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自由主义的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自由主义的论文范文

水 是怎样一个精灵啊. 时而生出薄纱般透明的羽翼,在空中轻歌曼舞;时而又化作粒粒珍珠或朵朵白花,架着风的船儿降落;时二又变成微小的水汽,在阳光的爱抚下晃悠悠飘上天,然后再重复这个过程……像一个顽童重复着有趣的游戏,乐此不疲. 正因为这些精灵们,才使生命的种子有了生存的温床.生命由此萌发、延续,不断的进化,地球也就变的热闹起来.而她,始终用慈爱的目光看着地球上每一个生命而默默无语,人们便发明了一种形象的词语——柔情似水. 水并不是总像想象中那麽安静的. 当我沿着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下山时,一道亮光吸引了我.那是一条小溪,如一群天真烂漫的少女,轻盈地一路小跑奔下山去.阳光洒在她们的衣裙上,闪着金子般的光辉.那种美使人忍不住想亲一亲她的芳泽.她给你吻后,又欢笑着从你指间跳下,先遣跑去.在她身后洒下了一串银铃般的笑声. 你见过月光下的大海吗?见过那朵朵被月光染的发亮的浪花吗?我曾在一个月明只夜目睹了海的悲壮.汹涌的海浪咆哮着冲向岸边的怪石断崖,用生命去撞击敌人,哪怕自己的身躯随着一声巨响,被岩石锋利的牙齿撕得粉碎也在所不惜.而后面的浪又会更加勇猛地怒吼着冲向敌人…… 每次面对海浪的冲锋,都会引发我心灵的碰撞. 在海的面前,我愕然拉,呆呆地站了好久.直到朝阳出现在东方,直到海面被染成一片血红……面对满身伤痕,淌着鲜血的大海,我似乎领悟到了什麽.水是如此的勇敢. “咚、咚、咚”,一声,两声……水滴固执而有节奏地往下滴,每一滴都在岩洞里激起一片回声.我侧耳细听,仿佛是在聆听一个古老的故事.走上前去,发现水滴落下的位置已经有了一个小洞.多麽神奇啊!我不禁感叹,水是着般坚韧. 水,像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有着千变万化的身姿,我被她的魅力所吸引;水,像一位学识渊博的哲人,有着深邃的双眼,我为他的智慧所折服. 我希望我的生命之河奔流不息,在它流淌过的地方,是一片采摘梦想果实的丰收田野.也许在茫茫人海中,我是微不足道的一滴水珠,但我希望我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 答案补充 思路有很多。 1.谁能够蕴育万物,是最具有博大胸怀的东西。古人云:“上善若水”吗。 2.水最知变通。将它放入什么样的容器中,它就变成什么形状。 3.水是极柔之物,但它若是显现真正的力量,却是无物能及。可以说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或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以上仅为个人观点,如有不对还望批评指正。

题目: 谈骨气 作者: 吴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我国经过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漫长时期,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这样有骨气的人,我们就是这些有骨气的人的子孙,我们是有着优良革命传统的民族。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南宋末年,首都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把这片忠心纪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囚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抗。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的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2000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绝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浅析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述评

论文关键词:施特劳斯;自由;;师生观;观

论文摘要: 施特劳斯的教育思想建立在其思想的深厚根基之上。本文从其自由教育的涵义、文化观、目标、师生观、实施途径等几方面论述了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并试图对其教育影响作简单评述。  施特劳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政治哲学家和思想家,终生关注政治和现代性危机。施特劳斯及其弟子们形成的施特劳斯学派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对美界逐渐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以《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而闻名世界的艾伦•布鲁姆是施特劳斯的大弟子,也是第二代施特劳斯学派掌门人。 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思想宏大博深,其对当代政治和民主的分析对现代社会有重要意义。他对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批判以及现代文化的分析深刻入里,自由教育思想的提出就基于这样一种深厚的哲学思想。1959年6月6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学院举行“成人自由教育基本计划”第十届毕业典礼,邀请施特劳斯致辞,利用这一机会施特劳斯阐述了他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思考,即《什么是自由教育》一文。后来针对这次,美国“成人教育基金”向施特劳斯约稿,随即施特劳斯又写了《自由教育与责任》。自由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这两篇文章中。 一、施特劳斯对自由教育的定义 自由教育(LiberalEducation)是西方教育史上的一种教育观点和教育理想。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随着的发展,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内涵。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一文中,施特劳斯对自由教育作了概念性的界定:自由教育是在文化之中或朝向文化的教育,他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aculturedhumanbeing)。在施特劳斯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自由教育是以“自由主义理念、宽宏、心灵开放性”为特征的,是培养具有完美的高贵气质的人,是对智慧的探求,对关乎最主要、最高或最整全事物的知识的探求。他把自由教育放在关乎人类社会、人性发展的高度来思考。 二、施特劳斯的文化观 由自由教育的含义可见,施特劳斯把自由教育建立在对“文化”一词的理解上。文化在这里意味着什么?施特劳斯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明他的文化观,对文化不言自明而又无所确指的现状进行了批判,以此来恢复原初意义上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是一个单数的概念 在施特劳斯看来,“文化”首先意味着农作:对土壤及其作物的培育,对土壤的照料,按其本性对土壤品质的提升。这是从辞源学的角度对文化做的分析。施特劳斯认为按照这个意义,在派生性上,“文化”现今主要意味着按心灵的本性培育心灵,照料并提升心灵的天然禀赋。 施特劳斯没有进一步说明“心灵的本性”是什么,但从他的论证中可以知道,他持一种“性善论”的假设。在他看来,心灵的本性是纯洁的、高贵的、理性的,是为着探求智慧、幸福和德性的。因此,文化是一个绝对的概念,是一个单数,只有那些适合心灵的高贵和纯洁,能够提升心灵品质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用布鲁姆的话说“它似乎意喻着某种崇高的、深 邃 和令人敬畏的东西,我们必须向它顶礼膜拜……与‘社会’、‘国家’、‘’甚至‘文明’相比,它几乎从未有过贬义的使用。”自由教育就是在这样的文化中培育和提升人。而施特劳斯意识到,这样的文化在现代社会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的自由教育观念似乎不适合这样的时代,即它意识到事实上没有人类心灵的文化(thecultureofthehumanmind),却存在着品类繁多的文化……文化现在不再是绝对的,而已成为相对的。很难说清可用作复数的文化到底是指什么。作为这种含混性的结果,人们已经或明或暗地表示,文化是任一人群的共同行为模式。” 施特劳斯在这里批判了现代社会里人们所指称的多元文化,它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而是任一人群的共同行为模式。这种文化不参与价值判断,没有好坏之分,实际上西方价值相对主义的表现。 (二)文化应该是贵族文化 从施特劳斯对文化的分析可知,原初意义上的文化是一种“贵族文化”。这种文化蕴含在那些伟大的书籍中,是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思考,不是大众所能够轻易领悟的。这种文化在现代人看来具有压迫性、专制性和不平等性,因而并不符合现代民主、平等、开放、自由的思想。西方现代性因此颠覆了这种贵族教育传统,取而代之的是以多元化出现的大众文化。在施特劳斯看来大众文化是低俗廉价的文化,这种文化失去了永恒价值,因而沦为潮流:“大众文化是这样一种文化,它被没有任何智识和道德努力的最低劣的能力所占据,并是极为廉价地占据。但即便是大众文化且恰恰是大众文化,需要所谓新观念的事物的不断支持,这些新观念是那些所谓有创意的人的产品……”施特劳斯对这样的文化观进行了批判。 (三)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 施特劳斯自由教育中的文化是指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即那些伟大的心灵留下的伟大著作。但施特劳斯也承认:“我们应当倾听的最伟大的心灵决不只是西方的最伟大的心灵。阻碍我们倾听印度和中国的最伟大的心灵的东西仅仅是一种令人遗憾的贫乏:我们不懂他们的,而且我们不可能学习所有的语言。”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可以确信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不是狭隘的。 三、自由教育思想的目标 施特劳斯很看重教育目标的作用,他“总是只考虑教育的最好或最高目的——过去对圣贤王者的教育,很少关注教育实施的条件和如何实施。” (一)自由教育的成品是一个有文化的人 在给自由教育下定义的同时,施特劳斯就指出了自由教育的目标:培养一个有文化的人,也就是朝向文化的人。按照施特劳斯对文化的解释,这意味着自由教育将使人的心灵趋向完美的德性和理性。西方自苏格拉底开始,一直坚信人是理性的动物,并且理性可以不断地得到锻炼和提升。自由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人的这种理性,使之更加完善,只有通过理性的不断发展,人才可能达到真正的自由。自由教育这一目标的提出,其现实依据是在现代大众社会中,人的德性和理性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二)培养贤人统治者 施特劳斯在《自由教育与责任》一文中提到“人通过教育——自由教育使自己成为贤人”。培养贤人是自由教育的主要目标,自由教育使受教育者达到贤人的性格和品位。施特劳斯通过对贤人和哲人之间的比较,指出了贤人的美德所在。在他看来哲人是最有智慧、最优品德的人,因此是最优秀的人,贤人其实是低于哲人的。“无论就其天性还是就其所受教育来说,哲人都是最优秀的人”,“哲学超越贤人品质,贤人之所以为贤人,乃是因为他们相信并接受某些事物,而这些事物不过是哲人探究和质询的主题。因此,贤人的美德与哲人的美德并不全然相同”。施特劳斯认为自由教育之所以要培养贤人而不是哲人,主要是因为前者能够接受某些事物,能够对现实政治世界奉献出自己的力量,能够引领政治走向民众的福利。而后者虽然掌握真理,是聪明和睿智的化身,但正是因为这样的品质和他对意见世界的.很多事物无法接受,必然导致意见世界的惶恐和混乱。 四、施特劳斯的师生观 自古以来教育必不可少的两个关键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便是老师和学生。施特劳斯在自由教育中对师生观的阐述使我们耳目一新。 (一)老师的产生以及老师的品质 在《什么是自由教育》一文中,施特劳斯指出:“正如土壤需要它的培育者,心灵需要老师。但老师的产生可没有农夫那么容易,老师自己是学生且必须是学生。但这种返回不能无限进行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些不再作为学生的老师。那些不再是学生的老师是伟大的心灵。或者为了避免在如此重要的事情上的含糊其辞,可以说是最伟大的心灵。这些人实乃凤毛麟角。”

