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钟声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钟声发表论文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蕴含“警示钟声”的寓意。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这一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涉及中国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多。

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扩展资料: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报纸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时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1992年,人民日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作为展现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舞台,人民日报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

人民日报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和中共中央的新闻机构,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

中央纪委在人民日报社派驻纪检组。2009年,经中央批准,人民日报社进行机构与职能调整改革,后又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局部调整,形成由23个内设机构、1个所属事业单位、72个派出机构、30种社属报刊及若干个社属企业组成的基本架构,初步建立健全了责权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声

钟声,意义深刻,“为敌人的灭亡敲响钟声”、“中国的声音,谐音”、“为麻木的人民敲响钟声”,另有警示意义。

没有划分很精确的级别,不过“勿谓言之不预”这句话可以算作是终极警告。

由人民日报发表以“钟声”为署名的评论文章里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据我所知应该是这30多年来第一次。“勿谓言之不预”是终极警告,但其他媒体和机构说这句话,并不算终极警告。

只有人民日报发表在头版署名为“钟声”的社论里出现了“勿谓言之不预”才算是终极警告。这句话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1962年和1978年,人民日报都曾经发表过社论文章,里面使用过“勿谓言之不预也”。

人民日报“勿谓言之不预”

1962年9月22日的社论《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针对印度,末尾提到“勿谓言之不预”,一个月后对印反击战打响。1978年12月25日的社论《我们的忍耐是有限度的》是针对越南,末尾也提到了“勿谓言之不预”,两个月后对越反击战打响。

正因为有过这样两次先例,所以由人民日报发表的头版社论,并且署名“钟声”,才会被人们视为“终极警告”。所以,这两年,人民日报也发表过评论文章里提到过“勿谓言之不预”,但因为署名不是钟声,所以基本没有被视为“终极警告”,但也属于相当严厉的警告。

“钟声”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扩展资料

中国唯一覆盖全国、24小时播音的新闻综合广播频率,中国新闻界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传媒品牌之一,七十多年来始终肩负着传递国家大政方针、引导舆论、关照民生的媒体责任。

中国之声凭借“版块+轮盘”的节目架构开创媒体先河,追求“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话语权”的新闻传播速度和及时“解读、点评、追问”的新闻思想高度,强力塑造“以责任,赢信任,中国之声,责任至上”的媒体形象,做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中国国家新闻广播。

拥有《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新闻纵横》、《新闻晚高峰》、《央广新闻》、《小喇叭》等品牌栏目。

中国之声除中、短波频率外,有近2000个调频覆盖全国城乡。拥有广泛的信息触角:可以独立采访发布时政新闻及部委消息;与交通、公安、民航、气象、地震、安监等多个国家应急系统实时连接。

与覆盖全国的记者站、中国广播联盟以及报纸电视媒体资源共享,与覆盖全球的数十家华语广播密切合作;积累有2000名规模、多领域涵盖的庞大专家库、嘉宾群;同时广泛联合网络广播、数字广播、卫星广播及手机、MP3等新锐载体,构成“中国之声”全媒体报道阵容。

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粉丝量和影响力稳居电台类媒体微博第一名,在中央媒体官方微博稳居第一阵营。

2009年,荣获《致敬2009中国传媒》“年度广电”称号,2010年,被评为“中国消费者最喜欢的广播”,2013年,被评为“最受大学生喜爱的广播媒体”,并连续多年蝉联全国广播单频创收第一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之声

钟声发表论文就会打仗

这些署名都有特别的意思。

钟声,意为“中国之声”或“警世之声”,刊发内容一般是人民日报对国际形势方面的重要评论。

据说这个栏目各国外交部门都很重视,主要是可以从中及时看到中方对某些外交关键问题的态度,当然中方也是在通过它向海外传递一些我们的立场和倾向。

所以各位如果对国际形式较感兴趣,不妨多看看钟声的文章,认识会深刻很多。

钟声2008年面世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的笔名,于2008年11月推出。

该笔名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署名评论,它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主要从事中华民国史、近现代湖南历史与人物、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人的道德生活研究”;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与中国社会的变动”;先后主持“近代长沙米市研究”、“近代以来中国政府的文化政策研究”、“湖湘文化理论研究”等省厅级研究项目5项。出版著作《从重商思想到实业振兴思潮》、《刘少奇治国思想研究》(独著);先后参编的著作有《中华民国史大辞典》、《三湘英烈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长沙文化产业蓝皮书(2012)》、《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3)》(蓝皮书)。在《光明日报》、《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有的先后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作家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书刊摘录或全文转载。

