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奥林匹克学院论文答辩

发布时间:

奥林匹克学院论文答辩

一、南京体育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南京体育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二、南京体育学院简介 南京体育学院始建于1956年,由南京体育学校、江苏师范学院体育专修科和江苏省体育干部培训班合并而成,是江苏省唯一一所独立建制的体育高等学府和重要的省级竞技体育训练基地,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 学校坐落于古都南京,拥有灵谷寺、仙林、五棵松(筹)、滨江四个校区。灵谷寺主校区位于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原民国中央体育场旧址,占地640余亩。学校教育教学设有体育系、运动系、运动健康科学系、民族体育与表演系、休闲体育系、足球学院、研究生部、运动员教育教学管理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部、附属学校和奥林匹克学院(民办机制)12个单位,14个本科专业,涉及教育学、文学、管理学、理学、艺术学5个学科门类,现有各类在校生7032名;运动训练设有网球学院(中国网球学院)、竞技训练学院、省少年业余体校3个单位,11支省优秀运动队,现有专业运动员355名。 学校积极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体育学被批准为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立项学科,拥有体育学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和1个体育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教育部“十二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江苏省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江苏省高校品牌专业建设点3个,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2个,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2个(其中A类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国家体育总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省级优秀、精品课程12门,省优秀研究生课程5门,省优秀课程群1个,省优秀多媒体课件16项,“十三五”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本科规划教材1部,省精品教材、优秀教材、重点教材19部,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1个,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1个,实习实训基地80多家。 学校作为江苏竞技体育的主力军、大本营,积极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先后走出了国家体育总局原局长袁伟民、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蔡振华等一大批体育行业领军人物;共有15人23人次20项次获奥运会冠军,99人310人次197项次获世界冠军,172人475人次362项次获亚洲冠军,其中94人151人次111项次获亚运会冠军;参加了第1届至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江苏省夺得了枚金牌。 近年来,学校认真落实“科技兴体”战略,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和科技服务,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00多项,其中省部级科研项目60多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项2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4部;出版专著、编著、教材100多部;发表论文4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300余篇,SCI、EI、CPCI-S 22篇);拥有江苏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建设点1个,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设有江苏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与行为干预研究中心、江苏省校园足球研究中心、江苏省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中心、科学训练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省备战奥运会、全运会科技攻关服务,得到上级部门嘉奖;近年来与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 南京大学 等10多个单位在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物化学等领域进行了合作研究,取得可喜成果。 学校本着定位、使命、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等原则,努力建设一支合格、可用的师资(含教练)队伍,现有专任教师390人(含民办机制122人),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33人(民办机制3人)、副高级职称87人(民办机制4人)、中级职称115人(民办机制27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4人、硕士学位237人(民办机制55人)。教练员有124人,其中国家级教练30人、高级教练44人、一级教练32人。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6人,省级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8人次、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46人次、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2人、“精英教练员双百培养计划”培养对象7人,硕士生导师110人(含外聘38人)。 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丹麦、日本、泰国和香港、台湾等1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科研院所、体育组织建立了交流协作关系;来校讲学、指导训练的外国专家100多人次,派出各运动项目援外专家100多人次,足迹遍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学校办学60多年来,坚持“学训融合、育人夺标、创新求进、服务社会”的特色发展之路不动摇,取得了丰硕办学成果,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家体育总局、江苏省委省政府以及国际奥委会和巴赫主席的充分肯定,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嘉奖。 面向未来,南京体育学院将继续继承和发扬办学优良传统,不断完善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办学模式,秉承“严和朴实”校训,以“体育特色、国内一流”为目标,以培养各类优秀体育人才为根本,不断增强办学综合实力、提升办学效益、扩大办学影响,早日建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体育大学,为江苏省和国家的体育、教育事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科学家爱迪生的事迹及读后感想:

爱迪生他从小家境贫寒,为了生活他池了报童。

有一次他在火车站卖报纸,看见一个小孩在火车轨道上玩,他叫了几声,来到那儿时,火车就要压过来了。

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带着孩子跳出了轨道,这时在火车里走出一个人,伸出一只大手,把爱迪生的小手握了好半晌。

原来他就是火车站站长耐肯基,耐肯基还是一位出色的电报报务员。

为了报答救子之恩,他答应将电报术传给爱迪生。后来,爱迪生成了真正的电报报务员,并且在好多电报局工作过。

在最后的一个电报局,他发明了第一样东西(二重发报机),然后他又发明了第二样东西(留声机)。

看了这一个个故事,我才发现: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科学家们都是在一遍遍地坚持刻苦钻研、顽强克服困难、努力超越自我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

这不正应了爱迪生的那句话吗?“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一直铭记在我心中,它将时刻激励着我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写作时,收集人物素材的技巧:

1、从生活中收集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的灵感来源都是作者身边的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

正如我们写作一样,好的素材往往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因此,我们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爱观察、会观察的习惯,懂得留心周围的人和事,学会在平淡的生活中抓住其中的精彩、有用之处,了解生活,品味生活,探求生活的本质。

2、大量阅读积累

我们现在有很多知识都是间接获得的,比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古今中外的名著,古诗词,各种学习的课程等,都为我们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之源。

所以,多阅读,入眼入心,让阅读过的内容变成你自己的“积累”你肯定能写出好作文。反之,阅读过的内容无法变成自己的“积累”还是写不出作文的。

3、参加丰富的活动

作文素材更多的来源于社会生活。建议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走出家门,走到广阔的天地中去感受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世间百态。

在行走中、在参加社会活动中,可以帮助形成观察的敏锐性,大家要经常交流彼此的所做所想所感。久而久之,写作素材自然就会积累很多。

身高不足150cm提起乒乓球,中国人自然而然地会把邓亚萍的名字和这项作为中国国球的运动联系在一起。是的,乒坛魔女邓亚萍,创造了历史,创造了奇迹,更在那段中国走向世界的日子里,为中国体育带来了全新的面貌。邓亚萍祖籍湖南,原籍河南郑州,父亲邓大松曾是河南省有名的乒坛好手。在父亲的影响下,身高不足150cm的邓亚萍克服了身体条件上的不足,依靠世界乒坛第一正手快攻和反手位怪异十足的长胶攻球在国际乒坛立足十年之久,席卷了3届世乒赛的女单冠军,2届奥运会的四枚金牌和18项世界冠军。在邓亚萍成长的历史上,父亲邓大松,郑州队教练李凤朝,国家女子青年队教练姚国治和中国女队主教练张燮林是对她有着巨大影响的四位教练。1989年,作为新秀,邓亚萍在40届世乒赛女单比赛中负于李粉姬,但和同样作为新秀的乔红搭档,获得女双冠军。1991年,以邓亚萍为头号主力的中国女队在41届世乒赛女团决赛中以2比3不敌朝鲜联队,中国女团十连冠的梦想最终破灭。但邓亚萍旋即在单打比赛中横扫所有对手,登上后座。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一举夺得女单、女双两枚金牌。1993年,邓亚萍在42届世乒赛女单决赛中不敌海外兵团选手,新加坡的井浚泓,无缘女单冠军。1994年,在广岛亚运会女单决赛中,邓亚萍负于小山智丽,酿造了乒坛一段非同寻常的传奇恩怨。1995年,是邓亚萍运动生涯中最辉煌的一个年份,她在天津世乒赛上得到了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一扫前两年“海外兵团”给中国乒坛带来的阴霾。此后十年,她经历了蝉联奥运冠军、告别世乒赛、读书、退役、参与申奥、毕业、任职北京奥组委开发部市场部、体育总局装备中心主任助理等一系列人生转折。1997年5月的英国曼彻斯特世乒赛上,邓亚萍得到了自己的第18个,也是最后一个世界冠军。半年之后的11月,她进入著名的清华大学,正式开始英语专业的本科学习,她也成为当时少有的几个走进大学的现役球员。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之后,她被当时的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推荐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萨马兰奇也希望她退役之后能够在国际体育领域发展。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只有19个委员,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严格说起来,当时的邓亚萍并不“合格”。由于不会英文,邓亚萍无法与其他委员进行直接的交流。而且委员会需要讨论和研究有关运动员的问题,并需要向奥委会执委和主席提交议案,来自不同项目和国家的运动员们文化差异很大,有不同的习惯,邓亚萍知道,作为委员,她必须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在清华大学经历了3个多月与老师一对一“家教”式的英语课程之后,她于1998年2月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继续学习。当时邓亚萍还没有退役,她向队里申请3个月的假期并获得同意。可是,还没有等邓亚萍真正适应过来,3个月已经到了,经过国家队的批准,她在英国又多待了2个月。当年8月底,邓亚萍回到北京,准备在国家队恢复训练3个月后参加年底在泰国举行的亚运会。那时候,王楠、李菊、杨影的水平和状态都已经非常不错,邓亚萍也觉得这些年轻选手出征亚运会肯定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从9月份起,她开始把精力完全投入到清华的学业中。也就是从那时起,邓亚萍就慢慢地退了下来,不再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2001年6月21日,邓亚萍在清华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她的论文题目是《中国乒乓球的历史及发展》,论文是用英文写的,答辩也是用英文。6月29日,考虑到邓亚萍即将赶赴莫斯科为北京申奥做陈述报告,无法参加学校7月5日举行的全校毕业典礼,清华大学外语系破例为她开了一个仅有校方领导、外语系几位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毕业典礼。2000年底的时候,邓亚萍成为北京申奥的5位形象大使之一。由于国际奥委会禁止委员们访问申办城市,邓亚萍利用自己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开始了全球奔波,登门拜访国际奥委会委员们,向他们“推销”北京,做他们的“思想工作”。2001年2月,奥申委把邓亚萍从英国召了回来,在北京接待奥委会考察团,并做陈述报告。在清华园、剑桥和诺丁汉的学习生活使邓亚萍感到充实和丰富,于是她决定继续在诺丁汉大学攻读“女子体育”硕士学位,并于2002年12月通过了4万多字的《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的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凡事都要做到最好的邓亚萍,又把目标锁定在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2003年开始,邓亚萍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究方向是奥林匹克品牌。

