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我国第一批博士生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我国第一批博士生论文答辩

他是我国第一位博士,他如今挺好的,因为最近挺少出现了,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而且没有小道消息披露,所以没什么消息,祝他生活幸福。

该博士学识渊博,具有进取心,在工作后不断专业,目前是被业内尊敬的泰斗级人物。

1、上海体育学院于1996年经国务院专家组批准设立武术博士授予点。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武术博士授予点。武术硕士、博士学位的设置,使武术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门学科,这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1982年上海体育学院就获得了武术理论与方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邱丕相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武术博士生导师,2000年6月27日至28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了我国首届武术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田金龙等成为首届中国武术博士。3、更前一些时间,1991年1月12日,夏威夷欧陆理工大学就授予蒋浩泉先生“荣誉博士学位”,在授奖仪式上,该校校长梅立博士在致辞上说:“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蒋浩泉先生是继梅兰芳先生之后,又一位正式获得本校荣誉博士学位的中国名人,这是蒋先生的荣耀,同时也是本校的幸运。“由此一般公认称之是中国第一位武术博士,但准确的说该是“荣誉博士”。

他现在过得很好,有了自己的事业,娶了一位比较贤惠的妻子,还有可爱的孩子,他每年都会去旅游。

中国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

在现如今我们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各个家庭对于孩子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家庭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拥有一个高学历,这样在踏入社会才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现如今很多人都知道,在考入大学本科毕业后还能够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在很多人心里都觉得博士生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称号。那么我们国家第一位博士,你知道是谁吗?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个故事主人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博士,拿着编号1的博士证书,那么现如今发展怎么样了呢?

一、第一个拿到博士证书的人

在1982年,我们国家第一次举行了博士论文答辩。那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答辩。而在当时去参加博士论文答辩的博士生们也个个都是来头不小。在那个时候,我们国家的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想想也能知道在场的博士生必定是我们国家的人才。而在当时第一个拿到博士证书的人就是马中骐,钱三强亲自为他签发了博士证书,并且博士证书的编号为“10001”。所以说这个是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博士证书,现如今,这本博士证书还被收藏在了国家博物馆里。

二、马中骐的博士路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初期,我们都知道是一个百废待兴的状态,在当时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还没能像现如今这么完善。但那个时候,马中骐就对知识非常向往,在1956年的时候,16岁的马中骐凭借着自己优异的学习成绩考进了兰州大学学习物理系。马中骐从小就有一个学习科学,为祖国报效的心愿。所以在兰州大学,即便是学习条件非常艰苦,但他仍然咬牙坚持了下来,并且在兰州大学学习到了不少的知识。而在兰州大学毕业之后,他就留在了那里教书,这一教就是三年的时光。

而在教书的过程当中,马中骐又一次凭借着自己对知识的渴望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的学习过程当中马中骐也是保持着非常优异的学习成绩,但是随后再由于我国当时的大环境,他又回到了兰州做劳动。可即便是在兰州做劳动的时间,马中骐仍然是利用很多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读书学习。而在后来马中骐就再次的回到了学校继续读书,并且在1982年的时候参加了我国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

三、为国奉献的人才

在马中骐拿到博士证书之后,他就积极地投身于我们国家的建设工作当中。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所有的力量。而且他还被国家评为了“博士导师”,也足以见得马中骐对我们国家的贡献。在2005年的时候,马中骐就到了退休的年纪,于是他就从他所在的职位上退了下来。即便是不在工作了,马中骐仍然没有放弃学习。他的一生都在不断的学习,不断的为祖国做贡献,他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结语:作为我们国家第一位博士生,确实是非常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马中骐一生都在不断的努力学习的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后来这个博士成功的进入了我国的中科院,为我国的科学发展默默的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习吸收知识,知识越渊博,吸收的越多,才能有更高的学历和学位,而现在生活中对学历的要求逐步的在增加,每个人都希望能考一个好大学,在大学中有一个好的硕士学校,去提升自己的学历,因为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太多太多,竞争压力太大太大,硕士时再考一个好的博士老师,学历达到更高。我们今天所说的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博士生,他的博士毕业证书上面的编号是1,我们不禁会好奇的那个编号1的博士,现在发展的怎么样呢?