下面是钟声,我按内容搜索的。 钟声黄昏的时候,太阳正在下沉,烟囱上飘着的云块泛出一片金黄的光彩;这时在一个大城市的小巷里,一忽儿这个人,一忽儿那个人全都听到类似教堂钟声的奇异声音。不过声音每次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因为街上隆隆的车声和嘈杂的人声总是把它打断了。 “暮钟响起来了!”人们说,“太阳落下去了!” 城外的房子彼此之间的距离比较远,而且都有花园和草坪;因此城外的人就可以看出天还是很亮的,所以也能更清楚地听到这个钟声。它似乎是从一个藏在静寂而清香的森林里的教堂里发出来的。大家朝这声音飘来的方向望,不禁起了一种庄严的感觉。 过了好长一段时间,人们开始互相传说:“我不知道,树林里会不会有一个教堂?钟声的调子是那么奇怪和美丽,我们不妨去仔细瞧一瞧。” 于是富人坐着车子去,穷人步行去;不过路似乎怎样也走不完。当他们来到森林外面的柳树林跟前的时候,就坐下来。 他们望着长长的柳树枝,以为真的已经走进森林里来了。城里卖糕饼的人也搬到这儿来,并且搭起了帐篷。接着又来了一个卖糖果的人,这人在自己的帐篷上挂起了一口钟;这口钟上还涂了一层防雨的沥青,不过它里面却没有钟舌。 大家回到家里来以后,都说这事情很新奇,比他们吃过一次茶还要新奇得多。有三个人说,他们把整个的树林都走完了,直走到树林的尽头;他们老是听到这个奇怪的钟声,不过那时它似乎是从城里飘来的。有一位甚至还编了一支歌,把钟声比成一个母亲对一个亲爱的好孩子唱的歌——什么音乐也没有这种钟声好听。 这个国家的皇帝也听到了这件事情。他下一道圣旨,说无论什么人,只要能找出钟声的发源地,就可以被封为“世界的敲钟人”——哪怕他所发现的不是钟也没有关系。 这么一来,许多人为了饭碗问题,就到树林里去寻找钟。不过在回来的人当中只有一个人能说出一点道理,谁也没有深入树林,这人当然也没有,可是他却说声音是住在一株空树里的大猫头鹰发出来的。这只猫头鹰的脑袋里装的全是智慧。它不停地把脑袋撞着树。不过这声音是从它的脑袋里发出来的呢,还是从空树干里发出来的呢,他可没有把握下个判断。他总算得到了“世界的敲钟人”这个职位,因此他每年写一篇关于猫头鹰的短论。不过大家并没有因为读了他的论文而变得比以前更聪明。 在举行坚信礼的那一天,牧师发表了一篇漂亮而动人的演说。受坚信礼的孩子们都受到了极大的感动,因为这是他们生命中极重要的一天。他们在这一天从孩子变成了成年人。他们稚气的灵魂也要变成更有理智的成年人的灵魂。当这些受了坚信礼的人走出城外的时候,处处照着灿烂的太阳光,树林里那个神秘的大钟发出非常洪亮的声音。他们想立刻就去找这个钟声;因此他们全都去了,只有三个人是例外。一个要回家去试试她的参加舞会的礼服,因为她这次来受坚信礼完全是为了这件礼服和舞会,否则她就决不会来的。第二个是一个穷苦的孩子。他受坚信礼穿的衣服和靴子是从主人的少爷那儿借来的;他必须在指定的时间内归还。第三个说,在他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以前,决不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他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即使受了坚信礼,仍然是如此。人们不应该笑他!——但是人们却仍然笑他。 因此这三个人就不去了。别的人都连蹦带跳地走了。太阳在照耀着,鸟儿在唱着,这些刚刚受了坚信礼的人也在唱着。他们彼此手挽着手,因为他们还没得到什么不同的职位,而且在受坚信礼的这天大家在我们的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不过他们之中有两个最小的孩子马上就感到腻烦了,所以他们两个人就回到城里去了。另外还有两个小女孩子坐下来扎花环,也不愿意去。当其余的孩子走到那个卖糕饼的人所在的柳树林里的时候,他们说:“好,我们算是到了。钟连影子都没有,这完全是一个幻想!” 正在这时候,一个柔和而庄严的钟声在树林的深处响起来;有四五个孩子决计再向树林里走去。树很密,叶子又多,要向前走真是不太容易。车叶草和秋牡丹长得非常高,盛开的旋花和黑莓像长花环似的从这棵树牵到那棵树。夜莺在这些树上唱歌,太阳光在这些树上嬉戏。啊,这地方真是美丽得很,不过这条路却不是女孩子可以走的,因为她们在这儿很容易撕破自己的衣服,这儿有长满各色青苔的石块,有潺潺流着的新鲜泉水,发出一种“骨碌,骨碌”的怪声音。 “这不会是那个钟吧?”孩子中有一个问。于是他就躺下来静静地听。“我倒要研究一下!” 他一个人留下来,让别的孩子向前走。 他们找到一座用树皮和树枝盖的房子。房子上有一棵结满了苹果的大树。看样子它好像是把所有的幸福都摇到这个开满玫瑰花的屋顶上似的。它的长枝子盘在房子的三角墙上,而这墙上正挂着一口小小的钟。难道大家听到的钟声就是从这里发出来的吗?是的,他们都有这种看法,只有一个人是例外。这人说,这口钟太小,太精致,决不会叫他们在很远的地方就听得见!此外,他们听到过的钟声跟这钟声完全不同,因为它能打动人的心。说这话的人是国王的儿子。因此别的人都说:“这种人总是想装得比别人聪明一点。” 这样,大家就让他一个人向前走。他越向前走,他的心里就越充满了一种森林中特有的静寂之感。不过他仍听见大家所欣赏的那阵小小的钟声。有时风把那个糕饼店里的声音吹来,于是他就听到大家在一面吃茶,一面唱歌。不过洪亮的钟声比这些声音还要大,好像有风琴在伴奏似的。这声音是从左边来的——从心所在的那一边来的。 有一个沙沙的响声从一个灌木丛中飘出来。王子面前出现了一个男孩子。这孩子穿着一双木鞋和一件非常短的上衣——短得连他的手肘也盖不住。他们彼此都认识,因为这个孩子也是在这天参加过坚信礼的。他没有能跟大家一起来,因为他得回去把衣服和靴子还给老板的少爷。他办完了这件事以后,就穿着木鞋和寒碜的上衣独自一人走来,因为钟声是那么洪亮和深沉,他非来不可。 “我们一块儿走吧!”王子说。 这个穿着木鞋的孩子感到非常尴尬。他把上衣的短袖子拉了一下,说他恐怕不能走得像王子那样快;此外,他认为钟声一定是从右边来的,因为右边的景象很庄严和美丽。 “这样一来,我们就碰不到头了!”王子说,对这穷苦的孩子点了点头。孩子向这树林最深最密的地方走去。荆棘把他寒碜的衣服钩破了,把他的脸、手和脚划得流出血来。王子身上也有好几处伤痕,不过他所走的路却充满了太阳光。我们现在就要注意他的行程,因为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即使我走到世界的尽头,”他说,“我也要找到这口钟!” 难看的猢狲高高地坐在树上做怪脸,露出牙齿。“我们往他身上扔些东西吧!”它们说,“我们打他吧,因为他是一个国王的儿子!” 不过他不怕困难,他一步一步地向树林的深处走。那儿长着许多奇异的花:含有红蕊的、像星星一样的百合花,在微风中射出光彩的、天蓝色的郁金香,结着像大肥皂泡一样发亮的果实的苹果树。你想想看,这些树在太阳光中该是多么光彩夺目啊。 四周是一片非常美丽的绿草原。草上有公鹿和母鹿在嬉戏,而且还有茂盛的栎树和山毛榉。草和藤本植物从树缝里长出来。这一大片林木中还有静静的湖,湖里还有游泳着的白天鹅,它们在拍着翅膀。王子站着静静地听。他常常觉得钟声是从深沉的湖里飘上来的;不过他马上就注意到,钟声并不是从湖里来的,而是从森林的深处来的。 太阳现在下沉了,天空像火一样地发红,森林里是一片静寂。这时他就跪下来,唱了黄昏的赞美歌,于是他说: “我将永远看不到我所追寻的东西!现在太阳已经下沉了,夜——漆黑的夜——已经到来了。也许在圆圆的红太阳没有消逝以前,我还能够看到它一眼吧。我要爬到崖石上去,因为它比最高的树还要高!”他攀着树根和藤蔓在潮湿的石壁上爬。壁上盘着水蛇,有些癞蛤蟆也似乎在对他狂叫。不过,在太阳没有落下去以前,他已经爬上去了。他在这块高处仍然可以看见太阳。啊,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象啊!海,他的眼前展开一片美丽的茫茫大海,汹涌的海涛向岸上袭来。太阳悬在海天相连的那条线上,像一座发光的大祭坛。一切融化成为一片鲜红的色彩。树林在唱着歌,大海在唱着歌,他的心也跟它们一起在唱着歌。整个大自然成了一个伟大的、神圣的教堂:树木和浮云就是它的圆柱,花朵和绿叶就是它的柔软的地毡,天空就是它的广阔的圆顶。正在这时候,那个穿着短袖上衣和木鞋的穷苦孩子从右边走来了。他是沿着他自己的道路,在同一个时候到来的。他们急忙走到一起,在这大自然和诗的教堂中紧紧地握着双手。那口看不见的、神圣的钟在他们的上空发出声音。幸福的精灵在教堂的周围跳舞,唱着欢乐的颂歌!

