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浅谈部队基层管理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浅谈部队基层管理论文范文

关于新时期部队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目前,不断深化创建活动主题,部队党组织生活得到进一步规范、严整化已经成为部队发展的主旋律,这对边防部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许多有利因素,同时也使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基层一线单位,始终。范文关于新时期部队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由搜集自网络或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主要是关于工作,基层,部队,关于,党员,监督,党建,干部,党组织,制度的,希望大家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目前,不断深化创建活动主题,部队党组织生活得到进一步规范、严整化已经成为部队发展的主旋律,这对边防部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许多有利因素,同时也使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基层一线单位,始终存在提升组织生活质量进度跟不上、党建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基层单位的党建工作,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笔者根据当前基层单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思考。一、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基层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存在重业务培养、轻思想武装的错误思想,不能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致使少数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更有甚者对自身职业理解存在误区;二是少数党组织工作不够规范,疏于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组织生活松懈,致使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三是基层部分党员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缺乏全局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滋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对基层党建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的认为辖区治安维护、处理案件等业务工作是硬任务,基层党的建设是软任务,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基层党的建设摆不到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党务干部兼职过多,职责难以落实。由于业务工作的影响,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抓基层党建工作。三是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造成监督难、难监督,使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四是经费短缺。由于财力状况,党建经费难以保证,如骨干培训,创先争优,表彰奖励及信息交流难以落到实处,直接影响到党建活动开展,致使党员教育活动缺乏活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到位。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建议面对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针对各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特性,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谈几点建议:(一)理清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增强按照党的建设新特点、新格局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基层党的建设到底怎样抓?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首先,要围绕讲学习、讲正气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讲学习是基础,讲政治是核心,讲正气是保证。各基层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三不讲”的问题,努力改进工作,真正这样做了,基层党的建设就能出现新气象,达到一个新水平。其次,基层党的工作是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塑造人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层面上,必须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行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建工作抓深抓实,不断抓出阶段性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突出工作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提高基层党建水平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事务性工作很多,政治性任务也不少,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必然顾此失彼,忙于应付。要想“打好主动仗”,必须“唱响主旋律”,也就是要围绕中心工作,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行重点突破。一是抓基础,把党员管理经常化、科学化。首先要严把入口,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坚持实行“四化”管理:即申请公开化、确定民主化、培养制度化、考察规范化。严把“四关”:即发展对象的确定关、培养教育关、审批关、转正关,确保吸收的每一名新党员都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其次是广泛开展党性实践活动。要把深入开展“党员奉献日”等党性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管理的重要途径,给党员干部压担子,交任务,有意识地把他们放到艰苦环境和关键岗位上挑大梁、唱主角、当先锋、做模范,经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不断强化党性观念,提高工作能力。再次是加强党内监督。首先要强化监督意识,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于碰硬、勇于负责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履行党章和《条例》赋予党组织的监督职责,严格对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和掌握人、财、物权的党员干部的监督;其次要突出监督的重点。当前,必须要突出和加强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监督、发挥先锋作用的监督、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监督、执行干部路线的监督、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的监督。第三要完善党内监督的机制。做到组织监督和党员、群众、舆论监督相结合,更须重视专职基层监督作用,使党的纪律在党内监督中发挥应有的威慑效力,以此有力推动党内监督工作。二是抓根本,把配套制度落实好。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做好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基层党组织要完善和坚持基层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内监督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制度重在建设,贵在落实,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确保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三是抓作风,树立正气。基层党组织面对复杂的辖区环境,无时无刻部经受着各种诱惑的考验,因此,要认真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正气,反对歪风。在本单位官兵要大力提倡讲党性、讲原则、讲大局、讲奉献,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力提倡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尽职尽责,反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反对弄虚作假、瞒上欺下、言行不一、华而不实;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总之,要在整个基层造成浓厚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党务工作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党务工作干部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搞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从基层的主要领导干部到各个干警、官兵,都要关心支持主要领导的党务工作,在了解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了解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方面的情况,为基层党组织了解中心工作、参与重大业务活动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在总结工作时,要在总结业务工作的同时,更要总结党建工作,要关心党务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管理学是经管系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管理学基础论文,供大家参考。管理学基础论文 范文 篇一:《法理学视域下企业制度建设思考》 一、引言 从管理的依据和环境而言,成功的企业一般都会经历管理流程-管理制度-管理 文化 几个特定的阶段。其中管理制度的出现和完善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固化优秀的管理 经验 ,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风险的重要环节。制度作为一个行为控制系统,一方面引导人实施有利于制度目标实现的提倡行为,同时限制人可能出现的不提倡行为,制度自身的限制性要求导致了制度的复杂性。目前尚没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论予以支撑制度建设过程。从本质而言,制度管理是法律思想的重要体现,因此将法理学的逻辑构架移植于制度建设中,形成制度建设自身的理论体系,成为保证制度建设工作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有力支撑。 二、制度本质 制度建设是在既定的管理框架下,挖掘管理价值的探索性工作,是保证企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手段。基于基本的法学思想,在开展制度建设之前,先要确定企业的“宪法”,明确企业的性质,经营的目的,员工的权利和义务。这些将是制度建设的基础,每项制度的形成都有其自身的管理原则,这些原则都服务于企业“宪法”。制度的运营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很难要求所有企业都像“华为”一样拥有自己的“基本法”。比较实际的做法是将“公司章程”作为公司“宪法”。公司章程是规定公司组织及活动基本规则的书面文件,载明了公司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准则,对公司的成立及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公司成立的基础,也是公司赖以生存的灵魂,其具有法定性、真实性、自治性和公开性的基本特征,可以说公司章程就是企业运行的“宪法”。整个制度建设工作都应以公司章程为依据,制度规定的管理原则都要服从于公司章程,保证制度建设的公正性。制度建设的各个环节够围绕制度本质开展工作。 三、制度体系 企业的经营发展涉及众多领域,管理范围也相对广泛。因此需要参照法律部门的形式对制度进行分门别类,同时确定制度关系。 1.制度分类。 制度分类根据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营业范围区别对待,依据管理领域范围划分制度类别。一般而言制度分类基本包括行政管理、 财务管理 、 人力资源管理 、安全管理等,并根据企业类型有所调整,研发类企业设置科研管理、质量管理,制造类企业设置物资管理、生产管理,贸易公司设置经营管理、客户管理。根据不同的经营重点及管理侧重,结合具体的管理层级,大致相同的企业也会形成不同的制度分类。 2.制度关系。 虽然制度领域各有不同,但是受众群体却互有交叉,在运行过程中管理原则和规则的冲突在所难免,因此确定制度间的优先等级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度关系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同层级制度间的关系,是指由于机构层级不同导致的制度管理效力的差别。以集团公司为例,母公司与子公司均制定了管理制度,母公司的制度一般适用于子公司,这两个层级的制度属于隶属指导的关系,即母公司的制度较子公司制度优先。一种是同级的不同类制度间的关系,是指在同一层级机构中,由于业务重点的不同导致的制度运行冲突时的优先关系。这类优先关系主要用来解决诸如“因为自卫而杀害保护动物”是否合理的问题。就一般的管理优先程序而言,遵循“安全第一,兼顾效率”的原则,具体的优先原则随着公司业务重点的发展而变化。以科研单位为例,一般优先顺序为:安全-科研管理-质量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保障管理。经贸企业、生产企业给予不同的管理重点其制度优先顺序也有所不同。 四、制度设立 制度是管理的依据,其合理性显的尤为重要,需要设计严谨的制度设立程序,保证制度合情合理兼顾效率。制度审查程序应该体现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征求意见,二是逐级审查。“征求意见”注重意见的征集的广度,需要有一定的样本量,这样才能征集出制度中共性的问题,这一方面有力于制度问题的发现和整改,另一方面也是管理 措施 在实施前宣贯的另一种形式,在互动过程中柔性的实施管理提升。“逐级审查”体现了制度审查的程序性,能够通过程序实现问题的不断聚焦,同时也是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核心的关键制度建议通过高层级的决策机构进行讨论确定,最终以行政文件的形式形成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首先应该以上述原则形成《制度管理章程》暨“立法法”,保证制度设立程序的合理性,当然制度管理章程必然是需要通过广泛的征求意见且以“总经理办公会”一级的高层级决策机构确认确定的。在征集意见的过程中建议按照制度类别预先圈定各管理领域的资深管理人员建立“制度审查委员会”,在制度审查过程中保证征求意见的广泛性和准确性。 五、制度运行 制度运行过程中一方面要解决制度执行的问题,另一方面要解决制度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管理效力变化的问题暨制度的解释。如果说可预测性是对制度执行者的限制的话,那么制度的解释就是对制度制订者的要求。 1.可预测性。 制度在运行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可预测性,按照管理制度办事,按照管理制度惩处。制度建设工作的成败表象是制度自身的正当性,但是关键是实施过程的可预测性。如果制度成文在册,但是无人执行,违反制度没有惩戒和纠正,那么制度的规范作用无法得到体现,反而会引起管理秩序的混乱。 2.制度解释。 企业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但是制度是相对固定的,在用“老制度”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不乏要对制度进行解释,注意这个解释是以制度中管理原则为依据,针对新的实际情况,对固有的管理规则进行细化,并不是没有边界的解释。 六、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制度建设过程环节多,问题多,难点多。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总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针对几个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说明。 1.零星管理事项没有制度依据。 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经常会发现要处理某些零星的事项没有管理依据,使管理活动步履维艰。首先要看有没有以往类似事项的管理实践即“判例”,如果有就按照原有判例实施管理措施,如果没有看是否能够借鉴同类型企业涉及该事项的管理制度,可参照执行,形成新的“判例”,如果没有,那就按照公司章程,从公司利益的角度分析问题,确定管理方案。 2.制度运行评估。 企业的不断发展的,制度的相对固化的。用固化的标准管理变化的事物需要定期进行评估,对制度进行修改和调整,适应企业新的发展实际,保证制度运行的有效性。一方面加强新建制度针对试行期间问题反馈修改,保证新制度起到作用;另一方面加强老制度的修订工作,通过修改调整继续发挥作用。3.制度内容的宣贯。制度的编写审查过程虽然广泛的征求意见,但是总体而言还是相对封闭的,制度的效用是建立在“知法守法”的基础上的,因此有计划有步骤的针对制度管理领域进行必要的培训 教育 就显得尤为重要,很多企业不缺好的管理制度,管理效果长期上不去的原因就是教育宣贯不到位,没有形成制度管理氛围。 七、结语 制度建设工作是 企业管理 规范化程度的重要体现,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和依据。以法理学逻辑构建制度建设工作流程,明确制度的本质,规范制度设立程序,强化制度运行管理,从体系化角度确定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是制度建设的核心理论和重要功用。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制度建设的理论化研究和实践性经验,提升制度建设能力,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实质性提高。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篇二:《浅谈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思考》 我国的高等院校(除部分民办高校外),实行的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资金的筹集 渠道 也逐渐多元化。在资金的使用方面,高校通常涉及到基础设施建设、教学科研、物资采购以及后勤保障等业务。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减少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2014年1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高等院校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提供了指引。 一、高等院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 内部控制是高校内部风险防范的机制,目的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目标。目前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从制定到执行,存在着较大的脱节,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内部控制的意识淡薄。有些院校的领导对于内部控制不重视,把内部控制当作一种形式,未采取实质性的措施,导致内部财务工作人员对于内部控制认识不到位,内控意识薄弱,内部控制中的重要部门之一的内审机构严重缺失。 2.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执行情况不理想。 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很多高校领导权力得不到有效的束缚,而依托高校建立的内部审计部门独立性很差,无法按照制度执行相关的工作,导致一些高校的内部控制流于形式,内部审计工作也只能停留在基础的层面,难以深入下去,甚至个别高校中出现内审部门与管理人员串通舞弊的情况。此外,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本身也存在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一些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更新速度慢,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导致内部控制系统制度产生漏洞。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最突出的就是执行不到位,不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执行,严重地削弱了高校内部控制制度的效力。 3.会计 岗位职责 不明,会计人员素质偏低。 由于高校财务部门工作比较繁重,需要处理各方面的事物,仅教职工报账,就是十分庞杂的一项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处理。有时候会出现人手短缺,导致一人多岗、工作交叉等情况的出现。而财务部门的很多岗位是不相容的,这样很容易出现内部控制的漏洞。一些办学规模较小的高校中,内部控制方面的工作没有独立出来,而是由财务部门来完成,这样的内部审计结果也就无法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此外,很多高校中财务人员职称、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对于新的会计准则、内部控制制度等新制度的贯彻学习不够,导致专业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高校内部控制水平低下。 4.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价系统,审计监督力度薄弱。 新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中,设计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体系,但是其中缺乏有效的外部评价机制,即没有引入第三方审计监督。