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古代汉语课程小论文

发布时间:

古代汉语课程小论文

我们对文学院“古代汉语”课程“双改”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通过对问卷调查的统计、归纳与分析,基本上了解了学生对古汉语课程的真实学习心态,总结了当前古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了适应“双改”需求的全新的古汉语教学改革思路。

音转的“四有”模式内容提要:音转的的定义、形成,音转的“四有”模式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音转的理论价值。重点是我所理解的音转的“四有”模式,我称其为“三因一果”规律和“时”“空”的经纬学理论。关键词:音转 “四有”模式 时 空 字 音文史类的同学都会认为古代汉语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或者说是一门没有为什么的学科。往往是老师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或者书上讲的是什么就是什么。虽然,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这一方面的问题,特别是音韵上的问题。可是,真正的成就往往屈指可数。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一:音韵在古代没有具体可考的资料,更没有像现在这样有很好的语音存储机器。一般是都是口述相传的,这也是音韵学难考证的重要原因。二: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很多的语音都存在了偏差,或者说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中语言,那么就使得音韵学变得更为广泛和复杂,并且相当的繁琐和具体。没有一定的同意规律。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人为的感情色彩等,都会在音上有所变化,使得音韵学变得困难重重没有规律。我就与音韵学相关的内容——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简要的描述。不过先得了解一下音转的定义,就是要知道音转是什么之后,才能做其他的了解吧。通俗的讲就是字词失去其“正音”,即正确的读音。在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在使用同一语词表达同一意义时,其语音有可能呈现出某种变异性。这种意义不变而语音有所变异的现象,便是音转。音转是以同一个语词并表达同一个意义为基准来说的。所谓同一个语词,这就意味着其声或韵尽管发生了流转性变异,但终究还是一个“音”,变异中并没有失去其主要的共同音素。所以黄承吉曾多次强调:“凡字原只一声,故只一音,虽周流参差于各方之口舌,而原即此音也。承吉尝谓古无定音者,参差之口舌也;谓音实有定音,以虽参差而原即是此音也。”【1】所谓表达同一个意义,这就意味着音转尚未导致语词的分化,仍然是属于同一个语词的问题。如果代表的虽是相同的意义,但声韵了不相涉;或声韵虽然相关,但代表的意义各不相同,便都不能看作是音转,而是同义词或同源词的问题。最早使用音转这个词语的,是三国时期的魏人张揖。他在《上广雅表》中说:“窃以所识择撢群艺,文同义同,音转失读,八方殊语……”所谓“音转失读,八方殊语”,【2】即就时代和地域的变化而言。音转是造成失读的原因。失读指失去字词的正确读音,古人又称“正音”或本音。音转是语言本身的问题,是地区语言和历史语言中普遍而又必然存在的一种语音变异现象。方言的形成,音转是其重要原因。一般来说,音转是异地异时的现象,不应同时同地而有转音共存。比如,“yǎng【3】”为“我”之转,“云”为“曰”之转。如果甲地的人施身自谓称“我”,乙地的人施身自谓称“yǎng”,那么,甲地之人便不会同时又自称为“yǎng”,乙地的人同时又自称为“我”。同样,如果彼时的人表述说话用“曰”,此时的人表述说话用“云”,那么,彼时的人便不会又用“云”,此时的人同时用“曰”。但是,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许多本为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音转之词,难免发生交融互收现象。尤其在文献语言中,因为许多音转之词往往“音别为字”,异域性、历时性的音转现象便很可能以共时态而反映出来。所以,同一篇文章同一部著述便有了既用“曰”又用“云”的情况,甚至于出现了“yǎng须我友”“今者吾丧我”之类的语句。基本的我们知道了音转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就音转的“四有”模式做一个描述吧。音转的“四有”模式在吴泽顺老师著的《汉语音转研究》这本书里有专门的章节介绍,吴老师将其列在了“音转原理”这一章节里的第一节。我觉着,音转的“四有”模式不能孤立,所以,他应该是和后面的“同源分化导致音转”以及“音转规律”,还有前面的“音转的时代层次”都是融合的。所谓的音转“四有”模式里的“四有”指“时”、“地”、“字”、“音”。“时”指的是时间,当然就存在古今了,“地”是指地域,南北。“字”就表面理解就是文字了,不过应该是理解为文字的变革。“音”的理解就应该是读音了,不过也应该是读音的转变,可是,前三者是因,后者才是果。音转的“四有”模式如果在严格的意义上应该只有“三有”。或者说“三因一果规律”来的更为贴切。音转是一种客观现象,究其原因,从宏观上讲,不外“时”“空”二字,也就是索绪尔讲的共时变化与历时变化。我国明代的陈第,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说: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4】因为汉字属表意文字体系,字音和字义关系密切,所以陈第将文字与时地相并列。在讲到音转的前三有模式是第四者的因时,问题就转到了音转的形成的问题上了,对于这个因果关系,陈第又做了进一步的解释:然一郡之内,音有不同,系夫地者也;百年之中,语有地转,系夫时者也。况有文字后有读音,由大小篆而有八分,由八分而隶,凡几变矣,音能不变乎?【5】除了将文字书体的演变作为音转的原因有些生硬之外,很明显,陈第将时间变迁、地域差异和文字变化看作音转产生的原因,这一点是十分明确的。这也是我说的,将音转的“四有”模式理解为音转的“三因一果”规律的原因了。这在以前的格里木音变的三大规律中同样有类似的讲解咯。回到“四有”模式上,如果非有“四有”之说,那么必定要存在关系,很明显的就有一个因果的关系。吴泽顺老师将其理解为不是平列的关系。而在“时”“地”关系上吴老师同样为之定位为交叉关系,而我在看过之后,我想我的理解除了吴老师的交叉关系之外,还应该有平行关系,即我定义为经纬关系。在时间或者空间的单独作用下同样可以产生音变,或者说音变就是一个运动的自由音韵体。这样可能有些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将音变理解为或假设为地球的表面的很多的自由体,但当经线或者纬线或者共同作用下就会产生变异,那么整个的球表面就是一个客观的音转体,它在不停的变化,却不为人知。在“字”对音转的作用,吴老师说其具有超时空性质。我借伟人的肩膀再次采用。我们认为应限于文字书体的演变,还应包括通假字、方言错字、方言造字以及同源通用字等。超时空性也就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文字的变化时空交错。文字的变化可能是共时平面的,也可能是历时纵向的,它往往随语言的变化而变化,并不受时空的限制。2)文字的使用超越方言方言变异造成方言与共同语之间语音上的差异。为了记录方言词,人们往往采用方言造字和方言借字两种方法。如此,音转的“四有”模式在某种意义上都存在关系和得到解释。由此音转的“四有”模式的存在有着其理论的价值,我做一个简要的带过:1)“四有”模式所彰显的语言历史观,推动古音的研究2)“四有”模式所揭晓的音转原理,推动了古义的探索。

