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 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枣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他单纯自然的田园一体,为古典诗歌开创了一个新的境界,而且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得到高度的发展。 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的谢灵运(385--433)是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他的山水诗特点是,能把自己的感情贯注其中,但有些诗字句过于雕琢,描写冗长,用典、排偶不够自然。 南北朝时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发展时期,这表现在又一批乐府民歌集中地涌现出来。它们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头绺瘛U庖皇逼诿窀枳艿奶氐闶瞧��绦。�闱槎嘤谛鹗隆D铣�指�4嫦吕吹挠?80多首,一般为五言四句小诗,几乎都是情歌。北朝乐府数量远不及南朝乐府,但内容之丰富、语言之质朴、风格之刚健则是南朝乐府远不能及的。如果说南朝乐府是谈情说爱的“艳曲”,那么,北朝乐府则是名符其实的“军乐”、“战歌”。在体裁上,北朝乐府除以五言四句为主外,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诗和杂言体。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南北朝时最杰出的诗人是鲍照(410左右--466)。鲍照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的传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五言和七言乐府诗。《拟行路难》18首是他杰出的代表作。他成熟地运用七言句法,表现了个人的不幸和对社会不平的抗议。 南齐永明年间,“声律说”盛行,诗歌创作都注意音调和谐。这样,“永明体”的新诗体逐渐形成。这种新诗体是格律诗产生的开端。这时期比较著名的诗人是谢眺(464左右--499)。谢眺以山水诗著名,诗风清新流丽。他的新体诗对唐代律诗、绝句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们的诗虽然因袭了齐、梁风气,但诗歌题材在他们手中得以扩大,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由他们开始初步定型。 “四杰”之后,陈子昂(661--702)明确提出反对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感遇诗》38首,即是他具有鲜明革新精神的代表之作。 盛唐时期是诗歌繁荣的顶峰。这个时期除出现了李白、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还有很多成就显著的诗人。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孟浩然和王维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另一类是边塞诗人,他们中的高适和岑参取得成就最高,王昌龄、李颀、王之焕也是边塞诗人中的佼佼者。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李颀的边塞诗数量不多,成就却很突出,《古意》一首、《古从军行》是他的代表作。王之焕是年辈较老的边塞诗人,一首《凉州词》写尽了远征人思家的哀怨,另一首《登鹤雀楼》诗意高远,富于启示性。 中唐诗歌是盛唐诗歌的延续。这时期的作品以表现社会动荡、人民痛苦为主流。白居易是中唐时期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诗经》和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的高潮,即新乐府运动。元稹、张籍、王建都是这一运动中的重要诗人。元稹(779--831)的主要作品是乐府古题19首和新乐府12首。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来说,元诗都非常接近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易懂是他们共同的特色,这是源于他们文学观点的一致。张籍和王建虽无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他们以丰富的创作成为新乐府运动的中坚。同情农民疾苦是张籍乐府诗的主题,以《野老歌》最为著名。风格与上述几人十分相近的李绅诗作虽不多,但《悯农》诗二首却为他赢得了广泛的读者。 除新乐府运动之外,这一时期还另有一派诗人,这就是韩愈、孟郊、李贺等人。他们的诗歌艺术比之白居易另有创造,自成一家。韩愈(768--824)是著名的散文家,他善以文入诗,把新的语言风格、章法技巧带入了诗坛,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但同时也带来以文为诗,讲才学,追求险怪的风气。孟郊(751--814)与贾岛(779--843)都以“苦吟”而著名,追求奇险,苦思锤炼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刘禹锡(772--842)是一位有意创作民歌的诗人,他的许多《竹枝词》描写真实,很受人们喜爱。此外,他的律诗和绝句也很有名。柳宗元(773--819)的诗如他的散文一样,多抒发个人的悲愤和抑郁。他的山水诗情致婉转,描绘简洁,处处显示出他清峻高洁的个性,如《江雪》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李贺(790--816)在诗歌的形象、意境、比喻上不走前人之路,拥有中唐独树一帜之风格,开辟了奇崛幽峭、浓丽凄清的浪漫主义新天地。《苏小小墓》、《梦天》等都是充分体现他的独特风格之作。 晚唐时期的诗歌感伤气氛浓厚,代表诗人是杜牧、李商隐。杜牧(803--852)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江南春》、《山行》、《泊秦淮》、《过华清宫》等是他的代表作。这些诗于清丽的辞采、鲜明的画面中见俊朗的才思。李商隐(813--858)以爱情诗见长。他的七律学杜甫,用典精巧,对偶工整,如《马嵬》就很有代表性;他的七言绝句也十分有功力,《夜雨寄北》、《嫦娥》等是其中的名作。 晚唐后期,出现了一批继承中唐新乐府精神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人物是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他们的诗锋芒毕露,直指时弊。 诗发展到宋代已不似唐代那般辉煌灿烂,但却自有它独特的风格,即抒情成份减少,叙述、议论的成份增多,重视描摹刻画,大量采用散文句法,使诗同音乐关系疏远。 最能体现宋诗特色的是苏轼和黄庭坚(1045--1105)的诗。黄庭坚诗风奇特拗崛,在当时影响广于苏轼,他与陈师道一起开创了宋代影响最大的“江西诗派”。宋初的梅尧臣(1002--1060)、苏舜钦(1008--1048)并称“苏梅”,为奠定宋诗基础之人。欧阳修、王安石(1021--1086)的诗对扫荡西昆体的浮艳之风起过很大作用。国难深重的南宋时期,诗作常充满忧郁、激愤之情。陆游是这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与他同时的还有以“田园杂兴”诗而出名的范成大(1126--1193)和以写景说理而自具面目的杨万里(1124--1206)。文天祥(1236--1282)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高扬着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 源于唐代的词,鼎盛于宋代。唐末的温庭筠(812--870)第一个专力作词。他的词词藻华丽,多写妇女的离别相思之情,被后人称为“花间派”。南唐后主李煜(937--978)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较高的历史地位。他后期的词艺术成就很高,《虞美人》、《浪淘沙》等用贴切的比喻将感情形象化,语言接近口语,却运用得珠圆玉润。 宋初的词人象晏殊(991--1055)、欧阳修都有出色的作品,但依然没有脱离花间派的影响。到了柳永,开始创作长调的慢词,自此,词的规模发生了显著变化。到了苏轼,词的题材又得以进一步发展,怀古伤今的内容进入了他的词作之中。与苏轼同时代的秦观(1049--1100)和周邦彦(1056--1121)也是非常出色的词人。秦观善作小令,通过抒情写景传达伤感情绪的《浣溪沙》、《踏莎行》、《鹊桥仙》等是他的代表作。周邦彦不仅写词且善作曲,他创造了不少新调,对词的发展贡献很大。他的词深受柳永影响,声律严整、适于歌唱、字句精巧、刻画细致,代表作有《过秦楼》、《满庭芳》、《兰陵王》、《六丑》等。在两宋词坛上,女词人李清照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占有相当重要的一席之地。 南宋初年,面临国破家亡的危局,诗词作品多表现作家们的爱国之情,辛弃疾被誉为爱国词人,他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受辛词影响,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人形成了南宋中叶以后声势最大的爱国词派。 南宋后期的词人姜夔(约1155--1235)最为著名。姜词绝大多数是纪游咏物之作。在他的词作中,更多的是慨叹身世的漂零和情场的失意,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长亭怨慢》。他的词沿袭了周邦彦的道路,注意修辞琢句和声律,但内容欠充实。 词在南宋已达高峰,元代散曲流行,诗词乃退居其后。 明代诗歌是在拟古与反拟古的反反复复中前行的,没有杰出的作品和诗人出现。 清代诗词流派众多,但大多数作家均未摆脱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套子,难有超出前人之处。清末龚自珍(1792--1841)以其先进的思想,打破了清中叶以来诗坛的沉寂,领近代文学史风气之先。他的诗常着眼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的观点来揭露现实,使诗成为现实社会的批判工具。后来的黄遵宪(1848--1905)、康有为(1858--1927)、梁启超(1873--1929)等新诗派更是将诗歌直接用做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宣传载体。 “五四”文学革命中,中国的现代文学诞生了。1917年胡适(1879--1942)首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白话诗8首,并提出“诗体大解放”的主张,倡导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的“胡适之体”诗。在新诗诞生过程中,刘半农、刘大白、康白情、俞平伯是创作主力。经过他们的努力,新诗形成了没有一定格律,不拘泥于音韵,不讲雕琢,不尚典雅,只求质朴,以白话入行的基本共性。最早出版的新诗集有:胡适的《尝试集》、俞平伯的《冬夜》、康白情的《草儿》和郭沫若的《女神》。 郭沫若的《女神》带着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带着不同于其他白话诗的鲜明艺术性,为新诗奠定了浪漫主义的基础。《女神》也是新诗真正取代旧诗的标志。它成功地创造、运用了自由体形式,将新诗推向新的水平。 经过开辟阶段,新诗形成了以自由体为主,同时兼有新格律诗、象征派诗的较为完善的形态。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们创作了大量的自由体诗,他们的诗多以抒情为主,表现了觉醒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追求与苦闷。其中朱自清的成就较为突出。他的诗突出地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光明》一诗表达了作者不靠施舍、踏实求索的愿望。还有《匆匆》、《自从》、《毁灭》等诗都表现了历经坎坷与幻灭,追求理想之心不渝的坚韧。文学研究会中自成一家的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创作出版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她的这些诗都被称作“繁星体”。她的“繁星体”诗多表现母爱、童真和自然之情,满蕴温柔、忧愁之风。 怒吼的诗指的是瞿秋白和蒋光赤等共产党员作家的政治抒情诗,其中蒋光赤(1901?/FONT>1931)的诗最多。他的诗中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色彩,如《太平洋中的恶象》、《中国劳动歌》、《哭列宁》等诗一扫当时许多新诗中的缠绵悱恻之调,充满了阳刚之音,但他的政治抒情诗存在内容较空泛的弊病。 在新诗创作中,爱情诗这一领域当属湖畔诗社的诗最为引人注目,汪静之(1902-- )、应修人(1900--1933)、潘漠华(1902--1934)和冯雪峰(1903--1976)是其中的主力。他们的诗中所描写的爱情大胆而袒露,其间所显现出的质朴、单纯的美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写自由体诗的冯至(1905--1994)也是比较有成就的诗人。他的诗既写爱情,也写亲情和友情,出版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等诗集。 提倡格律诗的是新月派。闻一多(1899--1946)为格律诗理论做出了很大贡献。为建设新格律诗,闻一多提出建设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创作实践。闻一多有两部诗集《红烛》和《死水》。在他的作品中,爱国主义情感贯穿始终。此外,他的诗还表现了“五四”时期积极向上,进取追求的精神风貌。他的艺术表现方法是浪漫主义的。他常选择某一形象来托物寄情。他善用贴切的比喻以增强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他的诗具有他所提出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这一特点对整个格律派产生过重大影响。徐志摩(1896--1931)是新月社的另一重要诗人。他的诗主要表达对光明的追求、对理想的希冀、对现实的不满。表现个性解放、追求爱情的诗在徐志摩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诗风婉约,文字清爽、明净,感情渲染浓烈、真挚,气氛柔婉、轻盈,表现手法讲究而多变。他的诗多收于《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等诗集中。 几乎在新月派活跃的同时,象征派的诗也出现在中国的诗坛上。象征派的诗既不真实描写,也不直抒胸臆,而是常采用不同于常态的联想、隐喻、幻觉、暗示等手段制造朦胧、神秘的色彩。李金发(1900--1976)是象征派的代表人物,著有《微雨》、《为幸福而歌》等诗集。他的诗反映了“五四”之后一些知识分子面临茫然的前途时而产生的悲观情绪。李金发被人称为“诗怪”,是因其诗怪诞,可读性较差,但他的诗也有许多成功之处,如诗中大量形象鲜明的比喻、形象化的语言、表现强烈的感觉等皆为许多人所不及。其他成绩较为突出的象征派诗人还有王独清、穆木天和冯乃超。 30年代的左翼诗派以高昂的战斗激情领诗坛一派风骚。殷夫(1909--1931)是重要的政治抒情诗人。他的诗热情颂扬无产阶级革命,生动描绘工人运动的战斗场面。因为有实际斗争经验,所以他的诗感情充沛而真挚又不流于空泛,艺术风格朴实、粗犷,代表作品有《血字》、《1929年的5月1日》、《我们的诗》等。左翼诗派的重要代表团体是中国诗歌会。他们的艺术主张是诗歌大众化,倡导诗歌面向下层人民,歌唱抗日救亡运动,代表诗人是浦风(1911--1942)。 新月派之后,描写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的现代情绪的现代诗派兴起,戴望舒(1905--1950)是现代诗派的主要诗人。他因1928年发表的《雨巷》一诗而获“雨巷诗人”的美名,曾出版过《我的记忆》、《望舒草》等诗集。这些诗作集中表现了知识分子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和孤独感。他的诗大量采用象征意象,但因贴近主观情绪,诗意虽曲折、朦胧但并不过于晦涩。他常用的譬喻也新鲜而贴切。富于节奏感是他的诗的另一特色。 抗战后诗坛上最重要的诗派是七月派。七月派的重要诗人是胡风、艾青、田间、亦门、鲁藜、邹荻帆等。在他们的创作中,政治抒情诗占有很大比重,内容多充满爱国主义激情,呼唤人们的抗敌斗志。七月派在艺术上注重以炽烈的激情去撞击人们的心灵,而不讲究文学的雕琢、修辞。质朴、粗犷、奔放是七月诗人共有的艺术特色。 40年代后半期,被后来称为民歌体的新诗在解放区农村成熟了。民歌体新诗的突出成就表现在李季与阮章竞的叙事诗中。 马凡陀是袁水拍(1907--1983)40年代中期发表讽刺诗的笔名。他在这一时期的诗结集为《马凡陀的山歌》,这是当时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政治讽刺诗集。它多以市民熟悉的民谣、小调写成,轻松、诙谐而又锐利、泼辣,锋利的笔锋扫荡了末日社会的各个角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诗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题材、新主题伴随着新生活应运而生。诗人们满怀激情抒写了一首首新时代的颂歌。同时,新的社会也造就出一批诗坛新人和崭新的作品。他们是:邵燕祥和他的《歌唱北京城》、《到远方去》,森林诗人傅仇和他的《伐木者》,严阵的《老张的手》,未央的《祖国,我回来了》,李瑛的《军帽下的眼睛》,公刘的《边城短歌》和《黎明的城》,顾工的《喜马拉雅山下》等。此外,诗歌形式有所创新,吸取民歌营养的信天游、接受外来影响的阶梯式、新格律诗等形式相继出现。 50年代未60年代初,诗歌兴起了新民歌运动,发展了传统民歌。政治抒情诗以独立的艺术形式在60年代出现,郭小川、贺敬之是当时两位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突出成就是长篇叙事诗的丰收。郭小川的《深深的山谷》、《将军三部曲》以新颖的形式和深遂的思想享誉诗坛,李季的《杨高传》、闻捷的《复仇的火焰》、韩起祥的《翻身记》、王致远的《胡桃坡》、臧克家的《李大钊》、田间的《赶车传》等也都别具特色。 但取得成绩的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存在着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不够丰富的缺点。 新时期以来,沉寂十载的诗坛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新景象。诗歌在表现手法上,得以古今中外广泛借鉴,形式则更趋于松散的自由体,风格千姿百态。新时期初期,欢呼胜利、反思历史的诗歌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并使之继续发展。与此同时,一批青年诗人,如舒婷、顾城、江河等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快速成长起来。他们的诗通常表现出一种晦涩的、不同于寻常的复杂情绪,人们谓之“朦胧诗”。 80年代中后期以后,诗坛又出现了自称为“第三代诗人”的现代派潮流。 参考资料:
建议你可以翻看:包罗宏富的《中国诗学大辞典》该书在海外及港台研究:这一部分内容丰富、搜罗全面而编排有序,亦为本书特点之一。中国古典诗歌很早就流传于海外,海外学者对它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于“海外”一词内涵极为丰富,它既包括了一千多年前接受了中国古典诗歌,并对其诗歌创作发生很大影响的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也涵盖了近一二百年才接触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国及东欧一些国家。港台指台湾、香港、澳门等与内地有差异的地区。因此,这一部分不仅涉及内容多,其中差别也很大。在立目、编排、写作上也很难比照其他部分处理,负责这一部分的编委和作者根据海外研究的实际情况,把所收词目分为:一、中国古典诗歌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如中国古诗在日本、中国古诗在西方、中印诗缘、中国古诗与《怀风藻》、寒山诗与美国垮掉派等;二、中国某一部分古诗的海外研究,如《诗经》研究在国外、杜甫研究在国外、元明清诗研究在国外等;三、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海外研究,如中国古典诗论在东方等;四、海外一些学者运用有特色的文学理论对中国古诗的研究,如西方神学观与《诗经》、新批评研究、帕里一劳德理论及其应用等;五、海外研究著作,如《诗境记》、《汉字作为诗歌的媒介》等;六、重要的海外中国诗学专家,如祗园南海、吉川幸次郎、高本汉、艾德林等;七、香港、台湾的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状况,如台湾的魏晋南北朝诗歌研究、中国山水诗研究等。另外你可以进这里来看看,很多都是魏晋南北朝方面的研究材料。。。