在《规范》中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对内部控制实施的效果如何没有评价的机制,这对于提升高校内部控制效果十分不利。此外,高等院校的内部监督力度也相对薄弱,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的内部监督主要由内部审计部门担任,但是内部监督缺乏独立性,在实际的审计监督过程中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审计,很多时候流于形式。虽然各大高校每年会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但是从实际的审计监督效果看,效果不理想,仅仅是对个别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而且处罚的力度也不够,没有形成很好的威慑力。 二、强化高等院校内部控制的对策 1.高校领导重视内部控制,提高整体的内部控制意识。 目前高校内部还是呈现较为明显的集权制,高校的主要负责人对于制度的实行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因此,内部控制意识的强化需要领导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以后,还要以身作则,积极督促,提高执行的效果,而不是仅仅把内部控制制度当作一种形式。如果高校的领导都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在执行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时,下面的员工就很可能出现消极应对、敷衍了事的情况。因此,高校领导的重视至关重要。 2.依据最新的 规章制度 ,不断健全内部控制体系。 高校必须根据新颁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结合自身的财务工作特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在《规范》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针对性强、执行性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强化内部控制系统审计工作,这样可以与制度的执行效果形成有机的衔接,从而形成有效的权力约束机制,防止内部控制执行效果不到位而出现的舞弊、挪用公款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的财务部门必须严格执行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 3.明确岗位职责,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 岗位分离是财务工作的基础,不能因为工作繁重,而产生内部控制制度中禁止的岗位交叉和一人多岗的情况。要在内部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对于不兼容岗位的工作必须分离。加强学习,进一步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特别是有关内部控制重点的学习。高校可以选择一家师资力量雄厚的会计培训机构,对财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此外,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引入奖惩机制,对于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表现优秀的工作人员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良好的示范作用。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中消极应对、执行不到位的,进行内部通报批评,并适当进行处罚,从而有效的提升高校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管理学基础论文范文篇三:《试谈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应用》 一、《管理学》课程特点 管理学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主要学科,是培养管理型人才的基础学科。管理已经深入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企业的管理、国家的管理、团队的管理等等,都离不开管理学的理论支持。在社会发展相当迅猛的今天,要想让经济成为推动国家向前发展的动力,主要靠有效的管理,其次就是科技的支持。因此,管理学已经成为经济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为培养合格的管理人才服务。 1.管理学的实践性较强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管理学中没有亘古不变的管理定律,具体的问题应该有具体的解决办法。因此,单凭学好课本上的管理学理论是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将实践融入管理教学中才能从根本上掌握一门科学。管理学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掌握管理经验,在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因情定因,做到活学活用,因此,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2.管理学是一门软科学 首先,管理的宗旨是通过有效 方法 的将各种资源进行分配和利用,争取以最少的投资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管理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是通过对被管理者和其他条件,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管理的价值也是通过被管理者的价值而体现出来的。管理是一个过程化现象,不像普通的商品,生产出来、销售出去就能换取一定的商业价值,管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才会体现出它的价值。 3.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管理学是人类所有学科中较为复杂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涉及到了人与生产资料之间的分配关系。管理学兼具了经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工程学等知识,是这些知识融合而成的学科。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管理者需要用不同的知识进行管理,因此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4.管理学是一门发展中的学科 将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是近几十年的时间,管理学的历史还很短,在经验的积累上还不太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拓展。管理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受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也正处于转型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管理学会有进一步的发展。 二、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践 各个高校的管理学教学环境都设立在课堂中,并且多数的情况下,限制在理论讲授的形式和内容中,缺少知识的突破和形式的创新,顶多是在课堂教学中插入情境教学,但是学生们同样没有真正的将理论知识进一步的运用。因此,在管理学课堂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特别严重。教师主要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讲述了一遍,即使里面穿插案例分析,也是那些经典的老案例,对新形势下的管理工作缺少指导意义,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没有多大的帮助。而且教师以及学校都没有给学生安排管理实践的机会,以至于学生的经验都是从课本上得来的,缺少时代特征。 2.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落后 现在的大学课堂依然是以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法,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不符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过于突出,以至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并且现在的教学评价模式依然沿用传统的评价模式,以分数判断一个学生的成绩好坏,评价过于死板和形式化,不能准确的评估学生发展情况。 3.教材建设落后 管理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发展,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深,国内外各大企业的管理理念也在不断的变更,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层出不穷。原有的老教材已经无法满足现在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但是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意识到这个情况的严重性,有的意识到了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改善这个情况。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不到成就感。 4.案例教学较少 案例教学是讲授教学的补充,在无法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的时候,案例教学是增加学生管理经验的最好办法。但是由于学校的师资力量限制,许多教师在案例的收集及分析方面做得不到位,以至于给学生提供的案例分析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管理经验的需要。 三、新形势下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 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新的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宗旨是,不仅要创新教材、完善教材,并且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环节进行改良。 1.科学编制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的指明灯,教学大纲应该跟着社会的发展进行不断的变更,尤其是像管理学这种发展型的学科,需要不定时的增加或删减教学内容,以达到与时代发展情况的匹配。科学的教学大纲不仅可以提升教学效率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应该将教学大纲的科学性编制放在教学改革的首位。教学大纲的编制应该秉持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的比重,增加范例教学、以及课外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内容。 2.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管理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在科学的实用的教材作用下,学生才会学到更加科学的知识,对教师和学生的成长都有一定的帮助。教材的建设应该借助国内外知名企业在管理上的经验,并结合时代的大背景,对企业的管理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在规定的教材之外,开设辅助教材,将自己平时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总,把其中较好的内容装订成册,给学生们传阅。在一定的积累以后,进过学校教研组,甚至是有相关教育部门的大讨论,将优秀的教材内容在更大的范围内传阅。 3.对 教学方法 进行改革 教学方法的好坏,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适应程度。比如说,较为活跃的班级,教师应该增加课堂教学的严格程度,在他们积极思考的同时,要强调思维的严密性,切忌在过于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忽视系统教学的重要性。相反在沉闷的课堂中,应该用生动有趣的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调换学生与教师的角色,让学生讲,教师听。 4.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 实践是管理专业学生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将间接经验付诸实践的重要方法。学校可以与一些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在暑假或者在校时间,把学生分配到各个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践,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并要求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总结 自己的实践经验,做好书面的记录。 综上所述,本文首先从《管理学》课程特点入手,分析了管理学的特点,管理学不仅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并且具有综合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其次就我国管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提出了现在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然后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在实践中下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首先应该从编制科学的教学大纲入手,加强教材的建设,与此同时应该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并通过实践检验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1. 管理学基础学习心得800字 2. 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 3. 学习管理学基础心得体会与感想 4. 管理学基础知识要点 5. 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论文

法律是保护我们安全的重要内容,存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法律8000字 毕业 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1:《浅谈法律信仰形成的法律基础》 摘 要 法律信仰作为法治国家的精神基础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法律信仰和良法概念的界定、什么样的法律才能被信仰的阐述,阐释了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作用。 关键词 法律信仰 良法 作用 一、前言 依法治国作为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已经有十二年之久,为了实现依法治国的理想图景,我国已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基本有法可依。虽然有法,但法律在实践当中权大于法、人大于法、以言代法、以权废法的现象比比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到底是法律不被信仰,如果法律不被信仰,与一纸具文无异,就似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①。”法律作为信仰的唯一对象在培养法律信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们究竟要信仰什么样的法律?良法作为一种有别于恶法的良善之法应作为法律信仰的当然对象。本文正是以良法在法律信仰形成中的重要性为理论基础,通过以下逻辑来分析良法的这种重要性:法律信仰是依法治国方略的精神基础,这种精神基础又是如何形成的?法律作为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对法律信仰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那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呢?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的良善之法应成为法律信仰的对象②。 二、法律信仰与良法概念界定 (一)法律信仰 法律信仰一词在《辞海》中并没有针对性的解释,只有对信仰的解释为:“信仰是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③。”谢晖教授认为“法律信仰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是主体以坚定的法律信念为前提并在其支配下把法律规则作为其行为准则;另一方面是主体在严格的法律规则支配下的活动④。”由此,笔者认为法律信仰是指社会主体对法律的信服和尊重,并将这种信服和尊重的心理状态转化为行为准则的过程。法律信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非静止不动的,是包括心理状态和行为过程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法律信仰不仅存在于理论上,而且践行于法治实践中。 (二)良法 良法是与恶法相对应的法哲学范畴,是一个广泛且不断发展的概念,它包括法的实质良善性和形式良善性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要对良法下个确切的概念不容易,可从良法的标准来探讨良法的概念。李龙教授主编的《良法论》一书认为良法的基本标准是:价值合理性、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⑤。笔者认为,良法应从应然角度考虑,良法应是实质良善和形式良善的有机统一,由此,法律应当是怎样的,而非法律实然或已然是怎样的。价值合理性应是良法的灵魂,规范合理性、体制合理性、程序合理性都是为了实现良法的价值合理性服务的。因此,良法应是符合自然、社会、人类发展规律的,能够满足主体享有最一般人权、公平正义的,并能为大多数独立社会主体所信奉和行使的准则。 三、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法律信仰作为信仰的一种,其信服和尊重的准则当且仅当是法律,而不能是诸如权力、教义、风俗习惯之类的对象,如果法律信仰除法律之外还有其他对象,那就不是法律信仰,也培养不出法律信仰。法律的三品性“自由――人权性、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内在因素⑥。此外,规范的至上性是法律成为法律信仰对象的前提条件⑦。正是因为法律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的特性及其至上性,确定了法律是法律信仰的唯一对象。 四、什么样的法律才会被信仰 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只有建立并不断完善法律体系才能为依法治国提供法律基础,而法律被信仰是依法治国的精神基础,只有法律真正为社会主体所尊崇和行使才能实现法治,但是并不是只要是法律就一定会被信仰,还要看这种法律是否具有价值合理、规范合理、体制合理、程序合理等特性,是否能够保障人权、救济权利、实现利益,是否能够体现法律的应然性(公平正义性),即法律应是良善之法,是为良法。 五、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 根据谢晖教授将法律信仰分为法律信念和在法律信念支配下的活动两方面来看⑧,良法对法律信仰形成的作用可通过以下两方面来实现:1.良法对法律信念形成的作用。法律信念是一个有关个体主观心理的概念,内在包涵着个体对法律的信服和尊崇,并把这种信服和尊崇内化为一种恒定的意念,而这种信服和尊崇的前提是法律可以实现主体的某种利益。良法因其效用-利益性、保障-救济性、自由-人权性,使其具备被信仰的价值基础;2.良法对法律实践的作用。法律实践的前提是有法可依,而这个法的良善性决定了法律实践的有效性,法律的有效实行是法律实践的应有之义。法律的善恶决定了人们对其信仰的最基本的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只有善法――以人权保障为宗旨的法律,才能获得社会主体的普遍认同并加以普遍遵守,法律的良好实施才能促使人们去信服和尊崇法律,法律信仰才能形成。 六、结语 法律信仰在依法治国的当今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要真正让法律成为普通民众的信仰,首先法律应是良善之法,且应有效实施,法条具文的泛滥,除了带来种种社会成本,还会阻碍法律人职业自律,而法律人职业素质的降低,无疑会鼓励人们在法制外另辟 渠道 ,解决纠纷维护权益,即求助于私力救助。因此,法律不仅在制定过程中要不断向良法靠近,而且制定出来的良法要得到有效的实施,这样才能为民众提供法律榜样,使民众信服法律,将法律内化为信念,从而信仰法律。 注释: ①[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8. ②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③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565. ④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⑤李龙.良法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71-72. ⑥钟明霞,范进学.试论法律信仰的若干问题.中国法学.1998(2). ⑦谢菲.小议形成法律信仰的前提条件和经济基础.律师世界.2002(7). ⑧谢晖.法律信仰的理念与基础.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15. 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2:《浅谈 保险 法律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 摘 要 保险在我国社会中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民众所重视,在保险法律关系实践中也出现了相当多的司法案例。本文首先分析了保险活动中法律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并对我国《保险法》在防范保险道德风险上存在的缺陷分析,从法律人的角度,对我国保险法的制定和修改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 保险 道德风险 保险道德 一、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一)保险道德风险的基本概念 道德风险是指与人的品德有关的无形因素,即是指由于个人不诚实、不正直或不轨企图,促使风险事故的发生或扩大,以致引起社会财富损毁和人身伤亡的原因和条件。 