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青藏铁路的设计观后感论文

发布时间:

青藏铁路的设计观后感论文

我们学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修青藏铁路的艰辛,建设者们的伟大。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是唯一一条修在冻土层上的铁路,相信大家都在赞颂建设者们的崇高的精神,伟大的理想吧。为了使我们的西藏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了祖国边防的更加巩固,让雪域高原与内地联接更加紧密,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研究、辛辛苦苦地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默默地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 经历了多少困难,遭遇了多少挫折,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建设者们从不气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经验;你们为了同一个理想,同一个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面临世界难题,却仍然坚持不懈、义无反顾,要知道,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啊!这是天路,一条终年积雪,含有冻土层、浅埋地层等复杂地质的路。你们知道这不容易,可你们却一心想着造福广大人民。这种坚忍的毅力,永不熄灭的信心,是你们勇往直前的支柱。 历经千辛万苦,你们辛苦撒播的种子终于结果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你们终于有回报了。

青藏铁路概况】 建设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之初做出的战略决策, 目前,造福各族人民,0 引 言 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要求很高, 青藏铁路北起青海省西宁市,新开工修建的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北起青海省格尔木市,有一条纵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对加快青藏两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国家“十五”四大标志性工程之一,。沿线经过的主要山脉有昆仑山、可可西里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左拉山,青藏铁路: 修建青藏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进入新世纪之际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难度很大! 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因而制定施工组织方案亦是新的课题。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 答:这就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被誉为“离天最近的铁路”和“世界上最高的铁路”。全国人大代表、兰州铁路局局长董喜海就青藏铁路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专访。修建铁路面临诸多全新的技术难题,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之首。青藏铁路是美丽的,青藏铁路:海拔线路当惊世界殊 罗新宇 杨得志 江华 原春琳 刘畅 “青藏铁路建成后,自然条件、地质条件极其复杂,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的严峻挑战,经纳赤台、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从北京到拉萨50小时之内就可到达,它的美丽在于沿线穿越的神山圣水和独特的高原风光。其中550公里的地段穿越高原常年冻土地带。有960公里的海拔高程在4000米以上,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增进民族团结,青藏铁路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从兰州到拉萨只需20多个小时。常年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垭口,其最高点位于海拔5072米,全长约1956公里。青藏高原地理位置独特,1984年投入运营。工程艰巨,即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是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我集团公司承建的第5标段北起昆仑山北麓的西大滩。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穿越“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到达雪域圣城——拉萨。 在修建过程中,天气恶劣,低温,缺氧。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建设世界上第一座大型高原制氧站。人们曾说修建通往西藏的铁路是不可能的,有5000米的高山要爬、12公里的山谷要架桥、数百公里的冻土区无法支撑铁轨和火车。再说,谁又可能在稍动一下就要找氧气瓶的情况下铺铁轨?这条铁路是中国“敢为”精神的最佳例证。铁道兵十师有位叫邓广吉的连长,为修建青藏铁路,他带病上了高原。后来,他在高原得了白血病。在家乡的医院抢救他时,他对亲人和战友留下遗嘱:“我若死去,把我的骨灰埋在青藏高原上,我生前没有把铁路修通,死后也要看到铁路修到世界屋脊上。”原总公司党委书记孙有礼是青藏铁路建设中的一名指挥员,他的儿子孙胜很小的时候就随他一起上了高原,儿子到了8岁的时候,还不知鸭子是长腿还是不长腿。还有许多人的孩子是在高原出生的,只吃过苹果,没见到过树木,下山时,到了西宁,见到杨树,大吵大闹要上树摘苹果。他们只知道苹果生长在树上,但他们不知道,世界上竟有许许多多的树木。 王汉东是中铁十七局的施工处长,修青藏铁路时,勇猛得如下山的猛虎,但是,就在他不知什么是苦是累的时候,他不知不觉地得了病,后来死在了太原的一间病房里。医生说:“他得的是高原病。”死前,他对局领导说:“当了铁道兵不悔,死了,让女儿也去当不穿军装的铁道兵,修路去。”他传给女儿的,不仅是创业的意识,还有江山的豁达和崇高,一种高山意识折射出的人生也当有如此的精神,渗给自己,也渗给了女儿……地图上“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的提示,明白无误地告诉记者,这就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被称为青藏铁路线上“鬼门关”的“风火山”隧道。当汽车沿着与青藏铁路几乎平行的公路,翻越五道梁后,海拔开始从4570米的秀水河迅速上升。到了风火山时,海拔已蹿至近5000米的高度。除了蓝天、白云和雪峰之外,目之所及,全是赭红色的山体。在隧道入口处,蓝底黄字的“风火山隧道”几个大字在红色岩体的衬托下,显得神秘而凝重。穿山而过的隧道,如巨大的磁场,将远方蜿蜒而来的铁轨从山这边揽进,又从山那边吐出。今天的风火山隧道,在阳光下显得静谧而安祥,很容易使人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感觉。但当年的风火山,却因多年冻土、高寒缺氧和生态脆弱,而成为青藏铁路建设史上话题最为沉重的世界级难题。假如没有风火山隧道难题的攻克,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的时刻表,恐怕谁也无法预测还得后延多少个日夜。为了近距离探访风火山隧道,记者下车徒步前行,但因缺氧而引起的高原反应,记者胸闷、腿软、呼吸急促、头痛欲裂。“同志,请出示证件!”当记者步履蹒跚地走近铁路,试图“零距离”接触隧道时,一位穿警服的同志挡住了记者的去路。这位叫段利明的铁路警察告诉记者,他是格尔木铁路公安处的警察,最近青藏铁路要通车,他被抽调来这里值班。“我和青藏铁路保安公司的6名职工一起,24小时对隧道及附近铁路线进行巡逻。两个人一个小组,每两个小时就要巡逻一次,主要是对来人进行登记,看隧道里有没有落石、轨面有无损毁断裂等。”正在采访时,一辆从格尔木方向发来的测试车经过风火山隧道,段利明和其他几位铁路保安公司的职工立正敬礼,目送火车穿过隧道呼啸而去。而记者因为拍照紧走了几步,顿时觉得喘不过气来,只好钻进段利明的帐蓬里吸氧休息。事非亲历不可知。切身体会让记者对下面的叙述有了全新的认识:位于青藏高原腹地的风火山,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之恶劣为青藏铁路全线之最,隧道全部穿越多年冻土区,地质含冰量10%~50%不等,是青藏铁路建设三大难题,即: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的典型代表工程。为了攻克风火山隧道建设难关,三代科技人员进行了45年连续不断的观察和研究。而青藏铁路建设者通过一系列先进的工艺,不但确保了低氧低压条件下的安全施工,而且成功破解了高原冻土施工难题。正因为如此,“风火山多年冻土隧道施工技术”先后荣获2004年度青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风火山隧道只是一个缩影。建成的昆仑山隧道、羊八井1号隧道等多个较大隧道以及众多的中小隧道,涉及长度达到7000洞米,大部分也都处于常年冻土、高寒缺氧的环境之中。当火车穿越这些高原隧道而驰骋于“世界屋脊”之时,那些片言只语的标志和题字里透露出来的信息,依然能传递出当年建设者的伟大和艰辛。这怎能不令那些游客为之动容、为之敬礼呢?和段利明告别后,记者驱车继续前行。翻过风火山口,海拔又开始下降,青藏铁路开始进入相对平缓的三江源地区,记者头痛的感觉也有所缓解。当前边再经过一个山包时,司机师傅告诉我们,那就是“开心岭”了,因为相对于“鬼门关”的风火山而言,这个平缓的山包足以让建设者们“开心跨越”了。虽然,前边还有青藏铁路的最高点——唐古拉山口需要征服。

青藏铁路的开凿是一个奇迹,每年都有50万人乘火车来到拉萨。这个奇迹是建筑者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才完成了这浩大的工程,这也让游客们方便了很多。这条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沿途共有10条隧道、675座桥梁,穿越了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青藏高原,这里海拔很高,异常寒冷。稀薄的空气有可能致人于死地,这些冻土很不稳定,全世界都认为不可能在世界最高的高原修建铁路。这不是最长的铁路,但毫无疑问修建难度是最大的。它是一个建筑奇观,中国是怎样完成这一建筑奇观的?这还要靠聪明才智的建筑者。在一次次的困难面前,筑路大军斗志高昂。要经过永久冻土带,永久冻土冬天坚硬无比,夏天则异常松软。北半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被永久冻土覆盖,永久冻土有时厚度超过1500米。它在冬天坚如磐石,但在夏天时表面会发生融化和沉降,冬天再次来临时则再次冻结,体积会增大,地面也会升高,在这样不稳定地区修建的铁路无疑要发生变形。但是建筑者不畏艰苦,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这一只只“拦路虎”。青藏铁路这个奇迹中凝固着建筑者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他们不畏艰苦,坚持不懈,顽强执着,才完成了这浩大的工程。我们要感谢这些建筑者,是他们建造了这一奇迹。

