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4月8日:埃德蒙德·胡塞尔出生在麦伦地区的普罗斯尼茨,是家中四个孩子中的第二个。1876-1878年:大学生涯。莱比锡大学,学习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天文学和哲学。1878-1880/81 柏林大学。学习数学(随L.克罗耐克和C.魏尔斯特拉斯等人学习。1883年夏季学期,胡塞尔成为魏尔斯特拉斯的私人助手并且“从他那里获得了科学追求的伦理思想”)以及学习哲学(随F.保尔森学习)。1881-1881/82年: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1882年10月8日 博士论文《变数计算理论文集》完稿;1883年1月23日 哲学博士论文答辩。1884年4月24日 父亲去世。1884/85冬季学期-1886夏季学期 维也纳大学。听弗兰茨·布伦塔诺的哲学讲座。1886/87冬季学期-1887夏季学期 萨尔河畔的哈勒大学。听施顿普夫讲座。布伦塔诺推荐胡塞尔到施顿普夫处做教授资格论文。1886-1895 主要在形式数学和形式逻辑领域学习。1887年8月6日 与马尔文娜(婚前名施泰因施奈德)结婚。1887年秋季 教授资格论文《论数字概念。心理分析》付印。在大学学习期间购买哲学书籍(选取其中几部列出):1880:叔本华,斯宾诺莎;1884:黑格尔,《精神现象学》,H.斯宾塞,《哲学基础》;1986:E.马赫,《感觉分析》;1887:G.弗雷格,《算术基础》。1887-1901年在哈勒任私人讲师期间。1887年10月26日:就职讲座“形而上学的目的与任务”。1891年:《算术哲学。心理学和逻辑学研究》;为施罗德的《逻辑代数》写书评。1900年:《逻辑研究》第一部分,《纯粹逻辑学导引》。1901年:《逻辑研究》第二部分,《现象学与认识论研究》。1901年:舍勒第一次与胡塞尔接触。1901年9月初:悬而不决达一年之久的聘书下达,胡塞尔应聘去哥廷根大学任教。在哈勒大学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以下几个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认识论与形而上学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887/88)-心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888)-哲学大百科(讲座,冬季学期1888/89)-逻辑学(讲座,夏季学期1889,夏季学期1890,夏季学期1890,夏季学期1896)-伦理学(讲座,夏季学期1890)-数学哲学问题选(讲座,冬季学期1889/90,冬季学期1890/91)-近代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890/91)-伦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891,夏季学期1893)-心理学(讲座,冬季学期1891/92,冬季学期1894/95)-与洛克的《人类理解研究》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1/92,冬季学期1898/99)-哲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892,夏季学期1893,夏季学期1894,夏季学期1896,冬季学期1897/98,冬季学期1898/99)-与笛卡尔的《第一哲学沉思》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2,冬季学期1896/97)-论意志自由(讲座,冬季学期1892/93,冬季学期1893/94,冬季学期1894/94,夏季学期1896,夏季学期1897,夏季学期1899,夏季学期1900,夏 季学期1901)-上帝此在的证明(讲座,冬季学期1892/93)-与叔本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1892/93)-有神论与现代科学(讲座,冬季学期1893/94)-伦理学与法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894,夏季学期1897)-对归纳逻辑的最新研究(讲座,夏季学期1895)-与穆勒的逻辑学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5)-自斯宾诺莎以来的宗教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895/96)-与休谟关于自然宗教的对话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5/96)-认识论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896/97)-与叔本华文选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7)-关于康德《导引》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897/98)-康德与后康德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898)-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8,冬季学期1900/91)-认识论与形而上学主要问题(讲座,冬季学期1898/99)-哲学史(讲座,夏季学期1899,夏季学期1900,夏季学期1901)-与大卫·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899)-与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0)-康德哲学(冬季学期,1900/01)1901-1916哥廷根时期。1901年秋季被任命为编外教授。1902年:J.道伯特第一次在哥庭根访问胡塞尔讨论“逻辑研究”。在这次会见的基础上,慕尼黑Th.