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皮亚杰十岁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皮亚杰十岁发表论文

瑞士、心理学家 (皮大爷)10岁发表第一篇论文;被家庭成就的(父亲教授,母亲教会哲学;通过观察三个孩子)

动作 是感知和思维的基础; 适应 的本质是机体源于环境的 平衡 。

【1】图式: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起点和核心 【2】同化: 不改变 原有图式 【3】顺应: 改变原有图式 【4】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1、感知运动阶段(0-2) : 动作和感觉; 客体永恒性(9-12个月) “小白象实验”

2、前运算阶段(2-7) 【1】泛灵论(万物有灵论); 【2】 自我为中心(非自私):“三山实验:以为自己看到的跟山另一面看到的相同”; 【3】不可逆:前推后,不能逆向思维; 【4】刻板:一个角度看问题; 【5】 不守恒:整个苹果,切开的苹果;两杯牛奶,倒进更细的杯子; 【6】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小学) 【具体事物】 【1】守恒观念形成: 【2】思维运算必须有 具体实物支持 ,可以进行 简单抽象思维 。 【3】理解原则和规则,只能刻板遵守,不能改变 【4】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水平接近成人} 【1】可以 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 解决问题 【2】可以理解符号意义、隐喻和直隐,能做一定概括 【3】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灵活性

让·皮亚杰是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他先是一位生物学家,之后成为发生认知论的哲学家,更是一位以儿童心理学之研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身份的顺序代表了皮亚杰一生从事智慧活动的历程。 自1936年起,皮亚杰一共荣获了三十多个全球各地的大学及学术团体所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更负责主持多项重要国际联合的会议、组织与团体,他一生中所得到的大大小小奖项不计其数,更于1969年获颁美国心理学会的杰出科学贡献奖,1977年获得了心理学界殊荣——爱德华·李·桑代克奖。 而皮亚杰一生的贡献并不止于心理学,他的理论对于现今的哲学、教育学、人工智慧的发展……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 皮亚杰***1896一l980***是当代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及教育家。出生于瑞士。父亲是位有自由思想的大学教授,母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两人常因见解不同而发生争执。 他对生理学具有浓厚兴趣和突出才能,10岁在自然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18年获博士学位。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他对“人是怎样获得对于世界的认识”的哲学问题产生兴趣。由于纯熟的生物学知识及方法对解决此类问题无能为力,他便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来作研究,因此对心理学也产生兴趣。 1918年,他进入心理实验室工作,研读弗洛伊德著作,感到精神分析学说虽有趣,但失于思辨,不是严谨的科学。他从中吸收和学到一些重要概念与方法***如儿童发展阶段理论、临床谈话法等***,对他后来从事儿童心理学研究极其有益。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从事病死心理学、数理逻辑及科学哲学等学科的学习、研究。 让皮亚杰的哲学理论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 ⒈图式***schemas***: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知识可以透过同化或顺化来达成。 ⒉同化***assimilating***: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类比,并作出关连。 ⒊顺应***acmodating***: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 ⒋平衡***equilibrium***这种形像化过程不会完全只有同化或顺化的过程,而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找出这个平衡点的过程就是平衡。 虽然皮亚杰的理论有部份跟维果斯基的理论相似,但相信皮亚杰的理论应该跟维果斯基的理论没有关连。皮亚杰本身是一个海洋生物学家,据他所说,他的理论来自于对自己女儿生活的观察。 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广泛流传。在其中,哲学家,也是社会理论家的哈伯玛斯将皮亚杰的理论结合到他的研究中,而以沟通行动论闻名。 平衡有三种: 第一种平衡是同化和顺化之间的联络。 第二种平衡是个体图式中子系统的平衡。 第三种平衡是一种调节个体部分知识与整体知识之间关系的平衡。 让皮亚杰的贡献 如若人们要从反对不同意见的角度来给建构主义下定义,要从坚持建构主义曾经反对过的各种态度方面去下定义,那么大家就只能找到与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种种曲折变化相联络的分歧和矛盾了。反之,把建构观念的积极特征作为中心,就至少能够从所有的建构主义里找到两个共同的方面:一方面,是一个要求具有内在固有的可理解性的理想或种种希望,这种理想或希望是建立在这样的公设上的:即一个建构是本身自足的,理解一个建构不需要求助于同它本性无关的任何因素;另一方面,是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就,它达到这样的程度:人们已经能够在事实上得到某些建构,而且这些建构的使用表明建构具有普遍的、并且显然是有必然性的某几种特性,尽管它们是有多样性的。 关于第一个近似点,建构是一个由种种转换规律组成的体系。这个转换体系作为体系***相对于其各成分的性质而言***含有一些规律。正是由于有一整套转换规律的作用,转换体系才能保持自己的守恒或使自己本身得到充实。而且,这种种转换并不是在这个体系的领域之外完成的,也不求助于外界的因素。总而言之,一个建构包括了三个特性: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身调整性。 关于第二个近似点,建构应该是可以形式化***或译:公式化〕的。不过这可以是指在发现建构之后很久,或者是紧接着在发现建构的初期阶段。需要说明的是,用形式化表示建构乃是理论家的任务,然而建构本身对于理论家而言是独立的;这个形式化,可以直接用数理逻辑方程式表达出来,或者通过控制论模式作为中间阶段。所以,形式化可能存在着不同的过渡阶段,这要取决于理论家的决定。对于他所发现的建构的存在方式,要在每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里去加以说明。 转换的概念,首先使大家可以为问题划定一个范围。因为,如果要把 *** 这个术语的一切意义包容在建构这个观念里,建构主义就得把一切不是严格经验主义的、而求助于形式或本质的哲学理论,从柏拉图到胡塞尔,主要经过康德,都包括在内,甚至还要包括经验主义的某些变种,如求助于句法学和语义学的形式来解释逻辑的“逻辑实证主义”。然而,按照现时所确定的意义,逻辑本身却并不总是包括作为整体又作为一些转换规律的建构的,“种种建构”的:现时的逻辑学在许多方面仍然还是从属于相当顽强的原子论的,逻辑建构主义还只是刚有了个开端。 相关文章:

皮亚杰11岁发表论文

修读过心理学或是教育学的行业人士肯定不会对让·皮亚杰(Jean Paul Piaget, 1896-1980)这个名字感到陌生。他是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被誉为“心理学史上除了弗洛伊德之外的另一位巨人”。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发生认识论在教育界广为传播。该理论虽于皮亚杰晚年时期才得以成型,但其思想却萌发于他早年对儿童的研究,并贯穿于他一生的研究。此外,从发生认识论中衍生出来的“儿童 游戏 理论”也是中国教育部近期提出的“幼儿园不得开设学前班”的“鼻祖理论”。

知识不是客体的复制品,也不是主体心中既存之先前形式的意识。由生物的观点来看,它是有机体和环境间之互动形成的知觉建构;由认知的观点来看,它是思维和其客体间之互动形成的知觉建构。

——让·皮亚杰

01

“科学神童”:萌发对认识论的兴趣

让·皮亚杰于1896年出生于瑞士的纳沙特尔。他的父亲是一位纳沙特尔大学的教授,主要研究中世纪 历史 与文学, 十分重视皮亚杰的科学观念,更着重于培养皮亚杰对于事实的讲求与爱好 ;皮亚杰的母亲则是一位虔诚的宗教信仰者,她坚持让皮亚杰接受严格的宗教训练,并为皮亚杰选择了一位对哲学颇有研究的教父。

皮亚杰幼时,图源网络

1907年,11岁的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在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上刊登出来。 他因此被称为当时的“科学神童”,还获得了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馆长的邀请——一同搜集标本,并共同参与研究软体动物。

在皮亚杰的中学时期,他经常随其教父外出度假,由此在这位教父的启发下产生了对认识论的兴趣。

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生物学学士学位。之后三年,他还攻读了生物学与哲学的课程。1919年,皮亚杰皮亚杰到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期间,逐渐对哲学、生理心理学与逻辑学感兴趣。 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进而对儿童思维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产生兴趣而开始转向心理学。

02

儿童心理学入门:持续半个世纪的研究

1921年,皮亚杰获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后,进入比奈(比奈:法国实验心理学家,智力测验创始人)实验室工作,担任巴黎某智力测验学者的助手。这份工作让皮亚杰获得了和实验心理学相关的丰富知识。

比奈实验室位于一所小学之内,皮亚杰在工作期间,每天下午都与7至12岁的儿童对话。 在与儿童交谈过程中,皮亚杰十分尊重他们,他认为:研究儿童的逻辑,是了解人类心智发展的基础。

图源网络

同时,他接触了心理分析与临床精神医学。学习了精神分析学家容格的课以及研究过弗洛伊德的理论后, 皮亚杰以精神分析理论,写了一篇关于“儿童的梦”的文章。据说当时弗洛伊德本人也对这篇文章十分关注。

在巴黎工作、学习期间,皮亚杰将他的这些观念写成论文,寄给了瑞士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院长,皮亚杰本人也由此被聘为卢梭学院的研究部主任,由此开创了日内瓦学派。 之后皮亚杰在自传中写到,当时他仅打算花费五年左右的时间来研究儿童的思维,谁知道一头钻进去后,研究的工作便持续了约半个世纪之久。

03

自家三个孩子成为观察对象, 游戏 理论诞生

回到母国在瑞士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工作期间,皮亚杰和妻子瓦朗蒂纳·夏特内结婚。1925年和1927年他的两个女儿杰奎琳和露西安娜先后出生,1931年皮亚杰的儿子罗伦出生。

皮亚杰夫妇俩婚后也一直是工作上的好伙伴, 他们对自己的孩子们在发展学习上的行为进行仔细观察与详细记录;之后皮亚杰便将研究结果发表于世,出版了《儿童智力的起源》、《儿童对现实的建构》、《儿童象征性的形成》三本书。皮亚杰的三个孩子:杰奎琳、露西安娜、罗伦也因此成为儿童发展心理学文献上经典的婴儿案例。

