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洛丽塔论文开题报告

发布时间:

洛丽塔论文开题报告

出自: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洛丽塔》。

《洛丽塔》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

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之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扭转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的之名。

扩展资料:

《洛丽塔》探寻的是记忆与时间的关系、意识与现实的关系、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亨伯特·亨伯特是典型的“纳博科夫式主人公”,既是现实中的流亡者,也是精神上的流亡者,他的故事是在失去与寻找之间展开的。

由于13岁时那场铭心刻骨的爱情,寻找失去的阿娜贝尔成了亨伯特的强烈愿望。他渴望在周遭的现实世界中找到阿娜贝尔的替代物,从而冲破时间的监狱,将昔日那段难忘的时间延续下去。然而,造物弄人,当意识投射到现实中时,难免发生移位。

亨伯特以为自己娶的是“贫民区里苍白的小姑娘”,但婚后不久却发现妻子瓦莱里亚其实是“一个大身架、肥胖、短腿、大奶脯、简直没有头脑的罗姆酒水果蛋糕”。直到他邂逅了洛丽塔,方才找到了联系过去与未来的中介。然而,洛丽塔也不过是“时间的虚幻岛屿”。

一方面,亨伯特体会到时间的因果之链:“可能从来也没有什么洛丽塔,要不是我在一个夏天曾爱上了一个女童”;一方面,亨伯特也担心时间的不可逆转:“她不会永远是洛丽塔”;最重要的是,洛丽塔只能是洛丽塔,不会真的是阿娜贝尔、更不会是宁芙式的小仙女。

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在意愿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差距。真实世界的洛丽塔无非是个浅薄的物质女孩,“平庸得让人讨厌的小丫头”,但是被爱情所蒙蔽的亨伯特只愿看到她的美。在某种意义上,亨伯特的洛丽塔是亨伯特的“心理创作”,如他自己意识到的。

“我永远爱上了洛丽塔。‘永远’这个词只关涉到我自己的激情,只关涉到我心底里的洛丽塔。”洛丽塔失踪之后,亨伯特旧地重游,“为的是以回忆抢救还可以被抢救的东西”,在回忆中完成对洛丽塔的寻找。

他甚至专门写作了一篇论文《智慧之泉守护神与记忆》,来论证“知觉时间”。后来,亨伯特在狱中写下《洛丽塔》,也是为了让文字战胜时间,让心目中洛丽塔的形象永存于后世。直到小说结尾,亨伯特依然在进行精神的旅行,小说这样结束:

“我正想着欧洲野牛与天使,永恒色彩的秘密,先知般的十四行诗,以及艺术的慰藉。这是你我能共享的惟一的不朽,我的洛丽塔。”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有着狂人式的执著、艺术家式的唯美,虽然非道德非理性,但是一样悲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丽塔