钟声,男,1963年11月生,湖南湘阴县人。现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国家公共文化政策实验室”研究员。中国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会长。

人民日报钟声发表评论文章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是“中国之声”的简称,把“中”字改成“钟”,蕴含“警示钟声”的寓意。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这一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涉及中国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多。

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扩展资料:

人民日报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

报纸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省平山县里庄创刊。时由《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而成,为华北中央局机关报,同时担负党中央机关报职能。毛泽东同志亲笔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名。

1949年8月1日,中共中央决定人民日报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并沿用1948年6月15日的期号。1992年,人民日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报纸之一。

人民日报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作为展现蓬勃发展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舞台,人民日报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记录中国社会的变化,报道中国正在发生的变革。

人民日报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和中共中央的新闻机构,实行编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

中央纪委在人民日报社派驻纪检组。2009年,经中央批准,人民日报社进行机构与职能调整改革,后又根据发展需要进行局部调整,形成由23个内设机构、1个所属事业单位、72个派出机构、30种社属报刊及若干个社属企业组成的基本架构,初步建立健全了责权一致、分工合理、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钟声

“钟声”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署名。 2008年11月人民日报推出了“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这一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 取“钟声”这个笔名,是因为国际部记者和编辑针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希望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涉及中国的国际事务越来越多,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待也越来越多。作为中国的权威媒体,人民日报有义务对一些重要的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针对一些国际社会的不实指责进行反驳。 参与“钟声”文章写作的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的编辑和记者,每篇文章都经过多人讨论修改,因此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钟声”,“中国之声”的简称,暗中蕴含有“警世钟声”的寓意。它是人民日报国际评论,以“钟声”为笔名的国际评论自2008年11月推出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这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继“国纪平”之后创立的又一新的署名评论,以正面阐述中国对一些国际问题和涉华问题的立场与主张为重点,在风格上以快速反应、尖锐鲜明见长,与“国纪平”的重大题材、深入评析形成互补。

钟文发表论文

“163期刊论文网”,不错!!!可以快速发表论文,具体流程是:投稿-审稿-电话查稿/发录用通知-汇款-定版-出刊。可以给你发荣誉证书。我同事就是在这发表的论文在评职称是起了作用,评到了中级。

1、首先确定自己的论文属于哪个领域,其次在所属领域内选择一本适合的sci期刊;再次,每个期刊都有无数个栏目组成,要求客户在投稿前确定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个栏目,这样,杂志社在审核稿件时有更强的目的性,提高论文发表的效率。

2、一个月向同一本杂志投递的稿件数量不要超过三篇。一方面,杂志社编辑每天要处理百十篇稿件,精力有限;另一方面,会让人误解这些稿件即使没有发表过,也有被其他杂志社淘汰过的嫌疑。

3、关于期刊的截稿问题。期刊截稿分为两种,一是杂志每月交稿的时间,二是临时征稿截止的时间。对于前者客户不必太在意,因为这属于期刊的常规征稿,期刊每个月都要征稿,错过这一期还有下一期。

4、关于稿件的字数限制。论文的字数要求意味着能少就不要多,规定多少字就写多少字,毕竟论文不是散文,期刊的版面限制决定了洋洋洒洒多出的字数只能被删减。

1、核心刊现在发表论文都很难,僧多粥少;2、核心刊审稿严格,对论文质量和作者单位级别,个人职称学历,以及基金等要求;3、发表周期很长,北大核心和南大核心现在大都是1年或者是一年半以后的刊期了,所以如果必须要发核心刊请尽快做准备。4、如果对自己文章不自信的话可以找论文一点通,录用率比较高,省时省力。

中文核心期刊,相比较南核心、SCI、SSCI来说,更容易发表一些。但对于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发表难度更大一些。即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有一定的发表难度。当论文质量越高,与投稿的中文核心期刊要求越匹配时,发表就会越容易。