皮亚杰夫妇与他们的三个孩子

通过观察三个孩子的幼时行为,皮亚杰的“ 游戏 理论”也随之产生。皮亚杰认为, 游戏 为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认知结构以及发展 情感 的机会。也就是说,在 游戏 中,儿童能“自认为安全”地反复演练新的运动、 社会 性、智力、情绪的行为方式,而不受一定结果的阻碍。 因为 游戏 为儿童提供了体验某一角色的机会,使ta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修正、改变活动的方向并自己安排事件发展,从而获得兴趣、需要以及 情感 上的满足。

因此,皮亚杰认为, 游戏 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幼儿智力活动中的重要方面,它对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整个心理建构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看似抽象的 游戏 理论,其实与近期中国教育部提出的“为幼儿减负、幼儿园不得开展学前班”的思想不谋而合。

当前 社会 ,各位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从“起跑线”上远超其他儿童,错误地把开发幼儿智力与学习知识等同起来,认为儿童玩耍是不学无术、“不成器”。 因此,过分强调幼儿读书识字,注重知识灌输。4月9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要求幼儿园不得举办学前班、不得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不得布置读写算家庭作业;小学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

04

认识论发展成熟:儿童四大认知发展阶段

在皮亚杰晚年,他的发生认识论——儿童四大认知发展阶段已经发展成熟。 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孩子都要经历固定的四个发展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指出这四个阶段的不同之处不仅体现在信息获得的数量上,还表现在知识与理解方面质的改变上。简而言之,人的认知发展就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逐步改观的过程。当孩子达到某种成熟水平且有相关的经验时,就能进入下一阶段。皮亚杰认为,如果没有这些经验的过渡发展,孩子就无法达到认知的最高水平。

第一个阶段:

婴儿期(0 2岁)感知运动阶段。

这个阶段中的孩子无法用形象、语言或其他的标志来感知世界,只能通过触摸、吸吮、拒绝、摇头和操控物体。皮亚杰通过把玩具隐藏在黑色幕布后面,观察婴儿的反应,皮亚杰发现,通常情况下9个月及以上的婴儿才能准确指出玩具隐藏的位置。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第二个阶段:

儿童期(2 7岁)前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儿童的发展主要任务是语言的使用。儿童逐渐使用内部表征系统去描述人、事件和 情感 ,能使用符号来做象征性的 游戏 ,如把一根棍子当做一匹马骑。前运算阶段的儿童还经常处于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中,即从自我的角度出发来观察这个世界。 比如捉迷藏时,3岁左右的孩子可能会把脸贴在墙上闭上眼,此时他看不到别人,也就认为别人也无法看到他。

尽管比起感知运动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具备了较高的思维能力,但不能理解简单守恒原则,即物体的形状和轮廓的改变不会影响物体的数量、体积和长度。

第三个阶段:

儿童期(7 11岁)具体运算阶段。

这一阶段的儿童依然无法完全理解守恒原则,如重量和体积的守恒,并且这种情况还将持续几年。同时,儿童开始发展去自我中心化的过程。尽管处于此阶段的儿童在逻辑思维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存在局限性:极度依赖具体的物质实体,对抽象、假设本质的理解存在困难。

第四个阶段:

青少年期(11 15岁)形式运算阶段,代表着认知的成熟。

皮亚杰认为,青少年期是从儿童期向成人期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段时期青少年的认知会发生重大变化。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掌握一种抽象、形式和逻辑的新思维。不需要再依靠实物,可以直接用逻辑思维去解决问题。最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是“钟摆实验”。

直至1972年,皮亚杰进入退休生活回到瑞士静养,也依然没有放弃研究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的研究关于儿童思维、语言、心理等方面的实验,先后出版著作近50部。他终其一生都致力于研究发展的“发生认识论”,对西方、东方儿童教育学者产生了巨大影响,他本人也因此于荷兰获得了“Erasmus”桂冠奖。