用生命守望——《青藏铁路》观后感“清晨我站在青春的牧场,看到神鹰披着霞光……。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青藏铁路,历经了半个世纪,穿越了地球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今天,这条一千多公里的铁路,已经铺展在世界的屋脊,在坚硬的钢轨上,深深地镌刻着无数建设者生命的印记。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这依然是一条刻满死亡记录的道路,它的路标就是荒野中连绵延伸的白骨。2007年10月27日下午,指挥部组织我们收看了六集《青藏铁路》纪录片后,我才了解到,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人类铁路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全线1142公里,所经地区几乎都在海拔3000米以上,最高点海拔5072米,其中超过海拔4000米的线路长达960公里,超过海拔5000米的有50多公里,还有一段131公里的无人区,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滑坡、泥石流、地震、雷击等灾害严重。氧气不足,空气中含氧量只相当于海平面的60%,那里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下5度左右,极端最低气温摄氏零下45度,昼夜温差最大可达30摄氏度,不少路段都缺乏饮用水,又处于鼠疫源地……。在这重重艰难困苦阻扰下,我们的青藏铁路建设者硬是克服了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这三大世界性建设难题,用自己的力量纵贯起一条在外国人眼里根本不可能修建的铁路,一条基本实现“无人化”自动管理和全线设备“免维修”的现代化铁路,一条具有青藏高原特色的生态环保型铁路。我对青藏铁路评价最高的是它的“四最”:昆仑山隧道全长1686米,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隧道;风火山隧道海拔4905米,世界海拔最高的冻土隧道;清水河特大桥全长公里,世界上建在高原冻土地段上最长的铁路桥;安多铺架基地海拔4700米,世界海拔最高的铺架基地。这些正是让今天的中国为之兴奋的挑战,无疑,这是一场艰难的挑战,但挑战激起的却是一个古老民族的血性与进取的雄心。在青藏铁路修建施工过程中,精神力量支撑着每一位建设者,互古沉寂的高原荒野是生命的禁区,也是生命的极限。然而,一种青藏铁路建设者铸造炼就的精神感动和启示着一个急剧变动的时代,这就是十多万青藏铁路建设者在艰苦卓绝中培育出来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精神,这种精神只用于青藏铁路,只属于青藏铁路建设者的专利。当我看到无数建设者在镜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流露出的自然表情和听到他们从嘴里迸出来的滚烫话语,我情不自禁的流泪了。他们中有年过五旬的老人,有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有劳燕分飞的壮年,有新婚燕尔的夫妇,有帅气强壮的须眉,有美丽坚强的巾帼。青藏铁路的宏伟场景正是这一位位平凡的个人所书写,正是这一双双辛劳的巧手所描画。就是这样一群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打破了一个历史的、一个世界的一个禁锢和一个神话,在创造了跨越高原的人间奇迹的同时,他们依旧普通,依旧平凡。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有一种热血沸腾的冲动,那就是续写魏巍先生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同时,电影中的“对自己还是挺满意,就是对孩子欠得太多了”这句朴实的话也深深的感动了我,一种从未有过的感动,真的。从头到尾看完《青藏铁路》,我的眼睛一直是湿湿的。同样是铁路建设者,没能参加青藏铁路的建设是我一生的遗憾,因为中国,乃至世界就这么一条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中国研究永久冻土研究的问题 巍巍昆仑,白雪皑皑的山峰。 一块被称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的“第三极”的土地,中国人民正在为建设一个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 - 青藏铁路。 专家说,多年冻土,多年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难题,是无法避免的青藏铁路的建设就显得尤为关键,“最困难的一块骨头,它的解决与否,直接决定了成功或失败的青藏铁路。 今天,青藏铁路格尔木铺的沱沱河,铺设里程近全线一半以上。 6月下旬,安多青藏铁路铺轨点,大大加快青藏线建设的进展,这无疑表明,中国已经初步解决了铁路穿越多年冻土区的工程问题。 最难啃的骨头是谁,要咬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呢?记者不久前去做到这一点,兰州,青海采访时,熊永冻层的科学家的艰辛,以及他们研究的科学研究过程中,开始崭露头角。 永久冻土研究,包括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 2001年,青藏铁路几乎同时开始,与研究机构,在中国“国家队说:“经过充分论证,决定根据中国社科院科学在其四十多年的青藏铁路线多年冻土调查,勘探和研究,”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及其环境效应“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 项目负责人及总裁兰州分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点实验室,冻土工程主任程国栋院士围绕青海青藏铁路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你可能会遇到在未来建立7个研究课题,该项目的研究结构的稳定性,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工程建设青藏铁路路基冻结和疾病的形成机理及对策气候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青藏铁路多年冻土解冻,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之间的铁路路基动态负载稳定度和盐渍土的工程性质,青藏铁路数字路基仿真平台的研究和开发,青藏铁路高原雷暴灾害预警和防御研究的典型很多。 程国栋说,自从开始这方面的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已经取得了重要的创新研究阶段,在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的设计和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和技术支持,也保持了其后期的运作良好的科学和技术储备的缺陷和潜在的治疗。项目团队参与在多年冻土区青藏铁路工程勘察暂行规定“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暂行规定”的编制提出路基设计应根据冷却路基保护永久冻土的设计理念,合理路基高度的设计基础,桥梁和涵洞防冻胀措施及寒区隧道防冻害措施的关键设计问题。 尽了风头,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环境影响的项目有两个主要的科学家,他们是程国栋“左膀右臂”青年研究员马巍,吴QB。 科学的理念:主动冷却路基保护永久冻土 国家重点实验室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工程,冷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刚刚从青海,西藏马蔚回来的铁路北麓河试验段尚未洗净高原风尘,他们从事,申请永久冻土研究,他兴奋地在实验室研究。打开了话匣子: 青藏铁路正在调查边,边设计,边施工,边建设国家的“四边必须采用动态设计理念。青藏铁路工程与多年冻土相互作用的环境影响的项目的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试验段,保温材料只能延缓冻土的融化,在高温条件下,升温高含冰量和路基稳定的条件不能保证。 因此,我们建议,改变以往单纯依靠方法,以提高热阻保护多年冻土,冷却路基思路,主动保护冻土工程措施,以确保工程的稳定“。具体措施这样的思路,包括块石路基,碎石护坡埋两侧的路基高效性和导热性的热棒,热桩通风管道,铺设路基,铺设在上面的路基和路基边坡遮阳蓬,遮阳板上。 另一种工程措施,是为了弥合代路面,这不是一般的跨江桥横跨河上的桥,多年冻土科研人员命名为“旱桥。马蔚说,干旱桥桩横跨冻土层直接击中了坚实的基础桥梁的??框架轨,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冻土的影响。青藏铁路清水河大桥上穿越可可西里青藏铁路多年冻土区,是典型的旱桥,桥梁长公里的,气势巍峨壮观。 多年冻土区青藏铁路线的建设,运营商,干桥工程措施是最可靠,最安全的,但由于其成本过于昂贵,每公里成本五千万元人民币是巨大的,而青藏铁路线,总投资超过一万公里的长度,只有约300亿元人民币。旱桥不能,不能推广使用,只是通过在该地区的冻土条件和复杂的安全需求。 试验段北麓河,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工程措施青藏铁路 从格尔木出发,驱车沿青藏公路320公里,青藏公路和铁路线之间的丘陵和蓝色的天空下,红顶蓝墙的钢结构建筑是引人注目的。这是青藏铁路北麓河据点 - 冻土试验段,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研究基地。 在这里过4600米海拔最高为每拉一个研究单位,据称是。多年冻土研究的另一个吴青柏,首席科学家说,研究基地的建成,总投资超过千万元,科学院中国青藏铁路的建设,运行和维护的科学测试平台和示范项目。 他说,北麓河试验段长度的14公里的,整个试验段多年冻土上限附近丰富的厚层地下冰,多年冻土温度低的状态点的空间分布异性恋强,在青海的试验段冻土条件川藏线最复杂的地下冰含量最高,最复杂的试验段温度场的变化。这个测试部分,铁道部在2001年,中国社科院科学负责,研究人员对试验段的横截面变形,地面温度,湿度,一年四季不间断的高精度观测沉降观测点超过9000和分析,迄今已完成,其中包括块石路基,通风路基,碎石,碎石护坡,几乎所有的青藏铁路工程措施实体工程试验。最古老 看起来很像西藏人民刘永智研究员在试验段的资格,1975年3月,他的婚礼一个月永久冻土研究,只身来到高原,每次停留6至7个月,长达一年。他说,青藏铁路刚刚推出时,铁路已成功通过多年冻土,多年冻土有前途的事业的接班人“。 高原”不想去,不想下来,来来回回,做出更强烈的反应。吴青柏说,建设青藏铁路,多年冻土的研究生涯中,他们将尽一切努力。 以备不时之需,加强机制和动态监测 青藏线,240米的银行北麓河试验段长铁路路基正在兴建提醒大家注意。吴青柏告诉记者,这是投资150万元,建设总司令部联合建设的青藏铁路的比较试验堤,主要是为了验证可靠性的冻土工程措施,开展形式多样的工程措施和冻土变化机制。 永久冻土地温高,厚度薄的特点,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复杂性和独特性,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工程扰动因素相结合,必将有一个长期的永冻土上的影响。为此,科学家们青藏高原研究的基础上,一方面“知道为什么”机制,一方面,未雨绸缪,采取行动,加强动态监测研究多年冻土青藏线变化和环境。 马炜表示,考虑到青藏线青康公路(青海西宁,四川康定)地质条件非常相似,研究人员提出的概念,“空间换时间”经香港永久冻土沿公路土壤现状与收集到的数据,沿线冻土青藏铁路工程和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吴青柏,青藏线的动态监测研究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在过去的三年里,沿着青藏铁路系统奠定了表面和三个20 9个监测段不同多年冻土温度区的块石路基监测点,建立的永久冻土深孔监测点和13主动层监测点,基础建设青藏铁路工程动态监测平台。同时,多年冻土和气候监测网络已初步建立并开始正常的监控。 永久冻土解决的问题,贡献的青藏线是多少?严谨的科学家也不想多说,但他们均表示,多年冻土大国,中国已跻身在永久冻土国际先进水平的,通过参与青藏铁路建设中。 参考文献:的 tanchu ASP? ID = 751 阿尔法Alpha

