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人民币升值与中美贸易研究论文

[1]李石凯,谢端纯. 货币贬值的国际收支效应失灵分析[J]. 财经科学, 2003,(02) .

这是2010年6月发表的一篇论文,够新了吧,紧跟时代:-----------------------正文内容-----------------------《金融危机与人民币汇率制度》一、 金融危机不会加剧外部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责难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显现。美国财政部长盖纳在候任期间曾指责我国操纵人民币汇率,这与布什政府拒绝认定我国为汇率操纵国的态度显著不同。但美国当前的主要目的,是要迅速走出金融危机、摆脱经济衰退,而人民币汇率制度安排总体上有助于美国达到这一目的,起码不悖于这一目的。因此,新一届美国政府在危机中应不会对人民币汇率制度采取实质性的对抗行动,从摆脱实体经济衰退的角度看,人民币大幅升值对美国缩小贸易逆差不会产生实质影响。当前以中美贸易差额为代表的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根源于美国有较大的储蓄缺口(储蓄不足),而包括我国在内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则有较大的投资缺口(储蓄过剩)。从全球经济平衡的角度来看,拥有较高储蓄率的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是集体性地被迫与储蓄率较低的美国保持贸易差额关系。显然,这种失衡根源于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即使人民币大幅升值至我国对美贸易顺差大幅下降的程度。鉴于美国的储蓄率在短期内难以提高, 其贸易逆差将依然存在,只不过转变为对其他国家的逆差而已。上世纪70年代末期以来,美国的贸易逆差一直存在且愈演愈烈,只是其贸易顺差对手国顺次由日本转变为“亚洲四小龙”、“亚洲四小虎”,然后转变为我国而已。从摆脱金融危机的角度看,人民币大幅升值并非美国解决金融危机的出路。近期,西方学术界流传着一种“祸水东引”的谬论,即将人民币汇率制度与美国次贷危机直接联系起来。认为人民币汇率低估是我国对美贸易顺差的主要成因,我国将积累的大量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这压低了美国长期利率,进而低利率刺激了美国金融创新并使其金融机构过度承担风险,最终引发了次贷危机。大量事实表明,金融发展和风险认知之间的不匹配才是当前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不断深入,尽管金融风险认知在同一时期也有进步,但明显滞后于实践的需要。金融发展和风险认知的不匹配大大降低了原有金融稳定安排的效力,金融机构内控、市场纪律和金融监管的效率下降与此均有密切关联。从这一视角看,次贷危机爆发具有必然性,它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没有必然联系。事实上,维持现有包括人民币汇率制度在内的中美经济模式,对美国化解金融危机是有利的。当前,美国政府在实体经济和金融领域同时展开行动来化解危机。在实体经济领域,美国主要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来稳定经济增长;在金融领域,美国主要通过金融机构救助、收购金融机构有毒资产、为市场提供流动性三种方式来稳定金融系统。美国的危机化解方案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这迫使美国政府不得不大量发行国债。在美国国债投资需求中,外国投资者的地位举足轻重。2008年,美国政府净发行国债万亿美元,其中外国投资者就购买了7720亿美元。中美之间的经济交往模式以人民币“软”钉住美元、我国对美保持大量贸易顺差和我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为主要特征,这一模式有助于美国筹集资金、稳定国债市场。应当说,危机加强了中美经济模式的“捆绑性”,即我国需要美国市场实现劳动力就业,美国则需要我国的资金来稳定其金融系统。破坏这一模式的稳定性,对中美双方都没有好处。二、 金融危机不会根本威胁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次贷危机爆发后,我国外汇储备的安全问题引起国人广泛关注。部分国内学者认为,美联储向金融体系不断注入流动性,使得美国未来经济发展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威胁,我国外汇储备也极有可能因此遭受重大损失,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加速弹性化改革。为应对危机,美国货币当局不断放松其货币政策。美联储的最初反应是,通过更积极的储备管理使短期货币市场利率与目标水平一致。随后,为缓解定期货币市场和回购市场的压力,美联储延长了银行再融资期限,扩展了合格抵押品和交易对手的范围,扩大了证券融资范围。鉴于金融市场混乱还在继续且实体经济出现衰退,美联储迅速调整了其货币政策立场,将联邦基金利率在短期内由下调至。在缺乏利率下调空间的情况下,美联储开始实施所谓“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即货币政策直接关注货币投放数量而非利率。从货币供应量的角度看,以上货币政策操作并无特别之处,所有操作都是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当面临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出售其当前购买的国债和其他类型金融资产以收缩流动性。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在美国这样一个贫富较为悬殊而又实行议会民主的国家,美联储不可能为了损伤我国外汇储备价值而故意推动通货膨胀。主要是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化和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刺激了投机性货币需求的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流动性膨胀对通货膨胀的压力。全球在次贷危机中投放的大量流动性在危机后大部分不会直接进入实体经济,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极有可能是从谨慎状态转为投机状态,这为全球收缩流动性提供充裕的反应时间。我国没必要进行大的储备币种结构调整。反而,由于我国在美外汇储备数量较大,任何急切的币种结构调整很可能会因交易成本过高和外汇市场的博弈性反应而损害我国外汇储备的价值。例如,如果我国迅速将美元国债储备转换成欧元储备,则大量抛售很有可能会使美元国债收益率迅速上升,这将导致我国继续持有的美元储备的贴现值下降。更何况,在当前全球主要储备货币中,美元的安全性仍然居于首位。三、 不宜采用人民币大幅贬值来摆脱当前经济紧缩关于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理论界存在很大争议。一种常见的观点认为,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应该有利于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从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看,人民币应该大幅升值。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的根本目标,包括人民币汇率政策在内的一切宏观调控政策都须以此为最基本的出发点。换言之,人民币汇率的合理均衡水平应该首先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增长的总目标,其次才能考虑平衡国际收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经济出现了剧烈下滑,对外出口和投资的增长率同比皆有大幅下滑。由于投资下滑主要是由出口下滑导致的,此轮我国经济紧缩可以归为外部需求冲击型的经济紧缩。为保持经济增长,我国政府及时有力地出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汇率政策领域,我国迄今为止尚未采取大的举措。我国是否应当采用人民币大幅贬值来摆脱当前经济紧缩,这也是我国汇率政策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的统计表明:全球真实GDP增长率从2007年的下滑为2008年的,其中,除了中东的真实GDP增长率上升了,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独联体、非洲和亚 洲的真实GDP增长率分别下滑了、、、、、和;全球真实商品贸易增长率从2007年的6%下滑为2008年的2%,其中,北美洲、中南美洲、欧洲、独联体、非洲、中东和亚洲的真实商品出口增长率分别下滑了、、、、、和。全球真实GDP和真实商品出口的全面萎缩表明,在所有导致我国出口紧缩的原因中,贸易对象收入的全面下降肯定居于首位。在人民币“软”钉住美元的汇率安排下,美元2008年对日元和欧元大幅升值,间接推升了中国的实际有效汇率。可以讲,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危机期间恶化了我国的贸易条件,中国当前具有人民币贬值的潜在动力。尽管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对于我国出口的稳定可能有不利影响,我国当前仍然不宜采用人民币大幅贬值的办法来摆脱经济紧缩。根本原因在于,在全球经济下滑、贸易对象收入萎缩的情况下,人民币贬值是否一定产生足够的刺激效应,我们并无把握。相反,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危机中世界各国“以邻为壑”式的贬值,从来就没有给任何国家带来过好处。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政府在全面权衡之后,作出了人民币不贬值的决策。这一决策在事后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它不仅制止了亚洲各国竞争性贬值的浪潮,而且使得我国国内生产获得了稳定的外部环境,并据以率先走出了危机的阴影。也正是在此决策的推动下,我国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从此确立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毋庸讳言,亚洲危机中我国作出的不贬值的决策,使得我国成为那次危机中最大的赢家。在坚持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同时,我国要格外关注出口行业是否在危机中出现转移。我们的一项研究表明,在我国,以使用中间产品生产最终出口产品为核心特征的垂直化专业分工贸易模式正在加速形成,外资企业在这一贸易模式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我国在这一贸易模式中主要是获得低端的劳动要素收入。垂直化专业分工主导我国的贸易模式,意味着我国对外贸易可能存在临界状态,一旦外部竞争环境达到抵消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的程度,大量外资主导的垂直化分工贸易企业很可能突然集体性地从我国退出。相比于出口下降,危机导致我国外贸转移的威胁更需警惕,因为直接投资决策因沉淀成本巨大而不会轻易改变,出口行业的国际转移会对我国经济增长造成长久性的根本损伤。

Topic: Analysis of RMB Appreciation on . TradeAbstract: On July 21, 2005, China reformed its currency rate system. Since the reform, RMB has apreciated slowly. Because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xport trade to and the export policies of ., moderate RMB appreciation impacts the imports and exports between China and . slight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the sino-US trade goods and market competition status, and concludes that RMB appreciation improves the price terms and dual-factor trade terms for China's trade to . Finally, it is emphasised that RMB appreciation must be within a small range and be carried on gradually. Active measures shoud be taken to ease pressures on RMB appreciation and handle the risks involved in RMB currency rate words: RMB appreciation; . trade; imports and exports; trade structure; trade terms

Ay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RMB appreciation on the trade Abstract: On July 21th ,2005,our country reformed the mechanism for setting the renminbi exchange it ,the renminbi continues the gradual appreciation .Due to the charastistics of our exports to America's poliacy ,the moderate appreciation of renmibi 's effect on the amount of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wil be term ,the RMB appreciation will put pressure on our export companies ,to promote their technology innovation ,thus promote the sino-us trade stucture promotion .Combined with price elasticity and the market competition ,this essay come to a conclusion that RMB appreciation improves the price terms and dual-factor trade terms for China's trade to . Finally, it is emphasised that RMB appreciation must be within a small range and be carried on gradually. Active measures shoud be taken to ease pressures on RMB appreciation and handle the risks involved in RMB currency rate changes.

