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超,教授,硕士生导师,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党总支书记,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研究,近年来,先后在《社会主义研究》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出版《中国传统文化导论》、《软实力·硬道理——当代中国文化纵横》等专著4部;并荣获河南省社科成果二等奖、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项。
要看是在sci的几区发表的论。而且信阳师范学院实行的是奖励积分制,sci一区论文记150分,二区70分,三区50分,四区30分。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 ISI)的尤金·加菲尔德(Eugene Garfield)于1957 年在美国费城创办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
Wang hongwei, gesong. 2006. Phylogeography of the endangered Cathaya argyrophylla (Pinaceae) inferred from sequence variation of mitochondrial and nuclear DNA. Molecular Ecology. 15(13):4109-4123 (SCI IF=4.82)王红卫,邓辉胜,谭海明,覃琨,张定亨,葛颂. 2007. 银杉花粉生命力及其变异. 植物生态学报, 31(6):1199-1204.马灿玲,张凤瑞,王红卫,王宝山. 2007. 不同小麦品种的耐盐性比较研究.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4):442-444.王兆山,王红卫,葛颂. 2007. 湘渝银杉之行. 大自然,137(5)杨建伟,李明军,王红卫. 2002. 枥木三樱椒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分化. 西南农业学报. 15(1):83-89。杨建伟,李明军,王红卫. 2001. 枥木三樱椒下胚轴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根的分化.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1(6):59-61。张乃群,王红卫,祝莉莉,何光存. 2001. 我国三种野生稻花药培养的比较研究.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1(6):50-53.
学 院 简 介信阳师范学院位于大别山革命老区信阳市,是河南省两所重点高等师范院校之一,也是河南省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亲临视察后,誉为“教师之摇篮”。学校创建于1975年,原名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信阳分院,197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本科建制,定名为信阳师范学院,并于次年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8年8月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当时全国师范学院中为数不多的硕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校园占地面积79.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9.8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7614.66万元,图书馆藏书163.03万册(含电子图书),中外文期刊3875种。现设18个系(院)、3个教研部, 18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44个本科专业,涵盖文、史、理、工、经、管、法、教等8大学科门类。设有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拥有2个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3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现有教职工1259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21人,其中教授81人,副教授194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教师418人。现有教师队伍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优秀专家、省特聘教授、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省教学名师、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省高校学术技术带头人等80余人。学生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3735人,硕士研究生150人。学校牢固树立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思想,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狠抓教学管理,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办学特色突出,逐步建立起了以教师教育专业为主,师范与非师范专业相融互补、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和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评为首批省级名牌专业;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先后建成省级优秀课程12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省级网络课程4门;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先后进行了两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推行了“学分制”和“主辅修制”,这一改革成果在2005年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大力推进教学改革,以教改成果指导教改实践,先后有34项教学改革项目通过省级成果鉴定,其中14项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学校于上世纪80年代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双向培训”教学改革,该成果在1993年获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进入新时期,学校坚持这一改革举措,不断丰富其内涵,并以此为改革突破口,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工程,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构建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在河南省组织的历届高校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统考中,我校学生成绩始终名列全省高校前茅。