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论文发表到康奈尔大学

发布时间:

论文发表到康奈尔大学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一批批有志青年外出留洋学习,以求救国之策。他们学成回国后许多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社会进步做出诸多贡献。那么当年,他们在海外所作的学位论文和潜心研究的是些啥课题呢?因为这是诸位先贤事业起步时的一重要台阶,相信这是许多人,特别是今天校园里众多师生所感兴趣的话题。(注:本文仅讨论当年文史类留洋学生的学位论文)

为此,笔者就专门此查阅了相关材料,想从中发现当年这些学人选择研究课题时,是否有什么共同之处?其中是否有特别之处?在作一番了解后,发现这话题还蛮意思的。其结果与事前预想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般以为,出国留学青年,自然是应该睁大眼睛把西域先进文化和思想理念学回来。其实不然,至少有部分日后成为人文学科领域大学者的朋友,其当年在海外留学时所专注的学术方向和其最后的专业论文选题,恰恰关注的仍在“中国”。

如著名学者钱钟书,当年他是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钱钟书在今天人们眼里,可谓是学贯中西的楷模。而他当时的学士论文题目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

冰心女士,她是在美国威尔斯利大学完成她的硕士论文。她的论文选题是个让国人多熟到滚瓜烂熟的话题:有关中国宋朝词人“李清照”(注:其硕士学位论文标题是《李易安女士(宋代·李清照)词的翻译和编辑》。

1923年春,冰心是在读燕京大学时,由英文老师鲍贵思(Grace Boynton)决定给予其美国威尔斯利大学两年奖学金——每年800美金的学·宿·膳费,供其攻读硕士学位。冰心1923年8月乘船赴美就读。(注:当年司徒雷登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燕京大学和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是‘姐妹学校’)

相对冰心笔墨下“李清照”所为人熟知,著名语言学大师王力在赫赫有名的法国巴黎大学所作博士论文,则绝对是个“冷门”。

王力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广西诸多方言中之一偏门,论文题目是《博白方音实验录》。这个论题会让多少有点语言学知识的人想起香港吴宇森在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电影《风语者》:影片中的“那伐鹤人密码机”,即二战中美军“人体密码机”。

那伐鹤人语言对普通人群而言就对之宛如天方夜谭。而广西方言中有一支:博白方言。博白方言中又有地老话和新民话两支,属粤方言桂南系的次方言,与汉族普通话差别甚大。而王力自己则出生在广西博白,这样说下来诸位是不是感觉非常绕?

图为1931年,王力自费留学法国巴黎,在他读书头两年,其费用全由父亲供给,每月100盾荷币。之后,王力就自己翻译法国的著名文艺作品来解决留法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他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是论述“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论文提交伦敦大学专门考试委员会,其答辩过程被费孝通日后笑谈为是“完全走的形式”:考官只有一个:罗斯爵士。考试地点是其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家里,过程是喝酒。这篇论文后以《江村经济》为名出版。

图片说明 费孝通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是“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之名提交伦敦大学专门考试委员会。此论文后以《江村经济》为名出版。

大名鼎鼎的学者胡适,当年是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他的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胡先生昔日留洋读书的故事是相当精彩和丰富,且待日后再细说·····

图片说明 胡适先生总是如此潇洒。从这张照片里你我都能读出些其当年物质生活品质的许多信息·····

与此相近的是人文历史学者冯友兰,他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他的学位论文,内容也是有关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损易论》。

对此,有同样留学海外经历的鲁迅先生曾不无讽刺地评论说:“有的中国学生在国外用老子与庄子谋得了博士头衔,令洋人大吃一惊;然而其回国后讲的却是康德、黑格尔。”

可别以为,鲁迅讽刺的“有的中国学生在国外用老子与庄子谋得了博士头衔·····”是随便一说。这里且让我们用一真实事例来证明之。

说起乔冠华,可能大家不会陌生,他是延安时期参加革命,上世纪70年代曾担任我外交部门要职。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是早年党内真正的留洋博士。乔冠华当年是在德国蒂宾根大学(国内也有译“图宾根大学”)(Eberhard-karls-universitat zuTubingen)读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正是研究“庄子”的。

当年,其博士论文发表后几乎没被人关注。之后多年间的德国汉学家也少提及他的博士论文。现据有关学者称,查得他这篇46页的论文是1937年由德国符登堡州的一家URACH印刷厂印刷的。上面记录他博士学位的口试时间是1937年2月18日。他的德国导师后来说,他在匆匆写完他的“所谓”博士论文,交给导师后就投身于他所热心的“抗日救国活动”中去了。

乔冠华在他的论文中认为“ 庄子并非一个体系的创造者,他从来没有有意地创立什么体系”。所以,他总是用比喻和形象的方式来说明,多以对话的方式来概括自己的特点。他的魅力是其对于生活的态度,在这里我们也必然把他看作是一位诗人。这就是此篇论文的主要观点。

图片说明 这是1952年,马寅初先生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一国际会议上的照片。

或许,今天的我们仅从上述有限事例中难以得出和当年鲁迅先生相同的观点。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认识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研究的深度,远不及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度。时至今日,我们对西方社会文化和科技的认识和了解还有待好好继续努力。

为什么土卫6上面有液态海洋,它是怎么样形成的?