由于南北朝长期处于对峙的局面,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民族风尚、自然环境等方面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南北朝时代,也像汉代一样,设有专门的乐府机关,采集诗歌,配合音乐演唱。这些乐府诗中有民间歌谣,也有贵族文人的作品;其中民歌部分更为新鲜活泼和艺术的魅惑力量。南朝乐府民歌大部分保存在清商曲辞中。清商曲是我国古代主要的通俗乐曲,许多民歌都配合这种音乐演唱。南朝的清商曲又分为若干类,其中最重要的是“吴声歌曲”和“西曲歌”两类,民歌大多都属于这两类。“吴声歌曲”产生于江南吴地,以当时的首都建业(今南京)为中心地带。“西曲歌”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城市——荆(今湖北江陵县)、郧(今湖北宜昌县)、樊(今湖北襄樊市),邓(今河南邓县)等地。这些都是当时的重镇,是商业发达的城市。因此,这些民歌所反映的多是城市生活,和汉乐府之多反映乡村生活不同。“吴声歌曲”和“西曲歌”现存约近五百首,其中大部分是民歌。这些歌在内容上几乎全是表现男女爱情生活的,且又有十之八九出自女子之口。诗歌中生动地描写了少男少女彼此间真诚的爱慕,会面时天真愉快的神情和活动,离别以后沉重而又痛苦的相思情绪。描写得真挚而又深刻,字里行间洋溢着生命的热情和力量,表现了人民群众在爱情生活方面的积极行动和美好愿望。在那个时代,在封建礼教强大的统治威力的笼罩下,男女间正当的爱情经常得不到满足,反而受到许多的折磨和迫害,国而,热烈而又大胆地歌唱男女爱情的这类诗歌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有些歌词为妓女婢妾所作,其中某些情歌因之含有较浓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气。“吴声歌曲”中以《子夜歌》为最著名,一共42首,都以描写少女热恋为题村。它往往运用单纯朴素的语言,自然和谐的音调,来表达少女怀春的心情,委婉而生动,充满着天真活泼的情趣。也有描写因失恋而产生的悲愁和痛苦的,这类诗歌往往通过女子之口说出她们的焦的甚至绝望的情绪。如《子夜歌》: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这诗明白如话,写的是一女子对情人的缠绵思念之情。诗中通过对这女子望着深邃的夜空和皎洁的明月,辗转反侧,不能成寐的描绘,把其内心世界无法排遣的思亲之情和孤寂之感委婉地透露出来。这女子望着明月,思念着远方的爱人,望得发了呆,想得出了神,朦胧中仿佛听到亲人断断续续地在呼唤自己,情不自禁地答应一声,这乃是虚幻。当她发觉亲人并没有呼唤自己,夜空还是万籁俱寂,看到的依然是高悬的一轮明月,她是多么的失望和痛苦啊!“吴声歌曲”除了写少女热恋,企盼亲人回归与之团聚的内容外,有些诗歌还反映了男子负心,另有所欢,封建社会恋爱不自由而造成的爱情悲剧。如:郎为旁人取,负攸非一事。缡门不安横,无复相关意。(《子夜歌》)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懊侬歌》)诗中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男的遗弃女的,往往不会受到应有的制裁,女的则得不到合理的保障。在这种可悲的处境中,女的只能在主观上希冀对方永不变心:仰头看桐树,桐花特可怜。愿天无霜雪,梧子(谐吾子,指男的)解千年。(《子夜秋歌》)《华山畿》是写一位少男在华山附近邂逅一位少女,“悦之无因,感心疾而死”。葬时经过华山少女家,驾车的牛停步不肯向前。少女出来唱了一曲悲歌,棺盖忽然应声打开,她跳进去殉情而死了,这个故事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男女间没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相思的痛苦折磨着他们,甚至牺牲了生命,他们幻想在死亡中获得解放,获得幸福的生活。它反映了封建社会的罪恶,反映了人民对于爱情的强烈愿望。“西曲歌”中的重要歌词,有《三洲歌》、《石城乐》、《孟珠》、《估客乐》、《乌夜啼》、《莫愁乐》、《襄阳乐》等,大都是描写女子的别情。南朝时代,商业发达,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许多城市都相当繁荣,商人阶层生活更加富裕,这就刺激了他们对于爱情的浪漫的追逐,而他们中有些是来往客商,经常离别远行,因而江边送别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些歌词就是这种现实的反映。如:布帆百余幅,环环在江津。执手双泪落,何时见欢还?(《石城乐》)闻欢下扬州,相遇楚山头。探手抱腰看,江水断不流!(《奠愁乐》)“吴声歌曲”和“西曲歌”在描写爱憎的时候,常常使用了巧妙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发挥了丰富的想象,使它的思想内容表现得非常生动突出。例如《子夜歌年少当及时》篇,拿霜下草恰当地比喻了青春的容易消逝,使人明白应及时相爱。又如《读曲歌》用突然掉入井里的飞鸟来比方一个刚听到对方变心的女郎的骤然从欢愉转为悲愁的思想情感,刻画得非常贴切。《华山畿》形容女子悲痛落泪时,把泪水夸张得如同江水一般,它可以使身子沉没,不但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而且很好地表现了女子对于爱情的热烈态度。北朝乐府民歌保存于乐府横吹曲辞的横吹曲中。横吹曲是军队中应用的音乐,要求雄伟悲壮。我国古代西北民族的乐曲,由于他们的风俗习惯等原因,常适用于作军乐,而被中原文化所吸收。汉代的横吹曲,相传系张鸯从西域传来,但歌辞没有流传下来。南北朝时代甫北两朝在政治方面形成对峙,但在文化方面彼此还是互相交流的。南朝的吴声西曲,在北魏孝文帝宣武帝时即已传入北朝,成为北朝上层阶级常常欣赏的娱乐品。北朝的乐曲,也自东晋时代开始陆续传人南朝。横吹曲中的梁鼓角横吹曲,就是长时期从北入南的乐歌被梁代乐府官署所采用演唱的部分。北朝的乐府民歌,数量上远不如南朝的多,但内容却广泛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像汉乐府一般显得丰富多彩,而不似吴声、西曲那样单调,它真实地记录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从很多方面表现出北方民族的刚强爽直,充满了北方的景色和风趣。在北朝民歌中,描写游牧生活的,以《敕勒歌》为代表作: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首诗仅27个字,但自然高妙,浑朴苍茫,艺术地再现了草原风光,全诗纯系自然景物之描写,但这些自然景物又是歌者即目所见,使主人公的形象隐现在茫茫草原之中,使人感受到作者对草原风物的热爱之情。它粗旷之中,杂有豪迈之气,“无我之境”中有“我的形象”,诗中“我”的形象融化在自然景色之中。《敕勒歌》虽篇幅短小,但自问世后一直成为人们传诵不衰的名篇,具有无比的魅力。反映游子飘零的,如《陇头歌》:陇头流水,流离山下。念吾一身,飘然旷野。朝发欣域,暮宿陇头。寒不能语,舌卷入喉。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它通过“寒不能语,舌卷入喉”的苦寒状况来到画游子飘零的痛苦,写得非常逼真。北朝社会,战争是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始终。由于战争的频繁,兵役和谣役迫使大批人民离开本上,转徙道路,这些反映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就是那种社会现实的写照。描写爱情方面的,北朝民歌也具有独特的风格,如《折杨柳枝歌》中写少女怀春,那种大胆、但白而勇敢地诉说自己的心情,充分显示出北方民族的爽快、质朴的性格,它和江南女儿的那种缠绵婉转的抒情远不相同。在北朝乐府民歌中,《木兰诗》是一篇代表作。诗中通过对女英雄木兰这一形象的塑造,赞扬了劳动妇女善良的品质、勇敢的精神和坚毅的意志。木兰本是一个“当户织”的普通姑娘,在困境中长大。在父亲年老、又无长兄、可汗催征的情况下,她经过反复思考,决定代父从军,担负起远征的艰巨任务。她买了“骏马”、”长鞭”,大胆地踏上征途,经过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不仅胜利地完成了任务,而且立下大功。凯旋归来后,她功成不受赏,只希望早日回到久别的故乡,再过其普通劳动妇女的生活,她回到家里,在爷娘姊弟一片热烈欢迎的气氛中,像过去勇敢地换上男装一样,“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她丝毫不以功勋卓越的英雄自居,只认为自己还是和过去一样的普通妇女,表现了一个劳动人民的英雄人物的表里如一、质朴谦逊的本色,在木兰身上体现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特别是她以女性身分而做出这一英雄事迹,这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因为在那个社会里,女子是没有行军打仗、转战十年、立功万里而做英雄豪杰的权利的,而如今木兰却真地做出来了,这对封建社会重男轻女思想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有力他说明了女子和男人同样有能力做出英雄豪杰的事业,同时也就说明了女子有和男人受到同样看待的权利。这首诗在表现形式上,作者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诸如所用的比喻:“东市买骏马”四句,平列东西南北,用了排比;木兰归家时对爷娘、阿姊、小弟三组人物的描写,用了重叠;对偶句中,工致的如“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可能经过文人的加工,而像“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等句,却又朴素自然,活脱流畅,颇有情韵;此外,还有语句递接紧凑,生动畅达的联珠句法,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等等,使作品繁而有味,人不厌其繁,简能传神,人不觉其简。南北朝乐府民歌,开辟了一条五言、七言绝句抒情小诗的新道路。五言四句的小诗,在汉民歌中虽然已经出现,但为数甚少,也没什么影响。南北朝民歌绝大多数是五言四句,这种刚健清新民歌的出现,对当时形式主义文风起了冲击的作用,因而影响很大。同时,在表现手法上,如口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有借鉴作用
(意思)去论文生活的人也在阴间千九,这里的天目行政恐龙走大路中间5:00草原。
