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的文章有人阅读,却没有人点赞。 读者看了标题和摘要,有好奇,点击进来了。或者没有读完就走了,或者还是读完了,但没有留下任何脚印。 为什么呢? 读者没有产生共鸣,也没有get到给予自己什么价值,觉得不值得点赞,更没什么可说。 所以, 文章想要获得读者点赞和评论,产生共鸣、给予价值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在朋友圈里写文章,点赞很多,评论很多: “哇,文采真好。” “感情真挚,娓娓道来,很舒服。” “在你的笔下,连做饭都这么美好!” “太感人了!” “我都难过了!” “木良,去写小说吧!” “木良,你要出书吗?” …… 先生也常常鼓励,去投稿吧。 于是我来了,挑战日更。今天日更第七天。看着自己的文章,也有人阅读,点赞却寥寥无几,评论更是少之又少。 我花了半个下午把八篇更文一篇篇重读过去,自我感觉文笔不错,有时候还把自己给感动了。同一篇文章在朋友圈里如此热闹,到了却遭到冷遇。 大概朋友圈里都是亲戚、朋友、同学、同事,他们想了解我的生活,会去看我的文章,喜欢我而爱屋及乌喜欢我的文字,会结合对我的了解去理解文章,点赞和表扬出于善意和友好。而陌生人的世界里,连敷衍都没有必要。 我翻了一些简友相关方面的文章来读,我想大概我就属于那种叫自嗨式的写作吧,没有充分照顾读者的感受。故事来源于生活,感受也是真实体验,文笔还算好。每篇文章都有我想表达的东西。但读者却get不到。欠缺读者思维。 的创作和运营模式,读者是怎样的一个群体?目前我这些都不了解。在内容上,刚开始创作也不可能做到读者想读什么便能写出什么。那么要怎样继续目前得心应手的创作,同时获得更多的关注呢? 经冥思苦想,总结两点:调整行文结构,升华主题。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紧迫,没有谁有时间和你云里雾里的兜圈子,除非像小说这种文体靠故事、情节吸引人,可以尽量迂回。那么这些小小文,首先得亮出观点,让读者一下抓住你要讲什么,然后决定是否读下去,再摆故事,最后升华你的观点到事物本质的深度。 总体结构:观点-故事-升华。说明文这样写结构清晰,如果散文这样写会不会有碍文笔和流畅?散文也有其内在的结构和表达的观点,之所谓“形散神不散”,只是没那么刻意。 于是我回去读了一下我的《独有寂静》,读起来很散,似乎整篇文章有好几个观点,可能别人读起来觉得杂乱,但是我清楚自己要表达的观点:那就是最后一句“这是独有的寂静,片刻。”我想表达的观点是:带孩子可能是这世界上最没有自己时间的事,孩子睡着的片刻,是难得的属于自己的时间。 于是我把最后一句调整到了文章的开头。我也不确定这样会不会好点。 说这么多道理,可能我还是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保持自己最舒服的写作姿势,记录着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日常。爱写,才能坚持写下去。对于创作初期来讲,写下去才是最重要的吧。 就这样,先养成事无巨细,仔细观察眼前看到的事物和现象的习惯。身边来来去去的人、周围起起落落的种种事情。村上春树在《我是职业小说家》里说,并不是每个作家都一定要去经历战争、革命。普通人也能写小说。他的小说故事大多荒诞离奇,但是他说素材都来源于生活,只是把人家觉得“咦,有这种事啊”的事记在脑子里,然后进行处理。即使想象,最初也来源于所看,所听,所感…的生活。只是看你是否有能力处理,如何处理。 读、写、观察生活。这是写作者必备的训练。简洁贴切的描述,出奇的比喻,只有在不断写写写中淬炼出来。 和时间成为朋友,为写小说积累素材、养成习惯、淬炼文笔。写下去,一切都在时间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