起源 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两类符号:汉字演变一类是以甘肃大地湾遗址的彩陶上的刻符为代表的抽象的、方折形的符号;另一类是以河南贾湖遗址的甲骨上的刻符为代表的肖生象形的符号。前者有序地演变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上的刻划符号系列;后者则发展成为大汶口陶器上的图象。到龙山文化后期,父系社会基本确立,该时期出现了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成组的刻符。这些刻符,有与大汶口陶器图象相同或相象者,也有与西安等地的刻符相类者。这些刻符可能是当时的雏形前汉字系统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良渚文化处于中国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诞生的前夕,夏朝应该是正式的汉字系统形成的最关键的时期。那么,问题是:汉字为什么出现得这么晚?根据考古学、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语言诞生的时间,距今约几十万年,而真正的汉字系统却是直到距今约5000年的时候才形成的。趋势 汉字从甲骨文以来发生了许多变化。根据史实,这些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改革和自然流变。汉字改革是指人们有意识地、主动地治理汉字的过程,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指汉字自然的变化过程。汉字的改革一般是非连续的、剧烈的、短期内完成的;而汉字的自然流变是连续的、缓慢的、长期的。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字义发生变化,导致了汉字不统一、不规范。因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演变后,人们必须对汉字进行改革,使得汉字规范化、统一化。此外,汉字不可能一产生就很完美,就能满足各个时期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也会主动地改革汉字,使得汉字满足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而当改革的措施推广之后,汉字又开始新一轮的自然流变。汉字演变 汉字的变化好像路的变化一样。路是人们走出来的;路走出来之后,人们隔一段时间就得修缮一次;修缮之后,路又渐渐发生一些变化,如变宽、变直、损毁,或者出现新的分支,需要再次修缮。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前的路渐渐不能满足时代 发展的需要,需要建设新的道路,如铁路、高速公路等等。修路相当于汉字的改革,而路渐渐自然变宽、变直、损毁、分支等变化,相当于汉字的自然流变。这两种变化过程有着不同的性质、趋势、规律和作用,因此过去我们笼统地把这两种变化放在一起讨论汉字的历史演变,得出的一些结论,如“汉字的发展趋势是由繁到简”,难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汉字演变-古字到小篆 在这本书里,古字是指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含有金文、甲骨文和大篆等字体。汉字演变 金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铭文。金文始见于商代二里岗的青铜器,不过商代二里岗发现的青铜器有金文的只有少数几件。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上金文增多;至西周时,青铜器上金文已经较为普遍。商代金文多为象形字以及由象形字合成的会意字。这些字像一幅幅图画,生动逼真,浑厚自然,有的呈团块状。 甲骨文:古代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现在发现最早的甲骨文是商朝盘庚时期的甲骨文,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也是象形字或会意字,形声字只占20%左右。甲骨文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大篆:据传为周朝史籀所创,故又称籀文、籀篆、籀书等。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大篆是古字向小篆过渡的一种汉字字体。 小篆:小篆是由大篆简化而成。相对于大篆而言,小篆的形体结构简明、规正、协调,笔势匀圆整齐,偏旁也发生一定的变异和合并。与大篆相比,小篆的图画性已经大大减弱,每个字的结构已经比较固定。 相传小篆是战国时期秦国宰相李斯负责整理出来。如果小篆的确是在短时期内整理出来的,则在秦国国内必然有一个主动推广小篆和主动摒斥包括大篆在内的古字的改革过程。 秦国以外的国家所用的文字统称为“六国文字”。六国文字属于古字范畴,图画性强,形状不定,难以识别。 公元前221年,秦将王贲攻破齐国首都临淄,齐亡。至此,秦统一六国。秦王嬴政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第一个皇帝,自称“始皇帝”。秦始皇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实行一系列的巨大改革,以加强和方便他所代表的地主阶级对全国的统治力量。文字改革就是其中之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下令规定以小篆为统一书体在全国推行,并“罢其不与秦文合者”的各种文字。为推行小篆,秦始皇命令李斯、赵高等人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等书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由于皇帝的高度重视以及皇权巨大的影响,小篆迅速在全国推行开来,而纷繁复杂的“六国文字”也随即退出历史的舞台。汉字演变-小篆到隶楷 在小篆通行不久,民间又创造一种比小篆更为简便、更为定型的新书体。这就是“隶书”。隶书开始时是写得比较草率的和不够规范的小篆。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时,隶书已经形成一种固定的、规范的字体。隶书改篆书一味圆转的线条为方折的笔画,顺应了社会对书写方便和规范的需要。汉字演变 相传,有一位名叫程邈的犯人,在狱中把民间流行的隶书整理出三千个字,传给秦始皇。秦始皇大为赏识,并破格提拔程邈为御史,并准许其字用于皂隶小民之间。此后,隶书不仅仅在秦朝民间广泛流行,政府文件一般也都用隶书书写,但重要的诏书仍用小篆书写,所以隶书在秦代又称“佐书”。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隶书以前的汉字是用绘画式的线条书写的,而隶书以后的汉字是用横竖撇点折等笔画构成的。自隶书出现后,汉字的结构基本上固定了下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秦王朝的覆灭,小篆也就迅速退出历史舞台,隶书成为社会首要书写方式和书法的典范。其后不久,出现了更为规范的楷书字体。汉朝以后楷书占据正统地位。汉字演变-繁体字到简化字 下面详细说一下在这个阶段的汉字结构上的改革过程。 汉字中许多字自古以来在民间就有多种写法,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笔画少的叫做简体字。 隶书和楷书走上历史舞台之时,自然而然地消除了小篆形式的各种繁体字和简体字,但是针对隶书和楷书形式的一些汉字,人们又渐渐创造出的新的书写形式,有的写法笔画多,有的写法笔画少。一般笔画少的占多数。这些笔画少的书写形式叫做简体字,笔画多的叫做繁体字。简体字一般不被官方认可,只流行于民间,因此又叫俗体字。顺便说一下,上个世纪,我们实行简化字运动后,有些简体字或俗体字取代占正统地位的繁体字,成为占正统地位的文字,这些简体字叫做简化字。可见“简化字”和“简体字”是两个相关但不相同的概念。 1909陆费逵在《教育杂志》上发表《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一文,首次向国人阐明简体字的优越性,并且说明简体字并非本身不雅观。这篇文章被认为是近代简化字运动的开端。 1922年国民党政府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划委员会成立了汉字省体委员会,正式进行汉字简体字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并通过钱玄同的《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此案首先说明了减省汉字笔画的重要性,指出虽然改用拼音是治本的办法,而减省汉字的笔画是治标的办法,但是当时汉字的弊病已日益明显,而治本的方法又一时拿不出来,所以减省笔画的治标方法是当时唯一的选择。此案还讲述了减省笔画的几种方式,而这些方式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和民间使用的历史。 1935年,经过了十几年的学术讨论和准备,国民党政府通令全国,推行《第一批简体字表》。但该表推行不久就遭到某些保守人士的反对。1936年,教育部奉行政院的命令,正式下达了“简体字应暂缓推行”的训令,标志着民国时期的简化字运动的夭折。 但是,简化字运动在人民群众仍旧继续进行着,特别是红军解放的地区,到处都可以看到简体字。它们出现在人们手写的稿子和各种印刷品上,人们称之为“解放字”。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解放字”也普及全国,在群众中为新中国汉字简化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汉字简化工作很快就提上了议事日程。1949年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正式成立,并选举吴玉章为主席。1952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主任委员是马叙伦,下设拼音方案组、汉字整理组、教学试验组、编辑出版组、秘书处。1954年10月,这个委员会将多方研究讨论并经过四次大的修正的《常用汉字简化表草案》上报中央,得到中央的批准,并下达地方进行进一步审阅,并开展初步试验。同年10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成立,隶属于国务院直属单位。1956年国务院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以及《关于公布(汉字简化方案)的决议》,开始正式推行汉字简化方案。汉字演变 根据国务院的决议,《汉字简化方案》分四批进行。1956年2月推行第一批简化字260个,包括230个简化字和方案之外的30个偏旁类推字;1956年6月推行第二批简化字95个;1958年推行第三批简化字70个;1959年推行第四批简化字92个,另外附录了54个简化偏旁。四批合计517个简化字,其中有30个是《汉字简化方案》之外的偏旁类推字,而《汉字简化方案》中还有28个没有推行。1964年,文改委编印了《简化字总表》,此表分为3个表。第一表收录了352个不作偏旁的简化字,第二表收录了132个可作偏旁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收录了1754个简化字,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对基本上以《新华字典》收录的8000个汉字进行类推简化。总表外还有两个重要的附录:一个是被看作简化字的异体字表,一个是国务院批准的生僻地名用字表。《简化字总表》的编印表明中国第一次简化字运动最终取得了成功。