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论文

发布时间:

中药的现代研究进展论文

我所要研究的课题是“中国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对一个医药批发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药品的来源和销售,每个医药企业都有固定的供应商和一定的营销手段,药品的供应需要医药物流的支持,而销售呢,就需要医药销售的支持,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与发展,是随着医药物流和医药销售而走的。 然而,在进公司工作一段时间后,我慢慢的对企业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了一个医药批发企业如果想做大做好,就要运用网络,建立医药电子商务,这样医药批发企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最后,我根据自己的个人看法,对医药批发企业的发展趋势做了几点归纳, 本次我要做的课题的目的和意义是: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医药批发企业也孕育而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医药批发企业又是药厂与医院、药店的连接线,所以,医药批发企业的现状和发展再医药行业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同时,本次所做的课题,让我深刻地了解了医药批发企业现状与发展。使我对医药批发企业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同时对我以后的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里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你如果是不知道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先看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然后找篇优秀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模仿。本科毕业论文不对外公布、不上知网等数据库,网上流传的很多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且不是定稿,参照时注意鉴别。优秀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等内部数据库寻找,或者找论文指导老师求助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实验类居多,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实验数据和图谱需要实验获取,如果在校外实习,无法获取实验数据和图谱时,可以去药标网求助。中药学实验类毕业论文专业性强,只有本专业的并且有实验条件的才可很好的完成。

我可以给你,不上传,

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要想写好论文,就要从定一个好的题目开始。以下是我分享的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一起来学习吧!

一、中医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中药方剂治疗宫颈糜烂的临床疗效观察

《组合中药学》及其理论系统的建立

—种基于寒性对照抗原的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中药外敷治疗静脉炎的疗效观察与护理

中药电泳指纹图谱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加入WTO条件下中药行业发展对策研究

中药电导入对关节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药质量控制多维指纹图谱共有峰率和变异峰率双指标序列分析法研究 液相色谱和光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研究

中药安全性问题探悉

论中药的专利保护

论中药的双向调节

攻下清热活血中药对重症胰腺炎大鼠胰腺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基因表达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中药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现状

中药超微细化及有效成分溶出特性研究

肝外DHBV复制治疗学意义及中药体外抗肝纤维化筛选平台的探讨 抗IBDV中药筛选、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中药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作用干预的实验研究

中药细胞级微粉碎技术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针刺中药联合治疗在围绝经期失眠症中的临床研究

基层医院使用小包装中药饮片探讨

中药(新药)临床疗效综合评价的方法学研究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常见原因分析

中药治疗下肢骨折术后肿胀118例临床疗效探讨

中药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以香港维特健灵和培力为借鉴

浅谈中药制剂标准化与质量控制科学化

面向新版GMP的中药饮片生产质量管理研究

薄层扫描色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

中药鉴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补肾中药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增殖和功能的影响

中药公司投资价值分析

中药外敷及口服扶他林联合微波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护理

我院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和不良反应的分析

中药骨康对破骨细胞活性及凋亡的影响

中药对LPS诱导单核巨噬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及其差异蛋白质分析 中药四性的研究(Ⅰ)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对细胞色素P450影响的研究进展

术前、术后使用中药结合外剥内扎治疗混合痔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伏天应用中药穴位敷贴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拟除虫菊酯生殖毒性及中药干预作用的研究

三种中药有效成份抗人绒癌耐药细胞JAR/MTX作用的体外研究

中药“通腑洁肠汤”对不全性肠梗阻结直肠癌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观察 两种中药方剂联合甲氨喋呤治疗异位妊娠的作用探讨

中药四气理论的现代研究

二、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现状论文主要内容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具有乙型肝炎和肝硬化背景,起病隐匿,进展迅速,确诊时往往已是晚期,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差。积极探寻符合我国国情,高效且不良反应少的系统化中西医联合治疗方案是肝癌治疗的.重要课题。

对于肝癌的认识,中医认为属于“症瘕”“、积聚”、“黄疸”、“肝积”的范畴。已有临床疗效观察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肝癌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能有效稳定病情,减轻毒副作用,改善临床症状,延长患者带瘤生存时间,使部分患者肿瘤缩小;另一方面治疗费用相对低廉。因此中医药治疗成为肝癌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药治疗肝癌的理论基础中医认为肝癌的病因及病机为外受寒邪、损伤脾胃、肝气郁滞、气滞血瘀、结而成积。中医治疗应以清热解毒和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配合益气健脾和疏肝理气,并与手术、介入、放化疗等其他方法联合应用,可起到减毒增效之功效。具有益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柔肝止痛等功效的中药经常被用于肝癌的治疗并取得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及现代药理学研究较多为“有毒”中药及活血化瘀中药。

“有毒”中药与肝癌治疗 中医认为恶性肿瘤与“毒邪”有关,因此“以毒攻毒”为重要治疗方法,即用峻猛中药以攻邪。历代医家有颇多论述,如虞抟《医学正传》中“大毒之病,必用大毒之药以攻之”[1],明代罗天益《卫生宝鉴》“凡治积非有毒之品攻之则不可”[2]。这种“以毒攻毒”的方法目前在肝癌的治疗中也经常应用,常用的此类中药有、蜂房、全蝎、水蛭、蜈蚣、蟾蜍、守宫、常山、半夏、天南星、马钱子、巴豆、附子和乌头等。

活血化瘀中药与肝癌治疗 气滞血瘀证是肝癌患者常见临床症候,历代医家常从气血运行失常而致气滞血瘀来探讨肿瘤形成的病机。如《圣济总录》认为“瘤之为义,留置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失其常,则形体平和,或余赘及郁结壅塞,则乘应投隙,瘤所以生”[3]。王清任《医林改错》认为“肚腹结块,必有形之血也,血受寒则凝结成块,血受热则煎熬成块”[4]。

因此行活血化瘀也是中医药治疗肝癌的常用方法,常用中药有丹参、赤芍、三棱、水蛭和等。

中药治疗肝癌具有广泛的理论基础,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中不乏与肝癌相关病症的治疗,这些相关病症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对应是否精确还值得商榷。加强文献学的进一步细化整理研究是深入发掘中医治疗肝癌理论基础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增强中医治疗肝癌说服力的重要途径。

2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复方和单味中药的研究。随着分子生物学广泛应用于中医药研究,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中医药防治肝癌的机制,筛选抗肿瘤中药复方及单味中药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中药复方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历代古方中可用于肝癌治疗的中药复方较多,临床上常常根据肝癌的不同证型,选取与之对应的方剂进行加减治疗。如李江等[5]通过研究证实,采用水煎法、梯度乙醇提取法及醇水法从小柴胡汤中获得的提取物对小鼠H22肝癌实体瘤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具有提高荷瘤宿主免疫功能的作用。季幸姝等[6]通过观察膈下逐瘀汤对肝癌Bel7402细胞和大鼠肝癌组织中丝/苏氨酸激酶蛋白及FIEN编码蛋白表达的影响,发现P13K/Akt信号转导通路相关蛋白PA kt水平的降低和PT EN蛋白水平的升高可能是膈下逐瘀汤抗肝癌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杜标炎等[7]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联用对小鼠移植性肝癌自杀基因治疗具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其疗效优于单纯自杀基因疗法或单纯六味地黄丸治疗。进一步研究发现,六味地黄丸含药血清对自杀基因系统10% tk/GCV杀伤大鼠肝癌CBRH7919细胞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有一定的量效关系。

中药复方治疗肝癌的疗效不可否认,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复方成分的复杂性使其作用机制难以应用单一的药理途径阐明。以辨证论治为特色的中医个体化诊疗要得到推广,必须进行具有统计学说服力的临床研究,解决这个问题应使临床研究对象的选取进一步细化,在此基础上使中药复方规范化,同时通过网络药理学等方法对中药治疗作用产生的人体综合生物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增强中药治疗肝癌有效性的可信度和可重复性。

单味中药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 中药单体能在诱导肝癌细胞凋亡、抗肝癌细胞侵袭及转移、诱导肝癌细胞分化、抗肿瘤血管生成、抑制癌基因表达、促进抑癌基因表达、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等多个环节抑制肝癌的发生和发展。陈小义等[8]研究发现, mol/L及以上浓度蟾蜍灵对SMMC 7721细胞具有显著细胞毒作用,细胞生长相关基因P21wafl/cipl在蟾蜍灵诱导下表达上调,同时受P21wafl/cipl调控的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下降,二者呈负相关,提示中药可通过直接杀伤肝癌细胞和抑制其增殖而发挥抗癌效应。黄应申等[9]以10 mmol/L脂蟾毒配基处理Bel 7402细胞24 h后,发现癌细胞出现凋亡的形态变化,其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细胞;脂蟾毒配基引起线粒体膜电位下降,释放入胞质中的细胞色素c增多,促进Caspase 3蛋白活化,抑制Bcl 2蛋白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通过线粒体通路实现。黄炜等[10]探讨了18 β-甘草次酸和甘草酸对Bel 7402细胞增殖的抑制和诱导分化作用,揭示二者有抑制人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分化的作用。魏志霞[11]研究发现,川芎嗪可提高SMMC7721/多柔比星细胞内化疗药物的浓度,增强多柔比星作用,表明从中药筛选出低毒的多药耐药逆转剂是可能的。

何芳等[12]探讨人参皂苷Rg3联合三氧化二砷对肝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治疗作用,发现人参皂苷Rg3能通过抑制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明显降低肿瘤内微血管密度;人参皂苷Rg3与As203联合应用能明显抑制裸鼠肝癌移植瘤的生长。罗明等[13]通过采用腹腔注射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观察二乙基亚硝胺诱发肝癌的大鼠肝脏病理改变、肝表面癌结节数和血清ALT、GGT、ALP 的变化,发现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组的大鼠体重明显高于模型组,肝表面癌结节数、肝/体重比和血清ALT、GGT 明显低于模型组(P<)。而 ALP 升高,说明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能延缓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形成,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较中药复方研究更为深入,其原因在于相对于中药复方,单味中药的有效成分相对容易确定,其量效关系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研究较中药复方易进行。目前的问题之一在于此类研究较多采取的是某味中药的提取物。尽管提取物能在某一方面说明该味中药的生物学效应的机制,但表现的生物学效应与该味中药相比有多少差距尚不能明确;另一方面单味中药提取物的研究往往是发现了某一化学成分的生物学效应或临床疗效,如何将其与中医的辨证论治治疗肝癌结合起来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须要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研究的科学说服力,这仍有不易克服的困难。类似于中药药性本质及其临床效应生物学基础的相关研究为单味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3中药治疗肝癌的临床研究中药联合放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 顾本宇[14]通过观察益气健脾疏肝中药联合化学药物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发现中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组的稳定率为,明显高于对照组的(P<);治疗组 12、18、24 个月的生存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尤建良等[15]通过观察中药调气行水方联合顺铂、白细胞介素-2腹腔内注射治疗肝癌腹水的临床疗效,发现该疗法能有效控制腹水,改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缓解常见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控制率,提示配合中药能减轻化疗药物及生物反应调节剂的毒副反应。

目前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癌的研究主要在临床有效性方面,阐述其有效机制的研究尚少,进一步深入研究须说明为什么联合中药会有较好的效果,这一点须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来寻找中药疗效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这也是今后中药临床有效性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 目前肝癌治疗普遍采用的根治性治疗方式为手术切除和肝移植,约30%~40%患者采用此法,肝移植的总体疗效优于手术切除治疗。 现阶段肝移植治疗肝癌的最佳适应证仍为米兰标准,但由于移植器官不足,对移植适应证的扩大应慎之又慎,术后的复发和转移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通过使用药物预防或延迟肿瘤的复发,针对肿瘤生物发生途径中的关键分子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使肝癌治疗发展日趋完善[16]。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为有效的治疗方式,如陈立武等[17]通过观察中药全身治疗与手术相结合的协同作用,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30例)在手术前1周开始复方中药治疗并于术后续行中药治疗,对照组(30例)只作单纯手术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生存率及并发症。结果发现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24、36 个月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

