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落花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 运动先驱者之一。许地山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他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
1935年,许地山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等。
扩展资料:
许地山的故事:
周俟松第一次见到许地山是在“五四”的游行队伍中,当时她还是个中学生。第二次见到许地山是在接待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的欢迎会上,也只是远远地观望这位活跃的助教。
两人真正认识是后来在熊佛西家。熊、周两家不远,同在石驸马大街,其时周俟松已考入北师大数学系就读。许地山在燕京大学读书时就很出名,这不仅因为他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
还因他一年四季爱穿黄对襟棉大衫,留长发蓄山羊胡,精于钟鼎文梵文。这个“三怪”才子,给周家的女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婚后许地山谈到两人的缘分曾说:“幸而你没有进燕大,我是不会和学生谈恋爱的。”许地山早年曾结过一次婚,夫人林月森是台中人,两人生有一女,1920年林月森于赴京途中病逝于上海。
1923年后,许地山赴美英留学,1927年学成归来,先后执教于燕大、北大、清华和北师大等京城学府。婚姻之事最终也水到渠成。
1929年 5月1日,许地山、周俟松两人的婚礼在北京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举行。据传,周家对两人结合提出了两个条件,许地山都答应了。
有人曾经以这件事嘲笑许地山,许地山为人幽默,不以为忤,以自嘲为自己解围:“我生平最怕管家事,现在有人代劳,是求之不得的。即使有人改为周地山,有何不可?
戚友谁不知我是许地山?”1933年秋,许地山偕夫人赴广州中山大学讲学,之后绕道台湾探亲。这期间,两人发生冲突,互不相让,周俟松一气之下返回北京,许地山远赴印度考察宗教去了。
1934年4月,许地山在印度历经半年之后,反思自己的婚后生活,回忆与周俟松4 年的相依相伴,深感有愧,他提笔给妻子写了一封长信,提出了解决两人矛盾冲突的“爱情公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许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