钟雨论文发表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那里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博硕士毕业论文,你上去挑挑,参考一下,应该能解决你的问题 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 1. 创新 教育改革的灵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陈夙 文献来自: 创造 2005年 第10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如果教师不去有意识地诱发学生品味每篇课文各具风采的精髓和领悟作者的创新 教育改革的灵魂——关于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陈夙$曲靖市麒麟区一中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 谢福成 文献来自: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5年第2期〔巫」中学语文的创新教育@谢福成$福清南宵初级中学<正>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语文学科也不例外。语文教学进行的是母语教学,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的学科教学。因此,如何把创新教育巧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对谈 孙绍振 文献来自: 书屋 2005年 第09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就需要加强中学语文教育学的科学研究。记得 我在刚介人中学语文教育时,就曾经发表过这样的观 点:“在我看来,加强语文教育理论的研究,是能否建 立起本民族语文教育的科学体系的一个前提性条件, 在一定意义上,这是语文教育改革能 ...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刘秀美 文献来自: 现代语文(理论研究版) 2005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刘秀美$河南省民权县第一中学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创新教育 陈富清 文献来自: 青海师专学报 2005年 第S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而我们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形成创新性格。一、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教法。首先,激发 ... 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创新教育@陈富清$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教育局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中学语文教学与健康人格教育 宗平 文献来自: 怀化师专学报 1994年 第03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在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现代健康人格的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与健康人格教育@宗平<正>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坚持正确方向 不断深化改革——谈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 钟雨 文献来自: 课程.教材.教法 2005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坚持正确方向 不断深化改革——谈中学语文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钟雨$课程教材研究所!北京 100009中学语文教材;;思想道德教育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应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提高,二者不可偏废。在当前课程教 ... 被引用次数: 4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中学语文现状的改变有赖创新教育的介入 李敏 文献来自: 内江科技 2005年 第S1期 CAJ下载 PDF下载 中学语文现状的改变有赖创新教育的介入@李敏$内江市翔龙中学创新教育的介入让我们看到语文教学的一片新天地。本文对此从各方面进行论述。创新教育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创新教育 丁青敏 文献来自: 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5年 第02期 CAJ下载 PDF下载 语文教师的创新素质与创新教育@丁青敏$海南师范学院中文系!海南 海口 571158语文教师 ...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论中学语文教育评价 李丽慧 文献来自: 华中师范大学 2006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5 THESIS 一、现阶段中学语文教育评价的现状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通过教育,人类几千年的文明才得以传承,通 过教育,人类社会才得以进步。在这国际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的时代,各国都面 临着新的挑战与机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查创新教育 的定义 搜中学语文 的学术趋势 翻译 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搜索相关数字 上海市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 中国普通中学 中国普通中学在校学生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下载方式有两种。 一是免费下载方式:如果你是在校学生,一般的大学都购买有这个数据库,所以可以到大学图书馆网站下载,或者购有该数据库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去下载;二、个人付费下载,你上中国知网首页上方的“充值中心”,那里推荐了几种付费方式,对不是大量下载的,采用手机短信方式或者银行卡方式较方便

高考成绩 2015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一本上线440人,二本上线862人,比2014年增加116人(不含体艺生),二本以上上线率高达94.7%。截至2015年7月,该校在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连续7年荣获遵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遵义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奖”(一类)。2014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二本上线747人,上线率92.50%。2013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二本上线706人,上线率84.10%。2012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一本上线301人,比2011年提高4.75%,首次突破300大关;二本上线664人,比2011年提高2.96%,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增长态势;600分以上人数跃升至22人。 2011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二本上线576人,上线率69.40%。2010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二本上线443人,上线率69.50%。2009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二本上线321人,上线率53.23%。2008年,该校学生高考成绩二本上线309人,上线率45.60%。 论文竞赛 时间姓名论文赛事名称获奖情况/荣誉2010年石琪莎、余一鸣、段显莹《遵义市第一高级中学女生月经周期趋同性规律的调查研究》论文遵义市“青春动力杯”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一等奖2010年罗旭、程淼、付光男《16种材料对甲醛的吸收程度探究》论文遵义市“青春动力杯”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一等奖2010年代恒、雷元勇、罗蕾《探究高浓度稳定叶绿色素的提取材料,保存与演示实验》论文遵义市“青春动力杯”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一等奖2010年赵梅、宋莎莎、严漪《遵义市学生极端行为研究的相关因素》论文遵义市“青春动力杯”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二等奖2010年田合孟、冯小刚、陈亮亮《进化仿真——拟态》论文遵义市“青春动力杯”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二等奖2010年周吉会、吴京蓉、杨冰《遵义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园土壤动物调查研究》论文遵义市“青春动力杯”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二等奖2010年肖恒亮《两用板警器的制作》论文遵义市“青春动力杯”青少年创新科技大赛二等奖 技能竞赛 时间学生赛事名称获奖项目获奖情况/荣誉2009年廖茜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学女子组“小猎鹰”电动自由飞第一名2009年田维杰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学男子组神鹰助推项目比赛第一名2009年杨源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学男子组“小飞使”橡筋动力伞翼飞机第二名2009年张家铭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学男子组“霹雳”模型火箭项目比赛第二名2009年姚钰洁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学女子组神鹰助推项目比赛第一名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学女子组“霹雳”模型火箭项目比赛第二名2009年田卿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学男子1/2A级“东风一号”模型火箭降项目比赛第二名2009年顾晓妍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学女子组“小飞使”橡筋动力伞翼飞机第一名2009年唐钊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二届中小学生航空航天模型竞赛中学男子组“小猎鹰”电动自由飞第二名2010年余宇健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三届中小学生航天航空模型竞赛中学组天翔一等奖唐钊二等奖2010年田合孟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三届中小学生航天航空模型竞赛中学组飞鸽一等奖马腾二等奖2010年宦鼎准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三届中小学生航天航空模型竞赛中学组天驰一等奖2010年徐厚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三届中小学生航天航空模型竞赛中学组神鹰助推一等奖陈佳奇二等奖2010年刘亚鑫遵义市红花岗区第三届中小学生航天航空模型竞赛中学组遥控直升飞机一等奖2011年徐昌靖、危星宇、陈艳遵义日报杯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打造沙漠绿洲》科学DV一等奖2011年余越、唐世娟、陈春霞遵义日报杯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樟树叶黄化之谜》科学DV二等奖2011年杨弋、王兰兰、易定鑫遵义日报杯科普作品创作大赛《果蝇的爱》科学DV二等奖2011年郭靖南、谢丹、李钟雨遵义日报杯科普作品创作大赛《鱼形鱼能》科学DV二等奖2011年胡瀚云遵义日报杯科普作品创作大赛《珍惜身边每一》动漫一等奖2011年杨进、周富丽、王文兰遵义日报杯科普作品创作大赛《保护我们的“家”》动漫二等奖 校徽 遵义市第一高级中学校徽采用与时俱进的圆形设计,外圈以五颗绿色星标及学校的中英文名称围成,并以白色铺垫,内圈以红色和绿色为主体,以六片红叶和象征着大自然的绿色构成,绿色图案中的“遵义一中”四字,彰显出遵义一中的地理位置。六片红叶图案象征着初生的两只一大一小和平鸽,上面的是老师和父母,下面的是孩子,寓意着孩子在老师父母的教育下,茁壮成长。 校训 博学、笃志、求实、创新 校风 团结、和谐、崇德、向上 教风 敬业、爱生、谨学、善教 学风 勤奋、自强、慎思、明礼 时间姓名1938年——1941年万苏黎、喻君宜1942年——1950年李仲明1951年邓德暄————2012年——至今周德胜

