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范文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发布时间:

论文范文中医药杂志编辑部

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题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摘要:为顺应中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时代需求,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探索和创新是实现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组成。在进一步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质量的目标下,上海中医药大学通过对人才培养实施路径构建的实践与探索,打造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为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关键词:人才培养路径;中药高等教育;中药学专业1.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2.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2.1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2.2汇通中西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着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2.3旁搜博览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2.4慎思明辨慎思明辨,即为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形成批判性思维。学校通过建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跨界协同德育”工作体系,实现100%的课程建立德育目标并渗透德育元素。此外,通过热点话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在扎实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善于发现问题,培养其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1)专业特色与德育的有机融合,发挥价值取向引领的作用。近年来,学校始终把德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把优秀传统文化菁华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挖掘中药的职业行为与德育相关的元素。例如:在中药学课程教学中以中药文化的角度阐释中药药性中的对立统一、中药理论中的破立有度等方面特性[9],达到“以文化人”的作用。此外,将科研学术思路作为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衔接的途径,撰写22门核心课程学习指南和教学设计汇编,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强调专业成才与价值观完善的同频共振,有效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层次。(2)批判性思维的有效建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在中药学、中药药理学、中药分析等主干课程中为学生提供小班化教学环境,并构建中药药性理论分析、中药质量标准进展、药事热点讨论等若干情境或案例,激活课堂教学。例如“以马兜铃酸毒性事件论中药传承与创新”“从药性角度看干姜、附子、吴茱萸的毒性”“从对黄疸的认识比较利胆退黄与利湿退黄的异同”等话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学生以开放的角度进行详细探问、加强信息分析处理,达到明晰分辨的效果。3.实施成效上海中医药大学近3年通过对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的探索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效已初步呈现,具体表现在:①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知识技能及实验技能大赛中连续多次荣获团体第一及多个个人奖项的佳绩,凸显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相通达;②新增9门次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微课、市级精品课程、全英语示范性课程,取得3项教育教学类项目研究支持,在专业教学中逐步实现经典传统与现代科技相贯通;③不断优化、丰富软硬件条件,吸纳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科研课题60余项,帮助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含SCI论文3篇),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能力的交叉和拓展;④结合德育元素加强课内、课外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在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江中远志杯、上汽教育杯、知行杯等竞赛及评选活动中表现出色,获市级及以上奖项27人次,增强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与创新能力的运用相融通。3年来学生出国和升学率平均约占30%;毕业就职于研发公司、科研院所、药学服务、文化信息、大健康相关企业的人数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产业园区生物医药企业就业人数的比例超过15.8%,实现了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地域中药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为全国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可传播与推广的成功经验。参考文献:[1]杨琳,郭宏伟,彭代银,等.“健康中国”背景下中药学类专业设置的思考[J].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37(5):85-88[2]郭宏伟.中医药高等教育教学规律研究[J].中医教育,2017,36(2):10-13[3]尤丽莎,安叡,梁琨,等.构建“为学习而评价”的有机化学评价体系[J].药学教育,2016,32(3):20-23作者:沈岚 夏瑜桢 徐宏喜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范文来源:学术堂