邓亚萍米。

奥林匹克文化论文

奥林匹克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摘要:奥林匹克运动及北京奥运会表现出了重在参与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平等精神,尊重、理解与宽容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谐和平精神,人文人本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经过百年来的充实与完善,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价值理念,对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奥运精神;奥运会;和谐社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受到中国人民的热忱欢迎。奥林匹克之所以能够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作用,是因为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过程,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过程。奥林匹克精神经过百年来的充实与完善,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价值理念,对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一、重在参与的精神顾拜旦指出:“在生活中重要的是奋斗而不是获胜,是尽力而为,而不是战胜别人”,强调比赛、奋斗的过程比竞赛的结果更有意义,参与奥运会竞技本身比取得胜利更有意义。它为奥林匹克运动普及与广泛参与奠定了思想基础。1908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四届奥运会上意大利马拉松运动员皮特里虽然艰难跑过终点,但并没有获得奖牌。当时在现场的观众都为其精神所感动,有的观众感言: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把参与奥运理解为只是获得奖牌,这无疑不符合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参与奥运最重要的是能够真实体现自身的水平,如果已经尽力了,发挥了自身最好水平,即使没有获得奖牌,同样应当看作是胜利者。当然,要尽力争取获得奥运会的金牌,但不能以金牌多少论英雄,更不应将全部精力放在奥运会金牌的获得上。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还只限于少数运动员,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奋斗精神应在全民族中得到很好弘扬。重在参与精神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公民通过积极的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本身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民主政治推进过程中,如果公民不能够积极参与,也就难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难以表达自身的诉求,就不利于基层民主的推进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公民积极参与的同时,需要创造公民积极参与的社会环境,只有创造公民积极参与的制度环境,才有利于公民的积极参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二、公平竞争精神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奥林匹克宪章》写道: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参赛者在竞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胜利。公平竞争是竞技运动的最高准则,只有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竞争才有意义。奥林匹克提倡在竞争中实现公正原则,奥林匹克运动只承认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而对依靠不正当手段,如弄虚作假、服用违禁药物、虚假比赛,服用兴奋剂、贿赂裁判、贿赂对手、干扰甚至伤害对手等取得胜利,一经发现将处以重罚。公平竞争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也是保证奥林匹克运动持续发展的基础。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也正是与在对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竞争的坚决斗争中,始终秉承公平竞争原则取得的。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公平竞争精神,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在体育领域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选择市场经济体制道路,也就选择了公平竞争精神,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与规范中,得到了积极弘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时间较短,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公平竞争精神在某些领域还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这也是影响中国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公平竞争精神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之中,可进一步加大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弘扬公平竞争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作用。三、平等精神奥林匹克主义所体现的平等精神,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由、平等、博爱三大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在体育领域中的体现。奥林匹克主义中的平等精神的弘扬与传播,是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吸引不同肤色、不同民族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奥林匹克运动的平等精神,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平等原则在中国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体现。中国改革开放仅有30年历史,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平等原则在一些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十七大报告阐述了公民如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现平等权利。在公民政治权利方面,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在公民经济权利方面,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从此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尊重、理解与宽容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各国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和观众,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服装;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他们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时空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可能引发冲突。而避免、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最好方法,就是尊重、理解与宽容。奥林匹克主义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尊重是奥林匹克主义能够吸引世界各国走到一起的首要因素。但仅有尊重还不够,还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有所理解,才会使尊重真正发自内心。只有对不同文化的产生背景有所理解,人们才能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通过理解,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并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尊重其它民族。对一些不能理解或格格不入的文化现象,还要学会宽容。只有理解与宽容。在不同文化的中,人们看到的就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百花齐放、千姿百态,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奥林匹克主义提倡的尊重、理解与宽容的精神,曾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回归,迫切需要吸收尊重、理解与宽容这些人类文明的普适的价值理念,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尊重、理解与宽容精神对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尊重本身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美德。社会生活本身是多姿多彩的,不应只有一种模式、一种标准、一个答案。和谐社会一定是宽容精神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宽容精神,是对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认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弘扬宽容精神。五、顽强拼搏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奥运格言,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对此理念颇加赞赏,1920年正式将其作为奥林匹克格言。“更加、更高、更强”,短短6个字,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既是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手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也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战胜自己、挑战极限。六、团结协作的精神奥运赛场上是运动员个人的竞技能力,实质上则是集体的较量。现代奥林匹克强调“相互理解、友谊、团结”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希望“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团结,团结起来,发展体育运动”。中国乒乓球之所以长期占据世界乒坛霸主地位,中国跳水队之所以被视为“梦之队”,除运动员的刻苦训练外,团结协作更为重要,其中有队友、教练和生理、心理、医学保健营养等多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集体项目更需要全队间的合作。奥林匹克运动还有意识地通过奏国歌、升国旗,强化团队意识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七、和谐和平的精神和谐和平是人类对生命的珍重,是奥运的渴望。奥林匹克宪章强调:体育就是和平。奥林匹克宗旨是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奥林匹克休战协定曾延续了一千多年,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和平条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继续以“和平、友谊、进步”为目标。顾拜旦在《体育颂》中热情高歌“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奥林匹克的五环旗更是象征着全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大团结。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曾使奥运会蒙受政治阴影。但20世纪80年代初,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开始致力于恢复奥林匹克神圣休战制度。从1993年起,联合国大会每两年通过一次奥运休战协定。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期间,海湾局势空前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萨马兰奇在开幕式上呼吁各国遵守休战决议,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由中国提出,186个会员国联署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通过举办北京奥运会,高举和谐和平大旗,既有利于中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又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和平发展。八、人文人本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从渊源上存在着对人的生存、发展、自南和解放的思考。古希腊奥运会时人的和谐发展便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题。在现代奥运会诞生初期,顾拜旦明确指出,体育与竞技的目标是要培养和造就身心协调发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奥林匹克运动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生活哲学,倡导“人的和谐发展”和“维护人的尊严”,提倡把人的身体、精神与意志融为一体,通过体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罗格针对奥林匹克的异化现象,又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涵义,强调“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北京“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健康,更加尊重人的生命的人文精神。体育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实力、一种象征,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奥林匹克精神对于当今中国,无论是改革创新、对外开放、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还是科学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随着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爷爷宣布的那一声“北京”,2008年8月8日,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举行。我从小就对奥林匹克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在我生命中发生的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我都非常的关注,是我每四年必看的电视节目。我已经看过了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在看着奥运会的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国家在一步一步地进步,我们整个国家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体育健将在奥运场上不断争金抢银,场外观众情绪高昂,为我们国家队加油呐喊!在即将到来的2008年,我希望我能亲自到到北京看比赛,为我们的运动员加油打气,我也相信我们的国家队必将在奥运会上获得更多的奖牌,甚至于是金牌榜第一的名次。现在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奥运!现代奥林匹克是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源于古希腊,现代奥运的“圣火”就是从古希腊奥林匹克祭祀赛会的竞技场熊熊燃起。古希腊体育传统影响、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现代体育运动在全球的兴起直接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的复兴。现代奥运会受到了古代奥运会的深刻影响,首先是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继承了每4年举办一届的传统,借用和发展了某些仪式(如点燃圣火,火炬接力等),同时也吸收和发展了古代奥运会传统思想。但古代奥运会与现代奥运会也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古代奥运会仅仅赋予了民族性,传统原始的体育项目,排斥男女,宙斯的节日,奴隶主贵族仲裁机构,奥林匹克休战的概念,而现代奥运会却被更多地赋予了国际性,现代的体育方式,崇尚男女平等,体育的庆典,完整系统的现代组织机构,世界和平的理念。现代奥运会受到古代奥运会的深刻影响,但它已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的国际性的体育竞赛。现代奥运会的产生是运动竞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各种文化形式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建筑艺术、雕塑、文学等,在奥林匹克运动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密切联系,不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且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体育为载体,以教育为核心,以西方文化为主导,催人向上的世界先进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具有象征性、多元性、观赏性、人文性。奥林匹克文化在不断地交融、内涵与创新。而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竞争、奋力拼搏、重在参与、为国争光。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大力加强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努力发展多元民族体育文化不断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深入开展奥林匹克文化的研究与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了新的三个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构成了北京奥运的三个特色。受到全球化深刻影响的奥林匹克运动,其教育正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趁势。我们青年人正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点。北京既是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是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对奥林匹克教育、先进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灵魂和亮点,将人文奥运的理念化为实践,就要大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充分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奥运最大的经济魅力在于,他会带动巨额的投资。在这笔投资所引发的如潮水般的资金流中,无论是谁,只要能从中抓住一线商机,就会迎来无穷无尽的财富。奥运经济很大程度上是注意力经济,奥运会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多的财富神话,正是因为它吸引亿万消费者的注意力。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回的成功,是北京、是中国和财富的约会,将会给北京和中国带来巨大变化,而正是在这种变化中蕴藏着无限的商业机会和赢利前景。我想只有我们了解了奥运会的知识,才会在奥运会到来之际,为祖国,为奥运尽我们的一份力!我们期待着奥运的到来,用我们的热情为奥运添彩!

一、选题 选题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研究有意义的课题,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对科学事业和现实生活有益处;而一项毫无意义的研究,即使研究得再好, 论文写作得再美,也是没有科学价值的。钱学森教授认为:“研究课题要紧密结合国家的需 要。……在研究方法上要防止钻牛角尖,搞烦琐 哲学 。 目前 在 社会 科学中,有的人就古人的 一句话大作文章,反复考证,写一大篇论文,我看没有什么意思。”因此,我们要选择有科 学价值的课题进行研究和写作。那么,应该根据哪些原则来选题呢?(一)具有科学性。它应包括:急待解决的课题;科学上的新发现,新创造;学科上短 缺或空白的填补; 通行说法的纠正;前人理论的补充;等等。(二)有利于展开。指的是:要有浓厚的兴趣;能发挥业务专长;先易后难,大小适中; 已占有一定的资料;能得到导师指导;在一定时间内能完成;对题目加以限定。注意事项1、摘要中应排除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容;切忌把应在引言中出现的内容写入摘要;一般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尤其是自我评价)。2、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比如一篇文章的题名是《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发生的研究》,摘要的开头就不要再写:“为了……,对几种中国兰种子试管培养根状茎的发生进行了研究”。3、结构严谨,表达简明,语义确切。摘要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按逻辑顺序来安排。句子之间要上下连贯,互相呼应。摘要慎用长句,句型应力求简单。每句话要表意明白,无空泛、笼统、含混之词,但摘要毕竟是一篇完整的短文,电报式的写法亦不足取。摘要不分段。4、用第三人称。建议采用“对……进行了研究”、“报告了……现状”、“进行了……调查”等记述方法标明一次文献的性质和文献主题,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为主语。5、要使用规范化的名词术语,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新术语或尚无合适汉文术语的,可用原文或译出后加括号注明原文。6、除了实在无法变通以外,一般不用数学公式和化学结构式,不出现插图、表格。7、不用引文,除非该文献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出版的著作。8、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科技论文写作时应注意的其他事项,如采用法定计量单位、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和标点符号等,也同样适用于摘要的编写。摘要编写中的主要问题有:要素不全,或缺目的,或缺方法;出现引文,无独立性与自明性;繁简失当。写作格式一.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二.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三.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全、畜、机动力组合的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quot;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其中,由于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奥林匹克论文英文文献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走向成熟。奥运会赛场正在成为显示各国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进入新世纪以后,奥运会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下面我们从奥运会的特性对现代奥运会发展趋势进行解读。 一、竞争性 竞争性是现代奥运会最鲜明的特征。纵观奥运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显示出的价值观、功利观都告知人们,现代奥运不仅是体育实力的较量,更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竞争;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当今世界地位的标志,更是国家未来世界地位的标志[1]。例如第27届奥运会的规模与竞争都是奥运史上罕见的,有199个国家和地区的16 000多名运动员和官员云集悉尼,游客达到530万人次,直接到现场的观众达到860万人次,全世界电视观众达30多亿人,悉尼已成为最有人气的都市,悉尼奥运会已经成为继体育、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世界性盛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该届奥运会共创34项世界纪录、77项奥运会纪录和3项奥运会最好成绩,充分显示了运动水平之高,竞争之激烈。 二、文化性 现代体育已经成为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是活跃的国际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它需要大量地、不断地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内容。在这个全球文化体系中,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汇聚一处,融为一体,五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它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在新的世纪里,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从东方体育思想、价值观和运动形式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应该是多元文化互补、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这样的背景下,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给奥林匹克运动的多元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有三千余年城史的北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奥运会在这里举行,将使东、西方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碰撞与交融。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将以其充满着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深刻的影响[2]。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注重高水平竞技运动能力的培养、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形的和谐,忽视人体与自然和谐的状况,无疑是一种完善和补充。具有儒家色彩的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中所表现出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观念,对当今世界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兴奋剂浊流和球场暴力阴影无疑具有净化作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具有丰厚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包含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需要的诸多文化特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共生,有利于奥运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有效更积极的作用[3]。2008 北京奥运实际上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大舞台,其结果将使奥林匹克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生物的人,也同时作用于精神的人和社会的人。人们通过运动看到的是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顽强的拼搏精神,爱国的精神,友爱的精神,特别是公平、公正的精神,召唤着人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完善,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对美的无限追求,表达出赞赏和狂热的助威,展现出精神的需要。正如萨马兰奇所说“文化与运动是奥运会的两大主题。”奥运项目的国际化,标志着世界文化走向全球。例如一个女子项目有三大洲40个国家开展,男子项目有四大洲的75个国家开展才能批准奥运比赛项目。第27届奥运会已发展到28个大项,300个小项。实际上每个国家的传统项目正代表各自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奥运比赛项目,是各个国家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三、科技性 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表明,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竞争,同样是各国科学技术的较量[4]。高新技术革命为竞技体育提供物质的保障和理论依据。20世纪以来,运动技术的发展,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甚至达到人类体能的极限,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将电子计算机和高速摄影机运用于训练;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仪的成功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验训练模式。体育高科技另一个表现,是运用器材的设备化。6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成果如计算机、激光、现代传感技术、新型材料、新型纺织品等加速运用于体育运动,塑胶跑道,电子监测仪和运动员所用的各种器械以及服装,无疑不是高科技的结果。目前,装备先进的现代化训练中心备受重视,如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奥运训练中心,拥有美国最尖端技术和最新体育科技成果。在田径比赛中,美国著名短跑选手刘易斯创世界纪录,得益于他的轻便跑鞋,鞋面用一种重量很轻并涂有尿烷的聚酯材料制成,并镶嵌着轻盈而坚固的陶瓷协定,整个鞋的重量仅为156克[5]。又如,当美国蛙泳选手摩西一头栽进悉尼国际水上运动中心的浅蓝色水中时,他的裸露皮肤除面部外,只有下臂和小腿,看起来就像配在涂有特弗隆的贴身泳衣上的电视显像管。穿上高科技泳服的摩西游起来阻力小,显得特别灵巧,比身着老式泳服的其他选手游得更快些。 由此可见,“金牌”背后是科技大战。 四、交流性 奥运会率先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体育文化成为全球文化,不同人群能直接理解其体能符号,达到交流目的;具有竞争、互动、娱乐属性的体育文化更快地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使运动文化被全球认同。竞赛项目越来越多,参加的国家和人数越来越多,人类不断跨越空间、制度和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沟通,达成了共识,这是任何一项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开放性,是世界各族人民都参与的“全球性”的和平运动,它以促进世界和平为宗旨,这就为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有利的舞台。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载体。一方面,各国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将本国的政治局面、经济形势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能使别国了解自己,又增进了对别国的了解。另一方面,奥林匹克促进了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成为外交的重要补充,在特定情况下还发挥了官方外交的缓冲过渡作用。它使没有外交关系甚至相互敌视的国家的运动员走到一起,同场竞技。在第28届奥运会开幕式上,韩国和朝鲜运动员一同入场,引来一片赞扬声,这就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功能。[6]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完成了在正常情况下极为困难、也极为敏感的政治整合任务,促进了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与和谐。 五、功利性 萨马兰奇在奥运百年回顾时说,“历史告诉我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政治是无所不在的……”体育与政治明显的纠缠在一起,奥运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力量,容易成为政治社会化的手段,为其政治服务。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他们的着装、标志代表的是国家,胜利与失败也代表国家的一部分,这就必然和所代表的政治联系在一起,竞争的结果和成就,就自然而然地带有政治色彩。“运动员是穿着运动服装的外交官”,这些身穿运动服装的“外交官”以及其淡薄的政治色彩,发挥着极其强大而又难以替代的政治功能,在维护世界和平这一更高层次上实现着崇高的政治作用。中国的“乒乓”外交,使中美人民的关系及两国的关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无法脱离政治。国家的态度与行动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会程序复杂、耗资巨大,需要得到各个国家的支持。国际奥委会规定申办城市在提交申办报告时,必须提交本国政府的承诺书。奥运会要实现“更快、更高、更强”,也需要各国政府推动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恐怖袭击的威胁已直接关系到奥运的生死存亡,如果没有政府参与,后果将不堪设想。以第28届奥运会为例,投入的安全防务费用是10多亿欧元,有七个国家参与协防[6]。奥运会要在赛事期间实现“神圣休战”,其本身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主要是一种媒介作用——促使各国政府来实现。其途径是通过奥运会的举办,以不流血的方式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团结的精神植入各国政府的施政信仰中,并转化为实际的“休战”行动。奥林匹克“缔造和平”的努力不应回避这些,而要正面迎接挑战哪怕只是一种姿态性的呼吁,至少也可以给战乱和冲突制造和平、停战的机会。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建立奥林匹克运动和政治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双赢”的良性关系才是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发展的正确方向。 六、商业性 现代体育商业化的各种形式在奥运会上得到集中反映。在市场经济盛行的现代社会,奥运会已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行为。谁也不会忘记,当年身为1984年奥运会组委会主席的尤伯罗斯提出将1984年奥运会的火炬接力以棒为单位出售时,这一商业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地震”,国际奥委会当时曾威胁说,如果美国人真敢卖火炬,就要给“颜色”看。然而,尤伯罗斯最后说服了国际奥运会,尤伯罗斯的火炬接力计划顺利实施,并给组委会赚得了“第一桶金”。 1988汉城奥运会赢利4亿美元,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赢利6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赢利多达十几亿美元,可见奥运会为主办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为促进经济繁荣和发展发挥重要的功能。亚特兰大是可口可乐公司所在地。奥运会期间,该公司在市中心搭起了一个“城中城”。世界各国的诸多大公司也纷纷在奥林匹克公园和比赛场馆安营扎寨。亚特兰大市还以300到两万美元的价格,向小商小贩兜售临时营业执照,弄得大街小巷到处是眼花缭乱的摊位和不绝于耳的吆喝声。加上各大电视网转播比赛实况时,没完没了地插播广告,奥运会俨然成了商业海洋中的“孤岛”。为了节约开支,举重比赛的场地是由一个会议中心的地下仓库改建而成,仅有一个卫生间供观众使用。每到抓、挺举比赛间隙,总是人满为患,门前排起100多米的长队。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的一席话,是经验总结,也是对奥林匹克成员、对后来奥运会组织者的警示:“商业化能够而且必须效力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却不可忘记一条:体育必须有自身的尊严,而不能被商业利益所控制。”

