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声学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

声学论文发表

Staaterman 等人在 2017 年和 2018 年记录的 Bocon toadfish (Amphichthys cryptocentrus) 复杂的“boop、grunt、swoop”叫声。学分:生命百科全书

在大约 250,000 种已知的海洋物种中,科学家认为所有约 126 种海洋哺乳动物都会发出声音——例如座头鲸的“thwop”、“muah”和“boop”,或者小须鲸的“boing”。至少有 100 种无脊椎动物,世界上 34,000 种已知鱼类中的 1,000 种,甚至可能还有数千种,都能听到声音。

现在,一个由来自 9 个国家的 17 名专家组成的团队设定了一个目标,即在一个平台上收集大量水生生物的声音,并使用新的支持技术进行扩展——从高度复杂的海洋水听器和人工智能学习系统到电话应用程序以及公民科学家使用的水下 GoPro。

全球水下生物声音图书馆“GLUBS”将支持一种新颖的非侵入性、负担得起的方式,让科学家们可以聆听海洋、微咸水和淡水中的生命,监测其不断变化的多样性、分布和丰度,并识别新物种。使用水下声景的声学特性也可以表征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条件。

该团队的论文发表在《 生态与进化前沿 》杂志上。

澳大利亚海洋科学研究所的主要作者迈尔斯帕森斯说:“世界上最广泛的栖息地是水生的,它们富含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

“随着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下降和人类无情地改变水下音景,有必要在水下动物声音可能消失之前记录、量化和了解它们的来源。”

该团队提议的基于网络的开放访问平台将提供:

随着技术的进步,PAM 的广泛用途正在扩大,提供了大量易于访问的水生生物数据。

目前的用途包括:

该论文指出,许多鱼类和水生无脊椎动物物种主要是夜间活动或难以找到,这使得目视观察变得困难或不可能。因此,“PAM 被证明是监测水生环境中视觉难以捉摸但有声音的物种的最有效方法之一,这可能有助于更有效地保护管理”,包括海洋公园区域的分区或渔业关闭,该论文说。

除了发出用于交流的声音外,许多水生物种在进食、游泳和爬行时会产生“被动声音”——通常在声学上不如主动声音复杂或独特,但对生态系统的声景有重要贡献。

“现在全世界总共有数百万小时的录音时间,可能会被评估为过多的已知和迄今为止未识别的生物声音。”

Wood's Hole 海洋研究所的合著者 Aran Mooney 说:“就像生物多样性的热带雨林一样,珊瑚礁充满了动物在寻求交流、保卫领土和吸引配偶时发出的声音。”

“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的海洋生态系统陷入困境, 健康 的珊瑚礁以惊人的速度下降。这是一个问题,因为珊瑚礁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支持,包括食物、风暴保护和药品。这个正在开发的图书馆是一种在珊瑚礁和其他海洋栖息地消失之前对生物多样性变化进行编目、监测和跟踪的关键方法,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寻求重建珊瑚礁时定义‘什么是 健康 的珊瑚礁’。”

科学家们说:“在某些方面,未知声音的数据库与已知来源的数据库一样重要。” “随着领域的进展,将会收集到新的未识别声音,并且可以将更多未识别声音与物种进行匹配。”

这可能“对于珊瑚礁等生物多样性高的系统尤其重要,在这些系统中,即使是简短的录音也可以捕捉到多种动物的声音。”

该论文称,现有的海底声音库“通常专注于主办机构研究人员所针对的感兴趣的物种”,其中一些是针对全国的。很少有图书馆能像拟建的全球图书馆那样确定其目录中缺少的内容。

“全球水下生物声音参考库将提高更多研究人员在更多地点扩大其数据集中评估的物种数量并识别他们个人无法识别的声音的能力,”该论文说。

“全球数据库可以解决更广泛的问题,例如确定水下声音产生的普遍趋势,而单独的专业存储库可以继续提供信息和详细说明其他主题,例如记录特定地区存在的声波物种。”

海洋生物的变化范围

科学家们指出,聆听大海的声音会发现巨大的鲸鱼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游泳、新物种和新声音。

有了声音,“可以绘制出具有重要生物意义的区域;可以描绘产卵场、重要鱼类栖息地和洄游路径……如果我们有一个全球声音目录,就可以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询问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

同时,比较单个物种在广泛地区和时代的声音有助于了解它们的多样性和进化。

该论文称,许多海洋动物都是世界性的,“要么作为广泛漫游的个体,如大鲸鱼,要么作为广泛分布的物种,如许多鱼类。”