提示在肝癌围手术期中应用复方中药可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累计生存率。

中药复方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对症候的改善、生存率的影响、并发症的减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相关临床资料的样本数较少;

症候学改善等尚未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未能深入分析其疗效的生物学机制等。进一步的研究须要扩大样本数量,建立症候学统一客观化评价体系,同时深入研究其疗效改善的机制,才能增强中药联合手术治疗肝癌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中药介入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晚期肝癌患者常因伴有明显的器质性和功能性改变,难以进行手术治疗。肝癌介入治疗作为中晚期肝癌患者可选择的重要方法,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

存在的问题为化疗介入药物多可造成肝功能不同程度的损害,介入药物的不良反应又严重影响中远期的疗效。因此介入治疗中如何减少肝功能损害是治疗的重点。通过大量临床实践,目前已筛选出许多具有抗肿瘤作用的中药及其有效成分,与肝动脉化疗栓塞介入疗法结合进行研究,为肝癌的介入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李琦等[18]进行了去甲素微球介入治疗大鼠肝癌的有关研究,结果显示此疗法对大鼠肝癌有较好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栓塞肿瘤微血管,缓慢释放去甲素,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下调肝肿瘤细胞Ki-67的表达,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相关。

冯敢生等[19]将白及用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癌,并与明胶海绵对照。结果表明,白及具有强大的栓塞作用,侧枝循环形成均在6个月以上,介入治疗间隔时间长,肿瘤坏死、缩小率及1、2、3 年生存率均优于明胶海绵。陈武进等[20]研究认为,采用酸钠联合常规化疗药物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患者可明显降低甲胎蛋白,提高疗效,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以上研究表明,中药介入治疗具有增强免疫、抗炎、抗病毒和促进黏膜修复等作用,对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无骨髓抑制,并有升高白细胞等作用。这些优点使中药可能部分或完全取代西药,成为肝癌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栓塞剂。

中药在肝癌的介入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中药介入治疗能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生存期延长,生存质量提高,而且中药资源丰富,经济合理,有利于减轻治疗负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中药的介入治疗总体上发展仍不够成熟。进一步的研究可从规范治疗方案,合理选择介入治疗药物,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研发抗癌中药新制剂和新剂型等方面进行。

其他中药治疗肝癌的研究 中药用于肝癌的治疗方法除口服和介入注射外,还有许多新的途径可用于肝癌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药穴位注射治疗肝癌也被证明有明确的临床疗效,如胡军和瞿晓东[21]每天1~2次以丹参注射液、柴胡注射液或黄芪注射液进行双侧足三里、阳陵泉、曲池及内关注射。内关穴1 ml,其他穴位2~4 ml,4穴位交替进行,能够明显缓解晚期肝癌疼痛。中药瘤体内注射也可用于晚期肝癌的治疗,如涂小煌和戴西湖[22]曾应用超声引导下瘤体内注射去甲素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取得较好疗效。

中药治疗肝癌的方法较多,形式多样,从方法学的角度讲,有着更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目前的研究须要注意如何更好地将这些方法进行合理的推广应用,同时临床疗效的观察还须进行严谨的实验设计,以增强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对于中药治疗肝癌的深入研究,须要更细化更严谨的文献研究为治法用方提供更有说服力的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借助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手段,运用网络药理学等研究方法,从多学科交叉研究中药治疗肝癌的有效性出发,探寻中药疗效可能的效应物质基础及作用靶标,对单味中药及复方治疗肝癌的综合生物学效应进行整体观察和分析,进一步合理选择治疗药物,规范治疗方案,建立严格的疗效评价标准,深入研发抗癌中药制剂和剂型,充分发挥中药治疗肝癌的优势.

