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2019 届毕业生发表 46 篇 SCI 文章”引起热议,在过去近一年之后,近日,这个话题再度被提起。 我发现,当事人 邓汉宇博士 ,目前已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 生导师 。担任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PLOS ONE等 多个SCI杂志审稿人 。据邓博士的ResearchGate(一个科研社交网络服务网站)显示,邓博士目前已经发表 文章82篇 。其中一篇发表在 EJSO 上的文章 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谷歌学术显示该论文已被引25次)。 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题为:“ Sarcopenia is an independent unfavorable prognostic fact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fter surgical resection: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邓博士发微博表示:“我们的精准肺外科诊疗研究论文继续成为ESI(到十一月/十二月2019为止)高水平论文!(Web of Science统计中, 四川大学外科学研究方向中仅有的5篇高水平论文之一! )”。 01 争议不断 是“开挂”还是灌水? 去年,按照惯例,华西临床医学院公布了的2019届荣誉毕业生。但 3名荣誉毕业生发表的SCI数量之多,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和质疑。 3个荣誉毕业生发表的文章分别为: 荣誉毕业生A: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大于120分。 荣誉毕业生B:SCI论文30多篇。 荣誉毕业生C:发表SCI论文31篇,影响因子分,其中第一/并列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篇。 荣誉毕业生A就是争议最大的华西胸外科邓汉宇博士 ,从2016年入学以来,他已经发表SCI论文46篇(第一作者41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影响因子 大于120 分,40多篇论文包括: Original research:16 篇 Comments: 9 篇 Meta 分析:10 篇 其余为 letter。 很多网友质疑其文章的真实性和质量,认为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类完成这么多篇文章,是否存在抄袭和灌水的可能。甚至有华西医学院内部人士匿名评论。 46篇文章多为 2-3 分左右的期刊或者杂志,其中一篇 11 分左右的高分文章是 letter to editor,SCI 论文中一些 comments,letter 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科研论文。 SCI杂志的文章的几种类型 Original Artical 论著: 这个是最为常见的一类,分为基础性和临床性文章。基础性文章就我国现在普遍在发的文章,属于前瞻性的一个研究,通俗的一个说法就是我们假设一个思路,然后通过实验来得出一个结论来证明我这个思路,得出的结果两种情况一个是阳性(符合我的思路)一个是阴性的(不符合)大家不要认为阴性的结国就发不了SCI,阴性的同样可以发SCI,可以想象它告诉了我们这样的思路是得不出来这样的结果,也是对国际科研的一个贡献。这类文章需要经过peer review,审稿周期较长,哪怕是低分杂志,从投稿到录用半年多是家常便饭。 Review: 也就是综述,是在对某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综合和思考。一般认为,学术文章没有综述是不可思议的。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ion)”区分开来。“文献综述”并非一般的“背景描述”,还需要对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思考。 Meta分析: 针对一个不同研究得出的结果有争议的科学问题,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研究(以RCT为主)的结果放在一起,得出结论的文章。 Comment、invitedcommentary、editorial评论: 对最新发表(时效性)的某篇论文进行评论,一般是杂志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受邀评论,被评论的文章往往具有重大临床或科研意义。录用周期较短,基本可以控制在一周内。 Letter to editor: 致编辑函/信是读者针对某篇感兴趣的文章写的读后感,或延续要告诉期刊内容。字数限制约300-500字,也有杂志要求不超过150字,一般无具体格式要求。杂志接受针对最新发表论文写的letter(时效性),超过规定的时间不再接收。 读者若具备相应研究基础,能提出独到观点,一般容易被杂志接收,甚至是一些顶级杂志。 因为不同类型的SCI撰写难易度和接受周期不一样,综合来看, 三年一作发46篇SCI是一个可以做到的事情。 网友争议的点主要集中在邓博士发表的文章类型和 文章质量。 根据 2019 年公布的影响因子,计算 Nature、Science、Cell 三大顶级期刊杂志影响因子总和为: 也就是说邓博士三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达到了 CNS 之和。 试想如果邓博士三年发了 CNS 级别杂志的一作文章,相信他作为博士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不会引起任何非议。 因此,网络上对邓博士的评论,渐渐的分成了两个大阵营: 一种认为,这就是一种论文“灌水”行为。 孔柚: 我只能承认他很能写,是不是灌水,有没有含金量,也只有他本人知道了。 fromiccas: 不喜欢灌水型研究,真要比,井冈山大学不是还有人一年一百多篇吗?我是希望学生都能够在主流杂志上发表文章,但是我的学生能发到macromolecules我就心满意足了。做研究,要有代表性的方向,代表性的工作。 知行合一: 三年46篇,三年就是36个月,不到一个月一篇,这种短平快的东西做出来能有多大学术价值,我表示怀疑。 一种则认为,“承认别人的优秀没那么难,能发这么多篇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Jenny: 没问题啊,那是人家能力和实力,存在就是合理的。他又没造假。 E.: 如果没有科研条件去写高分的,小课题做的快,多发几篇也是错吗?况且 16篇research都是实实在在的呀,没事时看看别人的研究写写与自己课题相关的letter和meta 也是一种努力啊,为什么要说人家水?个人觉得他只是在能力范围能尽了全力而已。 木兰舟: 那也不可否认16篇original article。三年16篇还要怎样。 02 本人发文回应 瞎喷没用,干点实事提升自己才是正经 面对争议,2019年8月20日,邓博士本人在知乎上曾对此事进行了回应: 我是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19届荣誉毕业生本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我们荣誉毕业生是针对本科生,八年制是作为本科生进行评比,所以不涉及和传统博士的评比;其次,荣誉毕业生是同专业同学选举出来,而不是学院老师指定)。等最近忙空了,我想在知乎上给大家分享sci思维、写作、投稿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够让没有sci的同学,也能够有机会发表sci,至少能够不为毕业而焦头烂额。在这里给大家谈几点自己的想法: 第一,我是华西临床医学院的8年制本硕博连读专业的学生(2011年入学)。华西的八年制,大概比清华北大录取线少20分左右吧。八年前,我高考失利,与清华北大无缘(可以去我的高中调查一下真相),于是选择学医,选择八年制。所以,本人学习能力可能比较强吧,因此读文献、写文章的能力也相对来说比较强吧。 第二,8年的时间里,我分成了两个阶段。前4年的本科学习,所以我花了高中努力程度的70%,轻松达到平均分90分的成绩,单科解剖学,诊断学等临床基础课程,专业第一。临床功底,可以去春雨医生或者好大夫检索一下我的治病救人诊疗经验以及病人对我的评价。后4年研究生的学习,我很庆幸自己选择了胸外科专业,因为我热爱这个专业,我每天看专业文献就像放松心情一样地娱乐,所以我会写原始研究,写meta分析,写letter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请注意,这是我的爱好,因为能够和全世界胸外科医师交流,这是我感觉愉悦的事情。)。做科研,在我最开始的时候,我是抵制的。后来培养了兴趣,尤其是我能够把临床问题,转化为科研(所以我的文章,都是临床的。关于基础研究,我确实不太通晓),为我的病人提供最新的诊疗意见,我觉得值了。(可以参考一下我在春雨或者好大夫平台发表的自己的研究成果)。 第三,我对待科研文章,如同对待挚友,进行交流和学习。 不做科研的医生,不是一名合格的医生,因为他不懂得思考和解决临床问题,一味地去接受他人的观点,没有自己的想法,不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医生,是很危险的。因为病人情况都是个体化的,医学作为实践性经验性学科,就是需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里补充一下——胸外科有很多没有一致定论的东西,包括早期肺癌的手术,如果一个医生不去思考如何为病人做一次最佳的切除范围,那他只会给病人和家属带来不必要的担心,甚至术后复发转移。我见过太多这些的医生,所以我才发出此感慨。 第四,关于灌水。 我很庆幸我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发表在自己的专业杂志上,没办法我们胸外科相关的杂志,大概就是几分的水平。试问,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谁不想要呢?但我想,懂行情的人都会知道,不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这样的机会和资源!况且,各大医院的院长、主任们,也不见得都是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吧。 第五,大家如果感兴趣,我很愿意和大家分享科研经验: 微博: 第六,我最后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在最后三年,也就是从2016年开始,在华西医院各科室实习一年,从2017年,在华西医院肺癌中心上临床作为住院医师参与一线工作(收治病人、值班等)一年半左右。 最后半年多时间里,完成专业博士毕业论文。 第七,我总结我以上所说的,我并不觉得自己怎么样怎么样,大学的八年里,相比于其他的荣誉毕业生,别人从一开始就叱咤风云,而我并不属于学院的知名人物(毕竟我不喜欢搞学生会工作,不喜欢互联网竞赛,不喜欢加各种协会……我们同一届的其他专业的,大多都没有听说过我这个名字),没想到在最后毕业的时候被选出来作为本科荣誉毕业生,我只是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没有白费。我常常给同学朋友开玩笑说,“我是拿了5年的励志奖学金,最后一年终于励志成功,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最后总结一下,我做这一次的正面回应网络各种形形色色的人,就是要让你们知道,大学里努力了的人,你们瞎喷、瞎黑,是没有用的!别一天没事干了,吃饱了就在网络上消化,干点实事,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和学习能力,对你自己才是最好的! 邓汉宇,男,中共党员,胸外科博士,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肺癌中心(胸外组)医师,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八年制本科生导师。师从于被誉为“中国肺外科第一人”的周清华教授,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及胸外科学博士学位。现为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美国外科医师学院(ACS)会员、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会员、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抗癌协会癌症转移专业委员会会员。 累计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通讯作者身份在JAMA Surgery、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World Journal of Surgery、European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Diseases of the Esophagus、Interactive Cardiovascular and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Disease等杂志发表胸部肿瘤外科学相关英文SCI文章50余篇,累计影响因子大于120分()。受邀作为Langenbeck's Archives of Surgery、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PLOS ONE、World Journal of Surgical Oncology、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Surgery等SCI杂志审稿人。多次受邀参加ISDE、OESO、ASCVTS、ESTS、MRS、WCLC等国际会议以及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年会、青年医师论坛、川渝食管癌年会及四川省胸心血管外科年会并作大会发言和壁报展示。荣获2017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2019年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医师论坛优秀论文二等奖。 虽然回应的最后言辞比较激烈,但 平心而论,邓博士绝对算得上优秀。 在现行评价体系下,每个医院的评价体系不同,邓博士虽有争议,但无可厚非。其发表在EJSO上的一篇一作文章还入选了ESI前1%高被引论文。 2月23日, 科技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通知,明确要求破除“唯论文”论不良导向,鼓励发“三高”论文,过几年再看,会不会是另外一番景象? 你怎么看? 本文由 科研大匠 综合自知乎、@邓汉宇ResearchGate、微博,华西医院等
