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在当下的生活中,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了。大学生手机依赖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究竟怎么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以供大家学习。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一)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症概述 手机成瘾,也称手机依赖,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有专家认为判断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也有专家强调“手机成瘾者”严重时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 1.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随着校园“手机一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手机成瘾症也在大学生中间悄然出现了。这足以说明手机无形中在青年学生的心里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一旦手机没带或一段时间无信息就会引起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脾气暴躁不安,严重者可能会形成“手机焦虑症”。 2.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手机短信信息良莠不齐,极易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手机使用的热潮中,一些垃圾信息、短信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心灵。再者,“黑色短信”(指“办证”、“中奖”等短信)相当猖狂,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思想还是比较单纯,无力应对手机的诱惑,甚至还会陷入漩涡,从而偏离正常的价值取向。 3.影响着大学生的 人际交往 部分青年学生尤其是性格孤僻的学生,内心渴望交友,但又不愿把自己的心扉向自己身边的同学敞开,只好选择了极具有间接性、虚拟性、相对自由得多也方便得多的手机聊天工具。他们在这里塑造着理想中的我。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越来越脱离正常的交往圈子,使其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恶化,从而导致交往恐惧症不断加剧。 4.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 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用手机收发短信息,20%的大学生是为了玩游戏,10%的学生用来打电话.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听音乐、上网。在这些人当中有部分学生把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用来发短信,这无形中耽搁了学习。尤其是手机自带的各类小型游戏已成为争夺青年学生学习时间的最主要的娱乐方式,100%的学生承认使用过手机自带的游戏,57%的学生表示常在课堂上玩。这些资料足以说明手机会使学生荒废学业,不利于其个人发展。 5.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长时间使用手机打电话会使听力下降,而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视力下降,手指抽筋,颈椎劳损等症状,这些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分析 1.内部因素 (1)社交缺乏。当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容易产生孤独感。而手机网络的产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也能在网上成为知己。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会对这种社交方式产生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交流不感兴趣。 (2)虚荣心。早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手机并不普及,只在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手中使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影响了周围的人,使得大家都想拥有一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就成为了时尚一族的代名词。 (3)认知偏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大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社会上的新闻常常是他们谈论的话题。手机上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而且更新速度快,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某些大学生心理自控能力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取向尚未定型,就容易抵制不了网络的诱惑,对网络上的在线游戏和社交交友产生上瘾。 2.外部因素 现在的手机功能齐全,能上网,打游戏、听音乐、微信聊天等都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吸引力。另外,手机游戏开发商的新游戏研发更是层出不穷,对 爱好 手机游戏的大学生也存在不小的吸引力。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对策 1.学校要采取多种 措施 ,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 学校要 教育 和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第一,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让学生明确手机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实质和固定电话并没有差别。第二,学校要创造多种条件,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工作优势,开展学生参与面广的 文化 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认同感,削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对信息的协同管理,开展与学生的短信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达到使大学生净化心灵、增强自律能力的目的,并最终使大学生不受手机使用中消极因素的左右,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最后,学校可适时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帮助“手机成瘾者”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教他们学会放松,从而逐步摆脱手机成瘾的困难。 2.家长要多关心与帮助子女,与其进行平等的沟通 首先,要把手机成瘾看成是一个青年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之后出现的暂时障碍,要帮助他们超越这个障碍。要引导、帮助他们分析成瘾原因、危害,明确目标,制定矫治计划。其次,作为家长一切要以孩子的成长为重,在尊重子女的前提下,要 对子 女接收、发送信息的情况进行了解,并适时对子女进行引导、教育和监督。第三。父母要鼓励子女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第四,父母要积极与子女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子女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3.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 社会实践 ,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冲淡手机的诱惑。其次,要与亲友、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子。最后,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大学生要重视自我教育,切实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鉴别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关键是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要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文化所带来的诱惑力,严格规范地使用手机。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二) “第五媒体”手机因小巧便携、移动即时、功能性强、隐蔽性高等特点成为“95后”大学生的“基本装备”,给高职大学生的 学习 方法 、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的愉悦与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即手机依赖现象。在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机不离手”,形象概括为:“每天醒来时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小小手机折射出来的高职大学生问题是不可低估的:如过度使用手机,沉浸在手机网络中难以自拔,没有足够精力学习,降低课堂学习质量,学习研究创新能力降低;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实行了限电断网,但很难限制大学生通宵熬夜使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和电影等,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高职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但爱赶时尚,多痴情于新潮手机,盲目攀比,不利于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手机具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对于不善表达、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通过手机QQ、微信等聊天工具交往,可以躲避现实人际交往的紧张与焦虑,获得某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但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妨碍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际交往方式与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大学生的安全状况等方面有着消极的影响。 可见研究高职大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存在的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手机依赖行为,事关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寻找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引导方式,使手机真正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又不是生活的全部,让手机成为服务于人类有用的科技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日臻强大健全,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高职大学生的新宠,对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作用,但手机依赖正在成为继电脑网络依赖后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又一大“杀手”,手机依赖的不良现象也正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继药物依赖成瘾、烟酒依赖成瘾、网络依赖成瘾后的内容之一。为了获取翔实准确的资料,更加客观地了解高职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我们走访了四所高职院校,抽取1 000名来自不同生源地和不同专业的“95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使用导致人机一体化 高职大学生是手机使用的主流消费群体,由于手机各项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应用软件的持续研发,手机已成为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随身必备的通讯和娱乐工具。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自律意识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导致了个体生活与手机一体化的问题。 手机的强功能性和使用便利,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则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手机逐渐代替了他们户外的体育娱乐活动,有人宁可抱着手机玩游戏也不参加各种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于人机一体化现象严重,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学生通过手机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不再顾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不再顾及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而是不断地和自我对话,把自己隐藏在艺术想象、语言形式和虚拟生活中,给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孤独,让自己离现实生活越来越遥远。 (二)过度使用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 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会随身携带或使用手机,甚至全天候开机,通过手机联系朋友、查找资料、浏览新闻、拍照等,长此下去不能自拔而成瘾。如果出门忘带手机或者停机,情绪上表现为焦虑与烦躁即无手机恐惧症。学习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注意力要求相当集中。上课期间如果身旁手机一段时间没有铃声或者振动,过度依赖手机的学生会产生手机震动的错觉即幽灵振动综合征,不集中注意力听讲,而是情不自禁看手机,从而破坏个人的思路,降低课堂学习质量。 (三)过度使用产生生理不适、心理依赖和社会功能受损 由于手机与日常生活的一体化,过度依赖和长期滥用手机使身体机能遭受手机辐射的影响,引起身体局部的病变。如果频繁使用手机发短信会导致腕部、手指以及上臂肌肉酸痛和抽筋,即所谓的“短信爪”。长时间近距离盯着手机屏幕会导致大学生近视人数呈上升趋势,即“屏幕近视”。如果大学生长时间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那么其眨眼的频率会降低1/3,从而加速泪水蒸发导致“干眼综合征”,最终将致人的眼部永久性损伤。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让部分学生沦为手机的“奴隶”,阻碍其心理发展。长期依赖沉溺手机的功能使用上,遇到问题不刻苦钻研动脑筋,而是第一时间利用手机搜索答案,削弱自身的学习动机,养成懒惰的学习习惯。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影响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形成一种个性倾向,导致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等有所下降,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三)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迅速推动手机产业发展,尤其智能手机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生活。如今手机不仅作为单一通话和收发信息通信工具,而且是集通讯、娱乐休闲、收集资料于一体的自媒体工具。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滋生如“手机依赖症”等行为成瘾问题,特别当代大学生是“手机依赖”重灾区,他们被称为“低头族”、“手机控”、“刷屏控”。“手机依赖症”是继网络成瘾问题后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当代行为成瘾问题,针对此现状 文章 提出四位一体应对“手机依赖症”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依赖 应对策略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手机产品快速发展,使手机功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已经不是简单通话、收发信息的工具,而是可以聊QQ、上微信、上微博、上网收集信息的智能工具。手机在功能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价格渐渐下降,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的 报告 显示,截止2013年2月,全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1亿[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在2014年7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2]。而大学生群体手机拥有率几乎达到100%,有的学生甚至拥有几个手机。并且大学生是手机新功能助推者,智能手机各种功能在大学生手里应用得淋漓尽致。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适应能力强、追求时尚,但是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延期满足能力往往是欠缺的,所以对手机的种种新鲜功能往往把持不住、深陷其中而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1.手机依赖现状 手机依赖概念 Brod(1984)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技术压力,包括两个因素: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及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感受肆意使用手机。 Toda等人(2009)应用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的相关理论,把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和间歇性地渴望使用移动电话。 国内学者关于手机依赖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过度使用行为,并且这种过度行为对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产生多种负面影响。第二,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造成兴奋或愉快感形成的。 综合上述,我们定义手机依赖为过度、不加节制使用手机,而造成生理、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受损的不良行为。 手机依赖表现 大学生已经是手机不离手的人群,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中15%~30%的患有手机依赖症,该比率远高于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手机除了通讯以外,基本用来玩游戏、上网聊天、刷微博、查找资料,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大学生玩手机,走路时在玩手机、上课时在玩手机、吃饭时在玩手机、睡觉前也在玩手机,可以认为有学生的地方就有人在玩手机。英国一项调查显示,60%的年轻人和37%的成年人形容自己对手机“高度上瘾”,其中六成多的智能手机用户睡觉也拿着自己的手机,三成用户在移动中不断查看手机。美国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每位智能手机用户每天查看手机34次,严重者达到10分钟一次。我国来自兰州、杭州等市的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大学生中手机依赖现象较为严重,结果表明: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感觉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手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如果长时间收不到短信,感觉很不自在,甚至把别人短信铃声误认为自己的手机铃声[5]-[6]。总之,手机依赖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并且对人们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及生活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手机依赖影响 手机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对其身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导致颈部、肩部、背部、听力及视觉等身体问题[7],另一方面手机依赖会导致社会功能的损失,如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因手机依赖逃避学习或者学习效率降低,并且伴有焦躁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失眠等症状[8]。黄海(2013)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应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导致个体手机依赖,而手机依赖会进一步强化个体心理健康问题[9]。姜永志和白晓丽应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影响孤独感,即说明手机依赖个体可能导致其产生孤独感,以及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使其在现实中处于孤独状态[10]。宗一楠和徐英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倾向是人际关系总体及各个维度的危险因素,其中对待人接物方面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交际与交友方面、与人交谈方面、与异性交往方面[11]。许国成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存在显著负相关,且与课堂学习效率的不同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12]。总而言之,手机依赖对个体生理、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手机依赖成因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1)手机本身原因:手机产品发展蕴涵着现代科技发展,手机的很多功能是基于解放人性,使人更便捷生活学习、更容易获得愉快设计的,现代智能手机可以把人们零碎时间加以整合利用,但是对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往往是智能手机使其时间碎片化,甚至出现过度沉迷。(2)社会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追求物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大背景,手机承载的是如何让人们快速适应这样的社会的功能,所以手机越来越普遍,但是在手机不断渗入人们生活的同时,手机负面效应应运而生,而这样社会现象显然社会关注度是不够的,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无伤大雅的事。