中国地质博物馆创建于1916年,是国家级地质博物馆,主要从事地质标本的收集以及古生物学,矿物岩石学和宝石学领域的研究。中国地质博物馆收藏地质标本20余万件,涵盖地学各个领域。其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等恐龙系列化石,北京人、元谋人、山顶洞人等著名古人类化石,以及大量集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身的鱼类、鸟类、昆虫等珍贵史前生物化石。馆内还藏有世界最大的“水晶王”、巨型萤石方解石晶簇标本、精美的蓝铜矿、辰砂、雄黄、雌黄、白钨矿、辉锑矿等中国特色矿物标本,以及种类繁多的宝石、玉石等一批国宝级珍品。01 建馆历程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组织临时政府,在实业部矿物司设置了地质科,由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地质系的章鸿钊负责。1913年,地质科改称地质调查所,由英国学习地质归来的丁文江任所长。中国地质调查所大门旧照。©中国地质博物馆1916年1月4日,袁世凯准奏设立“地质调查局”,设地质股、矿产股、地形股、编译股和地质矿产博物馆。原丰盛胡同3号的地质调查所地质矿产陈列馆。©中国地质博物馆7月14日,中华民国政府地质研究所在北京丰盛胡同3号举行毕业典礼,同时举办“学生成绩展览会”,展出师生三年来悉心采集的岩矿标本899件,还有详细图说及野外调查照片。因此,这一天被认为是地质矿产博物馆的建馆日。1916年地质研究所教员和部分学生卒业合影,前排左起:翁文灏、章鸿钊、丁文江。©中国地质图书馆1921年,地质图书馆在北京兵马司胡同9号建成,同时新增两间展室,增加陈列面积400平米。这座图书馆一经落成,就目睹了中国科学界的重大历史事件。1922年1月27日,中国地质学会创立大会在图书馆的一楼举行。5月26日,李四光在这座图书馆里宣读了他的第一篇冰川学研究论文《中国更新世冰川作用的证据》。1928年,地质研究所所长翁文灏用开滦、北票煤矿的捐助,添建办公楼及古生物研究室。这座位于兵马司胡同9号院西侧的二层坡顶砖楼,由中国到西方学习建筑第一人,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叔祖贝寿同设计。同年4月,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添设新生代研究室用于研究脊椎动物化石,以补古生物研究室的不足。1928年6月,蒋介石的北伐军打到北京,张作霖仓皇出关,被日本人炸死在沈阳城外的皇姑屯,北洋军阀统治结束。1929年冬,中央研究院停发补助拨款,地质研究所面临关门。就是在这最困难的时刻,25岁的考古学家裴文中给翁文灏送来了刚刚在周口店遗址发掘出来的“北京人”头盖骨。裴文中手捧“北京人”头盖骨化石。©中科院古脊椎所1935年地质调查所迁往南京,地质陈列馆一万余件藏品随迁南京,在南京珠江路942号(现700号)新建的陈列馆中布置了12个陈列室。陈列馆于1937年初建成并向公众开放。1937年日军占领上海,逼近南京,地质调查所同其它机构一样,仓促撤退。陈列馆精选标本313箱,由高振西研究员经水路押运至武汉,11月下旬又运到长沙,进行简单修整。次年7月,武汉告急,地质调查所只得从长沙再迁至重庆。陈列标本随同其他物品一起挤入四川地质调查所内。不久,地质调查所在重庆北碚盖好房子,陈列标本才搬到北碚所内安置。1943年,中央地质调查所与中央研究院动植物所、气象所及工业试验所、农业试验所、西部科学院等共同发起筹建的自然科学博物馆正式开馆。其中,地质馆由中央地质调查所设计、提供标本,分矿物岩石、地层古生物、脊椎动物化石及土壤四部分。1946年夏,中央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珠江路旧址。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在南京设立由高振西负责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工作领导机构,辖南京地质陈列馆和北京地质陈列馆。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成立。1956年,地质部决定在北京西四新建一万平方米的全国地质陈列馆大楼。1958年9月新馆大楼落成,并更名为“地质部地质博物馆”。1959年9月完成一至四层26个陈列室,共计4500平方米,包含17039件标本的陈列布展工作,10月正式向社会开放。现在的中国地质博物馆主馆共有大楼6层,总高约36米,东西长40米,南北长70米,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博物馆展厅包括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宝石玉厅、史前生物厅等六个部分,展陈面积5000多平米,馆藏地质标本22万余件(套)。博物馆按照地球圈层结构布局的基本陈列,不仅展示了数以万计的矿物、岩石、宝石、化石精品,陈列内容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而且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在浓郁的科学氛围中,通过亲眼目睹、亲手操作和亲身体验,轻松步入精彩纷呈的地学空间。02 常设展览常设展览是根据一定的主题,经过科学、严谨的内容设计,配合丰富的实物展品,应用多种展示手段和技术,常年对外开放的展览。常设展览一般展期为3-5年。每一个常设展览都是各自学科的百科全书。目前的常设展厅有:地球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宝石展厅、史前生物展厅。--- 地球展厅 ---地球厅以动力为主线,介绍了在内外动力的作用下,地球上发生的重要地质作用。西展线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主要介绍了水和风的地质作用。外动力地质作用比较和缓,好像一把刻刀,雕刻出各种壮美的山川地貌。东展线介绍内动力地质作用,以板块运动、褶皱断裂、火山、地震等地质作用为重点。相对来说,内动力地质作用更加宏观壮丽,它们主要是使地壳上升、增厚,形成许多巨大雄伟的高山峻岭。--- 矿物岩石展厅 ---矿物岩石厅采用雅俗共存、动静结合、虚实呼应、寓教于乐的设计方式,使观众在欣赏展厅展品的同时,了解到自然界中矿物岩石的成因,原始产出的情况、自然界千姿百态矿物岩石的分类、代表性矿物岩石的感官特征及可供人们使用的特性。观众在欣赏各种精美奇特的矿物岩石展品时,通过交互式展览和虚拟展出部分,可参与对一些矿物岩石展品的探索性操作,获得相关知识。--- 宝石展厅---宝石厅展示宝石、玉石、有机宝石、贵金属等材料及其成品,并融入宝石鉴定、宝石鉴赏、宝石琢型、宝石评价、宝石成因、宝石微观世界、宝石分布、宝石开采、宝石加工、首饰镶嵌、人工改善宝石与人工宝石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宝石文化等知识点和兴趣点。宝石厅中心部位:以一件十分大气、通灵、高档的展具作为展心,所展示的展品随每期主题的变换进行不定期的调换。宝石厅南展线主要展示各种宝石系列,其中包括钻石、红宝石、蓝宝石系列;绿柱石、金绿宝石和石榴石系列;碧玺、橄榄石、托帕石、尖晶石和锆石系列;辉石、长石、磷灰石和方柱石及稀少宝石系列;水晶(紫晶、黄晶、烟晶、芙蓉石)系列等。北展线主要展示各种玉石系列,主要包括:翡翠、软玉系列;欧泊及其它二氧化硅质玉石系列;绿松石、青金石、孔雀石、丁香紫玉、方钠石和蔷薇辉石系列;独山玉、蛇纹石玉、萤石、碳酸盐类玉石系列;印章石、砚石及稀少玉石系列等。--- 史前生物展厅 ---史前生物厅以生物进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为线索,向观众介绍生物的发展历程和各地质时期的常见化石,展示地球上生物的发生、进化和灭亡的过程。整个展厅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小序厅,包括了一面艺术化的化石精品墙、一个可以互动操作的多媒体展具以及一些有关化石的基本常识介绍。第二部分是该展厅的主要陈列内容,共分为八个单元,分别为:最早期的生命;生物大爆发;海生无脊椎动物时代;脊椎动物的出现;生物登陆;生物大绝灭;恐龙与鸟类;哺乳动物与人类。此外,在该展厅的南过道,还陈列了鱼龙、中国安琪龙、翼龙化石的模型各一件,以及一件观众可以触摸的长达5米的大型鱼龙化石、一个演示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多媒体展具。03 专题展览专题展览是根据特定的主题举办的临时性展览,具有主题特定、时效性强、针对性强的特点,展览的展期一般为数周至数月。中国地质博物馆每年不定期举办4-8个专题展览。--- 世界屋脊 ---2020年12月31日,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和自然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共同主办了“世界屋脊—揭开青藏高原的神秘面纱”专题展。在中国人在青藏高原开展地质工作一百周年之际,通过335份报告和图片资料以及62件岩石标本和岩心标本,以地质工作者在高原恶劣环境中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为主线,展现了一代又一代地质人不忘初心、勇攀高峰的精神。展览分为前言、环境、历程、民生、生态、资源、后记七个板块。环境部分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形成和影响。历程部分按时间梳理了青藏高原地质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民生和生态部分介绍了地质工作对青藏高原重大工程建设和维护、城市规划、地质灾害调查、饮水安全、用盐安全、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做出的贡献。资源部分展示了青藏高原丰富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盐类矿产、碳酸盐类矿产资源以及地热和土地资源。---地质先生---为向世人再现百年前地质教育发端,中国地质博物馆与全国地质资料馆、中国地质图书馆三家联合举办《地质先生》展览,系统展现地质先辈在艰苦的条件下、纷乱的环境中,于数年间使科学研究方法成功植根中国,进而实现与中国文化融合的历程。该展览分为:“地质调查、科学启航”;“地学先驱、奠基之石”;“先贤垂范、师生情深”;“莘莘学子、家国情怀”四个部分。展览集中展出百年前中国首批地质学生的野外实习报告以及地质先驱们的历史文献。其中更有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三位大师严谨的批改手稿等珍贵文物。04 全国分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然是国字号,但却是个相对小众的博物馆。更不为人所知的是,地博在全国各地都有分馆,例如在北京房山、河北承德、辽宁本溪、辽宁宜州、黑龙江嘉荫、江苏常州、江苏东海、江西南昌、山东烟台、河南西峡、湖北黄冈、贵州黄果树等,都根据当地特殊的地质条件和特殊的矿产资源设有分馆。--- 张家口分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张家口分馆位于张家口经开区世纪路12号,占地面积约亩,博物馆地上五层,地下一层,总建筑面积为24949㎡。