2008年奥运会论文荣誉、公平、决心和责任心——奥运精神代表着国际上所有企业追求的品牌形象——高贵的、世界性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的、有活力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大企业家们更是把奥运看作企业和产品品牌国际化的良好契机,寄寓了丰富的联想。今年,雅典奥运前中国企业开始以空前的大手笔将“体育赞助”作为建立品牌的重要营销策略,不断进军全球的顶级体育赛事。中石化独家冠名F1上海站比赛;联想成功签约IOC(国际奥委会),成为奥运会全球合作伙伴;海尔冠名澳大利亚老虎队以及“BenQ” 明基赞助欧锦赛。“体育营销”以前所未有的热度迅速获得商家和媒体的垂青。奥运赞助作为体育营销的一个“支点”,它真的能擎起品牌国际化的“大旗”吗?生机勃勃的奥运商业 奥运——一方经济的助推器。 汉城奥运会不仅取得了亿美元的直接效益,还带动了韩国“经济起飞”。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被国际奥委会评价为财政经营最成功的一次。仅电视转播权一项便卖出亿美元。1996年的亚特兰大人将奥运会经营推到更新的境界。除了9亿美元的电视转播费和亿美元的企业赞助,这届奥运会仅吉祥物销售就达亿美元,门票收入达亿美元。奥运会已经给亚特兰大市带来了51亿美元的资金。 奥运是品牌国际化的传播平台。电视的普及和传播技术的进步,打破了比赛的时空局限性,大大地增强了奥运对社会的影响力。借助体育赛事开展的营销活动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达到提高销售额和利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体育运动所推崇的公正、公平更能使厂商的宣传效果和品牌价值提升到较高的水平。 1985年国际奥委会出台了每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赞助计划”(The Olympic Program),简称“TOP计划”。TOP的成员权销售价呈数倍上涨,购买仍相当踊跃,可口可乐、柯达、松下等11家全球赞助商在奥运会上投入不惜血本。今年三月份,“联想集团”也以8000万美元拿到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TOP会员证。 巨额投入的后面是更加巨大的回报。参与TOP计划赞助体育,是具有强大威力的现代促销、沟通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和形象推广等方面的巨大收益。据市场经济专家分析,在一般情况下投入1亿美元,品牌知名度提高1%,而赞助奥运,投入1亿美元,知名度可提高3%。 资料显示,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期间,作为全球赞助商的可口可乐公司当年在第三季度赢利增加了21%,达到亿美元,而同期其竞争对手百事可乐的利润下降了77%。利用奥运营销实现品牌国际化的阻力有哪些? 品牌国际化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基础,那么中国企业在利用奥运实现品牌国际化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阻力呢? 1、资金规模的压力 赞助奥运会,对于国内企业来说,首先面临的是资金问题。在抛出了巨额的赞助费用后,能否保证后期的宣传推广费用足够充裕?据了解,第六期全球赞助商的准入门槛已经由原来的400万美元增长到8000万美元左右。可口可乐具体投资的市场推广费用则是“赞助费的3到5倍”。有人甚至推测其后期推广费是赞助费的10倍左右。 2、体育营销经验明显不足 对于奥运会这样大型的体育赛事,资金不足可能只是问题的一方面。目前,国内企业明显缺乏体育营销的经验。在国内的一些大型体育赛事上,一些企业在拿到赞助商的身份后,只是利用体育场所内的几块广告牌或者运动员服装上的LOGO做做广告。已具有十几年历史的甲A联赛中,曾涌现出了八百多家中国企业赞助商,但企业在这方面的操作管理经验还是处于幼儿时期,根本没有从品牌战略的角度去思考体育营销问题,缺少创新,赛后一切烟消云散。 3、重战术轻战略的状况 品牌塑造是一项战略,是一项系统的思考,借助奥运营销只是其中的手段之一,并非只做好一个环节就万事大吉了。目前,国内众多企业大多数还停留在“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期利益,重战术操作、轻战略把握”的阶段,这势必会影响对体育营销和奥运经济的参与程度,同时也会极大地影响其品牌国际化的进程。奥运营销“支点”的坐标在哪里? 1、在企业的战略方格之中 奥运营销只是企业通过品牌战略实现经营目标的一种手段。只有融合了公司战略所要求的方向开展奥运营销活动,才可以体现奥运营销的真正价值。可口可乐公司连续六次成为TOP计划的全球合作伙伴,其每一次的奥运营销都紧紧围绕公司的战略目标来设计开展活动,无论在汉城、巴塞罗那,还是在亚特兰大和悉尼,因此,只有把奥运营销的“支点”安置在企业的战略管理方格中,才能使其和企业战略核心“同频共振”,真切感受并促进实现企业的战略意图。 2、在企业的管理系统中 奥运营销是一种市场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奥运营销不断增强企业的品牌力和营销力,因此,它不只是市场部门的事,而是和企业的文化力、产品力、研发力、信息管理能力、财务管理能力、危机管理能力等等紧密相连,因此它不能游离于企业管理系统之外,而应相互协作、相互融和、共同提升。 今年雅典奥运圣火传递活动赞助者可口可乐在传递火炬的每一个城市都组织了大型宣传活动,并针对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营销方式。可口可乐总共动用了200多个国家的组织系统,其中27个传递火炬的国家的可口可乐系统更是几乎全部出动,共有几万名可口可乐员工参与。其中在北京的火炬手选拔,就发动了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几千名员工。通过27个装瓶公司、33个装瓶厂和当地的体委配合。 全球规模的宣传活动与美国总部策略保持了高度一致,充分显示了奥运营销纳入整个管理系统中统一协调管理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3、在整合营销传播的主干线上 在奥运营销活动中,应贯彻整合营销传播的理念,把奥运营销传播置于公司整合营销传播的主干线上。以奥运为平台、以消费者为核心,重组企业的各种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传播形象、传播一致的产品信息和品牌信息,实现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迅速树立产品和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更有效地达到营销传播和产品行销的目的。 这里的“整合”包括多重意义:如, 不同工具的整合——各种营销传播工具用“一个声音”,互相配合,实现传播的整合;不同时间的整合——在与消费者建立关系的各个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传播的信息应该协调一致;不同空间的整合——全球品牌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应传达统一的定位、形象、和个性; 不同利害关系者的传播整合——与公司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者(中间商、零售商、客户、股东、政府......)传播时,应保持公司统一的形象。(作者为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营销咨询中心总监)

