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首页 期刊论文知识库 问题

杏仁治头痛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杏仁治头痛研究论文

杏仁是有缓解头痛的功效的,所以说,多吃杏仁能有效的缓解头痛,还对身体有许多的好处

偏头痛或与3种饮食有关

1、酒精等刺激性饮品

酒精能使头部血管膨胀,从而引起头痛。红葡萄酒和啤酒是最常见的导致偏头痛的物质。生活中的一些饮品,比如咖啡、清凉饮料、浓茶、可乐等含有大量的咖啡因,可造成头部血管的强烈收缩,限制了通过血管流向大脑的血流量,使流向大脑的血流量减少,引起头部血管和大脑缺氧。另外,多饮咖啡还能引起体内的镁大量流失,产生偏头痛的机会也就越大了。巧克力中也含有一种类似于酪胺的东西,也可以导致偏头痛,也应该尽量避免食用。

2、味精和甜味剂

味精(含有谷氨酸钠)是中国菜肴中最常用的增味剂,很多人在烹调时,都喜欢用它来提味增鲜,有的主妇总觉得放一点不太过瘾,总喜欢多放些。此外,它也被用于午餐肉、罐装食品和冷藏食品中,也是常见的人造甜味剂(阿斯巴糖)、味精对人体的益处并不大,即使是很少量,就可以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使头部的血管不断扩张收缩,引起剧烈的偏头痛。所以,每天减少您膳食中味精的食用量是防止偏头痛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3、含亚硝酸盐食品

很多职场人常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甚至经常买一些方便食品应付。其实,热狗、腊肠、红肠、意大利香肠、火腿、方便面、卤肉和其他盐腌肉等方便食品中含有以保持腌制肉类的颜色、作为防腐剂的亚硝酸盐,很可能就是诱发偏头痛的常见食品。

5种食物有效缓解头痛

TOP1、芝麻

无论是汤里、沙拉上都可以撒一些芝麻籽。芝麻含有大量维生素E和镁元素,具有促循环、稳固雌激素水平,预防经期头痛的功效。

TOP2、辣椒

纽约大学医疗中心研究发现,将少许辣椒素滴入鼻腔,可有效缓解头痛。

TOP3、咖啡 酒精使血管扩张,加重头痛;咖啡因却能收缩血管,缓解头痛。不过,咖啡因缓解头痛作用有限,过多摄入会加重身体脱水程度,使头痛加剧。所以喝咖啡最好不超过一杯。

TOP4、全谷物吐司

碳水化合物吃得太少,大脑能量不充足,同样容易犯头痛。所以头痛患者可以考虑一些健康的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面包、燕麦粥、水果和酸奶。

TOP5、杏仁

研究发现,杏仁里的镁元素能放松血管,预防头痛。想增加镁的摄入量可以吃一些杏仁、杏脯、香蕉、鳄梨、腰果、糙米和豆荚等。

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会由于很多原因导致我们出现头痛,一旦出现头痛的话,是非常难受的,不仅危害健康,更会影响到正常的生活,那么对于头痛可以通过什么食物来缓解呢?下面我们将一起来了解一下,几种可以缓解头痛的食物。

1.土豆

如果是喝酒引起的头痛,通过吃适量的土豆有很好的缓解作用。这是因为酒精利尿,饮酒过量致使身体缺水,微量元素钾流失,电解质平衡被打破,适量的吃含钾丰富的食品可以缓解宿醉引起的头痛。而土豆中的钾元素含量是非常高的。

2.西瓜

春夏交替,脱水是引起头痛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西瓜不仅是最好的消暑解渴的水果,而且西瓜中的水份含量非常丰富,可补充水份缓解因为脱水而引起的头痛问题,而且在西瓜中丰富的镁元素也可起到预防头痛的作用。

3.咖啡

酒精使血管扩张使头痛加重;咖啡因却能收缩血管,缓解头痛。不过,咖啡因缓解头痛作用有限,过多摄入会加重身体脱水程度,使头痛加剧。因此喝咖啡要适量,最好不超过一杯。

4.全谷类食物

通常情况下如果日常饮食中摄入的碳水化合物不足则会使得大脑的能量不足,这样人就很容易会有头痛的问题了。因此多吃碳水化合物含量多一些的全谷类食物可起到缓解头痛的作用。

5.杏仁

研究发现,杏仁里的镁元素能放松血管,预防头痛。想增加镁的摄入量可以吃一些杏仁、杏脯、香蕉、鳄梨、腰果、糙米和豆荚等。

6.辛辣食品

对于某些原因导致的头痛,如鼻塞,吃辛辣食品可以减少充血、肿胀症状,可以有效的缓解压迫感和头痛。

7.奶酪

研究发现人体缺钙也会出现引起头痛的,因此日常适当的多增加些钙质含量的食物。如奶酪、牛奶、奶制品、酸奶等都是钙质含量相对较高的食物,更为重要的是奶酪不仅含有丰富的钙质,其中的益生菌不仅可以缓解头痛对调理肠胃也有一定的帮助。

8.芝麻

芝麻中丰富的维生素E和镁元素都具有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雌激素水平的作用,特别是经期头痛的女发性,更建议在日常的饮食中适当的加点芝麻,效果会更好。

如果自己出现了头痛的症状,一定要重视起来,情况严重的一定要去医院接受相关的检查与治疗必不可少,一般情况下通过上述的一些食物进行合理的使用能够有所改善,自己要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要保证规律,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杏仁其实有轻微的缓解头疼的作用,但是不能代替药物使用。且食用过多易上火。

中药苦杏仁研究论文

苦杏仁为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苦,微温,有小毒,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脂肪油、苦杏仁酶、苦杏仁苷酶、樱叶酶、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苦杏仁苷含量约为3%。1.镇咳平喘作用苦杏仁苷在人体内分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氢氰酸可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作用,使呼吸运动趋于平缓,从而起到镇咳平喘的作用。2.抗炎镇痛作用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等研究证实,苦杏仁苷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并且不会产生耐药性。3.抗肿瘤作用苦杏仁苷进入血液能够对癌细胞进行靶向清除,而对健康细胞不产生副作用,且苦杏仁中的矿质元素可能与抗癌作用有关。机体中的硫氰酸酶能将氢氰酸转变为无毒的硫氰酸盐,而肿瘤细胞中不存在该酶,因此被抑制。目前,诸多学者对苦杏仁苷抗肿瘤机理无统一观点,有人认为其阻滞了肿瘤细胞的分裂;有人认为其调控了信号通路;有人则认为其下调了细胞周期。——摘自《苦杏仁药理作用及炮制工艺研究进展》

