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研究人员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

研究人员发表论文

1. 本科生在读(拿奖学金,评三好学生)2.毕业生(找工作需求)3.报研推研生(找工作需求)4.硕士研究生毕业(在职,学位)需要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论文。5.晋升中级职称(讲师,工程师)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论文三篇,公开发表,省级期刊。6.晋升高级职称(高讲,副教授,高工)需要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学术论文五篇,公开发表,三篇国家级期刊,两篇省级期刊,如果名额有限需要核心期刊发表。7.中学生保送,不同的杂志出版周期不一样,一般要两三个月,杂志有出版周期问题,而且有的杂志版面紧张,所以如果有,应今早预订,并不适合突击发表。找对人就好

发表论文的意义:论文发表是研究人员和学者为了分享研究成果并推动学术进步而进行的重要活动。在如今的学术界,发表论文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研究人员或学者成就的基本指标之一。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学位申请者为申请学位而提出撰写的学术论文叫学位论文。这种论文是考核申请者能否被授予学位的重要条件。学位申请者如果能通过规定的课程考试,而论文的审查和答辩合格,那么就给予学位。如果说学位申请者的课程考试通过了,但论文在答辩时被评为不合格,那么就不会授予他学位。

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

学术论文要求作者在立论上不能带有个人偏见,也不能主观臆造,在撰写论文时要从客观和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2、科学性

在形式上,学术论文属于议论文,但学术论文不同于议论文,它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并非单纯罗列材料,需要对大量事实、材料进行分析、研究,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创造性

科研是探索新知识,创新是科研的生命。论文的创造性在于作者在撰写学术论文时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因为论文发表是学问人的一种荣誉代表着学术界对他学问以及研究成果的认可。