心外:1.先心病如房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法洛氏四联症、大动脉转位、肺动脉瓣 发育畸形、右室双出口等。 2.风心病如二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三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肺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等。 3.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青年优秀论文评奖结果胸心血管外科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心外科 序号 题目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获奖等级 1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累及弓部:杂交全弓修复术与传统全弓替换术的对比研究 李岩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一等奖 2 Hippo-YAP信号通路的变化在肥厚性心肌病发病中的作用 姜文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一等奖 3 Matricellular Protein CCN3 Limits the Progression of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张超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二等奖 4 术中直视植入肺动脉分支血管支架的镶嵌治疗 胡仁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二等奖 5 Cardiac hemangioma -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200 cases 李伟栋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三等奖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对低射血分数冠心病患者的心脏扭转(Torsion)运动的改善情况研究——采用最新的磁共振特征性追踪技术 成楠 解放军总医院 三等奖 7 超微孔ePTFE球囊扩张型介入肺动脉瓣膜的实验研究 张本 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 三等奖 8 风湿性二尖瓣成形近期结果总结及学习曲线 罗天戈 北京安贞医院 三等奖 9 利用疾病特异诱导多能干细胞进行肥厚型心肌病心脏停搏液个体化选择 魏嵬 阜外心血管病医院 三等奖 10 心脏恶性肿瘤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王文硕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等奖 胸心血管外科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胸外科 序号 题目 第一作者 第一作者单位 获奖等级 1 3D打印技术指导下的胸膜外漏斗胸Nuss术 王磊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一等奖 2 comparative study of VATS vs open thymectomy for thymoma in one single center 袁祖阳 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 一等奖 3 术前新辅助化疗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分析 范宜楚 天津市胸科医院 二等奖 4 单孔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34例分析 汪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二等奖 5 食管癌病人术后不同营养途径的临床效果比较 陈宇 浙江省台州医院 二等奖 6 气管腺样囊性癌的外科治疗模式探讨:单中心20年109例患者分析 姚烽 上海市胸科医院 三等奖 7 不同肠内营养管留置方式对食管癌术后并发症影响的研究 钱凯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 三等奖 8 单孔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学习曲线 张树亮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 三等奖 9 Selected Advanced Pulmonary Adenocarcinoma Treated by Surgical Resection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by Gefitinib 杜恒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三等奖 10 无抓持整块纵隔淋巴结清扫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手术中的应用 林宗武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三等奖
健康是公平的,人人有权享有。 健康是无价的,胜过你的财富。尊重自己,爱护家人。优质工作50年,健康生活100年。您的健康需要权威指点。新闻晨报为您开出“名医讲坛”,凭借强势媒体的平台,遍邀中外名医,———指点您规避疾病,强健身心。 ■专家简介 王宁利,47岁,眼科一级首席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同仁眼科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眼科主任,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家。 现任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工程学会眼科分会常委,美国视觉科学学会会员。曾赴美国加州大学Shiley眼科中心进行研修和博士后工作。 近20年来从事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现主要从事专业为青光眼、白内障、屈光,在此领域具有丰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娴熟的手术技巧。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篇,主编出版专著4部,参与编写学术著作4部。 ■现代生活方式让都市人处于视觉“亚健康” ●视觉与都市化环境相适应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居住的环境都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在不断改变着环境的同时,本身又受变化了的环境影响。都市化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在带给人类各种方便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功能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谈到视觉,大家都知道就是看不看得见东西,其实视觉和生物进化是密切相伴随的过程。人类的视觉是在生物界发展得最完美、最高水平的视觉,不但能看见东西,还有立体视觉和视觉认知过程。人类在远古时代,要有很好的远视力、追踪能力、运动视觉、夜视力才能适应当时的生存条件和生产方式。现在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大中城市已进入都市化阶段,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视功能、视觉也有了新的要求。 人类接受外界信息,其中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器官。古代中国人就造词“聪明”,代表一个人有思想、有智慧,“聪”代表有很好的听力,“明”代表视力,其实古代的人就知道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接受知识的能力与他的听力、视力的好坏密切相关。 艺术家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医学生物学的角度讲,眼睛确实是心灵的窗户,因为人的全身唯一能够用肉眼看到的血管就是眼底血管,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动脉硬化等一些全身疾患,唯一能看见的神经也是颅神经中的视神经。当一个人丧失了视力,他所累及的不是一个人,而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压力。 ●视觉“亚健康”值得每个人关注 科技的发展带给人类更多的视觉感受,都市里的人们享有比农村的人们更缤纷复杂的外部世界,视觉认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类更多的视觉体验。从普通意义上讲,近几年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眼的健康,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得到有关视觉健康的知识。 环境对人们视功能的影响呈多方面和多层次。都市化带给人类视觉功能和疾病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例子是近视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眼病、高血压眼病、以及目前非常“流行”的“干眼症”亦逐渐增多。 反过来,由于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都市中传染性眼病如沙眼和营养不良性眼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视觉的“亚健康”问题。许多人的眼睛并没有明显器质性损害,但却影响平时的生活质量。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曾对门诊的病人进行了调查,发现6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他们感觉眼睛不舒服,眼睛出现干涩,易疲劳,充血。另外,长期视疲劳还会引起黑眼圈。 ●都是都市生活惹的祸 都市化的文明已造成了人类眼部疾病和功能的变迁,近视眼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近视眼的发生除与遗传有关外,与环境的关系亦非常密切,特别是和长时间近距离阅读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本世纪近视眼的发病率还会逐渐增高,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讲,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与我们的祖先相比,我们越来越依赖近距离的视觉功能,远视力的功能用的时间相对较少,特别是都市化的环境进一步限制了我们一部分视功能的发展。 虽然我们的“眼球”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视功能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类的运动视觉亦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可能不能像长期生活在具有宽阔视野的环境中的人们有那么灵敏的扫视功能。 都市中的人们受环境、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与之相关的糖尿病眼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已成为第3位的致盲眼病。 大气环境的污染、电脑屏幕的辐射、环境中各种反光材料等造成角结膜及泪腺功能的下降,“慢性结膜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亦不容忽视。 随着都市交通的发展,眼外伤的数量亦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对眼睛有害的机会增多,增加了眼受伤的机会。 ●视频终端综合征———办公一族抵挡不了 视频终端综合征,是指由于长期注视电脑或者电脑屏幕,眼瞬目动作减少,泪液不能很好地均匀分布在眼表,导致眼干、眼涩、疲劳,慢性结膜炎等眼部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干眼症的一种。 长时间用眼对眼睛的危害是很大的,比如现在很多人来就诊的时候就说,觉得自己看电视时间长了眼睛就会特别涩、特别干,有时候也有头疼、眼睛疼的状况,看东西也很模糊,长时间操作电脑、玩电子游戏机或看电视后常会有眼睛疲劳、干涩、发痒、灼痛、畏光等问题出现,令办公室一族防不胜防。 由于视觉环境的改变,因长时间看电视、看电脑所造成的“视频终端综合征”,越来越成为青少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眼科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由于视觉环境的改变,“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发生将大量增加。 由于电脑荧光屏由小荧光点组成,眼睛必须不断地调整焦距,以保证视物清晰,时间过长,眼肌就会过于疲劳。同时在注视荧光屏时,眨眼的次数会降低10%,减少了泪液的产出;而眼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水分蒸发过快,造成眼睛干涩不适,严重的甚至会损伤角膜。办公楼环境中空调的频繁使用导致眼泪水加速被吹干。 预防电脑终端综合征,首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保持电脑屏幕跟眼睛的距离50~60厘米; ■配备专用的电脑椅,调整好座位高度和靠背角度; ■荧光屏的几何中心最好位于视平面以下,但在15度角以内;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次使用电脑的持续时间不要太长,每隔50分钟休息10分钟。 ■应特别强调定时休息的重要性,这是预防眼睛疲劳的最有效方法,最好每隔一小时左右站起来走一走,到窗口远望一会儿。不仅对眼睛有好处,对健康也大有益处。还可以滴一些可以使眼部保持润滑的眼药水。对于驾驶、阅读等视力疲劳引起的眼睛不适,也可以用定时休息的办法来调节。
健康是公平的,人人有权享有。 健康是无价的,胜过你的财富。尊重自己,爱护家人。优质工作50年,健康生活100年。您的健康需要权威指点。新闻晨报为您开出“名医讲坛”,凭借强势媒体的平台,遍邀中外名医,———指点您规避疾病,强健身心。 ■专家简介 王宁利,47岁,眼科一级首席专家,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首都医科大学北京眼科学院院长,同仁眼科中心常务副主任兼眼科主任,是我国著名的眼科专家。 现任北京医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第八届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国超声工程学会眼科分会常委,美国视觉科学学会会员。曾赴美国加州大学Shiley眼科中心进行研修和博士后工作。 近20年来从事眼科临床和科研工作,现主要从事专业为青光眼、白内障、屈光,在此领域具有丰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精湛娴熟的手术技巧。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篇,主编出版专著4部,参与编写学术著作4部。 ■现代生活方式让都市人处于视觉“亚健康” ●视觉与都市化环境相适应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居住的环境都市化程度越来越高,人类在不断改变着环境的同时,本身又受变化了的环境影响。都市化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在带给人类各种方便的同时,也对人类自身的功能和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谈到视觉,大家都知道就是看不看得见东西,其实视觉和生物进化是密切相伴随的过程。人类的视觉是在生物界发展得最完美、最高水平的视觉,不但能看见东西,还有立体视觉和视觉认知过程。人类在远古时代,要有很好的远视力、追踪能力、运动视觉、夜视力才能适应当时的生存条件和生产方式。现在进入了现代化社会,大中城市已进入都市化阶段,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视功能、视觉也有了新的要求。 人类接受外界信息,其中80%的信息来自于视觉器官。古代中国人就造词“聪明”,代表一个人有思想、有智慧,“聪”代表有很好的听力,“明”代表视力,其实古代的人就知道了,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接受知识的能力与他的听力、视力的好坏密切相关。 艺术家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医学生物学的角度讲,眼睛确实是心灵的窗户,因为人的全身唯一能够用肉眼看到的血管就是眼底血管,通过眼底检查可以发现动脉硬化等一些全身疾患,唯一能看见的神经也是颅神经中的视神经。当一个人丧失了视力,他所累及的不是一个人,而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压力。 ●视觉“亚健康”值得每个人关注 科技的发展带给人类更多的视觉感受,都市里的人们享有比农村的人们更缤纷复杂的外部世界,视觉认知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带给人类更多的视觉体验。从普通意义上讲,近几年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眼的健康,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得到有关视觉健康的知识。 环境对人们视功能的影响呈多方面和多层次。都市化带给人类视觉功能和疾病的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最明显的例子是近视眼的发病率越来越高,糖尿病眼病、高血压眼病、以及目前非常“流行”的“干眼症”亦逐渐增多。 反过来,由于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都市中传染性眼病如沙眼和营养不良性眼病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视觉的“亚健康”问题。许多人的眼睛并没有明显器质性损害,但却影响平时的生活质量。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曾对门诊的病人进行了调查,发现6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他们感觉眼睛不舒服,眼睛出现干涩,易疲劳,充血。另外,长期视疲劳还会引起黑眼圈。 ●都是都市生活惹的祸 都市化的文明已造成了人类眼部疾病和功能的变迁,近视眼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近视眼的发生除与遗传有关外,与环境的关系亦非常密切,特别是和长时间近距离阅读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本世纪近视眼的发病率还会逐渐增高,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讲,这也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与我们的祖先相比,我们越来越依赖近距离的视觉功能,远视力的功能用的时间相对较少,特别是都市化的环境进一步限制了我们一部分视功能的发展。 虽然我们的“眼球”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视功能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人类的运动视觉亦可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可能不能像长期生活在具有宽阔视野的环境中的人们有那么灵敏的扫视功能。 都市中的人们受环境、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与之相关的糖尿病眼病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已成为第3位的致盲眼病。 大气环境的污染、电脑屏幕的辐射、环境中各种反光材料等造成角结膜及泪腺功能的下降,“慢性结膜炎”、“干眼症”的发病情况亦不容忽视。 随着都市交通的发展,眼外伤的数量亦不断增加,同时由于活动范围的扩大,接触对眼睛有害的机会增多,增加了眼受伤的机会。 ●视频终端综合征———办公一族抵挡不了 视频终端综合征,是指由于长期注视电脑或者电脑屏幕,眼瞬目动作减少,泪液不能很好地均匀分布在眼表,导致眼干、眼涩、疲劳,慢性结膜炎等眼部不适症状,这些症状也可能是干眼症的一种。 长时间用眼对眼睛的危害是很大的,比如现在很多人来就诊的时候就说,觉得自己看电视时间长了眼睛就会特别涩、特别干,有时候也有头疼、眼睛疼的状况,看东西也很模糊,长时间操作电脑、玩电子游戏机或看电视后常会有眼睛疲劳、干涩、发痒、灼痛、畏光等问题出现,令办公室一族防不胜防。 由于视觉环境的改变,因长时间看电视、看电脑所造成的“视频终端综合征”,越来越成为青少年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眼科医生在临床治疗中发现,由于视觉环境的改变,“视频终端综合征”的发生将大量增加。 由于电脑荧光屏由小荧光点组成,眼睛必须不断地调整焦距,以保证视物清晰,时间过长,眼肌就会过于疲劳。同时在注视荧光屏时,眨眼的次数会降低10%,减少了泪液的产出;而眼球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使水分蒸发过快,造成眼睛干涩不适,严重的甚至会损伤角膜。办公楼环境中空调的频繁使用导致眼泪水加速被吹干。 预防电脑终端综合征,首先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保持电脑屏幕跟眼睛的距离50~60厘米; ■配备专用的电脑椅,调整好座位高度和靠背角度; ■荧光屏的几何中心最好位于视平面以下,但在15度角以内; ■最重要的一点是一次使用电脑的持续时间不要太长,每隔50分钟休息10分钟。 ■应特别强调定时休息的重要性,这是预防眼睛疲劳的最有效方法,最好每隔一小时左右站起来走一走,到窗口远望一会儿。不仅对眼睛有好处,对健康也大有益处。还可以滴一些可以使眼部保持润滑的眼药水。对于驾驶、阅读等视力疲劳引起的眼睛不适,也可以用定时休息的办法来调节。 ●白领患上“老年病” 许多疾病与老化密切相关,而且目前的情况是,白领中老年眼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不过许多眼疾如果能早发现、治疗,便可以避免或减轻。 白领最常见的“老年”眼疾包括高度近视、老花眼、白内障、青光眼等。高度近视导致玻璃体出现浑浊,眼前有飞蚊,这与白领对眼睛保健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关,应定期检查。 老花眼一直是老年人的常发病。一定年龄后,由于晶体老化失去弹性,调适能力降低.导致看近物时模糊。但有很多未到40岁却已有老花眼症状的人,与所配眼镜度数不正确有一定关系。 白内障是晶体老化浑浊而导致的。目前并无药物可以医治,手术治疗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的白内障影响日后生活与工作的人来说,手术可以帮助病患恢复极佳的视力。轻度白内障病患可配戴适当的眼镜及太阳眼镜,点眼药水及口服药物可延缓白内障进展。白领在平时出门就应该戴上太阳眼镜,防止紫外线过度照射伤害眼睛。 青光眼的成因是老化使泪水出口阻塞,眼球内水分无法顺利排出,造成眼内压升高,进而压迫视神经,导致视野、视力受损,中国人似乎更易发作青光眼,情绪是其中的一个诱发因素。40岁以上的人至少每年要检查一次眼压,如果早期发现可以采用医疗手段控制眼压,防止恶化。 ■近视是生活方式关联性疾病 数据显示 ■近视眼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近视率可达50%-60%,在医学院校,近视率甚至高达70%-80%,小学3、4年级的近视率也达到30%-40%。 ■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近视发病率为,中学生为,而大学生高达。 ■我国是近视眼的患病大国,1995年的调查显示有3亿人患有近视眼,占世界近视眼病人的33%,其中病理性近视眼超过200万人。 ■一些资料显示,女性的近视眼发病率要高于男性。东方人、犹太人较多,而黑人较少。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平等亦存在联系。 ●大城市近视率越来越高 近视眼是一种最常见的屈光不正,人们对它的认识已经有几千年历史了。随着现代社会的文明化进程,近视眼的发病率不断增长,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眼病,WHO已把它列入亟待解决的可致盲性眼病之一。 对近视的成因,现在有很多种说法,但比较公认的原因是与长时间的近距离工作密不可分,这样可以导致睫状肌在极度调节的状态下工作,初期可以成为调节性近视(就是一般说的假性近视),不能缓解后就发展成为病理性近视。也有人认为黄种人的基因对近视的易感性比较高。现在已经筛查到了很多基因突变点,但对近视的真正成因还没有定论。 在城市,大家把很多精力花在近距离阅读上,近视眼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近视率可达50%-60%,在医学院校,近视率甚至高达70%-80%,小学3、4年级的近视率也达到30%-40%。 在大都市中,我们依赖的信息大多来自书本、网络,可以说,90%的信息是依靠近距离阅读而获取的。所以视力依赖于近距离阅读,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对近距离阅读的进一步依赖,要适应这样的生活方式,人就产生了新的所谓的现代文明病———近视眼。 ●应正确看待近视眼 现在很多人对于近视眼还有误区,一旦近视了就被认为眼睛有毛病。 其实,西方人对待近视眼非常坦然,因此西方国家对近视的关注度没有亚洲国家来得高。西方人对戴眼镜看得很平常,甚至没把近视当病,把戴眼镜当做戴帽子、打伞一样自然。而东方人就不一样了,有些人觉得戴了眼镜就不完美了,与众不同了,很难接受。 怎样正确看待近视眼这个问题呢?近视眼是一种生活方式关联性疾病,是人类为了适应现代生活方式采取的一种适者生存的进化,你为了应付近距离工作,必须要有很好的近距离阅读能力,但适应性过度了就造成了疾病。 为了揭示近视眼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各国的眼科学家分别进行了近视眼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近视眼的发病率在不同人群、地区和种族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 我国是近视眼的患病大国,1995年的调查显示有3亿人患有近视眼,占世界近视眼病人的33%,其中病理性近视眼超过200万人。 一些资料显示,女性的近视眼发病率要高于男性。东方人、犹太人较多,而黑人较少。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职业、教育水平等亦存在联系。 美国约25%的成人有近视眼,全美国每年用于近视眼检查和矫正的费用是46亿美元。中国尚未见此方面的报告,但由于中国的人口和近视眼的患病率都远远高于美国,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人口密度大,近视眼的发病率高,加上每年医疗费用的递增,估计在中国用于近视眼检查和矫正治疗的费用也会远远超过美国。由此可见,近视眼对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经济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近视眼的防治研究工作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 ●遗传并非近视决定因素 我们常把近视眼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病理性近视常伴发视网膜疾病、白内障及青光眼等各种合并症从而严重影响视功能。 近视眼是不是可以遗传?目前,说法很多。但是近视眼发病率的种族差异从侧面提示,近视眼是一类和遗传有关的眼病,特别是病理性近视大多具有家族遗传性。 有研究显示,父母单方或双亲均有近视眼病史的观察对象比无近视的父母的观察对象具有更高的近视眼易感性。也就是说,高度近视者的子女是近视的高危人群。 大于600度的高度近视眼遗传倾向比较大,父母高度近视的人是近视发病的高危人群。可以说,在父母双方都是高度近视的情况下,小孩又有近距离阅读的环境,他发生近视的几率就会大大高于其他人。相比起遗传因素来说,生活方式对近视的影响更大。 ●儿童屈光不正可能来自胎儿时期 人在刚出生时眼球是扁的,几乎百分之百都是远视眼。随着人的长大,眼球逐渐被拉长,变成正视眼,长过头的就成了近视眼。而不少眼球拉过头造成的近视眼,是由于现代人普遍运动少,从怀孕时期起,就已经被种下祸根,成长期又被进一步恶化。 从前准妈妈怀孕时,大多一直劳作到临盆前,而现在的准妈妈比较娇生惯养,在孕期就坐着不动,长时间躺在床上,缺乏活动,一方面会使婴儿发育不良增多,同时准妈妈不良的体质也可能遗传给下一代。 根据统计,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的小样儿和早于7个半月的早产儿,其眼球更易缺氧,在青春期的近视率会比正常孩子高出近倍。同时,准妈妈的少动,以及现代独生子女的缺乏锻炼,使得孩子的眼球晶体弹性减弱,在发育过程中,眼球容易长过头而发生近视。 在屈光不正高发的情况下,要尤其注意预防青少年的屈光不正,一旦发现儿童看物体的姿势古怪,家长最好尽快送去医院检查。 孩子的古怪看姿主要有如下3种:1、歪头斜脑看东西。2、眯着眼睛看物体。3、冲着头看东西。一旦发现上述情况,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去做瞳孔放大验光检查,确定孩子是远视、近视还是散光,并尽早在医生指导下治疗,不能轻信虚假的医疗广告。 ●夜间灯光可导致青少年近视率升高 视觉环境与近视眼有密切关系。我国近视的发病率位居世界之首。最近的一份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近视发病率为,中学生为,而大学生高达。 青少年近视的发生除部分是由于父母亲有高度近视的遗传外,大部分还属于用眼不当所造成,尤其是与近距离工作有关,如照明不足、阅读距离过近、阅读时间过久、字体不清或过小以及姿势不良等都与近视的发生、发展有关。 都市内缺少可以提供给青少年极目远眺的环境。而且,在城市中,由于马路、公用设施等建筑物,常彻夜通明,改变了光线的自然节律性的昼夜变化。城市中并没有真正的“黑夜”。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光线的明亮程度可以明显地干扰动物的生物节律,干扰人体松果体内褪黑激素的分泌。并有试验证明在夜间开灯睡眠的孩子中,近视眼的发病率高。 我国著名学者胡诞宁教授在八十年代中期,对我国青少年进行过近视眼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近视眼的发生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近距离用眼具有明显的关系。。 ●单纯近视并不可怕 单纯性近视并不可怕,你只要戴眼镜,如果有特殊工作需要,就戴隐形眼镜,甚至做准分子激光手术都可以。麻烦的是中高度近视,即近视发展到一定程度,引起眼轴变长,视网膜、脉络膜发生变性的时候,就进入病理性近视,带来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玻璃体液化后脱离等后果,甚至失明。所以中高度近视不得不成为老百姓和眼科工作者高度关心的问题。 没有近视眼家族史和其他遗传性危险因素的近视儿童,成年后大多只发展成为中度近视,但是那些具有危险因素以及近视眼的进程发展较快的儿童则很可能将受到高度近视和病理性近视的困扰,因此对这一部分人群的治疗和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类预防和阻碍近视眼的努力已经持续了几个世纪,但有关用眼卫生、眼部保健操、某些滴眼液和仪器的使用多只能起到微弱的作用,而且对病理性近视无效。 ●近视矫正需正视 家长给孩子验光后,发现有了200°的真性近视,但家长不让孩子配眼镜,认为一戴上眼镜,度数就会越来越深。有的老师为让孩子看得清楚,也会把孩子的座位从后排换到前排,还有的人时戴时不戴,这些行为都是错误的,会影响到孩子的视觉发育,除了会导致近视加重,还会发生斜视、弱视。 我认为,戴眼镜是矫正视力较好的方法。因此,一旦发现孩子得近视眼了,就应戴上眼镜矫正视力。 手术矫正近视眼成为很多希望摘掉眼镜的病人新的选择,但并非通过手术治愈了近视眼。值得注意的是手术后虽然视力得到了提高,但近视眼的并发症的可能依然存在。近十年来角膜屈光手术已广泛应用于矫正视力,对于这些手术的适应范围、长期效果随访和安全性的评价还多在进行中。我个人的态度是既不提倡也不反对。 ●戴隐形眼镜要关注透氧率 戴了隐形眼镜后,会出现一些问题。如角膜缺氧,角膜原先是靠直接从空气中摄取氧气来呼吸的。现在,你在上面盖了一层东西,虽然氧气还是能通过,总是变少了。根据研究,大多数人戴了隐形眼镜后,角膜能使用的氧气,只剩下原来的三分之一。那怎么办呢?身体对抗局部缺氧的方法,就是增加局部血流量(让血管扩大),或者是长新血管,好让血液能把氧气和养分多送一点过去。就好像如果要增加公路的运能,一是拓宽,一是新建。结果,不管是血管扩张或是长出新血管,所谓的“红丝”(就是血管)就变得明显可见了。 戴隐形眼镜还会出现结膜发炎。软式隐形眼镜上的蛋白质过敏、隐形眼镜本身造成的慢性外物刺激、洗眼镜的药水、杀菌的药水、附在隐形眼镜上没被杀掉的细菌、霉菌、阿米巴等都会引起结膜的发炎反应。一发炎,红、肿、热、异物感、痛、分泌物都会出现。 ●激光治近视有“禁区” “三十秒摘掉眼镜”,对患有近视的人来说总是显得特别具有诱惑力,但并不是所有患有近视的人均可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它对治疗对象的选择有严格要求。 部分近视眼患者往往会伴有一些眼底病或其他眼病,他们并非适合准分子激光手术。根据上万例手术资料统计,在前来进行准分子激光治疗的近视患者中约有10—15%不适合该手术。如果勉强接受手术,术后早期视力可能也很理想,但在1至2年后就可能出现诸多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圆锥角膜等,严重损害视力健康。 对于术后视力情况,除了少数先天条件较好的近视患者外,并不像有些宣传那样人人都可以恢复至视力。根据近几年的上万例手术记载:85%的近视患者术后第一天视力可达到以上,90%在术后一周达到以上,98%在术后三个月达到以上。专家建议,近视患者选择激光治疗近视时,应到眼科实力强的医院进行,进行准分子手术前,最好先了解一下医院的设备、成像质量的检验仪器、手术先进程度,再予以选择。不要轻信广告,务必要了解手术可能存在的风险,成功率不是100%,而术后裸视也不代表成像好、看物体会清楚。同时,术前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只有这样,手术的安全性才能得到充分保证。当然,矫正视力最好的手段还是戴眼镜。 进行准分子激光手术对象条件·年龄18-55周岁;·近视2000度、散光800度、远视800度以内者;·近2年内近视度数稳定;·镜片最佳矫正视力以上(高度近视眼底病变者视力在以上);·经全面专业检查,无眼部炎症、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糖尿病等眼部和其它影响手术的身体疾病;·戴软性隐形眼镜者须停戴3天以上,戴硬性隐形眼镜者须停戴2周以上;·有接受治疗愿望而无不切实际的期望者。 ■眼睛保健全攻略 ●创造眼睛保健的环境 要创造一个适合眼睛保健的小环境,提供望远的机会,让睫状肌有松弛的可能。 像北京、上海这些城市,在家面对电视机是近距离,在办公室也是近距离对着电脑,出门楼对楼还是近距离,这样的环境对眼睛保健不利。 工作中应注意改善工作环境和调整工作方法,办公室应保持通风和一定湿度,工作注意适当休息,每工作1—2小时休息10—15分钟(闭眼或向远方注视)。工作时注意调整好显示器高度,并将键盘靠近显示器,这样可以缓解眼疲劳和眼干症状。 在夜间看电视时,最好在电视机的背侧开一盏灯,在15瓦-30瓦左右,灯光要柔和,这样能起保护眼睛的作用。 ●选择眼药水学问大 眼药水有非处方用药和处方用药。一般来说,即使是保健型的眼药水也不能经常点,而且不能点很长时间,因为里面有一些防腐剂,长时间使用对眼睛不利。所以挑选眼药水的时候要注意看说明书,上面是否写了含有防腐剂。 治疗性的眼药水就更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了,随着人们健康保健意识的提高,在大多数居民家中,可能都备有一到两种眼药水,用于“消疲劳”或者“消炎”。殊不知,眼科疾病千变万化,仅凭外眼的观察而不能把握病的根本就随意用药,常可祸害终身。如“红眼”可能是结膜炎,也可能是角膜炎、角膜溃疡、结膜下出血、急性虹膜睫状体炎,也可能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有一些眼痒或者慢性结膜炎的患者,因视力无碍,便自行到药店买药,药店工作人员并非眼科医生,也并不完全知道病人的用药时间长短,便根据病人需要给药,就这样,一大批的“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就产生了,而且,这种类型的青光眼往往不易及时发现,至晚期才被确诊为青光眼,此时,损害的视力已无可挽回。 我建议,在目前的医疗条件下,家庭中没必要备有眼科用药,有眼部问题出现,应及时找眼科医生进行咨询或者诊治,即使家庭中备有药物或需长期使用,也应不定期地进行眼科咨询。 我记得曾有一位八十岁老翁,曾因“眼红”在医院开了一瓶妥布霉素,3天后好转了。3个月后,再次眼红,便如法炮制,继用此药,3天后“中风”了,此时的“眼红”非彼时“眼红”,是结膜下出血,这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一个先兆。 ●点眼药水的正确方法也必须普及 我觉得正确的点眼药水的方法是一个必须普及的知识,不正确的点滴方法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问题。 点眼药水以前一定要洗手,最好是躺着点,打开眼药水以后第一滴眼药水不要使用,可以用第一滴眼药水把瓶口可能存在的污染物给冲洗掉。然后用食指拉开下眼睑,眼睛往上看,把眼药水滴在下眼睑的沟槽里面,千万不要把眼药水直接点在黑眼珠上。点完后还要用手轻轻拉一下上眼皮,这样可以使眼药水均匀地涂抹在眼睛表面。最后还要记住点完药水要用棉签放在眼内眦处挤压3-5分钟。 这样做因为眼睛和鼻腔是相通的,而且正好是在眼角处相通,如果不按压住眼角,滴入的眼药水很快就会到达鼻腔、喉咙。通常一次点一滴眼药水就足够了。点药水时往往会长期保持一种固定的体位,时间长了也会引起身体不适。 ●吃好也能防眼病 民间有“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虽然并无什么科学道理,但眼睛是一个高耗能、高耗氧的器官,所以我们一日三餐都应该保证健康的饮食,包括有蛋白质、淀粉、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比例要合适。 在肝脏、蛋黄、胡萝卜里面含有大量的维生素A,对于因为缺乏维生素A而导致眼病的人来说,吃一些这类食物肯定是对眼睛有帮助的。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可多吃一些水果,由于水果里面含有很多维生素C、D、E,在抗氧化和抗老化方面有一定作用。枸杞子有养肝明目的作用,长期服用对眼睛保健是有益的。美国已有实验室专门在研究枸杞子、银杏等植物对眼睛的帮助。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蛇胆有清肝明目的作用,但是这种明目作用是需要用辩证的观点来看的,还要跟其它药物放在一起协同发挥作用,且需要的时候才能吃。 我不主张眼睛不好的人靠吃蛇胆这种东西来达到明目的作用。胆汁应该是入药以后再食用,像南方有些地区吃新鲜的胆是很危险的,有可能感染疾病。 ●远离烟酒危害 据研究,在烟气中含有750多种化学成分,其中包括许多有毒物质。通过对动物实验和临床病人的观察,这种有毒物质能直接影响眼部组织新陈代谢功能,发生双眼无痛性、进行性视力减退、色觉障碍等。长期吸烟者,尤其是同时伴有饮酒过量或者营养不良者,将会形成烟草中毒性弱视。 抽烟还可引起眼压升高,有研究表明,在青光眼患者中,抽一支烟即引起眼压升高超过5mmHg者达37%。在正常人中,抽一支烟仅有11%的人眼压升高超过5mmHg。因此,有青光眼病史或者家族史者,应尽量避免抽烟。 酒精可使血管痉挛,加上心情兴奋促进痉挛加重、血压升高,糖尿病、高血压的病人,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血管更容易破裂,导致视网膜出血。如果出血发生在后极部可使视力极度下降,发生在黄斑部则会导致失明。另外,长期过量饮酒,特别是经常大量饮烈性酒,可引起消化吸收功能减退,体内维生素B族缺乏,出现结膜炎、视神经炎,发生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 当然少量饮酒也会对眼睛有好处,可能具有所谓“活血”的功能。已有研究证实,饮酒可以导致暂时性的眼压下降,尤其对青光眼患者,下降幅度更大。 ●不当饮食引发眼部炎症 我们发现,一些刺激性的食物,如辛辣食物可以成为眼部“麦粒肿”和“急性泪囊炎”的诱因。而一些海鲜类的食物,可能与葡萄膜炎发生和复发密切相关。因此,对有葡萄膜炎病史,尤其是复发性葡萄膜炎患者,应注意节制自己的饮食习惯。 老人中有25%到40%的人患有慢性结膜炎。喝酒后眼部血管扩张充血,球结膜充血,造成眼睛干涩难受。所以结膜炎患者要注意少饮酒,并少吃辛辣食物。 对于老年人,尤其是具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
