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是能给点分,我会多给一些 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的关系 普通话语音是对中古汉语语音的继承和发展,这与中古音对上古音的继承一样,都是汉语语音发展的必然结果。 1、中古音与普通话语音声母的关系 从中古音到普通话语音,声母主要有以下五方面的变化: 1)中古全浊声母一律清化,变成同部位的清声母,平声变为送气清声母,仄声变为不送气清声母。 2)中古禅、邪二母为擦音,禅母为舌尖后擦音,邪母为舌尖前擦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禅、邪二母各有一部分变成同部位的塞擦音。 3)影、喻、疑、微合流,除个别字外,都变成零声母。 4)见、溪、群三母分为两类,开口呼、合口呼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齐齿呼、撮口呼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同样原因,精、清、从、心、邪也分为两类,一类为[]、[]、[],一类为[]、[]、[]。就是说,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声母[]、[]、[]来源于中古的见、溪、群和精、清、从、心、邪两组声母。 5)知、彻、澄与照、穿、神、审、禅合流,变成现代汉语普通话的[Ƨ]、[Ƨ]、[Ƨ]。 2、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的关系 从中古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的演变主要表现为简化。许多韵尾相同、韵腹相近的韵母都合并为一个韵母了。当然,也有中古一个韵母分裂为现代汉语普通话几个韵母的情况。中古有61个四声相承的韵类,90个韵母(入声不另立,与相配的阳声合而为一) ,现代汉语普通话为39个韵母,由此可知从中古到现代,韵母总数减少了近三分之二。粗略地说,从中古汉语语音到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韵母最明显的变化有以下五点: 1)中古入声韵尾[]、[]、[]全部消失,变成相应的阴声韵。 2)中古收[]韵尾的韵母,全部变成收[]韵尾的韵母。 普通话[]韵母是中古音没有的,它来自中古歌、戈、麻、齐、微等韵的一部分字。 普通话[]韵母来自中古支、脂、之韵的一部分字。 5)中古音只有开、合两呼,普通话有开、齐、合、撮四呼。大致说来,中古开口洪音字,普通话仍为开口呼;中古开口细音字,普通话为齐齿呼;中古合口洪音字,普通话为合口呼;中古合口细音字,普通话为撮口呼。 3、中古汉语语音与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声调的关系 普通话四声也是直接从中古四声演变而来。从中古到现代,声调的继承与发展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1)中古去声仍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去声,这一类字声调古今没有变化。 2)中古平声字分化为阴平、阳平两类,分化原则是声母的清浊,中古清声母字为阴平,中古浊声母字为阳平。 3)中古上声字变成上声、去声两类,演变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中古全浊声母变成去声,其余字仍为上声。 4)入声消失,入声字分别归到相对应的阴声韵的平、上、去三声里去,人们称这种变化叫“入派三声”。入派三声是就平声不分阴阳而言,如果按普通话阴、阳、上、去四声说,也可叫“入派四声”。 中古四声演变成普通话四声的情况,可以画成下表: 中古调类 普通话调类 中古调类 阴平(诗、飞) 阴平 阴入(黑、击) 阳平(人、才) 阳平 阴入(竹、急) 阴上(古、袄) 上声 阴入(尺、乞) 阳上(你、武) 阴入(切、设) 阳上(坐、社) 阴去(变、世) 去声 阳入(食、服) 阳去(阵、用) 阳入(入、药) 上表括号内是例字,从中可以看出,只有入声变化复杂。入声分阴阳,清声母为阴入,浊声母为阳入。阳入只派入阳平、去声,多数变成去声,少数变成阳平;阴入派入阴、阳、上、去四声都有,其中二分之一派入去声,三分之一派入阳平,二者合计占阴入声字的六分之五,剩下的六分之一派入阴平和上声,其中派入上声最少。
现代汉语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论文
摘要:现代汉语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基础性科目,其对于学生的汉语言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情况下,必须按照要求积极的规划好相关的教学管理,重点做好实践性的教学。本文就从这一问题出发,同时结合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相关特点展开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实践性分析
对于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来说,它是一门生活性较强的学科,其教学的重点在于有效的运用。但是在当前的课程教学中,很多的教师单纯的注重对知识点的教学和讲授,偏重的是理论层面的教学和管理,而忽视了具体的、实践性的教学开发和管理。所以,必须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思维,要在实践性的教学上加强研究和探讨,从而掌握相关的教学要点,开拓学生的思维,进而实现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一、现代汉语课程实践性教学的现状
现代汉语的教学是一项重在应用的学科,重要的就是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应用。这样一来,对于课堂的教学也就有着一系列的要求,如何实现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但是在当前的现代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很多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仅仅是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而对于学生实际把握和应用的问题涉及的较少。其中,一些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整个课堂的教学缺乏一定的互动性和探讨性。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汉语教学远离了生活基础,进而变得枯燥和乏味,这样一来,无论理论知识讲解的多么细致,有效的应用依然成了问题。
因此,必须大力的加强对现代汉语课程的改革,需要更加注重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这也是理论联系实际重要理念的渗透和贯彻,对于现代汉语的教学来说更要如此。在这方面,传统的课堂教学要积极的进行改变,更加注重课堂知识和生活的联系,与此同时需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对于汉语课程的教学来说,一个重点就是在现代需求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教学,进而使得所交知识具有时效性和实用性。而在当前的一些课堂教学中,由于对这些问题的忽视,一些课堂教学的知识相对落后,不能够满足当前发展和建设的需要,尤其是在进行操作和应用的层面还有所欠缺。这样一来,也就更加要求我们做好转变,做好相关的调查和分析,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是进行相关的课程编排。
二、现代汉语开展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1、在课堂内容编排上做好规划和管理,重点就是要精选教学的内容,把适用于生活实际的语言内容作为教学重点。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发现,在当前的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一些教学的内容出现了和其他课程的重复。
比如语音、语法、词汇的部分内容与语言学概论重复。这样一来,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就会引起学生而对学习激情。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内容选取的时候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探讨,重点就是要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分析和选择,把握有效的知识点进行教学。与此同时,更要注重从实践应用的角度来进行教学内容的管理,对于一些需要教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联系起来,进而开展互动教学和管理。例如我们对于词义的教学,就可以和生活中的广告或者是应用文写作联系起来,可以让学生去写作一些广告语或者是应用性的文章,这样一来也就可以很好的应用,巧妙的把教学知识和实践应用问题联系起来。 例如,对于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语音部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目的就是通过语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掌握汉语声韵调的拼读、音变的规律等,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水平,特别是最提高普通话水平。针对这一现实需求,我们就可以在相关的教学过程中,理论知识可以只作针对性地精讲,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开口讲话。还应该结合小学拼音教学增加拼读与拼写的实践性训练内容,为学生将来的从教奠定扎实的基础。
2、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对于现代汉语课程的实践应用教学来说,主要的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在课堂中实现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授完相关的知识和要点之后,开展有效的巩固和应用,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设定一些情景,或者是设计一些语言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也就是要求我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真正让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中去实现良好的应用,真正把自己投入到社会化的这个大舞台中去进行应用,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例如辩论赛或者是演讲比赛,这些都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和实践应用的机会。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也能够更好的实现教学的应用,发挥所学知识的作用。
3、做好课堂的组织管理和教学。对于汉语课程的教学来说,重点就是要进行有效的、规范性的课堂教学,主要的就是应该以启发式、答疑式、讨论式为主,同时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和启发性。汉语课程的教学不是单纯的传输,所以教师不能只是单向的进行知识的讲解,而要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实现管理和应用。例如在讲语言理论时,教师可提前收集大量的语言运用的例子,课上利用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展示给学生,而更要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进行相关的谈论或者是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身的体会和感悟,这都是一些很好的交流和管理方式。
其次,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把学习空间由课堂扩展到课外,进而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体现语言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开展规范报业语言活动,通过科学有效的指导,来组织举办一些汉语沙龙,或者是调查社会上现代汉字的使用情况,尤其是对当前汉字应用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归纳一些比较常见错别字和不规范字出现的类型和规律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既可以在生活中学习语言,规范地运用语言,获得用语言做事的成功感,从而获得一些切身的体会,感受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更加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显农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管理问题探讨[J]教育论坛,2010,8
[2]邹向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应用问题探讨[J]科教管理,
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需求对象,而缺乏实际应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开始没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单纯的文化素养无法满足社会的职能要求。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思考分析
【提要】
对此,本文简要的探讨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并对具体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汉语言
文学专业是由中文学专业演变过来,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与人文情怀,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意识和调节能力。
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鉴赏以及写作运用,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这些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
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
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呻吟”,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
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要将汉语言文学充分的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将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调整状态的能力,利用得体的语言表达、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来确保应用性活动的顺利完成.
