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宁,李根. 完胜背后的完败——七擒孟获的再认识[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239.   [2]王鸿儒. 七擒孟获:《三国演义》的搞笑版[J]. 文史天地,2008,11:49-52.   [3]李明. 诸葛亮“七擒孟获”传说的文化内涵初探[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1:7-10.   [4]吴彬. 让戏曲回归本体——越调《七擒孟获》与京剧《泸水彝山》之比较[J].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01:166-169.   [5]张冬云. 论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J]. 南都学坛,2010,03:47-50.   [6]李娜. 浅析申凤梅表演艺术的风格特征[J]. 大众文艺,2010,20:112-113.   [7]廖培,李霞. 库区旅游开发研究——以向家坝为例[J].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3:24-27.   [8]刘铭. 《三国演义》中“七复情节”的运用及其美学意义[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60-63.   [9]吴彬. 越调《七擒孟获》的风格特征——兼论河南越调的发展趋向[J]. 阅江学刊,2009,04:129-132.   [10]高岩. 说服——管理者的攻心术[J]. 刊授党校,2010,12:30-31.   [11]石颖. 吉利并购演绎现代版“七擒孟获”[J]. 东方企业文化,2011,05:70-71.   [12]李淑扬,齐菲. 浅析“七擒孟获”中诸葛亮的人物形象[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68-69.   [13]姜南. 云南诸葛亮南征传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14]张红波. 明清三国戏曲研究[D].北京大学,2011.   [15]李宏. 姚安县重点保护和修复三国时期古遗迹[N]. 楚雄日报(汉),2011-07-22004.   [16]本报记者 尤莉本报通讯员 陆扬. 从“三顾茅庐”到“七擒孟获”[N]. 江苏法制报,2011-11-02A01.   [17]贯井 正. 《三国志演义》诸葛亮形象生成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18]张应二. 诸葛亮军事活动研究[D].吉林大学,2006.   [19]罗云. 越调《七擒孟获》的当代审美视角[J]. 中国戏剧,1993,04:14-15.   [20]王保钰. “七擒孟获”真有其事吗?[J]. 史学月刊,1987,02:94-95.   [21]李廷贵 ,陆显禄. “七擒孟获”可能真有其事——兼与王保钰同志商榷[J]. 史学月刊,1987,05:88-89.   [22]罗荣泉. 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辨——兼论对孟获七擒七纵之不可信及传说失实之原因[J]. 贵州文史丛刊,1988,01:46-54.   [23]李孝堂. 七擒七纵与伏波显圣——《三国演义》战例分析之一[J].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06:63-68.   [24]周良沛. 《南国风》吹来的清风[J]. 中国戏剧,2003,05:25-26.   [25]峰. “七擒孟获”新说——中国京剧院排演新编历史剧《泸水彝山》[J]. 中国京剧,2003,08:7.   [26]陈雪阳,李桂芹. 论历史普及读物《三国演义》[J]. 社科纵横,2005,01:123-124.   [27]龚敏. 清刊全本《新编三国志鼓词》考述[A].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第二届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2007:15.   [28]李福锁. 浅议霍州威风锣鼓[A].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3.   [29]许汝贞. “诸葛亮文化专题旅游线”的设计与开发[A].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大学.区域旅游:创新与转型——第十四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南国际旅游岛大论坛论文集[C].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海南大学:,2009:4.   [30]李伟. 涉县赛戏考[A]. 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傩戏学研究会:,1998:8.   [31]紫烟. 效仿三国诸葛亮——《赤壁·车战无双》七擒孟获战场全攻略[J]. 电脑迷,2012,02:86.   [32]蔡大方. 例谈解答名著题的策略[J]. 写作,2008,22:27.   [33]张祖涛. 三国蜀汉的彝族民族英雄孟获[J]. 文史天地,2012,05:53-55.   [34]邓沛.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J]. 军事历史,2002,02:76-77.   [35]江玉祥. 论彝族民间传说和故事中的孟获形象[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S3:62-67.   [36]薛琳. 关于诸葛亮南征的主战场[J]. 云南社会科学,2001,S1:257-260.   [37]. 关于“七擒孟获”的史学研究——学术研究动态简介[J]. 遵义师专学报,1994,01:2.   [38]原静,牛学武. 谈新编历史剧《七擒孟获》的艺术特色[J]. 中国戏剧,1995,09:9-10.   [39]博一. “七擒孟获”的启示[J]. 冶金政工研究,1995,01:30.   [40]赵俊. 石棉栗子坪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   [41]刘大印. 从《三国志》到《三国演义》诸葛亮形象流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2]张鸣. 人态审美场的竞生之美[D].广西民族大学,2012.   [43]李国帅. 近现代三国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44]黄绮炜. 叶逢春刊《三国志传》版本价值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   [45]李灿. 《三国演义》的情节结构分析[D].宁夏大学,2005.   [46]李娜. 申凤梅唱腔与表演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7.   [47]主任技师 金慰鄂. 七擒孟获中的瘴气[N]. 家庭医生报,2003/03/10009.   [48]记者 高晓军舒玮. 诸葛亮羽扇纶巾图惊现荥经[N]. 雅安日报,2009-05-31001.   [49]记者 高晓军. “诸葛亮七擒孟获”留下民间传说[N]. 雅安日报,2009-11-15004.   [50]. 京剧舞台“七擒孟获” 《泸水彝山》首演成功[N]. 中国文化报,2003/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