女性书写已成为社会文明的一个文化符号 我们已经开始从文学中分出性别,并定义出“女性文学”这样的概念,开始看出文学性别的差异对文学与人生的影响。“差异”的概念来自于被认知物与记忆的对照,这种对照其实是对旧有的遗留的文学常识的反思。可以这样说,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这种差异的推进和认知中不断向前的。 中国百年文学中,大量女作家的涌现和大量妇女问题得到前所未有的文学关注,大量两性关系的乡村化都市化和欲望化的多重叙述和多元描写,女性从肉体哲学到灵魂鞭笞,从“拷红”到“审男”乃至于阿Q与吴妈的原初欲念都一一在这种差异中显示着文学的诗学表达,显示着两性文学关系中的深度差异,正在成为文学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但是,从女性的词根出发,对之的文学定义其实是大有问题的,貌似尊重而将事关女性性别的文学,从创作到实践都与男性特别区分开来,谋求差异求得平衡以显示公允。看出差异是一种进步,而差异本身则是一种歧视。因之女性文学的定义也就问题丛生—这是长期以来学界的一个错误—是指作者性别,不涉其余?是指文学题材、女性意识?还是两者兼而有之?文学史中并不鲜见这样的现象:一是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毫无二致,二是男性作家照样可以写出女性意味或女权主义的作品,如郁达夫、叶灵凤等;女性作家也不乏写出阳刚粗犷毫无女性意识的作品,如草明、刘真等革命作家。 (故“女性文学”更为准确的定义应是“女性书写”,这是社会开放和文学进步予女性的文学尊重,也是现代社会文明通过文学表述,窥视两性差异以走向和谐的理性补充。而把女性问题囿于女性作家性别视野之内,这恐怕不是女权主义的旨意。)问题不在于由谁来书写,在男权时代,女性写作被当作反抗男权的证明,而在女权时代呢?作者的性别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在主张男女平等而又性别文明尚在消长的现代社会,女性书写才彰显出它独特的意义。也就是说,女性书写本身已然超越自身而成为一面旗帜,一面争取独立平等的旗帜,一个表明社会性别文明程度的文化符号。 女权运动促进了女性文学的发展 法国革命唤醒了女性的觉悟,提出妇女在社会上的地位问题。19世纪末,美国英国发生了争取妇女参政的运动,第一个目标就是争取选举权,然后是争取在教育、文化和工作上的平等。到上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一直在蓬勃发展。 1987年12月30日西班牙《终极日报》载文《世界女权运动》:“教育界已不再是男人的势力范围,进入大学的男女同学之间的比例逐渐趋于平衡,妇女已认识到受教育是寻求职业的必由之路。20年前主张性解放的妇女,现在发现自己成了男人满足欲望的工具。因此,她们甚至组织起来反对选美,认为这是对妇女的侮辱。在一系列问题上,需要做出明确判断。全世界的妇女都知道,她们要走的路还很长,然而目标是不会改变的,这就是男女平等。” 这种描述的基本轨迹至少表明了如下倾向,女权运动在多年挫折和反复之后,从开始时注重对自身以外的条件进取转向女性自身,包括对社会生活、家庭角色的体验,转向内心生活需要。这种转向,启示我们对以往女权运动做历史检讨和清理。女权运动,究其实是争取在社会生活同时在心理需求上与男性取均衡平等的权利。这种争取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男性被当作“物种之范”的质疑与反抗。男子在所有神话里被看作具有规范性,而女性则是这一规范的变异和离差。男子是主体,女子是他体。男性对女性的所有作为,其动机都在“收回”,而女性作为肋骨,所有的被动都在于“回归”。这就是男权理论的最古老注脚和男女关系的哲学解释。依照这种认知,假如把女性比做左撇子,则女性是生活在为右撇子创造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中男性代表着规范性。这种观念所产生的心理效果,在人类社会许多文化行为中可以找到例证。 在英语里“男人”这个词可以作为人类总称,日文中“男人”的语意为“主人”。中文古代汉语中没有“她”这个字,女性在世界范围内的语言领域中,其存在由男性代替着,这种语言现象尤为深刻地证明男性文化对人类文化的全面侵略,而女性以一种集体无意识接受了这种侵略和渗透。这种深层意识在男人那里也处于自觉的超稳定状态。历史这样安排了男人在一切方面的优势。可是,稍有古代历史文化常识的人都清楚:所谓男性范本其实是漫长男权社会的结晶,并非有充分的生物学根据。而男性范本的神话,在不同文化时期里,也是处于变动状态的。 这种历史变动在文学中以抛物线式轨迹展示着它魅人的况味。 人类是在女性腹腔中发源的,太古初民对女性的神圣崇拜,编织母权中心的漫长岁月。中国最早的神话《山海经》狞厉地记载着中国第一个女神西王母的威仪,这是初民宇宙观中众神之首的伟大形象。原始时代的西王母是母氏社会的女神,她从原始神话的半人半兽,至魏晋铺张成为群仙之首,至此完成了最后的演化,此后再无发展。这至少可说明母权岁月的遥远追忆,浸润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在被父权制代替之后,文学对之依然记忆犹新,但在日渐强大的男权面前,它渐趋黯然,渗入了当代人的思想。 社会历史、政治经济变动彻底抹去了人们对母权岁月的最后记忆,女性政治经济地位的沉落在神话的演化中表现得十分彻底。漫长的母权岁月消弥在史前的混沌之中,而自有文明史以来,男权优势一直在左右着历史的发展,女性由神圣转为邪恶,作为这发展的反面,在神话中被改写,在现实中被反转。希腊神话“潘多拉盒子”,夏娃成为万恶之源。这些以男权中心为依托的神话或教义,无非都是在强调现实中的男性秩序。男性为中心的神话,它在现代文明社会已消声匿迹,但作为一种非意识思想意识,它时时在支配着男性甚至女性的心理和行为,成为知和行的无形准则。女性们在多大程度上意识到这种非意识思想在日常生活与精神领域中的危险呢?它微妙的生活状态与形式表征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深刻的理性批判呢? 女性的自我觉醒与自我想像在文学中得到张扬 女性的自我觉醒首先在文学中得到张扬。女性的压抑首先是人性的压抑,即性和情欲的压抑。五四新文学营造了一个个性解放的语境,尤其著名且实绩丰厚的堪称“创造社”的作家们,以两性关系为切口,注重表现人的情欲和天性,释放本我,解放情感、情欲的人性革命,是创造社热衷的话题。据茅盾于1935年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写的《导言》中说,1921年5—7月三个月间,刊载于各类杂志的新小说有115篇,其中爱情小说有70篇,农村生活只有8篇,城市生活的3篇,家庭生活9篇,学校生活5篇,社会生活的计20篇,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实在乃是描写了男女关系”。