例如,长须鲸的叫声在北半球和南半球的种群之间以及不同季节会有所不同,而领航鲸的叫声在世界范围内是相似的,即使它们的栖息地没有(或不再)越过赤道。

一些鱼类甚至似乎在区域之间发展出地理“方言”或完全不同的信号结构,其中一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演变。

例如,马达加斯加的臭鼬海葵会发出与印度尼西亚不同的激动(与战斗有关)的声音,而在整个海洋盆地中观察到座头鲸的歌声存在差异。

“如果观察者知道目标物种的信号特征,这些声音可能更容易被检测到,但如果没有事先了解声音的存在或结构,通过噪音进行聆听可能会很困难,”该论文说。

“最近在世界各地不同水域经历的新冠病毒‘人类更年期’凸显了这一点。” 在大流行的早期,“去除一些音景的人为成分提供了一个机会来观察海洋动物的声音(以及因此存在),否则这些声音可能会消失在噪音中。”

正如人工智能已经实现了面部或语音识别,以及识别音乐、植物或鸟类的手机应用程序一样,人工智能有朝一日可以帮助科学家区分海洋生物的声音和噪音。然而,该论文补充说,需要大量(理想情况下为数千个)示例。

随着图书馆的扩展,它可以为人工智能训练奠定基础,这反过来也将有助于从数千个以前收集的录音中挖掘和提取海洋生物的声音。

电话应用程序、水下 GoPro 和公民科学

就像 BirdNet 和 FrogID 一样,水下生物声音和自动检测算法库不仅对科学、工业和海洋管理社区有用,而且对具有普遍兴趣的用户也有用。

“声学技术已经达到了可以将水听器连接到手机的阶段,这样人们就可以听到周围河流和海洋中的鱼和鲸的声音。因此,声音图书馆对于公民科学家和公众来说变得非常宝贵,”论文补充道。

公民科学家可以通过上传例如河流聆听应用程序的结果来为图书馆提供很大帮助,该应用程序鼓励公众聆听和记录河流和沿海水域中的鱼声。

低成本的水听器和录音系统(如 Hydromoth)越来越多,防水 娱乐 录音系统(如 GoPro)也可以收集水下生物声音。

该库将有助于标准化声音报告的格式。

科学家们说:“一个用于归档未知声音及其录音时间和地点的图书馆对于指导未来海洋生物声学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至关重要。” “这在很少被调查或来源识别特别成问题的地区尤其重要,例如暮光区和午夜区,对未知声音的描述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深海的生物多样性。”

“不断变化的环境和减少的生物多样性迫使记录基线声学观测。与数据收集相关的技术进步以及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和机构收集 PAM 数据提供了创建生物声学数据库的能力。”

“与此同时,人们意识到声学线索对水生动物群的重要性、噪音对它们的影响以及声学群落提供生态系统 健康 指标的潜力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阶段,PAM 正逐渐成为更多物种的主流数据源和生态系统比以往任何时候。”

“最后,公众利益和对用户应用程序的访问意味着公民科学家可以推动广泛的知识共享。”

“现在是通过将声学、生态和生物信息学社区聚集在一起以实现水生声音共享平台来促进这一进展的时候了。”

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该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六大研究领域:水声物理与水声探测技术、环境声学与噪声控制技术、超声学与声学微机电技术、通信声学和语言语音信息处理技术、声学与数字系统集成技术、高性能网络与网络新媒体技术。2014年,声学所共有在研项目977项。其中,承担或参加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课题18项,主持(或承担)973项目或课题11项,主持(或承担)863项目或课题29项;主持(或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面上项目44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项;主持(或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13项,主持(或承担)院重点部署项目5项、重大仪器研制项目13项。声学所是中科院大科学装置“实验1”号科学考察船的法人单位,该科考船在2014年度完成了6个科学考察航次任务,在航155天,安全航行18961海里。2014年,声学所承担的修购专项“新安江湖上试验平台”建设完成并顺利通过项目验收,该项目新建的“实验叁号”无动力双体实验船总长48米、宽度22米、吃水1.45米,排水量约1100吨。该船是声学所新安江实验场新一代湖上试验主力船舶,为水声装备研究与试验提供基础平台。2014年,声学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中科院杰出成就奖1项,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1项。2014年,声学所科研成果继续保持高位增长,全年共发表科技论文538篇,其中SCI收录66篇,EI及CPCI收录89篇;出版专著2部,译著2部;共申请专利232项,其中发明专利212项,通过PCT申请国际发明专利17项;专利授权143项,其中发明专利117项,日本发明专利1项,欧亚发明专利1项;软件著作权登记78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20项;参与制订国家标准9项,行业标准4项。 《声学学报》(中、英文版)两刊,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主办,中国声学学会、声学学报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刊物,刊载具有创造性的声学研究论文、实验性论文和重要应用性论文(包括实验工作、理论和应用研究、仪器研制)。《应用声学》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主办,中国声学学会、《应用声学》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学术刊物。1982年创刊,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刊载声学领域中具有创新性、应用性和应用基础性的研究论文、综述评论、报道新研究成果和产业化新技术的进展。《网络新媒体技术》期刊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主办,依托国家网络新媒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术期刊,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创刊于1985年,是中国国内唯一的临床医学影像学与影像医学工程及理论研究相结合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本刊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为国家重点媒介,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10、2012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1、2、3届)、英国《科学文摘》收录源期刊、荷兰《医学文摘》收录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源期刊、《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JSTChina)收录期刊。《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杂志创刊于2004年,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科院声学研究所主办的国家级学术期刊。该刊以报道介入影像与治疗学、介入超声学、介入材料学、药物学与护理学等方面的临床研究、基础研究以及医、工、理结合的成果与新进展为主,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2届)、荷兰《医学文摘》收录源期刊、俄罗斯《文摘杂志》收录源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收录源期刊。《声学技术》是上海市声学学会、中国科学院东海研究站、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和中船重工集团第726研究所合办的技术性刊物,已收录于ULRICH国际期刊指南(美国)和《中国物理文摘》。

