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吴芳吉研究论文集

发布时间:

吴芳吉研究论文集

1896年吴芳吉出生在重庆杨柳街碧柳院。8岁时他随父迁回江津,10岁入重庆白沙镇聚奎小学,吴芳吉13岁时在2小时的作文课上写出以诗论文、豪放严谨、名噪全川的《读外交失败史书》,被老师赏识,印发全县, 被誉为神童。吴芳吉少年生活的地方环境不好,盗娼赌博者多,父亲吴传姜就用石灰将墙门刷白并写“白屋吴宅”字牌,意为清白之家,吴芳吉遂自名曰“白屋吴生”。1910年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学校。1912年因他声援、抗议被美籍教师无理辱骂的中国同学,并张贴《讨校长檄》,被迫离校,流浪回家。在校期间,吴芳吉结识吴宓,成莫逆之交。吴宓常是吴芳吉新作的第一个读者,吴芳吉得益吴宓之处甚多。 后任嘉州(今乐山)中学英文教师,1919年秋赴上海,任上海右文社《章氏丛书》校对,永宁(今叙永)中学教师,上海《新群》诗歌编辑(其间发表了《婉容词》、《两父女》等诗作),先后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湖南长沙明德中学教师,西安西北大学教师,辽宁沈阳东北大学教师,1927年受聘为成都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四川大学教授,江津中学校长等。1929年参与创办重庆大学,任文科预科主任。1931年受聘为江津中学校长,九·一八事变”后,他创作了抗日诗作《巴人歌》并多次到重庆等地朗诵演讲。朗诵演讲时,他慷慨激昂、声泪俱下,晕倒在讲台上,因医治无效,于1932年5月9日在江津故居白屋与世长辞,时年36岁。他被称为诗词改革的先驱,是举国皆知、享誉一时的爱国诗人。其代表作《婉容词》,被中国诗界誉为“几可与《孔雀东南飞》媲美”的传世之作。《婉容词》描写了一位贤淑的乡下女子被出国留学丈夫抛弃而殉情的爱情悲剧。诗一发表就引起文学界的震惊,全国读者争相传诵,并被选入中小学教材。当时的读书人只要一提到吴芳吉就能随口吟诵出:“天愁地暗,美洲在那边?……”今天来看,《孔雀东南飞》毕竟是永恒的经典,《婉容词》再怎么好,都没有可比性;但是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他的人品、文品也曾受到周恩来、郭沫若等人的高度赞誉。1910年,吴芳吉凭才华考入北京清华园留美预科班。1912年因抗议美籍教师无理辱责因病缺考的中国同学,吴宓和吴芳吉等十人被选为罢课代表。吴芳吉年纪最小,仿骆宾王《讨武曌檄》,撰写《讨校长檄》,署名求公道。后拒绝认错被校方开除,时年16岁。被清华开除后,吴芳吉流浪北京,后辗转去上海书局做校对,次年在同学资助下徒步回川,沿途乞讨、历时半年回到老家。这个直堕底层的经历,让吴芳吉了解了当时的中国社会。军阀的暴行、战乱的苦痛、百姓的困顿、女性的压抑……无不给其心灵带来震撼,成为笔底狂澜。吴芳吉的诗文成了反映民生疾苦的号角和武器:“三天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这以后,吴芳吉一边读书,一边创作,一边从教。吴芳吉从教的足迹遍全国,他凭自己的学识声望和至交好友吴宓等的介绍,作过中学教员,作过大学教授。先后受聘于西北大学、东北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等名校任教。1929年,他与重庆籍教授一起致力创办了重庆大学,任文科系主任。1931年,应当时的江津县县长邀请,辞去待遇较好的重大文学系主任兼教授之职,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吴芳吉到校后,在学校的砖柱上,亲笔书写“学、海、津、梁”四个篆字作校训,高薪聘请外地优秀教师到江津中学任教,特聘重庆大学的外籍教授来校讲学。江津中学在他的励精图治下,很快跃升为中华一流中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际,时任江津中学校长的吴芳吉深夜读报,见此消息,立即亲自敲响校钟,集合全校师生上街游行抗议。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抗日,吴芳吉闻讯,慷慨高歌,欲单身一人赴前线杀敌,被师生从江边劝回。按捺不住的激情,使他创作了颂扬19路军的抗日诗歌《巴人歌》,“三千子弟令如山,征衣未浣血斑斑,……”传诵一时的诗作,成了唤起民众抗战的动员令。5月4日,他应邀到重庆作宣传抗日的演讲,当众朗诵《巴人歌》,上千听众鸦雀无声,热血沸腾,泪流满面。返回江津,当晚向全校师生传达重庆各界同仇敌忾、心系抗战的情形,并再次朗诵《巴人歌》,朗诵未完而诗人兼校长的他已体力不支、脸色惨白地倒下了。1932年5月9日,吴芳吉辞世,时年36岁,送葬者700余人。芳吉自小家庭贫困,营养不良,文弱之人而具铮铮铁骨。思其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只身赴国难之时,其慷慨苍凉,大有当年燕国荆卿屠秦之悲壮豪勇。虽享寿仅36载,胜活百年多矣。芳吉其为川人之范,国人之范。

研究方向 先秦两汉文学及巴蜀文化讲授的主要课程有:(1)“中国文学史”(先秦至汉魏六朝),专业课,周4学时,2002至2006级中文本专科360人;(2)“中国文学史”(先秦至唐代),专业基础课,周4学时,2003至2004广电新闻本科80人。承担的实践性教学:指导2002级中文10人教学实习,指导2002级中文8人、2003级中文8人的毕业论文,指导2004级中文10人学年学位论文。发表教学研究论文二篇:《再论<大学语文>教学中文献资料的运用》,《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独著);《语文新课程考试要新在哪里》,《语文建设》,2004年3期(第二作者)。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4项:“《左传》《国语》用《诗》研究”, 重庆市教委2004年人文社科项目,一年,主研; “吴芳吉与现代新诗研究”, 重庆市社科规划办2003年科研课题,一年,参研;“吴芳洁研究”,重庆市教委2004年人文社科项目,一年,参研;“张佳胤与明代巴蜀文学”,重庆文理学院2007年校级重点资助课题,一年,主持。发表论文主要有:《论〈左传〉“诗以言志”之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独著);《〈左传〉与“诗以言志”》,《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第10期(独著);《脱略礼度 放浪形骸——明代戏剧中杨慎形象论》,《四川戏剧》2007年第6期(独著);《杨慎张家胤交游考》,《北方论丛》2008年第3期(独著);《吴芳吉吴宓文学交游》,《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独著)。

吴文化研究论文集

1978《秦末农民战争的光辉历史不容纂改》(《安徽师大学报》1978年第 四 期)1984《论封建统治者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阜阳师院学报》1984年第一、二期)1985《胡适之父铁花先生评传》(《安徽史学》1985年第一期)1986《论徽商与封建宗族势力》(《历史研究》1986年第二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88年第一期)1987《从系统论和角度重新探讨几个史学理论问题》,《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社会科学家》1987年第一期《胡铁花年谱述略》(《安徽史学》1987年第四期)1989《阮弼评传》(《安徽史学》1989年第一期)1990《论徽州海商与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三期)《明清徽商心理研究》(《纪念粱方仲教授学术讨论会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90)1991《明清徽州的家庭与宗族结构》(《历史研究》1991年第一期)《明清徽商木商考》(《学术界》1991年第二期)《评臼井佐知子的学术思路》(《安徽史学》1991年第四期)《争储失败、贬为猪狗的胤祀和胤礻》《皇子传》河南人民出版社《徽商及其网络》臼井佐知子著,唐力行整理,《安徽史学》1991年第四期1992《论商人妇与明清徽州社会》(《社会学研究》1992年第四期)《论徽州商人文化的内涵、特点及其历史地位》(《安徽史学》1992年第三期》)《论徽商的形成及其价值观的变革》(《江淮论坛》1991年第二期)1993《胡适:徽州历史上的第三个文化伟人──试析胡适与徽州文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论徽州商人文化的整合》(《安徽史学》1993年第三期)1995《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兼论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历史研究》1995年第一期)《社会转型期江南宗族的变迁》(《地域社会与传统中国》西北大学出版社1995)《徽州汪氏家族的迁徙与商业活动》臼井佐知子著,唐力行整理,《江淮论坛》1995年第一二两期连载1996《关于〖日本碎语〗的碎语》(《安徽史学》1996年第四期)《胡适的商业观》(《开放时代》1996年五、六期)《胡适论商人与社会转型》(《胡适研究丛刊》第二辑,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997《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三期)《也谈无徽不成镇》(《炎黄纵横》1997年第四期)《无锡人文精神的历史考察》(《吴文化资源研究与开发》吴学研究专辑3,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1998《评吴仁安著〖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著姓望族〗》(《历史研究》1998年第二期)《〖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简述》光明日报1998年12月11日1999《论商品经济的发展与苏州社会的变迁》,(《家庭、社区、大众心态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黄山书社1999《评范金民著〈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江海学刊》1999年第6 期)《徽州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内容与方法》(《史林》1999年第3期)《徽州方氏的迁徙与社会变迁》(《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10月)《略论新儒学与现代化》(《现代化理论与苏南发展》,苏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2000《从碑刻资料看明清以来苏州社会的变迁──兼与徽州地区比较》(《历史研究》2000年第一期)《论徽州宗族社会的变迁与徽商的勃兴》,《区域、社会、文化——“区域社会比较”国际学术研讨论集》,重庆出版社2000年《新安商人在江南的迁徙与定居活动探微》,《中华谱牒研究——迈入新世纪中国族谱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中国传统社会的群体——商人》,《中国社会史论》,湖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超越传统——宁波帮的近代化历程·序》,西南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2002《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关于徽州古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之一》,《中国农史》2002年第21卷第4期。《徽州方氏与社会变迁》,载《学思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徽商在上海的迁徙与定居活动探微——从家谱与乡镇志的结合点重构社会生活的实态》,载《经济发展与社会变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大出版社2002年版。《徽商在上海市镇的迁徙与定居》,《史林》2002年第1期。2003《徽州宗族研究概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2期。《庙会:神圣·凡俗》,中华读书报,文史天地版,2003年6月11日.《徽商的绅士风度》,《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重构乡村基层社会生活的实态——值得深入考察的徽州古村落宅坦》,载于《中国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跨学科的对话与交流》,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版。2004《明清以来徽州、苏州的区域互动与江南社会的变迁》,《史林》2004年第2期。《从杭州的徽商看商人组织向血缘化的回归——以抗战前夕杭州汪王庙为例论国家、民间社团、商人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学术月刊》2004年第5期。《历史视野中的徽学——走出一府六县》,《社会科学报》2004年7月1日。《近世苏州徽州的互动及其经济社会变迁的差异》,《明清以来江南社会与文化论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历史教育问题》2004年第5期《明清徽州古村落宗族生活实态——以徽州绩溪宅坦村为个案》,韩国《史丛》。《徽学研究的对象、价值、内容与方法》,载《论徽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巨贾何负鸿儒——明清时期徽商的绅士风格》,韩国《史林》第22期,2004年12月2005《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上海师大学报》2005年第1期。《朴元熇著〈明清徽州宗族史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2期《怎样的互动促成了江南的繁荣——以十六世纪的苏州与徽州为例》,《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文史》,2005年5月23日。2006《从徽学研究看区域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学术月刊》2006年第3期2007《“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动乱与徽州宗族记忆系统的重建——以徽州绩溪县宅坦村为个案的研究》,《史林》2007年第2期《不思量自难忘:我在十年浩刼中的遭遇》,《史林》2007年增刊。2008《从区域史研究走向区域比较研究》,《上海师大学报》2008第1期《整体史视野下的学术新求索——评﹤江南场景:社会史的跨学科对话﹥》,《近代史研究》2008第二期《明清江南市镇的行政管理一文的评点》,《学术月刊》2008第7期《超越地域的疆界——关于区域与区域比较研究的一点思考》,《史林》2008年第6期