【马忠骥】

在1982年的时候,我们国家对知识越来越重视,有了我国第一次到博士论文答辩,而在当时能上学,学历能到博士的人少之又少,肯定每个人都知识渊博,每个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而在当时拿到第一个博士证书,证书上面的编号为10001,这个人就是马忠骥,而马忠骥的博士证书还是钱三强专门为他发放的,这就是荣誉。我觉得他应该很激动,很骄傲。因为他是我国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人。

据说,这个第一个博士证书,还放在博物馆被收藏起来了呢,因为意义重大,代表着新中国的发展。马忠骥可以,很骄傲,很自信地告诉自己的后代,自己的博士证书还摆在博物馆里被收藏,那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学习,不去吸收更多的知识呢。

【马忠骥的学习之路】

在我们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学习知识肯定是每个人都很渴望,因为有了知识就能吃饱饭,但是学习又是件很难的事情,所以马忠骥在当时很努力,在16岁的时候,就凭借着自己的成绩考入了兰州大学,在兰州大学本科毕业之后,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大学,但是不努力就不能吃饱饭,所以还是得劳动,因为那时候讲求公分,所以他,边读书学知识边,劳动,就是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他还是参加了我国,第一次的博士论文答辩,而且成绩还很优秀,是我国第一个获得博士证书的人。

【现如今的马忠骥】

马忠骥在成为博士之后,他觉得是国家培养了他,是国家给予了他这个学习的机会,所以他每时每刻都在想着如何报答国家,所以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国家奉献属于自己的力量,曾被国家评委博士导师,这就是对马忠骥的肯定。

马忠骥如今也到了退休的年纪,他退休之后也没有忘记学习,他一直坚持终身学习这个理念,活到老学到老,从来不会放弃学习,这就是值得我们当代年轻人应该学习的精神吧,是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榜样,我们幸福的生活,优美的校园环境,干净整齐的教室,我们应该珍惜她,珍惜今天这个温暖又干净,幸福美丽的世界,大家都求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评论,谢谢?

有啊。当时有归国的留洋博士。 因为此后很长时间国内一直没有建立学位制度(有过相关方案但没有正式实行)。1982年7月6日,北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张筑生,顺利通过论文答辩,成为我国第一个通过博士论文答辩的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

中国第一名博士论文答辩题目

后来他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过上了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1、上海体育学院于1996年经国务院专家组批准设立武术博士授予点。这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个武术博士授予点。武术硕士、博士学位的设置,使武术成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门学科,这对武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2、1982年上海体育学院就获得了武术理论与方法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邱丕相成为了中国第一个武术博士生导师,2000年6月27日至28日,在上海体育学院举行了我国首届武术博士生学位论文答辩会,田金龙等成为首届中国武术博士。3、更前一些时间,1991年1月12日,夏威夷欧陆理工大学就授予蒋浩泉先生“荣誉博士学位”,在授奖仪式上,该校校长梅立博士在致辞上说:“我们完全可以自豪地说,蒋浩泉先生是继梅兰芳先生之后,又一位正式获得本校荣誉博士学位的中国名人,这是蒋先生的荣耀,同时也是本校的幸运。“由此一般公认称之是中国第一位武术博士,但准确的说该是“荣誉博士”。