花粉的现代药理研究进展论文

人类对花粉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远在古希腊的神话中,就曾传说“天上的神仙不吃凡人的食物,只吃花粉”。古有一位神农氏,在两千年前写了一部《神农草本经》,就把蒲黄(香蒲的花粉)和松黄(松的花粉)列为上品,称久食可以强身、益气、延年。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的巨著《本草纲目》中,说蒲黄有“润心肺,益气,祛风,止血”的功效。国外对花粉的利用也有不少记载。花粉的正式学名叫Pollen,它是花的雄性器官,通俗地说就是植物的精子,是植物生命的精华所在。花粉的体积小,颜色大多是淡黄或淡粟色。花粉有风媒花粉和虫媒花粉两种。风媒花粉靠风传播,虫媒花粉靠蜜蜂采集。食用花粉全部是虫媒花粉,是蜜蜂采集的花粉加上蜜蜂自身的腺上分泌物、唾液和花粉形成的花粉球。花粉细胞直径约15~50微米左右。小小花粉不但包含着生命的遗传信息,而且还包含着孕育一个新生命的全部营养物质。因此,世界上许多专家认为:花粉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完全营养的保健食品!根据科学家测定,破壁花粉中含有22种氨基酸。蛋白质是生命中的基本物质,而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分解产物。据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检测,破壁花粉中的氨基酸含量为牛肉、鸡蛋的4~6倍,破壁花粉总脂含量约为5%左右,对人的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磷脂更能防止脂肪在肝脏中的堆积。破壁花粉中糖类总含量为25~40%,糖类种类齐全。包含单糖、低聚糖和多糖等。其中最有开发前景的花粉多糖,它具有很强的免疫能力,具有明显的防癌功效。破壁花粉中含有100多种酶和辅酶,酶是影响细胞新陈代谢的重要物质,对营养成分的分解合成、消化吸收起催化作用。破壁花粉中还含有维生素A、B、C、E等14种和钾、钠、钙、磷、铁、镁、碘、铜、锌、锰、钴、镍、钽、钡等30多种对人类起重要作用的微量元素,以及含有具抗癌作用的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花粉的营养研究1957年,法国医生雪旺的论文《食疗药用的花粉》,揭示了花粉的现代药用价值。此后,国外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科学家们发现,每颗小小的花粉都像微型的“营养库”,其蛋白质含量高达35%,氨基酸有20多种,其中一半以上的氨基酸处于游离状态,很容易被人体吸收,这是目前任何一种天然食物所不能比拟的。研究人员还在原苏联阿塞拜疆发现200多位白岁以上的寿星,他们身体都很健康,并从事养蜂工作,这些老寿星都爱吃鲜花粉。另据报道,乌克兰长寿老人的饮食之道也与食用花粉有关。法国研究人员证实了花粉含有骨髓造血所需的大部分营养物质,对防治缺铁性贫血有疗效;经实验,儿童日服6克花粉,1~2个月后红血球增加25--30%%,血红蛋白含量平均增加15%。保加利亚医生对50名慢性肝炎患者进行花粉治疗,日食1次,每次30克,2个月后化验发现,病人病情明显好转。花粉中含有芸香苷、花青素,能增强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和强度,减少毛细血管的脆性,预防由于高血压和冠心病所引起的脑溢血和视网膜出血。花粉还具有提高人体免疫机能,增加体力,消除疲劳的功效。国内外运动员在参加一些重大比赛时都要服用花粉,作为体力消耗的一种强力补充剂。花粉中含有维生素A和维生素E,这两种维生素可促进表皮细胞新陈代谢,调节生理功能,改善皮肤营养,延缓机体衰老,是理想的“口服化妆品”。实验表明,中年妇女使用花粉化妆品6个月后,皮肤皱纹可消退50%,表皮黑色素可消退20%。什么是中国松花粉?中国松花粉是我国特有乡土树种-马尾松和油松的花粉,因此冠以中国两字,它是松树花蕊的精细胞,这是生命之源,担负着松树繁衍的重任。在橄榄形细胞两侧各分布一只气囊,一到阳春三月,花粉成熟季节,气囊自动充气,随风飘散,其采摘需到花穗由青转黄的二、三天内,由人工进行采摘,加工工艺极其复杂。松花粉集聚了大量生命元素,饱含丰富的营养成份和活性物质。正象花粉落在植物花蕊上能使植物的生命过程发生质的飞跃一样,松花粉对人体有很高的保健价值,可谓“龙之华,花之精,美之源”。松花粉药食兼用的历史已逾千年。松花粉具有花源单一、品质纯净、成份稳定、无农药残留物,不含任何动物激素等许多优点,较其它任何一种植物花粉口感均好,服用时感到淡淡松籽香味,堪称“花粉之王”。松花粉更正的价值,在于它含有世界上最多、最完全、最佳搭配的营养成分,高达二百余种,凡维生素、氨基酸、酶都是完全含有,绝不缺少任何一项。其每种成份含量均极大,蛋白质总含量较牛肉鸡蛋多出七至十倍,矿物质铁比菠菜含量高出二十倍,维生素A原型胡萝卜素比胡萝卜要多二十至三十倍,更难得的是松花粉 所含的二百余种营养成份,全部属于活性,能在很短的时间内不必经消化直接被人体吸收,比市售之维生素吸收力约大十倍。因此对人体的健康有较大的助益,甚至有很多神奇的医疗效,而且松花粉是纯天然植物产品,比药物治疗更好的地方是完全没有任何长期的副作用。松花粉的保健效果人类生病的原因有二:一是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可以靠常吃松花粉来增加身体健康,靠自身的免疫力抵抗和预防;二是身体所需的二百余种营养成份少一部分所引起的疾病,吃松花粉可迅速大量地补充身体缺少的营养,对这类疾病当然有很好的效果。消化及吸收不好常吃松花粉,可以吸收足够的维生素B1,刺激消化酶的产生,增加食欲。对于顽固性便秘及泻痢,松花粉中合有足够的维生素B6、矿物质镁、蛋氨酸等成份,能扼止因紧张造成胃肠痉孪所引发的便秘,防止因胆碱分泌不足造成的结硬大便便秘;松花粉中亦含有抗生素及生长物质,可控制大肠菌、沙门氏菌等,可用来治疗便秘和泻痢的毛病。胃肠疾病包括胃痛、胃和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等。吃松花粉都可以吸收足够活性氨基酸及活性酶,以修补胃肠损伤的部分,达到治本的目的,效果十分神奇。前列腺炎为老年男性的通病,对身体影响很大。瑞典、德国、丹麦和日本都有无数的报告证明花粉可以治好前列腺,成功率高达80%,同时病人会感觉性能力增强。主要因为花粉里最可靠的最丰富的矿物质锌的供应来源。芝加哥COKK COUNTRY医院的医生Dr.INing Buen和Dr Alred Eamm对这一点有详细的报告。日本长崎大学泌尿科的齐藤博士1967年论证:花粉是治疗前列腺炎的最好物品。抗衰老药理实验证明,松花粉中合有大量抗氧化物质,如维生素E、胡萝卜素及微量元素硒,可以抑制体内脂质和蛋白质过氧化反应,具有延缓衰老的作用;松花粉进 入人体后,可使SOD的活性增强,量级提高,增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同时能清除沉积在皮肤表面和脑、心、肝器官组织中的老年斑,可抑制组织细胞老化,抑制人体衰老,提高人体免疫能力。感冒感冒无药医,只有靠体力来恢复,吃松花粉能增加体力,加强对感冒的抵抗和治愈力。肝癌多吃化花粉可促进肝细胞之活性,胆碱分泌正常,营养均衡吸收,心脏机能正常,防止肝病发生,并能促进肝脏解毒功能。肾脏病最常见的是肾的过滤不良,皆因于肾小球破裂,主要是缺押所致,同时会转化成高血压及其他循环方面的疾病。松花粉可供应足量钾及氨基酸和酶,一方面扼止肾小球继续破裂,又可修补损坏的组织,防止癌细胞发育。维也那大学妇科 hemuss、美国斯坦福研究所学会willam ahipmau和Leonard Cole、美国国家防疫协会,加拿大Winnipcg国立医院及其他无数的医疗研究单位都有报告,常吃花粉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发育。过敏症过敏症是一种无害物质在身体中引起的不良反应,症状有鼻塞、流鼻涕、眼睛红肿、喷嚏、咳嗽、搔痒等;过敏原有霉、灰尘、羽毛、昆虫的刺、化学物质、甚 至花粉。但长期服食松花粉,能吸收过敏抗原在身体中建立免疫系统,清除过敏体质。美国Okahoma的医学博土 Peterson 有很多这方面的指导。松花粉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红鼻子头”等过敏症效果良好。糖尿病吃松花粉能吸收足量的维生素B6,借以控制色氨酸不使转化成黄尿氨酸,对糖尿病有绝对的预防作用;对已患者能提供足够的矿物质钾,促使脂肪和蛋白质正常代谢,可防止因酮体产生的中毒危险,保障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安全;松花粉更有足够的活性氨基酸和活性酶等,可修补破损的胰脏组织,促进胰岛素分泌,减轻糖尿病症状。关节炎包括风湿性关节炎和骨关节炎的患者。都从花粉中摄取足够的蛋白质、钙、维生素和其他微量元素来预防和治疗关节炎,美国加州沙漠热泉地方的医生对此有很详细的报告。贫血多吃松花粉补充铁质、铜质、蛋白质,促进造血机能和红血球的增加,可增加约20%的红血球,能有效地治愈贫血。肥胖吃松花粉吸收足够营养,造成饱腹感,同时松花粉中含有大量的卵磷脂可燃烧过剩的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白发松花粉中矿物质硫和泛酸可以使白发变成黑发,起到秀发作用。青春痘松花粉供应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锌和镁,对青春痘和其它的皮肤疾病,如头皮屑、化妆过敏等都有很好的功效。维生素A可滋养毛孔,维生素B6可以改善皮肤品质,维生素B2可以促进饱和脂肪酸的代谢,使皮肤不再油腻,减少青春痘的发生。皮肤斑点如黑斑、雀斑、皮肤炎等都是因为皮肤细胞不健康,新陈代谢和排毒的功能受阻之故,松花粉可促进新陈代谢机能,恢复健康,消除皮肤上的斑点。妇女病经期不准、痛经、崩血和更年期障碍,松花粉都有不可思议的效果,主要是松花粉能提供足够的营养,促进内分泌的正常,子宫的收缩正常,进而治疗许多妇女病。心脏病、高血压、血管硬化松花粉中合有多量维生素B6可控制因蛋氨酸转化所引起的血管硬化,松花粉中含有大量的RUTIN可以增加血管弹性、增强毛细血管,降低血压。过度疲劳症对悲观神经质、不眠症、头痛、健忘、精神不能集中都有舒解作用。松花粉可调节平衡身体的机能,能安定情绪,不易发怒 精神愉快。生长迟缓、智能不足松花粉中有“生长因子”。可促进儿童生长,松花粉中含有大量麸氨酸,能促进大脑皮层的发育生成,能增加智商。其它此外,松花粉尚具有使女人肌肤娇嫩,使老人延年益寿之功,对清除口臭、气喘病、痔疮、宿醉都有治疗之实例;对扁平疣、皮屑过多、“圈癣”、脚气病、放化疗和术后恢复都表现出明显的效果。松花粉是生物医学排头兵现代医学认为:一切疾病的病因是身体系生化失衡,造成失衡的主要原因是错误饮食,便血液化学酸碱夫衡,代谢失常, 废物在血液和组织中无法排除,造成毒血症,自体中毒是一切疾病真正病根,包括传染病和慢性病在内,细菌和病毒只有在毒性血液中才能致病。生化失衡是全身系统性病理现象,必须是整体调整。主要是营养疗法、饮食习惯、草药、保健膳食、禁食疗法等。专家说:"完整的植物是最好的药品,您的食品就是您的药品,神奇的植物因子是人类未来营养尖兵",而国珍松花粉含有200余种神奇的植物因子,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百病治病根。平衡是健康,调整是治疗,国珍松花粉是古代誉为 "仙药"、"益寿粉",有很好的食-补-疗三效,防病防本,强调全面均衡的调理。中华国珍松花粉,有讲述不完的神奇故事。蜂花粉的功效1 蜂花粉对习惯性便秘的作用习惯性便秘是常见的病症,给患者带来和心里负担,对中老年人,便秘痛苦是一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尤其有心、脑血管疾病者,常因便秘、排便用力而发生意外。因此,治疗便秘,使排便顺利,对人的健康、预防意外发生是很重要的。蜂花粉治疗便秘效果是显著的,有效率达95%,疗效表现为排便间隔缩短,排便时间明显缩短,粪便软化,便量增加。治疗几乎不受年龄、性别、便秘史及治疗史影响,治疗时不出现腹泻等副作用。2 蜂花粉对抗衰延寿的作用常食用蜂花粉者可长寿,这是历史证明的事实。因为蜂花粉含有核酸,食用后它可使细胞再生,可延缓人体衰老和延长寿命。人体的脑细胞中脂褐素的堆积,会影响脑细胞的正常功能。脂褐素含量增多,会导致细胞萎缩和死亡。食用蜂花粉后,身体各系统改善,祛除褐色素功能加强,机体衰老过程减缓,脑记忆力明显提高,血睾酮、雌二醇水平增加,老年人的体质自然得到改善,老年斑逐渐减少和消失。另外蜂花粉中所含硒能减少过氧化物的形成,从而起到抗衰老作用。这也是服用蜂花粉可长寿的重要原因之一。3 蜂花粉的抗癌作用花粉中糖类总含量为25~40%,糖类种类齐全。包含单糖、低聚糖和多糖等。其中最有开发前景的花粉多糖,它具有很强的免疫能力,具有明显的防癌功效。小小花粉不但包含着生命的遗传信息,而且还包含着孕育一个新生命的全部营养物质。因此,世界上许多专家认为:花粉是世界上迄今所发现的唯一完全营养的保健食品!蜂花粉的食用方法蜂花粉食用多少剂量为宜?各家说法不一,剂量相差较大。正常情况下,成人以保健为目的,一般的剂量是10-15克/日,强体力劳动者以增强体质为目的(如运动员)或用于治疗疾病(如前列腺炎等),可增加到20-30克/日。3-5岁儿童在5-8克/日,6-10岁儿童在8-12克/日为宜。蜂花粉是天然营养品,适量多用一些对人体并无妨碍。食用蜂花粉最适宜时间是早明晨空腹服用,或早、中、晚分次用温水、牛奶或蜜水调服。蜂花粉可用于增强体质、恢复健康和治疗疾病,但蜂花粉不是速效药,因而不能马上见效,应该连续、长期服用,逐渐见效,达到健身、治病的目的。但在食用蜂花粉前,首先选定花粉种类,进行鉴别有没有混入有毒花粉或可引起过敏的花粉。如雷公藤、羊踯躅、藜芦等。不经鉴别,误食有毒花粉,会引起中毒,有些花粉易引起过敏。因此食用蜂花粉前必须进行花粉种类鉴定,保证不会混入有毒花粉,确保食用安全。蜂花粉的主要作用驻颜美容: 一般的美容用品,化妆品只能治表,而服用蜂花粉能调节人体内分泌,平衡人体机能,由体内直达肌肤从根本上激活表皮细胞,增强,皮肤新陈代谢,消除或减轻色斑、皱纹,防止皮肤衰老、粗糙、使皮肤柔滑细嫩,富有光泽和弹性。我国唐代的 武则天 、清代的 慈禧太后 都选用花粉来调理美容。百分之九十的国外 名模 都用花粉美容。目前市场上的“前列康片”、“靓靓养颜王”等食品、药品、化妆品都是以蜂花粉为原料。在罗马尼亚、玻利维亚,也有因生活习惯喜食花粉而获长寿的民族;在日本,有不少常年食用花粉者,年过70仍然精力充沛。1、增强人体综合免疫功能: 花粉多糖能激活巨噬细胞的吞噬活动,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增强体质、消除疲劳、提高机体免疫力。国外许多运动员经常食用花粉,国家体委正式将花粉定为我国运动员的保健食品。2、防衰老、美容作用: 蜂花粉属营养性的美容化妆品,花粉中的VE、超氧化歧化酶(SOD)、硒等成分能滋润营养肌肤,恢复皮肤的弹性和光洁。花粉中的肌醇可使白发变黑,脱发渐生,保持头发乌黑亮丽。3、防治脑心血管疾病: 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能有效清除血管壁上脂肪的沉积,从而起软化血管和降血脂的作用。4、调节神经系统,促进睡眠。5、防治前列腺疾病: 花粉是前列腺炎的克星,以油菜花粉效果最佳。我国治前列腺疾病的有效药物-前列康就是以花粉为原料的。6、减肥: 服用蜂花粉可以吸收足够的营养,造成饱食感。同时,花粉中的卵磷脂可燃烧过剩的脂肪,达到减肥的目的。7、调节肠胃功能: 花粉有许多杀菌成分,能杀灭大肠杆菌等,并能防治便秘8、保肝护肝: 花粉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同样可防止脂肪在肝上的沉积。9、辅助治疗其他疾病: 花粉对贫血、糖尿病、改善记忆力、更年期障碍等有较好效果。

分类: 教育/学业/考试 >> 论文报告 解析: 查了很多网页和三篇文献,大同小异,整理一下应该就差不多了。 文献资料: 虞美人花粉(Papaver Pollen)也具有多种功效如治疗咳嗽、支气管炎,还可以作轻度麻醉剂,具有镇定和安神的作用。 虞美人的花粉治疗咳嗽、气管炎、咽炎,还有镇静安神的功效。不饱和脂肪酸占虞美人花粉总脂肪酸的91%,是很好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来源。 虞美人花粉作用:通经利血、降热去火、养心明目。 网页资料: 虞美人花粉 Papaver Rhoeas -- 对镇静安神、治咳嗽、支气管炎、咽喉炎、百日咳、头痛、胃痛有特效。还可作为轻微的麻醉剂。 chunlu/bbs/Show?ID=288&BoardID=27&TB=1 虞美人花粉:镇静安神,对治咳嗽、支气管炎、头疼、胃痛有特效。 虞美人花粉:稀少而珍贵具有安神益气,祛斑养颜,治疗咳嗽,支气管炎及胃病等功效。 虞美人具有养心明目、静心安神之作用,可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花粉资料: =============================== 科学家证实,花粉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包括22种氨基酸14种维生素和30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大量的活性蛋白酶、核酸、黄酮类化合物及其它活性物质。花粉所含的蛋白质多以游离氨基酸的形式存在,含量超过牛奶、鸡蛋的5-7倍;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新鲜水果和蔬菜,被称为天然维生素之王,特别是B族维生素的含量极为丰富比蜂蜜高百倍。每100克中含硫胺素600微克,核黄素1670微克,吡哆醇900微克,泛酸2700微克,烟酸10000微克。它含有多种矿物质,其中:钾20-40%,镁1-20%、钙1-15%、铁1-12%、硅2-10%、磷1-20%。 花粉能够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降血脂、调节神经系统、促进睡眠、调节胃肠系统功能、促进消化、治疗习惯性便秘;在调节内分泌、提高肌体免疫功能、抗衰老、改善性功能、治疗男性不育症等方面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治疗男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有明显的疗效,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改善症状;花粉还有明显的防癌和保肝护肝、防止贫血、糖尿病、抗疲劳等功能。

近年来蜂花粉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一、增强免疫功能

二、抗衰老

三、降血脂

四、改善消化道功能

五、抑制前列腺增生

六、抗贫血

七、抗肝中毒损伤

八、促生长和抗疲劳

结语:近年来蜂花粉药理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为阐明并利用蜂花粉的多种药理作用提供了基础。除上述药理作用外,蜂花粉在调体内代谢, 改善内分泌功能,增强心血管功能、改善学习记忆及抗炎、利尿等方面均显示令人鼓舞的苗头。今后一方面应对已发现的蜂花粉主要药理作用继续进行多方面的验证并阐明其中某一药理成分的独特作用, 另一方面应努力探索新的药理成分和作用,找出与其他成分和作用的内在联系。鉴于蜂花粉有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不仅作为营养保健滋补品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且有可能成为理想的治疗药物。目前看来从治疗老年病和慢性疾病的药物入手较为适宜。同时,蜂花粉的化学成分易受环境影响而失话,花粉及其制品的抗原性及过敏反应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抗精神病药物的现代研究进展论文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1 过敏反应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2 毒性反应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3 特异性反应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4 二重感染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参考文献】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481.