崔甜甜中原焦点网络初25+中25+讲13坚持分享第8天。 皮亚杰简介: 最伟大的心理学家 11岁发表论文 15岁研究软体动物闻名学术界 22岁获博士学位 发表论文200余篇 出版书籍40余本 影响欧洲心理学界60余年 创建日内瓦学派 创建发生认识论 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 第一单元: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受到教父的影响,认识在儿童身上是怎么发生发展的?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内)和客体(外)相互作用的结果 1、心理发展中,主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2、主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厝; 3、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节。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认知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完成分化是一件很重要的世界,认识到很多时候并不是以自己为中心。 皮亚杰认为智力的本质是适应,“智慧就是适应”“是一种最高级形式的适应”。他用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他的适应理论和建构学说,即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1. 图式 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图式的这种认知结构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经历着不断建构的过程。而认知结构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2. 同化:主体没有变,将外界的东西纳入、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3. 顺应: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同化表明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顺应表明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建构新知识,不断形成和发展新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认知发展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即认知发展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建构过程,而平衡是主动建构的动力。 4. 平衡 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皮亚杰认为,儿童一生下来就是环境的主动探索者,他们通过对客体的操作,积极地建构新知识,通过同化和顺应的相互作用达到符合环境要求的动态平衡状态。皮亚杰认为主体与环境的平衡是适应的实质。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皮亚杰认为,心理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动作,即动作是认识的源泉,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最早的动作是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反射。儿童一出生就以多种无条件反射反应外界的刺激,发出自己需求的信号,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随之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活动与心理操作,都在儿童的心理发展中起着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中介作用。 动作带来活动,很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如大学里的各种活动,他需要亲自尝试、探索,通过尝试就开始理解周围的人事物。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皮亚杰将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要素进行了分析,将之归纳为四个基本因素。 1. 成熟 成熟指的是有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的成熟。成熟的作用是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要条件。 【分床的问题】三四岁很那,但是五六岁的时候就会好一些,到一定的年龄稍微一训练就会了。就像孵小鸡一样,到了那个时候,就孵化好了,切记不要拔苗助长。 2、经验 经验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经验,另一种是数理逻辑经验。 (1)物理经验:关于客体本身的经验。 (2)数理逻辑经验:主体自身动作协调的经验。 3、社会环境 外界的影响 4、平衡化 不平衡——平衡——平衡——不平衡 【教育启示】 1、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专家】,重视兴趣和需要; 2、重视儿童的游戏和活动; 3、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教学;【什么年龄做什么样的事情】 4、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5、重视儿童的同伴。 第二单元:皮亚杰认知结构心理发展四阶段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婴儿) 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与动作来探索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1、逐步完成分化:慢慢发现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 2、发展客体永恒性:      客体永久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大约9—12月的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 客体永恒性是以后认知活动的基础。 例如:妈妈不在身边了,妈妈就没有了,后来是到了,妈妈不在了,就知道妈妈并不是不在了,这个时候就发展出了客体永恒性。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2—6、7岁,幼儿) 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开始初步运用符号,具有了符号功能。 特点: 1、泛灵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 三山实验: 3、思维不可逆性—知道哥哥比自己高,不知道自己比哥哥低 4、未掌握守恒—单维度考虑问题 5、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童年-小学) 1、获得守恒概念:外在组合方式与本质的关系 6-8岁-数概念/长度,7-9岁液体/物质, 8-10岁-面积/重量,11-12岁-容积 2、思维具有可逆性:A>B→B

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424天    2022-06-09第二讲:皮亚杰理论观点皮亚杰(1896-1980):11岁发表论文,15岁研究软体动物闻名学术界,22岁获博士学位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书籍40余本,影响欧洲心理学界60余年,创建日内瓦学派、创建发生认识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 第一单元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就是在儿童身上怎么发生、发展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填补了儿童怎么发生的空白。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内)和客体(外)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都是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的,此时孩子还没有分化,他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孩子在越小越要精细的照顾。如果得不到好的照顾,就会出现问题,例如二战时的那些士兵的孩子很多没有得到照顾心理出现问题。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认知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A、 图式(原有的认知结构)。完成分化是很重要的。 B、 同化(外界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外部新的东西吸收进来成为自己的。同化是量的改变 C、顺应(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D、平衡(心理发展的实质),人的整体状态是相对平衡的。 心理的发展就是不断适应外部环境,调整自己、改变自己。所以,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生活中的烦恼、焦虑等不如意都是成长中的常态,所以,接纳生活中的常态。越接纳越平衡。 图式包括同化和顺应      同化——量变;顺应——质变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动作带来活动,孩子的成长是在这个世界中不断活动的。所以,孩子要在安全范围内多体验和尝试,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但很多老人带孩子,因为担心孩子安全,不敢让孩子尝试,对孩子有很多约束。所以,孩子最好父母自己带。所有的债都是要还的,父母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起源:动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比如孩子分床,到那个年龄自然就分床了。拔苗助长,早晚要出事。 2、 经验。 3、 社会环境。 4、 衡化。 发展前提——发展中介——外界影响——综合调节 教育启示: 1、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重视兴趣和需要; 2、重视儿童的游戏和活动; 3、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教学; 4、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5、重视儿童的同伴。 第二单元:皮亚杰认知结构心理发展四阶段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婴儿)      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与动作来探索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逐步完成分化    发展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大约9—12月的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以后认知活动的基础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2—6、7岁,幼儿)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开始初步运用符号,具有了符号功能。 特点:  (1)泛灵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          人的观点-三山实验  思维不可逆性—知道哥哥比自己高,不知道自己比哥哥低 未掌握守恒—单维度考虑问题三山实验  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6、7岁—11、12岁,童年-小学) 1、获得守恒概念:外在组合方式与本质的关系  6-8岁-数概念/长度,7-9岁液体/物质,  8-10岁-面积/重量,11-12岁-容积 2、思维具有可逆性:A>B→B