1、来稿要求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资料准确、说服力强,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价值。2、作者确保稿件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投稿时说明。同时,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3、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求:必须写清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电话,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多位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收到录用通知后不再改动。4、文内计量单位、数字和年代表示等请采用国际标准或按国家规定书写,如有引文请注明出处,“参考文献”请列于文后并注明作者、书目、卷次版别及出版年号等。5、为保证学术质量,来稿一般以2200~4000字为宜,最低不少于2000字。

超声医学论文发表

对于赛恩斯来说,超声医学的论文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论文,而是一种非常专业的学科,所以,如果说您想要发表的话,就应该选择赛恩斯。

超声医学是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部门而形成的一门学科。下面是由我整理的关于超声医学的论文范文,谢谢你的阅读。

超声医学学科建设构想分析

【摘 要】超声医学是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部门而形成的一门学科。目前超声医学在学科建上设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超声医学学科建设需要从科室建设,临床管理,优质服务等方面来着手,积极发挥科研和人才的关键作用,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推进。

【关键词】超声医学;学科;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089-02

随着超声医学的建设和发展,超声已经不仅仅被应用于临床诊断,超声治疗也已经成为了重要的治疗手段。超声技术可以与一些强势学科进行有效合作,可以在介入治疗,手术影像检测评估,以及生育学的超声检测中发挥重要作用。超声学科在承担诊断和医疗任务的同时,还肩负着医疗科研,甚至医疗教学等重要任务。

相对于一些临床学科,超声医学是一门全新学科,是将超声技术应用于医学各部门而形成。但是其与医院的一些其他辅助科室比较,超声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十分突出的。随着超声医学与临床联系越来越紧密,超声医学学科已经实现了多领域渗透。从医院进行超声学科建设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超声学科的建设的根本在于有效进行科室建设,实现诊疗科研的严格管理,以及优质服务的全面突破。

一、超声医学学科的建设重点在于科室建设

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命名。在超声科室的命名中需要考虑的是超声功能的涵盖,即使是乡镇小医院也不能简单地命名为B超室,因为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三维甚至于四维彩超也已经被引入了县乡医院,所以在科室命名上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另外超声医学已经脱离了简单的诊断功能,目前已经与临床治疗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各种临床的诊断和治疗都与超声密切相关,所以通常情况下可以将科室命名为超声科。

超声科室的有效建构是超声学科建设的重要方面,超声学科与临床联系日益紧密,诊疗与教研需要紧密结合,但是目前的情况是多数医院在超声科室建设中结构分散、系统性差,加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造成了设备资源的很大浪费。我们需要有效建设完整的超声科室,实现人力、物力最大程度上的结合。对超声科室的建构可以从检查、治疗和教研三个方面有效的推进。

超声学科的建构中需要具有全科素质的团队领导者,科室主任可以从院内外聘请具有威望的中青年专家担任,因为中青年人才更具有发展潜力和魄力。在设立科室主任和副主任的基础上,可以设立诊断和诊疗、教研组长,实现对行政和业务的有效领导。超声科室的一般性工作可由超声医师,以及超声技师联合完成,医师进行诊断和操作,而技师进行录入和报告的出具工作。超声科室还需要数名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准备,以及术后的观察。器械工程师可以选聘专职或者兼职都可以,但是需要保证检修的快速和及时。在超声科室的技术配比中需要高、中、初级互相合理配合。