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的效果突出:①它把2235个汉字从平均个笔画减省到个笔画,学习起来和书写起来都方便了许多;②消除了一批异体字;③构造更为合理,比如“偿”容易读成“shǎng”,变成简体字“偿”后就不会误读了;④在结构上更为美观,字形之间的差异也更为突出。笔者曾经把繁体字和简化字的汉语报纸给不认识汉字的德国人和泰国人看,让他们比较那种形式的汉字更美观,结果他们大多数认为简化字美观。 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高出20%左右。 第一次简化字运动也存在一些问题:①有些字简化不合理;②有些繁体字该简化的没有简化。这些问题,相对于其上述有益的效果而言,是次要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惯性,简化字运动也不例外。第一次简体字成功之后,有些人又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简化汉字,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其大致过程如下: 1966年到1971年,汉字简化工作处于停滞状态。1972年3月,中国科学院下设文字改革办公室,文字改革工作开始恢复。当年7月,文字改革办公室开始拟定《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并广泛征集群众中流行的简化字。1973年国务院同意恢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名称,归国务院科教组管。1975年文改委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以下称《二简》。1977年文改委在广泛征集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拟定出《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的修订稿,收录了简化字853个。 197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加快文字改革的步伐》,并于次日开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248个简化字。1978年3月教育部通知要求全国统编教材一律试用《二简》中第一表字,开始推行《二简》。 但是《二简》中不合理的地方很多:①没有规律地简化了一些字;②不合理的兼并了一些汉字,如把“雕”和“刁”并为一个字。此外,汉字的整体局面被“一简”深刻地冲击后,刚刚恢复平静,又受到“二简”的冲击,弄得有些混乱。因此,从1978年开始人们反对《二简》的呼声越来越高。1978年8月,全国报刊都停止了试用《二简》中第一表中的简化字。汉字演变 从1980年起,有关机构开始修订《二简》,一直持续到1985年。但是在似乎修订完善的时候,被政府废止了:1985年12月,文改委更名为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批转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废止《二简》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并在通知中明确指出“1977年12月20日发表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停止使用。”这个通知宣告了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失败。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为什么失败了?笔者认为根本的原因在于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效益非常有限。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对汉字的结构改动得那么大,而产生的效果在扫盲试验中,简化字扫盲的效率比繁体字扫盲的效率只提高了20%左右。第二次简化字运动的规模远不及第一次简化字运动,群众基础也赶不上第一次简化运动,合理性也不如第一次简化字运动,因而其产生的效益不会有多大。 第二次简化字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和很多值得吸取的教训。其中关键的一点是“不熟不做”。因此,1992年11月6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批转国家语委关于当前语言文字工作请示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指出今后对汉字简化应持慎重态度,使汉字保持稳定,以利社会应用。汉字演变-自然流变 (1)汉字结构的自然流变汉字演变 汉字结构上的自然流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异体字越来越多,也就是说同一个字不同的书写形式越来越多;②笔画的模式越来越多;③书写方式越来越多。 汉字在起源之时,实际上是一幅幅逼真的图画,各个部落甚至各个人在写这些字,或者说画这些画时,都可能不一样,所以每个字的写法有很多种。这种现象在商代甲骨文中仍然非常明显。例如,甲骨文中“尊”字的写法至少有20种,“羊”字写法至少有45种。一个字多种写法相互之间称为异体字。 在汉字结构变革过程中,新的字体取代了旧的字体,旧的字体中各种写法往往同时也被废止了,即消除了许多异体字。但是对于新的字体而言,通过自然演变,在民间又有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的现象、要求和趋势,由于各地、各时、各人在简化、草化、快写、随便写时没有统一的规矩,国家又一直没有制定汉字书写的标准,所以一个汉字又产生多种写法,出现了新的异体字。 此外,由于人们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不断增长,现有的字往往不够。因此,就会另造一些字来,由于各个时期各个人造的字往往没有经过专门的机构进行审查就流传开来了,有些字实际上是表示同一个意思,这就又增加了异体字出现的机会。 在字体方面,汉字也发生过较大的流变。例如,隶书走上历史舞台不久,其笔画经过自然流变,形成了楷书。宋朝发明了印刷术,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笔画发生进一步的自然流变,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随看文化事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西方文字字体的影响下,汉字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仿宋、扁宋等。这些字体一般用电脑而不是手来“书写”,所以现在又可统称为“电脑字体”。 此外,为手写之便捷以及书法艺术的开拓,人们还创造出行书和草书等多种书写方式。行书的结构和楷书基本相似。草书的结构虽然和楷书差别较远,但是草书一般只作为一种书法,或者作为一种速记方式,在信息交流中应用较少并常遭排斥。 (2)汉字数量的自然流变 在自然流变过程中,汉字的数量是逐渐增多的,这是因为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人们不断地制造出一些新字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此外,异体字的自然增多也是汉字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3)汉字读音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汉字的读音发生过一定的自然流变,如上古时期,有一些复辅音,现在都从汉语中消失了。此外,在音调方面,也有一些显著的变化。长期以来,汉字一直没有一个规范的注音工具,是其读音自然流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4)汉字字义的自然流变 从远古时期到现在,有些汉字的字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汉朝以前,“低”只表示“头向下垂”;汉朝以后,“低”才表示和“高”相反,包括“矮”、“地势低洼”、“声音细小”、“程度差”等意义。 (5)汉字的规范化问题 上述汉字的自然流变如果不加以约束、规范和清理的话,将带来严重的混乱。汉字演变 传说中创造汉字的“仓颉”可能是远古时期一个伟大的汉字整理者。周朝史官史籀可能也是一位杰出的汉字整理者。他撰写的童蒙识字课本《史籀篇》客观上起到了规范汉字的作用。上述秦朝以小篆统一中国汉字,也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汉字整理规范运动。其后不久,隶书的出现,进一步规范和简化了汉字。此后,汉代的许慎、唐代的颜元孙、宋代的郭忠恕和张有等都对字形混乱的局面做了一些拨乱反正的工作。此外,始于汉末的反切汉字注音方法和魏晋的韵书,为汉字读音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四”运动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对汉字而言,也是一场大规模的整理和规范过程。在字义方面,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白话文运动的推进,即提倡用口语书写文章,反对用文言文书写文章,废弃了许多汉字在文言文中特有的意义,也使得常用汉字的数量至少减少了很多。 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展简化字运动的同时,也非常重视汉字的规范化运动,这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清理和废除异体字;②统一和规范汉字的字形、笔画、笔顺;③统一和规范汉字的读音。关于这个方面的历史,读者可以参考高更生先生所著的《现行汉字规范问题》一书。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人口的流动急剧增长,文化教育和广播电视事业蓬勃发展,全国人民的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很多偏远乡村的老人虽然不会说普通话,但是能听懂普通话。这说明现在中国人民在汉字的发音问题上统一和规范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从上述汉字发展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得出两点启示: (1)汉字的结构可以在短时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 这体现在大篆向小篆的变革之中、小篆向隶书变革之中、繁体字向简化字的变革之中。 (2)汉字的改革是和生产力的大发展相互对应着。 这体现在汉字两大改革活跃时期(秦朝和20世纪)都是发生在生产力大发展的时期。这种现象可以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来解释:汉字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工具,生产力的大发展为生产工具的革新提供了技术和人文基础,而生产工具的革新将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又满足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此外,生产力大发展和汉字改革都需要中国处于一个相对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局面。这也是其原因之一。演变过程