管理当做艺术和科学lAs在其他社会科学中是真实的,管理有少数法律和原则。然而,有,许多有用的观念。以下被相信:所谓原则的目录在一些较早的管理教科书中发现除了一般化或观念之外不是原则。但是我们确实相信有管理的一些原则。这些原则是以一般建议的形式orwy或可能因素的陈述-和-效果关系,那提供制造而且应用管理决定的程序的关于想法或行动的指南7428发亮应该被在点强调我们没有在说管理是一个科学。我们不能够接受腓特烈∽.的假定泰勒,'科学管理的父亲',管理是特定原则的机械申请4801相反地,我们相信当他以前将近说半世纪那的时候,Charlemagne谢尔登、显赫的英国管理哲学家和开业者,是正确的"毫无疑问地,有一个管理的科学,但是它是锐利地从雇用那一个科学的艺术被区别gko”它不是作为一种艺术或一个科学的一个管理的疑问的lThus。相反地,管理是一个两者的组合,而且这组合不是固定的比例但是在不一致方面改变比例情形方面被发现。lIn一般又有效的经理在作出决定方面使用科学的方法h在许多方面计划、带领、沟通而且处理人类的元素,然而,经理也一定使用艺术的方法。简而言之,管理不是这么多一个难的科学,像化学或者物理学,但是宁可它用社会科学,像是心理学和社会学有共同的更多。
建议你先找找案例。而且你给你内容也太宽泛了, 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差异,建议你给出一个特定的国家和地区 再搜索结果。 而且作为毕业论文,引文要20篇以上才够说话。如果你有特定需要,可以留言联系我, 本人在美国读MBA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阿尔卜列希特·丢勒生于1471年5月21日,出生地为德国当时的人文主义思潮中心纽伦堡。这个城市十分繁荣,科技文化也很发达。其父原为匈牙利的一个金银手艺匠。丢勒幼年时跟随父亲学手艺,但逐渐表现出对绘画的极大兴趣。1496年,丢勒跟随当地著名画家沃尔盖莫特学画,以后又拜了几位名师。1494年,丢勒回到纽伦堡,成立了自己的画室。不久,他在妻子的陪伴下第一次遍游意大利,回来后开始创作。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主要是德莱斯特与卡巴希的祭坛画《父亲的肖像》、《自画像》,铜版画《圣一克里索斯多姆》、《三农民》、《浪荡子》,木刻《男子澡堂》、《山姆逊》以及15幅木刻组画《圣约翰启示录》。历史学家们历来都把这15幅无论是创作思想,还是技法上,都取得了杰出成就的版画,作为德国中世纪美术终结的标志以及新的艺术时代到来的里程碑。在这些杰出的作品中,丢勒开始使用自己那种新颖别致的签名——合(即A与D的组合)。
《圣约翰启示录》一举成功,使丢勒名声大振,一跃而成为德国画坛上的新星。丢勒不但绘制了这种似乎带有一点神秘主义色彩且寓意颇深的自画像。而且,在他的大幅宗教题材的作品《罗塞库拉契的祝祭》与《圣三位一体的礼拜》中,他也以“旁观者”或“助手”的形象多次出现在画面上。
1500年以后,丢勒在绘画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与成就。例如《博士来拜》、《海之奇迹》、《复仇女神》、《圣玛丽娅祭坛画》、《亚当与夏娃》等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
1505年,正当纽伦堡瘟疫流行的时候,丢勒第二次游历意大利。他在威尼斯画派的大画家乔凡尼·贝里尼的指导下,对威尼斯的油画技法与色彩有了深切的感受,同时,他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也受到了意大利同行们的青睐与敬佩,从而出现了开头的那一幕。这一期间,丢勒主要创作了《威尼斯妇人》、《戴念珠的圣母》、《罗塞库拉契的祝祭》与《圣三位一体的礼拜》及《赫拉祭坛画》等,只是最后这幅杰作《赫拉祭坛画》不幸于1509年遭到焚毁。
丢勒经过两年的学习之后回到纽伦堡。这一时期又产生了不少作品,其中的《骑士、死神与魔鬼》、《在书斋中的圣哲罗姆》、《忧郁》等三幅被公认为他创作黄金期的三大铜版画。这三幅铜版画标志着丢勒版画艺术的高峰。这三幅作品中,丢勒利用新颖的构图,采用平行线、交叉线及点线的结合来表现物体的不同质感与形体,从而获得了完善的效果,让17世纪带有匠气的铜版画黯然失色。
在丢勒的晚年,他的创作趋于圆熟。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四使徒》。两年之后,即1528年4月6日,丢勒在纽伦堡去世。
¥百度文库VIP限时优惠 现在开通,立享6亿+VIP内容立即获取丹纳的艺术三因素决定论丹纳的艺术三因素决定论 摘要:本文以丹纳著作《艺术哲学》为理论依据,以时间发展顺序为线索、以对比为方法,具体通过对于各个历史时期的艺术发展进行简要的梳理,并与丹纳的艺术观点相比较,来揭示丹纳的艺术观点中的现代意义。丹纳的《艺术哲学》是一部有关于艺术、历史以及人类文化的巨著,在书中谈到种族、环境、时代是决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面貌的性质的三大决定性因素。并且在书中也根据这一理论具体阐第 1 页Sisley法国希思黎中国官方商城-臻享圣诞专属礼遇点击立即咨询,了解更多详情咨询法国希思黎中国官网 广告述了古希腊、尼德兰、和意大利的艺术流派。对于我们研究丹纳艺术哲学观念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丹纳;艺术哲学;艺术本质;艺术批评 绪论 作为当代重要的艺术哲学家,丹纳在德国古典美学和分析哲学的理论基础上,对艺术活动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分析和阐释。本文试图以丹纳的艺术三因素决定论为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对于其艺术三因素种族、环境、时代特征的解释和梳理,理解和把握丹纳艺术哲学体系第 2 页的内在逻辑。定义艺术是重新理解丹托艺术哲学的关键,也就是说,丹纳艺术理论中所有重要的问题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艺术定义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他的理论阐释都可以理解为从不同层次、不同方面解决艺术定义的问题。他的“艺术三因素决定论”,沿袭黑格尔的美学传统,从艺术三因素决定论这一美学视角对艺术的可能性的理论思考;他对于艺术现象的哲学思考,直接回应当下艺术实践来认识艺术。 整篇论文是以对于艺术三第 3 页因素决定论的解释为线索的,对于不同时期的美术都用三因素决定论阐述了其不同的艺术特征。丹纳的艺术哲学理论沿着时代的轨迹,是人们对于艺术的认识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本文以丹纳的艺术哲学思想作为艺术的判断准则,在丹纳艺术哲学观的基础上,更深入的对艺术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丹纳的艺术理论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作为艺术哲学的奠基人,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到的“三要素”理论尤为突出。 丹纳第 4 页曾在他的《英国文学史》一书的序中阐述了这一规律,并主张艺术创作离不开种族、环境、时代三个要素的影响。在研读丹纳的《艺术哲学》一书中,我们会发现丹纳所说的影响艺术发展的这“三要素”是一个整体性的系统,三者之间互相联系渗透,密不可分。 一、种族 (一)种族的定义 丹纳认为种族这一因素,对于艺术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因素。丹纳所提出的种族这一观点指的是各民族与生俱来的民族气质和性格特征。不同的第 5 页人有着不同的性格,有的人胆小如鼠,有的人聪明勇敢,都不尽相同。把个人的性格特征放到整个民族的个性当中也是一样,每个民族间的特征都是不一样的,而且是不受时间的因素发展的。尽管不同时期,收到民族迁移或者战乱的影响,或者地理环境的影响,但是到了不一样的地域中,这种民族性的精神也是始终保持不变的。丹纳认为种族的不同表现出来的各民族的性格特征也不同,这是一种本民族本能性的内核,这种民族性的特征第 6 页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无法改变的。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艺术发展,但是不管时代怎么变迁,属于本民族的语言、文学、宗教等还是有着他们共同的特征。 (二)以日耳曼人艺术为例,阐述种族对艺术的作用 他在《艺术哲学》一书中,分析尼德兰艺术时,首先对日耳曼的种族进行了外貌上的描述,紧接着又考察了他们的行动和精神,日耳曼民族注重事物的内在本质。在艺术上表现为喜欢有内容、真实的东西,天然的、第 7 页复杂的事物比起人工雕琢的更能俘获他们的倾心。日耳曼人的民族特征驱使着他们形成自身特有的艺术风格。例如日耳曼民族版画艺术的发展,版画艺术家从丢勒,梵·埃克,霍尔朋,路加·特·来登开始,直到鲁本斯,伦勃朗,约翰·斯坦为止。看到他们的版画作品后,你会发现虽然这些版画出自不同的艺术家,但是他们却有着一样的规则。他们的艺术作品中对于所有的物体都是一种一视同仁的态度。所以在有些人看来,日耳曼的艺术家是在第 8 页追求一种丑恶,其实只是他们在追求一种真实,不去有益回避猥琐和变态。在丢勒的版画《忧郁症 I》这幅作品中,画面主要描绘了一个孤独的人物形象,背后张开硕大的双翼,在一栋石头建筑物前坐着,各种古怪、诡异、源自想象的东西围绕在他身边,这些东西似乎彼此之间没有任何关联。作品中还有很多具有其他含义的物品刀子、梯子、沙漏、工具等。这幅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丢勒没有回避丑陋的东西,他把一个忧郁症的人的想法完第 9 页整的表现出来。这就是种族对于艺术的作用,是艺术在民族的本质中表现出最真实的状态和情感。 二、时代 (一)艺术在时代中的发展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以希腊悲剧为例。虽然在战乱频发的时代,还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作品。希腊人民为了城邦的独立而战争,为了维护共和制度而战争。后来随着民族精神的衰退,马其顿的入侵,希腊走向了衰亡,希腊悲剧的一幕由此产生。从希腊的悲剧可以看到,希腊人对自由的第 10 页向往、顽强的力量之美和壮烈的抗争精神,在《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普罗米修斯就是典型的形象。普罗米修斯在阻挡国王宙斯毁灭人类的事件中,受到了惨痛的折磨,白天暴晒,夜晚受冻,还要忍受啄肝之痛。但普罗米修斯在痛苦与信念之间,选择了后者。最终承受了被雷电打死的命运。普罗米修斯是第一个为自由现身的叛逆者。像普罗米修斯这样的悲剧人物,之所以能呈现在古希腊时期,是因为当时的古希腊需要这样具有民族独立意第 11 页识的人物,而当时代精神发生改变,崇高的悲剧失去了对现实的关照,失去了这种时代精神的依托,因而这种艺术形式就荡然无存了。 后来有列举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又将中世纪时代的作品与古希腊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对比,阐释时代因素是如何影响艺术风格的。