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怎么写论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功背后议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成功的背后总是充满困难和艰辛的,这让我想起希鲁斯的一句话:“真正的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只有那些想象中的困难是不可以征服的。”这句话让我很受启发,要知道想成功就要有付出,付出的时候,可能会有泪水,可能会有汗水,但这些都是成功的基础,当然失败也是在所难免的,俗话说得好:失败是成功之母。
成功的过程是不容易的,但只要努力,干什么都可以成功,正所谓:行行出状元。
我现在正在学习中阮,我非常喜欢教我的李老师,李老师从来都不呵斥我们,也不“体罚”,总是轻声细语的对我们的“演奏”做出一些耐心的指导和 评价。让我们充满自信。李老师不仅琴弹的好,字也写得很好。这些都是她刻苦努力出来的结果,李老师曾经告诉过我们,她为了练琴不知手上磨出了多少次的硬茧子,她为了练字,不知用坏了多少支毛笔、使用了多少卷宣纸,才取得了现在的这些成果。
这不我马上就要考七级了,在之前的练习中,李老师曾经给过我很多的建议,但我都没有听,直到要去考试时,我才发现还有很多弹错和不熟练的地方,那时我真是追悔莫及,没有早听李老师的建议。这是我才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生的忠告》,这本书中曾写道:“所有人给你的忠告都是经过实践得来的至理名言,如果你只是记住,而不去遵守,那么忠告对你而言只是丰富了词汇语言,而不具有任何警示和指导作用。如果前方有禁止的标志,人们会绕到而行,恐怕没有谁会立刻放弃。”
经过几天的苦练,我终于成功的通过了考试。但我也明白了,好的忠告可以帮你走向成功的幸福之路,而取得成功的过程,实质就是不断战胜失败的过程。因为任何一项事,要取得相当的成就,都会遇到困难,难免会犯错误,遭受失败。这个道理我会永远铭记在内心的最深处。
成功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管是学业还是事业。成功能给人们带来喜悦。
怎么才能成功呢?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说过,天才是靠99%的勤奋和1%的灵感!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勤奋努力。如果不努力,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
在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之前,他曾做过千多次实验,但仍没有办法使灯丝能耐住高温。旁边有人说:“算了吧!找不到就算了。你已经作了这么多次实验了,找不到,就不要白费力了,干点别的什么吧!”他却说:“我一定要找到一种能耐住高温的材料,一定要把他找出来。”工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发明了耐用电灯泡,使全世界人民得到幸福,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我们需要学习他这种精神的,如果他不是坚持不懈地努力,是不可能发明耐用电灯泡的,可见成功是需要条件的,只要达到了成功所要求的条件,成功就容易了。
抓住机遇也是成功的条件之一。举例来说吧!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读大学时,敏锐地认识到计算机这门新兴的产业蕴藏的巨大的商机,他从哈佛大学退学了,与自己的朋友开了一家名叫微软的电脑公司,当时他的亲朋好友都反对他的做法,但比尔盖茨说,时间将证明,我这样做是对的。现在,计算机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微软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商之一!
成功的条件还有很多,比如说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没有好的基础知识,纵然刻苦努力和有天赐良机,还是不能取得成功的!还有离开了别人的帮助,要走上成功的道路,也是异常艰难的!
要想取得成功,需要努力和机遇!
1、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似乎已成老生常谈,但行动和言语有时是不相一致的。当你的成绩单上出现“红灯”,或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的心中是否除了沮丧,别的一无所有?你是否意识到这失败之中有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呢!对此,每个人的回答肯定不一样!在此颇有必要谈谈:失败是成功之母。
世上少有一帆风顺的事,而失败却随时会有,否则,那些“发明家”、“文学巨人”的美名岂不轻易地落到每个人的头上去了?综观历史,那些出类拔萃的伟人之所以会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们能正确对待失败,从失败中获取教益,从而踢开失败这块绊脚石,踏上了成功的大道,比如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生的成功不计其数,—生的失败更是不计其数。他曾为一项发明经历了八千次失败的实验,他却并不以为这是个浪费,而是说:“我为什么要沮丧呢?这八千次失败至少使我明白了这八千个实验是行不通的。”这就是爱迪生对待失败的态度。他每每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取得—项项建立在无数次失败基础之上的发明成果。失败固然会给人带来痛苦,但也能使人有所收获;它既向我们指出工作中的错误缺点,又启发我们逐步走向成功。失败既是针对成功的否定,又是成功的基础,也就是说:“失败是成功之母。”
然而,在现实中成功并不是失败的积累,而是对失败的总结与超越。如不认识这一点,就会导致“失败越多越成功”的荒谬结论。比如数学上有名的平行公理,从它问世以来,一直遭到人们的怀疑。几千年来,无数数学家致力于求证平行公理,但却都失败了。数学家波里埃终身从事平行公理的证明却毫无成就,最终在绝望中痛苦地死去。正当这个问题像无底洞—般吞噬着人们的智慧而不给予任何回报时,罗巴切夫斯基在经过七年求证而毫无结果时,找出了失败的原因。罗巴切夫斯基在屡次失败之后,总结分析了失败的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识了这一问题,从而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失败是成功之母”是一条客观规律,但真要把失败向成功转化由可能变为现实,还必须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科学的分析,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指导今后的工作,这样才算没有“白白”地失败。
年轻人在工作中容易失败,也容易灰心,因此,我们只有牢记“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一名言,树立起坚定的自信心,才能从失望中看见希望,从失败走向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不仅应当成为我们喜爱的一句格言,更重要的是要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失败中获益,从勤奋中崛起,这就是有志青年的成才道路
2、在这个世界上,在成功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很聪明,在失败者的队伍里面很多人并不见得愚笨。其实,有一样东西比聪明的脑袋更重要,那就是拼搏奋斗的意志。
对一个刚生下来的孩子来说,将来的一切都未知数,没有谁知道也不可能知道他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改变,学习的艰难,世道的艰辛,人情的冷暖,人们的心灵和意志就会慢慢地发生改变,这样的改变将会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于是,有些人很成功,有些人很失败;有些人很出色,有些人很平庸;有些人很幸福,有些人很痛苦。你想在这个激烈竞争的社会成为一个很成功、很出色、很幸福的人吗?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颗永远不冷不死的心!有没有一股不管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都打不垮的奋斗意志!