在我们美丽的太阳系里,土星是一颗十分迷人的星球,它属于巨气体行星,直径超过地球的9倍,质量几乎是地球的100倍,围绕着土星赤道的扁盘是著名的土星环。陪伴着土星的是几十颗已知的卫星,以及土星环里几百个小卫星,其中,最大的卫星是土卫六,又名泰坦(Titan,一个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它比水星还要大,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带有浓密大气层的卫星。

土卫六是一个十分特别的世界,它是太阳系第二大的卫星,直径5152千米,密度是1.9克/立方厘米,暗示了其内部结构为岩石和冰晶。土卫六的温度大约为90K,表面压力比地球高50%,大气中是致密的氮气和甲烷。

2005-1,卡西尼号宇宙飞船携带的惠更斯号土卫六着陆器成功地完成了大气层内减速和降落伞辅助着陆,成为第一个在外层行星表面着陆的探测器。惠更斯号拍摄到土卫六神秘世界的河流状水渠系统、海岸线和暗色冲积平原的照片,这些可以用甲烷、乙烷、丙烷的海洋湖泊加以解释。着陆器在土卫六表面正常工作了90分钟,拍摄了奇怪的外星地貌,还测量了压强、温度和化学成分。

惠更斯号拍摄的土卫六表面图像与火星表面图像有某种程度的相似,与地球表面也有些许相似,但图像中的“岩石”并不是硅酸盐组成的,而是水或碳氢化合物冰的团块,冲刷河道和海岸的则是液态的碳氢化合物(烃类),而不是液态水。

图:显示的是Ligeia Mare,土卫六上已知的第二大液态个体(body of liquid),它充满了乙烷、甲烷等液态烃,位于土卫六的北极地区。该图根据卡西尼号的数据制作。Credits: NASA/JPL-Caltech/ASI/Cornell

最近,基于卡西尼号数据的论文又显示了土卫六一个新的重要特征:就像地球上的海洋表面处于一个我们称为“海平面”的平均高度一样,土卫六的海洋表面也处于一个平均高度。论文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作者来自康奈尔大学。

通过使用现已完成的卡西尼号的数据集,康奈尔大学的天文学家们花费了大约1y的时间,创建了土卫六的全球地形图,揭示了土卫六一些新特征,包括高度不超过700米的新的山峰,它也显示土卫六的表面比先前认为的更加扁平。

论文指出,土卫六的三个海洋有一个共同的等势面,意味着它们形成了海平面。要么是因为碳氢化合物在海洋之间的地下流动,要么是因为连接海洋的海峡能够允许足够的液体通过。

图:除了地球之外,土卫六是太阳系唯一的表面上有稳定液体的世界。 其湖泊中的液体主要是甲烷和乙烷。Credits: NASA/JPL-Caltech/ASI/USGS

这个最新研究,显示了地球和土卫六之间显著的相似之处,它认为,海拔高度是重要的,因为土卫六液态系统的个体之间似乎在地表之下是互相连接的,就像地球一样以一个类似含水层系统的形式连在一起。碳氢化合物似乎在土卫六的地表下流动,类似于水流经地球的地下多孔岩石或砾石的方式,因此附近的湖泊相互沟通,共享一个共同的液位。

新华社北京1月13日新媒体专电 据美国《科学日报》网站1月4日报道,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高处的一个天文台,天文学家们重新分析了宇宙中最古老的光线。辅以一些宇宙几何知识,他们的观测结果表明,宇宙有137.7亿年的 历史 ——误差约为4000万年。 目前有两篇关于该发现的论文发表,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名研究人员与他人合写了其中一篇。这为天体物理学界正在进行的辩论增添了新变数。 报道称,这一新估算结果利用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阿塔卡马宇宙学望远镜(ACT)收集的数据,与宇宙标准模型以及欧洲航天局“普朗克”号探测器对同一光线的测量结果相符。“普朗克”号探测器曾在2009年到2013年间测量了“大爆炸”的遗留物。 该研究论文发表在英国《宇宙学与天体粒子物理学学报》上。 论文的主要作者是史蒂夫·崔(音)。他是康奈尔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下属康奈尔天体物理学与行星科学中心的博士后研究员。 据报道,2019年,一个测量星系运行的研究团队计算出,宇宙比“普朗克”号探测器幕后团队推测的要年轻许多。这种差异表明可能需要建立一个新的宇宙模型,且引得人们担心其中一组测量结果可能是错误的。 美国弗拉蒂伦研究所计算天体物理学中心的研究人员西莫内·阿约拉说:“现在,我们给出的答案与‘普朗克’号探测器和ACT的意见一致。这证明这些复杂的测量结果是可靠的。”他是上述两篇论文其中一篇的第一作者。

