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资本主义论文

浅谈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的新教

2015-07-14 11: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新教伦理的思想实质,就是在宗教信仰范围内以隐蔽的方式表达和肯定了人、人性以及人的需求的合理性,上帝和天国仅仅是敦促信徒在世俗社会中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和使命的新教伦理产生的社会。同时在宗教外衣下隐含着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现代性因素的精神实质。新教伦理的这种价值取向与天主教的相关思想迥然不同,它在信仰领域解决了信众所面临的传统说教和现实物质诱惑的矛盾,使信徒从传统信条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并将其关注的焦点开始从天上到人间、从神圣向凡俗、从务虚的精神活动向务实的物质活动的转变。
  
  关键词: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路德宗;加尔文派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韦伯主要考察了16世纪宗教改革以后的基督教新教(Protestantism)的宗教伦理与现代资本主义的密切关系。他试图论证“西方民族在经过宗教改革以后所形成的新教,对于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i旨在探索宗教社会文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关系。
  宗教改革不仅客观上,而且在实质上也契合了新生资产阶级的经济扩张行为的意图,适应了早期工业资本家与产业工人建立雇佣关系的需求,解除了基督教传统宗教伦理对新生阶层——资产阶级阶层(不称其为阶级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还未使此划分、归类。彼此的阶级力量还未达到足以可以抗衡的态势,但后来的社会发展无可辩驳地印证了这一点)的束缚,使人们的个性得到空前的解放和张扬,极大地促进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向现代化的迈进。
  
  一、新教伦理思想
  新教是自16世纪起席卷整个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各个教派的统称,其中路德教和加尔文教是典型代表。这两个主要教派都赞成和接受在实质上同一的宗教和共同的价值观念、伦理准则以及思维和生活方式。新教伦理作为16世纪的人文主义运动在基督教信仰领域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谓新教伦理即是指基督教新教在世俗社会和人文精神角度的伦理维度,是基督教神学家和改革家(包括马丁?路德、加尔文等)为基督徒实现“救赎”到达“天国”、“极乐世界”这一终极目的而提出并且要求信徒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由此引申出来的价值观念和伦理规范体系。这就区别与传统的天主教,是其之所以称为“新教伦理”的基本点,传统的天主教更注重天国与灵魂的净化,厌恶和逃避世俗生活,认为热心于尘世的人就是灵魂的堕落。然而,宗教改革后的新教则更多地赋予世俗生活以信仰的价值。但新教伦理绝不是基督教新教的教义。表面而言,新教伦理思想虽然强调人对神的义务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人对人、人对自然的义务,是关于个人处理与上帝的关系、处理与他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体系,并因此具有神圣性和超越性的特征,而实质上,它是一种人文主义精神,其直接肯定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社会活动和个体需求,其目的在于借助“彼岸”、“救赎”等宗教神学范畴和理念来激励人们投身社会世俗生活的积极性,并在道德上限制和责斥对市民社会发展起消极的作用的言论、行为以及其他宗教因素。
  