人活世上,谁不希望能有作为于社会,回报于家庭,慰藉于自己?所以我们每天都应该想一想,你的每一步都留下什么脚印?你有没有努力过?你有没有成功过?你做过哪几件事情最让你感到骄傲和自豪?你小时候那些美好的梦想现在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还有多少信心?你对将来还抱多大的希望?每一天都在充实都在进步中度过吗?在做人、读书和做事上,你都尽力了吗?你还敢说自己很想说的话吗?你还敢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吗?你的父母还能为你感到骄傲吗?你是否能理直气壮地说:爸爸妈妈,你的儿子很用功!你的女儿很优秀!你的独生子不会让你们白生白养的!你的女儿不会给你们丢脸的!你的儿子不会让你们失望的!你的女儿一定会让你们幸福的!
一时的感动容易做到,把激情留住几天也不难,但是,你要把感动和激情植入你的心田烙进你的骨头,化成你一生向上的信念,变成你永远源源不断追求成功的动力却决非易事!让我们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每一次感动,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待放的花蕾需要汗水,同学们,行动起来吧!成功是要通过同种种困难作斗争才能实现的,只有不怕艰难困苦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成功的背后是奋斗。
希望能帮到你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在成功的背后,有着多少付出和努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在成功的背后,需要风雨的洗礼,需要艰辛的付出!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在成名之前,每天坚持苦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曾经在吃馍馍时,还一直练字,错把沾蒜泥沾成了墨水。相传,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成它为“笔山”。他家傍边有一个水池,他常在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水池的水都黑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最终他成功了。他的《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后人称为书圣,正因为他有一种由始至终都坚持不懈、执着而不放弃的精神,才使他在慢慢的征途中登上了成功的顶峰。
传说之中,凤凰是百鸟之王,有个成语叫作“凤凰涅磐”,自五百年它就要背负着积累于人世间所有的不快和仇恨恩怨,欲火重生。同样在肉体上经受了巨大的痛苦之后,它们才能以更美好的躯体得以重生。它们的磨练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新生!正因如此,它们才会出类拔萃,凤凰才能受到百鸟朝拜。但如果你遇到一点苦难就退缩了,面对你的,只有失败!
伏尔泰说:“成功是一颗种子,不浇水、施肥、除草,它是不会绽放绚丽的花朵的。”你之看见别人外表的光鲜亮丽,殊不知他背后默默流泪多少次?你只看到舞蹈家台上的卓越风姿,殊不知别人为了这台上的一分钟,台下付出了多年的功呢?成功的背后,需要一种执着的态度;成功的背后需要坚毅的毅力!而我们正处于这样的一个奋斗时刻,认清自己的.目标,朝着自己的目标执着前进,用上你非凡的毅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达到理想的彼岸。
我们现在是九年级,初中生涯中的最关键一年,决定着你能读什么样的高中,有没有资格读高中!每个人都想读好一点的高中,那么你又凭什么在大家齐头并进的情况下,脱颖而出,获得成功呢?只有比别人付出更多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努力!努力!更努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功容易却艰辛”成功背后是无限艰辛,无尽付出。正如蜜蜂,虽外表光鲜,整日流连于花草之间,但是它的辛苦只有自己清楚。
一颗种子落入土壤之中,整日在阴暗潮湿的泥土中度过。但,他不安于现状,他要冲破黑暗,去寻找那久违的光明。于是,种子努力汲取养分,生长、生长……只为见到渴望已久的阳光。终于有一天,种子长成了一棵嫩芽。昼夜交替,日月星辰轮转,嫩芽经历千辛万苦,渐渐长大。曾经的嫩芽如今已成了一棵小树,它变得更加坚强。十载时光匆匆而过,树一天一天地长高、长粗,一棵参天大树挺立在茫茫大地之上。
种子不惜巨大的代价,不惧困难,努力成长为一棵大树。人们赞叹树的挺拔,为它吟诗,为它作画,可有多少人知道种子长成大树的艰辛,有多少人知道这背后经历的风吹雨打。
冰心曾说:“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时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没错,花的盛开需要经历重重困难,人亦是。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是努力、奋斗和汗水。
在历史的星河中,无数伟人如星光般灿烂,发出耀眼的光芒。他们的光芒不是转瞬即逝的流星,而是一直照耀的太阳和月亮。但,这光从何而来?抛开笼罩他们的光环,去追问他们背后的故事,会发现,那些伟人,那些成功的人,哪个不是经历千辛万苦、付出的汗水与鲜血的。他们不畏惧苦难和挫折,不畏惧失败和厄运,为了心中恒久的目标,哪怕面临死亡,也毫不畏缩。
往昔的努力造就了今天光芒万丈的他们。鲜艳的花朵,若仔细观察它们的花瓣,会发现那花瓣上有一道道泪痕,那是曾经努力的痕迹。
成功的背后是一条辛酸、坎坷、荆棘丛生的路,但只要咬牙走过,就可到达胜利的彼岸。
经过了严寒刺骨才换来鸟语花香,饮尽了风霜雨露才换来深夜的悬花惊现,沉淀了数年的黑暗与寂寞才换来一夏的蝉鸣……成功,背后尽显艰辛……
绕过光鲜,看看成功的背后,那是蜘蛛结网般的不懈坚持。“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从未坚持看完一本书,所以每当课堂的提问都是一知未解,与朋友的交谈也是张冠李戴。坚持,是我放下《红星照耀中国》第五次后拿起的第六次;坚持,是我读着《昆虫记》晕晕欲睡后撑起我眼帘的无穷动力;坚持,是我看着《水浒传》时“不求甚解”后一遍遍地反复咀嚼……坚持,让我获得了书中完整的知识。而完整的知识又何尝不是小小的一次阅读成功呢?因为坚持,知识的彼岸就在眼前……
透过荣耀,瞧瞧成功的背后,那是飞蛾向火般的真挚渴望。“压力是最大的动力。”的确,每当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接一个的获奖,我的心里满是不甘。唯有怀着这份对成功的渴望之情,不与顾切地向前冲,方能站在领奖台上自信地微笑。因为渴望在天文竞赛上获奖,我在天文书籍的海洋中披波斩浪;因为渴望在奥数方面有所成就,我在“一山放出一山拦”的奥数题中翻山越岭;因为渴望在作文大赛中发光发亮,我博览群书之后,还一遍遍地修改自己的习作……因为渴望,胜利的曙光隐隐可见。