研究人员发表论文称

问题一:学术论文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什么是论文 是专门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讨论的文章。 一般讲,这个问题都是很复杂的,很大的,比较重要,或者有新发现的问题。 再大一些,可以叫做“课题”。 论文可以很多人一起完成,也可以由一个人来完成。 一般大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的获得都要通过论文答辩,就是导师会针对你的论文来问你一些问题,请你回答,根据你的回答和论文情况来看你是否有资格获得学位。 什么是学术论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VDC 001.81、CB 7713-87号文给学术论文的定义为: 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具有四大特点:①学术性 ②科学性 ③创造性 ④理论性 ①学术性: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学术”,所谓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所谓学术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即是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当然也有的学术问题,仅凭一个专业的知识解决不了,就会由两个或几个专业的专家联手合作研究,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个学术问题,写出学术论文。例如夏商周断代问题,单靠历史学家就解决不了,于是调集古文字学家、天文学家、考古学家等等多学科专家共同研究,再写出科学论著。学术论文从选题上说有很强的专业性。如《唐代中书门 *** 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中苏条约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论宋太宗》等单从题目上看就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反,如《我所认识的启功先生》、《假期:少儿看电视悠着点儿》等等单从题目上看就没有专业性。 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更是富有明显的专业性。学术论文是作者运用他们系统的专业知识,去论证或解决专业性很强的学术问题。有时候,单纯从题目上还难以判断是否学术论文,必须从内容上加以辨别。如2001年是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我国主要大报都发表社论,虽然它也谈历史问题,但主要着眼于现实,这就不是学浮论文,而是议论文、政论文。如果某个历史学专家从历史学的角度研究辛亥革命的某个问题就是学术论文了,如《历史研究》2002年第一期发表的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源的文章《张汤交谊与辛亥革命》,分析立宪派的两位代表人物张謇与汤寿潜在辛亥革命时期在各项革新事业中的贡献,这就是学术论文了。再如关于破除迷信的论题,可以写成政论文或思想评论,但如果由一位地理学家运用地理知识去论证“风水术”的古代科学与封建迷信并存一体的特点,这就不是一般议论文,而是学术论文了。如果从心理学角度剖析“算命术”和“占卜术”,也很可能成为一篇心理学专业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所以从内容上看是否有明显的专业性是学术论文和一般议论文最重要的区别所在。 从语言表达来看,学术论文是运用专业术语和专业性图表符号表达内容的,它主要是写给同行看的,所以不在乎其他人是否看得懂,而是要把学术问题表达得简洁、准确、规范,因此,专业术语用得很多。 ② 科学性: 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特点,也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开展学术研究,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从而促进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术论文必须具有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推理合乎逻辑。 学术论文要做到科学性,首先是研究态度的科学性,这就是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要以严肃的态度、严谨的学......>> 问题二:什么是学术专著,什么是学术论文 根据学术论文的长短,又可以分为单篇学术论文、系列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三种。一般而言,超过4―5万字的,可以称为学术专著。 学术论文的分类 依据撰写者的不同情况、不同要求或社会需要,以及论文载体,学术论文可以分为: 投稿论文 研究人员写给学术期刊、杂志或学术出版社要求发表的文章。 命题论文 上级领导部门根据社会的需要提交给科研人员的研究项目文章,或者由指导教师提交给研究生、大学生的研究课题文章。 毕业论文 一般指由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本科生)撰写的论文。 学位论文 一般指由要求授予学位的人(硕士或博士)撰写的论文。 后两类可以说主要是指高等院校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撰写的论文。 计算机软件论文 以上分类主要是根据以纸质为载体的论文。根据学术论文的载体,还有计算机磁盘存储格式的论文,可提交电子期刊(章丘马浩书法工作室) 出版,如《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网络版) 。这类论文包括一般图文式的论文外,还有计算机软件论文(储量较多的叫计算机软件著作)。目前,许多报纸、杂志都在向电子版过渡,今后,虽然电子版不能取代纸质版载体,但它将成为报刊杂志的主要载体。 问题三:学术论文的特点有哪些 1.学术性 所谓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的、有系统性的学问,学术论文是学术成果的载体,它的内容是作者在某一科学领域中对某一课题进行潜心研究而获得的结果,具有系统性和专门性,而不是点滴所得。学术性可以体现在推翻某一学位领域中的某种陈旧的观点,提出新的见解; 可以是将分散的材料系统化,用新的观点或新的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的结论; 还可以在某个学科领域中经过自己的观察、调查、实验,有新的发现、发明或创造。 2.理论性 学术论文应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要提示事物的本质,反映客观规律。在写作中,作者须用大量的可靠材料,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本质的东西加以剖析,对规律性的进行探讨。这就要求作者不仅要对所研究的对象有全面的认识,而且还要通过论证、阐发, 将自己的发现和认识提高到理论的高度。 例 :网络对人际传播的影响 3.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主要是指作者能用科学的思想方法进行论文,并得出科学的结论。它要求作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对待研究工作,尊重客观实际,坚持实事求是。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灵魂,没有科学性的“学术论文”是没有生命力的。 问题四:学术论文的科学性指的是什么 逻辑上不能出现错误。 对学术进步,有促进作用 问题五:学术论文界说是什么 对一种学术论文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外延,给予确切、简要的说明,通俗的说就是准确的下个定义! 问题六:学术性论文是什么意思 我不知道我找对了没有,希望对你有帮助吧!第五章学术性论文的写作1.学术论文的含义:简称论文。论文是对自然、社会、人文科学诸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文章。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不是一般的学习心得、体会或收获报告。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科学规律的揭示,是某些现象的直录与材料的罗列,事件经过的描述。是对研究对象做进一步探求与思考的结果,不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重复。论文一般运用各种事实与材料,来引述、分析、论证研究者的新发现与新见解。2.学术性论文的特点:1)科学性:论点成立,论据充足,论证富有逻辑。2)创见性:新发现。或在原有成果基础上开拓、加深。是独立思考与分析的结果。3)专业性:是对某一问题的专门研究。专业性强。1. 学术性论文的写作:1)确立范围:如现代文学2)主攻方向:如张爱玲小说3)搜集资料:如张爱玲研究前期成果4)阅读整理:讨论实践5)发现问题与已有心得的整合:讨论实践6)确定主论:如张爱玲小说“荒凉”之探7)拟定提纲:前期成果在“荒凉”研究上的缺失。“荒凉”之源:国事,家事,人事。“荒凉”的美学效应。8)撰写成文:例:21世纪中国美学:抵抗“散文化”(节选 杨春时 北京社会科学01.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崛起,现代性却已叩响中国大门,一个不同于英雄时代的“散文化”时代已然来临。在“散文化”的冲击下,传统审美理想逐渐瓦解,崇高精神开始沦落。王朔调侃传统价值,《废都》撕破理性的面纱,“新写实”直面平庸人生,都预示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这一情势面前,实践美学作为一种“前现代”理论,其理论缺陷和历史局限便暴露出来:它强调审美的集体性、物质决定性、理性和现实性,而忽视了审美的个体性、精神性、超理性和超现实性;作为一种理性主义美学,它无法回答人的个体生存意义问题,不能抵抗现代性带来的“散文化”倾向,因而失去了历史合理性。现代人的生存境域要求美学作出不同于传统理性主义的解答。新世纪中国美学必须回应“散文化”的挑战,在新世纪,对于以“后实践美学”为代表的中国现代美学来说,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回应现代性的挑战,抵抗“散文化”,为现代人寻求精神超越的途径。首先,它必须适应现代人的生存状况,立足个体存在,亦即摈弃传统美学包括实践美学的哲学出发点―――集体性存在(社会实践等),确立以“生存”为基本范畴的哲学基点,把审美作为个体生存的超越形式和体验形式。 其次,它必须关注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冲突,确立审美的超物质的精神性。 再次,它必须突破理性主义哲学,承认人的非理性和超理性方面,肯定审美的超理性。 复次,它必须满足现代人的形上需要,肯定审美的超越性。 最后,现代美学必须加强批判性,这是现代审美的批判性决定的。传统美学肯定现实,把审美当作装饰。而现代审美转向对现实的批判,优美和崇高不再是基本范畴。 面对“散文化”的威胁,美学家应当奋起抵抗。如果我们在现代性的冲击面前麻木不仁,就会无力抵挡“散文化”并最终被历史所抛弃。21世纪的中国美学要与世界美学同步发展,就必须从自己的现代生存体验中提炼出美学思想,在同“散文化”的斗争中建立自己的现代理论体系。 问题七:好的学术论文具有哪些特点 以医学学术论文为例子,好的学术论文具备以下特点: 按医学论文来源分类: 分为原着(包括论着、着术及短篇报道)和编着(包括教科书、参考书、专着、文献、综述、讲座、专题笔谈、专题讨论等)两类; 按论文写作目的分类为: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两类; 按医学学科及课题性质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等四类; 按论文的研究内容分:实验研究论文、调查研究论文、实验研究论文、资料分析论文、经验体会论文五类; 按论文的论述体裁分为:论着、文献、综述、述评、讲座、技术与方法、个案报告和医学科普论文等。所以,作者必须根据自己研究工作和研究资料的内容,选择相应体裁的论文表达形式。 每一项实验或者临床观察,均应有严密的计划和步骤。在应用严密的操作和相关的程序当中,更不允许随意更改自己的科研设计和论证。专家经常看到许多作者写文章时,经常使用,可能,大概,估计,或者数据没有经过统计便说有明显的疗效等,这些用词都是不严谨的。 来源: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 问题八:学术论文基本内容的写作要求是什么? 撰写论文必须详尽地占有资料,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论文写成,可能要搜集到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资料。资料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没有资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无从着手,观点无法成立,论文不可能形成。所以,详尽地占有资料是论文写作之前的另一项极重要的工作。中国期刊库上有很多论文可以免费参考的,我建议您去看看,选择些自己所需要的。 问题九:学术论文的“查重”是什么? 论文查重是对你论文通过论文才数据库比对查重是否存在重复率 论文查重就是查重你的论文的相似度的 现在高校对论文查重是很严格的 学生也通过自己在网上找个人论文查重软件进行自检 基本常使用的而另外查重软件是用PAPer-Rater论文查重软件