奥林匹克精神论文篇3:《试论奥林匹克精神与法律》 【摘要】奥林匹克精神和法律都是几千年前人类的思想的精华和智慧的结晶,看似两种不同的文化,启示蕴含了人类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笔者从两者的定义、两者对正义和对权利的比较中,得出了结论。 【关键字】奥林匹克精神法律正义权利 【正文】 奥林匹克的口号是:“更高,更快,更强”追求的是人类实体意义上的个性,而法律是对于人类权利的保障,因此,法律有着人类形式意义上的共性。两者之间看似的对立的,实际上两者之间互相补充,大同小异。 《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首先,奥林匹克精神强调对文化差异的容忍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生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四年一度的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于是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相互了解、友谊和团结,就是要形成一种精神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可以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在不同文化的展示中,看到的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百花齐放、千姿万态的文化图景,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而不是各自封闭的藩篱;使矛盾成为互 相学 习的动力,而不是互相轻视的诱因。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以世界公民的博大胸怀,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都有着神奇的 想象力 和巨大的创造力,学会尊敬其他民族,以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不断丰富自己,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 其次,奥林匹克精神强调竞技运动的公平与公正。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 从以上两点就可以看出,虽然奥林匹克运动会是追求体育的竞技,但是首先还是参与其中,并且公平公正地参与其中。在平等的竞技中展现个性。而法律则是首先维护公民平等的地位和权利。笔者将从三个维度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奥林匹克精神与法的概念之间的关系 自从2000多年前,奥林匹克运动会作为一种健康向上的体育竞技在神圣的奥林匹斯兴起,它就成为古代希腊人奉献给人类的一种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今天,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竞技的范畴,它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明遗产,它的丰富内涵和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关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我想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奥林匹克是一种竞技精神。奥林匹克精神是一种“更快、更强、更高”的自我挑战精神,同时它也是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体育竞技精神。奥林匹克包含的这种自我挑战精神和公平竞争精神构成了当代人类自我完善和社会交往的基石。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都会对法律概念作出不同的界定,这些界定之间只是角度不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但是,不同的界定对不同社会的适应和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我们传统的法律概念是根据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作出的,即法律就是一个阶级统治另外一个阶级的工具。这个概念(以下称为法律的阶级概念)从阶级角度分析,无疑有其合理性,但是法律的阶级概念也有其局限性和明显的缺陷。 因此,我更同意将法律界定为“国民的誓约”,即国民(国家)为了和平相处和发展需要就相处和发展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达成的合约和承诺(以下称为誓约法律概念)。实质来说,法律就是利益的分配机制,规定如何分配和运用社会资源、利益。誓约法律概念在建设法治社会中有什么优势? 首先,誓约法律概念有利于鼓励国民积极参与立法活动。因为法律是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就社会资源如何分配进行的约定,所以它涉及到每个人自身的利益,需要每个人自己参与。定性为誓约,首先要求国民就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协商约定,协商就需要参加,将立法活动当成国民自己的事情。建立立法与国民利益息息相关之共识。 其次,誓约法律概念有利于树立法律的平等观念。在誓约的建立(签订)过程中,有利于体现和落实平等观念和意识,因为契约的基础是平等,而不是特权,特权就不能进行协商。同样,通过广泛的参与、协商,立法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避免法律成为少数人掠夺的霸占社会资源的工具,最大限度的实现法律的正义。 再次,誓约法律概念有利于法律的推广执行。对自己参与协商(委托他人代为参与协商)而制定的法律,就是一种誓约,遵守自己的誓约不仅是一种法律义务,更是一种道德要求,实现法律和道德的有机结合。 综上所述,法律是社会资源的分配机制,使国民就社会资源分配达成的一种誓约。它以平等为前提,要求每个国民积极参与(定约)并信守自己的誓约。而不应该大多数人规避和反抗的是少数人统治、掠夺资源的工具。正确、积极地界定法律,有利于法律发挥应有的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奥林匹克精神和法律的比较,我们看到两者都是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在追求中存有不同的形式。它们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积淀而成的。 二、奥林匹克精神与法律对正义的理解 奥林匹克精神中有对于正义的理解,那就是保障所有人民公平参与。《奥林匹克宪章》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通常它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参与原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第一项原则,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和宗旨等等。"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国际体系.它是完全独立的。因此,他从一开始就不允许任何来自政治、经济或社会的因素对其进行于涉。 他还为此创建了一个独立的国际奥委员,规定了国际奥委会的主要职责是,用其忠诚和献身精神来保证奥林匹克理想和原则的实现。通过这种方式奥林匹克精神的自主独立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保证。奥林匹克精神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所有能使人变得更好的原则,都包容它明亮的光环里。奥林匹克精神的初级活动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是永恒的。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运动水平高低,面向所有的社会阶层,包括一切运动和竞技项目,旨在参与。奥林匹克精神蕴含了公正、平等、正义的内容,承认一切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唾弃和否定一切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公正原则使奥林匹克精神具有了极大魅力。 参与权就是奥运精神中普遍的公平正义权的保证。这与法律当中的正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将正义的观念从法律中解 脱出来是有困难的。在一般人眼里,正义和法律的概念不断的被交叉混同,而且纯粹法学反对将法和正义相等同,主张将二者当作两个不同的问题来处理。而我个人更倾向与使二者融合,我并不赞成过分清晰的区别这两个概念。法律抛弃正义,便丧失其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同样,正义脱离法律,就丧失了载体,仅仅只能成为“价值判断”,没有实际用途。我非常推崇凯尔森的观点,即正义作为一种主观价值判断也许为法律科学所排斥,但如果将正义理解为“合法性”,那么法律科学中就应当包括正义概念。 人们评价一部法律是否符合正义标准(合法性)时,往往是立足于这部法律是否能将社会关系调整得令所有社会成员都满意,但事实上,能够满足每个社会成员需要的法律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每个人的需要不一致,需要间的相互冲突也难以避免,那些合乎正义的法律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能达到的也只能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认可和满意。 还应当提及的便是自然法学派提出的绝对正义的概念,自然法学派主张法的二元论,认为法应分为实在法和自然法,在不完善的实在法之上,存在着完善的,绝对正义的自然法。但理性的人应当知道:这种绝对正义是不可能存在的,如同世界是可知的,人有无穷的认知能力,而世界永远不可能被完全认识,借用凯尔森的话“正义是一个人的认识所不能接近的理想。” 法律需要接受方方面面的考验,在人们寻求法律帮助时,在法律制裁罪犯时,公平是否得到维护,正义是否得到匡扶,这是法律正义性(合法性)认定的标尺,也是法律生存的土壤,法律立足正义,才能使正义的概念在法律的基础上得到升华。 三、奥林匹克精神与法律同样是对权利的保证 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良好的锻炼与培养,观众也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但是,竞技体育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娱乐功能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只有在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竞争才有意义,各国运动员才能保持和加强团结、友谊的关系,奥林匹克运动才能实现它的神圣目标。正如已故美国著名黑人 田径运动 员杰西?欧文斯所说“在体育运动中,人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比赛,还有尊重他人、生活伦理、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对待自己的同类”。奥林匹克精神正是对全民参与的维护,从而保证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维护公民实体的参与,实际也就是对公民权利的一种象征性的保护。当然,奥林匹克运动中,由太多的义务、规则、和违规性的惩罚 措施 ,但正是这一系列的义务和规则才维护了实体地位的平等,维护了实体的权利。 在权利、义务之间,法不以义务为目的,恰恰相反,它应当也必须以权利为目的。 首先,在法产生意义上,法是以权利为目的的。早期的人类无所谓权利和义务,也无所谓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逐步产生了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尤其是在逐步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时期,权利义务的分别愈益明显。在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人较能实在地享有权利,甚至实在地享有较多的权利,在社会中的被主导者与社会主导者之间不可避免地因权利的分配产生冲突,就是在社会主导者或者被主导者内部,也有权利分配上的分歧和矛盾,社会的权利之战愈演愈烈。为了保证社会在一定秩序范围内持续下去,社会主导者就利用以暴力为后盾的规则,来确认一定的权利分配办法,划分社会权利,于是,法就产生了。 其次,在权利、义务相较上,法是以权利为目的的。第一,权利较之义务,其性质更能满足人的需要。各种权利都能直接成为满足权利主体相应需要的现实,各种特定的义务只能通过对特定权利的保障,实现了特定权利以后,才可能满足人的需要。因此,权利可以直接成为人的需要的客体,义务却不能。第二,权利较之义务,更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权利与义务是等量的和对应的,在形式上,法保障权利实现或保障义务履行都可以殊途同归,实际上却大谬不然。由于种种原因,保障权利的法比保障义务的法更能得到人们的自觉遵守与执行。第三,权利较之义务,其扩展更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表征。 简单地说,法似乎应主要规定权利,然而,在实际操作上,法要具体规定所有权利和每一种权利却是十分困难的。由于权利、义务在社会生活中是对应的、一致的,法可以通过规定义务的方式来达到规定权利的目的,因而,通过具体规定义务来规定权利就十分必要而可行,它比直接规定权利更有益于人类权利的保障和发展。法以规定义务为主,并不意味着要减少权利或削弱权利,相反,它正是为了普遍地扩展权利和保护权利。因为,对于社会成员来说,法不禁止即为权利,只要不违反法,就是可行的。这样,权利不但未被减少或削弱,反而得到了增强。法对义务的规定实际上成为了对权利的确认和保障。 法为更好地追求权利而主要规定义务,为更好地实现权利而适当规定权利。法不论是对义务的规定,还是对权利的规定,其价值目标都只能是为着权利的确认和实现,而绝非义务。 综合以上的三点,奥林匹克精神和法律是异曲同工的,同时人类的文化遗产,同是人类精神的积淀。它们都是维护人类公平正义和权利平等的。奥林匹克精神和法律尽管都是两千年前的祖先留给我们的,两千年千,人类的科技迅猛发展,但是人类的心智一直还是有着对公平和正义的追捧和向往。从笔者对两者的比较当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探求出结论。 【参考论文】 《法以权利为目的》卓泽渊载于《检察日报》2000年03月02日 《法的本体价值论纲》刘金辉载于《中外法学》2006年第4期 《法的价值归宿》卓泽渊载于《检查日报》2000年1月4日 【参考书籍】 《奥林匹克精神》谢卫东编著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版 《契约正义论》胡启忠著法律出版社2007年1月 猜你喜欢: 1. 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英语美文 2. 关于奥运会高中议论文精选 3. 奥运会政治论文 4. 关于奥林匹克精神演讲稿

奥林匹克论文参考文献

迎奥运 争做文明人征文:在热烈庆祝北京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成功的喜悦气氛中,奥运会的脚步也慢慢向我们走来,2007年是北京奥运筹备的决战之年,奥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启动。如何办好此次北京奥运会,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新北京、新奥运,展现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的时代名词,体现千年东方礼仪之邦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是2008北京奥运会是否成功的关键。纵观百年奥运史,多少激情在那一刻燃烧,多少梦想在那一刻变成现实?在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理论知识更新迅猛的今天,经济发展水平无疑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物质文明程度的指标,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事业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中国经济始终保持较高速度的增长,中国的面貌已经并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人口素质,长期以来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中国的人口素质与其物质面貌并没有发生同步的变化。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已经成为中国的一个国情。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中国政府提出并落实了计划生育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这两项国内制度的实施,对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是,现实与理想往往存在差距,结果与努力往往不成正比。人口素质的提高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长期不断的坚持,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文明礼仪作为人口素质最基本的要素,需要我们对此有新的认识,做出新的实践。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学习,养成文明礼仪好习惯,让我们的伟大祖国成为真正的名符其实的礼仪之邦。今天,我们即将向全世界敞开大门,在2008年8月8日迎接来自五湖四海的运动员和国际友人。能够在中国举办一届奥运会,这是新中国体育工作者和无数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今天,梦想即将在我们这一代变成现实,中国人即将抒写奥运的新篇章,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历史有着客观的必然,我们无法阻拦,但作为抒写中国奥运历史的我们,我们有条件在实践中创造历史。随着奥运会的不断临近,我们有必要掀起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学礼仪、知荣辱、促和谐的热潮,进一步提升广大青少年对志愿服务和人文奥运的认知水平;进一步推广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努力营造文明、祥和的城市氛围;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文明礼仪水平,全面塑造和展示北京新形象。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让文明从这里起步,伴着青年的脚步传向四方,向世人展现中国青年的朝气;让文明时刻与你我同行,向世界展现中国文明古都的风采。