人民币升值论文题目

金融类毕业论文常用题目1. 金融不良资产价值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2. 我国农村经济增长中的农村金融抑制研究3.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中国金融开放4.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问题研究5. 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及防范研究6. 房地产金融风险管理及对策研究7. 我国金融衍生市场创建若干法律问题初探8. 现代银行业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问题刍议9. 论我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立法完善10.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1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1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管理研究13. 金融危机后韩国银行业重组机制对中国的启示14. 金融自由化所必须的法律规则及其实施15. 我国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16. 制度、制度变迁与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研究17. 离岸金融法律监管问题研究18. 连接函数(Copula)理论及其在金融中的应用19. 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研究20. 构建中国金融条件指数21. 中国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22. 论国际金融衍生交易中的法律问题23. 金融投资风险评价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及应用24. 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与实践25. 欧元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26. 试论金融债权资产的定价理论与实务27. 中国宏观金融风险的统计度量与分析28. 无线金融交易模型(WFTM)技术研究 29. 中国渐进改革中以租金为基础的政府金融支持行为30. 对我国金融控股公司发展问题的探讨31. 我国农村金融抑制问题研究32. 论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33. 金融监管有效性研究34. 区域金融中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35. 非正规金融在我国金融生态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36. 商业银行金融服务创新及应用研究37. 西部地区县域金融发展问题38. 房地产金融风险的评价及防范对策研究39. 房地产市场泡沫及其金融风险研究40. 中国发展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与设想41. 金融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42. 金融创新的扩散机理研究43. 关于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转型的研究44.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45.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外贸出口政策的协调性研究46.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问题研究47. 金融中介的发展与金融稳定问题研究48. 中外汽车金融比较研究49. 金融资源优化配置解析及对江苏的实际考察50. 金融衍生工具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51. 沪港金融中心发展的比较研究52. 养老保险制度基础与金融工具创新53. 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54. 中国资本项目开放与金融深化关系的实证分析55. 金融反腐败与金融安全56. 我国金融中介作用于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57. 中国金融领域反洗钱制度分析58. 金融服务业消费者的安全保障问题研究59. 基于资本市场的国防工业整合中的金融支撑研究60.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61. “新经济”后美国财政货币政策及对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62. 和谐金融生态体系的构建及区域金融生态的改善63. 金融控股公司风险与监管研究64.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策略研究65. 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研究66. 论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构建67. 论我国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68. 我国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融资之路研究69. 中国汽车金融风险管理70. 金融危机与民主化71. 构建金融网格的若干技术研究72. 金融深化、资本深化与地方财政分权73. 金融创新环境中的银行审慎监管机制研究74. 重庆近代金融建筑研究75. 网络金融风险及其监管探析76. 金融中介理论和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77. 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78. 非洲货币联盟的发展79. 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思考80. 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制度研究81. 我国金融制度变迁路径的不对称研究82. 我国的非正规金融83. 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研究84. 银行国际化与金融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85. 基于VaR技术的中国金融市场风险管理及实证研究86. 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我国之借鉴8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品牌理论与实践探讨88. 山东省金融资源的配置和经济分析89. 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金融支持的路径研究90. 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配置与政策研究91. 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商业化转型问题研究92. 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理论与实证研究93. 金融创新视角下的金融管制研究94. 中国金融业务综合经营收益和风险模拟分析95. 电子金融的风险发生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96. 金融集团监管的法律问题研究97. 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98. 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99. FDI与经济发展:金融市场的作用100. 国内金融控股公司业务协同与创新研究101. 新光证券交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02. 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实践与完善103. 资产证券化的定价探讨和实证分析104. 资产证券化理论及我国的应用探索105. 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透析我国证券市场的效率106. 证券翻译理论与实践10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模式及定价方法研究108.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定价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分析109. 中国早期证券公司衰亡原因分析110. 股权分置改革的法律问题研究111. 证券服务机构虚假陈述民事责任问题研究112. 对我国资产证券化法制环境的分析和立法构想113. 我国证券投资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114. 互联网对我国证券经纪业的影响11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格的经验分析116. 中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117. 中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118. 我国证券市场有效性研究119. 证券市场中的会计事务所变更研究120. 中国证券市场最小报价单位调整的效应分析121. 证券公司网络改造技术研究122. 数据挖掘技术在证券领域的应用123. 上市公司证券法监管研究124. 证券欺诈犯罪若干问题研究125. 中美证券市场比较分析126. 资产证券化127.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模式研究128. 基于与证券投资基金比较的我国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129. 我国证券公司竞争力研究130. 我国证券市场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行为研究131.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风险与收益研究132.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品在我国的应用研究133.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与规模关系的实证研究134.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135.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136. 我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制度安排与改革137. 我国证券经纪业务研究138. 我国证券经纪人发展问题研究139. 构建和提升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探析140. 资产证券化相关会计问题研究141. 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过程的风险控制研究142. 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143. 佣金自由化下的证券公司盈利模式分析144.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系统性与非系统性风险研究145. 我国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研究146.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研究与实证分析147.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和股票价格波动性的实证研究148. 证券投资中股票选择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149.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羊群行为及内部博弈研究150. 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管制的实证检验151. 我国证券信息内幕操纵与证券监管研究152.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153. 证券公司风险的法律监管154.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155. 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与我国证券稽查执法模式比较156. 资产证券化—我国的立法模式选择157. 证券市场操纵行为法律规制研究158. 资产证券化中特殊目的载体法律问题研究159. 一类部分信息下证券投资最优化问题160. 我国工商企业资产证券化融资方式研究161. 信贷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162. 我国证券市场的风险研究163. 证券交易所上市费的经济分析164. 中国证券公司治理结构与发展环境分析165.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信用风险分析166. 淄博市农村合作银行证券委托业务处理系统16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障碍及对策研究168. 证券业网上交易系统设计与实现169. TT证券经纪业务营销策略研究170. 证券公司数据采集与数据可视化171. 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管理研究172. 利率期限结构的混沌模型及其在利率衍生证券定价中的应用173. 资产证券化财务效应研究174. 证券市场政府监管的适度性分析175. 证券民事责任制度研究176. 证券管制的立法目标及其实现177. 中国证券市场审计失败问题研究178. 中国证券市场投资者有限理性行为研究179.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证券化研究180. 我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风险问题研究181. 抵押权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182. 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市场营销分析183. 中国的A股上市公司是否成功地购买了审计意见184. 人寿保险证券化及其在化解我国寿险业利差损问题中的应用185. 证券市场委托理财合同纠纷案件处理的思考186. 中国证券公司盈利模式转变研究187.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银行业、证券业及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188. 中国证券市场信用问题研究189.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评价体系研究190. 保险风险证券化研究191. QDⅡ制度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渐进开放192. 证券投资基金产品创新设计研究193. 我国证券监管法制现状及其完善194.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绩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195. 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法律问题研究196. 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197.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问题研究198.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结构研究199. 证券投资基金监管法律问题研究200. 我国证券公司融资模式研究

这些好写。都是国际金融类的,或者就国内的范围比较小的,这个都要看你想要那个方面。你自己去参考下,可自拟也可选一个。但必须要和你本专业一致。国际金融问题1、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2、金融危机传染与发展中国家的防御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风险防范4、我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危机管理5、货币危机预警机制6、亚洲(欧洲)区域金融合作7、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8、国际金融并购及影响9、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10、国际金融的协调与合作金融本科论文选题(一)1. 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运用2.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探析3. 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分析4.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监管模式的选择与构建5. 我国私募股权基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 美国评级业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7. 后金融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改革出路8. 第三方支付服务市场存在的风险与监管9. 我国新型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 可转换债券定价实证分析11. 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12. 股指期货套利分析13. 分级基金产品案例分析14. ETF套利分析15. 美元汇率与商品期货价格的相关性研究16. A股和H股的估值差异分析17. 创业板市场资金超募问题研究18. 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融资问题研究19. 我国民间借贷市场发展路径研究金融本科论文选题(二)1. 后金融危机时代商业银行的理财策略2. 中小企业融资与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调整3.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4. 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分析5. 封闭式基金折价实证研究6. 期权激励与中国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7. 量化投资策略研究8. 股指期货推出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分析9. 非公有制经济转型与升级中的金融支持10. 分级基金产品案例分析11. 我国民间金融监管问题研究12. 发展农村社区银行的路径研究13. 融资租赁在农村发展存在的障碍及对策研究14. 我国个人信托业务发展研究15. 利用融资租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路径研究16. 私募基金监管研究17. 河北省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研究18. 知识产权抵押贷款研究19. 小股东利益保护研究20. 低收入人群的金融需求与制度安排21. 从次贷危机谈银行的资产证券化发展22. 认股权证定价的实证研究23. 金融资产价格影响因素分析24. 浅谈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政策建议25.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26.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27. 股指期货交易策略研究28. 私募基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金融本科论文选题(三)1. 论银行资产业务的优化组合2. 中西方国债发行定价制度比较3. 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4.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与货币政策的协调5.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6. 我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危机管理7. 外资金融机构在华经营策略和战略的变化8. 保险公司风险管理研究9. 保险公司的品牌战略研究10. 保险投资的风险控制研究11. 保险业电子商务研究12. 保险业务创新问题研究13. 我国保险产品创新研究14. 保险欺诈问题分析15. 河北省居民家庭保险需求行为研究16.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研究17. 河北农村民间金融问题研究18. 河北省农业保险补贴问题研究

2 9 10 11结合金融危机实际好写 理论结合实际嘛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经济金融类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选择:1、我国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业绩评价实证研究2、基于行为金融理论下的市场有效性研究与证券价值分析3、我国证券市场股权结构的制度安排与改革4、汽车金融中的信贷资产证券化研究5、金融中介理论和我国全能银行的发展6、重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研究7、关于建立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的思考8、金融衍生工具监管制度研究9、我国商业银行房地产金融风险及其防范10、世界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及我国之借鉴