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等级考试过关率连续3年保持在100%,全国大学生非英语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始终保持在80%以上;毕业生考研录取率每年均在20%以上,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一直保持在全省前列。学校坚持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科研成果丰硕。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28项,省级科研课题185项,在全国师范学院中位居前列。2001年以来,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541篇,出版著作206部,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136项。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球形闭孔珍珠岩工业化生产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先后与内蒙古赤峰市等多家企业签订了技术转让协议,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入选2004年北图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是全国师范学院学报中唯一入选的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学校高度重视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加拿大、美国、新西兰等国的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与新西兰UUNZ商业学院成功开展了合作办学。学校还特聘著名社会活动家、原美国耶鲁大学教授赵浩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王志新,中国工程院院士樊明武,著名经济学家卫兴华,政治学家赵曜,著名作家二月河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学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观念,坚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以校园环境建设为重点,广泛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年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学校团委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称号。还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 优秀省级文明单位” 、“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校”、“河南省创建安全文明校园先进单位”等20多项荣誉称号。2006年,在全省高校德育评估中,我校被评定为优秀等次。建校以来,学校先后为国家输送各级各类人才6万余人,其中3000多人成为高级教师,400多人成为全国和河南省优秀教师,另有2000多人在教育和其他行业担任了各级领导职务,为河南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30多年来,信阳师范学院根植于大别山这片红色沃土,艰苦创业、勤俭建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逐步形成了“环境优美、校风优良、质量过硬”的办学特色。新的时期,学校正在以“两提两增”( 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增强特色、增进效益)为目标,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勤俭建校、依法治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师范大学。
信阳师范学院是二本大学。
信阳师范学院在河南既有本科第一批次招生,也有本科第二批次招生,但是通常说信阳师范学院是二本大学,因为信阳师范学院在大部分省份都是第二批次进行录取,信阳师范学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河南省创办的第一所本科高校,是河南省两所重点本科师范院校之一。
学校特点
信阳师范学院是大别山地区一张闪亮的高等教育名片,是一所被誉为“河南省最美的高校”“办在花园中的大学”“在绿水青山中自由自在学习的好大学”,学校环境诗情画意,茶香人靓,宜居宜学,适合同学们学习和生活。信阳师范学院在全国排名位列第289名,而在软科版信阳师范学院全国排名位列第287位,是一所国内综合实力强劲的大学。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信阳师范学院
根据教育局规定现在已经没有明确的本科一批次,二批次概念。信阳师范学院(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简称信阳师院,坐落在信阳市,是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成员。学校创建于1975年,时名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信阳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本科建制并改为现名,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18年获批省“十三五”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截至2021年1月,学校校区25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81.08余万平方米,设有25个教学单位,开设75个本科招生专业;拥有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有教职工1900余人;有全日制在校学生共23876人,其中研究生1288人。2020年11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学校筹建:
1974年10月10日,信阳地区文化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在光山县召开的全区普及小学教育经验交流会上宣布了信阳地委准备建立师范专科学校的消息。
