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回答: 第一次的国共合作,某程度上加速了中国统一的进程。但合作的基础逐渐出现动摇。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北京。同年8月,国民党内左派重要人物代表廖仲恺被暗杀,右派胡汉民被涉嫌。1926年北伐发动后,军事首领蒋介石的实力和地位快速上升。1927年2月,在南昌的蒋介石与从广州迁往武汉的左派国民政府出现分歧。4月初,国民党内右派在上海开会,会上提出“共产党连结容纳于国民党之共产党员,同有谋叛证据”。汪精卫之后回国,以中间派出面领导武汉政府。至4月12日,国民党内右派及蒋介石正式与共党决裂,先后在上海、广西、广州等地搜杀共产党员,国民党方面称为“清党”。4月18日,南京成立国民政府,宁汉分裂。南京政府并发令通辑共产党要员约二百人。7月15日,武汉方面亦开始分共。8月1日,共产党在南昌发动兵变,试图建立自己的第一支武装力量。几天后败逃,史称(八一南昌起义)。随后数月中共先后在湖南,粤东以及广州等地起事,均告失败。1927年9月,毛泽东在湖南发动的秋收起义失败,率残余部队进入江西及湖南交界的井冈山,建立根据地。当时国民革命军忙于北伐,无暇顾及共产党的发展。
北伐战争中,北洋军阀被基本消灭,中国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不得不承认,如果国民政府没有统一中国,而是北伐军被北洋军阀打败,那么,抗日战争就会比统一的中国对付日本要艰难得多。其次,北伐战争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它加速了革命的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北伐的革命成果被反动派窃取,不得不说让人遗憾。但这又是必然的,因为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以国民党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是不可能成功领导中国革命的。这也让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道理。总的来说,北伐战争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人瞻仰。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成果: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宣传共产党的纲领,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党开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装;广大人民群众受到一次革命洗礼,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北伐战争中,北洋军阀被基本消灭,中国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不得不承认,如果国民政府没有统一中国,而是北伐军被北洋军阀打败,那么,抗日战争就会比统一的中国对付日本要艰难得多。其次,北伐战争最伟大的意义在于,它加速了革命的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开辟了道路。但是,北伐的革命成果被反动派窃取,不得不说让人遗憾。但这又是必然的,因为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以国民党为领导的资产阶级是不可能成功领导中国革命的。这也让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重要道理。总的来说,北伐战争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人瞻仰。
这个简单。先分析国共第一次和第二次合作的历史背景,以及是什么原因什么条件促使其合作的(这里差不多一千多字啦)。再结合现在的时事背景(这里又几百字啦),分析出可能促使国共合作的条件(钓鱼岛)再冠冕堂皇的说民族大义面前一切什么集体个人利益都不是利益的话,然后就展望国共关系的发展(自己看法)实在不够数的话就在文中适当穿插自己的看法(吹牛还不会么?)然后结尾
有用。共同第一作者的写作和发表sci论文是不可避免的,许多sci期刊也认可共同第一作者的存在。因此,sci的第一作者是有用的,但它不如sci的第一作者有用。
sci论文作者可能只有第一作者,也可能有第一作者,第二作者,第三作者,…和通讯作者。与许多作者相比,重要的作者位置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谁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更重要,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单位,可能有不同的标准。一般而言,我国认可sci的第一作者大于通信作者。再加上sci论文的国际地位,第一作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sci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中,如果两个人的贡献相当,都达到了第一作者的签名标准,就会有共同的第一作者。如果你的sci论文是共同的第一作者,在选择期刊时,你应该选择允许签署共同第一作者的sci期刊,同时注意如何标记sci共同的第一作者,以避免错误。
与sci第一作者相比,sci的含金量必须打折。但第一作者也是第一作者,其地位或影响力难以与其他作者相比。也就是说,sci的第一作者是有用的。