研究论文人民币与美元

2017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论文篇二 《浅谈国内外经济协调与企业决策》 摘要: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时期。从时代背景看,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从国际背景看,存在中国经济内外平衡问题,中国经济2006年增长,2007年增长可能达到左右。 关键词:经济协调 企业决策 工业化 城市化 外汇储备 汇率 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关键转折时期,正处在与国际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时期,这就使得我国企业家在做重大决策时,不得不既考虑国内经济环境,也要考虑国际经济变化,还要观察国内外经济的相互影响。这里,本文就我国经济所处的大阶段、国内外经济的协调、我国经济增长近期预期及挑战等,做一简要的分析。 一、企业决策的时代背景: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 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及由此而产生的社会、科技及政治结构变化。我们根据国内外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和中国发展阶段的现实,选择了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核心指标,同时对比美国经济发展历程,得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双中期’区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五大特征,概括出我国经济发展的双重性规律,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 1、中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单纯用工业化阶段或城市化阶段都难以完整地概括,必须同时考虑工业化与城市化。 首先,我们根据对中美经济史的对比分析,得出中国接近于美国工业化中期阶段的结论。我国第二产业占GDP比重对应于美国1950-1960年的水平,即美国工业化后期阶段,就业比重对应于美国1900年的水平,即其工业化初期阶段;而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相当于美国1900年,即工业化初期的水平,三产产值占GDP比重相当于美国1870年以前的水平,还达不到工业化初期水平。只能近似地说,中国现阶段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 在现有的国内外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中,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他分析比较了1950-1970年期间101个国家(地区)经济结构转变的全过程,勾画出了经济增长过程中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转变的“标准型式”,按他的分析 方法 ,我国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但我国2003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为,处在工业化前期。对比钱纳里多国模型的工业化阶段分期理论,我国经济处于“工业化中期区间”的结论是可以成立的。 其次,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地理学家诺瑟姆(Ray )在 总结 世界各国共同发展 经验 基础上提出的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即城市化率模型,我国2003年、2004年城镇化率分别为、,得出中国经济发展同时处于城市化中期的结论。 2、“‘双中期’区间”最新时点(2003)关键特征归纳及国际比较 国民收入水平、产业发展结构、城市化程度、消费水平以及科技实力是我们分析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双中期’区间”的中国经济的五个关键特征,并相应得到收入指数、产业发展指数、城市化指数、消费指数和科研发展指数等五个特征指数。在进一步对“按汇率法折算的人均GDP”和“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DP”、“农业占GDP比重”和“服务业占GDP比重”、“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和“二、三产业就业量占总就业量的比重”、“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和“人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研发经费占GDP的比例”和“每百万人中从事R&D研究和技术人员比例”等具体指标进行测算后,我们发现:中国的收入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12%,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等水平(指数为);中国产业发展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37%,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数为);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50%,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数为);中国消费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50%,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下等水平(指数为);中国科技投入和产出的综合水平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值的34%,处于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中上等水平(指数为)。 3、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双重性规律 在进行阶段划分和阶段特征的分析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有一种双重性现象在反复出现: 首先是收入增长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GDP总量的5%,居第6名;而经过购买力平价调整后,占世界总量的14%,居第2名。从人均来看,中国按汇率法折算的人均GNI居世界第134名;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人均GNI居世界第119名。综合比较,中国收入现象呈现双重性:按总量收入居第4位,居世界前列;按人均收入居第126位,仍然落后。 其次是产业发展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商品和服务进口额、商品和服务出口额均居世界第4位;非农业增加值占世界总量的3%,居世界第7位。从比率来看,中国农业占GDP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37个国家中居第75位;中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37个国家中居第125位。综合比较,中国产业发展呈现双重性:中国产业总量水平居世界的第5位,名列前茅;但农业比重偏高与服务业比重偏低,因而,产业比率指标居第100位,还是很落后的。 再次是城市化水平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城市人口总量为世界的17%,居世界第1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世界发展指标2005》统计的151个国家中居第107位;中国第二、三产业就业量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2个国家中居最后一位。综合比较,中国城市人口呈现双重性:中国城市人口总量居第1位,城市人口比率指标居第70位。 第四是消费水平的双重性。2003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为世界的3%,居世界第7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7个国家中居倒数第2位;中国人均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41个国家中居第36位。综合比较,中国消费水平呈现双重性:中国消费总量水平居第7位,人均消费支出比率在统计的37个国家中居第36位。 最后是科技实力的双重性。2002年,中国研发经费总量居世界第6位;2004年,R&D研究和技术人员总量居世界第2位。从比率指标来看,中国研发经费占GDP的比 例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36个国家中居第13位;中国每百万人中从事R&D研究人员比例在《国际统计年鉴2005》统计的42个国家中居第26位。综合比较,中国科技实力呈现双重性:中国科技实力总量水平居第4位,比率指标在统计的42个国家中居20位,属中等水平。 综上,我们看到,2003年中国经济按国民收入、城市人口、产业发展、消费以及科技实力五个方面总量指标在世界上的排序分别为第4、第5、第1、第7和第4位,五个方面的综合排序达到新的高度,位居世界第4名,高于仅按GDP总量指标的排位,表明中国确实成为了举足轻重的大国。但若按人均量或相对量排序,这五大指标分别排在第20、第36、第70、第100、第126位,五个方面的综合排序为第70位,还是比较落后的。 二、企业决策的国际背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平衡问题 以下归纳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内外不平衡问题的表现,对实现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综合平衡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1、现实意义:三大背景新动向下求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重大的现实背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中国经济大国化:2005年中国国际贸易总额达到14,221亿美元,保持了世界第三贸易大国的地位,中国已成为全球资源性产品价格和数量的最大影响国之一,中国的石油依赖度达到40%以上;中国的国内经济政策已影响到世界,欧美亚对中国和平崛起议论纷纷。其次,世界经济全球化:技术革命快速化、各国经济紧密化、经济制度一体化、资本交易的循环化、跨国公司国际化,把全球的贸易、金融、投资等经济要素日益融合,全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最后,国际经济多极化:所谓多极化就是站在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力量对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批新兴的国家的上台,一批老的大国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很多变化,而且国际间区域间合作也强化了,一方面是全球化,一方面是区域化;贸易摩擦与金融波动强化;战争、瘟疫等非经济矛盾增多。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在上述三个大背景下,考虑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部平衡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求解内外平衡有助于协调中外经济,尤其是中美经济关系。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变动往往是通过经济参数或变量之间的传导作用而发生的,其中最主要的纽带当属汇率,以人民币与美元汇率为关键。中美经济关系是中国国内外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中国对美政府债券持有产生的影响非常大。2004年,向美国经常账户提供赤字融资的并不是美国央行,最高的31%这一部分源于中国,其次是日本,为24%。据统计,2004年有三千亿美元官方资本投资到美国,最大的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投资,因此,仅仅从贸易赤字看中美关系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看到我们对美国经常提供的资金。实际上,中国外汇储备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美国投资的扩大。考虑资金的国与国联系,是判断贸易的国与国联系的重要方面。这意味着,美中贸易的不称。 2、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内外不平衡的表现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确实存在不平衡问题,其内外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从国际收支平衡角度看,我国国际收支不太平衡,表现为顺差年年继续增加,2006年更如此:2006年6月份实现了145亿贸易顺差,同比增长是49%,增长幅度相当大;上半年实际利用外资284亿美元。二是外汇储备快速增加,截至2006年7月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9,545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一。三是资本流动性过剩,由于我们外汇外资的结售汇制度的收购特点,造成了人民币基础货币投放非常大,造成相当程度的流动性过剩。2005年末,我国银行体系存差资金已达万亿元,为2000年的倍。2000-2004年,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由4,050亿元增至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四是由于银行的存差非常大,会促使银行放贷,刺激和支持投资快速增长。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从外部到内部,从外汇到基础货币,最后影响储蓄和投资关系,内外经济不平衡表现比较突出。 在国内,经济不太平衡的表现之一就是国内投资和消费的不太平衡。我国投资增长过快,上半年增长,同期加快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增长个百分点;全社会投资第一季度为,二季度为,上半年城镇投资,增长过快;14个省份投资增长超过35%,60多个行业中有30多个行业(制造业)增长过快,新开工项目98,850个。相比之下,我国消费率比较低,消费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小。据统计,在6月末,我们城乡储蓄是万亿,比年初又多了1万多亿。高储蓄的一个原因就是预期不乐观,投资 渠道 不畅等,这也就导致消费增长不足。 3、实现国内外经济综合平衡的现实政策选择 实现国内外经济综合平衡的现实政策,有税率、汇率、利率、就业政策,以及行政性干预政策等,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外汇储备规模问题。现在内外协调政策选择中的关键有两个,一是如何看待外汇储备规模的问题,二是如何看待汇率水平问题。 1)外汇储备规模 从外汇储备规模变化上,可以部分反映出国内外经济之间的影响,反映出国内宏观经济变动的影响,反映出汇率政策变动的影响。外汇储备增加的渠道主要有: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顺差,企业多结汇、少购汇,外债的增加,个人转移和收益的增加,证券投资的收益,国内机构在海外的金融资产投资的收益,外汇变化形成的收益等。在外汇储备规模上,近几年有很热烈的争论。对我国外汇储备规模有多种意见,多数人认为主要考虑的因素是:①储备至少3个月进口的外汇所需,2001、2002、2003年,我国进口总额分别为2,436亿美元、2,592亿美元和4,128亿美元,最少需要年持有外汇储备美元600-1,000亿美元左右;②还外债每年在120-150亿美元之间;③海外投资用汇估计在100亿美元;④外商投资企业年汇出利润估计也在100亿美元左右。因此,年度1,2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需要的。以上可以说是在正常条件下的外汇储备规模。但是,在非正常条件下,外汇储备规模就还要有新的因素考虑。比如,外汇储备在国际资本冲击下,在国际金融动荡中,似乎多一点更能抵御外部的金融冲击,更能增强国人的信心,更有能力干预和稳定外汇市场,更能帮助别国度过金融危机。此时,我国外汇储备成了手中一张王牌,成了支持香港对付国际金融炒家的一支利器,成了提高国际地位的重要砝 码。换言之,按常规经济理论讨论外汇储备规模已不很重要了。多一点外汇储备有什么不好呢?多花一点经济代价,带来一种事关全局经济利益和安全的保证,似乎是更重要的,更有价值的。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1994年我国外汇储备上了500亿美元后,有人认为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1996年过了1,000亿美元,这种意见就更多了。但是,到了1997年8月泰国金融危机后,这种意见似乎越来越少,尽管这时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1,4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过7,000亿,对经济产生的负面压力也越来越大。 而当前,我国对外汇储备规模是不是偏大了呢?下面从三个方面做出判断。首先,比较外汇储备与GDP占比:我国外汇储备占全世界外汇储备的25%,我国GDP占世界的5%,我国的外汇储备占比和我们GDP的占比相比较是偏大的。其次,我国持有外汇储备各种机会成本之和高于国内投资收益率,外汇储备特别高会抑制对外汇政策尤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最后,我们外汇储备已大大高于外债规模,通常要求这一比例为40%.50%,而现在我们外债规模大概有2,800亿。总之,“外汇储备世界第一”要不要继续当,对我们内外平衡是好处还是坏处,这个是很值得研究的。之所以把外汇储备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是因为它毕竟反映了综合的量,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在储备上,当然最后体现在国际收支上。 2)人民币汇率制度 现有人民币汇率制度已形成的基本框架包括:(1)银行结售汇制度;(2)银行结售汇周转头寸管理;(3)央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如人民币做市商制度、外汇一级交易商等;(4)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管理,如银行间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等。 有三种方法计算汇率水平,并对汇率水平的合理性做个初步判断。第一种方法是购买力平价。所谓购买力平价,即以工业化国家产出的相对价格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的产出。用这种方法无疑会推出发展中国家货币的现有汇率基本上都是低估的结论,它相当于只是简单地确定,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若干年后货币会趋于升值。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采用大汉堡包指数进行测算,根据这种方法测算,人民币对美元约被低估了56%。 第二种方法是基本的国际收支余额。基本的国际收支余额是衡量发展中国家汇率水平的最普遍方法。第一步:根据现有的汇率水平并调整周期性因素以后,估计经常项目的今后走向;第二步:估计“基本的”资本流动,基本的资本项目余额主要指FDI和其他中长期的净资本流动,剔除短期借贷、证券组合投资、直接的资本外逃以及官方储备变化。高盛公司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研究结论认为,中国的基本国际收支余额无疑是顺差,意味着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但是,人民币汇率被低估的程度并不严重,大约是目前汇率的10%-15%,不足以对中国的贸易伙伴国造成太大的冲击。第三种方法是实际有效汇率和均衡汇率的估算。这种方法要求建立人民币均衡汇率决定的理论模型,确定变量和选取数据。均衡汇率的实际决定因素可以分为供给、需求、外部环境和商业政策四类。主要有实际有效汇率、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国内投资比率、国外直接投资、国际需求水平、贸易条件、开放程度等变量。实际有效汇率指标是衡量一段时期内货币汇率水平的基本工具。实际有效汇率揭示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均衡汇率在中长期内面临升值趋势。从1994年到2001年,人民币均衡汇率累计升值,平均每年升值。目前实际有效汇率依然保持在较高水平,如果以内外部均衡较为理想的2001年下半年为基础,2002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这个道理对现在仍然是适用的。总之,从以上三种测算,可以看出人民币低估是肯定的。 在转轨期间,由于经济体制中市场机制基础差,宏观间接调控手段难以真正奏效。只有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汇率机制才能越来越发挥作用。因此,汇率形成机制要市场化,而且其重要性高于汇率水平。汇率形成机制运行得好,汇率水平才有它的合理性。台大的(孙震)校长在2006年国共论坛上发表讲演时,专门谈到台湾经济自由化有一个经验,就是它的外汇完全自由化太慢了,使得90年代台湾经济受到了很大影响。实践反复证明:汇率形成机制是第一位的,汇率水平高低是第二位的。因此,我们要在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方面继续前进,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提高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三、企业决策的近期背景:经济增长趋势的近期预测 我院2006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预测结果基于以下两种季度计量模型,一种是完全基于时间序列的ARIMA模型法(自回归移动协整模型);另一种是基于GDP与宏观经济政策变量相关分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模型)。预测结果如下: 1、ARIMA模型预测2006年经济增长趋势 根据模型预测的要求,选取1998年第一季度至2006年第三季度数据,依据数据特性,使用ARIMA(3,1,1)(1,1,1)模型。 预测结果表明,今年我国第四季度预计经济增长率为,和今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持平;全年GDP增长将达,比2005年的水平高出个百分点。 运用ARIMA模型(样本数据为1998年第1季度-2006年第3季度)对2006年第四季度和全年其他各主要指标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请见下表: 同时,我们运用VAR模型预测的结果是,2006年四季度比前三季度经济增长速度有较大的回落,回落达个百分点;比2006年三季度有小幅回落,达个百分点;全年经济增长率预计达到,高出2005年个百分点。 2、2007年国民经济增长呈现高位向下微调特征 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仍会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但增长速度会有所下调,我们预测2007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左右。上述预期与相关机构的预期也存在一致性。以下是8个权威机构最近对2007年经济增长的预测。 从上表可以了解到,2007年各机构对我国经济增长仍保持较高的预期上,各机构平均预期值为,低于2007年1个百分点左右,中国经济在市场和政府的调节下继续放 缓,但仍然是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经济将进入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这一结论,与中国企业调查系统今年调查结果相同,即大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但也认为,未来经济增长可能趋缓。 四、企业决策的新机遇分析: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与跨国公司合作 中国连续15年成为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球500强中已有480多家来华投资,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其全球投资战略的重要区域。与此同时,民营企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华全国工商联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民营经济发展 报告 (2005-2006)》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为50%,而在2000年仅为,加上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十五”期末两者相加的比重已经占到了65%;内资民营投资总量5年问增长了近三成,2005年达到了亿元了。 本文将跨国公司与民营企业合作暂归纳了8种模式: 1、通过跨国公司并购民营企业而形成的完全一体化合作。如西子集团公司先是通过与大型跨国公司的购销合作进一步发展为一体化合作。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体化后,民营企业仍然拥有独立性和产权,这种合作也即为中外合资或中外合作的公司。前者以股论权,后者以契约分利。 2、中外双方合作形成跨国公司或多国公司。如2003年3月,中国・夏梦服饰有限公司与享誉全球的世界精品男装著名领袖企业意大利杰尼亚集团(ErmenegildoZegna)合资成 立夏 梦・意杰服饰有限公司,各占50%股份,夏梦将全部资产准入合资企业,迄今,该公司生产的“夏梦”服饰,被誉为中国十大男装著名品牌之一。如1999年4月,华立集团与以色列尼斯科工业电表公司合作经营浙江华立尼斯科电器有限公司签约;如温州柳成集团和世界化工龙头瑞士汽巴精化有限公司日前签订合资协议,投资1,300多万美元,双方各持50%股份,成立浙江瑞成珠光颜料有限公司。 3、通过跨国公司下属公司与中方民营企业母公司出资而形成的在垂直分工下的兄弟式平等合作。如2001年1月,浙江阳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荷兰飞利浦公司(全世界最大的节能灯具生产商和光源制造商)签订合资协议,合办“浙江阳光照明有限公司”,进行强强合作,共同致力于节能照明产品的开发与生产。 4、通过跨国公司资金支持而改制成其子公司而形成的母子型有隶属关系的合作。2006年8月,国内炊具行业占据龙头地位的民营企业――苏泊尔集团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临时股东大会,会议以的高票通过了《关于苏泊尔与法国SEB进行战略合作》的议案,这意味着法国SEB收购苏泊尔,通过资金支持而控股苏泊尔集团将很快进入实施阶段。 5、跨国公司与中国民营企业通过贴牌生产甚至技术入股(如专利、商标、专有技术等无形财产入股)等方式形成的知识产权合作。类似事例有很多,中国的出口贸易很大程度上是加工贸易,其中绝大部分是我国内资民营企业为跨功公司贴牌生产,然后再内销或出口,这种现象在苏南、浙江和广东三省尤为普遍。 6、中方或是做跨国公司的原材料供应商,或是接受跨国公司订单进行生产,或是做跨国公司的客户的购销合作。如1997年8月,浙江万向集团正式获得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生产订单,成为第一家进入美国一流主机配套市场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可口可乐公司98%以上的原料在中国采购,自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可口可乐公司产品的包装物料就是由我国国内的民营企业供应,经过其对国内供应商的长期培植和考察,迄今,可口可乐公司从生产线、原材料到包装物料、运输工具和销售设备都能从国内供应而且质量也能达到国际水平。 7、承接跨国公司代理业务甚至作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理商的委托式合作等。美国的必能信和德国的STAPLA,是全世界最大的两家超声波焊接设备生产商,它们在中国都选择民营企业作为其代理商,向国内甚至亚洲区的其他客户销售其产品。 8、中外双方在某一项目上进行的短期合作。如2000年,温州庄吉集团聘请国际著名设计大师、正装休闲化的缔造者、意大利纺织服装工业委员会委员毛里齐奥・巴达萨里先生担任“JUDGER庄吉”首席设计师;同时聘请意大利著名工艺师尼克罗・伯格拉里先生为技术顾问,并率先在意大利米兰设立了“庄吉服装设计工作室”,他们每年为庄吉集团提供400多个服装设计款式。又比如2003年8月,西子集团与德国相关方面签订了合作开发太阳能项目 协议书 。