这是一种重组的新冠病毒,有德塔病毒的基因,都有极强的变异功能,毒性特别的强,传播范围更广。

德尔塔克绒是一个重新组合而产生的毒株。它是德尔塔和奥密克绒这俩个病毒的结合体,基因的排列组合接近德尔塔毒株,但同时拥有奥密克绒的大量变异的特性。

德尔塔克绒的发现过程

2022年1月9日,以色列的媒体报道。赛普路斯大学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新病毒。该病毒是奥米克斯和德尔塔重新组合的新病毒。该团队一直在进行病毒的变异情况的研究。选取了1377个样本进行测序,感染这种新病毒的人员有25个。研究发现患者的基因排列组合,接近于德尔塔病毒,但是却具备奥密克绒的10个特有变异。这25名感染者中,住院患者就有14人,通过分析发现,这种病毒在住院患者中存在的可能性更大。该毒株基因组已被团队上传到国际数据库中。这样做是为了方便观察变体。是否容易病变或传染。

关于新病毒的争议

研究者对于该毒株的发现,也产生了一些争议。英国伦敦帝国理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托马斯皮考克声称,目前一些迹象表明所谓的德尔塔克戎这个毒株,也可能是基因测序受到污染的结果。研究表明,在冠状病毒中重组是常见的情况。根据2020年7月,美国杜克大学与相关机构研究员在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结果称,重组很有可能是导致新毒获得感染人体能力的方法。2021年8月,美国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称,病毒新变体的出现是由重组加速产生的。

如何预防新冠

面对病毒的变异,我们能做的是不变应万变1、勤洗手,建议使用肥皂或流动的清水,也可以尝试使用酒精含量高的免洗洗手液。2、室内多通风。3、出门在外,合理佩戴口罩。4、配合社区工作,注射新冠疫苗。

m

这是一种重组新冠病毒,传染性比较强,发病速度也比较快,潜伏期也比较长。

日本研究人员发表论文

研究人员研发嗅觉传感器,吹口气也能解锁手机

研究人员研发嗅觉传感器,吹口气也能解锁手机,日本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嗅觉传感器,能够通过分析呼吸中的化合物来识别个体。研究人员研发嗅觉传感器,吹口气也能解锁手机。

智能手机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进行解锁呢?

人们解锁手机,从初期的按键、图形解锁,慢慢发展到目前广泛应用的指纹解锁、声音解锁以及人脸识别等。最近,日本的一项科学研究为智能手机解锁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方案——通过“吹一口气”就能解锁。

图丨嗅觉传感器效果图,在不久的将来,使用人工嗅觉传感器进行基于呼吸气味的个人身份验证可能会成为可能(来源:九州大学)

日本九州大学和东京大学科研团队合作,首次通过人工嗅觉传感器系统,对人呼吸中的化合物进行解析,进而实现验证个人身份的效果。他们利用 16 个通道化学电阻传感器阵列,结合机器学习技术制造出“人造鼻”,并成功实现了 97% 以上的平均准确度。此外,该研究还展示了传感器数量对准确性和再现性的影响。

近日,相关论文以《基于呼吸气味的个体认证通过人工嗅觉传感器系统和机器学习(Breath odor-based individual authentication by an artificial olfactory sensor system and machine learning)为题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上[1]。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Chemical Communications)

智能手机解锁的关键在于,通过生物识别技术来确认人们身份的独特性。在以往的识别方式中,常规的途径是针对指纹、掌纹、声音和面部等进行识别。另外,还包括声学、手指静脉等不常见的识别方式。

“这些技术依赖于每个人的身体独特性,但它们并非万无一失。身体特征可能会被复制,甚至会因受伤而受损,”该论文第一作者、东京大学工程研究生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博士生柴亚努·吉拉尤帕特(Chaiyanut Jirayupat)对媒体表示,“最近,人类气味作为一种新的生物识别身份出现了,主要是使用你独特的化学成分来确认你是谁。”

图丨用于基于呼吸的生物特征认证的人工嗅觉传感器(来源:九州大学)

要想实现这样的效果,该团队首先想到了从人的皮肤中产生的化合物来进行身份信息的识别。然而,这种方法也并不稳妥。其矛盾点在于,机器检测身份信息必须满足一定程度的浓度才能达到“识别”,而皮肤并不能产生高浓度的挥发性化合物。

基于此,研究人员便萌生另一个想法:是否可借助人类呼吸进行生物识别呢?