所以“竟可说描写男女恋爱的小说占了全数百分之九十八了”。这种倾向,在新时期以降的小说创作里又重演了一遍,而这一次的演出竟然是阴盛阳衰的。 女性写作在80年代势头初涌,90年代势如决堤,21世纪则势成泛滥。在两性问题的文学描述上最出位也走得最远的,正是女性作家而非男性作家。挑逗成为所谓文学的手段和目的,这些出位和离文学甚远的物事姑且不论,但接续五四新文学的个性解放和张扬自我的文学传统,且有革命性颠覆的,正是由女性书写来完成。 在当代文学中,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最早触摸到女性爱而不得所爱,却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悲剧,质疑两性关系中的非爱情因素的合理性,以文学方式探索释义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只有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的当下实践。这在文革刚刚结束的1979年,无疑是石破天惊的,也是切中中国式婚姻命脉之作。女主人公钟雨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她的所爱,只能把对他的爱投注在他的赠物——契诃夫小说选集中去,把现世的苦恋寄寓天国与来生。张洁技巧地表达了中国女性埋藏得很久的生命欲望,而又把这种欲望置于自由的逃避之下。责任、道义、克制等人类美德,似乎瞬间化作来自远古荒原的巨垣,横卧在两颗吸引得很苦又分离得很累的灵魂之间,异化为一种伪饰的崇高。她把女性生命的焦虑,化作一种崇高,她叛逆了个性欲望而服从某种道义。张洁把主人公的悲剧,置于残酷的对话系统中去演绎,而把自己间离出来。张洁断然和清醒理性地编织这个故事,并以第一人称的叙述,令人物痴迷沉溺其中难以自拔却依然期待无望,作品的间离状态,使女性心理自控和辩难的复杂情状客观化,完成了对一种普遍真相的返照。张洁因此也就实现了不仅仅站在狭隘的女性立场,而是在人的制高点上俯视两性关系中东方文化氛围中的种种诘难。 女性书写是都市时尚和消费的表征 下面要说到的是另一种女性书写,映川的小说,她在追求纯粹之爱的同时,塑造着男性,而这种塑造是在面对差异,反复离合中实现的。这同时也代表了21世纪中国社会女性主义进化的人性成就,她们已经远远地走出了张洁的时代牢笼,已经不是被动地被选择,而是主动地进取地选择着,选择就是自由。 映川在长篇小说《女的江湖》中,塑造了一个不仅知道自己爱什么、怎样爱,同时具有主体性冲击的“我要”的女性。她在情感、人性的不断逃离与回归中,实现了自我与对方的互救、铺陈了相互的差异。她在极度自由的情爱空间里游走,却又本能地逃避着自由的侵扰。在经历过三个不同的男人之后,她终于还是选择了其中的顾角。她给顾角写了最后的信,她无奈着同时又热望着,这是一种纯粹对庸常的投降,也是对男性的挑战与和解。这是退守的进攻,是明智的举意。既是女性最终的现实姿态,也是生活本身为女性准备着的理性姿态。 映川自然未及杜拉斯的冷峻,也没有张洁撕心裂肺的凄楚悱侧,她只是有所选择十分明智地消费着、时尚着爱情。而她对爱情的阴谋对生活庸常的穿透,有着一种东方式的现代狡黠。 在这篇文章里,文学女性有着多重的况味。从西王母起始而至荣灯,期间横亘着女性从神到人,从人的解放和人的张扬到人的心灵自由的模糊身影。从中可读出时代的女性进步同时面临更具精神性的危机。女性书写在这种危机中也就有了别样的价值。特别是在现代都市化过程中,女性及女性书写是都市时尚和消费的一个表征。都市化其实亦是女性化。比如深圳,就其消费、时尚和生活质量而言,它是一个女性的城市。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的女性文学是中国20世纪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她和“五四”新文学同时诞生并共同经历了近百年的历史沧桑,涌现出五、六代女作家和丰富的创作实绩。 如果说现代性是新文学有别于传统文学的特质,那么女性文学是不是现代性的新文学,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回避得太久。而回答这个问题,实在是我国女性文学研究的起点。自从女性文学这个命名出现以来至今仍然自说自话的女性文学是什么这个问题,也必须从界定和梳理女性文学的现代性入手。 19—20世纪:女性文学的绚丽日出 伊丽莎白·詹威在《美国当代文学·妇女文学》中指出:由于女性文学来自被抹煞的人类“另一半”的生活经历,需要“用一种不同度数的镜片才能清楚地看到它们”。〔1〕也就是说, 这个“镜片”的“度数”要和女性文学的实际相符相配,就必须从女性文学的诞生说起。 无论是东方或西方的语言中,人类(humanbeing)、人(human )、历史(history)等词语都不包括女人, 她们在人和历史的范畴中是不在场的缺席者。文艺复兴、启蒙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是抽象的人,如果具体化一些则仅指男人。法国革命的人权宣言只是男权宣言,发现了这一点的阿伦普·德·朱戈在法国大革命两年后的1791年发表了《女性与女性市民的人权宣言》,她后来因此而被送上了断头台。拿破仑法典则明文规定:“未成年者、已婚妇女、犯人及精神病患者没有行使法律的权利。”美国妇女在解放黑奴的运动中才意识到自己和黑人一样处于无权地位,所以积极投入奴隶解放运动,并引爆了19世纪20—40年代的女权运动,于1848年发表了类似法国女权宣言的《女性独立宣言》。在这个宣言中,她们把“人”这个词改写为“@①”。〔2〕由此可见, 女性的觉醒始于认识到“人”这个抽象概念掩盖下人和人事实上的不平等,始于女人追求和探寻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全面实现。到20世纪60年代即美国女权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被誉为美国现代女权运动之母的贝蒂·傅瑞丹在她的《女性迷思》和《第二阶段》里对此有详细记述和反思。“女性迷思”(Feminine Mystique)是她在1963 年对当时一种关于女性的错误思潮的命名,指仅以“性”和生物上的母职来定义女性。〔3 〕她把美国两次女权运动中女人走出家门争取与男人同等的工作权利的斗争称为“激昂之旅”,目的是“寻求新的认同”,是“强烈拒斥对女人所作的定义和认定。她们努力想证实:‘女人也是人’”。这些都说明西方女权运动的思想动力也是从人的发现觉醒到女性的发现觉醒,说明女性的发现和觉醒是人文价值理想的深化和具体化,这也就是我在这里命名的女性人文主义思想。 世界范围的女性文学只能出现在现代工业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及宗教改革之后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业社会的转型期间,出现在现代人文思想深入人心的现代性进程之中。