在施特劳斯看来真正的老师是稀有的,大部分人不可能亲聆这样的老师的教诲。现实中我们面对的是作为学生的老师,是和学生一样的平凡心灵。在自由中大部分的人们只是学生,只不过在这些学生中有老手和新手——也就是有经验的学生和经验较少的学生之别罢了。在教育环节中那些有经验的学生就充当了老师的职责——帮助经验较少的学生。他们一起通过研读那些伟大心灵留下的伟大作品来接近最伟大的心灵,而真正的老师就在书中和我们交流。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那些有经验的学生要谦虚谨慎,与学生一起进步,并且相信学生中总有人在知识和性情上都远胜过自己。教师唯一最应该看重的是自己的责任。施特劳斯认为教师的工作和责任在于:在课堂上竭尽所能;在和学生的谈话中循循善诱,无论他们是不是正式注册的学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自己钻研的学问应该全力以赴。 (二)学生 施特劳斯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条件在于教育者自身的素养和被教育者的资质,同时指出这些条件很难全部达到,也不可能靠完善。如果从被教育者的角度讲这意味着接受自由教育的人必须具备天然的优越条件,并不是后天人力可以改变的。在施特劳斯看来这些天然的优越条件是富有、出身良好。富有意味着这些人不用为安排生活而占用学习的时间,这是自由教育的前提条件。出身良好是指这些学生必须是贵族之后,他们是那些曾经为国家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拓荒者、战时领袖、国会领导的后代,可以说这他们是公民精英。因此施特劳斯认为自由教育注定只是一部分人的权利。在提倡人人平等,所有的公民不论出身、信仰等都有权利接受教育的现代,这种教育观必定面对人们的质疑。施特劳斯对此解释道:“倘若你坚持认为,社会秩序必须在可容忍的严格程度上与自然秩序保持一致,即天性上或多或少相同的人也应该在社会或风俗上保持平等,那你只不过在导致一种普遍的单调状态。只有根据狭隘的正义概念——这种概念源于嫉妒的不高尚冲动,人们才会选择千篇一律、单调乏味的平顶房,而不是选择另外一种:它从单调的宽阔地基上升为独具特色、式样雅致的高台,从而给其每一处的地基也增添了一份雅致和特色……” 五、自由教育实现的途径和手段——回归古典 施特劳斯对教育实施的条件和如何实施并不没有很多论述,但在自由教育中他始终主张“自由教育在于以特有的小心,研读最伟大的心灵所留下的伟大的书”这是实现自由教育的唯一途径。这就是施特劳斯回归古典的教学方法。 特有的小心在这里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对待伟大心灵之间的分歧我们必须做一个耐心、谨慎的倾听者。因此我们被迫对这些分歧进行裁决,不可轻信他们任何一个人所说的东西,我们不能盲从。因此,自由教育反对单纯的灌输。即使我们和伟大的心灵之间有很大差距,但作为学生仍然有权利和责任保持自己的立场和思想。其次,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怀着一种虔敬的心情,一种敬畏心。如果给予了我们裁决的权利,我们要慎重的思考我们能否胜任。现代人相当自信地承担起了这一裁决者的角色。施特劳斯认为这是因为我们现代人持有的那种“现代必然胜于古代”的观点,我们要“比过去最智慧的人更聪明”。我们坚信找到了不可能有绝对正确这一真理,所以现代人相信自己有能力担当起裁决者的角色。施特劳斯“特有的小心”的第二层含义意在提醒我们反思自己的位置和能力。 六、自由教育的观 施特劳斯持一种形上的道德观,他认为美德由于其自身的缘故值得选择,同样一种理解可以说是一种对美德本身的信仰。现代人认为道德是维护个体之间利益平衡的工具,是维护便利生活和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策略。在施特劳斯看来,现代道德更重视对制度的构想和执行,而不是通过自由教育对人的性格的塑造。 自由教育的道德理想是培养好人。所谓的好人和好公民是有区别的。好,不是一个具体的概念,不可以用现代人的“科学”标准来衡量。这与现代人制定各种条条框框来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水平是不同的。好公民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同,因为好公民是相对于一个制度来说的,它更倾向于是一个概念。而好人在任何社会里都是好的,这种好可以感受到,可以被体察,但却不可以测量。施特劳斯没有指出自由教育的这种道德观如何付诸实践,这只是一种理论构想。但综观整个自由教育思想,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对道德教育思想的阐述。道德教育的目标、实施途径都可以从前述思想中找到。自由教育追求人的卓越和德性,这个目标决定了它本身就是道德的教育。 七、结语 作为著名的政治家施特劳斯近几年在我国政治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人认为施特劳斯话题在中国比在美国都热。但在中国很少有人关注他的自由教育思想,人们熟悉的是其弟子布鲁姆的《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而它被认为是对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的通俗化发挥。其思想根源在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因此深入了解这种思想对我们的教育不无裨益。诚然,施特劳斯的自由教育思想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理想化、精英主义、保守性等。施特劳斯自己也认识到这种思想不可能普遍实施。但在大学中,尤其是人文教育中,对于那些追求真理、善和美好生活的人们来说,自由教育是必然的选择。 参考文献: 〔1〕施特劳斯著.一行译.什么是自由教育〔A〕.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5)〔C〕.北京:华夏出版社,. 〔2〕〔美〕艾伦•布鲁姆著.缪青,宋丽娜等译.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3〕施特劳斯著.肖涧译,自由教育与责任〔A〕.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经典与解释(5)〔C〕.北京:华夏出版社,.

