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

发布时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

在实施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大有市场的今天,在目前素质教育还难以攻破应试教育这块“坚冰”的情况下,如何在这场较量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严峻的现实。教育要“松绑”,学生要“减负”,但教育质量要提高,“既要马儿好,又要马儿少吃草”,这于教育一线的所有教师而言确实是一个大难题。正是在这样的一个现实背景下,教育界给自己提出“教学的有效性”这一研究课题,在我看来实在是极有必要的,是“自己拯救自己”之举。要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会”),掌握学法(“会学”),且学得快乐(“乐学”),这确实是一门学问,值得研究。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的程度;效率是指投入和产出之比,以较小的投入,花费较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效益是产出、收益,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全体学生素质和个性的最优化发展。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作为一名小学的语文老师,我有一些这样的思考: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平日里,个别教师撰写教案视《教师用书》为至宝,甚至完全依赖《教师用书》,课文也很少朗读,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其实我觉得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该这样去做:每每钻研一篇新的课文,总应先通读一遍,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学生可能不理解的词语,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方法作出“预设”,或查字(词)典解释,或对照近义词、反义词理解,或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如果要联系上下文理解的,则在一旁作上标记。对于要通过查字(词)典理解的词语,自己先查字(词)典并把义项写在一旁。为了扫除阅读障碍,我们先应认真地把课文朗读或默读几遍,发现一些难于把握停顿或比较拗口的语句,及时做上记号,备课时写入教案,课堂上予以指导。此外,在阅读各种教学参考书的同时,我们还应把文章的结构分析在课本上做好标注,把每一段的段意写在段末空白处。对于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的预设,更应写在一旁,方便课堂上参考表述。在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等了然于胸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便可以打开电脑搜集资料,开始撰写教案,而且几乎是一气呵成。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地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刻意求新,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我们的学生最烦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语文课每次是作者介绍、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等等。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一位老教育工作者说:必须使你的每一节课有点新东西――哪怕只是一个新词汇。抓住学生求新心理,不断在学生面前展现那个灿烂的知识新天地,你就会受到欢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讲述、读书、讨论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有新意就能兴奋起来。只有兴奋性脑力劳动,才会使学习过程本身出现美妙的境界,就好象步入百花盛开的花园到处能够闻到芳香,又好象是品尝了醇香的美酒,充满了醉意。学习的这种境界能使学习者产生无穷乐趣。教师要想方设法使每一堂课都有“新意”。讲戏剧未尝不可以演一演;讲诗歌不妨举行个朗诵会;范读时不妨放一段录音……新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就能喜欢学习,上课能积极参与,精力集中,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学习,能提出各种疑难问题,勤于请教;能积极参加学习小组的讨论研究,设法解决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并且主动地寻找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他们的学习目标已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切切实实地掌握和运用知识。三、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认识内化成行为的具体表现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主动参与,即主体参与认识的行为实践不是被强制的、勉强的、被动的,而是自觉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学生主动性越明显,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越表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因此,我们应创设情景给学生以主动施展才能的平台,促成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首先,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思多问。“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可以说,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善于思索,都有好思的习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想问题、提问题、钻研问题。现在有些学生不但手懒,脑子也懒,有一点难题就想问,总想依赖别人。学生一看题目较难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如果老师鼓鼓劲,学生仔细一分析,可能就想出来了。如果鼓劲还不行,老师可以给学生指思路。要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教给学生思维方法。学问学问,又学又问。好问也应有一定的方法,也是需要培养的,好问不等于胡问瞎问。好问首先要问自己,要多给自己提几个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盲从,别人的答案究竟对不对,还要经过自己思考、鉴别。将别人的答案同自己原先的想法对比一下,想一想自己与别人的差别,从而发现自己思维的毛病,学习人家思维的方法。只有学生自己会思、会问、会学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与别人合作交流,也只有在学生个体的潜力得到发挥时,课堂教学才变得有效。其次,提倡学生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新问题需要解决,当学生独立思考后还是解决不了,是知难而退,是指望老师讲解,还是有意识地寻找伙伴,共同合作解决,这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合作学习”把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放手在小组内讨论,寻找解决策略,教师所做的正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中,学生要发言,要听取同学的意见,在评价中要当小老师,这样,学生参与的量和质都得到了提高,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很多的,可以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不少新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后,大部分能解决问题,只要让学生同桌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教师稍加点拨即可,节约大量时间,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发展。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要强调学生动手操作,而且要引导学生在相互合作下进行,使学生互相帮助、促进、检查。教师要投入到小组中,以一名探索者的身份出现,提高学生积极性。教师也可以在练习的过程中展开“合作学习”。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题目形式稍有变化往往会影响解决问题方法的选择,甚至失误。设计一题多想,同一问题多种解决等,在学生独立解决的基础上,然后组织小组讨论、辨别、交流,有利于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三、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不断完善。作为教师就是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大组的交互影响中使自己的个性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能用优势去克服劣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在列举几种例子:例一,发现别人,互相学习。同学们互相学习,发现别人的优势。由于优势原则被同学们理解了,发生了可喜的现象;学习差的学生写了优生的名字;学习优的学生写了差生的名字,他们都在找别人的闪光点,这样的学习形式有利于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例二,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在组织学生小组学习的基础上,提倡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的竞争。因为学生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任务,同时要与其他组员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能超过别的组。比如同一个问题,看哪一组先解决,解决的方法多,找到了最佳解决办法,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例三,互改作业,重新认识。作业批改过去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的参与性不够。小组中的批改往往特别认真负责,要求特别严格,对于分歧的地方还会争论得面红耳赤,这样,学生对所学知识作了再一次的认识,并逐步锻炼了学生的评判能力,提高了认识水平,使课堂学习显得更加丰满和完善。当然,组织学生批改,内容要选择,如果是开放性题目,会更有价值。当然教师要加强批改指导,逐步提高批改要求。四、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功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事实上,任何人都有获得新鲜刺激的需求,对于儿童而言,更是渴望变化,期待惊喜,追求新鲜。我们为何不尝试多种多样的评价,在评价的方式方法上创新求变呢?其一,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机智多变,灵活地采用激励式言语评价、导学式言语评价、明理式言语评价、幽默式言语评价等。最好能广泛收集,加强积累,使评价用语定期更换、常用常新、层出不穷,时时给学生以因时因景因文因人而异的新鲜评价或富有情趣的评价语 ,让学生听而不厌,学而不倦。其二,我们可以将口头语言的评价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爱抚地摸头、亲切地握手、深情地拥抱、由衷的鼓掌、有力的大拇指,加上真诚的赞语,如此声情并茂,更能传播一种情绪,交流一种感情。在特级教师的公开课堂上我们经常能看到他们这样对学生的真诚的赞许,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得体。其三,我们可以尝试实物评价,可以赠送有象征意义和纪念价值的小物品,一支书签、一片枫叶、一颗种子、一幅书法作品、一样教具,都会燃起学生的希望和期待。另外,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语文课程标准》建议:要“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搜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建立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来评价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积极性评价的过程中,还要有全人观念,评价的内容应具有广泛性,使评价从智力因素向非智力因素延伸,应重视对学生进步性指导,给予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领会意图,把握目标,活用教材:有效课堂的前提

数学教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精读教材,了解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教材讲一遍,学生对着教材看一遍、做一遍,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怎样安排就怎样教,在教学中缺乏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灵活使用的意识,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我们应该明确教材只是一种承载知识的文本体现、一种导向,它不能也不可能适合全部学校、全部教师、全部学生,它要靠我们的教师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地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学习加工,使“教材”进到“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色彩和活力。

二、创设实效性的教学情境:有效课堂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其实用不着非常复杂,但一定要有实效,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因此,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