道德风险以前主要存在于经济领域,但是近年来随着保险领域的不断扩大,加之保险制度自身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健全,道德风险越来越广泛的存在于保险领域,保险道德风险成为保险业中一个特有的术语。 “保险道德风险”是指通过投保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一种精神或心理状态,即投保人为了谋取保险金赔偿或给付而投保,通过促成或制造保险事故而取保险金的危险。 本文认为保险道德风险的主体除了投保人外,还应该包括被保险人和受益人。保险道德风险同一般的风险相比,具有自身特点。一般情况下,实际危险是有形的,而保险道德风险是无形的,很难运用保险业的相关法则加以预测,因此比较难以加以识别。 保险制度的基本功能在于分散危险和补偿损失,但是人为的保险道德风险却造成保险机制的非正常运转,因此有必要从法律角度寻求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具体 措施 ,以求将其发生率尽量降到最低。 (二)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及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保险道德风险的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常见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虚构保险标的;故意制造保险事故;故意违反告知和保证义务;故意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道德风险源于人的自利本性,人们在利益的驱动下,可能做出一些不法行为。加之保险机制的自身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就导致了保险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保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指在交易双方之间或者所形成合作关系的双方中, 一方拥有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在相互对应的经济人之间不作对称分布的有关某些事件的知识或概率分布。 在社会保险活动中,投保人所了解的保险商品信息都来源于保险人和中介人的介绍。保险人则通过投保人和中介人来掌握保险标的信息。彼此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 2. 逆向选择的存在。所谓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是指事前隐藏信息的行为。保险人与投保人在保险过程中,必须要达到信息的完全对称与知晓,才能签订保险条约。但在现实中,这种绝对知晓与坦白的现象是不存在的,彼此都不能绝对知道对方的形象。因此,投保人在投保时,往往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性的投对自己有利的保险,而并不把这方面的所有情况让保险公司知晓。所以,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保险公司总是处于劣势。这样就导致了有些投保人不愿向保险人真实告之被保险人已存在的风险状况,保险人处于被动选择的位置为投保人的行为承担相应风险。 3. 立法对相关利益主体规制不足。人们追求利益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人就会做出一些不法行为,表现在保险活动中,就会引发保险道德风险。要想减少甚至消灭保险道德风险,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加强对相关主体的规制。正是因为现有立法对保险道德风险的规制不足,对保、诈保等行为惩罚不够,才会造成保险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 4. 我国保险法仍不完善。我国现在的《保险法》及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十分健全。存在着保险利益不清晰、归责原则不合理、缺少近因原则的规定等一些立法缺陷。特别是在约束方面,对保险欺诈的惩罚力度不够,客观上纵容了保险道德风险的发生。 因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以及逆向选择而引发保险道德风险,主要还是由于保险法中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的。可以通过在保险法中设立和适用相关的原则和制度来加以解决。通过在保险法中规定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并且在保险事故发生后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制度来让投保人负担举证责任就对解决保险活动中信息不对称与逆向选择问题起到了有效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加大对保行为的处惩罚力度来约束各个保险利益主体,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所以,归根结底,我们要从立法角度来防范保险道德风险。 二、我国《保险法》在防范保险道德风险上的缺陷 (一)保险利益不清晰 保险利益原则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保险法对保险利益的法律规定却并不清晰。特别是对保险利益应该存在于何人何时,并未作详细的规定。 保险利益应该归于于何人,大多数国家规定为被保险人,而我国《保险法》规定为投保人。我认为,在财产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与保险标的之间具有更明确的保险利益。因为,假如被保险人与保险标间不存在保险利益,其又为合同受益人,那么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不仅不会对其利益造成损害,反而为其带来利益。这样以来便容易引发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 (二) 缺少近因原则的规定 我国《保险法》只是在相关条文中体现了近因原则的精神而无明文规定。我国《保险法》第二十三条至第二十五条规定:“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应当向保险人提供与确认保险事故的性质、原因、损失程度有关的证明资料。保险人应当及时予以核定,对属于保险责任的,履行保险责任;对不属于保险责任的,应当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发出拒绝赔偿或拒绝给付保险金的通知”。近因原则是确认保险人之保险责任的主要依据。正确认定近因,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有重要的意义。在《保险法》中增加关于近因原则及其适用标准的明确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三) 归责原则不妥当 按照保险的一般规则,保险责任的归责原则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不考虑行为人有无过错,或说行为人有无过错对民事责任的构成和承担不产生影响。 就保险领域来说,就是基于保险合同的约定,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如果发生该事故的原因属于承保范围内的原因,那么保险人就必须承担保险责任。而不必考虑该事故是否是由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的过错造成。 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能使因保险事故遭受的损失得到及时的赔偿,有利于保护投保人等的利益。但由于保险活动中的信息不对称,在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并不能及时准确的获得事故的有关证明和资料,这样,对于保险人来说,证明投保人等是否存在故意是十分困难的。在此情况下,无过错归责原则的适用客观上加重了保险人的负担,增加了保险道德风险发生的危险。 (四) 对保等相关行为的惩罚力度不足 《保险法》中投保人、被保险人和受益人在实施了保等行为后,主要承担的是违约的合同责任。“利益与风险相当”是一句古老的法谚,它指的是获得一定的利益必须负担相当的风险,如果利益大于风险,则必然会导致不法行为的产生。实施保等行为后所承担的责任远远小于通过保行为所获取的利益,必然会引发道德风险。另外,如今保险道德风险在保险领域广泛存在的现实说明,仅让他们承担违约责任是不足以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所以《保险法》有必要加大对保、诈保行为的惩罚力度。 三、 防范保险道德风险的立法建议 (一) 进一步明晰保险利益 “无利益者无保险”,保险利益对保险道德风险防范的意义自不待言。保险利益具体明确,可以避免投保人利用对保险利益的不同理解而利用保险道德风险。 由《保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可以看出,真正有权在保险事故发生时领取保险金的是被保险人,而非投标人。而《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可见,《保险法》第十二条同第二十二条的规定明显不一致。 保险利益存在于何时,根据《保险法》第十二条的规定,可见与保险合同订立时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根据英美保险法通例,保险利益存在于何时因险种不同而不同。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分别具有补偿性和给付性特点,决定着保险利益原则在适用过程中的时间限制不尽相同。其中,对财产保险合同而言,一般要求从投保时至保险事故发生时应当始终对于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与此不同,保险利益原则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时,仅要求明确一个时间点,至于保险事故发生时是否具有保险利益则在所不论。因此,我国《保险法》应该借鉴英美法的规定,明确保险利益产生于何时。 (二)增加近因原则的相关规定 由于我国《保险法》未明文规定近因原则。应在《保险法》中明确规定近因原则及其适用标准。根据近因原则的要求,认定近因的关键,在于寻找致损的因果关系。 关于近因原则的适用标准,保险界普遍认可的是直接作用论,即将对于致损最直接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因作为近因。如果保险事故是作为直接原因造成保险标的损失,保险人承担保险责任。如果保险事故并非造成保险标的的损失的直接原因,保险人不承担保险责任。 (三) 适用过错责任推定制度 基于诚实信用原则在保险法中规定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对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保险合同签订前的逆向选择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对于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保险合同订立后的道德风险该如何解决呢?则依赖于过错责任推定制度。 在保险事故发生后的保险理赔过程中,对保险人来说,想要证明投保人等是否存在故意是十分困难的。而将举证责任的负担通过法律规定合理分配给投保人,可以使其自身受到相应的约束,对于弥补保险人的信息滞后性,防范保险道德风险无疑有所裨益。 例如,对于常见的汽车保案件,由于经常存在投保人与汽修厂联手保,所以更具有隐蔽性,这无疑增加了保险人对案件事实调查的难度,造成联手保畅行无阻。而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适用,将举证责任转移给投保人,给投保人增加了举证的负担,势必会增加联手保行为的难度,从而遏制保险道德风险的发生。 (四) 设立惩罚性的损害赔偿制度 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对防范保险道德风险起着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对保人施加更重的经济赔偿责任来制裁他们的不法行为,更好达到惩罚的目的。同样,通过惩罚也达到了威慑的目的,可以防止道德风险再次发生。其次,这一制度具有补偿功能,在补偿性损害赔偿不足以补偿保险人所遭受的损失时,惩罚性损害赔偿能更好的维护保险人切身利益。再次,惩罚性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可以对保险交易起到鼓励作用。同样,这一制度在保险领域适用能够促进保险活动的正常进行,因为它使潜在的保人等认识到遵守保险合同的约定比实施保行为更加合算。 注释: 程婧.保险道德风险的产生及规避.福建金融.2001(5).第37页. 尹田主编.中国保险市场的法律调控.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72页. 张新宝.侵权责任法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魏建文、邹国雄.论保险道德风险的法律防范.经济师.2002(3).第71页. 参考文献: [1]杨林.遏制保险欺诈.中国保险.2005(8). [2]张欢.中国社会保险逆向选择问题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6(2). [3]黄海骥.保险信息不对称的表现及影响.保险研究.2003(12). [4]卓志、熊海帆.保险领域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的经济分析.保险理论与实践问题探索.西南 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法律8000字毕业论文篇3:《浅谈法律服务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一、引言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逐步建立,军队的法制建设引人瞩目。其中,法律服务工作的蓬勃开展,直接促进了国家的政策法律在军队中得以更好的落实,这对贯彻中央军委依法治军的方针,保护国家军事利益,维护军队和军人的合法权益意义重大,但是,这只是法律服务工作显而易见的一些作用。其实,对军队来说,法律服务工作作为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内容,不仅有利于加强我军的政治建设,发挥我军的政治优势,也在落实依法治军方针、依法管理部队、拓展政治工作职能和形成政治工作合力等领域发挥着作用,从而全面提高战斗力和保证各项任务的完成。 二、法律服务工作与军队政治工作的相互作用 (一)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 随着依法治军原则的提出和部队法治建设的需要,具有军队特色的法律服务工作在部队应运而生。1995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将司法行政工作、军队保卫工作、军事审判工作和军事检察工作作为军队政治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法律服务工作就是其中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政治工作条例》把“领导司法行政工作、管理律师、公证和法律服务”作为总政治部的重要职责,把领导、负责法律服务工作作为各级政治机关的主要职责之一。这样,在《政治工作条例》这一军队政治工作的权威法规中确立了法律服务工作在政治工作中的法律地位。因此可以看出是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法律服务工作纳入军队政治工作体系中,在实践中有利于加强对法律服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健康发展。 (二)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政治工作任务的完成 《政治工作条例》明确规定了法律服务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共同任务是“打击军内违法犯罪和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的渗透破坏活动,从政治上、组织上纯洁和巩固部队,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国家利益和军事利益,维护军队和军人的合法权益”。这一任务的确定,是由法律服务工作本身的工作性质决定的。律师工作、公证工作和基层法律咨询工作,从法律角度为部队建设提供各项服务,适应部队建设需要,促进部队的全面建设。这些任务与政治工作中任务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军队政治工作中不能缺少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服务工作对加强军队政治工作,实现政治工作任务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法律服务工作在军队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机制 (一)开启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军队政治建设 过去,我军的法律服务工作是潜在的,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和专业的法律队伍,也没有明确的人员职责分工。出现了法律问题,有了法律服务需求,则由保卫、组织、干部、宣传等部门办理。这些法律问题体现在为首长和机关提供法律咨询,为官兵涉法问题提供解答官兵,协调处理军地纠纷,参与诉讼和调解以及法制宣传 教育 等。依法治国和依法治军方针的贯彻,法律已经涉及国家和军队生活的方方面面。单纯的依靠行政手段和途径,单靠组织、干部、宣传、保卫等部门的工作已不能满足部队政治建设的需要。只有开启法律服务工作,满足日益增多的涉法问题解决的需求,提高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发挥我军政治工作的优势。 (二)加强法律服务工作,落实依法治军方针 依法治军,就是依据法律管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事业,把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依法治军是军队建设全局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中国特色军事法规体系的形成,为依法治军提供了有力支撑。依法治军是一个系统工程,如何才能找到依法开展工作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那就是通过法律服务工作。法律服务工作是贯彻实施军事法律法规的重要方面,在依法治军,有效地依法管理部队上发挥着巨大作用。 (三)加强法律服务工作,形成政治工作合力 军队法律服务工作具有独立的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和业务范围,相对于政治工作中的保卫、组织、干部、宣传、纪检等工作来说具有独特性。但是,法律服务工作又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政治工作中的其他业务工作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开展得好可以和其他政治工作形成合力。首先,法律服务工作与政治工作中的其他工作存在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形成合力的关系。对政治工作是一个很好的充实,又促进了政治工作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形成政治工作合力,更有利于完成政治任务。其次,法律服务工作对纪检、组织、干部、宣传、 文化 工作及群众工作等同样具有促进作用。法律服务工作与其他各项业务工作都能相得益彰,形成合力,将系统论中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原理运用到政治工作中,定会更好地搞好政治工作,实现其任务和职能。 (四)做好法律服务工作,加强基层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我军的生命线,在我军的建设和发展中,政治工作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基层部队的政治工作则是整个政治工作最基本、最具体体现,部队基层政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部队的战斗力生成,对确保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基层政治工作必须做到有法可依,当前,基层政治工作主要依据《军队基层建没纲要》,那么在贯彻这一法规开展基层政治工作的过程中,法律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就显而易见,法律服务工作要做好《纲要》的宣传教育工作,使基层官兵树立《纲要》就是法规的意识,从而增强贯彻落实纲要的自觉性。因此,法律服务工作应面向基层开展工作,帮助基层搞好依法管理、依法施训、依法理财、依法搞好教育和法律宣传、依法维权等。所以,法律服务工作在加强基层全面建设,加强基层政治工作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四、结束语 总之,军队政治工作的需求催生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发展,法律服务工作的开展促进了政治工作任务的完成。军队法律服务工作在军队政治工作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1. 法律毕业生论文 2. 法律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3. 法律毕业论文4000字 4. 浅谈法律毕业论文范文 5. 法律本科毕业论文范本 6. 法律毕业论文范本