[摘要] 强势经济会造就强势货币,中国经济2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使中国的国际收支规模和对外支付能力有了空前的提高,出口和外汇储备均为世界前列。货币权力的大小与其所在国或地区GDP在全球的地位高度正相关,作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人民币的“低调”无法隐藏人民币正在成为新兴国际货币的事实。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当前人民币周边流通的现状、衡量了人民币和当今世界两大货币—美元、欧元的国际化程度,指出人民币虽然在周边国家和地区流通,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依然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接着本文结合实际分析指出,“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最后本文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 货币国际化 人民币区域化 建议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实力大增,国际地位迅速提升,成为一个谁都不能小视的新兴发展中大国。然而,要做为世界强国,中国虽然在经济、军事、外交等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还缺少非常重要的一项。无论是从历史还是在理论上,强国之所以“强”,不仅表现在军事强、经济强、政治强、外交强、文化强,而且更重要的表现是这个国家的金融能力也要强,具体地说,就是必须要让这个国家的货币变成国际性的货币,那么中国到目前为止,这一项做的还远远不够。 “强币”既是一个“强国”强大政治经济实力的表现,同时也反过来巩固了该原本的“强国”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给其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好处。以美国为例,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了美元在国际上的霸主地位。不仅美元在境外流通为美国带来了可观的铸币税,而且美国还凭借美元的国际中心货币地位,大肆向外国借钱,而其它国家连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美国政府到时候只要开动印钞机就可以大量逃避其欠下的公私债务。在这种“中心—附属”关系中,拥有强势货币的一方几乎不承担风险而获得收益,拥有绝对的优势;而处于弱势的一方要么承担着汇率波动的冲击,要么付出极大的经济资源去维持汇率稳定。因此,只要货币弱势,不管实行浮动汇率,还是固定汇率,除非自身经济结构极其健全,否则难逃危机频发的宿命,如拉美多次发生的金融经济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最初都是由货币危机所引起的。历史证明:“强国”必有“强币”。 一、货币国际化的含义及其前提条件 1.货币国际化的含义 目前,对货币国际化的定义尚没有一个统一的权威说法,学术界对此各执一词,但笔者认为,对“国际货币”的理解是个关键,从货币的职能和货币购买力的表面看,国际货币是世界市场上被普遍接受并被广泛使用的特殊商品,是承担国际结算中的交易媒介、价值尺度、储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全部或部分货币职能的货币,这里强调“全部或部分货币职能”,这是因为有些国际货币只承担货币的部分职能;从货币投资力的层面看,国际货币不仅是能够在一国范围内进行投资的货币,而且是能够在国际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进行各种投资的货币。 2.货币国际化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 判断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1)国际货币发行国必须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2)国际货币发行国无论政治上还是经济上对内要高度的统一; (3)国际货币发行国要使该国货币本身能够自由兑换,以使该国货币在国际间能够广泛的自由流通; (4)严守货币纪律,不能够乱发钞票(这是永久成为国际货币的最重要的条件)。 二、世界主要货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条件比较 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美元居于特殊的核心国际货币地位,在许多环节,美元替代黄金而行使国际本位货币的职能;但美元毕竟仅是一种代表着国家主权的信用货币,这给现行体系带来了诸多缺陷。现行体系的内在缺陷主要表现在,由于多种原因使得美元与黄金相比并不能胜任国际价值标准的角色,而且,美国的行为难以受到有效的约束;这使得现行的国际流动性提供机制总体上表现出“美元总是过多”的基本特征。在这些缺陷的共同作用下,主要汇率大幅波动、金融危机频繁发生、许多外围国在汇率制度选择上常常面临着诸多困境。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证明:美国没有好好地把遵从“严守货币纪律,不能乱发钞票”这一条件,结果自毁长城美元贬值,从而导致国际上要求重建国际货币新秩序的呼声不断。 随着欧元区的诞生和良好运转,以及美洲和亚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世界经济的区域化趋势势不可挡。从欧元本身来看,它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它不是由一个中央政府支持的货币,而是由多个国家通过协议(《马约》)确定的货币,它的政治基础先天性不足;其次,欧元区或欧盟还没有形成政治一体化的制度安排,这些制度安排包括政治安排以及制定各种经济政策的法律和法规。未来的欧元能否最终成为欧盟的统一货币,能否长期维持第二大国际货币的地位,一方面要看欧盟内部政治、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发展和实力;另一方面要看欧盟外部其他国家和经济区的经济发展和货币发展。 始于2007年2月的次贷危机将对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产生较大负面的影响,“弱势美元”目前更符合美国基本面的改善,这也是美国政府理性和无奈的选择。美元的持续贬值带来美元国际地位的逐渐丧失,同时也为人民币加快国际化步伐提供了战略机遇。然而,人民币要成为国际中心货币不是一蹴而就的,它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不仅要解决自由兑换的问题,还要设法让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支付结算货币,因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国际化战略中的人民币“区域化” 近年来,人民币在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逐渐作为对外贸易的交易货币和国际结算货币。调查表明,在越南、泰国、缅甸、柬埔寨、朝鲜、蒙古、俄罗斯、巴基斯坦、尼泊尔等国家,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普遍接受;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孟加拉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韩国等国家和地区,与人民币有关的部分业务开始陆续出现;尤其是在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已经成为硬通货,其中柬埔寨把人民币作为国家的储备货币,广西中越边境出口贸易约有90%以上以人民币结算。 2009年2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马来西亚国民银行签署了规模为8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笔者注意到,这是继与韩国香港地区之后短短两个月之内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度出手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而不久前,中国还与俄罗斯等周边八国签署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对此,笔者认为,由于在此前国际贸易当中是惯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结算的,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波动剧烈,而这会造成其他国家之间的汇兑损失,而如果使用相对稳定的人民币来结算,将会大大降低结算风险。与此同时,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震荡也对人民币在区域货币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带来更多的机会。 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几点建议 1.应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1)继续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直接投资 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鼓励中国企业在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中主要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以便扩大人民币的使用范围。人民币能够作为投资货币是提供人民币流动性的重要渠道。这需要中国调整目前境外投资的审批程序,鼓励企业用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 (2)人民币可用于外援与借贷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实力的大增,中国可以有很多的机会对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以人民币为主要货币种类的对外援助与借贷,这对扩大人民币的流通范围和领域、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很大的帮助。 (3)可以适当增发以人民币标价的政府债券 由于受美国次贷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元波动剧烈,全球各大央行机构势必减持美元储备,此时市场投资者比较青睐于更具信用担保的政府债券为理想的投资选择。在这个时候,中国政府和银行可以借用四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需要大量长期资金为由,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人民币国家债券。从而切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2.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奠定基础 到1995年6月为止,包括美国、英国、法国等在内的几乎所有的发达国际均已实现了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尽管中国目前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条件还不具备,但我国政府正逐步放松资本管制、逐步加快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的进程,这对早日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在资金流入方面,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即FDI),可逐渐实行外国直接投资的汇兑自由,并可逐步适当放宽外国直接投资者在中国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规模,加大证券资本的流入;在资本流出方面,可逐步放松境内居民以及金融机构对海外投资的限制。 3.要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人民币汇率的剧烈波动将会不利于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贸易的扩大。所以,在该阶段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相当重要。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并不是人民币汇率不动,而是在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基础上,避免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 4.逐渐加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 人民币在境外的借贷,相当于欧洲货币业务,即人民币的离岸业务。因此,境外也发生了人民币的存款创造机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上,与香港的金融合作非常重要。同时,中国与亚洲的金融合作也进入到更高的阶段,各方合作的目标和内容越来越明朗。通过人民币的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带动人民币区域化进而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人民币成为国际通货、融入全球的最现实的选择。 5.尽快构建人民币回流机制,增强境外持有者对持有人民币的信心 如果人民币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回流到中国,那么流出的人民币很有可能大部分是通过非法渠道回流内地,造成地下钱庄和货币走私活跃,这不仅极大的威胁了中国的金融安全,而且中国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难以将人民币作为主要的区域储备货币。为此,中国政府除了扩大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以外,还可以考虑向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承诺他们不仅可以用人民币购买中国的商品、政府债券,也可以用人民币对中国进行直接投资。 6.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现代金融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 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要求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发展我国的金融市场,包括发展短期国债市场、长期资本市场、期货市场等等。从近期来看,最紧迫、最重要的是要发展我国的短期国债市场。中央银行可以凭借国债市场迅速有效地调控货币流通量和影响物价水平,而相对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和稳定的经济增长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善我国金融体系建设,是保障人民币国际化顺利进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提出三个方面的主题,就是人民币在近年来发生了多少变化。二是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出现了哪些变化。三是关于人民币汇率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关系。 最后是我的一点看法。用几张图说明一下,这几张图是我们比较熟悉的。第一张图关于人民币美元和汇率,从 2005 年 1 月到 2007 年 10 月,人民币处在升值过程当中。人民币升值是对美元升值。因为要问人民币的汇率升值,需要考虑到人民币对美元,和其他非美元的货币关系,这张图反映了欧元和日元的关系。欧元对人民币,到 2006 年 1 月之前,人民币对欧元是升值,从 2006 年 1 月以后,人民币对欧元是贬值,人民币对欧元在我们所观察的区域是升值,对日元是略有升值的。这只是两个非美元的货币,比如说货币区域,美元、欧元、英镑,这四种货币,从 2005 年 1 月到 2006 年初,人民币对四种货币综合的是升值的,但是从 2006 年初一直到现在,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不变的。这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从 2005 年实行汇率体制改革以来,到现在我们看,人民币和主要货币的关系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人民币与美元的汇率关系那样,这是我们可以得到的第一个看法。我们更关心的是利率对国际收支的调节作用。这个时候,我们心目中的汇率概念和前面所说的人民币与这几种货币的综合汇率概念又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在理论上我们分析汇率对国际收支影响的时候,实际上所关心的不是名义汇率,我们关心的是实际汇率,实际汇率是有关的贸易体和名义汇率中,按照有关经济体的物价指数来进行调整的汇率指数。它的变动是会影响到进口商、出口商它的产品相对竞争力。在市场上相对竞争力,相对价格竞争力是主要的决定因素。 2005 年初到 2006 年名义人民币汇率是升值的,是略有升值,实际有效汇率按照这个,在整个过程中,基本上保持了是上升的趋势,但是人民币升值了很多,按照实际概念升值了很多,按照它的计划,大概从 2005 年初到最近 2007 年 10 月份,大概上升了 15% 到 18% 。实际有效率的指数它的基期是 2000 年,那个时候指数水平是 100% ,也就是说在 2007 年 10 月份,所看见的指数还是 100 ,换句话说,比较 2007 年 10 月份、 9 月份人民币实际有效指数和 2002 年相比是 。人民币有效汇率是上升的,但是要展开,把它包括进去 2000 年那个时候,就没有变化。针对这个图所说的比如说整个 21 世纪初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水平是没有发生变化。另外还有,我们在解读这张图,这张图包含的信息,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 BIS 实际有效汇率是基于 CPI 消费者物价指数而进行调整的,根据我们所理解的汇率和贸易国际收支的关系,实际有效汇率应该是更加准确的或者更加直接相关的,应该按照生产品价格。这个工作还没有能够把它完成,但是根据现在所观察到的中国近年来生产者的价格,就是出厂价格指数大大低于消费者物价指数。这张图按照我们所理解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的上升,高估了。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的变动在近几年并不大。这张图显示的是经常帐户顺差,从 2001 年到 2007 年上半年,几乎是直线上升,这个比重在 2006 年已经高达 , 2007 年上半年的数据是 12% ,可以说 2007 年比 2006 年进度到 12% 。这是全世界进一步要加强为人民比汇率问题关注的重要事实的依据。在经常帐户和货物贸易两者当中,经常帐户顺差主要由货物贸易顺差造成的,如果稍微有一点差别,就是从 2003 年开始,我们经常帐户顺差超过了货物贸易顺差,这种情况不完全是正常的,因为按照过去所观察的顺差,我们在服务贸易,在收益项目当中都存在逆差的,但是我们投资收益项目变成了顺差,不是太正常,因为对外投资大大小于外国对我们的投资。在货物贸易当中可以观察到一点,看上去是不正常的情况。这三条代表一般贸易、加工贸易合其他贸易,一般贸易余额 2004 年以前曾经是负数,在 06 年、 07 年一直是正数,而且是不断增长的,这跟前面观察到实际有效汇率是有所升值,跟它的汇率关系不温和的,从这点上,我们可以去猜测,并得出结论,可以去推测,去猜测,今天所观察到的中国贸易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值得我们去认识。我们所理解的汇率和观察到的汇率指数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在最近几年当中出现了以前所没有看到的和以前认识不相融合的地方。我的几点结论,概括出一人民币汇率水平 2005 年 7 月以来汇率的变动幅度不大。二,汇率因素对贸易平衡的快速调节影响作用由于新的经济结构因素出现出现了减弱。三,如果我们认为前面这个看法成立的话,我们可以说人民币汇率现在至少可以由较大名义波动性而不至于严重影响国际收支平衡。换句话说,我们不需要担心中国的国际收支会因为这个因素而出现快速大幅度的变动。第四,我们可以推测很多专家已经做了这样的推测,现在关于贸易收支以及经常帐户收支国际收支当中,统计数据表明,很可能包含超过直观检查所看到的资本流动因素。这至少提示我们,我们现在所面临的形势实际上是资本流动更加灵活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下,需要掌握新的调节宏观经济的政策能力。参考页面