例如数学“小数的性质”时,在“比较米、米、米的大小”之前,先出示3个1,提问:“这3个1相等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把数字又改成1、10、100,再一次提问:“这3个数还相等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答案: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元=10角=100分。

接着老师追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一组数,能不能改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顺利地引入例题,这样教学,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就能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发展,形成富有个性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是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教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环节时,没有“以人为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教师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有的叫“开心商店”,有的叫“小精灵商店”等等,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让学生身临其境,真买真卖,好像在超市或商店一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购买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亲身感受到了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

四、精心设计作业练习: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活动,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定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和身心和谐发展。尤其是数学更需要学生用作业来强化知识。

在内容要求方面:1.作业练习必须与课程所讲的内容密切联系,做到有针对性,能够突出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让学生愿练,这样才能产生乐学的情感,才能由被动苦练变为主动乐练。比如在学了“数的整除”后,针对着重解决概念问题,我设计的题目是:“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偶数中的质数,分母是奇数中最小的合数,这个分数是()。”2.家庭作业必须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合理拓展,力求做到让学生满足,让他们“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要帮的帮一把”。3.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烦琐的死记硬背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要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作业。4.作业练习要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5.作业练习要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如“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8-□)×□=8”,□里的数不确定,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

只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论文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领会意图,把握目标,活用教材:有效课堂的前提

数学教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精读教材,了解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教材讲一遍,学生对着教材看一遍、做一遍,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怎样安排就怎样教,在教学中缺乏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灵活使用的意识,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我们应该明确教材只是一种承载知识的文本体现、一种导向,它不能也不可能适合全部学校、全部教师、全部学生,它要靠我们的教师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地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学习加工,使“教材”进到“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色彩和活力。

二、创设实效性的教学情境:有效课堂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其实用不着非常复杂,但一定要有实效,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因此,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

例如数学“小数的性质”时,在“比较米、米、米的大小”之前,先出示3个1,提问:“这3个1相等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把数字又改成1、10、100,再一次提问:“这3个数还相等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答案: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元=10角=100分。

接着老师追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一组数,能不能改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顺利地引入例题,这样教学,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就能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发展,形成富有个性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是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教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环节时,没有“以人为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教师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有的叫“开心商店”,有的叫“小精灵商店”等等,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让学生身临其境,真买真卖,好像在超市或商店一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购买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亲身感受到了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

四、精心设计作业练习: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活动,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定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和身心和谐发展。尤其是数学更需要学生用作业来强化知识。

在内容要求方面:1.作业练习必须与课程所讲的内容密切联系,做到有针对性,能够突出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让学生愿练,这样才能产生乐学的情感,才能由被动苦练变为主动乐练。比如在学了“数的整除”后,针对着重解决概念问题,我设计的题目是:“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偶数中的质数,分母是奇数中最小的合数,这个分数是()。”2.家庭作业必须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合理拓展,力求做到让学生满足,让他们“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要帮的帮一把”。3.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烦琐的死记硬背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要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作业。4.作业练习要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5.作业练习要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如“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8-□)×□=8”,□里的数不确定,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

只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 教育 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一 【摘 要】 有效的教学课堂,是数学教师永恒的追求。本文将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摸索、实践,以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来阐述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情景创设的有效性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 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1有效性教学要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创设数学学习的良好情境, 教育界已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理论认识与实践 经验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然而,新课程下的一些数学课,情境只是为创设而创设,只图表面热闹,有的甚至成了“说话课”,夹杂了太多的非数学信息,干扰和弱化了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 故事 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 儿童 的心理特征和认知 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2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过程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由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是否有效,则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 激发兴趣,产生参与动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尤其是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课堂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对学习材料感兴趣。 如在教学第一册的求未知数时,我创设了“猜扑克牌”的游戏情境,第一次,我手拿两张扑克牌,让学生猜猜两张牌分别是几?学生兴趣很高,纷纷举手告诉老师他心中的答案。第二次,我告诉他们这两张牌的和是9,这下,举手的学生更多了,而且答案也更加的统一,出现了以下4种情况,A(代表1)与8,2与7,3与6,4与5。第三次,我告诉他们其中的一张牌为2,这时,几乎是全班的小朋友都举手了,而且喊出了答案7。这个情境的设计,不但了解了学生,把握了教学起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参与学习。 适时点拨,指导参与 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在重视让学生学会学习、发展学生学习能力的今天,我们也应重视并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的作用。我们要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及时加以点拨指导。 如教学《数一数与乘法》,当学生探究出用加法 计算:3+3+3+3+3算法之后我没有直接引出简便算法写成乘法算式,而是让学生利用探究出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接着再加以适时引导:“通过计算你发现什么”,“你觉得这样写怎么样”,“要是能简单一些就好了”,通过一个一个的设问、谈话,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目标:原始算法“烦”,需要“简化”。 这时再通过动画演示“由繁到简”,使学生对简便写法的印象深刻。教师有效的引导,能确保学生探究活动的质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更有意义,更为有效。 创造空间,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周玉仁教授曾说过:“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会成功的愉快。”这些“多一点”告诫教师一定要为学生创造时间、空间,保证学生的参与机会。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开展“说一说”、“摆一摆”、“做一做”、“比一比”、“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叠一叠”……对于一个问题爱多问几个“谁还有不同意见或想法?”“谁还能补充?”“再仔细想想还可以怎样做?”等等,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多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如教学“生日”,时我设计让学生填生日蜡烛卡片,然后将手中的生日蜡烛卡片交到相对应的春、夏、秋、冬四个小使者手中,再通过数实物(卡片)来完成统计,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动手动脑,这样既避免了统计过程中的混乱,又保证了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统计的知识充分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性教学要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一直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 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为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高度重视探究学习。“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习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量”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四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在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 总结 、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不排斥接受学习。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 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面积单位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等。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 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二 教学是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现就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研究发表几点初浅的看法: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 有效教学的“效”含有效果、功效、效果、效能、效率和效益的含义。小学数学教师要发挥所有力量、因素和作用,追求教学效益,所有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追求高效。这里的有效指的是高效能,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就是在单位时间内,教师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效益的指标。学生学得好不好是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最大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效果,那么教师很辛苦也是没有教学效果的,或者学生学得很辛苦,效果并不理想,这样也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 二、注重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的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时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根据学生身边熟知的事物而设计。对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三、组织活动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是重视数学活动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性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教师的倾心设计,提高了学生的活动效率,而学生在高度参与中获得体验、理解和认识,在积极活动中求得发展、进步和提高。 1、创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在活动中活学活用。小学数学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操作活动,并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活动素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活动中从生动直观的思维转变到抽象理性的思维,学生也在活动中摸索出认识规律。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设计直观形象中包含抽象概括,和学生一起操作、演说、活动、讨论、思考,带动学生眼、脑、口并用,对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规律有本质性的更深刻的认识。 2、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空,给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到收放自如,放得开、放得真,收得实、收得紧。教师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探索,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得到对数学的理解,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认识,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也发挥集体学习的优势,让学生在主动实践中获得学习效率的自我提高。 3、数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地 自我评价 和对他人的评价。教师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让学生在积极的自我评价中对数学学习进行 反思 ,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才能。而学生积极客观地对他人的评价也是在和他人学习、交流和合作、共进的过程。学生能受到启发,产生思考,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塑造自我。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数学教师要凝心聚力,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行动,在数学课堂上开垦智慧的土地,浇灌智慧的花朵。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 要高度重视探究学习,加强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我们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把握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首先要有估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合作的必要?如果有,什么时候进行?问题怎么提?大约需要多少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点拨、引导?如何把全班教学、小组教学、个人自学这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做到优势互补?②分工明确,让学生成为小组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是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任务,有着明确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活动,发材料、做实验、记录、发言、总结、汇报等等都由不同的学生承担,使每个人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③建立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我们要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让每一个成员感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整组的学习结果,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述说,尊重别人的意见,积极参与,学会思考。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始终追求的最理想效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只有我们不懈地追求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会真正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把实施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篇三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我们的数学课堂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我们必须要构建高效、优质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情境;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新教法和学法确实使我们的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逐步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变得更为精彩。但在一些“热闹”的课堂之后,冷静下来,反思我们目前的课堂教学,折射出的是放任与浮躁,多的是形式和无效的教学行为,失去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导致到教学质量的不断下降,特别是数学科的成绩。因此,引起了越来越多老师的反思: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堂充满活力?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注重 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 1、创设有效的课堂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教学情境是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是教师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的教学环境。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更为有效。而要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本人认为应考虑以下二个方面的因素: (1)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因此在创设情境时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更多地应利于新教材本身,激发学生的求知的心理需求,从而引发学生获知解惑的欲望。有这样的一位老师,他上一节有关小数除法计算的课,为了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可谓用心良苦,设计了很精彩、很多过年放烟花的美丽画面。可是学生除了能欣赏到美丽的画面外,一无所获;一片茫然。这样的情境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吗?这种天马行空式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情境还是不要的好。 (2)用情境来接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准确地把握教学的起点,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确保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前提,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中,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面积的认识时,首先拿出一张学生写 作文 的纸和一张写生字的纸说:“哪张大些?”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一看,然后说:“作文纸大些。”接着又问:“作文纸的大,是指它的什么大?”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它的面积大。”这样的情境创设富有数学韵味和思考的价值,更利于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主动进行新知识的建构。 2、注重课堂组织方法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指导。同时,老师要根据上课的内容;决定主要采取哪种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如:有的课堂需要以老师的启发、实验为主要教学方法,那么就要好好的设计好该怎样启发、怎样做好实验,引导学生发现,总结。我们应该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科学,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学法的有效性 学法,就是 学习方法 。老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只顾埋头上课。其实不然,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才能学好。方法得当,往往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不同的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比较好。学习方法可以是探究性的学习、可以是接受型的学习、模仿的学习等等。从而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其次,教师要做好评价工作。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公正、合理的评价好学生。评价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评价语言要有鼓励性,有效的评价,会催人上进,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尤其是基础差的学生,教师不失时机的有效评价,能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心理得到平衡。同时,这部分学生更需要老师学习方法的指导,教者要做好个别学习方法的指点。学习方法也要因人而异。 三、注重总结的有效性 总结几乎是每节课堂教学都有的,但如何使总结实效、对学生产生效应;却有很大学问。如:有一位老师上完一节课后,问:这一节你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就不好回答了。学生就说开了:“我学到怎样跟同学合作。”“我学到了怎样求比例尺”“我学到了怎样遵守课堂纪律”等等。五花八门,可见总结的有效性是多么重要。那么怎样的总结才算有效?总结一个是要点到点子上;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科学总结。不能随便问一句完事。总结要让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识得到系统化、归纳化再现。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广大教师共同所追求的,我们要从课堂的有效教学出发,从学生的自身发展出发,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合理运用和安排各种教学手段与环节,才能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加赋有实效性,才能焕发出新课程理念在常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育人质量,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课堂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发展了素质。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课堂有效性策略研究论文

