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资本主义论文

社会历史发展整体视角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2016-04-09 10:2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资本论》立足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视角,全面系统地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并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特征作了概括性阐述。然而,国内不少学者在进行解读时,由于长期受‘‘苏联教科书”的影响,往往不可避免地带有简单化色彩,缺失了《资本论》“艺术的整体性”和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视角,因而难以从根本上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形态生产方式的特质。本文试沿着《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逻辑分析框架,就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两大特征的阐述进行文本解读。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之一: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化过程蕴涵着生产的社会规定的物化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的主体化


  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特征,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归结为‘‘它生产的产品是商品”,因为产品表现为商品是社会内部分工的发展一“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开始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分离已经完成”的结果“这样的发展阶段是历史上完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所共有的”。马克思认为,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其他生产方式相区别的,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成为商品是它的产品的占统治地位的、决定的性质’。“在商品中,特别是在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中,已经包含着作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的生产的社会规定的物化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的主体化。”联系整部《资本论》不难发现,马克思的这一经典表述,意在通过总结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物化现象所导致的资本主义劳动力商品化一货币商品化一资本商品化的演变过程,揭示“物统治人”这种主客体颠倒的生产方式的演化逻辑。据此,我们可以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特征之一归结为: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化过程蕴涵着生产的社会规定的物化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的主体化。


  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表现的生产的主客体之间的颠倒关系“既不是自然史上的关系,也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社会关系”?,而是劳动的社会规定物化发展的一个特殊形式。历史上私有经济形态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商品的价值是间接地通过商品交换来迂回地确定的。通过商品交换,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换句话讲,商品形式“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经济活动物化和转换的客观结果,使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了拜物教性质。随着商品交换的深入发展,作为一切商品关系固定反映的货币得以出现,劳动的社会性质便独立地“物化”于货币中。劳动的一切社会规定,好像不为劳动本身所有,而是由于在流通这个循环交替的“运动”中货币的本性所致。商品和货币的这种‘‘头足倒置”的神秘性质,是一切已经有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的社会形态所共有的“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的范畴、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下,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


  马克思认为,这首先意味着劳动力成为商品。因为尽管资本家实际攫取的是“物化”于货币之上的劳动力价值与劳动力实际创造价值之间的差额,但劳动力一旦成为商品,资本就成为了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在流通领域内不断地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一交替采取货币形式和商品形式,一切商品似乎是资本的产品而与劳动无关,价值增殖成了从资本的本性中产生的、不以劳动为转移的规定。可见,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所固有的并成为其特征的颠倒现象出现一资本作为独立的交换价值而存在,成为一个自动增殖的价值主体。


  正是这种“死劳动和活劳动、价值和创造价值的力之间的关系的倒置”,渗透进资本家的主观意志,促使其推动“商品”形式取得发展的运动形式,使作为流通媒介的货币‘‘成为商品”。“这样,货币除了作为货币具有的使用价值之外,又取得了一种追加的使用价懷”“它的使用价值正在于它转化为资本而生产的利润。就它作为可能的资本,作为生产利润的手段的这种属性来说,它变成了商品,不过是一种特别的商品。或者换一种说法,资本作为资本,变成了商品。”由此,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独立地‘‘物化”于生息资本身上。在货币市场上,一切中介运动消失于资本家的视野之中,利息只是生产过程之外货币资本的固有属性,表现为一种存在于生息资本这个“物”对劳动本身的关系之外的、与这种关系无关的规定。


  然而,资本主义商品化趋势远不止于此“资本”彻底自我“商品化”,并将劳动力商品纳入其属性范畴,是它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因为生息资本一旦出现,便成为“各种颠倒错乱形式之母,所以,在银行家的观念中,比如债券可以表现为商品”。任何一笔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那些被想象出来的不属于现实资本的虚拟资本的利息。从而,劳动的社会性质从外在地物化于商品、货币和现实资本之中,历史性地落在虚拟资本身上,使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资本关系和资本之间的社会关系,成为独立于商品生产之外的“商品”。于是,“资本主义思想方法的错乱在这里达到了顶点,资本的增殖不是用劳动力的被剥削来说明,相反,劳动力的生产性质却用劳动力本身是这样一种神秘的东西即生息资本来说明’。“工资被看成是利息,因而劳动力被看成是提供这种利息的资本。“因此,和资本现实增殖过程的一切联系就彻底消灭干净了。资本是一个自行增殖的自动机的观念就牢固地树立起来了”?,劳动力最终打上了资本财产的“烙印”,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而存在。进_步而言,劳动力和资本这对范畴之间的历史关系完全被倒置,不是有了劳动力商品,资本才出现,相反,是因为有了永恒范畴的资本,劳动力才成为商品。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之二:追逐剩余价值的直接目的贯穿于劳动实质隶属于资本这一特殊关系的确立过程之中