情况挺好的,工作非常的顺利,很坚持自己的事业,取得了很多成绩,生活也非常的幸福美满,状态挺好的,令人很羡慕。

他现在过得很好,有了自己的事业,娶了一位比较贤惠的妻子,还有可爱的孩子,他每年都会去旅游。

82年第一次博士论文答辩

1859年4月8日: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生在麦伦地区的普罗斯尼茨,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第二个。1876-1878年:大学生涯。莱比锡大学,学习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1878-1880/81 柏林大学。学习数学(随L.克罗耐克和C.魏尔斯特拉斯等人学习。1883年夏季学期,胡塞尔成为魏尔斯特拉斯的私人助手并且“从他那里获得了科学追求的伦理思想”)以及学习哲学(随F.保尔森学习)。1881-1881/82年: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1882年10月8日 博士论文《变数计算理论文集》完稿;1883年1月23日 哲学博士论文答辩。1884年4月24日 父亲去世。1884/85冬季学期-1886夏季学期 维也纳大学。听弗兰茨·布伦塔诺的哲学讲座。1886/87冬季学期-1887夏季学期 萨尔河畔的哈勒大学。听施顿普夫讲座。布伦塔诺推荐胡塞尔到施顿普夫处做教授资格论文。1886-1895 主要在形式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学习。1887年8月6日 与马尔文娜(婚前名施泰因施奈德)结婚。1887年秋季 教授资格论文《论数字概念。心理分析》付印。在大学学习期间购买哲学书籍(选取其中几部列出):1880:叔本华,斯宾诺莎;188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H.斯宾塞,《哲学基础》;1986:E.马赫,《感觉分析》;1887:G.弗雷格,《算术基础》。1887-1901年在哈勒任私人讲师期间。1887年10月26日:就职讲座“形而上学的目的与任务”。1891年:《算术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研究》;为施罗德的《逻辑代数》写书评。1900年:《逻辑研究》第一部分,《纯粹逻辑学导引》。1901年:《逻辑研究》第二部分,《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1901年:舍勒第一次与胡塞尔接触。1901年9月初:悬而不决达一年之久的聘书下达,胡塞尔应聘去哥廷根大学任教。在哈勒大学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以下几个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887/88)-心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888)-哲学大百科(讲座,冬季学期1888/89)-逻辑学(讲座,夏季学期1889,夏季学期1890,夏季学期1890,夏季学期1896)-伦理学(讲座,夏季学期1890)-数学哲学问题选(讲座,冬季学期1889/90,冬季学期1890/91)-近代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890/91)-伦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891,夏季学期1893)-心理学(讲座,冬季学期1891/92,冬季学期1894/95)-与洛克的《人类理解研究》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1/92,冬季学期1898/99)-哲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892,夏季学期1893,夏季学期1894,夏季学期1896,冬季学期1897/98,冬季学期1898/99)-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2,冬季学期1896/97)-论意志自由(讲座,冬季学期1892/93,冬季学期1893/94,冬季学期1894/94,夏季学期1896,夏季学期1897,夏季学期1899,夏季学期1900,夏 季学期1901)-上帝此在的证明(讲座,冬季学期1892/93)-与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1892/93)-有神论与现代科学(讲座,冬季学期1893/94)-伦理学与法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894,夏季学期1897)-对归纳逻辑的最新研究(讲座,夏季学期1895)-与穆勒的逻辑学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5)-自斯宾诺莎以来的宗教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895/96)-与休谟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5/96)-认识论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896/97)-与叔本华文选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7)-关于康德《导引》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7/98)-康德与后康德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898)-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8,冬季学期1900/91)-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主要问题(讲座,冬季学期1898/99)-哲学史(讲座,夏季学期1899,夏季学期1900,夏季学期1901)-与大卫·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9)-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0)-康德哲学(冬季学期,1900/01)1901-1916哥廷根时期。1901年秋季被任命为编外教授。1902年:J.道伯特第一次在哥庭根访问胡塞尔讨论“逻辑研究”。在这次会见的基础上,慕尼黑Th.利普斯的学生开始与胡塞尔联系。1904年5月:访问慕尼黑:会见Th.利普斯和他的学生(J.道伯特,A.普凡 德尔,等等)1905年3月:柏林旅行,访问W.狄尔泰。1906年被任命为编内教授。1906年12月:诗人雨果·封·霍夫曼斯塔访问胡塞尔。1907年:在弗洛伦萨访问F.布伦塔诺。1907年:夏季学期)通过Th.康拉德组建“哥廷根哲学学会”。1909年10月:P.纳托尔普访问胡塞尔。1910年1月:胡塞尔答应李凯尔特一同合作出版新杂志《逻各斯》。1911年:“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在《逻各斯》第一卷,1910/11期上发表。1911年:狄尔泰-胡塞尔通信,与“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一文相衔接。