古代汉语小论文的研究方向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汉语言文学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实习、论文写作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的文艺理论素养和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能在新闻文艺出版部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学评论、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就业方向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关于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2.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哲学、艺术等学科的相关知识;3.具有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以及较强的写作能力;4.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6.能阅读古典文献,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汉语言文学研究方向为文艺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1、文艺学:是研究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给文学实践以指导的学科。

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以中国境内语言为研究重点,分析、归纳人类语言的发生学关系和内在规律。

3、汉语言文字学:语言类的传统学科,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大方向。

4、中国古典文献学: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

5、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魅力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专业以古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体裁的演变、历代作家作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典籍、文论、各个时期文学承前启后的关系等为研究对象。

6、中国现当代文学:注重学理研究与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

7、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旨在培养具备相关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系统知识,能在少数民族教育、文化部门和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翻译、文学创作、新闻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一门复合型的学科。

古代汉语毕业论文

1、首先古代汉语论文开题报告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毕业论文题目,要简洁,不宜太长。2、其次需要讲明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以及论文所需要引用的文献。3、最后需说明研究课题的可行性与创新性即可。

一、文字部分 《说文》部首的文化学研究(贝部研究、女部、玉部) 《说文》部首研究 《说文》省声研究 《说文》中农业文化探讨 《说文》重文研究 《说文解字》“女”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尸”部字研究 《说文解字》“心”部字研究 半坡刻符的性质及其与文字的关系 对汉字性质的认识 古汉字指事字的表义功能 汉字编码研究及方案设计 汉字的结构(论汉字的结构规律或者论汉字的结构类型等) 汉字的形体演变(汉字形体演变中的文化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原因探讨等) 汉字起源研究述评 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汉字考释方法述评 汉字前途讨论述评 汉字析形方法研讨 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规律 汉字字形的文化信息研究 会意兼形声问题探讨 假借字与通假字 古今字和异体字 甲骨文形声字研究 江永“女书”的形体结构研究 江永“女书”源流研究 六书性质特点(六书文化探讨、从六书的演变看汉字的造字法等等)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论汉字的性质 论汉字的音义联系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繁简分合 论现代汉字中的变体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会意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象形字 论现代汉字中的形声字 浅论《说文解字》一书的历史价值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声符表义的成因初探 试论词义引申的规律与方式 说会意 说假借 探求本义的方法种种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形声字起源试论 形声字声符说略 形声字义符说略 许慎六书说论评 义符表义与声符表义异同论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二、词汇研究 《论语》(某个或某些)代词研究 《论语》常用词汇研究 《孟子》(某个或某些)语气词研究 《世说新语》第二人称代词研究 《儒林外史》某类虚词研究。 《诗经》叠音词研究 《诗经》连绵词研究 词的多义性和词素的多义性 词义演变的深层意义基础 词义引申的原则和方法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对词义引申的分析 对词义转移的分类考察 对确认古汉语中词的同义关系(或其他关系)的看法 古今词义变化(现象\原因\规律) 同义词和同源词浅说 先秦偏义复词研究 先秦同义复词研究(《左传》、《论衡》、《墨子》等) 音义联系的任意性和命名的理据性 专书的词汇研究 汉语词汇双音化动因研究 三、语法部分 “是”的用法及其发展 《韩非子》中的被动句 《老子》(某种)句型研究 《论语》句法研究(判断句研究、祈使句研究、疑问句研究) 《孟子》中的“其”字 《孟子》中的“之”字 《史记》(某种)固定结构研究 《荀子》副词研究 《战国策》中的“是”字 《左传》“焉”字研究 《左传》“之”字研究 《左传》被动句研究 《左传》判断句研究 《左传》祈使句研究 《左传》疑问句研究 《左传》中语气词“也” 被”字的词义演变 词类活用问题探讨(起源\新说\评价) 从《韩非子》看先秦的副词 从《庄子》看先秦的宾语前置句 从唐宋元明清的白话作品切入考察近代汉语语法的有关问题 古代汉语“把”字句研究 古代汉语“所”字结构(或“者”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之”字结构(或“其”字结构)研究 古代汉语处置式考察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现象综述 古代汉语词序研究 古代汉语单句(或复句)研究 古代汉语活用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兼语式研究 古代汉语介词(或连词)研究 古代汉语连动式研究 古代汉语判断句研究 古代汉语省略现象研究 古代汉语使成式考察 古代汉语双宾语考察 古代汉语重叠词研究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近代汉语代词研究 近代汉语量词研究 秦双宾语句的类型 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唐诗句法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研究 指代性“见”字词性再研究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而”字的形成和发展 主谓间“之”字探源 专书的语法研究 四、音韵研究 专书的用韵研究 学习音韵学的心得体会 陶渊明用韵研究 论音韵学在古籍阅读中的作用 联系古音考察现代汉语方音问题 汉语语音演变规律考察 联系汉语语音史研究现代汉语语音规范方面的有关问题 古代韵文用韵考察 五、方言研究 方言词汇研究 方言语法研究 方言音系研究 方言保存的古代汉语特殊成分 六、训诂学研究 标点研究 论中学教材文言文的注释 试论“据文证义”的训诂方法 试论“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 校勘研究 训诂学与中学语文教学 注释研究 反训研究 七、修辞研究 《左传》的外交辞令研究 杜甫诗文修辞研究 以义为单位,给一部先秦文献(或其中的一部分)作词表 《红楼梦》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左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水浒传》人物语言风格研究 古今修辞方式的比较 《孟子》论辩艺术研究 《战国策》外交辞令研究 八、其他相关研究 辞典学理论研究 中学文言教学研究 《说文》释义方式研究 古代汉语字词典释义辨正 总之选题尽量对专书、专人进行词汇、语音、语法研究。