皮亚杰发表的论文

1907年,10岁的皮亚杰在公园发现一只患有白化症的小麻雀,随即写了一篇关于白化症麻雀的文章,并寄给纳沙特尔自然科学史杂志《冷杉树》刊登出来。文中皮亚杰细致的观察与详细的分析,让他得到了纳沙特尔自然博物馆的馆长,与之一同搜集标本,并聘请他共同参与研究软体动物。随后,皮亚杰发表了一系列和软体动物有关的论文,并对正统门德尔的进化论提出质疑;这些富有挑战性的文字,在欧洲动物学界起了很大的反响。 在中学时期,皮亚杰经常随他的教父外出度假,皮亚杰在这位教父的启发下产生了对认识论的兴趣。1915年,19岁的皮亚杰获生物学学士学位。随后,他继续攻读生物学博士学位,并同时攻读哲学博士学位。在纳沙特尔大学读书期间,对哲学、生理心理学和逻辑学富有兴趣。他认为生物学和哲学的融合是通向认识论的捷径,进而对对儿童思维的发生与发展的研究产生兴趣而开始转向心理学。1918年,他获生物学和哲学双博士学位。同年皮亚杰去苏黎世在烈勃斯和雷舒纳的心理实验室工作,井在布鲁勒精神病诊疗所学习精神分析学说。1919年皮亚杰到巴黎大学,学习病理心理学,并学习科学的逻辑学和哲学。1921年得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继而在巴黎给智力测验学者塞西蒙助手,在一所小学的比纳实验室研究儿童心理,受西蒙委托应用勃德的推理测验测量巴黎儿童,并进行标准化。 1921年皮亚杰受日内瓦大学克拉巴莱德的邀请,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研究主任,从此开始创立自己“发生认识论’’体系。在此期间,皮亚杰和妻子瓦朗蒂纳·夏特内结婚。1925-1929年,皮亚杰在纳沙特尔大学任心理学、社会学和哲学教授。1925年和1927年他的两个女儿杰奎琳和露西安娜先后出生,1931年皮亚杰的儿子罗伦出生。皮亚杰在妻子协助下,以大量时间观察儿童动作并进行各种实验。他对自己三个孩子的研究, 提供了他创立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重要基础。1929年到1954年皮亚杰在日内瓦大学任科学思想史教授,兼卢梭学院助理院长,同时他还担任日内瓦国际教育署局长,到1967年卸任。到1932年,皮亚杰已发表了诸如《儿童的语言和思维》、《儿童的判断和推理》、《儿童的世界概念》等5本论述儿童心理的专著。这些著作使他蜚声海内外,成为国际著名的儿童心理学权威。同时,皮亚杰在1929-1939年的十年期间,坚持研究数学、物理和生物学中主要概念的形成和历史,并在卢梭学院以较大规模从事儿童的动作和思维活动的研究,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1932-1971年皮亚杰任日内瓦大学教育科学学会会长。1937年皮亚杰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心理学会议上提出了关于儿童的具体运算和运算的整体结构的论文。1938-1951年皮亚杰受聘洛桑大学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学教授。1939年-1951年日内瓦大学聘其为社会学教授。1940年起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现改称教育学院)院长兼实验心理学讲座和心理实验室主任。瑞士成立心理学会,他连任学会主席三年。1939-1945年间,皮亚杰从事两方面研究:儿童到成年期的知觉发展和儿童的时间、运动和速度概念以及与这些概念有关的行为的发展。1952-1964年皮亚杰任巴黎大学发生心理学教授。1954年在加拿大举行的第十四届国际心理学会议,被选为国际心理学会主席。1955年起,任日内瓦“发生认识论国际研究中心主任,直至1980年卸任。他创立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作为知识形成基础的心理结构(即认识结构)和探讨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该中心集合各国著名学者共同研究儿童认识的发生与发展问题,据1970年报道,已出版22卷专著。皮亚杰于1967年所发表的《生物学与认知》,总结了他一生从事研究工作的成果。1971-1980年皮亚杰被日内瓦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鉴于皮亚杰的杰出贡献,美国心理学会在皮亚杰73岁时(1969年)授予他”卓著科学员献奖”。1972年,皮亚杰撰写了《教育的权利》一文,主张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于让儿童得到全面性的发展,使每个儿童都能有完善的人格。他在荷兰获得荣誉地位相当于诺贝尔奖的“伊拉斯姆士”奖金。同年皮亚杰退休,自职位上退休后,回到瑞士的山上静养;但是皮亚杰并没有因为退休而放弃研究工作,他终其一生都致力于发展“发生认知论”-将哲学基础的认知论建立在科学之上。1977年国际心理学会授予皮亚杰“爱德华·李·桑代克”奖,这是心理学界的最高荣誉。1980年在瑞士去世,享年84岁。皮亚杰一生探索不止,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1918年获得瑞士纳沙特尔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题目为《阿尔卑斯山的软体动物》。皮亚杰于1921年任日内瓦大学卢梭学院实验室主任,1924年起任日内瓦大学教授。先后当选为瑞士心理学会、法语国家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1954年任第14届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主席。此外,皮亚杰还长期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领导下的国际教育局局长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干事之职。皮亚杰还是多国著名大学的名誉博士或名誉教授主要作品:《儿童逻辑的早期形式》、《儿童心理学》《结构主义》参见百度百科

皮亚杰一般指让·皮亚杰,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重要的代表著作是《生物学与认知》。