可以。研究生评奖及毕业。在硕博求学阶段,以“共一”身份发表的论文成果相对认可度较高。无论是评奖评优、还是毕业要求,只要是第二作者及以上层次的署名,一般都被学校学院承认。尚处于“青铜”“白银”级别的研究生,无论从资源渠道、还是科研能力来看,都很难以独立第一作者的署名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稿,因此出于鼓励和激励的考虑,即使是SCI的共同第一作者,也实属难得。
复旦大学共同一作能共同一作的论文可以当成毕业论文吗?共同一作有用吗?有的作者想要发表毕业论文,但自己是共同一作,不知道能否作为毕业条件来使用。于是来咨询,我们今天淘淘论文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 共同一作,一般来说是有两位以上的,两位是比较常见的共同一作的第1位作者大家还是视为第一作者,但共同一作的第2位左右,就要看情况而定了。 很多论文的共同一作第二作者,在实际中还是。很单纯的一做会有点不一样的,比如说如果面临评职称加分什么的,咱们举个例子,如果单独一座可以加6分,那么共同一作的第2位,肯定是不能加这么多分的,这6分他要和共同一作的第1位来共享,而且分数要比共同一作的第1位还要低一些,例如共同一作的第1位4分,他2分等等。
既然是第一,那就有唯一的一个第
发表论文没有并列第一作者说法,如果是两个人编写的,那么你可以把两个名字写在同一个位置就好了。也可以争取对方同意,两个人协商怎么写。
区别如下:
1、概念不同,一般第一作者只有一位,但是很多论文的创作是基于一些大型科研项目,论文很难一个人完成,是团队完成或者多家单位合作完成,这种情况下就是共同作者。
2、数量不同,共同作者不止一位,而第一作者严谨来说只有一位。
3、署名不同,共同作者署名问题是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共同意味着文章有两位及以上作者,两位作者在文章写作、实验、发表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参与度不相上下,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考虑署名共同一作,而只有一位的第一作者署名一位即可。
当浏览期刊杂志的时候,当评职称的时候,人们是多么希望成为第一作者。因为第一作者,在创新性科研成果中贡献最大。同时,所带来的连锁效应和效果也最多。当然,应当清晰与通讯作者、第二、三作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署名权的问题。
在创新性作品如科研论文、专利、调研报告等等的署名中,对于多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情况,对作品贡献最大的人的名字通常署名在最前面。特别对于科研论文的署名,各期刊都有更细致的规定;而当论文署名用于职称评定时,第一作者的分量显然比第二、第三作者要重,而比单独署名的要轻。
由于科学研究的复杂化多样化,如生物信息学有几百人署名一篇论文的情况。第一作者指的是署名排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有的文章署名也有两个或多个第一作者,称为并列第一作者,这种情况下一般需要在人名上进行标注。
另外,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不同,与创造性贡献不同,通讯作者常由诸作者中在论文所属领域最有权威者所充当。
失败的原因是国共在革命理念上不和,共党是苏联一手建立的,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实际上代表的是苏联利益,当时的口号是“武装保卫苏联”,想通过国共合作,控制国民党,但国民党是民族主义的革命党,反对成为苏俄的傀儡,在获得苏俄的援助,翅膀硬了之后就开始排斥苏俄的控制,双方爆发冲突,只好分道扬镳,另外,在北伐的方法上,双方也有分歧,前方跟北洋作战的将领大都出身富裕阶层,共党在后方打土豪杀地主、富农,导致他们极度不满,这对北洋军阀有利,蒋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严厉制裁共党,而汪当时亲共,还在犹豫,但当他知道共产国际“五月来电”的内容竟然是要共党发动事变,夺取武汉革命政权时,也彻底跟共党反目了,这就导致国共合作的失败,从此,共党走上独自武装割据的道路,没有继续参加北伐,中国的分裂态势不但不因北伐而结束,反而加剧了。
国共第一次合作方式形成分析摘 要 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对中国革命的局面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图分析国共合作方式最终形成的原因。关键词 国共合作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采取何种方式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当时苏俄及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孙中山国民党三方争执的焦点,也是关系到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能否最终建立的关键所在。1.早在国共合作酝酿时期,共产国际代表达林曾向孙中山提出国共实现两党平行合作的“党外合作”建议,但被孙中山拒绝。首先,“以党治国”思想是孙中山拒绝两党平行合作的思想根源。“以党治国”,其实质是一党治国,即要以他创建的中华革命党或中国国民党来治国。早在创建中华革命党时,孙中山就曾指出:“非本党不得干涉政权,不得有选举权,故将来各埠选派代表,非本党人不可。”同时,将革命阶段划分为军政、训政、宪政三个时期,提出此期内“一切军国庶政,悉归本党负完全责任”。这就比较明确地体现了以中华革命党一党革命的思想。改组国民党后,他秉承中华革命党的主旨,强调依靠改组后的国民党去改造国家。因此,孙中山在与国际代表商谈国共合作方式时,强调:“国民革命,惟本党负有历史的使命,非加入本党,无由为国民革命而尽力。且当国民革命时代,一心一德,惟本党之主义是从。”由此,也就拒绝了国共两党平行合作的建议。