(3)学校因素:一学校教育引导不到位,刚进校门的大学生从“束缚式”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往往把控不好自己学习生活方向,很容易走向“放纵式”状态。二学校缺乏相应 规章制度 ,导致大学生肆意使用手机,如课堂上学生随意打电话、上网、玩游戏。三缺乏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是学生拓展能力的平台,通过高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开启积极向上人生,而不是沉迷手机中。(4)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温床,个体行为习惯基本是受家庭影响形成的,对手机依赖家庭需要高度重视,结合当下社会背景配合学校做好相应教育。 内部原因:(1)自我管理能力:进入大学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自由,而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意志力比较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对手机各种新鲜功能往往试一试就不能自拔。(2)对信息渴求:21世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革命、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悄然到来,掌握信息就掌握了一切,大学生深谙其道理,所以手机成为其不断更新和获取信息的手段。(3)厌学情绪:很多大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根据自己 兴趣爱好 选择的,上大学后一直怀有厌学情绪,所以通过玩手机逃避学习。(4)强烈交往愿望:大学阶段是处于追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人生发展阶段,所以大学阶段学生往往通过手机经营自己的 爱情 故事 。(5)追求时尚: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是时尚引领者,他们热捧新鲜事物,追逐时代新产品,而手机是时尚产品的代表,所以很多大学生往往对某一款新出手机热烈追捧。 2.手机依赖应对策略 手机依赖伴随科技发展产生负面现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防止手机依赖已经是当务之急,根据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预防手机依赖需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四位一体预防机制。 社会 社会层面往往视手机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只关心手机如何使生活更便捷,对手机带来的负面效应关注不够,仅就手机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及对导航影响进行科普性描述。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也是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支柱力量,手机依赖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呼吁从社会层面关注手机依赖问题,加强手机依赖成因及治疗研究,加强手机依赖公益宣传,为社会营造恰当使用手机的氛围。 学校 大学是手机依赖高发地,原因可能是中学阶段学习模式及升学压力导致学生无暇玩手机,但是大学学习模式改变及相对自由学习生活方式,使学生可以充分挖掘手机的乐趣,容易使学生形成手机依赖。为防止大学生形成手机依赖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恰当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新生起航精彩未来的助推器。(2)健全相应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调味剂、润滑剂。(3)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走去寝室,摆脱手机束缚,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4)加强教师课堂管理和提升教学水平,彻底改变学生认为听老师讲课不如玩手机睡觉的想法。 家庭 家庭是个体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土壤,对手机依赖问题家长要正视其危害的严重性,对手机使用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使用观念,有效结合社会背景,积极配合学校认真做好教育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使用手机的习惯。 个体 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努力最终还需要回归个体身上,防范手机依赖问题:首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控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驾驭手机的 基本素养 。其次,做一个有规划的人,做好自身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 、学习规划,一个有明确规划的个体是不会迷失的。最后,多参加一些社团组织、文体活动,这样可以提升个体交往能力,增强其交际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2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3-03-31] [2]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3]Brod,C..Technostress: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84. [4]Toda, M., Yoshimura, K. .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 37(2): 231-238. [5]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新闻世界,2009(1):102-104. [6]颜美艳.杭州市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 人力资源管理 ,2009(5):33. [7]Jenaro, C., Flores, N., Gomez, M..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 behavioral,and health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5(3):309-320. [8]Kasesniemi, E., Rautiainen, P. . Mobile culture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Finlan//Perpetual conta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70-192. [9]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10]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4(163):42-46. [11]宗一楠,徐英.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 [12]许国成,黄黎,魏莉莉,朱丹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32(6),534-538. 猜你喜欢: 1. 关于过度依赖手机的高中英语作文 2. 手机调查报告3篇 3. 手机市场消费分析调查 4. 大学生手机调研报告范文(3) 5. 关于手机市场的调研报告论文
手机的使用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 手机的普及给大学生带来了方便,同学们随时体验着现代科技的快捷。手机能实现人们随时随地的沟通联络,短信更是消除了面对面交流的尴尬,而这方面功能在大学群体中反映格外突出,随着手机QQ、手机微博、手机新闻等功能的拓展开发,手机文化正不断地向主流文化过渡。同时,大学生使用手机能开拓视野,通过随时随地的接收新闻,在第一时间了解各类动态。总之,手机媒体给大学生一个能快速便捷的开拓视野的平台。然而,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必然存在两面性,正面表现为帮助大学生开拓视野、扩充交际圈等如上方面,而负面影响则表现在身体危害及心理危害两个大方面,而对日常行为的影响也是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分析了大学生过度使用手机负面影响和危害。 1.过度使用手机的身体危害 手机通过信号基站接受和发送无线电波,即是我们常说的手机辐射,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辐射信号会被人体所吸收,因此手机辐射很可能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而手机基站附近辐射集中,麻雀的数量相对较少,这似乎更能说明以上猜想。为了证实这种猜测,澳大利亚某研究院于1997年进行了一项实验,将容易患上淋巴癌的白鼠暴漏于手机辐射下约l8个月,结果发现,癌细胞生长的速度增长了两倍。基于各项试验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将手t4t~t]人“可能致癌名单”中。手机辐射的能量通过一种短暂义突然的刺激影响人的中枢神经,参与调查的约13%的同学表示,曾因过度使用手机(通话、网上聊天、阅读小说)导致不同程度的头痛、头晕,甚至引发失眠症。某些山寨手机生产商更是一味提高机体功率,导致其辐射量是一般手机的50倍之多,这对作为山寨手机主要消费群体之一的大学生的想而知。 2.过度使用手机的心理危害 (1)手机成瘾及戒断反应。 1)手机成瘾。手机成瘾属于行为成瘾,主要包括以下Jl青况:游戏娱乐方面。从手机普及以来,手机游戏已由最初的文字类、短信类游戏发展为JAvA游戏,一直发展至现在的N—GAGE游戏,手机游戏的质量和可玩性一直在攀升,有人为了取得高分,甚至没日没夜的进行游戏。沟通交流方面。手机的普及满足了J人们随时随地联络的需求,发送短信也能解决面对面交流所产生的尴尬,从而方便 人们交往。但正因为这种功能的存在,导致了人们对手机的依赖,甚至成瘾。手机携带强迫症 强迫症是一种神经官能方面的症状,反映在手机携带强迫症上,主要表现为长时间没有接到电话或短信,就会焦虑不安;若忘记携带手机,则会心神不宁,担心漏掉他人的联系;时刻都会关注手机是否携带,是否丢失。 2)戒断反应。戒断反应是指停止或减少使用某种药物时,机体自身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反跳,一般症状表现为与使用药物时所产生的效力相反的症状,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症候群。由于大学生对手机的过多使用,很多人对于手机产生了不可自拔的依赖心理,一旦生活中离开了手机,马上会产生类似于戒断反应的心理症状。英国专家曾进行一项实验,对若干大学生进行24dx时的无媒体体验,实验过程中,有数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焦虑、烦躁、不安,但只要再次接触手机,哪怕只是放进口袋中握住,症状就会大大减轻,心情也很快得到平复。这些状况都与药物依赖所产生的戒断反应极其相似。 (2)手机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1)导致主流意识的减弱。口 主流意识是一个政体的中心,其正确的传播能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的发展。然而,随着手机文化的普及,各类信息不加筛选的传播,导致接受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的主流意识趋向歪曲,并开始对国家、政府、党产生怀疑,某些时候,一有风吹草动甚至就会引起大学生的集体示威游行,严重影响了社会和谐安定。 2)价值观向多元化发展。现在,我国正处于发展中阶段,在社会转型的风头浪尖形成了许多多元型文化,而手机文化的快速发展在此方面形成了一种负面诱导作用,这些文化与大学生思想的长期碰撞,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动摇,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正常的马列主义教育。 3)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口 手机媒体较为混乱,缺乏严格监管,一些不良信息在以手机为媒介的环境中肆意传播,不加收敛的宣扬着种族宗教、歧视、反动、色情、暴力、虚假等信息,长此以往,点点滴滴的渗透进大学生的思想,影响他们正常的是非判断能力。 4)削弱了大学生的现实交往能力。手机虽然是一个以真实身份为基础的交流平台,但与现实交往相比,仍欠缺直接互动,依赖于手机进行交流的大学生,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以手机为原点向外发散讯息,这种状况长时间持续会导致该学生团队意识的淡薄,与他人直接沟通的能力也会减弱。__和谐。 (3)手机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不论从外形还是功能方面都在进行着快速的革新,手机更新换代之快超越了其他任何3c产品。作为大学这个特殊的领域,学生与学生间的家庭经济水平与消费能力都处于若干个不同的层次,而所持手机的型号、品牌、功能却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形成了贫富学生间的心理反差,由此引发了大学生问的攀比、歧视、嫉妒,甚至诱发校园偷盗的发生,严重影响人与人间的正常交往。 (3)过度使用手机对日常行为习惯的影响 1)手机作弊。基于手机强大的通讯能力及实时信息收发功能,很多大学生将其作为考试作弊的主要工具之一,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约7%的学生曾利用手机进行作弊,其中4%是受到他人影响或诱惑后天参与作弊。手机作弊现象不但有失考试的公平公正,更会使他人心理失衡,有些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因此有可能踏人手机作弊的怪圈,并有意无意的吸引更多人的加入,在大学考场上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校园正常的学习秩序。2)影响他人休息。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在脱离家长的实时监护进入大学后,在很多方面做不到严格自律,很多学生在临睡前养成了玩手机游戏、手机上网、阅读手机小说等习惯,更有一些学生初尝恋爱的甜蜜,在被窝里毫不节制的煲电话粥,这些行为不论从听觉上,或是视觉上都影响了自己和他人的休息,也为人际关系埋下了祸患。 3)“半对话”。当一个人进行手机通话时,对于旁人的影响是一种“半对话”效应,即是旁人能接受到的信息仅是通话者的一半,而且话语频率的不规则、语速的时快时慢、语调的时高时低也会造成旁人的焦虑,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扰民”行为。为了证明“半对话”对他人的影响,笔者模仿其他学者的实验进行了_一次模拟,令三名学生佩戴耳机复写在大屏幕上停留约三秒的英语单词,耳机中分别播放两人间对话、电话—方的通话内容、一人独白电话两侧的通话内容,实验发现第一和第三种情况只会略微影响成绩,而第二种情况则严重影响到受试者的发挥。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约19%的学生表示对在自己身边打电话的行为感到反感,认为这种行为严重影响到自己的注意力,并造成一定程度的焦虑、烦躁。 4)不良学术风气的形成 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让人耳目一新,其快捷、便利的特点使之取代传统媒体,迅速蹿红于大学校园。“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乃大学精神的真谛,也一直是高校所追求的理想和办学的基本理念,其丰富的内涵主要表现在自觉的学术观念、永恒的道德追求以及敏锐的时代精神等方面,而手机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这种精神的达成。网络的虚拟现实和跨界特性为人们自由创造和放飞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容易成为学术不端行为滋生的温床。影响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新媒体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资源的获取既快捷又方便,过度依赖于新媒体环境所提供的海量信息,大学生容易产生较强的依赖感 这样不仅容易产生学习的惰性,也容易引发一些严重的抄袭行为,势必影响到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由于互联网上信息共享与复制的便捷性,使得许多大学生产生“不劳而获”的思想,准备论文的过程中,不是忙于实地调研和查阅资料,而是靠着“东拼西凑”、“复制粘贴”来完成,现在大学毕业生论文抄袭现象俨然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从本科到硕士到博士,从学生到教授到校长,甚至到中科院的院士,从普通高校到最高学府清华、北大,无不涉嫌抄袭案例。 5)不良课堂氛围的形成 在如今的大学课堂里,总会贴上一些标语,提醒大学生们上课时不要用手机,或将手机调至静音或者震动状态。而经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可以得知不少大学生仍然在课堂上用手机的频率非常之高,几乎每位同学都会在上课期间掏出手机把玩把玩,也许没有什么事情,也拿出来翻几下屏,再放回口袋里。这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影响了听课的效率,也给上课的老师留下了非常不良的印象。事实上,身边的人都在玩手机的话,即使不玩也是会被带动起来,最终导致课堂上几乎没有人认真听讲,而大家都在玩手机。更有甚者在课堂上看视频,听音乐,看小说,完全浪费了大好的课堂学习时间。 6)与人交流和相关体育锻炼的缺失。“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离死别,而是我在和你讲话,你却在低头玩手机”,这是一句网络上很红的话。我们知道,在家庭聚会的时候,幼辈们几乎都会在与长辈交谈的时候玩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长辈看了心里肯定非常不舒服,这其实是对他们的一种不尊重。所以很多时候出现了爷爷奶奶为孙子孙女玩手机而生气地夺门而出的事情,老年人是需要爱护和尊重的,若是在和他们聊天讲话的时候老是玩手机,怎么样也说不过去吧。与别人交流也是一样的,一心不能二用,否则一事无成。体育锻炼也是一样,很多时候手机拿在手里玩着就不想锻炼了,只想坐着或者躺着,慢慢的失去了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差,好奇心强,容易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明了,每天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而努力学习,到了大学以后,学生学习压力瞬间变小许多,而与此同时他们丧失了目标,丧失了学习压力,当然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并且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往往毫无规划,昏昏噩噩的过着每一天,为了消磨时间而沉迷于手机娱乐,长时间的放松,导致许多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玩手机娱乐的坏习惯,以至于到最后演变为手机成瘾。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在大学里我们的专业知识是枯燥无味的,而就刚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刚刚摆脱了高中那种魔鬼式的学习训练,他们更想拥有的是轻松、快乐、自由的大学生活。因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厌学的这种心理。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三、结语
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 Young,K. S. ) 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 57 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 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 14. 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 18 ~25 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 328 份( 93. 7%) ,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医学专业学生 2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273份( 97. 5%) ,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共 20 个条目,采用 1 ~ 5 级评分,总分 40 以上为成瘾者;SCL - 90 量表,共有 90 个条目,量表的评估,采用 5级计分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记 1 ~ 5 分。按全国常模结果,任一因子分超过 2 分筛选为阳性,超过 3 分为中度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 20 个条目。评分分 1 ~4 级,正向评分 1 ~4 分,反向评分4 ~ 1 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0 为阳性,标准分 50 ~ 轻度焦虑,60 ~ 中度焦虑,69 以上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 20 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方式,有正向评分 1 ~ 4 分,反向评分 4 ~ 1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1 为阳性,标准分 53 ~ 为轻度抑郁,63 ~ 中度抑郁,72 以上为重度抑郁[4].
1. 2. 2 调查实施 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为调查人员,现场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问卷,待完成后当场收回。
1. 3 统计处理
用 SPSS 11. 5 建立数据库,对网络成瘾和未成瘾学生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均数用 t 检验进行比较,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 1 网络成瘾状况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为 21 ~ 56( 32. 97 ± 7. 64)分,医学生得分 21 ~ 86( 34. 27 ± 8. 28) 分。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1. 467,P > 0. 05) ,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之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间无差异( P >0. 05) ,见表 1.非医学专 业 男 生 成 瘾 率 为 23. 53% ( 16/68) ,女 生16. 15% ( 42 /260 ) ,两者无差异 ( χ2= 2. 014,P >0. 05) ; 医学生男生成瘾率为 30. 19% ( 32 /106) ,女生成瘾率为 16. 17% ( 27/16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527,P < 0. 01) .
2. 2 SCL - 90 评估结果
2. 2. 1 SCL - 90 均分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t检验,t 在 2. 133 ~6. 942,P 均<0. 05) ,见表 2.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个因子均分均有差异,均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 t = 2. 789 ~ 5. 207,P 均 <0. 01) ,见表 3.
2. 2. 2 SCL - 90 得分≥2 检出率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 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1)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 4; 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5) ,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 5.