近年来,以苦杏仁甙为指标对中药苦杏仁的炮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我们综合分析了有关文献资料,概括起来,研究内容可以下四方面:1.苦杏仁加热处理的研究苦杏仁的炮制方法较多,但都未脱离经加热处理后入药一基本要求规范。如两晋南北朝时期问世的炮制专著《炮炙论》云:“以沸汤浸”。清·汪昂《本草备要》、黄宫锈《本草求真》等谓“得火者良”。其他还有蒸、煮、炒等方法。现在常用的方法有蝉或抄(去皮尖)或再炒黄用。关于苦杏仁需加热处理后方可用于临床的机理有两个方面。其一,保存有效成分苦杏仁甙;其二,解毒。1.1保存有效成分苦杏仁中不但含有苦杏仁甙,而且有能够分解苦杏仁甙的酶。这种酶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下能被激活,使苦杏仁甙分解,产生出氢氰酸而挥发,从而造成有效成分损失。实验证明,生杏仁在煎煮过程中约有98%的氢氰酸损耗;而炒杏仁的损耗率仅3--7%。由此可见,苦杏仁炮制是必要性。加热处理之所以能够保存有效成分,是因为酶类物质(苦杏仁酶)属于蛋白类,它在加热的状态下可变性破坏,使其失去活性以达保存甙之目的。充分说明了中医历代认为“得火者良”是确有道理的。古今记载苦杏仁有小毒。主要在于苦杏仁甙分解所产生的氢氰酸的缘故。因较大量的氢氰酸对延髓各生命中枢先兴奋后麻痹,并抑制酶的活性,阻碍新陈代谢,引起组织窒息而中毒。假如苦杏仁不经加热处理或处理不当,服用后,在酶的作用下,可迅速分解产生大量的氢氰酸而致中毒,如果苦杏仁经过一定的加热处理,酶被破坏,苦杏仁甙在体内只能在胃酸的作用下缓慢分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而奏止咳平喘功效,不致中毒。另外,苦杏仁之所以记载有小毒,之所以能中毒,多是指服用处理品不当或未经处理的生杏仁而中毒者。实验证明,给体重1.3kg的家兔口服0.3g的纯品苦杏仁甙,连服两次无任何异变;而给同样体重的家兔口服0.27g的纯品苦杏仁甙及少量混合打碎的生杏仁(相当于加进了苦杏仁酶)lOmin即死亡。2.完全破坏苦杏仁酶炮制方法的研究如何才能使苦杏仁酶完全破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但不会使其酶破坏反而会激活,引起甙的分解损失。实验证明,生杏仁25g。不予任何处理,氢氰酸含量为O.1399%;水温60℃,水量4--5倍,浸泡10分钟,捞出冷水中脱皮后晒干。氢氰酸含仅为0.0667%;水温90—100℃,水量10倍,加热2分钟,捞出脱皮烘干,氢氰酸含仅为0.0963%;水温90—100"(2,水量10倍,加热5分钟,捞出于冷水中脱皮后晒干,氢氰酸含量为0.1291%。总括起来使其酶完全破坏的方法,大体有“湿热法”(火单或抄、蒸)和“干热法”(烘箱法、炒黄法)两种。2.1湿热法①婵或抄法与水温、水量、加热时间有关。实验结果表明,以药量10倍的沸水,加热5分钟即能达到完全破坏酶的目的。②蒸法将苦杏仁铺一薄层,蒸2小时,即可达到完全破坏酶的目的。2.2干热法①烘箱法将苦杏仁置烘箱中,以80*c干燥1小时,然后再炮制成去皮杏仁。这样炮制的苦杏仁其甙含量高,也同样达到了破坏酶的目的。实验者认为它是比较理想的方法。②炒黄法是先赙去皮,再炒黄。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即使在蝉的过程中酶未完全被破坏,而再经炒制可填补这种不足。3.苦杏仁去皮尖的研究苦杏仁去皮尖是一种传统的炮制法。自古以来认为皮尖有毒。现在研究证明,皮中不含苦杏仁甙,尖中未检出与仁不同的其他成分,只是苦杏仁甙的含量略高于整个杏仁。皮中不含苦杏仁甙是非药用部位。实验还证明,皮的存在阻碍有效成分的煎出。带皮杏仁和去皮杏仁煎煮同样的时间,结果带皮杏仁煎出氢氰酸的效率很低,仅为原量的34.1%;而去皮杏仁则为59.1%,带皮杏仁经煎煮后去皮再煎,仍能煎出相当数量的氢氰酸。这说明从古至今一直强调杏仁去皮是很有道理的。另外,尖中苦杏仁甙含量略高不是中毒的原因。如前所述,中毒与否关键在于有无苦杏仁酶的存在。故杏仁炮制去尖与否关系不大。又鉴于苦杏仁常常捣碎应用,故皮存在与否并不影响有效成分煎出,再则,皮虽为无效成分,但占药物的比例量又很小,故数人主张苦杏仁不去皮尖应用。4.去油制霜的研究苦杏仁中含有大量的脂肪油。但其脂肪油中不含有苦杏仁甙,且在化学反应中,杏仁油的存在影响苦杏仁甙水解作用的进行,因此1963年版中国药典规定用苦杏仁制造止咳平喘的苦杏仁水必须先去其油就是这个道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苦杏仁油除可食用外还是一种高级润滑油,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故有人主张用榨去油的杏仁饼代苦杏仁应用,实验证明,苦杏仁出油率高达44%,苦杏仁含氢氰酸O.179%,苦杏仁饼含0.345%(因它几乎除去了1/2的油脂),所以二者含量基本一致。有的地区已投入成批生产并已按处方用量的12.5%一15%给药冲服。鉴于生杏仁霜如不加热处理破坏其酶,不论在贮存过程中,还是在煎煮过程中,仍有一定量的苦杏仁甙被分解丢失,所以主张苦杏仁霜也要加热处理,先蒸后榨油制霜或先榨油制霜后再蒸均可。小结综上所述,中药苦杏仁的炮制研究在理论方面证明了古人“得火者良”的说法。至于古人所说杏仁“去皮尖”的理论,实验研究表明去皮尖与否关系不大。工艺方面,均是以完全破坏苦杏仁酶,最大程度地保存苦杏仁甙为目的。对现有常用的几种方法进行了实验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蝉法以10倍量的沸水加热煮5分钟为宜的建议。另外还创新了一种较为理想的烘箱加热法。在杏仁制霜研究方面,提出了用杏仁饼代替苦杏仁并将油综合利用的建议。

苦杏仁,别名:杏仁。拉丁文名:Semen Armeniacae Amarum.为蔷薇科植物山杏,夏季采收成熟果实,除去果肉及核壳,取出种子,晒干。

主治功能有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主产内蒙古、吉林、辽宁、河北、山西、陕西。杏仁分为甜杏仁及苦杏仁两种。我国南方产的杏仁属于甜杏仁(又名南杏仁),味道微甜、细腻,多用于食用,还可作为原料加入蛋糕、曲奇和菜肴中。

中药苦杏仁研究论文题目

营养专家指出,一颗苦杏仁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特别是对于经常咳嗽、血糖高、血脂高的患者来说,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另外,苦杏仁的吃法有不少,除了可以直接吃之外,还可以做成美味佳肴。下面由我跟你详细介绍,一起来了解吧!

是什么?

1、镇咳、平喘

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在体内能被肠道微生物酶或苦杏仁本身所含的苦杏仁酶水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与苯甲醛,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达到镇咳、平喘作用。

2、润肠通便

杏仁味苦下气,且富含脂肪油。脂肪油能提高肠内容物对黏膜的润滑作用,故杏仁有润肠通便之功能。

3、抗炎、镇痛

苦杏仁苷分解产生的苯甲醛静安息香缩合酶作用生成安息香。安息香具有镇痛作用,因此国内有人用苦杏仁治疗晚期肝癌可解除病人的痛苦,有的甚至不需服用止痛药。

4、降血糖

苦杏仁苷具有防治因抗肿瘤药阿脲引起的糖尿病的作用。采用阿脲诱发小鼠高血糖法证明,预先腹腔注射3g/kg苦杏仁苷48小时后测血糖,结果表明苦杏仁苷可特异性地抑制阿脲所致的血糖升高,作用强度与血液中苦杏仁苷的浓度有关。

5、降血脂

临床报道,大杏仁可以明显降低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杏仁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患者轻度升高的血脂,且无需严格限制饮食。

6、美容

根据肺合皮毛理论,在临床上对某些面板疾病可从宣肺法论治,配伍食用杏仁,常获捷效。现代研究证明,苦杏仁中所含的脂肪油可使面板角质层软化,润燥护肤,有保护神经末梢血管和组织器官的作用,并可抑杀细菌。此外,被酶水解所生成的HCN能够抑制体内的活性酪氨酸酶,消除色素沉着、雀斑、黑斑等,从而达到美容的效果。

苦杏仁有毒吗?

日常生活中,杏仁有两种,一般人们用来煲汤的是“南杏”,也就是甜杏仁,“北杏”就是苦杏仁,常被中医用来与其他中药搭配,治疗感冒、咳嗽、气喘、老年慢性气管炎等症。杏仁的毒性一般在外皮和杏尖部位,有经验的老药工在熬药之前都会去皮去尖。

一般来说,苦杏仁有微毒,毒性来自于苦杏仁甙和苦杏仁甙酶,遇水后产生的氢氰酸是引起中毒的“罪魁祸首”。这种物质可以阻断细胞的呼吸链,妨碍ATP的产生。每100克苦杏仁中所含的苦杏仁甙可以分解释放出氢氰酸100~250毫克,而60毫克氢氰酸就可以置人于死地。所以,如果吃下不经处理的杏仁,特别是苦杏仁,中招的风险很大。

另外,成人一次性口服生苦杏仁40~60粒可中毒,50~100粒可致死。通过小白鼠的实验换算证明,人口服苦杏仁55颗***约60克***,含苦杏仁甙约克,会导致死亡,所以55颗是死亡分界点。专家提醒,吃苦杏仁一天不能超过10个,尤其是不能生吃未经处理的苦杏仁。