翻过喜悦,瞅瞅成功的背后,那是逆水行舟般的不畏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爱迪生在九百九十九次失败后发明了电灯泡,莱特兄弟在一次又一次失败中发明了飞机——成功始于不怕失败!虽然不如伟人那般耀眼,但我的每一次小成功又何尝对失败畏首畏尾呢?虽然经历了无数次倒数,但我的语文学习路上未来不怕坎坷与荆棘,在一次次与难题狭路相逢后,难题最终化为易题,而我的语文成功也最终势如破竹地冲进前十,一度排在前三。不畏失败,成功之门被我打开。
“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成功的荣耀只是一刹那,而背后的故事却值得大书特书。
一个人的成功与辉煌背后,不光有奋斗、有汗水,更为重要的是——坚持。
“坚持”二字往往说起来容易,坐起来难。坚持,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毅力,一个人对梦想的执着。我敬佩成功者,我更敬佩他们的毅力。
我最喜欢的明星是李玉刚,因为在他身上我明白了:坚持等于成功。如果说在舞台上,他是完美的,那么在台下,他是最完美的。他为了他的梦,一个人默默地十年苦练,他不曾告诉任何一个人。他22岁才开始练习舞蹈。由于身体不柔软,练习舞蹈中的基本动作都要比别人付出好几倍的疼痛。虽说有酸辛,有泪水,但他为了他的明星梦并没有放弃。我不知道一个男演员去扮演一个妩媚的小女人是多么极限的一个挑战,但我知道,他,李玉刚做到了。
当他20xx年登上星光大道的舞台时,所有的人都为之惊讶。甜美的歌声,轻柔的舞姿。清秀的面庞,漂亮的舞衣,我也只能用“完美”二字来形容,因为似乎没有比它更合适的词语了。最终,他获得了20xx年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季军的好成绩,实现了他的明星梦。是的,十年的默默坚持,让他走向了成功的舞台。
在学习的道路上,我们不也应该坚持么?知识会成为你的玩伴。寂寞时,成功的音乐会为你响起,相信吧,坚持就等于成功,只要坚持,每一个人都会成为成功者。
坚持是路灯,牵引我们走向成功;坚持是阳光,给我们温暖与关怀;坚持是帆船,乘载着我们到达希望的彼岸;坚持是钥匙,会使我们打开成功之门。现在,我不再去敬佩那些成功者,我知道,成功,我也可以做到。即使在成功的道路上,有坎坷,有荆棘,我也不会害怕,因为我知道,阳光总在风雨后,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坚持的背后往往就是成功,坚持等于成功!
上帝说:“你要取什么便取什么,只要你付出相应的代价。”这西班牙的格言道出了人生天平的真谛。
天平的使命是平衡两盘的重量,若在它的一端放上时间的砝码,就会得到金钱;放上思索就会得到知识;放上坚持,就会得到胜利;放上无知,就会得到狂妄。无论得失、成败、荣辱,都能辩证地对待,只是要看你付出的代价了。
生活中,我们或许都遇到过相同的境遇。在我们确立好一个目标后,我们就朝着目标奋力迈进。目标总是光彩绚丽,它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我们,于是我们总是激励自己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但通往它的路途却总是蜿蜒崎岖。于是我们不禁会问自己:“为什么成功总是那么难?总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的确,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获得的成功。成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不经受一定的苦楚,任何人也不会收获成功的过实和花朵。
克里斯朵夫·李维,是以主演美国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的。然而一场飞来的横祸让他成为了一个永远只能固定在轮椅上的高位截瘫者。命运总是喜欢捉弄人,上帝总是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为你开启另一扇窗。在一次外出旅行的过程中,他发现每当车子行驶到无路的关头,路边都会出现一块交通指示牌:“前方转弯!”或“注意!急转弯”的警示文字。而拐过每一道弯之后,前方又是一片豁然开朗。这些文字一次次冲击着他的眼球,是他渐渐叩醒了心扉:原来,不是路已到尽头,而是该转弯了。
从此,他对他的人生换一种角度思考,学会从人生中转弯,并加以自己艰辛的努力和不懈追求,成为了一位著名导演和社会活动家。
虽然命运无情地夺去了克里斯多夫·李维的双腿,但他从生活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会转弯。他在人生天平的一端放上了思索和不懈努力,最后他获得了成功和幸福。
而我们的学习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不付出辛勤的汗水就无法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学习中,我们难免会受挫,难免会遇到困难和烦恼,但如果只因为一次考试失利,因为一点困难,就选择放弃,那岂不是白白浪费了你之前的辛苦付出了吗?有成功必然会有失利,想取得成功就必须做好付出相应代价的准备。受挫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止步不前、受挫而馁的态度。
一个真正的成功者,不会畏惧前途的艰险,对于自己的信念坚定不移,不因外物阻扰而退缩、止步不前。
在山脚、田边挖掘,只能得到毫无价值的枯草,闯入深山老林能得到珍贵的药材;在海滩上寻觅,只能捡到寻常的贝壳,只有深入海底,才能找到闪光的珍珠;在书中探索,只能获得表面的知识,只有运用于实践,才能获取宝贵的经验。
成功需要付出代价。只有你勇敢地接受生活的挑战,不屈不饶地抗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你就会获得成功,采到胜利的果实。
这个问题很明显,红军战士当然是人啊,当然,不过你很是崇拜他们,也可以把他当作神
“人”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人,是平常人,有平常人的喜怒哀乐,也有平常人的爱好。如有的红军战士喜欢打乒乓球,有的喜欢唱歌,有的特别爱马。“疯子”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疯子”,他们面对困难,坚定不移,有时采取异乎寻常的甚至极端的方式,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如在“飞夺泸定桥”一役中,泸定桥上面一半木板被撬走,下面是湍急的河流,对面是敌军的机枪阵地,没人会想到红军竟然在这样雄县的情形下过桥。“神”的角度示例:我认为红军是神,红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们翻越数座大雪山,渡过几十条河流,穿过遍布沼泽的草地,徒步二万五千里,最终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真是神奇!