  How little we really know about psychiatric drugs joannamoncrieff / October 6, 2020我们对精神病药物知之甚少 joannamoncrieff/2020年10月6日In this blog I reflect on what has and has not changed in the field of psychiatric drug treatment in the years between the first and newly published second edition of the Straight Talking Introduction to Psychiatric second edition of my Straight Talking Introduction to Psychiatric Drugs has just been published 11 years after the first. Some progress has been made in that time. Services for people with early psychosis now routinely prescribe low doses of antipsychotics and frequently support people to come off them.  The UK government funded the RADAR trial that is evaluating a gradual programme of antipsychotic reduction and discontinuation in people with long-term psychotic disorders or ‘schizophrenia’ and several other trials of this sort are going on around the world involving people with a first episode of psychosis. This research is being conducted by psychiatric researchers who recognise that psychiatric drugs can be harmful, and that their use needs to be minimised. From my experience, most psychiatrists are now aware of the evidence that long-term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causes brain shrinkage (although many are also enamoured with the misleading studies on antipsychotics and mortality produced by the Finnish group, which have been helpfully deconstructed in this blog by Robert Whitaker). The fact that antidepressants can cause severe and prolonged withdrawal effects has now been widely recognised, although not without the concerted efforts of those who have suffered these problems.   在这个博客中,我回顾了在《精神病药物直言不讳入门》第一版和新出版的第二版之间的几年里,精神病药物治疗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也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我的《精神病药物直言不讳入门》第二版距离第一版出版已经有11年。在这段时间里取得了一些进展。为早期精神病患者提供的服务现在通常会开出低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并经常支持患者停止服用。英国政府资助了这项RADAR 试验,该试验正在评估长期精神病性疾病或“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减少和停用方案,世界各地正在进行其他几项此类试验,涉及首次发作精神病患者。这项研究是由精神病研究人员进行的,他们认识到精神病药物可能有害,需要尽量减少使用。根据我的经验,大多数精神病医生现在都意识到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会导致大脑萎缩的证据(尽管许多人也迷恋芬兰研究小组关于抗精神病药物和死亡率的误导性研究,罗伯特·惠特克在本博客中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有益的解构)。抗抑郁药可能导致严重和长期的戒断效应这一事实现在已经得到广泛承认,尽管并非没有那些遭受这些问题的人的共同努力。The drug-centred model of drug action (the idea that psychiatric drugs change normal brain functions and mental states, and that these changes inevitably interact with the ‘symptoms’ of mental disorders) is now established in some circles. It is recommended in the Power Threat Meaning framework and other convention-challenging texts and textbooks. I know many psychiatrists who feel that, as well as making sense of the evidence, it provides a useful guide for a cautious and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the use of psychiatric drugs. Yet mainstream psychiatry has ignored it and presses on with business as usual. Prescriptions for antidepressants continue to rise and money is still poured into research trying to locate the specific brain abnormality that produces disorder X or Y. Despite the failure of this research to provide any conclusive findings, clinicians and much of the general public remain bedazzled by the disease-centred model of drug action – the idea that drugs work by tweaking some underlying brain abnormality, sometimes specified as an imbalance or ‘dysregulation’ of particular brain chemicals.  以药物为中心的药物作用模式(精神病药物改变正常的大脑功能和精神状态,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与精神障碍的“症状”相互作用的观点)现在在一些圈子里已经确立。在《权力威胁意义框架》和其他具有挑战性的公约文本和教科书中建议使用。我认识许多精神科医生,他们认为,在理解证据的同时,它为谨慎和合作地使用精神科药物提供了有用的指南。然而,主流精神病学忽视了这一点,照常行事。抗抑郁药的处方不断增加,资金仍在投入研究,试图找出导致X或Y障碍的特定大脑异常。尽管这项研究未能提供任何结论性发现,临床医生和大部分公众仍然被以疾病为中心的药物作用模式所迷惑——药物通过调整某些潜在的大脑异常(有时被指定为特定大脑化学物质的失衡或“失调”)而发挥作用。The few psychiatrists who have engaged with ideas about models of drug action take different positions. As I discussed in a previous blog, some leading academic psychiatrists have re-asserted the disease-centred view (though sometimes denying that this is what they are doing). Others argue that most psychiatrists have an ‘outcome-based’ understanding of drug action. This means they prescribe drugs because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they can be helpful, with no commitment to an explanation of why that might be. We do not ingest a drug or recommend others do so without having beliefs about what it might do, however, and if psychiatrists provide no other explanation, then they are implicitly endorsing the disease-centred model of drug action. This is how they are generally understood nowadays, at any drug-centred model obviously touches a nerve among mainstream psychiatrists. This is because it suggests that the way drugs ‘work’ when prescribed f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s different from what drugs are doing in other areas of medicine. Those who oppose it are keen to defend the medical identity of psychiatry. It is ironic that the drug-centred model demands a much fuller understanding of the action of drugs on every aspect of physical functioning, mental states and behaviour, compared to the blinkered approach of the disease-centred model that focuses primarily on the site of the presumed disease or abnormality. The drug-centred model is, therefore, a much better basis for a properly scientific, medical training.为数不多的对药物作用模式有想法的精神病学家采取了不同的立场。正如我在上一篇博客中所讨论的那样,一些著名的学术精神病学家重新提出了以疾病为中心的观点(尽管有时否认这是他们正在做的事情)。其他人则认为,大多数精神病医生对药物作用有“基于结果”的理解。这意味着他们开药是因为研究表明它们是有帮助的,而没有承诺解释为什么会这样。然而,如果精神科医生没有提供其他解释,那么他们就是在暗中支持以疾病为中心的药物作用模式。无论如何,这就是如今人们普遍理解它们的方式。 以药物为中心的模式显然触动了主流精神病医生的神经。这是因为它表明,当为心理健康问题开处方时,药物的“作用”方式与药物在其他医学领域的作用不同。反对它的人热衷于捍卫精神病学的医学身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与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的狭隘方法相比,以药物为中心的模式要求更全面地了解药物对身体机能、精神状态和行为的各个方面的作用,而以疾病为中心的模式主要关注假定疾病或异常的部位。因此,以药物为中心的模式是进行适当科学、医学培训的更好基础。Some important research has been published since I wrote the first edition. Further follow-up studies show that people who take long-term antipsychotic treatment for psychotic episodes have worse outcomes than those who do not (. Moilanen et al 2016; Wils et al, 2017). Most importantly the follow-up of participants in the Dutch randomised trial confirmed that this is not simply a reflection of the more severe profile of those who end up on long-term treatment, but likely to be due to the drugs themselves (Wunderink et al, 2013). More recently, a small, but well-conducted study from Australia showed that antipsychotics had no advantage over placebo in people experiencing a first episode of psychosis who were receiving high quality psychosocial support (Francey et al, 2020). These studies fundamentally change the way we should approach the use of antipsychotics. Combined with the mounting evidence that these drugs cause serious effects on the brain and other body systems, they underline the need to use antipsychotics as sparingly as possible, and to try to help people come off them where possible. Certainly some psychiatrists have taken this on have learnt a lot in the last 11 years – much of it from people who have had the courage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of using psychiatric drugs and thereby publicise effects that official research has barely tried to address. Perhaps most importantly I have come to appreciate how little we really know and understand about what psychiatric drugs do, especially in the long-term, and the terrible consequences this ignorance can have.自从我写第一版以来,一些重要的研究已经发表了。进一步的随访研究表明,因精神病发作而接受长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人的预后比不接受治疗的人差(例如Moilanen等人2016年;Wils等人2017年)。最重要的是,荷兰随机试验参与者的随访证实,这不仅反映了那些最终接受长期治疗的患者更严重的情况,而且可能是由于药物本身(Wunderink等人,2013年)。最近,来自澳大利亚的一项小型但实施良好的研究表明,抗精神病药物在经历第一次精神病发作并接受高质量心理社会支持的人群中没有优于安慰剂(Francey et al,2020)。这些研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方式。结合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这些药物会对大脑和其他身体系统造成严重影响,他们强调需要尽可能少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并尽可能帮助人们戒掉这些药物。当然,一些精神科医生已经接受了这一点。 在过去的11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其中大部分是从那些有勇气分享他们使用精神病药物的经验,从而宣传官方研究几乎没有试图解决的效果的人身上学到的。也许最重要的是,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对精神病药物的作用,特别是长期作用,以及这种无知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知之甚少。Take the example of benzodiazepines. We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benzodiazepines better than most drugs. They produce their relaxing effects through modifying the actions of the natural neurotransmitter known as GABA. But we do not know exactly how they affect the GABA system, nor how these or other actions produce the range of disabling withdrawal effects that can occur. We also do not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e cognitive impairment that benzodiazepines appear to cause both during and after withdrawal from long-term use (Crowe & Stranks, 2017). Most worryingly, as I highlighted in a previous blog, we have known since at least the early 1990s that some people develop new medical conditions or symptoms while coming off the drugs (including tinnitus and restless legs, for example). These can last for months afterwards, possibly longer, suggesting the drugs have permanently altered the brain in some way. Yet we have no idea what benzodiazepines are doing to the brain that might result in these persistent and often disabling , neither this data, nor the evidence that antipsychotics can cause permanent neurological damage (tardive dyskinesia), seem to have made us any more wary of launching new drugs without good data on their long-term effects.以苯二氮卓类药物为例。我们比大多数药物更了解苯二氮卓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它们通过调节天然神经递质GABA的作用产生放松效果。但我们不知道它们是如何影响GABA系统的,也不知道这些或其他行为是如何产生可能发生的停用戒断效应的。我们也不了解苯二氮卓类药物在长期停用期间和停用后引起认知损害的机制(Crowe&Stranks,2017)。最令人担忧的是,正如我在上一篇博客中强调的那样,至少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们就知道一些人在停药后会出现新的疾病或症状(例如耳鸣和不宁腿)。这些药物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更长时间,这表明这些药物在某种程度上永久性地改变了大脑。然而,我们不知道苯二氮卓类药物对大脑的作用可能会导致这些持续的、常常是致残的症状。 不幸的是,无论是这些数据,还是抗精神病药物可能导致永久性神经损伤(迟发性运动障碍)的证据,似乎都没有让我们在没有关于其长期影响的良好数据的情况下,更加警惕地推出新药。The SSRI ‘antidepressants’ flooded onto the market in the 1990s. At first they seemed relatively innocuous. They are certainly safer in overdose and far less sedating than their predecessors, the 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 But then, as I described in my previous blog, withdrawal effects started to come to light, and more recently persistent sexual dysfunction.  These effects suggest these drugs too are changing the brain in significant ways that we do not understand, and that may take a long time to normalise when the drugs are is one of the latest chemicals to be aimed at people who are looking for relief from chronic misery. The story of how esketamine was licenced illustrates why we have so much propaganda and so little data on the safety of psychiatric drugs. The FDA and other drug regulatory agencies were easily persuaded by Janssen to relax their criteria for establishing efficacy and did not express particular concern about the natural deaths, driving accidents and suicides that occurred during or shortly after treatment. They had little curiosity about withdrawal effects and other long-term complications.  SSRI“抗抑郁药”在20世纪90年代大量涌入市场。起初,它们似乎相对无害。与之前的三环类抗抑郁药相比,这些药物服用过量肯定更安全,镇静作用也少得多。但是,正如我在上一篇博客中所描述的那样,戒断效应开始显现,最近出现了持续性的性功能障碍。这些效应表明,这些药物也在以我们不了解的重要方式改变大脑,当药物停止使用时,这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正常。 Esketamine(艾氯胺酮)是最新的化学品之一,主要针对那些正在寻求缓解长期痛苦的人。关于艾氯胺酮如何获得许可证的故事说明了为什么我们对精神病药物的安全性有如此多的宣传,而数据却如此之少。杨森很容易说服FDA和其他药品监管机构放宽其确定疗效的标准,并且没有对治疗期间或治疗后不久发生的自然死亡、驾驶事故和自杀表示特别关注。他们对戒断效应和其他长期并发症几乎不感兴趣。If drug regulatory agencies are not interested in data on immediate and long-term safety, then clearly there is no incentive for drug companies to produce it. Government funding agencies are also focused primarily on establish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ventions, rather than exploring their harmful effects. Hence it is left to users themselves to highlight the adverse effects of drugs – some of which will only come to light after years of use and after thousands, maybe millions, of people have been am not opposed, in principle, to the use of psychiatric drugs. I believe, as I say in the book, that ‘some psychiatric drugs do help some people in some situations’. Having said this, I think it is likely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people who take psychiatric drugs derive little or no benefit from them, and yet are susceptible to all the harms they can induce. It is people’s right to know how little we really know about these drugs. People should be informed that the story they have been told, implicitly or explicitly, about having an underlying chemical imbalance that drugs can correct is just that – a story – with very little evidence to back it up. They need to know that these drugs are doing things to the brain that we do not understand properly, and people should be aware how little research there has been into the long-term effects of the drugs, and the difficulties of coming off them. I hope the second edition of a Straight Talking Introduction to Psychiatric Drugs will enable people to make better informed decisions about whether to start or continue these sort of drugs.如果药品监管机构对即时和长期安全性数据不感兴趣,那么很明显,制药公司就没有动力生产这些数据。政府供资机构还主要侧重于确定干预措施的有效性,而不是探讨其有害影响。因此,让使用者自己来强调药物的副作用——其中一些副作用只有在使用数年后,以及在数千人,甚至数百万人接触药物后才会暴露出来。 原则上,我并不反对使用精神病药物。正如我在书中所说,我相信“一些精神病药物确实在某些情况下帮助了一些人”。话虽如此,我认为很可能绝大多数服用精神药物的人从中获益甚微或毫无益处,但却容易受到其可能带来的所有伤害的影响。人们有权知道我们对这些药物所知甚少。人们应该被告知,他们所听到的关于药物可以纠正的潜在化学失衡的故事,无论是含蓄的还是明确的,都只是一个没有什么证据支持的故事。他们需要知道这些药物对大脑的作用是我们无法正确理解的,人们应该意识到,对药物的长期作用以及摆脱药物的困难的研究是多么的少。我希望第二版《精神病药物的直言不讳介绍》能让人们对是否开始或继续使用这类药物做出更明智的决定。