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写:第一是、人民币与全球第一大货币美元之间的关系,配合美国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结构调 整,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削弱中国产品竞争力的方面入手;第二是、我们中国坐拥庞大美债,所以人民币升值将稀释债务这一方面也可以展开来写;第三是、随着人民币加入SDR,未来对汇率会有很大影响!这也为走势稳定提供了基础! 中国须捍卫汇率自主权。当然,中国亦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通过扩大内需市场减 少对出口的倚赖,切实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化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人民币币值稳定研究论文

来给个邮箱,发给你

有现成的

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浅析 目前人民币已经成为边境贸易中的主要结算货币,成为周边国家的硬通货。人民币在柬埔寨、缅甸、尼泊尔等与中国接壤的国家全境通用;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人民币;俄罗斯远东地区已大量使用人民币;在越南,边贸成交额中有人民币结算的已达90%以上;有些国家还正式承认并公开宣布人民币为自由兑换货币。人民币走出国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同步的必然之路。 一、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发展的意义及其可行性分析 通过人民币国际化,我国获得的最直接利益就是国际铸币税。铸币税是指货币发行者凭借其货币发行特权而取得的货币面额超过其发行和管理成本的金额。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下,东盟各国和其他非国际货币国家通过使用人民币,必须向我国出口,我国等于无偿获得商品消费。因此,我国可以在国际贸易中更多地输出人民币,获取铸币税收入。 同时,人民币国际化可以降低我国的汇率风险。一旦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现实,我国的进出口商、国内对外投资人在经常项目下的资金结算都可通过人民币进行,只要人民币币值稳定,就可以有效避免因汇率所带来的风险,从而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稳定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还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的确立,使我国获得在国际事务中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我们可以通过制定国际金融规则来体现国家的长远利益和经济目标,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制度性收益。 另外,通过人民币实现国际化,我国可以进行逆差融资。逆差融资是指当我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央行可利用发行人民币获得融资,从而支付逆差。逆差融资的好处就是我国不必再为通过紧缩经济,牺牲国内的经济利益来维持外部均衡而伤脑筋,其有效的避免了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在政策选择上的矛盾,有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及国际地位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其前提是人民币国际化必须具备可行性。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我国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整合“一国三币”,即大陆、香港和澳门的货币同一性问题。 有数据显示:大陆与香港、澳门的经济往来是日渐增多的。另外,从产业结构来看,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大陆第三产业不发达,主要靠第一、第二产业来带动经济的增长。由此可见,三地的经济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货币一体化将使产品多样化程度大大提高,这样可以使三地在遭受外部冲击后所受到的不利影响较小,甚至相互抵消。 近年来,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迅速增长: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额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东盟对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也在逐步增加:最低的泰国为3 7,最高的缅甸为15.1。此外,由于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良好表现,赢得了东盟各国的信任;同时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资产收益率较高,人民币的国际信用也受到颇多好评。因此,随着东盟10+1的经济合作框架已经确立,区域经济的互补效益明显以及为了更好的抵御风险,加强经济交流的迫切愿望使人民币区域化更加成为可能。由此可知,实行人民币国际化具备了区域化的可行性。 最后,我国充足的外汇储备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截止到2008年11月底我国的外汇储备余额接近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相当充足。充足的储备资产可随时应付可能发生的货币兑换要求,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 二、人民币国际化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同时给我国经济、政治等方面带来的冲击也不容忽视。 1、人民币国际化可能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当我国货币当局认为当前经济过热,通过提高利率来实行紧缩政策,而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向国外借款获得本币资金以满足客户需求。同时,提高利率虽然可以使国际投资者增强人民币的信心,从而增持人民币以获取高额的货币资产收益,增加货币境外持有量和流通量;但是面对较高的利率,国外投资人会减少对本币的借款,增加的货币境外持有量和流通量就会有所抵消。 2、人民币国际化实现后,我国也会出现“特里芬难题” “特里芬难题”是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提出的,其难题在于:美元承担的两个责任,即保证美元按官价兑换黄金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和向世界提供清偿力(即美元)之间是相互矛盾的。保持充足的国际清偿力,人民币的国际流通量增加,但我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扩大,货币国际信用下降;而通过改善逆差或实现顺差,货币国际信用提高,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但由于外国借款者不愿意借入有升值预期的人民币,从而使人民币在国际级经济中的流通量减少,国际清偿力大幅度减少——顺差逆差都不利于发展。3、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的外汇政策带来了新问题 随着人民币实现国际化,资本项目逐渐开放,投资性和投机性的国际游资都会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我国的货币供给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造成一定冲击。非预期的国际资本的自由流入流出不但会给我国中央银行调控人民币造成一定困难,还会引起人民币汇率浮动;不但会影响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从长期看,还会削弱人们对人民币价值稳定的信息,从而不利于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4、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会面临政治上的压力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对日元在亚洲的地位产生冲击同时也会影响美元在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益;所以,在人民币逐步实现国际化的进程中,日本和美国绝不会“坐视不理”。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由于每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背景都不相同,人民币国际化之路不可能有现成的模式可循;合理的途径就是基于我国国情,从边际贸易入手启动人民币区域化,在人民币的使用规模扩大和国际地位上升及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后,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 第一,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条件是人民币币值稳定,而币值稳定是以我国经济实力的强大为支撑。因此,我国在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应大力发展经济,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建立起强大的政治和经济基础,努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只有这样,人民币国际化才能顺利进行。此外,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除了应增强经济实力外,还应坚持以稳定币值为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故现阶段仍以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物价水平。 第二,全面建设完善的金融体系和制度体系。高度开放和发达的金融体系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基础。面对国内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诸多问题,我国应进一步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完善人员激励机制,加强公司治理制度的建设,通过积极拓展海外业务及进行资源有效配置,提高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国际金融业的作用和地位。在完善的金融体系下,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可兑换,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范围的可接受程度;并在资本可自由流动的前提下,稳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 第三,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场。将香港建成人民币离岸中心,以完善的外汇市场支持人民币国际化。香港人民币清算银行中银香港已从2004年2月25日起,为本地39家参加办理个人人民币业务的银行提供存款、兑换和汇款清算业务。中银香港还在当日向零售客户推出了人民币业务服务。香港银行开办人民币业务,标志着两地经济融合更进一步,再加上香港在东南亚地区金融中心的地位,将有利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 第四,借鉴欧元模式整合“一国三币”,实现中国主权范围内的货币统一。目前,人民币一定程度上已在港澳台流通使用,但是两岸三地所使用的货币不统一始终是人民币实现国际化的一大障碍。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欧元一体化的经验:在政治上就货币合作问题首先达成共识。所以,我们有必要实现人民币在中国主权范围内的统一。对于台湾问题,由于两岸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但实际的政治对话不多,我们可以先实现大陆、香港、澳门的货币统一,等到我国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定程度,实现了人民币区域化或亚洲化之后,再考虑台湾问题。 第五,在统一我国货币的同时,早日实现人民币亚洲化。首先,稳步推进人民币已有的区域化。通过建立合理的双边协议,进一步加强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和贸易往来,放宽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管制,并在东盟10+1的经济合作框架下逐步谋求货币合作。其次,积极推进亚洲的货币合作。在亚洲经济区域内扩大人民币的计价范围和使用程度,提高人民币的地位,积极参与亚洲经济合作,为人民币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以创立亚洲货币单位,实现人民币亚洲化。 最终,实现以强势货币支撑我国强势经济的发展战略,通过巩固人民币在亚洲经济区域中的地位,带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人民币实现国际化。 因此,针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货币当局应采取审慎的强势人民币战略,以提高我国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为切入点,继续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稳定人民币币值,完善金融体制建设,统一中国主权范围内的货币,推进我国的金融国际化进程,创造条件早日实现人民币亚洲化,并渐进式的过渡到人民币国际化。

