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免费论文的网站有中国知网、scholar天玑学术网、Citeseerx、CALLS高校学位论文库、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等。
1、中国知网
专业的论文收录网站,超全知识库。360官网认证,是当网民通过360搜索特定搜索词时,由用户提交,所触发的自然搜索结果中,对“该搜索词与所属主体唯一且对应一致的官方网站”展示官网标识,以防止山寨、钓鱼网站对客户及网民的侵害。
2、scholar天玑学术网
天玑学术网(soscholar)是一个垂直社交平台。 社会化搜索,社会化交互与搜索的深度融合,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搜索体验。学术社交,提供以事件(会议、讲座、研讨会等等)和团队为核心的学术社交体系。学术问答,一个社会化问答平台。
3、Citeseerx
在线免费论文搜索网站,主要涉及计算机和信息科学领域。CiteSeerX是一个公共搜索引擎和数字图书馆和科学和学术论文的存储库,主要侧重于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最近已经扩展到其他学术领域,如经济学,物理学和其他领域。
4、CALLS高校学位论文库
提供国内学位论文全文阅读及下载。CALIS高校学位论文库收录了国内80余所高校从1995年至今的博硕士学位论文的文摘信息,数据量约万条。
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
2016年9月,中宣部部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教育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配合建设“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这是一项由国家投入的公益工程,由国家免费向公众提供学术资源。2016年12月3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牵头承建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文献中心正式上线。
第一个: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 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 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在一个以自然资源为 主要旅游资源的目的地范围内,环境是该旅游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 务的基本生产要素,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的产生就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 响,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都是环境的消费者。旅游业作为一把 “双刃剑”既是资源依赖型产业, 又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破坏, 并在这种既利用又破坏 的过程中发展。在新的旅游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 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旅游环境保护对风景区发展的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览对象。古往今 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游览作为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 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寻幽 探胜。去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可见优美的环境能够使人产生旅游的愿望。相 反, 一个污水横流、 垃圾遍地、 黑烟弥漫、 噪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是怎么也吸引不了游客的。 因此,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时代 的进步,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想出去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在新的旅 游热潮的情况下,更应重视旅游环境保护,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2(一)我国旅游景区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旅游景区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照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也可分为五大类,即A级、2A级、3A级、4A级、5A级共5个类型。按照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分为五类,即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旅游景区和社会类旅游景区;按照景区的主导功能分类则可分为四大类,即观光类旅游景区、度假类旅游景区、科考类旅游景区和游乐类旅游景区。(二)我国旅游景区的现状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起源于古代的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园林的建造活动,中间陆续出现了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形式;二是公园的出现,使得旅游景区的类型日渐多元,与传统园林相比,在功能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具有了现代旅游景区的雏形;三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者兴趣的不断迁移和拓展,旅游景区向多元化发展,度假型旅游景区、观光型旅游景区、遗址型文化旅游景区、科考型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形成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时期。三、在风景区的开发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旅游环境的保护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每一个国家对环境的保护都强调在开发中注重环境的保护,以预防为主。旅游业一方面要快速发展,一方面又要注重保护环境。如何在开发中注重环境的保护呢?这就要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在风景区的开发中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风景区的开发者要有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在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是对风景区环境保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对风景区环境的有效保护不是政府、环保局等部门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特别是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业管理者要注重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注重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只有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在开发风景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不断满足人们的旅游的需求。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四、我国旅游景区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一)旅游景区保护不足带来的环境问题1.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3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2.旅游景区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3.旅游景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旅游管理部门带来的环境问题1.文物管理不善或根本无人管理不少珍贵文物被少数牟取私利,缺乏公德的人所破坏或盗窃。导致景区环境的美感和价值急剧下降。如景区建筑材料被拆走,墓地被偷盗,文物被倒卖,遗址被改建,林木被砍伐。2.城市基础建设的破坏不重视文物和旅游环境保护,兴建了不少与古建筑不协调、破坏景观的建筑物。3.文化单位的失职一些文化单位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任意践踏文物管理规定,使许多珍贵文物受到破坏。(三)游人带来的环境问题1.在风景区和古建筑物上乱涂乱刻或公开破坏文物像北京八达岭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脚踏手推,出现严重的凹陷松动。“×××到此一游”的公害,凡游人能及之处无一幸免。这种野蛮行径既有损长城的价值,中华民族的形象,也对游人心理引起不良反应。2.乱扔废物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四)工业方面带来的环境问题4三废污染,造成旅游环境恶化。许多幽美的自然环境和景区生态平衡已经遭受破坏。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五、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对策(一)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景区环境的自觉性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强化环境道德行为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使游客从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到保护环境,但游客毕竟是游客,很多时候都难以控制每个人的行为,“垃圾虫”还是存在的。为此,我们觉得强化环境道德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在景区安排专门的这种方面的管理者,无论什么时候,发现“垃圾虫”,都要进行教育,并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对这类游客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样,对于在景区内部采摘花草,攀木折花,驱散益鸟,等破坏景区生态平衡的事件,也找专人负责,进行控制。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二)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环保意识最终应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上。这一点,应该通过政府法律条文来进行约束,还有通过社会的媒体,公益活动进行教育,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使人自发的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人进行斗争。每个人都应该以这种思想影响周边的人,不断扩大环境保护的人群。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景区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景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景区的环境得到保护。