找到一些,供参考。当今,全球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有预言说,世界经济将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在这样恶劣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上海,将在不久的将来,举办一次规模史无前例的世界经济“奥林匹克”盛会——世博会,世博经济能否一扫阴霾,一如既往地魅力四射,给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的加速发展?抑或让整个世界经济止步衰退的危机?以科学的态度,以满怀的期待,我们展望着,在这个风雨飘零又风起云涌的经济时代,危机中永远存在着勃勃生机。走出衰退的一个新契机今年9月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瞬间席卷了整个世界,从地球最西边的美国到地球最东边的日本,从最南端的新西兰到最北端的冰岛,从最富裕的工业国家到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甚至东欧、南美多个国家濒临破产边缘。曾经财大气粗的金融巨头顷刻之间就轰然倒塌;数十万亿美元的财富转眼之间就灰飞烟灭;数百数千万人面临失业和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从财长、央行行长到公司管理层都惊慌失措;世界经济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此时此刻,人们心怀些许期望地带着一个共同的疑问:世界经济何时能够走出衰退?全球金融危机通过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刨根求源,作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从特定金融产品扩展到金融机构,进而扩展到全球金融市场,目前正处于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阶段。对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它主要是通过次贷证券投资、贸易和资本流动这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将此次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199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目前房地产市场则已经形成了十分浓厚的观望和调整的气氛;1998年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8%,到2007年上升到38%左右;在美国本土爆发次贷危机后,前期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热钱”将会回流美国本土“救火”,而大大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兴趣。因而,此次与1997金融风暴时相比,中国经济受到国际环境的冲击更大些。据最近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1-9月长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宁波、南京以及上海1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为-31%、-44%以及,均出现了大幅回落或明显减速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欧美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将继续降低,虽然现在还有很多过去的订单,但是现在新签订单已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欧美企业对华投资规模正进一步降低,导致未来几年内实际外资合同金额的大幅萎缩,从而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上海世博会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然而,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外部大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必须转变过去那种过度依靠出口需求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短期对策可以采取拉动内需和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长期对策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则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从长三角地区来看,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都是一个机遇。即将在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80个国家和44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个数字表明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上海世博会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世界在同一个主题下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是向世界展示展览、论坛和活动;三是推出网上世界博览会。网上世界博览会将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参观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远距离参与上海世博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会的很多活动将在长三角各个城市举办,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将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会展业、都市旅游业、城际交通业将显出繁荣景象。据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国内外客商、参观者来到上海,最高日接待人数将达到80万。其中95%的外省市参观者有住宿需求,38%的客流将会继续停留在长三角区域游览,近九成会选择苏浙地区。长达六个月的巨大客流,将给长三角周边的景区、宾馆、餐饮、交通乃至休闲场所带来直接的经济刺激。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从全国来看,上海世博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重大机遇。历届世博会的许多“亮点”都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着力点,贝尔发明的电话机在世博会上展示,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模式;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在世博会上亮相,其实为人类飞天的梦想打下了基础。韩国大田世博会以“新的起飞之路”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宇航、电子、通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大田世博会结束后,原展览园区内迅速聚集大批韩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形成“大德科学园区”。与此相似,日本借着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关西地区的产业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一个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范围内的大阪城市圈成为日本的商务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枢,促成当今世界著名的“关西经济带”。根据上海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各参展国家将围绕世博会主题,展示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我国将探索通过重大国际展会实现工程科技研究与管理资源整合,攻克一批科技难题,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和集成化的科技成果,从而催生“世博经济”新增长点。在世博会举办中和举办之后,许多“亮点”将加快成果产业化,让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应用,使科技世博的“亮点”最终能为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从全球来看,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发展迅速,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考察历届世博会,能在规模上与上海世博会相媲美的有三届,举办国的发展都明显获益:1970年大阪世博会,对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大阪经济圈融合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使西班牙南部原来相对落后的地区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带动了下萨克森州经济的复苏。上海世博会将拉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更是世界经济走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次机遇。上海世博会有利于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世博会是一个推介国家技术创新和形象的平台,所以经济萧条的国家更不应该放过这个推介机会。世博会是全球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汇碰撞,世博会更多的机遇隐藏在现场会展和巨大人流的背后。上海世博会将为全球资本提供大量的投资机会,使其能与中国企业广泛接触交流,这有利于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从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举办的具体时间来看,届时世界经济可能已经走出衰退阴影并且迎来复苏,上海世博会有望成为全球经济走出衰退、迎来复苏的新起点。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是在经历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萧条后举办的,成为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重新振兴的起点。因而,上海世博会对发达国家资本来说,是一个帮助其摆脱危机和寻找投资方向的机会,这也间接帮助了处于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因而,举办上海世博会本质上是多赢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中国在筹办和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将会为世界打开一扇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窗口。德国不来梅国际大学校长约阿希姆·特罗伊施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能吸引创纪录的参展主体,反映出国际社会对这一届世博会主题的高度认可和期待,也说明全世界都在关注人口最多的中国如何发展。相比奥运会,相信国际社会共同参与、会期更长、主题更宏大、内涵更丰富的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更加广泛、积极和持久的影响。(肖严华)世博让主办国经济出现奇迹所谓“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世博会带来三层收益,一是城市资源的价值提升。二是在世博的开发过程中,包括它的标志出售、商业化运作和赞助商等,这是世博经济中最直接的收益部分。三是世博会带来很大的旅游人群,游客的衣食住行等带来的收益增加应该说也是很大的潜在增量。这就是世博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世博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世博推动的经济腾飞从历届世博会的举办经验来看,世博主办城市都把筹办世博会与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借助世博契机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世博引起的直接与间接需求从总体上拉动主办城市与主办国的经济增长;二是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投入运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了世博会,这次世博会为大阪在国际商业和产业舞台的崛起带来了持久的后续影响力。大阪世博会和东京奥运会以日本两大城市为据点横贯东西,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这两次大型活动产生了日本在世界中引以为荣的新干线,同时也是高速交通网诞生的契机。这届世博会大大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带城市群的形成。大阪世博会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而世博会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机遇使大阪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赶上了东京的水平,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日本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布局有极大意义。仅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日本就签订了约2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1985年筑波世博会,直接相关支出大约为11579亿日元,派生生产收入达到23163亿日元,是世博会直接支出的19倍,而这些对日本1985年GDP的效应约为,当年日本GDP为万亿日元。加拿大举办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直接支出为亿加元(8亿美元),增加产值28亿加元,联邦和所在省(哥伦比亚)财政收入分别增加亿加元和亿加元。同时,该届世博会为加拿大提供了万个就业机会,工资总额达到亿加元。韩国举办1993年大田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2000亿韩元,而大田世博会带来的GDP收入为30000亿韩元,韩国当年的GDP为万亿韩元,世博会的GDP效应达到左右。大田世博会还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02亿德国马克。其在当年德国GDP上产生的效应为170亿马克,而2000年德国的GDP约为亿马克,因此,汉诺威世博会在德国全国GDP的效应接近.汉诺威世博会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20亿马克的财政税收。在汉诺威世博会准备和实施阶段,由巨大支出额造成的显著效应来源于对“围栏内外”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上海世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世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无形影响是指世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影响往往比有形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一、增强凝聚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事件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从上海申博到2010年世博结束,从前期的“人人盼世博”到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世博”这是个祥和的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世博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主办世博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大型事件。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世博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热情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上海世博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三、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能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由于有了世博会,上海不仅能解决数万个就业岗位,还将衍生出一些新型产业。更重要的是,世博会为中国在加入世贸后加快与世界全面接轨创造了条件。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万众瞩目的全球性顶级会展,能够强力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创造出无限的商机和财富。魅力无穷的城市大型事件完全能够成为21世纪初带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乔兆红)产业结构升级在即目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进入关键性阶段。上海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50%左右摆动了十年之久。这种状况表明上海产业结构正在孕育与酝酿,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与方式,实现突破性升级,步上新台阶。伦敦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88%,纽约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了90%,而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在2007年只有.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到了重要关口目前上海产业发展面临的两难问题是,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支柱产业,提供给城市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它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与就业渠道,短期内不能予以大幅度削减;另一方面需要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能级,向国际大都市方向发展,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线性趋势一直呈平行状态,并没有出现制造业明显下降与服务业明显上升的趋势。上海产业发展摆动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状态一直维持到现在。当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中低端制造升级到高端制造;降低外贸依存度,主要产品市场由国外转向国内;降低产业同构化程度,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形成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全球城市区域;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值比重,构建轻型与低碳经济。然而,在没有实质性外来冲击的条件下,上海经济必然沿着已有的轨迹继续发展,中低端制造、投资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延续下去。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变得更为迫切。全球经济在过去30年来大幅度提高了市场程度,自由放任主义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然而在没有相应的全球治理机制相伴行的状况下,现在被证明这是极具危险性的做法。伴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美国市场会进一步萎缩。美国的低储蓄率与高消费率终于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经济体居民消费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它在打击全球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同时,也促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在我国资本管制下对我国经济影响受到限制,但是进出口总额必然减少,投资信心必然受到打击,这必然会对上海中低端制造以及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相当大的消极性影响。上海将逐渐感受到这场危机的副作用。事实上,既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高碳性、中低端制造以及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必然促使上海经济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变换增长轨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上海未来三年内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从某个角度来讲,世博会是上海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契机,也是上海近期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从世博会举办历史来看,世博经济对举办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可达到2%以上。首先,世博经济促进举办城市产业结构升级。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的举办使西班牙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57%增长到1993年的63%,年平均增长率为,塞维利亚也成为欧洲旅游胜地。其次,世博经济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以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为例,世博会促进了以大阪为中心城市圈的形成与兴起,日本关西经济带保持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日本在世博会前后大力推进大阪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大阪产业重点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转换。日本以大阪市作为关西地带的中心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和便捷的交通设施,促进了大阪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历届世博会各有盈亏,但服务业却无一例外地从中受益。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183天中,预计平均每天4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静安区的全部人口倾巢出动。如此众多的人流带动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将极大地提升上海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比重。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60%,改变制造业长期居高不下的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上海产业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的合理化步伐。同时,如此众多的世博参观人数到达上海,依赖于长江三角洲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以及各种交通工具充分发展。另外,这么多参观人数需要有序安排使之到达上海世博会参观,部分参观人数可能需要先行参观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景点,再进入世博会场。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各城市正在以旅游为抓手,力争能从上海世博会分流旅客,分享部分旅游收入。这样,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旅游为切入点,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多年以来产业同构化程度有望得到缓解,并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上海长期以来出口在经济增长贡献率过高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变。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受益于世博会大量基础设施投入,上海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部分产业由于与世博会具有直接关系,将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产业,实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海的旅游业与会展业将直接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强劲。世博会183天的展期,可直接带来旅游与会展业迅猛增长。估计到2010年,上海的外汇收入将达46亿美元,上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旅游业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上海世博会将促进旅游业与会展业相结合,形成现代都市会展旅游业,沿着旅游产业价值链推动收益扩大。由于会展业的行业带动比值约为1:9,世博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与促进效应是明显的。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势头迅猛。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同时,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上海世博会将展示最新的科学技术,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势必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这有利于上海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城市。上海创意产业也将得益于世博会。世博会的工艺品、电影、广播、会场标记设计都包含着较高的创意,以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世博会的场馆设计、音乐创作与演出、表演,都会极大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世博会的主题馆与国家馆设计对上海创意产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各个国家的场馆设计与施工,部分必然要就地取材和节约成本,雇佣上海或我国的人才,这有利于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陈建华)从世博看“大都市圈”经济辐射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发展的最大创新是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大都市圈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区持续繁荣发展的火车头,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则日益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和经济组织的枢纽中心和网络节点。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它甚至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起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世博会赋予上海的特殊使命,将加强其在长三角经济圈博弈、竞争、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搭建起产业、交通、技术、旅游等各个层面的沟通合作平台,世博会举办将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加速融合的最佳契机。从世博效应作用的三个阶段来看,即筹备效应(投资拉动)、举办效应(需求拉动)、后续效应(品牌以及新技术拉动),世博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也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显现。从短期和中期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通过基础设施、观光旅游、城市发展、产业投资等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推动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增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有200个国际组织、国家和企业来参展。在此期间,上海将迎来550万外国游客,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住宿、游玩将会在整个长三角实现分流。世博会“磁吸效应”的辐射范围,核心辐射圈覆盖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外围辐射带可沿长江黄金水道延伸至长江中上游地区。此外,举办世博会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之需要,上海可以借世博会东风打造“四个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对接上海部分产业转移,进一步做大当地相关产业规模,形成某些产业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共荣。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指出,上海世博会将带动相关产业投资2700亿元,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会。另有测算表明,世博会筹备期间,每年对上海 GDP增长的拉动约为 2%,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举办当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 ,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在筹办、举办期间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在左右。从长期来看,世博会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会后区域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新技术新材料展示交流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重要区域经济圈的形成所致,长期拉动十年之内可望维持.世博会的举办以及随后几十年的综合利用,必将带来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辐射长三角地区,带动整个华东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它甚至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起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可以借此崛起,成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经验表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GDP比重往往占一国的10%以上。因此大都市圈域经济的形成将大大拓展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机遇,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既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上海实现城市总体创新、建设“四个中心”目标的必由之路。