利普斯的学生开始与胡塞尔联系。1904年5月:访问慕尼黑:会见Th.利普斯和他的学生(J.道伯特,A.普凡 德尔,等等)1905年3月:柏林旅行,访问W.狄尔泰。1906年被任命为编内教授。1906年12月:诗人雨果·封·霍夫曼斯塔访问胡塞尔。1907年:在弗洛伦萨访问F.布伦塔诺。1907年:夏季学期)通过Th.康拉德组建“哥廷根哲学学会”。1909年10月:P.纳托尔普访问胡塞尔。1910年1月:胡塞尔答应李凯尔特一同合作出版新杂志《逻各斯》。1911年:“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在《逻各斯》第一卷,1910/11期上发表。1911年:狄尔泰-胡塞尔通信,与“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一文相衔接。1913年:《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第一卷:《纯粹现象学概论》。此书发表于《哲学与现象学研究年鉴》第一期,该《年鉴》由胡塞尔任责任主编,与M.盖格,A.普凡德尔,A.莱纳赫,M.舍勒合作创立。1913年:K.雅斯贝尔斯访问胡塞尔。1914年4月15至18日:参加在哥廷根召开的第六届实验心理学大会。1916年1月5日:经李凯尔特推荐,应聘到弗莱堡接替李凯尔特的教椅,自4月1日起生效。1916年3月8日:长子沃尔夫冈战死在法国凡尔杜。在哥廷根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于以下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论意志自由(讲座,冬季学期1901/02,夏季学期1903,冬季学期1904/05)-逻辑学与认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01/02)-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相衔接的认识论练习。从最古时代到十九世纪的哲学通史(讲座,1902年至1915年期间的每个夏季学期)-伦理学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02,冬季学期1908/09)-关于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2,冬季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1/12)-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02/03)-一般认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02/03)-与大卫·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2/03,冬季学期1904/05,冬季学期1907/08,冬季学期1910/11)-文艺复兴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903)-关于费希特《人的使命》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3)-从康德到当代的新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903/04)-教育学史(讲座,冬季学期1903/04,冬季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3/14,冬季学期1915/16)-关于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3/04)-关于自然科学研究家的最新自然哲学著述(首先是关于E.马赫的《感觉分析》哲学练习) (讨论课,冬季学期1903/04,夏季学期1911)-描述的认识心理学的主要部分(讲座,夏季学期1904)-与洛克和莱布尼茨的《人类理智论》相衔接的公开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4)-现象学和认识论的主要部分(讲座和练习,冬季学期1904/05)-判断学说(讲座,夏季学期1905,夏季学期1912)-与新文献相关的哲学史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5)-数学哲学主要问题引论方面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5)-康德与后康德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05/06,冬季学期1907/08,冬季 学期1909/10,冬季学期1911/12)-关于康德经验理论的哲学练习,根据《纯粹理性批判》和《导引》(讨论课,冬季学期1905/06)-关于康德原则学说的哲学讨论,根据《道德形而上学基础》和《实践理性批判》(讨论课,夏季学期1906,夏季学期1909,夏季学期1914)-逻辑学和认识论引论(讲座,冬季学期1906/07)-关于现象学和认识论问题选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6/07)-现象学和理性批判的主要部分(讲座,夏季学期1907)-关于逻辑学基本问题和理性批判的哲学练习(讲座,冬季学期1907/08)-知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08)-关于含义学说和判断学说基本问题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08)-新老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08/09)-与休谟《道德原则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08/09)-认识现象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909)-作为认识论的