1.两会议案对政府行政进行机构改革成为热点关注议论话题。笔者认为,当前推进政府转型,需要明确以下几大理念。 理念之一: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 一般来说,世界各国都经历了政府转型过程。在市场经济国家,早期的政府职能范围非常有限,基本定位在“守夜人”的角色,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承担了调解社会经济供求关系职能。随着19—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市场失灵”的问题受到普遍重视,这些国家的政府逐步扩大了宏观调控、调解收入分配、维护公平竞争以及解决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职能。1960年代中期以后,经济滞胀问题凸现,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带来的“政府失灵”问题成为新的焦点,结果引发了国有经济私有化的浪潮,并突破了一些传统上被认为属于自然垄断的领域,如电力、电信行业等。至此,这些国家的政府职能重点转向公共服务领域并趋于稳定,反映在公共支出结构上,转移性支出以及有关社会保障、医疗、教育等福利性支出成为主体部分。 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简要描述中可以看出,政府转型的基本趋势是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发展并成为核心职能。而政府转型的核心是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和市场能够有效克服自身的缺陷,发挥彼此不能或难以相互替代的功能,实现政府与市场功能的良性互动。这是现代公共服务体系赖以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制度基础。 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转型的过程相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政府转型尽管在调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表现出共性,但转型的起点和走向则呈现出不同的轨迹。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全面控制经济运行,政府转型所面临的初始问题是“政府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问题。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是由不干预市场运行,到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来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计划经济国家的政府转型则是通过缩小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在培育和发展市场的同时,向主要提供公共服务转变。这样,在政府转型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矫枉过正”情形,市场经济国家更有可能发生政府“干预过度”的问题,计划经济国家可能产生“市场扭曲”的问题。 就我国的情况来说,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方面,政府职能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依然存在。从政府的公共支出结构看,经济建设仍然占有主导性地位,成为制约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要因素。从经济运行状况看,行政性垄断的广泛存在,既导致了不公平竞争,也抑制了市场活力,增加了社会公共服务成本。从体制方面看,政府在许多领域依然承担着决策者、生产者、监控者等多种角色,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制约了政府职能向公共服务转型的进程。理念之二: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坚持“以人为本”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和谐社会过程中,政府转型必须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基本价值取向。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经被作为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提出,近年来开始受到不少质疑。对此应该作具体分析。一是要考虑到改革的初始背景是分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窒息了社会活力,而且平均主义只强调结果均等,否认不同个人、群体的贡献,实际上是不公平的。二是当时提出的效率与公平具有不同指向,效率是与市场资源配置机制相联系的,选择了市场也就选择了效率;而“兼顾公平”主要是为避免因市场效率引致分配结果差距过大,其内涵与今天我们一般说的社会公平正义有很大不同。三是当时改革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政府转型主要在微观“搞活”经济方面,分配差距过大以及其他社会公平缺失问题还没有充分显现。因此,我们今天面临的问题与当初的改革原则本身没有必然联系,但由于政府转型相对滞后以及实践中存在对改革原则的扭曲或片面理解,致使人们在公平与效率问题上产生了较大的分歧。 根据改革进程的深化与社会认识水平的提高,应该说,社会发展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问题,选择的侧重只是随着主要矛盾的变化才出现的,最终则是要实现二者的平衡,从而推动社会进步与和谐。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反映了党在公平与效率关系上认识的深化。需要明确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功能是不同的。市场运行必然以效率为取向,这是市场机制的本质属性;市场运行也要求公平(竞争规则、秩序的公平),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完全提供这种公平。政府虽然在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方面有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市场环境的改善而间接实现的,不是政府直接追求微观效率。政府在价值取向上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这是政府作为公共权力受托者的本质属性。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不是源于政府坚持了“效率”原则,而是在于政府放弃了直接追求效率,把效率机制交给了市场,逐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公平竞争等方面。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市场提供效率,政府维护公平正义,应该是我国市场深化改革和政府转型的基本价值取向。理念之三: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社会管理型政府转变传统计划经济的基本理念是将公共利益、公共所有、公共管理等同起来,政府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是控制经济社会的唯一主体;同时,由于否定市场,市场也就不在公共利益的考虑之中。虽然我国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但传统体制及其理念的惯性依然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利益是政府、社会公众和市场的共同需求,也是各类主体通过分工与合作共同来维护的;财产的公共所有不再是实现公共利益的唯一选择,非公有产权在基本制度规范下同样可以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无论在范围上还是在参与主体方面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在这个意义上,政(学生无忧网整理)府转型不仅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而且要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公有产权和非公有产权的关系。这就必然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政府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2.五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一万二千三百四十三亿元,扣除价格变动因素,是一九五○年到一九九七年全国公路建设投资总和的一点七倍。公路通车里程由一九九七年的一百二十三万公里增加到二○○二年的一百七十六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由四千七百七十一公里增加到二点五二万公里,从居世界第三十九位跃升到第二位。铁路营运里程由六万五千九百六十九公里增加到七万一千五百公里;五年建成新线五千九百四十四公里,复线四千六百零三公里,电气化线路五千七百零四公里。新建、改扩建机场五十个。港口万吨级码头泊位新增吞吐能力一点四四亿吨。交通建设空前发展,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摘自朱镕基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电子站牌、出租车上的GPS装置、IC卡刷卡机,令我们的出行更加便捷横贯东西川流不息的长安街是首都北京的象征,更是北京市民日常出行的交通要道。有心人不难发现,北京的城市交通系统信息化工程近年来动作不断。现今,在北京长安街沿线乘坐1路公交车的乘客不用为等车而焦急了,因为你可以在新安装的电子站牌上实时看到1路车的运行位置。2002年10月15日,北京市第一块电子车牌出现在1路公交车日坛路车站。通过电子站牌,乘客能够随时了解1路公交车的运行位置,真正做到了让等车人“心中有数”。新出现的电子站牌是北京公交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信息传递和互通,北京所有的1路公交车全都装上了GPS系统,指挥中心将接收到的车辆数据进行整理编辑,再由中央电视塔的调频广播发射机发射到电子站牌上。目前,这种先进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还处于试验运行阶段,所提供车辆位置信息仅供参考,但不久后将正式投入使用,范围也将扩大。除了新亮相的电子站牌,出租车上的GPS装置、公交车上的IC卡刷卡机和停车场里的电子显示牌都在不知不觉中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便利,科技的发展正在为城市交通提速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这些还只是分散的资源,城市交通数字化之路建设的下一步目标就是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曾几何时,春运曾是中国经济发展与交通滞后的独特景观,如今,迅速增长的公路、铁路、民航运力让数以亿计的人们走得出去回得来,路网带我们走遍天涯海角5年来,大大小小的机场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机场设施的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让我们来看看机场的候机楼吧。几年前我国民用机场旅客航站建筑面积较小,给旅客乘机带来了很多不便,而现在候机楼不仅仅面积增加,而且技术含量也在明显提高。机场候机楼设计概念逐步多样化,前列式、指廊式及其它综合方式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杭州萧山机场等机场的航站楼均采用大跨度钢屋架结构、预应力混凝土及高强度混凝土,外形各具特色,楼内柱间距大大增加,空间宽阔,流程通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机场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电子离港系统的广泛应用,结束了几十年来手工办理值机手续的历史,大大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了服务差错率,提高了服务质量。在登机口通过条形码阅读器扫描登机牌并自动记录旅客人数,优化了旅客登机程序。离港系统具有计算机自动分配飞机载量平衡的功能,确保载量数据的可靠性,对飞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电子离港系统为多柜台联办值机、无行李办理值机手续和多种旅客服务等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随着技术的更新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成,离港系统具有的延伸服务潜力日益显现,已成为机场经营管理的可靠数据来源。民航交通的快捷,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乘飞机出行。今年春节前,在北京上学的小赵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她可以坐飞机回家过年了,几千公里的路程只需两个小时就到了。像小赵这样春节回家过年选择乘坐飞机的人群正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曾几何时,春运,这个中国经济发展与交通滞后结合形成的独特景观,带给许多人的是痛苦的回忆。如今,迅速增长的运力带给数以亿计的人们一个容易实现的渴望———回家过年,外出旅游。在这跨世纪的5年,我国铁路建设不断展开新动作,其风采和魅力日益显露。联接东北与华东的陆海通道,纵贯华北、华中和华南的洛湛通道,西安至南京的东西部新通道及投资仅亚于三峡工程的京沪高速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铁路每年完成客运量10亿人次左右,是1949年的10倍,“买票难”、“乘车难”的帽子被甩掉了。2000年12月18日,可以说是一个好日子,全长1262公里的京沪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这是一条历时13载、用393亿元打造出的黄金路线。它不仅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六省市连成一线,在华北与华东之间形成了一条便捷、快速的公路运输大通道,还与京沈高速公路、沈阳至长春至吉林高速公路、沪杭甬高速公路相接,使京津地区、环渤海湾地区和长江三角洲融为一体,成为东部发达地区最有力的经济“助推器”。5年来,高速公路建设成就格外引人注目,东部地区省会与地市级城市间建立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快速公路网已经基本完成。现如今,一条条高速路由中心城市辐射出去,密密织就了大城市圈,在中华大地上遍地开花。据悉,截至200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19453公里(不包括港澳台),已跃居世界第二位。其中山东省高速公路里程达2077公里、河北1565公里,广东1500公里。2002年11月高速公路突破2万公里。到2005年,全国公路总里程将新增20万公里。到2010年,总长约万公里、纵贯东西和横穿国境南北的“五纵七横”12条国道主干线系统将全面建成。铁路在四次大提速之后,将于今年和2005年再进行两次大提速,并建成“三个中心”、“三个提速圈”。“三个中心”即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中心,建成连接主要城市的快速客运网,总里程达14000~16000公里;“三个提速圈”即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半径在500公里左右的城市间实现“朝发夕归”,半径在1200~1500公里实现“夕发朝至”,半径在2000~2500公里的实现“一日到达”。高速公路联网,铁路大提速,交通科技让我们体验时代的“快感”2000年9月15日,正值“两纵两横”三个重要路段中的京沈高速公路通车。之前,从北京到沈阳乘最快的一班火车要9个小时,汽车走102国道需18个小时,京沈高速公路开通后只要6个小时。京沈高速公路成为华北与东北之间最便捷的大通道。曾经是海空部队飞行员的赵先生,现在每次来往于沈阳与北京之间,都选择乘坐“虎跃”高速直达大巴。他说:“我喜欢那种风驰电掣的感觉,就好像我依然驾驭着战斗机在蓝天上飞。”“千里江陵一日还”。现在,从铁路的任何一个节点,1500公里内都可以夕发朝至,一日何止千里!过去,“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现在岭南的荔枝离开枝头不到6小时,已摆上西安的超市货架,进入寻常百姓家。曾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现在乘500吨轮渡可溯江入川,沿高速公路可直达锦城,蜀道已成康庄大道。当沈大、济青、沪宁、成渝、京石、京津塘等地高速公路迅速延伸之时,铁路建设早已按耐不住它时代的步伐。1995年10月,铁路科学技术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铁道部党组果断决策,提出了科技发展的十个现代化奋斗目标,逐步实现大宗货物运输重载化,旅客运输快速化,安全技术装备现代化,牵引动力电气、内燃化,车辆大型专业化,运营管理现代化和主要运输过程控制自动、半自动化,铁道结构重型化,养路、装卸、检修机械化,铁路设计施工现代化,铁路宏观决策科学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技术体系。我国铁路提速拉开了帷幕。1997年4月1日,全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在京沪、京广、京哈线实施。这次提速,全路运行时速达120-160公里的特快旅客列车有8对;夕发朝至列车78列。货物列车最高时速达80公里;京沪、京广线开行重载列车64对,首次推出了月开行达515趟的“五定”(定点,定线,定车次,定时间,定运价)货运班列。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大提速使京广、京沪、京哈三大干线提速区段得到延展。2000年10月21日,以西部为重点的第三次大提速,使陇海、兰新、京九、浙赣等干线的运输能力全面提高。2001年10月21日开始正式实施铁路的第四次提速。在提速攻关的日子里,是我们的铁路工作者对全路的线路、桥梁、机车、车辆、通信、信号、安全装备等行车设备设施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更新改造。提速试验先在沪宁线、京秦线、沈山线、沈大线等线路上进行,数百名科技人员参加测试,取得10亿多个关键技术数据,为确保我国铁路全面提速的成功取得了科学依据。我国相继成功地开发出的“东风11”、“韶山8”和“东风4D”型快速客运机车,“新曙光”内燃动车组、准高速双层内燃动车组、“蓝箭”交流传动电动车组、“春城号”动车组、“中原之星”电力动车组,“先锋号”和“奥星”机车,新型产品研制之多之快,让人应接不暇。这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名副其实的“中华牌”机车车辆,在关键技术、制造工艺和整体技术水平上已经接近和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水平。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采用,新设备的不断研制成功,使我国铁路装备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了我国高速火车的动力源。科技进步使得铁路安全技术设备水平大幅度提高,为铁路提速保驾护航。通用式机车信号、列车自动停车装置和列车安全运行速度监控记录装置,车站计算机联索设备,客车红外线轴温检测装置,钢轨探伤仪,轨道动态检查仪,道口报警装置等安全设置,已在全路普遍推广使用,初步形成了列车运行监控和列车超速防护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高速公路,给我们的交通送来了时代节奏。铁路提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全路客票收入每年递增10%以上,1999年全路提前一年扭亏为盈。正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制造水平的提升为我国铁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技进步,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2001年6月29日在我国交通建设史上又可以说是一个好日子,望眼雪域高原,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在那天正式开工建设。而如今,全长1142公里,途经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与多年连续冻土地段550公里,翻越唐古拉山路段海拔最高达5072米的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青藏铁路已初具规模。其中,冻土地区建设铁路的技术性难题已基本解决。在青藏高原的高寒冻土地区修建铁路,是世界性工程技术难题。没有充分的科研成果是根本办不到的。是什么支撑着他们创造着我国乃至世界铁道建设史上的奇迹?铁道部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朱振升回答了这一问题:是我国工程技术人员为青藏铁路的修建提供着强大的技术后盾,是他们在海拔4780米的风火山常年冻土地区开展路基、桥涵、房屋试验与多年不间断的观测、研究,取得了1300多万个试验数据后,阐明解决冻土问题的核心是控制融沉和冻胀变形;提出冷却地基冻土,减少传入冻土的热量,保持冻土热稳定性的技术路线,从而为施工中解决冻土引起的线路病害找到了有效措施。铁道部发展计划司长期规划处林仲洪处长说,在今后的几年里,为了满足国家开发西部地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我们将在抓好青藏铁路建设的基础上,着力构建西部路网基本框架,完善“八纵八横”的铁路路网通道,加强跨越东西部主干线的建设;在城市密集区发展城际多线铁路,在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在全国主要城市与港口构建15个专门的集装箱节点站,满足国家对能源输送与高附加值物资增长的需求。到2020年铁路总营业里程将达9万公里。1997年1月,“韶山8”型大功率客运电力机车牵引着我国自行研制的准高速客车,在北京环行线上开始启动。铁道部各级领导坐在试验车上,认真地注视着计算机屏幕上的各种数据变化和列车快速行驶时的平稳性能。当列车速度冲到公里/小时,并稳稳地行驶2公里后,铁道部傅志寰部长高兴地说:“我国列车已进入高速行列,这是我国铁路史上一个里程碑”。1998年6月,“韶山8”型电力机车牵引的快速列车在郑武线跑出了240公里/小时,成为当时“中国第一速”,新华社迅速向全世界播发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5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原动力,我国的交通状况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交通的高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版图中最引人注目的篇章。现今,每打开一本交通地图,铁路、公路、飞机航线所勾画的祖国交通网不免令人“眼花缭乱”。铁路“八纵八横”的框架给中国经济布下了一张好棋盘,以高速公路为主的快速公路网已见规模。数字化交通正在打造着“城市交通新理念”。据统计,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万公里,反映铁路运输效率的重要指标———运输密度达到每公里3000万吨,居世界第一。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70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高速公路里程达到了万公里,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民航机队的规模发展到1000多架,运输周转量达到了140亿吨公里,已经形成世界最大的民航市场。水运、集装箱吞吐量已经增长到2653万标准箱,其中上海港达到634万标准箱,稳稳地坐上了世界第5把交椅。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装备和客货运输总量规模迅速扩展及质量水平大幅提高,我国交通整体结构明显改善,5年来,我们已建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交通运输系统。交通是篇大文章,寥寥几千字又怎能囊括5年来我国交通事业的变化与发展。作为普通老百姓,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我们交通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而这些正是科技服务于交通为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要想富,先修路。科技作用于交通的意义更在于使得迅猛发展的交通事业有力地拉动了我国不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的积极增长,逐步把我国经济推上了快车道。科技典范摊开中国铁路运营图,西藏自治区日前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国家在“十五”计划中把建设青藏铁路列到新世纪重大工程中,在全国铁路横向大动脉———陇海线的西端又延长了1118公里。提起第一次上山,青藏铁路第五标段科技攻关组组长、青年路基专家王永义说:“当时已近年底,山上气候和环境条件极其恶劣,在决定上不上山时,采取什么技术时,众说不一。青藏铁路全长1118公里,其中多年冻土地段约600公里,海拔高于4000米的地段960多公里,青藏铁路将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和最长的高原铁路。昆仑山隧道地处海拔4600米以上的高原多年冻土区,其隧道施工究竟采用哪种合理的支护方法,始终是专家的科研课题。有人主张采用湿喷混凝土技术,可在国内多年冻土隧道从未有过实践,没有成熟的经验,一些专家持怀疑态度,所以设计要求采用模筑混凝土技术,但也没有绝对把握,况且在昆仑山隧道冻土含冰量高,围岩破碎,冻土开挖暴露时间过长会造成冰层融化和坍塌。王永义带领攻关小组迎难而上,他们与有关科研单位一道,选择了湿喷混凝土技术率先在全线开展攻关。通过大量室内及现场试验,终于在高寒低温及冻土条件下实现了湿喷混凝土速凝、早强、耐久,将其作为隧道临时支护及时封闭围岩裂隙,有效阻止了冰融速度,证实湿喷混凝土支护的可行性,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空白。

