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首页 职称论文知识库 问题

历史学一年发表论文数

发布时间:

历史学一年发表论文数

个啊,博士基本150多页吧,8万左右,如果你字少,内容表达明确也没什么关系。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史学科是国家级重点学科,由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我国近代史学科开创者之一林增平先生在50年代创建的。近50年来,该学科获得了重要发展。建国之初, 林增平、王永康、石振纲等先生开始讲授中国近代史。1958年,林增平先生出版了《中国近代史》一书,是“新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国近代史大学教材”,为国内众多高校所采用,影响甚大。1981年,林增平先生与章开沅先生合作主编了《辛亥革命史》,蜚声海内外。同年,本学科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85年被列为湖南省重点学科,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湖南省第一个文科博士点。1995年,历史学科成为国家文科基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8年,“湖湘文化研究”被正式立项为“211”重点建设项目。2001年再次被评为湖南省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国仅有的四个中国近现代史国家级重点学科之一。同年,由李育民教授带头建立了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建设学科,同年获准设立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现已形成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即中国近现代政治与中外关系(含辛亥革命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湖湘文化、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涵盖了除经济史以外的政治史、中外关系史、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具有鲜明的特色。其中中国近现代思想史、辛亥革命史、湖湘文化是本学科的传统优势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政治与中外关系、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史是在传统研究的基础新发展起来的研究方向。本学科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重要基地之一,目前各方向在不少领域的研究水平均居国内外先进水平或领先地位,具有相当的影响力。近年来,本学科先后聘请了山本学、小岛涉男、赵军、耿云志、何一民、张海鹏、朱佳木、曾业英、郑师渠、严昌洪、吴景平、王建朗、李世安、沈志华、陈其泰、陈红民等国内外知名学者举办学术讲座。 李育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近现代史学科负责人,兼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孙中山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湖南省史学会副会长等职。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外关系史研究,在国内开创了条约制度研究,目前中外条约研究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至今主持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出版专著专著近10部,发表论文60余篇,2009年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郑大华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土毕业,现湖南省人民政府“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近代史研究所思想研究室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兼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韩国汉城国立大学东亚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目前在梁漱溟研究、张君劢研究、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研究、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界研究、民国时期的思想文化研究等多个领域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莫志斌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历史文化学院院长等职务。长期以来从事中国现代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工作,特别是研究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毛泽东的生平与思想,以及湖南近现代历史与人物的活动与思想。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教育史”、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湖湘文化与当代湖南发展”,曾获全国第八届图书“金钥匙”奖一等奖。周秋光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学术兼职有: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湖南省委员会副主委、中国民主促进会长沙市委员会主委、中国人民政协湖南省委员会常委、中国人民政协湖南省文史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政协长沙市委员会副主席等。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其中2011年获批的《中国慈善通史》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饶怀民教授、博士生导师。1968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1981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兼任中国会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辛亥革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湖南省历史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辛亥革命史研究会理事长等职。长期以来,从事中国近代史的教学与研究,重点是辛亥革命史和湖湘文化研究。先后参与《湖湘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主持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杨毓麟文集>整理与研究》。郑焱教授,博士生导师。1987年获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1997年评为教授,2000年评为博士生导师。任社会职务有:省谭嗣同研究会付秘书长、省旅游教育研究会会长等。研究方向:湖湘文化研究、中国旅游史研究。出版专著《中国旅游发展史》、《湖湘文化之都》、《近代湖湘文化概论》等。钟声教授,博士生导师,学院副院长。毕业于南京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分别获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长期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要从事中国现代史的教学及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和经济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著有《从重商思想到实业振兴思潮》、《刘少奇治国思想研究》等。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李传斌教授,博导。先后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分别获得历史学硕士、博士学位。2010年晋升为教授,2012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政治与对外关系,近几年来主要研究旨趣为近代中国的基督教医疗事业。 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作多部 。主持国家青年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参与其他课题多项。