、改革开放后,'红星'重新被'擦亮',除了早年复社胡愈之团队的译本外,又多了董乐山的新译本。到1984年新华出版社推出《斯诺文集》时,《红星照耀中国》的名字得以恢复,'西行漫记'转为副题,这一年仅文集征订就超过28500册。赏析:来自斯诺研究的权威机构--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的一篇学术论文显示,1936年斯诺提交给中国共产党人的采访提纲起码包含了十多个方面的宏观问题,涉及外交、抵御外敌入侵、对不平等条约和外国投资的看法,以及反法西斯等。与斯诺在陕北窑洞的首次对谈,很多内容即始于对提纲的回答,这是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进而向世界呈现了一个与时俱进、公开透明、开诚布公的形象。2、红星'畅销世界的历史,还告诉我们,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都曾阅读这本书,它成为促使他们下决心来华工作的主要动因之一;从二战时期,到上世纪末,美国多任总统承认曾阅读'红星',这本书也成为他们决策对华战略的一个重要参考;在日本、韩国,学者也把阅读'红星'作为了解20世纪中国的'一把钥匙'。赏析:后来斯诺在1938年1月上海复社的中译本前言中写道:'从字面上讲起来,这一本书是我写的,这是真的。可是从最实际主义的意义来讲,这些故事却是中国革命青年们所创造,所写下的。这些革命青年们使本书所描写的故事活着。'3、作为'红星'的主要翻译者之一,胡愈之在1978年的中译本序言中写道,斯诺是'第一个报春的燕子'。这个年轻时曾经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印刷学徒、海员的新闻记者,拥有惊人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分析能力,才使他认识了问题的本质,这是西方的一些所谓'中国通'所不能办到的。赏析:在斯诺看来:彭德怀等人所作的长篇谈话,用春水一般清澈的言辞,解释中国革命的原因和目的。'4、斯诺对中国的深刻认识源于他对事件本身深度、全方位的参与。他不仅仅准确记录了历史,还准确预测了未来的趋势。'孙华认为。赏析:斯诺个人认为,尽管英文本第一版有一些错误,但'中国在这最紧急的时候,找到了民族最伟大的统一,找到了民族的灵魂,基本的因素在哪里?原因在哪里?关于这一点的研究,这一本著作是颇有一些价值的。'5、今天,斯诺的部分骨灰就安葬于当年他奋笔疾书'红星'的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斯诺墓前仍会定期有人祭扫,但显然不是每个路人都了解这位传奇人物的个中往事。赏析:历史研究发现,1936年春夏之交,宋庆龄促成斯诺与马海德前往陕北,安排接头和护送的就是'红星'中提到的'王牧师'(真名董健吾)。于是,后来读者们能够在《红星照耀中国》的开篇中读到,用隐形墨水准备了给毛**的介绍信以及得到北平朋友的帮助等,其主要的促成者和联络人之一就是宋庆龄。扩展资料《红星照耀中国》(原名《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
红星照耀中国第六章读后感有奖励写回答共3个回答158******53聊聊关注成为第1位粉丝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我们今天的幸福,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这本书用讲故事的形式,详细介绍了工农红军如何用智慧和斗志战胜蒋介石。勇猛战斗,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战胜敌人,在失败中不灰心,不气馁,在途中帮助过许多百姓,深受百姓的爱戴。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官帽山上的300多名红军被敌军重重围困。红军团长许光达突然看见有一条长长的藤罗,马上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用藤罗顺利下官帽山。红军战士用智慧和勇敢突围了。
如果中国没有解放,在一个个充满枪声、炮声的日子里,百姓是多么痛苦啊!我想你们都在繁华的城市生活,在吃喝玩乐的时候,谁又想过这些都是怎么来的呢?这些都是谁得来的呢?这都是工农红军得来的。这几天我怀着好奇地心情读完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被其中那满腔热血所吸引。
埃德加〃斯诺在一九〇五年出生于美国坎萨斯城的一个贫苦家庭。他年轻时,当过农民、铁路工人和印刷学徒。大学毕业以后,他开始毕业所从事的新闻工作。一九二八年,在中国大革命陷入低潮的时候,他到了上海,担任《密勒氏评论报》的助理编辑。一九三〇年以后,他为采集新闻,遍访中国主要城市和东三省、内蒙古、台湾以及日本、朝鲜、荷属东印度。他在中国西南各省作长时间的旅行,徒步经过云南省西部,到达缅甸和印度,访问了甘地和其他印度革命领袖。在这以后,他在北平燕京大学担任新闻系教授两年,同时学习了中国语文。在这一时期,他认识了美国著名的进步新闻记者史沫特莱,还和鲁迅、宋庆龄以及一些中国地下党员有所接触。
一九三六年是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的关键性的一年。斯诺带了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六月间由北平出发,经过西安,冒了生命危险,进入陕甘宁边区。他是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
作者通过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鲜明、生动地反映了中 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斗争业绩,成千上万个中国青年因为读了《西行漫记》。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该书绝大部分素材来自作者采访 的第一手资料,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1937年10月。毛泽东和周恩来是作者埃德加·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西行漫记》不仅在政治意义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农民、工 人、知识分子的接触交往,了解了革命根据地政治、周恩来 、朱德。1938年12月18日上海复社翻译出版中译本时。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叙事的角度几近出神入化的程度、贺龙、彭德怀等以及广大红军战士、军事、经济 、文化,在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该书还是成了一部禁书,由于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考虑到联合统一战线等情况、刘志丹,《西行漫记》(直译应为《红星照耀中国》)由戈兰茨公司第一次出版、生活各方面的真实情况,准确,在世纪引起巨大轰动。《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后,在中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反响,书名改为《西行漫记》。尽管这样。我知道了红军战士们以他们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胜利的凯歌,为中国人民事业立下了不朽功绩。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中国后来人。红军将士们为了崇高理想而百析不挠,奋勇拼搏的革命精神。从这里给我的启示是:我们不能辜负战士们对我们的期望,要勤奋学习,做一个祖国的栋梁,为祖国做更多的贡献。
《西行漫记》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红军将领的情况,而且在报告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上也成为同类作品的典范。我们值得再读!