2. 3 SAS 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 5 分( t =4. 267,P<0. 01) ,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6 分以上( t= 5. 932,P < 0. 01) ,见表 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 44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6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16/58) ,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 10. 37% ( 28/270) ,两者有差异( χ2=12. 183,P = 0. 0) ; 医学生中检出焦虑 38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 18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 51%( 18/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 9. 35%( 20/214) ( χ2= 17. 287,P = 0. 0) .
2. 4 SDS 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 5 分( t =3. 552,P<0. 01) ,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t = 4. 659,P< 0. 01) ,见表 7.非医学专业生中检出抑郁 72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8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31. 03 ( 18 /58 ) ,与 正 常 使 用 网 络 者 的 检 出 率20. 00% ( 54 /270) 无差异( χ2= 3. 393,P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44. 4% ( 8/18)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 81% ( 8/54) ;医学生检出抑郁 81 人,其中络成瘾者 36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36/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 41/214) ( χ2= 40. 017,P = 0. 0) ,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25. 0% ( 8/36)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 5 人,占 12. 2% ( 5/41) .
3 讨 论
赵延庆等在 2010 年对陕西省 10 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 12. 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 100%,网络成瘾率为 19. 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 8. 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 21. 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 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 5. 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CL -90 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AS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 5 分以上,均分达 45分以上; 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 非医学专业学生) 及 30. 51% ( 医学专业学生)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 16. 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DS 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 P >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 占 44. 4%) ; 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 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 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 3) : 237-24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 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 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1
[3]李瑾.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 黑河学刊,2011,5: 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 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2) :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 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 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 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3) :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 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 9) :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2010,23( 11) :89-90,93
在当下的生活中,人们对手机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了。大学生手机依赖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究竟怎么应对大学生手机依赖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以供大家学习。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一)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症概述 手机成瘾,也称手机依赖,是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现象。有专家认为判断手机成瘾的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手机的滥用,不该用的时候也频繁使用;二是手机过多地影响生活、工作和学习;三是停机或手机不在身边时,身体会出现一系列的不适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反应。也有专家强调“手机成瘾者”严重时会出现手脚发麻、心悸、头晕、冒汗、肠胃功能失调等症状。 二、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危害 1.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活动 随着校园“手机一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手机成瘾症也在大学生中间悄然出现了。这足以说明手机无形中在青年学生的心里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一旦手机没带或一段时间无信息就会引起情绪波动,如焦虑、烦躁、脾气暴躁不安,严重者可能会形成“手机焦虑症”。 2.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手机短信信息良莠不齐,极易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在手机使用的热潮中,一些垃圾信息、短信侵蚀着青年学生的心灵。再者,“黑色短信”(指“办证”、“中奖”等短信)相当猖狂,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是成年人,但思想还是比较单纯,无力应对手机的诱惑,甚至还会陷入漩涡,从而偏离正常的价值取向。 3.影响着大学生的 人际交往 部分青年学生尤其是性格孤僻的学生,内心渴望交友,但又不愿把自己的心扉向自己身边的同学敞开,只好选择了极具有间接性、虚拟性、相对自由得多也方便得多的手机聊天工具。他们在这里塑造着理想中的我。久而久之,这些学生越来越脱离正常的交往圈子,使其人际关系也越来越恶化,从而导致交往恐惧症不断加剧。 4.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 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用手机收发短信息,20%的大学生是为了玩游戏,10%的学生用来打电话.还有一些学生是为了听音乐、上网。在这些人当中有部分学生把三分之一的学习时间用来发短信,这无形中耽搁了学习。尤其是手机自带的各类小型游戏已成为争夺青年学生学习时间的最主要的娱乐方式,100%的学生承认使用过手机自带的游戏,57%的学生表示常在课堂上玩。这些资料足以说明手机会使学生荒废学业,不利于其个人发展。 5.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 众所周知,长时间使用手机打电话会使听力下降,而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会造成视力下降,手指抽筋,颈椎劳损等症状,这些会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分析 1.内部因素 (1)社交缺乏。当今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容易产生孤独感。而手机网络的产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交平台,未曾谋面的陌生人也能在网上成为知己。长此以往,很多大学生会对这种社交方式产生依赖,从而对现实中的交流不感兴趣。 (2)虚荣心。早在二十一世纪之初,手机并不普及,只在少数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手中使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就影响了周围的人,使得大家都想拥有一部手机,打电话,发短信就成为了时尚一族的代名词。 (3)认知偏差。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大学生的求知欲旺盛,社会上的新闻常常是他们谈论的话题。手机上网方便快捷,信息量大而且更新速度快,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某些大学生心理自控能力还不够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取向尚未定型,就容易抵制不了网络的诱惑,对网络上的在线游戏和社交交友产生上瘾。 2.外部因素 现在的手机功能齐全,能上网,打游戏、听音乐、微信聊天等都给大学生带来很大的吸引力。另外,手机游戏开发商的新游戏研发更是层出不穷,对 爱好 手机游戏的大学生也存在不小的吸引力。 四、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对策 1.学校要采取多种 措施 ,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 学校要 教育 和引导学生正确和健康地使用手机。第一,学校可以开展一些相关的讲座、宣传等活动,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健康地使用手机,让学生明确手机的主要作用是“沟通”,实质和固定电话并没有差别。第二,学校要创造多种条件,充分发挥各类学生社团的工作优势,开展学生参与面广的 文化 活动,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家长与学生之间、学生彼此之间情感的交流,增强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与社会认同感,削弱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第三,学校可以通过加强与有关部门对信息的协同管理,开展与学生的短信互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文化环境,达到使大学生净化心灵、增强自律能力的目的,并最终使大学生不受手机使用中消极因素的左右,培养其健全的人格。最后,学校可适时组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咨询,帮助“手机成瘾者”调整好他们的心态,教他们学会放松,从而逐步摆脱手机成瘾的困难。 2.家长要多关心与帮助子女,与其进行平等的沟通 首先,要把手机成瘾看成是一个青年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之后出现的暂时障碍,要帮助他们超越这个障碍。要引导、帮助他们分析成瘾原因、危害,明确目标,制定矫治计划。其次,作为家长一切要以孩子的成长为重,在尊重子女的前提下,要 对子 女接收、发送信息的情况进行了解,并适时对子女进行引导、教育和监督。第三。父母要鼓励子女多参加一些健康的活动,让他们获得轻松愉悦的感受。第四,父母要积极与子女进行平等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善于发现他们在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障碍,帮助子女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和快乐。 3.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首先,要培养自己对所学专业的热爱,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此同时,要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 社会实践 ,用其他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冲淡手机的诱惑。其次,要与亲友、老师、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在生活和学习中重建自己的交际圈子。最后,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大学生要重视自我教育,切实提高自己的独立思考、鉴别能力和道德自律能力。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关键是通过大学生自身的努力,要以积极的态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用坚强的意志去抵制手机文化所带来的诱惑力,严格规范地使用手机。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二) “第五媒体”手机因小巧便携、移动即时、功能性强、隐蔽性高等特点成为“95后”大学生的“基本装备”,给高职大学生的 学习 方法 、生活方式及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的愉悦与便利,但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即手机依赖现象。在校园随处可见学生“机不离手”,形象概括为:“每天醒来时第一件事是拿起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小小手机折射出来的高职大学生问题是不可低估的:如过度使用手机,沉浸在手机网络中难以自拔,没有足够精力学习,降低课堂学习质量,学习研究创新能力降低;虽然有些高职院校学生宿舍实行了限电断网,但很难限制大学生通宵熬夜使用手机聊天、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和电影等,打破了正常的生活规律,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高职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差,但爱赶时尚,多痴情于新潮手机,盲目攀比,不利于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同时增加了父母的经济负担;手机具有强大的人际交往功能,对于不善表达、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通过手机QQ、微信等聊天工具交往,可以躲避现实人际交往的紧张与焦虑,获得某种存在感和认同感。但如果长此以往,就会减少参与社会活动的时间,妨碍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另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人际交往方式与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大学生的安全状况等方面有着消极的影响。 可见研究高职大学生使用手机新媒体存在的负面问题,及时发现和纠正手机依赖行为,事关高职教育的质量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寻找适合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引导方式,使手机真正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工具,但又不是生活的全部,让手机成为服务于人类有用的科技产品,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现状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手机功能的日臻强大健全,手机成为继电脑之后高职大学生的新宠,对大多数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作用,但手机依赖正在成为继电脑网络依赖后影响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和身体健康的又一大“杀手”,手机依赖的不良现象也正成为国内外专家研究继药物依赖成瘾、烟酒依赖成瘾、网络依赖成瘾后的内容之一。为了获取翔实准确的资料,更加客观地了解高职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程度,我们走访了四所高职院校,抽取1 000名来自不同生源地和不同专业的“95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看,高职大学生手机依赖的状况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使用导致人机一体化 高职大学生是手机使用的主流消费群体,由于手机各项功能的不断拓展与应用软件的持续研发,手机已成为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取社会资本的重要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随身必备的通讯和娱乐工具。部分学生因为缺乏自律意识出现了对手机过分依赖的现象,导致了个体生活与手机一体化的问题。 手机的强功能性和使用便利,改变了大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模式。手机依赖严重的学生则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手机逐渐代替了他们户外的体育娱乐活动,有人宁可抱着手机玩游戏也不参加各种社团丰富多彩的活动。由于人机一体化现象严重,对手机过度依赖的学生通过手机与外界交流,获取信息,不再顾及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不再顾及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而是不断地和自我对话,把自己隐藏在艺术想象、语言形式和虚拟生活中,给自己带来前所未有的孤独,让自己离现实生活越来越遥远。 (二)过度使用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 过度依赖手机的大学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都会随身携带或使用手机,甚至全天候开机,通过手机联系朋友、查找资料、浏览新闻、拍照等,长此下去不能自拔而成瘾。如果出门忘带手机或者停机,情绪上表现为焦虑与烦躁即无手机恐惧症。学习知识是当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注意力要求相当集中。上课期间如果身旁手机一段时间没有铃声或者振动,过度依赖手机的学生会产生手机震动的错觉即幽灵振动综合征,不集中注意力听讲,而是情不自禁看手机,从而破坏个人的思路,降低课堂学习质量。 (三)过度使用产生生理不适、心理依赖和社会功能受损 由于手机与日常生活的一体化,过度依赖和长期滥用手机使身体机能遭受手机辐射的影响,引起身体局部的病变。如果频繁使用手机发短信会导致腕部、手指以及上臂肌肉酸痛和抽筋,即所谓的“短信爪”。长时间近距离盯着手机屏幕会导致大学生近视人数呈上升趋势,即“屏幕近视”。如果大学生长时间全神贯注地盯着手机屏幕,那么其眨眼的频率会降低1/3,从而加速泪水蒸发导致“干眼综合征”,最终将致人的眼部永久性损伤。 对手机的过度依赖让部分学生沦为手机的“奴隶”,阻碍其心理发展。长期依赖沉溺手机的功能使用上,遇到问题不刻苦钻研动脑筋,而是第一时间利用手机搜索答案,削弱自身的学习动机,养成懒惰的学习习惯。生活在手机的世界里,影响大学生接受教育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效果,形成一种个性倾向,导致交流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态调整能力和实际生活能力等有所下降,危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大学生手机依赖成瘾的现状及对策(三) 摘 要: 随着科学技术快速发展,迅速推动手机产业发展,尤其智能手机的发展犹如雨后春笋般进入人们生活。如今手机不仅作为单一通话和收发信息通信工具,而且是集通讯、娱乐休闲、收集资料于一体的自媒体工具。手机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滋生如“手机依赖症”等行为成瘾问题,特别当代大学生是“手机依赖”重灾区,他们被称为“低头族”、“手机控”、“刷屏控”。“手机依赖症”是继网络成瘾问题后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习与生活的当代行为成瘾问题,针对此现状 文章 提出四位一体应对“手机依赖症”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生 手机依赖 应对策略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手机产品快速发展,使手机功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手机已经不是简单通话、收发信息的工具,而是可以聊QQ、上微信、上微博、上网收集信息的智能工具。手机在功能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价格渐渐下降,全面走进人们的生活。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的 报告 显示,截止2013年2月,全国手机用户已超过11亿[1]。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在2014年7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亿[2]。而大学生群体手机拥有率几乎达到100%,有的学生甚至拥有几个手机。并且大学生是手机新功能助推者,智能手机各种功能在大学生手里应用得淋漓尽致。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他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适应能力强、追求时尚,但是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延期满足能力往往是欠缺的,所以对手机的种种新鲜功能往往把持不住、深陷其中而影响正常学习生活。 1.手机依赖现状 手机依赖概念 Brod(1984)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技术压力,包括两个因素:对手机的过度使用及在公共场合不顾他人感受肆意使用手机。 