(一)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简评 本次汇改实行的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改变了原来事实上盯住单一美元的偏向于固定的汇率制度,符合汇率制度走向市场化的大趋势。该制度保证了基本汇率水平由市场决定,同时又使货币当局在汇率形成中发挥作用。它有很多优点:汇率风险较小有利于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市场化的外汇价格有利于国际收支自动调节;使国际经贸关系比较协调等。 央行在2005年7月汇改公报中使用了“参考”而非“盯住”一词。既然是“参考”,央行就没有必要披露货币篮子的构成及其如何调整。央行的“货币篮子”是非公开的,即使经过一段时间市场根据数据估算出货币篮子的构成,也很难比较准确预测汇率,因为“参考”而非“盯住”的政策为央行采取各种措施提供很大的操作空间,这样做的优点是央行对人民币汇率享有更大的相机抉择权。在当前刚刚推进汇改,外汇市场有待完善同时央行监管能力亦有待提高的环境下,为政府干预留下较大空间是必要的。但同时使央行稳定汇率政策的可信度,比汇改前的实际盯住美元制度大大降低。尤其当汇率处于基本均衡同时遇到冲击等突发事件时,由于没有央行的信用保证,市场汇率波动可能较大,这会增加央行干预市场的次数和力度,也使央行管理汇率成本和操作失误的可能增加。 (二)外汇市场建设尚需改进 “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显示政府逐渐将外汇定价权让位于市场,但上述目标在实施中遇到国内金融市场发育滞后的挑战。尽管汇改以来央行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外汇市场,但目前为止我国还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外汇市场,这使得“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难以有效运作。本文引用几组数据说明我国外汇市场状况:国际上98%采用做市商制度的外汇市场是分散和无形的,而我国还是集中的和有形的,前者对客户更方便并且效率更高;国际上外汇交易中40%以上交易是在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间进行,而我国几乎全部是在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作为市场主体的客户和外汇经纪人出现缺失;一直以来我国银行是汇市最大的卖方,中央银行是最大的买方,双方交易额占总交易量的60%以上,外汇市场的垄断程度比较高;有学者估计汇改以来央行入市干预的交易日数超过总交易日数的70%,对银行间市场敞口头寸基本全额收购或供应,央行主导了市场汇率的形成,人民币汇率的形成官方色彩仍然比较浓。 汇改迫切需要恢复外汇市场的弹性,矫正被扭曲的外汇供给和需求,让市场化的外汇供给与需求来寻找人民币的均衡汇率。而一直延续外汇短缺时期确立的外汇管理思路和政策框架,如外贸“奖出限入”、资金“宽进严出”和产业“填平补齐”,尤其强制结售汇制,使得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被扭曲,供给被放大而需求被抑制。只有整个外汇供求比较真实的反映市场主体的供求和预期,才会形成更接近均衡的汇率。 国际上外汇市场的交易额中,80%以上不是即期交易,而在我国则几乎全部是即期交易,这就难以形成市场化的远期汇率。为改变此状,2005年8月,央行扩大了外汇指定银行对客户远期结售汇业务并开放了人民币与外币掉期业务。同时,央行发布通知首次提出开办银行间远期外汇交易,并将在远期交易中率先引入询价交易方式。此外,还扩大了即期、远期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但这些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市场反应并不好,获准开展该业务的金融企业并没有大规模开展业务。 交易环节的市场化建设对汇率市场化非常重要,因为汇率是在外汇的交易中形成的。国际上日均外汇交易量早已突破了万亿美元,泰国、印度这些经济总量和开放程度均不如我国的国家其日均外汇交易量也在30亿美元左右,而我国日均交易只有12亿美元。期货、期权等国际上比较流行的金融衍生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并且高技术含量的期货等金融工具发展很迟缓。所以我国外汇市场上交易量比较小,并且交易品种比较单一。(三)汇率波动区间改革简评 当前汇率制度的波动区间较窄,这使得汇率波动较小进而使外汇市场难以活跃。本文认为央行采取此措施的原因是:国家宏观经济承受汇率波动的能力还相当弱;管理落后的国企外汇风险意识不强,民营中小企业抗击外汇风险能力较弱;货币当局无相应监管经验,监管能力不足。但波动区间较窄同时也带来了:汇率形成市场化程度受到限制,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受到挑战,央行干预汇市力度和管理汇率成本增大等不足。 当前人民币兑欧元、日元的波动范围较大而兑美元的波动幅度比较小,这两个汇率之间有时是失衡的,就存在套利空间。这种失衡有可能吸引较多的套利“热钱”, “热钱”的涌入对市场上形成正常的均衡汇率水平会产生干扰。 进一步完善汇率形成机制的建议 (一)将“参考”一篮子货币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 当前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汇改的进行及外汇市场微宏观条件的改善,可改“参考”为“盯住”。改为“盯住”后,在央行的信用支撑下,市场预期更稳定,可以利用市场预期的自我实现性来稳定汇率水平。即使当汇率波动大到或汇率走势已经影响经济运行,央行仍可以通过参与汇市上外汇的买卖,进行汇率管理。我国外汇储备已跃居世界第一,使得央行有了相当强的干预汇市能力。当然具体是采取弹性盯住还是爬行盯住或其他盯住方式,可根据经济市场状况再作探讨。 (二)关于外汇市场建设 1.继续增加外汇市场参与主体以完善已实行的市商制度。市场上供需主体越多,垄断的可能性越小,形成的价格市场化程度越高。尤其是扩大管理水平比较高的股份制和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这些企业不同于传统的国有金融企业,各方面顾忌比较少,它们更能活跃外汇市场。有活力的市场才能向市场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汇率风险管理工具,这样也会反过来促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完善。 2.强化强制结售汇制度的改革以恢复外汇供需的弹性。企业可以通过对持有还是卖出因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选择间接参与人民币汇率形成,改革强制结售汇制扩大企业参与市场程度来活跃汇市,使结售汇这个环节弹性更大、市场化程度更高。当前外汇储备充足、企业(含金融企业)市场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强化改革的环境已经比较成熟。可以尝试:扩大允许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范围;对现有允许保留外汇结算账户的企业(含金融企业)扩大可以保留外汇的限额;延长结汇宽限时间,进一步提高留汇比例,在适当的时候逐步转向意愿结汇制;对于个人用汇,可以继续放宽居民个人因私购汇限额并简化购汇手续。 3.继续推进资本项目的开放进程,使资本项目下被压抑的用汇需求逐步释放。我国资金的“宽进严出”政策还未明显改善,对经济主体对外直接投资、间接投资管制都比较多,使得用汇需求被压制。央行可配合有关政策便利企业境外投资、支持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可以考虑:将境内外汇指定银行为我国境外投资企业融资提供对外担保的管理方式由逐笔审批调整为年度余额管理,扩大银行和受益企业的范围;允许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投资境外证券市场。 4.改进和完善央行的干预机制,逐步减少央行干预外汇市场的频率,让市场主导汇率的形成。除非当市场汇率短期汇率波幅大到影响本国对外经济往来,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趋势性的低估或高估,并可能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中央银行才入市干预。当前应着手建立外汇平准基金,以便央行以更公开的方式干预汇市。 (三)进一步扩大汇率浮动区间 较大的汇率浮动区间符合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大趋势,只有汇率波动增大,经济体才有规避汇率风险的需要,金融企业才有可能进行金融创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汇改以来尽管央行出台一系列外汇市场建设的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的原因。汇率波幅的增大需要摆脱当前较小浮动区间的限制。但当前对的浮动区间还没有用足,汇改以来单日最大波幅是2006年3月汇率上升了100个基点,所以对当前浮动区间可暂时不动。目前要用足这个区间,允许汇率每天可以上下波动一两百个基点,这将向市场传递央行减少干预的信号,有利于市场正视汇率风险以增加外汇市场的活跃度和弹性。待市场逐渐适应汇率波动后,再视状况逐步扩大浮动区间,新的改革出台时应有意识的减小人民币兑美元和非美元汇率之间浮动区间的失衡。 汇率形成机制应该是市场化的,但与之相关的许多环境制度尚需完善,如作为市商制度主体的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定价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还不足,而这又与当前正推进的国有银行的改革密切相关。以前外汇市场全由政府主导,货币当局没有对外汇市场的监管经验,货币当局的监管水平尚需提高。与汇改密切相关,并且一般先行于汇改的利率改革也还未深入推进。由此看出,汇率形成机制与市场环境和许多经济改革密切相联系,改革不能过于超前。汇改以来,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总体看央行出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政策基本上与我国当前的经济和市场发展水平相适应。

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弊问题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写过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论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人民币升值的利弊问题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 要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美国等国再一次开始向中国施压,迫使人民币升值。本文分析人民币升值后对我国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认为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弊大于利,而长期来看则是利大于弊。所以,我国在短期内应顶住压力,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同时加快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在长期内实行弹性汇率。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弹性的汇率制度

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危机中的率先复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自2010年初便开始向人民币升值施压。推迟三个月公布的美国财政部《国际经济政策和汇率政策》报告,最后虽然没有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但仍坚决认为人民币被低估。人民币是否真的要被美国等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还是应坚持维持稳定的汇率。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而言是一柄双刃剑,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并存,而人民币如在短期内大幅升值,更是弊大于利。

一、人民币升值的有利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有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刺激进口增加。人民币汇率升值,国外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比以前便宜,有利于降低进口成本。同时,汇率上升会抑制出口,长远来看,对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是有利于改善吸引外资的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使已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的利润增加,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使其进一步追加投资或进行再投资;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的资本市场。

三是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币值含金量和国际信誉,扩大人民币的结算范围,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做好铺垫。

四是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中国近年来频繁遇到的反倾销诉讼和其他贸易争端越来越集中于人民币汇率定价过低之上,致使人民币升值与否成为减少贸易摩擦的关键。

五是有利于中国的企业对外投资,走向世界,增大中国的资本输出和投资实力。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不利影响

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负面作用较为突出。

一是抑制出口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将对我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巨大伤害,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不利于经济的复苏。同时,对于目前仍是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中国,对经济增长影响巨大。

二是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人民币一旦大幅升值,将触发“热钱”对金融体系的冲击。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将加大我国房市、股市的泡沫,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是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迫使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四是增加就业压力。由于目前我国提供的就业机会的主要是出口企业,人民币升值将抑制或打击出口,甚至导致出口企业破产,最终将造成就业困难,影响社会稳定。

五是使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大量缩水。

三、人民币升值短期弊大于利,长期利大于弊

我们应该从短期和长期两方面对人民币的升值问题进行利弊的.权衡。

在短期内,人民币升值绝对是弊大于利的。当前,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确保我国一定经济增长速度的必要手段。我国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靠出口来拉动,且扩大内需也需要一个过程,贸然减少出口,大量的外向型企业缺乏承受能力而破产,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我们必须认识到,在我国内部需求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前,外部需求依然会是支撑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重要动力。而此次的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使汇率更具有弹性,也将使人民币在短期内不具备大幅升值的可能性。

从长期来看,如仍维持现状,保持汇率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巨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央行的货币政策调控能力受到较大损害;导致国内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导致相对价格扭曲,加重经济失衡程度等。

总体说来,在长期中中国保持一个更有弹性的汇率制度至关重要,而人民币的汇率管理要提倡三性:渐变性、内生性和可控性。中国保持一个弹性的汇率制度这不仅对全球经济结构的调整有利,对中国自身的经济结构调整和长期健康发展也有深远的意义。在长期内,人民币在经济的可适度范围,小幅升值、弹性浮动将是利大于弊的。不过,在短期内,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是有其必要性的。人民币汇率应更多考虑国内经济因素和形势而浮动,不要受制于他国,屈从于美国等国的压力而使人民币贸然大幅升值。而美国迫使人民币升值更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推动其经济的继续复苏。美国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的主要原因还是美国自身的国情,将其归咎于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是不合理的。所以,在我国相关改革完成之前,名义汇率在短期内的大幅升值,不仅仅无助于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反倒可能带来许多无法应对的潜在风险。我国应顶住国外压力,加快汇率制度改革步伐,尽快建成更有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驾驭好人民币升值问题。

参考文献:

[1]程实:人民币汇率升值“合理”吗[J] 西部论丛 2010年04期

[2]陈永昌: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分析与走势预测[Z] 凤凰网

[3]贺军:全球经济复苏前中国应坚持现行人民币汇率政策[J] 经济研究参考2009年70期

[4]曹彤:合纵连横,主动出击,人民币汇率战争新思维[J] 环球财经 2010年04期

[5]杜琴庆:美财政部:中国不是汇率操纵国 人民币依然被低估[N] 东方早报 2010年7月10日

关于人民币升值论文范文资料

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效应是指,在经济过热时,通过货币政策紧缩或抑制经济运行,效果较为明显;而在经济萧条时,通过货币政策扩张或刺激经济运行,效果则不明显。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货币政策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货币政策的论文 范文 一:我国货币政策现状分析

摘要:

近几年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可以看出其实施应该是有效的,央行在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上不断走向成熟,进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能力也是在不断提高的。但是,在货币政策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认真分析这些问题并解决,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关键词: 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金融改革

正文:

当前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中央银行对形势的关注,更加依赖于基层的调查和监测分析工作。而我国货币形势与国际货币形势存在着很大的联系。

一 总体:我国货币政策现状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运行总体态势良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消费需求保持稳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对外贸易更趋平衡,内需作为经济增长动力更强,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工业生产增长平稳,居民收入继续增加,物价过快上涨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前三个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 万亿元,同比增长,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

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综合交替使用数量和价格型工具以及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同时,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在各项 措施 综合作用下,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

当前经济增长趋稳是主动调控的结果。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不少新情况、新变化、新挑战,但中国经济本身平稳增长的内在动力较强,宏观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二 背景:目前我国金融运行存在的问题

央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 报告 》中指出:当前我国金融总体稳定,但仍需要关注金融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报告》称,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行业之间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易导致部分行业过热和经济周期波动,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易受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压力的影响,房地产、钢铁等行业的大起大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发展缺乏可持续性。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最终会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上升,影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 目前,中国直接融资发展较慢,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比例失调,债券市场和

股票市场的发展总体滞后,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相应的,社会保障资金不足、地方政府债务等形成的隐性财政赤字可能向金融体系转移,影响金融稳定。所以,金融系统受外部干预现象仍然存在。长期以来,金融系统大量地承担了企业改制的成本,在企业重组、破产的处置过程中,如果银行债权不能得到保障,就难以避免新的不良资产的产生。另外,在中国社会经济活动中,信用约束机制不强,不讲信用及逃废、悬空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着金融稳定,甚至波及社会稳定。

三 最终目标:当前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2011年上半年,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根据新形势新情况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总量、节奏和结构,继续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改进外汇管理,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在快速回升的基础上有望逐步趋向稳定和可持续增长。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推动经济增长的新举措,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形成更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但当前国内外环境依然复杂严峻,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宏观调控面临两难局面。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比较脆弱,国际金融环境仍不稳定。国内民间投资和内生增长动力还要强化,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改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任务艰巨,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财政金融领域风险不容忽视,价格形势比较复杂,通胀预期管理仍需加强。

四 人民银行的工具:当前人行采取的货币政策措施

2011 年第三季度,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平稳增长,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和调整信贷结构,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金融企业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

一、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1.适时适度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加强对影响流动性供求各个因素的分析监测,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配合,合理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水平。

2.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

中国人民银行积极应对季节性因素及市场环境变化引起的短期流动性波动,视银行体系流动性供求变化灵活搭配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开展对冲操作,并适时增加7 天期短期正回购操作品种,不断优化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进一步提高对冲操作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3.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

与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相配合,中国人民银行视市场利率走势变化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弹性,有效引导市场预期、改进流动性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4.适时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操作。

二、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交存制度

从2011 年9 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将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交存范围,并根据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在3-6 个月内逐步实施到位。这是对存款准备金交存基数的常规性调整和制度完善。继续实施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措施,根据形势变化对有关参数作了适当调整,通过把信贷增长与逆周期资本要求联系起来,有效引导金融机构保持信贷平稳增长、优化信贷结构。

三、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中国人民银行于7 月7 日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适时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稳定通胀预期、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于巩固房地产调控效果、优化资金配置、居民财富保值等也具有积极意义。

四、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加强和改善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结构,防范信贷风险。

五、促进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

2011 年8 月22 日,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五部委发布《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范围扩大至全国。10 月13 日,商务部发布《关于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管理办法》,允许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来华投资。

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继续按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重在坚持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七、继续推进金融机构改革

要求中国农业银行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加大服务“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提升“三农”和县域的金融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八、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加大对“热钱”流入检查和打击力度。加强跨境资金流动监管。推进货物贸易等外汇管理重点领域改革。