一、内容要求 毕业设计报告正文要求: (一)理、工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正文内容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论证;根据任务书指出的内容和指标要求写出设计过程、课题所涉及元件结构和相关参数的设计计算,有关基本原理的说明与理论分析;给出所设计课题实际运行的数据或参数,并与理论设计参数进行比较和分析,说明产生误差的原因。最后要对所设计课题实用价值做出评估说明;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意见或其它更好的方案设想及未能采纳的原因等。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方案提出的依据,设计方案的选择和比较;设计过程;所运用的技术经济分析指标和方法;数学模型及其依据,数据计算方法;对设计方案的实用性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做出评估;对设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或可能发生的问题 ) 提出合理化建议。毕业论文的基本论点、主要论据;根据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及规定联系实际展开理论分析。 (三)文科类专业毕业设计报告或论文正文应包括:问题的提出、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解决方案提出的依据,解决方案的选择和比较,结论。 二、论文印装 毕业论文用毕业设计专用纸打印。正文用宋体小四号字,行间距为24磅;版面页边距上3cm,下、左,右2cm。 三、论文结构、装订顺序及要求 毕业论文由以下部分组成: (一)封面。论文题目不得超过20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为两行。 (二)内容。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经系主任、教务部审查签字后生效。 2、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3、毕业设计(论文)学生申请答辩表与指导教师毕业设计(论文)评审表; 4、毕业设计(论文)评阅人评审表; 5、毕业设计(论文)答辩表; 6、毕业设计(论文)成绩评定总表; 7、中英文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1)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应尽量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不含图表,不加注释,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中文摘要一般为200-400字左右,英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完全相同。“摘要”字样位置居中。 (2)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设计(论文)主题内容的名词,是供检索使用的。主题词条应为通用技术词汇,不得自造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按词条外延层次(学科目录分类),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关键词排在摘要正文部分下方。 (3)中文摘要与关键词在前,英文的在后。 8、目录。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晰,且要与正文标题一致。主要包括绪论、正文主体、结论、致谢、主要参考文献及附录等。 9、正文。论文正文部分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论文主体及结论。 (1)绪论。综合评述前人工作,说明论文工作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文献综述,以及论文所要研究的内容。 (2)论文主体。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选题背景、方案论证、过程论述、结果分析、结论或总结等内容。要求层次清楚,文字简练、通顺,重点突出,毕业设计(论文)文字数,一般应不少于8000字(或20个页码)。外文翻译不少于3000字符,外文参考资料阅读量不少于3万字符。 中文论文撰写通行的题序层次采用以下格式: 1 格式是保证文章结构清晰、纲目分明的编辑手段,毕业论文所采用的格式必须符合上表规定,并前后统一,不得混杂使用。格式除题序层次外,还应包括分段、行距、字体和字号等。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居中放置,其余各层次(节、条、款)题序和标题一律沿版面左侧边线顶格安排。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距下文双倍行距。段落开始后缩两个字。行与行之间,段落和层次标题以及各段落之间均为24磅行间距。 第一层次(章)题序和标题用小二号黑体字。题序和标题之间空两个字,不加标点,下同。 第二层次(节)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 第三层次(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 第四层次及以下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一律用小四号黑体字。 (3)结论(或结束语)。作为单独一章排列,但标题前不加“第XXX章”字样。结论是整个论文的总结,应以简练的文字说明论文所做的工作,一般不超过两页。 10、致谢。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文字要简洁、实事求是,切忌浮夸和庸俗之词。 11、参考文献及引用资料目录(规范格式见附文)。 12、附录。 13、实验数据表、有关图纸(大于3#图幅时单独装订)。 (三)封底。 附:规范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1、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2、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3、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4、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5、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6、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7、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8、其他要求 (1)文字 论文中汉字应采用严格执行汉字的规范。所有文字字面清晰,不得涂改。 (2)表格 论文的表格可以统一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采用哪种方式应和插图及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表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表格的结构应简洁。 表格中各栏都应标注量和相应的单位。表格内数字须上下对齐,相邻栏内的数值相同时,不能用‘同上’、‘同左’和其它类似用词,应一一重新标注。 表序和表题置于表格上方中间位置,无表题的表序置于表格的左上方或右上方(同一篇论文位置应一致)。 (3)插图 插图要精选。图序可以连续编序,也可以逐章单独编序,采用哪种方式应与表格、公式的编序方式统一,图序必须连续,不得重复或跳跃。仅有一图时,在图题前加‘附图’字样。毕业设计(论文)中的插图以及图中文字符号应打印,无法打印时一律用钢笔绘制和标出。 由若干个分图组成的插图,分图用a,b,c,……标出。 图序和图题置于图下方中间位置。 (4)公式 论文中重要的或者后文中须重新提及的公式应注序号并加圆括号,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序,或逐章编序,序号排在版面右侧,且距右边距离相等。公式与序号之间不加虚线。 (5)数字用法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间和各种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年份不能简写。数值的有效数字应全部写出。 (6)软件 软件流程图和源程序清单要按软件文档格式附在论文后面,特殊情况可在答辩时展示,不附在论文内。 (7)工程图按国标规定装订 图幅小于或等于3#图幅时应装订在论文内,大于3#图幅时按国标规定单独装订作为附图。 (8)艺术设计作品 无法用纸质文档保存的艺术设计作品应用光盘或照片保存。 (9)计量单位的定义和使用方法按国家计量局规定执行。 以上是我的毕业论文要求,全国各个学校其实都是一样的. 回答完毕.

举办世博会,不仅给参展国家带来发展的机遇,扩大国际交流和合作,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且给举办国家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宣传和扩大了举办国家的知名度和声誉,促进了社会的繁荣和进步。世博会在中国举办意义深远。首先,对于全国来说,他能展现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树立我国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其次,对于举办城市上海和长三角地区来说,它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体系的更新,带动企业经济的发展;第三,它能进一步提升国内其他地区在国际范围内的知名度。

奥林匹克运动论文文献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经过百年的发展历程,已逐渐走向成熟。奥运会赛场正在成为显示各国实力、扩大影响、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场所。进入新世纪以后,奥运会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普遍重视。下面我们从奥运会的特性对现代奥运会发展趋势进行解读。 一、竞争性 竞争性是现代奥运会最鲜明的特征。纵观奥运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显示出的价值观、功利观都告知人们,现代奥运不仅是体育实力的较量,更是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的竞争;它不仅是一个国家当今世界地位的标志,更是国家未来世界地位的标志[1]。例如第27届奥运会的规模与竞争都是奥运史上罕见的,有199个国家和地区的16 000多名运动员和官员云集悉尼,游客达到530万人次,直接到现场的观众达到860万人次,全世界电视观众达30多亿人,悉尼已成为最有人气的都市,悉尼奥运会已经成为继体育、文化、经济于一体的世界性盛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该届奥运会共创34项世界纪录、77项奥运会纪录和3项奥运会最好成绩,充分显示了运动水平之高,竞争之激烈。 二、文化性 现代体育已经成为文明社会的一个标志,是活跃的国际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精神文明财富。奥林匹克运动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开放的世界性文化体系,它需要大量地、不断地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化中汲取有益的养分,丰富自己的内容。在这个全球文化体系中,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汇聚一处,融为一体,五大洲各个国家和地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为它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在新的世纪里,诞生于西方文化背景中的奥林匹克运动需要从东方体育思想、价值观和运动形式中汲取有益的养分,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因此,奥林匹克运动的全球化应该是多元文化互补、互动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奥林匹克运动真正成为跨文化、跨民族、跨国度的世界性文化体系。这样的背景下,北京2008年奥运会将给奥林匹克运动的多元化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有三千余年城史的北京,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奥运会在这里举行,将使东、西方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碰撞与交融。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中国传统教育方式将以其充满着个性魅力的价值观念、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对奥林匹克运动产生深刻的影响[2]。对于奥林匹克运动中出现的注重高水平竞技运动能力的培养、追求肌肉强化,而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形的和谐,忽视人体与自然和谐的状况,无疑是一种完善和补充。具有儒家色彩的传统体育伦理思想中所表现出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观念,对当今世界体育竞赛中出现的兴奋剂浊流和球场暴力阴影无疑具有净化作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具有丰厚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包含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所需要的诸多文化特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共生,有利于奥运在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方面发挥更有效更积极的作用[3]。2008 北京奥运实际上已成为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大舞台,其结果将使奥林匹克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体育运动不仅作用于生物的人,也同时作用于精神的人和社会的人。人们通过运动看到的是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顽强的拼搏精神,爱国的精神,友爱的精神,特别是公平、公正的精神,召唤着人们的身体和心灵的完善,人际关系的和谐以及对美的无限追求,表达出赞赏和狂热的助威,展现出精神的需要。正如萨马兰奇所说“文化与运动是奥运会的两大主题。”奥运项目的国际化,标志着世界文化走向全球。例如一个女子项目有三大洲40个国家开展,男子项目有四大洲的75个国家开展才能批准奥运比赛项目。第27届奥运会已发展到28个大项,300个小项。实际上每个国家的传统项目正代表各自的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成为奥运比赛项目,是各个国家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融合。 三、科技性 百年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表明,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科学技术是密不可分的,奥林匹克运动场上竞争,同样是各国科学技术的较量[4]。高新技术革命为竞技体育提供物质的保障和理论依据。20世纪以来,运动技术的发展,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甚至达到人类体能的极限,这些现象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将电子计算机和高速摄影机运用于训练;运动生物力学测试仪的成功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经验训练模式。体育高科技另一个表现,是运用器材的设备化。60年代以来,许多重要的成果如计算机、激光、现代传感技术、新型材料、新型纺织品等加速运用于体育运动,塑胶跑道,电子监测仪和运动员所用的各种器械以及服装,无疑不是高科技的结果。目前,装备先进的现代化训练中心备受重视,如美国科罗拉多斯普林奥运训练中心,拥有美国最尖端技术和最新体育科技成果。在田径比赛中,美国著名短跑选手刘易斯创世界纪录,得益于他的轻便跑鞋,鞋面用一种重量很轻并涂有尿烷的聚酯材料制成,并镶嵌着轻盈而坚固的陶瓷协定,整个鞋的重量仅为156克[5]。又如,当美国蛙泳选手摩西一头栽进悉尼国际水上运动中心的浅蓝色水中时,他的裸露皮肤除面部外,只有下臂和小腿,看起来就像配在涂有特弗隆的贴身泳衣上的电视显像管。穿上高科技泳服的摩西游起来阻力小,显得特别灵巧,比身着老式泳服的其他选手游得更快些。 由此可见,“金牌”背后是科技大战。 四、交流性 奥运会率先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体育文化成为全球文化,不同人群能直接理解其体能符号,达到交流目的;具有竞争、互动、娱乐属性的体育文化更快地为更广泛的人群服务,使运动文化被全球认同。竞赛项目越来越多,参加的国家和人数越来越多,人类不断跨越空间、制度和文化等社会障碍,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了沟通,达成了共识,这是任何一项活动都无法比拟的。奥林匹克运动具有开放性,是世界各族人民都参与的“全球性”的和平运动,它以促进世界和平为宗旨,这就为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有利的舞台。今天的奥林匹克运动已经成为当今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载体。一方面,各国通过奥林匹克运动将本国的政治局面、经济形势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能使别国了解自己,又增进了对别国的了解。另一方面,奥林匹克促进了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成为外交的重要补充,在特定情况下还发挥了官方外交的缓冲过渡作用。它使没有外交关系甚至相互敌视的国家的运动员走到一起,同场竞技。在第28届奥运会开幕式上,韩国和朝鲜运动员一同入场,引来一片赞扬声,这就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政治功能。[6]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完成了在正常情况下极为困难、也极为敏感的政治整合任务,促进了国家之间关系的发展与和谐。 五、功利性 萨马兰奇在奥运百年回顾时说,“历史告诉我们,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政治是无所不在的……”体育与政治明显的纠缠在一起,奥运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因为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力量,容易成为政治社会化的手段,为其政治服务。无论是团队还是个人,他们的着装、标志代表的是国家,胜利与失败也代表国家的一部分,这就必然和所代表的政治联系在一起,竞争的结果和成就,就自然而然地带有政治色彩。“运动员是穿着运动服装的外交官”,这些身穿运动服装的“外交官”以及其淡薄的政治色彩,发挥着极其强大而又难以替代的政治功能,在维护世界和平这一更高层次上实现着崇高的政治作用。中国的“乒乓”外交,使中美人民的关系及两国的关系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奥林匹克运动自身的特征决定了它无法脱离政治。国家的态度与行动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会程序复杂、耗资巨大,需要得到各个国家的支持。国际奥委会规定申办城市在提交申办报告时,必须提交本国政府的承诺书。奥运会要实现“更快、更高、更强”,也需要各国政府推动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恐怖袭击的威胁已直接关系到奥运的生死存亡,如果没有政府参与,后果将不堪设想。以第28届奥运会为例,投入的安全防务费用是10多亿欧元,有七个国家参与协防[6]。奥运会要在赛事期间实现“神圣休战”,其本身并不能起决定性作用,而主要是一种媒介作用——促使各国政府来实现。其途径是通过奥运会的举办,以不流血的方式将奥林匹克和平、友谊、团结的精神植入各国政府的施政信仰中,并转化为实际的“休战”行动。奥林匹克“缔造和平”的努力不应回避这些,而要正面迎接挑战哪怕只是一种姿态性的呼吁,至少也可以给战乱和冲突制造和平、停战的机会。南非前总统曼德拉说体育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建立奥林匹克运动和政治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双赢”的良性关系才是奥林匹克运动本身发展的正确方向。 六、商业性 现代体育商业化的各种形式在奥运会上得到集中反映。在市场经济盛行的现代社会,奥运会已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商业行为。谁也不会忘记,当年身为1984年奥运会组委会主席的尤伯罗斯提出将1984年奥运会的火炬接力以棒为单位出售时,这一商业行为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了一场“地震”,国际奥委会当时曾威胁说,如果美国人真敢卖火炬,就要给“颜色”看。然而,尤伯罗斯最后说服了国际奥运会,尤伯罗斯的火炬接力计划顺利实施,并给组委会赚得了“第一桶金”。 1988汉城奥运会赢利4亿美元,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赢利6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赢利多达十几亿美元,可见奥运会为主办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为促进经济繁荣和发展发挥重要的功能。亚特兰大是可口可乐公司所在地。奥运会期间,该公司在市中心搭起了一个“城中城”。世界各国的诸多大公司也纷纷在奥林匹克公园和比赛场馆安营扎寨。亚特兰大市还以300到两万美元的价格,向小商小贩兜售临时营业执照,弄得大街小巷到处是眼花缭乱的摊位和不绝于耳的吆喝声。加上各大电视网转播比赛实况时,没完没了地插播广告,奥运会俨然成了商业海洋中的“孤岛”。为了节约开支,举重比赛的场地是由一个会议中心的地下仓库改建而成,仅有一个卫生间供观众使用。每到抓、挺举比赛间隙,总是人满为患,门前排起100多米的长队。亚特兰大奥运会后,当时的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说的一席话,是经验总结,也是对奥林匹克成员、对后来奥运会组织者的警示:“商业化能够而且必须效力于体育运动的发展。在制定计划时,我们却不可忘记一条:体育必须有自身的尊严,而不能被商业利益所控制。”