康奈尔大学上发表论文

arXiv不算正式发表,在学术圈内也不被认为是正式发表。

因为arXiv只是个提交论文预印本(preprint)的平台,而且里面的论文都没有经过同行评审(peer review),所以文章质量参差不齐。比较有名的计算机检索数据库DBLP数据库可以检索arXiv里的文章,DBLP把arXiv归类为非正式发表(informal publication)。

扩展资料

预印本服务

1、arXiv

该数据库收录有自 1991 年以来的 631,898 篇预印本文献,除此之外,还包括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Institute of Physics 等12种电子期刊全文,但不包括非学术性信息,如新闻或政策性文章等。用户可通过学科、标题、作者或关键词检索所需文献。

2、RePEc

目前该库包括工作论文237,000篇,期刊文章344,000 篇,软件1,600种,图书或部分章节2,700 种,以及16,200 位作者与出版物、10,700 个研究机构的联系信息。

其中,工作论文类似研究报告或预印本,可免费访问全文;期刊可检索和浏览到论文题录文摘信息,有的可以免费下载全文,商业期刊则需要订购权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预印本

arXiv.org,这个不能发中文论文,而且2009后发英文论文也很困难。无名研究者只能挂主流杂志发表过的文章,arXiv.org拒绝非主流杂志比如GALILEAN ELECTRODYNAMICS和PHYSICS ESSAYS等的论文。可能因为名气搞大了,万一你有个大成果抢先欧美研究人员发表在上面了,以后你就是第一发现者了,那是他们不愿意的;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后来出现很多与主流观点不一致的论文也往那儿投,arXiv.org推崇主流观点,不欢迎任何与主流观点不一致的东西。中国研究者对现在欧美所谓SCITOP期刊和预印服务器必须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开创性的论文提交给那些期刊或预印服务,作用仅仅是启发他们的研究人员抢先写出论文发表,你的论文必然被退回来。这不仅仅因为学术上的小利益,更重要的是科学意识形态称霸世界的政治大利益。arXiv.org原本是挂尚未发表的论文的预印服务器,2009后就升级成为欧美霸权的重要意识形态工具之一了。中科院极力推崇欧美TOP期刊,分什么一、二、三、四区,或因对国际政治斗争认识水平过低所致,抑或欧美培养的学术汉奸推波助澜。我读过nature和pr系列某个领域的大量文章,nature基本上不讲究计算论证,只讲究报道猎奇科学事件,比如欧或美宇航员在太空中邂逅一对外星人夫妻正在造人这一类的事件,要求像写文学作品那样写得很优雅,prl很多数学计算是完全错误的。考古方面我无发言权,与理论物理相关的我可以负责任告诉你,作为中国研究人员,如果你写什么光子纠缠量子通信那样有可能消耗很大国力而实际上属于纯粹胡扯的非开创性文章,nature和science或arXiv有可能发表。

arxiv上的论文一般是用作发表手稿或者预出版的论文,标准符合康奈尔大学学术要求即可。

arxiv是一个提供学术文章在线发表的服务器,领域涵盖物理学、数学、非线性科学、计算机科学、定量生命科学、计量金融学和统计学。发表arXiv的论文不需要通过审核,因此被用作发表手稿或者预出版的论文,提交到arXiv的文章必须符合康奈尔大学学术标准。

arXiv(X依希腊文的χ发音,读音如英语的archive)是一个收集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生物学与数理经济学的论文预印本的网站,成立于1991年8月14日。

同行评价:

arXiv(3)尽管arXiv上的文章未经同行评审,但在2004年起采行了一套“认可”系统。在这套系统下,作者首先要得到认可,这种认可可能来自另一位具认可资格者的背书,或者依照某些内部规定而自动授予。

来自著名学术机关的作者通常会自动得到认可。包括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布赖恩·约瑟夫森在内的十九位科学家曾抗议他们的部分文章被arXiv管理者退回,而其它文章则被强迫更改分类,依其见解,原因出在研究主题的争议性,或者是文章抵触了弦理论的正统观点。

由于arXiv上的文章多半都会投稿到学术期刊,作者对文章多半保持严谨态度。少部分文章则一直保持预印本的形式,其中包括一些极具影响力的作品,例如格里戈里·佩雷尔曼对庞加莱猜想的证明。arXiv上的民间科学家作品为数不多,通常被归入诸如“一般数学”(General Mathematics)等项下。