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范文篇2 浅论新时期中西医结合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中西医结合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一门学科,它是建立在中国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基础上,且在两者之间相互兼容、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后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该是通过比较中西两种医学体系在医疗实践中所采用的思维方式、认识手段和应对措施的异同,吸收各自的长处,逐步做到在理论体系上融会贯通,在临床实践中优势互补。现代科学可以帮助理解和阐明深奥复杂的中医理论,而中医药学对人体生命现象的独特认识和对疾病独到的治疗手段又能丰富和充实现代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事业发展的特色和亮点,也是我们缩短与医学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并以自己的特色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优势所在。 目前国外对“结合医学”的研究和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美国NIH1992年用于整个替代医学的研究经费仅200万美元,而近年仅哈佛大学麻省总院用于中医药的科研经费已超过1亿美元。广东等省政府都已明确将中医、中西医结合研究列入全省重点工作之一。这些都为我们积极谋求中西医结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面对这样一个大好的时机,中西医结合工作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一、中西医结合的意义 1.疾病预防。如在传染病的预防当中,中医学在这方面办法不多,而西医学“疫苗”方法就很有效而且简单方便。 2.疾病诊断。中医在诊断上是笼统的、抽象的、理论性的,而西医在诊断上是具体的、准确的、实在的。如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医说是“中风”、“肝风内动”等所致,这的确不好理解,患者也不易接受。要明确诊断该病,就需要应用现代化设备,即西医检查手段,如CT、MRT或DSA。 3.疾病治疗。对某一种疾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思考,明确中医治疗疗效好还是西医治疗疗效好,然后应用疗效好的方法治疗,以尽量减少患者痛苦,减轻患者负担。 4.疾病康复。许多疾病,西医只能采取加强营养、增强功能锻炼等措施,靠人体自身恢复,而中医可以采用针灸、理疗等康复措施,这时中、医康复治疗措施就是最好的。 二、理论互补发展 建国初期制定的“团结中西医”的卫生工作方针,以及1954年以后中西团结合作的真正实现,是中西医结合迈出的第一步。在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中,“西学中”人员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主体。后来随着中医院校正规教育的发展,通过进一步学习西医而由中医成长为中西医结合人才者逐渐增多。这类人才与“西学中”相比,虽有西医学基础不够坚实的缺陷,但在“系统学习,全面掌握”中医学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确立现代科学方法为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是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关键。现代科学方法当然包括现代医学方法。一般而言,生命科学不过是物理、化学、数学等非生命科学在生命研究领域中的应用。由于方法论的统一性,现代医学与不断发展的现代自然科学的高度亲和性,是传统医学所无法比拟的。 近两百年来,现代科学的进展带来西医的飞速发展。西医一直致力于从微观角度探讨生理、病理,从而带动新的疗法及药物的发明。在后基因组学时代,生物医学界认识到基因并不能决定一切,因此又有了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帮助人们了解从基因到蛋白再到组织和器官,直至人体这一复杂系统的运作方式。其治疗手段的发展可归结为以基因或某些分子为目标的靶向治疗、代表药物等。 因此,多数学者认为中医应当向西医学习,打开黑箱,探求脏腑经络阴阳的本质,各相当于西医的何种系统、器官、功能乃至分子,方药治疗不仅能表现为临床疗效,而且要从分子机理上进行实验验证,从而说明中医的某一理论是科学的,并且把这当作中西医结合的首要任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西医界一直在做上述努力,并取得不少的成果,如肾本质的研究、阴阳的物质基础、经络的实质等。 三、用西医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 具体而言,就是用队列研究、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医疗效,规范中医的“辨证”。例如冠心病全都归于数种乃至一种证型,并以固定的方药施治,再以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判断疗效。多数学者认为这种以病统证,及于方药的治疗及评价体系,有助于中医证的客观化及疗效的可重复性。 这种方法将中医辨“证”的特点纳入到了西医诊“病”的体系之中,简化了中医的思维,易于掌握,方便西医运用中成药,例如治疗心衰用参麦针,治疗发热用清开灵,等等,但同时也失去了中医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中医诊断和治疗的核心环节是证。通过患者的表现,归纳出属于何证,便可制定相应的法、方、药,如药证相符,即可收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即需进一步思考辨证、用药是否正确。成功治疗一例患者后,以后遇到类似的患者就会考虑以相同的理法方药略作调整加以应用,同一类证可以用同一类方,《伤寒论》即为代表,这就是中医疗效的可重复性。 中西医结合可以理解为把中医学理论和西医学理论相联系,各取其优势,做到优势互补,然后应用到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实现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目的;为了推广中医药,证明中医药的疗效,对中药进行有效成分研究,即中药的西药化研究,这也是中西医结合的一部分内容。 参考文献: [1]沈自尹.从肾本质研究到证本质研究的思考与实践――中西医结合研究推动了更高层次的中医与西医互补.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4(4):47. [2]北京中医学院.中医学基础[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 猜你喜欢: 1. 中西医结合医学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论文范文 3. 本科医学毕业论文范本 4. 大学医学论文范文