基层部队管理论文范文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思想上增强“三种意识”,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基层部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牢固确立“一切着眼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观念,增强“三种意识”,把贴近实际,贴近官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回答和解决官兵现实生活中的重大问题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一是增强人本意识。官兵的思想形成与发展是有规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引导官兵思想行为转变的外部因素,最终还是要通过官兵内在的思想转化才能形成正确的观点和政治立场。因此,基层政治思想教育工作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按照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以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作为思想教育的目标,善于发现和充分调动官兵内在的积极因素,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理服人、以诚动人、以情感人。二是增强时代意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官兵的知识结构、生活情趣、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这就迫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贴近时代潮流,跟上部队建设的节奏,传递新信息,满足官兵精神文化的合理需求。因此,部队政治思想教育要适应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实践要求,用发展的眼光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部队建设的实际,解决和回答广大官兵的现实问题,凝聚人心,调动积极性,为确保“两个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证。三是增强创新意识。把思想政治教育搞得有听头、有想头、有干头,关键要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点。要加大对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贯彻启发式教育思想,积极推行研究式、讨论式、问题式、诱导式等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永葆生机与活力。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紧扣时代命脉,把握官兵思想动态,确保教育具有针对性部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容易受大气候的影响,不同的形势会使官兵产生不同的思想认识,仅凭讲大道理效果不会很明显。要坚持把形势的发展变化向官兵的思想动向“聚焦”,深化主题为课题,教育跟形势变化走,始终从大家真正关心的事情、议论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出发,注重从帮助广大官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坚定对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入手,打牢官兵立志警营作奉献的精神支柱。基层干部特别是政工干部,要经常分析和研究官兵的思想情况,了解官兵在想什么,有什么事情想不通,有什么困难和要求,针对他们关心的问题,分层次地进行细致有说服力的教育。只有抓住影响官兵成长、影响部队建设的带倾向性的现实思想问题搞教育,才能保证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杜绝形式主义,在提高教育效果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用来装璜门面的“表面文章”,而是加强新时期消防部队政治思想建设的需要,是向官兵灌注进步社会意识的重要手段。基层单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了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扩大教育效果,注重方式方法上的改进,尽可能把教育搞得丰富多采,生动活泼,采取必要的形式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单纯追求形式,撇开内容不顾,做表面文章,搞些花花点子,把精力用来搞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实际上不起多大作用的形式主义的东西,只能使教育越搞越窄,越搞离实际越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避免重表不重里,要在促使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上下功夫,克服那种游离于内容之外的形式,使形式与内容水乳交融,密不可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对上对下负责相结合,不图形式,不走过场,贴近官兵的思想实际,区分层次,扎扎实实地抓好教育。在教育中不怕麻烦,充分利用高新科技设备,以信息网络建设为牵引,充分利用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现代传媒,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料库”。积极探索创造和运用一些新的形式,杷创造新形式与继承运用传统的好形式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从加强教员队伍建设入手1、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要求除了应具备优秀人才的一般素质外,还要具有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和能力素质。因此,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教员队伍,是适应新形势,搞好基层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保证。在人员组成上,可拓宽教员队伍,改变政工干部“唱独角戏”的现状,建立和形成一支以政工干部为主体,军政干战结合的政治教员队伍。在知识结构上,教育者要不仅要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而且要了解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行为科学、高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优化知识结构。2、在素质能力上的表现应具备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文化素质,以及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组织谋划教育的能力和说理表达、谈心疏导等方面的能力。因此,上级政治部门可采取培训、学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讨会、教育课件比赛等多种形式帮助基层政治工作教育者不断提高其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综合能力。同时,教育者要养成爱学习的良好习惯,肯钻研,勤探索,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不断提高政治工作水平。要怀着对每个战士负责任的态度,真正做到与战士实行“五同”,及时掌握战士的困难疾苦和思想状况,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主动沟通官兵感情,化解战士之间的矛盾、解答战士疑难问题。3、增强教育的示范性应该说,当前部队党员干部总体的模范作用是好的,但也确有少数人受腐朽思想和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不纯、作风不正、模范作用不好等问题。所以提高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一定要把党员和干部作为重点,下大力抓好干部的学习教育,使他们带头站到拒腐防变的前列,站到抵制不正之风的前列,站到正确处理深化改革中利益关系调整的前列,站到部队教育训练和完成其它各项任务的前列。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真正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从点滴做起,带头遵守部队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从政治品质、思想觉悟、服从服务意识、工作作风、敬业精神、道德情操方面做好表率,这样官兵思想将进一步牢固,才更有力的指导部队建设发展。

关于新时期部队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目前,不断深化创建活动主题,部队党组织生活得到进一步规范、严整化已经成为部队发展的主旋律,这对边防部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许多有利因素,同时也使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基层一线单位,始终。范文关于新时期部队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由搜集自网络或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主要是关于工作,基层,部队,关于,党员,监督,党建,干部,党组织,制度的,希望大家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目前,不断深化创建活动主题,部队党组织生活得到进一步规范、严整化已经成为部队发展的主旋律,这对边防部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许多有利因素,同时也使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基层一线单位,始终存在提升组织生活质量进度跟不上、党建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基层单位的党建工作,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笔者根据当前基层单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思考。一、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基层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存在重业务培养、轻思想武装的错误思想,不能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致使少数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更有甚者对自身职业理解存在误区;二是少数党组织工作不够规范,疏于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组织生活松懈,致使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三是基层部分党员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缺乏全局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滋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对基层党建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的认为辖区治安维护、处理案件等业务工作是硬任务,基层党的建设是软任务,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基层党的建设摆不到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党务干部兼职过多,职责难以落实。由于业务工作的影响,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抓基层党建工作。三是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造成监督难、难监督,使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四是经费短缺。由于财力状况,党建经费难以保证,如骨干培训,创先争优,表彰奖励及信息交流难以落到实处,直接影响到党建活动开展,致使党员教育活动缺乏活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到位。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建议面对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针对各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特性,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谈几点建议:(一)理清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增强按照党的建设新特点、新格局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基层党的建设到底怎样抓?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首先,要围绕讲学习、讲正气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讲学习是基础,讲政治是核心,讲正气是保证。各基层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三不讲”的问题,努力改进工作,真正这样做了,基层党的建设就能出现新气象,达到一个新水平。其次,基层党的工作是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塑造人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层面上,必须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行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建工作抓深抓实,不断抓出阶段性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突出工作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提高基层党建水平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事务性工作很多,政治性任务也不少,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必然顾此失彼,忙于应付。要想“打好主动仗”,必须“唱响主旋律”,也就是要围绕中心工作,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行重点突破。一是抓基础,把党员管理经常化、科学化。首先要严把入口,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坚持实行“四化”管理:即申请公开化、确定民主化、培养制度化、考察规范化。严把“四关”:即发展对象的确定关、培养教育关、审批关、转正关,确保吸收的每一名新党员都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其次是广泛开展党性实践活动。要把深入开展“党员奉献日”等党性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管理的重要途径,给党员干部压担子,交任务,有意识地把他们放到艰苦环境和关键岗位上挑大梁、唱主角、当先锋、做模范,经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不断强化党性观念,提高工作能力。再次是加强党内监督。首先要强化监督意识,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于碰硬、勇于负责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履行党章和《条例》赋予党组织的监督职责,严格对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和掌握人、财、物权的党员干部的监督;其次要突出监督的重点。当前,必须要突出和加强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监督、发挥先锋作用的监督、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监督、执行干部路线的监督、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的监督。第三要完善党内监督的机制。做到组织监督和党员、群众、舆论监督相结合,更须重视专职基层监督作用,使党的纪律在党内监督中发挥应有的威慑效力,以此有力推动党内监督工作。二是抓根本,把配套制度落实好。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做好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基层党组织要完善和坚持基层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内监督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制度重在建设,贵在落实,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确保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三是抓作风,树立正气。基层党组织面对复杂的辖区环境,无时无刻部经受着各种诱惑的考验,因此,要认真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正气,反对歪风。在本单位官兵要大力提倡讲党性、讲原则、讲大局、讲奉献,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力提倡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尽职尽责,反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反对弄虚作假、瞒上欺下、言行不一、华而不实;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总之,要在整个基层造成浓厚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党务工作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党务工作干部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搞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从基层的主要领导干部到各个干警、官兵,都要关心支持主要领导的党务工作,在了解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了解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方面的情况,为基层党组织了解中心工作、参与重大业务活动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在总结工作时,要在总结业务工作的同时,更要总结党建工作,要关心党务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浅谈对部队新兵的管理毕业论文

1、入伍动机从问卷上看,大学生新兵入伍的动机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谋求建功立业型,二是实现曲线就业型,三是提升能力素质型,四是工资待遇吸收型。谈到入伍动机就不得不调查大学生对部队的认识。大多数同学能够认识到我国当代军队没有变质,仍然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军队的社会地位和形象定位较高,对部队充满神圣光荣的情感,这个因素也是相当一部分同学投身军旅的重要原因。社会严峻的就业形势也是促使大学生参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很多同学表示,希望通过部队的锻炼,提升自身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暂避就业高峰,实现更好就业。当然,也有的同学看到的是受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地方薪金持续缩水与军队待遇逐步提高形成鲜明的对比。调查中有位同学说:“报名参军可以获得学费补偿或助学贷款,这样就不用为了学费发愁了。”入伍动机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当然个人追求更好的发展无可厚非,然而调查中也发现了部分同学参军的功利取向过强,把参军入伍当做实现个人愿望的跳板。有的同学听说进部队后可能下到基层连队从一名普通的列兵干起,工资水平低或被分到艰苦偏远地区就迅速打消了参军念头,还有人问到当兵之后生活轻不轻松,福利厚不厚,住房给不给解决等问题,把待遇是否优越作为参军时考虑的第一因素。军队关系到国家的生命之本,入伍绝对不同于一般的就业,端正入伍动机是保证军队战斗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因此,针对这个问题采取必要的宣传与引导,是当下征兵机构应该考虑的。2、入伍前景规划大学生对自己入伍前景的规划是与其入伍动机相联系的。其中一部分人考虑的是留在部队发展,其余的则是将其作为一个为日后参加社会工作的平台。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发现与受调查者对军队的热情相比,在留队问题上,他们表现得并不很积极,有65%的人表示希望留在部队,35%的人表示认为在部队的发展空间较小。而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是他们对自身发展没有信心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眼中的部队常常是“手不离键盘,身不离战车”,而现实中直线加方块的生活、操枪弄炮的基础训练会使他们觉得枯燥乏味,感到没有施展才华的天地。部分被安排在普通班排的大学生战士感觉在这样平凡岗位上不能发挥自己的最大力量,也存在着“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相当部分大学生战士的工作岗位和当初来部队时的期望相去甚远。另外一个因素是待遇上的反差。特招大学生、国防生、军校毕业生、直招士官一踏进军营就有“官“的头衔,拿得是工资。同样走来的大学生,却是兵的身份,拿得是津贴,服的是义务兵役。另一方面,由于政策的优惠,使得有些同学将参军作为跳板,如为考研赚取资本,为日后考地方公务员及就业增加筹码。采访中有同学直言不讳的说:“我们部队就是想锻炼两年,回去好安排工作。如果工作不满意,考公务员也可以加分。”由个人入伍前景规划可以看出两个问题,一是部分大学生在部队施展不了才华,二是有些大学生只是将军旅生涯看做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个跳板,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认识高度。

普通的网络上查询下 就很多 也可以中国知网下载学术论文