“皮肤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可低至十亿或万亿分之几,而从呼吸中呼出的化合物可高达百万分之几,”吉拉尤帕特继续说道,“事实上,人类的呼吸已经被用来识别一个人是否患有癌症、糖尿病,甚至是 COVID-19。”

图丨系统和嗅觉传感器。对象首先向收集袋中呼吸。然后将袋子连接到嗅觉传感器,该传感器分析个人呼吸中发现的化合物。基于化合物的浓度,机器学习系统识别个体(来源:九州大学)

在确定这一全新的生物识别途径后,该团队首先对受试者的呼吸样本进行了综合分析,以判定可用于生物特征认证具体来源于哪些化合物。根据相关结果,该传感器可识别包括 28 种化合物在内的人类呼吸成分,用来进行身份的生物识别。

具体来说,该团队制造了“人造鼻”嗅觉传感系统,而嗅觉传感器阵列 16 个通道中,每一个单独的通道都能对特定范围的化合物进行识别。然后,再把传感器数据传输至机器学习系统,通过这种方式对每个呼吸样本中的化学成分进行解析。

图丨基于呼吸气味感知的个体认证的图形工作流程(来源: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在相关试验中,该团队通过该系统对 6 位受试者的呼吸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系统不仅能识别个体,其平均准确率达到了 97.8%。该受试者群体是由不同年龄、性别和国籍的人组成,研究人员将样本量进一步扩大到 20 位受试者时,该准确率也保持在高水准,并未因样本量扩大而影响其准确性。

同一个人呼吸成分是否会受饮食因素干预,而使测试结果受到影响呢?正是考虑到这点,受试者在相关测试前 6 小时就开始保持禁食状态,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

当然,如果该系统想要在未来大规模使用,还要解决更多的技术问题,比如让相关结果不再受饮食等因素影响,而是在任何状态下都可通过呼吸 精准地识别到使用者的身份信息。

不过,该团队对解决该问题持乐观态度。该论文通讯作者、东京大学工学研究生院教授柳田武(Takeshi Yanagida)对媒体说道:“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目前的研究表明,添加更多传感器并收集更多数据可以克服这一障碍。”

指纹和虹膜扫描这样的生物认证过去总是会出现在影片中。但这些技术的使用范围早已扩大,指纹验证和面部识别已在智能手机上司空见惯。现在,生物识别安全工具包又增添了新的选项:呼吸。据《化学通讯》杂志22日发表的一份报告,日本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嗅觉传感器,能够通过分析呼吸中的化合物来识别个体。

与机器学习相结合,这种由16通道传感器阵列构建的“人造鼻”能够对多达20个人进行身份验证,平均准确率超过97%。

在这个信息和技术的时代,生物识别认证是保护宝贵资产的重要方式。从常见的指纹、掌纹、声音和面部识别,到不太常见的耳朵和手指静脉,机器可使用各种生物识别方法来识别一个人。

研究人员解释说,这些技术依赖于每个人的身体独特性,但它们并不是万无一失的。身体特征可能会被复制,甚至会因受伤而受损。人类气味则成为一种新的生物识别技术,使用个人独特的化学成分来确认“你是谁”。

其中一个目标是经皮气体——从皮肤产生的化合物。然而,这些方法有其局限性,因为皮肤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浓度不足以让机器检测到。因此,研究小组转而研究是否可用人类的呼吸来代替。皮肤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浓度可能低至万亿分之几,而呼出的化合物浓度可高达百万分之几。

研究小组从分析受试者的呼吸开始,观察哪些化合物可用于生物识别认证。研究人员发现共有28种化合物是可行的选择。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发了一个有16个通道的嗅觉传感器阵列,每个通道都可识别特定范围的化合物。传感器数据随后被传递到机器学习系统中,以分析每个人的呼吸组成,并开发用于区分个人的特征。

研究人员用6个人的呼吸样本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发现它可识别个人,平均准确率为97.8%。即使样本量增加到20人,这种高水平的准确性仍然保持不变。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在这项技术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之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次研究中,他们要求受试者在测试前6小时禁食。下一步,他们将改进该技术,使之不受饮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表明,增加更多传感器和收集更多数据可克服这一障碍。

指纹、虹膜扫描这样的`生物认证过去常会出现在间谍片中,但这项技术的使用范围早已扩大,指纹验证和面部识别已在人们手机上司空见惯。现在,生物识别安全工具包又增添了新选项:呼吸。据《化学通讯》杂志2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日本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嗅觉传感器,能够通过分析呼吸中的化合物来识别个体身份。

在这个信息和技术的时代,生物识别认证是保护宝贵资产的重要方式。从最常见的指纹、掌纹、声音和面部识别,到不太常见的耳朵和手指静脉,机器可使用各种生物识别方法来识别一个人。

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气味是一种新的生物识别技术,使用个人独特的化学成分来确认“你是谁”。

其中之一是经皮气体——从皮肤产生的化合物,但皮肤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浓度很难让机器检测到。因此,研究小组转而研究是否可用人类呼吸来代替。事实上,人类的呼气已被用来识别一个人是否患有癌症、糖尿病,甚至新冠肺炎。

研究小组从分析受试者的呼吸开始,筛选可用于生物识别认证的化合物,共发现了28种可行的化合物。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发了一个有16个通道的嗅觉传感器阵列,每个通道都可识别特定范围的化合物。传感器数据随后被传递到机器学习系统中,分析每个人的呼吸组成,并以此区分个人的特征。

研究人员用6个人的呼吸样本对该系统进行了测试,发现它识别出个人身份的平均准确率为97.8%。即使样本量增加到20人,这种高水平的准确率仍然保持不变。

不过,研究人员表示,在这项技术真正进入应用之前,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此次研究中他们要求受试者在测试前6小时禁食。下一步,他们将改进该技术,使其不受饮食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表明,增加更多传感器并收集更多数据,可克服这一障碍。