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 思维方式 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1 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颈椎病逐渐升高的发病率和向年轻化发展,使得青年人就开始出现了颈椎病的症状,如果不加以注意,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控制,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危害,其病程长,疗效慢,易复发,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临床护理 1 颈椎病的定义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和继发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了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引起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属中医学"痹证"范畴。 2 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颈肩痛、头晕头痛、上肢麻木、肌肉萎缩、恶心、呕吐、严重者双下肢痉挛、行走困难,甚至视物模糊,心动过速,吞咽困难,四肢麻痹,大小便障碍,出现瘫痪等。颈椎病的临床症状与病变部位、组织受累程度及个体差异有一定关系。 3 颈椎病的辨证分型 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食管压迫型颈椎病。 4 颈椎病的中医临床护理 情志护理 要详细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尤其是对长期患病或有心理恐惧的患者,要让其放下思想包袱,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饮食调护 加强营养,适当食用甲鱼,猪腰及核桃,腰果等坚果类食物。按照中医证型配合中药饮食调理食膳。气滞血瘀证:症见头颈部不能俯仰转侧,压痛拒按,或痛连肩背、胀痛,或痛有定处,日轻夜重,痛如针刺,舌质有瘀斑瘀点,脉弦紧或涩,治宜活血行气,通络止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新鲜蔬菜瓜果等还可食田七青蛙汤,木耳,金针菇,蒸瘦肉;寒湿证:食温热祛风寒食品,瘦肉,猪牛蹄筋,羊肉炖生姜,当归等;湿热证: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口渴不欲饮,溲赤,头晕头沉,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食清淡食品,如薏仁,冬瓜粥,卧床休息期间防止腹胀和便秘,以免加重病痛。寒湿痹阻型: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遇冷痛增,得热痛减,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宜温经散寒,祛湿通络。阴虚型:食绿豆,百合,沙参,冰糖炖银耳或海参,白鸽,甲鱼,蜂房等滋阴补肾,强筋壮骨。肾虚痰瘀痹阻,症见颈部关节或肌肉僵硬、疼痛,难以屈伸,伴腰膝酸软,舌质暗淡,苔白腻,脉细弱或细涩,治宜补肾化痰,活血通络,食海带,淡菜,猪肾等补肾化痰。 功能锻炼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做医疗 体操 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椎动脉型颈椎病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锻炼原则是循序渐进,以患者耐受为宜。 左右旋转 取坐位或是站位。双手叉腰,头轮流向左、右旋转。动作要缓慢。当旋转到最大限度时,停留3~5min。使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受到充分的牵拉,左右各旋转10次。 提颈缩颈 取站位,肩部自然向上提,同时颈部向下缩,停留3~5s,再自行放松,重复10次。 环绕颈项 取站位,颈放松,呼吸自然,缓慢转动头部,顺时针与逆进针方向交替进行重复10次。患者站位,两手叉腰,头部向左侧偏,再向右侧偏,动作要缓慢,幅度勿过大,重复20次。 前后活动颈部 取站位,两手叉腰,头尽量向前屈,低头看地。在仰头看天,头尽量后仰,动作缓慢 体操 方法 双手侧平举,像钟表指向9点15分一样,然后两臂向上抬,举到10点10分处,连续做100~200次。注意全身挺拔、双臂像飞鸟的翅膀一样上下扇动,手臂尽量向后贴每天做一组。 用药指导 中药汤剂宜温服1剂/d,分2次口服,间隔4~6h,服药期间忌生冷及寒凉食物,同时外避风寒,以免加重病情,随时观察用药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 康复指导 注意颈肩部保暖,避免头颈负重物,避免过度疲劳,坐车时不要打瞌睡或低头玩手机。 饮食宜补益肝肾,气血之品,如:黄芪煲鸡汤,参芪龙眼粥,参枣粥等,忌食生冷瓜果之品,中药汤剂宜温服。 按摩颈肩疼痛部位,加强颈肩部肌肉的锻炼,在工作空闲时,做头及双上肢的前屈、后伸及旋转运动,既可缓解疲劳,又能使肌肉发达,韧度增强,从而有利于颈段脊柱的稳定性,增强颈肩顺应颈部突然变化的能力。 树立正确的心态,掌握用科学的手段防治疾病,配合医生治疗,减少复发。 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避免高枕睡眠,不要偏头耸肩、谈话、看书时要正面注视。要保持脊柱的正直。 及早彻底治疗颈肩、背软组织劳损,防止其发展为颈椎病。 劳动或走路时要避免挫伤,避免急刹车时头颈受伤,避免跌倒。 自我治疗及预防 摇动上肢: 肩部放松,左肩画圈摆动、右肩也画圈摆动。次数一般为20次。 抓空练指: 两手臂向前平伸,双手五指做屈伸作用,次数可50次。 提揉两耳: 用手提拉耳朵,然后进行按摩、揉搓,直至耳部发热。 局部按摩: 在颈部、大椎骨、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对这些部位进行按揉。 颈部运动: 颈部运动主要包括头部前仰、后仰、左倾、右倾,四个方向慢慢的转动颈部。颈部转动,可在短时间内缓解颈部的酸痛。 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然后对其进行按揉。 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预防 措施 告知患者卧低枕休息,侧卧时颈部与躯干成一条直线,尽量减少颈部活动。 戒烟限酒,避免风寒潮湿。避免在入睡前洗头,或午夜、凌晨洗澡。避免头发未干就入睡,否则会使潮湿入侵颈部,诱发颈部疾病。此外,还要特别注意对颈部保暖,温暖的颈部环境对防止颈椎病复发很重要。 避免头颈部负重及过度疲劳,减少刺激有利于颈椎病的恢复,保持情绪稳定,积极向上,开朗乐观,正确对待颈椎病。 纠正生活中不良姿势,生活中的坐、卧,看电视的不良姿势是形成慢性劳损的主要原因,当工作或其他劳动需要持续低头或仰头1~2h的时候,一定要抽空适度活动颈部,以放松颈部肌肉,减轻肌肉的持续紧张度和颈椎的疲劳。避免做颈部过伸或过屈活动。 选择合适的枕头。人一生1/3的时间都是在睡眠中度过,挑选适合自己的枕头,对防止颈椎病的发生是非常重要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枕头高度以一拳为宜。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的调节,多摄取一些强筋壮骨的食物。如深绿色蔬菜、西兰花、牛奶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D,有助于骨骼营养。大蒜、洋葱、芦笋和鸡蛋等食品中都含有丰富的硫,硫有助于骨骼、软骨和结缔组织的修补和重建。 5 结论 我科根据中医辨证原理采用中药熏蒸,微波,隔物灸,氦氖激光等物理治疗,可以达到舒筋活血,祛风止痛的作用,通过中药的渗透作用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同时对其进行情志护理,合理指导饮食,正确的功能锻炼,缓解患者局部肌肉紧张,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持之以恒,还能够强健筋骨,使疾病长期得以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夏治平.中国推拿全书[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罗平,马建,余好.中医辨证施膳在颈椎病患者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33):164-165. 关于中医临床的论文篇2 浅析中医临床思维 摘要:中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东方古老传统思维方式的应用科学有其内在的本质规律可循。因此,要掌握这门科学就必须具有中医思维。中医医生应以这样的思维方式进行疾病的诊疗。