吴文化是吴地区域文化的简称,它泛指吴地从古至今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所有成果。吴文化以先吴和吴国文化为基础,经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生长发育,至隋、唐、宋、元及明形成高峰。清代及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吴文化开始从传统文化定式向现代文化方向转型。历史上的吴文化成果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为世人所景仰和瞩目的文化成果。从物质层面看: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戈”,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仑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有文化层面看: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苏州对吴文化的发展作出的历史性、代表性贡献,也是苏州对中华文化作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吴文化研究最新成果 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锤炼中,凝聚了一种对中华文化的奉献精神。这是一种追求社会发展和实现人的发展的创造精神,是一种在面临挑战和机遇时勇于进取的开拓精神,是一种在时代变迁时既不能消融主体又善于接受外来文化的开放精神。今天,在建设现代化苏州进程中,就是要弘扬吴文化的优秀传统,要吸收吴文化的精髓,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为苏州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动力和良好的服务。 苏州市文广局近年来在努力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推动吴文化研究的与时俱进,发挥吴文化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作用,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2000年年初,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等单位共同发起向社会公开招标、征集吴文化研究课题,这一举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精心准备,2002年 8月 6日至 8日苏州市“吴文化与现代化研讨会”如期举行,来自北京清华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苏州大学、市政府等100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参加了研讨。 通过近四十个课题的研究,把对吴文化的认识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高新化的时代背景中,从历史的、比较的、现代的视野对吴文化的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把握;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视野对吴文化精华——苏州古城等保护问题进行多层面的分析;从产业发展的视野对吴文化资源的开发提出设想;从人的精神培育和社会文脉的视野、对吴文化的精神价值进行了多侧面的认识,从而充分发挥吴文化在苏州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作用。这是苏州在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进程中努力构筑文化战略优势的一次重要理论准备。 近年来,文化部门进一步加强对吴文化的研究,专门组织编写并出版了一批文化丛书和专著。其中有,《苏州戏曲志》、《苏州民间器乐曲集成》、《苏州文化丛书》(第一辑、第二辑)、《姑苏竹枝词》、《苏州滑稽戏优秀剧作选》、《滑稽戏资料》、《迈向新世纪的苏州文化》等一批专门介绍吴文化的丛书。其中《苏州戏曲志》获苏州市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苏州文化丛书》获省、市“五个一”工程奖,《苏州民间器乐曲集成》获市“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 7月由世界著名大师贝聿铭题写书名、著名作家陆文夫作序的《吴文化与现代化论坛》一书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80万字,16开本,汇集了39篇有关现代化进程中的吴文化研究的最新成果。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苏州吴文化研究工作又上了一个新水平吴文化的特征与溯源 文化的内涵,通俗地说,就是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对社会事务与生产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就可以称之为文化,其中包含着文明与智慧、特色与共性。如政治文化、军事文化、食文化、酒文化、印加文化、中原文化、楚文化、吴文化等等,这些所谓的文化,就是人们对某些特定对象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或某些地域的人们对事物所习惯持有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其中必然闪现着人类文明的光辉,是某些特定人群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共同体现,当然,在文化当中,同时也体现出文明的对立面--蒙昧---也就是不正确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些都会成为某个文化的特色。 要考察一个文化,考察一个文化的现象与本质,可以从文化的主体---做为生物的人---这一方面来考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留在物种血液中的禀性与基因,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基因决定荷尔蒙,荷尔蒙决定禀性,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也就是历史,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温床。考察一个文化,无疑要涉及到它的历史,如同从科学的角度看,考察一个事物,无疑要涉及到一个事物的运动过程,甚至永远是以事物的运动过程为考察的中心。同时,考察人类的文化,史实是一个方面,史料(包括传说)也是一个方面。因为史实与史料(包括传说)---也就是人们对事物(这里特指社会事物)运动过程的记载与传播,都可以深深地影响着人们对某些事物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这些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的沉积,就可以成为一个有特色的文化现象。 现在,我们可以谈谈吴文化。 一、吴氏先祖事迹对吴地文化形成的影响 首先是考察吴的史实与史料(包括传说)。从史料与传说上看,吴与泰伯这个人是不可分割的,泰伯之前的吴地,呈现出的景象应该是这样的,在吴地的人群或部落分散于各个鱼米之乡,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偶尔有些小的冲突与联姻,甚至连部落联盟也没有。泰伯来到吴地之后,由于随之带来的较先进的文明所展现出来的奇异色彩,才把这个地域的人群聚集起来,并且越来越大,成为一个有中心的大团体---句吴之国。那么,泰伯的个人史---个人履历,对吴地民众尤其是其血缘后裔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也就是说,对句吴文化与吴氏文化的形成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那么,随泰伯而来的史料与传说是什么呢,或者说,随泰伯而来的史料与传说中的特色是什么呢,这就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了泰伯的先祖(泰伯如此地有出息,必然就有所谓的光宗耀祖---他的祖先得到人们的考察):履神迹而受孕的姜原、先被遗弃而后又表现卓著的后稷、不窋与公刘的投戎行为、古公亶父对接班人的选择等等,这此史料都随着泰伯而带到吴地,并对吴地的文化产生了影响(也就是对吴地民众包括泰伯血缘后裔对事物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对这些人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方式,产生了影响,成为这些人的文化特征)。 现在我们可以一一列出这些史料与传说中的特色。 首先是姜嫄履神迹,这件事的特征就是仰慕与模仿 --- 一个年轻的少女顺着神的脚印(所谓的能引起受孕的巨足)走了走。虽然这宗史料的实质,大家都不言自明,在古代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状态下,一个年轻的少女受孕,是件很不奇怪的事,但是一旦这个传说形成了,并流传下来,就会对她的后裔的文化(也就是想法、看法、说法、做法)产生影响,尤其是对那些科学思想并不看重的远古的人们,更是这样。科学思想的特征是实证与质疑,远古的人们也许并不太重视实证与质疑,后辈的只管听长辈的,下等的人只管听从上等的人,不需要实证,也不需要质疑,正因为如此,在这种氛围下,远古的人们的创造性来得艰难与缓慢,想有个创新,是多么地难,要过多少年多少代,才会出现一个创新。这从犹太人因为“以色列人是神的特选民族”这一传说而对犹太人文化与禀性所产生的影响,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总之,深切的仰慕与积极的模仿是这一传说的第一特色。 第二件有特色的事就是“遗弃”。一个婴儿,也就是那个伟大王朝的先祖,刚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这件事情,以及被遗弃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事情,对其后人的影响(当然包括文化影响),可以说也是很大的。一个小孩,一个人,被遗弃了,失去了生活保障,仍然不哭不闹,不惊不惧,安祥自在,只管自己自由的一呼一吸,等待着死神的照面,接受着生灵的照顾。这种对待噩运的态度,对其后人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包括对不窋与公刘,对泰伯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上述两件事,似乎是个对立的统一体,前者姜嫄履迹,是对先进事物(巨人之足所表现的,姜嫄与巨人相比,在能力方面不是一个层次)的追求,后者“弃”(那个小孩后来被命名为“弃”,也就是后稷,主管农事的官或神)被成年人(他的母亲)遗弃,是被先进事物(那个小孩与成人相比,在能力方面也不是一个层次)的抛弃。一个追求,一个抛弃,一个是对巨无霸的仰摹,一个是被基本生活轨道所排斥,这种强烈的对立面现在被统一在一件事情中,这对其后人在精神上思想上的影响,应该是件可以引起震憾的事,这种震憾会烙印在其后人的心灵深处并指导着这些后人的行为。 这一系列的事件,其中的文化元素就是:履行神迹--建立巨业;被遗弃而安祥--落入噩境而坦然。后来。后稷的第n代孙不窋的投戎(逃到戎狄之地)与公刘的兴于戎狄,以及后稷的第n+m代孙泰伯的奔吴,这一切基因与文化,都被泰伯带到了古吴故地,影响着古吴的民众,成为吴地文化的源泉。(实际上,后稷的第n代孙、泰伯的第m代祖先--不窋与公刘的投戎落荒,也是抛弃先进的环境,离开文明之处,进入蛮荒之地。不窋与公刘的行为,对泰伯来说,可以说是直接的模仿对象,是对奔吴的泰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的直接影响。尤其公刘后来的伟业,对泰伯更有直接的影响) 实际上,历史的史实,也印证了这样的情况:泰伯的侄子与侄孙子---周文王姬旦与周武王姬发所表现出的,正是这样的对立统一体,周文王就如同那个被遗弃的小孩,当他被投入纣王的牢笼中的时候,就如同一个小孩被遗弃于原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面对无法反抗的强敌、无法摆脱噩运,周文王所持的,正是他的先祖“弃”(也就是后稷)被遗弃所表现出来的一样,安祥自在,料理着自己的一呼一吸,等待着死神的照面,接受着天地之灵气。传说周文王在狱中还创作了《周易》,他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完全置恶劣环境于不顾。周文王的这种处事态度,不能不说与传到他耳中的他的祖先“弃”的传说有关系,也不能不说与他血液中含着后稷的基因有关系,实际上,后稷作为中国农事的神,就象一个农民,除了专心料理农作物生长之外,其它的事也管不了,在古代,农作物的生长,旱涝不保,都是靠天收的,那时人们,能奈天何?能怨天吗?如同后稷在婴儿时期被弃于原野,能对他的母亲怀恨吗?而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所表现出的,正是姜嫄所做的事---履神迹、履巨人迹,模仿巨人的行为,按佛教中所说的,就是转轮圣王的所作所为---革命、开天辟地、创造一个全新的天地---带领他的周部落以排山倒海之势,征服了商部落,开始了周王朝八百年的统治。 这些最早的事迹,成为最深的文化印记,刻在了吴人的血脉中,刻在吴人的文化之中。