如今挺好的,不过网络消息,媒体消息,小道消息,都没有任何她的新闻。

在康奈尔发表的论文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一篇学术出版论文中提到了“通灵实验”的过程:参与测试的能“预见未来”的通灵者要求现写出一连串的单词,这些关键词将在之后第二个列表中出现,在第二列表公布之前,他们实际上已经知道了将来会发生什么。很显然这样的测试是严格进行的,目的是证明测试人员能否预见未来,用回忆推测单词的方式验证他们对未来的预测能力。这篇论文被刊登在《性格与心理学》期刊上,并引发了许多心里学家的质疑,他们不相信这样的结果。赫特福德郡大学的心里学家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与伦敦大学的心里学家克里斯多夫弗兰奇(Christopher French)针对论文中的结果,设置了50个测试人员参与的反驳性的实验。怀斯曼在原始研究记录中提到:“这就如同你研究一个测验,而你却亲身经历了,并且在事后再去研究它,这样你就对这样的测验就有了一个更好的应对措施”,这就是我们对康奈尔大学的研究结果感到惊讶的原因。我们在反驳性实验中并没有发现有说服力的“通灵证据”,但他们的实验结果也可能是统计上的巧合。对于“通灵现象”的解释有时候会得到一些误传,虽然真实情况尚未得知,至少科学上还未找到有力的证据以支持“通灵现象”。在初始的测试研究中,达里尔·贝姆的测试人员看到48个英文单词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接着他们被要求尽可能多地写出所记忆的单词。然后对其中的24个单词进行随机抽样并再次出现,参与测试的人员被要求重复第一个步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后,达里尔·贝姆发现参与测试的人员可预测出即将出现的单词,这暗示了预测未来的能力。达里尔·贝姆将他的研究和方法公布,并鼓励其他的研究人员重复他的研究结果,实验中所涉及的电脑随机抽样程序也被上传到网上。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达里尔·贝姆认为需要进行更多的实验,虽然基于电脑的随机抽样已经被设计成减轻误差或者某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但他也建议研究人员要保持怀疑的态度,避免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实验结果。这并不意味着实验结果是通过独立调查进行验证的,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参与实验的测试者就有一个变量,应该在设计实验时予以考虑。心里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在验证性实验中发现了论文中“通灵实验”的一些问题,相关的期刊也决定刊登出反驳性实验的研究结果,但怀斯曼认为“通灵实验”的最大问题是如何面对惊人震惊的结果,对重复性的验证实验结果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这场关于“通灵实验”预测未来的实验论战也揭示了科学家平时是如何开展研究的,以及学术期刊在刊登研究结果上的出版过程,即使我们不相信预测未来是真实存在的,但问题本身以及探讨问题的过程却是很值得借鉴的。

1924年,年轻的印度学者玻色撰写了一篇论文,用完全不同于经典电动力学的统计方法,导出了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他将论文寄给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期望得到后者认同。爱因斯坦马上认识到该文的价值,立即将其译成德文发表。随后,爱因斯坦又将玻色的方法推广应用到单原子理想气体,并预言这些原子当它们之间的距离足够近、热运动速度足够慢时将会发生相变,变成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处在这种状态的气体原子,其总自旋一定为整数,即为玻色子。当温度足够低时,这些原本各自独立的气体原子会变成一群“统一行动”的原子,即“凝聚”在一个相同的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形成一个新的宏观物质状态。爱因斯坦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物理学家的普遍关注。经过70多年的努力,直到1995年,才由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耳德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JILA) 的康奈尔和韦曼以及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克特勒先后在实验中真正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应当指出,要获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就必须将单原子气体冷却到绝对零度之上一百亿分之一摄氏度,这是十分困难的。大约在1990年,韦曼应用朱棣文等人发展起来的激光冷却和原子阱囚禁技术拟定了一个在碱原子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方案:先在磁光阱中用激光冷却碱原子,然后再应用射频“蒸发”冷却除掉在磁阱中那些速度快的原子以达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所必需的低温。美国JILA小组的康奈尔和韦曼采用上述方案使铷原子系统的温度降低至170nK,并通过在样品上加上足够快的旋转磁场来避免阱中心原子的丢失,终于在1995年6月成功地实现了铷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几乎同时,美国MIT普里特查德(D.E.Pritchard)小组的克特勒用类似的方法实现了钠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由于他通过聚焦在阱中心的强大激光束来阻止原子的丢失,得到了包含更多原子数的凝聚物,使得测量这些凝聚物的性质成为可能。在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做的开创性实验之后,又有20多个研究小组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物。但是,在这个研究领域,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在的研究小组始终保持着他们的领先地位。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一批批有志青年外出留洋学习,以求救国之策。他们学成回国后许多人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为社会进步做出诸多贡献。那么当年,他们在海外所作的学位论文和潜心研究的是些啥课题呢?因为这是诸位先贤事业起步时的一重要台阶,相信这是许多人,特别是今天校园里众多师生所感兴趣的话题。(注:本文仅讨论当年文史类留洋学生的学位论文)

为此,笔者就专门此查阅了相关材料,想从中发现当年这些学人选择研究课题时,是否有什么共同之处?其中是否有特别之处?在作一番了解后,发现这话题还蛮意思的。其结果与事前预想也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般以为,出国留学青年,自然是应该睁大眼睛把西域先进文化和思想理念学回来。其实不然,至少有部分日后成为人文学科领域大学者的朋友,其当年在海外留学时所专注的学术方向和其最后的专业论文选题,恰恰关注的仍在“中国”。