云铭、韩振华等诸先生先后任教于此,积淀了厚重的人文科学传统。历世纪风雨陶铸,经数代师生努力,沐改革开放春风,浴海西建设大潮,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科筚路蓝缕,迈着坚实的脚步一路走来,逐渐发展壮大。自20世纪80年代起,又相继增设图书馆学、档案学、社会工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四个本科专业。2003年进一步升格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现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八个博士点(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历史地理、考古与博物馆学)、十一个硕士点(世界史、宗教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图书馆学、人类学、历史地理、文献学、档案学、专门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古代史)。学院现有教职员工7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6人,省级名师1名,校级名师4名。目前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相当的影响力,还有不少教授担任国家一级学会和省市学会重要职务。学院现有学生1261余人,其中本科生961多人,博士生、硕士生近300人。学院十分重视建设资料信息库,努力打造特色科研支撑平台。学院建立档案复制与保护实验室,社会工作专业个案、小组实验室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局域网实验室,图书馆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验室也在学校实现共享。经过多年积累,学院已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省内拥有19个稳定的实习基地,为培养优秀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学院课程改革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收获:获得4门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获校级优质课程24门。学院十分重视毕业生就业状况,并依此考虑学科调整、专业建设、招生规模等有关工作。近几年来,我院学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左右。(一)历史学专业为我校本科品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够在中等学校进行历史学科教学、科学研究的教师和教育管理人员及其它社会工作者。课程结构本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中国历史文选、考古学通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历史地理、史学概论、中国文化史、中国经济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历史文献目录学、自然科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福建地方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中国社会生活史。专业特点1.历史悠久。该专业历史可以追溯至1907年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开设的史地选科,迄今已逾百年。1952年,由华南文理女子学院历史学系、福建协和大学历史学系和福建师范学院(乌山)历史学系合并组成。著名学者董作宾、卢兆荫、傅衣凌、刘蕙孙、陈矩孙、徐宗元、蔡维藩、王文杰、熊德基、金云铭、韩振华等诸先生先后任教于此,积淀了厚重的人文科学传统。2.实力雄厚。本专业2004年被评为福建师范大学品牌专业。2008年被评为福建省省级特色专业。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专业基础课程均为福建省省级精品课程。现有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历史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博士点、8个硕士点。3.走学术精品之路。近几年来,专业教师每年都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近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美国研究》等国家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有影响的学术专著多部。目前,教师承担有15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12个省部级项目、5项中外合作项目以及其他横向课题多项。4.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目前,本专业与英国牛津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德国慕尼黑大学东亚研究院汉学系、日本冲绳国际大学、熊本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亚洲系等都有合作项目,初步实现了与国外研究机构的对接。5.重视建设资料信息库。经过若干年的持续投入,已经建立起闽台区域研究资料中心、宗教与中外关系史文献中心、美洲史文献资料中心等独具特色的三大文献资料库。师资队伍本专业教授18人,副教授14人,博士生导师1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6人。高级职称占该专业教师的84.2%。博士学位占该专业教师的63.2%。目前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国内外学术界都有相当的影响力,还有不少教授担任国家一级学会和省市学会重要职务。就业趋势近年来,本专业基于自身强势学术实力,同时根据中学历史教育的现状和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进行了调整,本着“新理念、厚基础、重技能、促研究”人才培养思路,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学学科间的交融、渗透,实行主辅修、双专业、双学位制,建立以满足学生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及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生遍布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著名学府。福建省中学历史教育的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省级骨干教师和教育硕士大多出自福建师范大学历史学专业。本专业是我省培养中学历史教师最主要的教育基地。(二)图书馆学专业本专业创办于1981年,是全省唯一的图书馆学本科点,同时也是全省唯一的图书馆学硕士点的教学单位。作为国内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批创办图书馆专业的院系,本专业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是全校4个入选教育部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单位之一。师资全部毕业于国内重点院校,学术水平高,职称均在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占该专业教师100%。学术成果丰硕,近5年来教师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为:50多篇。在教学改革方面,有4位教师参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系列教材”——图书馆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数字图书馆原理及运用》获校级精品课程和省级精品课程,毕业生就业方向以高校图书馆、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为主。目前,我国图书馆事业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程,图书馆作为维护社会公众平等获取信息、缩小信息鸿沟的重要机构和社会公共文化设施,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公共图书馆作为政府事业的一类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与政府公务员相同。工作环境舒适、拥有稳定的职业收入。目前,全国只有20多所院校办图书馆学专业,每年本科毕业生只有800多人,相对与有30多万从业人员的我国图书馆事业而言,毕业生供不应求。图书馆学专业虽是冷门专业,但与某些热门专业不容乐观的就业压力相比,图书馆学专业具有就业方面的优势。我院图书馆学专业历届毕业生就业率均为100%,已连续多年名列全校非师范类专业第一名。欢迎同学们报考我院图书馆学专业,让我们做信息时代的信息导航者,在信息和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主要课程:图书馆学基础、目录学、信息组织、信息描述、信息检索、数字图书馆原理及实践、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管理基础、知识产权法、FOXPRO、C++语言、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三)档案学专业档案学专业是目前我省高校中唯一设置有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专业创办于1985年,199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并于2006年设立了档案学硕士点。专业创办以来为本省输送了大量具有较高档案信息管理能力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二十多年来通过我院专业教师的辛勤耕耘,打下了深厚的专业学科基础。本专业拥有一支学术研究能力较强、师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师资队伍,其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70%以上,近年还吸收了多位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充实本专业师资队伍,使本专业教学队伍充满活力。专业教师每年都在《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等CSSCI国家一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并有不少论文获得国家档案学会、国家档案局、省档案局评比的优秀论文等各类奖项。本专业立足于培养具有档案学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档案管理的技能与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息素质,能适合在党、政机关团体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办公室、信息管理部门、文件管理部门、人事管理部门、档案管理部门等从事档案信息管理、政务信息系统的设计、维护、信息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历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每年学生就业率均达到100%,其中许多毕业生就业于国家机关、省直机关及档案管理部门等事业单位,还有不少学生就业于省电力公司、烟草公司、中石化等大型国有企业。这几年本专业学生也有不少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档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由于档案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特别是随着电子政务的不断发展,国家对档案规范化管理要求逐步提高,因此社会对档案管理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培养适合信息化社会所需要的档案现代化管理人才,以满足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业有关档案管理的需要是本专业的建设发展方向。为此本专业非常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目前设有档案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档案缩微复制技术实验室、电子文件管理和档案信息化实验室等。通过实践环节,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学生能熟练掌握目前最新的档案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主要课程:高等数学C、信息管理基础、数据库技术与应用、C++语言、办公自动化、网络技术、档案学基础、档案信息管理、科技文件材料学、企业档案管理、档案文献编纂、档案法规学、文书学、公文写作、秘书 该文章转载自无忧考网:

历史学论文发表字数

文章的字数一般的单位是没有要求的,发表的文章一般是按版面发表。杂志社也是按版面收费的,不过一般的作者都是发一个版就可以了。评职称够用就行了,一般版面大概是2400字符-2700字符。具体的还是要看杂志,期刊不同字符数也是不一样的。不知道我说的详细不,你能不能明白。要是有什么疑问你可以随时咨询国信论文网的张老师。

一般的普通期刊字数要求都在3000字左右(即3-4页),核心期刊一般对论文字数要求比较高,在5000-6000字左右。

正规学术期刊字数要求通常是16开大小,期刊一页被成为一个版面,不同期刊会使用不同的格式来印刷,字体、行距、边距都不一样,因而期刊一个版面能有多少字就不一定了。一般来说,一个版面,全部是文字的话,没有符号空格表格图片等,大概有2000-2200字符。

符号空格表格图片都是要占字符的,加上这些,一个版面上有多少字就不一定了。4000字要几个版面,要看这篇文章中有多少符号空格表格图片。

正规学术期刊字数要求一个版面通常都要把符号、空格、表格、图片等等都要算进去,都要占据空间,在计算论文篇幅时也是要把这些因素算在总字数里面的。其中一个标点符号算一个字符,空格空行占据了多少字符的位置,就算几个字符。

表格图片按照占据了几行的空间,算几行的字符数。正规期刊有固定的排版样式,样式确定后一个版面有多少字就确定了,版面费也是按照文章占据几个版面来算的,不满一个版面按照一个版面来算。所以,如果你想尽量少占版面,就少几张图片,少一点空格。

正规学术期刊字数要求一个版面多少字跟期刊等级、期刊类型都没有关系,只跟杂志社排版样式有关。有的杂志是双栏排版,有的是单栏排版,因双栏排版会压缩图片表格的空间,一个版面放的字数多,所以大多数杂志都采取双栏排版样式。

省级期刊一篇文章大概是3000-4000字,核心期刊一般是4500字-10000字,省级期刊发一篇论文至少需要2个版面,核心期刊一般需要4-7个版面。

期刊论文发表的标准格式为:文章标题

作者姓名

作者单位:(包括单位全称、邮政编码)[摘要](以摘录或缩编方式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50~300字[关键词引(选用可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1][2][3].....

