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是农村经济社会演进的综合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经历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到异质多样性社会过渡和转变,其对农村社会发展的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需要国家运用相应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社会政策、社会管理制度去促进、引导农民在自己的主动选择中实现变迁,形成现代化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
论文关键词:农村;阶层结构;变迁
农村社会阶层结构是指农村内部各群体之间形成的关系。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是农村经济社会演进的综合反映,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从封闭到开放、从同质单一性社会到异质多样性社会过渡和转变,变化方向合理。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推动农村快速、健康的发展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1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
引起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有经济结构、就业结构、政治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农民观念等,这些因素的变化产生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从而产生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
1.1高度同质单一性社会从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属于政治主导型,先赋型因素起重要作用。农村社会封闭,阶层内部分化小,阶层结构稳定,是高度同质单一性社会。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9年),中国实行身份分层。两种身份对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种是政治身份譬如富农、中农、贫下中农、贫农;在贫下中农中,有两部分人获得了很高的政治地位,即农村党员干部和军功家庭成员。WWw.133229.cOm1957年后,我国出现的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把阶级阶层关系完全政治化了。另一种是户籍身份,农民或非农户口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特别是20世纪5o年代末开始,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户籍制度,这种制度进一步固化了农民的社会地位。这期间我国农村的农业生产按政府指令实行计划种植,形成了单一的农业结构,农民改变职业与身份的途径是通过参军、提干、上学、招工等,当时“农转非指标控制在1.5%0的范围内”,使得绝大部分农民的职业转变和身份转变相当困难。当然,为了适应新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我国农民的职业和身份的变化也有过几次高潮,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初,另一次是1958年全国上下刮起一股“大跃进”之风。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变化十分缓慢,中国农村人口从1949-1978年间一直占80%以上,而农业劳动者占社会劳动者总数的比例,1949年为91.5%,1982年为83.5%,1978年为73.8%〕总之,30年间,中国农村阶层变迁非常缓慢,农村的社会阶层结构结构呈现单一、同质的模式。
1.2异质多样性社会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属于经济主导型,后致性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农村社会流动加快,阶层内部分化加大,阶层结构不稳定,是异质多样性社会。
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大致可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农村社会阶层内部开始分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工业化、城市化的起步,户籍制度的松动、人民公社行政管理体制的改变,为农民向城市流动转移就业创造了体制条件和就业条件,其突出表现就是单一的农业劳动者阶层迅速转化为单纯性农业生产者和农民工两个主要阶层。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0年农村社会阶层内部分化加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户籍制度的进一步放松,农民在谋生手段、经济水平、社会经验、价值观念、个性心理等方面出现了更大的分化,农民在行业、收人、权利等方面分化成了具有不同利益的群体。进人21世纪后,在城乡统筹发展的形势下,农村阶层关系又出现了新的变化,中国目前农村的社会阶层结构是“八阶层”说占主流:我国农村存在农业劳动者、乡镇企业工人、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乡村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八个阶层,但笔者认为还有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当前,我国农村的社会阶层结构是一种类“金字塔’,结构从不同地区的角度看,发达地区的农民社会阶层分化与较不发达地区的农民阶层分化有明显不同,东部地区的农民阶层分化程度更高,东部地区的社会阶层结构已经成为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结构,而中部和西部地区仍然是明显的金字塔结构,且西部比中部地区的塔基更大。
2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变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从新中国的建立到改革开放之前30年间,农村社会高度稳定的阶层结构,一方面,奠定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为新中国工业化积累了原始资本,社会秩序相对稳定;另一方面,中国由于刚性的社会分层结构,使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也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变迁方向是合理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推动农村社会快速的发展,以积极作用为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消极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2.1流动与流失并存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阶层内部的分化促进了各种资源在城乡之间、农村与农村之间的流动与合理配置,尤其活跃了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的配置向合理化方向流动,大大促进了农村社会的流动;但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造成了农村人口的弱化,改革开放30年来,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民进城务工已经转移了约2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根据中国矿业大学钱永坤博士的调查,苏北几个村庄2003年流动劳动人口占41.59%,常年在农村生活的人口不到在籍人口的20%,农村越来越呈现为老人村、养老村,农村的空壳化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阻碍了农村生产的进程。