况且,孙中山只将中国共产党当成“共产派”,孙中山在谈及国共两党相互关系时曾讲:“国民党系我创立唯一之政党,而共产派则为赞成俄国列宁主义学者有志之一派,国民党固有加入该派者,然国民党始终为国民党,共产派始终为共产派,而为其独特活动而已,不能必言其互相提携也。”可见在孙中山看来,中共只不过是羡慕俄式革命的有志青年派,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同时,孙中山对中共信奉的共产主义认识也是模糊的。他有时认为:“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实无别也,俄国革命之成功,不过行民权、民生二主义而已。”而且,他有时又认为苏维埃政权和共产主义不能适用于中国。正是这种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矛盾,使他不能平等地对待共产党,并拒绝两党平行合作。另外,担心领导权旁落,也是孙中山拒绝两党平行合作的重要原因之一。孙中山对外联合苏俄,对内改组国民党,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巩固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和力量基础,不希望看到共产党在苏俄的支持下强大起来,与其争夺革命的领导权。因此,他在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同时,又时刻警惕中共“包揽俄国外交”,“独得俄援而自树一帜”。参加过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张国焘回忆说:“孙先生素来自视为中国革命的唯一领袖,在他的旗帜下,可以包容一切革命分子。”但是,要“自树一帜,与吾党争衡”却是无论如何不能接受的。他虽然“允许在其党内进行共产主义宣传”,也认为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但决不容许“朋友”成为主人,共产党必须服从他的领导;否则,“我必弃之”。孙中山坚持认为,国共合作必须以国民党为主体核心,国民革命的领导权必须属于国民党。这是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对国共合作及其领导权归属问题的基本立场。孙中山坚持党内合作而拒绝两党平行联合,正是该立场的集中体现。2.苏俄及共产国际竭力促使中共接受“两党合并”的方式。孙中山拒绝了国共两党平行合作的建议之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达林又提出实行“两党合并”的新方案就是指“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而“不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中共清楚:两党如此“合并”,将使共产党的独立性荡然无存,最终党的组织也将被无形取消。苏俄及共产国际代表自然深知这种严重后果,之所以还执意作出这样的决定,首先,是共产国际对中国实际了解不甚清楚,有明显的轻视共产党而重视国民党的倾向。在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眼里,当时中国似乎不具备产生共产党的必需条件:“中国极为落后,从经济状况看,要在当前建立一个共产党只能是一种乌托邦,只有在国民运动进一步发展时才能产生共产党”,中共“诞生的太早了”。他向共产国际执委会汇报情况时说:中共是由一些“不懂马克思主义,缺乏社会主义实践”,“倾向社会主义的学生”所组成;他们“从来没有同工人阶级有过紧密的联系”,“也不支持罢工”,对中国的政治生活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作为一个宣传团体会更好一些”。因此,马林反对国共平行合作的方式,认为中共既同“国民党一道工作,但又对其保持独立,这必然会使那个小团体的人们成为一个毫无意义的小宗派。”所以,他极力主张中共放弃“对于国民党的排斥态度,到国民党中去进行政治活动”,否则,“前途是暗淡的”。相反,马林看不到国民党软弱涣散、成份复杂的弱点,过高地估计了其力量。他认为,国民党是知识分子、华侨、士兵和工人组成的一个多阶级联合的松散组织;由于孙中山长期和工人有接触,因此这个党与工人群众的联系十分紧密。他甚至认为,国民党领导层中“有一些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的人”,他们“决不比我们共产主义团体中工作的马克思主义者逊色”。其次,苏俄及共产国际在促使国共合作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它在远东地区的安全。勿庸置疑,列宁及苏维埃俄国对中国革命的帮助是真诚的。但是不可否认,十月革命后的俄国急于和孙中山国民党实行合作,关键是出于对其新政权安全所作的考虑。当时,苏俄为打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进攻和经济封锁,急欲在东方特别是毗邻的中国寻找合作伙伴。它先后两次发表对华宣言,宣布废除帝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取得中国人民的同情和好感。苏俄的目的,一是近期的,即指望孙承认其继续驻兵外蒙,并维护其在中东铁路上的管理权益;二是从长计议,指望孙中山的国民党控制了中央政府以后,“承认苏俄并与它订立同盟条约”,以彻底打破帝国主义国家的威胁和封锁。因此,苏俄在1923年1月的《孙文越飞宣言》中以“国际纪律”强压中共接受“两党合并”方式。共产国际强调国共合作必须服务于苏俄的外交政策,要求中共“在国民党内竭力反对孙中山与军阀的军事勾结”,因为“这些军阀是敌视苏俄的外国资本的代理人”;“中国共产党应当对国民党施加影响,以期将它和苏维埃俄国的力量联合起来,共同进行反对欧洲、美国、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可见,中共在苏俄和国民党面前只不过是二者利益交换的一个筹码。3.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顶住各种压力,从实际出发探寻出“党内合作”的合作方式。