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药搭配使用越来越普遍了,但是两者搭配也有一些禁忌的。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1:《中西药配伍禁忌》 摘要:中西药联用在临床日趋普遍,如若配伍不当,则易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疗效降低,增加毒副作用或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从药物配伍时发生的变化,谈谈对药动学,药效学的影响,目的在于提醒临床,注意中西药配伍的变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中西药配伍;相互作用;配伍禁忌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西药合理应用具有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治疗范围,缩短疗程等优点,但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错综复杂的,如配伍不合理,会产生单一药没有的不良反应,合用后产生拮抗作用,甚至增加毒性。因此深入探讨中西药的配伍变化,对临床中西药合用的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如下从几个方面对中西药配伍产生的相互作用做一简析。 1 对药动学的影响 对吸收的影响 理化因素对吸收的影响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所以中西药合用产生的理化变化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是中西药相互作用对吸收影响的主要因素。它包括中西药成份之间的络合、螯合、吸附等作用,根据中药的成分,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说明。 ①络合、螯合作用对吸收的影响:主要含有钙离子、镁离子、铝离子铁离子、铋离子等阳性金属离子的中药及其制剂不宜与四环素类、异烟肼等配伍。因此类药物结构中含有酰胺基和多个酚羟基,与含上述金属离子的中药合用后。生成难溶性的络合物或螯合物,影响药物的吸收。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海螵蛸、石决明、虎骨、龙骨、龙齿、牡蛎、蛤壳、瓦楞子等;含铝离子的有明矾;含铁离子的有代赭石、自然铜、禹余粮;含铁、镁离子的有礞石;含镁、铝离子的有滑石;含铁、镁、铝的有磁石;含铁、铝、镁、钙的有赤石脂,钟乳石等。含鞣质较多的中药可与维生素B1、B6形成螯合物使两者的作用均受影响。 ②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含有雄黄、朱砂、鞣质成分的中药及其制剂遇部分西药易形成难溶性盐影响吸收。雄黄的主要成分为AsS,这类药物与含有铁盐的西药同服时,可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硫化砷酸盐,不利于机体吸收,导致其疗效降低;朱砂的主要成份为硫化汞,含朱砂的中药和中成药与还原性溴化钾、碘化钾、三溴合剂配伍时,汞离子可与溴或碘络合生成溴化汞或碘化汞沉淀,腐蚀胃肠道黏膜引起出血,引起药源性肠炎;含有鞣质成份的中药遇铁剂形成不溶性沉淀,沉淀物不能被小肠吸收;含有鞣质较多的中药可与地高辛等强心药生成盐沉淀,难于吸收;含有有机酸成份的中药可与钙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等金属离子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相应的盐,不利于吸收。 ③吸附作用影响吸收:煅炭的中药如血余炭、蒲黄炭、炮姜炭、地榆炭、棕榈炭等,在炮制过程中可生成大量具有吸附作用的活性炭,使煅炭中药在胃肠道中产生强大的吸附作用,能吸附蛋白质、维生素、生物碱、激素、抗生素等,所以各种酶制剂、维生素及抗生素不宜与之联用,由于其吸附作用,影响其吸收;吸附作用还表现在含鞣质的中药及其制剂中,因为鞣质具有吸附作用,可使上述药物的透膜吸收减少。含鞣质较多的中药有大黄、虎杖、五倍子、石榴皮、侧柏叶、地榆、枣树皮、仙鹤草等。 酸碱因素对吸收的影响碱性较强的中药不宜与酸性较强的中药合用,而含有机酸的中药不宜与在碱性环境中吸收的中药合用。碱性中药如硼砂、煅牡蛎、女金丹等,可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药物在碱性条件下排泄减少,吸收增加,血药浓度上升,同时增加脑组织中的浓度,使其毒付作用增强,故长期应用时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相反与使尿液酸化药物诺氟沙星、呋喃妥因、吲哚美辛、头孢类抗生素合用时,使此类药物的解离度增多,排泄加快,使作用时间和作用强度降低;冰硼散可使尿液碱化,增加青霉素与磺胺类药物的排泄速度,降低药物的有效浓度,使其抗菌作用明显降低;含有有机酸的中药如乌梅、山楂、五味子、山茱萸、木瓜、陈皮、川芎、女贞子等中药及其制剂,可使磺胺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溶解度降低,增加肾毒性,引起结晶尿或血尿;红霉素在碱性条件下作用强,当与山楂冲剂同服时,可使血浆pH值降低,导致红霉素分解,失去抗菌作用。 含有皂苷的中药如人参、三七、桔梗等中药不宜与酸性较强的药物如维生素C同服,酸性环境中皂苷易在酶的作用下水解而失效;含有蒽醌类物质的药物如大黄、虎杖、何首乌等在碱性溶液中易氧化失效,故不可与碱性药物同服。 药理因素对吸收的影响 中西药合用常常产生药理性的拮抗作用或增加毒副作用。如含蛋白质及其水解物的中成药珍珠丸、清热解毒丸等不宜与小檗碱同服,因其所含蛋白质等成份水解生成的多种氨基酸可拮抗小檗碱的抗菌效果,影响其抗杆菌的疗效;含氰苷的中药如杏仁、桃仁、枇杷叶等,如与中枢镇咳药长期配伍,中药所含氰苷在胃酸作用下经酶水解生成具有镇咳作用的氢氰酸,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呼吸中枢,二者联用加重中枢镇咳药抑制呼吸中枢的作用,产生不良反应。因此含氰苷的药物不宜与吗啡、杜冷丁等麻醉、镇静、止咳药及氨基糖苷类、多黏菌素类合用,严重者可致呼吸衰竭;含强心苷的中药如夹竹桃、万年青、福寿草等与羧苄西林、两性霉素B联用可引起低钾血症,低钾血症可增加心肌对含强心苷类药的敏感性,诱发中毒反应;含酶的中药如神曲、麦芽、豆豉及其制剂,不宜与抗生素类同服,产生拮抗作用,不仅降低前者的药物活性,也降低后者的抗菌活性,如果联用要间隔3h。 其它 因素对吸收的影响甘草、鹿茸、何首乌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有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能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可使甘油、乳酸等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从而减弱胰岛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等到降血糖药物的疗效;含碘的中药与异烟肼合用,在胃酸条件下,碘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可使后者的抗痨作用下降;银杏叶与地高辛合用,可提高主动脉内皮细胞钙离子水平,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明显升高,易引起中毒,临床上两药合用时,注意适当降低地高辛的剂量,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红霉素不宜与穿心莲同服,因红霉素可抑制穿心莲促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及制剂,不宜与强心苷类同服,因为颠茄类生物碱可抑制胃排空和肠蠕动,使强心苷类药物吸收增加,易引起中毒;颠茄类生物碱药物与红霉素合用时,可使红霉素在胃内滞留时间延长,被胃酸破坏而降低疗效。 对分布的影响 中西药配伍后,不同的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使药物的血药浓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组织分布。如绣球葡属植物和黑柳可以取代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西药华法林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治疗效果;含有鞣质类化合物的中药在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导致血及肝脏内磺胺类药物浓度增加,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肝炎。 对代谢的影响 肝药酶诱导剂的作用中药的醑剂、酊剂、流浸膏剂中不同浓度的含有乙醇。乙醇是常见的肝药酶诱导剂,在与西药如苯巴妥、苯妥英钠、利福平、二甲双胍等具有酶促用的药物合用时,使上述药物在体内代谢加速,半衰期缩短,药效降低。 肝药酶抑制的作用麻黄及含有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丹、人参再造丸、哮喘冲剂、半夏露、通宣理肺丸等中成药,不宜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合用,如痢特灵、优降宁、苯乙肼、甲基苄肼、异烟肼等。二者合用时,单胺氧化酶抑制可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一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递质不被酶破坏,贮存于神经未梢中,而麻黄中的有效成份麻黄碱,可促使这些递质大量释放,可引起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困难、心律不齐、运动失调及心肌梗塞、严重可引起高血压危象。 对排泄的影响 尿液的酸碱性会影响肾脏的重吸收,酸化或碱化尿液可促进或减少药物的排泄。如山楂、乌梅等能酸化尿液,使利福平、阿斯匹林等酸性药物的吸收增加,加重肾脏的毒性反应;而与碱性药物四环素、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时,使其排泄增加,疗效降低,其与磺胺类药物同服,使乙酰化后的磺胺溶解度降低,易在肾小管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 2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若中西药配伍不当会使两者在疗效上产生拈抗作用,甚至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最常见的是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会使阿斯匹林所致的溃疡的发生率增加,会使血糖升高,从而减弱降糖药的疗效;甘草与强心苷类药物合用,可使强心苷类药物中毒率增加;麻黄及含有麻黄的制剂不能与降压药合用,因麻黄碱可收缩动脉血管,使血压升高,台用时产生药理性拮抗。关于药理性的拮抗在影响吸收的因素中已经说过,对吸收的影响是药动学方面的,对药效学的影响是问题的另一方面,其结果是一致的,那就是影响临床联合用药的目的。 3讨论 上面主要阐述了中西药配伍对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影响,由于中药成份的特殊性。中西药配伍的作用是错综复杂的,所以中西药配伍禁忌还不止于此,如中药注射液与常用输液间仍然存在着配伍禁忌,关于中西药配伍的问题还有待于在临床应用中引起注意,不断探索,使中西药合用更加合理,达到增加疗效降低毒副作用的目的。 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2:《中西药配伍中的禁忌》 随着中西医结合的深入发展,中西药并用的机率也越来越高,因此,研究中西药之间相互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临床实践证明,有些中西药配伍应用,不仅不能提高疗效,反而使药物疗效降低,毒副反应增加,或引起药源性疾病,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现就近年来的临床研究如下。 