Toda等人(2009)应用行为依赖和躯体依赖的相关理论,把手机依赖定义为过度和间歇性地渴望使用移动电话。 国内学者关于手机依赖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过度使用行为,并且这种过度行为对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产生多种负面影响。第二,认为手机依赖是一种成瘾行为,成瘾行为是一种额外的超乎寻常的嗜好和习惯性,这种嗜好和习惯性是通过刺激中枢神经造成兴奋或愉快感形成的。 综合上述,我们定义手机依赖为过度、不加节制使用手机,而造成生理、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受损的不良行为。 手机依赖表现 大学生已经是手机不离手的人群,研究显示大学生群体中15%~30%的患有手机依赖症,该比率远高于网络成瘾。大学生使用手机除了通讯以外,基本用来玩游戏、上网聊天、刷微博、查找资料,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大学生玩手机,走路时在玩手机、上课时在玩手机、吃饭时在玩手机、睡觉前也在玩手机,可以认为有学生的地方就有人在玩手机。英国一项调查显示,60%的年轻人和37%的成年人形容自己对手机“高度上瘾”,其中六成多的智能手机用户睡觉也拿着自己的手机,三成用户在移动中不断查看手机。美国一项研究结果表明,平均每位智能手机用户每天查看手机34次,严重者达到10分钟一次。我国来自兰州、杭州等市的调查显示,中国高校大学生中手机依赖现象较为严重,结果表明: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感觉很不舒服;37%的大学生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手机;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如果长时间收不到短信,感觉很不自在,甚至把别人短信铃声误认为自己的手机铃声[5]-[6]。总之,手机依赖已经普遍存在于人们生活中,并且对人们身心健康、人际交往及生活学习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手机依赖影响 手机在给大学生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对其身心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度使用手机一方面会导致颈部、肩部、背部、听力及视觉等身体问题[7],另一方面手机依赖会导致社会功能的损失,如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因手机依赖逃避学习或者学习效率降低,并且伴有焦躁不安、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失眠等症状[8]。黄海(2013)等人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应用多元回归统计方法研究发现手机依赖大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说明心理健康问题容易导致个体手机依赖,而手机依赖会进一步强化个体心理健康问题[9]。姜永志和白晓丽应用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发现:手机依赖与孤独感存在显著正相关,手机依赖可以通过网络社会支持影响孤独感,即说明手机依赖个体可能导致其产生孤独感,以及通过网络社会支持使其在现实中处于孤独状态[10]。宗一楠和徐英通过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手机依赖倾向是人际关系总体及各个维度的危险因素,其中对待人接物方面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交际与交友方面、与人交谈方面、与异性交往方面[11]。许国成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存在显著负相关,且与课堂学习效率的不同维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说明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率[12]。总而言之,手机依赖对个体生理、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学习生活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手机依赖成因分析 大学生手机依赖形成主要来自两方面原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 外部原因:(1)手机本身原因:手机产品发展蕴涵着现代科技发展,手机的很多功能是基于解放人性,使人更便捷生活学习、更容易获得愉快设计的,现代智能手机可以把人们零碎时间加以整合利用,但是对自控能力不强的大学生而言往往是智能手机使其时间碎片化,甚至出现过度沉迷。(2)社会因素:当今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是一个追求物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大背景,手机承载的是如何让人们快速适应这样的社会的功能,所以手机越来越普遍,但是在手机不断渗入人们生活的同时,手机负面效应应运而生,而这样社会现象显然社会关注度是不够的,甚至认为是理所当然、无伤大雅的事。(3)学校因素:一学校教育引导不到位,刚进校门的大学生从“束缚式”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往往把控不好自己学习生活方向,很容易走向“放纵式”状态。二学校缺乏相应 规章制度 ,导致大学生肆意使用手机,如课堂上学生随意打电话、上网、玩游戏。三缺乏校园文化建设氛围,校园文化是学校软实力的体现,是学生拓展能力的平台,通过高质量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开启积极向上人生,而不是沉迷手机中。(4)家庭因素: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温床,个体行为习惯基本是受家庭影响形成的,对手机依赖家庭需要高度重视,结合当下社会背景配合学校做好相应教育。 内部原因:(1)自我管理能力:进入大学的学生学习生活环境相对自由,而处于此阶段的大学生意志力比较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强,对手机各种新鲜功能往往试一试就不能自拔。(2)对信息渴求:21世纪信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革命、信息爆炸时代已经悄然到来,掌握信息就掌握了一切,大学生深谙其道理,所以手机成为其不断更新和获取信息的手段。(3)厌学情绪:很多大学生所学专业并不是根据自己 兴趣爱好 选择的,上大学后一直怀有厌学情绪,所以通过玩手机逃避学习。(4)强烈交往愿望:大学阶段是处于追求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人生发展阶段,所以大学阶段学生往往通过手机经营自己的 爱情 故事 。(5)追求时尚:大学生在某种意义上是时尚引领者,他们热捧新鲜事物,追逐时代新产品,而手机是时尚产品的代表,所以很多大学生往往对某一款新出手机热烈追捧。 2.手机依赖应对策略 手机依赖伴随科技发展产生负面现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何防止手机依赖已经是当务之急,根据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预防手机依赖需要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四位一体预防机制。 社会 社会层面往往视手机为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只关心手机如何使生活更便捷,对手机带来的负面效应关注不够,仅就手机对人体造成辐射伤害及对导航影响进行科普性描述。大学生是社会特殊群体,也是国家、社会未来发展的支柱力量,手机依赖已经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所以呼吁从社会层面关注手机依赖问题,加强手机依赖成因及治疗研究,加强手机依赖公益宣传,为社会营造恰当使用手机的氛围。 学校 大学是手机依赖高发地,原因可能是中学阶段学习模式及升学压力导致学生无暇玩手机,但是大学学习模式改变及相对自由学习生活方式,使学生可以充分挖掘手机的乐趣,容易使学生形成手机依赖。为防止大学生形成手机依赖高校需要做好以下几个工作:(1)新生入学教育,引导学生恰当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新生起航精彩未来的助推器。(2)健全相应规章制度,规范学生使用手机,使手机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调味剂、润滑剂。(3)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走去寝室,摆脱手机束缚,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4)加强教师课堂管理和提升教学水平,彻底改变学生认为听老师讲课不如玩手机睡觉的想法。 家庭 家庭是个体行为习惯养成的第一土壤,对手机依赖问题家长要正视其危害的严重性,对手机使用要以身作则,树立正确使用观念,有效结合社会背景,积极配合学校认真做好教育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使用手机的习惯。 个体 社会、学校及家庭的努力最终还需要回归个体身上,防范手机依赖问题:首先,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增强自控能力,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驾驭手机的 基本素养 。其次,做一个有规划的人,做好自身生涯规划、 职业规划 、学习规划,一个有明确规划的个体是不会迷失的。最后,多参加一些社团组织、文体活动,这样可以提升个体交往能力,增强其交际归属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2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EB/OL].[2013-03-31] [2]Cnnic.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4. [3]Brod,C..Technostress:The human cost of the computer revolution[M]. Reading, MA: Addison-Wesley,1984. [4]Toda, M., Yoshimura, K. . Relationships of personality and lifestyle with mobile phone dependence among female nursing stu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9, 37(2): 231-238. [5]唐玉.兰州市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报告.新闻世界,2009(1):102-104. [6]颜美艳.杭州市在校大学生手机依赖状况调查. 人力资源管理 ,2009(5):33. [7]Jenaro, C., Flores, N., Gomez, M..Problematic internet and cellphone use:Psychological, behavioral,and health Research and Theory,2007,15(3):309-320. [8]Kasesniemi, E., Rautiainen, P. . Mobile culture of children and teenagers in Finlan//Perpetual contact.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170-192. [9]黄海,周春燕,余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13,34(9),1074-1076. [10]姜永志,白晓丽.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依赖与孤独感的关系:网络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中国特殊教育,2014(163):42-46. [11]宗一楠,徐英.广州某高校大学生手机依赖倾向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中国学校卫生,2014,35(11):1722-1724. [12]许国成,黄黎,魏莉莉,朱丹丹.大学生手机依赖与课堂学习效率的关系研究.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4,32(6),534-538. 猜你喜欢: 1. 关于过度依赖手机的高中英语作文 2. 手机调查报告3篇 3. 手机市场消费分析调查 4. 大学生手机调研报告范文(3) 5. 关于手机市场的调研报告论文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对手机成瘾这一概念进行统一的界定。我国学者屠斌斌、章俊龙、姜伊素等人定义手机成瘾为重复地使用手机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持续的需求感和依赖感的心理和行为;韩登亮、齐志斐等把手机成瘾症界定为由于某种原因过度地滥用手机而导致手机使用者出现生理或心理上的不适应的一种病症。国外学者Bianchi和Phillips(2005)把在明令禁止使用手机的场合,仍不恰当的使用手机的现象称为“问题性手机使用”.众所周知,科技是把双刃剑。如今手机的用途越来越广泛,但手机对大学生的威胁也越来越多。根据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重点实验室学者熊婕、周宗奎等编制的《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可以将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戒断症状。戒断症状是指没有参与手机活动时生理或心理上的负面反应。一些大学生表示如果很长时间不使用手机,就会感到十分孤独,更有甚者认为手机是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减少,就会觉得失去什么似的。、 凸显行为。凸显行为指手机的使用占据了思维和行为活动的中心。大学生与手机的角色常常主客颠倒,他们的思维和行为往往受到手机的牵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一些大学生在课堂上会因电话或“微信”等而不能专心听讲,会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机上。、 社交抚慰。社交抚慰是指手机的使用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一些年轻人长期使用手机后,丧失了与社会直接接触的能力。随着“微信”等聊天软件的广泛使用,手机的社交替代现象越来越严重。、 心境改变。心境改变是指手机造成的情绪变化。一些学生表示,在等人的时候会频繁发消息问对方身在何处,否则就会焦急难耐。他们也十分害怕手机自动关机,当手机不能连接WiFi时会变得十分焦虑,脾气也变得暴躁起来。2、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成因。、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外因。、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的功能不仅局限于接打电话,它逐渐集交友、娱乐、购物、学习和工作等功能于一身,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影响。一方面手机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另一方面,手机也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已经上升为一种社会问题。、 外界的关爱减少。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处于青年期这一年龄阶段的大学生正是心理发展的危机阶段,因而与其他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可能有更多、更强烈的孤独体验。然而步入大学校园的同学们缺少家人的陪伴与支持,不适应独自处理问题。此外,大学的班级同学间的交流减少。一些学生就会选择沉迷于手机之中,很少与外界接触。、 外界的监管缺失。从高校的角度来看,大多数学校没有对学生手机成瘾问题加以重视,做出相关规定来防范手机成瘾并指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而且对教师的考核标准较注重科研成果,易忽视教师的任课情况。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一些家长没有认识到手机的危害性,甚至自身也深陷其中,没有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内因。、 大学生使用手机缺失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指主体的自我意识。它是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许多大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在手机上,荒废学业,主客颠倒。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手机是人类创造的工具,要使其为我们所用,而不能受其牵制。大学生要自己掌控自己的时间,主动权在自己手上。、 大学生使用手机缺乏目的性。一些学生没有理想与抱负,缺少责任感与使命感,也没有考虑到未来就业的压力,缺乏危机意识,进而荒废自己的大学时光。大多数手机成瘾者往往只是不知道该做些什么,用手机来消磨时光。找到人生目标可以缓解对手机的依赖,使大学生走出虚拟世界,追求人生理想。、 大学生使用手机受环境影响。大学生使用手机存在明显的从众心理。在很多大学课堂上,同学们低头看手机不认真听讲,这逐渐成了一种常态,没有人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这就是从众心理在作怪,要改善大学生手机成瘾,就要改善他们所处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差,好奇心强,容易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明了,每天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而努力学习,到了大学以后,学生学习压力瞬间变小许多,而与此同时他们丧失了目标,丧失了学习压力,当然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并且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往往毫无规划,昏昏噩噩的过着每一天,为了消磨时间而沉迷于手机娱乐,长时间的放松,导致许多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玩手机娱乐的坏习惯,以至于到最后演变为手机成瘾。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在大学里我们的专业知识是枯燥无味的,而就刚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刚刚摆脱了高中那种魔鬼式的学习训练,他们更想拥有的是轻松、快乐、自由的大学生活。因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厌学的这种心理。刚升入大学的他们离开了父母的束缚、脱离了老师的管束,所以学习也就很容易松懈下来,当大学生再次面对索然无味的专业技能知识时厌学心理便在心中悄然出现。堂上无所事事,为了消磨时间,便利用手机进行娱乐,从而导致了手机成瘾。大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不严格。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大校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了普及教育,对学生的管理也趋于松懈了。为了让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看得过去,大多数课程的笔试成绩都采取易避难的方法。因此大多数大学生面对较难的题目、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假思索的也就放弃了,时间久了大学生便产生了轻轻松松是四年,辛辛苦苦也是四年,那何必不让自己轻松快乐自由一些的这个错误心理。因此,许多大学生逐渐沉迷于手机,最后愈演愈烈为手机上瘾。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其内容不断丰富,结构不断优化,操作程序也日渐简单,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手机产品也是不断的智能化、手机市场也更是日新月异,所以手机受到了大多数人的青睐,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的是手机制造成本的日益下降,就现在而言手机可以说是物美价廉,手机价格由以前的两三千一部降到几百块钱一部,而这一价格的变化刚好满足了消费能力不足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互联网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展现出了世界各地的新鲜事物,而手机作为互联网的一种载体帮助我们展现出了这个世界的奇妙;除此之外,互联网还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畅所欲言,充分的展现自我。互联网吸引了他们而智能手机作为互联网的载体更有利于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以手机备受大学生的青睐。