中国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经过长期的实践,共同创造了祖国光辉灿烂的文化史。中国药学史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药学系大专毕业论文优秀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议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对策

临床药学是以病人为对象,研究有效、合理和安全使用药物的一门学科,是现代药学和临床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学科把过去传统的医院药学服务重点从药物转向患者,这是目前和未来医院药学工作发展的重点和研究方向,目前临床药学已经进入到实质性的发展阶段,临床药学工作从抵触到认可,从强行到自觉,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具体工作实践

1.查房与临床药学工作的结合

药师要定科室查房与巡回查房相结合,并指定用药方案,及时解决用药问题,可以安排指定的药师选择相对固定的科室,如普通外科、呼吸内科、心胸外科等,每周定期到其他科室进行巡回查房。设计药师查房记录单,记录单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病程的介绍、查房意见、基本用药情况。药师查房之后,要根据患者的情况,提出临床用药建议,重点是对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出合理化建议[1]。药师查房记录单要一式两份,一份在病历中,另一份则有药师自己保管,并要求主治医师将药师的意见写在病程记录中,同意则执行,不同意则写明理由。临床药师通过查房,增加了与临床医生接触的机会,并逐步熟悉了有关科室的基本知识,掌握了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同时可以将新的药物知识,配伍禁忌等及时传递给医护人员,充分发挥医药互补的优势。通过药师的不断女里,最大限度的减少药源性疾病,提高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2.加强科室用药监督

临床药师要加强对临床用药的监督,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目前我国的各级医院均存在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我院在应用抗生素也存在诸多不规范的现象,对于这种情况,临床药师要每月抽查一定比例(30%)的出院病历[2],按照事先设计的表格逐一进行登记,统计全院和各个科室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治疗性抗菌药物送检率以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情况,并对每个医生的抗生素用药情况以书面形式进行反馈,对科室的不合理用药情况反馈到各个科室,也可以对运行病历进行抽查,并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以书面形式进行公示。

3.对门诊用药情况的监督

临床药师可以定期抽查门诊处方,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每月抽查一定比例的门诊处方和麻醉处方,按照事先制定的表格进行登记,包括患者的姓名、性别、诊断、用药情况,每次将查出的书写不规范或者用药不合理的处方以书面的形式反馈给医生,并将检查结果上报给医务科,按规定进行处罚[3],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通报和公示,书写不规范主要表现在缺项、书写潦草、无临床诊断或者不规范、未使用药品通用名、没有剂型或者规格,中英文混写等,抗生素用药不规范主要包括剂量不准确、诊断与用药不符合、配伍禁忌、重复用药等,通过坚持检查,我院的门诊处方质量明显提高。

4.做好用药咨询工作

院内设置药用咨询室,并挂有明显的标志,并向患者和医护人员公布咨询电话,每天安排中级职称以上的药师轮流值班咨询,并配备专业书籍,认真填写咨询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年龄、疾病的名称、联系方式、咨询内容、解答情况等。通过用药咨询,药师与患者和医生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提高了门诊用药的依从性,解答了患者的用药过程中存在的疑虑,及时纠正了一些患者不正确的用药方法,配合了临床医生的工作。

5.尝试性建立病历

针对长期用药的患者建立病历,基本思路是对于目标患者建立档案,主要包括患者的基本用药情况、主要疾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及用药不良反应等,同时对患者病情的变化,相关重要检查,建议用药的治疗计划,和病史小结,用药记录要包括用药开始的时间,实际用药情况、停止用药的时间,疗效评价等,及时补充患者新的用药信息,用药病历的用药信息要及时进行更新,档案要留在临床药学室并进行长期保存,条件允许可以建立电子病历。

6.药品不良反应

各个临床科室要要有指定的药品不良反应检测员,发现临床用药的不良反应是应该及时通知临床药学室,药学人员进行登记、上报,临床药学人员要认真咨询、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要善于发现药品的不良反应。定期退出临床药讯,内容涉及查房和抽查中发现的问题,交流经验、新药知识和收集到的药学知识,并发到各个临床医技科室供翻阅参考,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医护人员积极捐稿,努力让临床药讯成为医院药师和临床医生交流沟通的平台。

二、总结

临床药师是在临床药学工作中要努力工作,从点到面,由浅入深,帮助临床解决了医学实际问题,为患者提供了一定的药学服务,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开始医生和患者的陌生、抵触、怀疑到逐渐认可、信任和接受,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是优于人员有限、知识不系统等方面的原因,临床药学工作的深度和广度都不够,有些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但是广大药师的共同努力,得到了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可,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浅谈生态文明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中医药学从我国古代有文字出现的时候就有记载,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完整的医学理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创造了神奇的医疗效果。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也出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医疗体系,但现在大多数已经消失,被现代西方医学所取代,中医药学作为少有的独立医疗体系能与现代医学并存,并且发挥着西医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与其以人体生理平衡为基础,不断继承前人成果,并充分吸收各个时代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逐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密切相关。中医药学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态文明建设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国生态文明的进步[2]。

把人体健康与生态平衡紧密地联系起来,在实践中寻找联系,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医药学的一大特色。早在春秋时代,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把疾病的发生归诸鬼神祟蛊,中国的医学家就已经认识到人体的病患与饮食起居、喜怒哀乐有关,后来又有医生用自然界的阴、阳、风、雨、晦、明“六气”失和来解释病因,这曾是当时世界医学史上最先进的病因观。在这种病因观的影响下,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能对人体产生作用,从中寻找良药祛除病源也就成了当时医药学家的主要工作。

生物群落和其生存的周围环境所构成的系统称为生态系统,正常的生态系统中,系统各部分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上相互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一样,充当着消费者的角色,一旦人类的环节出现问题,整个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甚至出现人类的灭绝。中医药学的实践就是把人体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如果人体内部各种生理活动正常进行,健康状况良好,就处于平衡状态,当外界因素和内部因素共同起作用导致正常生理活动被破坏,开始的平衡被打破,疾病就随之而来,各种治疗药物和方法都是为了弥补这种平衡。

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了藏象、经络等生命活动现象,六淫、七情等致病因素,以及病态过程中互相抗衡的“正”、“邪”两种力量的存在,穴位是调整功能的枢纽;内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精神因素,即内在因素;外因:风、寒、暑、湿、燥、火六大类,包括细菌病毒是致病的外来因素。气血是全身的动力,还有内外因等等,这些都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是整体的功能因素。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两部经典医书正是在前人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向理性认识过渡的产物。在中医思路与方法的指导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法收集到的有意义的症、脉、舌象等信息确定患者的“证”,再通过对“证”的辨证施治,确立不同的个性化治疗方法,这与当今许多西医学家提出的个性化治疗非常一致。作为中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阴阳”、“五行”等概念,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论治、治法治则等一整套独特的治疗概念、理论体系都无一不体现出中医学注重人体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中医用药的方剂中讲究君臣佐使,每一个方子都有不同的配伍原则,其内在也是体现出生态平衡的意义,每一种药物都有其治疗作用和副作用,针对疾病的主要药物为君药,为了辅助君药达到更好的效果的药物称为臣药,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称为佐药,指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药物称为使药。君臣佐使四类药物的相互影响,给人使用后就能帮助人体尽快恢复生理平衡,疾病自然消失。

西医采用了很多化学药物,生产工艺中有很多污染问题,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与化学药物不同,中医药的原料都是自然界可再生资源,并且以植物为主,这与人类的饮食习惯一致,也符合现在比较热门的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环保的理念。现在很多人在饮食中都注意食用适合自身保健作用的有药性的食品,比如鱼腥草、马齿苋、山药、枸杞等药物经常出现在我们的餐桌上,这对于我们提高全民素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很有益处。对于很多新出现的疾病,西医很难在短时间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但中医药学在中国防治非典和现在肆虐全球的H1N1型流感的应用极大的作用,对于突发的疫情,中医药学工作者及时提供了相应的处方,避免了很多易感人群感染疾病的机会,给疫苗的研发机构争取了时间。

生态文明主要是以和谐、可持续发展为发展经济的目标,医药学作为社会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至关重要。中医药学发展到今天,为了让世界人民共享中医药文化带给人类的健康,我们逐渐探索出了一条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在中医药学理论和西方医学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地从传统中药中选择具有良好临床效果的中药对其成分进行系统研究,寻找植物中真正起作用的成分,运用先进的监测分析方法对其活性和质量进行监测和监控,开发出更多的源于可再生资源的新药;另一方面,将中医药学理论中的精华与西方医学理论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病人的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上减轻病人的痛苦,减少医疗上的花费,相应的提高了经济效益。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和发展论文

浅谈中药学发展略论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中医药学发展加大扶持,但是中药学的发展不尽人意,那么,对中药学发展略论是?