公刘的投戎与泰伯的奔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创造与建树,但在被命运从文明与富庶推到的蛮荒与贫瘠的噩境之中,都能安然地生存下来,而且是以“一定的组织--团体”的形式生存下来,具有这种生存能力与生存状态,也不能不说与那个被命名为“弃”的婴儿给他们的示范作用有关---虽然被抛弃,但这不是你的错,尽管坦然地生存下来吧,生存下来就是胜利,生存下来就有希望,生存下来就有机会回到文明与富庶之中,生存下来就有机会成就巨大的功勋与善事,生存下来就可以成为创造性的典范与建树。 泰伯的侄子与侄孙子(泰伯三弟季历的儿孙)的这些史实与史料传说,对泰伯的另一批侄子侄孙子的后裔(泰伯的二弟仲雍的儿孙后裔),同样也产生着巨大影响。 公子光(吴王阖闾)面对咄咄逼人的巨大楚国,刚刚登基的吴王夫差面对趾高气扬的新兴越国,对于这些逆境,他们所表现的与周文王对待逆境的态度一样---自理自新,等待天时。而形势扭转,一旦发动起来,他们所表现的,与周武王对待庞大的商朝一样,以凄厉的行动,闪电般的完成扭转乾坤的巨大步伐(攻陷郢都与会稽)---就象他们的祖先姜嫄---履神迹---履巨人足---有如神助---在人们的目不暇接中,完成照亮几千年中国历史的事业。所不同的是,泰伯的这一批侄子侄孙子后裔的事业,如同流星一样,绚丽多彩而迅速消遁,而且消遁得如此地平凡,在一个接着一个低级的致命错误中,一个部落联盟般的王国,在还没成长为一个表里完备的国家之前(没有形成完整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就崩溃了。 吴地真正出现勃勃生机,是从寿梦开始的,寿梦的行为特征如同传说中姜嫄的所行。姜嫄是仰慕巨大足迹而体行,寿梦是仰慕先进的文明而渴求先进文明---寿梦仰慕与实践先进的中原地区所崇尚的“礼”,是众目所睹的。他的仰慕甚至到达着迷而偏执的地步---执意认为有君子风范的季札应该成为一国之君,从而可以带领国家走向他所崇尚的文明--“礼乐之邦”,甚至认为让季札作为一个国师或国相的角色掌管国器也嫌不够,必须以一个国王的角色率领国家才合他的心意(实际上,比寿梦早些时候,宋国就己经有事件:哥哥不愿意做国王而做了国相,而由弟弟当国王的事情---宋襄公与他的哥哥目夷的事情)。也许寿梦是模仿当初古公亶父选择季历为国主这一历史事件而作出的决定,这可以说是吴国王室向先进文明学习的过程中所犯下第一个低级错误,而且是致命的低级错误。一方面,强扭的瓜不甜,季札不愿接受国王这一职业,硬让他接受,效果是不会理想的,另一方面。也许,如果吴国的路一直朝寿梦的方向走下去,吴国可能会成为象宋国鲁国那样的以礼仪著称的弱小之邦,最后在历史中不声不响地被吞灭。 季札,似乎是个有洁癖的人,他可能是担心政治的污浊,并且讨厌为污浊的政治而担任洁清工的角色。实际上,他所在的寿梦吴国,并没有什么政治的污浊,他的三个哥哥所表现的,是坦荡而刚脆,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可以说是毫无暇疵。只是当时的春秋时期,大大小小的诸侯国,不断地洋溢着污浊的事件,恶性事件一个接一个发生,一个接一个从中原传到了正在努力学习先进文明的吴国贵族耳朵里,这使季札感到意冷,从而产生退意。产生了离开文明与富庶的念头,到了王室相残的血腥事件发生后,他就实践了离开文明与富庶的念头。但是,毕竟,文明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也是不应逃避的。那是神的力量。 在这里,这些历史事件,所打上的文化烙印,就是“礼”。 礼,在实质上,就是“样子”,是形式上的东西,“面子”上的东西,周礼上说,威仪三千、礼仪八百(可见,实际上在周文化中,对威仪的重视程度比对礼仪高好几倍)。礼是一种谦让的“样子”与“形式”,对礼的重视,就是对形式对面子的重视。这种中原文化,经过寿梦与季札的行为,在吴地深入与放大,因为深入与放大,从而成为吴地的文化特色之一,比中原文化更讲究“形式”与“面子”。,更讲究“象征”,更讲究象征性与象征意义---比如季子的挂剑,比如吴王阖闾之女的因为与她的父王吃的一条鱼的缘故而自杀身亡,无不是在讲究象征意义。中原人嘲笑楚人是沐猴而冠---弥猴戴个帽子,如此模仿先进文明,却不想放弃自己的本性与习惯,实际上吴地人是沐猴学礼---为学习文明,可以洗心革面,移风易俗,哪怕在名义上、在行为中,丢弃亲身切实的见解。就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学礼节学法术。而夫差争霸中所产生的一个成语“如火如荼”,则完全表现出做足了面子的状态,完全是靠面子来办了一件有些面子的事。可谓把面子做到了极致,如同纳粹的宣传行为与形式,纳粹把群体的行动与表象做到了极致,至今还有人欣赏纳粹的军装与军礼,以及纳粹在街头广场操练的帅气场景。另外,宋襄公不重伤不二毛的“仁义之师”在那个时代得到广泛褒扬,对于仰慕先进文明的落后地区来说,其影响不可忽视。 当然,贤士季札也为吴国争足了面子。季札15岁时,他的父亲吴王寿梦去世,吴王寿梦希望年少的季札能够成为一个国王,季札立即表示不从。季札30岁时被他那刚刚即位的二哥余祭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季札33岁时(这时孔子才9岁)到鲁国访问,观摩周乐,在一通“美哉、广哉、泱泱乎、荡荡乎、沨沨乎、熙熙乎”之后,挂剑于徐国,得到中原诸国贤士广泛欣赏,广大中原人士甚至因为吴国有了季札才承认吴国是个国家而不是一群野蛮的乌合之众。季札在50岁时被他的侄子吴王僚(季札三哥余昧的儿子)封于州来(今安徽淮南的凤台县,淮河中段,淮北平原南缘,后来历史上的“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古战场)。季札62岁时,他的侄子王僚被他的另一个侄子公子光刺杀,季札在发表“哀死事生”的言词之后,离开吴国国都,过起隐居的生活。据说其隐居的地点是在江苏镇江丹阳的九里村。季札在越军第二次攻陷姑苏之前的两年去世,享年93岁。他目睹了几代吴王的生生死死,目睹了王僚庆忌父子的被刺、伍子胥的如愿、阖闾的破楚、夫差的反击、勾践的被俘与被释、艾陵的血腥、渑池的争霸、甚至还目睹了越王的阴谋孽迹,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打动他,都不能使他走出隐居的茅屋,让他挑起国家的重担。做为王公贵族的季子,他的事迹对当时的吴国民众精神影响,也是深远的,季子隐居之后,吴国国势蒸蒸日上、吴国地盘不断扩大,同时由于吴国崛起迅猛,不可避免地造成积怨过深,但这些怨气,是不会落到早早离开吴国统治层的贤士季札的身上。季札淡雅而博学的风格,也受到后人(包括孔子)尤其是统治阶层的高度赞赏,所以吴氏后人常把季子做为他们的先祖。 季札的三个哥哥轻死任侠(为成就他人而冒死拼命)的行为,吴国的这些国王们对生与死的态度,同样影响着吴地热血人士的精神,如伍子胥在河边遇到的吴国烈女,如吴地的一些人成为刺客的典范,这些刺客又进一步影响着早期吴地的人们,使众多的吴地之人成为敢死的战士,这些人的精神状态的形成,可以说与连续三个吴国国王轻死任侠的举动不无关系。这也可以解释吴国三万精兵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郢都的事件。在这场战争中,战士的勇猛与敢死,对战争的胜利所起的作用,绝不低于战略战术的作用。在这场战争中,孙武用到他的兵法是一个方面,但孙武的兵法中,激励士气的办法,却少之又少。一个士气不足的争战,靠一纸兵法是撑不起来的。正如巴顿将军所说的,他把百分之八十的精力用在了激励士气上,而用在谋划与诡诈中的力气,实际并不多。世界战争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战争到了中后期,重要的是拼国力与实力,包括部队的战斗力与士气,而不是什么奇巧之计,所有的奇巧之计,在战争初期就己经全部用出来了,而奇巧之计,一旦用了出来,人人均知,也就没有优势可言了。 实际上,这种轻侠任死的精神,一直到汉代,还在吴地产生着影响,汉朝将军李陵所带的五千名吴楚剑士,在大漠中遇到数万匈奴铁骑,苦战数日,仍然保持着顽强的战斗意志,直到主帅李陵放弃冒险,这支吴楚剑士所组成的部队才被瓦解。 史料记载吴国接纳包容各国的罪人,这当然是吴王渴求人才的缘故。实际上,这些所谓的罪人,无非是官场上的失败者,还有些是走在时代前面的天才,当然也有的是一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落后分子。吴王用外国的人才,就象现在的企业,往往通过高薪聘请空降CEO来改善企业状况,这也说明本地人才的缺乏,也说明这个地方没有培养人才的土壤与环境,也就是说这个地方在文明方面的落后---没有较为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与环境,动荡不安或死气沉沉的社会无法产生优秀的阶层群体,从而这个地区即使有辉煌成就,仍然非常脆弱,很容易就崩溃了。但是,这个史实对吴地人群的包容精神也有积极的影响,从寿梦开始的学习与接纳先进文明的精神,一直延续到末代吴王夫差,无论这种包容带来的是福还是祸,这种精神己经成为吴地的一个文化特色。当然,这种接纳的习惯,远不如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虽说人才难求,可遇不可求,但没有拿来主义的精神,只有守株待兔的心态,也是不好的。 另外,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争斗中,所产生的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对吴地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使这个地方的人产生的谨小慎微的心理。吴越争霸之后,这个地方刚烈尚武的风气日消,瞻前顾后的习气渐浓,也就是安全意识与全局观念渐浓,愿意打拼的人少了,安分守成偏安一隅做顺民的多了,这也成为吴地文化的一个特色。 随着吴国的消亡,春秋时期的兵器制造技术也消失了,其原因可能是原料告罄,而且找矿技术落后,再也找不到新的矿区,也可能是工匠逃走,原有的工匠,因为受到吴王的厚禄,在吴国亡国后,有足够的财富维持生活,不必接收越王征召,或者耻于接收越王的征召,躲藏不出,最后技艺失传。战争对技术文明有促进作用,也用破坏作用。 另外,春秋之后,吴地工艺品的精湛,也说明了这个地方有才气有耐心的人,见到伴君如伴虎,忠臣惨遭噩运的事一再上演,从而不愿从政,从而他们把才气与力量全部用到手工艺上去---这种消耗材料不多,却可以付出极大心血的玩意儿,这完全出于自己的爱好,为艺术而努力,大王的征求倒是其次,王公贵族也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想象不出什么是最好的,只知道挑选最好的。所以他们不会下命令下指标,指定工匠们做出某种工艺品,只是工匠们的自由地精益求精,得出精良的工艺品,然后被贵族们拿走。这也是战争与政治阴谋对政治文明与技术文明的负作用的一个表现。这种风气可以说一直对吴地民众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纤细精致的偏好,也是吴地文化的一个特色,同样也是当地的历史事件对当地的文化所产生的直接影响。 另外,在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国都被攻陷而能存活的例子,除了吴王阖闾攻陷楚国国都而楚国能存活,吴王夫差攻陷越国国都而越国能存活之外,是不多见的。而作为攻陷了两个国家国都的吴国,其国都姑苏,这个由楚国人伍子胥设计的都城,曾被三次攻陷(第一次是吴王阖闾攻入楚国郢都之时,第二次是吴王夫差在渑池与晋争霸之时,第三次是吴国亡国之时),似乎姑苏作为国都不是个好地方,如同人们所说的,南京作为国都不是个好地方,中国历史上以南京作国都的政权都是国祚短促的。这种频繁的波折,对于这个地方的人的文化的形成,也有深刻的影响---愚忠不会成为他们自由精神的羁绊。 据历史记载,实际上越王勾践的阴谋,只用了十年,到他第二次攻破吴都之时为止,这个时期,说夫差胸怀坦荡,中了小人之计,吃亏有因,但这之后,局势己经明朗,越王勾践无阴谋可用,所用的只能是阳谋。而这之后有九年的时间给了夫差,夫差不能象当初为父报仇那样励志奋发,励精图治,重振旗鼓,这只能责怪他自己,丝毫责怪不了勾践。这九年当中,他与勾践的争斗,全是硬碰硬的实力之争,夫差养不出实力、激不出士气,只能归咎于他自己,他或是沉醉于霸王的名号中,或是对争权夺利指点江山己心灰意懒,或是由于吴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落后,难以育养出有着稳定后劲的国家力量,或者是任用的佞臣如伯嚭这样的人,不象伍子胥那样推荐人才,真正的人才得不到推荐与任用,而是受到排挤,吴国的才俊与吴王被佞臣所隔绝,吴国政治丧失了新陈代谢的能力,而靠夫差一个人的力量,无济于事,总之归于懊丧,这确实是亡国之征了。 二、吴地周边地区对吴地文化的影响 说到吴国周边地区对吴地文化的影响,首当其中的是当然是当时的中原文明对吴地文明的影响。这个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礼乐文章和各种学术主张,一方面是各国争霸的事实。 在吴王寿梦即位之前的58年,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姜小白(后人称之:提兵十万而天下莫当者谁,曰桓公也),在当了四十三年霸主之后,饿死在宫中。姜小白死后的第6年,勉强进入霸主地位的宋襄公兹莆带领他的仁义之师在与楚作战时,中箭而死。宋襄公死后的第二年,流亡了十九的晋公子重耳成为晋文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二个名符其实的霸主。晋文公重耳去世后的第八年,重耳的丈老头子---勉强混迹于“春秋五霸”之列的秦穆公嬴任好也死去,秦穆公死后的第七年,楚成王熊侣即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三个名符其实的霸主,在位二十三年,在吴王寿梦即位之前的六年死去。 楚成王熊侣去世之后85年,楚成王熊侣的国都“郢”被吴王寿梦的长孙吴王阖闾攻破(在楚国人伍子胥鼓噪下,在齐国人孙武---那个“提兵三万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孙子”的努力下),阖闾也成为霸主,吴王寿梦八十年前的梦想,终于在阖闾的身上实现了。阖闾在位21年,当了11年的霸主后,也就是攻入楚国郢都11年之后,却在对刚刚即位的越王勾践的作战中死去,三年后,勾践被阖闾之子夫差活捉,又过三年,勾践费尽心机吃尽苦头之后重获自由,再耍弄了十年阴谋,在夫差勉强称霸之时,攻陷吴国国都姑苏(那不是寿梦的国都梅里,而是阖闾与夫差的国都姑苏),之后夫差与勾践又苦耗十年,勾践第二次攻陷姑苏,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勾践在当了七年霸主后,便和他那个共耍阴谋十三年然后又被他赐剑自杀的大臣文种,在九泉之