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相关毕业论文格式        查阅更多论文答辩

关于自由主义论文范文资料

“自由主义”是政治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恩波考研专业课项目组对它的起源,发展,以及其中的“古典自由主义”、“现代自由主义”、“消极自由”、“积极自由”等相关知识总结一下,供大家复习时参考。 一、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是在西方社会处于主流地位的一种政治思潮和传统。作为西方文明的产物,它的孕育、产生、发展和传播便与整个西方社会历史和文化的演进血脉相关。古希腊的古典民主、法治观念和自然法、契约论思想以及其后的古罗马人的以私有财产为核心的个人主义私法等是其最初的思想要素。 霍布斯的毫不妥协的个人主义理念、斯宾诺沙的把个人自由视为一种内在价值及美好生活必要条件的主张以及康德强调的人是目的和道德普遍主义观念都是自由主义的思想先声。 文艺复兴后的人文主义、个人主义文化氛围和工业化、中产阶级崛起的现实历史条件最终催生了自由主义的诞生。 从国家起源、国家治理原则及制度安排三环节对自由主义政治逻辑做出完整表达的则是英国的洛克。由此标志着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成熟形态的政治思潮和政治运动的旗帜而在西方广为传播。 受资产阶级革命及其思想影响的法国思想家则对自由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孟德斯鸠探讨了自由与法律、自由与权力的关系并在制度安排上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制衡思想; 贡斯当从批判卢梭的隐含着极权主义的民主思想出发,明确分辨了古代人的自由(公民参与权)与现代人的自由(个人自由权利);托克维尔则探讨了自由与民主的关系,揭示了没有个人自由和不受限制的民主完全有可能导致“多数*”。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自由主义的发展和西方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自由主义理念深入人心并体现在现实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之中。美国的《独立宣言》和《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成为 18 世纪最经典的自由主义宣言。 自由主义也在理论的各个层面上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扩展,亚当?斯密极力倡导经济自由、契约自由和竞争自由; J. 边泌则提出功利主义以便为自由主义奠定新的理论基础; . 密尔则把对自由的探讨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揭示了个人自由和社会控制的界限,坚持维护个人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等社会自由,主张有限度地放任自由和实行一定程度的国家干预。密尔的思想促使了古典自由主义的转变,并在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格林、霍布豪斯、杜威等人的思想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自由主义者关注自由的性质和国家的作用,提出了“积极自由”的概念,主张个人自由和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以及国家的积极能动作用等。在当代,哈耶克坚定地致力于恢复古典自由主义理念,他从社会理论和知识论的广阔视野,探讨了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自生自发的人类合作秩序,坚信良好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实行自由主义制度、市场经济与法治的社会。波普尔以其知识论的证伪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个人自由为根本的“渐进社会工程”和“开放社会”思想。诺齐克在《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一书中再度重审和论证了以个人自由作为绝对道德边际约束的自由至上主义和一种值得向往的“最低限度国家”。而当代经济学则为自由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更为精确和独到的贡献,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市场中的人可能和经济市场中的人一样地自私贪婪、一样地追求自身利益,政府腐败和失灵是难免的,这就必须用宪政和法律制度予以约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制度是制度集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国家的基本职能是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和合作的基本规则并降低产权界定和转让中的交易费用,为市场经济提供制度保障,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国家在本质上是自由主义国家。 二、“积极自由” 和“消极自由” (一)积极自由 最早提出“积极自由”概念的是格林。他认为,自由是一种积极的权力或能力,从而可以做或享受某种值得做或享受的事。这种自由观与霍布斯有关免于强制的消极自由观形成对比。在当代,梅林对积极自由观念进行了深刻剖析,指出积极自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 1.自由不仅仅是缺乏外在干预的状态,而同时意味着以某种方式行为的努力或能力; 2.自由是一种理性的自主,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的生活由某种理性的欲望所主导,而不是由非理性的欲望所左右; 3.自由还意味着集体自决,在这种状态下,每个人都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在控制自己的社会环境中扮演一定的角色。 (二)消极自由 伯林所说的“消极自由”大致相当于贡斯当的现代人的自由。它指的是自霍布斯以来英美自由主义思想家所强调的那种不受其他个人或人们强制的自由。“政治自由是一个人能够在不受他人阻碍的情况下活动的空间。如果我被别人阻止去做我本来可以去做的事情,那么,在这个程度上,我就是不自由的;如果这个空间被别人压缩到某种最低限度之下,那么,我就可以说,我受到强制或奴役”。 消极自由有以下特征:⑴它具有内在的价值,而不是实现其他价值的手段;⑵它是一个近代的概念,它关注的是个人的权利,个人的活动空间,而不是集体的权利;⑶它仅仅和政府的控制范围有关,而与政府权力的渊源乃至政府的形式无关;⑷它是人类所追求的众多美好的价值之一,但并不是惟一的价值。自由是个人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足条件。 三、古典自由主义和现代自由主义 (一)古典自由主义 17世纪末自由主义形成以来至 19 世纪末被功利主义、特别是格林、霍布豪斯等人的所谓现代自由主义改造之前的“原型”自由主义。 古典自由主义者既主张法治之下的有限政府,又坚持自由市场经济,认为没有不可动摇的私有财产权,自由就等于零。 在洛克那里,个人财产权、个人自由、有限政府、法治思想及其相互关联等问题都被提出来了,但古典自由主义的原则和基础的系统化表述则首先是在苏格兰启蒙运动的社会哲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中实现的。 休谟虽然一向被认为是持怀疑论的保守主义者,但即使在休谟那里自由主义原则也是建立在一个完整的关于人类本性和社会秩序的理论之上的。休谟对自由主义秩序的辩护恰恰是从人类的不完美出发的。休谟把人类善心的不完美、智力上的局限以及满足人类需求的手段的不可避免的稀缺看做是正义原则的起因。而这些正义原则是在休谟称之为三项基本自然法中给出的,这三项基本自然法是:所有权稳定原则、基于同意的转让原则以及基于履行的转让原则。在其“完美共和国的观念”中,休谟勾勒出了这些自然法得到完全体现以及个人自由在法治之下得到保护的政治秩序的基本图景。事实上,在休谟那里我们发现了对有限政府的自由制度的强有力的辩护。 亚当?斯密的论证更为系统和完整。他的方法是一种个人主义的方法。从这种个人主义的方法出发,他认为将社会生活的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分离开来不可避免的会是人为的或专断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互惠互动的关系,他们遵循同样的解释原则和调节规则。商业自由在政治自由得到保护的宪政制度中自然也会得到保护。 边沁建立起来的功利主义理论是自由主义发展中的革命,它满足了当时社会需要一种具有普遍主义特征的道德哲学来评估即存的制度、建构理想的秩序的要求。 密尔把功利的原则和自由主义的原则成功地结合起来,成为古典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功利主义也为后来的非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提供了证明。 二战前后,现代自由主义大规模地取代了古典自由主义。但许多自由主义思想家的思想仍然更接近古典自由主义的思想。古典自由主义得到了复兴。这种复兴相对于现代自由主义来说是一种保守的立场,它对现代自由主义在修正古典自由概念基础上的社会正义观念和福利主义提出了深刻的批评,所以又称为新自由主义。对这种复兴做出贡献的哈耶克在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思想基础上,恢复了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核心思想。 (二)现代自由主义 我们之所以把 (New Liberalism / modem Liberalism) 我们只所以把 New Liberalism 译作“现代”自由主义,而非像通常那样译作“新”自由主义,是因为人们把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所代表的 New-Liberalism 也译作了新自由主义,然而这是两种根本不同的自由主义。哈耶克等人所代表的 New-Liberalism 是对当代占主流地位的 New-Liberalism 的一种反动,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复兴,它比 New-Liberalism 更晚近,有时又被称作新右派,所以我们把 New-Liberalism 译作新自由主义。而 New-Liberalism 之“新”是相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而言的,它是在现代条件下对古典自由主义的一种反动,然而即使从格林和霍布豪斯等人算起,至今也已有百年历史了,而且从那里起到现存它在西方几乎一起处于主流地位,所以我们把 New-Liberalism 译作现代自由主义。其实,从密尔那里就出现了由古典自由主义向现代自由主义的转变。密尔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已经放弃了:“自由放任”的一些基本原则。他认为产品的分配严格来说属于公共政策范畴,而且他对个人的精神追求、个人道德和才能的升华十分关注。这种转变在所谓“牛津唯心主义”或曰“唯心主义的自由主义”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代表人物是格林、鲍桑葵等。 他们对传统的英国联想主义心理学、经验主义认识论、功利主义价值观、个人主义社会哲学以及国家学说进行了系统批判,从德国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那里吸收了许多重要的概念,首先,他们接受了德国哲学中的社会有机体论,对英国自霍布斯以来的机械主义的社会观提出了批评。他们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除了组成社会的个人利益之外,社会还有某种共同利益,离开整体就不能理解部分。 其次,他们对古典自由主义关于自由的消极定义提出了批评。在他们看来,自由不仅仅是不受强制的自由,而且是一种积极的权力或能力,从而人民可以做或享受某种值得做或享受的事情,而这些事情也是我们和其他人共同做或享受的事情。这样,自由就与权力和能力联系在一起,并有某种道德的因素。 第三,他们认为国家应该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国家在促进个人和社会利益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国家是其成员道德和精神利益的保护人和贮藏所。如果个人只顾自己的发展,不顾社会正义的话,国家作为一个道德和责任机构就有权实行强制。国家被塑为个人行为和社会经济力量的明智的调节者的角色,并同时代表着超越于局部利益之上的共同利益。霍布豪斯光大了格林等人的传统,他坚定地把个人自由置于社会背景之中。既强调人格包含着强烈的社会取向的特性,又强调人格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帮助。每个人的个人目的和社会目的的和谐平衡带来了这样一种权利理论,在此理论中,尽管权利是自我发展的基础,但它们是由社会赋予的。美国的现代自由主义哲学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关于新旧个人主义、修改和民主的理论与英国的唯心主义自由主义遥相呼应,这在当时的美国是一种激进主义。不过,现代自由主义不是国家主义,仍然属于自由主义的阵营。 考研过程中很多知识都需要我们有个系统的把握,形成自己的理论框架。因此,大家在复习中要全面把握。恩波祝愿大家学习进步,考个理想的成绩。

容忍就是接受束缚,自由就是敢于突破。再延伸一下,就可以写很多了

《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是2001年4月1日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美)桑德尔。本书指证了“政治自由主义”学说的偏颇,并提出了“正义内在于善”的思想。

自由主义一词源于西班牙语"Li-berales",19世纪初被首次用作西班牙自由党的名称,表示该政党在政治上既不激进也不保守的折中态度,后在欧洲、北美广泛流行使用,成为一种资产阶级思想流派的代名词。

自由主义者主张,国家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应以维护个人自由为目的,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无论是国家的、教会的,还是社会习俗的、舆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是公民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公民享有广泛的自由权,国家应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权力必须受到限制,国家为保护公民权应实行法治与分权。