青藏铁路,简称青藏线,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Ⅰ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青藏铁路分两期建成,一期工程东起西宁市,西至格尔木市,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市,西至拉萨市,2001年6月29日开工,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

青藏铁路由西宁站至拉萨站;线路全长1956千米,其中西宁至格尔木段814千米,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千米;共设85个车站,设计的最高速度为160千米/小时(西宁至格尔木段)、100千米/小时(格尔木至拉萨段)。

扩展资料:

青藏铁路的建设成果:

1、技术难题

青藏铁路建设,创造了西藏铁路运输史上的多项纪录。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达960千米,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青藏铁路也是世界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穿越戈壁荒漠、沼泽湿地和雪山草原,全线总里程达1142千米。

2、重点工程

南山口铺架基地位于格尔木市以南约30余千米处,青藏铁路南山口铺架基地规模之大、技术含量之高,在中国铁路建设史上都居首位。从青藏铁路开始铺轨开始的一段时间内,中铁一局以平均日铺轨3000米、日架桥孔的速度,不间断地将钢铁大道向拉萨方向推进。

3、科研成果

截至2009年1月,青藏铁路工程共获专利数十项,发表论文千余篇,推动了多年冻土工程、高原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的科技进步,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2009年01月09日,青藏铁路工程荣获2008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4、荣誉表彰

2008年7月,青藏铁路格拉段工程获得了“国家环境友好工程”称号,为中国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最高荣誉。2013年9月,青藏铁路工程入选“全球百年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藏铁路

西藏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摘要:围绕西藏环境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阐述了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城市发展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论述了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评价标准,并从政策制度、城市规划、城市发展模式以及发掘民族文化四个层面,提出了实现西藏自然生态环境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关键词:西藏生态保护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一、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概况1.区内地理环境现状与生态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西藏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青藏高原,地域辽阔(面积达万km2,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位居全国第二)。人口万,以藏族为主(占95%以上)。全区辖7个地(市)73个县(市、区)。[3]西藏高原风光旖旎,那里有湛蓝的天,清澈的水,清新的空气,悠久灿烂的藏民族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的藏传佛教,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独具特色。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草地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太阳能资源。西藏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含量都很低,主要江河的水质都能达标,至今未出现过酸雨和放射性污染,这些独特的人文地理环境为西藏实施西部大开发,全面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很好的技术和条件,西藏已成为人们向往的圣地。然而,正是由于西藏独特的地理环境,区内的土地位于海拔4000m以上,受高寒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一旦破坏将很难恢复。西藏自治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使其成为关系能否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西藏解放后,由于起初人口较少,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低下以及国家的种种保护措施使得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保持了较好的状况。但是近几年来,随着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目前,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而言质量不高,且有退化的趋势。经过我们的研究分析西藏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有限的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生态环境退化,投资严重短缺及环境意识淡薄产生的全部与局部,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监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与西藏实际监管能力严重滞后的矛盾日益明显。所以只有切实解决这些矛盾与问题,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才能保证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使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得以顺利实施。2.西藏城市发展现状及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城市是社会产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西藏的城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拉萨、日喀则、昌都、江孜等城镇均属历史古城,也曾显赫一时。但是,长期以来西藏封建农奴制度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过去的城镇可以说没有基本的城市设施,加之生产力低下,人口少,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在西藏,现代意义的城镇是在和平解放以后才发展起来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先后四次召开西藏工作座谈会,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的特殊政策和有力措施,西藏的各项事业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80年代,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投资几亿元,大部分用于城市住房改造,城市扩建,市政建设,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建设。1984年,中央决定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四川、福建、广东等9省市为西藏援建43项工程,工程总投资亿元,总建筑面积万m2,一座座饭店、宾馆以及文化、教育、卫生、通讯、交通、生活等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使高原城镇的容貌焕然一新。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决定由中央和有关省市为西藏援建62项工程,总投资达亿元。[1]目前,该项目已大部分建成并也投入使用。2003年又召开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西藏未来经济的发展绘制了一张壮丽的蓝图,西藏城镇的发展也必将进入一种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随着西藏经济的发展,城镇现代化建设水平的提高。2007年,青藏铁路将要建成通车,西藏总人口将达到250万到280万(含外来流动人口在内),尽管西藏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是西藏高原自然条恶劣,人类的生存空间有限,可利用的耕地仅占全区总面积的,而且面临着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态势,人口的增加,必将引起人为地对西藏脆弱生态环境的掠夺与破坏。比如: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作为自治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原先不足20万人口,目前已增加到万人,城市人口已达万人(占),已达到了一定的城市化水平。[2]由于拉萨目前还没有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处理场及污水处理中心,人口的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白色”污染物的增加,污水的横流。人类为了生存,非法地破坏自然资源的现象便会产生,诸如不合理的森林砍伐,非法盗猎野生动物,乱采乱挖自然矿藏等。如何在有限的生存空间中实现城市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发展,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严峻课题。二、西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其必要性“可持续发展”自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现已成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发展观,它强调城市在增长的同时更注重城市质量的提高,包括城市的生态结构质量、环境质量、建筑美学质量以及精神文化氛围质量等方面,最终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西藏的城市可持续发展应站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立足于当前城市发展的现状,着眼于城市发展的未来,而不应以今天的经济发展建立在明天的环境质量降低和子孙生活水平降低的基础上为代价。现代城市和城镇都是一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西藏正面临进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社会经济,缩小与内地差距,迎接新一轮西部开发的历史任务,因此尤其要重视中心城市和城镇的发展,使其具备应有的经济文化辐射中心的地位,从而切实带动全区的社会发展进步。这一城市的中心地位决定了必须要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实现西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内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可持续发展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城市建设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其最终目标是要使自然、城市经济、人类社会和谐的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保护同时会促进城市社会的持续健康的运行。再次,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严格的讲,西藏的经济是比较典型的单一结构,是以农牧业为主体的经济发展,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多元产业和专业化、集约化的社会经济运作。因而制约着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而区域内城市的发展会产生复杂的分工和交换关系,对经济的带动,作用是巨大的,工业和社会服务的发展与发达,需要城市的拉动。根据现实情况西藏要走发展新型工业化和服务业的道路必须重视中心城镇的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最后,实现西藏城市可持续发展是西藏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需要。西藏早期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西藏要发展必须在客观上打破地域的界限,使各种生产要素在资源配置中自由合理的流动,积极的接受周边区域的有益经济辐射。根据目前的发展现状,西藏只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力度,才能促进自身区内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而西藏城市只有处在开放的条件下,才能促进资金、技术、人员等生产资料的流动和合理配置,城市的企业才能够建立复杂多样的分工协作关系。随着西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市发展的进一步完善,西藏城市的开放程度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我国发达地区城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2.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城市生态经济效益是衡量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社会经济协调规律的要求,是人口、资源、环境同步进行,均衡发展的结果。城市生态经济效益就是指城市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效益的统一。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既会产生有益的经济成果,同时也会对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带来某种负面影响,产生生态效应。这两种效益是在劳动过程中同时产生的,是辩证统一的。只有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放在同一认识高度,重新优化组合各种资源,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生产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人口、资源、环境是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的表现形式,城市可持续发展要求人口适度增长,合理利用资源,积极保护环境,这三者任何一项处理不好或者是三者不能协调发展,都不能使城市持续协调的发展。三、实现西藏生态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提高全区可持续发展意识西藏是我国西部的一片“净土”,由于特殊的高原气候环境,其生态环境非常脆弱。生态保护工作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国家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各级政府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明确有关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和义务,制定有效环保优惠政策。由于历史原因和发展水平所致,西藏大多地区乡村干部群众文化水平较低,加上文化交流少,信息较闭塞,对科学技术和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加之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目的和意义宣传不够,使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误解,甚至把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对立起来。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唤起更多的干部和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美好的家园,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生产效益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动员社会一切有利条件,有能力的部门,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个人共同参与生态保护事业,为维护西藏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做出积极的贡献。2.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在中央关心西藏,全国各地支援西藏的大好形势下,西藏城市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一座座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新城拔地而起,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我们还应看到城镇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局部的城市“高原反应”现象,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东部城市的发展模式是否适合西藏地区?如何解决这些前所未有的城市问题?我国东部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环境、资源和发展方面的挑战,高速的经济发展再带来累累硕果的同时也伴随着环境的恶化,生态破坏和资源的匮乏,许多大中城市和乡镇面临空气、水、垃圾、噪声污染等问题,以及土地质量下降,自然资源退化等现实。随着2007年青藏铁路通车,必将掀起西藏的新一轮的城市经济发展。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提高西藏城市规划质量,尽早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因此为了解决西藏城市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必须从“决策”源头控制污染和减少环境破坏,关键在于城市发展有关的制度安排和决策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由于决策失误引起重大环境污染的生态破坏的教训很多,比如“三江平原农业开发”导致的大规模湿地破坏;片面执行“以粮为纲”的方针,导致滥伐森林及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和洪水泛滥;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支持乡镇企业政策。包括“十五小”企业对部分地区的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6]从东部城市发展的教训中表明,政策、规划和计划所产生的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在性等特点。如果在决策初期不注意决策的科学和质量,造成的后果往往难以弥补,只有在政策或计划层次上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才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原则应作为政策的核心和主体。3.因地制宜,走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道路现代化的城市不仅需要有完善的城市功能,还需要有更加美好的生存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随着我国东部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压力日益增大,形成了城市发展中无限膨胀的城市人口与城市有限土地,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恶化之间日渐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提出了一种新的城市发展模式——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一种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生态城市规划着眼于“生态导向”的整体性规划,其实质是从生态学思想出发,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地进行规划,使城市向更加有序、更加稳定的方向发展。[4]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自然条件,该区域内城市的发展正处于起步或加速阶段,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城镇污染少,管理运行成本低和环境可塑性强的有利因素,按照“绿色城镇”理念促进城镇建设与生态建设相统一。我们应该充分吸取国内外城市发展的教训,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的城市发展模式,避免部分发达地区出现的“大城市病”和“反城市化现象”,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因地制宜,首先建立合理的生态城市建设目标体系,城市的规划过程应合理协调自然、社会、经济等诸方面要求,实现城市调控和管理的高效运作。其次,把西藏城市,西部区域以及国家不同层次的规划相结合,使城市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第三,力求使城市空间体系和生态体系相结合,空间规划、生态规划及经济规划相结合,寻求最佳规划方案,以适应西藏城市的长远发展要求。4.充分发掘民族文化,为西藏城市的发展提供保障西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民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统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千百年来,藏族人民以他们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发了雪域高原,并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使其在人类历史和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5]西藏和平解放以来,民族文化建设成果喜人,悠久的历史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在今天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博大精深的藏民族文化将会为西藏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保障,将直接影响西藏城市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城市文化不仅包括艺术和文化,还包括城市成员的生活方式、基本权利、价值系统、传统以及信仰。城市文化对于其所有成员的行为会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影响城市的各个方面。在西藏城市发展中,应该进一步重视藏民族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导向、凝聚、激励以及约束、辐射作用,使其成为西藏城市的生存和发展基础,成为建设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城市的典范。四、结语西藏城市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必须精心规划,以科学的发展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高全民族素质,以谋求人类、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让西藏永远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参考文献1.普布次仁.城市化与西藏城镇发展刍论.中国藏学,1995(3),140~1442.洛桑江村.拉萨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中国民族,2002(10),44~463.罗绒战堆.刘洪平.环保大潮中的西藏发展—小议西藏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西藏研究,1996(3),28~364.唐立国.城市化建设新思路——生态城市.生态经济,2002(4),26~275.西珠郎杰.高原文化展新姿.西藏艺术研究,1995(3),4~76.西宝.李一军.城市可持续发展与战略环境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2(11),104~10