5(四)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科学研究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 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 面很广,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 便更科学地对旅游景区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 持续地发展旅游业, 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 相信在全民环保意 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 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六、结论与思考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与旅游环境相和谐, 而不应同旅游环境敌对起来。 环境的有效保护 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对于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的风景区来说,环境 的质量的高低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环境的有效的保护是旅游业发展根本。 而旅游环境的 保护不仅仅靠相关部门的法律措施的制定, 还要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全民环保 意识不断的提高并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进行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旅游资源才能够得 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也才能得以持续的发展。第二个: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是以一定的红色文化为资源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综合的旅游产品服务过程,是文化旅游市场的一个细分。因此它不仅需要有一流的旅游设施及一流旅游服务作坚强的后盾,而且更需要各地提供自然旅游资料、人文旅游资料以及建设风貌旅游资料。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缩影,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是区域文化的承载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各种直接的信息支持。 1 红色旅游彰显历史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是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少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只需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丰富而深遂的文化内蕴,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临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久负盛名的“华东小延安”,留存有大量革命遗址遗迹,如八路军1 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地、孟良崮战役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也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另外,利用“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打造“书圣故里,书法圣地”品牌,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再次散发出熠熠光辉,使人们在拥抱自然的同时,崇敬先哲,缅怀先烈,品味人生。2004年12月,临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3月,临沂市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建立了36个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经常性地组织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2 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地方文献是对某一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综合记录和反映,其最大的特点是文献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源泉。 2.1 地方文献记载了秀丽的自然风光 我国山川秀美,五岳闻名遐迩。各种秀丽风光在《中国名胜词典》、《天下名山胜概记》、《崂山名胜记》、《黄山记胜》等地方文献中既有全面地概括又有对各个景点的具体介绍。如《临沂地方志》记载了临沂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风光秀丽的蒙山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在苍茫逶迤的沂蒙群山中,还有不少由流水侵蚀造成的桌状山,称之为“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沂蒙群崮的神奇崮姿:有的如剑似戟,气势夺人;有的拟人状物,惟妙惟肖,如孟良崮、抱犊崮等,已成为战争年代传奇故事的载体,透着民间文化的灵气与神韵。“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陈毅元帅跃马沂蒙时所哼唱的壮美诗句,更使七十二崮闻名遐迩,流风远播。蒙阴、平邑境内的大型溶洞,宽大幽深,石笋、石柱、石钟乳遍布洞中,更兼碧潭暗瀑,极为壮观。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在江北地区十分罕见。位于费县城西北的奇石林总面积达100公顷,上万块高大的园林石千姿百态,一望无际,被称为天然奇观。当地政府根据地方文献记载的山川I河流的演变情况,发掘了许多旅游景点。如:新开发的沂水天然地下画廊被山东省公众评为最喜爱的十佳乡村旅游区。 2.2 地方文献记载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遗迹、遗址 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知识在地方文献中也有很多的撰述。《临沂地区志》中的沂蒙革命根据地纪略部分,详细记载了驻沂蒙革命根据地内地级以上领导机关设置概况、沂蒙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综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沂蒙战斗的事迹。如:以八路军1 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遗产: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馆、园)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红色典型: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3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O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这些遗迹、遗址、红色典型都成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精品。 2.3 地方文献记载了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游客到某地观赏自然风光、在卷帙浩繁、撰述宏富的地方文献里,都可以寻到历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的生活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如临沂地区志记载的在本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者,就有600余人。像政治家姜尚、儒学大师曾参、毛笔的发明者蒙恬、农民起义领袖樊崇、珠算发明家刘洪、一代名相诸葛亮、“二十四孝”中的代表人物王祥、东晋重臣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献之、文学家鲍照与鲍令辉、文学评论家刘勰、训古学家颜师古、唐忠烈贤臣颜杲卿与颜真卿、著名文学家萧颖士、女诗人纪映淮、文物收藏家于腾、爱国名将左宝贵、进士出身而倒戈造反的幅军首领刘淑愈、在“五四”新文化舞台上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王思玷与刘一梦、方志编纂家庄陔兰、抗日名将王德林与刘震东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如群星璀璨,构成了临沂地区人杰地灵的壮丽画卷。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以王换予为代表的“沂蒙母亲”,以“沂蒙六姐妹”、“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还有一大批沂蒙儿女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而英勇捐躯。他们是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 2.4 地方文献记载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 不同区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大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生态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饪文化、服饰文化,打造出了独具区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地方风味产品。这些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区域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这些是旅游者游玩、观光、休息、欣赏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的精神消费享受。3 依托地方文献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依托地方文献信息源的作用创建旅游品牌 旅游品牌是旅游地无形的旅游资本,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地区在其旅游业发展中如果能推出本地区的旅游品牌,构筑完善的旅游品牌体系,它就能在国内外的旅游市场上获得较强的旅游竞争力。各红色旅游地区,应该根据地方的红色文化特色,提升出本地区的品牌形象,这对于提高地区的旅游形象、效益,扩大客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据资料表明,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如沂蒙老区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把《沂蒙山小调》改编成交响乐由中央级乐团演出,组织编排的《沂蒙山颂歌》到省城各地演出,拨动旅游者的蒙山情怀,从而提高了沂蒙老区的知名度。沂蒙红色之旅的标志性景观——孟良崮旅游区的开发,是经过对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的民间传说的考证、孟良崮战役的遗迹、遗址的再现、红色文化的挖掘以及地方志记载的该地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迹和名人名事等资源,打造的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旅游与一体的红色旅游精品。 借助名人效应,打造名人品牌,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图书馆丰富的地方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挖掘名人文化,借助名人史料可获得比建造楼堂馆所更高的经济回报。例如,临沂利用“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举办了三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成功打造了“书圣故里,书法圣地”这个品牌。把临沂这个革命圣地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利用“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沂蒙山小调”等红色品牌开发的特色产品:“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沂蒙六姐妹”煎饼、“沂蒙小调”酒,成为旅游者必尝的风味食品。 