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专门讨论国共两党的合作方式问题。会上,马林为促使“国共合并”,进一步向与会者施压;而绝大多数与会者依然强调:这样做势必“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我们的独立”。就在双方争执不下、陷入僵局的时刻,李大钊提出了一个新建议:即共产党员有条件地加入国民党,并以少数领导人的率先加入作为两党实现合作的桥梁。这个意见化解了争论双方的尖锐矛盾,使大家心平气和起来,会议由此出现了转机。经过进一步协商,中共中央与共产国际代表终于达成了一致的意见:共产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参加国民党”,实现国共两党“党内合作”。这一方式与马林提出的“两党合并”相似,但二者间有本质区别。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自己的组织机构和一部分党员独立于国民党组织之外,可保持自身的独立性,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1923年1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通过了《共产国际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的决议》采纳了中共提出的“党内合作”方式。决议特别强调:中国共产党绝对不能在斗争中卷起自己原来的旗帜。1923年6月,中共“三大”正式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此揭开了国共“党内合作”的序幕。实践证明,这一合作方式对国共双方都是有利的,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实际进程也是有利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具体方式问题的解决,表明了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尝试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充分显示了原则坚定性和策略灵活性的统一。当然这种合作方式短期性、策略性很强,这也为双方合作的破裂埋下了伏笔。
运动项目预赛中,有二学生分别同时从两边上桥,相向而行,中间相遇,拥抱转身,平安而过,双双成功。我不禁为他们的聪明智慧、配合默契而折服喝彩。过桥,共同目的,两人过了,就是成功;裁判持争议,大可不必。材料启示我们,人类社会生活中,唯有合作才可能共赢;否则排斥搏击,两败俱伤,遗憾终生。 合作是共赢的前提,共赢是合作的目的。 合作,必须理解对方的需求,原则底线,优势劣势,知彼知己,求得共同利益上的契合点,达成行动上的一致性,才能为共赢提供可靠保证。材料中两学生彼此都想平安过桥,取得成功。而囿于独木所限,只有心照不宣,手脚并用,拥抱转体,才有可能。否则怒目相向,拳脚相加,或趁其不备,突然偷袭,都不会有如此圆满结果。 合作共赢,是热爱生活,积极向上,拥抱人生,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正能量。合作双赢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求同存异、海纳百川的广阔胸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与人为善、济人之困,成人之美、积极用世的生活态度。抗战时期的国共合作,前时江苏女三耀荧屏的故事,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明证。那种口是心非、欺世盗名的伪君子、蛮霸头,那种凌驾公法、原则之上的野心家、黑老大、独行侠、霸权枭雄,向来老子天下第一,唯我独尊,唯我独荣,我行我素。有的是利益诱惑,圈套绞索,你死我活。有的是蔑视、劫掠、虐杀、宰割,根本不可能施以善意、真诚合作,追求多方共赢、文明进步成果。当前,社会转型,生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交流全球化,矛盾百出,纠纷迭呈,但五大洲、各地区,和平发展,科学进步,延续文明,乃全人类走向民主平等、繁荣富强利益诉求、共同主题。唯有倡导合作、坚持合作,才能促成双赢、多赢。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
辛亥革命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一次变革社会制度的伟大革命。这次革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廷的腐朽统治,对外国资本主义侵华势力给以沉重打击。3.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以新的推动力。民国成立后,国内掀起兴办企业的热潮,短短几年内,资本主义经济实力迅速增长。4.辛亥革命使人们的精神和思想获得空前的解放,民主主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5.辛亥革命是在20世纪初年半殖民地国家爆发的革命运动,它打乱了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秩序,对于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产生了巨大影响。辛亥革命的失败,也有深刻的原因:封建主义在军事实力、政治经验及社会基础等方面,都大大超过革命派,这是其失败的客观原因;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上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则是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其具体表现是:1.