作者:施祥爱 单位: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
【2】汉语言文学角度看中国商文化传播
摘要:中国的铸造历史源远流长,以商代的青铜器铸造为代表,铸造的生活、祭祀用品为我们研究商代的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尤其是铸造礼器,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商代文化特征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形式,以汉语言文学为重要载体,分析铸造礼器的文化传播表达方法。
关键词:铸造礼器;汉语言文学;传播
商代(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水平为当时铸造技术最高,而商代铸造礼器上遗留的文字,成为我们解读商文化的入口。
因此,笔者从汉语言文学传播角度,探索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和传承。
一、铸造礼器的发展和工艺
礼器的制作在中国古代铸造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和标志。
(一)铸造礼器的起源与发展
礼器是专门为贵族打造的,是其举行祭祀、丧葬、出征、筵席等活动时的重要用品。
中国的铸造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铸造工艺绝大部分体现了礼器铸造上。
而好的铸造技术、铸造工匠、铸造材料等,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并且主要为贵族服务。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些时候,铸造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例如:鼎、斛等,都是为了吃饭、饮酒而准备的。
随着铸造技术的成熟,工艺难度也愈来愈低,铸造的物品也越来越成为礼仪活动的器物,开始从实用物品延伸到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用品。
到了商代,铸造技术更加炉火纯青,达到全盛时期,铸造礼器包括用于祭祀的鼎、炉等,也包括筵席上用到的斛、觥、勺等,以及音乐文艺活动中的编钟等,铸造礼器成为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标志,也是时代文明的象征。
(二)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
包括礼器在内,铸造物品的工艺大致一致。
其原理流程为熔炼之后将液体浇注于相应模具中,待溶液冷却固化后便可得到相应形状,再经过精细加工,成为生活用品或者礼器。
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大体需要三个环节:首先,是模具的制作。
主要是根据礼器的需要,由砂、陶等特殊材料制作成模具。
模具的好处是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制造出来的成品在形状、大小、细节上趋于一致,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礼器的制作和铸造。
其次是溶液的浇注。
将需要铸成礼器的材料加热成液态,在具有充分流动的性能下,浇注进模具中,待冷却后就变成了想要的'器皿形状。
在商代,用于铸造的原材料主要是铜元素、铁元素和锡元素等,其优点是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开采容易、成本低廉,热熔的技术要求比较低。
最后,就是从模具浇注出的作品的加工和打磨处理。
将冷却凝固后的礼器从模具中取出,进行细节的打磨和处理,使其表面光滑、美观。
虽然原理和制作工艺大体一致。
但是具体到商代的铸造礼器上的生产流程的各个技术环节,以及某些技术难度在当时是怎么克服的,至今我们不清楚、不明确,还有许多的步骤和细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
(三)铸造礼器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礼器出土,通过对礼器的解读,成为我们了解一段历史的主要载体。
因此,铸造礼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用意义古代生产技术单一,许多的生产生活资料都非常匮乏。
木材、陶器等相对轻巧,但是不经久耐用,易磨损和结构性破坏。
铸造器皿的出现,使人们在饮酒、吃饭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精美的器物,同时也增加了用品的使用寿命。
因此,铸造礼器在当时来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艺术意义无论是铸造礼器的造型,还是礼器上的花纹和图案,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主流艺术的取向和审美。
也体现了当时铸造工匠的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古代社会艺术水平的杰出代表。
这为我们审视古人的思想、审美、工艺以及社会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文化意义铸造礼器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
同时,礼器铸造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也是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大禹所铸的鼎,即代表了国家的权力。
商代的司母戊鼎,就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作。
二、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
铸造礼器除了本身就有的使用价值和象征意义,还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媒介作用,特别是以商文化传播为典型。
(一)商文化的主要内容
商代起源于商汤,止于商纣王,前后历经大约5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
作为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代表,商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先河作用的重要历史朝代,从目前出土的商代遗址和文物来看,虽然还不能完全解读商代文化,但是对我们了解奴隶制社会的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1.狭义的商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商文化主要包括商代的服装、音乐、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服装方面,“上衣下裳”的基本服饰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音乐方面,由于铸造技术的成熟,有编钟等,丰富了商代的音乐器材;在艺术方面,除了有壁画、岩画等还出现了彩色图案,以及各种样式、色彩的陶制艺术品;图腾文化方面,继续呈现了敬重鬼神,敬重祖先的现象。
2.广义上的商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时代特色。
政治上,由于商代处于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全盛时期,土地、奴隶的归属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统治阶层之间、统治阶层与奴隶之间均有严格的等级体系;
经济上,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导致富余的劳动产品逐渐出现,贸易也逐步兴起,以致后人对从事贸易的人均称之为“商人”;
军事上,商代不仅有完备的军队体制、征兵体制,而且还有成熟的人马车的战斗编队。
这些都是广义商文化的体现。
(二)商文化在礼器上的传播形式
文化在铸造礼器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但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主要有三种传播形式:形状、图形和铭文。
1.形状的传播铸造礼器的形状可以直接反映其在当时的作用。
例如:鼎的造型呈现槽型,是人们早期吃饭的器皿,后来逐渐成为祭祀以及国家政权的象征。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民以食为天”的特点,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基础。
当然,也有些鼎、觥、斛器皿是三只脚支撑,所谓的“三足鼎立”表明了商代社会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三角形的结构,并且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时到今日,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的内涵。
2.图形的传播形式在铸造礼器上,各式各样的图形反映出商文化的包容,尤其是图像被广泛应用。
例如:为了表示对鬼神和祖先的敬重,祭祀的铸造礼器上添加鬼神的形象,这些形象通常都是凶神恶煞,面目狰狞的形象,以起到神秘、严肃的效果;再比如:在铸造礼器表面铸造出动物的形象,描绘出当时农耕社会的特征,反应当时社会对牲畜的重视和驯养文化。
最著名的青铜四羊方尊,代表了古代青铜铸造礼器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当时羊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商文化通过铸造礼器上的、图案和花纹进行的抽象性表达。
3.铭文的传播形式铭文即铸造礼器上的文字,因为礼器大多是由铜、铁、锡等金属铸造,因此也被称为是“金文”。
在铸造礼器上的铭文主要包括铸造前期的铸字和在礼器制作完成后的刻字。
商代的铭文主要是铸字。
铭文可以直接记叙当时发生的事情,如帝王言语或者国家大事的最直观的文字记录,这也成为反映商代文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浅谈“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09级 中文系杨威学号:2094051973浅谈“副词修饰名词”现象【摘要】按照语法书规定,副词常修是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然而近年来却出现了如“很中国”“很淑女”等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下面将从副词修饰名词的产生原因、语法及作用三方面分析这一语法现象。【关键词】副词 名词 特殊现象 词类活用 省略【正文】 一、产生原因语言是人类交流的重要工具,是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桥梁。语法则是人们总结的,语言中词、词组、句子的组织规律,就是说话人的规矩。它是研究如何把一个故孤立的词连成一个有意义的句子的规律。首先,语言是语法存在的基础。语言会社会环境的影响而发展变化,所以我们无法用硬性的语法规律约束语言的发展变化,这样就是舍本逐末了。其次,语法是从大多数词句中总结的规律,既是的多数则必有例外,名词修饰副词则就是一个例外。按照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副词用来做状语,而状语是谓词性短语中心语前面的修饰语,所以副词不用来修是名词。但一些谓词也可以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用来修饰名词性成分的副词不多,有“就,仅,仅仅,只,光,单,单单,几乎 ”等,表示限定人或事物的范围,例如:“只这几家商店开始营业|今天就你一个淘气|光书就有十箱| 单单这一点就够了”。刑福义在《关于副词修饰名词》认为这是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并归纳出四种副名结构。强调了这类说法产生的文化背景,即特定的文化修养的人对物体的“异质感受”,正是特定文化背景促使该说法的产生与发展。 二、语法角度1、词类活用 副词修饰名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即,副词加名词,名词被活用为形容词。如:“很淑女” 就可以被视为形容词。形容一些具有淑女气质和风范的女性。当一位女性在气质体现的优雅,谈吐举止和行为习惯上于一种独特的中国女性魅力,真正的表现出女人的纯洁与真挚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称此女很淑女’淑女原是名词,在这里就变成了形容词。 活用是临时的,必须凭借一定的语言环境,但某些词经常与程度副词连用,久而久之,人们就会直接把组合中的名词看作形容词了,这样,这个词在句中担当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句法功能,就变为了兼类词。这通常都是持否定观的人的观点。名词活用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副词的语法特征的强制,使得原本单纯表指称的名词不得不临时加入形容词行列,以保证组合的成立。2.省略现象 陈一民认为“名词前的副词有一部分是修饰隐含的动词”。 很有气派——很气派、非常像绅士——非常绅士、越来越懂诗意——越来越诗意。在这里,副词“很、非常、越”被视为修饰动词“有、像、懂”。另外,“……化”也是表达动词概念的一种形式,一旦失去了词尾“化”,便有可能产生“程度副词 名词”。“毕业时,他已经变得十分城市了。”“他是一个极其家庭的男人。”“十分城市、极其家庭”实际为“十分城市化、极其家庭化”的省略。 其实,无论是词类活用还是动词省略,这种组合在客观形式上已经大量存在。在当今能够进入“程度副词 名词”组合的名词中,真正的名形兼类词还是占少数的,结构中动词省略,也完全可以独立清楚地传达信息。因此,我们无需硬要用传统的语法规则去为该组合的存在找一个说法。 3、副名结构构成规律 副词修饰名词具有一定的规律和适用范围,如所有的名词都可被副词修饰,则副词修饰名词就毫无特殊性可言了。⑴副词可直接接指人名词和处所名词,如:‘很淑女’‘很绅士’‘很阿Q’‘很香港’‘很西藏’‘很东北’。这些名词所带的人具有鲜明的特点,且谈话过程中非常容易传递这样的特征。如:淑女,大家都知道具有大家闺秀的风范。绅士,是指男人言行非常有风度懂礼貌。