一、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原因当代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差,好奇心强,容易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目标清晰明了,每天就是为了考上好大学而努力学习,到了大学以后,学生学习压力瞬间变小许多,而与此同时他们丧失了目标,丧失了学习压力,当然也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并且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往往毫无规划,昏昏噩噩的过着每一天,为了消磨时间而沉迷于手机娱乐,长时间的放松,导致许多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玩手机娱乐的坏习惯,以至于到最后演变为手机成瘾。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缺乏兴趣。在大学里我们的专业知识是枯燥无味的,而就刚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刚刚摆脱了高中那种魔鬼式的学习训练,他们更想拥有的是轻松、快乐、自由的大学生活。因此便造成了大学生厌学的这种心理。刚升入大学的他们离开了父母的束缚、脱离了老师的管束,所以学习也就很容易松懈下来,当大学生再次面对索然无味的专业技能知识时厌学心理便在心中悄然出现。堂上无所事事,为了消磨时间,便利用手机进行娱乐,从而导致了手机成瘾。大学生学业成绩考核的不严格。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大校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转向了普及教育,对学生的管理也趋于松懈了。为了让大多数学生的成绩都看得过去,大多数课程的笔试成绩都采取易避难的方法。因此大多数大学生面对较难的题目、枯燥的理论知识,不假思索的也就放弃了,时间久了大学生便产生了轻轻松松是四年,辛辛苦苦也是四年,那何必不让自己轻松快乐自由一些的这个错误心理。因此,许多大学生逐渐沉迷于手机,最后愈演愈烈为手机上瘾。电子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其内容不断丰富,结构不断优化,操作程序也日渐简单,满足了大部分人的需求。手机产品也是不断的智能化、手机市场也更是日新月异,所以手机受到了大多数人的青睐,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导致的是手机制造成本的日益下降,就现在而言手机可以说是物美价廉,手机价格由以前的两三千一部降到几百块钱一部,而这一价格的变化刚好满足了消费能力不足的当代大学生的需求。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互联网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展现出了世界各地的新鲜事物,而手机作为互联网的一种载体帮助我们展现出了这个世界的奇妙;除此之外,互联网还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可以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畅所欲言,充分的展现自我。互联网吸引了他们而智能手机作为互联网的载体更有利于大学生满足自身需要,所以手机备受大学生的青睐。二、手机成瘾的危害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的手机信息良莠不齐,很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大学时期是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关键。在手机热的浪潮中,一些垃圾信息,淫秽信息也在不断的侵蚀这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更有甚者的是那些信息可能会导致大学生走上歪路,更严重的甚至会丧失生命。大学生是即将迈入社会的成年人,然而大学生的思想是单纯的。面对手机的诱惑无法辨别其中的利害,从而可能导致大学生陷入危险中。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手机在大学生的心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当大学生失去手机的时候,他们的情绪会异常暴躁,内心忧烦更有甚者会形成手机综合症。而过分的使用手机更会损坏大学生的身体健康,长时间的使用手机打电话听歌会导致大学生听力的下降;长时间打游戏会使大学生的视力下降;而低头玩手机会导致严重的颈椎病。这一切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体健康。三、应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对策学校要积极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的手机观。其一,学校要定期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每周设计相关展报,增加大学生对如何正确使用手机的知识的了解;其二,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社团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增加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习;其三,学校要与相关部门合作,对那些不良信息进行依法打击,净化手机网络;其四,学校要增加大学生考核项目,提高大学生考试难度,从而增大大学生学习压力提高大学生学习动力。进而帮助大学生逐步戒掉手机成瘾的问题,逐步培养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大学生要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做出规划。要想好自己以后的出路是考研还是就业,从而制定目标,脚踏实地的为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大学生要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淡化对手机的依赖;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对专业知识的兴趣,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增加专业知识储量;其次,大学生还要搞好人际关系,学会沟通,要多去和家人、朋友、老师沟通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此外,大学生还要提高辨别对错的能力,正确的使用手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控制手机,抵制手机的诱惑。四、结束语对于大学生手机成瘾的现象,学校和大学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否则,大学生长时间的沉迷于手机不仅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威胁,还会影响自己的学业成绩及自己以后的前途。大学生要严格的要求自己,学会控制手机,做手机的主人,把重心放到学习上,努力吸取知识,为自己的美好未来打好基础。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三、结语
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 Young,K. S. ) 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 57 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 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 14. 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 18 ~25 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 328 份( 93. 7%) ,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医学专业学生 2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273份( 97. 5%) ,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共 20 个条目,采用 1 ~ 5 级评分,总分 40 以上为成瘾者;SCL - 90 量表,共有 90 个条目,量表的评估,采用 5级计分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记 1 ~ 5 分。按全国常模结果,任一因子分超过 2 分筛选为阳性,超过 3 分为中度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 20 个条目。评分分 1 ~4 级,正向评分 1 ~4 分,反向评分4 ~ 1 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0 为阳性,标准分 50 ~ 轻度焦虑,60 ~ 中度焦虑,69 以上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 20 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方式,有正向评分 1 ~ 4 分,反向评分 4 ~ 1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1 为阳性,标准分 53 ~ 为轻度抑郁,63 ~ 中度抑郁,72 以上为重度抑郁[4].
1. 2. 2 调查实施 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为调查人员,现场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问卷,待完成后当场收回。
1. 3 统计处理
用 SPSS 11. 5 建立数据库,对网络成瘾和未成瘾学生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均数用 t 检验进行比较,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 1 网络成瘾状况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为 21 ~ 56( 32. 97 ± 7. 64)分,医学生得分 21 ~ 86( 34. 27 ± 8. 28) 分。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1. 467,P > 0. 05) ,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之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间无差异( P >0. 05) ,见表 1.非医学专 业 男 生 成 瘾 率 为 23. 53% ( 16/68) ,女 生16. 15% ( 42 /260 ) ,两者无差异 ( χ2= 2. 014,P >0. 05) ; 医学生男生成瘾率为 30. 19% ( 32 /106) ,女生成瘾率为 16. 17% ( 27/16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527,P < 0. 01) .
2. 2 SCL - 90 评估结果
2. 2. 1 SCL - 90 均分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t检验,t 在 2. 133 ~6. 942,P 均<0. 05) ,见表 2.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个因子均分均有差异,均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 t = 2. 789 ~ 5. 207,P 均 <0. 01) ,见表 3.
2. 2. 2 SCL - 90 得分≥2 检出率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 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1)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 4; 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5) ,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 5.
2. 3 SAS 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 5 分( t =4. 267,P<0. 01) ,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6 分以上( t= 5. 932,P < 0. 01) ,见表 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 44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6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16/58) ,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 10. 37% ( 28/270) ,两者有差异( χ2=12. 183,P = 0. 0) ; 医学生中检出焦虑 38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 18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 51%( 18/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 9. 35%( 20/214) ( χ2= 17. 287,P = 0. 0) .
2. 4 SDS 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 5 分( t =3. 552,P<0. 01) ,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t = 4. 659,P< 0. 01) ,见表 7.非医学专业生中检出抑郁 72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8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31. 03 ( 18 /58 ) ,与 正 常 使 用 网 络 者 的 检 出 率20. 00% ( 54 /270) 无差异( χ2= 3. 393,P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44. 4% ( 8/18)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 81% ( 8/54) ;医学生检出抑郁 81 人,其中络成瘾者 36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36/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 41/214) ( χ2= 40. 017,P = 0. 0) ,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25. 0% ( 8/36)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 5 人,占 12. 2% ( 5/41) .
3 讨 论
赵延庆等在 2010 年对陕西省 10 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 12. 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 100%,网络成瘾率为 19. 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 8. 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 21. 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 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 5. 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CL -90 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AS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 5 分以上,均分达 45分以上; 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 非医学专业学生) 及 30. 51% ( 医学专业学生)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 16. 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DS 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 P >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 占 44. 4%) ; 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 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 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 3) : 237-24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 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 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1
[3]李瑾.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 黑河学刊,2011,5: 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 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2) :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 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 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 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3) :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 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 9) :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2010,23( 11) :89-90,93
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我整理的学生网络成瘾的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一、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自身的原因
学生自己为树立起远大的理想。理想作为一种信念,能够支撑人为了这一信念而奋斗,如果每天都为此反省一下,即时地调整自己的航向,不至于迷失自我。理想会产生巨大的驱动力。没有明确的理想,学生们就会缺少学习、生活的动力。有一小部分的大学生就是因为缺乏远大理想的支持,人整日都显得昏昏沉沉,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没有兴趣,最后只能够寄“心”与网络,导致网络成瘾。
学生自己性格因素的影响。网络只是网络成瘾的外部刺激因素。那些性格内向、喜欢独处、孤僻、敏感、自卑的学生更容易上网成瘾。同时那些自我意识太强、理想不切实际或着缺乏很强的意志力,缺少自我约束能力等的学生,也容易在网络空间寻找寄托,上网成瘾。
还有一些学生存在着“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尽情地玩”的错误思想。正是因为这种错误思想的存在使得他们容易在高考过后就过于放松,产生松懈心理,从而特别容易沉迷于网络。
还有一些学生则是因为学习上或者是感情上受到打击而产生了自暴自弃的心态。这些学生觉得自己很难在就业竞争中取胜,又觉得时间不够,压力太大,对自己失去了信心,最后只能够是到网上逃避现实,以获取成就感。
(二)来自外界因素的影响
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魔力”。因为网络的开放性,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可以不分国界、性别,不分身份的高低贵贱,可以无拘无束的进行交谈。在网上进行交流时会使得上网者对所交谈的对方产生很大的好奇心,引导着上网者很想了解对方,特别是对那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学生,更是难以摆脱这种诱惑。同时,网络上的信心十分的丰富,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最后难以自制以至于成瘾。
来自群体的影响。良好的群体气氛可以对个体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反之亦然。过度使用网络的现象在大学生中往往呈现出“小群体”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学生们有群体归属和被群体认同的需要。这种“从众”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个体的判断能力以及他们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过度上网现象的发生。
来自家庭的影响。有很多时候家庭因素也是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离异或关系紧张、父母一方或双方去世、家长过于溺爱等都有可能让学生沉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
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对策
(一)大学生自身方面
对于大学生自己来说必须要形成良好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大学生必须要在平时多多的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课文时通过看课外书、听音乐、参加社团活动、体育锻炼等各种方式来丰富自己的课外业余生活,积极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从而冲淡来自于网络的诱惑。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热爱并努力学习自己所选专业的知识的兴趣与态度。还应该积极的与他人进行交流、和睦相处,不断的完善自身的人际关系。大学生自己必须要明确为何要上网?在上网时,必须要做好合理的计划,管好自己的上网时间,要学会对那些会让自己分心事物说“不”,集中精力完成任务,提高时间利用效率。大学生自己要养成积极健康向上的情绪。如果遇到心理问题,要积极的进行心理咨询,从心理医生那里获取正确的应对方案。
(二)学校方面
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各种网络教育,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网络观念,认清网络的本质,提高他们对网络资源选择力和鉴别力。让他们明白不应该将网络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是消极情绪的消遣工具。同时学校还应该积极地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学校可以建立起专门的心理服务中心,加强对那些已经有瘾的学生的心理辅导和帮助,开通“网络成瘾”的相关心理咨询热线。同时学校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业余爱好,防止上网成瘾。
(三)家庭方面
学生的家庭成员要积极的与学校进行沟通,对学生在学校的情况进行及时的了解。同时,还必须要加强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减少彼此之间的隔阂,让学生从心理面感受到来自家庭的关心。家长要平等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们创造一个轻松环境,要主动询问学生最近的生活、学习状况,同时了解一些网络知识,再通过平时细微的关心一点点感化学生。
三、结语
网络成瘾症已经成为心理学界公认的一种心理障碍疾病。它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引起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积极的建立、建全一套有效的针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防治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大学生们更加健康的成长。
互联网如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生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网络引发的网络成瘾等一系列心理问题也随之而来。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教授杨( Young,K. S. ) 提出网络成瘾的定义:“在具体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性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1]”.2011 年 1 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0 年 12 月 31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已增至4. 57 亿人,且青少年比例较高[2].目前我国大学生上网率几乎为 100%,城市网瘾青少年约占青少年网民的 14. 1%,网络成瘾对学生的学习、身心健康、道德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均有影响[3].本研究旨在了解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现状及对心理的影响,并为心理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延安大学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年龄 18 ~25 岁,抽取非医学专业学生 350 名,涉及到理科、文科学生,回收有效问卷 328 份( 93. 7%) ,其中男生 68 人,女生260 人。医学专业学生 280 名,回收有效问卷 273份( 97. 5%) ,其中男生 106 人,女生 167 人。
1. 2 方法
1. 2. 1 调查工具 Young 网络成瘾量表,共 20 个条目,采用 1 ~ 5 级评分,总分 40 以上为成瘾者;SCL - 90 量表,共有 90 个条目,量表的评估,采用 5级计分制,从“没有”到“严重”分别记 1 ~ 5 分。按全国常模结果,任一因子分超过 2 分筛选为阳性,超过 3 分为中度程度; 焦虑自评量表( SAS) ,共 20 个条目。评分分 1 ~4 级,正向评分 1 ~4 分,反向评分4 ~ 1 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0 为阳性,标准分 50 ~ 轻度焦虑,60 ~ 中度焦虑,69 以上重度焦虑; 抑郁自评量表( SDS) ,共 20 个项目,采用4 级评分方式,有正向评分 1 ~ 4 分,反向评分 4 ~ 1分,项目粗分 × 1. 25 得标准分,粗分超过 41 为阳性,标准分 53 ~ 为轻度抑郁,63 ~ 中度抑郁,72 以上为重度抑郁[4].