1有些中西药联用,降低疗效 中西药联用生成难溶性络合物 含Fe2+、Fe3+、Mg2+、Al3+、Ca2+等多种二价以上金属阳离子的中成药,如桔红丸、明目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牛黄解毒丸、清胃黄连丸、女金丹、朱砂安神丸、当归浸膏丸、复方五味子片、追风丸等,与四环素族抗生素、异烟肼联用,生成难溶性络合物,影响吸收,降低疗效。 中西药配伍形成沉淀,导致变性或失活 含鞣质的中药及中成药与金属离子制剂、强心苷、含氨基比林成分的药物等合用,能发生化学反应,使药物发生沉淀、变性、失活而降低药物疗效。含鞣质的中药及中成药与胰酶、淀粉酶、胃蛋白酶等合用,会使上述酶制剂灭活,降低其生物利用度,也能使多种抗生素、维生素B1、B6失去活性而影响其吸收利用。 黄连、黄柏、川乌、附子、麻黄、马钱子、洋金花、延胡索等含生物碱的中药及其制剂与酶制剂、金属盐类、碘化物联用,会产生沉淀反应,使药效降低或失去治疗作用。 中西药合用影响疗效 甘草、鹿茸及其制剂,如复方甘草合剂、甘草片、参茸片、鹿茸片等与本药降糖药胰岛素、优降糖、甲苯磺丁脲、降糖灵等同服,因甘草、鹿茸的类皮质激素功能有升血糖作用,多而降低了降血糖药物的疗效。 含乙醇的中成药,如国公药酒、骨刺消痛液等药酒,若与西药鲁米那、苯妥英纳、安乃近、胰岛素、甲苯磺丁脲等同服,因乙醇能增强肝药酶活性,使上述西药在体内代谢加速,从而降低疗效。 麻黄及其制剂的主要成分为麻黄碱,是交感神经兴奋剂,能对抗降压药的作用,故不宜与复方降压片、降压灵、胍乙腚等药物合用,也不宜与镇静催眠药如氯丙嗪等联用。 延胡索及其制剂不宜与咖啡因、苯丙胺等同用,因延胡索所含的生物碱有对抗中枢兴奋作用,而使药效降低。 含雄黄的的中成药,如牛黄消炎丸、六神丸、牛黄解毒丸、安宫牛黄丸等,不宜与亚铁盐、亚硝酸盐类同服,因雄黄的主要成分为ASS,可生成硫代砷酸盐使疗效下降。 2有些中西药联用,发生毒副反应 中西药联用,可能造成中毒 含大量有机酸的中药及制剂能增加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消炎痛等在肾脏的重吸收,加重对肾脏的毒性,故不宜长期合用。 含雄黄的中成药也不宜与硝酸盐、硫酸盐同服,因这些西药在胃液里可产生微量硝酸、硫酸,使雄黄所含的ASS氧化,增加毒性。 中药麻黄及制剂,不宜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子苷K等强心药配伍,因麻黄碱能兴奋心肌,而致心律加快,故增加强心药对心脏的毒性。 中西药配伍不恰当可发生危险 含麻黄的中成药,如大活络丸、人参再造丸、气管炎丸、气管炎糖浆、哮喘片、止嗽定喘丸等,若与西药单胺转化酶抑制剂如痢特灵、优降宁、闷可乐、苯乙肼等并用,因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口服后可抑制单胺氧化酶活性,使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等单胺类神经介质不被酶破坏而贮存于神经末梢中,而麻黄里的麻黄碱可促使贮存于神经末梢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严重时可致高血压危象和脑出血。 桃仁、苦杏仁、白果、枇杷仁等含氰苷的中药及制剂若同麻醉、镇静、止咳等西药合用,会引起严重的呼吸中枢抑制,甚至使病人死于呼吸衰竭。 甘草及其制剂不宜与利尿酸、氯噻嗪类利尿药合用,因为合用能使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有可能加重引起低血钾的危险。 中西药合用,有时可使用毒副反应增强 中药麻黄及制剂,不宜与肾上腺素联用,因麻黄碱有类似肾上腺素样作用,若与肾上腺素配伍应用,可增加后者的毒副作用。不宜与异烟肼联用,联用会使副作用增强;不宜与氨茶碱并用,虽二者均为平喘药,但临床观察表明,两药合用,疗效不仅不及单独使用,而且毒副反应如头痛、头昏、心律失常等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含朱砂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健脑丸、人丹、七厘散、紫雪丹、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以免生成有毒的溴化汞、碘化汞等沉淀物,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3小结 中药与西药的配合使用可能存在的的配伍禁忌也许不止这些,这就要求广大医药工作者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断 总结 和探索。 [参考文献] [1]谢惠民.合理用药[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张象麟.药物临床信息参考[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3]夏秋欣.临床护理药理学手册[M].上海:文汇出版社,. [4]朱璐卡,胡国华,王井和,等.射干麻黄汤对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及血清IgE,IL-4,TNT-α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0):2265-2266. [5]李宁.关注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1):165. 中西药配伍禁忌论文篇3:《浅谈中西药联用及配伍禁忌》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深入发展,中西药联用的情况日趋普遍,且已成为我国临床治疗的重要和普遍的手段。中西药联合若用之得当则可产生协同作用甚至相加作用,达到增强疗效的目的,减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反之如不了解各药物成分的性质,配伍不当,可降低药效甚至产生毒性[1]。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避免不合理的中西药配伍使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笔者就中西药联用的研究 方法 及临床常见的中西药配伍禁忌分析如下。 1 中西药联用的研究方法 药效学方法 此类研究方法是通过对如血压、血糖、血沉等临床可测数值的测定;或者通过对如头痛、咳嗽、溃疡愈合、抗菌活性等患者可感觉或临床可观察到的症状或现象的改变来评价配伍用药的结果。 药效学和药动学相结合的方法 这种方法既有药动学参数的采集,又有临床疗效的客观表现,使药物相互作用结果的判断更加趋于正确。 2 药物相互作用分类 传统的药剂配伍分类 ①理化的配伍变化:主要指药物伍用后产生沉淀、吸附、螯合、缩合、水解等理化反应;②药理的配伍变化:不利的药理伍用其结果可产生拮抗作用而影响疗效,使病情延误。如吗丁啉与654-2伍用可促进胃动力作用抵消;相加、协同作用增加毒副作用,如链霉素与庆大霉素伍用,抗菌作用增强,但耳毒性相加。 按药效学分类 主要指药物的药理作用相加、协同、拮抗。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产生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临床用药追求中西药的协同作用,但拮抗作用的机会同样也很多,这不但降低药效,而且还可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甚至诱发某些药源性疾病。例如:含钙离子的中药石膏、牡蛎、珍珠母等,对神经有抑制作用。与某些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西药,如洋地黄类强心苷、心可定、心痛定等合用时可引起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呈现水钠潴留和排钾效应,还可促进糖原异生,加速蛋白质和脂肪的分解,使甘油、乳酸及各种成糖氨基酸转化为葡萄糖。与水杨酸钠合用,能诱发或加重消化道溃疡的发病率;与强心苷类西药同服,可加重其毒性反应;与降糖药胰岛素、D860、优降糖等同服时,能产生相互拮抗,减弱降糖药的效应。与西药双氢克尿噻等排钾利尿剂合用,可导致低血钾症的发生。甘草制剂如甘草浸膏,不宜与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并用。因甘草能可引起高血压及发生低血钾现象,与利血平等降压药物相拮抗。含麻黄碱的中药及其中成药,如复方川贝精片、莱阳梨止咳糖浆、复方枇杷糖浆等不宜与强心药、降压药合用。因麻黄碱具有兴奋心肌受体、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作用,与洋地黄、地高辛等合用可使强心药的作用增强,毒性增加,易致心律失常及心衰毒性反应。另外,麻黄碱也具有兴奋α受体和收缩周围血管的作用,减弱降压药降压作用,使疗效降低,甚至使血压难以控制,严重者可使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加重。 3 药物相互作用的处理原则 改变用药途径 如选择分开服用或注射用药,可避免直接的物理或化学作用和大多数影响药物吸收的配伍。 调整药量 主要指相加作用的配伍或监测血药浓度。 临床观察及血生化监测 主要指增加毒副作用的配伍。 拒绝调剂 无法用药剂方法解决的配伍应禁止伍用,请医师修改后再进行调剂。 4 配伍禁忌 四环素与异烟肼等不能与石膏、龙骨、牡蛎等含钙、镁离子丰富的药并用,因会生成难溶于水的络合物,影响前者的吸收,使疗效降低。 舒肝丸不宜与甲氧氯普胺合用,因舒肝丸中含有芍药,有解痉、镇痛作用,而甲氧氯普 胺则能加强胃肠收缩,两者合用作用相反,会相互降低疗效。 中成药止咳定喘膏、麻杏石甘片、防风通圣丸与化学药复方利血平、帕吉林不能同时服用,因前三种中成药均含有麻黄素,能使动脉收缩,升高血压,联合应用影响降压效果。 中成药蛇胆川贝液与吗啡、哌替啶、可待因不能同时服用,因前者含有苦杏仁苷,有抑制呼吸作用,同时服用易致呼吸衰竭产生[2]。 中成药益心丹、麝香保心丸、六神丸不宜与化学药普罗帕酮、奎尼丁同时服用,因有导致心脏骤停的可能。 抗结核药异烟肼不宜与昆布合用,因昆布片中含碘,在胃酸条件下与异烟肼发生氧化反应,形成烟酸、氧化物和氮气,失去抗结核杆菌的功能。 乳酶生不宜与黄连上清丸联合应用,因为其中的黄连素成份明显抑制乳酶生的活性,使其失去消化能力。 磺胺类药不能与富含有机酸的乌梅、五味子、山楂等同用,因可导致磺胺药在尿中形成结晶[3]。 双黄连注射剂与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注射剂配伍后,溶液pH值升高,药物的溶解度降低,有沉淀产生;双黄连注射剂与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注射液配伍后,颜色变为棕黑色。 头孢曲松与川芎嗪注射液配伍后,可产生白色混浊及结晶;川芎嗪注射液与青霉素G配伍可产生沉淀。 红霉素注射液与菌栀黄注射液混合后可产生浑浊。 庆大霉素、阿米卡星与穿琥宁注射液配伍后可有沉淀产生。 刺五加注射液与双嘧达莫、维拉帕米注射液配伍后可有沉淀产生。 2 小结 中西药联合产生的相互作用极其复杂,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也很多,若用之不当,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在临床工作中,笔者认为无论是中医师与西医师,应在中西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在联合应用时,应从物理、化学、药理、用药顺序、用药时间、剂量和患者个体差异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了解中西药配伍禁忌,掌握配伍原则,力求进行最佳的配伍,谨慎用药,从而达到理想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缩短疗程,达到安全、合理有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马瑜红,黄川峰.116张不合理中西药配伍处方分析.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8):137. [2] 席秋红,任光瑞,马雅斌.中西药配伍不合理剖析.新疆中医药,2007,25(4):86-87. [3] 李靖.中西药不合理配伍应用的预防.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5,3(10):92-93. 猜你喜欢: 1. 浅谈中医药的文化养生 2. 药学论文精选 3. 关于安全合理用药的论文 4. 药学毕业论文3000字 5. 药学毕业论文题目 6. 关于药学的论文