  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一特征相比,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特征作了更为抽象的概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第二个特征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瑡单看这一结论本身,或许人们不免怀疑马克思违背了其创立的唯物史观方法论。因为,仅仅从目的和动机的角度来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疑具有主观意志决定论色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马克思随即指出:“在考察相对剩余价值时,进而在考察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时,我们已经看到,在这上面怎样建立起一种为资本主义时期所特有的生产方式。这是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特殊形式,不过,这种劳动社会生产力是作为与工人相对立的资本的独立力量,因而直接与工人本身的发展相对立。”


  结合整部《资本论》进一步考察上述论述,不难发现,马克思实际上是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置于劳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历史进程中,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的形成逻辑:伴随着劳动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劳动对资本形式上的隶属一资本家雇佣劳动力,最终让位于实质上的隶属一资本雇佣劳动,然而“不管生产方式本身由于劳动隶属于资本而产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剩余价值或榨取剩余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定内容和目的”?。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特征的概括,意在强调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中资本主义生产的本性,折射出他对社会经济人本价值的关照情怀。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特征的真正含义在于:追逐剩余价值的直接目的贯穿于劳动实质隶属于资本这一特殊关系的确立过程之中。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与历史上其他社会经济形态的生产相区别的地方,不在于生产剩余价值,而在于其背后的目的性。因为“资本并没有发明剩余劳动”?。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凡是有生产资料垄断权的地方,劳动者都必须无偿付出剩余劳动。但是,由于在这些“社会经济形态中占优势的不是产品的交换价值,而是产品的使用价值,剩余劳动就受到或大或小的需求范围的限制,而生产本身的性质就不会造成对剩余劳动的无限制的需求”瑏。简言之,历史上生产资料垄断权所有者榨取剩余劳动的目的,是为了占有产品的使用价值。而资本主义则不同,由于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使资本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拥有“产仔’、“生金蛋”的魔法。作为这一运动的有意识的承担者,具有绝对致富欲和价值追逐狂的货币所有者变成了资本家。


  然而,要确保资本“永久化”增殖,资本主义必须利用劳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通过改变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建立起真正独特的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劳动实质隶属于资本。因为早期资本主义采取的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与历史上的生产方法别无二致“资本起初是在历史上既有的技术条件下使劳动服从自己的。因此,它并没有直接改变生产方式”瑏。因而,雇佣劳动这种生产方式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仍然要受到旧的剥削形式的排斥。与此同时,为榨取足够的剩余劳动,资本家无限度延长工作日的做法,不断遭到工人的强烈反抗。为此,资本主义不得不运用国家政权的强制来确保生产的运转。即便如此,受劳动力价值最低限度的约束,剩余价值也不可能永远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可见,在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下,劳动对资本的隶属关系并不牢固,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随着科学技术被并入劳动过程,以分工为基础的新协作方式一社会化大生产在工场手工业特别是机器大工业中出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应运而生。劳动者作为技术生产体系的局部环节,在包括工厂内部和工厂之间的生产空间上‘‘集结”,接受资本家的管理监督和调节指挥。这种全新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形式,创造出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生产力一集体力,从而大大缩短了制造社会总产品所必要的劳动时间,使得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价值全面降低,剩余价值总量增加、资本增殖速度加快。这一结果不仅使先前独立的旧生产者丧失生产条件,被迫受雇于资本家,而且加剧了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致使资本被平均化,即作为剩余价值转化形式的利润进一步转化为平均利润。在资本家看来,利润是其预付总资本的产物,因此要获得最大化利润,就必须不断革新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使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成为某些产业部门剩余价值生产的主导方式,并进一步将其扩张至所有产业部门,成为普遍的占统治地位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看到,在资本主义体系内,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以提高资本增殖能力作为目标和前提的,并以资本增殖能力的提高作为衡量标准。它带来的不仅是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变革,更是资本对劳动绝对控制力的根本性确立。因为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联系,都好像由劳动转移到资本身上,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是资本自身独立的力量,而工人则因劳动能力的片面化培植与使用,沦为生产环节的工具。因而,工人的劳动力只有在以资本为纽带的生产体系中才能发挥作用。起初,工人因为没有生产资料,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现在,摆在工人面前的,不是资本家,而是资本。工人唯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不断把自己作为商品出卖,依附于资本。一言以蔽之,资本主义创造了资本统治劳动的新条件一劳动实质隶属于资本。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两大特征是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历史发展进程中互为条件和互为因果关系的有机整体