1974年11月间,地区文教局派人到河南省教育厅,请示建立信阳师专问题。王锡璋厅长接见时表示:“省教育厅也打算在信阳办师专,地委若能将信阳西郊的信阳高中校址让出来,办一所省管师专,可以在信阳地区多招些学生,信阳受益更大。”信阳高中是信阳地区重点高中,属地区管,占用高中校址须经信阳地委同意。1975年2月初,地委召开常委会议,正式听取地区文教局关于建立师专问题及省厅意见的汇报。1975年3月,文教局领导第二次向地委常委会议汇报省厅意见及其他事宜。7月6日,地委宣传部部长、分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刘庭璋要求筹备组开会征求各方意见,搞一个分院筹建方案。7月18日,筹备组制订了分院筹建整体方案,并报经地委同意实施。截至2017年3月,学校建有1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涵盖7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另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7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与闽南师范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1个学科群入选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有7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3个河南省二级重点学科。
截至2017年3月,学校建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8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河南省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有河南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和3个河南省研究生教育创新培养基地,1个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1个河南省特色品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门河南省研究生教育优质课程。
学科门类齐全、基础厚实,基本构建起综合性大学学科体系。“大别山农业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学科群”入选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现有2个河南省特色骨干学科,有10个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教育学、心理学、数学4个学科2018-2020连续3年上榜软科“最好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教育硕士获得C-。
构建科研平台,建立校校、校所、校企、校地深度合作的有效机制和模式,努力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增强核心竞争力。拥有豫南非金属矿资源高效利用、茶树生物学、微电能源、河南省教育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河南省水土环境污染协同防治等29个省级重点科研平台,9个河南省创新型科技团队、4个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等。与新加坡国立大学、河海大学共建全国第一家光伏系统真实发电能力国际化测试平台,与河南大学、信阳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信阳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与中国林科院共建“大别山种群生态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与信阳市共建“大别山精神研究院”“信阳发展研究院”等。2008年至2020年教师主持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9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0余项。在全国率先成立炎黄学研究院,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炎黄学概论”。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6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CSSCI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2700余篇;出版著作430余部,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3900余项。《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发行1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德国《数学文摘》(Zbl)、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A)、英国《动物学记录》(ZR)、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和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 host)等国际重要数据库公布为固定收录期刊,其中自然科学版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曾荣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河南省自然科学二十佳期刊”“河南省一级期刊”;哲学社会科学版现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扩展核心期刊,曾荣获“全国高校社科精品期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河南省一级期刊”。
倡议牵头成立了“大别山革命老区高校联盟”,提升了学校在区域内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拓展国际化办学视野,先后同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普利茅斯州立大学、法国阿尔多瓦大学、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摩洛哥穆莱伊斯梅尔大学、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高校签订了框架合作协议,与波兰西维塔斯大学、马来西亚城市大学、吉隆坡大学、台湾静宜大学等校签订了交换生合作协议。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合作办学,与美国米勒斯维尔大学、韦伯国际大学、韩国汉阳大学、青云大学、新西兰维特利亚理工学院等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联合培养学生。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聘请加拿大汉学家白润德,建立外籍教师暑期开展本科生双语教学工作模式。学校自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留学生,先后选派学生到韩国、新西兰等高校深造,并接收美国、俄罗斯、摩洛哥、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越南、博兹瓦纳、马达加斯加等国留学生。当前,学校正以提升教育国际影响力为目标,以更加开放为动力,扩大教育双向交流合作,努力打造国际视野、多元文化交融的办学环境。学校还积极推进校友会、基金会建设,广泛凝聚力量,助力发展。