中原焦点团队    坚持分享1424天    2022-06-09第二讲:皮亚杰理论观点皮亚杰(1896-1980):11岁发表论文,15岁研究软体动物闻名学术界,22岁获博士学位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书籍40余本,影响欧洲心理学界60余年,创建日内瓦学派、创建发生认识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学者。 第一单元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发生认识论,就是在儿童身上怎么发生、发展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填补了儿童怎么发生的空白。 (一)儿童心理发展是主体(内)和客体(外)相互作用的结果。 儿童都是在活动中学习和发展的,此时孩子还没有分化,他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所以孩子在越小越要精细的照顾。如果得不到好的照顾,就会出现问题,例如二战时的那些士兵的孩子很多没有得到照顾心理出现问题。 (二)认知发展本质的适应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      认知结构: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A、 图式(原有的认知结构)。完成分化是很重要的。 B、 同化(外界信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将外部新的东西吸收进来成为自己的。同化是量的改变 C、顺应(改变原有认知结构)。适应环境,改变自己。 D、平衡(心理发展的实质),人的整体状态是相对平衡的。 心理的发展就是不断适应外部环境,调整自己、改变自己。所以,什么年龄做什么事。生活中的烦恼、焦虑等不如意都是成长中的常态,所以,接纳生活中的常态。越接纳越平衡。 图式包括同化和顺应      同化——量变;顺应——质变 (三)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动作带来活动,孩子的成长是在这个世界中不断活动的。所以,孩子要在安全范围内多体验和尝试,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但很多老人带孩子,因为担心孩子安全,不敢让孩子尝试,对孩子有很多约束。所以,孩子最好父母自己带。所有的债都是要还的,父母要承担自己的责任。    起源:动作——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 (四)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比如孩子分床,到那个年龄自然就分床了。拔苗助长,早晚要出事。 2、 经验。 3、 社会环境。 4、 衡化。 发展前提——发展中介——外界影响——综合调节 教育启示: 1、教育应当充分发挥儿童的主体性,重视兴趣和需要; 2、重视儿童的游戏和活动; 3、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进行教学; 4、重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5、重视儿童的同伴。 第二单元:皮亚杰认知结构心理发展四阶段 第一阶段: 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婴儿)      这一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与动作来探索外部环境,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逐步完成分化    发展客体永恒性客体永恒性: 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      大约9—12月的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往往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以后认知活动的基础 第二阶段: 前运算阶段 (2—6、7岁,幼儿)感知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开始初步运用符号,具有了符号功能。 特点:  (1)泛灵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2)自我中心—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          人的观点-三山实验  思维不可逆性—知道哥哥比自己高,不知道自己比哥哥低 未掌握守恒—单维度考虑问题三山实验  实验者从A、B、C、D四个角度拍摄照片。孩子站在上述四位置之一。给他看拍摄照片,要求其挑选出对面位置上的人所看到的是哪张照片。 皮亚杰的守恒实验 第三阶段: 具体运算阶段                            (6、7岁—11、12岁,童年-小学) 1、获得守恒概念:外在组合方式与本质的关系  6-8岁-数概念/长度,7-9岁液体/物质,  8-10岁-面积/重量,11-12岁-容积 2、思维具有可逆性:A>B→B

十岁发表论文

以他现有的头衔来看,他目前应该称得上是中国最年轻的学者。除此之外,他还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曹原是在成都出生的,随后跟随父母一起去了深圳,从小就展现了非凡天赋的他,总能在他身上找出超越同龄人的闪光点。年仅11岁的他进入了深圳耀华实验学校读书,而且仅仅花费相当于常人一半的时间,就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全部读完了。也就是在他14岁的时候,他已经学完了全部课程,并且以理科699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少年班进行学习。

这个时期的曹原除了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之外,他还对物理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别的同学正在为考试操心时,他已经轻松完成了所有课业,并且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当他听说,若是在常温状态下能够找出拥有超导特性材料,便是能够震动整个科研界的发现之后,本来就对物理学充满兴趣的曹原就将其作为了挑战目标。到了大二时期,他就开始着手石墨烯相关方面的实验,并开始请求学校的教授对自己进行指导,等他18岁的时候,他已经成功的考入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且于次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从这些履历来看,曹原不愧是一个实打实的“天才”人物,他的惊人天赋,使得他做到了常人要花费两倍甚至是三倍时间才能达到的成就。也正是因为如此,当他的事迹被众人知道后,才能引起广泛的讨论,才能引起众人的关注,曹原在物理学方面确实有着非凡的天赋,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期间,就研究出了“震动世界”的科研成果,并且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曹原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的时候,除了保持自己优异的成绩之外,还花费了大量的课余时间做实验。因为热爱物理学的缘故,他埋头于实验室,坚持不懈的做着自己的工作。经过不懈的努力研究之后,他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堆成大约1.1°的角度时,就会产生超导效应。兴奋不已的曹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两篇论文的形式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这一发现轰动了整个国际学术界,直接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的新篇章。而《自然》科学杂志也发布年度科学人物,而年仅24岁的曹原赫然位列榜单第一名。

曹原取得了震惊学术界的发现之后,收到了来自全世界各国科研机构的橄榄枝,就连向来自大的美国也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加入美国国籍,并且许诺了一系列“好处”。但是面对所谓的“诱惑”,曹原并没有丝毫动心,他并没有觉得美国绿卡有什么特殊之处。他觉得自己是中国人,是祖国培养出来的人才,他能够在物理学上达成里程碑式的成就,离不开祖国的支持,他以中国人的身份而自豪。

在高中时期,我曾听老师介绍过曹原,这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小孩”。2010年,高考总分为理科669分,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2012年,他被选为首批交流生赴密歇根大学学习;2014年获得中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奖--郭沫若奖学金;在2018年,一连发表两篇重磅石墨烯论文以第一作者在《自然》上而且在2018年12月18日,荣登《自然》2018年度影响世界的十大科学人物榜首等等一系列辉煌的成就。这可真是太赞了!