苦杏仁为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苦,微温,有小毒,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苦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脂肪油、苦杏仁酶、苦杏仁苷酶、樱叶酶、氨基酸、多种维生素及矿物质元素。苦杏仁苷含量约为3%。1.镇咳平喘作用苦杏仁苷在人体内分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氢氰酸可对呼吸中枢产生抑制作用,使呼吸运动趋于平缓,从而起到镇咳平喘的作用。2.抗炎镇痛作用小鼠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等研究证实,苦杏仁苷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并且不会产生耐药性。3.抗肿瘤作用苦杏仁苷进入血液能够对癌细胞进行靶向清除,而对健康细胞不产生副作用,且苦杏仁中的矿质元素可能与抗癌作用有关。机体中的硫氰酸酶能将氢氰酸转变为无毒的硫氰酸盐,而肿瘤细胞中不存在该酶,因此被抑制。目前,诸多学者对苦杏仁苷抗肿瘤机理无统一观点,有人认为其阻滞了肿瘤细胞的分裂;有人认为其调控了信号通路;有人则认为其下调了细胞周期。——摘自《苦杏仁药理作用及炮制工艺研究进展》

复方丹参滴丸治头痛研究论文

邻居大爷用医保买了许多复方丹参滴丸,平时没啥事也按时服用。但是近来却发现嘴唇发紫,还不想吃饭,问我怎么办?

我仔细询问大爷病史和症状之后,发现大爷是寒性体质,不太适合吃丹参滴丸,建议他停用或者换掉丹参滴丸,改用速效救心丸。

在许多人的心目中,复方丹参滴丸是用来治病的,速效救心丸是用来救命的,平时不发病就吃复方丹参滴丸,发病了就用速效救心丸,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十分错误的。

速效救心丸

速效救心丸是由川芎和冰片组成,方中川芎,性味辛温,尊为活血化瘀药中的“血中之气药”,“上行头目,下通血海,中开郁结”,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芳香温通的功效,能明显增加脑有效血容量,活血加行气,配以冰片开诸窍,气行则血行,综合药性适中,更能集中改善供血,对心肌缺血兼脑供血不足、四肢不温,症见头晕、失眠、健忘者,长期应用更为适合,不仅可以在心绞痛急性发作时选用,也可以在病人症状发作前和缓解后预防和治疗中使用,尤其是当天气寒冷的情况下,更适宜心肌缺血加重的患者使用。

临床上主要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对于心肌缺血伴有脑供血不足的冠心病患者更为适宜。

复方丹参滴丸

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和冰片组成。药理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中的丹参味苦、微寒,能“降而行血”,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清心安神、凉血消肿之功效。能够改变血流异常,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改善心肌缺血,对动脉粥样硬化也有一定的效果,适合热性体质的人群(口干、怕热、目赤)。

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之功效。可治疗瘀血阻滞引发的月经不调、痛经、产后腹痛,以及瘀血所致的胸痹心痛、脘腹胁痛、跌打损伤,还可以治疗疮样肿痛以及心烦不眠。

冰片通窍止痛、醒神化浊,引药入经。在临床上广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和治疗。

以丹参为主要成分的复方丹参滴丸,辅以三七、冰片这两味药,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适用于胸中憋闷、心绞痛等症。

另外,丹参“降而行血”的特性还可预防脑出血。

从上面的药理分析来看,速效救心丸和复方丹参滴丸都是活血化瘀的中成药。

速效救心丸药性偏温,适合四肢不温的患者,简单说来就是手脚冰冷,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或紫暗的患者,其主要成分川芎、冰片,共奏祛瘀止痛、行气活血之功效,另外川芎还可上达巅定,下通血海,中开郁结,旁达四肢,因而对于同时伴有脑供血不足的头晕头痛冠心病患者更为适宜;

复方丹参滴丸以丹参为主,含有三七和冰片,三药共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整体药性偏寒凉,适合面红目赤,容易心烦气躁、热性体质的心脏病患者。

另外,冰片具有芳香走窜的特性,可耗气伤阳,对胃肠道刺激较大,兼有胃炎、食道炎的冠心病患者,虚寒体质的患者当谨慎选用。

联系开头的邻居大爷,之所以出现口唇发紫,食欲不振,除了虚寒体质之外,冰片的胃肠道刺激作用也不可忽视。鉴于此,笔者建议他停用丹参滴丸,改用速效救心丸,如果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可以暂时不用。

在这里建议大家,速效救心丸和复方丹参滴丸,虽然药物成分不同,但都属于从中医角度改善血瘀胸痹的中成药物。因此,在选择上,最好请医生确认冠心病的类型之后,对症下药,往往事半功倍。

如何预防冠心病

1、规律作息。

2、坚持进行 体育 锻炼,有氧代谢运动如走路、跑步、游泳等。

3、注意饮食,应低脂低盐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

4、不要吸烟和酗酒。

5、定期检查。

复方丹参片的组方是我国传统医药常用方剂之一,主要由丹参、三七和冰片三味药组成。该方主要用于淤血痹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具有抗血栓形成、抗氧化、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改善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等作用。

丹参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消肿、养血安神等功效。近年来研究发现,丹参通过清除自由基来抑制过氧化反应,减少线粒体损伤,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除此之外,丹参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小板活化、阻止血栓形成、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

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镇痛的作用,主要对血液系统和心脑血管系统作用显著。三七对血液系统的影响表现在既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又能抑制血小板凝集,发挥活血作用,且三七具有明显的造血功能。在心脑血管系统方面,三七对治疗心肌缺血、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对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丹参和三七两药配伍后相辅相成,尤其是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面功效倍增。

冰片为传统中药,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龙脑。近年来,冰片在中药研究和临床应用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经研究,冰片具有通诸窍、去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等功能,还具有抗菌、抗炎、抗生育、抗心绞痛等作用。同时,又可保护心脑等器官组织,临床上常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

(1)治疗心肌缺血: 复方丹参片是临床最常用的治疗血瘀性冠心病的中药复方之一,对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有关文献就复方丹参滴丸在心肌缺血方面的作用进行实验,建立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模型,模型组血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较正常组明显下降,而复方组的各项指标有所改善,表明了复方丹参滴丸在改善心肌收缩、舒张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进而说明复方丹参滴丸具有良好的抗氧自由基、抗氧化损伤、保护心肌的作用。

(2)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首先由于内皮细胞受损,血液中的脂质进入内皮细胞间隙,低密度脂蛋白过氧化反应,促使巨噬细胞生成,进而巨噬细胞产生大量的活性氧,进一步氧化成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巨噬细胞凋亡后脂质堆积形成最初的脂肪斑。脂肪斑演变为纤维斑块,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可调节血脂代谢,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改变进展,稳定粥样斑块,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动脉内皮组织中典型的致炎细胞因子和黏附分子有关。在实验研究中,复方丹参滴丸能显著提高过氧化氢损伤后的内皮细胞的活力,降低细胞内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的产生,抑制自由基损伤过程。另外,复方丹参滴丸还可通过调控核因子κB活性平衡一氧化氮的生成,发挥内皮细胞保护作用。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1)在心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 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戴希友选取14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比较试验组患者的心电图改善水平,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刘昌华选取心血管疾病患者78例,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复方丹参滴丸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可有效缓解心血管疾病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心电图状况,疗效显著。