"自由"一词最早源于拉丁文liber。蒂托·李维在他的巨著《罗马史》里描述了罗马平民阶级向贵族阶级争取自由的斗争行动。

马尔库斯·奥列里乌斯在他的《沉思录》一书里对此写道:"……一种主张在政治上应该有着同等权利和同等言论自由的思想,以及一种尊重大多数自由政治的 *** ……"这种进展在漫长的中世纪里都暂时停止了,直到义大利文艺复兴争取自由的斗争才再度开始,自由城市国家的支持者和教宗的支持者产生了冲突。

尼可罗·马基亚维利在他的《论李维》一书中阐述了共和制 *** 的原则。英国的约翰·洛克和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的巨著中叙述了这种争取自由权利的斗争。

牛津英语词典指出"自由"(liberal)一词在英语中存在已久,意思是"得体、高尚而慷慨的自由人",以及文科(Liberal arts)一词代表了"免于受压抑的言论和行动自由"。这一词本来作为一种贬义词,但到了1776年--1788年在吉本和其他人的使用下开始转变为较正面的辞汇"容忍、免于歧视的自由"。

美国独立战争使美国制定了第一部根基于自由 *** 概念上的宪法,尤其规定了 *** 应该在人民的支持下进行管理。在法国大革命中较温和的资产阶级者也试图建立一个根基于自由概念上的 *** 。

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在他的国富论一书中则阐述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自由主义的西班牙语"Liberales"最早出1812年的西班牙,当时西班牙自由党用这个词来标榜他们促进立宪 *** 的决心。

1816年英国的托利党人则首先用带有蔑视的口吻使用"自由主义"一词来贬低对手。1822年,英国文学家和诗人拜伦和雪莱等创办了名为《自由主义》的杂志,但影响甚微。直到19世纪三十年代,"自由主义"才被广泛套用。虽然"自由主义"一词直到19世纪初才出现,到19世纪将近中叶才被广泛接纳,但自由主义作为一种人类思想和理论,则有更长的历史。

到了18世纪晚期,自由主义成了几乎所有已开发国家的主要意识形态。

约翰·洛克强调"自由"为人类之必要权利的政治在历史上不断重复。如以上所述及的古罗马庶民和贵族间的冲突、以及义大利城市与教廷国间的斗争。在整个15世纪佛罗伦斯和威尼斯的共和政体组成了选举制度、法规和对自由企业的追求,直到于16世纪被其他外部势力支配为止。荷兰人抵抗(西班牙)天主教的镇压也经常发生-尽管他们也拒绝给予天主教徒自由。

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最早可以追溯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对于国教的对抗。以及英国光荣革命中的辉格党人声称人们拥有选择君王的权力,可以视为宣扬人民主权的先驱。不过,一般到了启蒙时代这些运动才开始被认定为真的"自由主义",特别是英国的辉格党人、法国的哲学家、以及迈向自治的北美洲殖民地。这些运动反对君主专制、重商主义以及其他各种宗教的正统和政教势力。他们也是第一个将个人权利的观念以法规加以阐述,以及同样重要的以选举的议会制来达成自治。

而自由主义开始产生明确的定义,是在提出了自由的个人能够组成稳定社会的根基的概念后。这个概念首先在约翰·洛克(1632--1704)的作品里提出,在他的《 *** 契约论》中他提出了关于自由的两个基本概念:经济自由,意味着拥有和运用财产的权利,以及知识上的自由,包括道德观的自由。不过,他并没有将他在信仰自由上的观点延伸至天主教徒。洛克助长了早期自然权利的观念,将其定义为"生命、自由和财产"。

他的自然权利观念成为现代人权观念的先驱。不过对于洛克而言,他认为财产权比参与 *** 和公众决策的权利更为重要:他并没有替民主背书,因为他担心给予人民权力会破坏财产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无论如何,自然权利的观念替后来的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上的根据。

在欧洲大陆,以法律限制君王权力的原则最早由孟德斯鸠所阐述,他在《论法的精神》一书里主张"更好的说法是,与自然状态最一致的 *** ,便是与人民的性情和性格最为吻合,在人民支持下建立的 *** "而不仅是以统治的力量来作为 *** 的状态。跟随着孟德斯鸠的想法,政治经济学家如萨伊·让·巴蒂斯特和德斯蒂·德·特拉西热烈的阐述市场的"和谐状态",或许也是因此而产生了自由放任一词。这也牵涉到了重农主义以及让·雅各·卢梭的政治经济学。

接下来法国的启蒙运动也出现了两名对自由主义思潮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物:伏尔泰主张法国应该采纳君主立宪制,并废止第二阶级,以及主张人类拥有自然权利的卢梭。两人都以不同的形式,主张社会有可能抑制一个人的自然权利,但却不能抹灭他的自然状态。伏尔泰的观念较偏向智慧上的,而卢梭的观念则与本质的自然权利有关,或许类似于德尼·狄德罗的观念。

卢梭主张一种在自由主义思潮的历史上不断出现的观念,那就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间的社会契约。他将此立基于个人的自然状态上,并声称每个人都知道要如何采取对他们最有利的行动。

他声称每个人生下来都是自由的,但教育将能充分的将他限制在那个社会的规范里,这个说法震摇了当时的君主社会。他宣称国民有着根本意志的民意,主张应该让人民自决,这也违反了当时的政治传统。他的观念成为了法国大革命中国民大会宣言的重要成分,也影响了美国的思想家如班杰明·富兰克林和托玛斯·杰弗逊。他的观点认为国家的统一是经由人们同意的协定行为产生的,或者是经由"国民的意志"产生的。这样的统一行为能让国家在不受既有社会秩序(如贵族政治)的捆绑下存在。

替自由主义思潮贡献了相当大一部分作品的主要思想家团体是那些和"苏格兰启蒙运动"有关的人物,包括大卫·休谟和亚当·斯密,以及德国的启蒙运动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

大卫·休谟所贡献的类别和数量都相当地多,而最重要的是他在《人性论》一书中所主张的,人类行为的根本惯例将会战胜那些试图限制和管制他们的事物。当中的一个例子便是他对重商主义的轻蔑,以及轻蔑累积黄金和银块的行为。他主张价格与货币的数量有关,而累积黄金和纸币的行为只会导致通货膨胀产生。

虽然亚当·斯密是最知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家,但他并非第一个提出类似概念的人。更早的法国重农主义便已提出有系统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及市场能够自我组织的状态。班杰明·富兰克林在1750年的著作中支持美国产业的自由。

1718年至1772年在瑞典芬兰的自由和议会 *** 则产生了芬兰的国会议员安德斯·屈德纽斯,他是最早提出自由贸易和产业不受管制的概念的人之一。他的概念对北欧国家有着特别长期的影响,之后也对其他地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苏格兰人亚当·斯密在他的学说中,阐述了个人能够建立同时有着经济和道德价值的生命,无须 *** 进行指引。而一个国家的公民若能拥有自由采取行动的权利,则那个国家将会变的更为强大。他主张终结封建制度、以及由国家垄断独占的重商主义管制,提倡"自由放任"的 *** 。在他的《道德情操论》(1759年)一书中,他发展了一套以动机为主的理论,试图调解人类私利和无管制的社会秩序。

在《国富论》一书中,他主张市场在一些状况下,将能自然的调节自身的问题,并且能产生比当时饱受管制的市场更为有效的状态。他分配给 *** 的角色是一些无法交由利益动机托管的工作,例如能使个人免受暴力和诈欺行为终止竞争、贸易和生产的保护。他对于税赋的观点是, *** 只能征收不会伤害到经济的税赋数量,而"每个人缴纳给国家的税赋比率,应该取决于他在国家的保护下所赚取的收入多寡而定。"他同意大卫·休谟的看法,"资本"才是国家的财富来源--而不是黄金。

伊曼努尔·康德则受到大卫·休谟的实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强烈影响,他对自由主义思潮最大的贡献是在伦理学的领域上,他提出了绝对命令的概念。

康德主张理性和道德的接收系统是低于自然法则的,也因此,试图遏止自然法则必定会导致失败。他的理想主义发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他宣称在认知系统的根基上还有着更重要的真相存在着。

