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科论文>三农问题论文

试论新农村体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发展探析

2015-07-22 11: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内容提要]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国特色全面健身体系的基本要求,它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农村体育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本文归纳总结了我国农村体育的现实状况,分析了影响农村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发展农村体育的对策,促进农村体育和谐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村;体育文化;和谐发展;研究
  中国农村的进步、发展、繁荣和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全体国民的富裕,没有农民的强身健体,就没有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同志曾题词号召:“发展农民体育事业,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也提出:“提高农民的体质与健康是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今后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加强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及政治文明建设的综合体现。这是中国政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举措,对于增进农民健康、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促进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8亿多,“三农”的问题解决好了,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进一步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十分必要。农村体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组成要素,正确认识农村体育文化建设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改善与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体育发展严重滞后于社会发展,建立和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体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现状
  1 体育意识薄弱制约农村体育的发展
  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我国推广实施10余年来,全民体育健身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果。但是在广大农村,农民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认识还较为浅薄。据有关对农民体育健身概念、健身锻炼内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意义和健身的科学涵义四项问卷调查表明:农民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及了解程度偏低,只有30.5%的农民对我国全民体育健身的意义有所了解,有69.5%的农民对国家推行全民健身的战略意义了解的非常肤浅,有76.8%的农民对体育健身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有78.7%的农民不清楚体育锻炼包含有哪些健身内容,有52.1%的农民不懂得科学体育健身的涵义,对体育健身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没病就是健康”的肤浅层次上,更为严重的是有68.2%的农民对健身意义的理解根本不正确,甚至认为“生产劳动就可以替代体育锻炼”。在传统道德和价值观的影响下,进一步加重农民对农村体育认识的模糊。表现在对体育的功能、价值认识上较为肤浅,有的农民认为“一年四季,春耕夏管,秋收冬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充满自然节奏的生活方式在生理角度给了他们足够量和强度的刺激,这种体力劳动就是体育运动。这表明农村人口缺乏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个人健康知识,对体育的价值功能认识严重滞后,认识不到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因此,农村体育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 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弱化了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动力
  体育是一种提升人类生活品质,提高人类精神享受的非必需的发展性消费产品,同医疗、卫生、教育和其他社会保障因素相比,其对人的生存影响还处于次要的地位。我国“十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和改革举措,农民的经济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各种消费支出不断增长。据报道:2000-2005年5年间,农村居民的纯收入由2253元增加到3225元,增加了1002元,增长44.4%,递增7.6%;扣除价格上涨,平均每年实际增长5.2%,比“九五”期间年均增速快O.5%。农村经济发生了较大变化,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好的基础。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制约因素:如养老方面,目前,在我国已有1900万城镇人口被纳入低保网,但广大农民没有享受国家有关养老保险的基金、补贴或地方财政补贴,农民养老依靠自己。调查显示,教育支出占农民家庭收入的33%以上,若仅靠种地,多数农民根本无法承担一个大学生所需的费用。因此,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纯收入少,整体生活水平较低,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体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因素。
  3 农村科教文化事业的落后阻碍农村体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体育蓬勃发展;人们的体育健康、健身意识不断增强,而我国的农村体育却十分薄弱,最直接原因是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我国长期以来虽然强调,要把体育、文化、卫生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但是,在实践中我国农村文化建设落后。以乡文化站为例,全国乡(镇)拥有“文化中心”约2.3万个,全国乡(镇)文化站点不足4万个,民间文化团体仅2000余个,而且设施陈旧、破损不堪,在地区分布上也不平衡,东中地区平均每乡(镇)由文化站点1.3个,西部地区农村平均每乡(镇)仅有O.86个。农村体育文化活动处于半瘫痪状态,农民直接接触到的体育竞赛、体育表演、体育娱乐等活动极少。
  4 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
  发展新农村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农民体质,培养广大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很多农村地区摆脱了贫困,农民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但是,绝大部分农村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缺乏。我国现有60余万个各类体育场馆,其中城镇占全部体育场馆的比重为79.8%,农村地区只占20.2%的体育场馆资源。而农村人口却占全国总人口的近70%,城市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30%左右。农民只能在十分有限的泥土篮球场、杂草丛生且凹凸不平的足球场……等简陋的设施下进行简单的体育活动。调查表明,1996年我国城镇中有511.23%的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由于农村缺乏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一些喜欢参