2.2多元化与碎样化并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化取向的确立,由于农民把握市场机会的能力不同,他们之间社会和经济地位开始出现差别,在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多元化的同时,也出现了农村各社会群体碎样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农村内部阶层分化呈现两极分化,上层农民与下层农民的收入差距过大,农村矛盾体现出集中化和规模升级的趋势;农村各群体间人际关系日趋利益化,有了阶层分化后,乡亲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地加进了利益成分;农村家庭的碎样化,农村整体上的人际关系变淡,使农村社会日益呈现出人员分散、各群体间联系松散,分割成一个个的单元,不能凝聚成一个整体,家庭观念越来越淡薄。
2.3开放与封闭并存开放的社会表现为阶层的开放,农民们正在以积极的心态走出去、迎进来,农村正走向一个流动开放的社会。农村社会阶层结构的封闭性表现为农民身份转化的不完全性,从农民中分离的各个阶层还不同程度地带有“农民性”,这在广大“城市农民工”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农民阶层向上流动的渠道不顺畅,农民在较低的阶层间流动频繁,陆学艺认为在农村阶层结构中,农业劳动者所占比例大约为70%,而其他学者的调查也显示这个阶层比例最大。农民各阶层分化呈现不平衡性,农民分层多集中在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个体工商业等劳动密集型阶层,而企业家阶层科技文化阶层、管理层等技术密集型阶层的比例偏低。
2.4农民自主性增强与公共产品供给弱化并存人民公社的解体,改变了国家对农村的强控制,从宏观上引导农村发展,给农村留出了很大社会空间,一方面农民获得了自主生产经营权、流动权、参与选举权等权力,另一方面许多集体组织也获得了企业管理权、行政村管理权等权力,社会阶层变迁加快。但由于改革措施的不配套,而农村家庭求助的生产经营中介组织没有正式建立,于是,在土地承包到户集体经济解体的情况下,出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缺位,由于村庄集体经济缺失,村庄公益事业难以启动;公共服务错位,农民需要的,政府无力提供,基层政府提供给群众的并不是农民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不到位,虽有服务,但服务不能满足群众的要求。有血缘联带的宗亲家族遂成为解决农民的生产与生活困难首要选择。
3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阶层结构
3.1进行制度创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多样化
(1)加强市场引导调整产业结构,使农业生产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市场需求相适应,避免产业结构调整趋同。
(2)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同时注重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
(3)改变基层政府计划经济体制的传统观念减少行政手段干预。我国农村今后的社会结构变革还是应该走村民民主自治的道路,通过公共选择、社会契约、法律等形式,形成一种“小政府、大社会”的运行模式。
3.2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减轻农民负担
(1)改革现行户籍管理制度。取消农业、非农业二元户口性质,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居住地登记户口原则,以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等主要生活基础为基本落户条件,调整户口迁移政策;调整户籍制度下的利益格局,破除户籍制度背后的地方保护壁垒,逐步将教育、就业、城市建设、住房(尤其是廉租房)、社会保障制度等与户籍制度剥离开,建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口管理制度。
(2)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建立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打破劳动力市场地区、城乡、行业间条块分割,打破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废除针对农民工在城镇中就业时种种不合理的就业限制,给农民工一个公平的就业机会。当前尤其是要全面建立和完善以劳动合同管理为中心的企业劳动管理机制。
(3)给予农村教育政策倾斜。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给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同的受教育机会,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进行以劳动力市场需求指导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进城务1二的择业能力,解决子女就学问题;发展与劳务输出相结合的培训组织,形成城乡劳动力资源开发体系;做实做好“科技下乡”工作,逐步在农村基层建立庞大的农业科技知识体系,让农民方便有效地获取和掌握这些知识,从而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3.3协调利益分配。平衡农村内部各群体的利益
(1)畅通利益表达渠道。加强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畅通已有的利益表达渠道,使选举、投票、村民自治、村民议事会和信访等形式能够真正成为各阶层表达愿望和要求的渠道;积极鼓励不同群体参加不同的协会,创设更多的利益表达渠道,通过协会来表达利益需求、维护自身权益。
(2)加大对下层农民的经济政策倾斜,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国家在取消农业税的基础上,直接给贫困农民更多经济上资助,尤其急需解决的是农村的留守老人和妇女儿童问题,需要实行输血式的扶贫;国家通过政策倾斜,把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吸引到农村来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解决底层农民农业生产经营存在的种种困难,提高底层农民收入,实行造血式扶贫。
(3)建立覆盖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以我国法定基本社会保障为主体、乡村集体经济组织保障、家庭保障以及个人自我储蓄积累保障为补充的多层次的保障体系。从农村实际出发走“渐进”式的发展道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地区,尽快建立保障项目较为齐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一般地区,先从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人手,创造条件逐步展开;经济落后的贫困地区,则把社会保险与社会救济工作统一起来,扶持贫困户参加社会保险。逐步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程度,在设立个人账户的同时,还必须要有一块社会统筹基金。
3.4加强农村组织建设,促进农村阶层结构有序发展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必须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及其领导班子对阶层分化所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认识、处理和防范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提升他们的整体理论素质,提升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防止和克服阶层分化完全自发的状态,加强对宗族因素的控制和引导,对社会阶层分化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控。
(2)发展自己的专业协会组织。搭建维护农户利益、抵御市场风险的专业服务协会组织;建立维护农业生产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抵御自然风险服务的中介金融组织等,并在此基础上逐级联合,逐步实体化,从而形成“实体+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户”模式,使其能够真正代表农民自身利益。