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10/11)-现象学基本问题(讲座,冬季学期1910/11)-伦理学和价值论的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11)-一般意识论的基本纲要(讲座和练习,冬季学期1911/12)-关于洛采的认识论的哲学练习(与洛采《逻辑学》的第三卷相衔接)(讨论课,夏季学期1912)-逻辑学和知识论导论(讲座,冬季学期1912/13,冬季学期1914/15)-关于自然与精神的形而上学练习和科学理论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2/13)-自然与精神(讲座,夏季学期1913)-关于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的观念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3)-康德与近代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13/14)-哲学练习,一部分与笛卡尔的《沉思》相衔接,一部分与洛克的《人类理智论》相衔接(讨论课,冬季学期1912/14)-现象学练习(讨论课, 冬季学期1913/14)-伦理学与价值论的基本问题(讲座,夏季学期1914)-现象学问题选(讨论课,夏季学期1914)-与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4/15)-现象学问题选(现象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15)-关于费希特的《人的使命》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5)-关于自然与精神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5/16)1916-1928年在弗莱堡任正教授期间。1917年4月:次子格尔哈特战伤住在施拜耶的战地医院里。1917年5月3日:就职讲座:“纯粹现象学及其研究领域和方法”。1917年7月:母亲去世。1917年11月8日至17日:在高校培训班上为参战者作三次关于费希特人类理想的讲 演(1918年1月14-16日重复;1918年11月6日、7日和9日为哲学系教师重复)。1918/19年:“弗莱堡现象学协会”成立。1919年:胡塞尔发表“回忆布伦塔诺”。1919年10月:胡塞尔在由“人道促进会”散发、由罗曼·罗兰撰写的呼吁书“为了精神的自由”上签名。1922年6月:在伦敦大学作讲座:“现象学方法与现象学哲学”;在剑桥逗留,住 在G.戴维斯·希克斯家中;会见J.瓦德、G.F.斯多特、G.E.摩尔。1922年12月:被选为亚里士多德科学院“通信院士”。1923年:在日本《改造》杂志上发表文章:“改造。它的问题和它的方法”。1924年:在日本《改造》杂志上发表两篇文章:“本质研究的方法”和“作为个体伦理的问题的改造”。1924-1925年:R.卡尔纳普参加胡塞尔的高级讨论课。1924年9月:多林·肯恩斯第一次访问胡塞尔。1925年:根据卡尔·欧根·瑙伊曼的翻译发表“论Gotamo Buddhos讲演录”的沉思 。1926年4月8日:海德格尔将《存在与时间》题赠给胡塞尔。1927-1928年:与海德格尔合作撰写“不列颠大百科全书-现象学条目”。1928年:海德格尔在《年鉴》第九期上出版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的现象学讲座》。1928年3月31日:退休。在弗莱堡的教学活动中,胡塞尔对于以下领域的问题做了探讨:-哲学引论(讲座,夏季学期1916,夏季学期1918,冬季学期1919/20,冬季学期1922/23)-与笛卡尔的《沉思》相衔接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6)-现象学问题选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6)-哲学通史(讲座,冬季学期1916/17,冬季学期1918/19)-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相衔接的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6/17)-判断理论问题(讨论课,冬季学期1916/17)-现象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17,冬季学期1926/27)-康德的先验哲学(讲座,夏季学期1917)-现象学练习(与康德的先验感性论相衔接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7)-逻辑学与一般知识论(讲座,冬季学期1917/18)-判断理论的基本问题(讨论课,冬季学期1917/18)-关于费希特《人的使命》的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18)-关于康德先验哲学的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8/19)-自然与精神(讲座,夏季学期1919,冬季学期1921/22,夏季学期1927)-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哲学练习(讨论课, 夏季学期1919)-关于先验感性论和先验唯心主义的哲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19/20)-伦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20,夏季学期1924)-论现象与意义(讨论课,夏季学期1920)-逻辑学(讲座,冬季学期1920/21,冬季学期1925/26)-抽象现象学(讨论课,冬季学期1920/21)-时间意识现象学(讨论课,冬季学期1920/21)-新哲学史(讲座,夏季学期1921,夏季学期1922,冬季学期1924/25,夏季学期1926,冬季学期1927/28)-与D.