不是中文核心,是科技核心《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原《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学术类(科技卫生)期刊,由张效房教授、扬敬文所长及楼苏生主任于1979年创办。2010年12月更名为《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主管单位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为中华医学会,由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承办。 本刊入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核心版),被《中文科技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等国内重要数据库收录。 34年来,本刊以高、中级眼科及医学科技人员为主要读者。报道我国眼外伤、职业眼病、眼科手术的新成果、新技术、新经验及国外眼科学方面的新发展。成为我国内地及港、澳、台湾诸多医院、医学院校、科研机构及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院(所)等重要的参考期刊。并拥有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波、马来西亚等国大学、医院、科研单位和图书馆等长期订户。本刊为推动我国眼外伤、职业眼病和眼科手术方面学术交流及国际眼科界了解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促进了我国眼科各级临床医师在眼外伤诊治水平的提高,架起了与世界各地在眼外伤科研与诊疗、防治工作的交流桥梁,为我国眼外伤诊治和研究处于国际前列,奠定了基础。 自2011年起,本刊将以全新的面貌奉献给读者,在中华医学会的科学、规范管理下,不断努力,关注眼科医学专业的最新动态,为广大的读者和作者构筑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为我国的眼科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刊新名称新刊号已于2011年1月正式出版,卷期延续,常设栏目主要包括:论著(实验研究、临床研究、调查研究)、临床报道、经验介绍、病例报告、护理技术、基层园地、综述、讲座,还有通讯、会议通知、新书预告等。诚挚欢迎广大眼科医学工作者赐稿。
最好去药店或者医院看一下,如果是角膜有损伤,可以根据医生建议买眼药水治疗。
在口腔颌面组织工程研究领域,国际上还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大量因先天畸形、外伤、肿瘤、炎症等造成的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修复是国际上口腔临床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它们不仅影响患者容貌,还可造成言语、吞咽、呼吸等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严重时甚至累及生命。目前,临床上应用自体骨组织修复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是种以创伤修复创伤的模式,自体组织来源有限并对患者造成了新的缺陷。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的修复,目前国际上属空白。开辟以MSCs为基础的细胞治疗及组织工程在口腔颌面部应用的新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防治方面:①由于重视早期诊断和包括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开展彻底根治手术和功能性的立即整复,经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均在国内领先(口腔癌的5年生存率已达,中西医结合治疗3年生存率可达74%。),为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②口腔颌面部缺损立即整复应用不同游离组织瓣修复1800例以上,成功率达97%,达国际领先水平。③在国内率先提出并开发对颌面部各类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的综合治疗模式,经临床2000余例治疗表明,有效率达96%。其中氪激光光动力治疗鲜红斑痣研究达国内首创,国际先进水平。口腔颌面部畸形的防治方面:①经手术治疗的唇腭裂患者已达18000余例,数量上绝对远远领先于国际口腔界和整复外科界。本学科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年龄腭裂术和结合序列治疗,尤其在语音病理学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已接近或赶上世界先进国家。②在牙颌畸形矫治方面,外科治疗的病例种类和手术操作技术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阻塞性呼吸睡眠综合征(OSAS)应用牵引成骨技术矫治病例的有效率达。颞下颌关节病防治方面:①本学科首创经颞下颌关节镜滑膜下注射硬化剂治疗颞下颌关节病,并为国外专著所引证;治疗颞下颌关节镜外科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②在国内率先应用正颌外科方法治疗颞颌关节强直的续发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尤其是青少年儿童严重下颌骨畸形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我国口腔颌面外科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建设和发展起来的,虽说与国外相比晚了若干年,但从口腔颌面外科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研究领域和学术水平来说,不比国外落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作为我国最早建立该专业的院校之一,在张锡泽、邱蔚六等老一辈口腔颌面外科专家的不懈努力下,已形成了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治与研究、口腔颌面部畸形与缺损的修复与研究、颞下颌关节病的诊治与研究等为主攻方向的口腔颌面外科学。并涵盖了国际上口腔颌面外科、头颈外科和显微外科等主要学科的研究领域。由于重视早期诊断和包括中西结合的综合治疗,我们开展彻底根治手术和功能性的立即整复,经治的口腔颌面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均在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国际领先水平。有专家评价,我们口腔颌面外科学的总体水平处于国内该学科领域前沿,其中口腔颌面肿瘤诊治、显微外科、治疗性颞下颌关节镜外科、OSAS的正颌外科治疗、唇腭裂的语音治疗等属国内领先、达国际先进水平。广泛使用各种游离组织瓣和复合游离组织瓣立即整复口腔颌面部晚期恶性肿瘤,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基础研究方面,1981年我科率先建立了国内第一株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以后又相继建立了腺样囊性癌ACC-2细胞系、ACC-3细胞系和(肺)高转移ACC-M克隆株,其研究水平处于国内领先。以手术治疗、语音治疗、正畸治疗等系列研究为代表的唇腭裂的综合序列治疗,处于国内领先。在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和国家 211工程九五期间建设的依托下,建立起了国内一流的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室(PSG)。阻塞性呼吸睡眠综合征的检测手段和正颌外科手术治疗水平达国内领先。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CT定位方法研究达国内领先水平。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5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九人民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口腔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医教研工作。主攻口腔颌面部肿瘤、口腔颌面部畸形与缺损的整复及颞下颌关节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首次提出全额隧道皮瓣一次转移立即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获得成功。70年代末率先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整复畸形与缺损。倡导口腔癌的综合序列治疗,使生存率与生存质量都获得明显进步。创造性地提出经颞下颌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治疗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及关节紊乱病及颞下颌关节强直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外科治疗。1980年以来共获国家发明奖2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23项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内外发表论文300余篇。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等教科书及参考书12本。主编《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并为《Chinese J Dental Research》副主编,以及国际杂志《Oral Oncology》编委。先后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后出站5名。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以及首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外科学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科目,主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科手术方法去解除病人的病原,从而使病人得到治疗。外科学和所有的临床医学一样,需要了解疾病的定义、病因、表现、诊断、分期、治疗、预后,而且外科学更重视开刀的适应症、术前的评估与照顾、手术的技巧与方法、术后的照顾、手术的并发症与预后等与外科手术相关的问题。早在古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就可以发现头颅的手术痕迹。而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也就已经从战争、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总结出一些外科的实践经验。现代外科学开创于19世纪末,起先经常由受过培训的理发师代理执行手术——即所谓的“医疗理发师”(barbersurgeon),因此在今天的许多英联邦国家外科医师被称呼为“先生”(Mister)而不是“医生”(Doctor)。在20世纪初,随着消毒、麻醉、止血、输血等技术的产生和进步,现代外科学得以逐 外科学渐深化及完善。 现代外科学奠基于是19世纪40年代,先后解决了手术疼痛、伤口感染和止血、输血等问题。