如著名学者钱钟书,当年他是在英国牛津大学留学。钱钟书在今天人们眼里,可谓是学贯中西的楷模。而他当时的学士论文题目是《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

冰心女士,她是在美国威尔斯利大学完成她的硕士论文。她的论文选题是个让国人多熟到滚瓜烂熟的话题:有关中国宋朝词人“李清照”(注:其硕士学位论文标题是《李易安女士(宋代·李清照)词的翻译和编辑》。

1923年春,冰心是在读燕京大学时,由英文老师鲍贵思(Grace Boynton)决定给予其美国威尔斯利大学两年奖学金——每年800美金的学·宿·膳费,供其攻读硕士学位。冰心1923年8月乘船赴美就读。(注:当年司徒雷登时任燕京大学校长,燕京大学和威尔斯利女子大学是‘姐妹学校’)

相对冰心笔墨下“李清照”所为人熟知,著名语言学大师王力在赫赫有名的法国巴黎大学所作博士论文,则绝对是个“冷门”。

王力博士论文研究的是中国广西诸多方言中之一偏门,论文题目是《博白方音实验录》。这个论题会让多少有点语言学知识的人想起香港吴宇森在美国好莱坞拍摄的电影《风语者》:影片中的“那伐鹤人密码机”,即二战中美军“人体密码机”。

那伐鹤人语言对普通人群而言就对之宛如天方夜谭。而广西方言中有一支:博白方言。博白方言中又有地老话和新民话两支,属粤方言桂南系的次方言,与汉族普通话差别甚大。而王力自己则出生在广西博白,这样说下来诸位是不是感觉非常绕?

图为1931年,王力自费留学法国巴黎,在他读书头两年,其费用全由父亲供给,每月100盾荷币。之后,王力就自己翻译法国的著名文艺作品来解决留法的学习和生活费用。

著名的社会学家费孝通,他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是论述“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论文提交伦敦大学专门考试委员会,其答辩过程被费孝通日后笑谈为是“完全走的形式”:考官只有一个:罗斯爵士。考试地点是其博士导师马林诺夫斯基家里,过程是喝酒。这篇论文后以《江村经济》为名出版。

图片说明 费孝通在英国伦敦大学的博士论文是“一个中国农村的经济生活”之名提交伦敦大学专门考试委员会。此论文后以《江村经济》为名出版。

大名鼎鼎的学者胡适,当年是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做他的博士论文,论文题目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之进化史》。胡先生昔日留洋读书的故事是相当精彩和丰富,且待日后再细说·····

图片说明 胡适先生总是如此潇洒。从这张照片里你我都能读出些其当年物质生活品质的许多信息·····

与此相近的是人文历史学者冯友兰,他是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完成他的学位论文,内容也是有关中国古典哲学的《天人损易论》。

对此,有同样留学海外经历的鲁迅先生曾不无讽刺地评论说:“有的中国学生在国外用老子与庄子谋得了博士头衔,令洋人大吃一惊;然而其回国后讲的却是康德、黑格尔。”

可别以为,鲁迅讽刺的“有的中国学生在国外用老子与庄子谋得了博士头衔·····”是随便一说。这里且让我们用一真实事例来证明之。

说起乔冠华,可能大家不会陌生,他是延安时期参加革命,上世纪70年代曾担任我外交部门要职。但许多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是早年党内真正的留洋博士。乔冠华当年是在德国蒂宾根大学(国内也有译“图宾根大学”)(Eberhard-karls-universitat zuTubingen)读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正是研究“庄子”的。

当年,其博士论文发表后几乎没被人关注。之后多年间的德国汉学家也少提及他的博士论文。现据有关学者称,查得他这篇46页的论文是1937年由德国符登堡州的一家URACH印刷厂印刷的。上面记录他博士学位的口试时间是1937年2月18日。他的德国导师后来说,他在匆匆写完他的“所谓”博士论文,交给导师后就投身于他所热心的“抗日救国活动”中去了。

乔冠华在他的论文中认为“ 庄子并非一个体系的创造者,他从来没有有意地创立什么体系”。所以,他总是用比喻和形象的方式来说明,多以对话的方式来概括自己的特点。他的魅力是其对于生活的态度,在这里我们也必然把他看作是一位诗人。这就是此篇论文的主要观点。

图片说明 这是1952年,马寅初先生作为中国代表参加一国际会议上的照片。

或许,今天的我们仅从上述有限事例中难以得出和当年鲁迅先生相同的观点。但我们还是应该清醒认识到,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研究的深度,远不及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研究的深度。时至今日,我们对西方社会文化和科技的认识和了解还有待好好继续努力。

发表论文对康奈尔录取

申请专业的学生IBT必须达到100,而且学校对单项标准非常严格:Writing-20;Listening -15;Reading - 20;Speaking – 22。

1、Ph.D.