(2)在神经系统方面的临床应用: 复方丹参片还可改善脑细胞缺血缺氧,降低自由基含量,用于治疗偏头痛、结核性脑膜炎、脑积水等疾病。范中农等选取63例偏头痛患者,观察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复方丹参方治疗偏头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神经系统方面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药物副作用的出现原因往往是与药物的选择性低有关的,副作用的出现一般是表现得比较轻微,但是,也有比较严重的现象。那么,你是否知道冠心丹参滴丸的功效和副作用有哪些?需要注意什么?下面就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冠心丹参滴丸的功效和副作用有哪些 冠心丹参滴丸的成分是丹参、三七、降香三味药组成,功效主治是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用于气滞血瘀型冠心病所致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症状者。而药理作用是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能一定的作用,降低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减少心肌组织中丙二醛的生成,保护心肌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增强注谢异丙肾上腺素小鼠耐缺氧的能力。 冠心丹参滴丸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大鼠心电图缺血性改变能一定的作用,降低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减少心肌组织中丙二醛的生成,保护心肌组织超氧化物岐化酶的活性,增强注谢异丙肾上腺素小鼠耐缺氧的能力。 冠心丹参滴丸方中药物都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属于中成药的范畴,为纯中药制剂,具有起效快、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可长期服用的优点。副作用小。药性温和,患者是可以放心使用的。 冠心丹参滴丸是活血化瘀中医,副作用比较少,一般可以长期服用。如果没有不适症状,也可以停用。另外,服用冠心丹参滴丸要特别注意的是要控制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阿司匹林肠溶片、他汀类调脂药物,严格控制血压等等。 阿司匹林 or 复方丹参滴丸能不能同时吃 阿司匹林是什么 阿司匹林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最早用于解热镇痛,现多用于预防血栓等疾病,阿司匹林有一定的副作用。 适应病症 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 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 预防心肌梗死复发 中风的二级预防 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 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 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抽烟史、年龄大于50岁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 其他用途: 用途一:解热镇痛药,用于发热、疼痛及类风湿关节炎等。 用途二:是应用最早,最广和最普通解热镇痛药抗风湿药。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发挥药效迅速,药效肯定,超剂量易于诊断和处理,很少发生过敏反应。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风湿热、急性内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牙痛等。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列入的品种。乙酰水杨酸也是其他药物的中间体。 复方丹参滴丸能代替阿司匹林吗 两种药不属于同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不能互相替代。 一是因为,两种药作用机制不同。 阿司匹林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环氧合酶-1(COX-1)的合成,阻断血小板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复方丹参滴丸不具有抑制环氧合酶-1的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血小板内磷酸二酯酶(cAMP)等途径,发挥抗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 二是因为,两种药适应症不同。 每日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mg),用于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心肌梗死发作的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中风的二级预防等。 复方丹参滴丸,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具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等作用。用于气滞血瘀所致的胸痹,症见胸闷、心前区刺痛;冠心病心绞痛见上述证候者。复方丹参滴丸在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方面有较肯定的疗效。 因此,从作用机制上、临床适应症上,两种药都不能相互替代!复方丹参滴丸在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预防方面缺乏循证医学依据。 复方丹参滴丸能用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吗 目前已有的临床数据,尚不能证明复方丹参滴丸可用于阿司匹林抵抗患者。 阿司匹林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抗血小板药物的基石。全球有100多项大规模随机对照试验证实: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二级预防药物,阿司匹林可使非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减少25%~30%,致死性事件减少15%~20%。 然而,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存在个体差异,并非服用阿司匹林的所有患者都能获益:平均约有24%的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不能预防血栓事件的发生, 或不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形成,这一现象被称为阿司匹林抵抗(Aspirin resistance,AR)。 考虑到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以及复方丹参滴丸与阿司匹林有不同作用机制,国内有学者开展了复方丹参滴丸干预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几个小样本临床研究发现,复方丹参滴丸可增强阿司匹林的敏感性,两药可能有一定的协同抗血小板作用。但是,两者合用的抗血栓效果和安全性,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和长期随访的进一步验证。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阿司匹林抵抗不应影响阿司匹林的应用,已应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无需通过实验室检测有无抵抗来决定治疗策略。 作为患者,按照医嘱、规律地服用阿司匹林,注意观察有无便血、出血,定期进行便潜血、血常规检查,才是安全、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最佳选择。 复方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能同时吃吗 复方丹参滴丸和阿司匹林存在药动学、药效学相互作用,合用可增加出血风险。 在药动学方面,动物实验表明,复方丹参滴丸可增加阿司匹林的肠道吸收,其原因可能与复方丹参滴丸中含有冰片,具有促进药物吸收作用有关;在药效学方面,如上所述,复方丹参滴丸可以增强阿司匹林的敏感性,两药可能有一定的协同抗血小板作用。 因此,两种药能否同时吃,必须由医生根据患者临床需要,并权衡出血风险后来决定。 总之,已经发生过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风险高的人群,都该有规律地服用阿司匹林。患者随便增加复方丹参滴丸不可取,擅自用复方丹参滴丸替换阿司匹林更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猜你喜欢 1. 冠心丹参滴丸说明书 2. 冠心安滴丸说明书 3. 冠心生脉丸说明书 4. 中药制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5. 药学本科论文范文

中医治疗痛经病研究论文

导读: 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体质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环境有关。痛经时除了吃西药也可以通过中医的穴位 *** 来及时缓解,在平时亦可以通过中医对痛经的分类正对性的进行食疗,以下文章一起来了解。

1、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体质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生理环境有关。

2、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脉、任脉两条经脉又与女子生理关系密切。

3、正常女子的生理现像是冲、任气血和平,在经期及经期前后,全身的气血会分配极大部份在胞宫,以利于经期将经血排出的运作。

4、如果冲、任不调,在经期及经期前后,气血变化急骤之时,无法应变,使胞宫气血运行不畅,经血流通受阻,不通则痛,就会发生痛经。

5、另一种现像是患者本身气血不足,以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发生痛经。

1、气滞血淤: 经前或行经期间出现小腹胀痛、 *** 触痛、心烦易怒,经量少或行经不畅等。应服具有舒肝理气、化淤止痛作用的药物。食疗可以用益母草煮鸡蛋。

砂仁猪肚汤: 将猪肚100克用沸水洗净,刮去内膜,去除气味,与砂仁10克、田七9克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烧沸后文火煮约2小时。调味后饮汤吃肉。

2、气血虚弱: 经期小腹绵绵作痛,月经周期量少,色淡质薄,神疲乏力,面色蜡黄,食欲不佳,大便溏泻等。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如乌鸡白凤丸,还可多吃羊肉。

黑豆大枣汤: 将黑豆100g、大枣50g加水适量,煮成粥状,加红糖20克调服,为1剂。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连服10剂为一疗程。

3、阳虚内寒: 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月经周期色淡量少,伴有腰酸腿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等。应服有温经散寒,养血止痛作用的药物。

红糖姜汤: 对寒性痛经就非常有效。红糖具有补血、散淤、暖肝、祛寒等功效,生姜有补中散寒、缓解痛经的功效。二药合用,能补气养血,温经活血。

茴香、胡椒焖牛肉: 洗净牛肉30克,与茴香3克、胡椒3克、绍酒15毫升,一起放入高压锅内,加水焖煮,先用武火煮15分钟,后改文火煮,调味,取出牛肉,切片食用。

4、肝肾虚损: 月经周期干净后1—2日出现腰酸腿软,小腹隐痛不适,或有潮热,头晕耳鸣等。应服具有益肾养肝止痛作用的药物。或是多吃点川芎丹参煲鸡蛋。

黑豆米酒鸡蛋汤: 将黑豆60g、鸡蛋2枚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煮至豆熟加入米酒120ml,吃蛋喝汤。

1、子宫穴: 它位于下腹部,脐下4寸处左右,旁开正中线3寸的距离各一点。 *** 时用双手食指、中指按压住两旁子宫穴,稍加压力,缓缓点揉,以有酸胀感为度。

2、太冲穴: 位置在脚大趾与第二趾之间。用左手拇指指腹揉捻右太冲穴,右手拇指指腹揉捻左太冲穴。

3、三阴交穴: 位置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4、血海穴: 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一、重视非经期治疗发作之时