古代汉语学位论文

写自己喜欢的例如自己喜欢的电影、小说诗集等有关文学语言类的探讨,提出问题,解决自己的问题目录 一、现代汉语部分 二、写作部分 三、文学理论部分 四、美学部分 五、现代文学部分 六、古代文学部分 七、中国当代文学部分 八、语言学概论部分 九、外国文学部分 十、民间文学部分 十一、古代汉语部分 十二、中学语文教育学部分 一、 现代汉语部分 1.著名作家作品语言运作特色的研究 2.讽刺语言中的文化底蕴 3.语法中的语义因素 4.“是”字用法研究 5.语用与语法的关系 6.新兴词缀研究 7.祈非主谓句的修辞作用 8.论动词重叠式的使用条件 9.论句群纳入中学语文教学的实用意义 10.新兴辞格研究 11.语言环境对句式选择的制约作用 12.××方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部分) 13.××方言现象专题报告 14.代词的语用研究 15.语言副词的语用研究 16.助动词的语用研究 17.时下新词描写 18.句型的语用研究 19.语气词的语用研究 20.言语行为在句子里的表现 二、 写作部分 1.论小说的叙述视角 2.论小说的误乐性 3.心态小说的艺术魅力 4.论现代小说性情节结构类型 5.论小说的新典型观 6.论小说语言的创新 7.论小说的写作技巧 8.论广告辞的审美特性 9.从报告文学的轰动效应探视读者的审美要求 10.试论新时期女性散文的艺术特色 11.试论毕淑敏小说的创作特色 12.试论诗歌中意象的类型与特征 13.论鲁迅小说对人物灵魂的深刻穿透力 14.试论当今散文的发展走向 15.论小说中的意识流手法 16.试论新时期散文创作的艺术特色 17.论新闻文体的审美特质 18.试论新闻写作的真实性 19.论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功用 20.试谈散文笔法的多元化趋势 21.论新时期散文的艺术嬗变 22.任选当今一个散文作家的作品进行评论 23.任选当今一个小说作家的作品进行论述 24.论散文的“自叙体”色彩 25.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26.试论王蒙小说的艺术特色 27.试论王安忆小说的艺术特色 28.论文学人物性格的立体结构 29.意识流写法的魅力 30.任选当今一个诗人的作品进行论述 31.文学创作情感论 32.论张洁小说的艺术

主要可以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分析吧比较两个文学作品或者研究某一个学派的发展可私信

现代汉语.比较好点.

论文格式对于论文是很重要的,这会直接影响学校论文查重检测的结果,如果担心自己完成之后,达不到学校要求的重复率,推荐大家在》》》知网检测系统进行论文查重检测修改。如果是初稿的话,还是建议使用Paperfree论文查重工具,实用又方便。

1.汉语言文学论文正文内容格式,一律用小四号,宋体。

2.汉语言文学论文正文标题格式:三号黑体。

3.汉语言文学论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的内容格式用五号,楷体。“内容摘要”和“关键词”这几个字用黑体五号。

4.目录格式:列出正文一、二级小标题。论文中标题序号一般是四级:一、二、……;(一)(二)……;1、2……;(1)、(2)…… 以此类推。论文如果只有两级小标题,就用一、二、……和1、2……。并以虚线注明所属之页码。

5.页码格式:从正文开始。

6.注释格式:标明引文出处,凡引用他人的话语必须标明出处。

7.参考文献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格式: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汉语言专业培养具备汉语及语言学、中国文学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相关部门从事汉语言文字的教学科研、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文字管理及语言应用方面实际工作的语言学高级专门人才。

该专业侧重于在汉语和对外汉语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文字运用能力,以及广博的文、史、哲的知识基础。

读书杂志古代汉语

训诂,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

就是解释的意思,具体指解释古代汉语(文言文)中字词的意义。“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用现代汉语说,训,就是通俗的话去解释某个字的字义。“诂”,《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指“训诂学”。即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门,是主要从“语义”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训诂萌芽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在文献正文中对词语进行解释。如《左传·庄公三年》:“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注:①师:驻军。②宿:夜晚。

② 训诂学到汉代,确立了两种基本体式。一类是随文释义的注释,如《毛诗故训传》、《毛诗笺》、《仪礼注》、《春秋公平传释诂》。

一类是通释语义的专著,如《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这个时期的训诂,有了一定的体系和方法,表现出对词义研究的自觉性,成为真正的训诂学。

③ 训诂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训诂内容从经部扩大到史、子、集各部以及佛经;出现了“义疏”这种新的训诂形式;训诂新著不断出现,如《广雅》、《玉篇》、《经典释文》、《一切经音义》。

④ 宋代到明代,“训诂学”衰落。宋明时期由于训诂成为“理学”的工具,打破了求实传统,走向衰落。

⑤ 清代的训诂学有了空前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的注释和训诂专著数量很多,体式完备。更重要的是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有重大突破。清代训诂学家具有朴素的历史观念,主张研究训诂必须区分古今;

有一定求实精神,不拘于一家之说,能择善而从;采用因声求义和综合比较的方法,开拓了训诂研究的新途径。

重要著作有《说文解字注》、《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经籍籑诂》(籑〔zhuan四声〕:同“撰”、“馔”)、《尔雅义疏》、《方言疏证》等。