而在临床中,患者的主诉、需求与医生头脑内掺入的西医的信息,并与中医的信息混合或交织在一起,使中医自身学术的临床思维淡化、异化、西化,从而降低了中医辨证论治的临床疗效。故中医医生应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及正确的临床思维。? 关键词:中医思维 临床思维 1 关于中医思维的概念? 中医学思维是中国医学体系构建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它是在长期的实践医疗活动基础上,运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并采纳了古代的天文、历算、地理、气象、生物、心里等科学知识,对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机、养生治则等进行了 总结 、分析、归纳和整理的过程。[1]? 2 中医思维以中国古代哲学为指导思想? 辩证法思维是古代哲学的核心,也是中医诊疗决策的基本方法。它包含着三大内容:①阴阳五行学说;②取类比象的形象思维;③多端思维[2]? 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 抽象思维 。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基本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受这一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的基本指导思想。历代的中医名家无一例外地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着这一哲学层次的理论指导着自己的医疗实践。《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以取类比象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 “比类取象”是中医思维的基本特性之一,以相似的现象进行简单明洁的援比,常能突破常规的概念抽象。在中医古籍的记载中运用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获得了比 逻辑思维 更多的认识。在说明中药作用机理和指导临床处方用药时,都其重要作用。历代医家都大量借助比类取象的方法,或借以求得新知,或借以论证说理。? 类比思维是中医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不仅用于一些未知现象的解释与推演来进行理论的阐述,而且还用于临床的辨证论治。古代医案中用类比思维进行辨证者甚多,此类医案,巧取比喻,深入浅出,形象明了,发人深思,易于让后学体会领悟。当然类比思维于临床,不仅要启示于自然社会现象之理,更要与中医基本原则不相违背,所以只有善于将二者联系起来并融会贯通,才能正确地应用类比思维于临床。? 因其简洁明了的特点,尽管在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这种思维方法在人们处理问题的思维过程中仍不能被完全取代。况且,目前仍有一些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无法解释,因此类比思维仍有其存在的意义。? 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而形成的多端思维。 多端思维法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来分析事物内在的有机联系,从而得到启发或结论。因为疾病本身就如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一样,是由相关联的多个因素并错综复杂促交织在一起而形成,而多端思维的方法使我们通过认真仔细的分析复杂的因素,从而把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 中医以五行学说、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中的六淫、七情等来认识人体、认识疾病,无不体现多端思维的方法。由于多端思维常常从一个方面展开,而向多个方向延伸,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多种思路,使医生在临床中思路广阔,有助于明确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的提出。? 3 关于临床思维的探讨? 目前对临床思维的认识。 对临床思维这个概念存在不同的理解。在国内,多数人是从局限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一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即认为临床思维是认识疾病和判断疾病过程中的推理和思维方法,也就是临床医生将疾病的一般规律应用到判定个体所患疾病的思维过程。[3]第二种理解为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思维,是利用基础医学和临床 医学知识 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逻辑推理,从错综复杂的线索中找出主要矛盾并加以解决的过程。[4]? 目前对临床思维认识的局限性。 虽然以上对临床思维的理解第二种较第一种要进步,但是从临床看,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局限性:一是只考虑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知识,而对其他方面的知识考虑较少。随着疾病谱的改变,疾病的复杂化,医学问题还需要综合考虑人的心理、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利用 自然科学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行为科学等知识才能找到合适的答案。二是局限于诊断与治疗。对疾病的预防、康复等考虑不多。使一些临床医生在实践中预防医学思维缺乏。对群体健康问题,尚未纳入考虑之中。而医学的目的不是在于治愈疾病,而是促进、保护和维持健康。当健康受到损害时,将疾病的痛苦最小化。三是以疾病为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病人为中心,就关系到从医者的职业道德水平,医德高尚的的医生是以病人和社会的利益为追求目的。而不良的职业道德则易引起错位的临床思维,使思维浅表化、狭窄化、金钱化,导致诊治失败。另外,以病人为中心加强易患的沟通与理解,提高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是促进病人早日康复的“良药”。四是重 经验 ,对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方法注意不够,要么“夜郎自大”,要么“固步自封”。五是过分依赖仪器及化验指标。在当代医学技术发展非常迅猛,虽然日趋形象化、客观化、数量化、精密化,促进医学诊断和治疗。但过分地依赖先进仪器检测,而忽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传统的诊断和常规检查方法,思维就容易局限化、简单化、偏激化甚至思维逆转现象,造成误诊误治。[5]? 对临床思维的探讨。 临床思维应是运用医学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以病人为中心通过充分的沟通与交流,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第一手资料,借助所有可利用的最佳证据和信息,结合病人的家庭与人文背景,将多方面信息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综合、类比、判断和鉴别诊断,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和预防的个性化方案并予以执行和修正的思维活动过程。? 因此,中医思维是从病人的社会背景和心理变化出发,结合生理与病理现象,对病人所患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及诊断,的临床思维,形成有利于病人的综合诊断、治疗、康复、预防方案,提高医学处理的效果与效率。可见,中医思维在临床当中更符合现代生物医学模式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绪论[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2-61? [2] 颜德馨.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J].上海中医药杂志. [3] 赵书云,姚有为,刘豫安等.医学生临床思维欠缺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 教育 .1998,6(42-43)? [4] 王凤华.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6)? [5] 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99-107