1913年:《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纯粹现象学概论》。此书发表于《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一期,该《年鉴》由胡塞尔任责任主编,与M.盖格,A.普凡德尔,A.莱纳赫,M.舍勒合作创立。1913年:K.雅斯贝尔斯访问胡塞尔。1914年4月15至18日:参加在哥廷根召开的第六届实验心理学大会。1916年1月5日:经李凯尔特推荐,应聘到弗莱堡接替李凯尔特的教椅,自4月1日起生效。1916年3月8日:长子沃尔夫冈战死在法国凡尔杜。在哥廷根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于以下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论意志自由(讲座,冬季学期1901/02,夏季学期1903,冬季学期1904/05)-逻辑学与认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01/02)-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相衔接的认识论练习。从最古时代到十九世纪的哲学通史(讲座,1902年至1915年期间的每个夏季学期)-伦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02,冬季学期1908/09)-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2,冬季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1/12)-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02/03)-一般认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02/03)-与大卫·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2/03,冬季学期1904/05,冬季学期1907/08,冬季学期1910/11)-文艺复兴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903)-关于费希特《人的使命》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3)-从康德到当代的新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903/04)-教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903/04,冬季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3/14,冬季学期1915/16)-关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3/04)-关于自然科学研究家的最新自然哲学著述(首先是关于E.马赫的《感觉分析》哲学练习) (讨论课,冬季学期1903/04,夏季学期1911)-描述的认识心理学的主要部分(讲座,夏季学期1904)-与洛克和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论》相衔接的公开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4)-现象学和认识论的主要部分(讲座和练习,冬季学期1904/05)-判断学说(讲座,夏季学期1905,夏季学期1912)-与新文献相关的哲学史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5)-数学哲学主要问题引论方面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5)-康德与后康德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05/06,冬季学期1907/08,冬季 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1/12)-关于康德经验理论的哲学练习,根据《纯粹理性批判》和《导引》(讨论课,冬季学期1905/06)-关于康德原则学说的哲学讨论,根据《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讨论课,夏季学期1906,夏季学期1909,夏季学期1914)-逻辑学和认识论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906/07)-关于现象学和认识论问题选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6/07)-现象学和理性批判的主要部分(讲座,夏季学期1907)-关于逻辑学基本问题和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讲座,冬季学期1907/08)-知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08)-关于含义学说和判断学说基本问题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8)-新老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08/09)-与休谟《道德原则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8/09)-认识现象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909)-作为认识论的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10/11)-现象学基本问题(讲座,冬季学期1910/11)-伦理学和价值论的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11)-一般意识论的基本纲要(讲座和练习,冬季学期1911/12)-关于洛采的认识论的哲学练习(与洛采《逻辑学》的第三卷相衔接)(讨论课,夏季学期1912)-逻辑学和知识论导论(讲座,冬季学期1912/13,冬季学期1914/15)-关于自然与精神的形而上学练习和科学理论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2/13)-自然与精神(讲座,夏季学期1913)-关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观念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3)-康德与近代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13/14)-哲学练习,一部分与笛卡尔的《沉思》相衔接,一部分与洛克的《人类理智论》相衔接(讨论课,冬季学期1912/14)-现象学练习(讨论课, 冬季学期1913/14)-伦理学与价值论的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14)-现象学问题选(讨论课,夏季学期1914)-与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4/15)-现象学问题选(现象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15)-关于费希特的《人的使命》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5)-关于自然与精神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5/16)1916-1928年在弗莱堡任正教授期间。