新兵是部队发展壮大的未来,是部队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新兵的健康成长进步不仅关系着部队战斗力的提升,更是关系到部队的高度稳定。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兵役制度的改革、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当前部队新兵的兵员构成和思想状态都发生着新的变化,传统的带兵方式和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变化的兵员结构。如何带好新时期的兵,已经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要问题。 一、新时代新兵特点 (一)多数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独立生活能力比较差。经过国家人口政策多年来的实施,独生子女在众多新兵中已成为主要组成对象。进入部队,从“少爷”到“战士”,从饭来张口到扫地洗碗,从用好穿好到着装简朴统一,从日常的内务环境卫生打扫、洗衣帮厨等平时工作就能看出他们独立生活照顾自己的能力比较差,这样的转变时刻考验着他们心理和身体上的承受能力,特别容易产生各方面的情绪波动。 (二)入伍动机复杂,求功、求利的目的比较明显。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兵入伍动机也随之呈多样化趋势。有的新兵为了考上军校,有的新兵为了转士官,有的新兵为了学技术,有的新兵为了入党,有的新兵为了立功,更有甚者是受家庭环境等客观条件所迫而被逼当兵,来部队也只是想混够两年后退伍。但总而言之,绝大多数新兵还是想在部队干一番事业,锻炼自己,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材。 (三)文化程度较高,思想活跃,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目前,随着国家《兵役法》的改革,国家出台鼓励大学生和高中生入伍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和高中生步入消防部队,因而新兵文化层次高,个人能力强,文化素质较以前整体有所提高,这已成为社会经济和消防发展的历史必然。由于接受现代化教育程度高,各类思想文化的相互碰撞,导致这些新兵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他们都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生性好动,表现欲强,渴望将其才艺展现出来。特别是随着文化素质的提高,多数新兵都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但是却缺少对集中的思想认识。 (四)入伍年龄虽不大,但思想成熟较早。目前绝大部分新兵是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有的新兵还不足17岁,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普遍体能基础较差,难以承受高强度军事训练。但他们由于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广,因此思想非常活跃。比如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新兵不论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入伍前已有了女朋友或建立了恋爱关系,到了部队还保持着藕断丝连的关系,但由于进入部队后他们之间不论见面还是联系的机会都非常少,再加上大多数这种“年轻”的恋情都难以经受这样的考验,因此分手的几率很大。而对于一般的年轻战士来说,轻易不肯和别人谈这种感情问题,也是心理比较难以承受的,从而加大了教育的难度,也容易成为一种安全隐患。 (五)适应能力较弱。部队的新兵大多存在远离家乡,水土不服、生活习惯差异等问题,从小受到了社会的影响、家庭诸多的溺爱、纵容,自我为中心意识强,到部队后面临生活太紧张、训练太苦、管理太严等状况,个人期望与部队的实际管理有差距,受不了约束,难以适应基层部队正规化的管理方式,常表现为作风较散漫,警容风纪不整,工作动力不足,生活无精打采等,对紧张、严肃的军营生活的一时难以适应,情绪起伏不定、波动剧烈,难以捉摸。 (六)自控能力较差。目前,一些来自城镇或富裕地区的新兵头脑灵活,接受能力较强,加上入伍前受到了一些不良思想影响,经受不住外界消极因素的诱蚀,再加上社会实践少,平时较任性,遇到困难不能很好地克服,遭受挫折不能正确地对待,碰到矛盾不能理智处理,自我控制能力差,导致“稀里糊涂”地违反了纪律。 二、新兵下队后的管理教育对策 针对新兵以上特点,我们要在新兵管理上打开思路,创新方式方法,在加强对新兵思想行为管理教育的同时,也要从他们自身的特点出发,提升自我管理教育水平,当好新兵的引路人,下面就做好新兵管理教育工作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经常分析新兵思想形势,明确重点,早提醒,早发现,早预防,使干部骨干的责任心及时跟上。做好新兵工作,关键是干部骨干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只有将心思花在新兵身上,对事故苗头才能早发现,早预防,出了问题才能及时解决。为此,要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抓好安全形势分析。严格落实队伍形势分析制度,充分利用各种行政例会和安全检查的时机,集体会诊各种事故苗头,明确重点,研究特点规律,做到没有事故查苗头,没有苗头查隐患,没有隐患查思想,让干部骨干成为抓安全稳定工作的明白人,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预防,早整改。另一方面,抓好安全工作责任制落实。层层签定安全工作责任书,人人写安全工作保证书,明确各级和个人责任,坚持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严格落实干部骨干跟班作业,请销假制度,对外交往制度,查铺查哨制度,点名等制度,有效地促进安全稳定工作的落实。 (二)经常观察新兵日常生活和思想变化,知道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想什么、有何需求,使思想政治工作及时跟上。对实际情况若明若暗,是各级事故苗头得以爆发的潜在因素。为此,要坚持从两个方面入手,真正把新兵的实际情况搞清楚。一是坚持跟班作业制度。严格落实干部跟班作业制度和八小时以外干部骨干跟踪制度,使新兵的整个活动过程都在掌控之中,及时掌握新兵的情况,知道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二是充分发挥思想工作骨干的作用。要尽早把新兵中政治素质好、能力素质强的同志培养成思想骨干,并且尽量渗透到每个班,充分发挥他们掌握情况及时准确的优势。干部骨干要认真坚持谈心活动,争取使思想问题通过谈心得到较好解决。 (三)“两个经常性”工作要经常抓、抓经常,使安全教育工作和事故预防工作及时跟上。新兵经过部队的入伍培养,虽然完成了从老百姓向军人的转变,但条令意识、纪律意识等并没有完全树立起来,思想基础并不十分牢固,有的新兵由于不适应部队生活而私自离队;有的新兵是因为在家乡谈了女友不能安心服役而私自离队;有的新兵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绪波动引发不想当兵的念头而私自离队,等等这类问题如果情况掌握不准确、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就会造成严重后果。为此,要做好经常性管理工作和经常性思想政治工作,认真研究和把握事故发生发展的规律,加强安全教育,在积极预防上狠下功夫: 一是开展以“家”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广泛开展读家信、讲光荣传统、学身边典型、搞文体竞赛等实践活动,引导新兵牢记父母嘱托,不辜负部队期望,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和主人翁意识。 二是法纪教育。结合当前新兵纪律观念和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强、对部队的规章制度还不够了解的实际,加大法律常识教育力度,帮助新兵增强法纪观念。 三是婚恋观教育。要适当增加婚恋观的有关内容,帮助新兵掌握处理恋爱关系的正确方法,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四是心理教育。加强对新兵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确保部队的全稳定。 (四)经常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做好引路工作,使教育疏导及时跟上。受社会经济的影响,新战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与以往的战士有所不同,这些给部队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兵入伍以后正处在思想的起伏波动期,思想转化必然有一个过程。当前部队有时出现一些跑兵、逃兵、退兵的现象,这些问题的发生虽然原因多种多样,但同时也说明思想工作做的不到位。为使新战友尽快度过他们的适应期,达到一名军人应有的政治素质要求,我们必须正确掌握新战士的思想脉搏和特点,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做好新兵稳定工作。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树立革命人生观的重要意义,明白“怎样做一名合格军人”和立身做人的深刻道理;及时进行我军性质、宗旨、任务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参军服役、报效祖国、献身消防的光荣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多种形式,建立部队、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让家人帮助鼓劲加油,强化教育的整体效果。通过教育促使新兵不断成长进步,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励他们扎根警营建功立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 (五)经常关心新兵的疾苦,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组织的温暖及时跟上。现在的兵员成份复杂,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受父母疼爱,到部队后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加之训练艰苦、生活紧张不习惯,很容易产生委屈心理和怕苦怕累思想。这就要求我们要端正对新兵的态度,营造充满温情、充满爱心的环境氛围,切实去关心和帮助他们,使新兵能处处感受到战友情、兄长爱。一是日常管理工作中干部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良好的形象出现在士兵面前。二是要密切官兵关系,建立健康向上的人际关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处处为士兵着想,为士兵服务,不搞厚此薄彼,办事情、处理问题公道正派。三是不断改善部队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强部队全面建设,创造一个舒心的工作生活环境,坚持寓教于乐,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让新兵感受到部队大家庭的温暖。四是严格落实干部带兵“十不准”、官兵行为“十五个严禁”等规定,坚定维护新兵合法权益,对新兵的疾苦主动关心,主动帮助,消除新兵的思想压力,不断激发新兵的训练热情。 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众多“90后”的新兵,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学习,才能搭建起与他们沟通的桥梁,帮助他们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面临当今社会新形势下的严峻考验,我们不会气馁,我们会一如继往发扬实事求是的革命精神,积极探索更加符合新形势需要的带兵方法,为消防部队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为消防事业的发展注入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2、丁国峰 《帮助新兵过“五关”》3、高学德 祝仰谦 《带兵首先要知兵》

一、对症下药,正确引导,夯实从军报国的思想基础。新兵入伍动机功利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对部队情况不熟悉,对军队职能不明确;另一方面是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标准比较模糊。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搞好教育引导。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充分调动新战士争先创优的积极性。任何事物都有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既要善于发挥每个新兵的长处,又要关于克服其不足,保护好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一要充分发挥每个新兵的聪明才智。文化程度高的新兵,往往理解能力较强。在教育、训练和日常工作中,要善于发挥他们的这些优长,鼓励他们积极帮助文化程度低、理解能力差、素质提高慢的新兵,在教育训练中加以教育。三、要严格要求,科学组训,培养军政兼优的合格士兵。每个新兵要实现从老百姓到合格军人的转变,需要严格的新兵训练来实现。必须狠抓规范,狠抓养成,狠抓训练。一要规范言行。坚决搞好条令与法规教育,严格按照三大条令和部队的有关制度规范言行,凡与条令不相符的都有要坚决制止,理直气壮地纠正,使每个新兵自觉维护部队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权威性,不断强化条令意识和纪律观念,改掉不良习气。二要抓好养成。抓日常养成要一以贯之,始终如一,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朝令夕改。要严格落实一日生活制度,从学习训练到吃、行、寝等细小之处抓起。同时,干部骨干要强化“为人师表”的意识,要求新战士做到的自己必须带头做好。三要科学施训。从难从严训练是培养军人良好素质的必由之路。四、宽严有度,以情带兵,营造凝聚兵心的温暖环境。过去打骂体罚新兵的现象时有发生,最近又有所抬头,教训十分深刻。要带好新兵,必须做到文明带兵,把管与教、情与法、宽与严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要端正对新兵根本态度。文明带兵,严格遵守“六个严禁” 、“八个不准”,自觉接受监督,做到心正、身正、行正。

军队基层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标准格式为:[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或出版地,起止页码. 你的就差时间和页码。一般如这样:刘国东.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的经济意义[J].商业经济,2001,(9):10-18)前沿就是摘要,文章摘要。就是提炼一下文章所写内容。

近年来,武警基层部队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管理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管理论文篇一 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特点分析 摘要: 我们通过对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生长 渠道 、情感认知、“载重量”等三个方面的分析,发现基层干部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了解,为下一步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的 教育 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growth channel, emotional cognition, "weight" of armed police force cadr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e found thathere have been some changes for basic level cadre in knowledge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quality,etc.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hange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furt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armed police force cadr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关键词: 武警部队基层军官;教育管理;特点分析 Key words: armed police officers;education management;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E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4311(2013)02-0300-02 武警部队基层干部从生长渠道看,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从武警部队院校生长的干部,其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士兵考入武警院校;一种是从应届高中 毕业 生考入武警院校。这类干部约占总队当年新生干部的90%左右。二是从基层部队符合一定条件的特优班长中选拔。这类干部每年在总队新生干部中约占7%左右。三是从地方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四是从入伍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士兵中选拔。因此就决定了武警部队基层干部 文化 素养、军政素质参差不齐。 从对部队情感认知状况看,一是对部队熟悉程度有所不同。从武警部队院校毕业的干部(包括从地方考入武警院校的),他们都有部队生活经历、阅历,少则3、4年,多的有5、6年,熟悉部队生活,军政基本知识要厚实的多,一旦到了部队,很快就能进入工作。而多数地方院校入伍干部,基本上没有部队生活经历,对部队的认识大多是从书报、影视作品中获得,缺乏对工作生活亲身经历和体验,对部队的环境很较为陌生,到了部队不太适应,特别是对部队管理体系、 方法 等理解不一,有极个别从入伍到转业都悟不透部队。二是对士兵的感情深厚度有差别。从武警院校毕业的干部,对从情感上与战士有着天然的联系,十分了解战士所想、所思,能很快缩短与之的情感距离。而地方毕业入伍的“学生官”正好相反,他们缺乏部队生活的经历,在感情上与战士少一种必然情结,这也是客观的弱项和缺陷,也正是与战士感情有距离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对自身认同感有区别。我们调查发现,多数部队“土生土长”的干部特别是士兵考学提干、优秀班长直接提干,感到能当上这个干部,是一步一步努力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许多来自农家子弟的,就感到更不容易了,很有成就感,非常珍惜。反观一些地方大学毕业入伍的干部,入伍到部队就定为副连职,授予中尉警衔,总感觉来的太容易了,不是很在乎,更谈不上珍惜。也有部分同志感到地方就业难,把部队当跳板,难以安心部队,特别是一些不适应部队严格生活、工作不如意的,有失落感,后悔到部队。 从基层干部“载重量”看,一是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现阶段正处于武警部队任务的拓展期。基层执勤、战备、训练、教育、管理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基层干部要干的事多了许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基层干部纵有三头六臂也觉得“分身乏术”,整天疲于应付。二是要求高心理压力大。基层干部遇到的棘手事有些事牵扯精力较大,一时半会难了断,未必都能处理好,也未必都能得到理解。三是负担重,经济压力大。基层干部大都处在人生负重期,有的刚刚成家,有的长期分居,有的家属下岗、失业。近三年总队特困补助情况显示,困难干部中,基层干部占90%,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部分成为“房奴”的干部压力就更大了。 从对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特点分析,不难发现基层干部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是文凭越来越高,但认知水平比较低,对党的创新理论坚信和运用不够。他们紧跟潮流,追求时尚,平时对基金股票、体育娱乐等方面的知识和新闻比较关心,而对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关注度不够,头脑中“政治”、“旗帜”、“党性”、“信仰”、“修养”的意识较为薄弱,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等容易被外界因素左右;有的政治上不够敏感,对一些错误言论,听之任之,更不能去批评和抵制。 二是成功愿望强烈,但心气越来越浮躁,对待成长进步的心态欠缺修炼。许多基层干部渴望在部队干一番事业,期望值很高,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甚至于孤傲看不起人,团结合作的精神不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普遍心浮气躁。一些基层干部碰在一起,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提了吗?”有的刚干出一点成绩,就居功自傲,到处吹嘘;有的三年不升职,就觉得组织亏待了自己,牢骚满腹;有的在一个位置上屁股都还没坐热,就琢磨更高的位子;有的认为工作太苦了,把自己与地方老板比,与所谓的成功人士比,与个别发了的同学比,工作没法比轻松,经济没法比富裕,生活没法比自由,家庭没法比温馨,付出多、实惠少、发展慢。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干部对军营环境和军人生活感到很不适应,认为基层紧张、艰苦、封闭,管得太宽太严太死,思想上有些抵住情绪,有的刚到部队不到半年,就通关系、找门子,想方设法调离基层,实在不行就打转业 报告 。 三是社会知识丰富,但部队经历比较简单,对战士缺乏深厚感情。这几年,基层干部中从家门、校门、到队门的“三门”干部逐渐增多,他们知识面宽,观念新潮,特别是对于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等懂得多、很在行,说起来头头是道。有的在一些思想观念与战士产生了“鸿沟”,加之在部队的经历阅历单一,缺乏与战士的情感交流,很是看不起战士;有的面对战士,习惯板着脸、摆架子,走不进兵心,战士也不愿向他们袒露思想;一些战士反映,在一些基层干部身上“兵味”是越来越不足,“官架”是越来越十足,不跟班作业,在位不尽心、到位不尽职等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干部战士相互“看不惯”的尴尬局面,导致官兵关系不够和谐。 四是思想比较前位,但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基层80后干部的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某支队基层干部185人,80后出生的72人占39%。他们的民主意识强、交往、消费、择偶观念等比较超前,但少数基层干部意志比较脆弱,经得起成功、经得起表扬,经不住挫折,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的十分消极,会选择退避、埋怨,个别甚至有叛逆心理。有的基层干部,往往不是在 总结 教训中再接再厉,而是在怨天尤人中逐渐失去信心;有的做人做事随心所欲,个性太强,遇事不会多元化思考,换位思考,只要一言不合,一事不顺,就易上火;有的自己工作没干好被领导批评了,就把情绪发泄到战士身上,随意伤害战士。 五是进取精神较强,但期望值与实际能力的差距造成压力过大。武警部队是高风险职业,特别是随着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快节奏、高标准已成了部队建设和遂行任务的一个显著特点。基层干部大多都想在部队干成一番事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天不亮就起来,晚上别人睡觉了,还要查铺查哨,还担心目标和部队出情况、有事情,压得透不过气来,整天提心吊胆,一边想出成绩,一边又怕出问题;许多基层干部反映,现在工作节奏加快,任务不断加重,大项活动频繁,上岗就得适应,给任务就得出成骨,否则就会被说成一无是处,特别是一些领导不能正确看待他们的优缺点,把个别人的不足看成是多数人的缺点,把阶段性的失误看成是与生俱来的短处,不能容短,更不能及时补短。 本文通过研究,为基层干部经常性管理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而本文分析的基层干部的特点,只是体现在一定时期,是一种动态要素,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文焕.系统科学方法与军队管理[M].北京:蓝天出版社,. [2]王安.军队管理规律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3]王安.军队管理思路与对策[M].北京:长征出版社,. 