3、2 利用馆藏文献开发和规划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就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其目标市场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大众旅游时代具有娱乐性、世俗性、功利性的特征,在开发过程中也应该正确把握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市场化问题,开发适合大众旅游需求的产品。红色旅游地区要在把握好本地区的红色文化主题的同时,加大对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扩大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重点开发地方文献中反映当地历代各界人物资料:包括照片、手稿、日记、信函、传记、回忆录以及成名作等;反映当地的形象资料:如图片、照片和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文字介绍材料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艺资料:如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雕塑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等等。对以文物、遗址、古建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搜寻古籍、地方志、地方传说,追根溯源,提高景区的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真实性和娱乐性,供旅客参与和观赏。对于红色景区,要依据老区保存的历经战争沧桑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遗物和资料,发掘革命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以小见大,以人说史,让英雄走下圣坛,贴近群众和生活,产生亲和力。 临沂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一批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如天佛山、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石林等)、历史文化资源(有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北寨汉墓等)及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化旅游资源,在尽可能保持红色基调的基础上围绕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特色,开发出了生态游、探险游、民俗游、古色游;精心策划、悉心打造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使本地区的旅游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3.3 挖掘民间曲艺, 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继承主要靠当地人们口头交流、口耳相传,尽管地方文献中有相当多地记载,一般较为零乱,不系统。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深入民间,广泛收集获取文献信息,形成特色文化专题文献,成为本地区无形的旅游资源。比如红军歌曲、故事、影视等难得的口头流传资源,为红色旅游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创作于战争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临沂乐舞“龙灯扛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临沂地方戏曲—— “柳琴戏”,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象征;印染、剪纸、书法、手工艺制作等临沂工艺品,象征爱情的民间手工绣的荷包成了旅游者必买的纪念品。与巧手少女的刺绣技术可以媲美的是,农村老太太手制的老虎鞋、活泼可爱的布娃娃也是临沂一大景观。 总之,红色旅游弘扬的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展示的是老区秀美山川,提升的是革命老区人民的整体形象。地方文献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资料,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因此,积极开发地方文献的旅游资源,依托地方文献发展红色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 4. 1提升文化素养 从景区景点的层面看体验旅游是观光游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层面的拓展;从游客的层面看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以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味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体验旅游阶段导游应该让游客体会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由此导游就必须针对景区景点所需要、所能够传递给游客的体验自己先停止的深入思索并揣摩不同游客的审美特点、心理习惯、消费观念乃至身体状况来“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包括景点选择、导游辞的选择、线路的选择、景点停留工夫的选择景区内互动项目参与程度的选择甚至导游自己组织开展的小活动的选择等等)。 “体验旅游”呼唤高素质的导游也只有高素质导游能够让游客深刻理解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使“体验”更深。 4. 2自身素质专业化 传统观光旅游阶段旅游者还未挣脱“眼睛旅游”的方式;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购买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导游的穿针引线来深刻了解、感受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景点的印象提高旅游体验层次。有学者提出“一流的导游应该是博士水平”。知识的专业化会使导游对某一类旅游资源、某些旅游景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有创新的见解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导游什么景点都讲但都讲解不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旅游体验的缺点。因此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熟知中国革命史的红色导游将大量出现在井冈山、延安;熟读道教、佛教经典的宗教导游将带领游客领略武当山、普陀山的道义、佛文化;而九寨沟、张家界是山水导游大显身手的地方。同时景区自身也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定点导游并把此纳入旅游景区规划中这样便可以在最快的工夫以最高水平的讲解来向旅行社、旅游者宣传本景区并以此扩大景区的知名度。
一、文献党下载器
一款文献下载神器,把中外文献数据库资源整合在一起,在家即可一站搞定各种类型各个学科的中外文献下载,如:知网、万方、维普、SpringerLink、Elsevier(sciencedirect)、Wiley 、Web of Science、PubMed 、EI、ProQuest(国外学位论文)等数据库文献,还有大量的世界知名期刊,如:nature《自然》、science《科学》、CELL《细胞》、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等等。在文献党下载器首页可申请免费使用。(百度搜索“文献党下载器”可进入该网站首页)
二、全国图书馆参考咨询联盟
拥有中国大规模的中文数字化资源库群以及全国公共图书馆建立的规模庞大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和特色资源库,提供网络表单咨询、文献咨询、电话咨询和实时在线咨询等多种方式的服务。主要用于电子书下载,部分可免费获取。
三、 HighWire Press
是全球最大的提供免费全文的学术文献出版商 。通过该界面还可以检索Pubmed收录的期刊。
四、arXiv
是收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等方面论文预印本的网站,由美国康奈尔大学维护,提供16种免费电子期刊的访问。
五、FindaRticles
是一个强大的能够获取免费出版文献的搜索引擎,它收集到的大部分文献都可免费阅读或打印全文,其中包括医学期刊。
1996年
论文:同林、利民《对立互补 趋于融通——〈列朝诗集小传〉、〈静志居诗话〉对读三则》(《南通师专学报》第1期);李世英《论钱谦益与朱彝尊诗学观的异同》(《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2期);王英志《朱彝尊山水诗初探》(《暨南学报》第4期);李南蓉《朱彝尊简论》(《安徽大学学报》第4期);曾贻芬《〈经义考〉初探》(《史学史研究》第4期)。
按:本年论文中,有两篇对钱谦益、朱彝尊的诗学予以同时观照。同林、利民使用散点透视的研究方法,通过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对唐寅、李梦阳、袁宏道三位诗人传评的对读,指出清初诗论对立互补、趋于融通的时代特色,印证了学界对清代是古代诗歌理论总结时期的判断。李世英指出,钱、朱二人都主张诗歌要能抒 *** 性情,反对模拟和僻涩诗风,倡导以学问救俗学之弊。但就“言志”内涵而言,钱氏主张抒发愤悱之情,朱氏则强调温柔敦厚的诗教。造成差异的原因,既有时代社会的共性,也有个体遭际与思想的差异。王英志关注朱彝尊的山水诗创作,指出朱氏以追求“醇雅”为创作依归,但早期寄寓民族兴亡之感,学王孟之冲淡;中岁抒发个人情思,学杜甫之遒壮;归田后反映闲适心境,兼学苏轼等宋人之作。朱氏山水诗体现了清初诗坛创作远离政治功利性及由学唐向学宋转化的趋势。王英志注意到朱氏诗作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特质,在研究诸作中较为突出。李南蓉《简论》专论朱词,介绍了朱氏爱情词、咏物词,揭示了朱词的风格与特点,用以纠正各种偏见;评述了朱氏清空醇雅的词论体系,以及浙西词派得以形成的各种因素。曾贻芬对《经义考》的分类体系、著录体系作了探讨,对朱彝尊按语的学术价值作了评述,多中肯之论;尤其是关于朱氏所分各类用意之探析,颇能辨源析流,得其大体。
1998年
论文:杨晋龙《〈四库全书〉处理〈经义考〉引录钱谦益诸说相关问题考述》(《第七届所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高雄师范大学国文学系,5月);林庆彰《四库馆臣篡改〈经义考〉之研究》(《两岸四库学——第一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刘玉才《朱彝尊诗文词的结集与刊布》(《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语言文献卷》,北京大学出版社)。
按:杨晋龙、林庆彰都聚焦于《四库全书》纂修期间,四库馆臣畏于清高宗弘历的严命,如何对《经义考》中的“违碍”文本进行改写、删除的问题。由于《经义考》集经学目录之大成,卷数有三百之巨,足以昭显本朝文治之盛,因此深受弘历看重,亲自作诗褒扬,下令刊行。尽管如此,《经义考》仍然避免不了部分文字被删改的命运,于此可见清修《四库全书》“寓禁于征”“寓毁于修”之一斑。刘玉才梳理了朱彝尊诗文词作品的结集与刊布情况,从《竹垞文类》《腾笑集》《曝书亭集》,到其集外作品、注释之作,均有详细介绍;对江浩然、杨谦、孙银槎三家诗注之概况、价值高下,也有论析;最后指出,现有的整理之作,相对于朱彝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言,还是远远不够的,亟应加强。
1999年
论文:丁宏宣《不惜丢官的藏书家朱彝尊》(《南京史志》第3期);杨果霖《历来补正经义考的成果综述》(《研究生论文发表会论文集》第九期,12月)。
按:《经义考》问世后,受到学人广泛关注,出现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等系列相关著作。杨果霖即以翁氏此书、罗振玉《经义考目录》《校记》、吴政上《经义考版本异文校记》(附录于氏编《经义考索引》)等为考察对象,综论前贤考订成果,既分析其方法,又归纳其内容,复评论其优劣,指出既有考订存在琐碎不全、论证不足等问题。全文条分缕析,俱有明证,讨论深入,简括得当。
2000年
著作:林庆彰等《朱彝尊〈经义考〉研究论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所筹备处)。