希腊文明时代的代表作家是荷马,在荷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独特的而优美的地理环境,便利的航海条件。似的艺术家充分展现了内心对于本土的热爱,最自然的情第 12 页感,对于万事万物的感情流露有感而发。当时的社会到处充满了爱,人们感觉现世很美好,来世也是充满着光明。而在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文学作品所反映出的主题却完全相反。我们以但丁的《神曲》为例。整个作品就是从一个地狱到天堂的过程。是一个从赎罪到幸福的过程,这其中要经过很多的磨难,遇见很多的刽子手、受到各种刑罚,在经历了血雨腥风之后才能幸福。整个作品给人不寒而栗的感觉。同样歌颂美好的作品展现给人第 13 页的却是截然相反的感觉。 (二)时代对于艺术发展的作用 丹纳认为时代因素指明了艺术发展的道路,但与此同时也限制了艺术发展的方向。时代起着决定与选择的作用,它只选择与此时代相符合的艺术发展方向而淘汰其它不符合此时代的艺术作品。因此,能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一定是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趣味的。是能够坚持自己艺术风格的艺术家,总是藏之名山却能流传后世。一定会得到后人们的认同。 在漫长的艺术历史第 14 页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和背景对于艺术的影响也不同,因为有些时代自然因素占主导,这多在艺术发展的初级阶段。有的时代社会文化因素占上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心埋的复杂化,各种社会观念对艺术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多,反映在艺术上,则是往往按照观念的或符号表现的需要,艺术品的形象被塑造得与自然形象大不一样,删除掉某些部分或夸大某些成分。也就是说,时代对艺术的影响是不断变化的。 三、环境 (一)环第 15 页境因素对于艺术发展的影响 艺术的发展是多样性的,仅仅依靠种族和时代的影响还不能完全解释艺术的多样性发展,因此丹纳又提出了环境因素对于艺术的影响。丹纳所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丹纳在论述自然环境因素对艺术发展的影响时,同样以希腊民族与日耳曼民族为例。希腊的环境非常适合人生存。频繁的海上通商,使得希腊人的头脑变得更加聪明灵活。在地形上拥有开阔的视野,虽然有很多的山脉,但是不足以阻挡第 16 页人的视野。河流也很多,但河流的长度并不太长,一般都是小溪或急流。大海在这片土地上显得更加的宁静,海岸线也格外的分明。这样的环境使得希腊人的头脑清晰,思维敏捷,他们知道神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因此他们勤于思考,希望自己得到问题的答案。这也是艺术在希腊成为发源地的一个原因。所以我们看到希腊艺术家的作品都给人清晰、欢愉的感觉。再看看日耳曼民族,日耳曼人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很多日耳曼人生活在森林深处。第 17 页有的日耳曼人不得不生活在经常发生海啸的海岸上。在这样的地理环境生活的人,性格多为暴躁、不安、偏激甚至忧郁多疑。他们不会像希腊人那样,在空闲的时间思考问题,而是进行流血的战斗。他们不会像希腊人那样以少量的食物就可以充饥,而是喜欢贪食狂醉。所以日耳曼人的艺术作品多给人忧郁、急躁的感觉。 社会环境。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与《艺术哲学》的论述中,所指的社会环境包括国家的政策、政治局面、国内外第 18 页战争、宗教信仰等等。丹纳在书中提到,作家是在悲惨的环境中才会产生悲剧的作品。一个战乱的时代,一定不会有闲情雅致品茶赏春的人,每个人都为怎样生活的安逸而绞尽脑汁。如果在痛苦的环境中成长,那么对于一位好的艺术家来说就是一种灾难。 (二)环境对于艺术家和艺术品的影响 丹纳特别强调环境因素对于艺术的影响,尤其是地理因素,河流。山地、气候等不同的因素对于艺术作品的产生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第 19 页因此,丹纳提出了在研究艺术现象时,必须遵循的一条规则:要了解某件艺术品,某位艺术家,甚至是艺术家群体,就必须充分地考虑他们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这包括精神的和风俗的,他特别说明这是解释艺术品最好的方法,而且这也是具有决定因素的东西。对于这条规律,丹纳已经凭经验证实了的,艺术是和某些时代精神与风俗情况的出现、同时消失的。按照丹纳的逻辑,我们在研究艺术品事就不能认为他们是独立的存在,而是要将艺第 20 页术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精神面貌相联系,这样才能将艺术品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全面的解释,因此丹纳从三个方面总结了一下环境因素对于艺术品产生的影响。 首先,某件艺术品,它是从属于一个总体的,即该艺术家的所有作品。因为艺术家自己有许多不同的作品,这些作品在风格上都有显著相似的地方,比如笔触、色彩、构图、情感的营造,它是构成艺术家风格的组成部分。一个经验丰富的批评家,他不仅能鉴别出作品属于第 21 页哪位作家,而且能说出属于作家的哪一个创作时期或发展阶段。说明在了解了艺术品和艺术家的时代背景和精神修养以后对于其艺术风格的判断也就显而易见了。 其次,艺术家的所有作品及其个人,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总体范围之内,这个总体可以是一个艺术派别,或者是一个艺术家家族。即使是一位大师级人物,比如说鲁本斯,当需要了解他的才能特点时,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他,也仍然要将其置于他所属的经济、文化背景中,因为他只是这第 22 页一这一时期具有明显流派特征的艺术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三,“这个艺术家庭本身还包括在一个更广大的总体之内,就是在它周围而趣味和它一致的社会,因为风俗习惯与时代精神对于群众和对于艺术家是相同的。”这种时代精神和风俗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伟大的艺术家的成功离不开周围群众的才一能、智慧和感情,再加上有了周围群众的和声,艺术家才一成其为伟大。丹纳提出的这三个总体,由内及外,由浅及深清楚地揭第 23 页示了从艺术品、艺术家、艺术家族到整个文学艺术与社会风俗和时代精神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丹纳的艺术世界里艺术品不是孤立的,而是属于一个复杂的、多元的结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丹一纳认识到了艺术品的中心地位,以艺术品为中心考察艺术创造的主体、艺术欣赏主体及他们周围的环境。在这里,丹纳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考察艺术的“总体”参照系统,这也是丹纳对于美术研究的独特视角,通过社会总体的研究实现艺术自身的第 24 页研究。 四、结语 丹纳的艺术三因素决定论对于西方艺术理论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奠基用,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是各个流派的艺术家们艺术理论学习的根据。在新的历史时期,丹纳的艺术观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继承和发展。始终是文化背景下的大的发展趋势,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仍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例如他的“种族”观,逐渐演变成“民族精神”,在当下艺术文化观中更是发展成为了“愈是民族第 25 页的愈是世界的“这一口号。将民族艺术与世界艺术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环境说也成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文化理念。总之,丹纳的艺术观、哲学观、艺术批评观都在时代的进程中,推进了艺术的发展,他的艺术观念对于西方艺术和哲学具有毋庸置疑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2、[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3、彭吉象:《艺术学概第 26 页论》,北京大学出一版社,1994年版。 第 27 页百度文库 搜索丹纳认为决定艺术的三种要素不包括什么继续阅读本文档APP内免费读全文免费读丹纳的艺术三因素...全文APP打印导出为WORD导出为PDF发送至微信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相关文档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理论的局限性分析1000阅读 行业好评免费获取全文品读丹纳的《艺术哲学》1660阅读免费获取全文丹纳的艺术三因素决定论1000阅读 宝藏文档免费获取全文艺术哲学_丹纳艺术哲学 第一篇 艺术品的本质及其产生 第一章 艺术品的本质 一 我的方法的出发点是在于认定一件艺术品不是孤立的,在于找出艺术品所从 属的,并且能解释艺术品的总体。 第一步:一件艺术品,无论是一幅画,一出悲剧,��4142阅读查看更多为您精选丹纳的艺术三因素决定论会员文档264篇人气好文丹纳《艺术哲学》三要素理论的局限性分析1000人阅读品读丹纳的《艺术哲学》2568人阅读热门TOP丹纳的艺术三因素决定论1000人阅读艺术哲学_丹纳4142人阅读立即开通VIP基于你的浏览为你整理资料合集丹纳认为决定艺术的三种要素不包括什么文件夹浅谈丹纳的“三要素”说 - 百度文库分 2929阅读 热度TOP丹纳的艺术三因素决定论_图文 - 百度文库分 1213阅读 人气好文从丹纳“艺术成因三要素”谈海派绘画的发生发展 - 百度文库分 1017阅读剩余10篇精选文档APP内一键获取全部合集3551人已获取工具 收藏 APP获取全文 获取文档下一篇
作品代表一个人,也是最能让人们记住你的工具。我们记住一个明星,首先记住的肯定是他的作品。如果你是一位画家,能让人们记住你的肯定是你的画作。我们知道丢勒,并认识他便是因为他的作品。丢勒的的一生有无数的作品,丢勒作品中有哪些代表作呢?