上世纪70年代,为了发展教育事业,振兴豫南经济,特别是为信阳地区培养中学教师和建设人才,上级政府决定依托信阳师范学校创办大专班。在此背景下,“开封师范学院信阳分院”于1975年7月在信阳师范学校内正式挂牌成立,这就是信阳师范学院的前身。当时下设中文、数学、政教、物理、化学五个专业,其中数学专业就是后来的数学系亦即今天的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以下简称数学学院)。 开封师范学院信阳分院创办初期,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不仅没有独立的办学场地,更缺少必要的师资。1975年上半年,从信阳师范学校、潢川师范学校、固始一中等学校抽调部分教师组成数学专业筹备组,他们怀着时代的紧迫感和崇高的使命感,因陋就简,筚路蓝缕,开拓奠基。1975年10月,由信阳地区(今信阳市)各县推荐的40名学员进入数学专业学习,他们成为数学学院历史上第一届专科生。1976年9月,信阳师范学校数学组并入数学专业。1978年7月,学校由信阳师范学校整体搬迁到当时的信阳高中(即今天的信阳师范学院所在地)。同年12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信阳师范学院,数学专业改为数学系,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王巍任数学系党支部书记,张自强、易家效为负责人,数学系下设数学分析、高等代数、方程与高等数学、应用数学、几何五个教研室和一个行政办公室。1981年5月,数学系成立党总支,王巍任党总支副书记。1982年10月,李顺模任数学系副主任。1982年,文革后第一届本科生毕业十余人分别从开封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武汉大学等高校分配来数学系任教。至此数学系教师队伍有了比较强大的阵容。1983年10月,李顺模任数学系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党务工作,梁本中、袁志范任副主任,梁本中主持行政工作。1985年,黄品如任数学系党总支书记。经过十年建设,一个初具规模的数学系已经形成,全系老师兢兢业业地搞好教学工作,初步显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如79级的王喜友同学以优异成绩考取南京大学数学系的硕士研究生,成为信阳师范学院历史上第一位考取硕士研究生的应届本科毕业生,80级的汪海明同学应届毕业考取西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研究生,81级的金辰辉、徐建国应届毕业分别考取北京师院、西安交通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其他,分配到中等教育教学岗位的毕业生的综合水平和从教能力也逐步得到了社会的认可。 1986年,梁本中同志任数学系主任,卢士堂、袁志范先后担任党总支书记。这个阶段可以说是数学系发展的关键时期。各项管理规章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无论是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还是办学活力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当时的系领导和老师有强烈的危机感和发展意识,并清醒地认识到:在激烈的竞争中数学系要想生存下去、发展起来、脱颖而出,赶上重点院校的数学系,打造一支精锐的教师队伍是当务之急,系领导在尽可能的场合都强调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鼓励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增强教学和科研能力,并率先制订了一套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向国内外重点大学和科研机构选派优秀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和访问学者等措施,切实提高数学系老师的学历层次和教学科研水平。从1987年起,数学系每年都派出青年教师外出攻读学位(以定向为主)或做访问学者,最多的1988年一年共派出8人攻读硕士学位。从1987年至1994年八年期间,数学系共派出攻读硕士学位23人,攻读博士学位1人,派出访问学者10人,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一批优秀教师先后晋升为教授、副教授,教师数量也大幅增加,由最初的20多人发展到顶峰时期的60余人。这个阶段,由于数学系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成绩突出,且于1988年实现了与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联合培养师资的计划,1995年被河南省教育厅授予“河南省师资培训先进单位”。专业建设:在这个阶段,数学系在专业建设方面也取得了可喜成绩,1986年申报并获批了计算机教育专业并招收计算机教育专科生。1992年学校以该专业为基础,筹建成计算机系,有10名教师从数学系调入计算机系。1988年、1989年举办了学制两年、层次专科的“经济管理干部进修班”,1992年设置了经济信息管理专科专业。学校于1993年组建成经济系,该系经济管理专业和相关部分师资也随之转入经济系。1994年数学系又申报并获批了会计学与电脑技术专业,当年招收专科生,在此基础上,1996年申报并获批了会计学本科专业,当年招收本科生。会计学专业于2001年从数学系脱离并入经管学院。十多年来,经过三次专业调整(即分家),对数学系自身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为全院专业规模的扩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人教育方面:在这阶段,数学系的成人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进展,1987年开始招收数学教育函授专科,1991年开始招收函授本科,1992年开始招收实用人才大专班,开设由计算机、经济管理、电脑会计等专业,先后与驻马店地区人事局、信阳地区人事局、信阳市统计局、西平县委党校等单位联合办学,1995年开始,与济南陆军学院联合办学,培养地方学生,1997年联合招收地方中专生200人,大专生70人。在校本科生、函授生等各类学生一度达到1000余人。课程建设方面:数学系领导和老师重视加强课程建设,多次制订教学计划和课程建设规划,收到很好的效果。1993年该系的“数学分析”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这是学院唯一一门最早获批的省级优秀课程。规章制度建设方面:数学系十分重视各项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修订和完善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岗位职责等各种规章制度,如数学系教学工作细则、数学系教师申请进修和报考研究生的有关规定、数学系教研室工作条例、数学系教学检查制度、数学系关于开办本科学生辅修第二专业的意见、数学系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数学系教学检查制度、数学系听课制度、数学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40余条规章制度。 