手术疼痛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1846年美国Morton首先采用了乙醚作为全身麻醉剂,并协助Warren用乙醚麻醉施行了很多大手术。自此,乙醚麻醉就被普遍地应用于外科。1892年德国Schleich首先倡用可卡因作局部浸润麻醉,但由于其毒性高,不久即由普鲁卡因所代替,至今普鲁卡因仍为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药。伤口“化脓”是100余年前外科医生所面临的最大困难问题之一,其时,截肢后的死亡率竟高达40%~50%。1846年匈牙利Semmelweis首先提出在检查产妇前用漂白粉水将手洗净,遂使他所治疗的产妇死亡率自10%降至1%,这是抗菌技术的开端。1867年英国Lister采用石炭酸溶液冲洗手术器械,并用石炭酸溶液浸湿的纱布覆盖伤口,使他所施行的截 消毒止血肢手术的死亡率自40%降至15%,从而奠定了抗菌术的基本原则。1877年德国Bergmann对15例膝关节穿透性损伤伤员,仅进行伤口周围的清洁和消毒后即加以包扎,有12例痊愈并保全了下肢,他认为,不能将所有的伤口都视为感染的,而不让伤口再被沾污更为重要。在这个基础上他采用了蒸气灭菌,并研究了布单、敷料、手术器械等的灭菌措施,在现代外科学中建立了无菌术。1889年德国Furbringer提出了手臂消毒法,1890年美国Halsted倡议戴橡皮手套,这样就使无菌术臻于完善。 手术出血也曾是妨碍外科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1872年英国Wells介绍止血钳,1873年德国Esmarch在截肢时倡用止血带,他们是解决手术出血的创始者。1901年美国Landsteiner发现血型,从此可用输血来补偿手术时的失血。初期采用直接输血法,但操作复杂,输血量不易控制;1915年德国Lewisohn提出了混加枸橼酸钠溶液,使血不凝固的间接输血法,以后又有血库的建立,才使输血简便易行。1929年英国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35年德国Domagk倡用百浪多息(磺胺类药),此后各国研制出一系列抗菌药物,为外科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再加以麻醉术 外科手术用的止血钳的不断改进,输血和补液的日益受到重视,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外科手术的范围,并增加了手术的的安全性。50年代初期,低温麻醉和体外循环的研究成功,为心脏直视手术开辟了发展道路。60年代开始,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的进展,推动了创伤、整形和移植外科的前进。70年代以来,各种纤维光束内窥镜的出现,加之影像医学的迅速发展(从B型超声、CT、MRI、DSA到SPECT、PET)大大提高了外科疾病的诊治水平;特别是介入放射学的开展,应用显微导管进行超选择性血管插管,不但将诊断,同时也将治疗深入到病变的内部结构。此外,生物工程技术对医学正在起着更新的影响,而医学分子生物学的进展,特别对癌基因的研究,已深入到外科领域中。毫无疑问,外科学终将出现多方面的巨大变化。 随着现代外科学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迅速发展,现在任何一个外科医生已不可能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为了继续提高水平,就必须有所分工。因此,外科要进一步分为若干专科;有的按人体的部位,如腹部外科、胸心外科;有的按人体的系统,如骨科、泌尿外科、脑神经外科、血管外科;有的是按病人年龄的特点,如小儿科、老年外科,有的是按手术的方式,如整复外科、显微外科、移植外科;还有的是按疾病的性质,如肿瘤外科、急症外科等。特别是由于手术范围的 重大发现—青霉素日益发展,对麻醉的要求不断提高,就需要有麻醉专业;建立监护病房,也是为了达到同一目的。临床外科学根据治疗目标的不同有着明确的分工,可分为普通外科(现专指各种腹腔、乳房、甲状腺及简单的皮肤外科)、心脏外科、胸腔外科(两者可合称心胸外科)、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有时简称脑外科)、头颈外科、泌尿外科、整形外科、矫形外科(即骨外科)、小儿外科、移植外科等。广义的外科学则尚可包含眼科、耳鼻喉科、妇产科、牙科(口腔面颌外科)等。外科经常处理的问题包含了创伤、各种胸腹部急症、先天/后天性畸形、恶性肿瘤、器官移植等,在临床应用上和麻醉学、特级护理学、病理学、放射学、肿瘤学等其它医学专科工作关系极其密切。随着药物、早期诊断技术与其他医疗科技(比如介入放射学)的发达,许多疾病的治疗都转变为非外科治疗为主,然而外科手术仍然是这些治疗无效或产生并发症不可或缺的后线支持,而外科微创手术(内窥镜手术)的领域也在蓬勃发展。
不是这可吧朋友 看看在复制过来啊
进入21世纪以来,学术全球化进程日益明显,东亚古典学研究也需要超越传统的国境限制,而从东亚全局的视野出发来加以观照。有鉴于此,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张伯伟教授提出了“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的学术理念,即在进行东亚古典学研究时,将研究的问题置于东亚汉文化圈的整体中加以把握,研究中国与东亚诸国之间的文化互动、文明交涉与知识环流,从而提炼出东亚知识生产与人文传播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职是之故,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于2016年7月2日举办了东亚汉籍研究国际工作坊,以“东亚汉籍研究的学术意义”为主题,邀请美国莱斯大学、波士顿大学、布兰代斯大学、韩国首尔大学、成均馆大学、汉阳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外16名学者与会,就“东亚汉籍研究的学术意义”展开讨论。
从新材料、新问题到新方法:东亚汉籍研究的演进
本次工作坊,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所长张伯伟教授作为引言人,对东亚汉籍研究的学术意义进行了深入阐发与深刻反思。他认为,综观30余年来的东亚汉籍研究,经历了从新材料、新问题,到新方法的三个阶段。
张教授首先回顾了20世纪初以来,新材料在中国学术界学术转型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他指出,东亚汉籍是21世纪东亚古典学的新材料,其价值和意义完全可以和上世纪的新学问——敦煌学相媲美,甚至有以过之。张教授进一步指出,研究东亚汉籍,其基本观念就是把所有的汉籍文献当作一个整体,也因此要把所有的研究文献当作自身工作的前提。既然是新材料,就必然涉及对文献的收集和考辨。他说,在东亚汉籍的收集整理中,我们往往会以域外文献中载录的中国人不见于其本集的作品当作其佚文佚诗,同样,也往往容易将中国文献中载录的域外人不见于其本集的作品当作其佚作,其实是需要非常慎重的。
东亚汉籍中所保存的新文献、新材料,固然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但毕竟这些新材料是有限的,而如何利用这些新材料提炼出新的问题才是东亚汉籍研究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张伯伟教授提炼出了书籍的“环流”、东亚的女性写作、文人的交往、文化意象的形神之变(地域上包括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媒介上包括文学和图像)、文学典范的转移和重铸、各种文体的变异和再生等等东亚汉籍研究中的新问题。张教授认为,东亚汉籍研究的最终目的应该是通过我们的研究总结出具有示范意义的方法论,为未来的东亚古典学研究提供借鉴意义。经过多年的研究,张教授提出了“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这一核心概念,其要点包括以下几个层面。其一,把汉字文献当作一个整体。即便需要做分类,也不以国家、民族、地域划分,而是以性质划分。其二,在汉文化圈的内部,无论是文化转移,还是观念旅行,主要依赖书籍的“环流”。人们是通过对于书籍的直接或间接的阅读或误读,促成东亚内部的文化形成了统一性中的多样性。其三,以人的内心体验和精神世界为探寻目标,打通中心与边缘,将各地区的汉籍文献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寻求其间的内在联系。其四,注重文化意义的阐释,注重不同语境下相同文献的不同意义,注重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时段上人们思想方式在变化中的一致。
张教授在引言的最后指出,在进行自身理论和方法建设与探索时,应该坚持以文本阅读为基础,通过个案研究探索具体可行的方法,走出模仿或对抗的误区,形成与西洋学术的对话。在今天的人文学理论和方法的探求中,套用西方固不可为,无视西方更不可为。我们的观念和方法应该自立于而不自外于、独立于而不孤立于西方的学术研究。
南京大学思想家研究中心吴正岚教授《“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如何成为可能——以张伯伟教授的东亚汉籍研究为中心》具体探讨了张伯伟教授提出的“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在学术上的创获。她认为,本世纪以来,张伯伟教授在东亚汉籍研究方法论上的探索,从重视新材料和比较研究开始,经由以文献学为基础的综合研究法的阶段,于2009年实现了以“作为方法的汉文化圈”为核心的理论突破。通过一系列的个案研究和方法论探索,以汉文化圈为方法的宗旨逐步明确,即追求自立于而不自外于、独立于而不孤立于西方的东方知识生产方式。其核心是强调环流的视角,兼重时间和空间、统一性和多样性。其实质是通过对实证主义和新文化史研究方法论的双重超越和吸收,来实现方法论的创新。
波士顿大学东亚系魏朴和(Wiebke Denecke)教授在题为《未来学术的全球性遗产:新编英文学术期刊〈东亚汉籍与文化〉的目标与期许》(A Global Legacy for the Future: Some Goals and Hopes for the New Journal Sinographic Texts and Cultures)的报告中从比较文化的角度,阐述了东亚汉籍比较研究的意义。魏教授认为,东亚汉籍比较研究在未来的学术界会是有前途和“力量”(power)的。首先,可以挑战以国家为中心的“东亚学”的基本导向,摒弃最近百年以国家、国学和国文学为主的研究方向。其次,东亚汉字文化圈的比较研究能够鼓励欧洲研究的重新审视拉丁语源头,以及后古典时代拉丁语的重要性。最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在世界历史舞台上东亚文化圈的特质和特色。魏教授在发言的最后再次强调东亚汉籍比较研究的重要性,应该从世界历史角度来看东亚文化圈的特质,发掘东亚共同的文化遗产,在经济、政治、文化民族主义和竞争环境的各范畴中,重新演绎汉字文化圈的定义和定位。这对东亚各国人民重新找寻共同愿景和文化根源尤其重要。这个过程会矫正过往民族主义视域下所理解的历史,重新定位长期被扭曲的中、韩、日、越文化与历史。学者亦可以研究成果协助 *** 和东亚各国的民众提供正面交流,以致形成和解的平台,从而共同保护这块重要的文化遗产。她认为,汉文化圈是世界上最后的古代 “象形文字圈”(logographic script sphere)。她呼吁,在现在全球化的历史时刻,我们应极力守护人类文明史上这最后一片象形文字圈。
意义之探寻:东亚汉籍与东亚文学文化的交流
各位学者围绕着张伯伟教授的引言,分别从各个角度来阐发和充实东亚汉籍研究的学术意义。
韩国首尔大学国文学系李锺默教授报告了《康熙年间中韩书籍与诗文交流的意义》一文。他认为,明朝末年,中国文士们来到朝鲜,采集朝鲜的汉诗,并将其带回中国。又以此为基础,在整理中国历代汉诗之时,将朝鲜的汉诗也一并收录在内。其中,包含了中国将朝鲜的汉诗视作“国风”之一,用以装饰中华文明之博大和兴盛的“帝国主义”意图。这一点也同样体现在和清朝的正式交流之中。尤其是康熙帝为了使朝鲜认识到清朝作为文明中心的地位,下令编纂了与汉诗有关的庞大类书,并将其作为礼物送给了朝鲜。此外,为了在收集中国的历代汉诗之时将朝鲜的汉诗也一并收录进去,同时也为了探查朝鲜的文化力量,中国一直有意持续地采集朝鲜的汉诗。对此,17世纪的朝鲜文人们基于朝鲜处于文明中心地位的小中华意识,为了展示朝鲜文明的优越性,便积极遴选朝鲜的汉诗送往中国。甚至,有人认为夷虏之国的清朝作为文明的接受者反而会陷入文治主义从而走向没落,并由此提出了朝鲜要对此早作准备的理论。综上可见清朝和朝鲜各自将自己放在文明的中心位置上的对决意识。
近年来,“燕行录”受到东亚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南京大学域外汉籍所也承担了韩国韩国学中央研究院的大型科研项目,选择一百部左右的《燕行录》进行点校和解题,南京大学文学院俞士玲教授所报告的《以几部〈燕行录〉为例谈东亚汉籍研究的学术意义》就是她在整理《燕行录》时的心得。俞教授认为,《燕行录》与一般的旅行文字有很多不同,如为使团中人所撰写,旅行目的明确,有行程和旅行路线受限等消极因素,但也有与一般旅行者不易获得之优势,比如燕行者见到的中国人的分层最丰富的,上到皇帝、权臣,下到拾粪的乡间幼童;接触到的中国社会的层面也非常丰富,举凡政治、经济、法律、思想、伦理、教育、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博物、技术、农业、医学、环境、风俗等都有丰富的材料。《燕行录》提供了可确定的时间、地点、场景、情境,具有田野调查报告的意味,可对之进行知识考古式的研究。朝鲜人的关注点、观察视角与中国人颇有不同,即使对中国史料中也有涉及的问题也有颇为有趣的视角;《燕行录》因写作者的不同对同一问题亦有不同的观察;朝鲜人对某些问题的诱导性提问影响被提问者的回答,也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朝鲜人对被提问者暧昧回答的解读方向;而多种《燕行录》的历时性考察具有了解中国、朝鲜社会变迁的参照系的意义。