  要从根本上阐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其他生产方式的特质,就不能孤立地看待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特征。回顾整部《资本论》可以看出,马克思不仅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视域中,深入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特征,而且充分揭示出二者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上的内在逻辑关系一它们是互为条件和互为因果关系的有机整体。


  首先,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化”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目的得以实现的客观基础。也就是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构成了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历史前提,而资本的出现则是商品形式普遍化的起点。这其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是剩余价值得以生产的首要客观条件。而劳动力的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其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一创造价值。但这只是一个必要条件。对资本家而言,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劳动力商品独特的使用价值一不仅是价值的源泉,而且是大于其自身价值的源泉。


  当劳动力作为商品进入流通领域,劳动的社会性质便被“倒置”,资本幻化成“孕育”剩余价值的“母体”,商品和货币成了资本这个价值“自动机”的不同存在方式“货币是它的一般存在方式,向品是它的特殊的也可以说只是化了装的存在方式”?。由于货币不过是商品的一种形式,因此,连同劳动力和货币在内的“商品”构成了资本,表现为资本自身的产品,而非劳动产品。由此,资本朝着‘‘自我复制”的方向,推动商品朝着最后和最高的形式发展:货币和资本自身也成为商品,演化为生息资本和虚拟资本,


  定物化和物质基础主体化中的“一份子”。资本主义呈现出一片繁华的商品世界图景。总之,在商品化过程中,剩余价值不仅反映在资本家的主观意志中,而且“固化”于作为资本产品的各种商品形式之中。


  其次,剩余价值生产的直接目的,是资本产品‘‘商品化”趋势的主观推动力。要厘清这层关系,必须首先考察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一“剩余价值生产”这一主观意志产生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生产是商品拜物教历史演化的产物;换言之,是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劳动者的社会关系同物自身的自然属性这两大范畴的相互关系在人脑中“颠倒”反映的历史必然。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马克思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视角下,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直接目的产生的另一历史根源,即它是劳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剩余劳动占有权表现形式演化的必然结果。正是上述双重原因使资本家在追逐剩余价值的过程中推动商品成为资本的产品。


  在马克思看来,剩余劳动占有权是所有社会经济形态共有的。所不同的是,剩余劳动占有权在原始社会和未来社会中,只表现为劳动者个人对自身劳动的占有关系,而在私有制社会中则表现为从人的劳动实践中异化出去的对立形式。然而,资本家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取得的权威,同建立在奴隶生产、农奴生产等基础上的权威,又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各种生产形式中,剩余劳动占有权主要表现为人身依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则是人类发展史上经济强制力占统治地位的一个特殊阶段,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绝对控制权,是通过人格化的资本获得的。这其中,社会分工与协作方式的推陈出新,以及拜物教所发挥的重要催化作用,为其提供了社会观念和物质技术条件。


  资本家将劳动力商品化,目的是通过以等价交换为通行准则的资本自身运动,来彻底排除以人为现象形态的生产活动,以便为其生产剩余价值“正名”:同以人身依附为纽带的旧生产关系相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只有商品这一‘‘物”之间的平等关系。正因如此,在剩余价值的贪欲下,资本主义必然呈现出商品化趋势,使人的异化达到极致:一切物越是商品化,人的本性和主体性就越是在“商品”面前消磨,剩余价值生产的一切中介运动就越是在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变换结果中消失,剥削就越是不留任何痕迹。


  最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两大特征在资本主义自身历史的发展中表现出互为因果的关系。实际上,马克思在阐述资本主义的第二特征时,就已经对二者的内在关系进行了一定的概括。他指出:“资本本质上是生产资本的,但只有生产剩余价值,它才生产资本。”?这句话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是两重性的统一。一方面,资本主义不在于生产商品,而在于使商品演变为资本自身的产品,来无限度地攫取剩余价值。因此,当劳动力成为商品这一历史前提和资本的绝对统治地位得以确立后,资本在本质上就是进行“自我复制”。另一方面“生产”资本又取决于生产出剩余价值这一主观条件的存在“只有在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成为他的活动的唯一动机时,他才作为资本家或作为人格化的、有意志和意识的资本执行职能。”瑩否则,资本是决不会“自我复制”的,资本产品的“商品化”趋势也决不会出现。


  可见,在具有互为因果关系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征下,资本主义建构起一个内循环发展体系。然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科学分析却证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它和任何其他一定的生产方式一样,把社会生产力及其发展形式的一定阶段作为自己的历史条件,而这个条件又是一个先行过程的历史结果和产物,并且是新的生产方式由以产生的现成基础”瑐。正是这种生产方式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决定了资本主义的暂时必然性:它把提高劳动社会生产力的手段一以劳动者被剥夺和贫困化为基础的资本价值增殖一变成目的本身,终将因手段和目的有限性的冲突,而“敲响”自我解体的“丧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