(有的期刊还要求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作者简介与作者联系方式

字数要求

本科论文字数一般在5000字以上即可,一般6000-8000字比较合适,过长或者过短都是不合适的,本科论文一般不会有什么特别高的要求,发表普刊就可以,有些甚至不要求见刊,因此本科毕业论文的字数无需太多,只要做到结构完整,思路清晰,再加上一定程度的创新,一般都可以通过考核的。

拓展阅读:

查重

本科毕业论文查重率一共是分成四个等级。在其中A级的标淮是:毕业论文的重复率在10%之内。这种毕业论文是能够立即通过。而且还能够作为优秀论文的参考范围。B级的标淮是:重复率在10%至20%,这种毕业论文能够通过,与此同时也可以作为优秀论文选拔范围。

C级的标淮是:20%至50%之内,这种毕业论文是不予通过的,因为其重复率过高,存有大量抄袭的文字,大学生们必须要进行修改和再次检测。D级的标淮是:论文查重率在50%以上,这种毕业论文几乎就是抄袭的代名词。只有实现A,B两个等级的标淮才能够参加论文答辩。

期刊讠仑文发表格式要求正文篇幅一般在2000--8000字不等,包括简短引言、论述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文中出现的外文缩写除公知公用的首次出现一律应标有中文翻译或外文全称,有疑问追问了、。。

2018年发表的历史论文

第一步是标红:按照检测报告把相似内容标红,这样能提高修改效率,同时避免来回对比于论文和报告间,毕竟在论文定稿前都需要反复修改,毕竟能一次达标的占极少数。重复率过了,内容一团糟也没用,内容通过,但是重复率不达标,也一样需要降重。第二步是对重复部分做好修改。对于62.8%这种大幅度相似的文章,如果要做好修改,那么就不要信网上的中译英、英译中这些,这一类特殊的修改技巧,就算能达到降重效果,语句也没有可读性了。所以最好是把所有相似的句子先掌握通透,然后在了解原文意思的基础上对相似语句做好重写,在整个过程中要发散自己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多种方式综合起来修改,这样能有效达到降重效果。在整个论文降重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因为在论文重复率过高的情况下,那么论文降重的过程会觉得整个人很烦躁,又觉得工作任务重,所以好多同学改着改着就变懒了,并且在整个论文降重的过程中,又不知道重复率到底降到了多少,这些问题在论文降重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所以在论文降重的过程中,心态也会影响降重的效率,并且降重后,仍然没有达到学校要求,就需要再次进行修改,可能就会导致之前做了很多无用功,大家切记不要有头无尾。注意在修改后,最好从头至尾检查一遍,可能在论文降重中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或是语句不通的情况,所以多检查很重要。还有就是提前了解好学校要求的查重系统以及重复率范围,只有了解了才能根据目标去做,在论文初稿时可以选择一些免费查重系统节省费用,但最终肯定要以学校要求的系统为准!像医学类的文章,这些专有名词又不可以改,结果等自己去查重检测,发现自己费劲心思写了几个月的论文,到头来重复率40%多!怎么办?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具体修改方法可以找誉嘉医学,