馆内共享大厅建筑面积为475㎡,为中空设计,贯穿三至五层,以“天地交合的地球家园”为主题,放置重点展品“华北龙”和“巴克龙”等化石。常规展厅5个,分别为地球厅、矿物岩石厅、古生物厅、资源利用厅和地质环境厅。张家口地质博物馆的展陈不仅突出了张家口地质特征和环境特点,还通过多种实验性、参与性的展项激发人们的兴趣,传达矿物岩石科学的内涵,展现了生命的海陆空辐射演化,唤起人们对“人与地球资源”的关注和思考。张家口地质博物馆还设有临展厅、4D影院、科普区和社会教育区,使观众了解地质灾害的知识,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以及灾害自救意识。--- 大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 ---黄冈大别山地质公园博物馆于2017年7月14日正式开馆并获批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分馆。该馆位于湖北省东北部黄冈市境内、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馆建筑面积3000平米,主展区1000平米。博物馆设立了地球的故事、中国的脊梁、巍巍大别山、水草丰饶天然乐土(大别山生态园)、人杰地灵 昂扬激荡(大别山名人馆)、天工开物(地质标本精华厅)、我是地质小博士、多功能厅、临展厅等八个陈展单元。--- 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 ---中国东海水晶博物馆于2015年7月获批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分馆,该馆隶属于江苏省文化厅,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等级最高、唯一以水晶为主题的专题性博物馆,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博物馆展厅共分为开天辟地厅、鬼斧神工厅、气象万千厅、姹紫嫣红厅、精品厅、历史展厅、捷克水晶展厅及临展厅等十个展厅,每个展厅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立体化、多手段展示了水晶的特点、文化及内涵。--- 承德热河地质博物馆 ---承德热河地质博物馆于2015年获批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分馆。博物馆坐落于河北省承德市高新区大石庙镇,总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热河地质博物馆整体规划设计为园林式风格,主展馆馆内设置序厅、中央展厅、地球、地质与矿产、古生物演化、地质环境与地质景观、宝玉石、土地、测绘等十余个展厅,展陈面积3000余平方米,展出岩石、矿石、古生物化石、宝玉石等珍贵标本或实物1000余件。--- 黄果树奇石馆 ---黄果树奇石馆位于黄果树风景名胜区,于2010年6月15日开馆,2012年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黄果树馆。黄果树奇石馆展陈面积3000平方米,分设“远古沧桑馆”、“雅韵天成馆”、“梦幻晶花馆”三大部分,“百龙”、“百花”、“雅石”、“矿物晶体”全球宝玉石标本、玉雕件等展示内容。奇石馆馆藏标本1500余件,收藏古生物化石10多个属。在40余钟近100块化石类藏品中,有蜚声海内外的关岭创孔贵州海百合、胡氏贵州龙、关岭鱼龙、楯齿龙、盘县混鱼龙等;岩石类有代表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硅质岩、钙质岩、沉积岩、交织岩等;矿石类有极具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的辰砂、雄黄、雌黄、水晶、萤石、方解石、孔雀石、绿松石、蓝铜矿、褐铁矿、辉锑矿等。雅石类包括青、墨、红、黄各色,盘江、乌江、红水河等水系及全省各地各类奇石500余件,贵州省及全国各地矿物晶体石共300余件。--- 本溪地质博物馆 ---本溪地质博物馆座落在本溪国家地质公园本溪水洞景区内,占地面积为1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 4200平方米,陈列面积3080平方米。博物馆由地球科学厅、生命进化厅、矿产资源厅、地质遗迹厅、多功能厅和综合厅等六部分构成。馆内陈列了本溪国家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史前地质遗迹,国家级珍贵标本33件,珍稀标本1096件,其中金刚山义县翼龙、本溪甲龙、马氏燕鸟吃鱼等系世界唯一的化石标本;中华龙鸟、尾羽鸟也是世界仅有的几块当中最精美的标本;幻龙、鱼龙和海百合、群龟、九龙壁等化石标本乃是化石中的珍稀精品。热河生物群的古生物化石几乎涵盖了脊椎动物的所有门类,尤其是早期鸟类化石,带羽毛的恐龙、奇特的水生蜥、完整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最早的被子植物“辽宁古果”等珍稀国宝级的化石,是本溪地质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宜州化石馆 ---宜州化石馆创建于1994年,是辽宁省第一座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其中展厅面积1400平方米,办公区及库房面积为800平方米。1996年,宜州化石馆被正式接收为中国地质博物馆辽西分馆。宜州化石馆馆藏标本总数为6075件。其中在标本展厅展出精品化石200余件,展出的标本均为古生物化石。宜州化石馆共设有五个展厅:恐龙展厅、动物展厅、植物展厅、科普影视厅、字画展厅。杨氏锦州龙是宜州化石馆震馆之宝,2000年发现于义县头台乡白台沟村,是目前辽宁省保存完整的最大一枚恐龙化石,该恐龙以中科院素称"中国恐龙之父"-杨忠键院士命名。--- 中华恐龙馆 ---中华恐龙馆又称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常州分馆,园位于常州新北区汉江路1号。2000年9月,正式开馆。它是常州中华恐龙园的核心部分,是国土资源部和常州市人民政府的合作项目,也是迄今为止国内收藏展示中国系列恐龙化石最为集中的专题博物馆。中华恐龙馆拥有总共16000多平方米的建筑面积,馆内设5个主厅和6个辅助厅。其中主厅包括中庭、陈列厅、景观厅观光厅和影视厅;辅助厅包括入口大厅、贵宾接待厅、学术报告厅、备用展示厅及屋顶花园、纪念品售卖屋等空间。中华恐龙园内珍藏了包括三大镇馆之宝——许氏禄丰龙、巨型山东龙、中华龙鸟在内的50多具大型恐龙骨架化石,以及恐龙脚趾化石、恐龙牙齿化石、鱼类化石、哺乳动物、矿物晶体等各类小型化石、展品2500件。---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 ---江西省地质博物馆即中国地质博物馆江西分馆是江西省惟一的一个专业地学博物馆,其前身是1927年原江西矿业调查所创立的“江西地质矿产标本室”和1935年李四光教授创立的“庐山地质馆”。江西省地质博物馆是集地学科普和江西地质、矿产、环境于一体的专业博物馆,分为地学科普展区、江西矿产资源及应用展区、江西地质环境展区、江西省地矿局展区、宝玉石观赏石展区五个部分,面积近600平方米,拥有矿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矿石、宝玉石观赏石等各类藏品近2000件。--- 西峡分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的前身是西峡恐龙蛋化石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该馆始建于2000年10月,陈列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由展览大厅、时空隧道、仿生恐龙园、动感4D影院4部分组成。1993年在西峡县发现的恐龙蛋化石有6科、9属、13种,分别占我国总数的二分之一、世界总数的三分之一。西峡恐龙蛋化石分布之广、含蛋层数之多、成窝性之好堪称世界之最。中国地质博物馆西峡分馆,以恐龙文化为主题,展示了西峡境内出土的各类恐龙蛋化石精品和国内外恐龙蛋化石、骨骼化石标本,是一个集科研、科考、科普、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地质博物馆。该馆为研究地球演化、天体演变和恐龙的生活习性以及生态环境与物种灭绝原因等提供了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 房山分馆 ----2006年9月17日,在第二届世界地质公园大会上,中国房山世界地质公园正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并获牌。公园的申报成功使北京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的首都城市,同时,也是华北地区两省市三区县创建的第一家世界地质公园。房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于2009年12月获批成为中国地质博物馆分馆,馆内布展面积5800平方米。博物馆设室内展陈和室外科普广场,有开篇厅、地史演化厅、八大园区展厅、国内外世界地质公园展厅、实物标本厅、展望厅等六大展厅;室外科普广场,展示大型标本和部分地学名人雕像。馆内现有藏品数量约3000余件,各类岩矿标本丰富、古生物化石门类齐全,其中包括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古生物标本,以及观赏石、宝玉石等标本。---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 ---嘉荫神州恐龙博物馆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嘉荫县城西11千米处,博物馆展厅面积2700平方米。22010年7月31日,中国地质博物馆嘉荫恐龙馆正式挂牌,是继四川自贡、云南禄丰、江苏常州、内蒙古二连浩特四家后,我国第五家恐龙博物馆,也是我国少有的集保护区和展览馆于一身的园中馆自2004年建馆以来,在恐龙标本发掘典藏、地质科学知识传播和古生物学调查研究等方面、都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专业性恐龙博物馆,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深入探讨恐龙演化和地质地貌的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地质遗存和难得的实物资料,对我国古生物学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烟台自然博物馆 ---中国地质博物馆烟台馆暨烟台自然博物馆位于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滨海中路2001号,展陈面积万平方米。博物馆于2008年3月28日开工,2011年竣工。2011年5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馆藏标本数量为8546件,分别布展在主题序厅、地球厅、化石厅、矿产厅、黄金厅、生物厅、根雕艺术馆、观赏石馆、王懿荣馆、内画馆、美术馆、四大名著根雕馆及文房四宝馆等。◇ 本文部分信息来源于中国地质博物馆官网◇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