1917年4月:次子格尔哈特战伤住在施拜耶的战地医院里。1917年5月3日:就职讲座:“纯粹现象学及其研究领域和方法”。1917年7月:母亲去世。1917年11月8日至17日:在高校培训班上为参战者作三次关于费希特人类理想的讲 演(1918年1月14-16日重复;1918年11月6日、7日和9日为哲学系教师重复)。1918/19年:“弗莱堡现象学协会”成立。1919年:胡塞尔发表“回忆布伦塔诺”。1919年10月:胡塞尔在由“人道促进会”散发、由罗曼·罗兰撰写的呼吁书“为了精神的自由”上签名。1922年6月:在伦敦大学作讲座:“现象学方法与现象学哲学”;在剑桥逗留,住 在G.戴维斯·希克斯家中;会见J.瓦德、G.F.斯多特、G.E.摩尔。1922年12月:被选为亚里士多德科学院“通信院士”。1923年:在日本《改造》杂志上发表文章:“改造。它的问题和它的方法”。1924年:在日本《改造》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本质研究的方法”和“作为个体伦理的问题的改造”。1924-1925年:R.卡尔纳普参加胡塞尔的高级讨论课。1924年9月:多林·肯恩斯第一次访问胡塞尔。1925年:根据卡尔·欧根·瑙伊曼的翻译发表“论Gotamo Buddhos讲演录”的沉思 。1926年4月8日:海德格尔将《存在与时间》题赠给胡塞尔。1927-1928年:与海德格尔合作撰写“不列颠大百科全书-现象学条目”。1928年:海德格尔在《年鉴》第九期上出版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1928年3月31日:退休。在弗莱堡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于以下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哲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916,夏季学期1918,冬季学期1919/20,冬季学期1922/23)-与笛卡尔的《沉思》相衔接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6)-现象学问题选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6)-哲学通史(讲座,冬季学期1916/17,冬季学期1918/19)-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相衔接的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6/17)-判断理论问题(讨论课,冬季学期1916/17)-现象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17,冬季学期1926/27)-康德的先验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917)-现象学练习(与康德的先验感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7)-逻辑学与一般知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17/18)-判断理论的基本问题(讨论课,冬季学期1917/18)-关于费希特《人的使命》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8)-关于康德先验哲学的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8/19)-自然与精神(讲座,夏季学期1919,冬季学期1921/22,夏季学期1927)-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哲学练习(讨论课, 夏季学期1919)-关于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9/20)-伦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20,夏季学期1924)-论现象与意义(讨论课,夏季学期1920)-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20/21,冬季学期1925/26)-抽象现象学(讨论课,冬季学期1920/21)-时间意识现象学(讨论课,冬季学期1920/21)-新哲学史(讲座,夏季学期1921,夏季学期1922,冬季学期1924/25,夏季学期1926,冬季学期1927/28)-与D.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21,冬季学期1926/27)-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21/22,夏季学期1922,冬季学期1922/23,夏季学期1923,冬季学期1923/24,夏季学期1924,冬季学期1927/28 )-现象学问题选(讲座,夏季学期1923)-第一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23/24)-关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的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24/25)-现象学的心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25)-对纯粹意识行为和纯粹意识构成物的分析与描述(与现象学的心理学讲座相衔接)(讨论课,夏季学期1925)-逻辑学问题选(讨论课,冬季学期1925/26)-现象学练习(关于康德)(讨论课,夏季学期1927)1928-1938年退休之后。1928年4月:为纪念C.施顿普夫八十寿辰旅行至柏林。1928年4月:阿姆斯特丹讲演:“现象学与心理学。先验现象学”;结识数学家L .E.布洛威尔以及结识列奥·舍斯托夫。1928年4月:由于要到10月1日才有可能聘请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教席继续人,因此文化部请胡塞尔在此期间继续管理哲学教席。1928年8月:路德维希·兰德格雷贝获得另一份奖学金,为胡塞尔继续工作;欧根 ·芬克接替兰德格雷贝原来的位置,开始了他与胡塞尔的合作。1928/29年:在几个月内写下《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1929年2月:巴黎讲演;结识L.列维-布鲁尔,E.迈耶,A.克洛尔,L.列 维纳斯,J.海林等等。1929年4月8日:海德格尔呈交《胡塞尔七十寿辰纪念文集》1929年7月:在《年鉴》第十期上并且同时作为单行本发表《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1929年夏季学期:H.马尔库塞与妻子一同随胡塞尔学习。1929/30:胡塞尔收回讲座预告。