青藏铁路论文怎么写

青藏铁路的开凿是一个奇迹,每年都有50万人乘火车来到拉萨。这个奇迹是建筑者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才完成了这浩大的工程,这也让游客们方便了很多。这条青藏铁路全长1142公里,沿途共有10条隧道、675座桥梁,穿越了世界上自然环境最为严酷的青藏高原,这里海拔很高,异常寒冷。稀薄的空气有可能致人于死地,这些冻土很不稳定,全世界都认为不可能在世界最高的高原修建铁路。这不是最长的铁路,但毫无疑问修建难度是最大的。它是一个建筑奇观,中国是怎样完成这一建筑奇观的?这还要靠聪明才智的建筑者。在一次次的困难面前,筑路大军斗志高昂。要经过永久冻土带,永久冻土冬天坚硬无比,夏天则异常松软。北半球有四分之一的土地被永久冻土覆盖,永久冻土有时厚度超过1500米。它在冬天坚如磐石,但在夏天时表面会发生融化和沉降,冬天再次来临时则再次冻结,体积会增大,地面也会升高,在这样不稳定地区修建的铁路无疑要发生变形。但是建筑者不畏艰苦,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这一只只“拦路虎”。青藏铁路这个奇迹中凝固着建筑者辛勤的汗水和智慧的结晶,他们不畏艰苦,坚持不懈,顽强执着,才完成了这浩大的工程。我们要感谢这些建筑者,是他们建造了这一奇迹。

<安得广厦千万间>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通车,在创下许多第一后,它诞生了.包含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辛勤.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时,高原上的雪山,冻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着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安得广厦千万间,要得是民族间的友爱,这样才能共同合作,建设新中国.藏铁的工作人员们,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民族交流的信鸽,是地球之巅的勇者.<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投递员王顺友,在工作20年间,每年至少330天在深山峡谷里独行;20年,步行26万公里,足可重走长征路21回,环绕地球6圈半;20年,没延误一个班期,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本身是何其伟大.但有了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的深刻认识,造福他人有何难?大庇天下寒士的路能有多远?为了爱而付出,这才是生命及人生的独曲,仁者的作为,智者的行径.<风雨不动安如山> 1969年这一年,一个叫金训华的知识青年与一个叫陈健的知识青年,为了抢救公共财务跳入水中,陈健上来了,金训华却再也没能上来.之后的37年,陈健放弃了梦想,幸福与骨肉亲情,无论刮风下雪,都会去金训华墓地祭扫.风雨不动安如山.为了朋友,坚守37年,友情在这一刻焕发了无限的灿烂.陈健身上有古典意识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友情始终是支撑人性的基石.<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13岁的洪战辉,单薄的肩膀担起整个家庭的重担,要撑起困境中的家庭,学会友善,勇敢与坚强.他从男孩开始变成了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在贫困中求学,在艰辛中自戕.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为了亲情,洪战辉带着妹妹艰辛求学.一面是对知识的渴望,对困苦的豁达;另一面是对亲情的执着,对未来的憧憬.<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2年前的一次义演改变了他的人生,从此他热心公益事业,为社会公益演出4000多场,义工服务6000多个小时,无私捐助失学儿童和残疾人达146人,认养孤儿37人,捐助金额超过300万元.他---就是丛飞.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丛飞如今已离我们远去,可是他的博爱播撒了这个人间,在他所救助的孩子的一声声"丛爸爸"的叫声与一张张笑脸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公益事业好男儿.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感慨真的颇多.古代,它是杜甫人生抱负的体现;如今,它是对爱的最佳诠释.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我们应该守住您所保留的爱,在适当的机会将它挥撒,那就是您生命的颜色,翠绿中金光徐徐.从安得广厦千万间说起,我们应该遵循道德,不违伦理,让爱的女神永驻人间,那就是国家的自豪,世界的兴旺!

(四)、从现在开始即行筹备青藏铁路大旅游项目的整体营销策划工作,由于任何一项工作,前期均需要一个运作过程,营销策划工作也一样,它包括前期的资源调查、市场调研、营销市场目标对象的细分、营销市场定位、产品形象定位、营销战略确定、营销渠道设计、营销手段的运用选择、营销管理与控制等等多个环节,而每个环节均需要精心设计,才能保证整体营销的效果。与此同时,与建设同步的宣传非常重要,此外,该项目的前期炒作也十分重要,无论是从项目形象的建立,还是项目建设的招商引资,还是整个项目今后的商业运作,或者是今后市场份额的扩大,都需要进行事前炒作,这是概念营销的一种手段。所以,在申请青藏铁路大旅游项目立项和筹备编制该项目规划的同时,从后年开始启动相关项目权宜的预卖,从而使青藏铁路旅游项目自预卖炒作伊始,即成为世界的聚焦点。“世界之巅旅游列车”将成为青藏铁路旅游的一个重要主题。但总的前提是,如果能选择合适时机,提前对“世界之巅的世纪列车”这一概念进行炒作外,不仅可以迅速开发一个由青海、西藏双方共同拥有的世界顶级旅游产品,还能在短时间内提炼青海及西藏旅游的独特性卖点,同时更能促进两地区域经济形象的提升,青藏铁路是历史赋予青海与西藏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财富。 (五)、青藏铁路应成为生态旅游开发的范例和可持续发展的典型?坚决实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特别关注青藏铁路沿线旅游开发与自然、人文双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通过集约建设,促进旅游与生态环境改善的双向互动,将青藏铁路建设成为“高原绿色生态长廊”和高原生态教育基地(如索南—达杰自然保护站等)。积极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保护藏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必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走一条不一定追求人数和规模的质效型与高附加值的旅游发展道路,对于可可西里这样的不适宜开展旅游的生态脆弱区应坚决杜绝大众型的“生态旅游”项目。将旅游业所得收入主要用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及生态环境损坏的补偿,以保持诸多旅游景区对游客的持久吸引力,并保证当地民众对旅游业发展的持久支持。 (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配套,形成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要形成世界顶级的旅游线网,除了开发精绝的旅游产品外,还必须把食、住、行、游、购、娱、康、教等要素一并包容,逐步完善旅游产品系统。而且应针对青藏高原的特殊情况提供各项良好的旅游服务(特别是信息服务),改善航空与公路交通条件,建立优质的健康保健体系以消除游客对高原的恐惧感,匹配相应的导游、服务和救援设施与人才,改进旅游基础服务设施,组织联合运行的“青藏铁路”旅行社。 (七)、构建青藏铁路沿线全方位开放、以旅游业为支柱的造血型经济体系,确保青藏铁路建成后带来巨大的综合效益。发挥旅游业的先导产业作用,以其带动西藏民族手工业和民族服务业的发展,开发有地方特色、适销对路的旅游纪念品,开展具有浓郁藏民族风味和藏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服务业,营造具有藏民族色彩,并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旅游环境。从长远战略来看,青藏铁路还应延伸经藏南谷地到达山南、林芝等地,更大程度联动资源丰富、经济发达的人口富集区。 (八)、大范围组合。既要与外部组合,自身也需要整合。能与国际联合的联合国际,能与东部热线热点捆绑的予以捆绑?融入区域网络、融入市场当中。与周边省区和国家联合开发跨省区、跨国旅游线路。首先是由青海、西藏牵头与陕、甘、新、川、渝、滇诸省区联手,同时创造条件与南亚、东南亚诸国合作,制定不同的跨国旅游线路,以适应中国加入WT0后的新形势,争取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以此为主轴,把沙漠绿洲丝绸之路(马可·波罗线)、唐蕃古道(214国道)、茶马古道和穿越青藏高原沿横断山脉南下至中南半岛诸国,以及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诸国的国际旅游线联成一个网系。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一项投资巨大、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旅游业来体现。从交通的层面而言,青藏铁路将是西藏与青海旅游的一条新的通道,青藏高原上那独特的雪域风光、民俗风情、生态景观等将因青藏铁路的开通而被更多的海内外游客所认识和观赏,毕竟昂贵的飞行旅游与漫长的公路旅游方式并不能为大多数游客所接受。从生态环境建设来看,青藏铁路格拉段,穿越可可西里、三江源和羌塘三个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一旦被破坏就难以再恢复。因此,在建设青藏铁路过程中如何强化高原生态脆弱区的环境保护,发展高原生态旅游,使青藏铁路的建设促进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就成为极为必要的研究课题。总之,要以青藏铁路为超级支点,吸引世界旅游消费者眼球,以超常思路和经营手法为杠杆,撬起青藏高原旅游经济板块,打造世界顶级旅游带