关于洛丽塔的论文的开题报告

出自: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长篇小说《洛丽塔》。

《洛丽塔》叙述了一个中年男子与一个未成年少女的恋爱故事。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

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之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扭转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的之名。

扩展资料:

《洛丽塔》探寻的是记忆与时间的关系、意识与现实的关系、虚构与真实的关系。亨伯特·亨伯特是典型的“纳博科夫式主人公”,既是现实中的流亡者,也是精神上的流亡者,他的故事是在失去与寻找之间展开的。

由于13岁时那场铭心刻骨的爱情,寻找失去的阿娜贝尔成了亨伯特的强烈愿望。他渴望在周遭的现实世界中找到阿娜贝尔的替代物,从而冲破时间的监狱,将昔日那段难忘的时间延续下去。然而,造物弄人,当意识投射到现实中时,难免发生移位。

亨伯特以为自己娶的是“贫民区里苍白的小姑娘”,但婚后不久却发现妻子瓦莱里亚其实是“一个大身架、肥胖、短腿、大奶脯、简直没有头脑的罗姆酒水果蛋糕”。直到他邂逅了洛丽塔,方才找到了联系过去与未来的中介。然而,洛丽塔也不过是“时间的虚幻岛屿”。

一方面,亨伯特体会到时间的因果之链:“可能从来也没有什么洛丽塔,要不是我在一个夏天曾爱上了一个女童”;一方面,亨伯特也担心时间的不可逆转:“她不会永远是洛丽塔”;最重要的是,洛丽塔只能是洛丽塔,不会真的是阿娜贝尔、更不会是宁芙式的小仙女。

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在意愿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差距。真实世界的洛丽塔无非是个浅薄的物质女孩,“平庸得让人讨厌的小丫头”,但是被爱情所蒙蔽的亨伯特只愿看到她的美。在某种意义上,亨伯特的洛丽塔是亨伯特的“心理创作”,如他自己意识到的。

“我永远爱上了洛丽塔。‘永远’这个词只关涉到我自己的激情,只关涉到我心底里的洛丽塔。”洛丽塔失踪之后,亨伯特旧地重游,“为的是以回忆抢救还可以被抢救的东西”,在回忆中完成对洛丽塔的寻找。

他甚至专门写作了一篇论文《智慧之泉守护神与记忆》,来论证“知觉时间”。后来,亨伯特在狱中写下《洛丽塔》,也是为了让文字战胜时间,让心目中洛丽塔的形象永存于后世。直到小说结尾,亨伯特依然在进行精神的旅行,小说这样结束:

“我正想着欧洲野牛与天使,永恒色彩的秘密,先知般的十四行诗,以及艺术的慰藉。这是你我能共享的惟一的不朽,我的洛丽塔。” 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情,有着狂人式的执著、艺术家式的唯美,虽然非道德非理性,但是一样悲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洛丽塔