《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他是一位美国新闻工作者,来到动乱的中国在报社工作。埃德加.斯诺常年跟随红军共同生活,并时常和中共的领导面对面交流,他与中共主要领导结下深厚的友谊,依据切身体验而著此书,其真实的经历和感触是其写作的基石。此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文学作品。埃德加.斯诺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书中所描述的所有事件以及采用的语言等,都是当时的亲临经历者所讲述的,是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党史的重要资料。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本书作者以最贴近生活的语言,最生活化的写照介绍了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和周恩来。使读者从其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受领袖的亲近与领导人信念和中国共产党宗旨的可追随性。中共的发展也是由于有这样的领导人,才能民心所向,才能团结一心,共同抗战。
《红星照耀中国》讲述的是美国的埃德加.斯诺在红军队里的所见所闻。他既是一个优秀的记者,又是一个优秀的旁观者。一个延绵经年的民族,在文化和经验积淀的同时也会积压更多的暮气和人性劣根。共产党的成功,和斯诺对于它的记录。让我们看到了对于这样一个民族,想要焕发生气,就需要满足基本现实需求的真诚的理想主义。 它,写了邓发热情又孩子气,写了总理富有个人魅力又稍带羞怯……最最动人心魄的便是那红小鬼们和长征的段落,看得人心潮澎湃泪盈于睫,你会理解,为什么斯诺他说这一次四个半月的采访值得以生命为注,为什么长征胜利后鲁迅先生发去电报说:“在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毫无疑问,斯诺找到了红星得以在神州大陆蔓延的原因,他看到了那一群普遍热情又孩子气的青年们的理想不死和在当时红星照耀下的土地上不灭、最后点燃了整个中国的迥异于所有其他势力的生命力。就是这些把我们引导向了胜利。同时,斯诺也敏锐地看到了潜在的问题,但正如他阐述十年内战成因所言,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而不存在所谓正解。 斯诺使我们知道一个人,应当有多坚持不懈;这本书是我们知道要做出真正好的名著,需要耗费多少心血;这本书里的人物告诉我们要让一个民族重新挥发出生机,应该有多团结;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种行为,都值得我们学习,效仿。推动着我们的精神,使我们有所作为。 让我们点燃新的红星继续照耀着我们伟大的中国吧!
难不成你也是苏大的??我也正写着呢,给你点资料,大家共勉一下。第一,从对卫星的测控来看,中国在建立防空雷达网、导弹防御网方面有了质的提高。从这次发射嫦娥一号并对其实施精确测控来看,中国在北京、青岛、云南、喀什四个地方(从电视上公布出来的,可能还有些没公布出来,我就不猜测了)均建有大型射电望远镜,这四个地方的望远镜已联成一网,一是用于天文和气象的观测,二则是对于空中目标的监测。其观测的精神那是相当的高,并且其观测的方式不受天候的影响,也就是说,它是二十四小时的全天候的。另一方面,它的精度惊人。那个专家说:这个射电望远镜的观测精神,可以观测到月球上兰球大小的一个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兰球运动员在月球上投篮,在地上可以观测到有没有投进!由此我们可以想像,既然有如此精度,还有什么来袭导弹发现不了监视不了呢,有什么导弹比兰球还小的?这个就不说了,我们再说这个网的规模,应该说这个射电望远镜在中国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了,几十年前就在用了,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东西在中国到底建了多少?在我想来,绝对不只四座,为什么呢,因为以前发射卫星也需要测控,但每次发射卫星其运行轨迹是不一样的,在西昌发射的时候是这几个,那么在九泉、在太原发射的时候呢,由谁来担任测控的第一棒,由此来看,这个射电望远镜的网络已在全国联成一网,这个应该可以推断出来。除此之外,还有由远望号(共五艘,当然不是一起出动)测控船,这个是移动的,不是固定的,哪里需要加强放哪里。这些望远镜组成的网并不是像电视上所说的那样由INTERNET来联在一起的,而是由军方提供的专用2M光纤信道保障的,其时延不超过2s,实时性是可以得到充分保障的。射电望远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探测距离非常远,我们知道嫦娥在月球上时离地球是三十八万公里,这么远都能探测到,那么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飞行物,只要在其可视的角度内,均可看得一清二楚。不用说太多了,结合前不久官方公布出来的一个新闻也可以得到结论:中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防空雷达网,我想这个雷达网也应该包括这个测控网吧,那么我们的导弹防御网那也是不错的!第二、从发射嫦娥的运载火箭分析,我们洲际导弹的变轨能力一点也不是吹的。从发射卫星时第三级火箭飞行动画可以看出,在第三级火箭上共有五个发动机,其中一个是主发动机,其余四个是变轨发动机,也可以叫矢量发动机,通过遥控这四个矢量发动机,可以实现三百六十度的转向,不但是那天看到的可以飞向南边的台湾,还可以飞向西边的印度。当然了,如果我们要射向某个可以拦截我们导弹的国家,可以在前期按常规弹道导弹来运行,等着对方计算我们轨迹,等他们把我们的常规轨迹算出来并把拦截导弹发射出来后,我们就可以像游蛇一样,改变方向罗。敌人原以为我们是攻击其A城市,结果我们跑到它的B城市去罗。应该说火箭变轨并不是我们的专利,老美跟老毛子早就有了,可是我们也有,它也就不好讹我们了。其实在所有卫星上,所有的太空飞行器上,都有小动量火箭,但这跟火箭上的矢量发动机还是不同的。所以我们那些乱说的网友,小心火箭变轨到你家楼顶上!这就是我们的一个战争实力。第三、嫦娥的大眼睛让我们的巡航导弹又可以少依靠一些GPS了。嫦娥上的三维地形摄像机并不是只摄下三维地形那么简单,我们看看公众数据的GE就知道,在图形里含有很多的信息,比如高程,海拨,经纬度,距离,相对位置等等都在里面。我们既然能在月球上拍这些东西,难道我们在地球上就没干过?那一定是干过不知多少回了,我们也会有GE一样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把它共享而已。如此一来,我们在给巡航导弹加载地形匹配地图时,就可以轻车熟路了。对于北斗、GPS的依赖也就少了一些,如果在导航信号遭到干扰,就可以用另外的办法。还有,在提到嫦娥飞向月球时,它可以根据太阳、地球及其它星球的位置来定位自己的位置,这也验证了以前相传的巡航导弹以其它天体为参考来定位的方法,看来还是有据可查的。第四、嫦娥的发射,预示着我们的太空站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第三步我们要让月球车从月亮上带上月球土壤或石头样口返回地球,这就要求月球车有足够的能源,也就是要求发射火箭需要更大的推力。目前长征五已具有了近地轨道25吨的运载能力,这个能力可以发射太空站了,如果要实现载人登月,那就得要有最少六十吨的运载能力了。这个时候,建立太空站那就是小意思了。第五、当我们在月球建立基地的时候,我们的太空战能力就有了质的飞路了。如果我们的激光武器在地球上不好使的话,因为有大气存在而使其产生能量消耗和折射,那么在月亮上往地球上照射时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了,特别是对那些地球同步卫星,那更是一碟好菜了。所以,月球也是太空战的一个堡垒,也是一个据点,不能不占有。当然,对于那些什么氦三之类的常规说法,我们不用去管它。第六、嫦娥卫星的探测方法,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军事信息提供了很多的好手段。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讲,因为嫦娥卫星上用到的技术是我们已有的技术,是在其它卫星上已用过的技术,也就是说在以前,我们的信息获取手段本来就有了很高的水平,包括侦察卫星的观察分辨率(在三年前我们的八千万像素的成像芯片就已制造出来),它使我们的航拍分辨率提高到了厘米级。新华社北京11月22日电(记者周方)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全面介绍了中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成就和重大成果。据介绍,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白皮书指出,中国航天事业是在基础工业比较薄弱、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和特殊的国情、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中国独立自主地进行航天活动,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和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试验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据白皮书介绍,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目前,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白皮书说,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白皮书说,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白皮书说,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从长征到神舟:中国航天的第二座里程碑9月25日发射成功的神七,被称为中国航天的又一座里程碑。站在激情年代的高起点上,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国航天事业开始追赶并挺进世界先进水平之列。以“863”计划为新契机,1992年中央决定实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经过11载刻苦攻关,中国终于突破了载人飞船12项关键技术,1999年11月成功发射 “神舟”一号,2003年10月2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拥有了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二座里程碑。从1970到2004,横亘在这跨世纪两个年头之间的35载历史,写满了中国航天界的传奇: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历经白手起家、配套发展、加速起飞和争雄世界等几个重要时期,迄今在世界航天领域,中国在卫星回收、一箭多星、低温燃料火箭技术、捆绑火箭技术以及静止轨道卫星发射与测控等许多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遥感卫星研制及其应用、通信卫星研制及其应用、载人飞船以及空间微重力实验等方面均取得重大成果。