摘要]外语能力是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必要技能,是研读和运用外文材料的基本条件。研究者的掌握语种、语文知识和翻译水平是衡量专业外语能力的主要指标。本文以俄国史研究者的俄语能力建设为例,基于学习研究中积累的翻译经验和语言材料,探讨俄语能力问题对俄国史研究的影响,最后以词汇问题的处理为例,指出提高翻译水平的路径之一,进而对加强专业外语能力建设,提高世界史研究水平提供参考。[关键词]世界史研究;俄国史;翻译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尤其是2011年升为一级学科后,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这“具体表现在:学术研究质量不断提高,领域不断扩大,高质量的学术著作相继出现,不仅得到国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国外同行的密切关注。”[1]在论文成果方面,仅2018年全年在国内期刊正式发表的世界史论文(包括研究性论文、书评、研究综述和会议综述)就有1220篇,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转载98篇。[2]科研项目方面,在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名单中,世界历史立项总计108项[3],充分体现了当前国内世界史研究的规模与能力。不过,我们虽然建立了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目前中国世界史研究后备人才的培养仍存在许多不足有待完善,外语能力的建设,尤其是专业文献的翻译问题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外语能力是从事世界史研究的必要技能,是研读和运用外文材料的基本条件。要知道,所有的研究工作都是从阅读资料(史料)开始的。史料的搜集与阅读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论文的整体风貌与是否具有原创性。[4]“研究外国史,各国现代外语是研究国别史的起码条件,否则连专业的门都没有入。如果研究古代文明史,那象形文、楔形文、梵文、古希腊文、拉丁文都是入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这些钥匙,进入文本层次的研究,才能说埃及学、亚述学、印度学或古典学算是真正登堂入室了。”[5]基于此,笔者认为,对世界史研究而言,专业外语能力主要包括掌握语种、语文知识和翻译水平三个方面。一、扩大掌握语种当前我国世界史研究人员掌握语种不多,限制了获取和运用材料的能力。绝大多数研究者都能使用英文,但懂得其他语种的人却很少。且“由于语种的限制,我们在使用材料时无法做到多样化,更谈不上对多种材料进行比对和筛选。”[6]而“在欧美国家,要想研究世界历史,最少得会三门外语。如果是世界古代史,则需精通至少一门古典语言——拉丁语或古希腊语。研究古代东方史,甚至需要掌握象形文字、楔形文字与梵文之类的语言。”[7]掌握多种外语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文献资料来源的丰富性、研究视野和深化空间上的广度、史料和论述的厚度及对特定问题论说的力度和可信度上,[8]还反映在对史料真实性的考证鉴别上。要知道,“材料的正确性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前提”,而对材料加以考证鉴定是“达到材料正确性的唯一方法”。所谓兼听则明,孤证不立。如果我们掌握多种外语,就有可能对一则史料的不同出处或同一事件的不同说法进行参互比较、考证,从而最大限度地鉴别史料的真伪,提高完整性和可信度。[9]笔者曾读到一篇研究美国对1928-1941年苏联工业化发展的影响的学位论文。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选题,但在其参考文献中竟无一份俄文文献,只有英文史料和中文专著和译著。其问题不仅在于过度依赖英文资料,恐怕也受到作者外语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掌握语种的限制。这不能不影响到取材范围、论述深度乃至整体研究质量。在这方面,不乏优秀范例可资参考。譬如,沈志华著《苏联专家在中国》(北京:国际广播出版社2003年第1版,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年第2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版)征引和参考了俄文和英文档案、报刊、文献、著作、回忆录和口述史料,成为近年来国内冷战国际史研究的扛鼎之作,受到国内外学界好评;李工真著《文化的流亡——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利用了大量德文、英文和拉丁文文献,对纳粹时代欧洲知识难民推动下的20世纪世界科学、文化中心洲际大转移进行了深入研究。又如崔丕著《冷战时期美日关系史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年2月第1版)也大量利用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日文和英文档案史料,在多国多边解密档案互证研究的基础上,对冷战时期美日关系上一系列重大事件进行考察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我们认为,对地区国别史研究而言,如研究对象为非英语国家,则最好掌握该国母语,因其间最权威最丰富的文献资料必定是用该国母语记录的。单纯使用中文资料或汉译二手文献,很难做出原创性成果,而且资料来源也比较有限,这会影响到研究视野、选题范围、文章质量乃至最终结论。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法国史研究会会长沈坚指出,“1978年后,随着研究的深入,法国史研究越来越专门化,学术规范进一步完善,法语成为必要的工作语言。” [10]就俄国史研究而言,阅读和翻译俄文文献应该成为俄国史研究者的“日课”。以俄国史研究中的“苏联核计划(АП СССР)”研究为例,在俄罗斯原子能部组织编辑的三卷本官方档案文献资料汇编——《苏联核计划:文献资料》[11]出版之前,西方学界虽然对该领域研究起步很早,且有美国建立的数字化国家安全档案数据库、“美国威尔逊学者中心数字档案”特别下设的苏联核历史专题及广泛涉及美苏核问题的“ALSOS”核相关问题数字图书馆等研究资源[12],但因严重缺乏俄文史料支持,导致一些研究成果难免“雾里看花”,甚至“道听途说”,而不具有科学性。只有在俄文档案资料得以解密公开后,学者经过翻译、整理、解读,”客观、科学的苏联核计划研究才成为可能,苏联核计划研究才成为一门方兴未艾的显学”。[13]二、丰富语文知识语言贮存着民族的共同记忆,既是历史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一门语言就是一个民族的活历史。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甚至认为,“语言是历史产生的和发展的先决条件”,“没有语言文字,就没有历史学”。[14]在掌握尽量多的语种的同时,必须认识到仅有语言还不能用好材料。“要透辟、彻底地了解材料的含义,恰到好处地使用材料,还需要借助于丰富的知识,还要用相关理论来做透镜。”[15]研读专业文献,准确解读和运用材料绝非易事,尤其在翻译专业文献时,学者不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便很难胜任。正如“从事中国古代史研究,必须具备古汉语的识读与理解能力,熟悉古文字学、音韵学的规律。”[16]对俄国史研究者来说,首先要打下扎实的俄语基础。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必须具备足够的俄语词汇量,系统地掌握俄语语法知识。[17]如果从事俄国古代史研究,除了要精通现代俄语语法,还要了解正字法,在阅读古俄语文献,想要了解“俄语历史发展过程中业已消失了的语言旧质”时,还要熟悉俄语历史语法(историческая грамматика русского языкa)。[18]在研读和翻译专业文献过程中,除了注意学术观点和最新材料外,还要留心不断积累文献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因为,“俄语作为一种屈折语,有比较明显的词形变化,而且变化的规律性比较强。”通过语言的类推规律建构起个性化的词汇知识库,形成词汇语义场,利用语文知识,解读和分析史料,有时会收到触类旁通,意想不到的效果。[19]另外还应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现代汉语中省略号一般位于段落中间“……”;俄语中省略号可以是三个点“…”,且位于段落的下方。俄语中破折号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可以表示词语的省略,包括主谓结构中的系词﹑句子成分的省略、两个表示时间、空间和数量意义的词之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专有名词之间、表示相同词语的省略等,可见其用途之广。俄语中常有双重破折号,主要用于标示句子中的插入结构、嵌入结构、独立同位语、加确语等成分。但是汉译后要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往往要调整或者打乱语序,某些结构汉译后就变成了倒装句,需要重新梳理,或者干脆“编译”。此外,还应熟习俄文惯用表达方式,成语、熟语、谚语、俚语、格言、文学常识;俄罗斯国情学,俄—拉丁字母转写对照表、俄汉音译表、俄汉计量单位对照表(长度、面积、容量、重量、液量、干量等)、俄汉历法对照等国情和实用知识。由于人类社会、人类历史及人的思想的复杂性,一些特殊表达方式(代号、代称、绰号等)、语言现象(断句、形动词、副动词、无人称句、泛指人称句、不定代词、语句倒装、语音交替、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名词化等)及历史人物自创的新词新语等只有当事人才能心领神会、曲尽其妙,这就要求译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语文知识的丰富程度对解读和利用专业文献具有重要意义。比如俄语词汇中包含了一些斯拉夫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姓氏列宁(Ленин)、斯大林(Сталин)、加米涅夫(Каменев),它们在俄语中的词根分别是“勒拿河”、“钢铁”和“石头”,在英语中则为Lenin、Stalin、Kamenev,如果不懂俄语就看不出原词的词根含义,也就无从联想其姓氏内涵。又如苏联政要莫洛托夫(Молотов), 他在谈判中常常否定西方国家代表的提议,因此被称为“涅特”先生,这里的“涅特”就是俄语“нет”的音译,意思是“不”。关于音译问题,笔者在翻译姓氏“Пономарев”一词时就遇到了困难。该姓应该译成“波诺马廖夫”还是“波诺马列夫”呢?俄语单词中字母“е”和“ё”往往是“雌雄同体”——“ё”也可写作“е”。个别外来词中“йо”和“ио”也可表示“ё”音。如,人名“约瑟夫”(Иосиф)和契诃夫小说中的“姚内奇”(Ионыч)便是这种构词法。最后通过查阅参考资料确定应取“ё”音,译成“波诺马廖夫”。如果不懂俄语,一旦遇到汉译本文献中的误译、漏译和错译,如果我们连基本的辨识能力都没有,就很可能被误导,将错就错,错误解读信息,影响研究质量。三、提高翻译水平“翻译是把一种语言传达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中介手段”。[20]翻译能力也是世界史研究者解读和利用外文材料,开展学术研究的“看家本领”。事实上,许多世界史研究大家同时也是优秀的翻译家,由其译介的译著也为学界了解国外优秀研究成果提供了便利条件。提高翻译水平是提高世界史研究水平的必然要求,以下简述笔者对翻译俄文文献中词汇处理的几点看法,仅供参考。笔者认为,一篇文献在动手翻译前,首先要做的一点就是简要通读全文,大概掌握文章的写作题材、主要内容、成文年代、作者简介等信息,据此判断该文需要用何种语体来翻译,选用何种色彩的语言来行文等,为通篇材料定下总体基调。笔者对选用译本词汇的主要原则是尽量选用雅词,避免陋译劣译;词汇使用上坚持术语化与规范化;统一翻译标准,避免一词多译;注意按照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和使用规范调整语序,避免倒装;酌情增减字词,补充缺失成分;求信与求雅相统一,既要尽量还原原文,忠实文本,又要考虑到适当修辞和变通,使文义通顺流畅而不失简洁博雅。其次是根据文章特点选用合适的词汇。由于某些术语名词存在一词多义现象,在组成句子时还要考虑其是否通顺;如果不通顺,就要从该词的若干义项中择取一个比较符合文义的义项来填补空缺。在翻译实践中,词汇的选择还存在“色彩”问题。翻译实践中对句子的理解主要体现在词汇义项的斟酌选用上,尤其是对一些敏感词汇在细节方面的处理上最见功力。如翻译“покойник”、“мертвец”等词时,要根据上下文、具体语境和不同场合变通为“死者”、“遇难者”、“先人”等;翻译“труп”、“тело"等词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翻译成“遗体”、“尸体”、“遗骸”等不同义项。另外,与“死”有关的词组和句子要注意细节的处理,区分性质、褒贬等。如“перед смертью”形容烈士时要译成“就义前”,形容僧侣则可译成“圆寂前”,中性化形容方式则为“临死前”。翻译“после смерти”时则有“死后”、“去世后”、“仙逝后”、“遇难后”、“驾崩后”等不同的表达方式,要根据具体死者身份和时代的差异,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词汇问题还体现在口号类文字的翻译上。翻译口号类文字,一般采取语言的经济原则即在能够清楚表达意思的前提下,越简洁、越短