休谟《人性论》相衔接的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夏季学期1921,冬季学期1926/27)-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21/22,夏季学期1922,冬季学期1922/23,夏季学期1923,冬季学期1923/24,夏季学期1924,冬季学期1927/28 )-现象学问题选(讲座,夏季学期1923)-第一哲学(讲座,冬季学期1923/24)-关于贝克莱《人类认识原理论》的现象学练习(讨论课,冬季学期1924/25)-现象学的心理学导论(讲座,夏季学期1925)-对纯粹意识行为和纯粹意识构成物的分析与描述(与现象学的心理学讲座相衔接)(讨论课,夏季学期1925)-逻辑学问题选(讨论课,冬季学期1925/26)-现象学练习(关于康德)(讨论课,夏季学期1927)1928-1938年退休之后。1928年4月:为纪念C.施顿普夫八十寿辰旅行至柏林。1928年4月:阿姆斯特丹讲演:“现象学与心理学。先验现象学”;结识数学家L .E.布洛威尔以及结识列奥·舍斯托夫。1928年4月:由于要到10月1日才有可能聘请海德格尔作为胡塞尔的教席继续人,因此文化部请胡塞尔在此期间继续管理哲学教席。1928年8月:路德维希·兰德格雷贝获得另一份奖学金,为胡塞尔继续工作;欧根 ·芬克接替兰德格雷贝原来的位置,开始了他与胡塞尔的合作。1928/29年:在几个月内写下《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1929年2月:巴黎讲演;结识L.列维-布鲁尔,E.迈耶,A.克洛尔,L.列 维纳斯,J.海林等等。1929年4月8日:海德格尔呈交《胡塞尔七十寿辰纪念文集》1929年7月:在《年鉴》第十期上并且同时作为单行本发表《形式的与先验的逻辑 》。1929年夏季学期:H.马尔库塞与妻子一同随胡塞尔学习。1929/30:胡塞尔收回讲座预告。1930年:在《年鉴》第十期上发表“我的《纯粹现象学和现象学哲学的观念》的后记”。1931年6月:在德国做讲演旅行:胡塞尔在法兰克福、柏林(听众约有1600人)和 哈勒为康德协会讲演:“现象学与人类学”。1933年4月6日:A 7642通令胡塞尔休假;7月20日解除休假令。1933年11月:洛杉矶南加利福尼亚大学邀请胡塞尔,胡塞尔做慎重考虑。1934年8月1日前后,胡塞尔接到布拉格会议邀请,以信的形式论述当代哲学的任务;8月30日胡塞尔给布拉格会议写信。1934年10月:计划在布拉格为胡塞尔手稿建立文库。1935年3月:为胡塞尔手稿转移事项与布拉格商谈1935年5月7日:为“维也纳文化联盟”作讲演:“欧洲人的危机中的哲学”(5月10日重 复)1936年11月:巴黎讲演:“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心理学”。1936 (1月15日)胡塞尔教学许可被取消(自1935年底起生效)1936年1月24日:《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现象学》第一部分寄往布拉格,交由A .利伯特主编的贝尔格莱德《哲学》杂志发表。1936年1月25日:帝国科学,教育和国民教育部强迫胡塞尔退出由利伯特在贝尔格 莱德组建的哲学组织。1937年6月8日:胡塞尔申请参加在巴黎举行的第九届国际哲学大会,未得到帝国总理府的允许。1938年4月27日:胡塞尔逝世,享年79岁。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杨振宁与邓稼先的友谊(徐胜蓝、孟东明) 1964年10月,浩瀚的戈壁滩上空升起了一团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两年之后,第一颗氢弹又放出炫目的光芒。这曾使全世界为之震惊。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是谁? 1986年6月,中国各大报纸均在首要位置介绍这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名字鲜为人知 功绩举世瞩目 “两弹”元勋——邓稼先 1986年6月,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任命邓稼先为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1986年7月,国务院授予邓稼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和奖章。 核工业部为表彰邓稼先20多年来为发展我国核武器做出的重大贡献,为使他那不计名利、甘当无名英雄和艰苦奋斗、舍生忘死的革命精神发扬光大,号召广大科技人员向他学习。 邓稼先可歌可泣的优秀事迹,他那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感人精神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外国有一本书,题为《比一千颗太阳还亮》。邓稼先献身的事业,亮过一千颗太阳!他从34岁接到命令研制中国的“大炮仗”以来,告别妻子和两个幼小的儿女,隐姓埋名进入戈壁滩。20多年来,他和他的同事们没有任何人在报刊上占过巴掌大的版面。他们都把自己的姓名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深爱埋在祖国最荒凉最偏僻的地方。人们常常忘记他们,只有当“大炮仗”的冲击波冲击各国地震监测站,引起世界一次又一次瞩目的时候,人们才想起他们的存在…… 1986年7月29日,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奉献毕生精力的元勋邓稼先病逝于北京。 全国上下为这位中华精英过早离开人世而感到悲痛。 他的朋友们怀着无比悲痛、崇敬的心情献给他一支挽歌——《怀念邓稼先院长》: 天府杨柳塞上烟, 问君此去几时还? …… 实验场上惊雷动, 江河源头捷报传。 …… 不知邓老今何在? 忠魂长眠长江畔。 