2004年,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一年内8次升空,箭无虚发,将10颗不同类型的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以“连珠炮”的形式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国航天的整体实力。总体而言,在有美国、俄罗斯、欧洲、日本等世界航天大国群雄鼎立的格局中,中国航天的综合实力已无可争议地牢牢站在世界第三的位置上。中国航天是在基础薄弱、科技落后和特殊国情、特定历史条件下,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的时间里,迅速、大规模发展起来的。事实证明了中国航天体制非常成功,而这种成功的意义,远不局限于本领域。对世界而言,它说明中国人有志气有智慧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中国有能力完成在外界看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对国内其他战略行业而言,航天人独立自主,创新进取的精神,也有着旗帜一样的导引作用。比之于航空和造船及汽车制造业,中国航天是外国技术封锁最严密,获得外援最少的。而恰恰是这样的限制,促成了中国航天成功挺进世界前列。在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在中国很多战略产业都陷入技术空心化的形势下,中国航天的成功是值得深刻反思的:为什么航天能,而别的行业不能?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资源危机,中国今年以来连续遭受特大雪灾河特大地震的艰难形势下,神七的发射成功,其意义不仅仅是像奥运会的金牌第一一样使中国人充满自豪,它还有着定海神针一样稳定民心士气的作用。它告诉世界也激励自己的人民,不管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阻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当年美国作家协会主席索尔兹伯里在写到长征时由衷地赞道:阅读长征的故事,使人们再一次感到,人的精神一旦被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它将激励一个有着十一亿人的民族,向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方向前进。被长征号火箭推举着进入太空的神七,此刻就负载着中华民族这一不屈的人类精神。一、艰难岁月里绘就的雄伟蓝图中国航天事业起始于20世纪五十年代。世界航天都是从导弹的基础上起步的,中国也不例外。1956年2月,有中国导弹之父之称的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3月,国务院制订《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中,提出要在十二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在抗美援朝战争还没有尘埃落定,国内百废待兴的艰难时世,新中国领导人不仅做出航空与导弹(航天)事业齐头并进的决策,还高瞻远瞩地指明“独立发展的道路”。正是在这一正确战略指导下,中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迅速孕育成长展翅高翔。20世纪五十年代正是美苏冷战如火如荼的时刻。1957年10月,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58年美国卫星上天,双方争霸的舞台从核武器战转向宇宙空间的事实,刺激了决不甘心只做观众的中国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五八一”任务。1958年4月,中国开始兴建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虽然新中国公开亮出了向宇宙进发的雄心,但当时技术先进实力强大的美、苏都没有把中国的豪言壮语当回事。朝鲜战争让美、苏都领教了中国人的英雄豪气,但谁也不相信在百年战争的废墟上,在几乎空白的技术和工业基础上,中国人能一步登天。1961年4月12日,苏联把宇航员加加林送上太空;1969年7月16日上午,美国把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这些轰动全球的航天事件,伴随着双方领导人好斗的政治言论,长期、连续地吸引着世界媒体,中国的航天雄心和计划、进展更无人关注。人们今天用疑惑的目光看待印度航天计划,而在40多年前,中国遇到的是一种近乎忘却的轻视。但中国卧薪尝胆般地沿着自己的道路,稳扎稳打步步为营。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成功。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1966年6月30日,周恩来总理视察酒泉运载火箭发射基地,观看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祝贺发射成功。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成功。乘着这一振奋人心的巨大“冲击波”,几天后“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 人造卫星开始研制。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座里程碑,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从此发生质变的一个标志。之后,中国迈开惊天的步伐。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新高度新起点神七上天,毫无疑问,将把中国航天带到一个新高度,但放在世界航天的坐标系上,这个高度还是有限的。从运载能力、技术先进性与可靠性、航天器性能和研发能力等指标来评价,中国已经是航天大国,但和世界航天领域的先进水平相比,中国还不是航天强国,没有骄傲的本钱。航天大国与航天强国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总体形态上,美国、俄罗斯将迈出航天飞机时代,正在进行星际探测,而中国才起步,而且是从美、俄40多年前就已经实现的登月开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也是人类太空征程的三个阶段。显然中国正处在第一和第二阶段早期。从其他一些指标来说,美国、俄罗斯都有全球定位系统,欧洲也即将开始构建伽利略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美、欧、俄都有大型空间站,且美、欧早已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测。日本、印度等国在航天领域的发展势头也很猛,并在技术上各有千秋。其次,虽然中国三十年来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工业化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工业基础依旧薄弱,科学创新低,在材料、工艺等基础技术方面与先进水平差距很大,就像车厢沉重拖累车头一样,导致中国的航天产品在技术性能和经济性等方面,无法赶上发达国家。最后还有中国航天体制和其他一些复杂的原因,影响中国航天未来的发展。 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且身披国防尖端神秘外衣的中国航天,其运作主要是采取国家投入、联合攻关、全盘调控,不问市场的军工发展模式。这曾经是集中人力物力办大事的中国体制的一大优点。但在经济全球化,国内市场经济程度已相当高的今天,这一模式越来越显现出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低下的弊端。由于不重视市场和效益,使航天高科技向民用技术转化方面步伐十分缓慢,致使航天工业还没有像汽车工业、电器和房地产一样成为国家的主要经济增长点。由于认识上的差异,中国还没有像美国的星球大战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一样,将航天作为拉动国家科技、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火车头,影响中国航天整体效益的发挥。此外,由于美国等国千方百计遏制中国战略产业,封堵中国航天进入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市场,也影响中国航天对外合作和整体发展。纵观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航天工业,其共有的特点是军民一体化、市场化、集团化、国际化,重视开拓国外市场等,在将起作为尖端科技行业对待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开发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将其作为支柱性新兴战略产业来发展。未来我国航天产业发展,在继续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也有必要借鉴世界航天大国的作法,促进航天产业转型。在进行各项技术攻关和按计划实施太空探索计划的同时,还应该开展航天产业战略发展模式研究,航天产业能力评估、所属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改制,建立以竞争机制为主的市场运行体系、鼓励航天产业集团开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合作等。神七把中国航天带到了新起点,但新起点上的中国航天也将面对新挑战