查重系统是把你文章放入数据库里面对比,如果你文章在万方、知网都搜不到,表示没有被收录数据库,那么查重的时候肯定是查不到的

历史小论文:

时间老人似乎不知疲倦,不断地推动着人类这几千年的历史,不曾因为某人、因为某事而停下几许。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他们不止给后来者的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财富,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笔可以受益一生的精神财富——历史的“衍生物”,时时督促和激励着我们。

由于历史的广泛我不能一一道来,所以我从我所学的专业角度来谈谈自己读史的感悟。我学的市场营销,毕业后主要的工作任务是把公司的东西推销出去。而把东西推销出去的第一步,就是把自己推销出去,使顾客喜欢你相信你,顾客才可能买你的产品。怎样才能让顾客信任你呢?巧言令色、花言巧语,还是乱说顾客?都不是。那该怎么做呢?别急,让我们翻开历史,细细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秦朝时,有个叫商鞅的人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都不相信,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由此可见要想让别人信任你,必须要讲诚信,言行必出,做事做人要用上自己百分百的真心和诚心。不能为达成目的————把东西卖出过去,而欺顾客。要以顾客为中心,把产品卖给需要它的顾客,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

历史长河承载着过去的人与事,给我们这些后来者留下了一个个足迹,似余音寥寥,让我们知道他们曾经来过这世界。

以史为鉴,学做人做事。让我们用心汲取古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认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吧!

2020年发表的历史论文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而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我们更有责任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 文化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承的高三 议论文 800字2020,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传承的高三议论文800字1

中国—一个伟大而繁荣富强的国家,一个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的古国,它是全世界各种古代文明中延续至今而没有中断的文明大国。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根,滋养着我们民族的灵魂,成为支撑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但有许多学者为我们留下的光辉的著作,智慧的结晶,而且深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古至今,各朝各代,都有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从小我就听妈妈给我讲司马迁的 故事 ,今天在这本书中,我再次看到了他。司马迁—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父业,著述历史,用毕生的经历写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史记》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记载了从上古 传说 中的黄帝、炎帝时期,到汉武帝初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它规模宏大,体制完备,共一百三十卷,五十二万多字,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学,天文,地理,甚至医学,占卜等方面,几乎囊括了整个历史时期社会活动的全部内容,是一部 百科 全书的鸿篇巨制,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走出家门游历四方。他游历了大江南北,到过长城,渡过黄河,登过泰山,经过长江,一路上采访民间传说,考察文物古迹,搜集历史资料,这些活动使他获得了大量史籍上没有的史料。

正在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一场飞来横祸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原来,他因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宫刑。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几次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他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了心底,重新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筒,在上面了写下了一行有一行工整的文字。

就这样,司马迁发奋写作,终于完成了一部辉煌巨著——《史记》。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的人生观,他认为自己的死不过是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就是这种信念,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宫刑,遭受了冷落,但他却在史书中有权评价每一位帝王将相,他在史书中,自己就是统治者。

在司马迁的眼里,自己只不过是个刑余之人,可在我眼里,他是个大人物,因为他是个敢于指责黄帝的人,他是个大丈夫,因为他可以忍辱负重,他是个圣人,因为他给后世留下了《史记》

真正的大人物,并不是大权大贵之人,而是那些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可以忍辱负重,可以看破生死名利的人,司马迁坎坷的一生,是大人物的写照,生活上的成功并不在于权贵,而是在于一颗有作为、有事业、有理想、看破名利的心。

读了这本书后,我懂得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依托,共同传承,共同发扬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总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活和发展的精神财富。

传承的高三议论文800字2

在当今开放的世界里,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要大力弘扬华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世界才会健康地朝多元化方向发展,才能更加地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时候,每当大年三十晚,村里便鼓声四起,霎时间村当街便挤满了人,有敲锣打鼓的,有扭秧歌的,有踩高跷的,有玩龙的,村里好不热闹。小孩子穿着棉袄在街上你追我赶的,不时地放着炮,老人们聚成一堆儿聊天,年轻小伙儿,俊俏姑娘则在给人们表演节目。

而 清明 节,人们总会把嫩绿的柳枝插在门上;端午时,奶奶总会给我们系五线绳,煮鸡蛋、煮大蒜,包粽子……到了 中秋节 呢,我们一家老小坐在院子里,举头望明月,低头吃月饼,真是人间一大乐事。

可现在呢,“洋节”来袭,西方的情人节代替了我们的七夕节。洋节风靡而传统节日却逐渐被人们淡忘,身为一名中国人,你难道不应为此做些什么吗?

现在,每当过年时人们总是出去大吃一顿,守在电视机旁看春晚,有许多人在叹气,说:“怎么一点年儿都没有?”孰不知扭秧歌,敲大鼓等这些文化习俗正在挥手向我们告别。

清明节 人们哪还会在自家门前插一枝嫩柳呢?仅仅去坟里扫扫墓,而已。 端午节 ,还有谁会安分地在家包粽子?中秋夜圆之夜,又有谁会和家人们惬意地坐在院子里手拿月饼,抬头赏月呢?

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慢慢被人们所淡忘。传统佳节在现在社会里日益冷清,怎能不令人担忧?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呢?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无形财富,传统佳节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这些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能倡议大家为弘扬传统文化而贡献一份微薄之力。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属于这个民族,它更属于这个世界。我们要尽全力把我们的传统佳节推广到世界上,让世界变得更加炫彩多姿。保卫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你还等什么?快行动吧!