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管理论文篇二 武警基层部队干部的福利研究 摘要:近年来,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武警部队遂行执勤、处突、反恐、维稳等多样化任务能力的增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福利制度没能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切实解决好福利制度的对外吸引力和对内稳定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福利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关键词: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福利 一、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福利的现状 通过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和2008年津贴补贴制度规范调整,以及一系列福利待遇政策的出台,武警部队基层干部工资福利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不可否认在福利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矛盾和现实问题,造成了激励效用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福利标准仍然偏低,不利于确保基层干部生活水平 基层干部福利是其收入主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基层干部及其家庭生活水平中地位十分重要。虽然在历次工资改革中,基层干部福利标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存在标准调整幅度小,调整相对滞后等问题。例如,作为补偿基层干部生活的福利费、防暑降温费,作为补助基层干部家庭的夫妻分居补助费和子女教育保育费,长期标准不变,其中大多数标准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在当时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发挥作用不理想。军人福利的作用之一就是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现实情况看,近年来地方劳动就业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完善,从各个层面对于军人的切身利益造成影响,给基层干部的生活和心理增加了负担。 (二) 福利项目设置不合理,不能充分体现基层干部岗位特殊性 基层干部身处一线,直接面对和处理来自部队内外的任务等各类复杂问题,其工作性质极具危险性、工作岗位极具重要性、工作任务极具特殊性。但现行的福利项目的设置,却没有体现出这种危险性、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对基层干部施以必要的经济补偿,主要体现在: 第一,基层岗位特色福利项目设置不全。现行福利制度中只有基层干部岗位津贴能体现基层干部的岗位特殊性,其设立的初衷是为达到补偿和激励基层干部的目的,但标准太低不能达到激励补偿效果。美军为调动前线军人的积极性,为工作在战斗地区的军人提供了丰厚的作战津贴,同时也为参战军人增设了福利补贴,如家庭分居补助、临时执勤津贴和火线执勤补贴等,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第二,福利项目划分归属不够合理。我军工资福利制度从建国以来历经五次大的改革和调整。例如2006年工资改革中军人福利中增设了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其目的在于对不同级别的军人提供工作补偿和生活补助。但仍属于双因素理论中保健因素,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2008年津贴补贴规范调整对工资福利项目进行了重新划分。另外,从具体项目归属来看,根据现行财务标准规定中,军人福利分布于工资津贴、抚恤费、福利费、住房补助费和探亲路费等科目中,造成一些混乱。第三,福利项目变动落后。地方工资制度针对通货膨胀等因素对于生活的影响,出台了区域性补助项目,如职务岗位补贴、误餐补助、交通补贴等,而军队没有对相关福利项目进行及时设立和调整。 (三)各单位实际发放的福利存在差别,容易造成苦乐不均 虽然军队和武警部队实行统一福利待遇制度,但不同部门、单位和地区的福利待遇在实施中有很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苦乐不均。其中最突出的是不同驻地、不同任务的基层部队干部福利待遇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为驻地在大中城市部队和担负政府机关警卫任务的部队,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交通和再就业等各方面都有较好保障,在享受全军统一干部福利的同时,自行规定的福利待遇多种多样。而驻地较为偏远基层中队和担负看押看守勤务部队,不仅在家属就业、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只能享受统一标准规定之内的福利,在政策上没有给予倾斜和适当照顾。长期以来,这种情况造成了部队干部的非均衡流动,一些干部纷纷想方设法调离艰苦偏远基层单位,流入机关或驻城市部队,造成了机关人员普遍超编,基层单位干部力量薄弱等非正常现象,最终导致部队战斗力的下降。 二、基层干部福利改善的建议 改善基层干部的福利水平,应以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改善基层干部的物质生活待遇为出发点,以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结合部队实际,充分体现军人职业特点和基层干部岗位特殊性。 (一)强化福利针对性 基于基层干部福利需求和福利满意度的情况,加快改进和完善福利制度政策的步伐,充分考虑和重视基层干部的福利需求和福利满意度,使基层干部始终感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切实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让基层干部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精神上获得组织的信任感,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和责任。同时,在制定基层干部福利激励机制时,充分发挥利益诱导功能。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利益驱动机制,人们总是选择到环境好、收入高、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地区和岗位上工作。为了鼓励社会优秀人才到部队来,鼓励部队的优秀人才到一线部队、基层部队去,在积极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应注重发挥福利制度的利益诱导功能。即福利待遇应与工作环境和具体岗位有机结合起来。 (二)增加基层干部福利项目,构建福利激励机制 福利项目的完善应以解决军人福利待遇的补偿性和激励性为基本出发点,与之对应,就是要构建基本福利和特定福利为内容的福利体系。主要是完善基层干部职业福利、生活福利和其他服务待遇。在干部职业福利方面,着力提高军人职业津贴标准和基层岗位福利标准,并做到有重点、有层次;在生活福利方面,基于生存环境、消费品价格指数、素质培养和职业发展,以及生活困难等因素,从个人福利和家庭福利两个角度,参考地方公务员有关生活补贴政策,适时的增添相关生活补贴,并对已有的补贴项目进行标准、方式的调整,充分满足基层干部的实际需要,让基层干部暖心,扎根部队;在其他服务待遇方面,主要是相应中央军委的意见,切实关心基层官兵的成长进步,鼓励和支持参加学历升级、在职自学、岗位成才。关心基层官兵的身心健康,确保他们能够正常休假、定期体检,患有疾病能够及时治疗 (三)改善基层干部福利保障体系 首先因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福利增长机制,它是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全体军人福利待遇水平目标实现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福利增长机制,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军人福利水平、消除现有的军地收入差距,反而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军地收入不合理的反差日益加大。目前来说,比较合理的增长机制,主要有两种:建立与GDP联动增长的福利增长机制和建立与CPI同步增长的福利增长机制这两种方式。 其次,逐步扩大货币化福利的比例,改善和优化军费存量结构,增强军人收入的公平、公正、公开性,使分配更加合理规范,量化军人物质生活待遇,尽可能的消除权利扭曲性的影响力。 (四)建立健全福利法规制度 为确保基层干部福利待遇的顺利实施,应制定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使基层干部福利保障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的道路。具体的做法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制定具有权威性的法规。由军队依据国家立法机关规定的立法程序进行立法,并以国家法令的形式予以公布,再由部队以条例和 规章制度 的形式加以明确,以此来增加其权威性,便于基层干部福利待遇的落实。二是在法规条文中明确基层干部福利补贴的标准,确保可操作性。由于现阶段对军人工资福利等还没有专门法规的实际。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抓紧对军人工资福利立法研究,同时,可对基层干部福利待遇做出专门论证,分类明确基层干部福利保障的基本标准、增资标准等。三是适时调整与修订法规,确保基层干部福利保障的时效性。一方面,根据经济进步和国家发展需要调整基层干部福利补贴标准。应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情况适时调整基层干部福利补贴。另一方面,注意与工资立法相连接。确保基层干部与同级别的公务员保持相同的工资福利增长幅度。 (五)利用组织支持理论,提高福利激励效果 组织支持理论认为,组织支持满足了员工的社会情感需求,如果员工感受到组织愿意而且能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回报,员工就会为组织的利益付出更多的努力。组织支持理论同样适用于部队管理,对提高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部队应该加强基层用人机制的公平性建设。通过公正透明的任免制度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组织公平知觉,进而提高其组织支持感。因此对于部队来说,需要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基层干部绩效考核系统和公开透明的任免监督体系等相关 措施 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组织公平知觉。其次,部队应加强上级对于基层干部的指导与帮扶作用。随着武警部队担负越来越重的任务,基层干部承受较大的工作和思想压力,这就要求上级领导尤其是直接上级,对于基层干部不仅仅是下达任务的角色,需要给予下属更多指导和帮助,投入情感支持,以激励其高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并充分施展才华。 三、小结 福利作为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福利因其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满足多种需求而发挥特定的激励作用。合理有效的福利激励不但能有效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基层干部努力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效益,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进入基层部队。 [参考文献] [1]郝万禄.中国军队福利制度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恩起.干部工资福利工作.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3]赵俊兰.军人薪酬的理论与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6. [4]孙延东.军人工资福利待遇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5]关于军队调整规范津贴补贴制度的通知.解放军四总部.2009. (作者单位:武警后勤学院,天津 300309)

人类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一个和平、稳定、繁荣的世界带入新世纪,是在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愿望。处在重要历史时期,中国正致力于现代化建设。中国需要并十分珍惜一个长期的国际和平环境,特别是良好的周边环境。中国人民愿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开创人类美好的未来,作出不懈的努力。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一、国防概念国防,是一门求生学问,也是国家的防务,是指为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防备外来侵略和颠覆,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国防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服务于国家利益。丘吉尔有一句名言:“我们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此言—语中的。国防直接关系国家的安全、民族的尊严、社会的发展。1、国防的主体:国家。2、国防的目的:捍卫国家主权、统一、维护国家的安全、保卫国家的领土完整。3、国防的手段: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4、国防的对象:侵略和武装颠覆。5、地位和作用:⑴国家安全保障。⑵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⑶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二、我国古代国防:中国古代的国防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至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终结,大约经历了400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国防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次血与火的洗礼,培育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自强不息、卫国御侮的尚武精神,最终形成了多民族、大疆域的国家。⑴古代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我国古代为提高国防能力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国防政策和国防理论:一是“以民为体”,“居安思危”的国防指导思想;二是“富国强兵”,“寓兵于农”的国防建设思想;三是“爱国教战”,“崇尚武德”的国防教育思想;四是“不战而胜”,“安国全军”的国防斗争策略等。遵循这些思想,使我国取得了无数次对外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使国防出现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鼎盛时期。⑵古代的兵制建设所谓兵制,就是军事制度,现在一般称为军制。它包括武装力量体制、军事领导体制和兵役制度等方面的内容。在武装力量体制上,我国古代一般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秦朝以前,武装力量比较单一,在军事力量构成上,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平时生产劳动,战时集合成军,以临时征集的方式组成军队。秦朝以后,随着政治制度的完善和经济生产的发展,各朝代根据国家的状况和国防的需要,以及驻防地区和任务,将军队区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并对军队的组织编制、屯田戍边、兵役军赋、军队调拨、军需补给、驿站通道、武器的制造和配发等都做了具体的规定,通过法律形式颁布执行,如唐代的《卫禁律》、《军防令》等。在军事领导体制上,夏、商、西周时期还没有专门的军事机构,国王一般亲自主持军政,领兵作战。春秋末期,国家机构出现将相制,以将为主组成军事指挥机构。战国时期,将军独立统兵作战已很普遍。秦统一后,设立了专门管理军事的机构,最高的军事官员称太尉。隋朝对国家机构进行了改革,设立了三省六部制,专门设立了主管军事的部门——兵部。宋朝为了防止“权将”拥兵自重,在中央设立了枢密院,作为军事领导的最高机构,主官用文官担任。枢密院对军队有调遣权,但无指挥权;将军对军队有指挥权,但又不能调遣军队,造成枢密院和将军的相互牵制。各朝代在军事领导体制方面的做法虽然不尽一致,但皇权至上,军队的调拨使用大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在兵役制度上,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人口状况和军事需要而发展变化。奴隶社会时期,生产力低下,人口稀少,战争规模小,主要实行兵民合一的民军制度。封建社会时期,民军制度逐渐演变为与当时历史条件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如秦汉时期的征兵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世兵制、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宋朝的募兵制、明朝的卫所兵役制等。⑶古代的国防工程建设我国古代为抵御外敌的侵犯,巩固边海防,修筑了数量众多、规模庞大的国防工程。如城池、长城、京杭运河以及海防要塞等。城池是我国古代国防建设中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工程。城池建筑始于商代,之后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益完善,一直延续到近代。由此,城池的攻守作战成为我国古代战争中主要的样式之一。长城是城池建设的延续和发展,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后,为了防御北方匈奴的南侵,于公元前214年,将秦、赵、燕三国北部的长城予以修缮,连贯为一。故址西起临眺(今甘肃岷县),北傍阴山,东至辽东。后经各朝代多次修建连接,至明代形成了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万里长城。京杭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隋炀帝时在原有的旧河道上开凿连贯。运河北起通州,南至杭州,全长1794公里,把南北许多州县连成一线,对军事交通运输和“南粮北运”起到了积极作用。古代海防建设是从明朝开始的。为防止倭寇的袭扰,明朝在沿海重要地段陆续修建了以卫城、新城为骨干,水陆寨、营堡、墩、台、烽堠等相结合的海防工程体系。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国防:第一阶段:(1949—1953)外御侵略,内治创伤的恢复时期。第二阶段:(1953—1966)调整时期。第三阶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第四阶段:(1977—1989)现代化建设时期。国防历史启示:⑴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2)政治昌平是国防巩固的根本。(3)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关键。(4)科技进步,对国防强大的重要保证。现行的国防领导体制:(1)中共中央的国防领导职权。(2)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的国防职权。(3)国家主席在国防方面的职权。(5)国务院在国防方面的职权。(6)中央军事委员会在国防方面的职权。武装力量体制:(1)中国人民解放军。(2)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3)民兵国防动员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国防动员建设”的要求。国防动员体制是国防动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组织制度,是国家关于国防动员的组织系统、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和相互关系的规范。国防动员体制的功能状态,对于增强国家的国防动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主要内容:(1)武装力量动员。(2)国民经济动员。(3)人民防空动员。(4)国防交通动员。(5)政治动员.我国国防的政策: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防政策是防御性的,是为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外来侵略服务的,我们加强国防建设完全是为了自卫.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坚定不移地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的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安全保障。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顺利进行,是中国国防的主要任务。中国的国防政策以国家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中国紧紧抓住并充分利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坚持发展与安全的统一,努力提高国家战略能力,运用多元化的安全手段,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谋求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综合安全。三、国防法规概述:特征:(1)调整对象军事性。(2)公共程度有限度。(3)司法连用的优先性。(4)处罚措施严厉性。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简介:〈一〉国防活动基本原则:①维护国家利益。②统一领导。③协调发展。④独立自主。⑤积极防卫。⑥全民自卫。〈二〉公民、组织国防义务和权利。第五十条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各级兵役机关和基层人民武装机构应当依法兵役工作,按照国务院和中央军事委员会的命令完成征兵工作,保证兵员质量。其他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完成民兵和预备役工作,协助兵役机关完成征兵工作。第五十四条公民和组织有对国防建设提出建议的权利,有对危害国防的行为进行制止或者检举的权利。兵役制度:1、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2、民兵与预备兵相结合。平时征集:1、征集年龄。2、征集程度。3、缓征与不征。学生军事训练:学生军训工作是依据《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开展进行的。组织高等学校、高级中学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措施,是全面推进学校素质教育和国家人才战略工程的重要举措,也是青年学生履行兵役义务的一种方式。目前,我国每年有1660所高等学校、27000所高级中学开展学生军训,训练学生达1200万人。学生军训工作已进入全面普及阶段,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通过军训,广大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得到强化,组织纪律性不断加强,意志品质得到磨练,吃苦耐劳精神和艰苦朴素作风得到弘扬。近年来,青年学生要求入党、参军和报考国防生的人数明显增加。