1930年:在《年鉴》第十期上发表“我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后记”。1931年6月:在德国做讲演旅行:胡塞尔在法兰克福、柏林(听众约有1600人)和 哈勒为康德协会讲演:“现象学与人类学”。1933年4月6日:A 7642通令胡塞尔休假;7月20日解除休假令。1933年11月: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邀请胡塞尔,胡塞尔做慎重考虑。1934年8月1日前后,胡塞尔接到布拉格会议邀请,以信的形式论述当代哲学的任务;8月30日胡塞尔给布拉格会议写信。1934年10月:计划在布拉格为胡塞尔手稿建立文库。1935年3月:为胡塞尔手稿转移事项与布拉格商谈1935年5月7日:为“维也纳文化联盟”作讲演:“欧洲人的危机中的哲学”(5月10日重 复)1936年11月:巴黎讲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心理学”。1936 (1月15日)胡塞尔教学许可被取消(自1935年底起生效)1936年1月24日:《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交由A .利伯特主编的贝尔格莱德《哲学》杂志发表。1936年1月25日:帝国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强迫胡塞尔退出由利伯特在贝尔格 莱德组建的哲学组织。1937年6月8日:胡塞尔申请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哲学大会,未得到帝国总理府的允许。1938年4月27日:胡塞尔逝世,享年79岁。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徐胜蓝、孟东明)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名字鲜为人知 功绩举世瞩目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 问君此去几时还? …… 实验场上惊雷动, 江河源头捷报传。 …… 不知邓老今何在? 忠魂长眠长江畔。 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国务院总理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这样悼念邓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打来了唁电。 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让我们读一读北京医科大学许鹿希教授撰写的《怀念稼先》中的第八节《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乡情和友谊。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成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普渡大学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学部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等职,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他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为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 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他们在玩这种游戏,老教授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 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这是一种多么亲密的同志关系啊!正是靠着这种关系,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使我国的“两弹研制”以惊人速度发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 不久,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终年62岁。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被称做“两弹”元勋的这位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回答者:chenpc6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6 20:40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我院举行第二场博士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评阅时间,3月28日~4月30日,学位论文答辩时间,5月1日~5月25日。答辩材料归档时间,答辩结束后3日内答辩秘书将学位申请书、答辩申请报告、答辩记录和表决票等材料送学院研究生管理办,研究生管理办负责整理交档案馆归档。学校在送审之前,先要查重,查重过关了以后,学校才会往外送,查重导师批量查重,只要设置好文件,一般一天,所有的同学的查重结果就出来了,总之,一周之内,研究生院绝对会把你的论文送出去。送出去以后,教育部的平台会根据相关学科分发给相关专业的教授或博导,至于博导能否很快看完吗,那就不一定了。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维摩经. 佛道品》(博士头像照,从眼神可知,读书的确有些痴呆了!)2012年10月4日,博士楼308套间中那间只能容下两张床和两把冰冷座椅的屋子里,一位女士正废寝忘食的手捧一本砖头厚的素皮书埋头啃读。这种场景在博士楼极其平常,实在勿需多加言墨。不过,从读书者的立场,这一景象倒是极有纪念的价值。这位读书人便是我,这本砖头厚的书非专业学术之典,却名《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花了一整天的时光细细品完,意犹未尽的我还进入QQ空间写下了4000余字的名为“只为途中与你相遇——读《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的读后感。这似乎是极大的不务正业了,倘若住着博士楼却看着闲书真正是该要批评的了。但正是这一次的闲读经历真正开启了我的博士生涯之旅。而书中那句“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也恰如其分的映照了博士求学路上的欢喜忧愁!(翻出当年的QQ空间记录,如是,2014-10-4)有幸踏入张门,在刚刚好的光景里游入那片“巨海”,予我“无价宝珠“,惠及终生。恩师张传燧先生才气横溢,智慧超群。他对教育领域内的诸多研究不但彰显了其博学敏思的气质,更表露出他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情怀与热爱。三年博士生涯,先生给予了我全方位的指导。在课程学习上,先生依照我的学科背景给我制定了详实的读书计划,叮嘱我在阅读时要纵横古今、对比中外、理实相生;在论文写作上,先生更是逐字批阅,手把手的教我如何立题、如何构思、如何取材、如何成文…….。