研究人员使用电子显微镜等手段观察样本发现,在含水的黏土矿物内部有大量的有机物,有机物种类不明,但有可能含有氨基酸和糖等。研究人员分析认为,有机物和水不耐热和冲击,而黏土矿物发挥了“摇篮”作用,在它的保护下,有机物和水这些组成生命的材料可能被带到地球附近。研究人员推测,小行星可能为地球带来形成生命的有机物和水,小行星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生命的诞生过程和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地球上的水是大量彗星带来的,而也有一些人认为地球上最初的有机物也是来源于彗星,不过一个恒星系统的彗星一般也限制在同一个星系中,太阳系其他星球也可能存在生命,宇宙中是怎样的更难确定了。

东京8月18日,日本等国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自然·天文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说,太阳系外侧的小行星可能为地球带来了形成生命的有机物和水。研究人员通过分析“龙宫”样本发现,其中氢和氮的特征与太阳系行星海王星之外宇宙尘埃上的非常相似。

研究人员推测,小行星可能为地球带来形成生命的有机物和水,小行星研究有助于了解地球生命的诞生过程和太阳系的形成过程。太阳系外侧小行星可能为地球带来有机物和水,这意味着啥?广泛存在于太阳系之中的岩石世界,被科学家们称为小行星,它们都是早期太阳系诞生时留下的残余物体。

水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假如小行星上有水,那么就意味着未来可以获取这些太空资源,进而在探索太阳系的过程中加以利用。掌握了如何从这些小行星上收集水资源,那么,探索仪器所需要的燃料,便可以在太空中直接进行生产,更能进一步促进人类在宇宙中的探索步伐 ,就是说这些与地球更近的小行星上的水,会比月球两极中含有的水更容易让我们接近。如果当我们从小行星上将燃料带到地球的同步轨道,则相对更加容易实现。哪怕目标小行星比我们的月球到地球之间的距离更遥远,但到达这个微小世界所需要耗费的燃料,也会比到达月球需要的燃料更少。小行星上的燃料供应一旦形成,便可以将现有模式改变,我们的轨道飞行器也将会拥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以及更高的生产效率。总的来说,水是非常珍贵的资源,对地球的意义特重大,调节地球气候、水摩塑着地球表面形态、水具有物质运输功能、水是一切生物必不可少的物质、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

兼职研究人员发表论文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现有教职工103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7人,江西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3人,江西省中青年骨干教师8人,江西省教学名师1人,专任教师中90%以上具有博硕士学位。 近几年来,学院先后派出多名老师出国进修学习,并聘请美国、瑞典等国家的专家来校讲学与合作交流。并在政府、企业、学术界聘请了一批有影响的专家为兼职教授,现已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且在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方面均取得了较大成果,尤其在会计学、市场营销等领域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近年来,全院教师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48项,获省部级奖17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主、参编教材20多部。 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下设:会计模拟与会计电算化实验室、投资模拟实验室、国际贸易实验室、物流管理实验室等四个实验室。 中心面积270平方米,设备金额230万元,设备套数为231件。中心拥有网上金融投资模拟系统、用友ERP-U861院校专版、网中网财会实训系列软件、金蝶K3系统、企业电子对抗系统、市场营销模拟实验室Simmarketing3.0软件、德意电子商务实验室专业版、南京世格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平台、单证与报送模拟系统和国际贸易实务练习系统等教学实验模拟软件。此外,东华理工大学经管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引进了ERP沙盘和物流模拟教学沙盘教学体系,使实验条件和实验手段和方法都有很大的提高。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华理工大学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是2006年度经江西省教育厅批准立项建设的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该基地以经济学与管理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管理学、资源经济学、地质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立足铀资源、地质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着重从事铀矿山和谐发展与环境经济、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矿产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以探求地质资源经济与管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科研机构。 研究中心聘请我国区域经济学家、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伍新木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东华理工大学邹晓明教授担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邱婉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国宝研究员、江西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卢福财教授、东华理工大学副校长花明教授、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余悦研究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中心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35人,其中教授19人,副教授 16人,博士12人,已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 近年来,研究中心的专兼职研究人员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科技部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以及与地方经济建设有关的项目100多项,科研经费累计900余万元;获省部级奖7项,出版著作(含教材)16部,发表学术论文258篇。中心本着“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原则,将继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努力把研究中心建设成为特色鲜明、国内知名的科学研究平台、人才培养基地、重要资料库、学术交流和咨询服务中心,为核工业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东华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是2013年度经江西省社联批准设立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依托我校资源勘查工程、工商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以及核资源技术应用等传统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在核资源科学和环境科学领域所具有的强大学科优势,重点培育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旅游资源规划与开发、土地资源规划与土地集约利用等方向,成为一个以资源环境经济管理研究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开放性、学科交叉的科学研究基地。 中心拥有一批具有资源经济和环境经济领域高学历、有国外大学访问研究经历、与国际机构长期进行合作研究且成效显著的中青年团队。本中心拥有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省学科带头人4人,省级骨干教师6人,并邀请其他学校及科研单位相关人员加盟。 近几年中心研究人员先后承担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国家社会公益研究项目、科技部科技支疆项目、国家环保部环保专项等60多个相关课题,到账经费总额1000多万。获江西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江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在内的10多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部分研究成果的观点和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中央部委领导、中核集团总公司领导、江西省政府等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获重要批示。出版著作8部。在权威报刊上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