1. 应以治标为主,以调理气血,疏导血脉以止痛为法。

2. 但这仅是权宜之计,关键还是治本,只有治本,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

3. 故痛经的治疗,一般主张连续三个月经周期,非经期时侧重于治本,调整脏腑功能。

二、注意生活调护

1. 保持清洁月经期血室空虚,邪毒容易乘虚而入,阻滞胞宫而发生痛经。故应保持外阴清洁卫生,禁止性生活、泡澡和游泳。

2. 避免过劳经期出血,体力下降,过度劳累则伤肾,且又耗气动血,以致胞宫胞脉失于濡养,不荣而痛,故经期要避免重体力和剧烈体育运动。

3. 避免寒凉经期扺抗力下降,若感受寒凉或寒湿之邪,则气血易于凝滞以致不则痛,因此,经期不宜当风感寒,冒雨涉水,冷水洗脚或冷水浴。

4. 少吃寒凉生冷或 *** 性食物,起居生活有常度。

5. 保持心情愉快。

文章来源:喜悦健康报、百悦中医诊所、京华健康、太平洋女性网、99健康网

妇科是医疗机构的一个诊疗科目,妇科是妇产科的一个分支专业,是以诊疗女性妇科病为诊疗的专业科室。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妇科中医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妇科中医论文篇1 浅析中医治疗妇科疾病用药特点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节奏的加快,妇科疾病的发病率成逐年上升趋势。中医在妇科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取得了不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妇科疾病的特点,其辨证用药具有独具一格的特色,该文按照妇科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的顺序,结合古今文献的论述及名老中医治疗妇科病的经验体悟,举例说明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选药关键之处,启示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选择恰当的中药是获得疗效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整理分析治疗经、带、胎、产、杂疾病的用药特点,可以帮助了解妇科病各个时期病症的特点,提升运用中药的能力,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医;妇科疾病;治疗;用药特点 中医在治疗妇科疾病上拥有独特的优势,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是其关键之处,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中药则更为重要,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本文按照妇科经、带、胎、产、杂病的顺序,分析中医治疗妇科病时的用药特点。由于历代医家用药经验众多,且各具特色,因此只能抽取其中一小部分浅谈,希望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启迪。 1 妇科疾病概述 中医妇科根据女性月经、带下、妊娠、产育、哺乳的生理现象,将妇科疾病分为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杂病五类。其中“月经病”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发生异常,或伴随月经周期、或在经断前后出现明显不适症状为特征的疾病;“带下病”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味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妊娠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与妊娠有关的疾病,又叫“胎前病”;“产后病”指产妇在新产后或产褥期发生与分娩或产褥有关的疾病;除经、带、胎、产疾病以外,各种与妇科解剖、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的疾病,统称为“杂病”,本文主要论述瘕、不孕症。瘕指妇女下腹胞中结块,伴有或胀、或痛、或异常出血者。不孕症是指有正常性生活,未避孕一年未妊娠者。 2 浅谈用药特点 月经病 月经病的发病居于妇科疾病之首,在治疗用药方面,古代文献记载颇多,如《校注妇人良方・调经门》有“经行之际,禁用苦寒辛散之药”的告诫;《陈素庵妇科补解・调经门》有“调经不宜过用寒凉药论”及“调经不宜过用大辛热药论”的专论。 月经病种类较多,如月经先期、月经过多、崩漏、痛经、闭经等,治疗时根据“经前勿乱补,经后勿乱攻”的原则选择药物。如在行经期间,多采用活血通经、乘势利导的药物,以促进经血排出,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但应注意月经过多者慎用红花、丹参等活血化瘀功效较强的药物,以免引起阴道出血过多。 可以选用夏枯草[1],独降肝火,避免因经期阴血下聚胞宫,肝失所藏,疏泄不利;蒲黄,生用活血,助益母草收缩子宫之力,又能利尿消水,缓解经期水肿;炒用则祛瘀止血,以防行血活血太过,血不归经;病在冲任者[2],用血肉有情之品直入冲任,峻补气血阴阳,补益阴精常用炙龟板、炙鳖甲,温补肾阳多用鹿角胶或鹿角霜,滋养阴血则以紫河车、阿胶为主。经后期,多用滋养肝肾之品,如白芍、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丹参等。经前期则常用柴胡、郁金、橘叶、合欢皮疏肝理气,调畅情志。但应注意柴胡用量,柴胡虽有疏肝之效,但是如若疏肝太过,则会引动相火,伤及阴津,患者表现为耳鸣、头胀头痛,自觉有热气从尾椎循后脊向上到大椎,后分散为两股从凤池处入脑,脑鸣甚,心中烦躁[3]。 月经稀发者多属脾虚湿盛者,选择桑白皮、威灵仙、冬瓜皮、生苡仁可健脾祛湿,痛经者多为肾阳亏虚,不通则痛,采用生麻黄、桂枝、吴茱萸、干姜、肉桂等到达温阳行气止痛之效,阴道出血淋漓不尽者可选用侧柏叶、蒲黄炭、海螵蛸参、三七等止血药,对于长期阴道不规则出血而致气血亏虚者,可加入人参、炒白术等补气药,但为防止人参温燥之性,常配麦冬、沙参等甘寒滋润之品。 治疗月经病,应注意以“调”、“和”为主。不宜过用辛温燥烈之品,以免耗血伤阴,宜选择黄芪、淫羊藿、巴戟天、续断、菟丝子较平和之品;亦不可过用寒凉,如阴虚火旺者,常用炒黄柏、白薇之类,恐“热邪虽除,火退寒生,瘀血滞留”;且不可过用破血药,行瘀忌过于攻伐,以免太过耗气伤血伤正,宜益母草、泽兰之类;不宜理气过于香窜,以免劫阴耗气,可用玫瑰花、枳壳、青皮、陈皮、佛手等轻灵之品[4]。 带下病 带下病用药,《素问玄机原病式》主张用辛、苦、寒药按法治之,使郁结开通,热去燥结而愈,不可用辛热药。《丹溪心法》提出,治法以燥湿为先,湿痰下注者采用升提为主。薛立斋主张用健脾升阳止带为主。 《傅青主女科・带下篇》指出“带下俱是湿证”,因此辩证治疗多从湿论治,临床常用完带汤、易黄汤、四妙散之类清热健脾除湿止带的方剂。但完带汤对于脾虚湿盛症情较轻者疗效确切,对劳倦过度、中气下陷者则力有不逮,可改用益气聪明汤治疗。对于湿热内蕴,兼有阴虚内热者,可用四妙丸合青蒿鳖甲汤治疗,将苍术易以白术,燥性大减,且白术多脂,无伤阴之弊。二方合用,以清、透为主,滋阴而不腻,化湿而不伤阴,使湿热除而阴虚复[5]。由于带下病与湿关系密切,因此考虑到白芍养阴助湿,故多不用,而用白芷燥湿止带,兼以止痛。有医家总结到[6]:治疗带下病,祛湿药多用、苦寒药慎用、滋阴药少用、辛热药不用。 除了内服用药外,使用中药熏洗,借助药物的挥发作用,疗效亦佳。常用外洗药为蛇床子、苦参、黄柏、蒲公英、百部、枯矾、花椒等,伴阴道干涩者减枯矾加马鞭草、丹参、甘草;外阴白色病变者减枯矾加姜黄、补骨脂;有皲裂破溃者减花椒加乌梅、诃子,并用蛋黄油外涂[7]。 妊娠病 妊娠期间用药,凡峻下、滑利、祛瘀、破血、耗气、散气以及一切有毒药品,都宜慎用或禁用,因为可能对孕妇的健康及胎儿的发育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引起堕胎、小产或胎儿畸形,因此,重视妊娠病用药意义重大。 《妇人大全良方》指出:“妊娠用药,宜清凉,不可轻用桂枝、半夏、桃仁、芒硝等类。凡用药,病情退则止,不可尽剂,此为大法”。关于用药原则,《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曰:“胎前清热养血为主,理脾疏气是为兼,三禁汗下利小便,随症虚实寒热看。” 自古有“胎前宜凉”的说法,因此妊娠早期一般以清热理脾安胎为主,多用黄芩、白术、栀子;中晚期则重滋阴安胎,多用白芍、熟地、山茱萸、枸杞子。用药虽以益阴敛阴药物为主,但不能选用过分苦寒或有走下作用的药物,如寒水石、黄柏、泽泻等,防止过分苦寒伤阴,导致胎元不固;另外,清热之品应选择性味较为平稳的药物,以免过分寒凉影响胎儿的发育,常用金银花、黄芩、青蒿等;不宜用当归、川芎等辛温“走而不守”之品。考虑早孕期妊娠反应的问题,慎用过分滋腻的药物,如大枣、白芍等,以防碍胃[8]。 对于兼症,如大便秘结者,可用山药、生地黄、肉苁蓉等滋补肾精,润肠通便之品,慎用茯苓、泽泻等渗利之药;夜尿频者,可用覆盆子、益智仁;腰痛者,常加杜仲、黄精、狗脊等。对于母儿血型不合者,常用茵陈降低其抗体效价,疗效甚佳。 对于妊娠禁忌药,如半夏、莪术、牛膝、水蛭、甘遂、芫花、蜈蚣、全蝎等,治疗时应慎用或禁用,但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亦可适当选用,即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但用药时应注意[9]:宜选择作用和缓之品如柴胡、苏梗、大腹皮、枳壳、香附、桃仁、丹皮、丹参、当归、川芎、五灵脂、益母草等;应适当配伍养血安胎药如阿胶、桑寄生、何首乌等;严格掌握剂量,“衰其大半而止“,以免动胎伤胎。如妊娠浮肿者,宜选择皮类利水药,如茯苓、扁豆、桑白皮、大腹皮等。 产后病 尽管目前尚无中药能否进入乳汁的文献资料,从安全的角度出发,应假定药物能通过血乳屏障转运到乳汁为乳儿所吸收,因此凡大辛大热、大苦大寒、大滋大补、峻下滑利、破血耗气、回乳与影响乳汁分泌及有毒之品,均应禁用或慎用。如应用番泻叶、大黄等药性寒凉的泻药时应停止哺乳,以免药物成分进入乳汁造成乳儿腹泻。应用中药治疗期间,乳母应在哺乳后立即服用药物,以使下一次哺乳时药物浓度尽可能低一些[10]。 关于产后用药,前人提出“三禁”:禁大汗以防亡阳,禁峻下以防亡阴,禁通利小便以防亡津液。即解表不可过于发汗,攻里不可过于削伐,清热慎用芩连,温里慎用附桂,产后胃气虚弱,加之需要哺乳,消导之品既重伤胃气,又使乳汁减少,故不可重用,如三棱、莪术、麦芽、神曲之类尤当慎之[11]。如产后缺乳者,可加入漏芦、通草、王不留行、路路通等行气通络药,与猪蹄并煎,起到通络增乳之效。 杂病 瘕 《济阴纲目》中记载:“善治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猛攻峻施,以伤正气”。 《医学衷中参西录》[12]指出:“三棱、莪术、水蛭,皆为消瘕专药”,并用人参、黄芪等诸药保护气血,使瘀血去而气血不至伤损。除应用活血化瘀药外,可配伍祛痰散结类药物,如浙贝母、鸡内金等,正如李东垣所说“善治瘕者,调其气而破其血,消其食而豁其痰”。加上橘核、荔枝核等行气散结之药,使气血畅通,结消散。此外,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经前顺其疏泄之性,加入香附、郁金等药加强疏肝之力,经后则顺其充盈之性促进血海之充盈,通过补益肝肾,适当配合理气化瘀药,如熟地黄、山药、山萸肉、菟丝子、金樱子等[13]。 不孕症 不孕症的治疗一般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念,在明确西医诊断的基础上,根据脏腑、气虚、经络等辨证分型治疗。 排卵障碍性不孕者,常在经后期以补肾药为主,如紫河车、鹿角胶等,配合赤芍、丹参活血化瘀,促进卵泡发育、成熟,排卵期则在补肾药的前提下,加重行气活血药的应用,如泽兰、益母草、蒲黄、川牛膝等。若兼有气郁,加柴胡、郁金、香附、乌药;血瘀重者,白芍改为赤芍,加川牛膝、益母草、泽兰、水蛭、土鳖虫;血虚有寒者,加肉桂、吴茱萸;血虚有热者,熟地易为生地,加黄芩、牡丹皮[14]。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多采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夏枯草、荔枝核等活血化瘀,穿山甲、地龙、水蛭等行气通络,路路通、王不留行、海藻、皂角刺、白芥子等散结利水[15]。临床亦可采用中药灌肠,这样内服外用疗效甚佳。 3 小结 关于妇科疾病的治疗选药,应根据经、带、胎、产、杂病各自病证的特点,把握用药的原则,注重经验用药的积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提高临床疗效。月经病,一般以四物汤为基础方,辨证加减治疗,但应注意在理气、活血、温阳、滋阴的同时,不可过用破气、攻血、温燥、寒凉之品,否则尽管治疗大法正确,但却达不到原先设想的效果,反而耗损人体气血。带下病的治疗,谨遵“祛湿药多用、苦寒药慎用、滋阴药少用、辛热药不用”的原则,另外重视外用药的熏洗,多采用清热祛湿解毒止痒之品,内服外用,则可在极短时间内祛除病邪。妊娠病与产后病者,根据“产前宜凉,产后宜热”的原则,多采用滋阴或温热之品,辨证用药。对于妊娠禁忌药慎用或不用,但是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酌情使用,不拘泥于传统束缚,即可谓真正达到“辨证论治”的要求。对于瘕、不孕症等杂病,在症情适宜的情况下,应大胆使用虫类药、破气药等性味稍峻猛之品,这样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疗效,免于长期使用一些理气药,不仅疗效不明显,而且耗伤正气。 由于众医家临床用药经验颇丰,本文只浅谈一小部分用药特点,希望通过这些用药特点启发大家,重视临床用药原则及选药特点,提升中医治疗水平,产生令人满意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朱梅.刘琨治疗月经病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5,24(6):336. [2] 季春红.陆启滨教授治疗月经病经验探析[J].广西中医药,2010,33(1):41. [3] 王绵之.王绵之方剂学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4] 陈学奇,葛蓓芬.陈大治疗月经病用药特点[J].中医杂志,2014,55(13):1096. [5] 杨利.章文庚先生治疗带下病的特色经验[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27(4):51. [6] 吴玲.吕美农治疗带下病经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8,20(5):435. [7] 李玲玲,郭瑞,何春晖.褚玉霞教授治疗带下病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9):746. [8] 华苓,佟庆,张巨明.柴松岩治疗妊娠病经验探讨[J].北京中医药,2010,29(10):751. [9] 文乐兮,尤昭玲,袁振仪,等.妊娠病组方用药规律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8):25. [10] 解海,李泽民,朱林峰.妊娠期和哺乳期中药应用与风险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29):357. [11] 文乐兮,魏飞跃.产后病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探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3(3):67. [12]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M].2版.王云凯,李彬之,韩煜重校.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3] 邓德强,马骏.马德孚教授治疗瘕经验[J].河北中医,2004,26(4):248. [14] 单婧.马运用补肾活血法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4):748. [15] 何东杰.卫爱武教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3):210. 妇科中医论文篇2 试论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效果 在临床妇科中,月经失调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青春期到绝经前的各年龄段妇女均可能发病。月经失调的类型包括月经先期、后期(及闭经)、前后不定期3种,患者多伴有经血淋漓不尽、月经过多或量少等[1]。我院妇产科在月经失调的临床治疗中,采用了中药调理方式,并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98例月经失调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月经不调诊断标准。随机将其分为2组(每组49例):西医组年龄在20~43岁之间,平均为(±)岁,未婚20例、已婚29例,病程在5个月~8年之间,平均为(±)年;中医组年龄在21~44岁之间,平均为(±)岁,未婚21例、已婚28例,病程在6个月~7年之间,平均为(±)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方法。 西医组:采用孕激素、雌激素周期治疗方法,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中医组:采用中药调理。患者在经期完后第1d,应用补肾养血汤(取当归20g、熟地20g、仙茅15g、淫羊藿15g、菟丝子15g、肉苁蓉15g、丹参10g、党参10g、紫河车10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在经期后第12d,应用理气活血汤(当归10g、赤芍10g、郁金10g、牛膝10g、充蔚子10g、香附10g、桃仁6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在经期后第22d,应用活血促经汤(泽兰10g、香附10g、牛膝10g、川芎10g、白术10g、茯苓10g、党参10g、赤芍10g、肉桂2g),以水煎服,1剂/d,分早晚2次服用,以2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 疗效评价。 调经疗效。治愈:经治疗,患者的经期、经量及月经周期均恢复正常;好转:经治疗,恢复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基本恢复正常;进步:经治疗,月经周期、精良及经期有明显改善者;无效:经治疗,月经周期、经量及经期均无变化者。总有效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 止血疗效。阴道出血在3~5d内停止,月经量恢复正常,为治愈;阴道出血在5~10d内停止,月经量<100ml或比治疗前减少30%,为好转;阴道出血时间在10d以上,月经量比治疗前有所减少,为进步;治疗前后阴道出血时间及量均无改善者,为无效。总有效例数=总例数―无效例数。 统计学方法。本研究应用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进行X2检验,P<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的止血效果对比,详见表1。表1显示,中医组的止血总有效率为,西医组为,组间比较,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在祖国医学中,认为月经的调节、产生主要与脏腑气血有关,同时经络通畅与否也会对月经产生一定的影响,月经与肾脏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中医辨证,采取调节冲任、补气血、养肝肾等方法,可有效纠正月经紊乱,逐渐恢复正常的月经周期[2]。 理气活血汤,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其能有效疏通血液循环,消解淤血;补肾养血汤的功效在于温肾补血,其能有效增强机体能量代谢,患者服药后,全身会有明显的温热感,振奋精神[3];活血促经汤的功效在于养血祛瘀、温经散寒,其能有效改善子宫的血液循环,促进子宫内膜脱落。在对月经不调患者实施中药调理时,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分别对三脏(肝、肾、脾)的生理功能进行调节,如:青春期肾气初盛,月经不调可归结于肾;中年期月经不调可归于肝失所养;更年期可归于肾气渐衰[4,5]。 在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应用中药调理的中医组患者,在止血、调经总有效率方面,均显著高于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西医组,P<,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妇科月经失调应用中医调理方式进行治疗,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其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潘敏.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3):315 [2] 严群.浅析中医调理妇科月经失调的好处[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8):3798-3798 [3] 何雪萍,田红霞,潘展霞等.中医体质调理在防治月经不调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中医,2012,34(4):533-534 [4] 李虹.月经失调中医药周期疗法治愈临床观察[J].中医学报,2010,25(4):769-770 猜你喜欢: 1. 有关中医妇科护理论文 2. 妇科临床医学论文 3. 关于妇产科的论文范文 4. 妇产科医学毕业论文 5. 关于妇科护理论文范文