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写道: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国务院总理专程从外地赶回北京参加邓稼先的追悼会,他说:“邓稼先同志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典范,是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骄傲。” “稼先逝世,我极悲痛”。邓稼先的岳父、全国政协副主席、90高龄的许德珩老人在他送的大幅挽幛上这样悼念邓稼先。 在地球的另一面,远隔万里重洋的杨振宁教授怀着无限悲痛的心情,给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教授打来了唁电。 杨振宁先生和邓稼先先生有着深厚的友谊,让我们读一读北京医科大学许鹿希教授撰写的《怀念稼先》中的第八节《半个世纪的友谊》的一段吧! “文革”初期,氢弹爆炸了,但核武器的研制并没有到头。可在那个乌烟瘴气的年代,就连稼先他们核武器研究院也未能幸免。林彪、“四人帮”组织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把斗争矛头指向稼先等十几位理论部的负责人。稼先非常清楚地知道这时只要说一句违心的话,就会给中国的核武器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他顽强地顶着,处境很危险。正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似乎苍天有眼,1971年杨振宁先生从纽约经巴黎飞抵上海。下飞机后,开列了他要见的人的名单,名单上第一个就是邓稼先。这张名单很快传到中央,稼先立刻被召回北京会客。不久,在周总理亲自干预下,基地里暗无天日的局面结束了。 杨振宁先生当然不知道他们的这次会晤对稼先来讲有着多么重大的意义,但是我们全家人从心底深深地感激他。 杨先生与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杨振宁教授的弟弟杨振平与稼先也很要好。少年时代的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稼先和杨振宁都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自1971年以后,杨先生多次回来访问、讲学。稼先与他总少不了叙旧聊天。有一次杨先生到我们家,他说想和稼先一起骑车去颐和园。为安全起见,这样的要求我们着实不敢答应他。还有一次,我们一道去北海仿膳,大家边吃边谈笑着,杨先生对稼先说:“这回你可以吃饱了,想当年在美国留学的时候,你可是常常饿肚子的呀!”可不是嘛,稼先留学的时候,生活很艰苦,开始没有奖学金,吃饭不敢按饭量吃,只能按钱吃。有一段,他和洪朝生(现在科学院低温物理中心工作)合住在一位美国老太太的阁楼里,有一次他俩去吃饭,两份牛排端上后,稼先看了看,对洪朝生说:“我这块小,你那块大。”洪朝生就把自己那份给了稼先。……回想起这些往事,杨先生与稼先都笑了。 后来,杨先生多次送书给稼先,有《杨振宁论文选集》,有《读书教学四十年》等,都写着“稼先”或“稼先弟”存念。稼先60寿辰时,杨先生特意送他一副国际象棋。稼先住院后,杨先生到医院看他,并且为他找特效药。最后一次,杨先生送给稼先一大束鲜花,这鲜花象征着两人永存的友谊,正像杨先生给我的唁电中所说的:“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 最后,我想以杨振宁先生的一句话作为我这篇怀念文章的结束语: “是的,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们应为稼先庆幸!” 稼先没有虚度此生! 1987年10月23日,杨振宁在宋健、周光召等陪同下来到八宝山公墓,祭奠与他有着半个世纪深情厚谊的挚友邓稼先。 深秋的北京,瑟瑟秋风给人们带来寒意。八宝山公墓在安放骨灰的灵堂外面庭院里搭起了一个灵堂,邓稼先的巨幅遗像前摆着杨振宁送的花篮,缎带上写着“邓稼先千古杨振宁敬挽”。 杨振宁眼含热泪面对邓稼先的遗像肃立默哀,鞠躬悼念。 祭奠仪式结束后,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女士按照邓稼先生前嘱托,向杨振宁赠送一套安徽出产的石刻文房用具,上面写着“振宁、致礼存念稼先敬留”。许鹿希女士深情地说,这套文房用具象征着邓稼先和杨振宁的乡情和友谊。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中学、大学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如此重大的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有在报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年6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 杨振宁非常敬重邓稼先,他说:“邓稼先是中国的帅才,他能得到中国领导人的绝对信任,也能得到群众的绝对信任,这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他又说:“中国高层人士选定他当领导者来研究原子弹,这位人士是很有眼光的人。我认识邓稼先,又认识美国的奥本海默和泰勒。这三个人的个性都不一样。邓稼先随和、腼腆,又没有行政工作的经验。当初美国的格罗夫斯将军也聘任了没有行政经验的奥本海默当主持人,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稼先的个性完全不同,是另外一种帅才。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 历史没有忘记他们!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长达12集的电视片:《让历史告诉未来》。在第8集里,有这样的画面和解说: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壮丽场面展现在荧光屏上,欣喜若狂的中国人民、套红的《人民日报》号外……,邓稼先先生的高大身躯也出现在荧光屏上。 …… “1971年,当杨振宁得知,中国两弹全部是由中国人自己制造成的,他离开宴席走进了洗手间,那时,他已是泪流满面了!”