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80年的哲学系,2003年更名为哲学社会学学院。拥有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社会学、人口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开设哲学、伦理学和社会工作三个本科专业。30多年来,学院始终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宗旨,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专业人才,是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1983年,以张恩慈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点,成为山西省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98年,以郭贵春教授为带头人的学术团队,获得科技哲学博士点,是我省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点“零”的突破;2000年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2年科学技术哲学学科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的哲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权,是山西省最早的人文社科类一级学科博士点,对提升山西大学人文学科总体实力,辐射全省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服务山西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2007年以来学院进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协同创新阶段,2012年“哲学与现代性”成为山西省协同创新优势重点学科建设平台,2016年获准山西省哲学优势学科攀升计划,哲学专业获省高校优势专业建设项目支持计划,2017年哲学学科入选山西省“1331工程”建设计划,学院抓住“部省合建”和“一流学科”建设契机,大力引进领军人才,新建有分析哲学研究所、欧陆哲学研究所、认知哲学研究所等,实施优才计划、内涵发展战略计划,努力提升学科整体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 新世纪以来,学院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0余项,争取到科研经费800余万;出版学术专著、译著和教材150多部;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200余篇;获得各种科研奖励40多项;学院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致力于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逐步形成了具有时代性、先进性、科学性的专业课程体系。学院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教材,支持经典课、双语课、实践课、精品课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逻辑学课程被评为山西省“精品课程”,学院学生的调查研究报告多次荣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奖励;学生自办刊物《猫头鹰》特色鲜明,质量上乘,为学生提供了科研锻炼的阵地。 在“十三五”和今后相当长时间,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潮和山西大学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发展战略,学院将以哲学、伦理学拔尖创新型人才和社会工作基础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瞄准山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起点高标准开展研究型学院建设,促进师资队伍、教学和科研的国际化发展,努力使学院成为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哲学研究基地和教学教育中心。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是教育部批准的全国高校 科学技术哲学 学科 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也是迄今为止山西省唯一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任中心主任为 郭贵春 教授。中心前身为成立于 1978 年山西大学 自然辩证法 教研室(后更名为科技与社会研究所), 1983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8 年获科学技术哲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开始招收哲学项目博士后, 2000 年1月成为了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2002 年科学技术哲学被确定为 国家重点学科 ,2003年9月设立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 中心目前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整体水平高的学术队伍,其中校内专、兼职研究人员36人,包括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者30人,占总人数的83%以上;拥有高级职称的22人,占总人数的60%以上;博士或在读博士35人,占总人数的97%以上;34人具有半年以上国外学术研究访问经历,占总人数的95%;拥有教育部社会科学学部委员、长江学者、马工程首席专家、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四个一批和文化名家等高端人才18人次。校外专、兼职研究人员28人,分别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中心还主办有CSSCI核心期刊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建有学科图书馆,拥有中文藏书2万余册,外文藏书1万余册。 中心长期坚持科学技术哲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目前拥有涵盖全面、特色鲜明的学科结构体系,主要的研究方向有: 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技术哲学与STS、科学思想史 等。自2000年以来,中心共累计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科研课题26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项。中心设置了“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文库”、“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译丛”、“社会科学哲学译丛”等系列文库,出版了200余部科学技术哲学专著和译著,特别是翻译的《爱思唯尔科学哲学手册》获得了国内学界的一致好评,出版的《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建构与多元维度》、《科学表征:从结构解析到语境建构》分别入选了2016年和2017年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15年以来,中心教师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专著2部,在 Philosophy of Science 、 Synthese 等SSCI收录的英文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此外,中心还向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西省政府等部门提供研究咨询报告23份;获得省级以上科研奖励80余项,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1项,提名1项,山西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9项。作为国内重要科学技术哲学人才培养基地,中心向全国各大专院校和研究院所,以及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为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中心立足本校,面向全国,放眼世界,与国内外众多高水平的学术机构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社会各界提供服务,促进学术繁荣,是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经历了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初期的酝酿创建、80年代初期到80年代末期的成长壮大、90年代的繁荣发展和2000年的重组建设4个发展阶段。     1、酝酿创建阶段(1978-1981)   1978年正式建立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直属教务处领导,专职教师7人,担负起山西大学乃至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的创建、普及、教学和科研的重任。山西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正是在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基础上于1979年1月成立,并挂靠在山西大学至今。事实上,山西大学从此成为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中心。1979年9月山西大学面向全国招生,开办了为期一年的自然辩证法师资培训班,有来自全国各高校的32名中青年教师参加了学习,除了本校教师外,还聘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和东北大学等单位的十位专家学者前来讲学。这个师资培训班的学员后来大多成为省内外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和科研骨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个阶段在山西大学本科生中开设了自然辩证法原理、自然科学学科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等)等课程。科学研究主要在自然辩证法原著、自然辩证法理论、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科学思想史、科学家思想评价和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1981年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还创办了不定期的内部交流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与探讨》,促进了山西大学和山西省科学技术哲学的学术交流与发展。   2、成长壮大阶段(1982-1990)   首先,建制更趋完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教研组1982年改名为自然辩证法教研室,1984年成为系处级建制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室,并建立起专业图书资料室。    第二,人才培养迈上一个新台阶。1983年开始招收科学技术哲学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在80年代,共有天津大学 、西北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 、河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校将近40名研究生申请科学技术哲学硕士学位并通过答辩。山西大学自己培养的硕士生也开始考入其他博士点深造学习。同时,全校本科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的科学技术哲学类课程进一步获得拓展和加强,并接收在职人员进修研究生课程。    第三,科学研究进一步拓宽和加深。关于辩证大自然观、化学哲学、化学史、数学史、科技通史、中国古代科技史和西方科学哲学等方面的研究开始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化学哲学基础》、《化学史教程》、《中国数学简史》、《世界数学简史》等一批论著代表了国内当时各自领域的重要基础研究成果。    第四,刊物建设走向规范。随着系处级建制的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的成立,其主办的刊物《自然辩证法学习与探讨》于同年更名为《科学技术与辩证法》而正式创刊,面向全国发行。本刊本着科学、民主、公正、严谨,鼓励创新、扶植新人的原则,不拘一格发表新作,广开门路容纳新观点,勇于拓展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新领域新思路。在全体编审的共同努力之下,使得本刊在短短的五年中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一大批学术界新人在她的真诚呵护下成长起来。    3、繁荣发展阶段(1991-1999)   首先,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学术队伍。90年代末期有研究人员22名,其中教授9名、副教授6名、讲师5名、助教2名、博士生导师3名、硕士生导师9名。1993年6月,山西大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改名为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1995年7月,以本所研究人员为核心,组建了山西大学杨振宁研究中心。    第二,科学研究在经历了十余年的积累和不懈努力之后,在90年代获得了大面积丰收。《人类认识的反思》、《自然辩证法基础》、《自然辩证法教程》等论著代表了自然辩证法理论研究的前沿;《当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实在论》、《后现代科学哲学》、《论科学实在》等论著是国内这些领域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历史上的自然科学研究学派》、《中国古建筑探微》、《走在时代前面的科学家-杨振宁》、《跨越界线-哲人科学家海森堡》、《把希望托给明天-诺贝尔的启迪》等论著反映了在科学思想史研究领域的突出成就;《科学学导论》、《化学教育史》、《数学与文化》、《数学大观》等论著是这个时期STS研究的代表性成就。同时,还承担了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既有理论性很强的基础研究,也有面向实际的应用研究,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第三,全面参与和开展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 走出去,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重要学术会议和活动;另一方面,主动创造条件举办各种科学技术哲学方面的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这样既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也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第四,《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刊物水平跃升到一个新的高度。1992年开始向国外发行,1993年被认定为全国哲学类核心期刊,成为我国科学技术哲学三大学术期刊之一。正是通过她学术面广、信息量大、品位高,具有广泛的学术代表性而发挥着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哲学进步不可或缺的作用。    第五,学科建设走向辉煌。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1995年被评审为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地方高校中唯一的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1999年开始招收项目博士后。累计招收硕士研究生68名,博士研究生6名,博士后2名。到90年代末,已经形成了既注重点也注重面,既有单兵作战也有集体合作, 理论与应用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 以老带新,以强带弱, 团结协作,勇于创新,持续发展的多元化学术发展特点,在全国科学技术哲学界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4、重组建设阶段(2000年至今)   2000年1月,山西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重新改组,成立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于2000年9月被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02年1月科学技术哲学被评审为国家重点学科,2003年9月获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9月成为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05年12月又获得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系处级编制的科研机构,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开放性,面向国内外招聘优秀的专兼职研究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和流动制。全新的观念和机制使山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轨道,无论是学术队伍与人才结构,还是图书资料和科研设施,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和规模,居于全国同类学科的领先地位。   “十五”期间,中心从基础设施建设、学科建设、学术梯队建设等多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总使用面积达到950余平方米,其中图书馆面积228.75平方米;获得了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哲学与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学术研究团队被评为“山西省优秀创新团队”。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科学技术哲学国家重点学科为龙头,以科学技术史和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以及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为支撑的哲学与科学技术史学科群,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建学科群的特色之路。