五 传导作用:当前货币政策实施后的影响

一、货币市场交易活跃,市场利率高位略有回落

银行间回购、拆借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总体增加。从期限结构看,市场交易仍主要集中于隔夜品种,回购和拆借隔夜品种的成交分别占各自总量的和,占比同比分别下降 个和 个百分点。交易所市场政府债券回购累计成交 万亿元,同比增长。

二、国债收益率曲线总体有所上移,债券发行规模明显增加

银行间债券市场现券交易量平稳增长。从交易主体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外资金融机构是银行间现券市场上的净买入方,分别净买入现券4721 亿元和1641 亿元;其他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主要的净卖出方,分别净卖出现券4940 亿元和1422 亿元。交易所国债现券成交988 亿元,同比少成交332 亿元。

三、票据融资小幅增长,票据市场利率震荡上行

票据融资余额小幅增长,票据市场交易活跃。前三个季度,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

票 万亿元,同比增长;累计贴现 万亿元,同比下降。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为 万亿元,同比增长;贴现余额为 万亿元,同比下降。第三季度,金融机构继续加强对信贷总量和结构的调整,合理控制票据融资增长。票据融资期末余额比上个季度末增加1363 亿元,比第二季度多增162 亿元。票据融资余额在各项贷款中占比为,同比下降个百分点。受货币市场利率和票据市场供求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第三季度票据市场利率继续震荡上行,总体处于历史高位。

四、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股票融资有所减少

股票市场指数整体下行。9 月末,上证综合指数和深证成份指数分别收于2359 点和10292 点,比6 月末分别回落和。沪市A 股平均市盈率从6 月末的 倍下降到9 月末的 倍;深市从 倍回落到 倍。创业板指数有所下行。9 月末,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指数收于791 点,比6 月末回落。

五、 保险 总资产继续较快增长

前三个季度,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 万亿元;累计赔款、给付2873 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财产险赔付同比增长,人身险赔付同比增长。

六、外汇市场交易活跃

人民币外汇远期和“外币对”交易规模继续快速扩张。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27667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13165 亿美元,同比增长;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1767 亿美元,同比增长。前三个季度“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734 亿美元,同比增长。外汇市场交易主体进一步增加。

七、黄金市场运行平稳

国内黄金价格走势与国际黄金市场保持一致,整体呈震荡上升趋势。第三季度,伦敦下午定盘价最高达1895 美元每盎司,最低为1598美元每盎司,国内黄金(AU9995)最高价为每克395 元,最低价为每克322 元。9 月末,国内黄金收盘价为每克 元,比6 月末上涨了。

六 不足之处:当前货币政策存在的局限性

1、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总量的目标的选择越来越困难,或者选择空间越来越少。整个十五计划期间,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不变。在现在宏观经济复杂情况下,跟过去是不一样了。现在是紧缩紧不得,扩张扩不得。我们总量目标是很难选择的。

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方向同方向性受到了严重的干扰。稳健的财政政策还是在扩张,国债没有任何的减少,比前几年是成倍的扩张。我们财政支出政策不惜扩大赤字,是扩张需求,是属于扩张性的财政收入。货币当局的政策和财政政策方向上产生了差别,一个在扩张,一个在紧缩,但这一种松紧搭配是是被动和无奈的需要调整。

3、从政策实施行为主体政府的行为来说产生了周期性差别。我们地方政府的行为目标现在越来越像一个公司,公司是盈利最大化,我们地方政府越来越是财政收入越大化。这就会形成一个关系,支持它发展的经济动力,第一不是财政,第二不是银行,各个地方发展速度和储蓄水平等等高度不相关。一个地方经济增长快慢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投资的快慢取决储蓄的多少储蓄的投资取决于投资的快慢。所以,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周期和反周期的博弈。

4、货币政策的需求效应在递减。递减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中国货币流动性陷阱,我们连续降息,我们的储蓄在提高。在流动性陷阱出现或者是显现之后,尤其对是中国老百姓其他的投资 渠道 不畅通的情况下影响并不大。所以形成了现在中国的商业银行存贷差的压力非常大。如果货币政策采取提高利率的政策,在需求方面使通货膨胀的预期下来也不错,但是人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并没有降低。中国货币政策需求的效应是有了新的限制。

七 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总体稳定,并且呈增长模式。而我国的货币形势也较为稳定,但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也暴露出了许多弊端,特别是人民比在近两年不断地升值,这对经济的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所以,货币政策虽然能够调节经济发展说存在的问题,但是它本身是无法几头兼顾的,要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光靠货币政策是不够的,政府推动行政体制改革和调整自身的行为也必不可少。

参考文献:

[1]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1(11).

[2] 丛明: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J].思想理论 教育 导刊,2010(4).

[3] 闫庆悦: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济南金融,2008(3).

[4]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课题组:如何把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N].中国信息报,2010-12-8.

货币政策的论文范文二:货币政策论文

摘要:

本文通过对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出台进行

分析,细致分析了该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同时怎对这些影响,结合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明确指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总之,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应进行适当的货币政策调整,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转向适度审慎的政策,通过加息等一系列的手段来减少货币的流动性,有效控制国内通胀,以有效化解美国该项政策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风险。

关键词:

量化宽松、抑制通胀、资金、金融风险、汇率

1、 引言

2009年3月美国推出了第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分批购买了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相关债券,为挽救美国金融体系免于崩溃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11月3日,美国又推出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联储决定到2011年6月底以前,购买6000亿美元的美国长期国债,在美国实际利率接近为零的情况下,美联储的决定无异于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现金。该项政策将对中国带来较大影响,我们应谨慎应对。

2、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背

景及作用

政策出台背景

受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企业缺乏信心,无较大投资意愿,而且美国的银行业由于背上了沉重的呆帐、烂帐包袱,不敢投资,不敢贷款,导致其失业率攀升。如果美国国内失业率长期居高不下,有可能步入一个比较长期的低速增长,甚至于负增长的阶段,出于美国的战略考虑,美国政府出台了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政策目的

美国这次推行的新一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主要意图是通过扩大投资与生产,预防通货紧缩,刺激经济复苏。

政策作用

该政策释放的资金虽然可以使短期内美国的资产价格上升,具体表现在股价上升,但由于美国金融系统自身存在的问题,这项政策最终发挥的作用可能相对有限。目前美国金融机构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或是有毒资产,其行为高度谨慎。尽管目前货币条件很宽松,大量资金在境内存在,但其仍认为贷款风险过高而无贷款意愿。于是发行的货币被各类基金以各种形式投资到外国。因此这笔资金在美国国内未能发挥有效作用。

3、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导致外汇储备贬值

中国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美国向市场注入6000亿美元后,客观上导致美元的贬值,稀释了我国以美元作为外汇储备资产。对于拥有250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将会带来直接的影响。因为该项政策极有可能会带来美国国内物价上涨,导致我国大量投资于美国国债市场的投资缩水,从而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失。

导致热钱涌入

由于资金过剩,美国以对冲基金为主的各类游资会携大量热钱涌入,引发各类经济问题:一是冲击产品市场,带来物价上涨,引起国内的通货膨胀。二是热钱可能进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及股票市场,会带来短期内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如不能被资产的回报或潜在回报所支撑,则一定会带来价格的迅速下降,导致资产泡沫的破裂。三是如果管理不善,热钱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出镜,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冲击。

引发原材料价格上涨

如果美国的金融改革受制于政治因素裹足不前,仅靠发行货币解决经济问题,由此带来的货币过剩将会引起全球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将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形成重大打击,因为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及城市化,对原材料的需求比新兴国家小,而新兴国家更加依赖原材料,因此会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冲击。

衍生问题

如该项政策未达到理想效果,美国政府将就汇率问题向中国施加更大压力,如处理不当,会对两国经济产生双重冲击。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大规模升值,将导致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出现亏损。但短期内设备、人力等生产要素已经投资,无法撤回,必须坚持生产。而对于以美国为代表的进口国则在短期内无法找出替代中国供应商的生产商或无法形成生产力,所以短期内的巨幅升值只能通过出口商把出口商品价格抬高,将升值的压力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反而导致美国通胀上升,失业率攀高,消费中国中低端产品的普通美国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对中美两国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

4、 我国的应对措施

适当出售美国国债

我国所储备的美国国债券大部分与通胀不挂钩,利息率为固定值,如美国通胀达到4%以上,将使我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产生负回报。因此我国应在美国国债价格短期内上升的时间点适当售出部分美元储备资产,避免过多损失。

息以应对通胀预期

从2010年三季度的数据看,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已企稳上升,因此在保增长和控制通胀预期的两难选择里,控制通胀预期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经济现在急需解决的任务,是适当提高存款利率,使其能够高过所公布的通胀数字,以改变消费者对通胀的预期,稳定物价预期,使经济避免过高通胀。2010年11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个百分点,在此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进行了自2007年以来的第一次加息,上调金融机构个百分点的存贷款基准利率。央行一系列动作的连续出台已经在传递一个比较明确的信号,可以稳定资金,抑制通胀。

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做好金融监管工作

从调整我国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着手,减缓货币存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做好金融市场及金融机构的监管工作,降低资金进出的波动幅度,尤其防范资金的大规模流出。通过发展资本市场,通过扩大股市的方式,有序的将银行存款等资金逐步向外引导。

引导资金 出国 投资

应有序、逐步的引导资金出国投资,以有效的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还可通过对矿山等资源型的投资减缓原材料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确保房地产市场稳定

还应关注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通过全面、彻底、系统的 财税 改革使得房地产市场实现真正的市场化,确保房地产市场的稳定

妥善处理汇率争端问题

通过转变生产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已大大降低,因此在汇率问题上应坚持原则,坚决不允许人民币过快地升值。而应根据中国自身的经济情况,以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为目标进行渐进式的、可控的调整、升值。

5、 总结

总之,我国应重视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加强研究,谨慎应对,有效化解由此带来的各方面冲击,确保中国经济平稳、健康、较快的增长。