  (一)新教伦理思想内容
  1.与罗马教皇分庭抗礼的理论武器——预定论
  概括而言,预定论是关于世间一切都是上帝预先预定的、永恒不变的安排,都是出于上帝无可测度的、预定的绝对的旨意,人绝对不能离开上帝而独立有所作为且都在上帝的掌控之中的宗教理论。具体而言,路德根据人的属灵本性的特点,主张个人自由根植于信仰,人单凭自己的信仰即可达到道德的完善,即可得救,集中反对那种认为人只能借助教会,通过各种繁琐的宗教仪式才能获救的观点。
  加尔文是这样对预定论解释的:“我们把上帝的永恒教导称为预定,他以此预定他愿意为每个人所做的事。因为他不是在同等条件下创造他们的,所以令一些人得永生,另一些人受永恒诅咒”。加尔文从路德的上帝恩典决定人的拯救命运的前提出发,得出更加彻底的、明确的预定论的结论。其“预定论”认为,上帝所要解救的并非所有世人,而只是其中的部分“选民”。谁将要成为“选民”而得到救赎或被弃绝,都是上帝预先确定了的,个人的行为对于解救自己无能为力。加尔文依据预定论,强调上帝和《圣经》是惟一的权威,彻底否定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的权威,否定那些教父和牧师的权威,坚决反对宗教形式主义。他认为,人只是受制于神的权威,不能受制于人的权威,因为人不是神。
  2.世俗生活的圣光照见——天职
  加尔文说:上帝在我们的一切工作生活活动中欣赏着我们每一个人,在他的眼中没有任何工作是庸俗,卑污的,所有的工作都是伟大的有价值的。在上帝的眼中,世间所有的职业都是无差等的,“个人道德活动所能采取的最高形式,应是对其履行世俗事务的义务进行评价。真是这一点必然使日常的世俗活动有了宗教意义,并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职业的思想。这样职业便引出了所有新教教派的核心教理:上帝应许的唯一生存方式,不是要人们以苦修的禁欲主义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成个人再现世里所处地位赋予他的责任和义务。这是他的天职”ii。在此看来,职业就是人们对上帝的“召唤”(calling——职业、神召)的响应。而修道士的生活不仅毫无价值,不能成为在上帝面前为自己辩护的理由,而且,修道士生活放弃现世的义务那是自私的,是逃避世俗责任,是可耻的。所以教徒只能以世俗职业上的成就来确定上帝对自己的恩宠并以此证明上帝的存在。于是创造出自成了一种神圣的天职,世俗经济行为的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于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上帝对自己的恩宠。
  (二)新教伦理思想的本质
  新教伦理的思想实质,就是在宗教信仰范围内以隐蔽的方式表达和肯定了人、人性以及人的需求的合理性,上帝和天国仅仅是敦促信徒在世俗社会中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和使命的新教伦理产生的社会。同时在宗教外衣下隐含着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理性主义、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等现代性因素的精神实质。新教伦理的这种价值取向与天主教的相关思想迥然不同,它在信仰领域解决了信众所面临的传统说教和现实物质诱惑的矛盾,使信徒从传统信条的约束中解放出来,并将其关注的焦点开始从天上到人间、从神圣向凡俗、从务虚的精神活动向务实的物质活动的转变。
  (三)新教伦理的社会功能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和新教运动,不仅在政治上和组织上动摇和瓦解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而且还摧毁了天主教价值观的统治地位,并以新教伦理取而代之。概括地说,伦理对人类社会而言之所以是必要的,在于它能用有促进社会进步的行为规范或标准来约束个人行为,强化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和责任意识,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和谐地发展。新教伦理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伦理体系,它不仅具有上述一般功能,而且自身具有的特殊功能。
  1.推动宗教世俗化和社会现代化
  “对世俗活动的道德辩护是宗教改革最重要的后果之一”。马克思说:“宗教改革把僧侣变成俗人,而把俗人变成僧侣。”加尔文依据预定论,强调上帝和《圣经》是惟一的权威,彻底否定罗马教皇和罗马教会的权威,否定那些教父和牧师的权威,坚决反对宗教形式主义和权威主义以及教条主义。所以信徒可以依靠阅读《圣经》和直接上帝交流,蒙受上帝的恩宠和召唤,不必再通过罗马教皇所谓的救赎理论对牧师进行忏悔,禁欲,苦修来获得灵魂拯救。这就在信仰体制中抛开了信徒与上帝交流的必然媒介——牧师、教父、教皇,绕其道而直接与上帝照见,接受圣光的佛撒和纯净,把信仰模式就由“信徒——宗教实体——上帝”在形式上就简化为“信徒——上帝”的二元结构,于是牧师、教父、教皇就成了名存实亡的虚职实体,客观上就削弱了教会的神圣权威,相对地突显了信仰体制中信徒的个人地位和自由空间,重塑了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新教伦理将上帝、拯救、来世等信仰范畴作为信徒践行其义务与履行其责任的理论依据和保障,引导和督促信徒承担自己在世俗社会生活中的义务和责任,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代化,催生了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

  2.促成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和形成
  自新教形成以后,它便有效地维护了欧洲市民社会的运行秩序,加快了资本积累的步伐,推动了欧洲社会世俗化进程,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对欧洲乃至于全球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的促进作用,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从而促成资本主义在西方发展的基础。同时还指出“对财富的贪欲,根本就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更不是资本主义精神”。iii又提到“这种资本主义在其他地方还未出现过:(在形式上的)自由劳动之理性的资本主义形式”。iv新教伦理的预定论及因信称义学说塑造了资产阶级坚忍耐劳、严于律己的典型人格;新教伦理的天职观造就了资本主义务实求真、发奋图强的生活态度,革除了传统宗教主义的流弊思想,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突然转向,人们对上帝的虔诚变成了对职业的热爱,敬业、勤恳、节约、积极向上,就是对上帝的虔诚,反映在职业道德领域就是职业道德,这种职业道德就被韦伯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即富兰克林所说的“时间就是金钱”,“信用就是金钱”等等“诸多因素的复合体”。v于是把信仰上帝,虔诚于上帝就转化为个人积极奋斗的动力;新教伦理的世俗禁欲主义必然要推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发展,禁欲主义的节俭必然要导致资本的积累,反对非理性地谋取和使用财产必然要增强理性趋势。在韦伯看来,加尔文新教伦理的世俗禁欲主义及其造成的经济理性主义,是西方近代文明产生的伦理动因和精神基础。
  