如何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会飞的蒲... 内容摘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方式都已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中,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将继续提高。本文从教学准备、教学策略、课堂反馈、作业批改等四个方面阐释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改的实施,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无论是教育研究者,学校、还是我们一线的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进行一系列地尝试。对于我们语文教师来讲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我们共同探讨的焦点。何谓“课堂教学有效性”。“有效”,《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说“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果。”这里说明先要有一个“预期目的”,而且这个“预期目的”必须是正确、明确、符合实际,能够实现的,否则就会“缘木求鱼”,无从谈起。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下面我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谈谈自己在预设中的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充分预设,提高教学准备工作有效性 进入新课改以来,“无法预设的精彩”——“课堂生成”被很多教师盲目拔高,导致很多教师不致力于课前的精心预设,而将课堂实际效益更多的寄希望于课堂上的随机生成,从而导致课堂上教学时间的浪费。其实对于更多的一线教师,尤其是更多的年轻教师来说,课前充分的预设对提高课堂实际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备课强调独立钻研、自主备课与合作研究、集体备课相结合。教者首先要深入研读教材、感悟和把握住教材的内涵,自主备课时还要考虑到适合任教班级学生学法的研究与设计。在此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思考,加强同教研组教师的集体备课,共享收集的教学资料,拟定教学的重点难点训练点,商讨有效高效的教学策略。自主备课与集体备课的有机结合,能切实提高程序预设的有效性,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高效奠定坚实的基础。 2.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一直以来,课前预习这个环节最易被很多语文教师忽视。没有学生高质量的预习准备,就不可能有高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教学中,尤其是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执教者应该教给学生一些预习的方法,如“不动笔墨不读书”,并通过课堂反馈提高预习质量的达成度;二是有针对性地提出某些预习题,比如熟读课文,学会生字词等,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状态,节省课堂上宝贵的时间:三是进一步重视预习的课堂检查,教学即可以从预习入手,以学定教。四是指导学生学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收集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资料。既有助于学习更好地把握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与运用能力。 二、课堂上教学策略要有效。 1、教学环节要有效。课堂上环节很多,但每一个环节没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点,也没有一个要达到的具体的目标,不知道这个环节为何而设。但凡这种没有明确目的性的环节,一定不能让它占取我们的课堂时间。所以,每一节课,我们一定要结合目标抓住一个切入点,由这个切入点展开具体的学习,这样,既能使课堂简洁,也能使课堂更有效。 2、问题的设置要有效。这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问题的设置既要有挑战性,要能够起到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的目的,但也要难易适中。正如大家都熟悉的摘苹果理论:枝头的苹果要是让摘的人感觉努力跳一跳就能摘到的,[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他才会有兴趣,有信心,但如果他一看就觉得即使努力跳了,使劲跳了,还是连够都够不着的话,那那个苹果再鲜艳,再诱人他也可能不会感兴趣了。同样,如果是一个已经蔫了的甚至是烂掉的苹果的话,就算摘的人一伸手不费一点力气就可以摘到,但谁会稀罕呢?(2)问题的设置要灵活。有些问题,换一种问法,达到的目的是一样,但学生的接受度就不一样了。 3、教师的语言要有效。(1)教学语言要准确。教学中,教师无论是介绍,是引导,是总结,还是下指令,语言都一定要是精准的。如:老师说了,“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那你接下来的就一定要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游戏规则、游戏要求的游戏,而不能说,我随口说出了“游戏”二字,哄哄学生,激起他们的兴趣,可接下来却是“做练习题目”,这能叫做游戏吗?(2)语言要有效。很多老师老觉得课堂上时间总是不够用,其实老师太多的废话就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拿鼓励学生来说吧,对学生精彩的发言,对学生突出的表现,只需要送上老师或真诚的赞美、或肯定的眼神、或会心的微笑,或者是同学们发自内心的掌声就足够了,但要是老师再来一些问答:“同学们,这个同学回答得好不好啊?”“好。”“那想不想表扬他一下呀?”“想。”“那咱们就来表扬表扬他吧。”然后再是学生整整齐齐,拖长声调的“****你真棒”,这样,表扬一次学生就浪费掉了多少时间啊!还谈何有效呢!再比如,在给学生一幅植树的情境图时,老师问“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于是孩子们说看到了有树啊,有人啊,天上还有白云啊。。。。但仔细一想,这与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一点帮助吗?如果没有,我们说它干嘛呢! 三、注重课堂反馈的有效性。 课堂反馈是检验一节课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它能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能让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及时的巩固,增强课堂实效性。课堂上要及时收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越及时越有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形式的调整。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从学生的目光、表情、态度来了解;也可以利用一节课的最后五分钟给学生提问释疑;也可以当堂提炼少量的涉及本节课重难点的练习题给学生做,教师根据检验结果及时补充讲解。无论哪种形式。只要及时得到反馈,就能及时查漏补缺,帮助学生巩固新知识。如魏书生的快速作文法,重视及时反馈,作文教学效果就特别好。每周利用两节课进行作文训练,第一节课限时完成一篇作文,在学生作文的同时教师来回巡视掌握学生的作文情况。下课铃一响即刻将作文收上。第二节课在讲作文发下去,由学生互改作文,可同桌互改,可小组改。最后由学生推荐出优秀作文,当堂宣读,师生共同讨论,指出其优缺点,从而明确此次作文的写作思路。第二节课下课后,老师将作文全部收上来,当天再浏览一遍,掌握学生的作文和修改的具体情况,适当写一些评语,第二天即刻将作文发给学生。并让写的好的同学将习作再抄一遍,张贴出来,供学生学习借鉴。因为反馈及时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很高,兴趣极浓。并落实了课标对学生必须具有一定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反馈一定要及时,要充分利用反馈保护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无声的“对话”。通过这种“对话”教师可以从中得到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内容掌握的程度;同时也有利于调整教学内容的进度;学生可以从作业检测中了解对所学内容掌握程度,确立学习目标,改进学习方式方法。教师从作业批改中获取的信息,不仅具有促进和调节学生学习的功能,而且具有对教师的教学的参照和导向作用。因此,教师批改作业的方法是否得当,将会直接影响着师生双方的信息反馈,影响着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有效性,首先要做到批改规范、及时。按照教学常规中各门学科设置的作业,要做到全批全改,同一班级使用的批改符号应完全一致,圈画要精细,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做到一目了然。其次,每次作业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批改,认真写出批改等级,批改日期写在学生作业结尾的下一行里。作业如有错误,教师应予以改正,也可指导学生重做或指导学生自行订正,直至正确为止。让学生订正的作业教师同样要进行批改,并标上批改时间。其次对学生进行启发、激励。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时,教师不能只做简单的判断,而应该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启发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纠正错误,不可重批轻改。教师对已批改的作业应尽快发给学生,并督促学生详加研读,或加以讲解,以发挥批改效果。在批改作业中要善于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补救,要有启发性、鼓励性的评语,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书写整洁,解题具有独到之处的学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批注,尽可能地使用鼓励性的手段,肯定为主,否定为辅。对于学生作业中新颖的观点或解题方法,无论是否完全正确教师都应表示出赞赏和鼓励。 批改学生作业,教师应注意字迹工整,认真仔细,以示对学生劳动的尊重,对错题多的学生要进行面批。批改作业时应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批改方法:如对优等生鼓励他们进行发散思维;对中等生重在点化开导,帮助他们理清思路,总结规律;对差生则应关怀备至,强化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唤起他们的上进心,增强学习兴趣。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从教师的批改中得到发展。在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学生作业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有效的作业批改不但是对学生作业本身的评价,也是塑造学生良好素质的一种综合有效的手段。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有效性才是教学的生命。我们教师只有踏踏实实立足于平日的教学,去除华而不实的花架子,去除追求短期效益的功利思想,在学习后实践,在实践后反思,在反思后改进,在改进后学习。如此地潜心钻研与探索必能逐步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必能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领会意图,把握目标,活用教材:有效课堂的前提