说来说去,还是绕不开这个话题了啊。97

谈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范围和深度都大大改变,规避汇率风险成为必然,央行加大汇率波动范围,增强其灵活性,打破单一盯住美元,而是选择一些货币组成货币一篮子,并根据市场需求赋予一定的权重,建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以便在国际货币波动的时候能够做相应调整。汇改两年多以来,人民币持续升值。人民币升值也给中国经济带来一系列影响。 【关键词】人民币 汇率形成机制 进出口 需求弹性 马歇尔-勒纳条件 流动性陷阱 从1994年1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以外汇市场供求为基础,允许市场汇率在一定范围内围绕基准汇率上下浮动。由此开始,人民币汇率生成逐渐走向市场化,1996年我国又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的要求提前3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但对资本项目的外汇收支仍然实行严格管制。在此十年期间这种汇率制度对稳定我国外汇市场,促进国际贸易发展以及吸引外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从国际环境看,亚洲国家在金融危机后从盯住汇率制转向了浮动汇率制,东南亚国家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已经具备增大汇率灵活性的客观条件和国际环境。于是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管理和调节,维护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汇改实施两年多以来,对进出口贸易、国际投资、国际产业分工以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货币政策及其调控机制,甚至是居民消费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 我国是一个进出口贸易大国,进出口贸易占GDP的21%,汇率变化对中国的最大影响是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我国的主要出口行业有纺织、服装、化工、电子机械制造业等。由于出口价格弹性的不同,人民币升值给不同行业出口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差异。由于我国是产棉大国,同时劳动力成本较低,因此,纺织品在国际上有着较强的竞争力,其出口价格弹性较低。由于服装类产品还会受到品牌、设计、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而我国产品在这些方面并不占优势,所以出口价格弹性高于纺织类产品。在化工行业方面,我国有着和纺织业相似的优势,因此,也有着较低的出口价格弹性。由于我国在电子通讯设备制造业技术上不断进步,该行业竞争程度也较高,培养出了一批在国际上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同时,这类产品在技术上都比较成熟,因此,我国企业能够凭借低成本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出口价格弹性较低。可以看出,当人民币升值时,一方面,出口产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提高,销售量减少,对于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出口收入将会增加,但是,对于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出口收入将会减少。另一方面,出口所获外汇收入需要转换成人民币,人民币的升值会带来出口收入的汇兑损失。出口价格弹性高的商品收入减少得较多,出口价格弹性低的商品收入减少得较少。不同行业的出口额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盈利也必然会因此而出现下降,这种不利影响对服装业和电子通讯制造业尤其显着。总的来看,由于我国的出口大部分是加工贸易,出口产品中进口原材料所占的比例较高,所以虽然人民币升值使得最终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减弱,但是能购买到更多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这样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竞争力的影响是有限的。 同出口一样,人民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也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直接的影响是,汇率升值后,进口商品的价格由以外币计价转化成以人民币计价后,将会发生相同幅度的下降。间接的影响是,人民币汇率变化也会通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当进口价格发生变化时,根据需求价格规律,进口商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需求量也必然随之调整。当需求弹性不同时,进口量增加的幅度也是不一样的。根据需求弹性理论,需求弹性越高的商品,进口价格变化引起进口量的调整就越大。总的来看,由于我国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进口商品在国内都出现了可替代的产品,而且工艺、质量等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很多国外厂商开始把生产基地转移到国内,这也增加了国内产品与进口商品之间的竞争。这些都有利于降低进口商品在我国市场上的需求价格弹性。所以,窗体底端汇率升值后我国进口商品价格的下跌不会引起进口量的大幅增加,对我国的进口影响不大。但由于价格弹性的行业差异,人民币升值对于不同行业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对于生产要素进口行业,升值将会使这些行业进口成本下降,进而改善其盈利状况。我国进口依存度较高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及天然气、开采业、纺织业等。对于进口替代性行业,人民币升值将会降低进口产品的价格,从而对国内的同类产品带来冲击,尤其是那些在技术含量、品牌以及质量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距离的产品,必将影响其价格和市场份额,从而导致盈利状况恶化,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等。 二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贸易的影响也有效的调节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人民币升值后,进口的国际原材料的价格降低,有效的发展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与此同时,由于人民币的升值,降低了我国的以加工为主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主要依赖廉价力的劳动密集性经济无疑也是一种挑战,因此,如何发展资本密集性经济也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进行技术改造来挖掘潜力,尽快掌握各种外汇避险工具和手段,增强自身适应汇率浮动和应对汇率变动的能力。人民币汇率升值后引起进出口价格变动导致出口减少,进口增加,贸易状况发生变化,也加深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更多的石油进出口价格弹性决定,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贸易发展的定量分析显示,我国出口价格弹性约为1,既我国出口价格相对世界出口价格每上升1%,一般贸易出口增长率下降1%,进口价格弹性约为,即我国进口价格相对世界进口价格每下降1%,进口增长率提高.由于出口弹性和进口弹性之和的绝对值为,大于1,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人民币升值较为有效的减少我国的贸易顺差,改善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 三 但是人民币升值也给我国经济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此我们要加以正确的认识,并有效的消除因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 首先,人民币升值阻碍了我国对外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使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发生逆转。人民币持续升值会使我国长期国际竞争力受到重大损害,我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会不断削弱,我国在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初步积累的竞争优势会受到重大损害。在我国目前出口主要依靠价格竞争力,而产业结构重大调整和非价格竞争力提高仍需假以时日的情况下,人民币持续升值的结果必然是出口严重受阻,国外产业转移的步伐大大减慢,国际直接投资流入减缓,我国作为全球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地位将会受到削弱。这将会大大延迟我国实现新型工业化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加重就业压力,使我国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进一步突出。日元升值使日本出口从战后年均增长10%以上跌落为1990~1995年年均增长,就说明本币持续升值会对出口带来重大打击。当前,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使我国具备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中心的战略机遇。我们必须防止因为人民币持续升值而使这一进程发生逆转。 其次,人民币升值加重通货紧缩,使宏观调控面临种种陷阱。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作用下,世界工业制成品价格一直呈现持续走低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出现了全球性通货紧缩的态势。本来,世界性价格下降就会通过进出口渠道等对国内价格产生重大下行压力,而人民币持续升值更使国内物价雪上加霜。一是人民币升值会导致出口产品成本走低,进而对国内价格产生一种比价效应,使关联产品价格下跌;二是人民币升值使进口成本下降,会形成输入性通货紧缩,助长使用进口投入品部门及相竞争部门的价格下跌;三是人民币汇率持续的升值预期,会对市场价格产生超前的和赶浪头式的下行压力,造成市场运行的扭曲和紊乱,使通缩压力加倍放大;四是持续强劲的本币升值压力和预期,还会通过金融和投资渠道对国内物价产生间接的、有时是非常强烈的紧缩冲击。 持续的本币升值和升值预期一旦固化,还会对消费、投资和其他经济行为带来一系列干扰,形成不良的心理预期,搞得不好会使宏观调控陷入困境。一是在我国面临有效社会需求不足这一突出矛盾情况下,使民间投资和消费更加疲软;二是使经济增长对积极财政政策的依赖日益加重,不仅政策效应会逐步降低,而且财政风险日益加大;三是伴随本币升值与通货紧缩的循环,货币政策面临陷入流动性陷阱的风险。这些都会使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空间日益缩小,调控的余地愈加有限。加上,本币持续升值还会带来人们收人的虚涨和资产的虚增,极易诱发泡沫经济,刺激虚拟经济的非理性膨胀,最终给宏观经济带来更大的冲击。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调节进出口贸易均衡发展,改善国际收支平衡,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宏观调控体系有重要意义,符合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的要求,符合我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余维彬:汇率稳定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 张静、汪寿阳:人民币均衡汇率与中国外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王海明:《21世纪北京圆桌》年度书系-北京共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4] 褚庆义、李悦,刘润石:中国经济金融热点问题聚焦,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5] 陶冬:中国经济热点透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人民币升值评述及其对投资的影响分析二、人民币升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总体来说,人民币升值短期内对我国经济增长有负面作用,但适度的升值后我国经济增长依然会达到8%左右,因此有助于经济实现着陆。从长期来看,升值后通货膨胀的下降将逐渐恢复出口竞争力,而且有利于改善出口结构,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会打压出口鼓励进口,削弱中国的竞争力。但是由于目前的升值仅有2%,而且由于这次升值仅仅是对美元,对其他货币的升降还有待进一步观察。所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不会完全丧失,升值对出口的打击也不是致命性的。同时,也由于升值仅2%,使得游资的套利空间几乎为零,而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又是一个美丽的诱饵,大多数游资应该不会甘心空手而归,会继续盘踞在国内。游资不会大批撤走会减少短期内对投资的打击。长期来看,进口产品会使得国内价格下降,这将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从而提高实际利率,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投资增长。但升值使得出口结构调整,改变原来单纯依靠廉价劳动力、贱卖原材料、自己人压价带来的出口“繁荣”,切实专题报告3改善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这将从根本上改善我国的贸易竞争力,带动出口复苏。因此,GDP 增长会在骤降之后止跌回升。三、人民币升值对固定收益市场的影响分析人民币升值对固定收益市场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产生作用:1. 此次人民币升值幅度只有2%,低于市场普遍预期,也低于目前NDF 市场海外投资者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同时“渐进性”的汇率改革特征定位也会使市场产生了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在这种情况下,不但外资获利退出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可能导致更多的资金涌入。2. 根据经济学理论,一国货币的升值会通过减少出口等途径对经济产生紧缩的作用,为了对冲这种影响,央行一般都要通过扩大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方法刺激经济,这些措施在客观上会使市场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和较低利率水平。3. 本币的升值通常会降低本国物价水平,即降低CPI。基于我们模型预测,在人民币不升值的情况下,本年CPI 有望在三季度触低反弹。本次人民币升值可能对物价产生紧缩作用,延长CPI 低位运行的时间。由于影响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走势的主要因素不尽相同,所以人民币升值对两个市场产生的影响也会有所差别,具体分析如下:货币市场利率受人民币升值影响不大,货币市场利率下行幅度有限。这是因为一方面,影响货币市场的主要因素是资金供求情况,自本年初以来,货币市场一直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专题报告4宽松的资金面对货币市场利率上升形成较大的压制力量;另一方面,当前货币市场收益较低,各大行已经达成默契,减少资金融出以提高过低市场利率,而且中央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这一机会成本的存在,也会对货币市场利率继续下降形成了支撑力量。由于上面两方面因素的存在,即使本次升值会进一步增加市场的资金来源,货币市场利率也不会有大幅度的下行。债券市场中长期看好,收益率有望进一步走低。这是因为一方面,预期人民币进一步升值引致的资金流入、以及央行为了对冲升值引起的经济紧缩而进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都会进一步加大债券市场的流动性,这在资金面上对债券市场构成实质利好;另一方面,由于中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与CPI 存在高度的相关性,升值导致的物价紧缩效应必然将使本年较低的CPI 继续在低位运行更长时间,这会对中长期债券的走势起到支撑作用,维持债市继续走强。综上所述,短期内,人民币升值对货币市场的影响较小,市场利率下行幅度不会很大。相比较而言,人民币升值对债券市场的影响会比较大,尤其对中长期债券会产生实质利好,收益率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四、人民币升值对权益类市场的影响分析(一)临近经济体汇率升值对股市影响的启示1.日本的情况1971 年8 月5 日,尼克松总统宣布中止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美元对黄金自由兑换的义务。此前,日本长期实行抑制汇率浮动的政策,但面对“尼克松冲击”,日本不得不将日元升值,专题报告5从360 日元/1 美元很快上升到315 日元/ 1 美元。此后,日元再次升到308 日元/ 1 美元。1985 年的“广场协议”是在美国财政和贸易双赤字的背景下签订的,美元兑日元汇率迅速下降,由240 日元/ 1 美元跌至1986 年的160 日元/ 1 美元,最终维持在130-140 日元/ 1美元的水平上。1986 年,为缓解经济困境,日本银行不得不连续4 次降低贴现率,到1987 年2 月已经降至%。在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下,日本经济开始强劲复苏,并在1987 年日本经济出现了过热迹象。日本商业银行贷款,特别是对房地产业贷款持续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提高了12%,直到1989年3 月,日本银行才开始提高贴现率,但泡沫经济已经形成。从1989 年3 月到1990 年8 月,日本连续5 次提高贴现率,过于急剧的货币紧缩加快了资本市场的崩溃,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先后在1990 年和1991 年崩溃。图1:1985-1988 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图2:1983-1990 年日经指数涨幅超过5 倍,1990 年当年跌去50%专题报告62.台湾地区的情况自1986 年开始,台币跟随日元缓慢升值。在两年时间内,由45 台币/1 美元升值到22 台币/1 美元。在台股方面,台湾加权指数自1988 年开始迅猛上涨,至1991 年见顶崩溃。图3:1987-1991 年台湾股指涨幅超过10 倍,1991 年当年由12000 点跌至2500 点图4:1980-1995 年台湾的外商直接投资(FDI) 单位:百专题报告7万美元.启示(1)日、台在上世纪80 年代的经济情况与目前中国类似。由于出口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其货币被迫逐步升值。伴随着货币升值、外资流入和经济体内部宽松的货币、财政政策,股市等资产市场出现了巨大的泡沫,最终又都以泡沫崩溃告终。我国目前虽有外汇管制,但各种灰色途径的外资流入仍不可忽视。在国际社会对人民币不断升值的预期之下,中国股市也将积累起越来越多的做多能量。(2)在日元升值期间,航空、交通运输、房地产、电力燃气等行业涨幅最大,金融、金属产品、钢铁、印刷造纸、化学制品等行业涨幅也超过大盘指数。日本的经验固然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受到市场成熟度不同,产业结构的国别差异等原因影响,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股市中行业的影响仍需具体分析。(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股市中各行业的影响分析总体来看,人民币升值将导致行业及公司投资价值进行重估,专题报告8对原材料或设备依赖进口,或拥有高流动性人民币资产的行业是长期利好;对有大额美元外债的行业将产生一次性汇兑收益;而对以出口型为主的行业以及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人民币升值受益的行业主要包括航空业、电力、房地产、炼油行业、造纸行业、有色金属、旅游等;受到冲击较大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服装、家电、航运、港口、有色金属、机械、通讯、化肥、石油采掘业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股市各行业,个股的利弊影响列表如下:表1:受益于升值的行业、个股受益原因 行业 受益大的公司航空业南方航空>上海航空>东方航空(每升值1%EPS 分别提高、、)外债比重高电力建投能源>漳泽电力>深南电(每升值1%导致业绩增加9%、7%、4%)人民币标价 房地产 万科、金融街炼油行业中国石化、上海石化、扬子石化、石炼化、吉林化工造纸行业进口纸浆等降低受益。华泰股份、晨鸣纸业受益幅度为每1%升值导致利润增加左右。原料进口型有色金属 云南铜业、江西铜业、吉恩镍业外币相对贬值 旅游 出境游增加;中青旅、首旅表2:受损于升值的行业、个股受损原因 行业 受损大的公司出口型行业纺织服装辽宁时代、开开实业、中国服装、三毛派神等出口比重60%以上且毛利率已经较低;上海三毛、远东股份继续亏损;鲁泰股份、大连创业、瑞贝卡出口比重在70%以上,受负面影响大但需求增长较快,05 年业绩仍可增长,但增速下降。专题报告9家电行业 四川长虹、TCL、航运、港口中远航运、中海发展、天津港、盐田港等、深赤湾、上港集箱有色金属 厦门钨业、锡业股份、包头铝业机械行业 振华港机、中集集团通讯行业中兴通讯,每升值1%,利润下降化肥行业 华鲁恒升、四川美丰、辽通化工资源型行业 石油采掘业 中原油气、辽河油田、石油大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