为他是个天才呀。很难想象会有这么优秀的人,他就是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相信他肯定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

因为他真的拥有很强的天赋,所以的话他能够发出如此多优秀的论文。

十六岁发表论文

高二议论文:十六岁的花季800字作文 青春是最宝贵的,青春若是逝去了,那就是一去不复返了。青春,是一束柔和的阳光,冲破黑暗的枷锁,带来春光无限。 十六岁,花季般的年龄,总是那么地让人憧憬。十六岁的我们,更是在憧憬着,憧憬着拥抱那青春。十六岁的我们已逐渐长大,不知不觉中多了份成熟的气质,少了份冲动的行为,心中的责任感也已越来越强。花季的我们,请伸出你的手,拥抱青春吧。 花季的我们,放声歌唱,为父母之恩而唱。十年漫漫求学路,是谁陪伴着我们,经历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始终不离不弃?是父母!兰尼曾说:“一个美满 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和安慰,使人洗心涤滤,怡情悦性。”感恩父母,是因为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营养早餐,整洁的房间,还有深夜为我们盖的 被子……既然我们十六岁了,就请伸出手,为父母做力所能及之事,用歌声诠释亲情。 花季的我们,弯下腰来,为社会的公益服务而努力。众所周知,这个社会有救下落水者后默然离去的好心人,有在深山中奔波的赤脚医生,有在大山“哺 育”孩子的年轻支教老师……社会上有冷有暖,但暖总比冷多。因此花季的我们,为何不趁这大好时光,多为社会做点贡献呢?大山里的支教老师,仅仅靠着自己单 薄的臂膀,竟撑起了孩子们新的希望。社区热心人士,硬是用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温暖了孤寡老人衰老的心。既然人间需要我们,十六岁的我们,何不弯下腰 来,为社会提供温暖服务? 花季的我们,拿起笔来,为祖国强盛而奋斗。身处新时代的我们,学习当仁不让是我们重要的职责。我们要学会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我们向时代进军的主力部队。我们终将要去战斗,步入社会,而知识就是我们翱翔的翅膀,奋斗也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花季的我们固然应该去寻找激情,挥洒属于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但前方去有着无数艰辛困苦在等着我们,为何不在这十六岁的花季,用自己的激情与汗水来为下一个美好的明天做好充足的准备呢?奋斗吧,花季般的十六岁!

"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这是最早在三字经里记载的神童。张炘炀也刚好符合这些神童的特征。他在学业上的天赋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张炘炀1995年出生于辽宁盘锦市。张炘炀的父母都是在岗职工,妈妈是中学教师,父亲是街道办事处的员工。如此平凡的家庭却诞生了一位神童。这件事本身就够吸引人的眼球的。张炘炀自小的时候就十分好学,父母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张炘炀识字。好学的张炘炀在两岁半的时候就能认识大约两千个字。父母也开始逐渐为张炘炀的天赋而震惊。

他在很小的时候就在父母翻阅书籍的时候,在旁边观看。张炘炀在阅读这些图册的时候能发现自己的父母的错误。这些不寻常的举动也逐渐引起了张炘炀父母的注意,他们也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开始让张炘炀进行大量的阅读。

2000年,年仅5岁的张炘炀正式进入小学学习,可是让人震惊的是,张炘炀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学完了小学一年级所有的课程。接连的几个月里,他又接着跳级。张炘炀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读完整个小学六年的课程。

张炘炀在进入初中的时候也跟老师按部就班的学习两年。可是在第三年之后,张炘炀开始连环跳了,在初三下学期的时候,张炘炀不能再适应学校生活了,父亲便把他带回家。等到再开学时,张炘炀便是一名盘山高中的高三学生了。

那年他只有10岁。当他去考场上参加考试时,身高不足一米五的他与自己周遭的环境都显得格格不入。他进入考场凭证都只是身份证明而不是身份证。

他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自己人生中的大考。成绩出来之后,张炘炀便一举成名,他以510分的成绩考上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而与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们现在正在过着四年级的暑假。那时的张炘炀也早早的设定自己未来要走的人生路,他说自己未来想做一个脑力劳动者,可以成为一名大学教授。

张炘炀不仅在智力上早慧而且他的行为处事上也呈现出天才少年的特立独行。他的性格用他父亲的话来说就是"倔"。他有着自己的行为处事的风格,他从七岁的时候就拒绝吃肉了,他觉得坚持吃肉是另一种形式的杀生。

他在高考的时候不愿意放弃听力而被老师劝说了很长时间。老师说听力不计入总分,所以可以不看随便填填就行。张炘炀万般不愿的情况下才同意,最后他也没有填涂听力的答案,而且因为听力节约下来的二十分钟,张炘炀却提前交卷离开了。父亲每每说到这都会大笑。

步入仲永的后尘?