一、中药学发展概述

中药学的发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概述:

(一)中药学的历史贡献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药学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药理学专著,如明朝李时珍总结我国千余年来中药学的经验,于公元一五九六年刊行了《本草纲目》。此书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药方一万一千余条、插图一千一百六十幅,在当时可说是集我国中药的大成,不仅汇集了以往各药学著作的精华,也对过去某些药书记述错误及不真实的数据和结论作了一些纠正和批判。据知,十六世纪的欧洲,尚无能名之为植物学的著作,直至一六五七年波兰用拉丁文译出本书后,才推动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在《本草纲目》成书后近两百年,林纳才达到相同的水平。由于《本草纲目》的辉煌成就,该书被称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先后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是研究植物学、动物学和矿物学的重要参考数据。除此之外,中药学这一理论体系为中国文化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框架。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中药学理论中的阴阳、五行、道、气等,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内容,创建了道学等先进思想;而且天文、地理、气象、物候等古代的一些科技知识也在中药学理论体系中可以体现出来。

(二)中药学的优越性

当今社会,人们习惯于看西医,吃西药,但是却忽视了中药独特的优越性。西药的优点是对症治疗见效快,但是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中药讲究“追根溯源”,不能孤立的看待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必须要结合所有的.原因,这种思想对于今天来说仍然非常适用。

(三)中药学的发展状况

中药学从古至今都在不停地发展进步,中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出现于汉代。该书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中国历朝历代都有杰出的中药学著作,如魏晋南北朝的《本草经集注》,隋唐时期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宋代的《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等,此处不一一赘述。建国以后,我国对中医药事业大力发展扶持,出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志》、《中国中草药汇编》、《中药大辞典》、《原色中国本草图鉴》等,这些学术著作不仅数量多,而且门类齐全,从各个角度将本草提高到崭新的水平。

二、中药学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虽然国家对中医药学发展加大扶持,但是中药学的发展不尽人意,据统计,近年来中医院的药品收入持续低迷,存在三低现象,即中医治疗率低、危急重症就诊率低、中草药使用率低。

(二)中药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中药发展缓慢

中药的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笔者认为与以下几个原因有关:(1)理论本身的欠缺与封闭: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药理论的基层框架,而这一框架不但需要经验的积累,还没有一个严格科学的表现;(2)中药品种的复杂性:中药品种常常会呈现"一药多源、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的等情况,一旦用错一点就会出现很大的问题,所以加大了人们对于中药的恐惧,认为它不安全;(3)社会因素:如今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追求高效率,西医的出现大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而中药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因此,人们逐渐的更加喜欢西医,而不太愿意去看中医。

2.中药事业后继乏人

中医院集中了大部分中医人才,基本都是中医药大学毕业,但在临床中真正按中医思想来指导诊疗活动的中医师,少之又少,特别是年轻中医师,连常用方剂的组成都不了解。

3.中药人才大部分有西药化趋势

詹秀琴曾经说过:"中药与西药相比,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多成分、多靶点,这与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论特色是一脉相承的"的确,中药的成分比较复杂,不像西药,成分单一,看到一颗西药,了解了它的成分,你就能很快的知道里面的化学反应,明白它为什么能够治疗这种病,可是很明显,中药并不能,就算已知道一种药里面所包含的成分,可是你仍然无法很清楚明白的解释这一机理。可是,这并不代表着中药的理论体系不行,这既是一种优势,也是一种劣势,在中药的现代化发展中,绝不能丢弃这一优势,去从中药中提取有效成分,就像西药一样进行实验室的合成,那么,这样就将中药进行了西化,根据如今的实验,我们就很轻松的知道了这一路子走不通。

三、措施与建议

相对来说,中药的优势还是有很多:中药方剂是中药治疗疾病的主要方法,中药大多来源于自然界,所以大多数中药还是药性平和,毒副作用小,而且还可以通过配伍等来降低中药的毒副作用;独特的养生保健体系:如今随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而中药的养生理论又为中药的发展添上了更大的优势。笔者认为,要解决中药学医疗发展前景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健全中药标准化系统

标准化系统是由问题、活动、标准、机构、法规与制度等这些因素所构成。如今每一个因素都在不断的完善,力求完美。例如:建立了中医标准化专门管理机构来使中医标准制定工作可持续发展;再如:每五年一次的全国中药材普查,每五年更新一次《中国药典》也是为了能够建立一个标准化系统,使中药更加让人信服。

(二)完善法制与政策

积极推进中医和中药的法制建设,让中药能够在法律这个地方也能够有一席之地,为中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法律环境;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的完善:对某些中药实行国家控制,实现中药的国家管理,让每一步都具有规范性,以确保不会有原则性的错误;加强中药的知识产权保护,给一些中药研发者提供专利保护,能够让他们更加有信心的为中医药事业做贡献。

(三)保障条件

中药发展的经费投入的增加,是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研究团队能够无后顾之忧去探讨、研究中药;基地与平台建设的增加,例如全国的GAP生产基地,那里全面的、规范的中药材加工值得很多研究团队甚至是医疗团队的参观。

(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无论是什么行业,它都需要创新,而如今最显著的一个方法就是"中西医结合",也可以说"中西药结合",因为医药不分家嘛!而在中西药方面,我们就要深刻贯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一思想。无论什么理论体系,都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当然,也有不足,因此,我们就需要不断的完善,例如在理论体系方面:中药的理论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只需要不断的去修葺即可,不要认为因为很多解释不通就去放弃,当今阶段,我们所要做的一个最大的事情就是让中药更具科学性,严谨性,以便于走出国门,走向全球。

(五)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对我国中药学的医疗发展有着巨大的帮助,因此,一些高等学校应加大对学生的培养力度,可以加大中药学的启蒙教育以及课外实践以及开展相应的学术讲座等。

四、总结

对于目前而言,中药已经逐步走向现代化,无论这个效果是否显著,也无论这条道路是否畅通无阻,可是这至少说明了中药在不断的创新。而中药是药品无疑,同时,中药也是商品,随着全球化各方面的要求,中药也开始走出国门,进入外国市场,也许,中药的认可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可是,就像古语所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中药也同样是这样的一个道理。只要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骄不躁,一定能得到很大的效果。同时,我们要做到三个坚持:坚持中药的现代化;坚持中药特色;坚持进行中药的创新性研究与发展。