丢勒作品
丢勒第一部杰出的著作便是木刻组画启示录,这本启示录展现了当世人们对于世界末日到来而产生的无可奈何和充满恐惧的心理。丢勒用这部作品映射了当下德国的种种矛盾,抨击了当时的现实,表现了民众的心志,有着巨大的精神意义。
骑士、死亡与恶魔,这是他铜版画的又一力作。有着深刻的人文主义精神,他利用宗教文学的形象来映射当下德国面临的改革形势。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手,这是丢勒作品里最著名的素描画。最初他只简单的把它命名为《手》,可是这幅画所饱含的意义深深的感染了世人,因此这幅画被称为是爱的礼物。得名祈祷之手,告诉我们要感谢每一位在背后为我们付出的人。
亚当与夏娃,这是丢勒著名的油彩。这幅画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较大。丢勒用中间立场,通过对男女人体的形象刻画,向世人展示了当时的一个境况。
丢勒作品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丢勒的自画像,丢勒开启了自画像的先河。是完整的从小到大的持续的自画像,展现了他不凡的画功,是人物画像的佼佼者。
丢勒作品特点
每一位艺术家他们的作品都有自己的特点。有的夸张、色彩浓重。有的朴实简单。有的则是细致、精确。还有的富有哲学意义,总是能影射一些东西。丢勒作为一个伟大的画家,他给我们留下了那么多优秀而经典的作品。那丢勒作品特点有哪些呢?
丢勒画像
丢勒作品给人感觉朴实无华、简单明了。在他一系列的木版画和铜版画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他利用简单的线条,统一的刀法让作品显得统一和谐,却又不失大气。这和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出生于工匠之家,受到父亲的影响,让他的创作朴实、简单。
丢勒作品特点就是精确,他也是一位科学的爱好者。他相信最伟大的作品就是来源于自然,他不断的发现自然、探索自然。用科学武装自己,学习了数学、几何学等。这使得他的作品给人感觉很精确。
他的作品另一个特点便是反映现实。在丢勒的一系列作品中,都利用一些东西等表达了他的态度。给了当时的德国统治阶级一抨击,有着重要的精神意义。
丢勒作品还饱含着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他生活在德国底层,在当时的德国艺术家地位是很地下的,他游历各地,不断的拓宽自己的眼界。这使得他的作品生动且鲜明、因为丰富的生活情感经历又使得作品显示出浓浓的情感。
丢勒的作品特点有着典型的文艺复兴的影子,可身处的环境又让其保留了传统的哥特式风格。
丢勒是哪国的
有这样一位绘画大师,他叫丢勒,擅长版画、油画、水彩、素描。其中又以版画最具影响力,特别是木刻版画和铜版画。他的自画像也是极具有名的,他是欧洲画自画像的先河,也被世人称为自画像之父。丢勒是哪国的呢?
丢勒自画像
丢勒是德国的,有很多人可能会想这样的大师应该是意大利的,因为德国是文艺复兴最晚的国家。在德国艺术家是最底层的存在。这样大环境的影响很难出大艺术家,可丢勒就是德国最伟大的画家之一。
他出生于德国的纽伦堡,当时的纽伦堡是德国人口面积最大、最富有的地方。这里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历史环境也变得错综复杂。其实丢勒也得益于这样的环境,他该感谢自己出生在德国。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才成就了他的一系列创作。
丢勒是德国人,他在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精神意义,德国虽然起步晚,可由于有这些伟大的精神食粮者。文化艺术的到迅速发展,涌现除了大批的艺术家。为德国文化做出了伟大贡献,德国也迅速崛起发展,成为欧洲强国。
丢勒所在的德国现如今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工业高度高度发达、资源丰富。受到文艺复兴影响,德国有着浓厚的文化,这里涌现除了大量的诗人和思想家。是很多艺术人士向往的国家,想去感受下大画家丢勒所在的国家的风土人情。
丢勒的艺术成就
每一个艺术家都有自己的一些艺术成就,只不过有的分量重,而有的则分量轻而已。这些艺术成就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这个人,以及这个人对后世的影响。我们也用这些成就来判定一个人的地位。丢勒既然被判定为著名的画家,那丢勒的艺术成就有哪些呢?
丢勒自画像
说到丢勒的艺术成就,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版画,他的版画朴实无华,线条简单明了。以其独有的风格和视角表达了他想要传达给世人的精神。他的版画代表作启示录木刻组画、骑士、死亡与恶魔。都利用宗教幻想传达了在当时德国环境下人们所渴望的。有着重要的精神意义。是丢勒把版画上升到了艺术独立性的地位。
丢勒的另一大艺术成就就是自画像了,从小便有绘画天赋的他,在13岁时就画了自己的自画像,从此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自画像。他的自画像是欧洲第一个从小到大完整的系列。开创了自画像的先河。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人物画像。
丢勒的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文艺复兴的影响,有着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他的水彩画、素描也是很出名的,像祈祷之手,亚当与夏娃等等,都饱含着丰沛的感情,形象而生动。他的水彩风景画也是他最大的成就之一。
丢勒他追求自然,探索自然。他相信最伟大的艺术是源于自然的。谁先发现他,谁就先占有他。丢勒喜欢学习科学。他的画作精致、细腻。给后世的学者们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也算是他的一大成就。
不太清楚这个
因为波的传播速度和运动者的速度会叠加,导致波相对运动者的速度发生变化
利用多普勒效应可以测量声速和运动物体速度,步骤如下:
1、根据声波的多普勒效应公式,当声源与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接可以收到频率f,f的表达式如下:
2、让声源保持不动,运动物体上的接收器沿声源与接收连线方向以速度V运动,此时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变为:
3、让声源频率保持不变,用光电门测量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记录,便可以测量声源的声速,多测几次取平均值便可以提高精度;
4、若已知声速u和声源频率,便可进一步将式子进行变形后计算物体运动速度;
5、还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求截距和斜率,然后通过截距和斜率与声速和物体运动速度的关系来求解,这样样本含量高,结果精确。
由于,声源和听的人有相对位移
交通警向行进中的车辆发射频率已知的超声波同时测量反射波的频率,根据反射波的频率变化的多少就能知道车辆的速度。
观察者 (Observer) 和发射源 (Source) 的频率关系为(此式不适用于光波,光波的多普勒效应见下文):
为观察到的频率;
为发射源于该介质中的原始发射频率;
为波在该介质中的行进速度;
为观察者移动速度,若接近发射源则前方运算符号为 + 号, 反之则为 - 号;
为发射源移动速度,若接近观察者则前方运算符号为 - 号,反之则为 + 号。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就知道火车接近你的时候音调变化的原因:公式中分子是声音传播速度和观察者速度之和(v+v0),分母是声音传播速度和火车速度之差(v-vs),然后和声源原始频率
进行乘法运算。观察者接受到的频率
比火车笛声的原始频率变高,所以听到的火车鸣笛音调变高。反之,当观察者和火车远离的时候,分子减法运算变小,分母加法运算变大,计算得到的频率比火车鸣笛的原始声音频率变低,故听到音调变低。
扩展资料
多普勒效应就是指当声源与听者彼此相对运动时,会感觉到某一频率确定的声音的音调将发生变化。
1842年奥地利物理学家克里斯汀·约翰·多普勒曾发表过一篇论文,其中描述了他认为肯定存在但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的现象,这就是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提出,如果假设声音的速度非常之慢,那么运动中的发声体就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当发声体接近一个观测点时,人们发现声波被声源(即发声体)自身的速度“挤压在了一起” ;同样,当发声体向远处后退时,声波就会发散开来。
即当发声体向前进时,对声波的“挤压”在观测点附近形成了一些波长较短、频率较高的声波;而当发声体后退时,则形成了一些相对频率较低的声波。
在多普勒的论文发表后的第三年,人们对他的理论进行了实验。他们用一列火车载着15个小号手接近、经过、然后离开一个火车站。这些小号手们在火车上持续地吹着一个相同的长音。结果事实证明多普勒的理论是正确的:
火车上的人听到的是一个持续的长音,火车站上的人听到的是比这个长音音调更高的声音;而当火车驶离火车站时,车站上的人听到的是比真实声音音调更低的声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普勒效应
参考文献不仅在科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在期刊评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引起重视。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学论文的参考文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学论文参考文献如下:
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叶澜主编:《新编教育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劳凯声主编:《教育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6、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日]筑波大学教育学研究会编,钟启泉译:《现代教育学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8、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9、叶澜著:《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0、成有信主编:《教育学原理》,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11、黄济、王策三主编:《现代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2、孙喜亭著:《教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3、胡德海著:《教育学原理》,甘肃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郑金洲著:《教育通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5、石中英著:《教育学的文化性格》,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16、项贤明著:《泛教育论——广义教育学的初步探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7、瞿葆奎主编:《元教育学研究》,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8、吴康宁著:《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19、金一鸣主编:《教育社会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0、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石中英著:《教育哲学导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李岚清著:《李岚清教育访谈录》,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3、朱永新著:《朱永新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4、王炳照等主编:《简明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5、吴式颖等主编:《外国教育史简编》,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26、郭齐家著:《中国教育思想史》,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
27、张斌贤、褚洪启等编著:《西方教育思想史》,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8、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
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著,赵中建编译:《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2、[英]约翰.怀特著:《再论教育目的》,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三联书店,1991年版
34、[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35、[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6、[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37、[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本主义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版
38、[法]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尔》,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德]福禄培尔著,孙祖复译:《人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0、[苏]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41、[苏]赞可夫著,杜殿坤译:《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42、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43、教育部师范司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4、叶澜等著:《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5、刘捷著:《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46、石中英著:《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7、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48、施良方著:《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49、[美]小威廉姆? 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50、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1、钟启泉、崔允漷主编:《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52、钟启泉等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4、从立新著:《课程论问题》,科学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5、王斌华著:《校本课程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56、郭元祥著:《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7、[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8、陆有铨著:《骚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育历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59、顾明远、孟繁华主编:《国际教育新理念》,河南出版社,2001年版