“很西藏”之人外貌朴实,或指认的服饰很有特点。“很香港” 指此人说话有港台腔或者独特的行为方式。⑵副词接的名词往往是抽象名词,或具有一定抽象意味的名词。如:青春、现代、传统、淑女等词。这些词本身就是从多个具体的词中提炼出来的范围较广、较虚、没有确切指称的概念,对它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主观情感。如:中国、西藏、香港、葛朗台、阿Q、唐吉珂德等。这类词,在汉语词汇中是独一无二的,本身意义很实在,代表地名或人物。但随着人们的使用,被赋予了与本意有关但更丰富、更具有特征化的含义,人们一提起它们,就会联想到它们更多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指称意义。如说“他很葛朗台”,就意味着这个人具有嗜钱如命、对人对己自私苛刻等一系列守财奴的特征,而不只想到原来小说中的那个人物。 ⑶程度副词后接时间名词如:这里所说的时间名词是指表时令的名词,如春天,中午等。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时间名词。“他是一个很春天的人,从来没有什么能够破灭他的希望。”“没想到消息传的这么快,够速度的。” 三、副名结构的作用1、言简意赅,为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语言归根结底是一种认知现象,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人在表达、交流时,往往希望能将表述对象所具有的特征简洁而完整地描述出来。如:“小王是个很阿Q的人。”这里说小王是一个像阿Q一样善用‘精神胜利法’宽慰自己、卑怯、保守、自私、健忘、自欺欺人、极度自卑又自大的人。试想一下,如果我们不运用“很阿Q”这个词,我们将用多少词来描述小王的特点。这就充分展现了副名结构是表达更加简练的特点。于此同时,读者可以自己丰富心里小王的形象,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是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般而言,“形容词 名词”在语义上具有单一性和明确性,而“副 名”的意义具有丰富性和模糊性,正是这种模糊性,于简单结构中扩大了信息量,也正体现出了中国人传统的意识和含蓄美。 .2 新奇、俏皮,增添了语言的活力和表现力。如:五个小时,走的时候觉得长啊,快结束了,又觉得短了,人是很蜡烛的东西,拥有的时候不感觉什么,失去才知珍贵,围城的道理嘛。 长大后为人妻子,我想要恩爱嘛,应该学会心疼自己的老公。可是说句很乌鸦的话,老公没病没灾,身体健康,心情开朗,工作顺利,我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才算是心疼他,就这样,我的心很久不疼。两段引文都选择了“很加名”形式,不落俗套,生动形象:“很蜡烛”将作者那种没有及时欣赏美景,过后才知珍贵的后悔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很乌鸦”又极力渲染了女人想疼爱老公却不知如何去做的心境。语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外来词、古词今用都说明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副加名”的出现更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其使用数量日趋增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总论】副词修饰名词是一种不同于以往语法规律的语法现象,但不可否认的它的出现是语言更为简洁的同时,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2. 邢福义《关于副词修饰名词》.中国语文,1962,(5)3. 陈一民.《关于名词前的副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9,(1)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
正规的论文格式应该是这样的: 1、篇名 篇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文章的特定内容,符合编制题录、索引和检索的有关原则,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篇名,用较小字号另行起排。篇名应尽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 2、作者署名及工作单位 文章均应有作者署名。作者姓名置于篇名下方,译文的署名,应著者在前,译者在后,著者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各种补白短文,作者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文末尾。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字,复姓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字,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姓氏与名均不缩写。 示例: ZHANG Ying(张 颖),WANG Xi-lian(王锡联),ZHUGE Hua(诸葛华) 对作者应标明其工作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名及邮政编码,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以逗号分隔,加圆括号置于作者署名下方。 多位作者的署名之间用逗号隔开;不同工作单位的作者,应在姓名右上角加注不同的阿拉伯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之前加注与作者姓名序号相同的数字;各工作单位之间连排时以分号隔开。示例: 熊易群1,贾改莲2,钟小锋1,刘建君1 (1.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系,陕西 西安710062;2.陕西省教育学院 教育系,陕西 西安710061) 3、摘要 论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摘要应能客观地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不超过200字,以楷体字排在作者署名与关键词之间。英文摘要的内容一般应与中文摘要相对应。中文摘要前以“摘要:”作为标识;英文摘要前以“Abstract:”作为标识。 4、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概念的词或词组,一般每篇可选3-8个,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和地区、人物、文献等名称,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应以与正文不同的字体字号编排在摘要下方。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以“关键词:”作为标识;英文关键词前以“Key words:”作为标识。示例: 关键词:《左传》;语言艺术;修辞;交际语言 5、分类号 应按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对每篇论文标引分类号。涉及多主题的论文,一篇可给出几个分类号,主分类号排在第1位,多个分类号之间以分号分隔。分类号排在关键词之后,其前以“中图分类号:”作为标识。示例: 中图分类号:A81;D05 6、文献标识码 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每篇文章均应标识相应的文献标识码:A 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B 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C 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D 动态性信息;E 文件、资料。中文文章的文献标识码以“文献标识码:”作为标识。示例: 文献标识码:A 7、文章编号 凡具有文献标识码的文章均可标识一个数字化的文章编号;其中A、B、C三类文章必须编号。文章编号由每一学报的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及文章篇首页页码和页数等5段共20位数字组成,其结构为:XXXX-XXXX(YYYY)NN-PPPP-CC。其中文标识为“文章编号:”。示例: 文章编号:1672-0059(2003)01-0001-03 8、收稿日期 收稿日期是指编辑部收到文稿的日期,必要时可加注修改稿收到日期。 收稿日期采用阿拉伯数字全数字式日期表示法标注,以“收稿日期:”作为标识,排文末,并用10字距正线与正文分开。 收稿日期:2003-08-18 9、基金项目 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文章应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基金项目排在收稿日期之后。示例: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96BJL001) 10、作者简介 对文章主要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等作出介绍,其前以“作者简介:”作为标识。置于收稿日期(或基金项目)之后。同一篇文章的其他主要作者简介可以在同一“作者简介:”标识后相继列出,其间以分号隔开。示例: 作者简介:乌兰娜,1968年生,女,蒙古族,内蒙古达拉特旗人,内蒙古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博士。 11、正文 文内标题力求简短、明确,题末不用标点符号(问号、叹号、省略号除外)。层次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5级。大段落的标题居中排列,可不加序号。层次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用①,以与注释号区别。文中应做到不背题,一行不占页,一字不占行。 用字应符合现代汉语规范,除某些古籍整理和古汉语方面的文章外避免使用旧体字、异体字和繁体字。简化字应执行新闻出版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以1992年7月7日发布的《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以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的《简化字总表》为准。 标点符号使用要遵守GB/T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的规定(参考文献著录中的标点作为标识的用法另据后文规定),除前引号、前括号、破折号、省略号外,其余都应紧接文字后面,不能排在行首。夹注及表格内的文句末尾不用句号。著作、文章、文件、刊物、报纸等均用书名号。用数字简称的会议或事件,只在数字上加引号;用地名简称的,不加引号。外文的标点符号应遵循外文的习惯用法。 数字使用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各种记数与计量(包括正负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星期几一律用汉字。非公历纪年用汉字,并加圆括号注明公元纪年。多位的阿拉伯数字不能移行。4位以上数字采用3位分节法,即节与节之间空1/4字距。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以“万”、“亿”作单位。数字作为语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词、缩略语,应使用汉字。邻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所表示的概数均使用汉字数字。 插图和照片应比例适当,清楚美观;图中文字与符号一律植字。插图应标明图序和图题,序号和图题之间空1字;图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仅有1图者于图题处标明“图1”;图题一般居中排于图的下方。图一般随文编排,图较多时也可集中排在文末或其他适当位置。插图的横向尺寸不超过版面2/3者,图旁应串文。图需卧排时,应顶左底右。插页图版可另编页码,并在图版上方标识文章篇名和所在页码。 表格应结构简洁,具有自明性。尽可能采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助线。表格应有表序和表题。序号和表题居中排于表格上方,两者之间空1字。表序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仅有1表者,于表题处标明“表1”。表内数据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个位数、小数点位置应上下对齐。相邻行格内的数字或文字相同时,应重复填写。表一般随文编排,先见文字后见表。表格的横向尺寸不超过版面2/3者,表旁应串文。表需卧排时,应顶左底右;需跨页时,一般排为双面跨单面;需转页时,应在续表上方居中注明“续表×”,表头重复排出。 文稿中的计量单位应严格执行GB 3100-3102-93《量和单位》的规定。 文稿中的数学公式应简明、准确地表达各个量之间的关系,一般另行编排,主辅线须区分清楚。在不引起误解的前提下,某些公式也可夹在文句中间。数学公式的编排,应遵循量、符号的书写规则。 每篇文章应尽可能排在连续页码上。确需转页时应在当页最末一行标点停顿处注明“下转第×页”;在接转部分之前注明“上接第×页”,字体与正文区别,加圆括号。转页应尽可能少,并不可逆转。 分期连载的长文,应在每期篇名之后加注连载序号,文末加注“待续”,最末一期加注“续完”。 12、致谢 致谢是作者对认为需要感谢的组织或个人表示谢意的文字,排于注释及参考文献之前,字体应与正文有所区别。
论文怎么写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 参考资料: (论文荟萃)