项目

专业设置Ph.D. in Communication2、专业分析传播专业的博士学位课程以研究为主,这个program的人数不多,注重教学质量,鼓励学生在学术方面发展兴趣。课程的主要研究方向集中在以社会学为理论基础之上的传播学实证性研究。大多数博士学位的申请者都具有硕士学位,本科生只可以申请硕士或是申请硕博连读课程。进入博士学位课程之后最初学习的是基础的理论课程和基本的研究方法,在得到导师的认可之后才可以开始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每个PhD学生最少有四个论文指导老师,要求其中至少三个是传播专业的,剩余的可以在学校其他专业的老师中选择与自己的研究课题有关的老师。毕业之后学生一般能够在高校任教或是做研究,也可以选择咨询公司,或是一些政府和私人机构进行相应的传播政策研究。

康奈尔大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其研究生申请条件如下:学术要求:申请者需要拥有本科学位或同等学历,学术成绩优异,GPA通常要求在3.0以上。同时,需要提供托福或雅思成绩,以证明英语水平达到要求。专业要求:不同专业对申请者的要求不同,需要参考所申请专业的具体要求。一般来说,需要提供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和研究经验。推荐信:需要提供至少三封推荐信,推荐人需要是申请者的教师或者研究导师,推荐信需要详细描述申请者的学术能力、研究经历和个人素质。个人陈述:需要提交一份个人陈述,说明申请者的研究兴趣、研究计划和职业规划等。研究经历:需要提供相关的研究经历和成果,如发表的论文、参与的项目等,以证明申请者的研究能力和潜力。以上是康奈尔大学研究生申请的一般要求,具体要求可能会因专业和学院而有所不同。申请者需要仔细阅读所申请专业和学院的要求,并按照要求准备申请材料。留学以自己的水平能申请到什么层次的大学,可以使用留学志愿参考系统使用方法:把你的GPA、语言成绩、专业名称、院校背景(211/985/双非)等信息输入到系统中,系统会自动匹配出与你成绩情况类似的同学案例,可以依据自己的条件看看有没有适合自己的留学案例,了解一下与自己情况类似的人,他/她们都去了哪些院校,作为自己选择院校的参考。

美国的留学申请,需要大家根据目标的要求确认自己要满足的要求,然后整理申请的材料,确认可以顺利的入学。下面就由带来康奈尔大学本科申请条件及建议。

申请条件

考试要求:

所有国际学生必须符合与学校的第一年或转学申请者相同的考试要求。不能用IB、A -level或其他国际证书的完成或提交而抵消SAT或ACT和SAT科目考试的要求。

托福和雅思考试要求

英语为非母语的国际新生和转学申请者必须提交托福或雅思成绩。

推荐最低分数为:托福网考100分,机考600分;雅思7分

托福/雅思考试政策免除:

如果申请者在旧式SAT考试中的批判性阅读部分达到至少670分或者新版SAT阅读考试分数达到至少35分,并且申请者最近四年的高中或大学是在美国国内读的,或者在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读的,那么国际申请者的托福或雅思要求就可以忽略不计。你可以要求托福免考。请注意,对于那些在非英语国家读英语学校的学生,康奈尔大学不会免掉其托福/雅思考试要求。

申请书建议:

· 学校想要了解你至少3年的中学记录,其中列出了你学习的科目和每门课程的成绩。州内或国家考试或其他外部考试也应包括在内(GCSE、香港中学文凭、ICSE等)。如果,你将在完成学业时参加(a - levels、高级中学证书、 I.B.)等省级、国家或其他委员会的考试,请让负责你中学报告的学校工作人员把预测的分数也写进去。

· 所有成绩单和证书都必须是官方的,必须翻译成英语。如果你上过不止一所学校,你应该要求每一所学校提供一份单独的成绩单。

· 在没有提交申请之前不要发送补充文件。

· 请不要用塑料袋或多个信封寄送材料,也不要以任何方式将申请材料绑在一起。申请书内不能有冗长的附件文档。如果你已经完成了一个特殊的项目,提交一份一页纸的总结和老师或其他项目负责人的推荐信。请勿邮寄个别奖项或荣誉的复印件。这些个人成就应该总结在一页纸上。

· 虽然有些学院和大学在申请时要求提供财务报表或证明,但康奈尔大学在申请过程中并不要求提供这些信息。请不要将此信息与你的申请一起发送。如果你被康奈尔大学录取,到时学校会要求你提供这些信息。

申请建议

在申请截止时间之前,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完成申请书和补充信息;

确保自己在网上认真浏览了申请的学院信息。在写大学论文时,对想要进入的学院有足够了解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论文和你申请的专业领域多下点功夫。招生委员会想要知道康奈尔大学符合你的学术兴趣,你也适合你正在申请的那个学院;

提前告知你的咨询顾问和老师你想要申请康奈尔大学;

如果邮寄材料,页面可能会分开,所以在每一页上都写上你的全名和出生日期。对于有很多页的情况,请使用回形针(不要装订);

在所有申请材料上仔细输入你的电子邮箱;

确保经常查看邮件里的重要信息,并且确保你的设置可以接收到康奈尔大学的邮件;