数学教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精读教材,了解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教材讲一遍,学生对着教材看一遍、做一遍,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怎样安排就怎样教,在教学中缺乏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灵活使用的意识,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我们应该明确教材只是一种承载知识的文本体现、一种导向,它不能也不可能适合全部学校、全部教师、全部学生,它要靠我们的教师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地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学习加工,使“教材”进到“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色彩和活力。

二、创设实效性的教学情境:有效课堂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其实用不着非常复杂,但一定要有实效,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因此,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

例如数学“小数的性质”时,在“比较米、米、米的大小”之前,先出示3个1,提问:“这3个1相等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把数字又改成1、10、100,再一次提问:“这3个数还相等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答案: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元=10角=100分。

接着老师追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一组数,能不能改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顺利地引入例题,这样教学,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就能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发展,形成富有个性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是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教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环节时,没有“以人为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教师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有的叫“开心商店”,有的叫“小精灵商店”等等,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让学生身临其境,真买真卖,好像在超市或商店一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购买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亲身感受到了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

四、精心设计作业练习: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活动,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定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和身心和谐发展。尤其是数学更需要学生用作业来强化知识。

在内容要求方面:1.作业练习必须与课程所讲的内容密切联系,做到有针对性,能够突出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让学生愿练,这样才能产生乐学的情感,才能由被动苦练变为主动乐练。比如在学了“数的整除”后,针对着重解决概念问题,我设计的题目是:“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偶数中的质数,分母是奇数中最小的合数,这个分数是()。”2.家庭作业必须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合理拓展,力求做到让学生满足,让他们“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要帮的帮一把”。3.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烦琐的死记硬背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要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作业。4.作业练习要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5.作业练习要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如“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8-□)×□=8”,□里的数不确定,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

只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研究论文

简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与策略研究

论文摘要: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中最根本的要素,它的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首先阐述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其次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即:建立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形成开放研讨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和优化作业方案。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包括教室、实验、实训和实习基地等校内外的学习场所)为空间的、双边或多边的交流与交往,是一种目的性和意识性都很强的认知活动。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能够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引起学生身心素质的变化,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向预定的培养目标前进。因此,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关注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也就成为必然。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含义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是针对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是无效的问题而提出来的。国外对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的理论分析主要有描述式定义和流程式界定两种。前者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能够产生有效学习的教学,后者是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关系,从背景、过程和产出等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国内往往是从教学的投入与学生的产出之间的关系或者从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解释课堂教学有效性的。 课堂教学本身,特别是大学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多面向的职业活动,所以很难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或有效课堂教学的概念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我国知名学者余文森教授认为:课堂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提高、进步。他进一步解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尽管目前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概念还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但存在这样的基本共识:有效教学是教师通过教学过程的有效性,成功引起、维持和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相对有效地达到了预期教学效果的教学,是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即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包括有效果的教与学、有效率的教与学、有效益的教与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与意愿,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素质与综合能力,对学生产生积极和持久的影响,能够帮助学生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概而言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核心和实质是要关注学生的需求、进步、成长与发展,要促进学生自主有效地学。 显然,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标准是学生的有效学习。但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对学生总体有效而言,非针对个体学生,体现了教学的效率与公平。对教师而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尽量减少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宜;其次,要创造一种交流开放式的课堂氛围,积极同学生展开教学互动;再次,需要教师有不断的反思探索,及时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以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1.缺乏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目前在大学里,部分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不高,教学精力投入不足,消极应对教学改革,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不关心,反映的是对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性认识欠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审中的决定因素是科研,而上课是相对次要的工作,反映出教学质量的潜在危机。在这种环境下,如何期望教师对教学有激情、投入精力? 2.进行有效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不足 目前对大学教师评价的主要标尺在于学术,所以不少教师都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甚至有些教师根本不愿意去上课。在这种认识的指导下,大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时并没有重视有关大学有效教学的学习和探讨,对教学的研究更是严重不足,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准备,致使教学指导思想不明确、教学方法单一。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相关理论,还需要具备有效教学的技能,否则不可能在行动上进行有效的教学。 3.缺少对学生学习思维的引导 传统意义上的课堂讲授仍是当下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中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强调系统知识的学习,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教师只注重将专业知识和技能用机械的教育方式进行灌输,这样就往往造成课堂教学气氛沉闷,缺乏师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在教学活动中完全处于附属地位,学习方式没有实质性的改善。 4.课堂教学内容与实践脱离 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学大纲为目标,拘泥于教材现有知识内容的系统讲授,强调其绝对作用,这样就往往使得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节,致使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限制。更有甚者,教师在讲课中照本宣科,忽视本学科的最新科学进展,最终的结果势必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陈旧僵化、形式的枯燥无味,进而导致教学无效。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建立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 教学是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学术活动。大学教师的首先工作就是教学,是有严格水平要求的,并非人人都可以授课的。故而可以考虑建立起课堂教学的学术文化,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就和科研上的成就等同视之,从而避免在对教师评价时总是强调科研,从根本上解决许多学校在教学上面临的问题。在课堂教学研究的内容上,可以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环境等等,在项目管理形式上可以参考目前的科研项目管理形式。 2.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 有效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构建新的课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注重书本知识以外的`价值。因此,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观念,积极创新与开发课堂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结合、认知和情感的统一,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发现探索性,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充满挑战性和参与性。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领会意图,把握目标,活用教材:有效课堂的前提