讲起前近代的东亚外交关系,发生于1592—1599年持续七年的万历朝鲜之役,是影响近世东亚世界决定性的大事件,也是中日韩三国学术界相当关注的课题。但是这场战争,无论是当时留下来的原始史料,还是后来的学术论著,都有千差万别的观点。三国各自构筑了本国的学术话语,包括这场战争的名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价也各不相同。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孙卫国教授报告了《东亚汉籍与万历朝鲜之役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阐发了东亚汉籍的意义。他认为,在全球化的当下,应当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观点,重新建构更为客观的评价体系。所谓东亚视野,孙教授认为,就是要尽可能做到超越狭隘民族国家的立场,站在东亚全局的观念上,来看待历史,研究问题,其重要表现与意义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从资料上来说,要尽可能地收集中日韩三国资料,互相比证甄别,决不能只执一端,不及其余,否则难以获得历史真相。第二,朝鲜战场上的事情,与明朝国内政局息息相关,也与日本政局的变化关系紧密,因而要全面深入地把握战场上事情的真相,必须联系国内政坛的变化。第三,要重视周边各国的材料的关联性及史料作者的动机。对于万历朝鲜之役的研究来说,当然可以从域外汉籍中获得很多“新材料”,而“新问题”层面可能更为重要,因为从东亚汉籍中,可以重新认识这场战争中的明朝将士,甚至可以重新评价这场战争的影响,因而东亚汉籍的地位相当重要。孙教授还认为,当我们“从周边看中国”的同时,也有一个“从中国看周边”的视角,哪一种都并非绝对,哪一种都有局限,关键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便能够用多重史料、从多重视角,去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还原历史真相。
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史之学,域外汉籍也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童岭教授发表了《中国中古文史与域外汉籍研究——以旧钞本为中心的初步讨论》一文,分别以《讲周易疏论家义记》、隶古定“伪《古文尚书》”、南监本《南齐书》荻生徂徕之批校、《秘府略》《琱玉集》《翰苑》《文选集注》、上野本《文选》等经史子集四部域外汉籍旧钞本为例,具体阐述了域外所藏旧钞本对中国中古时代的经学、史学、思想史、文学史研究的巨大意义。这些遗存在日本的宝贵的汉籍钞本涉及面极广,为现代学者再现六朝隋唐的文学、社会状况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原本无法涉及的学术领域,也可由此渐窥门径。童岭认为,域外汉籍研究,需要打破学术的“国境线”。从美国学者科文(Paul A. Cohen)的“在中国发现历史”到“在东亚发现历史”,域外汉籍为此提供了可能。
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卞东波教授《发现与发明之间:唐宋诗日本古注本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的报告从域外汉籍古注本的角度讨论了唐宋日本古注本对唐宋文学研究的意义。他认为,在明治时代之前,日本即有悠久的中国古典研究史,这其中就有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研究。前近代时期,日本对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主要研究形式就是注释。现存的日本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注释主要有汉文和假名两种,特别是唐宋诗的日本汉文古注本很值得研究唐宋文学的学者关注。唐宋诗的日本古注本还有很大的学术价值,这表现在:一,唐宋诗的日本古注本具有辑佚价值,一些在中国失传的中国古注本就保存在这些汉籍之中。如宋人施元之、顾禧、施宿所著的《注东坡先生诗》四十二卷,被视为苏诗宋注中的精品,但目前仅存三十六卷,仍有六卷散佚不存,但日本苏诗古注本《翰苑遗芳》中还保存着施顾注失传六卷的佚文。二,很多中国没有注本的唐宋诗集,在日本却有详细的古注本,如唐代的寒山诗,中国古代没有注本传世,但在日本却有《首书寒山诗》《寒山子诗集管解》《寒山诗阐提记闻》及《寒山诗索赜》四部古注本。三,即使中国古代有注的唐宋诗集,日本古注本亦可以加以补充。杜甫的诗集在中国有所谓“千家注杜”之说,但日本江户时代尚有不少杜律的古注本可以补充。四,唐宋日本古注本中还有不少部帙较大的唐宋诗集注本,如日本苏诗集注本《四河入海》,汇集十三家注释的日本黄山谷诗集注本《山谷幻云抄》。总之,研究这批唐宋诗日本古注本,对于深化我们对唐宋诗的认识,了解唐宋诗在日本的阅读史都具有极大的价值与意义。
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郑墡谟教授《高丽文坛的“东坡风”考》一文,以具体的个案,讨论了中国古典文学对高丽汉文学的影响。他指出,从高丽中期开始,高丽诗坛出现了专习苏东坡的风气,高丽文坛上出现了“崇尚东坡”的现象。他认为,苏东坡在高丽的传播与北宋和高丽外交的恢复有很大关系。熙宁四年(1071),北宋与高丽重新开启邦交关系之后,双方使臣开始定期往来。随着两国使节团往来的日益频繁,北宋中期重新兴起的诗文革新运动以及北宋文人的诗文集等最新资讯,也随之传入高丽,并在高丽汉文学的各个层面陆续产生了影响。据现存文献记载,苏东坡在高丽文坛上的出现,始于熙宁六年(1073)以金良鉴为首的使节团在途经杭州之时,与时任杭州通判的苏东坡曾有过会面。三年后,以崔思谅为首的使节团也途经杭州地区,并在当地市场上购入了苏东坡的诗文集。在高丽中期的文坛,苏东坡的诗文集不仅仅在士大夫中十分流行,甚至遍及到了僧侣和女童。事实上,苏东坡对于高丽文人的影响远不止于诗文创作方面,还涉及到诗文评论、书法、绘画等多种文艺批评。
东亚汉籍与东亚古典文本
本次工作坊的与会代表还对具体的东亚汉籍文本进行了研讨,主要集中在诗话、笔谈、稿本等古典文本。
诗话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学批评形式,受到中国诗话影响,日本、韩国古代也产生了本国的诗话,作为批评本国汉诗的主要批评形式。美国布兰代斯大学马修凡(Matthew Fraleigh)教授认为,19 世纪的日本诗话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如何将汉诗创作加以概念化。例如,他们如何在日本国语文学传统中理解他们的书写表达的。他们如何在中国的文学形式与历代创作中,定位日本汉诗的。在多大程度上,他们将自己代入到一个更广阔的地域框架之中的。他们到底认为什么是日本汉诗的特异之处。他们的著作对日本汉诗经典的形成有何贡献。在本次工作坊上,他发表了《“诗无唐宋明清”:日本十九世纪的诗话——以〈淡窗诗话〉为中心》一文,聚焦于江户时代汉诗人广濑淡窗(1782—1856)所著的《淡窗诗话》。《淡窗诗话》并非用汉文写成,而讨论的对象则是江户时代的汉诗。如在《淡窗诗话》中,淡窗讨论中国诗歌与日本诗歌之别,对于中国诗歌经典,淡窗认为没有必要对其亦步亦趋。
韩国诗话也是本次工作坊的研讨对象,上个世纪,赵锺业教授整理出版了《韩国诗话丛编》,为韩国诗话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文献基础,成均馆大学汉文学系安大会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韩国诗话的翻译与研究。本次工作坊上,他报告了《韩国诗话史研究的新尝试》一文,从诗话史的体系化、主要诗话的翻译及研究、资料收集和定本化研究三个方面介绍了他目前工作的进展。他说,韩国诗话较少理论色彩、偏重于诗歌品评和逸话叙述的特点,使得研究者难以阐明韩国诗话间的差异,韩国诗话历史谱系的整理也因之而成为一项棘手的问题。目前有关韩国诗话史的研究尚为稀少的原因也即在此。安教授一直致力于韩国诗话的翻译工作,他打算将这些译本编订为“韩国诗话丛书”出版。安教授认为,《韩国诗话丛编》以及以此为蓝本的《韩国诗话全编校注》存在很多的问题。安教授计划以之前个人收集的资料为基础,出版新的韩国诗话丛书,此丛书将补充《韩国诗话丛编》中未收录的诸多诗话。在韩国诗话的翻译与整理过程中,安教授又发掘了不少诗话资料,改变了对单篇诗话评价的视角,从而对韩国诗话史的建构也发生了变化。安教授曾著有《朝鲜后期诗话史》一书,在此基础之上,他下一步打算撰写整个韩国诗话史,将于2018年完成并出版。
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金程宇教授,在出版了70册的《和刻本中国古逸书丛刊》之后,目前又致力于日本所藏的稿钞本汉籍的研究,他在工作坊上发表《从稿本看东亚古典诗学文本的生成——以田边华〈碧堂绝句〉〈衣云集〉为中心》一文,具体阐述了如何探究东亚汉籍中稿本的问题。他认为,在东亚古典诗学研究中,文本形态的研究始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课题。其中,稿本由于较能反映原生态的文本面貌,学术价值尤高。本次工作坊,金教授以他个人所藏的日本现代汉诗人田边华的两种旧体诗歌集《碧堂绝句》《衣云集》稿本为例,探讨古典诗学文本生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碧堂绝句》有1914 年排印本、1920 年改削本、1921 年本。金教授藏有《碧堂绝句》稿本“诗草”一册,与已刊文本对照,可见其删削之痕迹。《衣云集》有田边绫夫1932 年排印本,系绫夫据其父田边华誊清本排印。金教授所藏即其底本,此本虽是誊清稿本,但从贴签、圈改等方面来看,文本的改动颇大,排印本无法全面体现。金教授最后指出,田边华诗集的出版均采用的定本式整理,而通过以上两种稿本之比较,可窥见其诗句之异同、诗思之变化。域外汉诗之整理出版,也需要加强底本式的工作。
韩国汉阳大学国文系教授郑珉报告了《18世纪东亚文化交流媒介“笔谈”:以笔代舌的语言》一文,介绍了“笔谈”的形制与特征。郑教授指出,笔谈不是用语言进行的对话,而是通过使用毛笔你来我往的书写所进行的“以笔代舌”式的独特对话。这种方式是18世纪后期东亚社会中通用的特殊交流方式,如今在中国、韩国以及日本都留下了丰富的材料。笔谈有一对一、多对多等多种形式,发生在中国和朝鲜、朝鲜与日本等国家之间。笔谈在不同语言与文化的国家间展开时,依照不同的对象,其对待笔谈的态度也会产生差异。郑教授指出,朝鲜文人对于中国与日本文人的“亲密感”的差异相当明显。在与中国人笔谈时,朝鲜人无论如何都会想办法带走谈草。但是,与日本文人交流情况就不一样了。当然与每年多达三四次的中国使行不同,断断续续每隔几十年才成行的日本通信使行对于朝鲜人来说并没有多少人气。而且在与日本人进行笔谈时,朝鲜人总是展现出一种对话上的优越感。郑教授还研究了笔谈中朝鲜使臣心态的变化。初期,日本人处于守势。然而在长崎港口开航通商之后,中国江南地区的出版物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这样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朝鲜通信使的随行成员也深切感受到日本人的学问一夜之间大变的情况,进而渐渐害怕与之展开笔谈了。这时,便出现了日本人不再把笔谈看作是吐露心扉的谈话,而是把它作为轻视对方并让对方出丑的一种手段了。
综上所述,本次南京大学域外汉籍研究所主办的“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国际工作坊经过一天密集的讨论,圆满结束。来自中、美、韩三国的学者就“东亚汉籍的研究意义”畅所欲言,为未来的东亚汉籍研究拓展了方向。
1.《朝鲜王朝最后一任朝天使---金堉使行研究》,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六辑,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5月,页219-242;2.《朝鲜王朝关王庙创设之本末与关王崇拜之演变》,《东疆学刊》,2010年第2期,页1-13;3.《<皇明通纪>及其续补诸书对朝鲜之影响》,《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2期,页157-176;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9年第11期全文转载;4.《试论清初朝鲜之“复仇雪耻”理念及其演变:以宋时烈为中心》,《九州学林》(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春季号,7卷1期,第66-100页。5.《日本宝历辛巳版<明史朝鲜传>考论》,张伯伟编《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五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5月,页441-455。6.《朝鲜入明海上贡道考》,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举办《韩国学论文集》第17辑,2009年3月;又见曲金良主编《中国海洋文化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年12月)第6卷,页138-151;7.《历史、传说与认同:檀君朝鲜与箕子朝鲜历史的塑造与演变》,《复旦学报》,2008年第5期,页19-32;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8.《清修<明史>与朝鲜的反应》,《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页124-133;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文史知识》转摘提要;9.《王世贞<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考论》,《历史档案》,2008年第1期,页109-115;10.《试论朝鲜王朝之慕华思想》,《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1期,页25-31;11.《义理与现实的冲突:从丁未漂流人事件看朝鲜王朝之尊明贬清文化心态》,《汉学研究》(台湾,2007年12月),第25卷第2期,页187-210;12.