一、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 (一)总标题 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 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 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 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 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 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 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 (二)副标题和分标题 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 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 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 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二、目录 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 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 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 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 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 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 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 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 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 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 三、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 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 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 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 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 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 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 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 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 ●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 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 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 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 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 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 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 四、正文 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 五、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 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 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
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下附署名)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计算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分析,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参见《汉语主题词表》和《世界汉语主题词表》)。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问题-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d.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研究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 英文: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物流企业管理模式研究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题目(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署名(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引言(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材料方法(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实验结果(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综合型应用型人才逐渐成为了社会的主要需求对象,而缺乏实际应用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逐渐开始没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缺乏市场竞争力,单纯的文化素养无法满足社会的职能要求。
【1】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问题思考分析
【提要】
对此,本文简要的探讨了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并对具体的实施对策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综合型人才;汉语言
文学专业是由中文学专业演变过来,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能够塑造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与人文情怀,从而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操守、团队协作意识和调节能力。
其次,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鉴赏以及写作运用,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问题分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
这些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都为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奠定了基础。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从成立至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
当前,在我国各所著名高校、师范学院以及文科类学校都设有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主要课程包括现代汉语、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美学、写作等。
通过近百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和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基本已经趋于成熟和稳定,是高校所有专业中最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专业之一,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魅力,充分挖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潜藏价值,能够有效的推动我国经济、文化以及科研的发展和创新。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
为主要目标无论是现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以前的中文学专业,都是以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诗人、作家以及文学爱好者。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和社会需求导向,许多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又开设了文秘学和传播学等相关专业,文秘学包括经贸文秘、医学文秘等,传播学也分为广播影视文艺学、汉语言文学与文化传播等,
这些课程的开设都是将汉语言与其他应用性学科互相交叉、互相融合,既加强应用性学科的文化素养,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应用价值,培养能力与文化兼备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实践性比较薄弱
汉语言文学专业更加注重文学知识的积累,以及情感体验分析和运用,其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口语以及书面表达能力,发掘学生的真、善、美,继承和发扬民族的精神品质和崇高追求。
所以,相对而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性比较薄弱,而且更多的是运用在文学写作上,这些思维层面上的情感体验和精神追求,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就显得“假、大、空”,更是被人们贬之为“无病呻吟”,其主要原因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性较差,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们综合能力的要求。
二、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有效对策
(一)完善教学体制
首先,在各高校中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应用性的理念建设,让学生和教师都能随着社会的发展需求而完善自身综合能力,在培养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汉语言文化的实用性;其次,要加强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师资力量,
虽然我国汉语言文化专业经过了百年的发展历程,已经拥有丰厚的师资力量,可是社会始终在进步,教师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完善中,所以汉语言文化专业还要融入新鲜的血液,为该专业带来蓬勃发展的朝气,为该专业的实用性价值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最后,在汉语言文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也要进行合理安排,要文化修养和实际应用并重,大力的拓展应用性语言课程,例如商务文化、国际文化、职场文化等。
(二)改善教学方式
汉语言文化专业教学不能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同时更应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更加丰富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教学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利用多媒体设备和电子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
(三)改变学生评价体系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评价体系一般都是由出勤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以及期末检测组成,主要是由卷面成绩来评判学生的学习优劣和综合素质,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因此,学生的评价体系,除了书面成绩,还要结合行为方式、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灵活运用能力等综合进行评判,才能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和汉语言文化专业的应用性。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全球化、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提高,要将汉语言文学充分的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将文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调整状态的能力,利用得体的语言表达、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来确保应用性活动的顺利完成.