湖州市吴昌硕研究会会员论文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啊好

杨建民(渐茗),男,1976年生,江西玉山县人,现居浙江湖州。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浙江省青年书协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州市书协传媒委员会主任、《湖州书坛》报主编、湖州市吴昌硕研究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湖州文澜书画院特聘研究员、“浙江书画网“站长、总编。现就职于湖州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从事生物及书法教学科研工作,硕士讲师。入展中国书协主办展览: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尧山杯新人展、全国第六届新人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展、全国首届篆书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中国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贵州“百里杜鹃”全国书法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入围)。2004年9月开始在湖州师院主讲《硬笔书法》全校公选课。2011年3月开始在湖州师院主讲《中国书法史》全校公选课。2006年12月创办“浙北书画网”。2007年12月更名为浙江书画网“。2011年12月获湖州市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工程优秀人才之优秀文艺工作者.主编《湖州书坛报》(1-4期);主编《笔墨江南书画小报》(1-12期);执行主编《湖州书法》(西泠印社出版社),参编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从书《中国书法理论技法与作品欣赏》(浙江大学出版社)、《印说湖州》(浙江科技出版社);《中国钢笔书法》、《书画教育》、《南太湖》、《湖州星期三》、《书法收藏》、《中国书法家论坛》等有专题推介。自编《玉湖清闲-----杨建民书博客日志网络展作品集》自编《浙江书画网六周年纪念书法台历》;自编《【感恩之心】杨建民三十六岁墨迹-----书玉山、湖州诗词作品网络展作品集》;自编《艺思录-墨龙轩博客日志集》(2009、2010、2011卷)自编《颜体集字创作手册-湖州地名文化诗词篇》自编《展览书法形式创作参考与赏析》自编《杨建民行书全录三字经》自编《浙江书画网5周年网友写湖州诗词书法网络展作品集》自编《艺思录-墨龙轩博客日志集2010年卷》(全彩限量珍藏版)擅长网页技术。设计出品有:浙江书画网、湖州文艺网、湖州书法网、湖州文学网、湖州笔道馆、朱元更书法艺术网、冯汉江书画网、范斌书法篆刻网、胡迪权书法篆刻网、徐亚华写实钢笔画网等文艺类网站。书法作品参加中国书协专业展览: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尧山杯“兰亭新人展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作品展全国第二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全国第三届扇面书法艺术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作品展“中国瘗鹤铭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贵州“百里杜鹃”全国书法展2012乌海杯全国书法大展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入围)中国书协书法培训中心2007年教学成果优秀作品评选三等奖书法作品参加浙江省文化厅、书协、青年书协专业展览:“陆维钊奖”第五届浙江省中青年书法作品展铜奖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省职工书法艺术大展银奖浙江省第四届青年书法选拔赛银奖浙江省第五届青年书法选拔赛铜奖第二届浙江省群星视觉艺术大展优秀奖浙江书法60年浙江书法精英展浙江省第三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第五届全浙书法篆刻大展浙江省第七届全浙大展万山红遍浙江书法大展书法作品参加湖州市文联、书协专业展览:首届全湖书法大展获奖(十佳)第三届全湖书法大展获奖(十佳)“永兴杯”诗书画印颂湖州大型文化活动书法类一等奖“平安是福”湖州市“大东吴”杯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大赛书法类一等奖特邀参加全国性展览:山水画卷、水墨金义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祖国万岁--“情系拓福”全国书法名家百幅楹联书法大展庆祝喀什特区成立----全国名家书法作品邀请展“西山风”全国书法小品邀请展指中道杯全国百幅斗方邀请展走进锦绣商城----全国百名获奖书法家邀请展墨韵天中——全国百名知名书法家邀请展宋府明城——全国知名书家邀请展文化玉环*全国书画篆刻家作品邀请展纪念孔繁森全国书画邀请展“河姆渡书法院全国青年名家邀请展”陕西省子长县建党86周年名家书法篆刻邀请展纪念辛亥革命荣县首义一百周年----全国名家书画邀请展其他全国性专业性赛事:古井贡杯全国青少年书法大赛三等奖;走进丹阳全国书法精品展三等奖;入选“西泠印社首届手卷扇面楹联书法大展”(主办:西泠印社)魅力南浔杯”第十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二等奖(主办: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入展全国第二届“性灵派”书法展(主办:南京随园书社)纪念建军80周年、秋收起义8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赣粤高速杯”全国书画展优秀奖(主办:江西省文联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三届国土资源杯全国书法展二等奖(主办:湖北省恩施市书法家协会、恩施市国土资源局)桥韵”全国书法大赛桥韵艺术奖(最高奖)(主办:中铁大桥局集团、书法报社)”中吉地大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银奖(主办: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全国第八届艺术节-“长江奖”首届硬笔书法大赛优秀奖(主办:中国硬笔书法协会、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文联、总工会、团委、硬笔书法家联谊会)中国第一座硬笔书法碑林——大陈岛硬笔书法碑林大赛银奖(主办: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社)魅力孝感·中华孝文化硬笔书法大赛暨第二回中国硬笔书法大展三等奖(主办: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中共孝感市委宣传部、中国硬笔书法杂志)纪念欧阳修100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主办:江西省文联 、江西省书法家协会)第二届“商鼎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主办:河南省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艺术创意大赛汉字文化创意——硬笔书法大赛银奖(主办:西泠印社)西泠印社艺术创意大赛汉字文化创意——毛笔书法大赛铜奖(主办:西泠印社)浙江省第二届反腐倡廉书画摄影展览优秀奖(主办:省纪委、省委宣传部和省文联)浙江省方岩庙会风情摄影书法大赛优秀奖 (主办:浙江省群艺馆,永康市文新局、方岩镇党委、政府)入选贵州省首届“百里杜鹃杯”书法篆刻大赛 (主办:贵州省书协、贵州省黔西县人民政府)入展戊子年海峡两岸美术书法国际交流展 (主办:中共汝州市委宣传部、汝州市文联、侨联)纪念亭旁起义80周年全省书法比赛优秀奖 (主办:浙江省群艺馆、浙江省书法研究会)入展“浙东书风”全国书法大赛 (主办:宁波市文联)纪念杨守敬诞辰169周年杨守敬杯国际书法大赛优秀奖(主办:《中国书法》杂志社、宜昌市人民政府)入展 秀水韵·千岛湖全国书画大赛 (主办:浙江省书协、美协)入展“中国砚都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 主办:广东省书法家协会,肇庆市政协)第三届“性灵派”全国书法展随园书谱奖(最高奖) ( 主办:南京随园书社)“井冈之秋.绿洲杯”2008中国书画名家大奖赛优秀奖 (主办:吉安市书协)《书法》杂志2008中国书坛青年百强榜”百强(主办:书法杂志、陆维钊书画院)入展“自然人文·中华情”国际书法长卷大赛(主办:国际书法家协会,贵州省都匀市人民政府)入展庆祝五台山申遗成功-中国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主办:书法导报、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忻州市委、忻州市人民政府)首届中国“白凤乌鸡杯”书画大赛优秀奖(主办:江西省书法家协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中共泰和县委会、泰和县人民政府)首届“梨乡水城杯”全国书法大赛优秀奖(主办: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中共河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浙江省“群星奖”美术、书法、摄影主题创作展优秀奖(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群众文化艺术馆)入展第二届观音山杯全国书法艺术大展书法书法作品获第三届“康有为奖”书法评展优秀奖(主办: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入展“涌泉杯·浙东书风第二届全国书法大赛”“第四届商鼎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优秀奖(主办: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书法作品进入“谢氏杯”第三届(2010)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500强(主办:《书法》杂志)入展“绿映蒲县”全国书画大赛”(主办:山西省书协)“宝地杯”《书法》风云榜提名奖(2009---2010年度)(《书法》杂志、山西省青年书协)入展《弟子规》国际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主办: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入展“魅力湖头-李光地文化”全国书法大赛”( 主办:福建省书协)获第二届“临川之笔”(人防杯)全国书法作品大赛优秀奖(主办:江西省书协)获《2011浙江省“景陵杯”书法大赛》优秀奖(主办:浙江省群众文化艺术馆)入展“永远跟党走”全国职工书法大赛(主办:广东省书协)篆书作品入展“孙诒让杯”全国甲骨文书法大赛入展“古河州杯” 全国书法大奖赛(甘肃省文化厅、文联主办);