数学教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精读教材,了解特点,把握教学目标,灵活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只是对着教材讲一遍,学生对着教材看一遍、做一遍,教材上有什么就教什么、怎样安排就怎样教,在教学中缺乏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班级学生的学习实际对教材灵活使用的意识,教学效果肯定会受影响。

我们应该明确教材只是一种承载知识的文本体现、一种导向,它不能也不可能适合全部学校、全部教师、全部学生,它要靠我们的教师根据当地当时的实际,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地挖掘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课堂教学,对教材进行学习加工,使“教材”进到“学材”,让教材本身所承载着的数学意识、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情感等功能释放出来,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色彩和活力。

二、创设实效性的教学情境:有效课堂的关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情境的创设其实用不着非常复杂,但一定要有实效,能引起学生思维的冲突,能激活学生探究的欲望,有利于反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思维联想,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重组和改造。因此,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开展有效学习的教学情境。

例如数学“小数的性质”时,在“比较米、米、米的大小”之前,先出示3个1,提问:“这3个1相等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把数字又改成1、10、100,再一次提问:“这3个数还相等吗?”得到否定的回答后,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使它们相等呢?”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他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很多答案: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100毫米,1元=10角=100分。

接着老师追问“1分米=10厘米=100毫米这一组数,能不能改成用米作单位的数”,顺利地引入例题,这样教学,学生对于小数的性质就能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三、开展丰富的课堂活动:有效课堂的主线

活动是认识的源泉,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引起学生认识的发展,形成富有个性的品质。在小学阶段,教师应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在活动中培养能力。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是数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现、在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有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大家参考,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当教到“一元钱可以买哪几样东西”这一环节时,没有“以人为本”,而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这一环节设计为一个数学活动情境:教师准备了许多价值不等的小物品,让学生分组模拟小商店,有的叫“开心商店”,有的叫“小精灵商店”等等,让学生拿出自己事先准备好的'一元钱,到商店购物,让学生身临其境,真买真卖,好像在超市或商店一样,然后让学生介绍一下他们购买的情况。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个个争先恐后,亲身感受到了人民币的价值以及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和理解。

四、精心设计作业练习: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业是学生学好一门学科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活动,它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通过一定量的作业,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和身心和谐发展。尤其是数学更需要学生用作业来强化知识。

在内容要求方面:1.作业练习必须与课程所讲的内容密切联系,做到有针对性,能够突出课堂内容的重难点。让学生体会到课堂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让学生愿练,这样才能产生乐学的情感,才能由被动苦练变为主动乐练。比如在学了“数的整除”后,针对着重解决概念问题,我设计的题目是:“一个分数的分子是偶数中的质数,分母是奇数中最小的合数,这个分数是()。”2.家庭作业必须在课堂作业的基础上合理拓展,力求做到让学生满足,让他们“能跑的跑,能飞的飞,要帮的帮一把”。3.为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业设计要摆脱机械重复、枯燥乏味、烦琐的死记硬背和无思维价值的练习,要通过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让学生能自觉地完成作业。4.作业练习要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5.作业练习要克服封闭性,追求探索性与开放性。如“开放性作业”能让学生在多种解法或多种答案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留给学生创新、发现的余地,并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广泛获取数学信息,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多样化的解题策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例如“(8-□)×□=8”,□里的数不确定,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

只要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拥有了新课程下“有效教学”的理念,把研究教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就会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最终实现学生在数学上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议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有效评价策略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 要: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在课堂评价的方式上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的传统做法,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互评前应给学生提出一个明确的评价标准,让学生说出“好”与“不好”,如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回答要指出长处即自己可以学习的地方,再指出不足之处,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机会,使他们相互发现自己语言中的不足,取长补短,及时修改,实质是一种合作学习。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评价的前提是教师提出了具体的问题或要求,当学生回答或根据要求展开学习活动后,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指导。切实抓好语文课程的评价工作,对如何正确把握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来说,不同的评价目的,会有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内容。在诸多评价方式中,课堂评价是教师最为关注的部分。有效的课堂评价会使学生在心里上获得自信和成功的体验,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人格,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中。课堂上怎样才能使评价有效呢?

一、评价语言要有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的朗读指导环节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朗读课文后,教师会夸奖到:“你真会读书,其他学生也学着他的样子读一读这一段吧!”或“你读得真好”“你的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对这位同学今后的朗读带来多大的作用呢?示范后对其他同学的启发有多大那呢?或许我们不曾想过。如果我们能对这样的评价稍做思量,我们就会问自己,这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棒在那里,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评价放在任何一个读得好的学生身上都是可以的,但这样的评价不是万能的,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朗读好在哪里。朗读的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标点的停顿、语速的快慢、语气的把握、情感的体现、语音的标准、汉字的准确、流利的程度等。教师评价学生朗读就可以从以上一方面或是几方面给予肯定或引导,学生才能明白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这样的评价才能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二、评价语言应具真实性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虽然说课堂上不能出现反面的,批评的,打击的语言,但这并不表示课堂上应全是表扬、赞赏、鼓励之类的评价语言。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吉诺特说过:“赞美具有建设性!赞美具有摧毁性!”这句话说的不无道理。赞美是个双刃剑,教师只有正确的使用了它,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是由于没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答案,还有些教师有时候一味强调赏识性教学,而盲目的对学生进行赞赏,赞美之词如“很好”“你的想法很独特”泛滥成灾等导致了教师不但没能得到有效正确的教学反馈,同时使学生感到教师“言不由衷”,降低了可信度。这样一来表扬便失去了作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进取的作用。此外,长期接受表扬的学生其耐挫力会显著下降,使他们无法正确面对挫折与困难。表扬的滥用和毫无原则的给予,使其丧失了应有的价值。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老师可以用婉转的方式提醒学生重新思考问题,并且适当给予指导,这会使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真正提高,并不会影响学生积极性。

三、评价语言要有引导性

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学生看待问题价值观偏离或不正确的时候,那么,教师此时的评价就应该具有引导性。如:一位老师执教《狐狸和乌鸦》,即将结束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了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一位学生说:“我觉得乌鸦太容易听信花言巧语了。”老师很赞赏,又一位学生说:“我觉得这只狐狸很聪明,我很佩服它”。老师也随即肯定说:“有道理,狐狸的确很聪明。”这位老师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却忽视了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不能因为尊重学生而悖离了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因为强调个性化体验,而迷失了阅读材料给予我们的价值指向。面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教师可以说:“看起来狐狸的确很聪明,但是它的聪明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呢?”引导学生领悟到狐狸的聪明是为了欺,再追问“这样的聪明我们喜欢吗?”顺理成章地把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入到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上来。