以1 〔yǐ ㄧˇ〕 〔《广韵》羊己切,上止,以.〕 1.任用;使用;运用.《书·立政》:“继自今立政,其勿以憸人.” 孔颖达 疏:“王当继续从今已往立其善政,其勿用憸利之人.” 马王堆 汉 墓帛书《道原》:“人皆以之,莫知其名.人皆用之,莫见其刑(形).”《礼记·儒行》:“礼之以,和为贵.”按,《论语·学而》以作“用”.《韩非子·扬权》:“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虚而待之,彼自以之.”旧注:“以,用也.君但虚心以待之,彼则各自用其能也.” 唐 张说 《故洛阳尉马府君碑》:“王者之师,将德是以.讨叛惟武,携远在宽.”2.使.《管子·水地》:“[ 庆忌 ]乘小马,好疾驰,以其名呼之,可使千里外一日反报……蟡者一头而两身,其形若虵,其长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以取鱼鼈.”按,“可以”与“可使”为互文,又《山海经·北山经》 郭璞 注引《管子》“可以”作“可使”.《孟子·公孙丑上》:“ 管仲 以其君霸, 晏子 以其君显. 管仲 、 晏子 犹不足为与?”《战国策·秦策一》:“ 泠向 谓 秦王 曰:‘ 向 欲以 齐 事王,使攻 宋 也. 宋 破, 晋国 危, 安邑 王之有也.’” 高诱 注:“以,犹‘使’也.”3.认为.《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公]告 郈孙 , 郈孙 以可,劝.”《新唐书·萧瑀传》:“[ 瑀 ]每燕见,辄言:‘ 玄龄 辈朋党盗权,若胶固然,特未反耳.’帝曰:‘知臣莫若君.朕虽不明,宁顿懵臧否?’因为 瑀 晓解. 瑀 以帝有所偏信,帝积久亦不平.” 清 黄轩祖 《游梁琐记·易内奇案》:“ 张 父大悦,以富媳必多妆奁,可增岁入.”4.及,连及.《易·小畜》:“九五,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 李鼎祚 集解引 虞翻 曰:“以,及也.”《国语·周语上》引《汤誓》:“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一:“言无及万夫.”按,《吕氏春秋·顺民》引《汤誓》“以”作“及”.5.缘故;原因;道理.《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列子·周穆王》:“ 华子 既悟,乃大怒,黜妻罚子,操戈逐儒生. 宋 人执而问其以.”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6.即,立即.详“ 以时 ”.7.代词.何,何处.《诗·召南·采苹》:“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孔颖达 疏:“言往何处采此苹菜?於彼南涧之厓采之.往何处采此藻菜?於彼流潦之中.”8.代词.此,这.《礼记·檀弓下》:“岁旱, 穆公 召县子而问然,曰:‘……吾欲暴巫而奚若?’曰:‘天则不雨,而望之愚妇人,於以求之,毋乃已疏乎!’” 陈澔 集说:“於以求之,犹言於此求之也.”《战国策·魏策三》:“‘无 梁 孰与无 河内 急?’王曰:‘ 梁 急.’‘无 梁 孰与无身急?’王曰:‘身急.’曰:‘以三者,身,上也; 河内 ,其下也. 秦 未索其下,而王效其上,可乎?’”9.介词.拿;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醒,以戈逐 子犯 .”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紫姑书大字》:“墨浆以大器贮,备濡染也.” 鲁迅 《野草·题辞》:“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10.介词.表示处置或主使.犹言带着、率领.《左传·僖公五年》:“ 宫之奇 以其族行.”《史记·晋世家》:“ 里克 、 邳郑 欲内 重耳 ,以三公子之徒作乱.”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察智·于文传》:“ 王 诱妾以儿来,寻逐妾,杀儿,焚之.”11.介词.介绍论事的标准.犹言“以……论”;“论……”.《左传·宣公四年》:“以贤,则 去疾 不足;以顺,则 公子坚 长.”《公羊传·隐公元年》:“立适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孟子·万章下》:“以位,则子,君也;我,臣也;何敢与君友也?以德,则子事我者也,奚可以与我友?”1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后汉书·荀彧传》:“会 张邈 、 陈宫 以 兖州 反 操 ,而潜迎 吕布 .” 宋 苏轼 《张文定公墓志铭》:“发民筑城,日夜不得休息,民大惊扰,争迁居城中.男女昏会,不复以年.” 明 归有光 《项脊轩志》:“久之,能以足音辨人.”13.介词.介绍具有的身份或资格.《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将军 苏建 , 杜陵 人,以校尉从 卫将军青 ,有功,为 平陵侯 .”《汉书·李广传》:“ 广 以良家子从军击 胡 .” 钱基博 《辛亥南北议和别纪》:“初, 唐绍仪 以 清 内阁总理 袁世凯 代表, 伍廷芳 以民军议和代表,自十月二十八日,开议于 上海 英 租界之市政厅.”14.介词.为.《左传·定公十年》:“所以事君,封疆社稷是以.” 杜预 注:“以,犹为也.” 杨伯峻 注:“意谓为国家土地之安全,於是事 齐 .”15.介词.在;于.《左传·桓公二年》:“其弟以 千亩 之战生,命之曰 成师 .”《旧唐书·方伎传·神秀》:“ 神秀 以 神龙 二年卒,士庶皆来送葬.” 鲁迅 《二心集·柔石小传》:“ 柔石 ,原名 平复 ,姓 赵 ,以一九○一年生于 浙江省 台州 宁海县 的 市门头 .”16.介词.自;从. 汉 王符 《潜夫论·遏利》:“自古於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汉书·西南夷传》:“今以 长沙 豫章 往,水道多绝难行.”17.介词.与;同.《仪礼·乡射礼》:“主人以宾揖,先入.” 郑玄 注:“以,犹与也.”《韩诗外传》卷四:“ 齐桓公 独以 管仲 谋伐 莒 ,而国人知之.”以,一本作“ 与 ”.《太平广记》卷九引 晋 葛洪 《神仙传·王烈》:“[ 烈 ]少时本太学书生,学无不览,常以人谈论五经百家之言,无不该博.”18.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和”.《易·鼎》:“得妾以其子,无咎.”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一:“言得妾与其子也.”《诗·大雅·皇矣》:“帝谓 文王 :‘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 马瑞辰 通释:“按以、与古通用,‘声以色’犹云‘声与色’也,‘夏以革’犹云‘夏与革’也.”