【关键词】 靶向给药;药剂学;药物载体0引言常规剂型的药物经静脉、口服或局部注射后,药物分布于全身,真正到达治疗靶区的药物量仅为给药量的小部分,而大部分药物在非靶区的分布不仅无治疗作用,还会带来毒副作用. 因此,药物新剂型的开发已成为现代药剂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其中靶向给药系统(Targeted drug delivery system, TDDS)的研究已经成为药剂学研究热点〔1〕. TDDS指一类能使药物浓集定位于病变组织、器官、细胞或细胞内的新型给药系统. 靶向制剂具有疗效高、药物用量少. 毒副作用小等优点. 理想的TDDS应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同时全身摄取很少,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TDDS要求药物能到达靶器官、靶细胞,甚至细胞内的结构,并要求有一定浓度的药物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便发挥药效. 成功的TDDS应具备3个要素:定位蓄积、控制释药、无毒可生物降解. 靶向制剂包括被动靶向制剂、主动靶向制剂和物理化学靶向制剂3大类. 目前,实现靶向给药的主要方法有载体介导、受体介导、前药、化学传递系统等. 现就靶向给药方法研究进展作一介绍.1载体介导的靶向给药常用的靶向给药载体是各种微粒. 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靶向的性能. 有机药物经微粒化可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及制剂的均匀性、分散性和吸收性,改变其体内分布. 微粒给药系统包括脂质体(LS),纳米粒(NP)或纳米囊(NC),微球(MS)或微囊(MC),细胞和乳剂等. 微粒靶向于各器官的机制在于网状内皮系统(RES)具有丰富的吞噬细胞,可将一定大小的微粒( μm)作为异物摄取于肝、脾;较大的微粒(7~30 μm)不能滤过毛细血管床,被机械截留于肺部;而小于50 nm的微粒可通过毛细血管末梢进入骨髓.肝癌、肝炎等肝脏疾病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但目前药物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其原因除药物本身药理作用尚不够理想外,不能将药物有效地输送至肝脏的病变部位也是一重要原因. 将一些抗肿瘤、抗肝炎药物制备成微粒,给药后可增加药物的肝靶向性. 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DHAQ BSA MS)的体内分布研究发现,给药20 min时,DHAQ BSA MS和米托蒽醌(DHAQ)在小鼠体内分布有显著差异,DHAQ BSA MS约有80%的药物集中在肝脏,而以上的DHAQ存在于血液中〔2〕. 张莉等〔3〕考察去甲斑蝥素(NCTD)微乳的形态、粒径分布及生物安全性,研究NCTD微乳及其注射液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表明,NCTD微乳较NCTD注射液增强了药物的肝靶向性,降低了肾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循环时间. 纳米粒和纳米囊肝靶向制剂的研究报道较多,如氟尿嘧啶、阿霉素、羟基喜树碱、狼毒乙素、环孢素等抗癌药物都被制成了纳米靶向制剂〔4〕. 王剑红等〔5〕采用二步法制备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粒径在 μm范围的占总数,体外释药与原药相比延长了4倍. 经小鼠体内分布试验表明具有明显的肺靶向性,靶向效率增加了3~35倍,肺中药代动力学行为可用一室开放模型描述,平均滞留时间延长10 h. 在纳米粒表面上包封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或通过化学方法连接上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可以减少与网状内皮细胞膜的亲和性,从而避免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提高毫微粒对脑组织的靶向性. Gulyaev等〔6〕以生物降解材料聚氰基丙烯酸丁酯为载体,以吐温80为包封材料制备了阿霉素毫微粒,研究结果表明脑中阿霉素浓度是对照组的60倍. 一些易于分解的多肽或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药物(如达拉根、洛哌丁胺、筒箭毒碱)通过制成包有吐温80的生物降解毫微粒在动物身上已取得一定的靶向治疗效果〔7〕. 研究表明粒径是影响微粒进入骨髓的关键因素,粒径越小越容易进入骨髓. 彭应旭等〔8〕制得不同粒径的柔红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粒,小鼠尾静脉给药,小粒径组(70±24) nm骨髓内柔红霉素浓度是大粒径组(425±75) nm的倍. 骨髓会因肿瘤浸润、化疗药物或严重感染受到抑制. 研究表明,多种生长因子,如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可促使骨髓细胞自我更新、分裂增殖,并提高其活性. 利用骨髓靶向载体可提高药物在骨髓内分布,并避免血象中的不良反应. Gibaud等〔9〕以聚氰基丙烯酸异丁酯、异己酯毫微粒为载体携带GCSF,提高了其在骨髓内的分布.基因治疗是一种专一性的靶向治疗. 基因治疗就是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重组基因或核酸导入人体靶细胞内,以纠正基因缺陷或其表达异常. 纳米颗粒作为基因载体具有一些显著的优点. 纳米颗粒能包裹、浓缩、保护核苷酸,使其免遭核酸酶的降解;比表面积大,具有生物亲和性,易于在其表面耦联特异性的靶向分子,实现基因治疗的特异性;在循环系统中的循环时间较普通颗粒明显延长,在一定时间内不会像普通颗粒那样迅速地被吞噬细胞清除;让核苷酸缓慢释放,有效地延长作用时间,并维持有效的产物浓度,提高转染效率和转染产物的生物利用度;代谢产物少,副作用小,无免疫排斥反应等.2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利用细胞表面的受体设计靶向给药系统是最常见的主动靶向给药系统.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存在于哺乳动物的肝实质细胞上. 其主要功能是去除唾液酸糖蛋白和凋亡细胞、清除脂蛋白. 研究发现,ASGPR能特异性地识别N乙酰氨基半乳糖、半乳糖和乳糖,利用这些特性可以将一些外源的功能性物质经过半乳糖等修饰后,定向地转入到肝细胞中发挥作用. Lee等合成了三分枝N乙酰氨基半乳糖糖簇YEE,它与肝细胞的结合能力为乙酰氨基半乳糖单糖的1万倍. 我们考察了半乳糖苷修饰的十六酸拉米夫定酯固体脂质纳米粒(LAPGSLN)的肝靶向性,其靶向效率为,比未修饰纳米粒的靶向效率高倍〔10〕. 药物通过与大分子载体连接,再对载体进行半乳糖化,可以产生较好的肝靶向效果. 若能使药物直接半乳糖化,则可以简化耦联环节,提高靶向效率. 这一思路对蛋白类药物而言,较易实现. 蛋白质或多肽(分子质量在一定范围)在连接上半乳糖后,都有可能成为受体结合的肝靶向性物质. 小分子物质经类似途径能否靶向于肝,取决于糖和药物密度、分子质量、摄取屏障等多方面因素. 小分子药物共价连接乳糖或半乳糖,初步揭示其靶向性并不好,有关机制和可行性尚待进一步探讨.半乳糖基化壳聚糖(GC)与质粒pEGFPN1混和制备成纳米微囊复合物,体外转染SMMC7721细胞. 将含1 mg质粒的纳米微囊经肝动脉和门静脉注射入犬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半乳糖基化壳聚糖在体外有较高的转染率,在犬体内有肝靶向性,可用作肝靶向基因治疗的载体〔11〕. 大多数肿瘤细胞表面的叶酸受体数目和活性明显高于正常细胞. 以叶酸作为导向淋巴系统或肿瘤细胞的放射性核素的载体,同时将叶酸作为靶向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已做了广泛的研究〔1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一种跨膜糖蛋白,由原癌基因cerbB1所编码,是erbB受体家族之一,在多种肿瘤中观察到EGFR高水平的表达,如神经胶质细胞瘤、前列腺癌、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和胸腺上皮癌等. 针对富集EGFR的恶性肿瘤,方华圣等〔13〕成功地建立了EGFR富集的恶性肿瘤的靶向基因治疗方法.3抗体介导的靶向给药mAb是药物良好的靶向性载体, 将其通过共价交联或吸附到药物载体(如脂质体、毫微粒、微球、磁性载体等)或药物具有自身抗体(如红细胞)或抗体与细胞毒分子形成结合物,避免其对正常组织毒性,选择性发挥抗肿瘤作用. 徐凤华等〔14〕利用己二酰肼制备腙键连接的聚谷氨酸表阿霉素,然后使其与单抗交联制得偶合物. 偶合物较好地保留了抗体活性,体外细胞毒性较游离药物略有下降,但表现出单抗介导的靶细胞选择性杀伤作用,为其进一步制备细胞靶向的肿瘤化疗药物奠定了基础.用于治疗白血病的CMA676是由一种人源化的mAb hp 与新型的抗肿瘤抗生素calicheamicin的N乙酰γ衍生物偶联而成的〔15〕,当CMA676与CD33抗原相结合,抗原抗体复合物迅速内在化,进入胞内后,calicheamicin衍生物被水解释放,通过序列特异性方式与DNA双螺旋的小沟结合,使脱氧核糖环中的氢原子发生转移,从而使DNA双链断裂,诱导细胞死亡〔16〕. EGFR mAb可直接作用于EGFR的细胞外配体结合区,阻滞配体的结合,如IMCC225, ABXEGFR和EMD55900等,能抑制细胞生长和存活率,诱导细胞凋亡和抑制血管生成,曲妥珠单抗(Trasruzumab)作用于erbB2的细胞外区域,该药已获美国FDA批准用于转移性的乳腺癌的治疗〔17〕. IMCC225具有增强细胞毒性药物和放射治疗效应的作用,IMCC225与拓扑特肯(TPT)的联合用于荷有人类结肠癌移植体的裸鼠,能提高其生存率〔18〕. 由第四军医大学和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治疗肝癌新药碘〔13lI〕美妥昔单抗注射液,日前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生产文号,即将上市. 这是全球第一个专门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单抗导向同位素药物.4制成前体药物一些药物与适当的载体反应制备成前体药物,给药后药物就会在特定部位释放,达到靶向给药的目的. 脑是人高级神经活动的指挥中枢,也是神经系统最复杂的部分. 但由于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存在,使得大部分治疗药物不能有效透过BBB. 含OH, NH2, COOH结构的脂溶性差的药物可通过酯化、酰胺化、氨甲基化、醚化、环化等化学反应制成脂溶性大的前体药物,进入CNS后,其亲脂性基团通过生物转化而释放出活性药物. 张志荣等〔19〕合成了3′, 5′二辛酰基氟苷,并制备了其药质体,给小鼠静脉注射后用HPLC法测定药物在体内各组织的分布,结果表明,氟苷酯化后的前体药物的药质体有良好的脑靶向性.结肠内有大量的细菌,能产生许多独特的酶系,许多高分子材料在结肠被这些酶所降解,而这些高分子材料作为药物载体在胃、小肠由于相应酶的缺乏不能被降解,这就保证药物在胃和小肠不释放. 如多糖、果胶、瓜耳胶、偶氮类聚合物和α, β, γ环糊精均可成为结肠给药体系的载体材料. 常利用结肠内厌氧环境,使偶氮键还原的特点制成偶氮前体药物. 柳氮磺胺吡啶是由5氨基水杨酸(5ASA)与磺胺吡啶用偶氮键连接而成. 口服后在结肠释药,发挥5ASA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作用,减少其胃肠吸收产生的全身不良反应. 5ASA也与非生理活性的高分子聚合物通过偶氮双键制成前体药物〔20〕. 糖皮质激素共价连接于多糖〔21〕,环糊精〔22〕制成的前药,口服后在结肠部位可释放出药物,可用于结肠炎的治疗. 我们〔23,24〕合成了果胶酮洛芬(PTKP)前药,进行了体内外评价. 结果表明,此前药在不同pH环境下结构稳定,只能被结肠果胶酶特异性降解,释放出KP,发挥治疗作用. 也可以利用结肠pH差异和时滞效应设计结肠靶向给药系统〔25〕.5化学传递系统化学传递系统(chemical delivery system, CDS)是一种输送药物透过生理屏障到达靶部位,再经生物转化释放药物的药物传递系统. CDS通常是将含OH, NH2, COOH结构的药物共价连接于二氢吡啶载体(Q),药物(D)与靶向剂二氢吡啶结合为DQ结合物,建立了二氢吡啶―二氢吡啶钅翁盐氧化还原脑内定向转释递药系统. Chen等〔26〕设计了Tyr Lys的脑靶向CDS,并评价它的药效. Lys的C末端接亲脂性胆甾烯酯,N末端通过一种L氨基酸桥接靶向剂1,4二氢葫芦巴碱(含吡啶结构)制成Tyr Lys CDS,全身给药后,通过被动扩散机制透过BBB,且经酶催化1,4二氢葫芦巴碱变为季铵盐型使其存留于脑内. 通过小鼠甩尾间隔期实验证明,Tyr Lys CDS作用时间明显延长. Mahmoud等〔27〕将吸电子羧甲基连接到氮原子构建了一种新的二氢吡啶载体介导的脑定向转释系统(N羧甲基1,4二氢吡啶3,5二酰胺),该载体稳定,具有良好的脑定向转释能力.靶向给药的研究还面临许多实质性的挑战. 提高药物在靶组织的生物利用度;提高TDDS对靶组织、靶细胞作用的特异性;使生物大分子更有效地在作用靶点释放,并进入靶细胞内;体内代谢动力学模型;质量评价项目和标准,体内生理作用等问题都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靶向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新的靶向给药途径、新的载药方法将会不断出现,遇到的问题会逐步解决. 靶向给药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会产生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参考文献】〔1〕 Theresa MA, Pieter RC. Drug delivery systems: Entering the mainstream 〔J〕. Science, 2004;303(5665):1818-1822.〔2〕 张志荣,钱文. 肝靶向米托蒽醌白蛋白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7;32(1): ZR, Qian WJ. Study on mitoxantrone albumin microspheres for liver targeting 〔J〕. Acta Pharm Sin, 1997;32(1):72-78.〔3〕 张莉,向东,洪诤,等. 肝靶向去甲斑蝥素微乳的研究〔J〕. 药学学报,2004;39(8): L, Xiang D, Hong Z, et al. Studies on the liver targeting of norcantharindin microemulsion 〔J〕. Acta Pharm Sin, 2004;39(8):650-655.〔4〕 韩勇,易以木. 纳米粒肝靶向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师,2002;5(12): Y, Yi YM. Studies on the liver targeting mechanism of nanoparticles 〔J〕. Chin Pharm, 2002;5(12):751-752.〔5〕 王剑红,陆彬,胥佩菱,等. 肺靶向米托蒽醌明胶微球的研究〔J〕. 药学学报,1995;30(7): JH, Lu B, Xu PL, et al. Studies on lung targeting gelatin microspheres of mitoxantrone 〔J〕. Acta Pharm Sin, 1995;30(7):549-555.〔6〕 Gulyaev AE, Gelperina SE, Skidan IN, et al. Significant transport of doxorubicin into the brain with polysorbate 8Ocoated nanoparticles 〔J〕. Pharm Res, 1999;16(10):1564-1569.〔7〕 Ramge P, Unger RE, Oltrogge JB, et al. Polysor bate 80coating enhances uptake of polybutylcyanoacrylate(PBCA)nanoparticles by human and bovine primary 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 〔J〕. Eur J Neurosci,2000;12(6):1931-1940.

研究目标:1.分析中药发展的历史背景,探讨中药发展的历史演变规律;2.探究中药发展的影响因素,深入分析中药发展的内在机制;3.研究中药发展的现状,梳理中药发展的现状特征;4.探讨中药发展的前景,提出中药发展的发展策略和发展方向;5.构建中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为中药发展提供参考。