加体育锻炼的农民没有办法进行体育锻炼,严重挫伤了农民参加体育健身的积极性。因此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严重滞后与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因素,是影响和制约新农村体育活动开展和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农村体育文化事业与经济发展同等重要
  1 经济的飞速发展、快节奏的现代生活迫切需要体育文化事业的缓冲。大力发展体育文化事业的作用在于它是人们在从事大量的体力、脑力劳动后缓解精神压力、自我调节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投入下一步的工作。
  2 体育文化事业是增强人们体质、保持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强健的身体和健康向上的心态是更好地工作的保证,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同时,体育文化事业也是激发人们发展潜力增强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3 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是遏制不良社会风气的有效手段。如今,元论城市还是乡村,麻将、斗地主盛行一时,不少农民败倒在“长城”下、堕落在“地主”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显得十分重要,活动应以培养积极向上的新风尚为主线,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村体育的有机融合
  1 提高认识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迅猛推进,农村体育文化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必须以全新的思想和意识主动积极应对,才能准确的把握和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稳步发展。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农村人口的体育价值观念已经成为制约他们参与体育活动,取得理想的锻炼效果,扩大农村各地之间、农村与外界之间体育文化交流及整个农村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加强教育,加大宣传,克服各种不正确的思想认识,切实把发展农村体育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加强教育,提高对农村体育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为农村地区开展体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条件和氛围,使农村体育活动成为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认识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价值、功能和作用,农村体育是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而非城里人的专利品,从而有效推进农村体育发展。
  2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
  生活宽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目标之一。党和政府对促进农民生活宽裕采取了许多举措: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等等,制定了一系列落实政策,比如国家农村资金的投入,将真正着眼于惠农,要重点用到村以下,去支持和农民息息相关的、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小项目,让农民直接受惠。这一切都将为农村体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体育基础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都将得到统筹协调发展,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促进农民生活宽裕,还必将努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包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等,农村体育也将与医疗和教育相配合,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当前,我国政府应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大力调整农业结构,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政策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唯有如此,我国农村教育、农村体育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发展,农村子女才有机会获得高质量的现代教育和体育文化的熏陶,农村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才有可能得到更大的改观,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3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我国有9亿农民,如果素质相对较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相对较高,就是丰富的人力资源,加快教育发展,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新农村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有知识、有文化的农村劳动者。农民文化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对全民健身的认识水平。一方面,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判断与认知程度的基础。另一方面,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根本动力。因此,提高农民的科教文化素质,才能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从根本上推进农村体育发展。
  4 加大经费投入,大力发展农村体育健身基础设施
  尽快建立乡镇政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村体育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文体服务中心对农村基层具有业务指导职责,应经常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经常举办以村为参赛单位的文体比赛和文体活动,为各村之间进行友谊比赛牵线搭桥。县文体部门应举办文化体育法规和体育知识培训班,定期对乡文体中心成员进行培训。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充分发挥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加强乡、村与农村学校的配合,做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学校的人财物力资源开展文体活动。充分发挥文体服务中心的作用,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体育及电影放映等活动。积极扶持发展乡村“文化中心户”,争取达到一村一户,发挥带动辐射作用,积极引导农民的健康文化消费。
  5 加强农村体育骨干的培养
  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且居民多以村落的形式分散居住,这使农村体育活动的组织难度增大。另外,农民对体育活动需要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基层组织难以实现,因此,体育职能部门必须帮助农民培养数量多、能力强的农村体育骨干,为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注入活力。
  6 强化学校文体工作,促进良好习惯养成
  农村学校是培养造就新型农民的摇篮,决定了学校文化体育教学的重要性。基于此,应不断加大农村学校体育的管理督导力度,促使学校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按照教育和文化体育部门制定的标准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场地和文化设施建设,保证经费投入,配备强大的文化体育教师队伍。努力培养造就年轻一代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
  同时,应结合本地的特点,因地制宜开展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活动。多开展一些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项目,如剪纸、武术等活动,传承地方传统文艺,强健身心。
  农村体育文化建设是提高农民身心健康水平和精神文明素养,促进经济发展,丰富文化生活的有效手段。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在新农村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和搞好农村体育工作,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对健身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全面素质;有利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新型农民;同时促进国民体质的普遍提高,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树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风尚。必须把握农村体育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增强农民体质,提高农民素质,满足广大农民健身需要为目的,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农村体育文化建设。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