  二、《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条件
  为了更深刻地解析这本着作种的新教伦理思想,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促成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产生的各种因素,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项。
  (一)马克斯•韦伯时代的社会状态
  韦伯所处的时代,德国的经济结构及政治与社会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裂”,“经济结构越来越受到工业制度和资产阶级的统治,而文化价值体系和政治结构仍然受传统的半封建社会价值观和官僚保守主义的支配”,韦伯讨论的宗教与资本主义发展是以基督新教的加尔文教派为例的。以宗教改革为例,宗教改革之后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无形中促使韦伯进一步思考社会中人的意识活动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使他萌发了宗教伦理影响社会行为的重要思想。
  (二)学术氛围
  17至18世纪的欧洲,是个社会与历史不断发生变革的时期。人文理性的觉醒,使人们竭力摆脱神学思想控制,要求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和审视个人的价值。尤其是对于宗教,至到19世纪的欧洲,人们看待宗教都是以神学的眼光来对待,对于宗教和宗教学的实质都没有认识到位。虽然那时英国学者麦克斯•缪勒(Friedrich Max Muller)在宗教研究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科学的“宗教学”概念。但也仅仅是提到而已,只局限于研究的某些领域或某些角度,所取得的进步也只是浅显的表面现象,对于理论的深层挖掘和潜在揭示都几乎没有涉及,宗教社会学一直都没有形成专业、系统、独立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的学科体系,学科分化的步伐一直处于徘徊不前的状态,直到1898年“宗教社会学”一词才被杜尔凯姆在其主编的《社会学年鉴》上第一次提出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是其宗教社会学思想的主要着作。
  在马克斯•韦伯所处的时代,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正处于动荡不宁的状态。其中四个重要问题始终困扰着韦伯那一代的知识分子和政治家,即是:自由主义的衰落、社会主义的成长、实证方法在社会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及文化悲观主义的蔓延,这些问题也便构成了韦伯一生学术活动的主要背景。韦伯是一个对自身处境有着清醒认识的思想家,他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也深深知道自己接受法学教育所获得的知识背景和研究方法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同时19世纪哲学社会科学思潮的急剧变化对韦伯的学术思想以及世界观的形成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到底什么是宗教,宗教本质是怎样的,宗教学,宗教社会学都不曾形成系统的科学认识和理论研究,虽然有一些人已经意识到,但是对于宗教的科学认识,以及从科学角度来研究宗教则一直到了19世纪末期。
  
  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方法论意义
  对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的研究,对于把握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整体脉络以及适应当前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流形势无疑有着深刻意义。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宗教社会学的经典着作,该书不仅使马克斯•韦伯名声鹊起,而且对后世的学者和社会学发展影响广泛。其经典之处不仅仅是向世人和宗教领域、知识界、学界用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关系以及新教伦理对资本主义精神形成的促进(准确地说是16世纪路德宗和加尔文派的宗教改革对当时德国乃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是用宗教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以路德宗和加尔文派的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影响为个案向人们提供了观察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的视角和方法论体系。但必须申明我们不能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关系归结为一种必然的关系,韦伯也以谦虚的态度提醒读者“不要过分夸大他这个比较研究的价值”,还反复强调“所有这些比较研究都只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去观察的结果,这种角度绝不是唯一的,更不是排他性的,”同时还说到:我们以加尔文、加尔文宗和其他新教派别的着作作为起点来研究古老的新教伦理同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关系。但是,不应将此理解为,我们期望发现这些教派的任何创始人或任何代表人物把推动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发展是为他们终身工作的目的。接着有提到,“我们根本不打算坚持这样一种愚蠢的教条主义的论点,即资本主义精神的产生仅仅是宗教改革的某些作用的结果,或甚至认为资本主义作为一种经济制度是宗教改革的产物”vi所以这些研究成果也不是绝对的,存在着必然的限制。
  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部宗教社会学巨作,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条件下对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宗教信仰、职业道德、价值观、世界观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至今还是宗教社会学思想体系以及学术研究的借鉴,但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其学说的局限性,当然我们不否认其仍然对现实的社会发展和社会学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用,至于借鉴体现在哪些方面,借鉴到什么程度,都是必须认真底挖掘和研究的。
  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着.于晓,陈晓钢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路德文集:第1卷[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
  [3]马丁•路德文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王文东.宗教伦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1
  [5]R•H.托尼着,赵月瑟等.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第127、208-209页注32
  [6][德]汉思,等编.何光沪译.全球伦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7]张志刚.宗教文化学导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8]戴康生、彭耀.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6.
  
  注解
  1马克斯•韦伯着.于晓,陈晓钢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p1
  3马克斯•韦伯着.于晓,陈晓钢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p59
  5马克斯•韦伯着.于晓,陈晓钢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p40
  6马克斯•韦伯着.于晓,陈晓钢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p33
  7马克斯•韦伯着.于晓,陈晓钢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p33,34
  12马克斯•韦伯着.于晓,陈晓钢等译.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p6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