论《洛丽塔》中纳博科夫的现代意识 (文化冲突)The Dispiriting Incompatibility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Throughout Lolita,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 result in perpetu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 Charlotte Haze, an American, is drawn to the sophistication and worldliness of Humbert, a European. She eagerly accepts Humbert not so much because of who he is, but because she is charmed by what she sees as the glamour and intellect of Humbert’s background. Humbert has no such reverence for Charlotte. He openly mocks the superficiality and transi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he views Charlotte as nothing but a simple-minded housewife. However, he adores every one of Lolita’s vulgarities and chronicles every detail of his tour of America—he enjoys the possibilities for freedom along the open American road. He eventually admits that he has defiled the country rather than the other way around. Though Humbert and Lolita develop their own version of peace as they travel together, their union is clearly no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or acceptance. Lolita cannot comprehend the depth of Humbert’s devotion, which he overtly links to art,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Humbert will never truly recognize Lolita’s unwillingness to let him sophisticate her. Eventually, Lolita leaves Humbert for the American Quilty, who does not bore her with high culture or grand passions.偶然和无常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混沌 (心里和心理学方面的混乱)The Inadequacy of PsychiatryHumbert’s passion for Lolita defies eas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throughout Lolita Humbert mocks psychiatry’s tendency toward simplistic, logical explanations. In the foreword to Lolita, John Ray, Jr., ., claims that Humbert’s tale will be of great interest to psychiatry, but throughout his memoir Humbert does his best to discredit the entire field of study, heaping the most scorn on Freudian psychology. For example, he enjoys lying to the psychiatrists at the sanitarium. He reports mockingly that Pratt, the headmistress of Lolita’s school, diagnoses Lolita as sexually immature, wholly unaware that she actually has an overly active sex life with her stepfather. By undermining the authority and logic of the psychiatric field, Nabokov demands that readers view Humbert as a unique and deeply flawed human being, but not an insane one. Humbert further thwarts efforts of scientific categorization by constantly describing his feelings for Lolita as an enchantment or spell, closer to magic than to science. He tries to prove that his love is not a mental disease but an enormous, strange, and uncontrollable emotion that resists easy classification. Nabokov himself was deeply critical of psychiatry, and Lolita is, in a way, an attack on the field.以《洛丽塔》为例分析文学内在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解析《洛丽塔》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论《洛丽塔》的悲剧意义(这段3个主题都有相关,但是不详细)Humbert and Lolita are both exiles, and, alienated from the societies with which they are familiar, they find themselves in ambiguous moral territory where the old rules seem not to apply. Humbert chooses exile and comes willingly from Europe to America, while Lolita is forced into exile when Charlotte dies. She becomes detached from her familiar community of Ramsdale and goes on the road with Humbert. Together, they move constantly and belong to no single fixed place. The tourists Humbert and Lolita meet on the road are similarly transient, belonging to a generic America rather than to a specific place. In open, unfamiliar territory, Humbert and Lolita form their own set of rules, where normal sexual and familial relationships become twisted and corrupt. Both Humbert and Lolita have become so disconnected from ordinary society that neither can fully recognize how morally depraved their actions are. Humbert cannot see his own monstrosity, and Lolita shows only occasional awareness of herself of a Humbert sweeps Lolita away so that they can find a measure of freedom, their exile ultimately traps them. Lolita is bound to Humbert because she has nowhere else to go, and though Humbert dreams of leaving America with Lolita, he eventually accepts that he will stay in America until he dies. Though each of them undergoes one final exile, Lolita to Dick Schiller and Humbert to prison, it is clear that they are first and foremost exiled from their own selves, an exile so total that they could never return to their original places in the worlds they once left. Exile in Lolita is tragic and permanent.来源sparksnotes, 有角色分析和分篇的summary

忘记吃药了?

真行 居然要写这个题目 我太惊讶了不过还真难 你给我10000分我也写不出来ps 我也是罗莉控啊哈哈哈

洛丽塔毕业论文题目

真行 居然要写这个题目 我太惊讶了不过还真难 你给我10000分我也写不出来ps 我也是罗莉控啊哈哈哈

古代文学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 文化 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论文的选题则是写作古代文学的首要任务,题目有一半文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一:欧美文学史 1. 希腊神话的思想艺术特色哈姆莱特形象 2. 《威尼斯商人》的结构特点 3. 伪善性格的集大成者(达尔丢夫形象谈) 4. 《吝啬鬼》主人公性格谈 歌德《浮士德》对18世纪德国现实的反映 5. 《巴黎圣母院》中的“大自然” 6. 赋予人物以极端欲念——巴尔扎克人物性格塑造艺术谈 7. 《红与黑》的心理描写特征 8. 于连——英雄还是野心家 “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 9.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特征 10. 雨果创作的人道主义主题综述 11. 《人间喜剧》对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反映 12. 一个野心家的成长——拉斯蒂涅形象谈 13. 平面与极端——雨果人物性格特征谈 14. 《新爱洛伊丝》热爱大自然问题 15. 《罪与罚》对“超人”思想的批判 16. 陀思妥也夫斯基作品的宗教倾向 17. 欧洲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作——《堂吉诃德》的流浪汉小说结构与严肃主题 18.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人公形象分析 19. 劳伦斯长篇小说的思想主题 20. 《静静的顿河》的史诗性质 21. 高尔基《母亲》的文学史地位 22. 《母亲》中母亲形象 23. 《母亲》中巴威尔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谈 24.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谈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二:比较文学 1.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特性比较 2. 希腊戏剧的早生与中国戏曲的晚熟 3.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文学 4. 哈姆莱特与于连形象比较 《红与黑》于连、《高老 5. 头》拉斯蒂涅、《罪与罚》拉斯柯尔尼柯夫形象比 6. 英国文学中的堂吉诃德 娜拉与安娜形象比较 7. 娜拉与中国“五四”文学女性形象比较 8. 巴比塞《火线》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比较 9.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与海明威反战长篇比较 10. 伏脱冷形象与靡非斯特形象比较 11.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中国现代文学“多余人”形象比较 12.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 13. 朝鲜《春香传》与中国《西厢记》比较 14. 鲁迅《狂人 日记 》与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 15. 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中国曹禺《雷雨》比较 16. 左拉创作与茅盾创作中的自然主义比较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三:文艺理论部分 1、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写作理论述论 3、明代《水浒传》传播初探 4、《文艺复兴》研究 5、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立场及策略 6、论《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7、“80后”文学现象研究 8、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化追求 9、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 10、20世纪小说叙事时间与生命体验 11、薛家将 故事 的演变及其文化解读 12、卡彭铁尔小说时间的“返源旅行” 13、从中国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 14、从鲁迅作品对 儿童 形象的塑造中看其 教育 观 15、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 16、五四新文学缘起的政治文化再考 17、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 18、现实主义的困惑与探索 19、在文学与政策之间 20、《左传》故事“经典化”探研 21、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 22、“五四”小说的叙事 猜你喜欢: 1.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4. 2017最新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呵呵,你们也开始写啦?我们刚确定好导师,你喜欢看美国那些情景喜剧吗?要么写个论中西方幽默的差异吧,我把我们班的选题告诉你吧,你挑一个,我也是英语专业的1.杭州公共标语的中英翻译2英语中的性别歧视3英语中的日语外来词4师生互动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5学习者情感因素对英语学习的影响6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7试探美元背后的智慧之眼8从杭州餐厅坎菜单翻译9文化对美国幽默的影响10论英汉习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11纽约与杭州的路标比较12第二语言习得重视朗读13多元智力理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14浅析《呼啸山庄》中希斯克里夫对凯瑟琳的爱与恨15杂志新闻与电视新闻语言的区别16中英习语互译体现的文化影响17论被动语态句子的翻译18论中英谚语互译19电影名称的中英文翻译20翻译中的常见错误21浅析《浮生六记》英文译本中采用的翻译技巧22洛丽塔:一场虚实跳跃的舞蹈23浅析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24商务英语在浙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25商务谈判中英语的使用技巧