1. 2. 2 调查实施 经过统一培训的教师为调查人员,现场由调查人员向被调查者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并发放问卷,待完成后当场收回。
1. 3 统计处理
用 SPSS 11. 5 建立数据库,对网络成瘾和未成瘾学生的各种评估指标进行比较,均数用 t 检验进行比较,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 1 网络成瘾状况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为 21 ~ 56( 32. 97 ± 7. 64)分,医学生得分 21 ~ 86( 34. 27 ± 8. 28) 分。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网络成瘾率无统计学差异( χ2=1. 467,P > 0. 05) ,非医学专业生和医学生之间网络成瘾的严重程度间无差异( P >0. 05) ,见表 1.非医学专 业 男 生 成 瘾 率 为 23. 53% ( 16/68) ,女 生16. 15% ( 42 /260 ) ,两者无差异 ( χ2= 2. 014,P >0. 05) ; 医学生男生成瘾率为 30. 19% ( 32 /106) ,女生成瘾率为 16. 17% ( 27/167)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7. 527,P < 0. 01) .
2. 2 SCL - 90 评估结果
2. 2. 1 SCL - 90 均分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除了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均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t检验,t 在 2. 133 ~6. 942,P 均<0. 05) ,见表 2.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个因子均分均有差异,均表现为网络成瘾者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 t = 2. 789 ~ 5. 207,P 均 <0. 01) ,见表 3.
2. 2. 2 SCL - 90 得分≥2 检出率比较 非医学专业生得分≥2 阳性检出率在强迫症、人际敏感、敌意、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网络成瘾者和正常使用网络者差异有显着性(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1)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检出率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精神病性、偏执、敌意,见表 4; 医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检出率网络成瘾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经 χ2检验,均为 P < 0. 05) ,前 5 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见表 5.
2. 3 SAS 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近 5 分( t =4. 267,P<0. 01) ,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6 分以上( t= 5. 932,P < 0. 01) ,见表 6.非医学专业生检出焦虑者共 44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6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16/58) ,正常使用网络者焦虑阳性率为 10. 37% ( 28/270) ,两者有差异( χ2=12. 183,P = 0. 0) ; 医学生中检出焦虑 38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中 18 人,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30. 51%( 18/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焦虑阳性率 9. 35%( 20/214) ( χ2= 17. 287,P = 0. 0) .
2. 4 SDS 评估结果分析
非医学专业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得分 5 分( t =3. 552,P<0. 01) ,医学生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 t = 4. 659,P< 0. 01) ,见表 7.非医学专业生中检出抑郁 72 人,其中网络成瘾者 18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31. 03 ( 18 /58 ) ,与 正 常 使 用 网 络 者 的 检 出 率20. 00% ( 54 /270) 无差异( χ2= 3. 393,P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44. 4% ( 8/18)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 8 人,占 14. 81% ( 8/54) ;医学生检出抑郁 81 人,其中络成瘾者 36 人,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36/59) ,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 41/214) ( χ2= 40. 017,P = 0. 0) ,网络成瘾者中度以上抑郁 8 人,占 25. 0% ( 8/36) ,正常使用网络者中度以上抑郁 5 人,占 12. 2% ( 5/41) .
3 讨 论
赵延庆等在 2010 年对陕西省 10 个市的青少年网络使用和成瘾状况调查结果表明,陕西省青少年网瘾比率为 12. 5%[5],本次研究的结果,延安市大学生网络使用率为 100%,网络成瘾率为 19. 47%,高于陕西省青少年,高于李志坚等报道的东莞高校大学生的 8. 35%[6].本次研究医学生的网络成瘾率为 21. 61%,高于戴琴等研究的军医院校学生的3. 1%[7]及大连某高校的医学生的 5. 7%[8],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率较高,医学生中男生高于女生。
手机网络的开通及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使得当今学生使用网络非常便捷,加之学生自制力较差,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学生大多选择虚拟的网络来缓解自己的压力,而医学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学生存在更大的压力。
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伤害不容忽视[3],本次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CL -90 量表评估显示,网络成瘾者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各因子阳性检出率也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这与相关研究报道一致[9].医学生更为显着,表明延安市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阳性检出前五位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精神病性、敌意,可能是因为网络成瘾者一方面受到网络的诱惑,一方面要学习专业知识,因而处于矛盾之中,受到双重的煎熬,心理问题更容易出现。而长期生活在虚拟空间,与现实生活的交往就会减少,最终交际出现障碍,表现出冲动,甚至会出现敌意。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AS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高于正常使用网络 5 分以上,均分达 45分以上; 网络成瘾者焦虑阳性率为 27. 57% ( 非医学专业学生) 及 30. 51% ( 医学专业学生) 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也远远高于胡存明等对大学生网络行为抑郁焦虑研究的 16. 3%[10],这些学生中可能会出现紧张并伴有忧虑、烦恼、害怕、紧张等情绪体验,严重的焦虑可能导致心理疾病。
对延安市大学生的 SDS 评估结果为,网络成瘾者的得分在非医学专业及医学专业生中均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非医学专业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检出率无差异( P > 0. 05) ,网络成瘾者中以中度以上抑郁居多( 占 44. 4%) ; 医学生中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 61. 02% 远远高于正常使用网络者的 19. 16%,该结果与有关报道一致,但低于文献中医学生网络成瘾者抑郁检出率的14. 1%[10].这表明沉迷于网络的这些学生有可能出现情绪低落、自卑、悲观、孤独、担忧,对事物丧失兴趣,精力下降,心情压抑,对周围环境冷淡,缺乏积极社交活动的情趣,不愿意主动与人交往,甚至出现社交困难,学习效率、生活质量下降。
评估结果表明,延安市网络成瘾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尤其是医学专业学生,存在较多的心理隐患,将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发展和人格完善。学校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谐发展的最主要场所,在学校,首先要丰富校园生活,增强学生自信心及自我约束能力,减少学生的各种压力; 其次,加强网络知识教育,指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 第三,对网络成瘾的学生进行教育并给予干预,帮助他们摆脱对互联网的依赖,过正常生活,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Young K S. Internet addiction: 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J]. Cyber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996,1( 3) : 237-244
[2]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2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北京: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1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 27th China Internet Develop-ment Statistics Report[R]. Beijing: China Internet Network Inforna-tion Center,2011
[3]李瑾.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分析[J]. 黑河学刊,2011,5: 147-148
[4]姚树桥,孙学礼. 医学心理学[M].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3-97
[5]赵延庆,王云霞,陈青萍. 陕西省青少年网络使用和网络成瘾状况调查[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 2) :209-211
[6]李志坚,李青霖,李洪,等. 大学生网络成瘾情况调查及预防干预[J]. 经济研究导刊,2014,9:300-303
[7]戴琴,戴秦素,冯正直,等. 军医大学生网络成瘾与心理健康、人格的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8) :1264-1267
[8]李娜. 医学生沉溺于网络的现状调查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 3) :433-434
[9]陈玉娟,李立,胡艳华,等. 石家庄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14,35( 9) :1349-1352
[10]胡存明,李长瑾. 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抑郁焦虑的关系[J]. 医学与社会,2010,23( 11) :89-90,93
智能手机成瘾研究榜单公布
智能手机成瘾研究榜单公布,近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公布了对全球24个国家近万人在2014年到2020年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研究,智能手机成瘾研究榜单公布。
中国、沙特和马来西亚在智能手机成瘾榜单上位居前三
研究显示,中国、沙特阿拉伯和马来西亚是智能手机成瘾问题最严重的3个国家,德国、法国排名垫底。
论文称,“我们对成问题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进行了meta分析,主要研究对象是青壮年。2014至2020年期间,全球范围内成问题的智能手机使用日趋严重,我们预计这一趋势将会持续下去。”研究团队参考了此前发表的81篇有关青少年、青壮年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的论文,这些论文均基于智能手机成瘾量表。
全球智能手机保有量和使用时间都在增长,但智能手机成瘾量化问题几乎没有受到关注
智能手机成瘾量表被广泛用于衡量智能手机成瘾情况,包括与对日常生活的影响、不能控制地使用手机、戒除智能手机瘾相关的维度。
研究对象年龄介于15至3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大多数研究对象为女性(占比为60%)。
研究人员计算出每个国家成问题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得分,分值介于10至60之间。中国以36分排在第一位。加拿大排名也相当高,排在第七位,远高于美国。
研究人员猜测,不同国家得分不同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与通过智能手机保持联系的积极性相关的社会规范和文化预期。
智能手机成瘾得分最低的国家是德国和法国,奉行“个人主义、从文化角度看比较松散”,因此它们可能不信奉这样的规范。
总体而言,研究结果显示,成问题的智能手机使用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这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后果”。
研究人员称,“其他研究追踪智能手机拥有量、使用时间等客观指标,但研究主观指标和成问题的智能手机使用的心理后果也很重要。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有助于全球研究人员和政策制定者能量化、预测成问题的智能手机使用情况。”
研究团队最近还推出一个网站,公众可以评估自己与全球其他地区的人相比的智能手机成瘾情况,并向有意减少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的用户推荐其他活动。
近日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公布了对全球24个国家近万人在2014年到2020年智能手机使用情况研究,其中中国用户在手机成瘾问题上排名第一。
该研究论文已发表在《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
从公布的研究结果来看,中国、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排名前三,加拿大排名位列第七,日本位列第十五,美国第十八,德国在所有参与研究的国家中排名垫底。
论文中显示:此次研究对象是青壮年,平均年龄岁,女性占比60%,2014年到2020年全球范围内成问题的智能手机使用日趋严重,我们预计这一趋势将会持续下去。
研究人员表示,不同国家得分不同的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与通过智能手机保持练习的积极性相关的社会规范和文化预期。
数年前网络上曾流行一组对比,某国地铁中所有乘客都在读书看报,而我国地铁中大部分人则在看手机,后来澄清乘客读书看报的国家是因为地铁中手机网络没有覆盖,在覆盖5G网络之后情况与国内无异。
研究结果表明,形成问题的智能手机使用在全球范围内愈演愈烈,这会产生“心理方面的后果”。因此研究团队推出了新的网站,公众可以评估自己与全球其他地区的.人相比的智能手机成瘾情况,并向有意减少智能手机使用时间的用户推荐其他活动。