自由主题的论文

议论文:《让孩子自由成长》 在很久以前,狼和狗是同宗同族的兄弟。但是,后来由于性格不同,狗受不了大自然恶劣的生存环境,愿意接受人类的训导;狼却非常有傲骨,为了保持自己吃肉的尊严,宁愿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存,也不愿像狗那样放弃自由,跟人类过杂食生活。于是,动物界出现了两个长相类似,性格迥异的动物群类——狼和狗。狼和狗是本家,但由于志趣不同,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并且各属于敌对的阵营。 一天,一只饿得就剩皮包骨头的狼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强壮的迷了路的大狗。这只狼想到狗的“背叛行为”,想起饥肠辘辘的肚皮,就想冲上去袭击狗,把狗撕碎,但是此时自己正有气无力,贸然进攻,不但没有胜算,说不定还要搭上自己的性命。于是,狼装出一幅很温和的样子,上前跟狗打招呼说:“狗兄弟,几天不见,你发福了。” 狗看着狼瘦骨嶙峋、低声下气的样子,也放松了警惕,开始和狼聊了起来:“是吗?兄弟,看来你这一段时间打猎经常放空枪呀!要不……” 狼很自然地点点头说:“是啊。我哪里能和兄弟您的高官厚禄相比呀!最近运气是差一点!……” 狗说:“你也真是不可救药,为什么非要迷恋打猎呢?作为同族兄弟,我愿意帮你到人类那里谋一份差事,保你跟我一样的待遇,每天吃好、喝好、玩好、睡好!” 狼说:“我怕不习惯吧!再说人类跟我有过节。” 狗说:“这个你放心。我在人类那里可受宠了!他们疼我都来不及,只要我出面向他们提,他们一定会给面子的,再怎么说,我也是他们的守门大将呀。只要你愿意离开森林荒原,我保证让人类好好待你。你看看,就是你们那一股不识时务的骨气,跟人类斗,结果只能像流氓乞丐一样,躲在森林荒原里过着穷极寒酸的日子。你们不是用鲜血换来一餐‘夹生饭’,就是忍饥挨饿。听说,每年还有不少兄弟饿死。哎,你们也太可怜了,跟我一起去弃暗投明吧!保证你的命运将从此改变!“ 狼说:“我除了打猎外,什么都不会干,我到人类那里能做些什么呢?” 狗说:“看,看,你们打猎的时候,自信得敢打老虎,现在怎么这么自卑了?你到了人类那里,就会相我一样,什么都不用干,只要见了拿棍子的人和乞丐就拼命地赶他走,见了主人就摇头摆尾,用人类的话说,就是去拍主人的马屁,讨主人欢心。你每天的工作就是这些,不用栉风沐雨,风餐露宿,忍饥挨饿,得到的酬报还肯定比你们打猎得到的要丰富的多。各式各样的残羹剩饭,猪肉骨头鸡肉骨头有的是,而且都是煮熟了的,既有营养,又保健身体,还可以延年益寿。主人高兴的时候,还会把你抱起来千般爱抚……” 没有等狗说完,狼就感动得流泪了。虽然兄弟之间平时有一些隔阂,但是毕竟患难见真情,狗兄弟真心实意地为自己指了一条走向光明幸福的道路。狼赶紧说了几声“谢谢”,就请求狗带它到人类那里去“接受重用”。 正当狗准备带狼去晋见新主人时,狼发现了狗颈上有“受伤”的痕迹。狼意识到去人类那里生活可能不像狗说的那样美好,要不,狗颈上怎么会有伤呢?于是,狼忍不住好奇地问狗:“您脖子上怎么有一道伤痕?” 狗说:“这哪里是伤痕,这只是掉了一点毛而已!” 狼说:“不会吧?我看就像绳索勒伤。” 狗哈哈大笑:“你真多疑,这哪里是什么伤痕,这是戴项圈留下的一点痕迹而已。” 狼说:“您经常在脖子上戴一个项圈吗?” 狗说:“不是经常,只是在家的时候,是主人要求戴的。” 狼说:“是不是戴了项圈,就不能到处自由自在地跑?” 狗说:“不总是这样。但吃了人类的饭,就要受人类管,这点小委屈又有什么关系?” 狼说:“我认为这大有关系,您那各式各样的饭菜我一概不稀罕,即使是珍宝,花这样的代价我也宁可不要。”狼说着拔腿就跑,一溜烟地跑进了大森林的深处。 这就是有傲骨的狼!它宁愿在大自然里面忍饥挨饿、欲血奋战,也不愿意牺牲自由,为了“嗟来之食”而不顾尊严地向主人摇头摆尾。 狼是如此的热爱自由,人类也是如此。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他们对自由更是充满了渴望。但是,在生活中,我们的许多孩子并不自由。 在应试教育环境里。一切以考试为中心,许多父母几乎从孩子生下来的那一天起,就为孩子设计好了将来的人生道路。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只能沿着这条道路前进,不能有“非分”之想。 然而,孩子是天生热爱自由的,他们对自由的渴望不亚于对自己生命的尊重。有位诗人说的好:“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会努力地为自己争取自由,对父母给他们设计的人生道路开始抵制。当然,这样的行动会导致父母的不满,并进一步处处限制他们。一场自由与反自由的斗争由此拉开序幕。 对此,著名的教育工作者孙云晓说:“中国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酝酿着孩子的悲剧命运,争分夺秒地制造着孩子的成长苦难。实际上,我们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战,用自己的奋斗来击毁自己的目标。”父母限制孩子的自由,实际上是在制造孩子的自己的距离,在某些时候会导致“控制”和“反控制”的斗争愈演愈烈。 某15岁的初三女还对父母一直把她当小孩子,限制她的自由感到特别烦恼。她说,父母就像看劳改犯一样管着她,有时比看管劳改犯还要紧。她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父母给她安排的。她感觉到自己像一个玩具,毫无自由可言,连每天吃什么、穿什么、看多长时间书、做多长时间功课、练多长时间古筝、看多长时间电视、几点上床、几点起床,甚至连她日记中写的什么内容,父母都要干预……尤其让她感到不舒服的是,学校就在家的对门,父母还要坚持每天接送她,这让她在同学面前很没面子,感觉自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囚徒…… 这个女孩的遭遇让我们想起了不慎被人捕捉,被关在笼子里面的狼。狼在笼子里双目低垂,视游人而不见,狼不发威,不倦怠,不虚张声势地吼叫,不肯安于现状地昏睡,更不屑于低三下四地向人们乞讨食物。尽管身陷笼中,它那富有弹性的脚步和充满活力的肌肉总是给人一种向前的节奏和冲动;它在笼子里迅速走动,撞到铁栏扭头再走,让人感觉它时刻都在准备着破笼而出,不返山林誓不罢休。它们虽然很安全,不用努力就能够吃得很好,但是“池鱼思故渊”,它们很向往以前自由自在的生活。 孩子处在年少好动的阶段,渴望自由是他们的天性使然,当父母的无论把他们看管得多紧,他们呢,还是会想方设法去冲破种种管束,就像笼子里的狼,不管你给它什么好吃的,它们永远都处于不安分的状态。只有自由的天地才是强者生存的土壤,为了自由,狼宁愿去搏杀,在险象环生的处境中生活,也不愿享受“被限制了自由的富贵”。因为狼是强者,敢于自由自在地挑战一切。我们的父母要想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生活的强者,就应该多给他们一些自由的空间。

畅游自由的天空是人,总会向往自由。当前紧张激烈的竞争使人不堪重负,人类追求自由的“欲望”更加强烈。打开一扇自由的窗户,呼吸自由的空气,让“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让自由的心飞翔起来,感受“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自由,让心灵感受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的自负与舒适。自由并非可望而不可及,其实自由无处不在。走出家门,在院子里做想做的事,“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的悠然自得又何曾不是一种自由?畅想自由,自由无处不在,自由的思绪可以带你畅游于自由的天空下,带你感受江南温婉妖娆的气息。自由的天空下,你可以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舒适与安详。“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然而多少次,在自由的天空里,我看到是夕阳的余辉展现着最后的光芒。向往自由,自由的思绪带你畅游于天空。畅游于自由的天空下,无论是风清云淡,还是烟雨蒙蒙,自由的气息总是会弥漫在你周围。畅游于自由的天空,你会感受到“大江东去浪淘尽”是何等地壮观,自由奔腾的长江水是多么地令人羡慕。此时你不会再拘泥于心中未了的琐事,因为自由完全占据了整个心灵,直达心灵深入。“久在樊陇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田园生活也许是最值得他骄傲的。何必羡慕他人,自由也在你的身旁,只要你懂得畅游于自由的天空里,像一只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不必再受世俗困扰。自由的快感会让你觉得自己生活在一个世外桃源里,就像陶渊明所写的那样,但这绝非虚幻。何必再承受“情到深处人孤独”的凄凉,何必再遭受“木秀于林中风必摧之”的悲惨。敞开自由的心胸,欣赏“东边日出西边雨”,欣赏“竹外桃花三两枝”,欣赏“一枝红杏出墙来。”畅游于自由的天空,你能感受到杜甫是怎样“一览众山小”,能体会到曹操是怎样的横槊赋诗,自由的气息遍布于大江南北,自由不会找你,而你必须去寻找自由。生活中并不缺少自由,只是缺少发现自由的眼睛。发现自由,自由便会带你遨翔于自由的天空中。自由并不是那么遥远,只要愿意,自由随时能够带你遨翔太空。

要是让我写就免了,麻烦!我来说下怎么写,我虽然写不出高品质的(那需要积累很多的材料,还要多写)作文,但我可以说一下应付老师和考试的作文手段。关于自由的议论文,我的想法就是自由但不要过度,然后罗列出N多例子来说明你说的对,最后再阐明一下你的主旨就OVER啦。