“剪一段时光缓缓流淌,流进了夜色微微荡漾……”咦!这是什么声音?原来是从新建的南桥公园传来的美妙乐曲。柔和的音乐响起,四周小喷泉慢慢升起,组成一个个音响似的节奏,那迸溅的水花,好像一个个优美的音符,飘啊,瓢啊!瓢进人们的心里……哇!表演到高潮了,柔和的音乐变得强烈了,喷泉中间七道光柱喷涌而上,射在空中,像节日的礼花。霎时间,园内的灯万盏齐明,水里、 亭子里、 池畔、红的、蓝的、紫的……五彩缤纷,争相闪烁。在这喧腾优美的夜景下,小孩在水中忘情地疾走,大人在翩翩起舞,老人洋溢着笑容,多么美妙的盛会!身临此情此景,我的思绪又飘到2008年5月12日那天,就在那一刻,我们的亲人离去、家园坍塌、校园狼籍……谁都没有想到,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一切都变得如此美好!看吧,灾后新村如雨后春笋:尖山宋坝新村,玉垒石坝新村,城关清水坪新村等一一落成,一幢幢高楼耸立在县城的各个角落,回到桥南老家,一个稚嫩的声音传入我的耳朵:“司铎哥哥,司铎哥哥,我们家修新房子啦!”静静娃拉着我的手兴冲冲地说。仔细一瞧,还真是的。原来泥泞溃烂的街道被一条条整齐干净的柏油路代替,白水江畔,一幢崭新的医院大楼拔地而起,文县各乡镇学校焕然一新,城区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尤其是我们的学校,你看,一栋巍峨的教学大楼,屹立在校园的北端,与南边的公寓楼遥遥相对,东边曾经是我们生活了两年的板房区,如今已成了我们的活动区域——操场。走进新教学楼,一间间教室宽敞明亮,一把把椅子结实舒服,一扇扇窗户洁净透明。敬业的老师,可爱的同学,个个脸上洋溢着灿烂幸福的笑容。身在其中,我不由地想,美丽的公园,崭新的新村,整洁的校园,这一切都凝聚着十三亿同胞的浓浓深情!千爱万爱汇成爱的暖流,万众一心搭起援建桥梁,亲爱的胡爷爷,勇敢的解放军叔叔,辛勤的深圳援建队,好心的叔叔、阿姨们……没有你们的帮助,哪来这“广厦千万间”!

关于青藏铁路的论文题目

青藏铁路、简称青藏线,是指青海省至西藏自治区的铁路,属于中国国家干线铁路之一。青藏线铁路级别为国铁Ⅰ级,大部分路段是非电气化单线铁路,部分路段扩建为双线铁路,部分区间段已实现电气化改造,被誉为“天路”。 青藏线起于青海省西宁市,途经格尔木市、昆仑山口、沱沱河沿,翻越唐古拉山口,进入西藏自治区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拉萨。全长1956公里,是重要的进藏路线,是世界上海拔最高、在冻土上路程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2013年9月入选“全球百年工程”,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 青藏铁路经过几十年的努力,项目四起三下:西格段814千米,20世纪50年代准备建设,1979年铺轨,1984年运营;格拉段1142千米(新建线1110千米)因存在千里冻土、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级难题而长期停建,最终克服难题而于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运营。2014年8月16日,青藏铁路延伸线拉日铁路全线开通运营。 青藏铁路推动西藏进入铁路时代,密切了西藏与祖国内地的时空联系,拉动了青藏带的经济发展,被人们称为发展路、团结路、幸福路。这条神奇的天路犹如吉祥哈达,载着雪域儿女驶向发展和幸福之园。 2016年9月12日,历时七年,总投资亿元的青藏铁路无缝钢轨换铺工程完成,全线1956公里青藏铁路实现了“千里青藏一根轨”,列车的平顺性和安全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如有帮助,点赞好评

就西部大开发嘛,论点是风火山隧道

高原,雪,草原,戈壁……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色彩!西部世界上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出勃勃的生机,现在我们就来走进西部,来感觉它的美。草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到处翠色欲流,羊群在一望无际的原草上悠闲的散步,在草原上有许许多“旗”这里指像现在小小的村庄一样,人们住的是蒙古包,为了开发西部,跟草原上联系,经常有人去访问,可是一访问,怎么也不忍离开,真是蒙汉深情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啊!丝绸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路,把远方的西域连在了兴旺的中国,一群群骆驼商队向西域走去……在前115年,班超带着许许多多丝绸,访问安息国,回来时带回了中国没有的驼鸟蛋,也跟安息国建立友好关系。新疆——是西未开发的一个地区,许许多多的青年西部建设者,为了西部大开发都“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儿孙”。拉萨——一座具有1300的历史古城,以前拉萨一直被西方媒体确认是不通铁路的自辖市,但是经过中国人民几十的努力下,青藏铁路贯通了,它是世界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为开发西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开发西部,已初见成效,希望以后西部的发展会更好美好。

