票期权制度的障碍因素51、 企业报酬与福利制度研究52、 职业生涯设计与开发问题研究53、 产业结构变动与宏观人力资源开发54、 传统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途径分析55、 创新经济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56、 创新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57、 从成功企业看新经济时代的人力资源管理58、 发展市场中介组织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59、 论岗位分析和人力资源测评60、 岗位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61、 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62、 高科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研究63、 高科技中小企业员工培训问题研究64、 关于弱势群体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探讨65、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大力挖掘人的潜能66、 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分析67、 核心竞争力与人力资源管理68、 组织结构对服务性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69、 女企业家人力资源开发障碍分析70、 激活潜能-----人力资源管理之根本71、 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开发72、 激励性管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核73、 技术传新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74、 教育与培训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作用的调查与分析75、 经济全球化时期的职业技术人力资源开发76、 经济全球化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77、 国企经营者薪酬创新激励的微观分析78、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内在矛盾及其解决思路79、 国有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的选择与创新80、 国有企业推行“经理股票期权”薪酬制的思考81、 浅论现代国企的人力资源管理82、 国有企业如何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留住人才83、 IT企业如何应对员工流失84、 高科技产业人才流失率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85、 企业销售人员流失的原因分析86、 浅谈民营企业员工流失与管理87、 从“委托———代理”关系看现代公司激励88、 对企业实施经营者股权激励的思考89、 对失业者再就业激励机制的探索90、 对我国实行经理股权激励的理性思考91、 公司治理与管理者长期报酬激励92、 股权激励——国有企业长期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探讨93、 企业留住知识型员工的新思路94、 浅淡知识型员工及其有效激励机制构建95、 如何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忠诚度96、 信息经济时代企业知识型员工的管理97、 增强国企科技人员向心力问题的探讨98、 知识产业员工的特点及其管理策略99、 我国行业工资差异之演进及其原因100、 知识型员工流动的原因与对策分析101、 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及其测度研究102、 关于知识型员工综合评价模型的研究103、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员工的激励104、 加入WTO后我国企业实施薪酬激励的对策105.中国企业薪酬管理问题研究

八十年代以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源管理日益受到企业的重视,进入九十年代后,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人力资源管理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一) 1、浅谈薪酬设计 2、薪酬制度改革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3、福利保障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4、 国有企业经营者年薪制的思考 5、工资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 6、公司如何平衡各部门员工的绩效工资 7、薪酬制度与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8、工资决定因素与企业劳动工资改革分析 9、论现代企业制度中的员工持股计划 10、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 11、企业高管薪酬和公司业绩关系研究 12、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与体系 13、知识经济下企业薪酬体系设计及其应用 14、关于企业(或国有企业、家族企业等)年薪制的思考 15、关于经营管理者长期报酬激励机制的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二) 1. 浅析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办法 2. 加强绩效考核,努力实现企业资产保值增值 3. 机械制造企业研发类员工绩效考核研究 4. 商业银行员工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5. 现代工业企业人力资源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6. 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研究 7. 论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8. 员工绩效考核与薪酬评估 9. 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方法研究与应用 10. ××公司集合年金制剖析 11. 浅谈××公司的宽带薪酬设计 12. ××公司基于岗位评价的薪酬设计 13. 浅析××中小企业岗位定薪设计 14. 浅谈员工的精神福利--员工援助计划EAP 15. 浅析××公司组合工资制度的设计 16. 企业“密薪制”与“明薪”制比较分析 17. 可口可乐公司薪酬管理制度之我见 18. 金立企业员工薪酬管理 19. 我国行业工资差异之演进及其原因 20. 自助式福利体系的设计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三) 1. 论肯德基的企业文化对于员工的激励作用 2.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XXX公司/职位绩效考核设计 3. XX上市公司管理人员内部晋升的局限性分析 4.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绩效管理初探---以××为例 5. ××公司破解绩效管理中“轮流坐庄”之法 6. ××公司非正式员工激励问题 7. XX公司一线员工薪酬体系设计研究 8. 高校教师现有薪酬满意度的实证研究 9. 国有改制分流企业薪酬管理体系和绩效管理体系的研究与设计 10. 在华日资中小型企业人才队伍激励方案研究 11. 美国薪酬管理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12. 提升企业竞争优势的薪酬战略研究 13. XX人员薪酬水平与薪酬满意关系的实证研究 14. ××高校教师薪酬满意度及影响因素探析 15. 企业员工全面薪酬要素组合模式实证研究---以××为例 16.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薪酬分类与员工偏好研究---以××为例 17. ××公司产异化管理模式在薪酬政策中的应用 18. ××公司内部薪酬差距对组织未来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19. ××公司的技能薪酬设计探讨 猜你喜欢: 1. 人力毕业论文选题 2. 人力资源管理毕业论文题目 3.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较好的题目 4. 人力资源毕业论文选题 5. 人力资源管理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