作者:施祥爱 单位:山西省太原理工大学
【2】汉语言文学角度看中国商文化传播
摘要:中国的铸造历史源远流长,以商代的青铜器铸造为代表,铸造的生活、祭祀用品为我们研究商代的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尤其是铸造礼器,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
基于此,本文重点介绍商代文化特征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形式,以汉语言文学为重要载体,分析铸造礼器的文化传播表达方法。
关键词:铸造礼器;汉语言文学;传播
商代(约公元前1600-约公元前1046年),青铜器的铸造技术逐渐成熟。
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水平为当时铸造技术最高,而商代铸造礼器上遗留的文字,成为我们解读商文化的入口。
因此,笔者从汉语言文学传播角度,探索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和传承。
一、铸造礼器的发展和工艺
礼器的制作在中国古代铸造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典型和标志。
(一)铸造礼器的起源与发展
礼器是专门为贵族打造的,是其举行祭祀、丧葬、出征、筵席等活动时的重要用品。
中国的铸造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铸造工艺绝大部分体现了礼器铸造上。
而好的铸造技术、铸造工匠、铸造材料等,大都集中在大城市并且主要为贵族服务。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些时候,铸造的物品主要是生活用品,例如:鼎、斛等,都是为了吃饭、饮酒而准备的。
随着铸造技术的成熟,工艺难度也愈来愈低,铸造的物品也越来越成为礼仪活动的器物,开始从实用物品延伸到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用品。
到了商代,铸造技术更加炉火纯青,达到全盛时期,铸造礼器包括用于祭祀的鼎、炉等,也包括筵席上用到的斛、觥、勺等,以及音乐文艺活动中的编钟等,铸造礼器成为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繁荣的标志,也是时代文明的象征。
(二)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
包括礼器在内,铸造物品的工艺大致一致。
其原理流程为熔炼之后将液体浇注于相应模具中,待溶液冷却固化后便可得到相应形状,再经过精细加工,成为生活用品或者礼器。
铸造礼器的制作工艺大体需要三个环节:首先,是模具的制作。
主要是根据礼器的需要,由砂、陶等特殊材料制作成模具。
模具的好处是可以反复使用,而且制造出来的成品在形状、大小、细节上趋于一致,适用于大量、标准化的礼器的制作和铸造。
其次是溶液的浇注。
将需要铸成礼器的材料加热成液态,在具有充分流动的性能下,浇注进模具中,待冷却后就变成了想要的'器皿形状。
在商代,用于铸造的原材料主要是铜元素、铁元素和锡元素等,其优点是在自然界中来源广泛、开采容易、成本低廉,热熔的技术要求比较低。
最后,就是从模具浇注出的作品的加工和打磨处理。
将冷却凝固后的礼器从模具中取出,进行细节的打磨和处理,使其表面光滑、美观。
虽然原理和制作工艺大体一致。
但是具体到商代的铸造礼器上的生产流程的各个技术环节,以及某些技术难度在当时是怎么克服的,至今我们不清楚、不明确,还有许多的步骤和细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挖掘。
(三)铸造礼器的历史意义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礼器出土,通过对礼器的解读,成为我们了解一段历史的主要载体。
因此,铸造礼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用意义古代生产技术单一,许多的生产生活资料都非常匮乏。
木材、陶器等相对轻巧,但是不经久耐用,易磨损和结构性破坏。
铸造器皿的出现,使人们在饮酒、吃饭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加精美的器物,同时也增加了用品的使用寿命。
因此,铸造礼器在当时来讲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艺术意义无论是铸造礼器的造型,还是礼器上的花纹和图案,都体现了当时的社会主流艺术的取向和审美。
也体现了当时铸造工匠的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古代社会艺术水平的杰出代表。
这为我们审视古人的思想、审美、工艺以及社会文化都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3.文化意义铸造礼器代表了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代表了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
同时,礼器铸造对当时的社会来说,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也是中华民族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大禹所铸的鼎,即代表了国家的权力。
商代的司母戊鼎,就是华夏文明的杰出代表作。
二、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的传播
铸造礼器除了本身就有的使用价值和象征意义,还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媒介作用,特别是以商文化传播为典型。
(一)商文化的主要内容
商代起源于商汤,止于商纣王,前后历经大约5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
作为古代奴隶制社会的代表,商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先河作用的重要历史朝代,从目前出土的商代遗址和文物来看,虽然还不能完全解读商代文化,但是对我们了解奴隶制社会的情况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史料。
1.狭义的商文化从狭义的角度来看,商文化主要包括商代的服装、音乐、艺术、宗教等方面的内容。
服装方面,“上衣下裳”的基本服饰风格形成,对后世影响深远;在音乐方面,由于铸造技术的成熟,有编钟等,丰富了商代的音乐器材;在艺术方面,除了有壁画、岩画等还出现了彩色图案,以及各种样式、色彩的陶制艺术品;图腾文化方面,继续呈现了敬重鬼神,敬重祖先的现象。
2.广义上的商文化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商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表现了明显的时代特色。
政治上,由于商代处于古代的奴隶制社会全盛时期,土地、奴隶的归属具有明显的阶级特征,统治阶层之间、统治阶层与奴隶之间均有严格的等级体系;
经济上,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导致富余的劳动产品逐渐出现,贸易也逐步兴起,以致后人对从事贸易的人均称之为“商人”;
军事上,商代不仅有完备的军队体制、征兵体制,而且还有成熟的人马车的战斗编队。
这些都是广义商文化的体现。
(二)商文化在礼器上的传播形式
文化在铸造礼器上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但商文化在铸造礼器上主要有三种传播形式:形状、图形和铭文。
1.形状的传播铸造礼器的形状可以直接反映其在当时的作用。
例如:鼎的造型呈现槽型,是人们早期吃饭的器皿,后来逐渐成为祭祀以及国家政权的象征。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民以食为天”的特点,象征着国家权力的基础。
当然,也有些鼎、觥、斛器皿是三只脚支撑,所谓的“三足鼎立”表明了商代社会时期,人们已经发现了三角形的结构,并且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
时到今日,已经演化成为一种文化的内涵。
2.图形的传播形式在铸造礼器上,各式各样的图形反映出商文化的包容,尤其是图像被广泛应用。
例如:为了表示对鬼神和祖先的敬重,祭祀的铸造礼器上添加鬼神的形象,这些形象通常都是凶神恶煞,面目狰狞的形象,以起到神秘、严肃的效果;再比如:在铸造礼器表面铸造出动物的形象,描绘出当时农耕社会的特征,反应当时社会对牲畜的重视和驯养文化。
最著名的青铜四羊方尊,代表了古代青铜铸造礼器的最高水平,也代表了当时羊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这些都是商文化通过铸造礼器上的、图案和花纹进行的抽象性表达。
3.铭文的传播形式铭文即铸造礼器上的文字,因为礼器大多是由铜、铁、锡等金属铸造,因此也被称为是“金文”。
在铸造礼器上的铭文主要包括铸造前期的铸字和在礼器制作完成后的刻字。
商代的铭文主要是铸字。
铭文可以直接记叙当时发生的事情,如帝王言语或者国家大事的最直观的文字记录,这也成为反映商代文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表达方式。
现代汉语课是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和新闻采编专业的一门基础课。苏培成先生在其文章中曾经说过:一个人不能使用规范的语言、高尚的语言进行交际,就是语言残疾人。这样的人,在社会中将很难发挥积极的作用。由于现代汉语课程自身的工具性和理论性,使得这门课一直以来不为高职学生所喜欢,教学效果欠佳。虽然,笔者从事这一课程教学的时间不长,却深感有必要在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观念的背景下,重新探讨高职院校现代汉语课程教与学的诸多问题。现将一些思考与实践就教于同人,以期能抛砖引玉。 一、更新教学观念,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现代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主要交际工具,也就决定了现代汉语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基础课、工具课,其主要教学目标是通过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素质,使他们具有较强的驾驭和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注重知识传授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人们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高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更新教学观念,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为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和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这也成为我们实施现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关键。教学实践中,笔者这方面的具体做法有如下几种。 1.社会用字调查。学习了“现代汉字”一章后,笔者建议学生到公共场所开展“社会用字状况”的调查。调查过程中,学生一方面要运用已学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会整理资料并撰写调查报告。 2.学做文字编辑。目前,许多报刊、书籍错字频频出现,语病百出。笔者平时十分注重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并有选择地打印出来,让学生学当文字编辑,要求他们根据所学的语文知识,进行文字校对、病句修改、语言润色等。对此,很多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想不到现代汉语这门课还真管用,以后要是到新闻广播行业工作,现在学的可派上用场了。” 3.开展多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如演讲、辩论、朗诵、话剧表演等。在指导开展这类语言实践活动时,笔者强调要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努力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理论不是无用的,而是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的。 4.进行融会贯通的考试。在检测学生学习情况的考试手段上,为避免背笔记、考笔记现象的出现,试题设计强调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运用以及对知识的创造性理解,促使学生在复习时真正做到把知识融会贯通。 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教学内容 现代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学生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接触它,并在初、高中阶段积累了一定的汉语知识。因此,大学阶段现代汉语课程的教学重点不应是现代汉语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是如何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从零碎的、不完备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系统、完整的理性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在学生原有的语言基础上进行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延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既能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的实用性,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现代汉语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从而为有志于此的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向学生介绍基本概念与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学科发展深化教学内容。比如,关于现代汉语词类,学生依据语感和中学阶段所学的汉语知识,已大致了解汉语有多少种词类,然而对于什么是词、词类划分究竟依据什么标准进行、怎样辨别各个具体词的词性、词类划分与词性辨别的关系等问题,他们往往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就有必要先详细介绍这方面的基本概念、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对汉语的词及词类问题有一个较为全面、深入、系统的把握,进而把汉语词类问题怎样与中文处理的自动分词发生关系、研究后可以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等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探索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感受到现代汉语与当今信息科学、高新技术的密切关系。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注
在写论文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书写参考文献呢?知道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吗?以下是我精心准备的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标注,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 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8]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12-17.