痛经病位在胞宫,变化在气血,表现为痛证,多因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中医认为,痛经主要病机在于邪气内伏,经血亏虚,导致胞宫的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或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因此导致痛经。 常见证型有气血虚弱、气滞血瘀、湿热阻络和寒湿凝滞。 (1)气血虚弱型症状: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月经色淡量少,质稀,伴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虚细。 证候分析:体虚气血不足,经行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故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隐痛,喜揉按;气虚阳气不充,血虚精血不荣,故经血色淡量少,质稀。余症亦为血虚气弱之象。 辨证施治:应服具有益气补血止痛作用的药物。 (2)气滞血瘀型症状: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证候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舌质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辨证施治:舒肝理气、化淤止痛。 (3)湿热下注型症状:经前、经期少腹胀痛,经量多,色红,质稠或有块,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候分析:外感或内蕴湿热,流注冲任,阻滞气血,经行不畅,故经来腹痛;热扰冲任,则量多色红有块;热灼津液,则经水质稠;湿热下注,伤及任带,则平日带下色黄或有秽臭。舌脉均为湿热内盛之象。 辨证施治:清热除湿,调经止痛。 (4)寒湿凝滞型症状: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证候分析:寒湿之邪伤及下焦,客于胞中,血被寒凝,行而不畅,因而作痛,经血色暗黑而有块;寒湿中阻,阳气被遏,水湿不运,则畏寒便溏,恶心呕吐。余症均为寒湿阻滞所致。 辨证施治:温经和营,调经止痛。

中医辨证治痛经摘要:通过临床实践体会到对于痛经病zhi首先要分辨是经前痛、经后痛或经期痛,其次要弄清月经量的多与少、经色、舌苔脉像以及伴有的其他症状;疼痛时间、部位、性质、经色等可作为鉴别痛经的证型方法。通过辩证论治,中医中药在调理妇科疾病中疗效确切,患者满意。关键词:痛经;中医;辨证月经是妇女的正常生理现象,健康的女子一般14岁左右开始来月经,医学上称之为月经初潮,月经初潮时不应该发生疼痛,即使腹部不适也只有轻微胀痛,这属于正常现象不算是痛经。但是有的妇女在行经前后或行经期间腹部疼痛剧烈,甚至不能忍受并伴有腰酸、乳房胀痛、精神怠倦、食欲不振等症状,重者更有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厥等全身症状,称为痛经。注意;1.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很多女生在来了大姨妈之后就特别的犯困,所以一定要早早的上床睡觉,晚上睡觉的时候需要盖好被子,尤其是需要注意避免肚子受寒。2.放松自己,微信可以听音乐或者是看书也可以看电影,要做一些轻松随意的事情,这样是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的。3.合理性的用药,如果疼痛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建议女性还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可以缓解痛经的药物,如金巢安,增加女性雌性激素,缓解痛经,对女性身体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