细细数来,三年间,我的不下十篇的学术小文无不经过了先生认真详实的审阅与修订。记得在写作《张士一情境教学理论初探》一文时,因为涉及众多民国史料,我一度想在脚注和参考文献部分打些马虎眼,不曾想,慧眼先生破获了我的心机,不但令我补齐所有文献,还对我严加呵斥,那副炎炎夏日下指着我鼻子吹胡子瞪眼的场景如在眼前,好生难忘……!当然,还有太多的记忆片段留存心间,言难成也,唯留待以后的岁月回悟与感激,伴我将来人生!(激扬文字者,俺博导张传燧教授也!)(张师国学思想深邃,更具知行合一之精神,每年必领一众美女帅哥博士岳麓山,爱晚亭开讲,颇有意味!)这片巨海除了恩师的引教与传智,还有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点的各位导师们对我的启迪与教诲:辛继湘教授、周庆元教授、刘要悟教授、石鸥教授、李三福教授、刘旭教授。他们的学识、激情、睿智、执着无不时时感染和激励着我。正是有了这些智者们在各个方面的指引与教导,我才逐步形塑并建立起对课程与教学论的认知与理解,让我能在一定程度打破自己英语教学的学科限制,在学术研究之路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当然,在教科院这片巨海中,还有其他对我的学习与生活给予了关心的燕良轼教授、刘铁芳教授、刘德华教授、易红郡教授等我应郑重道声“谢谢”,你们春风雨露般的微笑与理解让我在稍显艰辛的学术之路上得到激励,催我奋进。资料室的刘老师,科研办的宋老师、周老师和李老师为我们的各项学业提供了最贴心的安排与帮助,深表感激。正是畅游于这片巨海,让我并不充盈的人生获得了太多至宝与珍品。无悔入这巨海,畅然游这巨海,珍藏这片巨海,至永远!(答辩前一晚,我完成论文答辩准备并一气呵成写下博士论文后记竟至凌晨六点,通宵未睡,清水洗脸后直奔答辩台,于是乎,我的答辩照和博士服照皆素颜到底!对形象颇有要求的我,至今有些遗憾!)(三大女侠与答辩主席黄甫全教授合影!可惜未能找到与答辩委员会合照。有意思的是,俺年长妹纸们八九岁,不过玩起来也是可以一起疯的,关键俺们三铁约三年毕业,如约!) 然,珍宝可得,智宝不易。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从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到修改,每一步都包含了烦恼大海丢给我的种种考验与险阻。虽有导师的细心指点,有其他导师们的热心建议,对于论文选题我始终心怀忐忑。作为一名有着十多年英语教学经历的大学教师,我对中国本土的英语教学一直怀有一种特别的期待和感受,当终于下定决心进行论文写作时,我的烦恼也开始伴随。到各地查询资料、拜访专家、整理提炼观点、反复打磨框架、多次写了又删、删了又写……!我虽为人母,曾尝孕艰,但论文的形成与出炉真可与之一比了。所幸,一路下来,导师一直把最大的力量赐予给我,把最大的信心传递给我,把最好的祝福发送给我,让我扫去很多阴霾和不愉,杨帆前行。300多页的论文见证了我在无数个不眠之夜敲下的行行言语,成为滴滴“智宝”!论文虽基本完成,但我将在这一视阈作更多探讨,希冀窥探到更多本土英语教学的智慧与财宝,真正做一个融英语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反思型行动者和研究者。(着博士服的我们!感谢那位随手拍,这里面的每一位于于我都是贵人,她们启迪我太多,同行路上有情友情,珍存!)         (放飞吧,博士帽子们!)吾家有女正成长!求学三年,女儿也一路相伴,渐渐成长。为了方便对女儿的照顾,我选择了把女儿放在身边,一边读书,一边伴着女儿成长。然而,学业与家庭岂有容易兼顾之理。因为忙,因为没有时间,刘偲宝贝(小名眺眺)2岁4个月便进入幼儿园,我三年读书中她换了三个幼儿园,六岁不到便在陌生的城市进入小学。可是,女儿是多么的乖巧和善解人意啊。她总是乐呵呵的告诉我,能够跟妈妈住在岳麓山脚下,即便租住的房子又小又潮,爸爸不能时常相伴,熟悉的小伙伴不在身边,她依然觉得是多么的幸福!每当我匆匆将她送到学校,她总是跟我说,“妈妈,不急,要快乐每一天!”回忆起我们娘俩经历过的种种:一起登岳麓山,一起游橘子洲,一起在桃子湖捉鱼,一起在小径观察蚂蚁,一起到处找桑叶养蚕,一起在西湖边听波涛拍案……多么美妙的回忆,多么珍贵的时光!谢谢你,我的宝贝,你就是大自然的精灵,你给了妈妈无限神采飞扬的日子,给我艰辛的求学岁月增添了太多欢乐的片段!可是,妈妈又是多么内疚啊!因为忙,我没有时间陪你去游乐场,来长沙三年竟然没有带你去过一次你说了无数次的“酷贝拉”角色体验馆;因为忙,我无暇给你讲睡前故事,幼小的你早早就学会了不要妈妈陪的乖乖独自睡觉;因为忙,我总是没有耐心听你讲完那些有趣的学校轶事,还不停催促你早点睡觉,好给我自由时空做我所谓的学术与论文;因为忙,我甚少带你去商场买漂亮的裙子和你喜欢的恐龙玩具,总是在网上胡乱买上几件,买一堆的没有细究的儿童书籍让你阅读,以便不打扰我的写作;因为忙,在我即将答辩的前日,六一的前夕,我亦没有顾得上给你买一份节日的礼物,更不能去你的学校参加亲子活动……!种种件件,涌上心头的内疚敲打着我的心,终化成滴滴热泪烫了我的脸颊,淋湿了敲字的双手。宝贝,无论是“谢谢”还是“对不起”都不够表达妈妈的歉意,但妈妈坚信,快乐的日子已经在向我们招手,妈妈愿意在未来的旅途中牵着你的小手坚定向前,迎向我们更美好的人生!(读博期间,我选择把眺眺放在身边,她读小学,我读博士。白天给她洗衣做饭陪读辅导,每晚九点她按时入睡,俺开启夜读时光,整三年!她亦陪我经历博士期间所有来来往往。此张照片是带她去上海开会所拍!)(教科院前,桃子湖畔,永远的挂念与怀想,谢谢那片绿,那些花儿,丰盈了我的博士生涯。) (总算有个摄影师给我精修了一张博士照!紫水晶手链陪伴我三年,可惜搬家时不慎丢失,惜。)笔墨还需指向我年迈的父母以及各位支持我、帮助我的家人和朋友。你们在我每一个苦难时刻的伸手都让我铭记在心,谢谢你们!感谢我的同窗邹慧明、刘楠、曾强、马建军、谭千保、张曙光等,感谢我的同门李卯师兄、姜新生师兄、田景正师兄、张青师兄、张绍军师兄、王兴界师兄、黄元国师兄、石雷师兄、刘正军师兄、范瑛师姐、曾健坤博士、范春香博士、李小花博士、林晓鸽博士等,你们对我的关心与照顾让我感受到了人生的多种温暖,与你们共同奋斗的岁月将成为我最美好的回忆,有你们,真好!(博士答辩后的感言,我记得没有哭,只是不知所以的高兴!可我知道这几句话分量太重!博士论文完成时,肩颈针灸治疗也陪伴我两年!)纵使时空交错,岁月沉淀过往,向未来的征程依然明光璀璨,机缘无限。 一段博士求学路,一生情缘珍惜时。就是这样的岁月,或安然居于一隅,划过无数夜空;或匆然奔于两地,踏过万里行程,时光的故事永远与空间交融,时空里的我就在这已近数千日的隧道里来回穿梭行走,成为行走的花。(博士期间,有幸参加了很多学术会议,得到很多智宝!感恩。三年博士,我发表CSSCI论文7篇,省级课题2项立项,提前一年毕业,满满收获!)王国维有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未来的路已然开启,我将继续笃定前行,希望岁月静好,人生更加充盈!最后,以一首论文写作之余的小词结束这篇后记,再重温下那无数个曼妙夜月的心境吧: 麓山夜话一则 近子时,小虫窗外啾啾。可惜一片清幽都付与深周。欲共青竹低诉。怕青竹贪睡,不解伤情。苍山不语,沉寂对门。 翠玉楼前,惟是有,寻梦人,共虫儿吟,欲借黑夜抹愁痕,换他个朝阳怀拥个秋!(我更愿用这样的方式结束,毕业晚会上与帅博楠合唱一首歌《选择》,如果有机会重来,我依然会充满激情的投入让我酸楚满怀又极具魅力的博士岁月!)                                                                                                                                        陈艳君  2015年5月29日凌晨6时于长沙岳麓山南“眺眺小屋”