传承的高三议论文800字3

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传统,他们是夺目的,绚烂的,然而又在岁月中逐渐流失,碾灭,最后却埋在了几千年积淀的黄土下……

我想对此说些什么。

比如怎样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传承千年的精髓,以及怎样让新潮的现代人接受并且完全融入已有些生涩的传统文化。这,是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

当然,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他们巧妙地将流行和传统结合得天衣无缝。我就简单地谈谈音乐和饮食等几方面。

1音乐。

首先,小天王周杰伦的《东风破》《中国风》就向我们展现了当代人的古典情节。并且让很多原本不习惯古典的人们开始关注起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了,这不能不算是一大突破。其实《东风破》的歌词浅显易懂,不过是向我们讲诉了一段现代都市人的爱与恨,但在乐曲的表现上,凄恻婉转,带有古韵,琵琶的演奏也烘托出舍与不舍间的幽冤。于是,很多追逐快餐文化的人被打动了以后,开始思索对于经典和悠远的观点,开始爱上了原本被他们遗忘的华夏文明。

除慈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错》《龙的传人》、陶哲《苏三说》也是很好的例子。

2饮食。

这是一个讲究创新的时代。人们很容易就对同一件事物感到厌倦,就连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也是一样。不过,通过中西交流,我们的饮食文化又出现了新的时代特色。在讲究色、香、味、型之外又讲究营养,这就是一种时代进步。一种文化再生。

但是,中华饮食文化在与世界各国文化碰撞中,应该有一个坚固的支点,这样它才能在博采众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和发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觉得,这个支点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特质,也就是中华饮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内涵。

归根到底,我们只有准确是把握中华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特质才能深刻地理解中华饮食文化,因此也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饮食文化。

3服装。

我们来粗略看看近几年来的流行风吧。复古永远都是主角,人们在稍纵即逝的流行中开始怀念。怀念古典的厚重,和经过岁月淘洗后的精致。

唐装、旗袍、印花布、 刺绣 、扇子装潢……它们已经生根在都市的尘灰中,已经在笑语盈盈里散发着脉脉温情。

除此之外,还有古香古色的红木家具、影视作品等倍受人们青睐。中国悠远的民族文化应该被一代又一代的人传承下去,它永远是浪间最闪耀的朝阳。

传承的高三议论文800字4

当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当脚力被各种交通工具代劳,当传统文化在濒临灭绝的边缘苦苦挣扎:处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该何去何从?科技为上,传统靠边?还是传统为要,科技为辅?

在如今纷繁芜杂的大环境下,科技与传统文化不可偏废。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让人享受舒适生活:积极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已成为我们的必然选择。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便对西方现代科技有一种盲目的恐惧或崇拜,西方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国门,打碎了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在国人心中种下了恐惧而又歆羡的种子。科技强国也被无数国家奉为圭臬。科技霸权在美国等西方国家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科技的优势展露无遗。

但我们就该为此放弃传统文化?中国传统讲究仁义礼智信,中国文化具有兼容并包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中国文化是我们传承千年,历久不衰的法宝,也是我们走向复兴,开创未来的根本保障。虽然,传统文化不乏糟粕,虚荣、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体现。但,我们不能否认传统文化的精髓让我们经久不衰,绵延不绝。文化的包容维持着中华民族的和谐与稳定,也为民族大家庭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使其焕发生机。五千年的积淀造就的是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社会转型期的今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这碰撞与融合中,各自焕发出新的的生机。科技赋予传统文化科学特性和创造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而科技发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念等,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着传统文化。在科技条件下,传统优秀文化经过现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创造活力,它既蕴含了现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导着现代科技条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断创新和发展,永葆生机和活力。发挥科技优势,改造传统文化,是保持传统文化生机的不二法门。

同时,传统文化的道德原则、和谐理念也指引着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科技的发展与走向。先进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随着邻里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进步伴随着健康的,电子文档的的发明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书写能力的退化。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也只能依靠传统文化。英国的哲学家汤恩比博士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令举世深思的论点:“挽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问题,唯有中国的孔孟学说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决21世纪人类的生存问题,必须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学说中汲取智慧。弘扬传统文化,解决科技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也指引着科技的发展。

充分发挥科技优势,大力弘扬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机与活力!

传承的高三议论文800字5

作为华夏儿女,中国的文化想必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知晓一些。作为一个拥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中国的文化可以说是现存的历史最久的国家。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就能体现出来,今天就让我们来谈一谈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其饮食文化可大有讲究。首先是人们对食材的讲究。对于北方人来说,他们以面食为主,肉食为辅。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北方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猪、牛等牲畜的生长,所以他们做菜以牛羊肉居多。而南方的居民们则偏向于水产品、家禽等。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因为南方气候条件温和,适合水稻 种植 和鱼类养殖。除了南北地域的划分,沿海地区的人们世代居住在海边,以海产品为主,所以当地人们大多都吃海鲜。这些便是对于食材的考究。

更为重要的还是餐桌礼仪。餐桌礼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相当完善是在周代,中国向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古人对于这些礼仪是十分注重的。在古代,为了更好地体现长幼、尊卑之分,餐桌礼仪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首先便是入座,请别人吃饭时应先请客人入座上席,这是对客人的尊重。再请家中的长辈入座客人旁边的座位,这是对长辈的尊重。最后才是自己。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入座时不能发出太大的声响,并且入座之后不要随便动碗筷。吃饭时,先请客人动筷子然后请老人动筷子,夹菜的时候要少夹一些。这才能体现出作为主人的文化素养。还有一些必须要注意的行为举止,如不要随意打嗝,吃鱼或骨头的时候应将鱼刺和骨头轻放在自己碟子或一张纸巾上。作为主人,可适当调节一下气氛,多和客人谈笑。作为客人,在离席是要向主人表示感谢,并且表示下次请他吃饭。这些餐桌礼仪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仅体现了自己的礼貌礼仪,还展现了自己的文化之风,使别人对你印象良好。

对于餐具的考究,我国的文化也是很久远的。简单说一下筷子,作为东方的大国,与西方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西方国家的人吃东西惯用刀叉,而国人更偏向于使用筷子。筷子的历史十分久远的,在古代,筷子叫做“箸”,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而刀叉的广泛使用却是在11世纪的意大利塔斯卡地区,刀叉的历史仅仅只有1000多年,而筷子比它久远得多。在古代,筷子作为方便夹菜的餐具开始广泛使用。到了后来,筷子还成为了一种象征性的物件。装饰豪华精美的筷子,常常象征了高贵的权利和丰厚的财力。到近后代,筷子已然成为了百姓们的餐具,一直流传到现在。