论文:魏中林《〈词综〉的编选与朱彝尊的“醇雅”说》(《内蒙古社会科学》第2期);何宏玲《此恨绵绵无绝期——朱彝尊〈桂殿秋〉赏析》(《名作欣赏》第2期);陈鸿森《〈经义考〉孝经类别录》(上、下)(分载《书目季刊》第三十四卷第一期、第二期);杨果霖《〈经义考〉引文方式的分析》(《中国文化大学中文学报》第五期,3月),《罗振玉〈经义考目录·校记〉研究》(《书目季刊》第三十三卷第四期),《〈经义考〉征引〈文献通考·经籍考〉考述》(《孔孟月刊》第三十八卷第十期,6月);沈乃文《朱彝尊与〈经义考〉》(《国学研究》第七卷,6月);王同策《〈京氏易考〉作者辨——〈经义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订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5期);陈少川《学术巨匠朱彝尊的文献学实践》(《图书与情报》第3期);刘洪权《朱彝尊与图书编纂学》(《图书馆学研究》第3期);徐雁《朱彝尊曝书亭》(《书屋》第7期)。
按:本年著作与论文,涉及经学、文献学、词学等领域。林庆彰等主编的研究论集,汇集了前述吴梁、翁衍相、田凤台、杉山宽行、邱建群、卢仁龙、蔡瑱琪、朱则杰、陈祖武、曾贻芬、王渭清、黄忠慎、杨果霖、乔衍琯、杨晋龙、林庆彰、庄清辉等17位作者的23篇论文,前附罗仲鼎、陈士彪所编《朱彝尊年谱》,后附王清信、叶纯芳所编《朱彝尊研究资料汇编》,为研究《经义考》及朱氏生平与学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经义考》问世后,出现了翁方纲《经义考补正》、沈廷芳《续经义考》等十数种衍生著作,可分为校正之作、续作与补作三个系列,足证该著具有的重要学术价值(详张宗友《〈经义考〉研究》第七章第一节,中华书局2009年版)。陈鸿森踵清人及前贤成例,对《经义考》孝经类予以考正与补遗;计考正四十事,补遗七十事,搜罗齐备,辨析详明,足称功臣;所用分经考释之法,足资仿效。在《经义考》专题研究方面,杨果霖用力甚巨,成就也最为突出。《经义考》以著录弘富、广征博引著称,杨氏对其引文方式进行了归纳,指出共有直录、约引、讹增、抽换、倒置、并合、析离等七种方式,各以例发明之,既全且当。罗振玉曾为《经义考》编制目录,并撰有校记,以校其误。杨氏对罗氏校勘义例进行了总结,分析所校内容之类别,兼论其优点、缺点之所在,全而且要,可谓深得文献条例之学;就《经义考》而言,则是“研究之研究”。同此类似,杨氏复对《经义考》征引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的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其所征内容之类型、著录数量等,并比较二书之优劣,指出学者在整理《经义考》时,不能不吸引《通考》的内容,以求完备。沈乃文在介绍朱彝尊的家世、才学、仕履之后,对《经义考》的编撰背景、体例传承、完成时间、成稿方法、成就与不足、传刻源流等,均有具体而微的论述,其中不乏洞见;沈氏复对该书版本优劣问题,举出数十条例证,参互比较,得出初刻本最优等结论,堪称定评。馆臣编撰《四库全书总目》,于经部内对《经义考》征引颇多,乃至照录其误。王同策指出,《雅乐发微》的作者张敔系德兴人,而非朱彝尊认为的合肥人;《总目》因袭朱氏之说,实未能明辨。陈少川、刘洪权分别关注朱彝尊的文献学实践与图书编纂学,后者在思想层面能有所概括。
2001年
论文:陈静莹《朱彝尊〈明诗综〉之诗观研究》(台湾辅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诸葛忆兵《〈词综〉编纂意图及其价值》(《江海学刊》第2期);杨果霖《翁方纲〈经义考补正〉研究》(《“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七卷第一期,3月);吴蓓《论朱彝尊词的典范意义——兼论浙西词派发生、发展、衰落原因》(《浙江学刊》第2期);刘世南《对〈朱彝尊选集〉的意见——与叶元章、钟夏两先生商榷》(《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3期);吴美娟《浅述棹歌体诗的地方文献价值》(《文化大省建设中的图书馆现代化——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按:《明诗综》是朱彝尊编选的明诗选集,是研究朱氏诗学理论与明代诗学发展的重要文本。陈静莹的学位论文,重点探讨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朱彝尊编选《明诗综》的编辑精神、编选原则及评论内涵;二是该著所蕴含的诗学观念,诸如诗歌本源论、创作论、风格论及重要诗家之评鉴等。对《明诗综》之价值与影响,也有所论列。这是关于《明诗综》研究的第一篇学位论文。诸葛忆兵指出,朱彝尊编纂《词综》,是为了推尊词体,使创作归于醇雅,以救《草堂诗馀》给明代带来的淫逸卑下、饾饤琐屑的词风。《经义考》问世后,学者继起校订、补作、续作,蔚成系列,存世者尤以翁方纲《经义考补正》贡献最大。杨果霖对该书加以研究,揭其义例,明其内容,并评述其优劣,各举例发明,颇为细密。至于朱彝尊词,吴蓓认为,朱氏博采两宋之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清一代,无人能及,具有典范意义;朱彝尊所开浙西词派,与咏物之风相始终,但当咏物词堕为高雅的文字游戏之后,其生命力即大受限制,浙西词派之盛衰,实与此密切相关。刘世南指出,《朱彝尊选集》中存在断句、注释错误;为朱彝尊的作品做注,实属不易,非学养深厚、审慎坚韧者不能为。吴美娟认为,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为代表的棹歌系列,再现了嘉兴历史与前朝掌故,描绘了当地名胜古迹,记载了地方特产与风俗人情,具有丰富的地方文献及文化价值。对于棹歌而言,吴氏的概括实具有普遍意义。
2002年
论文:杨果霖《试析〈曝书亭集〉书籍跋文的价值》(《“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八卷第一期,3月);李瑞卿《从〈静志居诗话〉看朱彝尊美学的一个侧面“清”》(《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第2期),《朱彝尊以情为主的理学风雅合一论——在理学和经学之间的诗学选择》(《大连大学学报》第3期);杨德贵《谈〈词综〉得失》(《周口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汪涌豪《朱彝尊论诗重学与清代实学思潮之关系》(《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0辑);鲁竹《〈乐府补题〉与浙西六家的咏物词——兼论浙西词派的形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第5期);杨果霖《有关经义考著录的几项分析》(《“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馆刊》第八卷第四期,12月),《朱彝尊〈经义考〉“剪裁之法”的运用析论》(《醒吾学报》第二十五期,12月)。
按:朱彝尊《曝书亭集》有八十卷,其中序八卷,跋十四卷,合二十二卷,在朱氏诗文中堪称大宗(惟诗有二十二卷,可与比肩)。杨果霖首次对朱氏书籍跋文的价值作了考察,指出藉之可以考察朱氏藏书始末、校勘成就、学术交游、治学方法与偏好;此类文字因涉及各种版刻的考订,可以作为《经义考》的有益补充,并且成为四库馆臣重要的考证资源。“清”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批评术语与美学观念,李瑞卿梳理了这一观念的发展历程,对《静志居诗话》中含有“清”字的语词进行了概括与分析,指出朱彝尊对这些语词的使用,分别体现了对魏晋以来“清”的传统的怀恋,对厚重温和的风格、古朴真挚的品位的主张,以及对庸俗世风的矫正。李瑞卿认为,朱彝尊对情理关系的讨论,针对的是理学与风雅相分离的事实,主张二者并不矛盾对立,抒写情性也并不妨害道德;所谓“理学风雅合一论”,带有折中朱王的理学反思,具有原始经学的内涵。朱彝尊论诗重学,针对的是严羽之论,但置于明末清初特定的历史情境下,就有了纠偏止弊、提倡实学的现实意义,汪涌豪结合清初政治、学术风气,对此有长篇透辟的分析。汪氏认为,对清初的实学思潮而言,朱彝尊是非常重要的一位提倡者、参与者,有较大的影响。鲁竹指出,《乐府补题》的被发现,激发了浙西词派创作咏物词的热情,物态刻画穷尽,文词精美雅洁,美感纯粹简单,因而能扫明词之弊;但对情意传达的忽视,却有悖于重视情志的文学传统,其流弊遂至于空疏枯寂。杨果霖利用电脑技术,对《经义考》进行要素统计、定量分析,不仅查明全书的“家底”(诸如著录总数、四柱分布〔存、佚、阙、未见等〕、引用文献的数量与种类、历朝经籍数量等),还发现该书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体例不合、经籍重出、归类失当等。《经义考》征引文献极富,同原文相较,常有改易删并,其间颇有规律可寻。杨果霖名之曰“剪裁之法”,并对其删并改易的情形进行了归纳。此法之优点在于:镕贯剪裁,如出一手;内容适当,繁简适中;条理秩然,体例详明;同时也有内容误删、剪裁失真、体例未能一贯的缺点。史著最重义例,杨氏对《经义考》剪裁之法的研究,可谓深切著明。
问题一:写论文的参考文献哪里可以找到啊 上期刊网,对论文的相关信息进行检索就可以找到相关的文献资料了。 这里有期刊网网址: dlibki/kns50/ chinaqking/ 问题二:论文参考文献哪里找 5分 还是进中国知网ki/吧 问题三:参考文献去哪里看 你们学校的图书馆会有中国知网的数据库吧,去学校图书馆的网站上找这个数据库才行,因为这种是需要付费购买的。或者万方数据库。如果没有的话埂就去google学术中搜。 问题四:外文参考文献怎么找 在中国期刊网ki/里找,有那种英文的文献,之后翻译过来。万方、维普都可以。或者直接到外人数据库找。 APS美国物理学会电子出版物 AIP美国物理研究所电子出版物 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电子期刊 ASCE美国土木工程协会电子期刊 ACS美国化学学会数据库 IOP英国皇家物理学会期刊 RSC英国皇家化学学会期刊 AIAA美国航空航天学会 John Wiley电子期刊 Kluwer电子期刊 Springer LINK 电子期刊 EBSCO学术、商业信息数据库 Elsevier Science IEEE/IEE Electronic Library ACM Digital Library 但估计你们学校没有数据库。 如果找不到干脆找个中文的自己翻译过来算了。 问题五: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找 要通过数据库平台和账号密码的。中文以知网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主,外文以 sciencedirect 、springer 和 wiley 为代表。 在大学图书馆登录查找是免费的,也可以购买账号卡,登录搜索关键词、标题、作者等信息。 问题六:参考文献在哪里。。 百度学术可以找到参考文献,输入关键词,在输入年份,就能找到相对应的参考文献。如果不知道参考文献格式要求,可以百度搜,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直接按着填就出来了。 百度搜索参考文献自动生成器,按着里面填,点生成参考文献就出来了。 作者.题名[D].所在城市:保存单位,发布年份. 李琳.住院烧伤患者综合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09. 其他的: 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沈平,彭湘粤,黎晓静,等.临床路径应用于婴幼儿呼吸道异物手术后的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0):930-932. 作者.书名[M]. 版次.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胡雁.护理研究[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8. 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国际竞争[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作者.题名[EB/OL].网址,发表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患者安全的10个事实 [EB/OL]. 其他: [R]、[P]、[A]、[C]、[Z]等。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七:参考文献期刊号在哪 作者在前,书名中间,年份在后。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磁带数据库 M/CD――光盘图书 CP/DK――磁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网上电子公告 一、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 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 叮准编号.标准名称〔S〕 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10、作者有三个以上,只写三个 二、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根据GB3469 规定,各类常用文献标识如下: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问题八:论文的参考文献上哪去找啊? 万方数据库,珐普资讯网,不过那都要掏钱。如果你是大学生的话,建议你去你们学校的机房去那下载,那应该是免费的。 问题九:论文的参考文献怎么找 你直接百度找跟你题目一样的论文,把他们的参考文献抄下不就行了 问题十:去哪找大学论文参考文献,不是期刊[J]的,要求是著作的,就是相关书籍么 10分 中国知网 上面应该有的。输入你需查找的关键词,知网的搜索结果包括论文、省市地方文献、报纸、期刊,甚至会议记录等。 不过需要账号,有的还要钱才能下载