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发表论文都有哪些要求呢,下面在职研究生教育网来为大家整理分享:同等学力人员在进行硕士学位论文资格审批时需提供下列几种成果中的一种:获得厅(局)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作为项目负责人的研究成果获厅(局)级以上正式鉴定;或获授权专利1项以上(含1项);或出版专著1部以上(含1部);或在《天津大学一般学术期刊目录》规定的刊物上发表(含录用)1篇以上(含1篇)学术论文,进入学位论文的评阅、答辩过程。申请人学位论文所需的业绩、成果均须以天津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所发表学术论文的作者署名顺序要求为前一、二名(列第二名的,第一名应是申请人的指导教师)考研政策不清晰?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官网,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开放网申报名中。

香港研究人员发表论文

2020年5月19日讯/生物谷BIOON/—当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确诊出任何人类COVID-19病例时,有关人士会被送到医院进行治疗,而被视为“密切接触者”的家庭接触者则会在指定的中心接受隔离。患上这种疾病的宠物主人可选择由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AFCD)照顾和隔离他们的猫和狗。从这些动物身上采集样本,以评估它们是否感染了SARS-CoV-2,并协助确定管理隔离中动物的最佳方法,包括选择把动物送还给它们的主人的时间。截至3月27日,已有15只狗和7只猫从已知有COVID-19病例的家庭中隔离并接受了测试。在此期间,来自中国香港大学的研究人员根据病毒学检测结果,发现两只狗已被SARS-CoV-2感染。相关研究结果于2020年5月1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fection of dogs with SARS-CoV-2”。 llen i can have bro e port them

研究结果

病例一为一只17岁的绝育雄性博美犬,之前已患有多种疾病,包括II级心脏杂音、全身性和肺动脉高压、慢性肾脏疾病、甲状腺功能减退和既往肾上腺皮质亢进史。它的主人是一名60岁的女性,于2020年2月12日出现症状,2020年2月24日被诊断为COVID-19疾病。家中一名女佣于2月16日发烧,随后被确诊为感染。 2月26日,该家庭其余3名成员被送往隔离中心,其中1人于3月7日确诊为感染。

这只狗于2月26日被转送至由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管理的收容所,并收集它的鼻腔、口腔、直肠拭子以及粪便样本。这些研究人员另外还6次从这只狗身上收集用于病毒检测的样本。 3月3日采集了它的血液样本进行血清学检测(如图1所示)。在整个隔离期间,这只狗一直保持精神抖擞,临床状况无明显变化。

图1..事件时间表。(图源:生物谷)