青春铸忠诚,奉献铺天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叫张 ,今年24岁,共产党员,是X公安处的一名普通民警。我汇报的题目是《青春铸忠诚,奉献铺天路》。 我所在的X铁路公安处,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战功卓著的公安队伍,在刑侦、反扒等各个领域全路扬名。2006年8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后,齐处接到铁道部公安局命令,迅速组建由11名民警组成的援藏工作队,承担维护青藏铁路全线治安防护,确保青藏线安全畅通的重任。光荣而神圣的使命,令多少有志青年热血沸腾。2006年8月,我有幸成为青藏铁路保驾护航中的一员,怀着青春的理想,带着上级的嘱托,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奔赴青藏的列车,来到青藏铁路的终点--拉萨,从此开始了我们在青藏高原长达七十余天的援藏生涯。 根据铁道部公安局指挥部命令,X援藏工作队于8月13日抵达拉萨,负责当地的治安,刑侦,信息工作,临行前带队干部特别强调: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也是整个西藏的政治,文化,宗教,旅游的中心,拉萨的稳定直接关系着西藏的稳定,我们在打击违法犯罪的同时,一定要注意民族政策,杜绝一切不利于此文章来自于公文网 团结的事件发生,你们此行任重道远,预祝大家满载而归.通过领导对我们的动员,使我们明确了工作目的.根据工作需要我被分配到拉萨公安处指挥中心,该中心定员2人,都是警校刚毕业的,工作经验尚浅,由于公安处刚刚组建,各项基础台帐没有建立健全,面对繁杂的工作常常力不从心,我便主动承担起了信息搜集,分析,汇总,上报的工作,每日将信息上报青藏公安局,铁道部公安局,下传各个警务区,派出所,."西藏无小事"在这个政治敏感地区,每条信息都非常重要,本着对工作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顽强拼搏的工作态度,使我很快的进入角色.8月至9月正是牛羊上道专项整治的关键时期,再加上拉萨站倒卖高价火车票违法活动十分猖獗,每天要搜集客票调查情况,为治安,刑侦部门打击倒票违法活动提供情报来源,每天处理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容不得有一点过失.每天按时吃饭,休息都成了奢望,困了趴在写字台上睡一会,饿了买来泡面充饥,条件非常艰苦,30天下来我瘦了整整十斤,面对枯燥,乏味的数字,第一时间作出准确,有效的判断,变得至关重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30天的指挥中心工作里,我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忘我工作的态度,完成一个又一个艰巨的工作,得到了处领导和同事公文写作首选网站--公文网 们的一致好评和赞许.为齐处赢得了声誉.崔立民处长在临行前意味深长地对大家说:"你们把好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带到拉萨处,真希望同志们继续在拉萨处工作."这是对齐处援藏民警的褒奖,也是对大家在拉萨工作的肯定. 9月13日,接到铁道部公安局指挥部命令,两日内全体援藏民警撤到唐古拉山以北,负责青藏线格拉段唐古拉山以北的线路治安防护.哈局援藏工作队被分配到平均海拔4300多米的玉珠峰警务区,该警务区没有房舍,租用当地兵站的库房作为房舍,条件很简陋,报纸糊墙,单层玻璃,室内没有暖气,温度要靠电暖气维持,房门关不严,到处灌风,晚上睡觉时要用砖头椅住门板,厕所在室外50米的地方,白天还好,到了晚上上厕所都要结伴.由于条件有限,工作之余大家在一起玩玩扑克,听听收音机已经是最大的娱乐了,最可怕的是到了夜里,强烈的高原反映向我们袭来,睡不着觉,睡着了又鳖醒,是常有的事,一宿都是在半梦半醒之间挣扎,好不容易熬到早上,已是疲惫不堪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齐处的同志们没有一个叫苦叫累,没有一个掉队. 玉珠峰警务区由纳赤台,西大滩,昆仑山口,可可西里,风火山,到雁石坪全长240公里,刚到昆仑山口,看到的是一片茫茫戈壁和漫天飞舞的黄沙。位于昆仑山北麓的一片戈壁荒漠,到了昆仑山口,放眼望去,远处的昆仑山白雪皑皑,眼前的是裸露的山体,狂风夹杂着飞沙走石,遮天蔽日;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的人几乎睁不开眼睛,毒蚊子咬人皮肤几天都消不了肿……。恶劣的自然环境,强烈的高原反应,使我们一连几天胸闷气短,头晕、头痛、流鼻血,睡不着觉,吃不下饭,同志们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工作起来十分困难。白天烈日曝晒吃不下饭,夜晚寒气袭人睡不着觉,加上强烈的紫外线和肆虐的蚊虫,没几天,原本白净的我,脸上脱了几层皮,洗把脸都钻心的疼。 2006年9月23日,我和张伟,陈学义等3位民警被派往风火山隧道执行看守任务。面对寒冷、饥饿、缺氧的多重挑战,我们3个人清晨6时从格尔木出发,到达风火山隧道时已是下午2时,我们顾不上休息,立即平整土地开始搭建帐篷。寒风肆虐,加之我们又没有搭帐篷的经验,等我们把帐篷搭起来时太阳早已落山。尽管肚子里咕噜噜叫个不停,但大家还是在天黑前把床铺和生活用品整理完毕后才开始“做饭”。风火山附近没有煤,没有水,说是做饭其实就是煮方便面,3人迅速在帐篷附近拾回一些干柴,又从100米外的冰坑内刨下几块冰块,在夜幕里煮面。 晚上寒风刺骨,3人裹着大衣紧紧地挤在一起仍然难以入睡,勉强撑到天亮时,暴风夹着冰雹呼啸而来,差点把帐篷吹走。在接下来的3天时间内,由于所带的蔬菜已被冻成冰疙瘩无法食用,我们仅依靠不多的干粮勉强充饥。当前来增援的战友看到他们的处境时,心疼地掉下了眼泪。 渐渐地,我适应了这片荒凉的戈壁滩。有句民谚是这样形容昆仑山口的:“地上不长草,天上无飞鸟;六月穿棉袄,风吹石头跑。”的确,在昆仑山口巡线,除了生硬的站舍、铁轨,就是满地的砂石,没有一点点绿色,毫无生气。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时刻不忘组织的教诲,牢记党员的使命和职责,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为党旗增光添彩。2006年10月,正值"黄金周"安全保卫关键时期,如何做好青藏线路治安安全防范便成我们的工作中重中之重.每天徒步巡线7,8公里,在内地不算什么,可到了高原,海拔4300米多的地方,早晚温差20多度,一切却是困难重重,在巡线中检查线路情况,防护栏施工情况,2006年10月一次徒步巡线的途中,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大作,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夹着冰雹铺天盖地而来。前方两公里处,一群羊正向线路靠近,还有几十分种列车将通过这个区间,事态严峻,我一面向队长报告,一面向羊群跑去,不一会儿,我的手冻僵了,脸冻木了,就连说话都不连贯了,用最快速度驱赶羊群,并对放牧人进行爱路护路宣传,教育,正当此时列车安全通过该路段,避免了一次危车事件的发生,我也由于体力透支,摊坐在路基上,在两名同志的搀扶下,我才从路基爬下来。几十天来,究竟遇到过多少次这样大雨冰雹、狂风暴雪天气,我已经记不清了. 在青藏线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迈出三步喘半天,一日经过四季天”,而人们却常常称我们是“用脚步丈量青藏铁路的人”。这,一点也不假,从昆仑山口开始,我们就是用脚一步一步地丈量着青藏铁路的每一寸进程。我总要步行三四公里,随时对线路异常情况进行检查,对防护栏破损情况进行登记以便及时上报,对牧民进行爱路护路宣传教育。无论刮风下雨、烈日冰雹,从未间断过,也没有出现任何差错。就这样,我们走过了玉珠峰、昆仑山、穿过了可可西里无人区、翻过了风火山世界第一高原隧道、跨过了三江源头、……几十天来,在青藏铁路我们累计行走了1000多公里。 2006年10月6日,辛苦工作了两个月的人们,终于可以在雪域高原度过一个中秋佳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指挥部为全体援藏民警组织了简单的篝火晚会,指挥部要求每个局出了两个节目,当唱到十五的月亮,很多同志潸然泪下,我也哭了,泪水中包含了好男儿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与遗憾,包含了铁道卫士舍小家保大家的无私与奉献.包含了公安战士对公安事业的忠诚与执著,"军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是啊,我们正是牺牲与家人团聚机会,保卫着青藏线,感动着青藏线,母亲从家乡打来电话,告诉我家里一切都好,叫我不要担心,还嘱咐我注意身体,服从组织服从命令,放下电话,我已泣不成声。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儿行千里母担忧”,在母亲的眼里,我永远都是她心里最牵肠挂肚的,在母亲最需要我照顾的时候,我却不能陪在母亲身边尽我做儿子的孝道,感到十分内疚和愧对年过半百的母亲. 在青藏线工作的几十天里,我们援藏民警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克服高原反应引起的身体不适,透支健康,甚至透支生命,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做斗争,无论是在雪域高原玉珠峰,还是圣城拉萨,同志们都出色的完成了指挥部交派的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各级领导首肯,这些荣誉,是对我们奋战高原、立功高原的肯定和鞭策。说实在话,人的一生,能在平凡的岗位上,为青藏铁路这样举世嘱目而艰巨伟大的工程尽到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感到非常光荣和自豪! 青藏铁路自建设以来就备受世界的瞩目,怎样用好青藏铁路造福沿线各族人民,就摆在我们管理者面前,我们要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守护好这条通天之路,守护好凝聚着无数劳动者辛勤汗水的精神图腾,守护好党与各族儿女联系的纽带,在雪域高原谱写出各族人民同发展、共和谐的动人乐章。援藏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我有决心、有信心在各自的岗位上,继续发扬“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风暴强意志更强,海拔高追求更高”的青藏精神,勇做铺路石,为X铁路公安处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青藏铁路论文开题报告

在“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有一条纵贯东西的钢铁大动脉——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即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这条铁路长约846公里,于1984年建成通车。[1]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东起高原古城西宁,穿过崇山峻岭,越草原戈壁,过盐湖沼泽,西至昆仑山下的戈壁新城格尔木。1958年分段开工建设,1984年5月全段建成通车。铁路沿线海拔大部分在3000米以上,是中国第一条高原铁路。 17年来,国家用于西藏发展的重点物资绝大部分是通过这条铁路转运至西藏的。截止到2000年底,青藏铁路西格段累计完成货物发送量8724万吨,发送旅客3573万人,完成进藏物资运输达875万吨。这条铁路被沿线各族人民誉为团结线、幸福线、生命线。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不断加快,这条铁路的运输能力已远远不适应需求。经过铁道部组织的精心论证,国家计委于1999年11月,对青藏铁路西格段扩能改造可行性研究报告作了批复,工程总投资为亿元。去年年初,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上万名建设者汇聚于此,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扩能改造工程建设。 工程计划于2001年10月完工,工程设计为一级铁路。扩能改造后,青藏铁路西格段年通过能力将大大提高。 青藏铁路西格段的建成使用,为格拉段入藏铁路的修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翔实的技术资料。 西格段于2007年开始进行复线建设,预计2012年完工,届时,该段运输能力会有大的提高。编辑本段青藏铁路二期工程 青藏铁路于二期工程于2001年6月29日开工,当年完成投资亿元,格尔木至南山口段既有线改造完成,实现了首战告捷。2002年完成投资亿元。6月29日开始铺轨,年底顺利到达昆仑山。青藏铁路建设的全面攻坚年年度计划完成投资56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逾三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全线路共完成路基土石方七千八百五十三万立方米,桥梁六百七十五座、近十六万延长米;涵洞二千零五十座、三万七千六百六十二横延米;隧道七座、九千零七十四延长米。 与此同时,青藏铁路在冻土攻关、卫生保障、环境保护、质量保证等方面也卓有成效,屡创佳绩。青藏铁路二零零六年七月一日九点全线建成通车,届时可望成为沿线基本实现“无人化”管理的世界一流高原铁路。 经过青藏铁路全体参建人员的共同努力,青藏铁路全线所有站线、辅助线轨道已铺设完毕。至此,青藏铁路全线所有轨道铺设全部完成。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9:00全线通车。编辑本段青藏铁路支线工程(概况) 青藏铁路建成以后还将以拉萨火车站为中心向外辐射,兴建3条客货两运的支线。 据介绍,这3条支线在早已被列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所有项目均在2020年前完工。支线铁路的建设加快,将给西藏天路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 据了解,这3条铁路分别是:拉萨至林芝(即拉林铁路)、拉萨至日喀则(即拉日铁路)、日喀则至亚东(即日亚铁路)3条青藏铁路支线,全部建成通车后,青藏铁路将和这3条支线形成一个大大的y字形,总长度将达到2000多公里。 记者在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发现,这3条铁路与其他线路均为西部开发性新线,规划总长万公里,这些线路的建立,将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络,并打开多条西南、西北以及由此出境的新通道。 据悉,在这3条支线将分别通往西藏的亚东、日喀则和林芝。根据国务院西部开发办有关负责人去年4月的表态,通往亚东的线路将与印度铁路网连接,形成通向南亚、出印度洋走向世界的战略通道。 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主席向巴平措4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修建青藏铁路支线十分必要,眼下铁路部门和自治区已完成拉萨至日喀则支线铁路建设的前期工作,并上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 向巴平措说:“自治区将最大限度地挖掘铁路的巨大潜力和强大的辐射作用,冀望将来的支线铁路给西藏人民带来更多福祉。” “青藏铁路全线运营一年多以来,给西藏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照此看来,修建拉萨至日喀则和林芝的铁路支线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铁路给一向封闭的西藏所带来的好处实在是太令人感到振奋了。” 他说,尽管火车进藏只是短短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它给西藏发展所带来的效益迅速凸显出来,“而且涉及面之广、影响之深,甚至远远出乎我们的预料”。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开通,当年年底西藏自治区预计第二年的进藏游客将突破300万人次,结果2007年接待游客大出所料地突破了4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了15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8亿元,比上年增长73.3%、占到全区GDP的14%左右。 “青藏铁路本身所带来的大量人流物流,以及它所激发的‘西藏旅游热’有力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向巴平措说。 第三产业在西藏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中2007年实现增加值192亿元,同比增长15.8%;同时,人流的增加使得去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同比增长24.9%,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青藏铁路使得区域成本差异逐渐缩小、投资回报率上升,激发了当地民间资本、内地企业以及国外财团的投资热情,去年全区吸引民间投资84.5亿元,比上年增长29%,极大优化了西藏的投资结构。 向巴平措表示,由于起步晚、底子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尚处于并将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内处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阶段,西藏依然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基础建设。 “西藏人民已经从青藏铁路凸显出的巨大效益中尝到了甜头,不少农牧民直接或间接吃上了‘铁路饭’,许多剩余劳动力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人们看到了跨越式发展的希望。”向巴平措说。青藏铁路的施工企业 青藏铁路建造的施工企业一共10家。 中铁一局集团、中铁二局集团、中铁三局集团、中铁四局集团、中铁五局集团、中铁十二局集团、中铁十四局、中铁十五局、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二十局、兰州铁路局.