最后便是食物的做法,中国人对于食品的做法多达几十种。而不同的做法做出的菜品又不同,所以根据不同的做法就诞生了八大菜系。分别是鲁、川、粤、苏、闽、浙、湘、徽八个菜系。做法可简单地分为煎、炒、烧、煮、蒸、烤等几种方式。鲁菜作为八大菜系之首,其独特的做法可以称为一绝,菜式中正大气,平和养生,滋补身体,令人叫好。川菜是我国菜式最多的菜系,一般以炒和烧为主四川人善用麻辣辛香的调味料,吃起来又麻又辣,使人充满激情。川菜始于秦汉年代,是特色的民间菜系,有着“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说法。而苏菜和闽菜都倾向于调汤调味,这两种菜的共同点都是口味平和,令人舒适。八大菜系的诞生,将中国的饮食文化推到了顶峰,各种民间美食层出不穷,实乃大国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但我们不能忘记祖先们留下来的东西,更应该将其永远地传承下去。

传承的高三议论文800字2020相关 文章 :

★ 2020传承五四精神优秀作文800字精选5篇

★ 2020高三发扬传承劳动精神的随笔作文

★ 高二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2020

★ 2020五四精神传承有我作文800字范文5篇

★ 2020关于“五四精神,传承有我”优秀作文800字精选5篇

★ 最新2020传承五四精神高中作文精选5篇

★ 2020“五四精神,传承有我”征文最新优秀作文800字精选5篇

★ 2020五四精神传承有我优秀征文800字精选5篇

★ 2020传承劳动精神的劳动节作文800字范文5篇

★ 高二传统文化议论文800字五篇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那种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达到了“学而优则仕”的境界,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发达,也备受西方人推崇对欧洲文官制度的确立产生积极影响。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中国只有通过严格考试的人才能出任官职‘中国由那些及第的人治理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举制产生于隋朝,唐朝时得到发展,宋代得以完善。科举制的推行,打击了腐朽的士族的势力,符合庶族地主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应了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政治清明廉洁。同时,也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唐朝学制完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也推动了宋代科技革新,使得宋代科技领先于世界。科举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达到高度繁盛发达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新航路开辟以后,来华的西方传教士潜心研究中国的典章制度,不断向欧洲传递东方的信息。16世纪中期来华传教士克鲁兹在他的游记中把中国科举制介绍到欧洲。欧洲人了解到中国科举制度以后,都异口同声的称赞。16世纪的门多萨认为,中国是世界各国中治理得最好的一个,他把原因归于中国竞争性的科举制度,说中国通过竞争开放一切官职,从而利用了所有中国人的聪明才智。牛津大学教授纽曼说:中国行政制度是迄今为止存在于东方的无与伦比的优秀制度。他们认为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值得效法。法国首先师承中国,在1791年进行了文职人员的考试,德国在1800年。1833年,英国确认了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但直到1847年,英国某一驻外机构为聘任办事员,才进行了最早的竞争性的考试。1855年,英国成立第一个文官委员会、主持普通文职人员竞争性考试。1855年,英国颁布法令,使文官的竞争性考试正常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最终确立。英国文官考试面向公众,定期举行,强调入选者必须备有良好的品行和确定试用期,与中国科举制度的形式非常相似。《大英百科全书》对英国文官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渊源关系也有公允的结论:“在历史上,最早的考试制度出现在中国,它用考试来选拔行政官员,并对已经进入仕途的官员进行定期考核。”英国文官制吸收中国科举制的精华,又影响了欧洲其他国家。可见,中国科举制对中国乃至于世界都发挥其积极作用。中国的科举制是一种出类拔萃的制度啊!科举制最大的功,在于给草根平民出人头地提供了一条通道,为维护封建统治立下大功.剩下都是过了.反观我们当今社会,平民百姓当官到底从何渠道进入?连个游戏规则都没有了,老子当官儿子跟着当,老子种地儿子跟着种,这还不如科举制呢!请诸位注意,我们同学们这些当官当吏的,可还是20年前高考制度的产物,那时还是科举制的残余,"学而优则仕"哪!

苏联在二战中经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严峻考验,取得伟大胜利,产生了巨大影响。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劳动人民心目中的一座丰碑,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大大加强。在战争中,亚欧一些国家的人民民主力量日益壮大。到1949年10月,亚欧建立了12个人民民主国家。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各国逐渐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20世纪50年代,这些国家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不包括南斯拉夫)。可惜,在斯大林体制的弊端等历史性影响下,苏联不久就走上霸权主义道路。 美国更是二战的“暴发户”。随着军事、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其妄图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起来。美国总统杜鲁门公然声称,美国负有“领导世界”的责任。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为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包围,1949年4月,美国等西方国家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根据这项公约,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建立是美国为实施称霸全球战略的产物。 1955年5月,苏联等欧洲8个社会主义国家国在波兰首都华沙签订了《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华约”组织的建立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为对付北约组织采取的相应措施。就相对位置而言,华约和北约成员主要集中于欧洲的东部和西部,两大集团的出现被看作东西方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我们中国虽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但是与华约成员国也存在着区别。我们位于亚洲,不属于欧洲国家。我们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饱尝列强欺凌的屈辱,特别珍惜国家独立自主的权利和华夏儿女的民族尊严。我们在外交方面主张和平共处、不结盟,这里面包含着历史的、现实的、外部的、内部的诸多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所以,我们没有加入华约。