《左传·襄公二十年》:“[ 季武子 ]赋《常棣》之七章以卒.”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以,犹‘与’也.卒,卒章也.言赋《常棣》之七章与卒章也.‘卒’下无‘章’字者,蒙上而省.”19.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 宋 王安石 《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家有老母,必禀请以行.”20.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则”.《国语·吴语》:“今大夫老,而又不自安恬逸,而处以念恶,出则罪吾众.” 韦昭 注:“处,居也.居则念为恶於 吴国 .”《文子·上义》:“故有道以御人,无道则制于人.”2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 汉 刘向 《说苑·杂言》:“少以犯众,弱以侮强,忿怒不量力者,兵共杀之.”《淮南子·氾论训》:“ 尧 无百户之郭, 舜 无置锥之地,以有天下.”22.连词.因为,由于.《左传·僖公十五年》:“ 郑 以救公误之,遂失 秦伯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以不能取容当世,故终身不仕.”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奸鬼为人祸》:“ 隋文帝 以子 秦孝王 俊 有疾,驰召名医 许智藏 .”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后记》:“临末我还要记念 镰田诚一 君,他是 内山书店 的店员……三三年七月,以病在故乡去世.”23.连词.因而;因此.《礼记·缁衣》:“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 汉 刘向 《列女传·卫二乱女》:“ 南子 惑淫, 宋朝 是亲,谮彼 蒯聩 ,使之出奔. 悝 母亦嬖,出入两君,二乱交错,咸以灭身.” 唐 韩愈 《唐故秘书少监独孤府君墓志铭》:“其后,上将有所相,不可於众.君与起居舍人 李约 交章指摘,事以不行.” 明 冯梦龙 《智囊补·兵智·项梁》:“每有大繇役及丧, 梁 尝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子弟,以知其能,后果举事.”按“以”《史记·项羽本纪》作“以是”.24.连词.如,如果.《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郡守之权,非特六卿之重也;地几千里,非特闾巷之资也;甲兵器械,非特棘矜之用也,以遭万世之变,则不可称讳也.”25.助词.在句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音节,不表义.《诗·邶风·谷风》:“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唐 韩愈 《息国夫人墓志铭》:“婉婉夫人,有籍宫门.克承其后,以嫁以婚.” 宋 司马光 《功名论》:“夫地有草木,天不雨露之,则不能以生;月有光华,日不照望之,则不能以明.” 清 顾炎武 《赠人》诗:“路旁多行人,一南一以北.南北遂分手,去去焉所极.”26.助词.表语气,用于句末,相当于“矣”.《战国策·楚策四》:“蜻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吕氏春秋·适音》:“四欲之得也,在於胜理.胜理以治身,则生全以.生全,则寿长矣.”按,“生全以”《群书治要》卷三九引作“生全矣”.《七国春秋平话》卷中:“六月之间,下 齐 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27.助词.用在单纯方位词前,组成合成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孟子·公孙丑上》:“自有生民以来,未有 孔子 也.”《史记·留侯世家》:“ 汉王 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 关 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如:他的年龄在三十岁以下.28.通“ 已 ”.已经.《国语·晋语四》:“其闻之者,吾以除之矣.”《北史·宇文护传》:“吾念十九入汝家,今以八十矣,凡生汝辈三男二女.” 宋 苏舜钦 《答范资政书》:“乃知君子理身格物之道,自有本也,险难以萌而不之见,宜其悔焉.”29.通“ 已 ”.太;甚.《左传·文公五年》:“ 晋 阳处父 聘於 卫 ,反过 甯 , 甯嬴 从之,及 温 而还.其妻问之, 嬴 曰:‘以刚.’《商书》曰:‘沈渐刚克,高明柔克.’夫子壹之,其不没乎!” 杨伯峻 注:“以,太也.”《孟子·滕文公下》:“三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 朱熹 注:“以、已通,太也.” 唐 韩愈 《赠张童子序》:“人皆谓童子耳目明达,神气以灵,余亦伟童子之独出于等夷也.”30.通“ 已 ”.止.《孟子·梁惠王上》:“ 齐宣王 问曰:‘ 齐桓 、 晋文 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 对曰:‘ 仲尼 之徒无道 桓 、 文 之事者……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朱熹 注:“以、已通用.无已,必欲言之而不止也.” 杨伯峻 注:“‘无已’犹言‘不得已’.”31.通“ 已 ”.谓不许,不同意. 汉 枚乘 《七发》:“诚必不悔,决绝以诺.” 王念孙 《读书杂志馀编·文选》:“决绝以诺,‘以’与,‘已’通,言或已或诺,俱决绝而无犹豫也.《表记》(《礼记》篇名):‘君子与其有诺责也,宁有已怨.’ 郑 注曰:‘已,谓不许也.’”32.通“ 有 ”.《战国策·楚策四》:“今 楚国 虽小,绝长续短,犹以数千里,岂特百里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季札 使还,至 吴 , 阖闾 以位让, 季札 曰:‘苟前君无废,社稷以奉,君也.吾谁怨乎?’”社稷以奉,《史记·吴太伯世家》作“社稷有奉”.33.通“ 又 ”.《左传·成公十六年》:“旧不必良,以犯天忌,我必克之.”《淮南子·人间训》:“民春以力耕,暑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以伐林而积之.” 王念孙 《读书杂志·淮南内篇十八》:“‘以伐林而积之’,当从《太平御览》所引,作‘又伐林而积之’.” 来自最权威的《汉语大词典》,希望对你有所帮.