英国文学源远流长,经历了长期、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英国文学论文选题题目有哪些?下面是我整理的英国文学论文选题题目,仅供参考。

英国文学论文选题题目【1】

1. 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

2. “硬汉子”与“阿Q”两种生存方式的比较

3. 论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孤独意识

4. 高尔基早期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5. 高尔基《母亲》中的尼洛夫娜形象分析

6. 论高尔基的戏剧创作

7. 论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8. 论肖洛霍夫《一个人的命运》

9. 茨威格小说人物精神世界探幽

10. 论茨威格中短篇小说的表现形式

11. 索尔·贝娄与犹太小说

12. 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的认知方式

13. 当代美国犹态文学的文化解读

14. 辛格“民族忧煎情结”探析

15.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16. 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17. 海明威与存在主义

英国文学论文选题题目【2】

1. 论艾略特的戏剧创作

2. 浅论艾略特诗歌的创作手法

3. 卡夫卡及其作品中的荒诞意识

4. 尤金·奥尼尔戏剧艺术初探

5. 浅谈《尤利西斯》的人物性格和写作特点

6. 福克纳与意识流

7. 论福克纳算篇小说的乡土情结

8. 论福克纳《喧嚣与骚动》

9. 论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叙述方法

10. 黑色幽默与美国小说中的'幽默传统

11. 论纳博科夫《洛丽塔》

12. 试论贝克特戏剧创作中的时空结构

13. 荒诞派戏剧的特质和艺术美

14. 萨特《禁闭》简论

15. 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与自由

16. 海勒《第22条军规》主题与艺术特色

17. 论反英雄

18.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艺术

19. 中西小说观念比较

20. 中西小说庭院模式与旅程模式比较

21. 中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

英国文学论文选题题目【3】

1.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根源探究

2. 黑暗王国的新女性---安娜与娜拉之比较

3. 论托尔斯泰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

4. 托尔斯泰的心理分析艺术

5. 托尔斯泰与司汤达比较研究

6. 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

7. 契诃夫与鲁迅小说比较研究

8. 略论20世纪中国文学接受俄国文学的模式

9. 劳伦斯小说艺术的现代倾向

10. 试析劳伦斯主要小说中的男性形象

11. 毛姆《人性的枷锁》主题谈

12. 毛姆短篇小说浅探

13. 论约翰·克里斯朵夫形象

14. 德莱塞《美国的悲剧》与消费主义的消极影响

15. 德莱塞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16. 从《愤怒的葡萄》看斯坦倍克与基督教文化

17. 菲兹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独特的叙事视角

18. 王熙凤与郝斯佳比较研究

19. 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

20. 论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21. 海明威的“冰山原理”

洛丽塔相关论文文献

1955年首版的《洛丽塔》(Lolita)是在二十世纪受到关注(争议)并且获得极大荣誉的一部小说。其作者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一、《洛丽塔》背后的阅读方法 俄罗斯作家有一个特色,或者说是俄罗斯文学传统,就是善于运用史诗笔法创作现实主义鸿篇巨制。代表性人物和作品有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等。这与他们善于积攒素材有关,因为史诗都是需要大量人物、事物和事件来支撑的。 博纳科夫也是如此。据说,纳博科夫使用的是卡片阅读法。简友涛史观撰文详述了该法: 纳博科夫创造的卡片阅读法到底有多神奇?——贴合日更的创作方法 - 。 国内也有一些作家采用类似的方法。比如,李敖的土法练钢。李敖把平时看到的材料,觉得好的,用剪刀剪下来,给这些材料取一个标题,分门别类地储存。他有一个藏书室,专门用来存放这些素材。 如果没有这些前期的准备,写文章就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码。如果有了这个资料库,写作的时候,根据主题,各种相关的金句名言任凭调用,就可以做到引经据典,资料详实。这是真正地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作,效果自然不同凡响。 卡片阅读法是有效的阅读方法之一,更多的名人阅读方法可以参见本人前期文章 基础阅读方法及其应用 - 。 写作绝对是体力活,阅读和做记录是前期准备中最辛苦的部分。路遥曾说,"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路遥先是找出了近十年的人民日报等资料,一页页地翻阅记录,手指头被磨得露出了毛细血管。然后是去黄土高原上四处走访,包括土地上的各个季节的农作物、婚嫁丧事、民风民情民俗、各个行业机关、市井生活都要进行整理记录。 现代社会,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存储、分类和检索都变得更为便捷。我们不再需要剪书剪报,用胶水粘在本子上,或者攒纸质卡片,堆放在藏书室;用的时候四处翻找。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建文件夹,使用Word、Excel工具,甚至是一些专门的储存软件,来存储平时收集的素材。使用搜索引擎,可以随时查找一些资料来验证或完善头脑中突然闪现的灵感。 二、《洛丽塔》背后的故事 使用纳博科夫卡片阅读方法,可以为写作积攒大量的素材,这是写作的基础。但是创作仅仅积攒素材是不够的。举个例子,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现了关于行星运转的三大定律,开普勒三大定律开启了现代天文学。开普勒的研究料主要来自其老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布拉赫坚持观测达20年之久,积攒了大量的天文学资料,但不善于理论思维,所以没有发现规律。每读到此,我都为布拉赫感到可惜。 写作准备的素材可以堆积成一条龙,但是画龙需要点睛。纳博科夫的写作也是如此,他收集了大量的当时的刑事案件,不少案件直接放进了《洛丽塔》。但是这些案件并不足以支撑这部小说,需要一个核心故事来推动整部小说的情节发展,而这个核心的故事来自于一个恋tong乱lun杀ren事件。这是整部小说的主线,也是其一度成为西方多国禁书,然后又轰动一时的原因。 三、《洛丽塔》背后的审美 当然,《洛丽塔》成为后现代经典,不是因为故事情节,也不是因为色情,而是因为其塑造的现代社会的欲望悲剧和对美国社会的现实批判,同时因为其融合了当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美国文学特点,如存在主义,黑色幽默等,和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表面上,《洛丽塔》是冲击传统伦理的小说,但是其探索和表达的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需求。这种审美一方面与性感有关,一方面与生命力有关。 最近兴起了又纯又欲和茶艺课等审美风潮。有人撰文认为这种审美风潮的鼻祖是博纳科夫的《洛丽塔》。但是这种更偏向于东方的审美,其实更可能起始于亚洲的作家和作品。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926年发表了《伊豆的舞女》,描写了一个文雅、恭顺、清纯、活泼、可爱而又童心未泯的舞女“熏子”,这算是现代文学中比较早的“纯欲风”。中国文学传统中的卖艺不卖身的艺妓设定,再到现代的绿茶、奶茶、神仙姐姐等等,都显示了东方人的“纯欲风”的审美。韩剧对于女主的外形选择,大部分看起来也都是纯净无害的。 这种审美就像“荷花象征纯洁”一样,花就是花,与人类的道德水平无关,是人擅自把人类的道德情感投射到花上面,形成了一个东方文化下的审美符号。这种审美深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 《洛丽塔》提出了这样的哲学问题:“在不可抗拒的时间面前人的渺小感和失败感。永恒只存在于理念之中,对时间而言,人的永恒就是虚无。” 年轻人身上展现的生命活力,包括美丽的容颜、强健的身体,单纯、期待美好、跃跃欲试、精力旺盛,这些是任何成就也无法替代的。所以当人到中年之后,就算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财富,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生命力的流逝依然会带给你挫败感。而敏感的作家最善于捕捉这些无可奈何的挫败感。 四、《洛丽塔》背后的驱动力 纳博科夫的作品拥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学的特点,包括后现代主义的拼贴、戏仿、黑色幽默等形式因素的试验;还带有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传统。 这些把文字串成文章的思想之线和艺术之线是文学作品的驱动力。其实,任何作品都需要驱动力,这些驱动力是作家所使用的哲学和写作手法,包括古典主义的戏剧冲突、浪漫主义的夸张对比、现实主义的细腻刻画、象征主义的暗示和映射、存在主义的荒诞、黑色幽默的嘲讽、魔幻现实主义的神奇等等。更多的这方面的讨论,可参见本人前期文章 文章拓展的驱动力 - 。 以上都是现代或者说西方的文学标准。与西方不同,中国古代文学以气为主。《典论·论文》指出,“气”既指文学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也指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等主体精神内蕴。前者为作品之气,后者为作者之气。 两者的区别可能与中国古代重视韵文(如唐诗宋词),西方和现代更重视散文(含小说)有关。