四、评价方式要采用多样性

阅读教学即时评价方式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教师往往是口头评价为主,缺少体态语的有机结合,以致感觉有些教师的课堂即时评价比较呆板,缺乏灵气,总觉得教师没有全身心的投入。二是课堂即时评价很多教师就是理解为仅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单向活动,生生之间,组群之间的多向立体互动评价明显不足。在课堂中经常用的体态语言可以包括表情、手势、眼神等。在对学生最喜欢老师的评价方式的调查中,微笑是学生最喜欢的评价方式之一。老师的一个微笑,就可以温暖学生一节课,乃至一段时间内对一门功课学习的热情。比如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我们就可以微笑着对他们说:“你的声音如果能再大一些,全班同学就能听见,这样不就更好了吗?”有的学生如果回答错误,我们微笑着提醒:“把老师提的问题再想想。”我们也可以顺势走过去抚摸他的头,给他以安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又培养了他们的自信的个性品质,使他样感受到亲人一般的师爱。而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眼神跟学生进行交流和评价。眼神的变化可传递无声的信息。让每一位学生感到自己是老师的注意中心,老师始终用不同的眼神来评价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使学生感到自己哪怕没有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想法,我也不是一个被冷落的人,促使学生怀着更饱满的精神去探求新知的奥秘。

总之,如何让课堂评价有效,很多老师都有不同的见地。我认为,凡事万变不离其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以上几点课堂评价的“基础点”,这样的课堂评价虽平凡但却有效!

市场经济环境下,需要一切行为向效率和效益看齐。在这一观念的催生下,学校的教学也应该向效益和效率看齐,改变过去懒散的教学现实,转而注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特别是新课后,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充斥,新的教学方法得以发挥,更需要小学的教学向效率和效益。但时下对于有效的教学的定义存在一定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有效教学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能够让学生习得必要的知识就是有效性教学。还有部分学者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了有效性教学的重要性、笔者在结合自身基层小学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对有效教学文献的总结认为,有效教学便是让学生习得一定知识,减少时间浪费的教学便是有效教学。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有限,再就是不像初高中那样有早晚自习,因此,要想让小学生习得必要的语文知识,则必须要向课堂要效率,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教学,减少无效时间,让学生充分掌握所学知识。下面笔者将结合自身所学来具体探讨一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策略,共各位同仁借鉴参考,以让小学语文教学惠及所学小学生。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在现实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很多语文教师由于自身所掌握的教育理念与方法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背离新课改的一些主张和思路,不按照新式方法进行教学,墨守成规依然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全忽视学生的感受和兴趣,一味按照书本和自身对于书本的理解进行教学,认为自己就是教学的中心,自己就是课堂的老大,在教学中采用以教为主的方法,在黑板讲授过程中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强调课堂中的师道尊严,强调在课堂中让学生认真听讲,严禁各种小动作。并且为了提高所教成绩和学生是文字功底,还会在课下向学生留大量作业。这样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违背了小学生身心规律,没能够正式学生成长的特点,学生所学、所掌握的语文知识,仅仅是在语文老师的威逼和压迫下的被动而为的一种行为,完全背离自身。这样的教学我们不能称之为有效教学,因为,当教师稍一放松,学生便不会主动学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为更好的树立课堂有效教学理念,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便是在教学过程中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到学生的利益,不能一味按照教师自身利益进行。在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兴趣,按照学生的爱好进行教学,可以适当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参与到一些文字与文学问题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则更有利于学生投入课堂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取得和长远发展均具有现实意义。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具有一定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即使老师再严格要求,再严厉批评也不会收到应有的学习效果,为了有限的课堂时间增加教学效果,便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兴趣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让学生了解到语言的美感,并辅以诱导使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了解与认知,从内心深处喜欢语文学习,从而才能够真正实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必要兴趣培养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改变自身的一些形象,将自己从严师逐渐转变为学生的良师,转变为学生的朋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语文需要,扭转师生之间的矛盾,让更多的学习感受到语文教师的亲和力,以使学生更好地投身于有限的课时教学。

三、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在现实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由于现实的教师能力问题以及教学用具等等问题,使得很多小学语文教师没有办法施展自身所学,在教学过程中又迫于学生分数、优秀班级、优秀教师等物质的胁迫,不得不改变自身的一些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教为主,在内容的传授过程中以黑板为主,在学生的好坏界定中以分数为主,长此以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感觉到疲劳,不利于长远教学的有效开展,为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所学语文知识,便需要教师改变原有教学方式,转而注重计算机、网络、教具等先进教学方式,特别是计算机这一新式教学方式的采用,能够解决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抽象思维不够,不能达到特定环境的想象等问题,通过视频的播放很快让学生了解到文字所叙述的`魅力,以及诗词的一些基本历史文化背景,从而丰富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投身于现实的课堂学习。

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 “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因此,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按照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开发语文教师的聪明才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来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以让学生对于现实的.文字具有更深刻的理解。小学语文教师应尽可能的将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设置成具体有意义的生活情境,也可以设置成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通过不同情境的再现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所教知识。

五、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在面对风云变化知识更新速度飞快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胜任本职语文教学工作,则需要现实教学过程中的小学语文教师不断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丰富自身文化知识,丰富教学方式,采用新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真正践行新课改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进行总结,从而不断积累学习经验与文化知识,为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正视时下的教育环境,从点滴做起,从现在做起丰富自身知识水平,丰富自身教育知识,以更好的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更好的让更多小学生喜爱语文学习。

结束语

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掌握必要的文字与文学知识,打下语文学习兴趣等均具有现实意义。为更好的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需要注意: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牢固树立学生为主、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好的投身于语文学习;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创设必要的教学情境以更好完善教学;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提高教师自身素质以更好胜任本职工作。

参考文献:

[1] 吴丽群. 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中国管理科学文献,2009. 1

[2] 徐元. 顺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J]. 考试 周 刊,2010} ,29.

[3] 李业建. 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意义及实践探究 [J].现代阅读 ( 教育版) . 2013 ( 03)

摘要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头脑也非常灵活,但是很多小学生自制力不强,也不能有效集中学习注意力,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被大大削弱。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有技巧地调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不仅要着力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更要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不断发展,使学生能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充分感受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语言启蒙、理解能力发展、交际能力提升等多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语文课本在编排上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可读性和观赏性都非常高,是帮助小学生开阔眼界、提升语言认知能力和促进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学科。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语文的理解仅停留在了字面意义,语文学习的目标设置得非常低,在课堂听课过程中也有较强的随意性。很多小学生生硬地接受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知识点,对于语言内容的理解比较死板,不懂得自主学习与创新。更有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很低,课堂上学习的知识,课后很快就忘记,整个学习过程缺乏条理性,更不能有效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语文的学科价值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因此,教师必须探索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分析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1]。”程红和张天宝老师从“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三个层面对课堂有效性展开解读,同时也提醒我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活动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从学生当前对知识的综合性掌握、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长远性学习观念的渗透三个角度落实。不仅要从课堂这一空间层面衡量学生的学习参与程度,更要从时间层面给学生必要的学习引导,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让学生的知识、能力和价值观得到同步均衡的发展。小学语文课堂应该是灵动而开放的,教师应在课堂上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生成性思维,有所沉淀,更有所发展,这对小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限制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语文课堂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限制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原因是师生双方的配合不够深入。

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都陷入了一种误区,认为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就扎实了。考查方式的片面性导致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学生只为了提高成绩而学习。教学中,很多教师强硬地向学生灌输一些字词的涵义,没有让小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个性化解读,小学生只能机械地识记。在小学阶段,学生还可以勉强通过机械性记忆弥补自身学习能力的不足,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需要记忆和理解的知识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这种本末倒置的学习方式,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来越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小学生自身学习特征的影响