这在各国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但大体上是在19—20世纪才汇集成世界性的文学潮流,尤其是在本世纪后半期西方妇女争取人的权利的女权运动推动下,女性文学遍及全世界发达与不发达地区。法国17、18世纪虽然被称为“女性的时代”,但20世纪前女作家少得可怜。即使在文艺复兴的摇篮意大利、希腊,大批女作家的出现也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事情。〔4〕就此而言,19—20 世纪也可以说是女性文学的世纪,是女性文学在世界范围的绚丽日出。 在中国,女性文学的诞生与世界各国同中有异。我在《娜拉言说——中国现代女作家心路纪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一书的前言中,具体分析了本世纪初西学东渐、兴办女学、大学开女禁、招收女留学生等教育制度的重大改革,以及“五四”思想启蒙的精神成果(人的发现、觉醒女性的发现、觉醒与女性文学诞生的内在联系),分析了“五四”前后出现的我国第一批既受过传统文化的良好教育又接受了现代高等教育的现代知识女性。没有这样的现代知识女性便没有我国的女性文学。我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女性文学“与人性、个性同命运”,“同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进步同命运”。现在可以补充的是,女性与女性文学,和人性的完善、个性的解放、和民主、自由、平等、文明、进步、和平、发展这些人类共同珍惜的价值观念同命运,和女性人文主义价值的全面实现同命运。 不同的是,西方各国从人的发现到女性的发现一般相距200—300年,而我国则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由一些思想先驱在人的解放这个命题中同时提出来的: 在占人类半数的女性,人格尚不被正确的认识,尚不能获得充分的自由,不能参与文化的事业以前,人类无论怎样的进化,总是偏枯的人类。〔5〕(着重号为引者所加) 我国人的解放与女性的解放在同一个时间平面上同时提出,固然缩短了西方妇女那样漫长的酝酿等待期,但也使女性觉醒后的路格外曲折漫长,使她们常常要承受梦醒后无路可走的悲哀。早期女作家庐隐、石评梅、冯沅君的作品里那种浓得化不开的迷惘、徘徊、悲凉之气,便源于这种女性解放的理想与封建古国沉闷落后的现实之间的矛盾。鲁迅作为反封建思想斗士也是妇女解放的坚定的倡导者,但他很快就清醒地觉察到了女性解放前程的暧昧不明,提出了“娜拉走后怎么样”的问题并且不得不让勇敢的子君孤独悲凉地死去。 我国女性文学以“五四”新文化运动为开端,正是因为女性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理想的群体性觉醒,出现在第一批现代女作家群——“五四”女作家——的作品中,尽管这种觉醒难免带有初醒者的朦胧迷惘和不成熟。有论者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看作是欧洲中心论,因而“五四”女性对易卜生《玩偶之家》女主人公娜拉的价值认同也在此列。这是无视本国本民族社会现实的历史发展外因论。诚如严家炎先生所指出的,“把科学理性、工业化、现代化当作欧洲国家垄断的专利,才是真正的欧洲中心论。”〔6〕女性文学19—20世纪在世界范围内兴起, 充分说明了“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7 〕这一现代人文思潮对全世界被压迫人民的吸引力。这是超越民族、地区和时间的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对于深受阶级的与性别的双重压抑之苦的中国女人更具有吸引力、亲和力和认同感。娜拉的“首先我是一个人,和你一样的一个人”虽然是从一位欧洲白人妇女的嘴里说出来的,也表达了中国女性求解放的心声,因为在尚未取得人的独立自由这一根本点上,全世界妇女的处境和向往追求是相同的。 以上对我国女性文学诞生的叙述和分析,可以确定女性文学这一概念内涵的历史性和现代性。也就是说,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具有现代人文价值内涵的女性的新文学。伊丽莎白·詹威所说的阅读分析女性文学所需要的“不同度数的镜片”,具体地说就是现代的具体的作为人的女人和作为女人的人。前者所界定的是“女人是人”,后者所界定的是“女人是有她与生俱来的自然性别的人”。这也就把忽视自然性别的“男女都一样”和强调性别差异的“男女不一样”在女性人文主义这一价值目标下统一起来,就是“五四”思想者所提出的“为人和为女的双重自觉”。 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化大力气建立起来的社会性别(gender)与自然性别(sex)这两个概念, 是根据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的基本理论“女人不是天生的,她是被变为女人的”发展而来,对于解构父权制的性别统治性别歧视使女人认识到自己“他者”的和“次性”的位置具有一种革命的洞察力,但女人在意识到这一切的同时也就要求改变要求超越,朝着做一个完整的健全的女人这一目标改变自己超越自己,这种坚忍不拔愈挫愈奋的探寻是我国20世纪女性文学的思想动力。“社会性别”和“自然性别”这两个概念以及我国女性文学研究所常用的“女性意识”、“性别意识”、“性别立场”都不足以完整地把握女性文学这一性质。因此,“作为人”与“作为女人”这两个介词结构短语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如此,才能把女人的自然性别与社会性别、把事实世界和价值世界在现代人文理想的目标下统一起来。 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字面上把女性文学理解为一种按性别分类的性别文学,就像青年文学按年龄分类,西部文学按地域分类,女性文学不过是特别标出作家性别的一种性别方言罢了。果真如此,女性文学就不仅失去了它起码的理论意义,而且可能起到强化女人“第二性”位置的作用,使生而为女人者感觉到某种看不见也说不出的以宽容面目出现的性别歧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女作家拒绝认同女性文学这一命名的心理原因。而且越是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强,对两性不平等有深刻体验的女作家越是拒绝把自己归入女性文学名下。 女性文学既是性别文学又不是性别文学这一悖论,可以用现代语言学符号学理论来说明。概念符号与所指称的对象不是同一的相等的,语言相对于它所指称的对象既是照亮又是遮蔽,它的意思是某种暂时的、有待于发现的东西。没有任何一个符号可以完善的穷尽它所指称的对象的全部涵义。