《洛丽塔》([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洛丽塔》([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洛丽塔

作者:[美国]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于晓丹

豆瓣评分: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0-3

页数:326

内容简介:

一位对初恋情人恋恋不舍的知识分子,成年后依旧钟情于年幼的少女,视她们为纯洁的小仙女。他在认识了十二岁的少女洛丽塔之后为之倾倒,不惜取得洛丽塔继父的身份以和她共处。在这貌似具有浓郁不道德扭转氛围的情节背后,隐藏的却是主人公一颗善良的心。最终,他为这段情背上了凶手的之名。

作者简介:

纳博科夫.V.(1899~1977)俄裔美国作家。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1919年随父亲离开俄国,途经土耳其流亡西欧。在大学攻读过俄罗斯语言文学和法国文学并获得学位,1922年毕业后在柏林当过家庭教师、网球教练和电影配角演员,后从事俄语文学创作。1922~1937年间他一直居住在柏林,1937年去了巴黎,1940年纳粹德国入侵法国前移居美国,并于1945年加入美国国籍。由于他的家庭是个亲英派,纳博科夫从六岁起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从1939年开始就改用英语写作。从1940年开始,纳博科夫曾先后在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等讲授俄罗斯和欧洲文学以及文学创作。他业余爱好收集蝴蝶等鳞翅目昆虫,还曾担任过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博物馆研究员,并发表过数篇学术论文。1959年他辞去了大学教职,移居瑞士直至1977年去世。

纳博科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多样,包括了诗歌、剧作、小说、传记、翻译、象棋与昆虫学方面的论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说闻名于世,如《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阿达》、《透明物体》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纳博科夫前后期的创作在基本主题和结构手段上的连续性是很突出的一个特征,从最初那部表现怀乡愁恩和移民生活的《玛丽》到他七十岁时所写的那部大掉书袋的探索乱伦爱情之作《阿达》莫不如此。纳博科夫否认自己的创作有政治或道德的目的,对他来说,文学创作是运用语言进行的一种对现实的超越,因为“艺术的创造蕴含着比生活现实更多的真实”,他认为艺术最了不起的境界应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迷惑性,所以他的作品致力于用语言制造扑朔迷离的时空迷宫,制造个人的有别于“早已界定”的生活与现实,显示出一种华美玄奥新奇的风格;此外,纳博科夫在昆虫学方面具有的兴趣和研究方式也使他的作品对事物的观察与描述显示出一种细致入微和精巧的特色。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的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在早晨,她就是洛,普普通通的洛,穿一只袜子,身高四尺十英寸。穿上宽松裤时,她是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丽。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雷斯。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纳博科夫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一生的创作极其丰富多样,包括了诗歌、剧作、小说、传记、翻译、象棋与昆虫学方面的论文等大量作品,但他主要是以小说闻名于世,如《洛丽塔》、《普宁》、《微暗的火》、《阿达》、《透明物体》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我只想对楼上几位说,你不说话谁知道你是白痴啊!

洛丽塔文化毕业论文

写一下,你研究的课题的背景介绍,比如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还有你毕设的主要内容。