2月11日消息,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在SSCI期刊《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内容是针对2014年~2020年全球24个国家约万人的手机使用报告,并公布了成瘾性排名,不出意料,中国位列第一。
国内低头族多不是啥秘密,小雷自己就是其中一员,每天上下班走在路上,还要打开手机刷刷新闻或论坛。与国内相比,国外智能手机用户的成瘾性确实低一些,甚至某些国家还出现过反对智能手机的风潮。
不过对于外国人为何不热衷玩手机,小雷认为不是他们不爱玩手机,而是那里网络太差。前几年有网友想讽刺国内玩手机的人多,对比国内地铁乘客和英国地铁乘客,结果被人打脸,英国地铁内手机没信号,压根玩不了。
图源:pixabay
近两年伦敦地铁站逐渐普及网络,低头族数量蹭蹭往上涨。麦吉尔大学研究人员的报告也确认,全球智能手机成瘾性越来越高,这一趋势将持续下去,未来全球人都可能成为低头族。
事实上,目前全球4G和5G基站超过70%位于中国,国内超过500万座4G基站和超过100万座5G基站为我们的上网体验提供了保障。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又拥有14亿人口,互联网文化迅猛发展,短视频平台抖音冲出中国,让国外用户沉迷其中。
图源:pixabay
当低头族并非没有一丁点好处,利用闲暇时间刷新闻、论坛,也是一种摄入知识的方式。国内互联网文化极其发达,我们几乎可以在短视频平台和论坛找到需要的一切知识。只是当低头族也有危险,在大马路上低着头看手机,很有可能忽视来往的车辆和路面情况,导致出现事故。
至于手机成瘾性问题,依照现在互联网文化的发展来看,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全球人都会被逐渐同化。这是一种无法避免的趋势,互联网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未来我们也会愈发依赖互联网。
略谈吸烟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环境,一般可分为大环境,如大气整就吸烟能污染环境和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做体结构,流域水质状况等,和小环境,如室深入研究,为保护环境和防治有关疾病作内或与人群活动范围很接近的局部空间。出贡献。吸烟,对于整个大气环境的污染是微不足那么烟雾污染环境后对人体有哪些危道的。但吸烟的危害直接作用于吸烟老本害?根据国内外报道和我们的调查研究和身,并污染于小环境,而小环境恰恰是人分析,概况如下:活动集中的处所,吸烟对小环境的污染在1、吸烟者的死亡率比不吸者高某些方面大大地超过了整个大环境.的污染70%;2、吸烟能显著缩短寿命,30岁起给人带来的危害。因而,吸烟对人体健康每日吸烟40支比不吸烟者少活8一9危害极大:特别是对青少年。但人们对这年;3、开始吸烟的年龄愈轻对死亡率的个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究其原因很多,影响愈大;4、死亡率随吸烟史延长而上最主要的是吸烟对人体听造成的危害是慢升;5、烟雾吸入量愈多死亡率愈高;6、性的,在短时间内表现不太明显。为此戒烟者戒烟后死亡率随戒烟时间的延长而环保和医务部门有责任作好宣传工作,并下降。一、卷姻烟,的有容成分烟雾中可分离多种有害成分,主要有焦油、尼古丁、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氢氰酸和丙烯醛等。气体占烟雾的90%,余者为微粒伏物体,包含焦油和尼古丁。一氧化碳是有毒成分,烟雾中含量在1一5%,被人体吸入后在血液内生成碳氧血红蛋白,能导至动脉壁水肿形成水泡,妨碍血液运行,并为血小板和胆固醇沉着创造条件而导至动脉硬化。氢氰酸能伤害支气管上皮及其纤毛,减弱其清除机能,使有害物附在上皮细胞上引起细胞的增生和变异向着癌变方向发展。焦油中致癌物为多环芳香烃、亚硝基胺和酚。尼古丁是使吸烟者成瘾的物质,作用于交截神经、肾上腺,使心率加速,血压上升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二、吸姻污染环魔与某些疾病的关系1、肺癌:过去30年间,某些国家统计数字表明肺癌患老数量的增加是相当惊人的,美国男性肺癌患者从万增加到51/10万。英国从万增加到71。8/10万。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调查材料表明,肺癌患者有95%以上有长期吸烟历史,要预防肺癌不控制吸烟是不行的。2、冠心病:根据国内外流行病学的回顾调查,动物试验和监床观察证明,吸烟污染环境是导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它既是独立因素又同其他因素如高血压和高胆固醇协调作用,从尸体解剖材料来看,吸烟者冠状动脉的损伤比不吸烟者严重,其病变较重与吸烟量有关。烟雾污染环境,不吸烟者也同样受害称被动吸烟。故保护环境控制吸烟,特别在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有极重要的意义。2、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根据调查材料表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咳痰多。从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调查材料来看患上二种疾病的人有95%以上有长期吸烟历史。青少年正在成长发育时期,呼吸道细胞抵抗力较弱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在大气环境严重污染情况下,中变吸烟者发展为严重气管炎的机会增多,因而环境污染与吸烟有协调作用。三、研究吸姐污染环旅与健康问厄的国内外动态从50年代起“吸烟与健康问题”逐渐引起各国环境和医务工作者钓重视,发表了一些文章,1962年英国皇家内科学会提出了吸烟与健康的报告,后来,又提出了第2次和第3次报告。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技术委员会早已肯定了吸烟与肺癌、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有着极密切关系。瑞典、挪威等国戒烟是比较成功的,肺癌发病率下降。有人对广东某地吸烟情况做了调查分析,阐述了吸烟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应引起注意。为了增进人体健康,保护环境应大力开展戒烟和禁烟的宣传,以提高人体健康水平。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工业发达的国家中有四分之一的癌症者,吸烟的占90%;死于支气管炎的,吸烟的占75%;死于心肌梗塞者,吸烟的占25%。吸烟不但给本人带来危害,而且还殃及子女,有学者对5200个孕妇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发现其丈夫每天吸烟的数量与胎儿产前的死亡率和先天畸形儿的出生率成正比。父亲不吸烟的,子女先天畸形的比率为;父亲每天吸烟1~10支的其比率为;每天吸烟10支以上的比率为。孕妇本人吸烟数量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婴儿出生前后的死亡率。例如,每天吸烟不足一包的,婴儿死亡危险率为20%;每天吸烟一包以上的,婴儿死亡危险率为35%以上。同时吸烟作为一种成瘾性行为,也有一定的精神卫生问题。男性:烟草中尼古丁有抑制性激素分泌及杀伤精子的作用。同时烟草毒素可阻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大大降低了妇女的受孕机会。最新研究发现吸烟还会导致阳痿。女性:烟草更易影响生理,会出现月经紊乱、流产、绝经提前等症状,并使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症状更加严重。二手烟的危害2007年5月29日,卫生部发布《2007年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报告指出,我国有亿人遭受被动吸烟之害,其中15岁以下儿童有亿,每年死于被动吸烟的人数超过10万,而被动吸烟危害的知晓率却只有35%。二手烟既包括吸烟者吐出来的主流烟雾,也包括从纸烟、雪茄或烟斗中直接冒出来的侧流烟。二手烟中包含4000多种物质,其中包括40多种与癌症有关的有毒物质。在二手烟中,许多化合物在侧流烟中的释放率往往高于主流烟。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表明,吸烟对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主要导致哮喘、肺炎、肺癌、高血压、心脏病和生殖发育等。其中,二手烟对被动吸烟者的危害一点也不比主动吸烟者轻,特别是对少年儿童的危害尤其严重。调查显示,在我国,被动吸烟的主要受害者是妇女和儿童,尽管她们自己并不吸烟,但经常在家庭、公共场所遭受他人的二手烟。除此之外,职场、会场等,也经常会成为二手烟泛滥的场所。虽然没有直接吸食香烟,可是呼入体内,仍能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比吸烟者的危害更大。现世界公认吸烟是肺癌致病的最危险因素之一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吸烟者肺癌的发病率比普通人高20~25倍,且与吸烟的量和吸烟时间的长短正相关。香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的化学物质超过上千种,其中已经确定的致癌物质有3,4-苯并芘、尼古丁、焦油等。此外,放射性元素钋-210、碳-14及砷、镍等也都有致癌作用。通过降低焦油含量或加用过滤嘴使烟草中致癌成分发生改变,则肺癌的组织学类型也能发生改变,更证明吸烟与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当尼古丁被吸入人体内后,会对心脏与血管等组织产生不良作用,使交感神经因异常兴奋,而引起血管收缩,心脏不得不加快作用,于是血压也就升高。有学者做过这样的报告,只抽一两根香烟,就会使血压的指数发生变化,那么要是一年中抽上好几十包,这样几十年累积下来,必定会产生不良影响。现在随着进一步科学研究发现,吸烟还会成倍增加“氧化应激”反应,产生更多的自由基损坏身体器官和组织,加剧胰岛素抵抗 反应,使人体免疫系统免疫力减弱,加速人体器官和组织的衰老(被氧化)。吸烟会促进氧化应激类疾病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痛风等疾病的恶化和发展,所以氧化应激类疾病患者在治疗的同时要绝对禁止吸烟。愈早开始抽烟的人,其患病的机率愈大调查结果显示,十几岁便学会抽烟的人,比二十几岁才开始抽烟的人,更易患癌症,而其患有动脉硬化、心脏病等疾病的比例也高了许多。另外,产生疾病的机率和抽香烟也有密切的关系。根据美国研究报告指出,在心肌梗塞和冠状动脉硬化的死亡率上,抽烟的人要比不抽烟的人高。
吸烟对吸烟者本人的危害已经众所周知,而被动吸烟的危害长期受到人们的忽视,直至近10年才开始引起国内外的关注。下面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关于吸烟危害健康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吸烟危害健康的论文篇1 摘要:烟草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首要地位,而每年因吸烟对我国所造成的损失也不容忽视,于是有了所谓的“戒烟”行动。然而这所谓的戒烟人群成功戒烟的却寥寥无几,明知吸烟的危害却仍然继续吸烟。为了杜绝此现象,本文主要论述吸烟的危害和介绍成功戒烟人群的一些 方法 ,让吸烟远离我们的生活。 关键词:吸烟危害戒烟方法 一、烟草行业的现状 烟草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行业市场规模超过万亿。2012年,中国烟草制品行业的产销规模均较2011年有所扩大,但规模以上企业家数较2011年有所减少。2012年中国烟草制品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为143家,较2011年减少了8家,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同比。2013年,烟草制品行业的企业数量减少,规模以上企业家数 ①135,但产品销售状况较好,实现销售收入亿元。 然而,我国每年因为吸烟造成的损失也非常巨大。根据卫生部曾经发布的一份《中国吸烟危害健康 报告 》显示,我国每年因为吸烟相关疾病所致死亡人数超过100万,经济损失高 ① 达亿元,已经足以抵消烟草所带来的收益 二、香烟的组成 尼古丁,香烟烟雾中极活跃的物质,毒性极大,而且作用迅速。40-60毫克的尼古丁具有与氰化物同样的杀伤力,能置人于死地。尼古丁是令人产生依赖成瘾的主要物质之一。 焦油,在点燃香烟时产生,其性质与沥青并无多大差别。有分析表明,焦油中约含有5000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物质,是导致癌症的元凶。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极强的致癌物质。烟草在发酵过程中以及在点燃时会产生一种烟草特异的亚硝胺(TSNA)。一氧化碳,吸烟时,烟丝并不能完全燃烧,因此会有较多的一氧化碳产生。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影响心血管的血氧供应,促进胆固醇增高,也可以间接影响某些肿瘤的形成。放射性物质,烟草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其中以钋210最为危险。它可以放出α射线。其他有害及致癌物质,除了上述有害物质之外,香烟中的有害物质还有苯并芘,这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另外烟中的金属镉、联苯胺、氯乙烯等,对癌细胞的形成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吸烟的危害 致癌作用。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烟在35支以上,则其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45倍。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13倍。烟叶烟雾中的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需经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羟化酶代谢作用后才具有细胞毒和诱发突变作用,在吸烟者体内该羟化酶浓度较不吸烟者为高。吸烟可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削弱机体对肿瘤细胞生长的监视、杀伤和清除功能,这就解释了吸烟是多种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 对心、脑血管的影响。许多研究认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冠心病发病率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倍,冠心病病死率前者较后者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前者较后者高2~6倍,病理解剖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前者较后者广泛而 严重。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三项具备者冠心病发病率增加9~12倍。 对呼吸道的影响。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有改变,容易阻塞细支气管。吸烟者患慢性气管炎较不吸烟者高2~4倍,且与吸烟量和吸烟年限成正比例,患者往往有慢性咳嗽、咯痰和活动时呼吸困难。肺功能检查显示呼吸道阻塞,肺顺应性、通气功能和弥散功能降低及动脉血氧分压下降。即使年轻的无症状的吸烟者也有轻度肺功能减退。COPD易致自发性气胸。吸烟者常患有慢性咽炎和声带炎。 四、戒烟失败原因何在 人们知道了吸烟的众多危害,开始了戒烟,但是戒烟成功的例子却不容乐观,为什么呢? 最常见的莫过于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遇到挫折就放弃。戒烟是一件难事,当然不能一蹴而就。此外,烟民还必须避免以下几种经常出现的错误做法和想法。 1. 对戒烟不作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心血来潮般地想到戒烟就开始。这是一种轻敌思想,在这种情况下戒烟,十之八九要失败。对大多数烟民来说,戒烟是一场克服烟瘾的斗争,不是自己能完全左右的。因此,需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了解一切有用的戒烟知识和方法,制订详细的戒烟策略和计划。戒烟的办法有多种,应该向戒烟成功者取取经,并采纳适合于自己的戒烟方法。 2.没搞清自己吸烟的真正原因。每个烟民都有促使自己吸烟的原因,有的出于社交的需要,有的为了减轻心理压力(压力食品),有的则为了追求时髦。一旦你明白了自己为什么要点燃香烟时,你就会去寻找其他无危害的方法,来代替香烟。 3.有些烟民怕戒烟失败而被人取笑,不敢公开宣告自己要戒烟,只是暗暗下决心戒烟。这就陷入了孤军作战的境地,很难戒烟成功。所以,戒烟时应大胆地争取家人、同事、朋友的帮助,并提醒周围的人,你戒烟也是为了大家的健康(健康食品),希望得到他们的鼓励和支持。事先向大家打个招呼,把你戒烟的消息传出去,这样,同事、客户就会体谅你,而不再向你递烟,也就少了许多尴尬。