为了替未来的科教兴国政策铺路,确定未来政策主轴,中国于1999年成立50周年时,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及中央军委制作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授予或追授给于敏、王大珩、王希季、朱光亚、孙家栋、任新民、吴自良、陈芳允、陈能宽、杨嘉墀、周光召、钱学森、屠守锷、黄纬禄、程开甲、彭桓武、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等23位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邓稼先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是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七七”事变后,全家滞留北京,16岁的邓稼先随姐姐赴四川江津读完高中。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生平简介:钱三强 (1913-1992) 浙江省湖州市人,1913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后赴法国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和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从事原子核物理研究工作,获博士学位,1946年获法国科学院亨利·德巴微物理学奖金。1948年回国 =================================================================================== 钱骥 (1917-1983) 江苏省金坛县人,1917年生,男,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师范学院。1949年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室副主任、主任,二部卫星设计院业务负责人。 ======================================================================================== 姚桐斌 (1922-1968) 江苏省无锡市人,1922年生,男,冶金学和航天材料专家。 194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47年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留学,1951年获博士学位,1954年赴联邦德国亚亨工业大学冶金系铸造研究室任研究员兼教授助理。1957年回国后,历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材料研究室研究员、主任,材料研究所所长。1968年被文革造反派毒打致死。 ===================================================================================== 赵九章 (1907-1968) 浙江省吴兴县人,1907年生,男,地球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3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5年赴德国攻读气象学专业,1938年获博士学位,同年回国。历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卫星设计院院长,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1968年被文革暴徒残害之后自杀身亡。 ========================================================================================= 邓稼先 (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1948年10月缚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王淦昌 (1907-1998) 江苏省常熟县人, 1907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赴德国柏林大学留学,1934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 彭桓武 (1915- ) 湖北省麻城市人,1915年生,男,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1938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从事固体物理、量子场论等理论研究,获哲学博士和科学博士学位。1945年与N·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的麦克杜加耳——布列兹班奖。1948年被选为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1947年回国, ========================================================================================== 程开甲 (1918- ) 江苏省吴江市人, 1918年生,男,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工作,1948年获博士学位后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 作者: .*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作者: .* 2005-3-21 00:50 回复此发言 -------------------------------------------------------------------------------- 2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 黄纬禄 (1916- ) 安徽省芜湖市人,1916年生,男,火箭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7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获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东风一号”副总设计师兼控制系统总设计师、“东风二号”副总设计师、“东风三号”副总设计师、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及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 屠守锷 (1917- ) 浙江省湖州市人, 1917年生,男,火箭技术和结构强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1941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留学,获硕士学位。1945年回国 ========================================================================================= 钱学森 (1911- ) 浙江省杭州市人,1911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5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留学,翌年获硕士学位,后入加州理工学院,1939年获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研究。1955年回国 ===================================================================================== 周光召 (1929- ) 周光召院士1929年5月生于湖南省长沙市,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7年至1997年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现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成员 ========================================================================================= 杨嘉墀 (1919- ) 江苏省吴江县人,1919年生,男,卫星和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47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留学,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56年回国 ========================================================================================== 陈能宽 (1923- ) 湖南省慈利县人,1923年生,男,金属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6年唐山交通大学矿冶系毕业。1947年赴美国留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物理冶金博士学位。曾任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汀豪斯公司研究员。1955年回国 ========================================================================================== 陈芳允 (1916- ) 浙江省台州市人,1916年生,男,无线电电子学、空间系统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3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45年在英国COSSOR无线电厂研究室工作,解放前夕回国。 ====================================================================================== 吴自良 (1917- ) 浙江省浦江县人,1917年生,男,物理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7年毕业于天津北洋大学工学院航空工程系,后在云南垒允中央飞机厂、昆明中央机器厂任设计师、工程师。1943年赴美国匹兹堡卡内基理工学院冶金系学习获理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金属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49年任锡腊丘斯大学材料系主任研究工程师。1950年底回国 ========================================================================================= 作者: .* 2005-3-21 00:52 回复此发言 -------------------------------------------------------------------------------- 3 两弹一星元勋科学家是爱国海归,有无毛泽东中国都会有两弹一星! 任新民 (1915- ) 安徽省宁国县人,1915年生,男,航天技术和火箭发动机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0年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毕业。1945年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院留学,获机械工程硕士和工程力学博士学位。1949年8月回国 ========================================================================================= 孙家栋 (1929- ) 辽宁省复县人,1929年生,男,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58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获金制奖章,同年回国。 ========================================================================= 朱光亚(1924- ) 湖北省武汉市人,1924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6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实验核物理研究工作, 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后于1950年春回国 ===================================================================================== 王希季 (1921- ) 云南省大理市人,1921年生,男,卫星和卫星返回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年赴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学院研究院留学,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 =============================================================================================== 王大珩 (1915- ) 江苏省吴县市人,1915年生,男,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留学,攻读应用光学专业,获硕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1948年回国 ============================================================================================== 于敏 (1926- ) 河北省宁河县人,1926年生,男,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9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并兼任助教。1951年起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从事核理论研究工作 =============================================================================================== 郭永怀 (1909-1968) 山东省荣成市人,1909年生,男,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35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40年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留学并获硕士学位。1941年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理工学院研究可压缩流体力学,1945年获博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员,1946年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任副教授、教授。1957年回国
你是哪个专业的啊。我是你们教官
也不会的,其实关于他们的工作内容也是非常的严谨,都会有要求的,对于学生的毕业要求也比较严格。
娱乐圈当中的博士明星其实还是挺多的,甚至有很多明星达到了硕士的学位,比如说有陈慧珊,蔡康永,张庭,还有冯巩等等。
01、陈慧珊
陈慧珊其实就是一位硕士,陈慧珊毕业于美国的波士顿大学传播系,很多人都认为陈慧珊是香港女性当中比较具有知性美的一位女星,陈慧珊看上去比较的典雅,同时又特别的脱俗,而且陈慧珊的身上会散发出一种柔中带刚的独特气质。
02、蔡康永
蔡康永被称为学者,在台湾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力,蔡康永的学历也是非常的高,因为他毕业于美国的加州大学,在学校里面学的专业是电影电视制作,而且是硕士学位。其实很多人都看过蔡康永的节目,而且很多人都特别喜欢蔡康永,因为他身上确实有着一股非常独特的气质,在节目当中也是妙语连珠,算是一个难得的才子明星。
03、张庭
张庭在17岁的时候就拍广告出道了,在很多年前,她突然对画画有了很大的兴趣,后来,张庭就在先修班念了一年,几年之后又考上了上海的师大研究所。在2001年的7月份,张庭也是拿到了师范大学的硕士毕业证,虽然在40岁的时候才拿到了硕士学位,但毕竟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硕士生。
04、冯巩
冯巩是很多人都喜爱的相声演员,但很多人可能都想不到,原来他也是硕士文凭。在1998年的时候,冯巩也是直接拜当时的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先霈教授为师,而在2001年的7月份,冯巩更是通过硕士论文答辩成为了硕士,而他也是相声界的第1位硕士生,如今的冯巩可以说是名利双收,在相声界的口碑也是很好。
翟天临发表的文章好像是造假,好像后来还被英国广播公司报道了,自此对应届论文答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当然不是。因为北京电影学院是一个非常高等的学府,论文答辩不可能蒙混过关,论文答辩的要求特别严格。
写完摘要两字,另起一行空两格写内容。
内容摘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需要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内容摘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
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可以引用、推广。
扩展资料:
论文摘要的注意事项:
1、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得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也不要诠释论文内容。
2、采用文字叙述,不得将文中的数据罗列在摘要中;文字要简洁,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应删除无意义的或不必要的字眼;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不要列举例证,不介绍研究过程。
3、摘要的内容必须完整,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应写成一篇可以独立使用的短文。
4、摘要一般不分段,切忌以条列式书写法。陈述要客观,对研究过程、方法和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不应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摘要格式规范
论文摘要是文章的内容不加诠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为了国际交流,还应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摘要是在文章全文完成之后提炼出来的,具有短、精、完整三大特点。摘要应具有独立性的自含性、即不阅读原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有数据、有结论、是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也可以引用,还可以用于工艺推广。其内容应该包含与报告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以供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原论文全文,也可提供给文摘第二次文献采用。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除了实在迫不得已,摘要中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摘要可用另页置于题名页(页上无正文)之前,学术论文的摘要一般置于题名和作者之后,论文正文之前。
论文摘要又称概要、内容提要。摘要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其基本要素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具体地讲就是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采用的手段和方法,得出的结果和重要的结论,有时也包括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且拥有与文献同等量的主要信息,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不容赘言,故需逐字推敲。内容必须完整、具体、使人一目了然。英文摘要虽以中文摘要为基础,但要考虑到不能阅读中文的读者的需求,实质性的内容不能遗漏。为此,我国的科技期刊近年来陆续采用结构式摘要,明确写出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
a.目的(Objective):简明指出此项工作的目的,研究的范围。
b.方法(Methods):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做法,包括对象(分组及每组例数、对照例数或动物只数等)、材料和方法(包括所用药品剂量,重复次数等)。统计方法特殊者需注明。
c.结果(Results):简要列出主要结果(需注明单位)、数据、统计学意义(P值)等,并说明其价值和局限性。
d.结论(Conclusion):简要说明从该项研究结果取得的正确观点、理论意义或实用价值、推广前景。
中、英文摘要前需标明中、英文文题,作者姓名(至多3名)及作者单位(邮政编码)。英文摘要应隔行打字,以便修改。
2摘要的写作注意事项
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
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
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
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
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
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
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目前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
更多论文范文,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