60、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1、王策三著:《教学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2、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63、田慧生、李如密著:《教学论》,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64、李秉德主编:《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5、盛群力等编译:《现代教学设计应用模式》,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66、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傅道春著:《教师技术行为》,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8、熊川武著:《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日]左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0、胡守棻主编:《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72、戚万学、杜时忠编著:《现代德育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73、班华主编:《现代德育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74、檀传宝著:《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75、钟启泉编著:《班级管理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6、曹长德著:《当代班级管理引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77、魏书生著:《班主任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1993年版
78、林崇德著:《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1999年版
79、张玉田等编著:《学校教育评价》,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0、王汉澜主编:《教育评价学》,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1、[美]布卢姆等著,邱渊等译:《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2、[美]霍华德.加德纳著,沈致隆译:《多元智能》,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83、陈玉琨著:《教育评价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84、陈桂生主编:《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教育行动研究”的尝试(修订版)》,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86、袁振国主编:《教育研究方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7、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8、郑金洲著:《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9、陶行知著:《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体育统计学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体育领域里各种随机现象规律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体育统计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对《体育统计学》教学的思考
摘 要 《体育统计学》属于基础应用学科,在很多体育院校中开设,此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用科学方法研究、解释体育领域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但很多学生对《体育统计学》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熟悉,甚至对此课程的开设必要性存在一定偏见。体育运动的发展、创新离不开《体育统计学》的理论支撑,所以有必要对其教学方法、方式进行研究。本文通过调查发现了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对应的学习建议。
关键词 体育统计学 教学
一、引言
体育统计是运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对体育领域里各种随机现象规律性进行研究的一门基础应用学科。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体育领域中许多问题都需要运用统计学原理、方法来解决。体育系的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有助于提高他们科学地研究或解释体育领域中的各种问题。但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较少,运用统计知识的实践机会也很少,造成他们对《体育统计学》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且存在一定的偏见。所以,有必要对《体育统计学》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思考与研究,以提高体育系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的积极性。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山西体育职业学院09级的全体学生,共6个班级,237人。
(二)研究方法
运用简单随机抽样法中的随机数表法随机在每个班抽取10名学生,共60名学生进行座谈,并做好访谈记录。访谈内容包括对体育统计学的学习目的及意义、学习方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教学的建议等。
三、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体育统计学》课程开设的误解
经访谈发现山西体育职业学院没有学生认为开设《体育统计学》课程非常必要,仅18%的学生认为开设此课程很有必要,82%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开设是没有必要的,认为上体育统计学课就像是在上数学课,学习计算一些统计指标,计算步骤及过程,觉得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运用不到。
(二)大学生在学习《体育统计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强调《体育统计学》是应用性学科,属方法论范畴,重点是掌握方法,但经过与学生访谈后,发现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偏重教科书中列举的各个指标的计算过程和统计推断的计算步骤,也仅限学习书中的例题,不会灵活运用到其他类同的实际教学、训练及科研问题中。学体育的学生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导致学习兴趣低落。
(三)大学生对《体育统计学》教材的看法
《体育统计学》课程在体育院校开设已有二十几年,体育统计教材多达几十本,但适合于教学的却较少。经访谈后,学生认为教材中的例题比较空,且与实际相差较远;还认为教材中统计理论知识较多,介绍的多是统计方法的推导、计算与步骤,太抽象,不是很符合体育院校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
四、对大学生学习《体育统计学》的建议
(一)摆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学生不管学什么课程首先要摆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学校开设《体育统计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领会体育统计的基本思想、概念、基本思路,并能把体育领域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运用科学合理的统计思想及方法进行定量解决,并为将来毕业论文设计或从事体育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熟悉常见的基本概念及其统计学意义
体育统计中常见的基本概念有正态分布、平均数、方差、标准差、标准误、误差、相关系数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重点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及统计指标的统计学意义,而不是去弄清每一个指标的计算步骤,计算过程能看明白即可不需要记忆。
(三)掌握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
假设检验的基本思想:统计假设有两个类型H0和HA。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样本统计量之间或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之间一般是存在偏差的,这种偏差存在的原因有两种:抽样误差和非抽样误差。
(四)熟知常用假设检验方法的适用条件
体育统计学中常见的假设检验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卡方检验、正态性检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不同的检验方法适用的条件是不同的,在进行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适用条件选择正确的统计推断方法。
(五)熟练掌握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过程
1.在SPSS软件中的数据输入与编辑
SPSS软件是以数据为操作对象,按统计方法要求整理数据格式,是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前首先要进行的工作。数据的输入格式要严格按照相对应的统计方法要求进行编辑,不同的统计方法数据的录入格式不同,如果数据录入错误,就不能进行统计分析,甚至统计出错误的结果。
2.在SPSS软件中的统计方法选择及处理步骤
在SPSS软件中提供了很多统计方法,大部分的统计方法在数据编辑窗“Analyze”的下拉菜单中。在保证数据录入正确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研究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在打开的窗口中导入相对应变量,并在复选框中选择想要的统计指标,再点击 “ok”,即可得到统计分析结果。
3.正确解释SPSS软件处理数据的结果
对于统计结果的分析,首先要按照假设检验思想进行分析,用小概率水平来控制,其次要联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从统计结果去估计发生某种体育事件的原因,进而来反映实验或调查的科学性、实践性、合理性,并根据研究结果的实用性投入实践。
参考文献:
[1] 孙芝娟.正确选用体育统计方法的若干思考[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49-50.
[2] 陈红梅.SPSS在体育统计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百科,2005(2):54.
[3] 李健.从体育统计误用透视高校体育统计教育[J].体育科技.(1):79-81.
《体育统计学》课程改革学生需求的调查研究
摘 要: 对体育统计课程改革学生的需求进行了调查,运用SPSS、Excel等软件对调查数据 进行了统计分析,挖掘了当前学生在《体育统计学》课程目标、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的 需要,并根据需要提出了该课程改革的建议,对《体育统计学》课程改革和改善教学质量具 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体育统计学;课程改革;学生需求
随着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及学校体育等的研究正逐步趋向于定量化、 科学化,这就要求每一位体育工作者必须掌握定量化、科学化的研究方法。作为体育院系各 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体育统计学》课程肩负着该项重任之一,因此,改革体育统计课程体系 、结构、内容就历史地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总结起来,以往的对体育统计课程教学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教学形式与手段提出了进行多媒体教学实验改革[1~4];另一方面是对体育统计课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改革[5~9],其中有的 提出了运用EXCEL软件辅助,有的提出了利用SPSS软件辅助,到底怎么改才是社会和学生所 接受的?根据课程改革的三维理论[10],课程改革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学科的发 展和学生 的发展需要。本研究就体育统计学课程改革学生的需要进行了调查研究,力求将目前该学科 学生的需求客观、全面、准确地反映出来,为体育统计课程的改革提供实证性的参考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高校体育院系学生中学过《体育统计学》课 程的学生262人。
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 根据.泰勒的课程理论[11]课程 问题应包含教材内容、课程目标、教 学要求、评价方案等四个维度,问卷按以上四个维度来设计,共15题。发放问卷300张,回 收率为,有效率为100%。利用SPSS对问卷量表进行信度与效度的检验,Cronbach-α系 数为,各维度信度在~之间,KMO为,主因子总变异为,因子载荷为0. 73,说明问卷量表信度较高,效度好。
数理统计方法 问卷数据用统计软件与Excel进行 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课程目标我们查阅了相关学校的《体育统计学》教学大纲[12~14],将体育统计课程目标归 纳为 6个分维度:1) 培养学生的统计思想;2)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统计能力;3) 培养学生的统计 知识与方法;4)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推断能力;5) 培养学生掌握资料收集的方法;6) 培养 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学生按认同的重要程度打分,最重要的为10分,最次要的为1分。学 生对这六个分维度的认同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统计能力”平均分最高为分,这说明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学生要求用现代的计算工具处理数值运算的愿望;“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平均分最 低为分,说明在所有目标中,他们对这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放在其次,且标准差最大, 说明学生对其看法分歧较大;其中占百分比最高、分值也相对较高(8分)的是“培养学生 资料收集的能力”为,说明大部分学生渴求对统计资料收集方法的学习;从表1还可以 发现,选择6、7、8、9分值的人数相对较多,说明学生对各培养目标认同度都很高。
教材方面学生对《体育统计学》教材[15]重点章节的认同率见表2,“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认同率为3 ;推断统计在首选中占 ,次选占;样本特征数认同率为;说明这 三个章节是体育统计学的最基本的内容,也是体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应用最多的内容,特别是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学生最常用的统计方法。
教材难度:对于现在所学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统计学》教材,学生反映见图1:“ 难”的占,“一般”的占,“容易”的占,说明我们目前采用的教材难度 适中。在计算机辅助统计运算见图2:认为 “必要”采用计算机辅助统计运算的有 157人, 占总数的,没必要的有 18人,占总数的,说明绝大多数学生认同计算机辅助体育 统计教学。在采用何种辅助方面见图3:选择“计算机语言辅助”的有 93人,占总数的 ,选择“具有统计功能的计算机软件”的有142人,占总数的;软件辅助选择情况见图 4,认为该用“Excel” 的有138人,占总数的,选用“SPSS软件”的有92人,占总数 的,说明学习者选择Excel软件辅助较SPSS软件辅助的多,用Excel软件辅助体育统计 运算的内容是最受学生欢迎的。