革命党人没有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同盟会反满、反君主政体,却放过了主要敌人,因此在清帝退位后,就失去前进的目标。他们不敢和外国资本主义进行正面斗争,幻想以妥协和退让来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同情与支持,结果革命却被外国资本主义所绞杀。他们只关注建立“共和”政权,没有认识到必须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结果让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2.革命派没有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同盟会,从成立时起,思想上就缺乏统一信仰,组织上也不够巩固。这样的政党,不可能领导革命走向胜利。3.辛亥革命没有触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他们利用会党、新军,却不发动广大农民,在革命的高潮时期,甚至镇压农民的反封建斗争。4.革命党人没有建立自己的革命武装,以推翻旧政府,保卫新政权。他们依靠的是清军士兵和民间秘密反清会党。武昌起义后,各地建立的民军,大部分是由原来的旧军和会党改编而成,领导权也掌握在立宪派和旧官僚手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上述弱点,是其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决定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受列强的压迫和本国封建主义的束缚,有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反对封建的革命要求,但他们又同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异常软弱。他们幻想不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获得民族独立,不推翻封建土地制度而建立民主政治,这就决定了辛亥革命必然失败的命运。辛亥革命的失败,给中国革命留下了两点最重要的教训,1.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不可能彻底推翻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反动统治,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2.半殖民地半封建制中国不能重走西方的老路,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前天晚上是我第一次投稿,内容很简单,为公众号取名字。 一个专为学生提供兼职赚钱的平台,要求必须有“学生”二字,长4-5字,所以你只需要想2-3个字即可,要求:不得含有“兼职”两个字。 看到这么简单的题目,我拿来纸笔,开始思维导图,写出了那么三个名字,交稿。 焦急的等待着,毕竟是第一次投稿。 昨晚再打开就发现已经过了初稿,那叫一个激动啊,老公还以为我就收到稿费了。 哈哈。太逗了。这个激动并没有持续很长时间,我再翻的时候,发现初审过稿的人特别的多,心理那个期许降低了。 题目比较简单吧,或许平台也想鼓励大家写作投稿的积极性,还是个好事情的。 尽管这样,我任然在期待最终结果。 希望幸运之神眷顾我。阿门。
人人的生命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难忘又珍贵的第一次。我也不例外。要问我最难忘的第一次是什么,我可能会这样告诉你:投稿的经历啊!
那是发生在我几年前的事儿。那时候的我,心智还很懵懂,还不如如今的成熟,也没有想过今后自己的出路。总之,就像一棵不引人注意的小草在班里默默无闻地生长。
但,我也有一点儿独属于自己的骄傲——作文。在作文这块儿领域上,我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因为我热爱和文字打交道,记叙文、散文、写人文……都能对付得绰绰有余。
有一天,放学的路上,老师喊住我:“小英!”我回头问:“老师,有什么事吗?”“你的作文很棒,老师想跟你说说,尝试去投稿可以吗?”老师开门见山地说道。我一下子有些愣神,不明白老师为何突然如此欣赏我。投稿,这件事对我来说多么遥远啊!但这是老师交给我的任务,我愿意去尝试。
第二天是周末。我打开自己卧室里的电脑,登陆了QQ邮箱,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一篇习作拿出来,看了看,确保准确无误了,我用键盘把那上面的一字一句挨着挨着打上去。看着一串串文字在我灵敏的手指下诞生,我的欣喜之情无可比拟。最后,我颤抖着手指将老师昨天下午放学给我的那个邮箱地址写在了“收件人”一栏处。做完这一切,我还处在一种极端的不可置信中,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都是我独立完成的任务!我颤抖着手指发出了这封邮件——我人生中的第一篇邮件!
之后,我整天做在家等消息,内心紧张又充满期待。可是,几天后,我的生活仍旧风平浪静,并没有激起一点儿涟漪。
我以为自己的第一次铁投稿失败了,不免有些失落,但至少勇敢迈出了这一步,我依旧很开心。直到学期快结束,我才收到回信。那位编辑老师在邮件中告诉我:我的稿件被录取了,稿费和样刊隔天就会送过来!看到那封邮件,我的全身血液一下子奔涌起来,不可置信地在原地又蹦又跳,像个女疯子一样!一摸,眼角还有泪痕划过。没有人能体会到我这种惊喜激动交错的感觉!
这是我的第一次投稿,更是我人生中永远闪光的记忆!
初次投稿首先应附信一封,向编辑作一番自我简介、投稿目的及写稿情况,让其知道稿件来源,以便决定是否采用。若初次投稿时仅有稿件,无其它说明,编辑一般不会采用(因其怕是剽窃抄袭之作)。另外稿件文尾应注明作者、地址、邮编及电话,以便联系及寄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