开个家庭戒烟“发布会”如何?让妻子、孩子配合你,演练拒绝香烟时的言谈举止。例如,可坚决而有礼貌地说:“谢谢您,我不吸烟!” 五、如何戒烟 如何戒烟,我们来听听成功戒烟的声音。第一,扔掉吸烟用具,诸如打火机、烟灰缸,香烟,减少你的“条件反射”。坚决拒绝香烟的引诱,经常提醒自己,再吸一支烟足以令戒烟的计划前功尽弃。 第二,避免参与往常习惯吸烟的场所或活动。第三,餐后喝水、吃水果或散步,摆脱饭后一支烟的想法。 研究表明:在戒烟初期多喝一些果汁可以帮助戒除尼古丁的成瘾。烟瘾来时,要立即做深呼吸活动,或咀嚼无糖分的口香糖,避免用零食代替香烟,否则会引起血糖升高,身体过胖。告诉别人你已经戒烟,不要给你烟卷,也不要在你面前吸烟。 六、 总结 吸烟的危害如此之多,如果你是吸烟人群中的一个,请停下来吧,否则将来后悔的终将是你,如果你没有吸烟,你应该感到庆幸,同时也希望你告诫周围的朋友,吸烟有害健康,请远离吸烟,戒烟戒烟不容迟疑。 关于吸烟危害健康的论文篇2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虑及国际社会关于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全世界健康、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后果的关注,严重关注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卷烟和其他烟草制品消费和生产的增加,以及它对家庭、穷人和国家卫生系统造成的负担。认识到科学证据明确确定了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会造成死亡、疾病和残疾,以及接触烟草烟雾和以其他方式使用烟草制品与发生烟草相关疾病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还认识到卷烟和某些其他烟草制品经过精心加工,籍以引起和维持对烟草的依赖,它们所含的许多化合物和它们所产生的烟雾具有药理活性、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并且在主要国际疾病分类中将烟草依赖单独分类为一种疾病。 【关键词】吸烟 健康 烟草 吸烟有害健康,尽人皆知。然而,不少人你说你的,我吸我的。有的甚至觉得吸一支烟只少活几秒钟,抽一辈子烟也少活不了两年,毫不在乎。更可怕的是,当前我国的烟民队伍在扩大,烟民的人均年龄在降低,女烟民在增加,每天平均吸烟的支数在增多,因吸烟导致各种疾病进而死亡的人数也在增加 ……大量事实说明,吸烟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世界公害之一。 吸烟是众所周知的健康杀手,和吸烟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惊心动魄的数字吧:1支烟里面约含有4000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都有可能对你的健康产生危害;烟草每年引起的全球死亡人数达300万,到2025年将增至1000万;目前我国每年死于烟草危害者已达60~70万,到2025年将达200万;我国卫生部2001年公布的中国人10大死亡原因里,占前4位的4种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而这些疾病都与吸烟有关;目前全球共有13亿吸烟者,我国吸烟者则有3亿多人,而且15~19岁的年轻人吸烟率还在呈不断上升趋势。如不采取有效 措施 遏制这一势头,30年后我国的吸烟者将增加至亿人,到那时,治疗因吸烟而引起的有关疾病所耗费的医疗费用会远远超出烟草行业所创造的利润,这还不包括疾病导致的其他间接费用的增加。同时,吸烟还不断引发出许多诸如环境污染、青少年犯罪、走私之类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控烟工作任重而道远。 1.吸烟与身体健康 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机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机率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机率要大两倍;吸香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死于心脏病的机率也要大两倍。每天吸烟超过20支者患心脏病的几率增加6倍。这是因为烟气中的化学物质会使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导致心绞痛和慢性动脉损害。一氧化碳和尼古丁是香烟中导致心脏病的两大罪魁祸首。有人认为,少量吸烟问题不大。但丹麦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女性每天吸3支烟、男性每天吸6支烟,就可使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1倍。吸烟的误区:吸烟可以控制体重。在与不吸烟者身高相同的情况下,吸烟者的体重虽然比不吸烟者轻,但是由于吸烟影响身体脂肪的分布,吸烟者的腰围要比不吸烟者粗。也就是说,虽然吸烟者在整体上是“消瘦”了些,而其腹部却不然,这是因为机体把更多的脂肪“转移”到了腹部。这里的脂肪细胞不仅代谢活跃,而且还凭借它们靠近心脏的“地理”位置和血流方向的优势,把大量脂肪倾入人体血液中,增加了吸烟者患心脏病、糖尿病的机会。 2.肺癌的流行与防治 肺癌的流行与防治:20世纪初,肺癌在全世界是罕见的肿瘤。但到20世纪中叶以后,由发达国家开始,渐至发展中国家,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2002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135万,占所有癌症新发病例的,与1985年相比,增加了51%(男性44%,女性76%)。肺癌是肿瘤死亡的主要死因,2002年,肺癌死亡118万,占所有癌症死亡的。值得注意的是,1980年之前,69%的肺癌发生在发达国家,之后, 的肺癌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我国肺癌的发病及死亡率显著上升: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在过去的30年中,我国高发癌症变化明显,肺癌死亡率由20世纪70年代位居癌症死因第4位,跃居2000年的第1位,上升最为明显。我国1973-1975年全人口及1990-1992年1/10抽样人口全死因回顾调查资料显示,肺癌死亡率自20世纪70年代的万增至90年代的万,升幅达,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最高。其中男性死亡率由万升至万,上升了;女性由万升至万,上升了。这一时期,尽管肺癌高发地区多处于城市,但城乡肺癌死亡率均显著上升。 利用两次全国肿瘤死因回顾调查原始数据,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1-2000年全国疾病监测系统有关肺癌死亡率的数据,经年龄标化后制图。结果显示,我国男性及女性肺癌死亡率由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与世界流行情况相似,我国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也为男性高于女性。20世纪70年代,我国肺癌死亡率的性别比为(男性万,女性万),90年代为(男性万,女性万)。城市的性别比高于农村。 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地区分布差异,城市明显高于农村。20世纪70年代,城市和农村肺癌死亡率分别为万和万;90年代,城市和农村肺癌死亡率分别为万和万。1993-1997年,全国12市县肺癌的发病和死亡资料显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城市的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农村。其中上海、北京、天津、武汉和哈尔滨等大城市的死亡率最高。 我国肺癌的发病及死亡年龄自40岁以后迅速上升,70岁达到高峰,75岁以后略有下降。女性和男性年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在肺癌死亡率迅速上升的城市,不同时期的肺癌死亡率年龄曲线显示,肺癌死亡率高峰出现前移。如北京,20世纪70年代与80年代相比较,70年代肺癌死亡率由40岁年龄组开始迅速上升,而80年代则由30岁年龄组就出现上升,前移了5~10年。天津、沈阳等地也有类似现象。调查表明,我国肺癌的发病及死亡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向。 肺癌的临床诊治效果不佳:肺癌早期少有症状,因症状就诊者多属中晚期,疗效不佳。因而早期发现,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但是,目前全世界尚没有成熟的肺癌筛查方案。痰细胞学检查及胸部X线检查作为肺癌的筛查方法应用已有半个多世纪,痰细胞学检查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假阴性偏高;胸部X线对于直径<1厘米,隐藏在心脏和大血管后方的病灶,漏诊率较高。以上两种方法对于降低肺癌的死亡率收效甚微。我国云南个旧锡矿矿工中,肺癌早期发现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结果。目前,发达国家提倡的液基细胞学检查及低剂量螺旋CT等方法,在我国开展筛查的条件尚不具备,因此,肺癌早诊早治的实施难度颇大。 近20年来,肺癌的影像诊断及临床治疗技术有了相当程度的进展,医院收治的可根治切除的肺癌患者,其5年生存率约为25%~30%。肺癌总的5年生存率在发达国家约为15%,我国低于10%。究其原因,主要是绝大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外科手术治疗的指征。我国目前尚无肿瘤临床专业准入标准,肺癌的临床诊治也急待规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肺癌的防治仍有较大差距。 3.吸烟不会上瘾 烟草中的尼古丁已被公认为是会令人上瘾的化学物质。吸烟时,烟内的尼古丁会使人产生短暂的兴奋感觉,从而令吸烟者总想继续吸烟。久而久之,吸烟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就会对尼古丁产生依赖。当吸烟者停止吸烟一段时间时,他们就会因体内的尼古丁减少而感到不适,从而产生戒断症状,即感到烦躁、头痛、失眠和精力难于集中等。 4.吸烟可以缓解压力 烟草中的尼古丁可阻碍人脑神经反应,从而使吸烟者暂时感觉轻松。但当吸烟者体内缺乏尼古丁时,会再次出现疲倦感,需要通过吸烟来补充体内尼古丁作为提神之用,这便形成恶性循环。吸烟除有“镇静”作用外,同时也有兴奋作用。如果你很紧张,它能做的就是提高你的血糖水平和肾上腺素水平,使你更加焦虑和紧张。 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勿吸烟!放下香烟后,在20分钟内你的血压会同降,8小时内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会降到正常水平,2天内患心脏病的几率会下降、嗅觉也会有所好转,3天内你的呼吸道开始畅通,2周内血液循环得到改善,1个月内鼻窦阻塞减轻、疲劳减少,2个月内你的肺功能有所提高,6个月内整体体能提高,1年内永久性的皱纹减少、患冠心病的几率下降到吸烟者的一半,3~5年内患肺癌的几率下降到正常。要成功戒烟,主要依靠你的意志和信念。若这是你第一次尝试戒烟,你应该坚定信念,告诉自己一定能成功。即使你曾戒烟失败也不要轻易放弃,因为戒烟未必能够一次成功。开始戒烟也就意味着你重新选择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任民主.吸烟与健康论文集 〔M〕.经济日报出版社, 〔2〕 颜真.给吸烟者的礼物〔M〕.蜀蓉棋艺出版社, 〔3〕 万德森.吸烟与癌症--社区肿瘤防治丛书〔M〕.广东科技出版社, 〔4〕 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 〔5〕 李科文,魏书彪.吸烟的历史〔M〕.重庆出版社, 关于吸烟危害健康的论文篇3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虑及国际社会关于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对全世界健康、社会、经济和环境造成的破坏性后果的关注,严重关注全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卷烟和其他烟草制品消费和生产的增加,以及它对家庭、穷人和国家卫生系统造成的负担。认识到科学证据明确确定了烟草消费和接触烟草烟雾会造成死亡、疾病和残疾,以及接触烟草烟雾和以其他方式使用烟草制品与发生烟草相关疾病之间有一段时间间隔,还认识到卷烟和某些其他烟草制品经过精心加工,籍以引起和维持对烟草的依赖,它们所含的许多化合物和它们所产生的烟雾具有药理活性、毒性、致突变性和致癌性,并且在主要国际疾病分类中将烟草依赖单独分类为一种疾病。 【关键词】吸烟 健康 烟草 吸烟有害健康,尽人皆知。然而,不少人你说你的,我吸我的。有的甚至觉得吸一支烟只少活几秒钟,抽一辈子烟也少活不了两年,毫不在乎。更可怕的是,当前我国的烟民队伍在扩大,烟民的人均年龄在降低,女烟民在增加,每天平均吸烟的支数在增多,因吸烟导致各种疾病进而死亡的人数也在增加 „„大量事实说明,吸烟对人们健康的危害,已成为世界公害之一。 吸烟是众所周知的健康杀手,和吸烟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正在呈上升趋势。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惊心动魄的数字吧:1支烟里面约含有4000种化学物质,这些物质都有可能对你的健康产生危害;烟草每年引起的全球死亡人数达300万,到2025年将增至1000万;目前我国每年死于烟草危害者已达60~70万,到2025年将达200万;我国卫生部2001年公布的中国人10大死亡原因里,占前4位的4种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道疾病,而这些疾病都与吸烟有关;目前全球共有13亿吸烟者,我国吸烟者则有3亿多人,而且15~19岁的年轻人吸烟率还在呈不断上升趋势。如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这一势头,30年后我国的吸烟者将增加至亿人,到那时,治疗因吸烟而引起的有关疾病所耗费的医疗费用会远远超出烟草行业所创造的利润,这还不包括疾病导致的其他间接费用的增加。同时,吸烟还不断引发出许多诸如环境污染、青少年犯罪、走私之类的社会问题。由此可见,控烟工作任重而道远。 吸烟与身体健康:一个每天吸15到20支香烟的人,其易患肺癌,口腔癌或喉癌致死的机率,要比不吸烟的人大14倍;其易患食道癌致死的机率比不吸烟的人大4倍;死于膀胱癌的机率要大两倍;吸香烟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主要原因,而慢性肺部疾病本身,也增加了得肺炎及心脏病的危险,并且吸烟也增加了高血压的危险。死于心脏病的机率也要大两倍。每天吸烟超过20支者患心脏病的几率增加6倍。这是因为烟气中的化学物质会使冠状动脉收缩、痉挛,导致心绞痛和慢性动脉损害。一氧化碳和尼古丁是香烟中导致心脏病的两大罪魁祸首。有人认为,少量吸烟问题不大。但丹麦科学家进行的一项大规模调查表明,女性每天吸3支烟、男性每天吸6支烟,就可使患心脏病的危险增加1倍。吸烟的误区:吸烟可以控制体重。在与不吸烟者身高相同的情况下,吸烟者的体重虽然比不吸烟者轻,但是由于吸烟影响身体脂肪的分布,吸烟者的腰围要比不吸烟者粗。也就是说,虽然吸烟者在整体上是“消瘦”了些,而其腹部却不然,这是因为机体把更多的脂肪“转移”到了腹部。这里的脂肪细胞不仅代谢活跃,而且还凭借它们靠近心脏的“地理”位置和血流方向的优势,把大量脂肪倾入人体血液中,增加了吸烟者患心脏病、糖尿病的机会。 吸烟不会上瘾。烟草中的尼古丁已被公认为是会令人上瘾的化学物质。吸烟时,烟内的尼古丁会使人产生短暂的兴奋感觉,从而令吸烟者总想继续吸烟。久而久之,吸烟者在心理和生理上就会对尼古丁产生依赖。当吸烟者停止吸烟一段时间时,他们就会因体内的尼古丁减少而感到不适,从而产生戒断症状,即感到烦躁、头痛、失眠和精力难于集中等。 吸烟可以缓解压力。烟草中的尼古丁可阻碍人脑神经反应,从而使吸烟者暂时感觉轻松。但当吸烟者体内缺乏尼古丁时,会再次出现疲倦感,需要通过吸烟来补充体内尼古丁作为提神之用,这便形成恶性循环。吸烟除有“镇静”作用外,同时也有兴奋作用。如果你很紧张,它能做的就是提高你的血糖水平和肾上腺素水平,使你更加焦虑和紧张。 为了你和他人的健康,请勿吸烟!放下香烟后,在20分钟内你的血压会同降,8小时内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会降到正常水平,2天内患心脏病的几率会下降、嗅觉也会有所好转,3天内你的呼吸道开始畅通,2周内血液循环得到改善,1个月内鼻窦阻塞减轻、疲劳减少,2个月内你的肺功能有所提高,6个月内整体体能提高,1年内永久性的皱纹减少、患冠心病的几率下降到吸烟者的一半,3~5年内患肺癌的几率下降到正常。要成功戒烟,主要依靠你的意志和信念。若这是你第一次尝试戒烟,你应该坚定信念,告诉自己一定能成功。即使你曾戒烟失败也不要轻易放弃,因为戒烟未必能够一次成功。开始戒烟也就意味着你重新选择了健康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 任民主.吸烟与健康论文集 〔M〕.经济日报出版社, 〔2〕 颜真.给吸烟者的礼物〔M〕.蜀蓉棋艺出版社, 〔3〕 万德森.吸烟与癌症--社区肿瘤防治丛书〔M〕.广东科技出版社, 〔4〕 傅华,李枫.现代健康促进理论与实践〔M〕.复旦大学出版社, 〔5〕 李科文,魏书彪.吸烟的历史〔M〕.重庆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