1950年,邓稼先从美国普渡大学回国,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物理数学学部委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院长等职,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他签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总体计划。 1948年,邓稼先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远渡重洋去美国留学,在普渡大学当研究员,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有人劝他留在美国,但邓稼先婉言谢绝了。1950年10月,他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和二百多为位专家学者一起回到国内。一到北京,他就同他的老师王淦昌教授以及彭桓武教授投入中国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建设,开设了中国原子核物理理论研究工作的崭新局面。1956年,邓稼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中央决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原子弹。当邓稼先得知自己将要参加原子弹的设计工作时,心潮起伏,兴奋难眠,这是一项多么光荣而又神圣的职业!但同时他又感到任务艰巨,担子十分沉重。 从此,邓稼先怀着以最快速度把事业搞上去的决心,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任务中去。 首先,他带着一批刚跨出校们的大学生,日夜挑砖拾瓦搞试验场地建设,硬是在乱坟里碾出一条柏油路来,在松树林旁盖起原子弹教学模型厅...... 在没有资料,缺乏试验条件的情况下,邓稼先挑起了探索原子弹理论的重任。为了当好原子弹设计先行工作的“龙头”,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理论,靠自己的力量搞尖端科学研究。邓稼先向大家推荐了一揽子的书籍和资料,他认为这些都是探索原子弹理论设计奥秘的向导。 由于都是外文书,并且只有一份,邓稼先只好组织大家阅读,一人念,大家译,连夜印刷。 为了解开原子弹的科学之迷,在北京近郊,科学家们决心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研制出我国的“争气弹”。那时,由于条件艰苦,同志们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为了演算一个数据,一日三班倒。算一次,要一个多月,算9次,要花费一年多时间,常常是工作到天亮。作为理论部负责人,邓稼先跟班指导年轻人运算。每当过度疲劳,思维中断时,他都着急地说:“唉,一个太阳不够用呀!” 为了让同他一起工作的年轻人也得到休息,得到工作之余的稍许娱乐,他总是抽空与年轻人玩十分钟的的木马游戏。有一次,王淦昌教授看见了他们在玩这种游戏,老教授又好气又好笑,斥责说:“这是什么玩法,你还做儿戏呀。” 邓稼先笑说:“这叫互相跨越!” 互相跨越,这是一种多么亲密的同志关系啊!正是靠着这种关系,邓稼先和同事们一起克服了一个个科学难关,使我国的“两弹研制”以惊人速度发展。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横空出世...... 不久,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癌症不幸逝世,终年62岁。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被称做“两弹”元勋的这位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1941年至1945年在西南联大物理系学习,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名教授。1945年抗战胜利后,邓稼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 1948年10月,邓稼先赴美国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他取得学位后的第9天,便登上了回国的轮船。回国后,邓稼先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1958年8月调到新筹建的核武器研究所任理论部主任,负责领导核武器的理论设计,随后任研究所副所长、所长,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1979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因全身大出血去世。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中国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生于安徽省怀宁,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50年获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中国科学院物理学数学化学部副学术秘书,核工业部第九研究设计院研究员,副院长,院长,核工业部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职.他主要从事核物理,理论物理,中子物理,等离子体物理,统计物理和流体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 他自1958年开始组织领导开展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从而迈开了中国独立研究设计核武器的第一步,领导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试验工作.70年代初以来,在组织,领导,规划新的核武器工作方面,他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是中国核武器理论杰出的奠基者.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回答者:chenpc6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6 20:40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292 浏览 10 回答
122 浏览 8 回答
287 浏览 4 回答
224 浏览 6 回答
171 浏览 2 回答
246 浏览 6 回答
139 浏览 8 回答
258 浏览 4 回答
199 浏览 3 回答
180 浏览 5 回答
236 浏览 8 回答
119 浏览 5 回答
331 浏览 7 回答
140 浏览 5 回答
248 浏览 4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