在这个阶段,数学系领导班子先后经过一些调整,俞迎达、李学志先后任数学系主任、数学学院院长,罗东同志任党总支书记。通过以上两个阶段的积累,我们在师资建设、在硕士点建设、重点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主要成就与特色可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师资队伍建设 1998年前后,数学系老一辈的创业者相继退休。随着形势的发展,高校之间竞争的日趋激烈。数学系领导审时度势,认识到数学系要想上层次、上台阶,保持科研的繁荣,谋求更大的发展,必须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把以培养硕士为重点转向以培养博士为重点,当然,也不放弃对硕士的培养。从1998年开始至今,数学系先后派出14人外出攻读博士学位,3人4次应邀到意大利、以色列、日本等国访问、讲学或做博士后研究工作,新的一批年轻学者相继晋升教授,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硕士点建设 有了第二阶段的人才培养基础,数学系逐渐形成了以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学科为阵地的两个学术群体,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层次不断提高。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数学系的基础数学学科获的硕士学位授予权,这是学院获批的第一个硕士点,并于1999年招收了第一届硕士生,基础数学硕士点共设有非线性常微分方程及应用、泛函分析及应用、偏微分方程、代数学、计算机科学中的数学等5个方向。该专业现已培养有5届共35余位硕士毕业生。2003年该系又获批了应用数学硕士点,2004年9月第一批应用数学硕士生入校。学科点共设有生物数学、应用泛函分析、经济数学、数学物理等4个研究方向。重点学科建设 数学系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认为一个学科是一个院系的基础,它代表着这个院系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专业方向。学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并决定这个院系的水平、质量、层次和知名度。在院党委、院行政和研究生处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数学学院在重点学科建设方面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已形成“基础数学”,“应用数学”,“系统理论”三个特色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学科。“基础数学”1997年和2001年连续两次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的硕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2005年该学科获批一个省特聘教授岗;“应用数学”学科2001年被确定为院级重点建设学科,2004年获批硕士学位授权点,使数学学院成为当时信阳师范学院唯一一个拥有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的院系。“系统理论”2004年被确定为信阳师范学院第三批重点建设学科。科研成果 教师整体科研水平高是数学学院的特点之一,我们在应用泛函分析、生物数学、半群代数理论、量子群理论、组合数学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且在国内外学术同行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科研成果。1998-2007年数学学院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在国外和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100余篇,在国外有影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70余篇,其中SCI收录的论文40余篇,为学院理工科之首。出版学术专著5部,出版教材和教学参考书8部。主持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科研项目40余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863项目7项,主持河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河南省教育厅创新人才项目1项,主持教育部、河南省科技厅、教育厅等各类科研项目40余项,共获科研经费近200万元,获各种科研奖励(院级除外)40项。学术交流频繁,每年我们都邀请数量不等的国内知名专家来学院讲学,全系教师中,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人外出参加各类国际和全国性学术会议。课程建设 继1993年该系的“数学分析”课程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之后,到2003年,该系的“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实变函数与泛函分析”相继被评为省级优秀课程,占全院12门省优课程的三分之一。“解析几何”课程被确定为院级优秀课程。2005年学院的数学分析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经过多年建设,该系省优课程无论是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课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也取得了一批新的教学研究成果。通过国家级、省级鉴定的教研项目分别为1项、7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5项,获院级教学成果奖12项。教学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改革,实行讲授与讨论、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创新创造与创业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上,逐步推行使用多媒体教学,开发电子教案,建设网络课程。由于该系80%以上的老师能熟练操作计算机,“数学史”、“数学分析”、“数学模型”、“高等代数”、“概率统计”等课程已部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数学学院拥有多个数学实验室和四个多媒体教室。
地球上的一切 生物都是有生命的 生死是不可避免的 是于灭亡一问····是他们生在条件过于的依赖 才会倒是环境的变化而灭亡