现在毕业论文都需要查重,不能直接使用网上的文章,下面列举不同目的下中药学毕业论文范文的获取方式。你如果是想获取中药学毕业论文参考资料,可以去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里面的期刊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你如果是不知道中药学毕业论文怎么写,可以先看学校毕业论文的格式要求,然后找篇优秀的中药学毕业论文模仿。本科毕业论文不对外公布、不上知网等数据库,网上流传的很多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不佳且不是定稿,参照时注意鉴别。优秀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你可以去学校图书馆等内部数据库寻找,或者找论文指导老师求助一篇。中药学本科毕业论文以实验类居多,论文框架和研究方法可以借鉴,但实验数据和图谱需要实验获取,如果在校外实习,无法获取实验数据和图谱时,可以去药标网求助。中药学实验类毕业论文专业性强,只有本专业的并且有实验条件的才可很好的完成。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编辑部

疳积为儿科常见病,多发于断乳之后至6岁的小儿。临床表现各异,常以泄泻、浮肿、赢弱为主。本证主要证候,均具有长期形体消瘦,肌肉松驰,面色、皮肤色泽不华,毛发稀疏;有明显的脾胃症状,如大便不正常,厌食和异嗜症史,以及肚腹膨胀等现象;其它如精神异常,萎靡不振,烦躁不宁,脾气急躁,揉眉捋眼、咬牙嚼指等动作亦颇常见;严重患儿呈老人貌,骨瘦如柴。

【方一】疳积散

【出处】《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组成】生栀子18克,朴硝18克,文术6克,三棱6克,桃仁6克,红花6克,芫花6克,醋军6克,青皮6克,白术6克,山药6克。

【功用】行气活血,清热散结。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青皮、文术、三棱行气散结;桃仁、红花、醋军活血化瘀;栀子、朴硝清除积热;芫花清热散结;白术、山药健脾益胃。

【药理】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三棱、文术能显著延长凝血酶对人纤维蛋白的凝聚时间;桃仁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状况;红花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强纤维蛋白溶解,降低全血黏度;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芫花水浸液对黄癣菌、大芽孢菌、铁锈色小芽孢菌、星状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白术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山药对肠管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有助消化作用,并有降血糖、抗氧化作用。

【用法】上药为末,共90克。取本药加阿魏13克与黍米粥共捣为泥,敷小儿胃脘部,上至剑突,下至脐上两指,24小时取下加黍米粥再捣如泥重敷,每剂连用3~4次,15天为1疗程。

【方二】二陈汤加味

【出处】《实用中医药杂志》

【组成】制半夏、橘红各9克,白茯苓、苍术各6克,炙甘草、制猪牙皂各3克,焦神曲10克,生山楂10克。

【功用】运化脾湿,降逆和胃。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制半夏、苍术、制猪牙皂燥湿运脾,降气和中,宣肺通利大肠,善消乳积,谷食所致之疳积,共为君药;橘红行气和中,焦神曲健胃消食导滞,辅助君药以达醒脾助运,和胃增纳之效;白茯苓健脾利湿为佐药;为防燥药之过燥劫阴之弊,故以食糖,炙甘草,生山楂为使,酸甘合化生阴,甘以补中,健脾益气,运化药力以消积。诸药合用,运脾和胃,升清降浊,缓中健运,消乳食积滞。

【药理】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苍术醇有促进胃肠道运动作用,对胃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缩作用;陈皮含挥发油、橙皮苷、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且陈皮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茯苓有利尿的功能,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抗肿瘤,抗心肌缺血,降血糖;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甘草其所含甘草次酸,甘草锌能治疗急慢性炎症。

【用法】加适量水浸泡30分钟,煮沸后文火慢煎30分钟,趁热过滤药液,自然滴尽。二煎法同上。合并滤液浓缩至180毫升,加入15%白砂糖,1日分3次服。

【方三】保和汤

【出处】《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组成】焦山楂6克,焦麦芽6克,焦神曲6克,制半夏3克,陈皮3克,莱菔子6克,连翘3克。

【功用】消食和胃,化湿散结。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山楂,神曲,麦芽消食和胃;半夏,陈皮化湿和胃;莱菔子行气和胃,消积散结;连翘清热散结。

【药理】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半夏含挥发油,氨基酸,β-谷淄醇,胆碱,生物碱,葡萄糖苷和醛类等,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所含的葡萄糖醛酸的衍生物有显著的解毒作用;陈皮含挥发油、橙皮苷、维生素B1、维生素C等,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且陈皮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还能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有利于排出;莱菔子具有抗菌,抗真菌,抗病毒,降压,增加离体兔回肠节律性收缩,抑制小鼠胃排空的作用;连翘浓缩煎剂在体外有抗菌作用,可抑制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白喉杆菌及霍乱弧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每剂煎取药液至80~120毫升,每日口服5~6次,每次10~30毫升,3天为一疗程。

【方四】疳积膏

【出处】《社区中医药》

【组成】净桃仁11粒,光杏仁9枚,生山栀11枚,红枣7个,皮硝10克,葱白头7根。

【功用】健脾和胃,散结导滞。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方中桃仁、杏仁、栀子、红枣、皮硝具有温脾助运、和胃调肠、散结导滞之功,上述药物通过神阙穴渗透和经络传导,发挥药效,从而改善脏腑功能。