完成申请之后,留有备份;

按照提交申请后收到的电子邮件指示来创建你的在线申请状态帐户;

在线提交申请时,要确保申请书和补充材料全部提交成功;

如果你申请的是设计方面的专业,一定要仔细检查信息,提交必要的作品集和补充材料。

未来发展

· 职业服务每年要进行8000场面试

· 390个企业进行了校内面试,在2016-2017学年有134个企业参加了招聘活动或招聘会

· 2017届毕业生分别进入了1080个企业

· 83%的毕业生在六个月内找到工作或者开始读研

· 17%的毕业生进入服务行业,包括和平队和美国教师

· 全球有250000名校友

康奈尔大学工程管理研究生专业的申请要求:1.硕士申请者需发表2篇论文,博士要求6篇论文;2.无论是硕士申请还是博士申请均需参加康奈尔大学组织的理论考试及口语水平测试;3.博士申请还需参加转向的综合能力资格考试;康奈尔大学在1985年设立了工程管理专业,并致力于研究在管理视野下的技术问题以及工程视野下的管理决策。即工程师们在技术环境下侧重于管理能力的培养。康奈尔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科学管理学、项目管理、决策与危机分析、技术信息、金融与会计、系统分析以及组织行为学等。M.S.(Master of Science)学制两年,要求申请者学士学位毕业或同等学力,工程专业背景,如环境方向的工程专业。物理专业的学生也可申请。PH.D.Program学制3~5年,硕士学历或同等学力,相关领域研究者优先考虑。

埃里克康奈尔论文发表于

1924年,年轻的印度学者玻色撰写了一篇论文,用完全不同于经典电动力学的统计方法,导出了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他将论文寄给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期望得到后者认同。爱因斯坦马上认识到该文的价值,立即将其译成德文发表。随后,爱因斯坦又将玻色的方法推广应用到单原子理想气体,并预言这些原子当它们之间的距离足够近、热运动速度足够慢时将会发生相变,变成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处在这种状态的气体原子,其总自旋一定为整数,即为玻色子。当温度足够低时,这些原本各自独立的气体原子会变成一群“统一行动”的原子,即“凝聚”在一个相同的能量最低的量子态,形成一个新的宏观物质状态。爱因斯坦的论文发表后,引起了物理学家的普遍关注。经过70多年的努力,直到1995年,才由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耳德实验天体物理联合研究所(JILA) 的康奈尔和韦曼以及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克特勒先后在实验中真正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应当指出,要获得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就必须将单原子气体冷却到绝对零度之上一百亿分之一摄氏度,这是十分困难的。大约在1990年,韦曼应用朱棣文等人发展起来的激光冷却和原子阱囚禁技术拟定了一个在碱原子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实验方案:先在磁光阱中用激光冷却碱原子,然后再应用射频“蒸发”冷却除掉在磁阱中那些速度快的原子以达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所必需的低温。美国JILA小组的康奈尔和韦曼采用上述方案使铷原子系统的温度降低至170nK,并通过在样品上加上足够快的旋转磁场来避免阱中心原子的丢失,终于在1995年6月成功地实现了铷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几乎同时,美国MIT普里特查德(D.E.Pritchard)小组的克特勒用类似的方法实现了钠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由于他通过聚焦在阱中心的强大激光束来阻止原子的丢失,得到了包含更多原子数的凝聚物,使得测量这些凝聚物的性质成为可能。在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做的开创性实验之后,又有20多个研究小组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物。但是,在这个研究领域,这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在的研究小组始终保持着他们的领先地位。

1924年,被连续拒稿的萨特延德拉·纳特·玻色(Satyendra Nath Bose)心灰意冷,选择将自己的稿件寄给爱因斯坦。这份手稿没有一丝经典物理的痕迹,完全建立在量子理论的基础之上,而其中的推导吸引了爱因斯坦的注意。爱因斯坦亲自将玻色的手稿从英语翻译成德语,并以玻色的名义寄送给当时的重要期刊《德国物理学刊》。

正是在这篇文章中,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概念被提出了。量子力学中,粒子由波函数描述。当温度接近绝对零度时,粒子都处于最低能级,它们的波函数扩散开来。如果此时粒子密度较大, 波函数覆盖的范围超出粒子间的间距,我们无法从波函数中分辨出单个粒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就产生了。 这是一组处于相同量子态上的粒子,它们拥有完全相同的取向、完全一致的振动频率。

1995年,埃里克·阿林·康奈尔(Eric Allin Cornell)带领团队将铷-87原子冷却到170纳开尔文(nK)后,首次获得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4个月后,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的团队利用纳-23原子独立实现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后来,他们共同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但在此之后的20多年里, 没有人能稳定地让分子进入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相比于原子,分子能级更为复杂,用途更为广泛。不过也正因如此,它们更难被冷却。

直到最近,在一篇发表于《自然》的论文中,来自芝加哥大学和山西大学的国际研究团队将6万个11纳开尔文的铯原子固定在他们制造的二维平坦势阱中,产生了铯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在磁场的作用下,这些原子形成了分子,首次形成较为稳定的铯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 。