[9] Spivak,G. “Can the Subaltern Speak?”[A]. In & L. Grossberg(eds.). Victory in Limbo: Imigism [C].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1988, .
[10] Almarza, . Student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knowledge growth [A]. In and (eds.). Teacher Learning in Language Teaching [C].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6.研究报告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R].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2]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管道与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 1997:9-10.
7.条例
【格式】[序号]颁布单位.条例名称.发布日期
【举例】[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Z].1991—06—05
8.译著
【格式】[序号]原著作者. 书名[M].译者,译.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三、注释
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注释前面用圈码①、②、③等标识。
四、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与文中注(王小龙,2005)对应。标号在标点符号内。多个都需要标注出来,而不是1-6等等 ,并列写出来。
最后,引用毕业论文属于学位论文,如格式5
5.学位论文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D].出版地:保存者,出版年份:起始页码.
【举例】
[11] 张筑生.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 1983:1-7.
相关知识扩展:
论文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
一、参考文献的主要作用
1、反映研究者的研究基础。科研工作具有继承性,大多研究成果是对前人研究的一种深化和拓展。
2、尊重前人和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著录参考文献则是其法律义务,引用了前人的资料又不列出参考文献,会被认为是抄袭或剽窃行为。
3、反映论文作者的科学态度。说明本文所引用的论点、资料和数据均有出处可查,以便读者核查。
4、向读者推荐一批经过精选的文献。参考文献能为读者深入探讨某些问题提供有关文献的线索,帮助其查阅原始文献,进一步研读作者引用的内容,以求证自己的观点和解决自己的需求。
5、节约论文篇幅。在科研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观点来佐证自己将要展开的论点等,如果把所涉及的内容全都写下来,有时候容易造成论文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了所引的参考文献,论文中所需表述的内容凡已有文献所载者不必详述,只需标注参考文献号码即可解决。
二、参考文献写法的误区
1、文献引用不符合要求
具体表现有:(1)所列文献范围过宽,凡所参阅过的均列入其中,如教材、内部刊物、获奖过但并未公开发表的成果报告等;(2)所列文献过多,如有些同学认为文献越多越好,将参阅过的文章书籍后的参考文献也悉数收录,有些文献同学们并没有亲自阅读,只是认为跟自己的文章搭点边,也凑数其后;(3)所列文献过少,有些同学怕自己文章引述别人东西太多,被人认为抄袭,故意将一些重要参考文献略去;(4)对文献的理解偏面,以为只有引用文献原文才需要列出;(5)大而不当,将整期刊物甚至连续几期杂志或整张报纸作为参考文献,如有的同学参阅了一期《人民教育》杂志中的一篇文章,参考文献会写:《人民教育》2004年1—12期。
2、文献著录不符合规范
具体表现有:(1)漏写项目,如有的文献只有著者和篇名,有的书籍漏掉出版社,有的期刊漏掉年份期号等;(2)项目过杂,如有的丛书文献总主编、分册主编甚至副主编以及丛书名称,分册名称、主副标题等写了一大堆;(3)次序杂乱,如有的文献条目先写篇名,有的'先写著者,有的先写期刊名等不统一,不按定规;(4)数字、标点符号不规范,如一会儿是中文数字,一会儿是阿拉伯数字,一会儿是用黑点,一会儿用书名号;(5)不按标注排列,参考文献在文内有标注的一般要按顺序排列,不能杂乱无序。
三、常见文献的类型及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四、常见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教育科研论文(学生的毕业论文也一样) 中参考文献的著录,现行的著录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1988年实施的国家标准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范》,二是1999年试行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 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常见文后中文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具体示例如下:
★ Books(专著)
[序号]作者. 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Eg: [1]刘国均, 王连成. 国书管史研究[M]. 北京: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15-18.
★ Magazines(期刊)
[序号]作者. 文献题名[J], 刊名, 出版年份, 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Eg: [2]张金福. 句子听写在大学生英语听力训练中的作用[J],九江财专学报, 2004,1: 100—103.
★ Article collections(论文集)
[序号]作者. 文献题名[A]//主编. 论文集名[G]. 出版地:出版社, 出版年:起止页码.
Eg: [3]刘道义. 关于深化基础外语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
[A]//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语室英语组. 中学英语教师培训参考手册[G].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0: 1—3.
★ Thesis(学位论文/毕业论文)
[序号]责任人. 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 年份. Eg: [4]王家年. 中学英语动词习得的宽度和深度研究[D].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 2004.
★ Reporter(报告)
[序号]责任人. 文献题名[R]. 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 年份.
Eg: [5]陈绵水. 以教学为中心 切实加强教学工作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R]. 九江学院, 2005.
★ Patent (专利)
[序号]主要责任人. 文献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 发布日期.
Eg:[6]姜锡州. 一种温外敷药制备方案[P]. 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
★ Newspaper (报纸)
[序号]主要责任人. 文献题名[N].报纸名, 出版日期(版次).
Eg: [7]谢夕德. 创造学习的思路[N].人民日报, 1998—12—25 (10).
★ Electronic material (电子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的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Eg:[21]王明亮. 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 .
★ Others (其它)
电子文献中光盘图书[M/CD](monograph on CD)
网上期刊[J/OL] (serial online)
其他未说明文件[Z]厂(小说/戏剧/)
★ Translation Material (翻译材料)
[序号]翻译者(trans.).文献名[Z]. by 原作者. 出版地: 出版社, 出版年份.
Eg: [9]James, Jean M. (trans.) Rickshaw[Z].by Lao She.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79.
五、参考文献著录注意事项
1、引用的文献要求自己亲自阅读的原始报告或原著,避免引用像文摘、综述之类的二、三手文献。
2、属于公众熟知的教科书、工具书之类一般不必引用。如:《新英汉词典》/《现代汉语小词典》/《大学英语》(全新版) 教材/《新慨念英语》等。
3、内部资料、会议汇编等非正式出版物由于交流范围有限,不宜引用。
4、参考文献的篇目一般也不宜太多太杂,要适当精选,一般论文可选10篇以内,综述可精选25篇以内。
5、参考文献引用越新,就越能反映该领域研究的最新动向和成果,一般杂志文献要优于书籍。
6、参考文献的撰写格式要规范,有关项目尽可能完整,版次若属第一版可省略。其他版本说明需著录。版本用阿拉伯数字序数缩写形式或其他标识表示。
例:1 第3版 (原题:第三版)
2 5th ed (原题:Fifth edition)
3 . (原题:Revised edition)
4 1978 ed. (原题:1978 edition)
7、文后参考文献排列顺序一般先写中文后写英文(华中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文在前, 中文在后) ,文中标注编号的则一般按编号顺序排列。
8. 外文文献名用斜体字打印;
9. 文献一律按作者姓氏汉语拼音或外文字母顺序排列(英文的姓调到行首, 名姓之间用 “,”隔开) 。
Eg :Karl Marx ------ Marx,Karl
John H. Holmes ----- Holmes, John H.