关于研究自由女性主义的论文题目

题目:《简爱》的女性主义分析 《简.爱》作为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其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简.爱》中所体现的女性主义意识更是引起了当时以及后代人的广泛关注,而中外学者对《简.爱》中的女性主义也都持有各自的观点。 吴娟《从觉醒到回归的渐进---19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女性意识探幽》(2010)表现了19世纪以跨世纪小说家简.奥斯汀为首,勃朗特姐妹及乔治.艾略特等一批优秀女作家相继亮相文坛,共同揭开了19世纪英国小说妇女创作艺术的崭新篇章。指出女性作为第二性和多余的肋骨,在父权社会的历是带着沉重的枷锁处于从属地位的。文章从女性意识的角度,论述从奥斯汀到乔治.艾略特等女作家的小说中所体现的19世纪英国妇女从觉醒到抗争,从出走到回归的曲折历程。她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妇女的处境,表达妇女的心声,以女性特有的目光来审视社会现实,生动的反映女性在男权统治的社会中的坎坷命运,并深刻地揭示了她们的情感危机,道德困惑和反叛意识。 冯茜《夏洛蒂.勃朗特文本的女性社会主体意识》指出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在看似女性私人化的叙事中,透露着19世纪英国社会公众事务中的诸多信息。夏洛蒂.勃朗特把外在的社会心理和社会现象转化为写作的一部分,一方面,小说折射出英国海外殖民的社会背景;一方面,小说也不乏关注英国社会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财产与婚姻关系折射出诸多的社会问题。作品以边缘人向主流社会挺近的姿态,在双重历史语境下进行着对权利的去势与挑战,实现着作者鲜明的平等意识和女性主义的价值观。夏洛蒂的小说更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与读者成为同谋,叙说着女作家自身的焦虑与无奈。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夏洛蒂是试图通过她的女性文本和阴书写突破女性自身的内囿和父权制的历史语境,抵抗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边缘化和在语言、意识上的陌视。 肖巍《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景观》(2001)指出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是妇女解放运动的产物,它旨在批评贬低和歧视女性伦理理论,建立男女平等的伦理学说。它主要探讨的主题有政治伦理、生态伦理、生命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性伦理等。认为当代主义伦理学是批判父权制妇女观、继承父权制批判妇女观的产物。而其发展又呈现出破与立两大主流,反映出女性主义伦理学的宗旨:批判和建构。并将当代女性主义伦理学的理论特色概括为:关系中的自主性;情境的氛围;经验和情感的纽带;能力和实践的支柱;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视角;性别的分析范畴。 周曾《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2004)指出女性主义批评这种外来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经过引进、本土化和科学化三个阶段。各个阶段出现不同的特点,经历了被拒斥到接受、落地生根直至蓬勃发展的曲折历程。认为传统文化积淀和解放后意识形态对女性的规范,都忽略了女性意识中的自住性原则;当下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遮蔽了性别身份的存在,对于性别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女权主义文学批评在当时文艺批评中处在边缘地位;这三点是80年代初女性主义在中国悄然出场的原因。而有关西方的译作和一些论文集的出版、女作家性别写作意识的增强,更是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1)选题依据 ① 书中女主人公鲜明的女性主义特征:虽是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但是不屈于世 俗的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智慧过人。蔑视权贵,嘲笑他们的愚蠢,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平等,敢于追寻真正意义上完整的爱情,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在简爱身上所显现出来的这些女性主义的光芒深深的吸引了我,由此促成了这次选题的完成。 ② 女性主义在中国的出现:80年代初传统文化积淀和解放后意识形态对女性的 规范,都忽略了女性意识中的自主性原则;当下的社会存在和生活方式遮蔽了性别身份的存在,对于性别差异缺乏充分的认识。以上两点促成了80年代初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悄然出现。 (2)主要研究内容 ○ 1简爱在寄人篱下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 2简爱在寄宿学校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3简爱在做家庭教师时期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 4简爱在成为女继承人时所表现出来的女性主义。 ○ 5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各个时期的变化。 (3)研究思路、方案 本课题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对简爱的女性主义意识进行论述: 1、简爱女性主义的最初表现,包括在寄人篱下时对表弟的侮辱和毒打的反抗等。 2、女性主义的第二个阶段,在寄宿学校时所表现出来的对学校传统教育的反抗等。 3,做家庭教师时所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包括对平等身份的追求、对爱情的追求等。 4、简爱女性主义的最后一个阶段,作为女继承人后又回到了罗伯斯特的身边。