大黄的现代研究进展论文

大黄 又有川军 将军、火参、肤如等多个别名。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和根茎。大黄喜寒凉气候,忌高温。其野生品大多生长于我国西北及西南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山区,尤以西宁大黄为道地药材。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可“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纲目》中记载大黄能治“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前临床处方中应用大黄较古方为少,皆因担心其泻下作用造成病人误解或引起其他病症,形成因噎废食的现状。实则大黄一药,功效独特,临床应用十分广泛,治疗的疾病种类也很多,涉及到内、外、妇、儿、骨伤各科多种疾病。大黄是中医临床上最常用、最重要的药材之一。它不但是经方中最常用的药物之一,同时在现代中成药中也是应用范围最大、使用频率最高的为数不多的几种重要中药之一。同时大黄也作为药物也被载入世界多个国家的药典。 大黄味苦而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便秘、泄痢不爽(代表方大承气汤),血热吐衄、目赤肿痛(代表方泻心汤),血瘀经闭、症瘕积聚、跌打损伤(下瘀血汤),时行热疫,暴眼赤痛黄热水肿、阳黄,水肿,淋浊,溲亦,痈疡肿毒,疔疮痰热癫痫(茵陈蒿汤)。 大黄的适应症和功效较多,临床应用广泛,煎煮方法也各有不同,对应饮片也有多种,适应症也不同。有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等不同的饮片用于临床,其中酒大黄和熟大黄均是用酒炮制,酒大黄是酒炙法炒干,熟大黄则是酒酒炖或酒蒸透至内外皆为黑色。 现代植物化学研究 大黄主要含有: 1、蒽醌类成分 :蒽醌类成分有游离型蒽醌类和结合型蒽醌类两类。游离型蒽醌类成分中含有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土大黄素、异大黄素等成分。结合型蒽醌类成分中含有大黄酸苷A--D、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等。在大黄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蒽醌类的研究最多。 2 、 蒽酮类成分  蒽酮类成分是大黄起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主要含有掌叶二蒽酮A--C和大黄二蒽酮A--C,及番泻苷A--F等。  3、二苯乙烯类成分,是大黄清除自由基和抗衰老的主要成分。 4、其他成分 :苯丁酮类成分,是大黄抗炎镇痛的主要成分;鞣质类的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儿茶素、大黄四聚素等;有机酸类的苹果酸、草酸、乳酸、琥珀酸、桂皮酸、柠檬酸、延胡索酸等;另外还含有脂肪酸、植物甾醇、挥发油等成分。 现代药理研究,大黄主要有 1、泻下作用  蒽酮类成分是大黄泻下的主要成分,作用机制为刺激肠壁,使肠壁的活动性增强,增加大肠的张力,促进大肠的蠕动性,减少水分的吸收,从而产生泻下作用。 2、抗菌作用  大黄中含有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成分, 是大黄抗菌的主要成分。具有抑制细菌的作用,对金黄色葡萄 球菌和链球菌及炭疽杆菌以及痢疾杆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3、止血作用  大黄中含有大黄酚,具有抑制血管收缩、 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大黄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血小板数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促进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促进血液凝固,进而达到止血作用。 4 、利胆作用 大黄具有利胆作用,大黄能够促进胆汁分泌,同时也能够促进胰消化液分泌,具有利胆、利尿、排石、促进消化、降低血清主胆固醇的作用。 5、抗肿瘤作用 大黄具有抗肿瘤作用,与大黄有逐瘀通经的传统功效有关。目前,在抗癌研发领域成为研究的热点。大黄中含有的大黄素以及大黄酸对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对小鼠进行实验发现大黄能够抑制黑色素瘤和乳腺瘤以及艾氏腹水癌等,另有研究发现,大黄能够抑制胰腺癌及舌癌等。 大黄是我国的四大中药材之一,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其作用的奇妙之处以其双向作用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大黄药性既升又降,在作用上既泻下又止泻、既祛邪又补益、既活血又止血、既止吐又止痢、既健胃又伤胃。其泻下与止泻的表现尤为突出,大黄在不同的条件下,对便秘和腹泻患者分别表现出泻下与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临床上既可用于中医“下”法治疗实热便秘,又可用于中医“通因通用”法治疗湿热泻痢。《血证论》云:“苦寒药能大伐生气,亦能大培生气”。大黄苦寒,具有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泻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实证,包括热秘、气秘、寒秘,以三承气汤为代表。但其用于止泻也非鲜见。如《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即以大黄治疗泻痢日久不愈。同时大黄的剂量、炮制、煎煮时间、机体的状态等因素均能影响泻下和止泻的双向调节作用。大黄大剂量有泻下作用,小剂量则表现出止泻作用。大黄生用沉降,泻下攻积之力猛;熟用时则泻下作用缓和;炒炭以后不仅不泻下,反能止泻。煎煮时间越长,致泻作用越弱,相反,收敛作用越强。 在现代研究的成果中最为常用和得到肯定的作用是大黄的抗肿瘤作用。鉴于大黄有破症瘕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的作用,因此一直以来临床抗癌处方中使用大黄的就有传统。如以大黄配合、玄参、生地、大青叶、天花粉、丹皮等治疗白血病。以大黄配合黄连、黄芩、白花蛇舌草、瓦楞子、牡蛎等治疗食管癌。以大黄配柴胡、半夏、枳实、过路黄等治疗胰腺癌。以大黄配熟地、土鳖虫、水蛭、桃仁、黄芩等治疗肝癌。临床中使用成药大黄蛰虫丸治疗癌症,尤其是肝癌、脑癌则更为更为常见。 而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则明确证实了大黄具有抗癌的作用。大黄中所含大黄素可抑制来源于不同组织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可使细胞侵袭能力降低,大黄素和大黄酸对小鼠黑色素瘤、淋巴肉瘤、乳腺癌及艾氏腹水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癌细胞有直接破坏作用;大黄素能有效抑制肺癌细胞H460和肝癌细胞7721的生长;大黄酸对能使乳腺癌SK-Br-3细胞中HER-2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降低,SK-Br-3细胞增殖抑制率提高,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临床中可用于乳腺癌治疗;大黄素由于可使细胞MMP2和MMP9的分泌量显著下降,显示其能能抑制肿瘤细胞转移。 当然,鉴于大黄的作用竣猛,在临床应用中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大黄性味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弱者慎用;其性沉降,且善活血祛瘀,故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忌用。同时虽为通便良药,但可引起继发性便秘,因此不应长时间服用,一旦发生,则需要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食用量,用来缓解和消除大黄的副作用。 总之,大黄一药,在临床中尤其是癌症治疗中有着出乎意料的效果,只要辩证施治,不必因噎废食,当可大胆使用。

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适用于大便不顺畅的患者。

中药大黄的功效

大黄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又名将军、川军、锦纹,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根和根茎。大黄性寒、味苦,可归脾经、胃经、大肠经、肝经、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传统上人们多用大黄治疗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淤血闭经、跌打损伤、水火烫伤以及上消化道出血等病症。

《神农本草经》上说:

大黄“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症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虽然大黄以攻下泻实闻名而被称为“将军”,但其实际用途非常广泛。在可查到的清官医案中,大黄的用量在所有药物的用量中排名第十位。宣统皇帝溥仪6岁那年,因胃口壅滞导致恶心腹痛、手心发热。御医便采用熟大黄等药为他治疗,很快使其痊愈。年逾古稀的慈禧太后曾因肝胃积热而导致眼目不爽,也是在服用了酒制大黄等药后康复的。此外,清代不少皇帝还常用大黄泡茶来防病治病。这是因为大黄在具有泻下作用的同时,又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它虽然可使人的大便次数增加,却不会导致脱水,也不会因苦寒而影响胃肠的功能。而且,若将大黄久煎还可降低其泻下的作用。

从现代药理研究的结果看,大黄具有收敛、止血、解痉、利胆、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抗肿瘤、降血压等作用。根据大黄的这些作用,人们在临床上主要用其治疗以下疾病:

可治疗蛔虫性肠梗阻:

取大黄20克,花椒10克,麻油100克。先将花椒置于麻油中加温,继投大黄,随即离火,晾凉后去渣,分两次服下。患者服药后约3小时开始排气,进而腹痛会减轻,连续服用可使蛔虫随大便排出。

可治疗麻痹性肠梗阻:

取大黄、芒硝各10克,厚朴、枳壳各6克,冰片3克。将上药共研细末,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糊状后填敷脐部,再用纱布覆盖,用胶布固定,并可将热水袋敷在其上。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小儿中毒性肠麻痹:

将生大黄放入50-100毫升的开水中浸泡,用晾至约37摄氏度的浸液给患儿灌肠(保留10~20分钟),每日灌2-3次。每次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决定大黄的用量:1岁以内的`患儿用5-10克;1”3岁的患儿用10~15克;3-6岁的患儿用15-20克;6-12岁的患儿用20-30克。

可治疗肠痈:

取大黄、芒硝各30克,大蒜20克,鲜败酱草50克,鲜紫花地丁40克。将上药共捣烂如泥,外敷于麦氏点(阑尾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肠胀气:

将大黄50克研成细末,用醋调成糊状,外敷于双侧涌泉穴上,每次敷2小时,必要时可每日敷2-3次。患者一般敷药一小时后即可出现肠蠕动和排气现象。

可治疗痈肿疔疮:

取大黄末15克(局部有脓液者可加皂角刺末10克),用鸡蛋清调匀后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烫伤:

取生大黄末30克,将鸡蛋黄炼油后与大黄末混匀,外敷于患处,每日换药一次。

可治疗脉管炎:

取大黄、芒硝各60克,乳香、没药各30克,露蜂房、透骨草各20克,紫花地丁30克。将上药共研为细末,用猪油将其调匀后外敷于患处,早晚各敷一次。

可治疗烧伤:

将大黄浸于95%的酒精中(按1:4的比例),半个月后滤取浸液,并装入无菌的喷雾器内,每日朝烧伤创面喷射4~5次。

目前,日本学者已从大黄中分离出120多种成分。澳大利亚人已经开始用大黄加三七片治疗肥胖症;比利时人则在咖啡中添加大黄以达到减肥的目的;德国、瑞士等国家还把大黄作为糖果、饼干的辅料。国际性的大黄专题研讨会已举行过两次。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大黄研究和开发的不断深入,大黄这味著名的“将军”必将更显神通。

中药大黄,又名将军、川军、生军、锦纹。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牌、胃、大肠、肝、心包经。 作用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1、抗菌及抗病毒实验证明,大黄煎剂对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肺炎球菌、大肠杆菌、鼠疫杆菌、白喉杆菌、人结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特别是对金葡菌的作用较强。大黄煎剂及水、醇、醚的浸出液在试管内对一些常见的致病性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大黄煎剂对流感病毒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雌激素样作用所含食用大黄素具有雄激素样作用,临床试用也有卵泡激样的功效。 3、利胆 ①胆囊炎和胆道感染。②胆道蛔虫 4、急性胰腺炎。大黄,水煎,1~2小时口服1次,直到腹痛减轻,尿淀粉酶、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后减量。呕吐或腹痛严重者用大黄水煎剂灌肠。 5、急、慢性肾功能囊竭及尿毒症大黄有明显的降低血中尿素氮的作用.用大黄或以大黄为主的复方,对多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均有良好效果。如不能口服,则可灌肠。 6、感染性疾病。大黄,芒硝,玄参,甘草,水煎服.每次100毫升,4小时后体温不降者,再服1剂,最初24小时内可服3剂. 7、消化系统疾病。大黄或以大黄为主组成的复方,可用于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溃疡病、胃炎、肠梗阻、消化不良、溃疡性结肠炎等。 8、妇科疾病。大黄及其制剂或与他药配伍,可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卵巢功能失调、淤阻型闭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等疾病。 9、导泻及止泻 ①导泻:口服大黄后,6~8小时后发生泻下作用, ②止泻:当服用小剂量时,常出现便秘,这是由于收敛成分的作用掩盖了导泻成分的作用所致, 10、解痉 11、降血压及降血脂 12、皮肤疾病对于烧伤、带状疱疹、湿疹、皮炎、创伤性感染、化脓性感染、银屑病、暑疖、酒渣鼻、痱疮等均可用大黄,黄连,冰片,五倍子,芒硝,共研细末,加凡士林调匀涂敷患处。亦可视病情加减药味,但大黄是必用之品。 13、精神分裂症。生大黄,生石膏,生铁落,青礞石,芒硝,夜交藤,黄芩,黄柏。每剂煎3次,取汁,每2小时服药1次,分6次温服。先服2周,见泻不可加止泻药,可多饮水,4周为1个疗程, 14、急重症肝炎。生川军(后下),丹参,玄明粉(冲),枳实、川厚朴,茵陈、金钱草,水煎服,每周服1~2剂。 肝炎:大黄(酒浸几小时),青皮,二药烘干共磨粉,每日3次,每次3克,开水送服,10天为1个疗程, 15、止血可用于治疗胆道出血、肺病咯血、外伤出血、鼻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16、尚有抗肿瘤、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 使用注意 1.妇女孕期、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 2.生大黄泻下作用强,欲攻下宜生用,人汤剂应后下、或开水泡服,煮沸时间以不超过10分钟为宜。 3.大剂量时,可引起大肠痉挛性收缩、肠绞痛,加服巅茄可减轻肠绞痛,而不影响泻下。温馨提示:本人发表的文章中所涉及到各类中药方、验方、诊疗方法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治疗处方,请一般读者勿盲目试药,本人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