10. 英文文献名的句号是实心圆点 “.”;
11. 外文文献若文献作者不止一人, 只须注明第一作者, 然后用et al. 表示.
12. 文内所引文献:要求附夹注, 应在引文后加括号注明作者姓名(英文只注姓), 出版年和引文页码。如为转引文献, 则加 “转引自” 字样,英文加“quoted in” 。毕业论文后列出的参考文献应该与正文中标注的文献(夹注) 一一对应, 正文中没有出现的, 不应该出现在参考文献中。
Eg: xxxxxxxxxxxxxxx(王佐良, 1982: 38)
XXXXXXXXXXXXXXX (Newmark, 1998:26-27)
XXXXXXXXXXXXXXX(quoted in Newmark, 1998:3)
【论文主题词】 现代汉语语法;比较;解读
【论文摘要】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本文主要从现代汉语的句法和词法两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轻松、快速和准确地解读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人用书面用语写成的文章。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不仅可以清晰地透视文言文语法现象,快速准确地解读文言文,而且对初次大量接触文言文的初一、高一学生来说,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更加轻松有效地学懂文言文,从而很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遗产。
一、运用现代汉语句法知识,进行古今句式比较,正确理解句意
现代汉语中常式句一般表达形式为:
(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的常式句作为“标准句式”拿来与文言文的句式进行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古今句式的不同之处。从而识别文言文的特殊句式,正确理解和翻译文言语句。
下面以文言文“倒装句”为例来谈谈这一方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的倒装句,也叫“变式句”,就是句子的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子。
1、“大哉,尧之为君也!”此句中“尧之为君也”是个主谓短语,意思为“尧作为君主”。“尧作为君主”怎样呢?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需要进一步陈述,说明,形容。而“大”是形容词,意为“伟大”,是要陈述,说明,形容某个对象的。这样“尧之为君”与“大”构成主谓关系,但句子形式是先谓语后主语,不符合我们现代汉语通常的表达习惯,明显属于主谓倒装。说话人为了强调谓语,把谓语前置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识,在理解翻译时只需把主谓关系理顺即可。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让学生划分此句的句子成分可以发现:蚓(主语)+无(谓语)+爪牙(宾语)。主谓宾完整,“利”似乎多出来了。但依据词类知识,“利”是形容词,意思为“锋利”,在句中应作定语或谓语,“什么锋利呢?”,在句中该词语修饰的对象只能是“蚓”或“爪牙”,而“锋利的蚓(蚯蚓)”是讲不通的,只能修饰“爪牙”。因此,“利”是“爪牙”的定语,应该在“爪牙”的前面。该句是把定语后置了,这是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学生只需把定语提放到中心语前面即可。
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形似酒撙,饰以山龟鸟兽之形”。以上三句中“于蓝”、“于余”、“以山龟鸟兽之形”都是“于(以)+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介词结构),均置于谓语动词的后面。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分析,它们处于谓语后面,既不能作宾语(介宾短语不能作宾语),也不能作补语,而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实际上,三个介宾短语都修饰句中谓语作状语,分别表示比较、对象、方式,属状语后置。翻译时,学生只要把介宾短语提前,放置于谓语动词前即可。
4、①“沛公安在”;②“一言以蔽之”;③“古之人不余欺也”④“何陋之有”。以上所列四类句式是文言文中宾语前置的四种形式。不管哪一种形式的宾语前置,都可以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辨析。如“沛公安在”一句中“沛公”为名词,是句子的陈述对象。“安”是疑问代词,相当于“哪里”,“在”为介词,表示处所。该句本来要表达的意思是“沛公在哪里?”。在让学生认识这一语言现象时,我们可以举出一个相类的现代汉语常式句,如“你在哪里?”与“沛公安在”进行比较:“在哪里”与“安在”的意思一样,但前者是“介词+宾语(疑问代词)”,后者是“宾语(疑问代词)+介词”,显然后者把“宾语”前置了。同样“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中,构成该句的每个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的意思一样,学生容易理解。但学生对“古代的人不我欺”这种说话的方式却大为疑惑,古人为什么要这样说话呢?教者可举一相类句式进行句法分析,如“他不欺我”,“他”是主语,“欺”是谓语,“我”是宾语。两相比较,学生会很容易发现“不我欺”是把宾语“我”放在了谓语动词前面,是宾语前置。这是古人语言表达的习惯之一,是为了强调宾语。可见,利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认识文言文的特殊句式,从而正确理解句意,快速翻译句子,是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
二、把现代汉语的词法与句法知识相结合,快速解读句子,全面理解文意
以苏轼《石钟山记》一文第一段为例。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理解这段文字时,教者可让学生有意识地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并用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加以分析。这段文字绝大部分实词含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一致,只有“鼓”、“是”、“鸣”、“名”用法比较特殊。我们可以用词法知识进行分析。“鼓”现代是名词,而在“微风鼓浪”一句中,“鼓”处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由名词活用为动词,陈述“微风”,支配宾语“浪”,意为“鼓动”。“是”现代是判断词,而在“是说也,人常疑之”一句中,“是说”是偏正短语,是“之”指代的对象,作“疑”的宾语,“是说”应是名词性偏正短语,“是”是代词,限制“说”,意思是“这个”。“鸣”是动词,“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一句中,“鸣”后省略代词“之”。补充完整后的句子应是“虽大风浪不能鸣之(钟磬)也”。按照现代汉语句子成分分析法提取该句主干为:浪鸣之。可以看出主语“浪”和宾语“之”之间产生了“主语使宾语怎样”的意味,据此可以判断“鸣”为动词的使动用法,可理解为“使……鸣”。“名”,现代是名词,在“而此独以钟名”一句中,用句子成分分析法可以看出:“名”处在谓语位置,作谓语。但依据现代汉语的词类知识名词一般不作谓语,由此可推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作谓语,意为“命名”。
同样,用句法知识比较分析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大多数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一致。而“得双石于潭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两句的表达习惯就与现代汉语不一样。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古汉语的特殊句式,教者可用现代汉语的句法知识加以分析。“得双石于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是“李渤”,承前句省略,谓语是“得”,宾语是“双石”,这三个词按现代汉语常式句表达习惯组成一句话就是:“李渤得双石”。而原句中“于潭上”是个介宾短语,现代汉语中介宾短语一般作状语修饰谓语。据此,“于潭上”应作“李渤得双石”这个句子的状语,这样,该句的完整表达应是“李渤于潭上得双石”,把这个句子与“得双石于潭上”比较,学生自然可以发现原文句子介宾短语后置了,从而掌握状语后置句式。“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一句中,“所在皆是也”意为“到处都是这样”,这是个缺少主语的句子,表达完整应该是:“(什么)到处都是这样”。“什么”是该句陈述说明的对象,这个对象就是“石”,“石”后“铿然有声”似乎与“石”构成主谓关系,但这样一来,原句就成为两个句子,这两个句子形成并列关系,表达两层意思,即:“石(头)铿然有声”、“石(头)所在皆是”,这显然不符合作者本来要表达的意思。那么“铿然有声”是不是作状语呢?用句法知识分析可以看出,“铿然有声”是动词性状谓短语,一般作谓语。据此,“铿然有声”只有作“石”的定语,意为“铿锵作响的石头”,是一个名词性偏正短语,正好与后面的“所在皆是”构成主谓关系。这样,学生就可以认识古汉语的定语后置句式。
论文摘要: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三个阶段。“句处理”是实现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这一关键性的技术难关。其中遇到的问题比较多:词性的判断;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歧义现象分析等等,最根本的方法是语言学家尽可能地把语言中的这些现象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规律,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以便利于计算机处理。 论文
关键词:中文信息处理 现代汉语语法 句处理
用计算机来处理汉语信息,就是汉语信息处理,又称中文信息处理。中文信息处理包括“字处理”、“词处理”和“句处理”。“字处理”、“词处理”分别与汉字和词汇有关,在此主要谈谈“句处理”。