【药理】桃仁能降低血管阻力,改善血流动力状况;苦杏仁可作用于呼吸中枢而镇咳平喘;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大枣能增加胃肠黏液,纠正胃肠病损,抗变态反应作用;葱白对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用法】上药共捣碎,加适量面粉,1枚鸡蛋清及白酒若干将其调成糊状成面团,敷于脐中,外用纱布覆盖后以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即可。

【方五】加味生铁落饮

【出处】《国医论坛》

【组成】生铁落(先煎)10~30克,苍术、白术、党参、鸡内金、陈皮、黑芝麻(炒)各4~10克,焦山楂、炒麦芽、炒神曲各5~10克,槟榔3~8克,炙甘草3克。

【功用】健脾助运,消积导滞,攻补兼施。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生铁落《本经》列为中品,味辛甘,性平散,“能除胸膈中热气,食不下,止烦”;四君子汤健脾益气,以厚中州;苍术运脾;焦三仙、槟榔、陈皮健胃消积,行气导滞;红糖苷缓补中调和;全方药味平和,口感宜人。功能健脾助运,消积导滞,攻补兼施。

【药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黑芝麻含丰富的钙,锌等。疳积患儿每多烦躁哭闹,爱发脾气,易激惹,现代研究表明,铁缺乏可影响人的性格,不苟言笑。美国哈佛医学院达基姆教授研究发现:当铁缺乏时,大脑氧化功能明显降低,从而引起大脑血清代谢障碍,出现思维和情绪异常,表现为脾气变大,孤僻,爱哭。神曲含有乳酸杆菌及淀粉酶,助消化,抑制肠管发酵,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长;麦芽含有淀粉酶,能消化糖类;山楂消肉食,刺激胃液分泌,使胃内游离盐酸增加,能消化蛋白质;四君子汤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吸收;槟榔含槟榔次碱等,可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铁落能镇静。

【用法】每日1剂,水煎后加红糖适量分2次温服。症状改善后,按比例改汤剂为丸剂,每次服3克,每日3次。3个月为1个疗程。

【方六】健脾化食散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组成】白术6克,苍术3克,云苓4克,焦楂8克,神曲6克,法夏9克,陈皮3克,砂仁6克,木香2克,黄连2克,枳实2克,使君子、槟榔两药则按年龄及体重可用0.1~1克左右。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化积。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白术补脾益气,燥湿,与苍术皆可升可降,一为阴中之阳,一为阳,一为益气和中,强脾土,一为补中除湿;配云苓共奏燥湿健脾之功而温运脾胃;枳实能消胃中之虚痞,逐心下之停水;半夏,陈皮破滞气,削坚积,且止呕,消食宽胃;黄连清热燥湿;木香,砂仁理气和胃;焦山楂,神曲皆为消食开胃之品;使君子,槟榔健脾消疳除积杀虫。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和胃,消食化积之功。对病程长,体质差且食积轻者,手法宜缓和有节;对病程短,体质壮者,宜用较重快节律手法。

【药理】白术,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苍术醇有促进胃肠道运动作用,对胃平滑肌也有微弱收缩作用;槟榔含槟榔次碱等,可治食积,气滞,腹胀,便秘等;木香含挥发油,生物碱,菊糖等,云木香对支气管平滑肌及小肠平滑肌有解痉作用,有降压作用,并对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多种真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焦楂、神曲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可助消化;枳实对胃肠道平滑肌有促动力作用,可兴奋胃肠平滑肌,使胃肠运动收缩节律增强而有力,增强胃排空;陈皮的挥发油对消化道有缓和作用,利于胃肠积气的排出,并能促进胃液分泌,有助于消化;法夏具有镇咳、祛痰及止吐等作用;使君子有麻痹蛔虫头,有明显驱蛔虫、驱蛲虫作用。

【用法】配合推脾土,大肠,七节,按脐摩腹,揉龟尾。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汤药每日3次口服,每次1剂(随年龄,身高决定剂量)。

【方七】戊己丸加味

【出处】《和剂局方》

【组成】黄连,吴茱萸,白芍各等份组成。

【功用】清热健脾。

【主治】小儿疳积下痢。

【方解】方中用少量黄连既能“厚肠胃”(《本草经疏》),又能“平肝胃之呕吐”(《本草正义》)以清热燥湿,清胃泻火;吴茱萸配生姜燥湿止呕,温中散寒作用弥强;“白芍药益脾,能于土中泻木”(《本草纲目》)。

【药理】黄连具有广泛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吴茱萸有健胃,镇痛,止干呕和止嗳酸等功效,还有利尿作用,对大肠杆菌有强力的抑制作用,对猪蛔虫有显著杀虫作用;白芍能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并有提高免疫力、镇痛、解痉的作用。

【用法】水煎服,日1剂。

【方八】验方

【出处】《实用中医儿科手册》

【组成】胡黄连,玄明粉,白胡椒,大黄,生栀子等共研细末。另将桃仁,杏仁,使君子仁,置乳钵中边研边加上述药粉,调成稠膏状,灭菌即可。

【功用】消疳健脾,泻热通便,安蛔驱虫。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胡黄连退虚热,除疳热,清湿热;大黄、玄明粉清热消肿解毒,润燥软坚;白胡椒温中散寒,下气消痰;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杏仁润肠通便;使君子杀虫消积。