各地普遍反映,学生军训工作是一项利国、利民、利军的大事好事,育人功能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能替代的。这项工作的开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得到各界的普遍欢迎。《学生军事训练工作规定》的颁布,确保了学生军训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必将有力促进学生军训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国防教育法:为了普及和加强国防教育,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国防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据国防法和教育法,制定本法。国防教育法的基本原则是实行经常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与行为教育相结合。国防教育法的方针是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国防教育法》在第三条中对国防教育的内容和目的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公民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国防观念是指人们对国防的认识和态度;国防知识是指有关国防的基本理论、常识;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学习防原子、防化学、防生物武器知识和个人防护器材的使用,人民防空知识和战场救护知识常识,开展射击、投弹、刺杀等军事训练活动,以及越野、跳伞、滑翔、航海、驾驶等军事体育运动。因此,国防教育作为一门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学科,其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可以说,凡是与国防有关的理论、知识、精神等,都是国防教育内容的组成部分。从完整性和系统性两个方面来讲,国防教育主要包括:国防理论:国防理论教育是较高层次的国防教育,大体上包括国防地位和作用、国防构成、国防建设等三个方面的理论。国防历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都有灿烂和曲折两个方面,正确运用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对后人进行教育,可以起到激励精神、催人奋进的作用,国防历史教育最有震憾力和影响力。国防常识。国防常识是指国民应该了解的国防方面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国家防卫知识,如领土、领海、领空的基本概念,防卫的重要意义及基本原则等。现代战争的基本特点、战时动员对国民的要求,以及形势战备、国防建设等方面的一些知识,如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的主要职责任务,国防科普知识等。国防精神。国防精神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中心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尚武精神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等三个方面。此外,国防法制、国防科技、国防经济、国防外交与形势、国防体育等也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国防教育的这些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其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目的是使公民“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五、我心中国防。在我的心中,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防事业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引以为高尚的事业,而从事国防事业的人是世界上最高尚与伟大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不断发展,人类在不断进步,社会也变得更加文明。国家、种族的界限日益缩小,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素质也越来越高,和平与发展成了当今社会的主题。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国防只有在战争年代才值得重视,在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显得多余了。可是,如果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无论多强大的经济也会化为乌有。众所周知,落后便要挨打。当今霸权主义,强权横行。由于一次海湾战争,原本风光富裕的伊拉克也算一个经济强国,但现在却只能任人宰割,前几年的阿富汗和南斯拉夫不都是活生生的例子吗?假如他们拥有自己强大的国防后盾,还会任人宰割吗?假如美国等国家没有强大的国防作后盾,他们能够肆意的挑起战火吗?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宏伟蓝图,可是罪恶的子弹还在威胁着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威胁到全世界的和平。人民军队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和平稳定的发展局面,就不能与霸权主义斗争到底;没有他们,人民的生命财产就无法保障。摘自:其他参考资料:.cn/

警卫部队基层建设研究论文

近年来,武警基层部队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管理论文,大家快来跟我一起欣赏吧。 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管理论文篇一 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特点分析 摘要: 我们通过对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生长 渠道 、情感认知、“载重量”等三个方面的分析,发现基层干部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通过对这些变化的了解,为下一步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的 教育 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growth channel, emotional cognition, "weight" of armed police force cadr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we found thathere have been some changes for basic level cadre in knowledge structure, psychological quality,etc.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se change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to furt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of armed police force cadre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关键词: 武警部队基层军官;教育管理;特点分析 Key words: armed police officers;education management;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E1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编号:1006-4311(2013)02-0300-02 武警部队基层干部从生长渠道看,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从武警部队院校生长的干部,其中,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士兵考入武警院校;一种是从应届高中 毕业 生考入武警院校。这类干部约占总队当年新生干部的90%左右。二是从基层部队符合一定条件的特优班长中选拔。这类干部每年在总队新生干部中约占7%左右。三是从地方高校应届毕业生中选拔,四是从入伍的全日制大学毕业生士兵中选拔。因此就决定了武警部队基层干部 文化 素养、军政素质参差不齐。 从对部队情感认知状况看,一是对部队熟悉程度有所不同。从武警部队院校毕业的干部(包括从地方考入武警院校的),他们都有部队生活经历、阅历,少则3、4年,多的有5、6年,熟悉部队生活,军政基本知识要厚实的多,一旦到了部队,很快就能进入工作。而多数地方院校入伍干部,基本上没有部队生活经历,对部队的认识大多是从书报、影视作品中获得,缺乏对工作生活亲身经历和体验,对部队的环境很较为陌生,到了部队不太适应,特别是对部队管理体系、 方法 等理解不一,有极个别从入伍到转业都悟不透部队。二是对士兵的感情深厚度有差别。从武警院校毕业的干部,对从情感上与战士有着天然的联系,十分了解战士所想、所思,能很快缩短与之的情感距离。而地方毕业入伍的“学生官”正好相反,他们缺乏部队生活的经历,在感情上与战士少一种必然情结,这也是客观的弱项和缺陷,也正是与战士感情有距离的主要原因之一。三是对自身认同感有区别。我们调查发现,多数部队“土生土长”的干部特别是士兵考学提干、优秀班长直接提干,感到能当上这个干部,是一步一步努力奋斗的结果,来之不易,许多来自农家子弟的,就感到更不容易了,很有成就感,非常珍惜。反观一些地方大学毕业入伍的干部,入伍到部队就定为副连职,授予中尉警衔,总感觉来的太容易了,不是很在乎,更谈不上珍惜。也有部分同志感到地方就业难,把部队当跳板,难以安心部队,特别是一些不适应部队严格生活、工作不如意的,有失落感,后悔到部队。 从基层干部“载重量”看,一是任务重,工作压力大。现阶段正处于武警部队任务的拓展期。基层执勤、战备、训练、教育、管理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基层干部要干的事多了许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基层干部纵有三头六臂也觉得“分身乏术”,整天疲于应付。二是要求高心理压力大。基层干部遇到的棘手事有些事牵扯精力较大,一时半会难了断,未必都能处理好,也未必都能得到理解。三是负担重,经济压力大。基层干部大都处在人生负重期,有的刚刚成家,有的长期分居,有的家属下岗、失业。近三年总队特困补助情况显示,困难干部中,基层干部占90%,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部分成为“房奴”的干部压力就更大了。 从对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特点分析,不难发现基层干部在知识结构、心理素质等方面出现了一些变化。 一是文凭越来越高,但认知水平比较低,对党的创新理论坚信和运用不够。他们紧跟潮流,追求时尚,平时对基金股票、体育娱乐等方面的知识和新闻比较关心,而对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关注度不够,头脑中“政治”、“旗帜”、“党性”、“信仰”、“修养”的意识较为薄弱,理想信念、价值取向、诚信意识和社会责任等容易被外界因素左右;有的政治上不够敏感,对一些错误言论,听之任之,更不能去批评和抵制。 二是成功愿望强烈,但心气越来越浮躁,对待成长进步的心态欠缺修炼。许多基层干部渴望在部队干一番事业,期望值很高,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甚至于孤傲看不起人,团结合作的精神不够,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普遍心浮气躁。一些基层干部碰在一起,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提了吗?”有的刚干出一点成绩,就居功自傲,到处吹嘘;有的三年不升职,就觉得组织亏待了自己,牢骚满腹;有的在一个位置上屁股都还没坐热,就琢磨更高的位子;有的认为工作太苦了,把自己与地方老板比,与所谓的成功人士比,与个别发了的同学比,工作没法比轻松,经济没法比富裕,生活没法比自由,家庭没法比温馨,付出多、实惠少、发展慢。特别是一些大学生干部对军营环境和军人生活感到很不适应,认为基层紧张、艰苦、封闭,管得太宽太严太死,思想上有些抵住情绪,有的刚到部队不到半年,就通关系、找门子,想方设法调离基层,实在不行就打转业 报告 。 三是社会知识丰富,但部队经历比较简单,对战士缺乏深厚感情。这几年,基层干部中从家门、校门、到队门的“三门”干部逐渐增多,他们知识面宽,观念新潮,特别是对于网络文化、网络游戏等懂得多、很在行,说起来头头是道。有的在一些思想观念与战士产生了“鸿沟”,加之在部队的经历阅历单一,缺乏与战士的情感交流,很是看不起战士;有的面对战士,习惯板着脸、摆架子,走不进兵心,战士也不愿向他们袒露思想;一些战士反映,在一些基层干部身上“兵味”是越来越不足,“官架”是越来越十足,不跟班作业,在位不尽心、到位不尽职等现象时有发生,形成了干部战士相互“看不惯”的尴尬局面,导致官兵关系不够和谐。 四是思想比较前位,但心理素质比较脆弱,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基层80后干部的增多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某支队基层干部185人,80后出生的72人占39%。他们的民主意识强、交往、消费、择偶观念等比较超前,但少数基层干部意志比较脆弱,经得起成功、经得起表扬,经不住挫折,遇到困难时往往表现的十分消极,会选择退避、埋怨,个别甚至有叛逆心理。有的基层干部,往往不是在 总结 教训中再接再厉,而是在怨天尤人中逐渐失去信心;有的做人做事随心所欲,个性太强,遇事不会多元化思考,换位思考,只要一言不合,一事不顺,就易上火;有的自己工作没干好被领导批评了,就把情绪发泄到战士身上,随意伤害战士。 五是进取精神较强,但期望值与实际能力的差距造成压力过大。武警部队是高风险职业,特别是随着职能任务的不断拓展,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力度越来越大,快节奏、高标准已成了部队建设和遂行任务的一个显著特点。基层干部大多都想在部队干成一番事业;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天不亮就起来,晚上别人睡觉了,还要查铺查哨,还担心目标和部队出情况、有事情,压得透不过气来,整天提心吊胆,一边想出成绩,一边又怕出问题;许多基层干部反映,现在工作节奏加快,任务不断加重,大项活动频繁,上岗就得适应,给任务就得出成骨,否则就会被说成一无是处,特别是一些领导不能正确看待他们的优缺点,把个别人的不足看成是多数人的缺点,把阶段性的失误看成是与生俱来的短处,不能容短,更不能及时补短。 本文通过研究,为基层干部经常性管理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而本文分析的基层干部的特点,只是体现在一定时期,是一种动态要素,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张文焕.系统科学方法与军队管理[M].北京:蓝天出版社,. [2]王安.军队管理规律研究[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3]王安.军队管理思路与对策[M].北京:长征出版社,. 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管理论文篇二 武警基层部队干部的福利研究 摘要:近年来,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影响和制约着武警部队遂行执勤、处突、反恐、维稳等多样化任务能力的增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福利制度没能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切实解决好福利制度的对外吸引力和对内稳定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福利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建议。 关键词: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福利 一、武警部队基层干部福利的现状 通过2006年工资制度改革和2008年津贴补贴制度规范调整,以及一系列福利待遇政策的出台,武警部队基层干部工资福利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不可否认在福利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矛盾和现实问题,造成了激励效用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一)福利标准仍然偏低,不利于确保基层干部生活水平 基层干部福利是其收入主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基层干部及其家庭生活水平中地位十分重要。虽然在历次工资改革中,基层干部福利标准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从总体情况来看,存在标准调整幅度小,调整相对滞后等问题。例如,作为补偿基层干部生活的福利费、防暑降温费,作为补助基层干部家庭的夫妻分居补助费和子女教育保育费,长期标准不变,其中大多数标准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在当时起到了较好的激励作用,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发挥作用不理想。军人福利的作用之一就是增强军队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调动广大官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现实情况看,近年来地方劳动就业制度和分配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完善,从各个层面对于军人的切身利益造成影响,给基层干部的生活和心理增加了负担。 (二) 福利项目设置不合理,不能充分体现基层干部岗位特殊性 基层干部身处一线,直接面对和处理来自部队内外的任务等各类复杂问题,其工作性质极具危险性、工作岗位极具重要性、工作任务极具特殊性。但现行的福利项目的设置,却没有体现出这种危险性、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对基层干部施以必要的经济补偿,主要体现在: 第一,基层岗位特色福利项目设置不全。现行福利制度中只有基层干部岗位津贴能体现基层干部的岗位特殊性,其设立的初衷是为达到补偿和激励基层干部的目的,但标准太低不能达到激励补偿效果。美军为调动前线军人的积极性,为工作在战斗地区的军人提供了丰厚的作战津贴,同时也为参战军人增设了福利补贴,如家庭分居补助、临时执勤津贴和火线执勤补贴等,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第二,福利项目划分归属不够合理。我军工资福利制度从建国以来历经五次大的改革和调整。例如2006年工资改革中军人福利中增设了工作性津贴和生活性补贴,其目的在于对不同级别的军人提供工作补偿和生活补助。但仍属于双因素理论中保健因素,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2008年津贴补贴规范调整对工资福利项目进行了重新划分。另外,从具体项目归属来看,根据现行财务标准规定中,军人福利分布于工资津贴、抚恤费、福利费、住房补助费和探亲路费等科目中,造成一些混乱。第三,福利项目变动落后。地方工资制度针对通货膨胀等因素对于生活的影响,出台了区域性补助项目,如职务岗位补贴、误餐补助、交通补贴等,而军队没有对相关福利项目进行及时设立和调整。 (三)各单位实际发放的福利存在差别,容易造成苦乐不均 虽然军队和武警部队实行统一福利待遇制度,但不同部门、单位和地区的福利待遇在实施中有很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苦乐不均。其中最突出的是不同驻地、不同任务的基层部队干部福利待遇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为驻地在大中城市部队和担负政府机关警卫任务的部队,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交通和再就业等各方面都有较好保障,在享受全军统一干部福利的同时,自行规定的福利待遇多种多样。而驻地较为偏远基层中队和担负看押看守勤务部队,不仅在家属就业、住房、医疗、交通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而且只能享受统一标准规定之内的福利,在政策上没有给予倾斜和适当照顾。长期以来,这种情况造成了部队干部的非均衡流动,一些干部纷纷想方设法调离艰苦偏远基层单位,流入机关或驻城市部队,造成了机关人员普遍超编,基层单位干部力量薄弱等非正常现象,最终导致部队战斗力的下降。 二、基层干部福利改善的建议 改善基层干部的福利水平,应以中央军委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改善基层干部的物质生活待遇为出发点,以增强部队凝聚力、提高部队战斗力为目的,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结合部队实际,充分体现军人职业特点和基层干部岗位特殊性。 (一)强化福利针对性 基于基层干部福利需求和福利满意度的情况,加快改进和完善福利制度政策的步伐,充分考虑和重视基层干部的福利需求和福利满意度,使基层干部始终感到组织的关怀与支持,切实解决基层干部的后顾之忧,让基层干部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精神上获得组织的信任感,增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和责任。同时,在制定基层干部福利激励机制时,充分发挥利益诱导功能。按照市场经济理论利益驱动机制,人们总是选择到环境好、收入高、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地区和岗位上工作。为了鼓励社会优秀人才到部队来,鼓励部队的优秀人才到一线部队、基层部队去,在积极帮助基层干部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应注重发挥福利制度的利益诱导功能。即福利待遇应与工作环境和具体岗位有机结合起来。 (二)增加基层干部福利项目,构建福利激励机制 福利项目的完善应以解决军人福利待遇的补偿性和激励性为基本出发点,与之对应,就是要构建基本福利和特定福利为内容的福利体系。主要是完善基层干部职业福利、生活福利和其他服务待遇。在干部职业福利方面,着力提高军人职业津贴标准和基层岗位福利标准,并做到有重点、有层次;在生活福利方面,基于生存环境、消费品价格指数、素质培养和职业发展,以及生活困难等因素,从个人福利和家庭福利两个角度,参考地方公务员有关生活补贴政策,适时的增添相关生活补贴,并对已有的补贴项目进行标准、方式的调整,充分满足基层干部的实际需要,让基层干部暖心,扎根部队;在其他服务待遇方面,主要是相应中央军委的意见,切实关心基层官兵的成长进步,鼓励和支持参加学历升级、在职自学、岗位成才。关心基层官兵的身心健康,确保他们能够正常休假、定期体检,患有疾病能够及时治疗 (三)改善基层干部福利保障体系 首先因该建立科学合理的福利增长机制,它是包括基层干部在内的全体军人福利待遇水平目标实现重要保证。如果没有健全完善的福利增长机制,不仅不能有效地提高军人福利水平、消除现有的军地收入差距,反而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军地收入不合理的反差日益加大。目前来说,比较合理的增长机制,主要有两种:建立与GDP联动增长的福利增长机制和建立与CPI同步增长的福利增长机制这两种方式。 其次,逐步扩大货币化福利的比例,改善和优化军费存量结构,增强军人收入的公平、公正、公开性,使分配更加合理规范,量化军人物质生活待遇,尽可能的消除权利扭曲性的影响力。 (四)建立健全福利法规制度 为确保基层干部福利待遇的顺利实施,应制定健全相应的法规制度,使基层干部福利保障走上法制化、正规化的道路。具体的做法应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明确制定具有权威性的法规。由军队依据国家立法机关规定的立法程序进行立法,并以国家法令的形式予以公布,再由部队以条例和 规章制度 的形式加以明确,以此来增加其权威性,便于基层干部福利待遇的落实。二是在法规条文中明确基层干部福利补贴的标准,确保可操作性。由于现阶段对军人工资福利等还没有专门法规的实际。因此,有关立法部门应抓紧对军人工资福利立法研究,同时,可对基层干部福利待遇做出专门论证,分类明确基层干部福利保障的基本标准、增资标准等。三是适时调整与修订法规,确保基层干部福利保障的时效性。一方面,根据经济进步和国家发展需要调整基层干部福利补贴标准。应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上涨情况适时调整基层干部福利补贴。另一方面,注意与工资立法相连接。确保基层干部与同级别的公务员保持相同的工资福利增长幅度。 (五)利用组织支持理论,提高福利激励效果 组织支持理论认为,组织支持满足了员工的社会情感需求,如果员工感受到组织愿意而且能够对他们的工作进行回报,员工就会为组织的利益付出更多的努力。组织支持理论同样适用于部队管理,对提高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具有指导意义。 首先,部队应该加强基层用人机制的公平性建设。通过公正透明的任免制度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组织公平知觉,进而提高其组织支持感。因此对于部队来说,需要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基层干部绩效考核系统和公开透明的任免监督体系等相关 措施 来提高基层干部的组织公平知觉。其次,部队应加强上级对于基层干部的指导与帮扶作用。随着武警部队担负越来越重的任务,基层干部承受较大的工作和思想压力,这就要求上级领导尤其是直接上级,对于基层干部不仅仅是下达任务的角色,需要给予下属更多指导和帮助,投入情感支持,以激励其高效圆满完成各项任务并充分施展才华。 三、小结 福利作为薪酬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管理学界的广泛关注。福利因其形式多样,可以通过满足多种需求而发挥特定的激励作用。合理有效的福利激励不但能有效激发基层干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促进基层干部努力实现组织目标,提高组织效益,而且能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吸引和保留优秀人才进入基层部队。 [参考文献] [1]郝万禄.中国军队福利制度研究.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1. [2]刘恩起.干部工资福利工作.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3]赵俊兰.军人薪酬的理论与制度.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6. [4]孙延东.军人工资福利待遇研究.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 [5]关于军队调整规范津贴补贴制度的通知.解放军四总部.2009. (作者单位:武警后勤学院,天津 300309)