恐龙灭绝之谜-主要说法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是渐进的(如进化论),还是突变的(如灾变理论),其争论已经很久。这两种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恐龙为什么灭绝了。对于恐龙的突然灭绝,有许多说法。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本人小时候还看过一种说法是因为恐龙放的屁,把自己毒死了)气候大变动说白垩纪晚期的造山运动,气候剧烈变化,许多植物枯死,食植物类恐龙死去,并影响到食肉恐龙的生存。也有人认为,气温降低使恐龙蛋难以孵化,即使孵化出来也难以成活。便秘说和生物碱中毒说食草类恐龙以苏铁、羊齿等植物为生,后来这类植物灭绝,恐龙改食柳树和桑树类植物造成便秘,食而不化和不便造成死亡。也有人认为,苏铁和羊齿中含大量生物碱,食此久之造成中毒而亡。氧气过量说和火山喷发说,以及种族老化说和哺乳类竞争说这几类说法主要是认为恐龙在生存竞争中被后来者所取代。哺乳类不但与恐龙争食,而且把恐龙蛋吃干净了,使其绝后。物种斗争说恐龙年代末期,最初的小型哺乳类动物出现了,这些动物属啮齿类食肉动物,可能以恐龙蛋为食。由于这种小型动物缺乏天敌,越来越多,最终吃光了恐龙蛋。[1]地磁消失说地磁消失后,地球接受外界射线辐射加剧,对气候影响很大,使恐龙灭绝。小行星和彗星爆炸说据计算,每1亿年内就有一颗小行星击中地球,还有人认为是彗星撞击的。小行星和彗星含有剧毒氰化物,污染了大气和水源,致使恐龙被毒死。中国科学家分析了四川出土的恐龙化石,的确发现它们含砷(剧毒物质)量较高。从陨石坑分析可知,坑内金属铱含量过高,支持了陨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灭绝的论点。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科学家发现,富含铱的地层可能是火山灰和海水作用的结果,甚至有些地区有6层富铱层,但只有一层与恐龙有关。因此,依据富铱层来判断陨星撞击地球并非很可靠。被子植物中毒说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恐龙食量奇大,大量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
恐龙灭绝之谜-主要说法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是渐进的(如进化论),还是突变的(如灾变理论),其争论已经很久。这两种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恐龙为什么灭绝了。对于恐龙的突然灭绝,有许多说法。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本人小时候还看过一种说法是因为恐龙放的屁,把自己毒死了) 恐龙灭绝之谜-主要说法 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是渐进的(如进化论),还是突变的(如灾变理论),其争论已经很久。这两种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就是恐龙为什么灭绝了。对于恐龙的突然灭绝,有许多说法。除了“陨星碰撞说”以外,关于恐龙灭绝的主要观点还有以下几种: (本人小时候还看过一种说法是因为恐龙放的屁,把自己毒死了) 气候大变动说白垩纪晚期的造山运动,气候剧烈变化,许多植物枯死,食植物类恐龙死去,并影响到食肉恐龙的生存。也有人认为,气温降低使恐龙蛋难以孵化,即使孵化出来也难以成活。便秘说和生物碱中毒说食草类恐龙以苏铁、羊齿等植物为生,后来这类植物灭绝,恐龙改食柳树和桑树类植物造成便秘,食气候
去学校主页然后进教务系统点服务器进去。
教务系统管理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络B/S管理系统模式,以网络为平台,为各个学校教务系统的管理提供一个平台,帮助学校管理教务系统,用一个账号解决学校教务教学管理,并且学校可以自由选择学校需要的教务管理系统,灵活地定制符合学校自己实际情况的教务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构成
1、教师信息管理
2、班级信息管理
3、学生信息管理
4、课程信息管理
5、成绩信息管理
6、财务信息管理
7、打印信息管理
8、综合信息查询
9、系统管理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教务管理系统
信阳师范学院毕业生论文查重专业的系统是:paperisok论文查重网。
信阳师范学院创建于1975年,原名为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信阳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本科建制并改为现名,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费孝通先生誉为“教师之摇篮”,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校。
截至2019年4月,学校占地面积23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80余万平方米;学校设有22个学院,1个直属教学教研部,拥有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农学等10大学科门类,设81个本科专业,
1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与闽南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等单位联合培养博士生;学校有教职工1900余人,全日制在校硕士生、普通本专科学生2.3万余人。
信阳师范学院地处豫南历史文化名城--信阳市,是河南省两所重点本科师范院校之一,是全省唯一获得“全国文明单位”称号的本科院校,被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费孝通先生誉为“教师之摇篮”。
学校创建于1975年,原名为开封师范学院(今河南大学)信阳分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本科建制并改为现名,次年成为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199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2004年获得开展同等学历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资格,2008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单位。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逐步形成了“环境优美,校风优良,质量过硬”的办学特色和“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
信阳南临武汉,北倚郑州,京广铁路、京九铁路、宁西铁路,国道106、107、312和京珠、沪陕、大广高速公路均在此交汇,是连南贯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学校坐落在贤山北麓,浉水之滨,西临“长淮明珠”南湾湖,南望“云中公园”鸡公山,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校园内花木交荫,绿围翠绕,鸟语花香,四季如春。教育部、省教育厅和其他上级领导视察学校时,一致赞誉为“河南省最美的校园”,“中国最美的大学之一”。
学校占地1500余亩,建筑面积60万平方米。现代化的图书馆藏书166万余册,中外文期刊3875种。建有网络信息与计算中心,各类实验室80余个,多媒体教室、微格教室110余个。
信阳师范学院教务管理系统 (点击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