在2月26日至3月9日期间从狗病例一身上连续采集的5个鼻腔拭子样本中,采用定量RT-PCR检测到样本中的SARS-CoV-2 RNA(表1)。直肠和粪便样本均为阴性。试图对病毒进行培养,但没有取得成功。鉴于病毒载量较低(每毫升样本的病毒载量为7.5102至2.6104个RNA拷贝),病毒培养不太可能成功,这是因为在人类COVID-19患者中,当每毫升样本中的病毒载量小于106时,病毒分离成功的​​可能性较小。

表1.对狗的鼻腔、口腔拭子的RT-PCR检测结果以及血清学结果(图源:生物谷)

病例二为一只2岁半的雄性德国牧羊犬,健康状况良好。它的主人于2020年3月10日出现症状,于3月17日被诊断为COVID-19。在3月18日至30日期间,这些研究人员从这只狗身上5次采集了样本。前两次采集的口腔和鼻腔拭子样本均呈阳性(表1)。 3月18日采集的直肠拭子样本在六次检测中,有四次均呈阳性,其Ct值(病毒载量较低)均高于口腔和鼻腔拭子样本中的相应数值。在3月18日至30日期间,他们对这户家庭中饲养的第二只狗只进行了5次采样,病毒RNA检测均呈阴性。

在2020 年3 月3 日从病例一 身上收集血清样本,2020 年3 月19 日、23 日及30 日从病例二 中身上收集血清样本,然后利用90%蚀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90 )测试SARS-CoV-2抗体。病例一血清中的PRNT90抗体滴度为1:80,病例二的抗体滴度为<1:10(3月19日)、1:40(3月23日)和1:160(3月30日)。 3月30日,病例二所在家庭中的第二只狗的抗体仍为阴性。 20只对照狗血清测试结果为PRNT90中和抗体阴性。

讨论与结论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这两只狗被SARS-CoV-2感染。已知ACE-2是这种病毒的进入受体,狗ACE-2与人类的ACE-2相似。在已知参与ACE-2与SARS-CoV-2刺突蛋白(S蛋白)受体结合域(RBD)之间相互作用的18个氨基酸中,有5个氨基酸在人与狗之间存在差异,但是这5个氨基酸中没有一个位于已知会破坏SARS-CoV RBD与ACE-2之间相互作用的区域。

有证据表明,SARS-CoV-2可以发生人与动物之间的传播。在这项新的研究中,这些研究人员没有关于这种病毒是否会在狗身上引起疾病的信息,但在这两只受感染的狗出现病毒脱落期间,在它们的身上都没有看到具体的临床体征。这只博美犬在结束隔离送还给主人的两天后死亡,这很可能是由于之前的基础疾病,但没有得到狗主人允许进行尸检的同意。被感染的狗是否会将这种病毒传染给其他动物或传回给人类,目前仍是未知数。这只德国牧羊犬的主人还饲养了第二只杂交狗,在第二只狗中既没有检测到病毒RNA,也没有检测到抗体反应,这说明这两只狗之间并没有发生病毒传播。

香港这两个狗病例表明在感染SARS-CoV-2的家庭中,狗也可以被感染。一项对来自人类社区传播SARS-CoV-2的地区的狗、猫和马的4000个样本进行的调查没有发现任何阳性结果,这表明这种病毒没有在宠物动物中广泛传播。该调查研究没有像这项新研究那样,专门研究来自COVID-19患者家庭的狗。一项在其他地方进行的针对5只6周大的猎犬的病毒挑战研究表明,有2只狗在病毒挑战两天后的直肠拭子中发现了血清转化,并在直肠拭子中检测到病毒RNA,有1只狗在第6天的直肠拭子中发现了病毒RNA,不过在口咽拭子中未检出病毒,鼻腔拭子未收集。这项新研究的结果表明,与口腔拭子相比,鼻腔拭子中的病毒载量更高,病毒脱落时间更长。该实验性病毒挑战研究报导了猫的鼻粘膜和其他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病毒,并有足够的病毒脱落,从而允许病毒在猫与猫之间传播。最近有报导指出,在比利时有一只猫与确诊病例接触后经检测呈病毒阳性。在这项新研究截止日期之后,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一只猫体内检测到SARS-CoV-2病毒RNA。这只猫来自一个有确诊COVID-19病例的家庭。

这些研究结果以及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疫情爆发期间的动物测试结果,对管理SARS-CoV-2感染者所饲养的哺乳动物宠物带来潜在的影响。没有证据显示家养动物对SARS疫情传播有任何影响。然而,从预防的角度来看,COVID-19病例饲养的宠物可以被隔离,并进行病毒学检测,就像香港正在做的那样。

这些发现也对未来SARS-CoV-2前体病毒的人畜共患病传播事件有影响。菊头蝠被认为是SARS-CoV-2的前体病毒的天然宿主。根据应对冠状病毒SARS-CoV的经验,中间宿主很可能是病毒在蝙蝠与人类之间传播的桥梁。狗、其他犬科动物和猫科动物在野生动物动物市场内或附近出售或发现,而这些动物可能是SARS-CoV-2病毒最初的人畜共患传染源。在调查这种病毒的来源时,应对它们进行检测,以确定它们是否在病毒溢出事件中起作用。

一般是不行的,你是硕士还是博士。在核心上发论文都需要博士。SCI就更高了。有一种办法可行,添加作者,再找一个教授职称的和你同发。单是你自己,资格是不够的。如果不是必须发SCI,建议可以考虑核心。如果有其他不懂的,可以私信我。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

不是授课式研究生只需要按课程需要 写8,000到12,000字的论文 但不用发表一般每个科目都要写大约2,500的文章 加上考试分数 计算总成绩有奖学金 但每个学校每个专业都不用 你要向你申请的学校/学系查询

具体的博士录取要求,建议同学去想报考学校的官网上看下。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