【药理】胡黄连有利胆,抑菌作用;桃仁有增加血流量,降低血管阻力,抗凝,抗炎,抗菌,抗过敏的作用;杏仁含苦杏仁苷等成分;苦杏仁苷经苦杏仁酶水解,产生氢青酸和苯甲酸,氢靑酸是剧毒物质,所以苦杏仁直接内服易中毒,煎熬后毒性大减,微量的氢青酸不致引起中毒,可作用于呼吸中枢而镇咳平喘,对细菌有抑制作用;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胡椒有抗炎作用,口服可以促进胆汁分泌;使君子可麻痹蛔虫头,有明显驱蛔虫、驱蛲虫作用;大黄有促进排便、抗感染、健胃、止血、降压的作用;芒硝所含主要成分为硫酸钠,能使肠道引起机械性的刺激,促进肠蠕动而致泄。

【用法】治疗时用消疳脐敷膏适量填满脐部,胶布固定,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治疗6次为1个疗程,一般用药2~4个疗程。

【方九】小儿化积散

【出处】《实用中医药杂志》

【组成】炒山楂、建曲、炒鸡内金、炒麦芽、黑白丑各15克,槟榔、制龟板、鳖甲、白蔻、白术、茯苓各10克,共制成粉。

【功用】消食导滞健脾。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建曲,鸡内金,麦芽健胃消食;槟榔,黑白丑化积泻火通便;龟板,鳖甲滋阴补肝肾,养血益心脾;白蔻、白术、茯苓健脾除湿。

【药理】白术能增加消化系统的分泌,刺激造血系统,提高红细胞血红蛋白;山楂含有山楂酸,枸木缘酸,维生素C等,能增加胃中的酶,而促进消化;鸡内金促进胃腺分泌,起到了消积化食的目的;鳖甲能提高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延长抗体存在时间,增强免疫功能;小儿化积散含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有助补充营养,促进患儿消化吸收功能,从而起到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

【用法】每次3克,每日3次,温开水冲服,15天为一疗程,连用2个疗程。

【方十】资生丸加味

【出处】《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山药各30克,扁豆、苡仁、芡实、莲子、甘草各20克,砂仁、白蔻、陈皮各10克,神曲、山楂、麦芽各15克,桔梗、藿香各6克,黄连5克。

【功用】攻补兼施,健脾益气。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方中参、苓、术、草、炒扁豆、炒苡仁之甘温健脾阳益肺气;以芡实、莲子、山药之甘平滋脾阴;并以陈皮、神曲、山楂、麦芽消食去积;砂仁、白蔻、桔梗、藿香开胃健脾;黄连小量清心热;加肉豆蔻温脾阳;苍术燥湿以止泻;黄芪益气固表补肺气。全方是重在补而辅以消,补消得当,阴阳兼顾,升降和运,运转乾坤。

【药理】补脾益肺药物有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促进生长发育的作用;消食类药物含脂肪酶,淀粉酶,及维生素B等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管蠕动,排出肠腔积气积物,具有促进消化,代谢,增强食欲的作用。

【用法】每天取药末12克,开水浸泡后取药汁20毫升,进食前0.5小时服用5毫升,30天为1疗程。

【方十一】验方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

【组成】内服汤剂:鸡内金20克,炒麦芽10克,使君子10克,山药10克,胡黄连6克,银柴胡6克,五谷虫10克,白术10克,木香6克。同时用中药敷脐:白头翁10克,使君子10克,山栀子6克,香附6克,共研细末,加麻油适量调为糊,贴敷脐部。隔日换药1次。

【功用】扶脾健胃,清热消积。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鸡内金消食力强,且具运脾健胃之功,常与炒麦芽同用于食积不化及小儿疳积;使君子常用于小儿脾胃不健而引起的各种疾病,与五谷虫同用,消疳积之力更强;银柴胡味甘性微寒,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发热;山药补脾胃,白术健脾益气生血,胡黄连反佐山药,白术之甘温,同时有消积,清虚热之功;木香能行肠胃滞气,和胃健脾,且可减滋补药物呆滞之弊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外敷方中,香附长于消积聚;白头翁,山栀子善除肠胃热毒蕴结;使君子具消积杀虫之功。内服外敷结合应用,可在短时间内收到通导脏腑之气机之功,使升降得畅,积食得消。

【药理】栀子有降压,利胆,解热,镇静,抑菌作用;香附含挥发油、酚类物质、葡萄糖、果糖、淀粉等,能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并能缓和其肌张度,水煎剂有降低肠管紧张性和拮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有镇痛作用;白头翁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伤寒杆菌,沙门氏杆菌以及一些皮肤真菌等,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有镇静,镇痛,抗惊厥,强心作用;鸡内金、炒麦芽促进消化酶的分泌,可助消化;使君子可麻痹蛔虫头,有明显驱蛔虫、驱蛲虫作用;木香能行肠胃滞气,和胃健脾,且可减滋补药物呆滞之弊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