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在自制力方面相对不足。以阅读为例,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每天阅读半小时,在任务布置的初期,学生大多能够坚持,但过了一段时间后,尤其是随着书面作业越来越多,很多学生就会放弃阅读。课堂教学亦是如此,上课前10分钟,学生往往能够有效集中精力听课和学习,10分钟之后,当教师讲解一些关键内容的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已经分散了。还有很多小学生,当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他们的注意力还停留在上节课或是课间与同学玩闹的游戏中,等到终于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教师的讲解已经进入下一个层次了。因为课堂听课的过程中存在断层,所以学生很难直接消化和理解教师讲解的知识,一节课的学习可能因此而荒废。如此一来,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解就会比较零散,学习的目标更难以有效达成。

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推进策略研究

教学好比是师生共同进行的一场合奏,首先要把握好基调,接着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跟上节奏,最后达到情感共鸣。只有让学生的心中产生波澜,才能绽放出绚丽之花。

制订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目标

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教师都需要为学生确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方面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约束,改变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抓不住重点等缺点;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顺利达成一个又一个的学习目标,显著提升学习成就感,养成主动思考、积极创新的学习习惯。语文不只是要让学生识文认字,更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意义,提升学生的语文审美能力。因此,结合具体的课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定多元化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古诗《钱塘湖春行》为例,在教学这首诗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能够背诵诗词,更要让学生全面感知诗词的优美意境,结合学生的个人理解,鼓励学生绘制自己心中的春行图。这一项学习任务,看似与语文课堂的关联性不大,但它从语言、思维、创新、审美等多个角度引导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重要意义。

围绕文本有效组织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始终要围绕文本展开。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文本、亲近文本、理解文本,还要让学生能够恰当自主地生成文本。如通过随课微写这种比较灵活的形式,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表达,在充分了解文本的意义与结构的基础上,围绕文本展开创造性活动,让文本焕发出新的活力,让学生充分体验语文学习的快感。语文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字、词、句、篇、修辞、语言艺术、手法特色等的学习[2],都能够增强学生对语文美的全面认知。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运用文本这一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唤醒学生的学习活力。如《曹冲称象》一课,可借鉴的知识非常多,对大象外表的描述运用了很多比喻,通过文本,小学生能充分感知描述的恰当性及语言的神奇。教师可以引导小学生试着换一种方式来比喻大象,如:“大象的身体可以像棉被吗?”有的学生说可以,因为大象的身体很温暖;还有的学生说不可以,因为大象身体不柔软,更像一堵墙。这样的开放性问题,既考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能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再比如,《曹冲称象》这篇课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教师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下这个故事,让学生思考如果换一个思路该怎么说,看看哪个学生的讲解更有趣,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教师要主导教学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有效学习,这比让学生干巴巴地背课文要有效得多。

围绕过程全面深入地评价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一环,有效的教学评价不仅具有诊断、矫正的作用,还具有激励、导向的重要价值[3],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激情,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地展开。语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直接的语言互动非常多,很多时候教师不需要刻意在课堂尾声对学生进行评价,而是可以将评价贯穿学习的始终。如当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应直接批评他,而可以点名让他朗读课文的一个段落,并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段落的意思。如果学生说得好,教师应给予肯定,表扬他的朗读非常精彩,对段落意义的把握也非常正确。这样一种巧妙的评价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除了激励性评价之外,对于一些学习存在明显问题的学生,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诊断性评价。如班上有个学生学习非常认真,每节课都坐得端端正正,回答问题也非常积极,但是写作业时常常粗心大意,忽略一些细节。在批阅这个学生的作业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下一些诊断性评语:“你答题的样子非常认真,但对自己的作业答案也要足够认真,一定要有效检查和核对,这样你才会越来越优秀!”教师的评价要切中要害,这样学生不仅不会排斥,还会虚心接受并改正。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语言关怀,比直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有意义得多。总之,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交互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学,学生需要结合教师的讲解来有效调动思维积极性。尤其是对于一些长且难的语篇,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步深入,通过问题带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使学生逐个突破学习难点,生成个性化认知,这样课堂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障。

参考文献

[1]程红,张天宝.论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1998(5):35-37.

[2]樊红琴.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的分析[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8(12):19-20.

[3]梁文华.小学语文教学评价语言的策略研究[J].2018年基础教育发展研究高峰论坛,2018.

作者:闫锡年 单位: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新华镇缠山小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论文

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途径,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个教师孜孜不倦、不懈追求的目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全体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实际英语教学中,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存在很多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们每个英语教师应不断地思考,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一、有效性教学的概念

从理论上来讲,有效性教学(effectiveteaching)是20世纪极具代表性的一种教学理论,亦可称之为是一种教学思想。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性教学”。总体来说有效性教学就是教师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具体地说包含三种含义:一是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二是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者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三是有效益:是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的价值的实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即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二、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1.教师要有课堂效益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紧紧抓住“善导”、“激趣”、“引思”、“精讲”这四项教学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把以“教”为重心逐渐转移到以学生的“学”为重心。教师要注重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协调与统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研究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自主去探索,自己去发展,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反复法,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真正达到让学生“自求得之”的目的。以此提高学习效率。

2.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英语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尤其是对后进生,教师的态度尤其要慎重,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学习方法的书,并教他们一些改善大脑记忆力的锻炼方法。

3.英语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

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例如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有可能是学生所没有经历的。要有效地进行课前回顾,课堂小结等环节的落实。为了有效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还可以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激励性的英语学习效果评价制度,坚持对学生的听课、作业、笔记等方面进行跟踪,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复习状态与状况,以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做出针对性的调整。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中学英语教材内容广、时代性强、贴近学生生活,包括文学、体育、娱乐、科技、历史等多方面的主题。它既关注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大部分学生缺乏好的学习方法和自主学习意识。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注重灌输英语知识而忽略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就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潜能,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

5.合理运用小组合作,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英语课是语言课,是训练课。许多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而是靠学生“练”出来的。运用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加快教学的节奏,加强训练密度和广度。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用快速反应的方式通过“pairbypair”的形式,有节奏地让学生练。这样无论学生成绩好、差,都能参与。学生在活动时都被一种积极的情感所支配,将大大激发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调动积极性。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在一个近似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达到语言学习的目的。

6.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地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一节课上完,总有成功之笔和失败之处。教师可以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感受深刻的、达到预期效果的、好的做法及时地记录下来,以扬长避短,精益求精;而对于那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要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时地记录下这些成功和失败之处,进行取舍,使之成为日后教学的指导和借鉴。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更多的关注,我们要踏踏实实地研究“有效性课堂教学”,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合理运用控制论的原理,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建立在有效的基础上。

历史教学的本质与历史学科的特点密不可分。历史学科具有前瞻性、当代性、人文性、主客观统一性及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历史学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学科论文 范文 一:浅谈初中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有效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生命。如何作到有效教学,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精心设计问题,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几个方面谈谈感受。

关键词:有效教学;创设情境;精心设问;生活化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如何以高质量教学迎接挑战,是每一位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进行了回答: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学会到会学;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就结合近几年我的教学实践谈谈。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重温历史

我们都明白一个现实:历史是不能重演的,但是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却可以让历史“重演”,那就是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创设教学情境的 方法 很多,著名学者韦志成先生有如下论述:1.扮演角色

体会情境;2.播放音视频渲染情境;3.联系生活展现情境;4.运用实物演示情境;5.借助图画再现情境;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7.结合实际优化情境等等,我们在教学中不妨加以尝试。