二、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临床管理

从医院的建设角度来说,各学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在于临床的有效应用。超声医学的学科建设需要紧密地和解剖、生理和病理科室联系在一起,积极拓展超声和基础医学的联系。在临床诊疗中需要用规范医学条例来指导医生的患者意识,以及科研意识,在临床上做到有品质和有内涵。在全面理顺本学科建制的基础上,超声医学学科需要积极地进行跨学科协作。超声诊断是临床的前置环节,而临床可以有效的对超声诊断形成验证,所以超声临床需要建立严格的随访,以及反馈机制,超声医师下病房,以及参阅诊疗意见都是必要的。在超声学科的临床上,不仅仅需要增强科室内部的凝聚力,还需要有效的增加医院内部的向心力,以及与患者的亲和力。

超声医学学科的临床建设关键在于保证医疗质量,全面地提高诊断的正确率,积极推进超声医学的临床治疗。又快又好地完成超声诊疗的关键是减少预约,基本上做到“零预约”。在超声临床的建设中积极突出超声介入治疗,有效发挥超声在治疗中的引导作用。全面推进超声介入治疗在造影,引流和造瘘临床上的应用,突出超声在评估和靶向穿刺方面的特色。超声学科临床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及时地解决临床问题,积极地推动和使用新技术和新手段,紧密的联系学科前沿,为患者解除疾病所带来的苦难。目前对于医院来讲,最重要的是要积极地在超声介入诊断、肝脏移植、临床诊断分析、男子不孕不育和风湿疾病诊断中做精做细。

三、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亮点在于优质服务

从客观角度来讲,因为各个地区的医院层次、以及软硬件设施具有明显的区别,所以说超声医学在学科建设上基本上难以一整套办法全面推进,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其实各个医院在提高服务质量上却是相通的。超声医学的学科管理在于便捷性,因为超声检查是一项普通的医疗检查,所以说做到快速、便捷是服务的关键。超声科室的服务应该说具有两重性,其一是对患者的服务,其二是对临床的服务,所以有效的实现与医院,甚至于多所医院联网是关键。通过局域网可以进行有效的预约和排号,通过超声的信息管理可以实现临床医生快速了解结果。通过远程网络患者可以挂号,疑难病历可以得到快速的协助诊断和处理。

超声科室的服务还在于超声医师诊断结论的快速生成报告,对一些非常规的病例可以由高级医生处理,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治疗和诊断。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大型的数据库管理,便于网络的直接调取。超声科室可以与医院的网络联系,最终实现与互联网的连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患者公平的排号就诊,对特殊的病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同时计划安排好超声技师和临床护理人员。超声科室还需要开设必要的临时观察室,以便于一些小风险治疗项目可以在门诊进行直接的治疗,手术后对患者进行有效的24小时观察。

四、超声医学学科建设的未来在于科研和人才

我们之所以说超声学科建设的未来在于科研和人才,是因为超声医学的未来应用空间和领域是十分广阔的。虽然目前超声医学还局限在临床诊断上,在临床治疗上也逐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其依然有很多需要提升之处。在科研方面最主要是要将科研工作与临床紧密结合,良好的科研可以带动学科发展。在提高超声诊断质量的同时,我们需要重点发展射频消融,超声辐射力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超声医学还需要与多学科实现联合攻关,与临床科室和纳米材料科室紧密合作。还需要积极的推进科研成果转化,有效地将科研成果向适宜的三级以及基层医疗机构进行输送,推动超声在介入、造影,以及肿瘤、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促进乳腺靶向造影,以及纳米级造影剂的申报,转化和应用。

另外,在超声医学人才培养方面可以有效借助平台力量,加大选拔力度,培养重点人才。要将院内培养和院外联合培养结合在一起,努力为超声医学人才提供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在待遇上要向青年学科领军人物倾斜,鼓励青年医生申报各种创业基金,以此为超声医学人才的脱颖而出提供充分的锻炼机会和物质保证。

参考文献:

[1] 赵佳琦,章建全;借鉴戴明循环理论增进超声医学科研管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1年01期

[2] 王鹏,褚洪光,孟春荣,李倩;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J];中外医疗;2012年01期

[3] 刘守君;加强超声学科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J];现代医院管理;2005年01期

[4] 杨益虎;超声医学科建设构想浅谈[J];实用医技杂志;2007年21期

[5] 何林丰;对我区超声医学工程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西藏科技;2000年06期

作者简介:

刘希文(1957―)宁夏青铜峡人,宁夏青铜峡铝业集团公司医院工作,研究方向超声医学(从事超声工作37年)。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关于超声医学的论文范文

声学技术发表论文

一般来说,文章要求写的有深度,不要有宽度,毕竟人的精力是 有限的,只有将有限的精力放在一个点上,然后深度挖掘,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具体怎么写的有深度当然是要你在自己这个领域自己去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然后去探索研究,最后写成文章,肯定就可以,千万别一口一个要改变世界,改变整个科学领域的来写,只能帮你到这了,加油吧,文章写好了可以我我交流。

好中。《声学技术》杂志创办于1982年,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北大期刊。由于《声学技术》的在线投稿系统很完善,并且杂志的权威性不高,审核并不严格,因此作者投稿后还是比较好中的。《声学技术》是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上海市声学学会和中船重工集团第726研究所合办的学术性刊物。

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和一般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计划子课题等数十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在《脑》(Brain, SCI)、《神经语言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linguistics, SCI, SSCI)、《中国科学(信息科学)》、《中国社会科学》、《中国语文》、《中文信息学报》、《心理学报》、《计算机科学》、《声学技术》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著作有《杨亦鸣自选集》、《语言的神经机制与语言理论研究》、《李氏音鉴音系研究》、《音韵易通》、《教学语法新体系》、《易经对话录》等10余种。应邀赴美国哈佛大学、伯克莱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爱知县立大学和香港大学、台湾辅仁大学等校访问、讲学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声学期刊投稿

不好发。电声技术是核心期刊对论文的质量要求很高,比如论点的新颖,重复率等等,所以是非常不好发的。电声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应用声学和声电换能原理为技术支撑,吸收、融合了其它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而形成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型的学科。

收录有关语音信号处理文章的期刊刊种有(关键字检索数量由多到少排列):信号处理、电声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诚诚与应用、微计算机信息、现代电子技术、声学学报(中文版)、电子学报、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工程、应用声学、电讯技术……

1、来稿要求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资料准确、说服力强,具有一定的学术交流价值。2、作者确保稿件不一稿多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进行必要的删改,如不同意删改者,请在投稿时说明。同时,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3、论文的书写格式要求:必须写清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邮编、电话,论文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多位作者稿署名时须征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后次序,收到录用通知后不再改动。4、文内计量单位、数字和年代表示等请采用国际标准或按国家规定书写,如有引文请注明出处,“参考文献”请列于文后并注明作者、书目、卷次版别及出版年号等。5、为保证学术质量,来稿一般以2200~4000字为宜,最低不少于2000字。

声学省级期刊

《机械制造》好一点

收录有关语音信号处理文章的期刊刊种有(关键字检索数量由多到少排列):信号处理、电声技术、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诚诚与应用、微计算机信息、现代电子技术、声学学报(中文版)、电子学报、通信技术、电子技术应用、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声学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工程、应用声学、电讯技术……

《噪声与振动控制》(Noise and Vibration Control)由中国声学学会主办,上海交通大学承办,编辑部设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内。本刊物是科技人员、工程师和大专院校师生,交流学习噪声与振动控制应用研究的理论、技术、方法、经验和知识的公共平台。主要内容有噪声与振动控制理论;噪声振动治理的技术理论、方法、经验、设计技术以及工程实例;基础理论讲座;噪声振动测试技术;国内外噪声振动控制原器件、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以及工厂介绍等。 办刊宗旨:刊登原创学术论文,跟踪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方向及其动态;交流科研成果及噪声与振动控制工作经验;宣传和普及相关标准和规范,促进中国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的发展。 办刊特色:强调学术、突出应用、兼顾理论与工程、提高与普及结合。 读者对象:研究生、大专院校师生、单位从事噪声振动控制科技人员。 十大栏目:1.综述、2.振动理论与数值解法、3.运载工具振动与噪声、4.环境振动与环境声学、5.建筑振动与建筑声学、6.信号处理与故障诊断、7.减振降噪设备和器材、8.标准规范与评价、9.振动噪声测试技术、10.工程实践。本刊系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 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 全文收录期刊中国科协科技期刊论文数据库 全文收录期刊刊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 收录期刊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单位:中国声学学会承办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ISSN:1006-1355CN:31-1346/TB邮发代号:4-67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噪声与振动控制曾用刊名:振动与噪声控制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年计划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主编:严济宽常务副主编:沈荣瀛创刊时间:1981年创刊双月刊编辑出版:上海《噪声与振动控制》杂志编辑部地址:上海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楼308室邮编:200030发行:上海市报刊发行局订阅:全国各地

电子学报、声学学报算是顶级的了。其它的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