上了大学的张炘炀因为有了父亲的陪读,所以他的大学生涯还算是安稳。他的父亲一直在张炘炀的身边照看着,学校为了培养张炘炀专门为他和他的父亲提供了宿舍。过于早慧的孩子毕竟也是孩子,他们明显相较于成人来说,自制力略显不足。年幼的张炘炀依旧需要父亲的陪伴。

大学结束前参加研究生考试,13岁的的张炘炀随后考取北京工业大学的数学专业研究生。数学对于张炘炀来说像是一个足以让他深陷的学科。

他在研一时候依旧是父亲陪读,但是这样的生活没过多久,张炘炀就提出想要自己一个人。当时正处于叛逆期的张炘炀听不进劝阻,父母也在商量之后决定尊重孩子的想法。张炘炀在自己的父亲走之后就过上放飞自我的生活。他开始没有心思学习,学业也基本上荒废了。他的课程成绩也开始一落千丈。

庆幸的是,张炘炀在后来在天津租了房子,正是在租房住的那段时间里,他的心思沉淀了下来。他开始潜心的写作论文,最终通过了论文答辩

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刚刚入学的张炘炀却因为自己的言论再一次的陷入舆论的漩涡。张炘炀在读到博士的时候就曾经说出一些不合适的话,比如,外地人占用了北京人的资源,他人生的梦想就是拿到北京户口成为北京人等等。除此之外,他还要求自己的父母给他在北京市区买套房子,否则就不读博士了。这个要求对于当时只有微薄工资的父母而言确实有些过分,张炘炀也因为此事遭到网友攻击,一时间举国声讨。

后来,父母怕此事影响孩子的前程。为了让张炘炀继续自己的学业,父母便在北京租了一套房子。张炘炀在二十四岁的时候依旧没有完成博士的学业,但是张炘炀的事迹也逐渐消失在公众的视野里。现在的张炘炀相比从前低调了很多。

据他的博士导师周梦说,张炘炀的成绩是很拔尖,他的基础还不错,学习能力很好,可是在研究问题上还需要下足苦功夫。有人问及张炘炀最后的安排,他说希望自己顺利博士毕业,然后去博士流动站。这个早慧的少年似乎对自己的未来早有安排。

神童的"陨落"

张炘炀的结局算不上好也算不上坏,过于早慧对张炘炀是一件幸事还是不幸,我们并未可知。当我们在那些所谓神童的热潮退去之后,我们应该思考我们是不是过分的追求神童这个标签。神童一定可以保证未来的人生到达巅峰吗?其实答案早就写下,我们见过无数个神童由全民关注再到泯然众人矣。

神童们的跌下神坛也引发我们深思。神童在学习上的天赋,我们可能很难企及,但只有智力的突出也可能会带来整个心智上的失衡。这也是神童们切实需要面对并解决的问题。张炘炀现在的近况我们不得而知,他的生长经历确实值得我们普通人艳羡。他们不用费脑子就能快速的学习知识,这种能力会省去我们普通人学习的烦恼。

人们也应该正视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时区 ,人们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往前走,神童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但这不是值得同龄人烦恼的理由。人们只需遵照自己的内心坚定不移在自己的时区里生活就好。

黑洞发现者:卡尔·史瓦西 (Karl Schwarzschild),他是德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天文学家马丁·史瓦西的父亲。

卡尔·史瓦西1873年出生于德国弗兰克福。十六岁时就发表了一篇关于行星轨道的论文。他在斯特拉斯堡与慕尼黑大学求学,1896年获得了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在儒勒·昂利·庞加莱所提的理论方面。

1897年起,他在维也纳的Kuffner天文台担任助理。在那里他发展一个公式,用来计算摄影材料的性质,其中牵涉到一项指数,称作史瓦西指数 。

扩展资料:

黑洞无法直接观测,但可以借由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与质量,并且观测到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借由物体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热而放出和γ射线的“边缘讯息”,可以获取黑洞存在的讯息。推测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间接观测恒星或星际云气团绕行轨迹取得位置以及质量。

黑洞就是中心的一个密度无限大、时空曲率无限高、体积无限小,热量无限大的奇点和周围一部分空空如也的天区,这个天区范围之内不可见。依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一颗垂死恒星崩溃,它将聚集成一点,这里将成为黑洞,吞噬邻近宇宙区域的所有光线和任何物质。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某一个恒星在准备灭亡,核心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塌陷,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立即停止,被压缩成一个密实的星体,同时也压缩了内部的空间和时间。

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连中子间的排斥力也无法阻挡。中子本身在挤压引力自身的吸引下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质量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它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卡尔·史瓦西

后来这个神童发展很好,发明了许多自己的专利和,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给家乡的人解决了就业问题。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