第一个:旅游环境是指在旅游活动特定的区域或范围内各种因素的存在状况和综合作用的结 果。就范围而言,它主要包括旅游目的地和相关的旅游依托地。就内容而言,则主要包括 旅游资源状况以及与旅游活动有关的自然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因素。 在一个以自然资源为 主要旅游资源的目的地范围内,环境是该旅游地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服 务的基本生产要素,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活动的产生就必然会对环境产生影 响,旅游开发商、旅游经营者、当地居民、旅游者等都是环境的消费者。旅游业作为一把 “双刃剑”既是资源依赖型产业, 又不可避免地给环境带来破坏, 并在这种既利用又破坏 的过程中发展。在新的旅游发展的情况下,我们更应重视搞好环境保护工作。现就发展旅 游与保护环境的关系,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旅游环境保护对风景区发展的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栖息之地,也是人类生活的物质之源,又是人们的游览对象。古往今 来的旅游者,都将观光游览作为一种休养生息、调节生活、消除疲劳的乐事。因此有不少 的旅游者为了能充分地享受大自然的美,与大自然亲近。他们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寻幽 探胜。去尽情地享受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美。可见优美的环境能够使人产生旅游的愿望。相 反, 一个污水横流、 垃圾遍地、 黑烟弥漫、 噪声刺耳的恶劣环境是怎么也吸引不了游客的。 因此, 保护好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先决条件。 尤其在当前随着时代 的进步,经济建设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想出去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在新的旅 游热潮的情况下,更应重视旅游环境保护,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2(一)我国旅游景区的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旅游景区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按照旅游景区的质量等级也可分为五大类,即A级、2A级、3A级、4A级、5A级共5个类型。按照主要旅游资源的类型可分为五类,即自然类旅游景区、人文类旅游景区、复合类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类旅游旅游景区和社会类旅游景区;按照景区的主导功能分类则可分为四大类,即观光类旅游景区、度假类旅游景区、科考类旅游景区和游乐类旅游景区。(二)我国旅游景区的现状我国旅游景区的发展起源于古代的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是园林的建造活动,中间陆续出现了寺观园林和私家园林等形式;二是公园的出现,使得旅游景区的类型日渐多元,与传统园林相比,在功能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具有了现代旅游景区的雏形;三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者兴趣的不断迁移和拓展,旅游景区向多元化发展,度假型旅游景区、观光型旅游景区、遗址型文化旅游景区、科考型旅游景区、主题公园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形成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快速发展时期。三、在风景区的开发中要注重环境的保护旅游环境的保护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每一个国家对环境的保护都强调在开发中注重环境的保护,以预防为主。旅游业一方面要快速发展,一方面又要注重保护环境。如何在开发中注重环境的保护呢?这就要在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在修葺原有旅游景点的同时,开辟新的旅游景点。在合理地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时,应注意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切忌对旅游环境进行建设性的破坏和破坏性的建设。在风景区的开发中要依照法律来保护环境、建设风景区、开发旅游资源时,要充分利用现行的许多法规条例,以确保风景区的环境免受污染的破坏。风景区的开发者要有防重于治的新观念。保护风景区环境的目的,是为了促使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转化。为人类的休养生息,创造越来越好的条件。在风景区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注重环境的保护是对风景区环境保护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对风景区环境的有效保护不是政府、环保局等部门的事,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事。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行动起来才能更好的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特别是在从事旅游业工作中的旅游从业人员,旅游业管理者要注重风景区环境的保护和管理。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注重对环境保护的宣传。只有优美的环境、独特的文化才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在开发风景区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必须注意抓好环境的保护工作,才能使有限的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不断满足人们的旅游的需求。合理开发和保护旅游资源,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四、我国旅游景区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一)旅游景区保护不足带来的环境问题1.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健全3国家有关部门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在法律、法规的监督执行方面却缺乏健全管理,往往一个旅游区分属几个部门主管,形成旅游部门、环保部门多头领导,各自为政,互相扯皮,条块分割的现象,不利于旅游环境保护具体工作的开展。2.旅游景区开发、发展过程中生态意识不强我国许多风景优美的旅游景区座落在偏僻的、经济不发达地区,如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仍处在半封闭、半开放的发展状态中,过着原始的伐薪取暖、辟地种田的生活方式,因此,当其居住地被开发成旅游点时,居民们或破坏生态或猎杀动物以供纪念品交易,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旅游经济收入。居民低弱的生态意识也反过来影响了旅游者的生态意识,旅游区内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对文物乱涂写等不文明行为很是普遍。3.旅游景区客容量超负荷问题远未从理论上和管理上得到解决尤其是知名度较高的景点和景区,旅游旺季时,长期“人满为患”。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旅游的渴求也越来越迫切,旅游业首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往往很看重旅游地的非经济价值;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人们则往往更看重旅游地的经济价值和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而忽视了旅游对风景区产生的负面影响。(二)旅游管理部门带来的环境问题1.文物管理不善或根本无人管理不少珍贵文物被少数牟取私利,缺乏公德的人所破坏或盗窃。导致景区环境的美感和价值急剧下降。如景区建筑材料被拆走,墓地被偷盗,文物被倒卖,遗址被改建,林木被砍伐。2.城市基础建设的破坏不重视文物和旅游环境保护,兴建了不少与古建筑不协调、破坏景观的建筑物。3.文化单位的失职一些文化单位为了自身的工作方便,任意践踏文物管理规定,使许多珍贵文物受到破坏。(三)游人带来的环境问题1.在风景区和古建筑物上乱涂乱刻或公开破坏文物像北京八达岭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脚踏手推,出现严重的凹陷松动。“×××到此一游”的公害,凡游人能及之处无一幸免。这种野蛮行径既有损长城的价值,中华民族的形象,也对游人心理引起不良反应。2.乱扔废物旅游者自身的不当旅游行为主要在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产生的垃圾对景区环境的污染以及旅游活动本身对景区生态平衡和旅游意境的影响。(四)工业方面带来的环境问题4三废污染,造成旅游环境恶化。许多幽美的自然环境和景区生态平衡已经遭受破坏。甚至有些地方以牺牲环境来求得经济发展。五、旅游景区环境保护对策(一)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景区环境的自觉性游客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会降低风景区的旅游价值。因此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景区旅游资源保护景区旅游环境;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景区旅游环境的保护措施。强化环境道德行为一系列的环境教育,使游客从认识环境、了解环境到保护环境,但游客毕竟是游客,很多时候都难以控制每个人的行为,“垃圾虫”还是存在的。为此,我们觉得强化环境道德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在景区安排专门的这种方面的管理者,无论什么时候,发现“垃圾虫”,都要进行教育,并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对这类游客进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同样,对于在景区内部采摘花草,攀木折花,驱散益鸟,等破坏景区生态平衡的事件,也找专人负责,进行控制。为了保护景区的重点文物和著名景物,可增设钢网护罩加以妥善保护,既使游客能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又确保重点文物和景物不受损坏。(二)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鉴于旅游对环境的特殊影响和破坏,一定要加强环境立法和管理。严格执法和遵守我国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文物保护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并针对旅游业对环境影响有潜在性、持续性和累计性的特点,增加补充规定。环保意识最终应体现在环境保护的自觉行动上。这一点,应该通过政府法律条文来进行约束,还有通过社会的媒体,公益活动进行教育,使得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并使人自发的保护环境,同破坏环境的人进行斗争。每个人都应该以这种思想影响周边的人,不断扩大环境保护的人群。形成整个社会的良好风尚。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依法守法来保护和治理旅游环境,建立强有力的旅游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和完整的管理体系来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并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和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三)研究环境容量,保证旅游景区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为了顺利地发展我国的旅游业,必须加强对旅游景区环境容量的研究,根据每个旅游景区的具体情况,提出可容纳游客的最大限量指标,采取提高热点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划定特殊旅游景点并控制其旅游人数等手段;调整旅游景区的旅游规模,在保证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使旅游景区的环境得到保护。