随着教育的发展、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越来越多、对于初中高中以及小学的毕业生而言未来几个月无疑是幸福的、毕竟可以没有作业无忧无虑、只要能够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就行、但是对于本科及以上的同学而言将会非常折磨、因为毕业有条件的、论文就是其中之一、所以每一次毕业论文答辩都非常精彩、那么2022届毕业生开启答辩模式、在答辩时需要注意些什么?首先不要顶撞老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再者就是将自己的毕业论文的前因后果全部书写清楚、通过PPT的样式展现出来、然后让老师提问、如果实在回答不了就道歉就行、这样本科论文答辩几乎能够完成、但是更高的硕士以及博士论文就需要据理力争、让自己的观点被导师信服、这样才有可能顺利毕业。

在如今网络发达的年代、只要稍微了解就能够清楚本科硕士以及博士的论文完全不同、所以他们的毕业条件也不同、普遍而言、本科毕业论文非常简单、只要能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条件就能够顺利毕业、但是对于硕士而言、他们首先要面对的是盲审、如果盲审不通过那么就不会有后续、就不会有论文答辩、顺利进行毕业答辩也需要将自己的观点以及研究成果展示给导师、通过据理力争、才能够让他们给通过意见、对于博士则更加要求严格、但是所有的毕业生都要记住一定不要顶撞老师、毕竟他们关系的你能够是毕业、虽然毕业的条件最主要议论文为主、但是论文的考核主要以导师为主、所以一定要严于律己、不要冲动。

其实只要在大学里面不荒废度日、论文不马虎而行、其实都不会有大的毕业问题、每一年那些不能毕业的多半是挂科或者被处分、所以不要太过于担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在答辩的时候应该要注意一定要条理清晰,把论文的结构以及它的出发点和亮点不足之处,都表达得清楚一些。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