【用法】共研细末。每日3次,每次3~6克。红糖水送服。

【方十二】健脾消积汤

【出处】《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组成】生晒参6克,白术6克,茯苓10克,鸡内金10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

木香5克,佛手5克,玳玳花5克,刘寄奴6克,蜈蚣1条。

【功用】益气健脾,理气消积。

【主治】小儿疳积。

【方解】生晒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鸡内金,山楂,曲消食开胃;木香,佛手,玳玳花行气导滞;方用刘寄奴(又称化食丹)性温,味苦,入心脾二经,苦能降下,辛温通行,故既能破血下胀,又能消食化积,使滞者破而即通;用蜈蚣,源于绍兴民间单方,考药典,蜈蚣辛温,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衄凝聚之处皆能开之,验临床,确为消疳积之良药。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健脾,理气消积之功。

【药理】人参大补元气,增加机体免疫力,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利于炎症的吸收;白术,茯苓能增强淀粉酶的活性和左旋木糖吸收率,以健运脾土,升阳化湿,收敛止泻;木香能行肠胃滞气,和胃健脾,且可减滋补药物呆滞之弊而增强药物的治疗效果。消食类药物含脂肪酶,淀粉酶及维生素B等,能兴奋胃肠平滑肌,增强肠管蠕动,排出肠腔积气积物,具有促进消化,代谢,增强食欲的作用。刘寄奴有加速血液循环,解除平滑肌痉挛,促进血凝,抗缺氧,抗菌作用;蜈蚣有抗惊厥,抗菌,改善微循环,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黏度,镇痛,抗炎的作用。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对于服药困难的患儿,可采用多次少饮法服药,不必强调每日2次尽剂。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没有不良效果,参见<<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年04期对38例患者的比较分析,未发现不良副作用

医药论坛杂志编辑部

医学助手提供了国内所有正规期刊的基本信息,包括:刊名、刊期、国内版号、国际版号、定价、主管单位、主办单位、主编、主任、地址、邮编、电话、传真、网址、国内评价(是否是北大核心期刊和是否是中信所核心期刊)、国外评价(该期刊被哪些国外数据库所收录)、最新的影响因子、主要栏目等信息。医学助手的下载地址:在医学助手上的查询结果该期刊不是核心期刊,连影响因子都没有,说明没有被列入国家统计源期刊。升副高职称不行!!!

有可能是因为当时通讯信号不好,也有可能是电话占线中。另外也不排除个别手机欠费、开了飞行模式、设置了呼叫转移等情况,导致拨不出电话。《医药论坛杂志》是国家级医学杂志,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科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半月刊。《医药论坛杂志》有期刊征稿,如果是因为征稿问题想了解情况,除了打电话,也可以留意是否有邮件、公众号客服等形式可以联系上。

这是有固定要求的呢,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要求扼要地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研究方法和最终结论等,重点是结论,有这个需求到医 学 好 网去看下吧,这个地方发布才不错的哦

其实现在网络时代,不用那么发愁的,你可以去百度搜医学好网,专业团队,绝对原创作品。很不错的哦

江西医药杂志编辑部

给你个联系方式主管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中医药》杂志 主办单位:江西中医药学会 江西中医学院 编辑单位:《江西中医药》编辑部 主 编:刘红宁 主 任:蒋力生 地 址:南昌市阳明路56号 邮政编码:330006 电 话: 6801645 传 真: 电子邮件:

不是,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就是一个普通 省级期刊。

可以的,你联系一下。主管单位:江西中医学院 主办单位:江西中医药学会 江西中医学院 编辑单位:《江西中医药》编辑部 主 编:刘红宁 主 任:蒋力生 地 址:南昌市阳明路56号 邮政编码:330006 电 话: 6801645 传 真: 电子邮件:

不是;省级的;国家级是杂志的主管单位是国家直属单位才是国家级的;杂志名只有有地方名字一定是省级的

贵州医药杂志编辑部

不是核心期刊。 是统计源期刊。基本信息 主办单位: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出版周期:月刊ISSN:1000-744XCN:52-1062/R出版地:贵州省贵阳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66-8创刊时间:1976出版信息出版文献量:15753篇总下载量:373807总被引量:16633专辑名称:医药卫生科技专题名称:医药卫生综合专辑名称:医药卫生科技专题名称:医药卫生综合评价信息复合影响因子:综合影响因子: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

网上投稿据我所知没有开通;投稿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市北路11号贵州医药杂志社编辑部,邮政编码:550004

刚好上个月发了一篇论文,邮箱是:

本刊是由贵州省卫生厅主管,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药卫生类重要期刊,以高中级医药卫生人员为主要对象,全面反映我省医学科研最新成果及学术水平,面向省内进行医学技术指导,面向国内外传播医学信息。本刊刊号:ISSN1000-744X CN52-1062/R,邮发代号66-8,欢迎广大医务人员踊跃投稿、订阅。 主管单位:贵州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贵州省医药卫生学会办公室 主编: ISSN:1000-744X CN:52-1062/R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市北路11号 邮政编码:550004 发表其它同级别同类型期刊,可用于中高级职称评定,给你推荐一个网站:奔驰发表网 ,邮箱:,我已拿到刊物,并顺利晋级,谢谢他们!!!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