我在讲授“三顾茅庐”时,采用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的教学方式。课前找五个同学分别扮演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门童,向五个同学交代演出的内容:刘备如何三次 拜访 诸葛亮,张飞、关羽如何显得很不耐烦,最后刘备终于请到了诸葛亮并成就了一段佳话等。学生结合平时从广播、电视等平台中获取的相关知识自编台词,我帮助修改,同时进行简单的布景设计,学生边看演出边体会刘备为成就大业而三顾茅庐的辛苦。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不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引导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逐渐改变其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二、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是否动起来,关键取决于问题的设计与生成。问题的设计,首先足以让学生真正开启思维而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其次又应当是使学生可以有一定的思维成果,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品尝到问题解决的喜悦。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才能促使他们自觉投入到对有关历史问题的探究中去。这样的问题设计才具有其存在价值,才能作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学习“伏尔泰启蒙思想的意义和影响”时,课本中这样描

述:“伏尔泰等人的思想宣传,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进步;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思想解放”。此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许多启蒙思想家的名著被介绍到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也促进了传播这些思想的国家的思想解放”。有哪些事例可以说明这些?此时课堂气氛达到高潮,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互相探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最大的活跃状态。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联系现实(实际),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美国著名的 教育 家约翰·杜威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扼杀历史的活力的隔离现象,就是把历史与当前社会生活的各种方式和事务分离出来。他特别强调:历史关于过去的知识是了解现在的钥匙。很明显,他强调的是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有许多历史事件与现实生活中的 热点 时事还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将经过筛选过的热点时事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摆脱教材所限定的时空限制,使学生能穿梭于时空的走廊,古今结合,拓展了历史课堂的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中联系现实,使学生既能在课堂上学到历史知识,也了解了新闻时事,进而帮助学生了解和关心国家大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进而增强学生的时代感和历史学习的使命感。

总之,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去组织教学,加强学习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有效合作,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切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历史学科论文范文二:《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能力提要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教材,体例新颖,内容丰富,有鲜明的国情意识和时代特点,体现了跨世 纪人才素质培养的需要。但它是一套无“纲”(教学大纲)之“本”,用之者还在起步阶段。所以,一线教师 深感它的难度太大,很不适应,急待解决的问题不少,其中就有学科能力这一难题。我把这两年教学的感受 “提要”出来,仅供批评研究。

一、熟悉重要史实的能力

这是一项首要的、最基本的历史学科能力。主要有:听、视和观察的能力,阅读能力(小字和好懂的原始资料),记忆能力和区分史实作用的能力等。配置于教材页面上的文字和画图,大都有史实意义,所以要善于 区分它们的地位和作用。这是教材特点所要求的一项能力。(1)区分主体内容和从属内容;(2)区分必须储存和 “过眼烟云”;

(3)区分基本史实和非基本史实。基本史实(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或缺)必须熟悉, 扎实准确,“入库”储存,例如大字(主体)的内容、大事年表和历史地图中最重要的地名、空间等;(4)区分基本史实的相对性。即在这一历史体系中是基本史实,而在可以涵盖它的另一再大的体系中,是非基本的史实 了。此点较难,重点较不妨试试。

中华民族拥有的文物、古迹和馆藏极为普遍,图片影视资料极为丰富,可同熟悉重要史实结合起来,并适当发展乡土访古考察的能力。

二、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

历史概念是在历史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思维活动抽象概括而成,以反映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掌握和运用历 史概念是理性认识历史的起点,是历史思维能力的“发祥地”。历史概念在学科能力中举足重轻,是基本能力中的“基本”。

1.单一型历史概念

这类概念就是一个一个的“历史单位”,教材中比比皆是。属于史实性的有“井冈会师”,“《北京条约》”,“台儿庄战役”等。属于论断性的有“民族英雄林则徐 ”,“工农武装割据”,“中外‘和好’局面”,“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爱国统一战线”等。

2.复合型历史概念

它由若干个单一型历史概念组合贯通而成,又称概念系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是三个独立存在的单一概念,但组合贯通之,成了“三大战役”这个复合型概念。“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这一概念复合了时间、“恢复国民经济”、“三大运动”、“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这五个单一概念。参 与“复合”的各个概念之间,是由其内在逻辑联系而成——或递进关系、或因果关系、或包含关系、或并列关 系等。

3.历史概念的特点

(1)各类各个概念都有客观性、独立性;(2)凡概念,都有其特定的、准确的外延(量的属性)和内涵(质 的属性)。这是掌握和运用它的关键所在;(3)历史概念是历史基础知识的一个方面;(4)概念群体之纵横及其 网状化、序列化、具体化,就是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了;(5)对概念失之准确或错乱,必定损害正确的历史思维能 力的发展。

此外有众多的理性化概念,“半殖民地”、“共和政体”、“民主革命”、“改革开放”等等。运用时, 不要抠定义、追外延、究内涵,能恰当地揉合于史便罢。

三、纵横基本线索的能力

历史是线索的交织品。基本线索是跳动在历史有机体中的脉络,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途径。万千纵横有线索 ,万千变化有线索。会抓、会用历史线索为历史学科独特有之的一项能力。

1.历史线索的两大类

在历史整体中,线索或隐或显地表现为粗细、长短、远近、中外、主从等;有曲线、直线、折线等;有政 治的、经济的、 文化 的、战争的、社会过程的等。但是,按性质和作用分辨,只有基本线索和非基本线索两大 类;按走向分辨,只有纵向、横向两大类。掌握了分类,就懂得了这项学科思维能力的基本思路。

2.基本线索的三重性

客观性,是它的第一性。主观性,为师生对它的认知(即“理线索”)。相对性,指它的起止时空限定和 功效的特定范围。三相结合,才能抓准用好。

3.基本线索的三功能

(1)贯通来龙和去脉,体现内在联系;(2)提挈内容和要点,利用抓纲织网;(3)明确趋势和归宿,揭示变化 规律。纵横这三项功能,可以让学科能力同历史的脉搏一起跳动。

4.基本线索的两误区

教材的“引言”本非基本线索,不可误认。有些教学参考书把基本线索写成了“内容简介”或“内容提示 ”或“内容概要”,都不可取。规范地表达基本线索时,必须精炼概括为一句或几句话说出。被基本线索所纵 横的重点要点,不是基本线索本身。

四、运用基本观点的能力

历史思维能力,其核心和灵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念(基本概念)。没有正确的观点 ,肯定不会有正确的历史思维能力。

近几年来,各省县市推出的初三结业考试卷,反映了当前大多数学校的实际水平。但课上能力素质的要求 ,完全可以也应当高出它三两个“调头”。必须看到,初中学生没有多少基本观点在备用、待用,需要“实实 在在”地充分利用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领悟和初步运用基本观点的主 渠道 。

主渠道——本教材,可供领悟和运用的基本观点有:

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因和结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 质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主要有: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前进和曲折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现代史上更明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阶级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和个人的地位和作用,政党及其领袖的地位和作 用等。

2.历史学科基本观点

主要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观点,从基本国情和具体国情出发的观点,政权和政体的观点,反帝反封 建相结合的观点,民主革命坚持三大法宝的观点,中国历史是世界历史有机组成部分的观点等。

3.摘选引用性的观点

指教材根据需要而摘引他处的观点,但不全是照搬照抄。(1)对纲领、宣言、政策、 口号 等的引用;(2)对 人物言论的引用;(3)对著作的引用;(4)对定性、结论的引用,例如“林彪集团发动武装政变”、“‘一国两 制’的构想”、会议有关决定等。

4.因史为论性的观点

这类观点(论断、结论)是教材编者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观点指导下 ,依据必要的史实和特定历史条件,提炼概括而成为教材的“具体观点”。本教材的“具体观点”比现行任何 其它 教材(人教版)都突出。表现在:①在引言中;②在论断性性的章、节、目标题中;③在课文之中,例如 ,衙门的建立“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 程度”;④在性质、意义、评价和 经验 教训中。运用时必须注意:“具体观点”无普遍性,只起特定作用,只 能“对号入座”。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