论文通讯作者,芝加哥大学教授金政表示:“ 实验最难的部分就是保证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稳定性 ,如果它们消散太快,我们就无法验证它们是否形成了这种状态。”分子之间的非弹性碰撞会很快将其加热,让分子逃离势阱,并且阻止分子进入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而 低温和合适的势阱形状 ,是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能稳定存在的关键因素。

为了实现极冷的实验环境,研究团队 分三个阶段来冷却铯原子 。第一阶段是 激光冷却 ,铯原子被放到磁光阱中,铯原子受到来自三对方向垂直的特定频率的激光照射,当其运动方向与激光方向相对时,铯原子会吸收光子,同时获得原先光子的动量,但由于两者运动方向相反,铯原子的动量会降低,也就是让其降温。在这个过程中,铯原子能被冷却到几微开尔文量级。

第二阶段需要 拉曼边带冷却 ,即将铯原子束缚到光晶格中,每个格点可以近似看作一个简谐子势阱。在简谐子势阱中,原子一般不处于振动能级基态。而由于外加磁场对原子造成的塞曼效应(Zeeman effect),原子能级分裂成多个能级。调整磁场让分裂能级间隔和原子振动能级间隔相同,再通过拉曼双光子过程,改变原子的磁量子数和振动能级,让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状态,这样就能让原子冷却到几百纳开尔文左右。

第三阶段需要用到 蒸发冷却 。将原子固定到势阱中,不断降低势阱的深度,让动能较高的原子自发逃出势阱。就像蒸发一样,逃走的原子带走了部分热量,剩下的原子经过弹性碰撞达到平衡后,相较于之前的状态,整体温度进一步降低。最终,通过三个冷却步骤,研究人员得到了6万个11纳开尔文的铯原子组成的凝聚体。

除此之外,研究团队将这6万个11纳开尔文的铯原子固定到特定势阱中,这个势阱中,Z方向的势阱高度远高于铯原子动能,原子只能在和Z轴垂直的平面上运动,这就是所谓的二维势阱。而这个二维的底部形状,论文第一作者张振东表示:“我们实验相比之前最大的创新,就是势阱的形状, 平底的势阱相较于简谐势阱来说,更容易让分子稳定存在。 ”

将6万个铯原子冷却到11纳开尔文,并固定到二维平坦势阱中后,铯原子就已经进入了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接下来,研究人员通过控制磁场变化,让铯原子变为了铯分子。

两个铯原子接近时,其整体势能发生变化。一般而言,铯原子并不会自发变成铯分子,但铯原子和铯分子的磁矩不同,其势能曲线随磁场的影响也不同。通过改变磁场, 铯原子和铯分子的势能曲线就会接近,这时就会产生Feshbach共振。 6万个铯原子中,任意两个都有机会配对转变成铯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铯原子中的一部分就在这一步转变为了铯分子。

不是所有的铯原子都能转变成铯分子,研究人员还需要 将铯原子和铯分子分离开来 。而也正是由于铯原子和铯分子磁矩不同,两者对磁场的响应是不同的。研究人员向上施加一个带有梯度的磁场,铯原子和铯分子就能分离开。而磁矩的不同也代表着能级的些许不同,对不同频率激光的响应也不同:特定的激光可以移动铯原子,而不会移动铯分子。磁场和激光双管齐下,铯分子和铯原子之间就这样分离开来。因此,这也意味着研究人员实现了铯分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

“有时候在实验中你很难去预测你会看到什么, 但是之后如果用理论去分析,你会发现它是合理的。 ”张振东说道。数十年来,人们一直在朝着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这个目标前进。不论是谁最终能实现这个目标,也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003年时,就已经有团队找到了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迹象,但是并不能让其稳定存在。而今天较为稳定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实用意义要强得多。

金政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还是研究生时就一直想实现这个目标,他说:“数十年来,人们一直在尝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非常兴奋。我希望这能在多体量子化学中打开一个全新的领域。有证据表明,还有很多未知等待着我们去发现。”

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相对于原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更难产生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震转能级结构更加丰富。 不过也正是由于这种复杂的结构,让分子相对原子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有着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对量子工程来说,分子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就像一张等待人们在其上大展宏图的白纸。金政教授表示:“例如在量子化学,量子信息和精确测量方面,这种更复杂的结构能让原本在原子上不可能的应用变成了可能。”

撰文:王昱

审校:张振东(论文第一作者)

参考论文:

Zhang, Z., Chen, L., Yao, KX. et al. Transition from an atomic to a molecular Bose–Einstein condensate. Nature 592, 708–711 (2021).

参考链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ose–Einstein_condensate

2001年,美国科学家埃里克·康奈尔、卡尔·维曼和德国科学家沃尔夫冈·凯特纳。他们根据玻色-爱因斯坦理论发现了一种新的物质状态——“碱金属原子稀薄气体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BEC)”。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