吴昌硕,浙江湖州安吉人,清晚期“海派”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表现出色,他的作品备受追捧。 百度百科上有啊

曾任:九三学社浙江省委文澜书画院副院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湖州市政协常委、湖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副主席,安吉县书法家协会主席、安吉县文化馆副馆长、昌硕印社社长,中山文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现为九三学社中央文化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导师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授课专家,美国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名誉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2006年论文《民俗书法刍论》获北京大学“创新成果奖”。1996年9月,主编《吴昌硕》被评为浙江省优秀文史图书一等奖。1996年11月,论文《吴昌硕先生的书法艺术》,编入朱培尔主编《二十世纪书法经典·吴昌硕》。先后赴美国欧道明大学、费佛尔大学孔子学院、北卡罗来纳州马瑞文杰高中、瓦戴尔孔子学堂、亚州图书馆等讲学,传播中国书法、中国画,以及哲学等中国文化。出版编著《吴昌硕》、《洪亮印存》、《中国篆刻百家——洪亮卷》、《洪亮行书桃花源记》、《历代咏竹诗选》等11种。应约为《荣宝斋》、《书法报》、《美术报》等书画专业报刊撰写《中国画竹简史》、《民俗与书法》、《解读吴昌硕》、《缶庐印话》、《九牛印话》等9个专栏。

芳香疗法研究论文

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为了提供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的理论依据。在介绍芳香疗法的定义及其发展过程的基础上,概括出它在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指出了目前仅用于工业和服务业的局限性;归纳出芳香疗法具有疗效可靠、安全舒适、无副作用等特点及在防病疗疾、优化环境和精神方面的功效;提出了其在园林绿地中“芳香植物专类园”、“夜花园”、“盲人植物园”、“保健绿地”等应用形式;并探讨了芳香疗法在园林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为芳香疗法的应用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芳香植物;研究;应用;芳香疗法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环境和大气的污染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由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而导致的药源性病害有时比疾病本身更为严重。因而引起了医药界、科技界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的普遍重视,寻求无毒、无副作用的自然疗法已成为当务之急。芳香疗法以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安全性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目前对芳香疗法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集中在工业和服务业领域。本文为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对芳香疗法的作用、应用形式等进行了探讨。从而为芳香疗法的应用提出了新思路、新方法。 1 芳香疗法的概念与发展过程 1. 1 芳香疗法的定义及特点 芳香疗法(Aromatherapy) 是由法国化学家 于1928 年命名的,是指通过吸入香料或挥发性物质用于治疗、减轻、预防疾病、感染和不舒服等症状的方法[1 ] 。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称为芳香植物(Aromatic plant) 。芳香疗法本质上是植物的挥发性芳香油中某些单离的成分在人类嗅感之后产生生理和心理反应,以达到防病与保健的目的[2 ] 。该方法具有疗效可靠、安全舒适、令人快慰及无副作用等特点[3 ] 。 1. 2 芳香疗法发展过程与现状 芳香疗法的历史非常悠久。研究表明,最早利用芳香疗法的是公元前3000 年左右的埃及人[2 ] ;中东、印度、希腊、罗马等古文明都有使用芳香疗法的记载。文艺复兴时代,因为活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得芳香疗法与芳香植物的知识得以大量的保存,例如所罗门的《药方大全》。我国有后汉名医华佗用丁香等制成香囊,治疗呼吸系统感染和吐泻的记载;明代医药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列举多种清热、杀菌、镇痛的芳香植物[4 ] 。 芳香疗法作为一种治疗得到社会承认是在1964年法国医生Jean Valnet 出版了《Aromatherapie》一书之后[2 ] 。他将精油尝试用于病人并证明了它的效果,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芳香疗法的广泛使用。随后,芳香疗法盛行于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并且法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相继开设了“花香医院”,治愈了许多心血管病、高血压、气管炎、哮喘、神经衰弱、失眠的患者,尤其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的疾病治疗中效果明显。多年来,国内外对芳香疗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芳香油的提取技术、芳香油的化学成分分析,应用主要局限于医药业、美容、化妆品工业、饮食制造业,香烟制造业等工业和服务业。 2 芳香疗法的功效 2. 1 防病疗疾 芳香疗法具有治疗疾病的功能: ①可以使神经体液进行相应调节,促进人体相应器官分泌出有益健康的激素及体液释放出酶、乙酰、胆碴等具有生理活性的物质,改善人体神经系统、分泌系统等,从而达到和谐全身器官功能的作用。 ②许多芳香植物的挥发油本身就具有药效作用,现已被证明,芳香油分子同药理活性物质一样具有确切功效,可被人体吸收并转移进血液中,对人体产生显著作用[1 ] 。 研究结果表明芳香油有以下药理作用:抗菌消炎和防腐作用, 如桂花( Osmanthus f ragrans ) 、丁香( Syringa oblata var. affinis) 、薰衣草( Lavandula angus-tifolia) 、紫苏( Perilla f rutescens var. argut ) 、木香( Rosa banksiae) 等; 解热镇痛作用, 如茉莉( Jasminum sam-bac) 等; 安神镇静作用, 如香叶天竺葵( Pelargoniumgraveolens) 、薰衣草、薄荷( Mentha haplocalyx) 等;祛痰止咳作用,如薄荷;抗肿瘤作用,如香叶天竺葵等[5 ] 。 2. 2 优化环境 2. 2. 1 净化空气 芳香疗法中的挥发物可消灭周围的微生物, 如所挥发出的苯甲醇、芳樟醇、香茅醇、牛儿醇等,能杀死许多有害微生物, 有的物质具有强烈的杀灭细菌、消毒的作用,效果强于福尔马林、紫外线,是绿色的、无污染的天然杀菌剂。如紫茉莉( Mirabilis jala-pa) 分泌出的气体对白喉、结核菌、痢疾杆菌只5s 即可杀死[6 ] ;多种挥发物还对细菌、流感病毒有一定的杀灭或抑制活性之能力。同时芳香植物本身有减少有毒有害气体以及吸附灰尘, 使空气得到净化的功能,如米兰( Aglaia odorata) 可吸收空气中的SO2 ,桂花、蜡梅( Chimonanthus praecox) 可吸收汞蒸气, 还有丁香、紫茉莉、含笑( Michelia figo) 等对SO2 、HF、Cl2一种或几种具有吸收能力,且具有吸收光化学烟雾、防尘降噪能力[6 ] 。 2. 2. 2 招蜂(鸟) 引蝶 芳香疗法中的挥发物可吸引蝴蝶等昆虫来采集花粉,而有些芳香植物的果实会吸引众多鸟类,可实现鸟语花香的理想景观效果。 2. 2. 3 驱蚊逐蝇 某些特殊挥发物能使蚊蝇、昆虫远遁,成为无毒、无污染、无残留的高效广谱的天然驱蚊(虫) 灵,如薄荷、罗勒( Ocimum basilicum) 、茴香( Foeniculum vulgare) 、薰衣草、灵香草( Lysimachia foenumgraecum)等。 2. 3 在精神方面的作用 医疗实践证明,气味与人的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芳香物质会对人类产生心理作用,且呈现出规律性,所以具备一定的治疗作用和实用价值。优雅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清爽,可提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给人一种愉快的感受,使情绪得到改善、消除疲劳从而调节免疫系统,如水仙花香味中含有酯酸苄酯等多种成分,在人们感受到脑疲劳时使用,顿时感到头脑清醒;茉莉花香气能刺激大脑,其兴奋功能强于咖啡;天竺葵花香有镇定安神、消除疲劳和催眠的功效;而吸入薰衣草油后会产生服用安定的镇定作用;桂花的香味有解郁、避秽之功,对某些狂躁型精神病患者有一定疗效[2 ] 。 3 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 目前,芳香疗法在国内外多在专门医院(或保健场所) 和化妆品工业上应用。而我国芳香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在园林应用中的甚少。笔者认为,芳香疗法可推广至园林绿地中,既可改善城乡环境,又可让普通百姓保健、疗疾。下面就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形式和注意事项进行探讨。 3. 1 芳香疗法在园林中的应用形式 ①芳香植物专类园。以丰富芳香植物为主,加之其他园林设计要素的配合,来建造“芳香植物观光园”,提供观赏、食用、饮茶、美容、沐浴、按摩等服务,使之具有生产、旅游、服务、休闲等功能。 选择地上部分具有芳香气味、姿态优美或花形美丽的芳香植物。采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搭配种植的原则,形成立体的观赏效果。同时结合配置一定比例的常绿植物,与气候、季象等条件统一考虑,实现三季有花、四季有景、天天有香,并通过宣传栏、植物挂牌等形式向游人介绍芳香疗法与芳香植物的科普知识。通过配置可作蔬菜或果实可食用的芳香植物,让游人参与采摘、收割。可通过设置茶馆、美容厅、浴池等设施,将对芳香植物深加工的产品加以利用。茶馆可为游人提供香茶,如: 茉莉花茶、桂花茶、栀子花茶、含笑花茶、玫瑰花茶、金银花茶等;美容厅可利用芳香油为客人按摩美容;浴池可进行芳香浴,即利用芳香植物的根、茎、叶进行沐浴,可洁净身体、滋润皮肤、消除肌肉酸痛、安定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可利用的植物有迷迭香( Rosmarinus of-ficinalis) 、薄荷、玫瑰( Rosa rugosa) 等。 ②植物保健绿地。植物保健绿地旨在利用芳香植物所挥发的香气,使其随着病人的吸气而进入终末支器官,通过与肺组织的接触,即有利于呼吸道病变的治疗,也有利于通过肺部的吸收,增强药物的全身性效应,其医疗过程避开了充斥着药味的医院诊疗室,可以消除病人的心理障碍,且由于病人置于景色宜人的园林空间,能直接感受到大自然的温馨气息。这种对生理和精神上都良好的双重效应有利于病体的康复。 植物保健绿地也能为健康的游人提供具有高质量空气健身活动场地。在自然的香气中,放松神经,省思自我与自然的关系,来获得身心和谐的健康。所散出愉悦的芳香更能让人心情舒畅,消除疲劳,提高人体的自然免疫力,对生活节奏紧张的都市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解除压力的好方法。 植物园、综合性公园、森林公园、农业观光园、疗养院设置植物保健区(角) ;在居住区、敬老院、精神病院、劳教所、工读学校及其它单位附属绿地中,适当安排植物保健绿地。所选用的芳香植物以杀菌、防病治病、给人愉悦享受、观赏性强的为主。 ③盲人服务绿地。人通常情况下视觉所获得的信息量为最大,但盲人却失去了这一获得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在设计界“以人为本”的今天,应给他们以足够的关怀。研究证明,视觉的丧失使其它器官的发展超过了正常人,特别是在嗅觉、听觉方面。因此,在盲人植物园等绿地中,芳香植物体现出巨大的优势。植物的花、果、枝、叶等所发出的芳香气息使盲人对植物界有了部分认识,同时在让其陶醉在香的世界中,心情舒畅,防病治病。 ④“夜花园”。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夜花园以其安宁、神秘、浪漫而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园林形式,尤其炎热的夏季,夜花园成为人们消暑、纳凉、赏景的好去处。而此时人们的视觉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幅下降。因此, 在“夜花园”中芳香植物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夜花园”中所用的芳香植物应具备以下条件之一:仅在晚上开花的种类,如月见草( Oenothera erythrosepala) 、待宵草( Oenothera drummondii ) 、夜来香、晚香玉( Polianthes tuberosa) 、玉簪( Hosta plantaginea) 等; 可在晚上开花的种类, 如桂花、栀子花( Gardenia jasminoides ) 、白丁香( Syringa oblata var. affinis ) 、含笑、瑞香( Daphne odora) ;驱蚊逐蝇的种类;亮度强、明度大的白色系列花和黄色系列花。 3. 2 芳香疗法在园林应用中的注意问题 ①综合运用人体的五大感官。芳香疗法在园林中应用时,除通过嗅觉吸入香气外,应充分利用其它感官,如:视觉———观看自然景观或有疗效的色彩、听觉———聆听疗效音乐、味觉———品花草茶、触觉———泡浴,在多方面调节人体机能,尽快恢复健康。 ②芳香特性应与所处区域的功能、利用人群相适应。在“闹”的活动区, 应选择茉莉、百合( Lilium brownii) 等使人兴奋的种类; 而在“静”的休息区中,应选择薰衣草、水仙、紫罗兰( Matthiola incana) 等使人镇静的种类。不同人群对香味反应也有较大差异,如15 岁以前的青少年喜欢薄荷; 心脏病患者闻夜来香的香气会头痛;具过敏体质的人怕闻蒿类的味道。 ③香气浓度的控制。香气在室外易挥发,因此,必须通过地形、建筑物及植物的围合才能维持一定的浓度。同时应注意芳香植物所在地飘香季节的主风向,应将芳香植物布置在利用人群的上风向。 ④芳香植物的种植形式。应多以群植、片植形式为主,大面积栽植可构成壮丽的自然景观,可提供足量的香气,最能发挥其群体美。但不必成行成列,要疏密有致,应乔、灌、藤、草相结合。 参考文献: [1 ] 格哈特·布赫鲍尔,著. 李宏,译. 芳香疗法研究中使用的各种方法[J ] . 香料香精化妆品,2000 , (3) :35 - 39. [2 ] 欧阳杰,王晓东,赵兵,等. 香料植物应用研究进展[J ] . 香料香精化妆品,2002 , (5) :32 - 34. [3 ] 王潮霞,陈水林. 芳香与纺织品[J ] . 纺织导报,2002 , (3) :78 - 79. [4 ] 李时珍. 本草纲目(校点本) [M]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 [5 ] 黄玉山,傅建熙,许平安,等. 植物精油研究进展[J ] . 河南林业科技,1999 ,19(4) :23 - 26. [6 ] 陈学年. 香花有益于健康[J ] . 西南园艺,2002 ,30(4) :59.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补充: 关于植物配置的:

芳香疗法的起源和发展手工皂女王Maggie 已关注 字数 2340 · 阅读 96 2017-10-21 08:53 芳香疗法的起源      我们都知道中医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医学,自古以来人们便开始使用药用植物来治疗疾病,医治伤口。药用植物应用在医学上的成果相当显著,也因此流传了数千年之久。          我们可以这么说,过去5000年来,在亚洲的中国及印度早就已经开始使用芳香疗法了,只是对于药用植物的有效成分萃取的方式与现行的芳香疗法不同而已。西元前4000年,埃及人使用雪松、穗甘松、没药、乳香、肉桂等精油来作为木乃伊的防腐之用,甚至在古老的莎草纸上也记载了古埃及时期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草药植物。西元前3250年的图坦卡门陵墓中更发现了焚烧的树脂,最神奇的是这些树脂到今日仍然散发着香气。    在科学尚未普及与发达的年代,由与缺乏对精油组成物质的分析能力,因此尽管有了相关的萃取技术,但精油仍然只被当作是能制作成香水的原料而已,随着科学脚步的迈进并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发展之后,这个现象才开始有所改变。      知名的阿拉伯医师阿比西那(avicenne)首先蒸馏出第一瓶100%的纯精油。为什么世上第一瓶精油会出现在阿拉伯呢?        这是因为阿拉伯商人大量引进各地的香料植物,并在欧洲发展出蓬勃的药用植物的市场规模,他们远赴亚洲寻找芳香植物并就近于自己的国土上大量繁殖。像大蒜、洋葱、药草植物及香料等等,都被视为具有极佳疗效的药用植物。这些植物的发展不再局限于烹饪用途而逐渐迈进了医学应用的层面。阿比西那医师参考了古波斯人的知识与技术,蒸馏机得以被发明出来,从此芳香疗法就成为阿比西那医师在医学著作里竭力推荐的疗法之一了。  芳香疗法简史 史前 焚香烟熏病患(或驱邪),食用芳香植物,使用药草浸汁与煎剂。         西元前4000年 雨河流域,古迹石板记载苏美人会使用芳香植物。   西元前3000年 埃及,古老依迪芙神殿中,莎草纸文献与石碑记载了埃及人以植物香料制成香膏、香粉、香油、(洋茴香、雪松、丝柏、乳香、没药、莲花),应用在医疗、美容、制作木乃伊和宗教仪式。   西元前2000年 印度,《吠陀经》记载檀香、肉桂、芫荽、没药等多种药草在宗教和医疗上的用途。 西元前1500年 埃及,埃伯斯莎草纸文稿记载了数百种芳香药用植物、配方及医疗相关文献。 西元前400年 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在著作中列出三百多种药草处方,并建立四大体液学说、提倡芳香泡澡。 罗马,使用香油、香膏沐浴美容、疾病治疗。 中国,《黄帝内经》相传为黄帝著作,但实是汇集历代先人的智慧,成书时间约在战国至西汉时期。对于大气、阴阳五行与植物的生态有详细连结。《诗经》记载常见药用植物。 西元前300年 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撰写《植物探究》,首开系统化描述植物之先河。 西元78年 希腊,医师、药理学家迪奥科里斯著有五大册的《药草志》,列出约六百种药草特性与处方,往后的一千多年始终广为流传,是现代药典的根基。迪奥科里斯还研制出蒸馏雪松精油的模型。 西元131-199年 罗马,医师、哲学家盖伦为解剖生理学写下不配著作,并建立植物的药学理论和主要分类,还发明了冷霜。 西元652年 中国,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记录了各种药方,并强调医德修为、临床医学的分类诊断。 西元865-925年 波斯,医师,炼金术师、化学家和哲学家拉齐,撰写数十本医药、炼金书籍。 西元980-1037年 波斯,阿比西纳《医典》中记录了超过八百种的药用植物,并运用按摩与食疗治病,改良蒸馏法,加入冷凝制程以萃取精油。 中国,王惟一,创制经络铜人。 10世纪 欧洲,罗马帝国衰落后的黑暗时代,药草治病的传统主要保存在修道院中。 12世纪 欧洲,十字军东征带回阿拉伯的香水和蒸馏设备,开始用欧洲本土的芳香植物来萃取精油。 德国,中世纪希德嘉修女,根据自身在灵性、音乐、星象、自然、医学方面的天赋,发展出结合身心灵的全方位自愈观念,并著有详细的草药典籍《Physica》。 14世纪 黑死病大流行,人们在街上焚烧乳香和松树预防感染。医师则穿着特殊服装,并在面罩乌嘴处塞满鼠尾草、百里香、薰衣草等,保护自己不被感染。 15世纪 欧洲,印刷术传入后,各国印制《药草志》,药商和药师会销售精油,大户人家则自备蒸馏房。 16世纪 瑞士,医师、炼金术士和占星师,以炼金术的概念,将精油蒸馏法发扬光大。 西元1525年 英国,《贝肯氏草药集》出版,其中还记载了玫瑰浸泡油的制法与应用。 西元1578年 中国,医药学家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提到多种花香类精油。 西元1616-1654 英国,医师和药草学家,出版《英国医师》和《药草大全》,内容是丰富的制药与药草知识。为普及医药,他致力于把希腊、拉丁文的医书译成英文,书中提及精油应用。同时,实验化学举起。 18世纪 欧洲,外科手术兴起,化学药物盛行,逐渐取代天然的植物精油与药草疗法。 德国,医师哈尼曼首创[顺势疗法](同类疗法)。 西元1920年 意大利,医师盖提和卡由拉,实验证明吸闻精油可以舒缓中枢神经系统,对心理病症有疗效。 西元1926年 法国,化学家盖特福赛因为实验室爆炸后使用薰衣草精油治疗烧伤,发表了一篇论文,首创【芳香疗法】一词。 西元1930-1980年   法国,军医瓦涅二次大战期间在越南使用精油为伤兵治疗严重的烧烫伤口,回国后便用精油进行医疗,1980年出版《芳香疗法之临床医疗》,是法系芳疗始袓。 英国,医师巴赫创立以天然植物精华治疗身心灵问题的【花精疗法】。 西元1961年 法国,摩利夫人出版《青春的本钱》,英文版为《摩利夫人的芳香疗法》,将芳香疗法应用在美容护理上。她觉得精油透过皮肤或吸闻方式进入人体最有疗效,并发展出一套按摩手法,沿用至今。 西元1997年 英国,按摩师和护理师滴莎兰德出版《芳香疗法的艺术》,是英语世界的第一本芳香疗法专书,成为英国芳疗界的先驱。 西元1982年 英国,派翠西亚.戴维斯创办英国伦敦芳香疗法学校。 西元1990年代 从伦敦芳疗学校毕业的温佑君女士,将芳香疗法结合艺术,引进台湾,并于1998年成立【肯园】。 西元1996年 法国,医师潘威尔和化学家法兰贡合著《精确的芳香疗法》,此书是他们俩自1970年以来的研究成果总结,深具学术价值。 21世纪 大中华地区的芳香疗法市场有更多元且蓬勃的发展。