5(四)加强科学研究 加强科学研究旅游科学是一门以应用型见长的交叉学科, 旅游环境保护涉及到的学科 面很广,因此,在旅游景区的开发和发展工作中,应开展多学科、深层次的调查研究,以 便更科学地对旅游景区环境进行综合保护和治理,使旅游得以持续发展。 总之,旅游业的发展与旅游环境的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境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更 持续地发展旅游业, 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可以促进环境的保护工作。 相信在全民环保意 识日渐提高的今天, 通过有关行政部门和旅游者的共同努力, 我们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够得 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一定会更快、更好、更健康的发展。 六、结论与思考 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与旅游环境相和谐, 而不应同旅游环境敌对起来。 环境的有效保护 是为了更好、更持续地发展旅游业。对于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旅游资源的风景区来说,环境 的质量的高低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 环境的有效的保护是旅游业发展根本。 而旅游环境的 保护不仅仅靠相关部门的法律措施的制定, 还要提高全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全民环保 意识不断的提高并通过有关部门对旅游环境进行宏观保护和综合治理, 旅游资源才能够得 以持续利用,旅游业也才能得以持续的发展。第二个: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它是以一定的红色文化为资源依托,向旅游者提供综合的旅游产品服务过程,是文化旅游市场的一个细分。因此它不仅需要有一流的旅游设施及一流旅游服务作坚强的后盾,而且更需要各地提供自然旅游资料、人文旅游资料以及建设风貌旅游资料。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化发展的缩影,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文献资料,是区域文化的承载体,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旅游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各种直接的信息支持。 1 红色旅游彰显历史文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红色旅游是建立在红色资源基础上的一种精神文化产品,是人文旅游资源,属于文化的范畴。不少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只需略加开发就可以成为富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这些产品具有丰富而深遂的文化内蕴,游人要欣赏、感悟它,规划师、旅游商要开发利用它,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许多自然旅游资源虽然本身不具有文化属性和叠加历史文化色彩,但自然美无疑需要从文化层面来鉴赏,需要科学知识来解释,而且,要将自然山水转化成为旅游产品,必须通过旅游开发这一文化手段来实现。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自然旅游资源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文化特性,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 临沂作为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久负盛名的“华东小延安”,留存有大量革命遗址遗迹,如八路军1 15师司令部旧址、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进委员会旧址、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红嫂纪念地、孟良崮战役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等;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也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另外,利用“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打造“书圣故里,书法圣地”品牌,使这块古老的土地再次散发出熠熠光辉,使人们在拥抱自然的同时,崇敬先哲,缅怀先烈,品味人生。2004年12月,临沂被正式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5年3月,临沂市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还建立了36个沂蒙精神教育基地,经常性地组织青少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 2 地方文献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 地方文献是对某一特定区域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自然、地理等的综合记录和反映,其最大的特点是文献内容所体现出的鲜明的地域性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是红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源泉。 2.1 地方文献记载了秀丽的自然风光 我国山川秀美,五岳闻名遐迩。各种秀丽风光在《中国名胜词典》、《天下名山胜概记》、《崂山名胜记》、《黄山记胜》等地方文献中既有全面地概括又有对各个景点的具体介绍。如《临沂地方志》记载了临沂地区地质结构复杂,地貌类型多样。风光秀丽的蒙山有泰山之雄壮、黄山之秀美、华山之险峻、雁荡山之奇绝。春天层峦叠翠,林海花潮;夏季飞瀑流水,云雾飘渺;秋时漫山碧透,红叶映照;冬日银装素裹。在苍茫逶迤的沂蒙群山中,还有不少由流水侵蚀造成的桌状山,称之为“崮”。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沂蒙群崮的神奇崮姿:有的如剑似戟,气势夺人;有的拟人状物,惟妙惟肖,如孟良崮、抱犊崮等,已成为战争年代传奇故事的载体,透着民间文化的灵气与神韵。“一片好风光,七十二崮堪爱”。陈毅元帅跃马沂蒙时所哼唱的壮美诗句,更使七十二崮闻名遐迩,流风远播。蒙阴、平邑境内的大型溶洞,宽大幽深,石笋、石柱、石钟乳遍布洞中,更兼碧潭暗瀑,极为壮观。规模之大,品位之高,在江北地区十分罕见。位于费县城西北的奇石林总面积达100公顷,上万块高大的园林石千姿百态,一望无际,被称为天然奇观。当地政府根据地方文献记载的山川I河流的演变情况,发掘了许多旅游景点。如:新开发的沂水天然地下画廊被山东省公众评为最喜爱的十佳乡村旅游区。 2.2 地方文献记载了大量的革命历史遗迹、遗址 革命纪念地、纪念物以及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知识在地方文献中也有很多的撰述。《临沂地区志》中的沂蒙革命根据地纪略部分,详细记载了驻沂蒙革命根据地内地级以上领导机关设置概况、沂蒙革命根据地创建与发展综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沂蒙战斗的事迹。如:以八路军1 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遗产: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馆、园)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红色典型: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3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O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这些遗迹、遗址、红色典型都成了红色旅游资源的精品。 2.3 地方文献记载了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人物 游客到某地观赏自然风光、在卷帙浩繁、撰述宏富的地方文献里,都可以寻到历代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的生活足迹和美丽的传说。如临沂地区志记载的在本区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者,就有600余人。像政治家姜尚、儒学大师曾参、毛笔的发明者蒙恬、农民起义领袖樊崇、珠算发明家刘洪、一代名相诸葛亮、“二十四孝”中的代表人物王祥、东晋重臣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与王献之、文学家鲍照与鲍令辉、文学评论家刘勰、训古学家颜师古、唐忠烈贤臣颜杲卿与颜真卿、著名文学家萧颖士、女诗人纪映淮、文物收藏家于腾、爱国名将左宝贵、进士出身而倒戈造反的幅军首领刘淑愈、在“五四”新文化舞台上颇有影响的青年作家王思玷与刘一梦、方志编纂家庄陔兰、抗日名将王德林与刘震东等一大批杰出人物,如群星璀璨,构成了临沂地区人杰地灵的壮丽画卷。在革命战争年代,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以王换予为代表的“沂蒙母亲”,以“沂蒙六姐妹”、“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还有一大批沂蒙儿女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而英勇捐躯。他们是这一时期革命文化的典型代表。 2.4 地方文献记载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 不同区域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大到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生态文化,小到民俗文化、烹饪文化、服饰文化,打造出了独具区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地方风味产品。这些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区域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这些是旅游者游玩、观光、休息、欣赏自然风景或人文景观的精神消费享受。3 依托地方文献开发红色旅游资源 依托地方文献信息源的作用创建旅游品牌 旅游品牌是旅游地无形的旅游资本,是影响旅游者行为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一个地区在其旅游业发展中如果能推出本地区的旅游品牌,构筑完善的旅游品牌体系,它就能在国内外的旅游市场上获得较强的旅游竞争力。各红色旅游地区,应该根据地方的红色文化特色,提升出本地区的品牌形象,这对于提高地区的旅游形象、效益,扩大客源,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据资料表明,红色旅游文化品牌的形成,都离不开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以及对其所蕴含的地方文化的挖掘。通过对原始文献的研发,再赋予时代特征,从而转化为新的旅游文化,如沂蒙老区是《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把《沂蒙山小调》改编成交响乐由中央级乐团演出,组织编排的《沂蒙山颂歌》到省城各地演出,拨动旅游者的蒙山情怀,从而提高了沂蒙老区的知名度。沂蒙红色之旅的标志性景观——孟良崮旅游区的开发,是经过对宋朝杨家军将领孟良曾屯兵于此的民间传说的考证、孟良崮战役的遗迹、遗址的再现、红色文化的挖掘以及地方志记载的该地自然风光、历史文物古迹和名人名事等资源,打造的一个集爱国主义教育、休闲旅游与一体的红色旅游精品。 借助名人效应,打造名人品牌,发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也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图书馆丰富的地方文献记录着历史长河中点滴事迹,积淀着各种文化。挖掘名人文化,借助名人史料可获得比建造楼堂馆所更高的经济回报。例如,临沂利用“书圣”王羲之和“智圣”诸葛亮等历史名人的知名度,举办了三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成功打造了“书圣故里,书法圣地”这个品牌。把临沂这个革命圣地推向了全国乃至世界。利用“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沂蒙山小调”等红色品牌开发的特色产品:“沂蒙小调”特色食品、“沂蒙六姐妹”煎饼、“沂蒙小调”酒,成为旅游者必尝的风味食品。 3、2 利用馆藏文献开发和规划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就红色旅游发展红色旅游,其目标市场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大众旅游时代具有娱乐性、世俗性、功利性的特征,在开发过程中也应该正确把握红色文化作为一种精英文化的市场化问题,开发适合大众旅游需求的产品。