汉语史专业是汉语言文字学下面的一个学科,主要包括语法、音韵、词汇、文字这几块。其中,古代汉语语法和音韵学是重点。大家现在可以多在论坛上逛逛,了解一下这个专业的情况。从考研的角度看,主要有两张卷。一张卷是汉语言文字学基础试题,包括五十分大综合填空题和选择题,一百分的语言学大综合试题。其中的五十分大综合填空(选择)题涉及文学、语言学、古代文化常识、历史等,内容很多。 我们文学史的上课教材主要是: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到第四卷),高教出版社;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大出版社;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出版社。 这些书主要是中国古代和现当代文学史,复习时应本着找填空题的思想,把你认为的能够出填空题的知识点(比如重点作家的代表作、重要的文学流派及其主张等,像作品分析、艺术特色之类不用细看)找出来,然后把其中的重点背下来。这些书的内容很多,看起来可能要用很多时间,但它们在考研填空题中会占到二三十分,所以也不要放弃。如果想节省时间把精力放在专业课上,那么也可以把过去十几年的考研填空题背一遍,因为每年都会有一部分重题。不过,我还是建议大家把这些书看一遍,把其中的重要知识点记下来。除此之外。像古代文化和历史常识则靠自己看书积累,复习起来收效不大,主要把这些文学史的书看好就行。剩下的二十来分填空题会是语言学(包括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和古代汉语)的题目,对考汉语史专业的我们来说应该基本上答对。另外,有时会考《中文工具书教程》(朱天俊、李国新编,北大出版社)中的内容,特别是四角号码查字法,所以大家可以看一下这本书。 汉语言文字学基础试题中另外的一百分语言学大综合试题包括现代汉语、理论语言学和古代汉语三部分,因为这些都是从事汉语研究必备的基本功。 现代汉语上课用的教材主要包括: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大; 重要参考书为: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大出版社;现代汉语是学好古代汉语所必备的,所以要好好看,把基础打好。现代汉语重点在语音和语法部分,词汇部分和文字部分有大概了解就行,根据往年情况,这两部分只会出填空题或名词解释题。在复习时,以《现代汉语》为主,《现代汉语专题教程》作为补充。《语法讲义》也很重要,需要精读,重点内容要记诵。《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五章略看,第六章不用看,主要看前四章,重点是掌握语法分析的方法和例子,特别是一些经典例子的分析过程。 有时间的话,可以看看陆俭明、沈阳著的《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大出版社),可以看作是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的补充。这本书内容繁杂,看时主要看《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中没有讲过的章节。具体来说,第二、三讲要精读,第七、八、九讲和十二、十三讲看一遍,有个大致的了解就行,掌握一些具体例子的分析,其他几讲暂时可以不看。 理论语言学的主要教材为:叶蜚声、徐通锵编,《语言学纲要》(第三版),北大出版社; 参考书: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大出版社;陈保亚编,《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语言学纲要》要好好看,结合辅导书《语言学纲要学习指导》,注意看细看深。《基础语言学教程》写得很好,可以看作是对《语言学纲要》的补充。在看这本书时,对《语言学纲要》中没有提到的问题要注意,已经讲过的问题要进一步深化和补充,讲的有出入的地方,在答题时以《语言学纲要》为主,同时指出《基础语言学教程》的不同观点。如果时间很紧,也可以暂时不看《基础语言学教程》,但要注意把《语言学纲要》看细看深,把重点问题都掌握住。 《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一书内容很难,是对现汉、古汉、语言学知识的融会综合。主要看第1、2、3、5、6章,重点是了解有关词类的理论,提取词的方法,系联、谐声、空格、右文说的概念,此外还有第5、6章要精读。因为这本书很难读,所以主要目的是扩大眼界和拓宽答题视野,主要以了解为主,只把一些非常重要的问题掌握住就行了。 除了汉语言文字学基础试题卷外,另一张卷是汉语史专业课试题,主要考汉语史中的内容。其中,语法和音韵是重点。下面我根据自己的经验,具体说一下汉语史专业要看哪些书和这些书应该怎么看。 我们上课用的汉语史方面的教材主要有: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二版),北大;王力,《汉语史稿》(新一版合订本),中华;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 重要参考书: 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科;耿振生,《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张双棣等《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和《<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学习指导书》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大;向熹,《简明汉语史》(上、下),高教;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 我建议大家先看《古代汉语》和《音韵学教程》,把基础打好,然后再看其他书。 毋庸置疑,《古代汉语》课本要好好看,在初期看时要注意全面和仔细,“文选”、“词义分析举例”和“古代汉语常识”三部分不可偏废。上半年,“文选”部分也要看,重点在先秦部分的文章,如上册第二部分“文选”(《郑伯克段于鄢》开始的那部分文选),先秦以后的文选大致看一下就行,诗歌部分重点在平仄。在看“文选”时,目的是要掌握重点词汇的意思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词义分析举例”也很重要,要把所有的例子都看一遍,重点掌握常见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以及同义词、同源词的比较等。“古代汉语常识”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复习时主要是看语法部分和诗歌的平仄及格律。上册的最后一部分“古代汉语常识”(“古代的姓氏和名号”开始)和下册的最后一部分“古代汉语常识”中的“古今语音的异同”和“上古音简说”了解一下就行,可能会出一两个填空题。其他部分重点看,尤其是语法部分。 唐先生的《音韵学教程》是学好音韵学的基础,这本书要花时间细看,对一些基本概念和重点问题要熟练掌握。考研题中的音韵部分基本上都是从这本书中出的,可见其重要性。《音韵学教程》读起来也不是很轻松,但一定要耐心阅读,把其中的重点问题整理出来,不要怕浪费时间。《音韵通讲》是作为《音韵学教程》的补充材料来看,不需要像《音韵学教程》那样弄得那么细,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掌握。《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对《古代汉语》中的知识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可以作为《古代汉语》课本内容的补充。其中的重点部分要背诵下来,与《古代汉语》课本重复的内容以一本书为重点复习就行。在看《古代汉语知识教程》时,可以结合《<古代汉语知识教程>学习指导书》。 《汉语史稿》是王力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但前面的音韵部分我没怎么仔细看。我主要看的是王力先生后期的《汉语语音史》。《汉语语音史》的写作年代晚于《汉语史稿》,王力先生的一些观点也发生了变化。大家在看《汉语史稿》音韵部分和《汉语语音史》时,可以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汉语史的分期及依据;上古声母系统的研究材料和研究学说(从钱大昕到周祖谟的学说);王力先生的上古声母学说(特别是声母表及其构拟);远古汉语存在复声母的证据;考证上古韵母的材料和方法(特别是“同谐声必同部”原则,“叶音说”、陈第的观点);上古韵部的学说(从顾炎武到黄侃的学说)王力先生的上古韵部学说(30韵部系统、脂微分部、上古韵部音值的构拟);上古的声调学说(从顾炎武到王力)中原音韵的大体情况(了解);古代音韵学家是怎样给古韵分部的‘现代语音学家是怎样构拟上古音的;王力先生的上古音研究贡献。从考研的角度来看,音韵学的考点主要集中在唐先生的《音韵学教程》一书中,一定要把《音韵学教程》中的内容掌握住,《汉语史稿》的音韵部分和《汉语语音史》考的并不是很多。《汉语史稿》后面的语法和词汇部分是重点,要细看。《汉语语法史》是王力先生晚年的代表作,可以看作是对《汉语史稿》部分的补充和修订,也要仔细地看,重点内容要记诵。蒋绍愚先生的《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和《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向熹先生的《简明汉语史》写得也很好,有时间的话大家可以看一下,以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如果时间很紧的话,这三本书也可以暂时不看。 《文字学概要》内容很多,不需要仔细看,重点是掌握一些基本概念和一些举例,比如“什么是会意字,并举例说明”。这本书的出题点,一是在“六书”,特别是对一些字形结构的分析,另一出题点就是如上面所举的那样,解释概念并举例说明这种类型的题。复习时,要注意一些常用字属于哪种结构类型,记住说明“六书”时常举的例子。常考的概念基本是各章的章节所显示的主要内容,再记住一些具体例子的分析就行。 以上就是所有的参考书目及利用方法,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调整。不过,大家在看这些书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是要重点突出,统筹兼顾。上半年在复习时,要注意广度和深度,把重点标记出来。暑假以后就要注意抓重点,把重点内容背诵下来。先要在脑海中有一个大的知识框架,然后把各知识点容纳其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也没得到。在看书时要始终有一个问题意识,要知道怎样抓重点,并注意一些细节之处,这样才能有一个比较完备的知识体系。 第二是要在复习时注意一些具体例子的分析。语言学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解释具体的语言现象,所以对书中所举的例子要留心。在背诵重点内容特别是一些概念时,要注意同时把一两个例句背下来。比如在复习“被”字句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时,就要把各阶段的一些经典例子背下来。在回答问题时,要注意理论和实例相结合,具体说来就是在答完课本知识点后,举一两个典型例子来分析证明自己的观点。复习时不能光顾理论而忽视例子,这点要切记。 第三是要注意多做练习。当复习完一个章节时,先把课本后面的练习题做一遍,不会的地方要查证。齐鲁书社有一套语言学的练习题,如下:《<古代汉语>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李军,齐鲁书社;《<现代汉语>学习辅导与习题集》,李军,齐鲁书社;《<语言学概论>学习辅导与习题集》,王靖,齐鲁书社 我建议大家把这些题做一遍,以巩固所学知识。光有理论,不进行实践是不行的,只有在做题中才能发现问题,以及时弥补知识漏洞。还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好好研究往年专业课考题,研究出题角度和答题方法,重点是要找出这些问题所考内容在课本上的落脚点,即出自什么地方,如何组织答案。从往年考题中,我们也可以窥见课本重点内容之所在,所以一定要注意把往年的考题做一遍,并仔细研究。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阅读原典,一方面是用来积累语料,另一方面是因为翻译在考研中也占很大比例。除了我前面所说的《古代汉语》中的“文选”外,还可以阅读一下《左传》和《孟子》等书。《左传》是很有必要读的,往年也曾考过《左传》选文的翻译。如果时间有限的话,建议大家先选择阅读《左传》,以提高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以上就是要看的主要参考书和和我的复习方法,希望能帮上大家的忙。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大家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过,以上所列的书(特别是教材)最好还是要看一遍。 最后,祝大家考研成功!我的邮箱是,有什么问题可以再联系我。欢迎大家骚扰,呵呵。【附】汉语史专业考研参考书一、古代汉语必读书目: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第二版),北大;王力,《汉语史稿》(新一版合订本),中华;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王力,《汉语语音史》,中国社科;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二、古代汉语补充书目:王力,《古代汉语》,中华;向熹,《简明汉语史》(上、下),高教;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教;耿振生,《音韵通讲》,河北教育;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北大;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北大蒋绍愚,《近代汉语语法史研究综述》,商务;郭锡良,《汉语史论集》(增补本),商务;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三、现代汉语必读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北大;陆俭明, 沈阳著,《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大;北大编《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四、现代汉语补充书目:陆俭明,《陆俭明自选集》,河南教育;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五、语言学参考书目: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第三版),北大;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大;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部分),语文;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大;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布龙菲尔德,《语言论》,商务;六、文学史参考书目: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到第四卷),高教;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大;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