《清乾嘉时期中朝士人之学术交谊》,《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7年11月第47期,页191-216;13.《朝鲜<韩客巾衍集>之西传清朝及其影响》,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七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4月),第15辑,页40-47;14. “Different Types of Scholar-Official in Sixteenth-Century China: The Interlaced Careers of Wang Shizhen and Zhang Juzheng”, Ming Studies明史研究(美国明史研究会会刊), (Spring, 2006), ;15.《清对朝鲜宗藩政策的演变及其效果》,《东方文化》(香港大学与美国史丹福大学合办),41卷1期(2006年6月),页91-122;16.《王世贞及其著作对朝鲜的影响》,《文史知识》,2006年第1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页94-100;17.《试论入关前清与朝鲜关系的演变历程》,《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第2期,页98-107;18.《满洲之道与满族化的清史-读欧立德教授的<满洲之道:八旗制度与清代民族认同>》,《中国社会历史评论》,(2006年10月)总第七卷,页399-410;19.《朝鲜燕行士人与清朝儒生:以洪大容与严诚、潘庭筠、陆飞交往为中心》,杨龙主编:《东北亚社会经济文化与区域合作》(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页351-371;20.《明实录与李朝实录之比较研究》,《求是学刊》,2005年第2期。(被《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摘录提要),页117-122;21.《朝鲜吴庆元<小华外史>考论》(与乔治忠先生合著),《史学史研究》,2005年第2期,页63-70;22.《登莱事变及其对明、后金与朝鲜的影响》,陈尚胜主编《登州港与中韩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页119-142。23.《王世贞未完成之明史与<弇州史料>》,《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2005年11月;24.《十六世纪两类士大夫的代表:文人王世贞与相臣张居正》,《中国社会史评论》,(2005年)第6期;25.《王世贞<史乘考误>对<明实录>之辨证及其影响》,《成大历史学报》(台湾成功大学),2005年10月总第29号26.《淝水之战:初唐史家们的虚构?——对迈克尔·罗杰斯用后现代方法解构中国官修正史个案的解构》,《河北学刊》2004年第1期,页77-83【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0期摘录提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第2期和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2004年第2期转载】;27.《王世贞明史研究之成就与特点》,《史学史研究》,2004年第1期,页28-35;28.《略述美国史学评论与总结机制》,《南开学报》2004年第2期,页92-99【被《新华文摘》2004年第12期摘录提要】;29.《试论朝鲜王朝尊明贬清的理论基础》,《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页44-50;30.《从正朔看朝鲜王朝尊明反清的文化心态》,《汉学研究》(台湾),2004年6月,页191-218;31.《试论朝鲜王朝崇祀明朝东征将领的祠庙》,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2003年12月总第11辑,页25-33;32.《试论明遗民之东去朝鲜及其后裔世代对明朝之思怀》,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2003年总第10辑,页144-167;33.《试论多尔衮与朝鲜的几个问题》(与郑克晟先生合著),朱诚如主编《清史论集:庆贺王锺翰教授九十华诞》(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8月),页247-262;34.《历史主义对“史学革命”的一次反拨》,《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被教育部委办《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第3期转摘提要,第180页;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2003年第1期,页12-19;35.《西方书籍史研究漫谈》,《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年第3期;36.《朝鲜王朝大报坛创设之本末及其象征意义》,《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香港中文大学),2002年新第11期,页247-272;37.《朝鲜<皇明遗民传>的作者及其成书》,《汉学研究》(台湾),2002年第20卷第1期,页163-188;38.《朝鲜王朝尊周攘夷及其对清关系》,《韩国学报》(台湾),2002年第17辑,页255-281;39.《试论事大主义与朝鲜王朝对明关系》,《南开学报》,2002年第4期;,页66-73;40.《<明实录>之东传朝鲜及其影响》,《文献》,2002年第1期,页237-247;41.《<朝天录>与<燕行录>--朝鲜使臣的中国使行纪录》,《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年第1期,页74-80;42.《朝鲜王朝所编之中国史书》,《史学史研究》,2002年第2期,页66-75;43.《试论朝鲜儒林之尊周思明—以华阳洞万东庙为中心》,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9辑,页37-57;44.《朝鲜王朝尊周史书论略》,南开大学古籍所编《文史论集》第二集,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页406-428;45.《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思想》(下),《大陆杂志》(台湾),2001年元月,第102卷第1期,页6-14;46.《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思想》(上),《大陆杂志》(台湾),2000年12月,第101卷第6期,页277-287;47.《钱谦益与王世贞》,《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0),页120-127;48.《“土木之变与倪谦使朝》,陈尚胜主编《第三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页214-244;49.《清修<明史>与王世贞》(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1999年6期全文转载),《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页78-88;50.《沈德符与王世贞》,《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1期,页98-101;51.《试论王世贞的史学批评》,《纪念南开大学建校八十周年暨古籍所成立十六周年文史论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页146-163;52.《人性演变与文学发展—读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署名黎正衡),《书目季刊》(台湾)1999年第33卷第1期,页73-84;53.《<明季辑略>之东传及其引发之事件—中韩书籍交流史研究之一例》,《书目季刊》(台湾),1998年第2期,页60-65;54.《试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对<史记>的模拟》(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历史学》1998年6期全文转载),《南开学报》,1998年第2期,页74-80;55.《试论朝鲜李玄锡<明史纲目>之编撰、史源、刊行与评价》,《清华学报》(台湾,1997年)新第27卷第3期,页313-345;56.《试论丽末鲜初的中韩关系》,《韩国学论文集》第6期,1997年,页33-41;57.《朝鲜王朝的一部明史著作--<明史纲目>之研究》,《中国历史与史学—祝贺杨翼骧先生八十寿辰论文集》,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页346-359;58.《丙辰京察与嘉靖后期党争》(与郑克晟先生合著),王春瑜主编《明史论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页120-140;59.《陈璘与李舜臣》,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第一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4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10月,页224-233;60.《翁万达在广西》,《翁万达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深圳:海天出版社,1995年,页129-140;61.《试论明初的宦官外交》,《南开学报》1994年第2期,页34-42;62.《朝鲜入明贡道考》,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编《韩国学论文集》1994年第2集,页39-47;63.《胡适之与明实录》,《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年第2期,页21-24;64.《试说明代行人》,《史学集刊》,1994年第1期,页11-16;65.《试论明代监察官的考选制度》(与关汉华先生合著),《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页116-124;66.《嘉靖中叶第一边臣---翁万达》,《文史知识》,1993年第6期,页56-60;67.《史学至精微,微处见大义---浅谈郑天挺先生的治史方法》,《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页30-34;68.《明代宦官与中朝交往》,《韩国学报》(台湾),1992年总第11期,页135-149;69.《明代使臣述论》,《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页69-74;70.《试论崇祯皇帝的用人观》,《历史教学》,1990年1期,页3-12。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在追求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关注着心理健康,作为天子骄子的大学生也不例外。现今的大学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着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一、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1、客观方面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2、主观方面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五、如何正确地认识自我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病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六、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因而,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作出选择适宜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参考文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编 吕建国 四川大学出版社《大学生心理辅导》主编 苏巧荣 苏林雁 浙江大学出版社《心理学教程》主编 王贵林 陈洵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生心理健康怎有泪对于社会责任想象
呵呵……1,结构上,第一部分说心脏病,第二部分说心脏疾病与猝死,第三部分预防猝死,那么你如何定义猝死呢?2,第一部分里,分先天性/后天性没有错,风湿性心脏病和肺(源)性心脏病是否也属于后天性呢?心肌病你如何分类呢?3,先天性心脏病多数为散发,所以2应该也加上可能4,呵呵……有医学背景尚且很难知道所有跟心脏有关的疾病,况且你个没有医学背景的?好多表述不清,术语不对……“主动脉夹层”可以累及冠脉,“川崎病”一类表现就是累及冠脉,很多目前尚认识不了的各种综合症:21三体就不说了,Noonan,Marfan,等等等等5,心脏外伤呢?感染性心内膜炎呢?6,预防猝死……猝死没有明确定义……先天性心脏病可能猝死,大量心包积液可以猝死,外伤不说了,肥厚性心肌病可以猝死,主动脉夹层可以猝死……7,最关键的,你写这篇文章想要说个啥问题?最后结论如果是感冒运动与心源性猝死,大可不必铺这么大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