红色旅游地区要在把握好本地区的红色文化主题的同时,加大对地方优势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从而扩大地区整体的旅游吸引力。重点开发地方文献中反映当地历代各界人物资料:包括照片、手稿、日记、信函、传记、回忆录以及成名作等;反映当地的形象资料:如图片、照片和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旅游风景区的文字介绍材料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文艺资料:如诗歌、戏曲、小说、故事、绘画、雕塑等;反映当地自然和社会历史变迁的实物等等。对以文物、遗址、古建筑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景点,搜寻古籍、地方志、地方传说,追根溯源,提高景区的科学性、知识性、历史性、真实性和娱乐性,供旅客参与和观赏。对于红色景区,要依据老区保存的历经战争沧桑的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文化遗址、遗物和资料,发掘革命历史人物故事。既要反映领袖、英雄等“大人物”在历史中的重要作用,更要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揭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真谛,使历史鲜活和丰满起来,以小见大,以人说史,让英雄走下圣坛,贴近群众和生活,产生亲和力。 临沂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一批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如天佛山、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石林等)、历史文化资源(有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有精美的汉画像石刻的北寨汉墓等)及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化旅游资源,在尽可能保持红色基调的基础上围绕绿色沂蒙、红色风情、文韬武略、地质奇观四大特色,开发出了生态游、探险游、民俗游、古色游;精心策划、悉心打造一批精品红色旅游线路,使本地区的旅游市场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 3.3 挖掘民间曲艺, 充实旅游内容。 旅游景区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景区的景色和相关的文化内涵,各地的民俗风情、民间曲艺更具吸引力。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和继承主要靠当地人们口头交流、口耳相传,尽管地方文献中有相当多地记载,一般较为零乱,不系统。我们要通过各种渠道、方法深入民间,广泛收集获取文献信息,形成特色文化专题文献,成为本地区无形的旅游资源。比如红军歌曲、故事、影视等难得的口头流传资源,为红色旅游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创作于战争年代、红遍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在全国独树一帜的临沂乐舞“龙灯扛阁”,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临沂地方戏曲—— “柳琴戏”,成为当地旅游文化的象征;印染、剪纸、书法、手工艺制作等临沂工艺品,象征爱情的民间手工绣的荷包成了旅游者必买的纪念品。与巧手少女的刺绣技术可以媲美的是,农村老太太手制的老虎鞋、活泼可爱的布娃娃也是临沂一大景观。 总之,红色旅游弘扬的是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展示的是老区秀美山川,提升的是革命老区人民的整体形象。地方文献记载有大量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等资料,也是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增强人们的民族自尊心,激发人们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加深对祖国的了解和热爱。因此,积极开发地方文献的旅游资源,依托地方文献发展红色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对导游的详细要求 4. 1提升文化素养 从景区景点的层面看体验旅游是观光游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更广层面的拓展;从游客的层面看日益成熟的游客消费心态以及日益提高的游客文化品味是“体验旅游”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体验旅游阶段导游应该让游客体会到美在其中乐在其中轻松在其中感悟在其中。由此导游就必须针对景区景点所需要、所能够传递给游客的体验自己先停止的深入思索并揣摩不同游客的审美特点、心理习惯、消费观念乃至身体状况来“量身定做”旅游产品(包括景点选择、导游辞的选择、线路的选择、景点停留工夫的选择景区内互动项目参与程度的选择甚至导游自己组织开展的小活动的选择等等)。 “体验旅游”呼唤高素质的导游也只有高素质导游能够让游客深刻理解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使“体验”更深。 4. 2自身素质专业化 传统观光旅游阶段旅游者还未挣脱“眼睛旅游”的方式;体验旅游阶段随着旅游者对个性化旅游产品的购买对高品质旅游体验的需求他们希望通过导游的穿针引线来深刻了解、感受旅游区的人文环境和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景点的印象提高旅游体验层次。有学者提出“一流的导游应该是博士水平”。知识的专业化会使导游对某一类旅游资源、某些旅游景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甚至有创新的见解这样就克服了传统导游什么景点都讲但都讲解不深不能给游客留下深刻旅游体验的缺点。因此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熟知中国革命史的红色导游将大量出现在井冈山、延安;熟读道教、佛教经典的宗教导游将带领游客领略武当山、普陀山的道义、佛文化;而九寨沟、张家界是山水导游大显身手的地方。同时景区自身也应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定点导游并把此纳入旅游景区规划中这样便可以在最快的工夫以最高水平的讲解来向旅行社、旅游者宣传本景区并以此扩大景区的知名度。
志 古代文体一种 也是 记的意思。包括:1,山川景物 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2,以记事为主,他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闻遗事,文艺随笔 ,人物短论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另外,还有游志,是描写旅游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岳阳楼记》等就是这种文体。
一、什么叫志 志是方志的简称,又叫地方志。一般的称志为记,认为“志者记也”,为记载一个地方自然与社会的各个方面情况的典籍,誉称为“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 二、志和史的区别 1、编写方法形式不同 史体,主要记述历史,一般以时间、事件、人物等线索,倾向于纵向的发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研究,探索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故论述是史书的主体。志体,寓褒贬于叙事之中。有时也追溯过去,但主要的是记载现状,就是把事物横向分门别类地记载,只有记载而不论述。 2、主体门类广狭不同 史体是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中心轴线,记事集中,论述深入、系统,虽也有许多门类,却围绕着一个核心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和主线。志体重在资料收集,举凡一地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方面,事无巨细,只要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发展变化的事物,各个门类,各种重要资料,都在记述范围之内,平列叙事,并无明显的特定轴心。 3、内容详略不同 一般说,史的范围较专、较约,志的范围则较广、较博。 4、成书方法不同 史主要依据文献、调查研究或考古发掘论证过去,详古略今,论点集中,具有论述的特点。志则依靠调查采访,积累资料,详今略古,分门别类,各成体系。因此,史可由一个或数人写成,如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等,而志则须各行各业,兴师动众,有组织有领导,有经济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者和专业工作者共同来完成。还有,志是当代人写的,史是后代人写的。 三、志的性质与特点 从志的性质来看,它属于地方文献。在学科上,从广义上讲,属于历史学范畴,因为它们同是记载过去事迹的书,虽然志书详今略古,记当代为主,但仍是记载已经发生了事迹,不书写未来。 志的特点:(1)地域性、(2)时代性、(3)百科性、(4)连续性、(5)资料性、(6)可靠性、(7)思想性、(8)科学性、(9)人民性。 四、志的功用 (1)“存史”。 (2)“资治”。 (3)“教化”。 (4)“补国史”。 五、志的体例 体例包括结构、体裁与章法三项内容。 1、 结构,指各组成部分的构成,即志书的编排形式,包括总体结构和各局部结构。总体结构决定志书的体例类型。 (1)总体结构,与我们熟悉的史书结构不一样。古代史书体例都是以年代为经,以事件为纬,论述往事,侧重于从纵的方面反映历史的连续性,要求史论结合。它的结构是一条线,形同圆柱。这是“史体”。而“志体”侧重于从横的方面来表现各种事物的广泛性,纵横结合,以横为主。所以章学诚认为:史体纵看,志体横看。这就是说,志体的结构象一个共同横断面,形同沙盘。 (2)局部结构 总体结构之下,各个部分也存在一个局部结构问题。如大事记,是采用编年体,还是采用纪事本末体,抑或采用编年与记事本末结合体,都须精心安排。各专志,是先分期后分类,还是先分门别类,后依时顺叙,其结构是迥然不同的。其他部分如人物传、附录等,也都有个结构安排问题。 制定体例,首先要把类型确定下来,继之把各部分的结构也确定下来。一般新编地方志,是由概述、大事记、各专志、人物志、附录五部分组成,卷首加序和凡例,卷末附跋。以概述为纲,以大事记为经,以各专志为纬,形成总体基本结构。各专志是地方志的组成部分,结构上要服务总体设计,受其制约。 2、体裁,包括述、记、志、传、图、表、考、录等。以志为主,各有专用。 (1)述 指简述、概述或总述。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概括地纵述本志所述范围的历史发展之大势,横陈现状的最基本情况。 (2)记 用于大事记,以时系事。它是为志体所吸收的史体。 (3)志 这是志书的一种特殊的体裁,是志书的主体。采用记事本末体横排纵述各项事业及其各个侧面的内容。 (4)传 人物传记,专门用于写人物。传是“二十四史”大量采用的一种体裁。 (5)图 各种地图、图片、照片、统计图、分布图、示意图等。 (6)表 各种表格。也是过去修史的一种专门体裁。 (7)考 所载资料的考证。 (8)录 附录、丛录,系资料辑存。 根据记述的需要,以上诸体分别运用,这是志体的一大特征。 3、章法,方志的章法,不仅与体裁、结构有关,更主要取决于志书的宗旨。方志的功能在于分门别类的记叙一方之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和现状,达到三个目的:资政、存史、教育。 方志的显著特点是区域性、综合性和资料性。它是特殊形式的“百科全书”。它是为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积累和提供资料的;而本身却难以直接担负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的功能。同时志书的体裁和结构,对志书的章法有着很大的制约。为此,志书的章法要求: (1)重在记述,叙而不论; (2)以类系事,注意横向,横排纵写。 章法的具体内容还包括对编写的一些具体规定,如志书的类型、志名、断限、称谓、纪年等。 ①类型 新修志书的类型有省志、市志、县志;基层志有厂志、公司志、站志、所志、校志、矿志、乡志;还有山志、江河志等专志。 ②志名 旧志中,全国性的志书称“一统志”,如《大清一统志》。省志称“通志”,如《河南通志》,州、府、县志分别称“州志”、“府志”、“县志”。新编地方志的志名,按规定则分为“省志”、“市(地)志”、“县志”等。 ③断限 地方志要贯通古今,上限一般不作统一的硬性规定,下限应统一规定。 ④称谓 人物称谓,一律直书其名,不加褒贬之词。属于资料引用的,一仍其旧,不作变更。 ⑤纪年 新编地方志中,凡历史朝代的称呼,一律沿用通称,如“明”、“清”、“中华民国’’等,不另加政治性定语。 朝代纪年要按当时通用年号,在括号中用阿拉伯数字注明公元年代 ⑥地名 志书中的地名应根据需要,凡记述历史沿革的,用古地名,在括号中加注今地名,其余一律用今地名。