女性主义参考书目1、【英】弗吉尼亚·伍尔夫:《妇女与小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2、【法】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女人》,桑竹影、南珊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3、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4、【美】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5、【英】玛丽·伊格尔顿编:《女权主义文学理论》,胡敏等译,湖南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6、【英】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王还译,书店1989年版。7、孟悦、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8、王绯:《女性与阅读期待》,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张京媛主编:《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一、“时尚女性文学”的兴起90年代后,我国进入激烈的社会转型时期,延续了40余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急剧解体,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即也发生了全面的变革。在旧体制下曾拥有过辉煌历史的文学,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准备不足,一时不知所措,迅速跌入低谷。要重振文学雄风,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根据读者的心理,进行市场策划,以吸引读者注意。继1994年《青年文学》开辟了“60年代出生作家作品联展”后,从1996、1997年开始,《小说界》、《芙蓉》、《山花》、《长城》、《作家》等文学刊物又相继推出了“70年代以后”、“70年代人”、“70年代小说”、“90年代小说新人”和“70年代出生的女作家小说专号”等。“70年代后”作家脱颖而出。这是一个多元驳杂的创作群体,拥有多种写作路数,但以描写都市青年的各色人生而著称。其作者除少数外,均为南方时尚女性。她们以市场经济时代全新的价值观和文学观向传统价值观和文学观提出了全面的挑战,其核心就是主张“私人写作”。她们的创作往往采取准自传体,以第一人称讲述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或虽采取第三人称,但努力将人物的体验与作家形象重叠。她们声称只写自身感受和个人视野的东西,拒绝文学的社会性,拒绝宏大叙事,拒绝传统的道德观和文学观。对生活极端个人化的选择和表白决定了这些文本的另类特质,因此又被称为“另类文学”。她们以爆炸性的创作和成功的市场效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论,被称为“文学新人类”、“新新人类”、“新新生代”,成为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后少有的文学热点。“时尚女性文学”以卫慧和棉棉为代表,另外还有周洁茹、朱文颖、金仁顺、戴来等。她们接受了西方女权主义“躯体写作”的主张,又发展了90年代初陈染、林白的“私人写作”特点并将其推向新的阶段。二、“时尚女性文学”的特点和贡献(一)“躯体写作”是“时尚女性文学”最突出的特点所谓“躯体写作”是指女作家在创作中特别注意表现女性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等性别特征,从女性的角度观察、体验和描写生活。90年代是我国女性文学大发展的时代,女性意识进一步觉醒,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至今方兴未艾。这些作品执拗地寻找和开拓女性话语的表达方式,彻底显露女性“私生活”的深层底色。它们把笔触探向女性最为隐秘的内心世界,将女性的性别体验以一种执拗的方式表达出来,表现出女性潜在的能量与激情,使性禁忌荡然无存。这些作品多以城市边缘人为描写对象,如独身者、流浪汉、地下摇滚歌手、同性恋者、吸毒者、爱滋病患者,以及城市角落的“流莺”(妓女)、姑爷仔(靠妓女为生的男人)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幅当代都市生活的特殊画卷。如卫慧的代表作《象卫慧那样疯狂》描写一个20来岁的青年女子的乖戾心理和躁动不安的生活经历。这女子少女时代丧父,内心深处对继父的排斥使她幻化出被继父强奸的梦境,她无时无刻不在逃避着继父。作品对女孩的内心感受刻画得异常尖锐,作品透露出一种现代都市的病态的颓废的美。她的《蝴蝶的尖叫》在混乱的碎片似的生活中体验并表达着一种尖锐的刺痛。棉棉的代表作《糖》描写混乱、堕落、痛苦和破碎的生活经验,大胆、裸露而疯狂。她的《香港情人》讲述了一个女作家介入流行音乐的故事。女主人公长期与一位同性恋者相处,又不断介入一些与其他男人的绯闻,怪异而复杂。金仁顺的《月光啊月光》、周洁茹的《我们干点什么吧》、朱文颖的《广场》都以都市女性为主角,以全新的价值取向和彻底的叛逆精神描写青年女子的混乱情爱和她们在动荡社会中的矛盾痛苦。她们不再以理性和传统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评价眼前急剧变化的生活,而是沉醉于光怪陆离的感觉、情绪、热情和欲望中。这是对现有文化秩序的挑战和不折不扣的轻蔑。在价值观上,这些作品彻底摆脱了传统理念的束缚,以更自然、更生活化的心态表现人的种种欲望———特别是性爱。以前的作家一般都赋予性爱以象征意义,而她们对性爱的描写,则更接近于自然本能。她们以极为自然———甚至是无所谓的态度描写邂逅恋、婚外恋、同性恋、未婚同居、性游戏、性幻想、性享受等等,将性完全感性化。(二)以尖锐的方式反映了时尚青年的生存状态70年代出生的作家大都是独生子,有幸福的童年,充满幻想,未经历痛苦和磨练。一旦投入现实,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便异常尖锐地表现出来。一个日渐商业化的社会便使他们陷入迷茫之中。市场经济已不可能向对他们的父辈那样为他们安排好一切,他们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体验了自由的痛苦———这就是一切必须由自己争取。在社会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他们注定要体验自我奋斗的痛苦,体验漂浮状态的痛苦。虚无主义、怀疑主义经常左右他们的行动。这与他们的前辈的痛苦完全不同。“时尚女性文学”的作者大多数是自由职业者,是都市的边缘人,她们作品中描写的也是社会的边缘人。她们最关心的是个人愿望的实现与兑付,强烈的个人表现与稀薄的社会生活构成了强烈的反差。她们对信息化、商业化时代的都市生活有惊人的直觉。细腻的体验,毫无顾忌的表述,极其敏感的语言,惊人的坦率,极具冲击力的文字,使她们成为当代青年情绪的代言人,在当代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三)创造了与表达内容相适应的新的美学风格传统的情节线索在她们的小说中消失了,碎片式的感觉成为作品的主体。整个作品的情调隐约可感,但不少章节之间跳跃性极大,近乎语无伦次,如幻如梦,飘飘忽忽;不少章节又时常横生枝节,随时插入一些近乎梦呓式的字句,令人难以捉摸。作品的意义仿佛漂浮于作品之上,难以把握。也许,这种随意性代表了一种新的审美倾向?作者的本意就是拒绝任何对作品深度的探寻,追使读者专注于作品本身?(四)对探索商业时代文学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市场经济的特点是讲究市场。文学也必须主动适应市场,学会在商海中谋生存。市场经济时代的消费者讲究时尚,讲究流行,讲究出新,讲究刺激。文学也必须适应这一特点。三、“时尚女性文学”的危机(一)媚俗:“时尚女性文学”的最大危机市场经济的短期行为带来“快餐文化”的繁荣,使文化消闲化、浅薄化、庸俗化。评论家普遍认为,“时尚女性文学”中的很多性描写表面上似乎是对传统道德的挑战,实质上是以“自渎”和“自虐”的形式对正在泛滥的以寻求新鲜刺激为目标的物欲主义的迎合,满足了读者的“窥测”与“意淫”的心理,是女性文学精神层面上的投降与堕落。有人尖锐地指出,一些女作家很明白,在这个商业化的社会里,身为女性是一种资本,她们很快就学会了充分运用这一资本,于是,用一种更富于刺激性的姿态挑逗男人,极度宣泄对感官刺激的迷恋。她们使作家的精英形象完全世俗化、低俗化了。她们虽打着人性和反传统的旗号,有着漂亮的解说,但她们那准自传体的、故意夸张的、自曝隐私的、赤裸裸的性描写更多的是招徕顾客的手段。我们阅读“时尚女性文学”,感觉到那夸张式的描写有明显的“表演”与“作秀”的成分。这到底是女性文学的进步,还是女性文学的歧途和陷阱?适应市场并不是迎合市场。有的评论家认为,她们的生活很肤浅,只能无病呻吟或张扬尖叫,几乎是一种激素催生的写作,无价值和前途可言。(二)商业炒作的陷阱:用文学之外的手段谋求占有市场“时尚女性文学”主要是由文学编辑精心策划包装而不是由作家个人行为造成的。所谓美女作家,本身就包含了浓重的商业操作成分,配发娇媚的玉照也是投读者之所好,满足人们的视觉快感。其实人长得美不美,与作品的文学价值完全无关。但许多读者的阅读与其说是冲着作品来的,不如说是冲着美女来的。许多广告也以女作者年轻漂亮、气质脱俗、文笔优美、思想前卫吸引读者。美女作家终于取得了与商业时代形形色色的明星同等的地位。文学界与体育界和演艺圈一样也有了自己的明星。但她们地位的获得却不仅靠作品也靠美女的身份。有人说,如果把美丽和才华掺和在一块评论一个女作家的作品,在文学审美过程中是否会掺和异类杂质?以文学眼光看,“美女作家”是个荒诞的哗众取宠的说法。(三)女性主义的偏向:性泛滥与惟我独尊卫慧的《上海宝贝》、棉棉的《糖》的女主人公毫无例外地成为性欲的奴隶。她们肆无忌惮地寻找不同的男人随意做爱,没有节制,也没有羞耻。性爱是人的本能,禁欲固不可取,但人毕竟不同于动物。女性文学中的不少作品存在着过于渲染女性性征,性描写低俗不堪,有的甚至把女性描写为“性霸”,以显示女性的所谓独立和尊严,走向了极端。真正的女性意识应包含着两性和谐的命题。(四)过于封闭,不够大气,缺乏强大的冲击力私人写作和躯体写作作为对过去男性中心的反拨有重大意义,但如果因此由男性中心主义而走向女性中心主义,势必陷入新的偏狭。女性文学要真正取得与男性文学同等的地位,就必须以博大的胸襟,面向整个历史和整个社会。真正伟大的女性文学必将有赖于女性作家的大胸襟、大气魄。著名作家铁凝、张抗抗、王安忆都认为女性文学应有更广大的视野。有的评论家甚至提出了“超性别写作”。他们认为,女性不能仅仅研究女性自身而不去面对整个世界,女性只有充分认识男性,充分认识这个世界,才能充分驾驭这个世界。

女性形象论文提纲

女性形象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中女性的人物形象。那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又该如何探究呢?

摘要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着名英国女作家、文学理论家、意识流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女性主义的先驱。伍尔夫立足于时代背景和现实生活,从女性写作传统、女性写作条件、女性形象、双性同体等方面阐述了女性与写作的关系。她强调经济独立对女性写作的重要性;主张女性建立自己的写作传统;鼓励女性大胆地拿起笔进行创作,摆脱男性作家塑造的不实的女性形象;在承认两性差异的前提下提倡双性同体的创作模式。本文试图梳理和分析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观念和理论,证明其思想在女性主义发展史中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对于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研究的意义,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述评。

第二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背景。首先,从小特殊的家庭教育使伍尔夫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父权制和家长制的倾轧让女性主义思想在她体内生根发芽。其次,布卢姆斯伯里集团对伍尔夫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在这里她养成了最敏锐的审美观,产生了对道德教养的怀疑,培养了作家的社会使命。再次,伍尔夫所在时代的女性解放运动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生长土壤。

第三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与写作的思考。伍尔夫认识到父权文化对女性历史的遮蔽,于是致力于重新发现女性写作的传统,她采取实证的研究方法,关注女性的现实生活,描述女性作品的独特性,书写女性文学史,进而建立女性文化。

第四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女性形象的书写。伍尔夫清醒地看到父权制对整个社会思想文化的控制,他们创造了一系列不实的女性形象。所以她在个人创作实践上不断打破旧有的创作传统,始终将抵制菲勒斯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提倡杀死“家中天使”,描写真实的女性形象,肯定书写女性体验的做法。她的这些做法无疑是对男权社会写作模式的一种有力的颠覆。

第五部分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对两性关系的表达。她对父权社会传统的两性二元对立模式进行了审视和批驳,主张抛弃狭隘的性别主义偏见,呼吁两性间进行和谐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并且进一步提出一种解构性别二元对立的良性策略--“双性同体”.

最后一部分为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创作进行总体评价,在基本肯定中也指出了其缺陷。并且通过对后来女性主义历史进行梳理,说明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发展性和超越性。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一间自己的房间”,“双性同体”

ABSTRACT

Virginia Woolf , famous British female writer and literary theorist, stream-of-consciousness literature representative, was honored as the forerunner of 20th centuryfeminism. Woolf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real life, expounds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women and writing from the aspects of women's writing tradition,women's writing condition, women's image, “androgyny”and other stressedthe importance of economic independence for women's women toestablish their own writing tradition. To encourage women to writing. Get rid of thefemale images of the male writers. Under the premise of recognizing gender differences,Woolf advocate androgyn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Woolf's feministideas and theories, prove the development and transcendence of the thought in thehistory of feminis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this paper,mainly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on VirginiaWoolf's feministthought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view.

The second part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VirginiaWoolf 's feminist thought.

First of all, the special family education bring her some literary skills, patriarchal familylet feminist ideas take rood in her body. Secondly, effects of the Bloomsbury group ofWoolf also can not be ignored. Again, the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provided abase for her feminist thought.

The third part introduces VirginiaWoolf 's thinking on women and writing. Woolfrecognizes the shadow of the patriarchal culture on women's history, she devoted todiscover the tradition of female writing.

The fourth part introduces the female image under Woolf's creation. Woolf clearlysaw the control of the whole social ideology and culture of the patriarchal system, theycreated a series of false images of women. She constantly break the old tradition ofwriting in the personal creation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killing of the angel in the house.