1.绿色奥运见行动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我很自豪,因为我生活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北京申办下了2008年的奥运会,每一个中国人都激动不已。到2008年,世界各地的运动员都要来到中国北京,北京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来描绘一下吧:北京的环境将会有很大的改善,道路两旁种满了绿树,隔离带上开满了鲜花,鸟儿飞翔在蓝蓝的天空上,鱼儿畅游在清清的河水中。景色将会美不胜收。绿色奥运是我们承办的奥运会的主题之一。如今,环境问题已经愈发严峻,保护环境刻不容缓。我们每一个人都应为此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我是文汇中学"根与芽"小组的一名成员。"根与芽"是珍妮·古道尔研究会面向全球青年关于环境与人道主义教育的项目。为了迎接奥运,我们"根与芽"小组组织了很多有关保护环境的活动。就在4月份,我们参加了一个"循环巨龙:耗材回收"的活动。这个活动是由地球村、根与芽、自然之友和惠普公司联手打造的。耗材回收计划是为了减少堆填和掩埋垃圾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为用户提供简单并环保的方法回收用过的打印机墨盒及墨粉盒。这个活动在同学中的反响很大,因为它与我们息息相关。全校同学都积极参与,大家了解到:耗材如果被弃置在环境中或掩埋,它很难降解,有的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事实上其中的许多成分都可以再回收利用,如:塑料、调色剂、泡沫塑料、海绵、碳粉以及各种金属等等,这些原料加工以后又可以制成新的产品,如:E-木、再循环的塑料、公园长凳子、文具等等。通过耗材回收,可以减少被堆填或掩埋的耗材,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短暂的一个月内,我和同学们就收集了100多个墨盒。没有使用耗材的同学也都在积极做着宣传工作。可见保护环境的理念已经深入到同学们的心中,每个人都在为保护环境,举办一届绿色奥运尽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正如珍妮·古道尔博士所说:"每一个人都很重要;每一个人都能发挥作用;每一个人都能带来变化。"我还要尽我的力量向身边的人宣传这些理念。我认为每一个人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保护环境,还北京一片绿水蓝天。当2008年奥运会外国友人来到北京的时候,一定会由衷地赞叹:"北京真美呀!"2.我心中的奥运在1908年,我国的《天兵青年》杂志曾向所有的中国人提出过三个问题:一,中国何时能派一名选手参加奥运会?二,中国何时能派一支队伍参加奥运会?三,中国何时能举办奥运会?对于今日的中国人而言,前两者我们早已实现,但,究竟何时,我们才能圆了举办奥运的梦呢?我相信,2008。尽管我不擅长绘画。但,我仍希望用语言为大家描绘出一幅属于2008的画面。在我心中,2008是三色的,红,黄,绿。红色,是跳动的火焰,它代表了奥运圣火。这圣火,自公元前在古希腊神殿前燃起后,就从不曾熄灭。人们常说:“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前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曾经说:“我们的国家深深的仰慕有贵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他们同时也是全人类的财富。”同样,奥运圣火虽燃起于欧洲大陆,却属于全人类,属f我们的地球村。特别是自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它更成为人类现代文明的见证;就是这圣火,经历了战争与黑暗,依然纯洁;就是这圣火,每每燃起,让人久久不能自已,喜泪盈眶;就是这圣火,让多少人,上下求索;梦寐以求。百年奥运,风云变化,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在奥林匹克精神中,人文内涵是不朽的底蕴。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动力凝聚着全人类向往前进的心声。在“Higher,Faster,Stronger”的口号下,奥林匹克运动所真正倡导的是“团结,友谊,进步”。黄色,代表了*,代表了我们,黄皮肤黑眼睛的炎黄子孙。*,作为中国的首都,长期以来都是奥林匹克运动最积极的支持者和参与者。早在1991年我们就首次提出了申奥的请求,作为一个*人,我永远不会忘记八年前在蒙特卡罗,2000年奥运会主办城的投票现场,投票前,由12名与我年龄相近的女孩代表*演唱了《茉莉花》;那歌声很美,很动人。然而,我永远难忘的确是在*落选时,她们放声大哭的情景。那一次,*输了。但,我们从不曾放弃。正如奥林匹克精神所号召的那样“”*有1500万市民,民意调查表明:支持申奥的占了94.9%。这个数字是惊人的,*人申奥的热情,更是巴黎,大阪,多伦多或是伊斯坦布尔所望尘莫及。歌德曾经说过:“光有意志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见诸于行动。”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的首都,*申奥的科技实力是引人关注的。那么,就让我们到*城里看一看吧!磁卡电话遍布全市;高速公路四通八达;体育场馆引入纳米技术;交通管理实现电子监控。经过近10年的建设和发展,*己经比首次申奥具备了更强的科技实力。绿色,代表了环境,是地球村的色彩。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人们并没有忽视对环境的爱护。在地球村的理念中,绿色是永恒的主题。近20年来,奥运也顺应时代,强调奥运与环境相结合。因此,*要办的奥运是绿色的奥运。一方面,市民们自愿出力建设奥运林,为古长城增添新景,另一方面,政府投资修建“五河十路”绿色通道,为*又添绿衣,到2000年为止,全市绿色覆盖率以达36%,人均公共绿地达9平方米。*用双手建造了一个绿色的家园,更期盼一个绿色的奥运。选择了色彩,或许有人会问我画面的内容。是这样的:2008,绿色的地球村将迎来又一个全人类的体育盛典,火红的圣火走进了一个古老的东方国度,届时,我们,所有的炎黄子孙将高唱同一首歌梦想北京奥运[原创]2008年8月8日,将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也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那天,在古老的北京,一座现代化的体育馆---鸟巢里,将举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幕式.假若我当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总导演,我会这样精彩呈现:开幕式的主题是:超越时空梦想,塑造08奥运.运动会的理念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根据奥运会的理念,我将开幕式的程序分为三大版块.版块一:绿色奥运古老的中国有大好山河,从气贯长虹的黄河到连绵不断的长江;从桂林漓江到长白山天池;从蜿蜒盘旋的长城到牛羊遍野的西双版纳;从烟雾迷蒙的阿里山到风景优美的九寨沟.我要用无数的演员和道具将这些好山好水表演出来给人们欣赏.让他们领阅中国优美的风景和良好的环境;让世界各地的人都沉醉于中国的大好山河之中;让中国成为享誉世界的国家.版块二:人文奥运我们中国是一个泱泱大国,它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我将会让56个民族的代表每人手举一株国色天香的牡丹花,穿上民族服装,在舞台上高歌<<爱我中华>>这首歌,然后在表演各自的民族特色,什么芭蕾舞呀,太极拳啊等等,让来自全世界的观众都对他们鼓掌叫好,让他们对中国的和睦,温馨羡慕不已.版块三:科技奥运“炸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我要找人来扮演诺贝尔给大家讲关于这些伟大发明的事迹,让大家重温中国历史科技发明.我还驾驶神州8号,点燃奥运的火炬,表示奥运会开幕.其次,我还要在舞台上空尊被一个升降摇篮,让五个福娃坐在吊篮上,领唱<<义勇军进行曲>>.北京奥运,万民同乐!让我们相约在08年,一起欢呼,一起高歌吧!4.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和愿望。当然,我也有一个埋藏在我心底已好久好久的心愿。我相信,我这个心愿是令中国亿万人民向往而又期待的---奥运梦。光阴如箭,一转眼,到了2008年。放眼北京:那儿的天空是那么蓝,草地是那么绿,花儿是那么艳,空气是那么鲜,一切的一切,好像都是在迎接一个让人盼望已久的时刻。我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工人体育场来观看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开幕式,开幕式真是别出心裁,开幕式全是用各种舞蹈来展示了中国的艺术,中国的特色,中国的世界水平与民族风格。有节奏的探弋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稳重大方和团结;活泼的恰恰又反映了中国人民积极向上的精神;动感的拉丁和国标则表现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的步伐;优美的华尔兹又表现了中国人民踏实、纯朴的性格;快感的街舞表现了中国人民青春,朝气的面孔------看着一个个精彩的舞蹈,全场时而爆以雷鸣般的掌声。忽然,隐隐约约地听到一个外国朋友用生硬的中国话说:“太棒了,简直妙极了!”好的时光总过得那么快,开幕式随着一阵又一阵热烈的掌声结束了,不过呢,千万要沉住气,后边还有更精彩的呢。和煦的阳光洒满大地,第一场比赛---女子400米接力将要开始了,当运动员们都已准备就绪,站在起跑线上时,清脆有力的枪声一响,当中国女子运动员迈出这关键的第一步时,就预示了中国的命运。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离终点近了,近了。看着她们脸上那辛酸的汗水和通红的脸时,人们有些紧张,有些担心:她们能坚持到底吗?但人们还为她们加油,鼓劲儿。当在那最后100米冲刺的时候,只见我国女子运动员王君霞和美国一名运动员只差2米,亿万人民揪着一颗心“冲啊,冲啊,使劲冲”就在那最后一刻,中国女子运动员的脖子上又多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这个是属于最后的强者的,她们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她们披着中国国旗在运动场上跑呀跑,向人们做出各种手势。但是,好像此刻的心情并不能用言语和行动表达出来,太激动了,看着这一切,我也流下了热泪。这时,人们的呜呼一瞬间把我的梦打碎了,梦醒了,一切都只在我的脑海里回荡,让我们向未来冲刺吧!向未来挑战,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奔跑,冲刺,奋力拼搏,向未来前进,正如顾拜旦所说:“在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胜利,而是斗争;不是征服,而是奋力拼搏。”让我们像女子长跑运动员一样,迈开大步,飞奔2008,飞越未来!