因此,概念的意思(尤其是人文学科的概念)常常是包含着悖论的有待于发现、填充和更新的。〔8 〕前述美国《女性独立宣言》把“人”这个词改为“@①”,中国女学生把讲义上的“他”改为“@②”,美国女性在history之外又创造了一个herstory, 便是女性在人的范畴里要求男女平等而在符号学上的体现。 索绪尔认为语言中的意思只是一个差异问题,每一个符号的意思只是因为它不是其他符号的意思。如果我们要相对稳定地和准确地界定一个符号的意思,便应该把与它相近的或似是而非的意思排除出去,也就是要从该符号不是什么入手。 女性文学不是什么呢? 前述关于性别文学的悖论,意思是女性文学虽然以“女性”这样的性别概念为标志但并非凡是女作家写的就是女性文学。作家的自然性别固然是不言而喻的,但前述女性文学的现代性这一特质在时间上排除了“五四”以前的妇女古典诗词,包括以秋瑾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前后表现了鲜明的妇女解放要求的作品,应历史地看作是我国女性文学的萌芽或前驱。女性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应如何概括?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及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讨论这一概念时,一般认为应该是体现了女性意识的作品,伊丽莎白·詹威认为要看她对自己所写的生活内容的体验、理解是否是女性的。鉴于女性意识、性别意识这些概念含义的模糊性,我认为应在前面冠以“现代”二字加以限制。这就把那些虽为现当代女作家所写却体现了传统的男性中心意识的作品排除在外。〔9〕 女性文学也不是一个题材概念。人类生活是由男女两性共同参加和共同维系的,尽管历史对男/女、社会/家庭的角色位置进行了等级制的刻板定位,但任何生活领域都难以截然划分为纯然男性或纯然女性的题材,任何女人的问题都和男人有关,反过来说也一样。题材决定论的实质是题材等级论,即等级制的公众/个人、集体/私人等二元对立模式。前者似乎是男性领地而后者则似乎注定属于女性。庐隐、萧红等均因此而受到过非议。近年来这种以题材等级论鄙薄女性文学的现象明显升温,出现了种种以“小”和“私”为中心词的命名(“小女人散文”、“私小说”、“女性小品”等)。事实上题材本身无所谓价值上的大小高低,重要的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样写和写得怎么样?女性写作和男性写作在这方面的区别不在题材而在女性,一般来说习惯于以内视角和个人记忆、个人生存体验来处理各种生活范围的题材。 现在我们可以讨论中国女性文学,在现代性进程中事实上出现了哪些形态类别了。女性文学和我国20世纪历史息息相关,不可能摆脱种种历史合力的牵制而只能在历史给定的不尽相同的条件下做出不尽相同的选择,从而呈现出现代性进程的丰富性。诚如特里·伊格尔顿所言,“语言并非是一个规定明确、界限清楚,包含着表现者和被表现者对称单位的结构。它现在看来更像是一个无限展开的蛛网,网上的成分不断交换和循环,没有一个成分受到绝对的限定,每一种东西都受到其他各种东西的牵制和影响。”〔10〕在这个“无限展开的蛛网”上有的成分发展了,有的成分消失了又复现了,也有新的成分出现、发展或消失,也有的成分发生了变异成为不是它原来的东西。“女性”、“妇女”、“女性主义”便是女性文学发展进程这张蛛网上三个重要的“网结”。在我国女性文学之现代性进程中,恰恰可以梳理出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这三种形态。 “女性”(female)是女性文学及女性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它和“妇女”这个概念是同义的可以互换的吗?事实上这两个概念在我们这里基本上是作为同义词来使用的。女性与妇女这两个概念的混淆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反映了女性文学批评对女性文学现代性的漠视与无视。 据美国后结构主义学者白露考证,我国直至清末还没有“女性”这一概念。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话语不存在一个超越社会人伦关系的女性概念,凡指称女人的词语都是指在具体的家庭人伦关系中的女人,如次于儿子的女儿、次于丈夫的妻子、次于父的母等,各人只有根据自己在亲属关系中规定的角色规范立身行事,才能取得被社会认可的角色规范立身行事,才能取得被社会认可的角色位置。“女性”这个词与“他、她、tā@③”这些人称代词出现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现代白话文学的主题之一,是一个超越了亲属人伦范畴超越于传统父权制意识形态对女人社会角色定位的一个革命性反叛性符号,〔11〕也是一个有待发展和完成的概念。从20、30年代的一些论文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这一有别于恪守三纲五常的传统女人依附性身份的概念,有的文本为了与旧式的传统女人相区别,常常在“女性”前面加上一个“新”字,“新女性”便成为“现代女性”的同义词。白露也指出了“女性”一词的负面含义如被动、柔弱、智力与生理上的低能等,这恰恰是女性概念的暧昧性不稳定性而在运用过程中被男性偏见所填加进去的意思。 白露还考察了“妇女”(Woman)这个概念内涵的变化。 在传统话语中,泛指女人时有女子、妇人、妇,也有妇女这个词,都是指的传统女人。白露所分析的妇女这个概念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被填加进去的意思。 她指出早期共产党人将欧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中的Woman译作妇女,强调社会生产与妇女的关系,倍倍尔的《妇女与社会主义》一书的翻译奠定了“妇女”一词的政治意义,30年代农村根据地,苏维埃政权以至毛泽东时代国家、妇联等政治机构继续沿用的“妇女”一词也主要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12〕“妇女能顶半边天”便是从生产劳动和政治功能的意义上使用的。 可见“女性”“妇女”这两个词尽管都指称了“女人”这一性别,但二者的内涵并不一样也不在一个话语体系之中,前者以区别于旧式女人的主体性为本质内涵,而后者则是一个被国家权力话语政治化了的意识形态话语。在日本,妇女的概念一般是指没有解放的老式女人;而女性一般是指现代社会中已经获得了某种程度解放的新式女人。〔13〕就一般意义而言,我们今天在使用这两个词的时候也应有这样的大体上的区别。 “女性”、“妇女”这两个概念的内涵恰恰与“五四”到十年“文革”女性文学的历史嬗变形成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