历史学论文发表期刊数量

培养系统掌握历史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掌握一般教育及历史学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宽的 知识面,德、智、体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和一定研究创造能力的专门人才。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博士点是在原同名硕士点的基础上,于1998年正式批准设立。该学科为我系传统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史学界有重要影响。设立至今,共招收博士研究生11人,已有6人获博士学位。史学理论及史学史是阐述历史学的理论、方法及历史学自身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学科领域。该博士点以培养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熟悉中外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具有创造性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学术人才为目标,致力于以新方法、新理论促进跨学科史学的发展,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主要研究方向为:(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史学方法论;(二)唯物史观与现代化进程比较研究。(三)唯物史观与历史文化比较研究。该学科学术队伍整齐,年龄结构合理,后备力量雄厚。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曾多人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七五、八五、九五项目,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等)30余部,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多项。李学智教授作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唯物史观与史学理论、现代化问题以及历史文化问题的比较研究,承担各级多项重要研究课题。 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硕士点1982年批准设立,1983年正式招生。该专业以培养掌握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具有较宽广的中外史学理论知识、能从事独立研究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已招收硕士研究生48人,毕业41人。本硕士点研究方向、发展状况。学术队伍组成与同名称博士学位点一致。“世界史”博士点介绍(正在建设中) 世界史博士点是在原同名硕士点的基础上,于2005年正式批准设立。该学科为我系传统的优势学科,在国内史学界有重要影响。该学科学术队伍整齐,年龄结构合理,后备力量雄厚。学科带头人为王亚平教授。本专业课程设置依据21世纪历史学发展趋势、培养目标和研究方向确定。课程设置强调理论化、数量化、系统化、经济化、生态化和社会化,体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特点,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并举的硕士学位点。主要学位课程有: 世界中世纪史、世界近代史、西欧经济-社会史平;选修课程有:西欧法律制度史、宗教社会史、西欧教会史、转型时期中西经济-社会比较、西欧中世纪乡村生活研究、中西民众宗教信仰比较研究,等等。本学科点的指导教师都具有相当的坚实的学术基础,其中几位指导教师曾在德国、英国进修或者作为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进行教学和研究工作;承担过多项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出版了近10部专著,先后在《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过60余篇论文;获得省市和学校科研成果奖4项。本学科的指导教师在教学方面也具有相当丰富的教学经验,已经培养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在大学以及新闻机构工作。并有三人在复旦大学、东北师大以及德国汉堡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本学科点拥有相当数量的图书资料和学术刊物供学习和研究使用,其中有各类学科级的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哲学研究》、《经济研究》,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哲学、宗教、文化各专集均自创刊起连续订阅。有Economic History Review,Past and Present, History and Theory等十余种西文期刊。 经济-社会史(专门史)也是我院长期从事研究的优势学科,富有学术前沿性、中外史学交融性和关照我国的现代化事业的现实性等特点,在国内史学界已产生了较大影响的专门史研究领域。经济-社会史在西方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史,目前已成为西方史学界的重要新兴学科。它将经济史与社会史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从社会整体上和长时段的大趋势上研究和说明问题。经济-社会史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天津师大的经济社会史学科颇有特色,可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交叉、三个特征:那就是以西欧向近代社会转型问题研究为中心,实现经济史与社会史的交叉、世界史与中国史的交叉,坚持人文的、大众的和整体的历史观。主要研究方向为:(一)西欧经济史与社会转型;(二)西欧宗教文化与社会转型;(三)西欧性别妇女史与与社会转型;(四)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本学科以中青年学者为主体,年富力强,4名正教授、3名副教授,3名讲师,其中一名博士生导师(同时兼职东北师大世界史专业博士生导师),四名硕士生导师,平均年龄46岁,成员全部具有博士学位或在读博士。曾多人次承担国家级、省部级七五、八五、九五项目,国家级十五重点教材,经常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种学术专著出版。近年推出的《经济-社会史研究丛书》(2001年)、《史学研究新方向:经济-社会史》(2002年)等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侯建新教授作为本学科的学术带头人,长期从事英国及西欧经济-社会史、中西经济-社会史比较研究,推出了一批系统的、高质量的学术成果,承担各级多项重要研究课题,其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奖励,有广泛的社会反响。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系具有较深厚的学术积累和较高学术水准的骨干学科。20世纪80年代,一批知名学者如万九河、周乾荣、李光霁先生等在该学科任教时,曾培养了先秦史、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两个方向多届硕士研究生。该硕士点于2000年批准设立,2001年正式开始招生。中国古代史是以先秦至鸦片战争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揭示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领域,该硕士点以培养具有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专业知识、掌握基本研究手段、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学术人才为目标,主要研究方向为:(一)隋唐史;(二)先秦史;(三)中国古代社会史。本学科学术队伍以以中青年学者为骨干,成熟稳定并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在由9人组成的学术梯队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完成国家级、部(省)级等20余项研究课题,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近30部。研究领域覆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多篇(本)论著获得全国性和天津市奖励。学科带头人马俊民教授在隋唐史研究领域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创新精神,对一系列史实的考证和论述成果有独到之处,或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有所突破,或填补了研究空白,为国内史学界专家和港台学者广泛承认。“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点介绍(正在建设中)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具有特定教育职业背景的专业性学位,主要是培养面向基础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早在1989年,历史系就设置了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硕士点,长期从事历史教育学硕士的培养,积累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该硕士点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历史教育理论和基础知识,对历史教育的发展有较深刻的认识,能够从事高水平教学和科研的人才为目标。本学科学术队伍齐整,年龄、职称结构合理,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现有成员6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科研成果丰厚。自1990年以来,曾承担教育部师范司高师历史专业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规格和相应课程体系的理论与实践等十余项研究课题,出版《历史学概论》、《历史教育学》、《中学历史教育理论与方法》等著作十余部,在国家及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冯培兰副教授作为本学位的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国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天津市历史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主要从事历史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有一系列重要著述发表,曾参与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主持的高中历史教师参考用书的编写工作。日前,以该学科为骨干,我院被教育部批准为新课程改革国家培训基地。

深圳大学历史系分数线:520分。

深圳大学,简称深大,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南海大道3688号,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创办。学校办学层次由学士、硕士到博士教育,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1995年学校通过国家首批本科教学合格评价,199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7年实行学院制,明确了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思路。

2006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11月27日,深圳大学正式成立研究生院。

学术建设:

2017年,学校科研总经费超过10亿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1项,SCI收录论文2280篇,SSCI收录论文202篇。获科研奖励2160项。获专利授权327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11项。

学校SCI收录论文由2012年的398篇增至2017年2126篇,年均增长率近40%,高引论文2017年达到107篇。

在Nature、Science的子刊、特刊及旗下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相关领域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截至2017年12月,学校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2498件,实用新型申请量622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30件,实用新型授权545件。

选择专业很重要,本人对地理专业比较了解(其他不敢妄言)回答如下:1、先从兴趣爱好考虑:地理学专业方向分为三支: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有水文、地貌、气候、生物、泥炭等)、人文地理学(研究方向有城市规划、区域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方向有地图、遥感、GIS等)。楼主是学经济学的,初步建议考虑人文地理学,当然其他二支也绝对可以学。具体考试科目不同招考学校也不同,建议进一步咨询,有的放矢。2、再从从就业方面考虑:1、中学教师(初中、高中地理教师)2、大学教师(城乡规划、旅游方向,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2、城乡规划研究院(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3、国土资源厅(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城市规划等)4、公司(例如大名鼎鼎的北京超图信息公司等,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研究方向主要为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5、水文水利厅(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等)6、环境保护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为综合地然地理等)7、气象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学士学位及以上,专业主要为自然地理学,研究方向为气候学等)8、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专业硕士学位及以上,各专业均需求)9、其他就业方向(本人尚未了解到的)3、考研该怎样选择学校?从考不考高等数学考虑:据我了解东北师大三专业都考高数(二),不考高数的我知道两所学校:华中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当然到相关网站查询各校的招生简章才是关键。4、考福建师大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生难吗?个人认为相对自然地理专业要难一点,不过能考上研究生总是有实力的,建议加强个人修为,坚持到最后!希望对你有帮助!个人宣言:我是hk——honestking——诚实的国王,不是香港的英文缩写,切记切记……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