现代芳香疗法简史 芳香疗法(Aromatherapy)起源于古埃及,近代盛行于欧洲。 植物油,例如橄榄油、芝麻油和亚麻子油,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被提取出来了,同时出现了浸渍芳香植物以制取芳香油的做法。芳香油的使用方法,一种是用于烹饪,一种是涂抹身体。有关芳香油医疗作用的文字记载,最早来自古埃及人的文献,记录了当时人们用芳香油来治病、浴后按摩、配置膏药和处理木乃伊。在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图坦卡蒙(Tutankhamun,前1341—前1323年)的墓中发现了一块镶嵌板上的绘画,描绘其王后正在为他身上涂抹芳香油(图1-1)。 图1-1图坦卡蒙法老的妻子为其涂敷芳香油的绘画 在其他古代文明中,都有用芳香植物浸渍的油或油脂涂在皮肤上的记载。在中南美洲,印加人、玛雅人都在洗蒸汽浴和按摩时使用松木油等芳香油。利用芳香油来按摩,一直是印度草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欧洲,古希腊人向古埃及人学了不少芳香油的知识。西方医学奠基人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建议,为了维持健康,每天都应该洗芳香浴和接受按摩。把芳香油用于外涂的治疗手段,也持续了几个世纪。12世纪德国著名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者和治疗医师希尔德加德(Hildegard),留下了许多用芳香油涂在皮肤上治疗疾病的方法。以后,药物疗法逐渐代替了传统的草药,草药和芳香疗法不再为人们喜爱。 现代形式的芳香疗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法国。当时法国化学家盖特·福赛(Rene Maurice Gattefosse)在偶然的机会发现欧薄荷的油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有一次他在自己的香料实验室不小心烫了手。惊慌之下他立即从身边的瓶子里倒出欧薄荷油涂在手上,他的手很快得以痊愈并且未留下疤痕。欧薄荷油的奇特效果引起了他对芳香精油的医疗特性的兴趣,于是开始研究芳香精油的治疗效果。1928年,其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刊物上,首次提出了“芳香疗法”的概念。 二战以后,一位在法国工作的奥地利护士玛格丽特·摩利(Marguerite Maury)为芳香疗法做了大量推广和普及工作。她的著作《摩利夫人的芳香疗法》1961年以法文问世,原名是《青春的财富》,1964年被译成英文。其内容包括健康、美容、饮食、烹饪、植物、精油及理疗。现在已成为芳香疗法从业人员的必读手册。 盖特·福赛的论文影响了一批法国的医生。其中有一位外科医师让·瓦尔内(Jean Valnet)博士,他将芳香精油应用成果写成了芳香疗法的“圣经”《芳香疗法实践》(The Practice of Aromatherpy)。他将盖特·福赛创立的芳香分子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开始在临床医学上应用。1971年创立植物芳疗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法国著名的具有医学背景的芳疗师。其后,法国全科医生拉普拉兹(Jean Claud Lapraz)和杜拉佛尔(Christian Duraffourd)对植物疗法精油的抗感染、抗病毒功效,植物疗法和人的身心平衡三个方面做了深入研究。两人合著有《植物疗法的临床应用》《药用植物——从传统到科学》《传染病的植物疗法ABC》等书。医师潘威尔(Phenoel)和芳疗师法兰贡(Franchomme)合作,在20世纪80年代出版了《精确芳疗学》一书,对芳香分子的化学结构和芳疗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总结。以后潘威尔在巴黎成立了潘威尔芳疗学院。另外,法国药剂师多米尼克(Dominique Baudoux)和法兰贡于1975年共同创立普罗芳实验室,开展精油及其治疗功效的研究。多米尼克于1981年创立多米尼克国际芳疗学院,著有《芳疗学:用精油自我治愈》《实用芳疗学》等23部专著。法兰贡离开普罗芳后于80年代初在罗马尼亚成立国际芳疗学校。

吴毅的研究论文

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关键词】 糖尿病;,,非药物;,,治疗据WHO报道,糖尿病已成为全球第三位威胁人类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患病率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997年全球有糖尿病病人亿,到2000年大约有亿,2025年将剧增至亿[2]初步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病人约3 000万人,其中2型糖尿病约占90%~95%,糖尿病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3]。国际糖尿病联盟(IDF)提出的糖尿病综合治疗(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4],其中非药物治疗占了4个部分。现对糖尿病的非药物治疗的研究概述如下。1 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教育的对象糖尿病患者和家属,以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广大医务工作者及普通人群。 糖尿病教育的形式由于教育对象年龄、职业、文化层次不同,对糖尿病知识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不同,因此糖尿病教育可采取多种形式如: ① 分发糖尿病知识手册及订阅有关书籍、报刊、杂志;②门诊咨询,对患者进行个别教育,随时回答患者提问;③开座谈会、病友会的形式相互探讨,交换治疗心得;④利用墙报、漫画、知识讲座等通俗易懂形式定期进行宣教。总之可以根据不同内容、不同层次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5]。 糖尿病教育的内容①糖尿病基础知识,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与疾病有关的症状、诱因等;②让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危害并掌握其正确的治疗方法,使患者积极地配合治疗;③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使用方法、注射部位、剂量及药物的保存[6];④进行尿糖、血糖监测的重要性,了解低血糖、高血糖的症状及发生时相应的处理方法;⑤糖尿病病人的心理指导,使患者充分认识糖尿病不是不治之症,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2 饮食治疗糖尿病发病主要是胰岛素的绝对和相对分泌不足导致血糖升高引起的代谢紊乱的疾病。降低血糖,控制血糖的水平是糖尿病治疗的最终目的,而饮食治疗则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首先,向患者说明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使其主动遵守饮食计划,定时定量进餐。其次,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在三餐的饮食上应按照身高、标准体重、实际体重、工作强度、血糖水平等算出总热量,进行合理的分配。如表1所示。值得说明的是总热量的摄入以达到和维持理想体重为标准[7] 。糖尿病饮食三大营养素中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不宜过低,太低可引起体内脂肪的过度代谢,可导致酮症酸中毒,对糖尿病患者要小心选择含糖食物,尤其是含有天然糖分的水果容易被吸收,应选择含糖指数较低的食物如燕麦片、甘薯、豌豆、酸乳酪、花生米和柚子等。脂肪在糖尿病饮食中不可缺少也不能过量,应多吃含多链不饱和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鸡蛋,尽量减少动物脂肪及含饱和脂肪的食物[8]。蛋白质摄入量过高易增加基础代谢同样会引起酸中毒,肾功能不全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应酌减。糖尿病并发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肾功能损害等,食盐严格控制在2 g/d左右为宜[9]。有些食物还有降糖作用,如苦荞麦、嫩南瓜、绿茶、人参蛋清汤和枸杞子等[10]。3 运动治疗 运动的作用合理的运动不仅能降低血糖、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性,对代谢综合征发挥治疗和预防作用,更重要的是运动能调节机体的整体机能,提高生活质量。 运动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Boule等[11]通过14项临床试验meta分析发现,在体重不减轻的情况下,50%~60%最大摄氧量的踏车练习使2型糖尿病病人的氧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由此运动持续时,肝脏和肌肉内的储存糖原分解成葡萄糖,为运动提供能量,不断消耗,血糖逐渐下降,高血糖状态得以缓解。表1 糖尿病患者饮食参照表(略) 运动降低血脂和控制肥胖Aiello等[12]实施60%最大摄氧量,3次/周、1 h/次,共6个月的运动使2型糖尿病人血脂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c水平上升,从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同时,长期而适当的运动能增强脂肪细胞中酶的活性,加强脂肪的分解,促进多余脂肪消耗,促使减肥[13]。 运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2型糖尿病进行高强度的有氧运动3次/周,持续2个月,其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46%。利用葡萄糖钳夹技术即使不伴体重下降,葡萄糖利用率、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率也会增加,胰岛素抵抗改善[14]。 运动改善心肺功能运动能增加血管壁的弹性,直接改善心肺功能。Maiorana A等[15]对2型糖尿病人进行8周的50%~60%最大摄氧量耐力运动,结果发现患者每膊输出量增加,血压下降,休息时心率下降,延缓和预防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运动提高机体适应性UKPDS“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资料显示,运动能使毛细血管与肌纤维比值增加而改善体力。从运动中获得心理功能的改善可增加对日常活动的信心,消除紧张应激状态,积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运动疗法的适应证与禁忌证美国运动医学会以及我国的研究人员吴毅等[16]经过大量实践,认为运动疗法的适应证可分为绝对适应证和相对适应证。见表2。此外,也有学者提出稳定期的1型糖尿病,在病情得到较好控制后也可以进行运动锻炼。运动也有危险性,特别是已有糖尿病并发症的人,则可能使冠心病加重,运动中血压升高,视网膜出血,尿蛋白增加,神经病变进展,进行性关节病加重,以及发生低血糖等,所以需严格遵守禁忌证和限制运动指征。见表3。

(部分)余文华,吴毅,李玉春,江海声,陈忠。海南岛发现褐扁颅蝠Tylonycteris robustula分布新纪录。广州大学学报,2008,7(5):30-33。(第2,通讯作者。共5人)(2008年10月出版)。吴毅,易祖盛,张成菊,余文华,谢国忠,黄林生,戴克元。武广铁路修建对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6):40-45。李海燕,吴毅,易祖盛,舒琥。地方性高校动物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与探索。高教探索,粤增刊[2008]77:38-40。易祖盛、吴毅,张成菊,余文华,黄林生。武广铁路修建对广东石门台自然保护区鱼类的影响评价与保护建议。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2):14-17。许魁,吴毅,陈学梅。两版本高中生物教材科学方法培养的比较。中国信息教育,2009,9:215-216.吴毅、张成菊、吴清钊等。广州地区犬蝠的食性。动物学研究,2008,29(1):103-107(核心,第1,共4人)。(2008年2月出版)石红艳、刘昊、吴毅、胡锦矗.中华山蝠的生长发育及年龄估算.兽类学报,2008,28 (1):42–48.吴毅、张成菊、余文华等。广州市蝙蝠的多样性及在农业生态环境中的作用研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27(4)47-51。(核心,第1,共5人)。(2006年10月出版)吴毅、周全、李燕梅等。广州市越秀公园鸟类多样性与保护对策。四川动物,2007,26(1):210-212 。(核心,第1,共4人)(2007年2月出版)张成菊、吴毅。广州市民对蝙蝠和鸟类的认识及食用状况分析。四川动物,2007,26(1):97-100。(核心,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研究生)。(2007年2月出版)吴毅等。中国蹄蝠科的分类现状与展望。四川动物,2007,26(1):210-212。(核心,通讯作者,第一作者为研究生)。(2007年2月出版)。吴毅等。蝙蝠饲养技术和方法的探讨。安徽农学通报。2007,13(6):121-123。第一作者。吴毅、张成菊、梁智文等。广州市翼手类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广州大学学报,2007,6(2):14-17。(第1,共4人)(2007年4月出版)。