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要求,都要在拟定体例时认真考虑。 六、志的文体 要求使用语体文,记述体。 语体文,指运用现代汉语著述的文体。 记述体是文章体裁的一种。把事物的特点,事情的发展、变化过程和人物的经历,如实地记录下来,表述出来,这就是记述。 记述文体有六个必要的因素,即:人物、事件、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在记述文体中,作者必须直接或间接地交待清楚这六个问题。否则就不能圆满地达到记载和叙述人物、事件的目的。 志书对是非、功过、得失、褒贬、盛衰、成败、经验、教训等要寓于记述之中,让事实说话,不须妄加评论,叫做“述而不论”。在编修时要指导思想明确,立场、观点鲜明。志书有自己特定的文体。它既不同于文艺文体,不同于议论文体,不同于公文文体,不同于教科书文体,也不同于新闻文体,和一般历史著述即所谓史体也有某些差异。(转引自燕山大学校志网) 浅谈学校志和年鉴的编纂 一、 什么是史、志、鉴 史、志、鉴都是记述描写历史的书籍。这也是三者的共同点,但是三者又有不同之处,史:是以探索与总结某区域或某行业历史发展规律为基本任务的著述。志:是记载某行政区划范围内、某个领域内自然和社会、历史与现状的综合资料著述。年鉴:是以编年的形式记述某区域某行业发生于当年的信息、事件,是逐年连续出版,属工具书类。一次编纂几年的叫通鉴。年鉴对历史的记录完全是白描式的,实事求是,如实记录,不修饰,不议论,不加进个人思想观点,平铺直述。志与鉴的要求基本相同,可稍有议论,但不能大发议论,不单独议论,不空泛议论。史的撰写则带有极强的作者个人色彩和阶级烙印,融进了修史人的思想、观点。鉴、志只记述历史,史不但要记述,还要论述。鉴、志是官书,其编修是政府行为,而史则不是,个人、集体和官方都可编修。鉴记录的是刚刚过去一年的历史,是条目体.一事一条,按年月日序记事是一种具有科学性、信息性、权威性和时间性的工具书,是修史纂志的资料库;志记录的是一个时代或一段时限内的历史,志的体裁是述、记、志、传、图、表、录,以志为主,属篇章结构,是一种介于资料汇编和学术专著二者之间的资料性著述,史则完全是一种学术专著。史一般是隔代修成,即隔代修史。鉴是历史的横断面,志是纵断面,史则是带有阶级烙印的历史全景。
方志,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史志。有全国性的总志和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总志如《山海经》、《大清一统志》。以省为单位的方志称“通志”,如《山西通志》,元以后著名的乡镇、寺观、山川也多有志,如《南浔志》、《灵隐寺志》。方志分门别类,取材宏富,是研究历史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章学诚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地理学家,对于方志文献有着深入的研究。他认为方志不仅仅是地理志,而是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地理、历史、经济、文化、社会等。因此,他提出了“方志是多元体”的观点。具体来说,章学诚认为方志不仅记录了地理信息,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同时,方志还包括了历史事件、名人事迹、地方传说等文化信息,这些都是方志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章学诚主张在研究方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地理信息。总的来说,章学诚认为方志是一个综合性强的文献类型,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而不仅仅是地理志。
留住方言,文化立根方言在时代的冲击下踉跄前行,早已衣不蔽体。那些在历史回荡着的声音,有些渐渐远去,甚至不复存在,也带走了承载其中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光辉。方言保护亟不可待,一寸乡愁还需留住。留住方言,文化立根。一方水土一片记忆,一声乡音一份联结, “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是心灵安全的归属,奔波再久乡音一响,那就是到家了。这种声音是那样的美,总会让人热泪盈眶,熙熙攘攘的一群人在喉咙震动爆破的那刻已经成了老乡。孕育于同一片土地,声音就是最有力的证明。方言是乡的灵魂,寄居着文化,是人文和历史的载体。不论是秦腔的撕吼还是越剧里的吴语,都用独特的方言美感定义了一片地域的文化特征和性格特点。方言是地方的文化名片和最佳代言。那些埋藏于地下的文字破译需要方言,古代历史的解读需要方言,诗词韵律的判断需要方言。这声音啊,捣破黄龙直击文化的心脏。中华文化在方言的传动下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更是百花绽放博大精深。山山水水下的文化多样性就是在方言的温床中得以孕育发展。令人担忧的是现如今很多方言像是失宠的妃子一样在挣扎着哭泣着。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有些方言甚至已经消失。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在电视台、广播等媒体中都不见方言的影子。在普通话的挤压之下,方言不见天日。中国城镇化也在快速地进行着,普通话渐渐地成为了各地的生活用语,方言使用频率大大下降。而且为了提高教育,很多家长主动放弃教小孩方言,普通话从娃娃抓起,更是雪上加霜。再者很多人对方言的认识不足,忽略了方言的文化内涵和在文化多元方面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是片面地认为方言有碍文化交流阻断文化发展,对方言排斥激烈态度悲观。叹!最令人心痛的是美好的东西被慢慢地撕毁。方言在夹缝中亟待救援,行动刻不容缓。政府应要引起重视,在推广普通话的过程中也要认识到方言是地域特征的浓缩,而不是打出一句“人人都讲普通话,文明社会你我他”就万事大吉,建立方言博物馆,开展方言艺术表演等等都是可行之举,近年来大火的声音影像记录也要提上日程。学者的也要重视方言的研究,充分挖掘方言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提高方言地位。而作为个人,要把传承故乡的声音作为责任和使命,应该以会一口流利的方言而自豪。留住方言,文化立根。那故乡的声音响起的时候,我们都可以有底气地说:生于斯,长于斯,我是这儿的人。
不是很明白你的意思。我这儿有很多地方方言的论文,随便一篇就可以吗?
我不会写的啊
中国方言大致可以分为7大方言,有北方方言,吴语,闽语,粤语,赣语,客家话,湘语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除了江淮官话、少部分西南官话保留入声读[-?]之外,大部分官话方言失落了全部中古入声,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韵尾现在只剩下“-n,-ng”,但出现了大量儿化韵“-r”韵尾。原本连接“i,ü”韵母的“g,k,h”声母已被颚音化成“j,q,x”声母。官话话在失去清浊对立的过程中,没有经过剧烈的声调分化,但出现了中古平上去入以外的轻声。因此,官话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上述现象在其他方言中比较少见。 吴语,或称吴方言:在中国江苏南部、安徽南部、上海和浙江大部分地区使用。典型的吴语以苏州话为代表。其中安徽西南部受赣语影响,浙江南部保留了较多古代百越话特征,以至不能和作为典型吴语的太湖片吴语通话。使用人数大约为总人口的8.4%。这种方言的对清浊辅音的区分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但吴语保留了中古汉语的模糊入声。 客家话,或称客语:在中国南方广泛使用,包括广东东部、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广西东南部等地,以梅县话为代表。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客家话因而保留了一些中古中原话的特点。使用客家话的人口大约占总人口的5%。 闽语,或称闽方言:在福建、海南、广东东部、台湾、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还有其他海外的一些华人中使用。由于闽语的内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以厦门话为代表)、闽北话、闽东话(以福州话为代表)、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闽语是所有方言中,唯一不完全与中古汉语韵书存在直接对应的方言,其中以闽南语最具影响。但是,根据现有的语音学研究,闽语的音系相当接近上古汉语的音系。 闽南语(狭义的,即闽台片闽南话)共有“-m,-n,-ng,-p,-t,-k,-?”(貌似问号的国际音标是紧喉音。)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山西方言、吴方言、江淮方言仍保有这种弱化入声)”七种辅音韵尾。闽南语是汉语中声调较复杂的方言之一,泉州音有8个声调(不含轻声),漳州音、厦门音、同安音、台湾音通常有七个声调(不含轻声)。同时,闽南语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泉州音和漳州音是其它支系的母语,闽(南)台片的闽南语内部较为一致。广义的闽南方言还包括海南话、潮州话、浙南闽语等,使用闽南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4.2%。 粤语:以广州话为代表,在广东广西的部分地区、香港、澳门和海外华人中被使用。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桂南勾漏片有十个声调)。同时也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粤语包含了p,t,k,m,n,ng六种辅音韵尾。粤语内部的分歧不大。使用粤语的人口大约为总数的5%。但是粤语中没有混合入声,可以认为粤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要早于吴语,但晚于闽语。 湘语,或称湘方言:在湖南使用。按是否保留浊声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其中浊声母已基本清化的部分新湘语相对接近官话,但也有部分与官话差异较大的新湘语保留有部分全浊音及特有语音和词汇。新老湘语分别以长沙话(新)及衡阳话(老)为代表,使用者约占总人口的5%。历史上湖南地区受到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故湘语内部差异比较大。并且有多个时期古汉语语音特征之重叠。 赣语,以南昌话为代表,又称老表话、江右语等。属汉藏语系汉语族,主要用于江西大部、湖南东部,安徽西南部等地。使用人数约为使用人口约5148万(早先的3000万不准确)。古全浊和古次清合流为送气音,梗摄字文白异读。昌都片及长江沿岸一带普遍存在全浊声母,但多非严格的古清浊对立。多数地区”知三章组“或”知二章组”端读,日母今读仍为鼻音ȵ。南昌话有七个声调,辅音韵尾-t -k -n -ng,建宁、高安、临川等地为m n ng p t k。 下面的几种方言是否构成独立的大方言区,现在尚有争议: 晋语:在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 [-ʔ]。在入声 [-p/-t/-k] 消失之前,先发生‘入声弱化’,[-p/-t/-k] 全部变成 [-ʔ])。其白读系统与官话截然不同。以前(及现在的不少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官话。 平话:在广西的部分地区使用。传统上将桂南平话归于粤语,近年来有人主张将桂北平话当成孤立的土语存在。 徽语:在安徽南部及赣浙苏部分毗邻地区使用。以前(及现在的部分语言学学者)将其归于吴语。
参考文献两处都一样写一处即可,不需要都写。
参考文献按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被反复引用者,在正文中用同一序号标示。
一般来说,引用一次的文献的页码(或页码范围)在文后参考文献中列出。格式为著作的“出版年”或期刊的“年,卷(期)”等+“:页码(或页码范围)”。
多次引用的文献,每处的页码或页码范围(有的刊物也将能指示引用文献位置的信息视为页码)分别列于每处参考文献的序号标注处,置于方括号后(仅列数字,不加“p”或“页”等前后文字、字符;页码范围中间的连线为半字线)并作上标。
注意:
标准分别规定了专著、连续出版物、专利文献、专著中析出的文献以及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的著录格式。在五种著录格式中,凡是标注“供选择”字样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选择项目,其余的著录项目系参考文献的主要项目。可以按本标准第 6 章的规定或根据文献自身的特征取舍选择项目。
有时在一篇文档中,多处引用同一篇文献。第一次引用时我们使用插入尾注法,而后面再次引用时,怎么办呢?为了不使编号发生错误,推荐大家使用【交叉引用】功能。 1.将光标置于正文中需要再次引用参考文献处,依次单击【引用】—【题注】—【交叉引用】,打开【交叉引用】对话框。 2.【引用类型】选择“尾注”,【引用内容】选择“尾注编号(带格式)”,在尾注内容框中选择需要引用的参考文献内容,单击【插入】按钮即可。 3.然后根据具体情况把正文中的序号格式统一为带方括号的上标即可。 注:如果之后又在前面的文档插入了新的尾注,后继的尾注会自动更新编号,但是交叉引用不会。可以按【Ctrl+A】全选内容再按【F9】更新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