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对农业产业化进行了描述,分析了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最后提出了推进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些战略性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
自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伴随而来的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系列的矛盾问题,如规模较小的农业户与农业现代化的冲突,农业户的收入越来越低的问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问题等,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完善,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方式途径来改善这种状况,而应时而生的是推行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发展主要是以市场为方向标,结合农业的基本政策家庭承包式经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将其改造成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链,使之形成系统化的相互联系促进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其主要作用是:通过龙头企业能够带动和连接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环节,而形成一种具有一定经营能力和实力的农业产业系统;其经营方式能够适应现代化的市场;能达到经营目的,能有效地获取利润,改善农业的市场发展机制和循环系统,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社会化。
一、农业产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的普及推广,能有效改善农业的发展状况,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具体来讲就是能够改善现在的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不良状况,提高农业经济对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能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基石
就我国的国情来看,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发展状况是制约我国经济的重要因素。wwW.133229.coM而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能改善农业生产力的状况,进而促进其经济状况的变化。我们知道,农业产品基本上为整体个社会提供物质基础的,其大部分是食物,这就为非农业人员提供必要的食物,这也就是社会分工的结果。然而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就必然会引发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而一体化经营的农业产业化,不仅能促进农业的发展,还能对农业人力物资进行有效的调配,这也就为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二)农业产业化能更有效的推动农村劳动力实行内部转移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最大收益的经营模式,这就需要通过人才进行合理的优化布局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实现。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还是处于经济效益较为低下的产业,而要优化产业结构所需要的资金、人力、物力都是陷于被动的,这是农业发展的主要限制点。而农业产业化就能实现这种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带动农业朝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进而提高农业的技术水平和专业水平,引导加快农村的信息化程度、提高文化水平、拓展农业市场、建立和发展第三产业,再有效地实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三)农业产业化能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岗位
就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状况而言,农业劳动力与所占地严重不平衡,效益相当低下。据调查研究表明,如果我国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可以耕20亩地,且人数如果限制在只有一亿的话,那么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已接近现代化,而问题在于我国的农业劳动力已经超过了3.5亿,这就严重造成了农业劳动力过剩,再加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较为缓慢,其接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如此一来唯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才是正常道路,这就需要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这样才能不断地扩大农业的经营规模、优化布局农业产为结构、开拓农业生产时序效益,进一步的完善生产经营消费等环节,也就带动着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又反过来促进农业的生产能力的壮大和生产领域的扩大,这就必然可以转移一部分剩余劳动力来为产业服务,从而可以从根本上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性对策
从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作用来看,以我国目前的农业状况,唯有加速农业产业化,开拓出新的农村就业渠道,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农业各方面朝现代化发展,将会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脚步,而在产业化的过程中,新产品的研发、农业高科技的推广以及相关产业的带动,将会逐步地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问题。本质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可以提高农业户进入市场的组织性、预见性和保险性;能够使得在产业化过程中实现地域专业化分工;将其农产品由粗制型向精制方向改变;能够实现农业产业链的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可以借助于企业化管理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真正实现农民创收。从其农业产业化的本质出发,结合市场因素和企业现代化管理理论,从长远的利益来看,农业产业化所促进的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安全的,因此要安全的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在推进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笔者结合实践经验,提出以下对策:
(一)以市场需要为方向标,发展适合市场要求的农业和农业产业
参考文献:
1、郑四渭.论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1998(6).
2、郝朝晖.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深层思考[j].农村经济,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