为什么那么多人会得糖尿病呢?”笔者关切地问道。蔡教授说,糖尿病是一组内分泌──代谢疾病。人体内有一种重要的激素叫胰岛素,由胰脏的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在人体三大代谢(即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缺少它,三大代谢就乱了套,身体内的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增加;血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加;尿中出现葡萄糖,这就成了糖尿病。在发病机理中,Ⅰ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β细胞损害,胰岛素绝对缺乏所致;Ⅱ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受体有缺陷,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所致。到目前为止,医学界对糖尿病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可能是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有关。在一些糖尿病的家庭系谱中,常可找到同样的病人。在环境因素中,肥胖、感染和多次妊娠者患此病最为常见。值得提出的是:肥胖是糖尿病患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有资料表明,在40岁以上的人中,体重超过正常者,发病率达‰,而体重在正常范围以下者发病率仅为‰。“那么,怎样才算肥胖或超重呢?”我们问。蔡教授说,粗略地说,一般人的身高(厘米数)减去105就等于标准体重(公斤数),如果一个人的体重超过标准的10%,就算超重。蔡教授说,超体重者进行减肥,不但可以增加体形美,而且在防治糖尿病上也有重要的意义。“百病之母”“我们看见很多糖尿病者面色红润,与健康人差不多,究竟糖尿病有多大危害呢?”我们问。蔡教授说,尽管糖尿病本身并不危及生命,但由于病者的血糖升高、蛋白质分解增加和机体的抵抗力降低,很容易引起病菌感染,严重者可由于感染或其他并发症而诱发急性代谢紊乱,引起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所以,你不要看有些病者表面很好,他(她)却处处潜伏着危机。尽管目前治疗技术有很大发展,使糖尿病者寿命大大延长,但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的一些慢性并发症仍很难避免,这可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1、在血管病变方面,常有两种类型,即大血管和微血管的病变。前者为动脉粥样硬化,常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大脑动脉、肾动脉、足背动脉等大中动脉,并由此发生高血压、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栓形成、下肢坏疽等。微血管病变常累及许多器官和组织,其中最重要的是肾小球硬化症、糖尿病性心肌病变和视网膜病变,后者常是糖尿病者失明的主要原因;2、在神经病变方面,由于糖代谢障碍,使神经能量供应不足,加上微血管病变,使整个神经系统受累,最常见的是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炎。如累及植物神经,还可引起瞳孔和出汗改变、腹泻、便秘、尿失禁、阳痿等。如因血管硬化而并发脑血管病,则后果更严重。由糖尿病派生出来的疾病还有很多,医学上称它们为糖尿病并发症,因此,糖尿病可算得上是“百病之母”。如何诊治“那么,怎样知道得了糖尿病呢?”蔡教授告诉我们,糖尿病的典型表现是“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只有血糖升高而无明显症状。还有一些人是因并发症就医时才发现患糖尿病的。由于糖尿病的并发症多而严重,所以及早诊断和治疗,有利于减少和推迟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目前,一些单位对40岁以上职工每年检查一次血糖和尿糖,这有助于发现早期病人,值得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都可以进行。对一些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人,以及肥胖的、怀疑有糖尿病的人,定期进行血糖、尿糖检查更属必要。也可自己先用尿糖试纸做初步检查,如系阳性再进一步检查确诊。此法很简单,只将试纸浸入尿中5秒钟,取出比色就可大体知道有无尿糖。但要注意,维生素C、左旋多巴等药可引起假阴性,故如服用这类药物时不宜用本法测定。在治疗方面,蔡教授谈到,目前对糖尿病只能对症处理。一个人得了糖尿病,首先要认识到这种病是缺乏根治方法的慢性疾病,必须长期乃至终生治疗。因此,需要病者和医生密切合作,耐心治疗。如果措施得当,糖尿病人仍可达到正常健康人同样的寿限。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项基础措施,不论是哪一类型的糖尿病,均应长期和严格遵守。很多非胰岛素依赖型病者,特别是肥胖者,通过认真控制饮食,就能使症状改善,并能很好地控制病情。饮食治疗包括总热量估计、营养成分的合理分配和进餐的定时定量,由医生根据病人标准体重、工作种类、生活习惯及病情具体制定和调整。一般来说,接受治疗的病人,开始总觉得很饿,抱怨医生批准的进食数量太少。有些人甚至会忍不住偷吃东西,像馋嘴的小孩一样。所以,在住院期间,护士长常常要检查糖尿病患者的柜子和床头,“没收”一些藏起来的食物,以免影响治疗效果。病人出院后,或在家中治疗的病人,则完全要靠自己的自觉性和毅力,才能抵御周围美味食物的诱惑。有时病人实在饿得厉害,可以找些缺乏营养的食物果腹,例如吃一些反复煮过的老菜渣充饥。说到这里,蔡教授笑了笑说,看来,有的病人也挺可怜。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一切都是为了控制血糖,巩固疗效,希望患者能理解医生的苦心,坚持长期合作。运动治疗是一种很有效的治疗,可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血中的低密度脂蛋白,降低甘油三酯,从而可减少或延缓血管病变,运动对超重者更为有效。运动的方式可多种多样,从跑步、爬楼梯到打太极拳均可。但要注意控制运动量,适可而止,切勿过量运动,并持之以恒。有些人“三天打鱼,两日晒网”,这不会有多大效果。最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制定运动计划,并定期检查效果,还要注意,在空腹、饭前和注射胰岛素后,不宜运动,因这时运动容易引起低血糖而发生意外。此外,当合并严重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性肾病者及糖尿病失控者也不宜用运动治疗,以免发生意外。药物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替代治疗,必须根据病情和病者的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才能收到显著疗效,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主要需做好以下三点:一、加强病情监测 专科医生应定期进行随诊;而病人自己应定期到医院门诊,检测血糖和24小时尿糖量;每隔2~3个月宜复查糖化血红蛋白一次,以了解病情控制程序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每半年应进行一次全面检查,着重了解血脂水平和心血管、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早期症状。有条件的病者和家属,除要学会尿糖测定外,还宜学会用血糖计来测定毛细血管的血糖含量,以便更好地调整用药,实现家庭自我血糖监测。二、坚持良好的病情控制 长期和良好的病情控制不仅可以纠正代谢紊乱,消除症状,保障儿童患者正常生长发育和成人患者具有一定劳动力或工作能力,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根据血糖监测,良好的治疗控制为:早餐前血糖每分升70~90毫克,早餐后1小时100~160毫克,早餐后2小时80~120毫克;24小时尿糖量小于5克。中等控制的血糖分别为早餐前70~100毫克,早餐后1小时100~180毫克,早餐后2小时80~150毫克;24小时尿糖量在10克以内。三、充分宣传教育 糖尿病者要长期密切配合医生取得良好的病情控制,必须懂得一些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治疗控制要求。最好能学会尿糖定性测定和血糖计使用,掌握饮食治疗原则和具体实施办法,应用降糖药物的注意事项,学会自己注射胰岛素等基本技术。保持规律的生活,戒烟、酒等,以便能在医生指导下长期坚持合理治疗。

表2 运动疗法的适应证(略)表3 运动疗法的禁忌证和限制指征(略) 运动的实施运动疗法泛指把运动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是人全身大肌肉群参加的周期性连续性有氧运动。病人只有根据自己的疾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合适的运动强度,以及掌握好运动实施的时间和运动持续时间。见表4。才能获得明显而持久的收益,从而使糖尿病的控制变得易行、经济而且有效。表4 运动单位交换表(略)4 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功能的丧失或缺乏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血糖升高直接影响病情,造成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故必须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结果来评估饮食、用药、运动情况以及是否需要调整。患者及家属应学会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最好保持空腹血糖< mmol/L,餐后血糖< mmol/L,并定期做尿液检查,查有无酮体,若血糖监测居高不下或尿酮体持续阳性者,应立即就医。5 评估与展望糖尿病非药物治疗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做好糖尿病非药物治疗,一方面可以减少糖尿病药物的过多使用,另一方面还可以延缓糖尿病各种并发症的产生和发展,减少糖尿病患者日益高涨的医疗费用,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巨大的益处。在糖尿病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血糖监测、糖尿病教育方面还有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领域,也是当前糖尿病研究的热点之一。参考文献:[1]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J].Geneva, 1999:1.[2] 钱荣立.糖尿病的代价.1999世界糖尿病日口号[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1999,7(6):241.[3] 胡传峰,李立明.2型糖尿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2,4(4):235.[4] 宋 玲,王爱芹.健康教育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华临床医药杂志,2002,3(9):84.[5] 李凤英,房 健,王 丽,等.糖尿病患者护理中的饮食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2,6(9):1362.[6] 许曼音.享受健康人生-糖尿病细说与图解[M].上海:上海文献技术出版社,2002,36:118.[7] 郭晓杰,殷继东,吴翠英.饮食疗法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M].中华实用医学,2002,4(16):61.[8] 黄 莉,蔡筱彦.糖尿病的护理[M].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6,15(4):150.[9] 王淑英,呼瑞英.糖尿病人的饮食控制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2,16(1):32.[10] 张笃香,吕海云,刘爱柱.糖尿病病因及饮食疗法[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5):455.[11] Boule NG,Haddad E, Kenny GP, et al .Effects of exercise on glycemic control and body mas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 meta-analysis of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J].JAMA,2001,286:1218.[12] Aiello LP, Wong J , Cavallerano JD, et al . Retinopathy. In: Ruderman N, Devlin JT ,Schneider S ,Kriska A ,ed .Handbook of Exercise in diabetes .2nd ed[J]. Alexandria,Va: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2002:401.[13] Ross R , Dagnone D, Jones PJ ,et al . Reduction in obesity and related conmorbid condition after diet-induced weight loss exercise-induced weight loss in men:a randomized . controlled trial[J].Ann Intem Med,2000,133:92.[14] 胡永善,冯光斌,吴毅,等.运动对糖尿病大鼠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1997,12(3):109.[15] Maiorana A, O,Driscoll G , et al . The effect of combined aerobic and resistance exercise training on vascular 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J].J Am Coll Cardiol ,2001,38:860.[16] 吴 毅.运动对糖尿病大鼠骨骼肌细胞膜胰岛素受体及葡萄糖运载体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1998,13(27):45.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