真行 居然要写这个题目 我太惊讶了不过还真难 你给我10000分我也写不出来ps 我也是罗莉控啊哈哈哈

古代文学是传播我国古代辉煌 文化 的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论文的选题则是写作古代文学的首要任务,题目有一半文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古代文学论文选题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一:欧美文学史 1. 希腊神话的思想艺术特色哈姆莱特形象 2. 《威尼斯商人》的结构特点 3. 伪善性格的集大成者(达尔丢夫形象谈) 4. 《吝啬鬼》主人公性格谈 歌德《浮士德》对18世纪德国现实的反映 5. 《巴黎圣母院》中的“大自然” 6. 赋予人物以极端欲念——巴尔扎克人物性格塑造艺术谈 7. 《红与黑》的心理描写特征 8. 于连——英雄还是野心家 “心灵的辩证法”——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艺术 9. 陀思妥也夫斯基的心理描写特征 10. 雨果创作的人道主义主题综述 11. 《人间喜剧》对大革命后法国社会的反映 12. 一个野心家的成长——拉斯蒂涅形象谈 13. 平面与极端——雨果人物性格特征谈 14. 《新爱洛伊丝》热爱大自然问题 15. 《罪与罚》对“超人”思想的批判 16. 陀思妥也夫斯基作品的宗教倾向 17. 欧洲现代长篇小说奠基作——《堂吉诃德》的流浪汉小说结构与严肃主题 18. 《约翰·克里斯朵夫》主人公形象分析 19. 劳伦斯长篇小说的思想主题 20. 《静静的顿河》的史诗性质 21. 高尔基《母亲》的文学史地位 22. 《母亲》中母亲形象 23. 《母亲》中巴威尔形象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形象谈 24.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谈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二:比较文学 1. 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特性比较 2. 希腊戏剧的早生与中国戏曲的晚熟 3. 欧美浪漫主义文学与中国“五四”文学 4. 哈姆莱特与于连形象比较 《红与黑》于连、《高老 5. 头》拉斯蒂涅、《罪与罚》拉斯柯尔尼柯夫形象比 6. 英国文学中的堂吉诃德 娜拉与安娜形象比较 7. 娜拉与中国“五四”文学女性形象比较 8. 巴比塞《火线》与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比较 9.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与海明威反战长篇比较 10. 伏脱冷形象与靡非斯特形象比较 11. 俄国文学“多余人”形象与中国现代文学“多余人”形象比较 12.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比较 13. 朝鲜《春香传》与中国《西厢记》比较 14. 鲁迅《狂人 日记 》与果戈理《狂人日记》比较 15. 俄国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与中国曹禺《雷雨》比较 16. 左拉创作与茅盾创作中的自然主义比较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方向三:文艺理论部分 1、唐代笔记小说中的亲属称谓语研究 2、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写作理论述论 3、明代《水浒传》传播初探 4、《文艺复兴》研究 5、女性文学史的书写立场及策略 6、论《洛丽塔》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7、“80后”文学现象研究 8、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空间化追求 9、袁枚“性灵”美学思想研究 10、20世纪小说叙事时间与生命体验 11、薛家将 故事 的演变及其文化解读 12、卡彭铁尔小说时间的“返源旅行” 13、从中国文学翻译策略选择看多元系统理论的局限性 14、从鲁迅作品对 儿童 形象的塑造中看其 教育 观 15、抗战文学中的重庆主题 16、五四新文学缘起的政治文化再考 17、重写文学史的理论与实践 18、现实主义的困惑与探索 19、在文学与政策之间 20、《左传》故事“经典化”探研 21、从西方科幻小说看中国同类作品的困境与发展 22、“五四”小说的叙事 猜你喜欢: 1. 最全古代文学论文题目参考 2.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3. 有关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4. 2017最新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5.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论《洛丽塔》中纳博科夫的现代意识 (文化冲突)The Dispiriting Incompatibility of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Throughout Lolita,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European and American cultures result in perpetual misunderstandings and conflict. Charlotte Haze, an American, is drawn to the sophistication and worldliness of Humbert, a European. She eagerly accepts Humbert not so much because of who he is, but because she is charmed by what she sees as the glamour and intellect of Humbert’s background. Humbert has no such reverence for Charlotte. He openly mocks the superficiality and transience of American culture, and he views Charlotte as nothing but a simple-minded housewife. However, he adores every one of Lolita’s vulgarities and chronicles every detail of his tour of America—he enjoys the possibilities for freedom along the open American road. He eventually admits that he has defiled the country rather than the other way around. Though Humbert and Lolita develop their own version of peace as they travel together, their union is clearly not based on understanding or acceptance. Lolita cannot comprehend the depth of Humbert’s devotion, which he overtly links to art,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Humbert will never truly recognize Lolita’s unwillingness to let him sophisticate her. Eventually, Lolita leaves Humbert for the American Quilty, who does not bore her with high culture or grand passions.偶然和无常纳博科夫的《洛丽塔》中的混沌 (心里和心理学方面的混乱)The Inadequacy of PsychiatryHumbert’s passion for Lolita defies easy psychological analysis, and throughout Lolita Humbert mocks psychiatry’s tendency toward simplistic, logical explanations. In the foreword to Lolita, John Ray, Jr., ., claims that Humbert’s tale will be of great interest to psychiatry, but throughout his memoir Humbert does his best to discredit the entire field of study, heaping the most scorn on Freudian psychology. For example, he enjoys lying to the psychiatrists at the sanitarium. He reports mockingly that Pratt, the headmistress of Lolita’s school, diagnoses Lolita as sexually immature, wholly unaware that she actually has an overly active sex life with her stepfather. By undermining the authority and logic of the psychiatric field, Nabokov demands that readers view Humbert as a unique and deeply flawed human being, but not an insane one. Humbert further thwarts efforts of scientific categorization by constantly describing his feelings for Lolita as an enchantment or spell, closer to magic than to science. He tries to prove that his love is not a mental disease but an enormous, strange, and uncontrollable emotion that resists easy classification. Nabokov himself was deeply critical of psychiatry, and Lolita is, in a way, an attack on the field.以《洛丽塔》为例分析文学内在价值与社会道德规范的冲突解析《洛丽塔》中主人公的悲剧命运论《洛丽塔》的悲剧意义(这段3个主题都有相关,但是不详细)Humbert and Lolita are both exiles, and, alienated from the societies with which they are familiar, they find themselves in ambiguous moral territory where the old rules seem not to apply. Humbert chooses exile and comes willingly from Europe to America, while Lolita is forced into exile when Charlotte dies. She becomes detached from her familiar community of Ramsdale and goes on the road with Humbert. Together, they move constantly and belong to no single fixed place. The tourists Humbert and Lolita meet on the road are similarly transient, belonging to a generic America rather than to a specific place. In open, unfamiliar territory, Humbert and Lolita form their own set of rules, where normal sexual and familial relationships become twisted and corrupt. Both Humbert and Lolita have become so disconnected from ordinary society that neither can fully recognize how morally depraved their actions are. Humbert cannot see his own monstrosity, and Lolita shows only occasional awareness of herself of a Humbert sweeps Lolita away so that they can find a measure of freedom, their exile ultimately traps them. Lolita is bound to Humbert because she has nowhere else to go, and though Humbert dreams of leaving America with Lolita, he eventually accepts that he will stay in America until he dies. Though each of them undergoes one final exile, Lolita to Dick Schiller and Humbert to prison, it is clear that they are first and foremost exiled from their own selves, an exile so total that they could never return to their original places in the worlds they once left. Exile in Lolita is tragic and permanent.来源sparksnotes, 有角色分析和分篇的summary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