教学方面开课时间见图5:选择在“实习前”的有103人,占总数的;选“大一”的有57人,占总 数的,说明学生对该学科的作用有强烈的用于实践的愿望,希望在实习之前和学习精 力、时间都充沛的大二开设,其原因是学生希望在实习中应用和收集素材,为以后的教学训练和毕业论文的研究打下基础;教学方法见 图6:选择“多媒体理论和事例教学相结合”方式的有73人,占总数的;选择“理论与 计算机实验结合”的有165人,占总数的,说明学生喜欢采用“理论与计算机实验结合 ”的教学方法上课的形式,愿意自己动手掌握计算机统计操作技术,希望能够亲自参与实践 研究,体验研究过程与方法,纯理论的教学是学生最不喜欢的教学方式。课时数见图7:有3 的人选择“54学时”;有的人选择“36学时”;有的人选择“18学时”;有 选择“72学时”。实验教学见图8:有139人占总数的选择有“必要”采用实验教 学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统计分析数值的能力。
评价评价方式见图9:选择过程性评价的有98人,占总数的;选择终结性评价有39人,占 总数的;选择两者的结合的有117人,占总数的,说明学生喜欢多元化的考核方 式和评价方式的结合;考核方式见图10:选择“课程论文”形式的有88人,占总数的 %;选择“开卷考试”的有53人,占总数的;选择“闭卷考试”的有25人,占总数的9. 2%;选择“平时成绩”的有50人,占总数的;选择“均有”的有22人,占总数的 ;说明学生愿意接受多种考核形式,很认同“课程论文”的形式,较受欢迎的考查方式是“ 开卷考试”与平时成绩。
3 讨 论
本研究发现学生强烈地要求通过体育统计课程的学习能使他们的“计算机统计能力”、“收 集资料的能力”、“分析和推断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有所提高。
根据统计学定 义“把研究数据的搜集、整理与分析方法的学问叫统计学”[16],因此在课程体系 上应该遵 循“研究设计→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统计报告”才是体育统计课程完整的体系,这样的 体系才能满足学习者的需求,才能达到他们的愿望和目的。“研究数据收集”的学问由“研 究设计”模块完成,它包括“根据研究的目的怎样明确统计总体、研究的内容与指标、研究 的形式与方法、样本数量的选择与确定、收集数据的方法” 等;“统计报告”是将收集和 统计分析的数据用统计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学生学习体育统计课程获得的知识和能力的综 合体现,是我们《体育统计学》课程教育的最终目标。
而现在的体育统计学课程内容主要是 “描述性统计→推断统计”,强调“数据的整理与统计分析方法的原理”,对数据的整理与 统计分析方法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不够;对怎样在实际问题中对“数据的搜集”学生学习的 知识和方法不够;对统计分析的数据处理结果怎样来表达培养不够。因此导致体育统计与实 践问题脱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体验到运用体育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操作性过程,更 无法证明体育统计课程在体育教育与训练中的价值,而往往是在他们读研或在以后的工作中 才发现体育统计课程原来那么有用,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这与现在的体 育统计学课程体系缺失不无关系。这与其他学者的研究“体育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仍 未形 成严密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在应用体系方面更加欠缺”[17]一致。所以完善体育统 计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将来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能力,是体育统计课程的最终培养目标。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有形载体,是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落实课程计划和实现课程目标的 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18]。学生希望教材中增加计算机软件辅 助运算的 部分,特别是Excel软件的应用;由于Excel是Office的套件之一,任何个人和单位电脑上都 有安装,在课外也容易使用,非常普及,这些方法在以后的工作中可以学以致用;
另一方面 它是全中文版,较其它统计软件易学、易用、易得、易懂;所以学生喜欢Excel为统计工具 来辅助统计课程的学习,希望自己学习的知识能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因此教材改革要顺应 时代变化,符合学生实际,在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选择学生需求的统计知识和统计 技能;在教材内容的表达形式上要符合体育学学生的学习特点,选择操作性强、联系学生的 生活、训练的学习内容,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才是乐于他们接受的。
另外,学生喜 欢上机操作,希望通过上机亲自动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其次学生喜欢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 媒体与事例组合教学模式,因此开设体育统计实验课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生发展 的需要;因此体育统计教学需要将原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向体育实际运用、实验型转变;在 教学方面需要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的局面,必须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充分利用 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和有 力的学习工具;
在传授学生统计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统计课程的思想、情感、态 度、价值观,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价值观。再 次,学生大都喜欢采用课程论文的形式;同时学生对开卷和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比较也认同 ;课程论文的形式对考察学生利用Internet网和图书馆等途径进行资料查询、提出问题、做 出解决的方案(如何抽样、如何进行统计整理、怎样分析、得到什么样的结论等等)、解决实 际问题、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能力都十分有效,这与有的研究结果[19]相吻合;学生 最不喜欢的是闭卷考试,一方面统计学闭卷考试需要占用大量的时间来进行数据运算,而这些数据运 算是完全可以用现代的计算机软件代替的,另一方面闭卷考试不能考察出学生的统计学知识 与能力。
因此体育统计课程评价需要突出考察学生运用统计知识、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 能力,这就需要体育统计学课程评价利用多元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目的 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
4 结 论
1) 在培养目标上学生需求完善体育统计课程体系以求科学素质全面发展。2) 在教材方面学生需求增加普及计算机辅助的教学内容,特别需要Excel辅助的计算机 统计方法。3) 在教学方面需求教学内容的直观与操作性强的理论与实验结合的教学模式。4) 在课程评价方面学生需求课程评价多元化,考出统计过程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方式。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生活信息化、学习社会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体育 统计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时代需要教育培养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体育统计课 程在目标方面、学科体系、教学和评价方式等方面仍然需要改革创新,才能满足学生发展、 学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李健.《体育统计学》教学改革的初步研究与实践[J].体育科技,2004,2 5(2):65-69.
[2] 彭龙辉,肖文辉.体育统计多媒体教学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1).
[3] 陈红梅,杨军,吴锐创.体育统计学运用多媒体教学实验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 报,1998,18(4):115-119.
[4] 关北光,魏佐涛. 信息化与体育统计学科改革和发展方向[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2:94-96.
[5] 李树屏.Excel辅助《体育统计》教学的设计与实践[J].四川体育科学,1999,88(4 ):13-15.
[6] 沈晓强,徐金尧.Excel统计函数的组合技术在体育统计中应用[J].浙江体育科学, 2004,26(4):108-111.
[7] 张必斌,敖运忠.Excel2000中的常用数据分析工具在体育统计上的应用[J].上饶师 范学院学报,2004,24(3).
[8] 赵万龙,宋翠翠.VB开发多功能体育统计软件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 23(1):67-68.
[9] 覃朝玲.利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辅助“体育统计"教学的探索[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1).
[10] 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68 -270.
[11]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则[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22.
[12] 体育统计学教学大纲[EB/OL].2008-6-12.
[13] 体育统计学教学大纲[EB/OL].
[14] 体育统计课程教学大纲[EB/OL].2008-6-12.
[15] 丛湖平.体育统计(体育学院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17] 覃朝玲.计算机统计技术[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1.
[16] 魏登云.体育统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立足点—统计思想[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 00,17(4):69-72.
[18] 高校传,杨宝山,刘明才.课程目标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8-9 9.
[19] 王美春.《体育统计学》课程建设若干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9,22(4):76-78.
国际贸易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论文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际贸易经济论文参考文献,欢迎阅读与收藏.
[1]金实.一本书读懂经济学[M].九州出版社,2010年1月.
[2]李毅.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可能遭遇的保障措施和几种特保措施比较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4期:第105-108页.
[3]乔生.‘特保条款’及其对我国出口贸易的负面评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第5期,第102页.
[4]钱磊.论特保条款中几个主要问题[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页.
[5]华民.西方混合体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6]郑秉文.公司治理:美国模式之谜[N].经济观察报,2002-08-12.
[7]李俊江.论代国际贸易方式创新及对我国的经济影响,2003-9-28
[8]还有许多纸和电视上的新闻,因看的时候没有仔细记录,故现在不能详尽的罗列.
1马克思:资本论(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75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美]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经济学(十七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4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历以宁: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6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7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8尹伯成:西方经济学简明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9梁小民:高级宏观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朱善利:微观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美〕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12黄亚均、郁义鸿:微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3黄亚均、袁志刚:宏观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4梁诣远:西方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5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2006
16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上海:商务印书馆2003年
17宋承先、尹伯成:微观经济学习题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8〔英〕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北京:商务出版社1999
19霍尔、泰勒: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0[美] Mankiw(曼昆):经济学原理(Principles of Economics).第三版.梁小民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1尼科尔森:微观经济理论.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22曼斯费尔德著:微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3[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和经济学小品和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4加尔布雷斯:宏观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25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1994
26凯斯与费尔:经济学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