西藏旅游资源的特色 西藏的旅游资源就其本身而言,具有极为明显的宗教特色、民族特色以及垄断性、自然性。1、宗教性。由于藏传佛教在西藏较为广泛的影响,使许多旅游资源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且不说遍布全藏各地的为数众多的富丽堂皇的寺院,寺院内长明不灭的酥油灯、低沉的法号声,就连每天在拉萨八角街周围川流不息、手拿转经筒、不停地念着经咒的转经者身上,就可领略到浓浓的宗教氛围,甚至于自然的湖水、山峰也在藏人心目中具有了宗教色彩。坐落在普兰县境内的冈底斯山的主峰冈仁布钦峰,由于流传已久的宗教传说,冈仁布钦峰便成为中外宗教信徒心中的圣地,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虔诚信徒不远万里前来朝拜。和神山相连的“圣水”玛旁雍措被信徒们认为是世界“圣湖”之王,用“圣水”不但能清除人们肌肤的污秽,更能洗涤人们心灵的“五毒”,每年夏秋季,许多信徒前来圣湖沐浴,并将清澈的湖水作为礼物带回馈赠亲朋好友。2、民族特色。生活在西藏高原上的藏民族以及其他民族,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创造了灿烂的藏民族文化,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人文旅游资源,如宗教寺庙、宽大的藏袍、平顶的碉房民居、香味四溢的 高原热饮——酥油茶、风干的牛羊肉、粗犷豪放的藏族歌舞、多姿多彩的节日、奇特的婚俗、丧俗等民风民俗,不仅让旅游者能够领略到完全不同于自己生活地域的异域情调,而且也能让旅游者感受和认识藏族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3、垄断性。西藏高原作为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的主体部分,其巨大的海拔,导致了许多旅游资源成为世界上同类旅游资源之最,例如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其周围一千平方公里的地域内,汇集了世界上7000米以上山峰的绝大多数;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纳木错,藏语的含义即为天湖;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不论是其深度、长度均远远超过了秘鲁的科尔卡峡谷和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西藏东南部分布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其中,波密附近由于良好的水热光组合,以及较大的温差,使林木具有世界罕见的生产能力;西藏高原的南部和东南部山地,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由于巨大的高差,产生了从热带到寒带的极为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等等,这些资源大多数具有奇特、绝色、罕见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不可替代性,是登山探险、地学研究、生态考察等旅游活动的最佳旅游地。众多的“世界之最”,使西藏成为世界顶级旅游资源地之一。4、自然性。西藏高原四周高山林立,成为西藏与外界的天然屏障,加之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农牧经济,减弱了西藏和外界的联系,因此,也就使西藏的旅游资源较少受到外界工业文明的影响,保留了旅游资源中原始的外形特征和内涵。同时,外界对西藏的认识、了解较少,使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具有神秘的陌生感,虽然,今天的西藏已经打开了封闭的大门,但西藏的神秘仍吸引着众多的旅游爱好者。西藏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虽然西藏的许多旅游资源单从旅游资源本身而言,确实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垄断性,但由于受区位条件、旅游环境以及开发条件的影响,西藏的旅游资源开发存在一定的困难。 环境质量。西藏高原的环境受特定的自然、为因素的影响,受到的人为污染和破坏较少,在这里可以使人们摆脱不良环境的影响,沐浴在蓝天白云、绿草碧水之间,享受到清新的空气。但西藏由于较高的海拔,氧气含量少,例如拉萨的含氧量大致为海平面的65%,因此,初到高原的人,经常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症状,而且由于大气中的含尘量少导致紫外线照射十分强烈。在高原室外活动,要有一定的防护措施避免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等一系列高原生活问题,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对高原反应的恐惧,并做好必要的预防,保证在西藏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区位条件差,可进入性差。西藏位于我国的西南部,远离我国人口密集的中、东部地区,使旅游的路途时间过长,更不要说国外游客进入西藏所耗费的时间了。同时西藏是目前为止我国惟一不通铁路的省区,旅游的交通方式主要依靠航空运输和公路运输运行,航空运输固然有便捷的优势,但相对的交通费用大,且运力有限,特别是夏季的旅游黄金季节,单向客流对旅游运输造成很大影响。公路运输运费较为便宜,但由于青藏、川藏等公路干线等级并不高,路面状况不很理想,使游客的陆路进入会受到长途颠簸的困扰。目前,青藏铁路已正式动工修建,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困扰西藏旅游业的运输问题可得到根本解决。 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不良。西藏地域辽阔,虽然旅游资源的数量丰富,品味很高,但旅游资源的丰度仍然较小,除旅游者进入西藏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经费外,在西藏内部,从一个旅游景点到另一个旅游景点,也具有较大的旅游阻力,即使在游游资源最为丰富的拉萨,著名的历史文化景观有布达拉宫、哲蚌寺、甘丹寺、大昭寺、罗布林卡等,大多为宗教场所,旅游景观较为单一。距离拉萨较近的雍布拉岗、藏王墓等大多在二百公里以上,距离珠穆朗玛峰则有六七百公里的路程,更不要说遥远的冈仁布钦峰.

大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第一篇: 摘要:土木工程可以说是一种文明,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当今的土木工程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土木工程是不可缺少的存在形式,未来的生活中更会得到大力的发展,以满足人们更多的需求。 现代土木工程的特点 适应各类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人们需要建造大规模、大跨度、高耸、轻型、大型、精密设备现代化的建筑物,既要求高质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经济效益。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课题,并推动土木工程这门学科前进。它的发展趋向具体地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建筑材料方面。高强轻质的新材料不断出现。比钢轻的铝合金、镁合金和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已开始应用。但是这些材料有些弹性模量偏低,有些价格过高,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因而尚待作新的探索。另外,对提高钢材和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虽已取得显著成果,仍继续进展。 工程地质和地基方面。建设地区的工程地质和地基的构造及其在天然状态下的应力情况和力学性能,不仅直接决定基础的设计和施工,还常常关系到工程设施的选址、结构体系和建筑材料的选择,对于地下工程影响就更大了。工程地质和地基的勘察技术,目前主要仍然是现场钻探取样,室内分析试验,这是有一定局限性的。为适应现代化大型建筑的需要,急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创造新的勘察方法。 工程规划方面。以往的总体规划常是凭借工程经验提出若干方案,从中选优。由于土木工程设施的规模日益扩大,现在已有必要也有可能运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以提高规划水平。特大的土木工程,例如高大水坝,会引起自然环境的改变,影响生态平衡和农业生产等,这类工程的社会效果是有利也有弊。在规划中,对于趋利避害要作全面的考虑。 工程设计方面。人们努力使设计尽可能符合实际情况,达到适用、经济、安全、美观的目的。为此,已开始采用概率统计来分析确定荷载值和材料强度值,研究自然界的风力、地震波、海浪等作用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与统计规律,积极发展反映材料非弹性、结构大变形、结构动态以及结构与岩土共同作用的分析,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结构可靠度极限状态设计法和结构优化设计等理论;同时发展运用电子计算机的高效能的计算和设计方法等。 工程施工方面。随着土木工程规模的扩大和由此产生的施工工具、设备、机械向多品种、自动化、大型化发展,施工日益走向机械化和自动化。同时组织管理开始应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日益走向科学化;有些工程设施的建设继续趋向结构和构件标准化和生产工业化。 未来土木工程的发展 指导理论的继续发展。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土木工程工程技术理论的核心部分仍然是力学,新的分析方法和新的数值处理方法将是土木工程中力学的突破方向。在对复杂结构、流体介质等情况下的受力分析和近似上,现有的方法仍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更加专门化的数学在将来也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用以处理土木工程技术中复杂的数值问题。更先进的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对复杂的情况的模拟更有把握,更接近于现实。力学也会突破宏观框架,向微观发展,控制论,虚拟现实等技术也在力学中加深影响。 工程实现的变化。土木建筑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出合乎设计要求的工程构造物,从设计到成果中间需要一个很长的工程实现的过程。这也是土木工程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土木工程最重要的方面,有了好的理论和设计,没有好的工程实践,一样不会产生一个优秀的作品。 全过程信息化对今后的土木建筑构造物的维护有很大的意义。比如可以使用植入的传感器配合电子计算机实现对建筑全方位的实时的监控,及时掌握整个建筑物的状态。我国现在正是基本建设的高潮,20~30年后,现在这些建筑物逐渐进入维护期。如果能在现在建造过程中就做好各种信息化准备工作,对今后维护也大有帮助。 信息化也成为专家系统技术的基础。程序的解题能力不仅取决于它所采用的形式化体系和推理模式,而且取决于它所拥有的知识。要使一个程序具有智能,必须向它提供大量有关问题领域的高质量的信息输入。 (2)可持续发展和人性化。这两个要求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的发展要求更加充分合理的利用资源,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提高了对土木建筑设施人性化的要求。 整个土木工程过程是建立在对资源和能源的不断消耗上的,在可持续发展成为整个社会的主题的时候,土木工程也必然的要面对这个问题。对资源和能源的节约,包括在建设中的和使用过程中的,成为土木工程以后的一个方向,这要求有良好的设计和有效的运作管理机制,土木工程构筑物在它的整个寿命周期,从规划,设计,建造到建成后的使用,维护,拆除都要尽量的将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小,同时尽可能大发挥它的社会经济效应。这对土木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包括,资源的保护,资源再利用,污染控制和全方位的质量。我国正在施工中的青藏铁路较好的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从设计环节开始就注意了对青藏高原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全路设计为封闭构造,杜绝了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也严格的控制了噪音污染。施工过程中也相当注重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主动控制技术。迄今,绝大部分的土木工程建筑都是被当作一个静态的,被动的物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如风动,温度变化,突发事件等只能依靠自身的结构进行被动的抵御。显得缺少灵活性和应变能力。今后土木建筑设施的一个发展方向之一就是主动控制技术在建筑构造物中的应用。运用计算机技术和模糊控制技术,以及一些预设的控制结构。使得建筑物能够对各种环境因素做出适当的反应。 土木工程当今的发展是人类智慧的成果,土木工程是为了人类存在而存在.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创新,土木工程定会走向新的高峰!

一、青藏铁路是一条连接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国铁Ⅰ级铁路,是中国新世纪四大工程之一,是通往西藏腹地的第一条铁路,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二、青藏线大部分线路处于高海拔地区和“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着三大世界铁路建设难题:千里多年冻土的地质构造、高寒缺氧的环境和脆弱的生态。

三、解决办法

1、为了攻克冻土难题,中国科学家采取了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主动降温)、碎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综合防排水体系等措施,解决的千年冻土所带来的的难题。

2、为了战胜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保障铁路建设者的生命健康。铁道部、卫生部在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第一次联合下文,对医疗卫生保障专门作出详细规定,并投入近2亿元,在全线建立医疗卫生保障点。

3、青藏铁路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中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因地处世界“第三极”,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对此,青藏铁路从设计、施工建设到运营维护,始终秉持“环保先行”理念,如为保障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铁路全线建立了33个野生动物专用通道;

为保护湿地,在高寒地带建成世界上首个人造湿地;为保护沿线景观,实现地面和列车的“污物零排放”;为改善沿线生态环境,打造出一条千里“绿色长廊”。这些独具特色的环保设计和建设运营理念,也使青藏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环保铁路”。

扩展资料:

修建青藏铁路的战略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建设青藏铁路这样一个重大的建设,最主要的是考虑要加快西藏的经济建设发展,大家知道,青藏青藏是我们国家唯一一个不通铁路的行政区,由于不通铁路、交通闭塞,所以和外界的联系十分困难,制约了它的经济发展, 也有航空和公路和西藏进行联系;

但是对大种物资的运输,对于大批旅客的交流还是很难适应的。所以修建铁路首要的目的就是要为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一个强大的运力支持;

同时这一条铁路建设也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增加内地和西藏紧密的联系和交流,增强民族团结,这样就可以使我们国家都能够共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藏铁路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青藏铁路成为“世界屋脊”发展引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