句处理的主要内容是,怎样使计算机理解自然语言(如现代汉语)的句子的意思,又怎样使计算机生成符合自然语言规则的句子。“句处理”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将是一种涉及到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诸方面的综合性知识。目前。大家都深感现有的关于汉语的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中文句处理的需要。单就句法方面的情况说。在中文信息处理过程中将会不断遇到我们想象不到的问题,许多问题在人看来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但计算机就解决不了。也有一些问题,本身在学术界就有不同的观点,那么,就给中文信息处理增加了更大的困难。
用计算机来处理中文信息,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现代汉语语法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问题:
一、词性的判断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汉语的词性判断主要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不同的词,词性意义可能不同,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地方,词性意义也可能不同,汉语中,大多数词有固定的词性,但有些词的用法比较特殊。例如:
1。他花了十块钱买了一盆花。
2。你用那个锁把门锁上。
3。他比雷锋还雷锋。
这三个句子中分别有两个“花”、“锁”、“雷锋”。但它们只是音同、形同,词性和意义都不同。句子1中的第一个“花”是动词,“花费”的意思,第二个“花”是名词,“植物”的意思。句子2中的第一个“锁”是名词,即“锁子”的意思,第二个“锁”是动词,是“锁住”的意思。句子3中第一个“雷锋”是名词,表示人名,第二个“雷锋”是形容词,表示“雷锋的精神、品质等”。具有一定语言知识的人大体上都能分清它们的区别。从传统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讲,句子1中的两个“花”是词形、读音相同,但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且两个“花”的意思之间没有联系,所以属于同音词。句子2中的两个“锁”,也是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但两个“锁”意思间有联系,所以属于兼类词。句子3中的两个“雷锋”词形、读音相同,词性和意思都不一样,意思也有联系,但第二个“雷锋”属于词类活用。Ⅲ从教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比较细致,便于人们的理解和掌握,但是,从中文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这种分法太细,不便于计算机掌握。
目前,在中文信息处理中,是这样来定义兼类词的:亢世勇认为“兼类词有广义兼类词和狭义兼类词。广义兼类词就是中文信息处理中所说的现代汉语的同形词,对于计算机而言,只要词形相同,不管读音是否相同、意义是否相通,是同形异音词、同形同音词,还是一词多义、一词多种用法,都是相同的,都要从多个当中选一个。狭义的兼类词就是指一般的现代汉语着作定义的,‘同形同音、意义上有一定的联系,且具有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语法功能的词”’。陆俭明认为,兼类词是“指同字形、同音而意义不同或词性不同的词”。如果按这种定义理解,以上三个句子中的两个“花”、“锁”、“雷锋”都可以称之为兼类词。因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目的是让计算机能根据具体环境判断出词的词性,从而准确理解其中的含义就可以了。尽管如此,但是,汉语词类是多功能的,一类词不需要发生词形变化就可以充当不同的句子成分,不同类的词可以充当相同的句子成分,这样就给兼类词区分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因而,兼类词的选择是计算机词性自动标注的一个“瓶颈”。尽管信息处理专家运用了规则排歧、统计概率排歧或者两者结合起来等多种方法进行排歧,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方法、一种系统能够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二、短语、句子的结构分析
由于汉语缺乏形态。所以。语序和虚词成了汉语中表示语法的主要手段。有些短语、句子的结构不好理解,需要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分析。例如:
A组:a。陕西+甘肃+宁夏 (“陕西+甘肃+宁夏”三者为联合关系)
b。中国+(北京+陕西)(“中国”与“北京陕西”是偏正关系。“北京”与“陕西”是联合关系)
C。中国(陕西(西安))(“中国”与“陕西西安”是偏正关系,“陕西”与“西安”也是偏正关系)这一组中的abe三个短语对人来说,都很容易分清楚,但计算机目前还很难区分,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就得把三个处所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a类、b类、e类不同关系的条件与规则研究清楚,并将这些条件与规则加以形式化输入到计算机内。
B组:开始讨论(述宾关系)分析研究(联合关系)研究结束(主谓关系)
取下来(述补关系) 看完再说(连谓关系) 叫他回来(兼语关系)
生产管理(定中关系) 讽刺说(状中关系) 介绍写(不构成合法的句法关系)
这组是现代汉语里“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的种种不同的结构关系,对人来说,通过讲解大致可以分辨,可是让计算机要分清楚,就非常难,因为我们至今还没有总结出“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构成各种不同句法关系的具体规则。换句话说,“动词性词语+动词性词语”在什么条件下一定构成合法的什么句法关系,能构成什么样不同的句法关系,我们至今还说不清楚。
C组:天气好——好天气(主谓——偏正)很好——好得很(偏正——述补)
来人了。——人来了。(述宾——主谓)
一张票三元钱。——三元钱一张票。(主谓——主谓)这一组都是由于语序的不同而形成的结构和意义都不同的短语和句子。这些结构对人而言,稍加学习就可以理解,但这些给计算机理解意思增加了难度。需要人们把这些语序的`变化形成的不同的结构概括出规律来,再用形式化的方式描述出来。输入到计算机里。
三、歧义现象
现代汉语短语结构的歧义是进行汉语句法分析的一大障碍。“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计算机面对的歧义,不只是我们人所能感觉到的诸如下面这样一些句子的歧义现象:
(1)他正在输血。(他正给病人输血。/他病了,正输血。)
(2)看望的是病人。(你看望的那个人是病人。/看望你的那个人是病人。)
(3)我们急需进口产品。(我们急需进口的产品。/我们急需从国外进口产品。)
某些在人看来不存在歧义的句子计算机会认为有歧义。例如:
(4)a他被警察叫去罚了一百块钱。
b他被警察叫去写了一份检查。例(4)a句和b句,在人的眼里结构是不一样的。a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一直管到底。全句意思是“他被警察叫去,他被警察罚了一百块钱”:而b句“被警察”这个介词结构只 管到“叫去”,管不着“写了一份检查”。可是,计算机分辨不清楚。要让计算机分辨清楚,我们就得将“PP+VPI+VP2”(PP代表介词结构,VP1和VP2分别代表紧挨着的不同的动词性词语)这种结构中的PP对后面动词性词语管辖的范围及其条件与规则进行充分、准确的描写,并加以形式化,“交给”计算机。而这一类现象与规则我们过去根本就没有考虑过,更不用说研究了。
其实以上所举的例子都存在歧义问题,因此,也可以这么说,“句处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排歧问题。
中文信息“句处理”的研究工作,上个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最早进行“句处理”研究工作就是基于规则展开的,但上个世纪90年代初,基于规则的“句处理”研究工作遇到了重重困难与难关,主要是语言学家所提供的语言规则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处理的需要。目前,为了解决好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处理”难题,出现了一个竞相研究、竞相发展的局面。对于句处理,提出的各种策略和途径,归纳起来。主要有基于规则和基于统计这两种策略。基于规则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基于统计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语料库真实文本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各种策略和途径,目前,我们还很难说哪一种是唯一正确的。各种策略和途径,表面看不同,其实,最终都需要依赖可靠的汉语知识来驱动计算机正确处理自然语言(汉语)。因此,“无论是比较传统的基于规则的处理策略,还是90年代以来方兴未艾的基于统计的方法,在对语言知识的需求这一点上实际上都是共同的。所不同者,走规则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诸专家的理性知识,由人来对语言知识进行抽象(比如以带有合一条件的规则形式给出)。而走统计路线的研究者一般求助于计算机对大规模的语料库的统计分析,由计算机来抽象出语言知识(比如以一定的数据结构记录的统计结果等)。两种路线孰优孰劣,不能笼统判断,只能跟具体的应用目标结合起来,由实践结果来评价。”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倡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攻克难关,实现计算机对自然语言的处理与理解的目标,使中文信息处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参考文献:
1、兰宾汉、邢向东: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07,48.
2、亢世勇: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77.
3、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1.
4、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