奥林匹克精神与构建和谐社会摘要:奥林匹克运动及北京奥运会表现出了重在参与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平等精神,尊重、理解与宽容精神,顽强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和谐和平精神,人文人本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经过百年来的充实与完善,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价值理念,对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奥运精神;奥运会;和谐社会2008年北京奥运会受到中国人民的热忱欢迎。奥林匹克之所以能够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产生积极作用,是因为北京奥运会的筹办过程,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过程。奥林匹克精神经过百年来的充实与完善,反映了人类文明的价值理念,对当今中国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一、重在参与的精神顾拜旦指出:“在生活中重要的是奋斗而不是获胜,是尽力而为,而不是战胜别人”,强调比赛、奋斗的过程比竞赛的结果更有意义,参与奥运会竞技本身比取得胜利更有意义。它为奥林匹克运动普及与广泛参与奠定了思想基础。1908年,在英国伦敦举办的第四届奥运会上意大利马拉松运动员皮特里虽然艰难跑过终点,但并没有获得奖牌。当时在现场的观众都为其精神所感动,有的观众感言:在奥林匹克运动会中最重要的是参与而不是取胜。把参与奥运理解为只是获得奖牌,这无疑不符合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参与奥运最重要的是能够真实体现自身的水平,如果已经尽力了,发挥了自身最好水平,即使没有获得奖牌,同样应当看作是胜利者。当然,要尽力争取获得奥运会的金牌,但不能以金牌多少论英雄,更不应将全部精力放在奥运会金牌的获得上。参与体育运动的人口还只限于少数运动员,奥林匹克重在参与的奋斗精神应在全民族中得到很好弘扬。重在参与精神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公民通过积极的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本身就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民主政治推进过程中,如果公民不能够积极参与,也就难以充分行使民主权利,难以表达自身的诉求,就不利于基层民主的推进和民主政治的发展。在公民积极参与的同时,需要创造公民积极参与的社会环境,只有创造公民积极参与的制度环境,才有利于公民的积极参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二、公平竞争精神公平竞争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形式,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奥林匹克宪章》写道: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的更美好的世界作出贡献。奥林匹克运动以竞技运动为其主要活动内容,参赛者在竞赛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胜利。公平竞争是竞技运动的最高准则,只有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竞争才有意义。奥林匹克提倡在竞争中实现公正原则,奥林匹克运动只承认符合公正原则的优胜,而对依靠不正当手段,如弄虚作假、服用违禁药物、虚假比赛,服用兴奋剂、贿赂裁判、贿赂对手、干扰甚至伤害对手等取得胜利,一经发现将处以重罚。公平竞争原则是参与奥林匹克竞争的行为规范,也是保证奥林匹克运动持续发展的基础。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能够得到健康发展,也正是与在对各种各样的不公平竞争的坚决斗争中,始终秉承公平竞争原则取得的。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公平竞争精神,是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律在体育领域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选择市场经济体制道路,也就选择了公平竞争精神,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与规范中,得到了积极弘扬,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中国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时间较短,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政治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公平竞争精神在某些领域还没有得到很好体现,这也是影响中国社会公正的重要因素。公平竞争精神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之中,可进一步加大政治体制改革步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弘扬公平竞争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积极作用。三、平等精神奥林匹克主义所体现的平等精神,是人类社会中的自由、平等、博爱三大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在体育领域中的体现。奥林匹克主义中的平等精神的弘扬与传播,是奥林匹克运动能够吸引不同肤色、不同民族走到一起的重要原因。奥林匹克运动的平等精神,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原则。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平等原则在中国也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体现。中国改革开放仅有30年历史,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平等原则在一些领域并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十七大报告阐述了公民如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实现平等权利。在公民政治权利方面,提出“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在公民经济权利方面,提出“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从此推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四、尊重、理解与宽容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各国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和观众,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服装;不同的语言,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宗教信仰,他们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奥运会将世界上所有的体育文化集中在一个狭小的时空范围内,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尤为引人注目。可能引发冲突。而避免、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最好方法,就是尊重、理解与宽容。奥林匹克主义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尊重是奥林匹克主义能够吸引世界各国走到一起的首要因素。但仅有尊重还不够,还需要对不同的文化差异有所理解,才会使尊重真正发自内心。只有对不同文化的产生背景有所理解,人们才能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通过理解,人们才能打破各自狭窄的眼界,去认识和理解自己民族以外的事物,领悟到各个民族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较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别人和自己,并虚心地吸取其他文化的优秀成分,尊重其它民族。对一些不能理解或格格不入的文化现象,还要学会宽容。只有理解与宽容。在不同文化的中,人们看到的就不是矛盾与冲突,而是人类社会不同文化的百花齐放、千姿百态,从而使文化差异成为促进人们互相交流的动因,使矛盾成为互相学习的动力,从而使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国际交流真正得以实现。奥林匹克主义提倡的尊重、理解与宽容的精神,曾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价值回归,迫切需要吸收尊重、理解与宽容这些人类文明的普适的价值理念,以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尊重、理解与宽容精神对和谐社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尊重本身体现了深刻的人文精神。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美德。社会生活本身是多姿多彩的,不应只有一种模式、一种标准、一个答案。和谐社会一定是宽容精神得到充分体现的社会,宽容精神,是对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的认同,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力弘扬宽容精神。五、顽强拼搏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强”,是大家最为熟悉的奥运格言,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对此理念颇加赞赏,1920年正式将其作为奥林匹克格言。“更加、更高、更强”,短短6个字,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既是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手时,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也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地战胜自己、挑战极限。六、团结协作的精神奥运赛场上是运动员个人的竞技能力,实质上则是集体的较量。现代奥林匹克强调“相互理解、友谊、团结”的团队精神与合作精神,希望“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团结,团结起来,发展体育运动”。中国乒乓球之所以长期占据世界乒坛霸主地位,中国跳水队之所以被视为“梦之队”,除运动员的刻苦训练外,团结协作更为重要,其中有队友、教练和生理、心理、医学保健营养等多学科专家的大力支持。集体项目更需要全队间的合作。奥林匹克运动还有意识地通过奏国歌、升国旗,强化团队意识和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七、和谐和平的精神和谐和平是人类对生命的珍重,是奥运的渴望。奥林匹克宪章强调:体育就是和平。奥林匹克宗旨是体育运动处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社会。奥林匹克休战协定曾延续了一千多年,是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和平条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继续以“和平、友谊、进步”为目标。顾拜旦在《体育颂》中热情高歌“你就是和平!你在各民族间建立愉快的联系”。奥林匹克的五环旗更是象征着全世界五大洲人民的大团结。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曾使奥运会蒙受政治阴影。但20世纪80年代初,萨马兰奇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后,开始致力于恢复奥林匹克神圣休战制度。从1993年起,联合国大会每两年通过一次奥运休战协定。1998年日本长野冬奥会期间,海湾局势空前紧张,战争一触即发,萨马兰奇在开幕式上呼吁各国遵守休战决议,第62届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由中国提出,186个会员国联署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通过举办北京奥运会,高举和谐和平大旗,既有利于中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又利于提高国家“软实力”,实现和平发展。八、人文人本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从渊源上存在着对人的生存、发展、自南和解放的思考。古希腊奥运会时人的和谐发展便成为奥运会发展的主题。在现代奥运会诞生初期,顾拜旦明确指出,体育与竞技的目标是要培养和造就身心协调发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奥林匹克运动宪章》指出,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生活哲学,倡导“人的和谐发展”和“维护人的尊严”,提倡把人的身体、精神与意志融为一体,通过体育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罗格针对奥林匹克的异化现象,又在“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注入新的涵义,强调“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北京“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更加重视人的健康,更加尊重人的生命的人文精神。体育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一种实力、一种象征,也是一种精神追求。奥林匹克精神对于当今中国,无论是改革创新、对外开放、以人为本、社会和谐,还是科学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随着2001年7月13日萨马兰奇爷爷宣布的那一声“北京”,2008年8月8日,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举行。我从小就对奥林匹克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于在我生命中发生的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我都非常的关注,是我每四年必看的电视节目。我已经看过了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在看着奥运会的同时,我也看到了我们国家在一步一步地进步,我们整个国家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体育健将在奥运场上不断争金抢银,场外观众情绪高昂,为我们国家队加油呐喊!在即将到来的2008年,我希望我能亲自到到北京看比赛,为我们的运动员加油打气,我也相信我们的国家队必将在奥运会上获得更多的奖牌,甚至于是金牌榜第一的名次。现在来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奥运!现代奥林匹克是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源于古希腊,现代奥运的“圣火”就是从古希腊奥林匹克祭祀赛会的竞技场熊熊燃起。古希腊体育传统影响、资产阶级教育改革、现代体育运动在全球的兴起直接推动了现代奥林匹克的复兴。现代奥运会受到了古代奥运会的深刻影响,首先是沿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名称,继承了每4年举办一届的传统,借用和发展了某些仪式(如点燃圣火,火炬接力等),同时也吸收和发展了古代奥运会传统思想。但古代奥运会与现代奥运会也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古代奥运会仅仅赋予了民族性,传统原始的体育项目,排斥男女,宙斯的节日,奴隶主贵族仲裁机构,奥林匹克休战的概念,而现代奥运会却被更多地赋予了国际性,现代的体育方式,崇尚男女平等,体育的庆典,完整系统的现代组织机构,世界和平的理念。现代奥运会受到古代奥运会的深刻影响,但它已不是祭神的竞技,而是真正的国际性的体育竞赛。现代奥运会的产生是运动竞赛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标志着体育运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各种文化形式包括美术、音乐、舞蹈、建筑艺术、雕塑、文学等,在奥林匹克运动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密切联系,不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且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奥林匹克文化是以体育为载体,以教育为核心,以西方文化为主导,催人向上的世界先进文化。奥林匹克文化具有象征性、多元性、观赏性、人文性。奥林匹克文化在不断地交融、内涵与创新。而奥林匹克文化的内涵体现在和谐发展、团结友谊、公平竞争、奋力拼搏、重在参与、为国争光。奥林匹克文化的创新大力加强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努力发展多元民族体育文化不断促进体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深入开展奥林匹克文化的研究与建设。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了新的三个理念“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构成了北京奥运的三个特色。受到全球化深刻影响的奥林匹克运动,其教育正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趁势。我们青年人正是奥林匹克教育的重点。北京既是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又是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城市,对奥林匹克教育、先进文化建设负有重要责任。人文奥运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灵魂和亮点,将人文奥运的理念化为实践,就要大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充分关注人的和谐发展。奥运最大的经济魅力在于,他会带动巨额的投资。在这笔投资所引发的如潮水般的资金流中,无论是谁,只要能从中抓住一线商机,就会迎来无穷无尽的财富。奥运经济很大程度上是注意力经济,奥运会之所以能产生这么多的财富神话,正是因为它吸引亿万消费者的注意力。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回的成功,是北京、是中国和财富的约会,将会给北京和中国带来巨大变化,而正是在这种变化中蕴藏着无限的商业机会和赢利前景。我想只有我们了解了奥运会的知识,才会在奥运会到来之际,为祖国,为奥运尽我们的一份力!我们期待着奥运的到来,用我们的热情为奥运添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