但是,笔者通过基层党组织联创联建活动,也发现部分基层党组织在开展联创联建中还存在一些倾向性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联创联建工作的开展。为此,笔者结合单位实际,谈几点看法。一、联创联建中存在的几点倾向性问题(一)思想认识偏差。警地党建联建作为创建活动中的有益补充,其核心内容也必然服从服务于创建活动的根本要求,必须以“全面加强部队党的建设”为最终目的。而在当前,有的基层党组织在开展警地党建联创联建工作中,把党建联建与精神文明共建搞混淆,多是警民共建带动着党建联建,淡化了党建的核心内容。无论是部队党组织还是地方党组织,或多或少都会认为只要警民共建活动开展好了,党建就会跟着开展好了,结果把警地党建联建变成了简单的业务辅导、经验交流、法制培训等常态工作,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党建的核心主题。 (二)工作方法简单。部队与地方的党建工作在具体方法和实体内容上有着一定的差异,但有的部队基层党组织在警地党建联建工作中思维单一、方法简单,图省事、省力气,直接将地方党建工作中的方式方法,不假思索地照抄照搬到部队内部党组织生活中,结果却是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偏离了方向;也有的单位基层党组织在帮建驻地党组织过程中,为了自己的“政绩”,急于求成,完全不考虑地方党组织的特殊性,把部队党组织建设的内容硬性地塞给地方党组织,结果引来一片质疑声。这两种做法,看似动作快、见效快,实际上却阻碍了警地党建联建工作进一步深入开展,更谈不上相互促进与提升了。(三)活动开展不深入。当前,警地党建联建工作正处于摸索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有一点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有的基层党组织存在活动不深入、不扎实,善搞表面文章,流于形式。有的甚至认为开展党建联建就是搞搞活动开开会,结果警地关系是融洽了,但对党建工作没有促进;有的到共建单位交流座谈时,只是简单了解情况,对双方党务工作的组织、计划、实施都没有系统探讨;有的部队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名目繁多,但不结合主题,无实质性内容;还有的单位已经形成协议,但不按协议开展活动,导致联建工作始终浮于表面,没有深入。(四)长效机制未健全。警地党建联建工作对于部队各级党组织来说还是一项比较崭新的工作,工作中无固定模式可搬可抄,也无相关规章制度可遵可循。当前,有的部队基层党组织只顾埋头搞联建,很少有静下心来对工作进行总结思考,对工作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做法及时进行总结提炼,对工作中形成的一些规定制度进行固化,长效机制尚未健全。二、加强基层警地联创联建的几点建议(一)强化党支部自身建设,加强点对点帮扶,提高创建质量。俗话说:“打铁要自身硬”,如果支部自身建设都不过硬,党员自身形象不好,搞联创联建是句空话,是要闹笑话的,会出丑的,所以只有练好内功才是开展警地党组织联创联建的资本。支部要在四个方面强化自身能力的建设。即:增强党支部书记和民警村官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谋划发展的能力、组织协调的能力及部开拓创新的能力。近几年,由于私营企业成立党支部才刚起步,党组织机构、制度还不健全,党支部书记开展党务工作的能力还较弱,党支部堡垒作用发挥不明显,党员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意识差等问题。此外,个别村委两委党员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识也相对较低,针对这些情况,大番坡所通过党支部结对共建,进行点对点的帮扶,以增强“三种能力”为着力点,全面加强村、企党支部建设。即:增强村、企党支部书记做党务工作的能力、参与经济工作决策的能力及谋划发展和抓落实的能力。通过帮扶促进村、企党支部建立健党员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不断规范党员日常行为,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更加突出,引领群众科学发展和致富增收,促进了村党支部真正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企业党组织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团队。(二)明确重点,找准切入点,实现创建工作与中心任务有机结合。在联创联建初期,必须弄清两个概念,一个是警民共建活动,另一个就是警地党建联创联建活动。这两个活动虽然从其内容上,形式上都有很多的共性和联系,但存在本质的区别。如共建的主体不同,共建的目标不同。警民共建更多的是出于自发性、阶段性的,主要采取联欢会、慰问等形式,是我们部队,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共筑警民鱼水之情的一个优良传统。警地党组织联创联建是以“党建促共建、以共建促和谐、以和谐促发展”为主题,采取警内外“互动式、互助式、互建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利用双方各自的党建资源,取长补短,实现警地党组织建设互促双赢,推进警地双方在各自建设领域的科学发展,为深入实施爱民固边战略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弄清了这两个概念,我们工作的起点才会高,创建的目标才会明确。为此,大番坡所党支部认真调研,因地制宜,慎重选择联创联建的对象,找准结合点,探索创建工作与中心任务有机结合之路。主要从以下三方面为切入点:一是以“三访三评”为切入点。以“五走访五促进”活动为契机,深入开展警、地、企三级联创联建活动,通过创建爱民固边模范村、爱民固边模范企业,推动爱民固边战略深入发展。二是以打造“平安村委”为切入点。与驻地镇司法所支部开展联创联建,通过双方党支部召开专题会议对辖区治安、矛盾纠纷、维稳形势的分析,研究制定对策和措施,共同维护辖区安全。三是以打造“平安校园”为切入点。与驻地学校党支部开展联创联建活动。通过开展警营开放日、法制课堂、消防演练,保障学校和师生的安全。同时通过党课互动,文化交流,充分利用双方教育的优势开展互教、互助,实现共同提高。(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联创联建中谋求共赢。搞联创联建不能一厢情愿,如果忽略了对方的利益,就会出现一头热一点冷,联创联建就不会长久,活动也会流于形式。一是大事一起议,确保创建活动的有序开展。各方联创单位通过协商制定了联创联建的实施方案和创建目标,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确定了创建的主要内容,明确了工作措施和要求,使创建工作得到了组织保证。每季度,警、地、企支部班子主要成员要召开一次专题会议,总结回顾前一季度的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下一步的措施,共同讨论研究涉及辖区维稳、治安联防、执法执勤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重大问题,一起商讨决策方案和工作措施,合力妥善予以解决。通过支部联创联建为推动“三访三评”工作,受益的是三方。二是学习培训一起上,增强相互交流,促进共同提高。为了搭建学习培训的平台,与村、企建立警地两用人才培训基地,基地设在企业内部。学习培训的内容主要以党务工作规范、“三学”内容、法律法规基本常识、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消防演习演练等基本技能为主。专门制定学习培训计划,要求每年开展党务知识培训不少于2次,学习座谈会每季度至少1次,每年官兵要对企业员工和村民进行治安、消防等法律常识和技能进行轮训1遍。每年组织官兵到企业参观见学1次等。今年以来,该所已联合钦南区民政局和大番坡镇政府领导一起到仙湖养殖场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此外,还组织官兵到企业参观见学,了解市场经济发展情况,拓宽视野,丰富官兵的社会阅历。三是组织活动一起过,不断浓厚创建氛围。结合当前基层官兵学习的内容多、任务重、压力大,企业员工白天休息时间少,工作忙等实际,各方党支部要精心谋划,主要在“活动”两个字上做文章,坚持以活动促学习,以活动促养成,以活动锻炼党员队伍。在活动内容上即要突出党性,坚持原则性、战斗性和先进性,同时添加增强娱乐化的元素,使之内容丰富,贴近工作和生活,党员参与热情高,不再像以前开展党日活动除了组织学习,就是打打篮球。同时在时间上抓好结合,尽量减少冲突,保证了活动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今年十月份,该所支部与大番坡镇妇联党支部、仙湖养殖场等联创单位共同举办的“迎双节,共创建”大型公益晚会,晚会的圆满完成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关于新时期部队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目前,不断深化创建活动主题,部队党组织生活得到进一步规范、严整化已经成为部队发展的主旋律,这对边防部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许多有利因素,同时也使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基层一线单位,始终。范文关于新时期部队基层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由搜集自网络或网友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主要是关于工作,基层,部队,关于,党员,监督,党建,干部,党组织,制度的,希望大家尊重原创者的知识产权。目前,不断深化创建活动主题,部队党组织生活得到进一步规范、严整化已经成为部队发展的主旋律,这对边防部队的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带来许多有利因素,同时也使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特别是基层一线单位,始终存在提升组织生活质量进度跟不上、党建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因此,如何在新形势下搞好基层单位的党建工作,是我们必须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笔者根据当前基层单位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作一些粗浅的思考。一、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新时期面对新形势,基层党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与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党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存在重业务培养、轻思想武装的错误思想,不能有效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致使少数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更有甚者对自身职业理解存在误区;二是少数党组织工作不够规范,疏于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组织生活松懈,致使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缺乏应有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三是基层部分党员干部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缺乏全局意识,不关心群众疾苦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和滋长,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对基层党建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在实际工作中,一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对基层党的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有的认为辖区治安维护、处理案件等业务工作是硬任务,基层党的建设是软任务,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基层党的建设摆不到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党务干部兼职过多,职责难以落实。由于业务工作的影响,没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抓基层党建工作。三是制度不健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督制度,造成监督难、难监督,使监督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四是经费短缺。由于财力状况,党建经费难以保证,如骨干培训,创先争优,表彰奖励及信息交流难以落到实处,直接影响到党建活动开展,致使党员教育活动缺乏活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到位。二、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建议面对当前基层党建工作中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针对各基层党组织的基本特性,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党建工作谈几点建议:(一)理清基层党建工作思路,增强按照党的建设新特点、新格局搞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自觉性基层党的建设到底怎样抓?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思路。首先,要围绕讲学习、讲正气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讲学习是基础,讲政治是核心,讲正气是保证。各基层党组织要有针对性地研究解决基层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三不讲”的问题,努力改进工作,真正这样做了,基层党的建设就能出现新气象,达到一个新水平。其次,基层党的工作是教育人、引导人、凝聚人、塑造人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层面上,必须着眼于提高党员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眼于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行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建工作抓深抓实,不断抓出阶段性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突出工作重点,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提高基层党建水平基层党建工作千头万绪,事务性工作很多,政治性任务也不少,眉毛胡子一把抓,平均用力,必然顾此失彼,忙于应付。要想“打好主动仗”,必须“唱响主旋律”,也就是要围绕中心工作,在整体推进的基础上实行重点突破。一是抓基础,把党员管理经常化、科学化。首先要严把入口,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基层党组织要始终把发展党员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上,坚持实行“四化”管理:即申请公开化、确定民主化、培养制度化、考察规范化。严把“四关”:即发展对象的确定关、培养教育关、审批关、转正关,确保吸收的每一名新党员都是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其次是广泛开展党性实践活动。要把深入开展“党员奉献日”等党性实践活动作为加强对基层党员干部管理的重要途径,给党员干部压担子,交任务,有意识地把他们放到艰苦环境和关键岗位上挑大梁、唱主角、当先锋、做模范,经受实践的锻炼和考验,不断强化党性观念,提高工作能力。再次是加强党内监督。首先要强化监督意识,努力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敢于碰硬、勇于负责的精神,理直气壮地履行党章和《条例》赋予党组织的监督职责,严格对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和掌握人、财、物权的党员干部的监督;其次要突出监督的重点。当前,必须要突出和加强严守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的监督、发挥先锋作用的监督、贯彻民主集中制的监督、执行干部路线的监督、执行廉洁自律规定的监督。第三要完善党内监督的机制。做到组织监督和党员、群众、舆论监督相结合,更须重视专职基层监督作用,使党的纪律在党内监督中发挥应有的威慑效力,以此有力推动党内监督工作。二是抓根本,把配套制度落实好。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做好基层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作保证。基层党组织要完善和坚持基层政治理论学习制度、“三会一课”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度、党内监督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等。制度重在建设,贵在落实,一经制定,就要严格执行,确保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三是抓作风,树立正气。基层党组织面对复杂的辖区环境,无时无刻部经受着各种诱惑的考验,因此,要认真搞好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弘扬正气,反对歪风。在本单位官兵要大力提倡讲党性、讲原则、讲大局、讲奉献,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大力提倡为人正派、办事公道、清正廉洁、尽职尽责,反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大力提倡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反对弄虚作假、瞒上欺下、言行不一、华而不实;大力提倡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反对铺张浪费、奢侈挥霍。总之,要在整个基层造成浓厚的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 ()(三)发挥党务工作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党务工作干部的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党务工作者搞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充分发挥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从基层的主要领导干部到各个干警、官兵,都要关心支持主要领导的党务工作,在了解业务工作的同时,还要了解党建工作和干部队伍思想作风建设方面的情况,为基层党组织了解中心工作、参与重大业务活动提供条件。基层单位在总结工作时,要在总结业务工作的同时,更要总结党建工作,要关心党务干部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一)强化学习意识,用先进思想武装法警头脑,在打牢思想理论根基上下功夫。司法警察作为一支准武装力量服务于审判工作却又相对独立于审判工作,它所执行的警务工作带有强制性和威慑作用。因此,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政治理论修养是提高司法警察职业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要紧紧围绕人民法院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公正与效率”这个法院工作主题,对全体法警进行政治思想教育。(二)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明确法警法律地位和职权,规范司法警察的执法行为。 司法警察的执法活动是人民法院执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执法情况如何可以直接反映出法院的执法水平,对树立法院司法权威和社会形象具有重要影响。(三)建立严格准入制度,畅通法警进出渠道,从源头治理法警素质不高的现状。解决法警素质不高,应从源头治理。目前没有法规和文件对法警进入及退出条件、标准进行硬性要求,各地法院标准不一,进入法警队伍的人员结构繁杂、素质参差不齐,致使司法警察“先天不足”,严重影响司法警察队伍专业化、正规化建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