This is a subversion to the writing of Patriarchal society.

The fifth part describes the expression of VirginiaWoolf on the relationshipbetween the gender. She refute the binary opposition of gender. She appeal tocommunication between woman and man. And put forward the “androgyny”.

The last part is the conclusion of this paper. It is a summarized evaluation ofVirginiaWoolf 's feminist thought. By combing the history of Feminism, this paperproved the transcendence of Woolf Virginia's feminist thought.

Key words: VirginiaWoolf , feminist thought, “a room of one's own”, “androgyny”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弗吉尼亚·伍尔夫女性主义思想的形成

(一)家庭环境的熏陶

(二)布卢姆斯伯里集团的感染

(三)女性主义思潮的影响

二 对女性与写作的的思考

(一)追寻女性写作传统

(二)探寻女性写作条件

1.物质基础:一间房间的隐喻

2.空间基础:生活空间的狭小

3.文化基础:话语权的缺失

三 对女性形象的书写

(一)杀死“家中天使”

(二)独立自主的女性

四 对两性关系的表达

(一)对传统化两性对立的反思

(二)对理想化双性同体的创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以自由平等为主题的论文

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生命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下面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平等的 议论文 作文 700字,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平等

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平等的。

这就意味着,作为人,每个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在10月26日,在全国"群英会”上,刘,少奇亲切接见了全国劳动模范,掏粪工人时传祥。刘,少奇握着时传祥的手说:“你当清洁工,是人们的勤务员,我当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分工的不同,我们都是革命事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这个事例更能说明;劳动是不分高低贵贱的,不管从事什么工作,每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刘,少奇那种平易近人,平等待人的高尚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每个人都具有平等的人格就应该得到同样的尊重。尊重他人,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人,不因人们之间的差异而划分出尊卑等级,显示不同的态度,这是一个正直的人应有的待人之道,也是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明主的社会制度保障每个人在人格和法律上的平等,但不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不能使机会,财富和各种社会资源完全平均分配。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对待人们之间的差异和现实中的不平等现象,这些差异和不平等现象便可能成为歧视态度的根源。正因为存在着人与人的差异和现实不平等现象,尊重他人,平等待人才显示出美好的道德价值。所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消除歧视,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贫富贵贱论人。

平等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理想。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平等的观念日益普及。在今天,平等已经是全世界公认的价值。因此,我们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对方的天赋、出身、贫富、职务如何,都应本着真诚、尊重、友善、礼貌的态度相待。除了这些,我们还要有发自内心的对他人人格上的尊重,要有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摈除陈腐观念。让我们携手共行,认清歧视的错误和危害,努力清除人与人之间的各种歧视,建立平等、真诚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让我们的明天更好更精彩。

平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里的海伦。凯勒用文字描绘出了自己五彩缤纷的内心世界,让我久久感动着。今天,我再次学习了描绘盲人内心世界的 文章 ——《触摸春天》。文中的小女孩安静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触摸到了蝴蝶,第一次用自己的内心理解到了飞翔的概念。读完这篇课文,我思考了许久:安静并不能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可她却有着非凡的灵性,竟抓住了这只蝴蝶!她是怎样做到的呢?她又是怎样在漆黑中度过自己本应快乐、幸福的童年的呢?为了更深入的理解她,我花了半个小时时间来体会。

我轻轻地闭上双眼,这一个动作,仿佛把我丢进了漆黑的山洞里。我很无助,总认为会撞上什么东西。我几次想睁开双眼,但又被理智所阻止:我们正常人,闭上眼睛,只要睁开,便可以再次看到这个多彩的世界。可是想安静这样的盲人,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看见这个世界了呀!在体验中,我几次撞到了桌椅,还差点把碗给打破了。我才终于明白,安静要熟悉这个世界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经历了多少痛苦呢!半小时后,我睁开双眼,仿佛在漆黑的山洞里找到了出口,找到了光明。顿时间,我又明白了:残疾人不仅不比我们这些正常人差,还比我们多了一种优良的品质:勇气!正因他们拥有勇气,他们才能勇敢地面对这个世界。也正因他们拥有勇气,他们才能凭借着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请同情残疾人”等类似的 标语 。我认为,尽管我们是真心想帮助残疾人,可你有想过吗?这可能会让残疾人造成一种被歧视的心理。朋友们请把心理的潜意识——“残疾人比我们差”——给抹去,让我们换上全新的一页——人人平等!因为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生灵,每个人都是上帝派来人间的天使,每个人都有资格、有权利用自己的双手触摸世界、创造辉煌!所以请记住,无论是残疾人还是正常人,我们都——人人平等!

在竞争中求平等

人人都渴望平等,都想获得和别人同等的权力地位福利——但是,在这个竟争如此激烈的当代社会,我们要在竞争中求平等!

当今的社会犹如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所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们只有不断奋斗,努力拼搏,才有可能在竞争中求平等;在竞争中不断锻炼自己,将可能变为现实!

人人天生都是平等的。我们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的权利,享受着天赋的自由和世间福利。但我们并不能因得到这些就沾沾自喜,而止步不前;因为这只是我们人生中一小部分平等,我们以后的人生是否平等,由我们自己决定!

在现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大城市的街头经常会出现一些穿着褴褛的流浪汉或乞丐,他们看上去身形健壮,却不思进取,甘愿接受别人的施舍,以行乞来度日——

他们本来拥有与其他人同等的权利,本可以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生存,但他们放弃了这份与生俱来的权利,自甘堕落,不竞争,不进取,他们已经丧失了在竞争中求平等的意识。

在商业中。各行各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激烈的竟争是避免不了的。就像是狮子说的,要想平等,首先得有利爪。只要你的实力够强大,头脑够聪颖,竟争意识够强烈,那么,你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平等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其实,平等并不是绝对的,特别是在现代这个可谓“人吃人”的社会,没有绝对的公平,平等,我们只有努力奋斗,在竞争中求得不平等中的平等!

草吸收土壤的肥力,羊吃草,人吃羊,这个简单的食物链就体现了这样一个在竞争中求平等的道理,正是由于生物与动物,人之间的环环相扣,紧密联系,才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平等。因此在竞争中求平等的我们每个人都要谨记的!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年,即将步入社会,我们要在学习 文化 知识的同时,增强竞争与平等意识,懂得在竞争中争取自己想要拥有的平等。

自由(法语:liberté)、平等(法语:égalité)、博爱(法语:fraternité)是法兰西共和国的国家格言。此格言首先出现于法国革命,并在1946年和1958年被写进法国宪法中,现在已成为法国精神的代表。“自由、平等、博爱”,又“自由、平等、友爱”,“自由、平等、团结”,“自由、平等、联谊会”。1789年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指出:“自由即所有人皆拥有的,做一切不伤害其他人的自主权。除了保障社会上其他人享受同样权利外,此天赋的权利不应有任何限制。”“不自由毋宁死”(Vivre libre ou mourir,1775年由美国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提出,法国革命后流行于世,后来成为希腊国家格言)成为共和国的一个重要格言。

以“平等”为话题的作文有位置随便坐天底下,你活着,总会有你一个位置。要坚守!——题记一个人活着,首先就要坚守自己的位置,自己的观点,不能人云亦云,要客观实际地去看待每一个问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我们不能总说聪明人与傻人的争执只是傻人无理,那样的话,聪明人也会变傻。一个位置犹如一种精神。人的一生中,位置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一个人终生奋斗的目标,或是代表权利,或是代表利益,或是代表精神上的满足。其实,它更代表一种立场。正因如此,在位置的争夺中,演出了多少或残酷或惊险或悲壮或忧伤或惊世骇俗的故事。甚至所有的历史都是由此而形成,所有的艺术因此而先声夺人。一个位置,有你无我,从古到今,无不如此。在传统的中国,对位置看得很重,可以说是到了斤斤计较的地步。《水浒传》中的卢俊义未入梁山前,第二把交椅只能就空着。直至今天,大至总统、议员,小至主任、科长,无不有其中的故事。就连吃饭,也是分主次,千万马虎不得。这种观点,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位置的问题,使我们本来就不轻松的生活,又添了些许劳累。对于位置,对于立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算完美呢?其实大自然对此已作了最好的诠释。各种鲜花四季分明地开着,它们各有自己的位置;各种树木随地就势地生长着,它们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是把根须紧紧相连。这是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原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人生的位置不是唯一的,当我们的自身价值发挥出来时,属于自己的位置总会出现。另外,人生没有绝对的平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与缺陷,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完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悄悄走进露天剧场,你会发觉位置有的是。请随便坐坐吧,人生之戏早已开演了![点评]本文简洁流畅,一气呵成,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作者从中国人最讲究的“位置”谈起,有理有据,语言风趣幽默,构思立意精巧。“一个位置犹如一种精神”,阐述了人“不必刻意去追求所谓的完美”,并自然地过渡到“平等”的主题,读来发人深省。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